首页 > 文章中心 > 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

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典诵读 礼仪培养 文明校园

文明礼仪是衡量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文化程度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尺;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实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孔子云:“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礼仪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其重要。自古以来,中国就号称“礼仪之邦”。 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儒家的“仁、义、礼、信”就是我国传统思想道德文化的精髓。诵读经典能修正品行、健全人格,使人成长为德行高尚、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现代中国人;诵读经典能更好植根传统文化,掌握优雅的祖国语言,使学生成长为既有知识又有修养的现代中国人。下面,我就怎样在学校开展经典诵读,促进学生修身立人,构建文明校园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1.观经典,净其心

校园文化的建设,在一定程度彰显了学校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底蕴。一个充满文明礼仪的校园无不给人以清新、优雅、朝气蓬勃的感觉。传承经典文化,构建文明礼仪的校园,首先从校园文化建设开始。整洁的校园,醒目的宣传牌,精心打造的楼道文化,美轮美奂的诗词壁画,主题鲜明的班级文化建设,经典读书角的设置,黑板报中的每周的经典语录……校园处处散发着国学的魅力,时时纯净学生的心灵,让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濡染熏陶的教育功能。

2.读经典,晓其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无不蕴含在经典诗文之中。选取国学中经典的篇目,开设经典课,让经典走进课堂,让教学内容与国学精髓有机的组合。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诵读形式,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或表演,或质疑,引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经典,理解其蕴含的道理,了解祖先质朴的人生指南,精辟的世界观,精准的为人处世,儒雅的接物待人,从而达到陶冶心灵,塑造健全人格的教学目的。周一国旗下齐读、天天午间诵活动,学生通过读和练字潜移默化地将道德礼仪,生活知识和识字阅读能力结合在一起学习语文,使学生在读诵的过程中语言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从根基上自然生长,获得语感语境。与此同时,将道德礼仪,生活知识等教育融入其中,为他们今后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展 “师生共读经典”活动,通过读书笔记、读书研讨会、读书沙龙等各种形式,让教师体会以德明志、博学多才的内涵,在诵读中感悟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的荣耀,感悟诗文中的真善美,礼义信,体味国学的精美,积淀教师文化底蕴。

3.记经典,正其身

学校开展每日师生同背经典活动,不求甚解,主要能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让经典语句牢记脑中,让经典的思想根植心中。“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我们学生的成长。一支文明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带出高素质学生的关键。因此,学校可聘请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培养指导,使教师不但要诵读,还要用经典指导自身行为方式,学礼,懂礼,施礼,并以此在实际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灵活运用,积极影响学生,培养出文明习惯好、素质高的好孩子。“诵经典,正其身”,让经典的思想精髓在天天诵记中不知不觉修正自己的思想,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自身的礼仪,端正个人品性,从而逐步内化成个人品格。

4.践经典,督其行

一种好的思想,需要反复的检验。一种好的行为,需要长期的修得,一种好的人格品质,需要漫长的塑造。因此,传统诵读中付诸一系列实践活动尤为重要。 “学会感恩”“孝敬长辈”“热情待客”“清明祭祀”“走进孔子”“经典伴我成长读书节”“文明在我口中”等德育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古代圣贤胸怀的宽广与学识的渊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开展校园礼仪大讨论,看专题片,结合传统礼仪规范,制定详细的校园礼仪、班级礼仪标准,比如:要求走廊无声、教室轻声、讨论小声、课堂发言要大声、公共场所卫生,问候柔声,询问用敬语,交谈要和声……同时设置红领巾文明、礼仪监督员、卫生监督员、礼仪标兵示范岗进行督查,利用周一升旗对一周的活动进行总结,宣讲全体师生有了文明意识和具体的行动后,校园所发生的实际变化,表扬先进班级及个人,探讨小文明如何变成大礼仪,变成学校特色文化。

5.赞经典,立其志

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范文第2篇

一、国学经典教学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在教学中,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主动性,需要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促进效率的不断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国学诵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探究,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积极互动。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来加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同时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提高。

二、加强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

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能够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积极诵读,能够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提高文化素养,拓展视野,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和发展理解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国学经典潜移默化的引导,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对学生品德的教育功能。

1.通过朗读来体会国学的教育作用 国学经典对学生具有德育的作用,通过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进行思考,使他们在感受和体会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深意,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和人生观。在诵读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把自己融入到其中的情境中,提高分析和思维能力,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加强教师诵读国学经典的能力 由于国学经典的诵读需要教师的指导,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诵读能力,并深入探究其中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学校也要注重提高教师对国学的诵读能力,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并让优秀教师介绍诵读经验,提高国学经典对教师的影响。

三、在朗诵国学经典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国学经典对学生具有良好的教育作用。通过朗诵国学经典,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其中的内涵,使他们受到其中内容的影响,从而提高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国学经典诵读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加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促进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

1.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让学生体会到诚信的可贵 在国学经典中,告诉了我们,人要讲究诚信,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诚信都不具备,他做什么事都很难取得成功。通过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了解到诚信对人的重要性,并从平时做起,注重诚信待人。要提高学生的诚信感,教师需要在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做到真诚对待他人,并讲究诚信。让学生明白“言必行,行必果”的重要性,促使他们的品质素养获得不断提高和发展。

2.诵读国学经典能让学生学会感恩 在国学经典中包含着很多感恩的故事。在诵读过程中,教师要重点让学生体会这些语句,从中获得感悟,懂得感恩。在重视传统道德文化的教学中,如果教师通过讲解来让学生理解孝道,学会感恩,不能对学生实现深刻的德育教育。所以,国学经典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在读中感悟作为子女要感恩父母,对他人要善良,掌握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所以,在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教师不能进行灌输式教学,而是要充分激发学生诵读的主动性,使他们通过诵读来加深思考,在思考中获得领悟,真正学到做人的道理。

3.诵读国  学经典能让学生严格要求自己 国学经典中蕴含的知识非常丰富,不仅对学生具有道德上的指导,还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具有引导的作用。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让学生了解到个人的努力对自己的促进作用,通过思考,使学生深刻理解“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让他们珍惜现在的学习时间,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并严格要求自己,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4.诵读国学经典能够让学生继承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中不仅包含指导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还包括丰富的民族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诵读,让他们继承和传承民族文化。国学经典中的民族文化是经过历史的沉淀而流传下来的,是经得住考验的成果,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朗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正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不良诱惑,使得学生能够正视困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品质,继而可以将华夏的悠久文化发扬光大,对于我国的民族复兴有益。

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范文第3篇

一、选材立意低幼化

许多学生热衷于写幼儿园、小学生活,喜欢写家中的花瓶打碎了,究竟是谁打破的;放在抽屉里的钱不见了,是谁偷的;自己的橡皮找不到了,是谁拿的;还有编故事“月亮姐姐”、“太阳公公”……有的喜欢在古人堆上打转,动辄屈原、司马迁、爱迪生。有的爸爸妈妈不离身,爸爸送我上学、妈妈为我泡奶茶;爸爸送我看病、妈妈为我织毛衣等等不一而足。但作为一个高中生,在十八年的人生中有价值的生活只有这些吗?更严重的是学生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上更显肤浅;分析事物、说明事理浮于表面,整体逻辑严重缺乏,立意平庸。尹环老师说:“大量的考场作文只能停留在平庸之作的档次,平面化、简单化地阐释话题是考场的主流,暴露了我们思维素质严重贫血。”可见,高中学生作文中立意的低幼平庸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了。任何作文题,学生都可以用亲情去立意。毫无关系的材料也可以生拉硬扯地放在一起。有的甚至完全胡编乱造,而不思考命题取向。

二、语言表达低幼化

现在的学生连许多日常基本用语都没有掌握,在作文中频频出现“付之一距”、“心浮气燥”、“副射”等错别字;乱用词语、成语等现象更是层出不穷,语病更是屡见不鲜;字迹潦草、歪歪斜斜、勾勾抹抹,所写文章几乎不堪入目,这是其一。其次,部分学生语句表述语气幼稚,充满小学生的腔调。如:“爸爸,给我一个抱抱吧。”“宝宝,快来吃饭。”“我心爱的钢笔不见了,那是爸爸给我买的,是谁偷走了我的钢笔……”再次,作文的层次混乱,详略不当。有的一个事例举到底;有的一会儿写这个内容,一会儿写那个内容,一会儿写人,一会儿写动物,没有整体的谋篇布局。

从以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作文着实让人心急汗颜。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学生走出“低幼怪圈”,能写好作文呢?

首先,纠正习惯,树立远大目标。

作文得高分,给阅卷老师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很重要。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养成书写不涂改,保持卷面整洁的好习惯。虽然,他们的坏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但一定要相信坚持总会成功,让他们每天练一页字,好的一定要大力表扬,尤其是有进步的学生。这样经过一段时间总会有所成效。而且这种成效学生能在一定时间内感受得到。同时,要帮他们树立远大的目标。让他们认识学习的重要性,而学习写好作文很重要。让他们重视学习,重视写作,而不是看到作文就心生畏惧。让他们有想写好作文的冲动。有了动力就有了成功的希望。

其次,经典引领,走入文学殿堂。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丰富人类的灵魂”。一个人学富五车,那么他就能出口成章。我们的学生看得太少,领悟得太少,腹中空空,怎么能要求他写出好的文章来呢?所以,虽然高中课程相当紧张,但我们也要让学生走进经典,感受经典带来的力量。每天花半个小时的时间带领他们一起读经典,然后和他们共同讨论,让他们有深刻的认识。每天让他们摘录一段感悟深刻的名言佳句,写上自己的体会,一周进行一次交流。尤其是高中的理科生,更需要文学熏陶,他们每天沉浸在数理化的练习中,早已成了“做题的机器”,而不是一个会思考的人。如果不让他们通过文学去调节,早晚会思想僵化。学生将文学的不断滋润,逐渐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进而自然而然地运用到作文中,作文也有了文学的气息。

再次,感悟生活,学会思考人生。

“真”是作文的灵魂,作文就是真实的“你”。如果没有观察过生活,感悟过生活,哪里来真切的感受,哪里来情真意切的作文呢?所以,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不管学习多忙,也要学会抬头看一看日升日落,云卷云舒,体会大自然的永恒与生生不息。看一看梧桐春发秋落,感悟生命一次次的轮回繁衍。看一看同伴深情顾盼的眼神,感受友谊的美好。而这些让他们及时记入小本子,以便写作文时信手拈来。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一下社会的热点,让他们发表作为一个高中生的观点,让他们站在一个社会人的角度去思考怎样解决社会中的问题。高中生同样应该在作文中发表对社会热点的看法,成为有思想的学生。

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范文第4篇

一、及时充电,提高素养

教师工作之余,要经常漫步文学名著的殿堂,坐观历史风云,笑看世间百态;要时常做客教育著作的长廊,在《教师博览》里领略名师的风采,在《语文天地》里咀嚼文字的甘甜,在经典诗文里浸润文学的芳香。时间长了,教师尽管不能出口成章,但可以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引用经典诗词、哲理名言,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既体会语文魅力,又感悟人生真谛。宋代朱熹说得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自己的桶里有了,学生的碗里才能满。

二、运用语言技巧,尽显语言魅力

语文界前辈吕叔湘说:“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他的教学语言应如春风化雨润泽学生心田,他的朗读应声情并茂,一叹一吟都能扣动学生心弦。”我在教学《乡愁》《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等课文时,都进行了朗读指导,并且进行了范读,尽显了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声情并茂的情感美,做学生表情朗读的楷模,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热情,课堂上出现了琅琅的读书声。

我还注重了语气的温和,语句的连贯,表达的机智。记得一次课堂上,有个学生打瞌睡,我随即出一题“暖风熏得书生醉”,请学生接下句。学生答:“直把杭州作汴州。”我摇头说:“直把教室当寝室。”学生们笑了,该生也会意地抬起头来。

三、热情洋溢地赞美学生,用精彩评价助推课堂

学生是有情感需要的,他们尤其渴望得到老师的赞美与温情,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便会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教学中,我经常利用课堂评价及作业批语赞美学生,“你好棒”“你很自信”“你最优秀”“你大有潜力”“你将前途无量”……这样,大大满足了学生渴望肯定的感情需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静止的方向,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重要的制造工具。”于丹讲《论语》,字字珠玑;易中天品《三国》,使学生如饮甘醇。而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两位老师有非凡的语言才能。

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欣赏

古诗文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结晶,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语句铿锵,极富韵味;语言表达简洁含蓄,极富美感。因此古诗文的积累,会增强儿童对美的鉴赏力,从优美的诗句中感悟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新大纲明确地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但纵观我们的教材,古诗的内容毕竟有限,小学六年的教材中古诗的总篇数也不足四十篇,所以,要扩大学生古诗阅读的信息量,必须对古诗教学进行拓展,使课文信息量更加丰富,学生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鉴于这一认识,我在古诗教学中采取了课内拓展阅读与课外拓展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园,以期达到丰富儿童古诗文积淀之目的,使其感受古典文化的底蕴。

一、以课本为载体进行古诗拓展阅读

很多专家学者曾言,学生的语文水平主要是得益于课外阅读。这里是强调课外阅读对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作用,但也是对课堂内教学效率的一种批评。我们能否让学生的语文能力既得益于课外,又能更多地得益于课内呢?以往的课堂教学过程过多地拘泥于课文,课本是教学的凭借,但不是唯一的。我们不能过多地受教材的约束,将本该属于课外阅读的材料带进课堂,融入教学过程中。

1.从作者出发选择拓展阅读材料。可以补充作者生平经历及所著作品,以供学生阅读。如,在学完了李白所写的《赠汪伦》一诗后,我在课内组织了一次小小的朗诵比赛,让学生来背诵李白的其他诗,如果是教材里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就在黑板上写下来,集体读一读,背一背,不求甚解,但对学生的诗歌积累无疑是有很大好处的。再如,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时,我在课前先引导学生了解了“唐宋家”,然后请学生查找有关他们的资料,并且阅读他们的作品,并把这些作品带到课堂与同学分享。这样的环节设计以点带面,扩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从时代背景出发选择史实阅读。有的诗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相差甚远,制约着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我们不妨为学生提供与诗词有关的背景材料,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为学习诗词作知识铺垫。如教学《赠汪伦》一诗时先介绍作者及背景。而后半部提出思考题:(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背几句描写友情的句子。(2)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与汪伦之间的深厚感情的。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前提下很容易感悟到平淡的诗句中流露出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感受诗人与友人的深情厚意同时也丰富了课外知识。

3.从诗词的体裁出发进行类比阅读。如第七册语文教材中《赠汪伦》一诗,在体裁上属于送别类诗歌,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我自始至终引导学生自学古诗,掌握送别诗的表达方式和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自学《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别董大》。学生很快就弄清了《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作者李白是用目光送别孟浩然,《别董大》一诗的作者高适是用语言送别董大,通过吟诵领悟了诗中所表达的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一节课,学生学懂了三首古诗,使阅读效率大大提高。课后,我还布置同学们搜集、吟诵有关送别的诗歌,进一步将语文教学的空间延伸到了课外。

4.从诗词的情感出发选择材料。例如,《春夜喜雨》一诗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无喜雨之情,喜雨往往与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联系在一起。韦应物《幽居》诗:“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就是人们赞赏的佳句。“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也有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可见一斑。于是,在教学中,我将这两首诗同时出示给学生。第一步:让学生对照着读,感受诗人相同的心情;第二步,让学生寻找合适的背景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加深理解。

实践证明,教材与阅读材料有机结合的古诗词教学,是能够实现耗时少、效率高,开开心心学语言的理想境界。

二、从兴趣出发,开展古诗课外拓展阅读

新大纲明确指出:“对古诗的学习只要求获得初步的整体感悟,积累古诗文的精华和儿童实际生活中的经验。”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加学生的古诗积淀,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蕴。我让学生从兴趣出发,在课外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一开始在量上有保底要求,继而在质上有所提高,定期检查评比,利用一切零散的时间和学生一起积累、学习、竞赛。以保证他们的学习热忱,使他们“爱阅读”,“会阅读”,为终生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于是,我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

1.班级首先制订考级计划,学生每学期背15首诗为三级,背25首诗为二级,背30首以上的为一级。根据这一计划,大部分学生利用学校规定的每天课前准备3分钟读背古诗,每周集中背两到三首诗,另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读。要求学生人人参与,使每个学生的古诗吟诵水平在各自的基础上都能得以提高。

2.持之以恒,要有爱心,耐心,信心。不仅引导学生诵读,还要师生共读。并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营造一个开放的,有趣味性的和宽松的教学环境。在教室中张贴一些学生的古诗文书法作品;在黑板的一角开辟“每周一诗”且定期更换;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凡此种种,旨在创建一个充满古韵的班级环境,使学生置身其中,随时受到传统诗文的熏陶和感染。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经典诗文诵读大赛”。在环境布置,活动展开中,营造一个极具人文气息的班级环境,提高班级品位。

三、在诵读中感受文化底蕴,从写作中感受生活的乐趣

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范文第6篇

一、花开满园,打开经典的文化之窗

所谓经典文化,指的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流传下来的代表某一时期的文化精髓、思想、理念以及相关的作品等。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薪火传承,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经典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社会的精神给养,永远都是文明发展的根基、创新的土壤和发展的动力。一切精神果实和智慧花朵,都是在经典文化的胚基上孕育、生长并逐渐成熟起来的。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儒道两家是中华精神的源头与支柱,可以说渗透到了炎黄子孙的每一个毛孔,选择儒道经典作为诵读材料,实在是以现代意识打通传统精神文化的得力举措。儒道学派的经典是博大精深的思想著作,涵盖哲学、伦理、政治诸多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和精髓,代表着中华文化精神。这些作品文质兼美,是前人读书写作的典范,也是今人学习文言文的典范。儒道学派的创始人在文化史上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学习这些作品,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的水平并进而提高语文素养,有益于学生批判地继承文化传统,提高人文素养,进而不断开拓创新。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让我们学习到了做人的道德修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让我们学习到做人态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让我们能感受自然之伟大,“人定胜天”只能是愿景,敬畏自然才是不二选择。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告诫现代人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善待万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经典文化如久违的甘露,滋养每个学生的心田,以此来奠定人生罗盘。积极开辟语文学习的多元性,海纳百川,比如进行古文朗诵比赛,经典古文搜集讲解,诗词背诵,导演经典古文故事情景剧等,以此来丰富语文教学课堂,让语文世界变得缤纷多彩起来,让经典文化逐渐渗透到课堂里,花开满园,芳香遍地。

二、 春风化雨,彰显经典文化魅力

语文教育应该重视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德育人,通过前人流传下来的优秀传统美德,来对现在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经典就是经典,不仅是经验的总结,更是对生命文化的一种领悟,字字珠玑,句句精辟。先哲圣贤的思想是完善我们现代人身心健康的良方,弥补缺失人格的根基。提升文化素质和涵养,使自己能成为一名有内涵有修养的谦谦君子。学习知识其实不是根本的目的,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中,才是经典文化流传下来的真正意义所在。

倪文锦教授指出,“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它以独特的无与伦比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其深度和广度为后世难以超越,对人类具有永久的魅力”。学习经典,并不在于保证它的真理性或实用性,而在于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和体现。经典是文化之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只能从阅读经典开始。

阅读固不可少,背诵才是硬道理。犹太民族是世界上公认的最聪明的民族,自从1892年设立诺贝尔奖以来,犹太人获得这个奖项的次数,世界第一。他们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0.3%,但获此奖项的人数占到17%,这个比例是其他民族的100倍以上。他们的成就与其大量背诵经典高度相关。背诵、记忆是古希伯来教育最通用的教学方法。在学者中,能一字不落地背诵《圣经》是最值得炫耀的事情。

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耀南博士在《谈背诵》中说:“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我始终坚持一点,语文能力和素养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读’出来的!只有大量诵读经典,为孩子们储备一座文化的富矿,孩子们的语文能力的发展才会有宽厚的根基。”

诵读经典,可以利用晨读、课前时间开展一些列的经典故事情景剧演示、朗诵、自由读等不同形式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经典文学节目展示的舞台,享受经典文化的饕餮盛宴。根据学生们的特点,在适合学生们认知水平的情况下,为他们推荐有兴趣的经典文学,丰富他们阅读的内容。从整个校园文化建设角度出发,把经典文化中真、善、美推向台前,在学校宣传栏,教室黑板报中添加相关的经典图文以及优美语句,让学生每天都能在这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不断的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感染。在长期耳濡目染下,获得修养的提升,精神的振作,品质的提高。春风化雨,经典文化魅力传承不息。

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范文第7篇

当新课程改革犹如一夜春风吹开了教育这朵奇葩的时候,加强初中生的经典诵读已经成为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一根有力的枝丫,是强化学生语文素养积淀,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那么,要想达到目标,我觉得必须在开展初中生经典诵读的“有效”上做文章,进行深入地思考和探究,重点研究有效开展初中生经典诵读的实施途径、推进方法以及评价机制,从而切实提高经典诵读的效率和效益。.

一、激发兴趣,引领学生走进经典诵读

儒家创始人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也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教学理论中也强调了兴趣对孩子学习生活的影响是很大的,那么我们就要注重培养和激发他们的诵读兴趣,引领他们走进经典。所以,首先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让他们能与经典携手,以诵读为乐。

孩子们能接触到的经典作品比较有限,所以,老师的引导作用就不能小觑。每学期开学,每个班都会开辟一个文化视角,这里的书籍是经过语文老师和班主任精心挑选的。另外,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学生可以提前去图书室借阅,在课上进行诵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反复诵读中,学生获得知识,获得快乐。我们尤其推崇大声诵读,初中生通过大声诵读,能巩固记忆,诵读到一定程度后,学生就能积累一些语句、语段,在积累的同时也汲取到了优秀文化的营养,诵读的品味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自主诵读经典,但也有必读的。如儒家经典《弟子规》,这是儒家的基础,是人们的生活规范,又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这样能做到与经典为友,而且能使学生的行为更加规范。而学生自主诵读这些估计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带着初一的学生从诵读《弟子规》开始,给他们讲解弟子规的大意,让他们明白其中的意思,然后带领他们一起诵读,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二、营造氛围,创造机会让学生感受经典

如果说环境能改变人的成长的话,那么给学生营造一个诵读的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我们就要经常给学生创造氛围。除了让语文老师每天指导学生诵读之外,我们学校还给学生创造了一些机会。比如:逢到一些重要的节日,我们学校都会组织经典诵读比赛;班级也会以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诵读;学校的“观中之声”广播台,会每周两次地进行广播。我们还通过诵读比赛,评出学校“诵读之星”,班级“诵读之星”,并把学校评出的“诵读之星”挂在学校的网站上,既是为了表扬优秀的同学,同时又接受全校同学的挑战,从而激发同学们的诵读热情。

就拿“观中之声”来说吧,我们是每周播出两次,主持人也是每个班轮着上,播音稿都是经过学生和老师精心选择的,这样让一些诵读水平高的学生,能一展风采,更能让全校同学得到鼓励,感受诵读的乐趣。我们的播音内容一般分成四个栏目,其中三个栏目与诵读有关。有《XX的教育》,一般选取的是某个话题,如《爱的教育》《理想教育》等,围绕此话题选择一些经典的诗歌,或者是同学们自己的作品,让大家在诵读中接受教育;有《新闻直通车》,选择的是新近发生的国际、国内和学校新闻,让同学们了解时事;有《美文欣赏》,选择的是名家的一些散文作品,让同学们接受美的熏陶。

三、拓展渠道,发挥学校、家庭双结合的作用

如果只在学校中试行经典诵读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动员家长参与。虽然,在我们的学生家长中,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诵读是非常有难度的。因为,很多孩子的家长连最起码的普通话都说不好,更不用说是流利地诵读了。但是,我们坚信,水滴石穿的道理。于是,我们进行了尝试。

拓展渠道,争取学校、家庭双结合,是促进学生诵读的必由之路。那么,怎么让我们的家长参与到经典诵读中去呢?为此,我们首先向广大家长发起了“经典诵读的倡议书”,就算是一个前期的工作。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接下去的工作也就会水到渠成了。虽说,家长们能真正参与到诵读中去的不多,但是,我们的做法还是赢得了家长的支持。接着,我们让学生把在学校诵读的内容带回家去,让他们在家长面前诵读,这也是锻炼胆量的一个途径。家长虽然自己不诵读,但是能听到孩子的诵读,无不露出惊喜的神情。尤其是学校规定诵读的内容,我们要求不仅要诵读给家长听,还要会讲解。逢到经典诵读比赛时,家长们的参与度就明显高多了,有的家长还能指点一二。在回访的过程中,我们听到家长有的说:“哎呀,我总算听到我孩子的读书声了,真是好事啊!”有的说:“我还没想到我丫头读的东西比我还多呢!”……我们听到更多的是家长们的赞扬,因为这毕竟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啊。

当然,我们还会选择一些做得好的家庭,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诵读经典。这样,学生沉浸在和谐美好、书香弥漫的家庭中健康成长,这对于学生的终生发展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四、及时反馈,实施有效可行的评价

反馈评价对于促进有效的学习过程和达到诵读目标发挥着导向性的作用。实践研究告诉我们,推进学生的经典诵读,丰富学生文化内涵的积淀,必然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而有效可行的评价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初中生经典诵读的评价必须根据诵读的自主性和差异性特点,所以,我们将“鼓励自主,培养习惯,肯定收获”作为有效评价的核心理念。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常规性评价。每周交流经典诵读后的感受,对他们一些有意义的想法做出肯定。

2.活动类评价。各项活动后,我们都会及时评点,根据比赛规则,评定出等级奖,并大力表扬。

3.背诵性评价。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不同年级积累的背诵内容进行交流评定,促使他们完成《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诵读任务。

4.运用性评价。展示学生通过诵读获取的知识、感悟能力、情感等方面的丰厚收获与灵活运用水平。

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范文第8篇

一、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进而形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学生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个人的求知欲也越来越强。他们想要了解未知的世界,想要探究人生的价值,也想通过一定的方式寻求内心的愉悦,每位学生的内心也有提高自身修养和气质的渴望,这些都是激发课外阅读兴趣的内在因素。如果学生自身潜在的课外阅读兴趣激发起来了,那么,就会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性,才会有更多的热情,才会有更多的思考,才会更自觉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和素养。如果能够长期坚持,就会形成自主阅读的习惯,进而实现终身阅读的目标,学生也将会受益终身。

二、课外阅读要有计划性

一是要定时,即限定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学生可以根据学校的课程计划,安排合适的时间或固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二是要定量,即保证一定的读书量。比如,可根据自己的课业实际,每天读完多少页书,必要时也可让教师、家长和同学进行监督。三是要定计划,即在每周、每月或每学期制订一个读书计划,包括读什么书、定时或定量的数额、如何读、如何实施计划等。如果学生的课外阅读具有计划性并且有步骤地、长期不间断地开展下去,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课外阅读的随意性,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三、要掌握并能恰当运用课外阅读方法

首先,精读和略读是基本方法。精读,就是要认真深入地阅读文本,揣摩文本,鉴赏其精妙之处,深入剖析其思想内涵。在高中生学业压力大、业余时间少的条件下,略读也是常用的一种课外阅读的方法。略读的主要目的在于简单快速地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当然,任何方法都不可能完全孤立地存在,这两种阅读方法也不例外,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可根据具体内容适时地做出调整或交互结合使用。

其次,可以把检索、圈点、做批注、写读书笔记等作为辅助方法。检索,就是通过文献资料、网络信息储备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或者资料的过程。圈点,就是指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一边阅读,一边圈点,可以帮助记录精彩段落和语句,加深印象,同时方便以后重温精彩。做批注,一般是指在阅读材料的空白处写评语和注释。只读不记,印象肯定不深,写读书笔记也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有效措施。

四、做好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效结合

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来说,犹如鸟之双翼,不可偏废。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学生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掌握阅读技巧与方法,通过与教师、同学、文本的对话,自发、主动地体悟、探究、反思,最终达到由阅读主体转化为思考主体的目标。学生只有把握好了课内的阅读学习,才会慢慢地掌握阅读方法,逐渐拥有思考与探究的习惯,加深阅读思考的深度,然后再进一步指导课外阅读,提升能力和素养,成为具有真正独立思考能力的课外阅读者。

五、要精选课外阅读书目和材料

首先,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作品。经典作品一般有着高水平的语言标准和艺术,有着深刻的思想。这些作品,如果能够细致阅读,精心品悟,一般都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在阅读经典作品的同时,还应该注意课外阅读材料的丰富性,还可以辅以报刊杂志,多方面涉猎。比如,《读者》《青年文摘》《思维与智慧》《意林》等,这些报刊的阅读材料篇幅较小,语言较为容易理解,内容或者贴近高中生活,或者涉及各个领域的热点,或者介绍成功人士的经历,且有一定的励志作用。

六、要学会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极富个性化特点的学习活动,阅读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要靠学生的自我领悟和体验。同时,个性化阅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学生要学会与文本进行个性化的对话,重视个人情感的融入,从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享受审美的乐趣。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还应学会进行批判和反思,要敢于质疑,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通过自己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针对发现的问题,反复诵读,认真思考,寻求解读问题的新途径,即学会探究性、创造性地解读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