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江苏高考作文题目

江苏高考作文题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范文第1篇

笔者研究了一些高考题目,阅览了大量的优秀作文,我们发现,命题形式虽然在改变,但其命题的基本原则和特点是不变的。现作简要分析。

一、关注时代。与时俱进

文章合为时而著。高考作文题无论是“”前还是“”后,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命题总是社会热点,引导考生关注时展。出题者要把握时代的脉搏,让自己的心合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跳动,真正用心去感悟时代,为时代而唱。

正因为一些高考题目与时代密切相关,所以一些考生在写作时能以新闻时事作材料。世界发展风云变幻,生活中每天都有大量的新闻时事涌现。比如战争、地震等等。以这些时事为材料,可以营造出强烈的时代气息,使文章富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点。

二、蕴含哲理,体现思辨

哲理是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哲理蕴涵类话题作文有利于考查广大考生的思维品质与写作能力(包括审题能力),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热点。

比如2004年江苏提供“山给人以沉稳,水给人以灵动”两句富有哲理的话,给所有考生以思考的起点与思考的方向,也给考生以思考的自由空间。

还有体现哲理性的题目如:2005年全国卷《出乎意料和寓情理之中》;2006年重庆《走与停》;2007年四川《一步与一生》;2007年浙江《行走在消逝中》。

高考命题中常见的哲学观点有:一分为二的观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涉及的哲学观点是新陈代谢;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高考命题蕴含哲理,体现思辨应该是一个良好的趋势。

三、注重品质,凸显人文

可能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2001年的《诚信》。高考作文注重人文性是必然趋势。叙述亲情、描绘美景、评论现实、反省思想、注重修养是中学生重要的生活内容。检测中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是很有必要的。这类题目如1998年高考作文题目:《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2002年《心灵的选择》;2006年北京卷《包容》;2006年广东为:《雕刻心中的天使》;2006年浙江高考作文题为《生有所息生无所息》;2007年全国卷Ⅱ作文题目:关于“帮助”2007年宁夏省高考作文题为:材料作文,机遇与坚持不懈的精神。2009年宁夏、海南卷高考作文:《诚实善良》。

这些考题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所应体现的人格人品、道德情操、道义责任,充分显示了人性的美。看来关注人类自身,弘扬以人为本的精神将是高考命题必然关注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用高尚的思想约束自我,以高尚的精神塑造自我,立足“做人”这一根本。

四、发掘体验,感悟人生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为命题者,必然会考虑生活这个因素。所以发掘情感体验,让考生写出对人生的感悟应该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江苏卷的《好奇心》、上海卷的《他们》、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天津卷《人之常情》、重庆卷的《在自然中生活》。这些考题,充分响应了“观察・体验-感悟”的新课标精神,或要求考生写“感悟”“感想”与“感受”,或要求考生谈“看法”与“认识”,考生就可以从生活中挖掘素材来写出真感情,真体验。

五、蕴含诗意,富有美感

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范文第2篇

恢复高考40年来,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那么,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出现了哪些变化?高考改革释放了哪些信号?全国语文特级教师王大绩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对于高考这样的超大规模选拔型考试,写作题目必须清晰。今年全国共10道写作题目,其中9个题目都回归到清晰地给标题或给话题写作的题型。这体现了语文教育界对写作规律认识的大幅度提升。”他表示,2015年以来,高考作文题目逐渐摆脱了“给材料写作”的模糊状态,重要的特点是,给了学生话题或者材料之后,又告诉学生明确的写作要求,这样就不会跑题。语文高考刚结束,全国卷和各地高考作文题目迅速在网络上传开,在朋友圈刷屏。微博上有一项网友投票是“如果可以选择,你会选择哪道作文题”。结果,山东卷得票最多,其次是全国卷Ⅰ。但是遭网友讨论和吐槽最多的也恰恰是这两道题。“讨论和吐槽都很正常,这是全社会关注高考的一个出口。”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毕竟,在中学语文教学所要培养的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中,写作能力难度最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最高。因此,作文就成为占分最多、用时最长、最能拉开分数差距的关键性考题。同时,它还是衡量和考查中学教学内容改革和全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落脚点。“要全民这样关注和讨论数学、英语就很难。这是好事情,但另一方面也要理性分析高考作文。”熊丙奇认为,今年高考作文延续了材料作文的出题思路,目的就在于“要给学生思辨与表达的空间”,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评价一个作文题,就要看它是否给了考生这样的机会”。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潘涌指出,由“全命题作文”向开放性“话题作文”的转变,是近年来高考作文题型上的重要转变,“对学生思想存在软性束缚的‘全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正在逐年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趋向思维多元、文体自主、自行拟题的‘话题作文’”。而“话题作文”本身也越来越向着开放式、多选型材料作文过渡,有人称之为“新材料作文”,区别于传统封闭式材料作文。正如熊丙奇所说:“今年高考作文题目的最大变化就是扩大了学生的选择空间,比如全国卷Ⅰ、卷Ⅱ、卷Ⅲ和北京卷都让考生在多个话题材料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内容进行发挥。”为此,他认为,“这是今年高考作文的最大亮点,应该进一步拓展和延续下去”。(来源:《科技日报》)北京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一出,立刻引发热议。一时之间,这道作文题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检验政治忠诚”的试金石,仿佛“驯顺而势力”地歌颂、泯灭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跨过高考语文的门槛,获得成功。但是这个作文题当真如某些人想象的那样吗?让我们回到这道题本身,来关照出题者的初衷。首先,抛开“共和国”的政治性,说到根本,它就是我们每天生活的地方,是我们的归属,它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我们真真切切能够触碰到的。对这样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进行叙述和描写,是需要我们进行观察和感悟的;对它进行想象,是以我们内心的期盼和愿望为支撑的。并不是说大声歌颂就一定能够获得高分,这样认为的人才是完全用臆测的政治化标准去评判一个语文作文,事实上,我认为评分标准一定会对“假大空”和“真情实感”有所区分。其次,“我为你拍照”和作文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治化。诚然,“共和国”有些大,但“拍照”意味着缩影和典型,意味着个人经验和情感的介入。作文要求中也明确提到“可以写宏大的场面,也可以写小的场景,以小见大”,这就给了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小的场景”完全可以是个人生活的描写。同时,作文要求中还明确规定了这篇文章的文体――记叙文,这就很耐人寻味,记叙文文体对事件的描述想要出彩必然要以真情实感和细节为基础,也就是说,除了“共和国”之外,这道作文题的其他部分都在引导学生回归自身。笔者在这里大胆地解构一下,“共和国,我为你拍照”在一定程度上要考查的就是学生对自己未来在中国的生活的想象与描写,不过需要以自身来反映国家层面的一些上位因素。再次,从这篇作文本身的考查点来看,是符合课标和高考的要求的。记叙文中的叙述、描写、想象,以及包含其中的学生的情感表达,都是很重要的写作考查点,值得用这样一个作文题去检验。(来源:《新浪教育》,作者系北京市第八十中学语文老师)

稳中有变,注重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复旦大学教授张业松表示,这次作文题目是高考改革一个比较完美的过渡,体现了对既往探索的继承性,又具有面向未来的开拓性,满足了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核心需要。在延续上海作文思辨性的同时又注重对生活现象的分析,是对历年作文命题经验的整合、总结和提炼。 管维萍表示作文题目体现了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不同的解读:生活是可预测的吗?如果是,则蕴涵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如果不可预测,则指向偶然性。学生可以谈对偶然与必然的认识;有的人乐于接受,有的人不以为然,呈现出不同人的不同生活态度和视角,而这又形成了不同的生活轨迹。年轻的学生,对这一切你又有怎样的认识呢?因此,本次题目有理性空间而又关注生活,引领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自己,又将视线投向更广阔的存在,有哲学意味。底蕴深厚的学生更易出彩

“这是一道比较宽广的作文题,谁的底蕴深厚谁写出的文章就会更出彩。”黄玉峰老师用大气、地气、文气、灵气、人气、浩然之气对题目特点进行了概括,他表示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这个话题有很多说法,它可以反映学生的文化积淀和辩证思维,文化积淀比较深厚的学生会感觉好写一点。“关键要写出学生自己的生活、思考和追求,要接地气,不要空讲‘变或不变’的道理。”黄玉峰表示题目虽大,但学生的切入点最好是自己的生活和经历。张业松表示作文题目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理,适应面广,不偏不怪,适合不同类型的学生发挥,也适用于不同题材和文体。文化底蕴深厚的学生,不管是偏重科学思维还是人文思维,都能出彩。完美避开了套题,找套路不灵“很多人都喜欢猜测语文作文题,没想到这次作文就是以‘预测’为题,完美地避开了所有套题,这是出题者的高明之处。”王伟表示题目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心理,面对高考这样一个人生道路的重要路口,每个学生都经历过这样的心理过程――既想预测未来又害怕预知未来,而材料中的“生活充满变数”这句话又引领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他认为作文题目越来越注重能力、素养和积累的考查,在当前高考作文阅卷和评价体系下,找套路是不灵的,要善于对日常生活做文化和哲学的思考,认真思考生活的内涵,发掘生命的价值。立意高远,聚焦学生素养陈赣老师认为,作文题目立意高远,聚焦学生发展素养,能够检测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需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活智慧。他表示作文题目贴近学生生活。生活是个未知数,学生对生活充满期望和期待,培养学生学会推断、推测、推理,学会提出假设,从而能够正确地积极地面对生活。“乐于接受”与“不以为然”,能激发学生的理性思考和辩证思考,思考生命的价值取向,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既能够调动学生的人文积淀,又能在预测中创新、创造,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来源:上海市政府网站)写作此文,学生会有话说,可是如果作文要想出彩拿高分,则和学生的思维、思想和视野相关,比较难,关键是对“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三个概念的理解。“有字之书”考生容易明白,指的是我们平时读的各类书籍,包括古代的经史子集,现代涵盖各行各业的专业书籍,阅读有益的“有字之书”,我们可以获得知识,开拓视野,获得思想的启迪。“无字之书”则是无形的,通过阅读社会或生活中的人与事,我们获得人生阅历,增长知识才干,懂得一些为人处世之道。相比较于前两者,“心灵之书”关注的是内心世界,强调的是“触动心灵”,其对象往往是无形的,可以是事迹,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人性的某个闪光点。如科学家郭永怀,在飞机失事遇难之际,与助手紧抱在一起,保住了可贵的两弹一星资料,为中国科技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例如武训,在世人的白眼中,以乞讨来的经费办教育,甚至是跪下求先生教书,求学生读书。换言之,“心灵之书”指向的是信念,是信仰,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当下的现状是,我们重视的是“有字之书”的阅读。学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专家学者只读本学科的,他们的学术视野极为狭窄;更多的人,读的是“零碎之书”――微信、报道、杂志或者是各种新媒体展现的材料,阅读呈现出了“碎片化”“肤浅化”“娱乐化”的倾向。于是乎,大部分学生除了喝过几碗“鸡汤”,阅读极为逼仄,“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少有涉及,更不必说“心灵之书”了,他们对社会对人生思考不深,缺少家国情怀,甚至缺少必要的待人处世之道;专家们忙于名利,学贯中西者极度匮乏,大师与我们更是渐行渐远。至于“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道德大家,更成了现代社会的稀缺物种。应该说,今年的作文,延续了这几年浙江作文的风格,触及了当下以功利、娱乐、技术为主导的阅读困境,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学会为人处世,学以致用,并努力走入精神、灵魂的深处,切入了阅读的本质。这对当下不读书、读死书、消遣读书等不良现象是一种极好的反拨,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果与去年“虚拟现实”话题的讨论相比较,两者思考的都是“人与存在”的话题,但前者注重技术,后者注重心灵,从哲学层面来说,今年的作文题涉及了“我到哪里去”的终极关怀,在命题上是一种前进。当然,从严谨的角度说,“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这三者是不能并列的,因为无论是“有字之书”还是“无字之书”,都可能触及人的心灵,都有可能是“心灵之书”,也就是说,“心灵之书”与前两者概念上是交叉关系,这也为考生的写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最后,用三句话对这道作文题作下总结:阅读“有字之书”,让我们去了解头顶璀璨的星空;阅读“无字之书”,让我们的脚下挨着坚实的大地;阅读“心灵之书”,让我们的胸中有可贵的信仰坚守。(来源:《台州晚报》,作者系台州市名师、台州中学高级老师)审题思考“车”和生活相关,考生有话可说凌焕新 (江苏省写作学会名誉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今年江苏高考作文,把写作题材定在实体的“车”上。车是“衣食住行”四个最基本的人生需要之一,属于“行”的范畴,和我们每个人、每天都有联系,所以学生以及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很熟悉车,都有过经历,都有所见所闻。不仅自己有切身体会,也见到过很多车的故事。包括车的形态、类型、色彩等等。所以这个题目应该说人人都能写,对考生来说是一个不会偏题而是有话可说的题目。但作文要写得好,还要有虚的方面,正如题干里提醒的真情、变化、哲理等等。我觉得的确是这样,我们不能光看到车,还应该看到和车相联系的,车背后所隐含的或者依托的、表现的各种人情,各种变化,各种人生哲理等。从题意上来说,这个题目是好的,有虚有实,而且题材广泛,选择自由。所以今年的江苏作文题对学生来说,更容易找到题材来写,不至于要思考很长时间。题干朴实,没有解题困难沈国芳(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首先题干就很朴实,不绕弯子,没有理解的歧义和困难。题干第一句就“开门见山”,“生活中离不开车”,这是大实话,谁都能理解。接着说“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这里突出了两个关键词汇,“种类”和“形态”,这两个关键词与中学生的生活很贴近,没有理解的困惑,而且想象的思路也清晰。车的种类太多,牛车、水车、独轮车、马车、自行车、童车、碰碰车、电动车、摩托车、汽车、火车,甚至现在还有月球车,想象延展的空间很大。车的形态也很丰富,种类是物质种类,而形态是跟车相关的形态,比如说:买车、租车、卖车、开车、坐车、造车、网约车、拼车、酒后驾车、乱停车、占车位,等等,跟车相关的形态现在是千姿百态,也是我们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题目的表达还有推敲空间王继志(南京大学教授)我认为,这道作文题的表达只有故事性,没有历史性,容易造成考生情感抒发上的矫揉造作。材料作文,给的材料应该带有语言的性质、故事的性质,这才能真正Q为材料。多面性材料便于学生去生发,去联想,去想象,如果材料全部是议论,把几句议论词语列为材料,这是不恰当的。所以要花大功夫磨这个题目。今年的作文命题,恰恰是考生都能说的内容,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作文命题时,尤其是审题时,在题面的表达上,还有进一步推敲的空间。行文思考写作形式和文体的空间也很大高朝俊(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这则作文题,不仅有很大的内容空间,在行文时,形式或文体的空间也很大。这几年,几乎所有题目都是“文体自选,除诗歌以外”。实际上很多题目的“文体自选”是一句空话,比如有一年,有一道题目给了三个风采人物,问考生“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这道题只能写议论文。还有针对父亲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暴露的问题,让考生写一封信,谈谈看法,基本上也不能写记叙文,“文体自选”就变成一句空话了。今年的这道题,我觉得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说明文都可以写,而且都能写出好文章来。提示语里面讲到了,存在世间真情,可以从抒情角度写;时展,可以从记叙角度来写。说明文也能出高分,比如车的种类,还有车的形态、车的发展,都能写说明文。这个题目是真正的文体自选。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空间大了,是优点也是缺点,给阅卷带来很大麻烦。高分恐怕会比较难评。想要拿高分,要细节取胜许祖云(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作文题目虽然平实,但到了我们考生笔下很容易落入“俗套”的陷阱。如果把“车”的种类等写得很全,时间就浪费了。每年高考语文,写作文时间大概40分钟,如果考生一看,40分钟到了,就会很紧张,这时再铺开来写,主题不对头了,主旨抓不住了,立即落入俗套。如果不落俗套就是好文章。还有一个问题,“车”和时代变迁,学生很容易写成“过程”。但要注意,凡是拿高分的文章,都是细节取胜。细节很重要,学生写作过程中往往会忽视细节。还有会写得很空泛,不具有内涵。这道作文题在提示中,有四个词语是很厉害的,特别是“哲理”,要跟“哲理”挂钩。其实,反过来想,车离不开生活,但现在有人就离开了车。这些问题都可以反向来思考。我觉得,尽管这个作文很平实,不绕弯子,但要写好不容易,因为车子大家太熟悉了,司空见惯,正是因为太熟悉,所以才会对不了解的另一面写不好,这也是考验学生水平高低的关键。上升到“理”的高度,可避开大路货喻旭初(金陵中学特级教师)作文题要考生写“车”,弄不好也会有大路货。很多学生以“车”为载体,由车说起,然后歌颂祖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以及社会产生的巨大变化,如果这样写作,文章就是“大路货”了。考生应该从“物”这个层面把它提升到“理”的高度。建议一线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提倡多读书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发展。只有这样,作文才能接地气,才有时代色彩。同时,在坚持说清普通道理的基础上,要不断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思辨,使议论文写作逐步向辩证方向提升。教学思考语文教学不能 “虚晃一枪”孙芳铭(《现作》主编,南京一级教师)“车”贴近高中生实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是肯定这道作文题目的。学生有话说,可以说出许多不同的话来。但现在的语文教学存在一个问题,贴近学生实际,从生活实际出发,变成“虚晃一枪”,事实上并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中学作文教学的状况是,只讲标准,“你们应该写出什么样的文章”,不进行达到标准的过程的指导和训练。所以作文教学的正路子,还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引导学生老老实实地去写现实的生活,老老实实地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说自己想说的话,不要迎合别人,也不要迎合老师。教育的心胸,要更加开阔胡小林(《现作》高中版执行主编,十三中教授级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今年的作文题考生“有话说”,得高分的考生可能比往年多,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个问题,题目出得跟教学实际有些脱离。过去对于写作有欠缺的学生,老师可能会给出一个“范式”,但现在的很多老师将这一“范式”作为评价优秀学生、优秀作文的标准,致使标准评判上出现了偏差。对于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老师们应该有更加开阔的心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贴近生活,关注未来的发展,而不是将“范式”的使用范围一再“扩大化”。(来源:扬子晚报网)

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范文第3篇

笔者2011年再次参加了江苏高考的作文阅卷工作,阅卷中可以说是几多欢喜几多愁,既为优秀作文拍案叫好,更为低分作文痛首惋惜。不少考生作文失分并非考生写作水平不高,表达能力差造成的。实际上如果有人能提前提醒考生高考作文的一些注意点,在写作中切实针对考题作文。或者在一些方面对作文作些改动,分数便会有一定提高,可惜他们没有能意识到这个问题,而出现很多无谓的失分。对于社会上关心高考作文的热心人,对于广大中学教师,尤其是将要参加高考的中学生来说,这些才应该是关注的重点。

2011年江苏的作文题目为“拒绝平庸”,总结分析在阅卷过程中发现的考生作文中出现的一些影响考生作文分数的现象,对备战高考的考生,是不乏启迪意义的。如果考生能在高考中避免这些问题,对自己的作文获得一个更好的分数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现把本人阅卷中的见闻感受形诸笔墨,以期对师生有所裨益。

2011年江苏高考中导致考生作文失分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点:

失分原因一:生搬硬套,似是而非。

考场作文必须要符合题意,对于这一点,考生当然是心知肚明,但很多考生对题目的含义存在认识上的错误,或者并没有认真研究作文题目的含义,并且对如何才能准确表现题意缺乏深刻的思考,只是简单地生搬硬套,最后似是而非,让人哭笑不得。如:生长在农村,学习成绩一般就是平庸,认真学习提高成绩,争取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就是拒绝平庸;没有特长,不会乐器是平庸,利用空余时间学习音乐就是拒绝平庸;对日本地震幸灾乐祸是平庸,哀悼遇难者就是拒绝平庸;公交车上让座是拒绝平庸,战胜病魔是拒绝平庸等等。这些对题意的曲解和肤浅的看法显然与题目的本意相去甚远,直接影响了考生作文的得分。

应对策略:强化审题,准确立意。

准确审题永远是考场作文的第一要求,今年的江苏高考作文便是要能准确理解“拒绝平庸”的含义,尤其是对平庸这种没有人生追求,浑浑噩噩,碌碌无为的生活状态的理解,更要能准确地区分平庸与平凡、庸俗的含义,并能有条理清楚地表达。如有考生写到,“拒绝平庸,是对自我的坚守,是对自我人格、自我尊严的捍卫。拒绝平庸,才会让生命绽放出更加华丽的花朵,绚丽但不张扬。”就准确地揭示出“拒绝平庸”对自我人生的重要意义,并与甘于平凡、堕入庸俗“划清界线”,观点鲜明。

在我们的应考中,无论是我们老师,还是考生,都必须强化审题意识,注重审题训练,从题目本身和提示语入手,通过切实可行的方法提高考生的审题能力,准确把握题目的含义,才是作文成功的基础。

失分原因二:面面俱到,泛泛而谈。

在一些议论文中,考生试图使得自己的论述更全面,往往在文章中从不同方面来展开论述,如工人需拒绝平庸,农民需拒绝平庸,知识分子需拒绝平庸;或者学习需拒绝平庸,工作需拒绝平庸,为人需拒绝平庸等。这样论述看起来方方面面都兼顾到,似乎论述的很全面了,而这样的面面俱到实际上面面都不能深入地写清楚,不能论述透彻,从而给阅卷老师贪多嚼不烂的感觉,也不能体现自己在这些方面的认识和理解,这样的文章往往得分都不太理想。

应对策略:集中一点,深入探究。

针对这种原因最好的方法就是集中一点,深入探究。高考作文不是政府工作报告,不需要我们面面俱到。在你想写的几个方面中,选择一点来写,其它的都丢弃。在这一点上明确自己的观点,从不同角度挖掘深层次的表现和原因,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充分地展现出来,往往容易得到阅卷老师的认可。

如可以写中国文坛拒绝平庸。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文坛也越来越娱乐化,文化阅读已变成文化“悦”读,传统经典变得庸俗,所以中国文坛需拒绝平庸。如何才能做到呢?作家需要自持,更需要担当责任。中国文坛最需要具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闯将,而不是把大家娱乐死的庸才。

这样笔墨集中,围绕具体问题观点明确,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认识水平,体现自己作文的亮点。高考作文能做到这些,就已经成功了。

失分原因三:材料虚假,矫揉造作。

有些考生的文章在选材上常常让阅卷老师无语。如记叙类文章写考生和老师都熟悉的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这固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在一些考生笔下,他们的老师或家长都很有先见之明,在很早之前就跟他们讲过要他们不要做一个平庸的人,应该学会拒绝平庸。比诸葛亮还要料事如神。真不知道如果高考作文题不是“拒绝平庸”,而是别的什么,他们的老师或家长又会跟他们讲什么道理。

议论文的论据更让人感觉哭笑不得,总是抬出一些四肢不全身残志坚的人来说事。有阅卷老师开玩笑说,我们还是平庸点吧,看看学生写的这些拒绝平庸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呀,残废了双腿的史铁生、失去了双臂的刘伟、双目失明的海伦・凯勒、双耳失聪的贝・多芬,再加上遭受宫刑的司马迁,和他们相比,健康的我们多幸福呀,平庸点有什么要紧,还是平庸好啊。这样的材料和以前出现过的“车祸年”、“离婚年”一样,会在心理上引起老师的负面感受,其文章的得分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应对策略:加强积累,灵活运用。

材料的运用不仅反映出考生的知识面是否广阔,同时也是对考生对已掌握的材料能否灵活运用的考查。这不仅要求考生在生活中要做一个有心人,注重积累自己的写作素材,更要多思考,从多角度思考自己积累的素材,只有将自己熟知的材料想清想透,在写作的时候才能灵活运用。其实课本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库,很多同学都没有能很好地利用。如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思考自然的伟大,拒绝世俗的对自然的利用;鲁迅写文章唤醒铁屋中熟睡的人们,拒绝昏昏沉沉地平庸死去。还有的考生写到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重境界,从人生哲理角度来阐述观点;有的考生写公安派的独抒性灵,从文学的角度写拒绝平庸等,这类文章直接反映写作者阅读广泛且有自己的思考,材料独特,学以致用,很容易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和好感。

失分原因四:简单套用,莫名其妙。

考生作文的套用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开头套用一段不知从什么地方背来的文字,貌似很有文采,实际上不知他究竟想要说什么。如这样的开头:

从来不知道思念是什么滋味,只知道它让我朝思暮想了好一阵;从来不知道心痛是什么滋味,只知道它让我撕心裂肺了好一阵;从来不知道快乐是这么滋味,只知道强加在脸上的泪水让我欣慰了好一阵;从来不知道痛苦是什么滋味,只知道这一路走来我变得身心疲惫。

完全让人看不懂的一段话,显然对意思的表达起不到任何正面作用。

第二种情况是议论文中的分论点并不是紧扣文题设定的,而是用一些在很多题目中都能用的分论点,完全没有题意在里面。如这样的分论点:

拒绝平庸需要汗水的浸灌,拒绝平庸需要智慧的滋润,拒绝平庸需要目标的专一以及拒绝平庸要学会坚守,拒绝平庸要拥有个性,拒绝平庸要树立特色。

这样的分论点显然我们把“拒绝平庸”换成其他的内容一样是成立的,这样的“正确的废话”显然不能体现考生对考题的认识和理解。

应对策略:贴船下篙,紧扣题意。

无论是文章开头,还是文章的分论点,都必须要充分体现考生对作文题目意思的理解,包含作文题目的含义。要使得这个内容只适合这个题目,不适合其他,要真正做到贴船下篙,紧扣题意。

如这样的开头:

难道花万元整个高鼻梁、尖下巴就可以拒绝平庸?

难道奔波于选秀舞台,不问跑调与否地左唱右跳可以拒绝平庸?

难道奇装异服、脂浓粉艳地穿梭于人群就可以拒绝平庸?

不,绝非如此!如果拒绝平庸只在外表上下功夫,只会让你更加平庸,拒绝平庸需要令人钦佩的行为,需要令人景仰的品格。

这样的开头就紧扣题意,是非分明,鞭辟入里,启人深思。

我们在作文时,“成文在胸”并非好事,它容易将我们引导到偏离题意的轨道上去。因此我们要摒弃头脑中已有的现成内容,根据题目的需要重新构思组织,要做到所有内容都是针对“这一个”题目,都是紧贴题意写出来的,这样才能符合题目要求。

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范文第4篇

每一年到了高考季,网络空间里最热门的讨论就是各省的作文题目,今年走红的是全国卷1的作文题目,形式是“看图说话”,第一个孩子第一次考100分,第二次考98分被家长打了一耳光;第二个孩子第一次不及格,第二次考了61分被表扬了。段子手对此进行了各式各样的解题。人们之所以热衷讨论作文题目,除了只有作文题目能被看懂,当然还因为它代表着主流价值导向,虽然政治色彩越来越淡化,但强化了对社会新现象、新矛盾的反映,在这一点上,有和“春晚”差不多的功能。

热议高考作文题目已经成为近三十年的传统,现在又有一个新的话题方向,那就是对高考本身意义的解构。比如说无论上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最后还是得去“搬砖”,环境工程的修草坪,物流管理的送快递等等,还有更“反智”的,“四年后你们会明白,今天所有的努力,其实并没有什么用,改变你们命运的并不是什么知识文化,主要是爹妈、长相还有你们家的房子是不是要拆迁。”另外一种则更像“劝世”:“高考是人生最后一次公平竞争的机会”。实际上,这两种指向同一个结论,那就是高考之后才是残酷现实的开始,对高考能够带来的命运改变只是不切实际的预期。

这些段子的流行当然有社会基础,“颜值”、“出身”这些先天因素差异给处于弱势者带来的挫败感的确是比以前强了,也与“反鸡汤”的流行有关,充满了逻辑漏洞的鸡汤和励志学现在快变成鸡肋了,前段时间热播的《欢乐颂》,也有对成功学荼毒年轻人的反映,邱莹莹在失恋、失业之后,想靠对成功宝典的李阳式朗诵重塑信心,但已经是成功人士的安迪告诉她,这里面的故事根本无法成立,站不住脚。

反鸡汤的功能在于拆穿某些根深蒂固的大道理,鸡汤的本质是以过来人的经验主义指路,用精美的文字包装成正确人生路径的升级版。而反鸡汤同样是以经验主义告诉人们,阶层、智商和社会地位的壁垒几乎是打不破的。反鸡汤之所以流行,就在于它更能安抚无望的内心。但是在高考这件事上,你会看到很多偏差和不同群体认识的错位,不再能产生一致的社会共鸣。

高考反鸡汤在传达一种“读书无用论”,但事实是高考的竞争只会比从前更激烈,前不久因为江苏“减招”的事,学生和家长们都感觉受到了极大的不公正对待,教育政策偏向普惠性的利益,而相关者只会在意自己进入“211”、“985”的机会是不是被削减。在全国录取率已经接近80%的情况下,上不上大学已经不是核心所在了。

就业市场上的要求不仅要看学校的牌子,还要精确到第一学历,只集中在几个特大城市的优质资源才是重点争夺对象。在一些教育质量比较高的区域,学生非常看重自主招生,尤其是在各项加分政策逐步取消之后,自主招生意味着能优先拿到名校入场券,高校也乐得其所,可以早早预定各省的“学霸”。这样的游戏规则显然更有利于能够提供多元教育的家庭。所以,精英的遴选机制已经发生变化,高考的利益越来越向最顶端集中,甚至提前了阶层固化。

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范文第5篇

一、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锁定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应该是高中作文教学的总纲,兹摘录几段加以探讨。先看有关写作的第一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纠正为文造情的不良写作倾向。”

“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实际上明确地告诉考生,社会生活是作文写作的大范围。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生活是指社会上发生的一切事情,大而言之,包括世界风云变幻,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包括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等方面。一言以蔽之,要求考生具有“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胸襟。其次,社会生活又有狭义之别。狭义的社会生活是指学生的狭小生活范围,即学生的家庭生活,学生的学校生活,也就是所谓的学生“简单的社会生活”,但我们认为学生的社会生活,主要是指后者,即学生的狭义生活,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以及对这些喜怒哀乐的感受。

这样看来,学生成长的经历,成长过程中的感悟体验,显然就是高考作文写作的主要和重要话题。

“高考新课程标准”在原文的第二条中也有类似表述:“根据预定的写作目的搜集素材,可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也可通过图书、报纸、期刊、文件、网络、影视、录像、录音、照片及口述记录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第五条中“口语交际教学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努力选择高中学生关心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学生可走访考察的范围,也只能是狭隘的社会生活范围,即我们刚才所说的学生的狭义生活,而第五条中“学生关心的、贴近生活的话题”更明确的指出学生成长的过程,成长过程中的感悟体验是中学生写作的范围之一。

那么,那些大的时事热点,是否是高考作文话题的重点呢?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第一条表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可推知,时事热点,特别是有关能体现主流价值观的事件,反应时代风尚的事件,折射时代弊端的事件等等,无疑也是高考作文的重要话题,也需要学生特别关注,因为这些事件,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但毋庸讳言的是,这些时事热点话题,尽管有几年直接出现在考题中,但更多的是通过一些生活小事和这些时事热点话题暗中吻合,而不以直接的方式出现,因为即使从避免猜题押题的角度看,也不可能以直接的方式命题。

二、从2013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趋势来锁定

我们从全国各地的作文题目中筛选一些作文命题来分析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向。

先看全国新课标甲卷(题略)。全国新课标甲卷作文命题的主要角度,大家都概括为“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全国新课标甲卷的作文题明显仍旧延续了近年来“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的主题,作文范围仍然为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符合“新课标”的“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的精神。也体现了当代基础教育关注青少年思想情感导向的主旨,体现新课改让学生有话说,让学生充分表达与增强交流的能力。

全国新课标甲卷的作文命题,材料贴近社会与学生实际,同学们可以很快地联想到前段时间人们极为关注的复旦大学投毒案、清华大学朱令中毒事件,同时很快就能确立主题,因为这些都是学生生活范围的事情,关心关爱他人、包容他人、和谐共处等都可以写。

全国新课标甲卷的作文命题,从形式上看写的是学生狭义的社会生活,但实际上是和当年的社会热点密不可分的,紧紧暗扣当年的社会热点。

这篇作文从高中生的同学关系入手,切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引导学生由社会新闻反思自身。在导向上,强调和谐美好的同学关系,奠定了作文写作的健康导向。

其他如上海卷“更重要的事”,用王安忆的话概况“不要尽想着有用,而更多地想些无用的价值……”作文题目思辨性较强,明显要求考生能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而辩证的观点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

江苏卷“探险者与蝴蝶”,提倡考生关注自然,关注客体,关注生态,体现了贯穿不变的人文情怀。当然也可从“大小之辩”,重视微小的力量等话题落笔。

湖南卷的第一则材料体现的是“为了理想而执着不懈的梦想追求”的主题,第二则材料“强调守望亲情,守护宁静生活方式”的旨意。青春的本质在于追求梦想,在梦想的选择与追寻过程中,生命的意义也由此彰显;坚守宁静的生活方式,守望真挚的亲情,感受生活中的点滴温情,也能彰显生命的本质和真谛。这两则材料所涵盖的是基本的主流价值观,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须树立的,必不可少的价值观。

辽宁卷的“沙子和珍珠”,很显然地把沙子和珍珠进行了对比,可写的角度很多,比如要有个性、独创性,要甘于平庸,要立志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珍贵和平凡都是相对的,等等。

重庆卷要求根据大豆变成了豆腐彻底改变了命运来写文章,话题仍然是基本的常见话题:创造、创新;变革、变通;机遇、机缘;融入、和谐、认同、升华;事物的丰富性、多元性等等。这则有关大豆、豆腐、佳肴的材料,看似平实,实则内蕴丰厚,涵盖深广,特别是结尾“所有这些,让普通的大豆得到了升华”,学生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从方法论、价值观等角度锁定话题,充分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其他如全国大纲卷、北京卷、四川卷等等,都分别不同程度地从学生生活的大范围和小圈子来命题立意。

通过对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趋向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对日常生活中种种事件的体验和感悟无疑是高考作文的写作重心。即使那些时事热点也是通过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反应出来,而不是以直接的方式命题。

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范文第6篇

关键词:学生 思辨力 广阔性 深刻性 批判性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最初《礼记》这样阐释“为学之道”。“慎思明辨”即思辨,也就是思考辨析。思考是指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而辨析是指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进行辨别分析。简言之,读者分析问题时须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说理时要清楚准确、明白透彻。因此,思辨能力不仅能体现学生的思维方式,更能体现学生的思维品质。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要求中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较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具备理性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1]

但目前学生的思维状况不容乐观,学生的“思维沙化”倾向严重,思辨力萎缩甚至荒芜已成学生的软肋。放眼学生作文,内容上空洞泛谈的多,言之有物的少;思维上浅尝辄止的多,深入分析的少;行文中“别人”很多,“自己”很少。这一切源于思辨能力的退化,退化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信息的高速传递,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多渠道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但同时人们对信息的接受方式也由主动变为被动,“多看少思”直接导致中学生思维的浅表性、机械性和浮躁性;二是在高考的严峻形势下,作文教学重技法指导、轻思维训练,急功近利的做法势必导致学生作文在思维层面上呈现趋同性、“模式化”。无怪乎梁晓声曾这样评价高考作文:程式化、文艺腔泛滥;假大空盛行;只有情调,没有情怀。

写作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它是作者思想认识、思维品质、生活体验、知识积累的综合实践。没有思想的模式化写作是制作,有思想的创造性表达才是创作。朱光潜曾说:“我发现不但思想训练是写说理文的必有的准备,而写说理文也是整理思想和训练思想的一个很好的途径。”[2]从写作心理学角度看,写作的过程是先学会思维,再学会表达。从表层来看,作文是语言文字的书面编排,所谓“写文字”;从深层来看,作文则是思维的外化,所谓“写思维”。要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不能“只要葫芦不治虫”,重“标”更须重“本”,因此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方是“王道”。

从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角度看,学生思辨能力的养成,其重要意义至少有两方面:

1.有助于审题立意时进行纵深挖掘

以2014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和近五年上海高考作文题为典型,所给的材料均是“两概念”的对立统一,注重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重视检测学生的思维品质。2014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所给材料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青春不朽,二是青春速朽。平时若不常做“思维体操”的学生,看到材料后易“想不开,想不深” ,简单立意为“青春有时速朽,有时不朽”“要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等,呈现出思维的泛化和浅表性。而思辨能力强的学生,瞬间可进行一场审题立意的“头脑风暴”:什么样的青春会“朽”?青春为什么会“朽”?青春会“朽”,身处青春的我们如何应对?青春易“朽”,不再青春的人们如何弥补?思维缜密者善于将貌似对立、实则统一的两个角度整合到一起,对“朽”与“不朽”作综合思考:“朽”与“不朽”的转化,“朽”对“不朽”的追寻,“朽”变“不朽”的飞跃。这样的立意是对青春风采、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深层思索,体现出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2015年上海高考作文题重在引导学生探讨心中的“坚硬”与“柔软”,培育精神和谐。考生需挖掘矛盾表象背后的逻辑合理性,深入思考如何根据自己的人生境遇平衡“柔软“与“坚硬”,从而造就和谐的自我,方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2.有助于论证分析得明白透辟

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对一类议论文的要求:深入“分析”,对某一“含义”进行“分解”和“剖析”,多问几个“为什么”。文学评论家刘勰如是说:“论如析薪,贵在破理。”论证是推理,论证过程最能显现议论文的水平。“事实胜于雄辩”固然正确,但事例是特殊性的,道理则是普遍性的,正所谓“有理走遍天下”。但学生往往把议论文简单机械地理解为“论点+事例”,例证有余,说理不够,导致“油水分离”。其实不是学生不想讲“理”,而是因为胸中无“理”,所以在写作时蛮不讲“理”、强词夺“理”,最终“理”屈词穷,论证乏力。可见,写好议论文首先要善于析理,且论证时要讲究推理。因此,思想的深度兼思维的宽度是写作优秀议论文的根本。

从长远的发展角度看,中学生只有具备思辨能力,才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认识方能更加深刻。

针对学生思维浅表性、机械性和浮躁性的现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地做了一些尝试,在日常教学中抓住契机,强化学生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策略主要有三个方面:

1.由此及彼,多一点“联”的意识

“联”就是联系、联想。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有着相互联系,每一事物的内部各要素间也是相互联系的。思维的广阔性体现在分析问题时能立足于事物间的联系,全面地看问题。教材中适合学生进行“思维体操”训练的“场所”很多,例如《史记・滑稽列传》中淳于髡被派往赵国求援前对齐威王“先生少之乎”的回答就值得一思:淳于髡为何避开问题,选择给齐威王讲述一个“神似”的寓言故事?他的意图是用比喻的手法,巧妙地将齐威王之行与农夫之行相联系,让齐威王自己察觉错误从而成功进谏。联想思维的种类丰富,包含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多种方法。学生因缺少相应的联想方法,所以审题立意时往往“想不开、想不深”,思维疲软甚至“短路”。只有不断强化“联”的意识,才能让学生做到思维灵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2.由表及里,多一点“挖”的意识

思维的深刻性体现在分析问题时能透过事物的表象抓住并深刻剖析事物的本质,挖掘现象背后隐藏的深刻的有社会价值的东西。思维的深刻性是“打破沙锅问到底”,更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以苏州市模考(作文题目为“群行”与“独行”)中的考生习作《先驱的悲剧》片段为例:“初读鲁迅的《药》,只是惊愕于人与人之间的相食,而后却意识到这人肉筵席的背后,是先驱的惨痛悲剧。先驱的悲剧在于他为群众谋求福利,却反身亡于群众之口。不难发现,先驱的悲剧总是离不开愚昧的民众。虽然说在群体中可以走得更远,但若是愚昧的群体,便是要偏离了原轨,越走越远,却也越走越歪。因为他们缺乏一个正确的方向,方向何来?先驱用血肉堆砌而成。”

小作者将民众看成“同行者”,把各领域的先驱看成“独行者”,在“先驱”与“民众”“独行”与“同行”两组思辨层面上展开论述,分析说理深入,思想深邃。试想:如果不具备思维的深度,怎能写出如此深邃的文章?

3.由正及反,多一点“反”的意识

“反”即逆向思维,亦称求异思维,俗曰:“反其道而思之”。思维的批判性体现在敢于质疑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观点,敢于探究,敢于创新。在作文教学中尝试“逆向思维”,可打破思维定势,让作文教学别开生面、别有洞天。笔者曾布置《假如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酒香也怕巷子深》《滴水未必穿石》等题目,学生讨论激烈思维活跃,颇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重视“反”的意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目前学生的思维状况尚不理想,但笔者坚信:只要坚持多读多思,学生终能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思想有多深远,决定文章有多深刻。学生不断磨砺自己的思想,让大脑成为自己思想的跑马场,是作文走向成功的基石!

注释:

[1]罗荣娟:《论作文教学与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写作训练;问题;对策

写作是信息的输出,高考英语写作是对英语综合能力的考查,但是当前许多学生反映英语写作无法把握。纠其高考英语写作问题的完成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包括语言表现力和构思敏捷性问题等都急需解决。鉴于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高考英语写作存在的问题,总结了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提升的相关对策。

一、高考英语写作存在的问题

1.语言表现力问题

从历届高考英语作文中学生的表现情况来看,语言表现力的问题还是比较明显的。首先,有的学生在英语作文过程中出现了词汇运用不合理的情况。有时候会受到汉语的影响表达方式更为直接,没有考虑到英文的跨文化情况,使得词汇运用不合理影响了作文的表现力。有时候,学生会在英语词汇的运用上过于单调,没有考虑到广泛词汇运用对作文表现力的影响。其次,高考作文中还有语法运用不当的情况出现,句子中常常出现明显的语法错误。最为常见的是时态混乱和忘记进行第三人称变化。另外,英文作文不仅仅要保证语言准确、语法正确,还要有作文语言的灵活性和连续性,但是许多考试无法对高考作文题目所提供的信息作出准确的判断,语篇衔接失误,忽视语言叙述前后的逻辑关联,不会正确应用连词。这些问题都必须尽快转变,要重视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针对语言表现力的训练,以此来提升学生的高考作文分数,同时也是提升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关键。

2.构思敏捷性问题

高考作文不同于平时进行英语作文训练和英语作文创作,高考英语作文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个是有时间的限制,必须尽快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作文内容;另一个是要有一定的内容限制,考生答题时必须结合交际情景决定短文的主旨大意和主要细节;脱离了题目要求的基本内容,语言写得再好也不可能得高分。这样的情况下,构思敏捷的问题就成为高考英语作文训练的关键,但很可惜许多英语教师将精力用到了大搞题海战术,使学生疲于应付,感到学习十分吃力,学习效率极低。这样教师也使自己陷入繁重的批改作文的任务之中。这种情况表现在高考成绩和实际情况上,很多学生平时有较强的英语写作能力,但是高考时往往就会疲于应付,得不到较好的成绩。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高考作文内容被过分地限制了,控制式作文的优点在于易于评分且分数的信度较高,但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写作兴趣;另一方面就是学生敏捷构思的能力仍然有待发展,必须要尽快鼓励学生能够迅速审题,找出题目主旨,构思题目下的材料内容,进行合理的谋篇布局,推动合理逻辑思维设计。

二、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提升对策

1.多方面积累

通过多方面的累积语言、词汇,训练语法运用能力,这样能够解决高考英语作文过程中语言表现力不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完成语言累积活动,教师可以通过这几方面进行训练:(1)让学生累积精彩语言。这些精彩语言的累积要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我累积,然后小组内互相沟通,保证积累的内容更多,互相之间也可以更正语法、词汇等问题。例如:“You couldn’t see my tears bcause I am in the water.”Fish said to water.“But I could feel your tears bcause you are in my heart.”Answered water.这样的精彩词汇学生累积起来会感兴趣,而应用到作文中也更为有用。(2)让学生累积成语内容等。例如: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事实胜于雄辩)。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An idle youth,a needy age.(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都是应用率较高,而且又比较容易记忆的成语。而对于成语的记忆要让学生明确中文与英文表现方式的不同,要鼓励学生多积累,而不是靠自己的想法来创造,避免出现错误。(3)让学生累积能够引出话题的句子。所谓“能够引出话题的句子”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找到写出作文开头的窍门,帮助学生完成基本写作能力的训练。教师可以让学生积累,比如:It is commonly believed that.../It is a common belief that...(人们一般认为……)Many people insist that...(很多人坚持认为……),这些都是较好地引出话题的词汇与句子内容。

2.互动性指导

在高中英语写作训练的过程中运用互动指导的教学模式可以转变学生构思敏捷性的问题,因为在互动的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进行良性互动,然后在互动后完成写作,就能够更好地贴近生活,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生活内容就是作文内容”的概念。互动指导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如下内容:(1)师生互动。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表演生活中的沟通场景,以此来进行互动,帮助学生形成作为构思灵感。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提出辩论内容“computer technology has brought people”,教师与小组的学生进行辩论对话,模拟辩论双方的情境。通过这种情况的模拟互动,学生能够快速回忆生活中“computer”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时也会反思这种变化的不良影响,多种信息的快速涌入,自然为学生带来了写作动力和写作灵感。(2)生生互动。教师布置完写作任务之后,应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怎样完成构思,有怎样的技巧。最后小组汇报,而在小组汇报时,老师则要扮演好组织者和评价者的角色,适时地介入让学生明白合作的技能与方法。在写作的过程中则要让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独立探索完成初稿就是引导学生用学过、讨论过的知识建构文章,并带有个人的独创性,是合作的补充和升华,而不是千人一面。

3.模拟化训练

所谓的模拟化训练就是要依靠“模拟高考”的形式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形成运用语言和快速构思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提出主要是因为“学习没有捷径,考试是有捷径的”,通过考试的训练能够让学生整理摸索出一套完成考场作文的方法,能够从考核题目中迅速找到突破点,最终在高考中也会清醒对待。为了更好地完成模拟化训练,要做到:(1)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历年的高考试题内容进行高考英语作文命题趋势研究。比如对于试题的命题内容与思路、解题方法、分值大小、参考答案制定等研究,学生在训练中可以得到启发与收益。同时还可以避免很多资料质量低劣题目的不良影响。(2)要模拟出更为真实的考场环境,虽然高中生有一定的自我理解能力,能够做到自我提醒,投入到考核模拟环境之中,但是教师还是要尽可能地提供与高考类似的环境氛围,让学生感受到高考写作的时间控制是较紧的。总之,高考英语模拟作文的内容设计凝结了出题老师的心血,能够保证考核形式要求与高考题目接近。

综上所述,高考英语写作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要尝试开展多方面的语言积累训练,开展互动性的指导练习,并运用模拟化训练提升学生的临“考场”的发挥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莉.高三学生英语书面表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09).

[2]曾妍,刘金明.高考英语写作测试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反拨作用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3).

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范文第8篇

2016年高考,除了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和山东等6省市是自主命题外,其余各省市均使用全国新课标卷。那么,不少省市在采用全国新课标卷之后,与前几年自主命题时相比,在作文阅卷方面又有哪些新的变化呢?

一、严格评分标准,吃透评分细目。比如关于基础等级“内容”一项,以前有“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的说法,而现在教育部考试中心只将“题意”这一细目分为“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那么,阅卷时就要吃透“符合题意”和以前的“切合题意”的关系,现在所提的“符合题意”既包含了以前的“切合题意”,又包含了以前的“符合题意”,暗含“符合题意”就是“切合题意”的意思,体现了针对中学生实际的人文关怀。又如关于发展等级四项16个评分点,以前规定“不求全面,可根据其中的若干突出点按等级给分”,现在则规定“有一点突出可得满分,两点比较突出可得满分,三点达到要求可得满分”,应该说,较之以前的评分项目更加细化,更具可操作性。

二、强调扣题意识,反对漫无边际。今年全国新课标卷三套作文题目都是材料作文,卷Ⅰ是漫画材料,卷Ⅱ、卷Ⅲ是文字材料,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材料作文,阅卷时都强调紧扣材料,那种仅仅只是从材料中抽象出观点,然后行文自始至终没有明扣或暗含材料的文章一般得分不高;而那些开头就明扣或暗含材料的作文,得分明显要高一些。以全国新课标卷Ⅰ为例,湖南考区明确规定了“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的区域,这三个区域的划分就是以是否扣材料为标志的:立意行文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寓意的范围,言之有据,言之成理,都可以视为“符合题意”;选择角度来自材料,但在具体写作时发生偏差,与材料提供的情境、条件不够吻合,存在背离材料提供的信息的情况,只能看作“基本符合题意”;角度或立意与材料无关,无法得到材料内容有效支持的,属于“偏离题意”。

三、主张风格多样,重视深刻分析。今年高考作文阅卷对文体的要求,并不是简单地将文体分为记叙文和议论文等几种,一切成形的实用文体和文学文体都视为文体特征明确,只要不是“四不像”都能得到阅卷老师的认同。同样以全国新课标卷Ⅰ为例,湖南一考生写的是书信文体,情真意切,得了满分。而同样是对漫画的解读,有的考生解读得肤浅,有的考生解读得深刻,结果深刻者得满分,肤浅者得低分,相差悬殊。如有个考生避开了“唯分数论”“应试教育”等常见立意,发人所未发,一针见血地指出漫画揭示的就是教育“懒政”,一举夺得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