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浪淘沙古诗

浪淘沙古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浪淘沙古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浪淘沙古诗范文第1篇

锄禾

唐·李绅(一年级上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含数字的古诗

山村

宋·邵雍(一年级上册)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三、含夸张的古诗

1、夜宿山寺

唐·李白(二年级上册)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二年级上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秋浦歌

唐·李白(五年级上册)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四、描写长江、黄河的古诗

1、凉州词

唐·王之涣(六年级上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浪淘沙

唐·刘禹锡(六年级上册)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五、惜时

1、汉乐府民歌

《长歌行》(一年级下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六、描写除夕的诗

元日

宋·王安石(三年级上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户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七、诗中草

敕勒歌

北朝民歌(三年级上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八、诗中山水

1、绝句

唐·杜甫(一年级下册)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二年级下册)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九、诗中海

浪淘沙

唐·白居易(五年级上册)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十、诗中风

赠花卿

唐·杜甫(三年级上册)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唐·李峤(二年级上册)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十一、歌颂母爱

游子吟

唐·孟郊(三年级下册)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十二、以物喻人

石灰吟

明·于谦(三年级下册)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十三、其它写景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三年级下册)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舟夜书所见

浪淘沙古诗范文第2篇

古诗词都是作者有感而发写下来的,他们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思想。

浪淘沙

日照澄洲江雾开,

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

尽是沙中浪底来。

――(唐)刘禹锡

淘沙取金是最古老的采金方法。金的化学性质稳定,质地坚韧不锈,十分昂贵。但它在地壳中含量极少,多以自然金单独存在,有的也与其他矿共生,经风化侵蚀,雨水冲刷,在长期的迁徙中同泥沙混合形成沙金矿,其含金量也很低。由于金的密度为19.3 g/cm2,较石英沙密度2.65 g/cm2大得多,在冲沙淘金中易先沉降,这样使金沙分离。诗人深刻地反映了劳动人民在惊涛恶浪中辛苦采得的稀贵金属,最后又全部化为王侯贵族的奢侈品。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石灰石是一种广泛分布的矿物,色青灰,质坚硬,主要化学成分为碳酸钙。诗中描绘了用石灰石烧制石灰的过程。先将石灰石敲碎,在石灰窑内经高温煅烧,便制得雪白的生石灰CaO,再与水作用生成白色粉状的熟石灰(消石灰)Ca(OH)2,最后遇到空气中的CO2又生成白色的CaCO3。石灰经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尽管“粉身碎骨”,总保持自身的“洁白”不染,它在建筑、农业等领域用途十分广泛。作者写石灰风格以表现自己永葆清白的情操。

借助诗词的描绘,我们还可以更形象、深刻地理解有关的化学知识。比如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很多同学不会区分烟和雾。通过对下面几句诗词中“烟”和“雾”描写的分析,我们对这个问题就豁然开朗了。

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②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③南朝四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浪淘沙古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学 化学 融合

中图分类号:H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016-01

化学是一门严谨的自然科学,诗词是优美的、有生命力的,这两者之间存在太多的差异。然而在我们人类的历史上,诗人将化学现象、化学反应融入了优美诗词中,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创作了优美的诗词。诗人发现了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对其进行了有生命力的描述,创作了优美的诗词,实现了化学与文学的融合。为广大的一线教师提供了有效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方法。

1 明代的著名诗人于谦诗词作

《咏石灰》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这首诗词是于谦为了表达自己一生清白而作,但是这诗词又阐述了生石灰的生产过程。诗词中的“千锤万凿出深山”表明了石灰石的来源,也能体现生石灰来之不易。“烈火焚烧菪等闲”说明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的硬度较高,需要较大的强度的力量才能把石灰石敲碎,然后再把碎的石灰石进行高温加热,使得石灰石变成生石灰:CaCO3(s)=CaO(s)+CO2(g)。“粉身碎骨浑不怕”描述的是氧化}与水反应生成白色的熟石灰:CaO+H2O=Ca(OH)2。“要留清白在人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碳酸钙:Ca(OH)2+CO2=

Ca(CO)2+H2O。

于谦写作这首诗的目的不仅仅是抒发自己不怕艰难和困苦,不怕奉献自己的生命的情感,而且也表达了自然坏境对人的影响,人应该保持自己崇高的情操,不被世俗所感染的情怀。这首诗词阐述了一系列的化学现象和化学反应的同时又抒发了诗人的真实情感,古代诗人实现了将化学知识融入到文学。

2 唐代的著名诗人杜甫诗词作

《客从》

杜甫

客从南溟来,遣我泉客珠。

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诗词中的“客从南溟来,遣我泉客珠”描述的是客人是来自南方,送了一颗珍珠给他。“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讲的是珍珠上好像有不清楚的字迹,后来诗人把珍珠藏在了箱子中,也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的意思是时间过去了很久,把箱子打开想看珍珠,但是珍珠不见了,只剩下了一些红色的液体。“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阐述的是原来是珍珠贝的表面有一层膜,这层膜受到了刺激后产生了液体,然后液体凝集到一起成了碳酸钙,也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发生的现象的原因是碳酸钙是沉淀难溶于水,它可以和二氧化碳和水反应:CaCO3+CO2+H2O=

Ca(HCO3)2。由于当时杜甫住的地方潮湿而且与二氧化碳接触,所以会发生化学反应。当时的杜甫他不知道珍珠发生了化学就变成了红色液体。

这首诗词不仅仅描述了一些化学现象和化学反应,而且抒发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表达杜甫对现实,对强征捐税,搜刮人民财富的不满,体谅普通百姓的艰辛和生活的不容易,怜悯百姓的情怀。这首诗词阐述了一系列的化学现象和化学反应的同时又抒发了诗人的真实情感,古代诗人实现了将化学知识融入到文学。

3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诗词作

《浪淘沙九首・日照澄州江雾开》

刘禹锡

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这首诗词主要讲的是古代淘金的方法。“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意思是在清晨,整个大江都被烟雾笼罩,太阳出来后,烟雾都散开了。太阳光照耀着江水,成群结队的妇女来到了这里淘金,占据了整个江边。“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描述的是漂亮的女人的头上的首饰和王侯贵族手中的印玺,都是用这些淘金的妇女淘出的金子来制造的,而且讲述了妇女淘金的艰辛和不易。

刘禹锡《浪淘沙九首.莫道谗言如浪深》中也有类似内容:“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砂始到金。”

刘禹锡的这两首诗都有写到利用物理方法淘取金沙的过程,而且讲述了淘取金沙的辛苦和困难,这种崇高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鼓励。同时也描述了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波,很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这首诗词描述了金的化学性质同时又抒发了诗人的真实情感,古代诗人实现了将化学知识融入到文学。

综上所述,表面上化学与文学没有多大的关系,但只要你积极探索,善于发现就能发现古诗词中蕴藏着的化学知识。平时,只是我们较少关注和发现。古代诗词实现了化学与文学的融合,诗词通过描述化学现象和化学反应以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为广大的一线教师提供了有效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全唐诗[M].上海古籍出版社.

[2]中学生古诗文诵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

浪淘沙古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诗歌教学 策略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体系中最能够帮助学生积淀语言素养的部分,诗歌是几千年汉语言文化经过大浪淘沙沉淀而来,教师们一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古汉语的文化精神传承发扬光大,让学生们始终能够领悟诗歌的语言魅力。但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诗歌教学的课时被其他教学内容所占用,教师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诗歌教学对学生语言情感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使得学生们的诗歌学习能力较差,尤其在诗歌语言的赏析能力上存在较大短板。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诗歌教学,端正诗歌教学态度,让学生们能够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掌握诗歌语言、情感赏析能力,提升诗歌文化素养。

一、小学诗歌教学之品味语言美

1.朗读散发语言魅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语言内容带有极其浓烈的情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用朗读的方式将诗歌中的语言魅力充分散发出来,给予学生们诗歌语言美的享受。在朗读诗歌时,教师一定要融入优雅的语音,将诗歌的语言意境充分体现出来,使得学生能够对诗歌提起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投入到诗歌学习中。

比如,在二年级上册古诗《赠刘景文》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入研究了此诗的表达情感,在朗读时将自己的朗读发音方式与古诗情景相结合,力争散发古诗的语言魅力,在朗读“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一句时,“荷尽”与“犹有”、“傲”字形成了鲜明的情感对比,因此我在朗读时将自己的语调与它们所表达的情感相融合,做到欲扬先抑,为接下来两句古诗的情感做铺垫。而“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则是作者情感表达的归宿,我在朗读时采用了深情的语调,引领学生们产生情感共鸣。

2.推敲文字,赏析语言

诗歌是古代语言文化的精髓,古代文人们在作诗时对文字的运用十分讲究,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带领学生们推敲文字,让他们发现诗歌中语言的美妙。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古诗《草》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古诗教学重点放在文字推敲方面。例如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赏析环节中,我对“烧不尽”和“吹又生”两词进行对比推敲,让学生们了解作者的对比烘托描法,其次在“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的教学过程中,我就“古道”、“荒城”进行了意境词汇的赏析,让学生们懂得古诗中意境语言的优美,并以意境来激发学生们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思考。在课堂上进行如此语言推敲的教学引导,可以让学生们逐渐深化文字赏析意识,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巧妙运用文字,将文字的语言魅力最大化。

二、古诗画面辅助教学

每一首古诗都能通过语言的精妙运用来描述出一幅幅优美动人的图画,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对语言文字进行推敲赏析教学的过程中也要进行画面意境教学,让学生们能够在古诗语言风景图画中理解作者的写作感情,让故事画面辅助诗歌教学,促进诗歌教学质量的提高。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古诗《望庐山瀑布》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整首诗的古诗画面通过意境分析与文字推敲相结合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一古诗中“日照”、“香炉”、“紫烟”、“瀑布”、“前川”等词构成了磅礴大气的风景画面,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则是将这首古诗的意境展现的淋漓尽致,我让学生们对此产生联想,想象自己置身于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中,去感悟作者当时内心的情感变化,以此提炼对古诗的情感体验能力。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古诗中所描绘的场景产生直观的视野感知,我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制作了与古诗描绘意境相贴切的动画,让学生们根据动画来一字一句赏析古诗,理解古诗情感。

浪淘沙古诗范文第5篇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咏史诗的一般特点。2、理解诗中借古喻今的写法。

三、学法指导:1、诵读诗歌,知人论世,了解作者。2、咏史诗的一般特点

古人写咏史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有的咏史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感慨只是画外音而已。

读咏史诗,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评价技巧、手法。在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

四、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一) 复习《乌衣巷》,背诵《西塞山怀古》。

(二) 理解语词

1、重点字词:楼船:高大的战船。

王气:此即"帝王之气",这里借指东吴的国运。

黯然:暗淡无光。 收:结束,消失。

降幡:表示投降的旗子。 枕:贴,靠。

寒流:指深秋的长江。

四海为家:四海成为一家,指全国统一。故垒:过去修筑的堡垒。

萧萧:秋风的声音,形容荒凉冷落的样子。

2、名句释义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慨叹自东吴以来,人世又已几度兴亡,而西塞山依旧屹立在长江之畔。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当年的要塞,已长满芦苇和荻草,只留下一片荒凉的陈迹。

(三) 诵读诗歌,结合P40"评读与探讨",说说诗歌的寓意。

学习研讨

(一) 导入

以前同学们学过的"金陵五题"组诗里的《石头城》、《乌衣巷》,就属于咏史怀古诗。学生一起背诵这两首诗: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组古诗对金陵五处有代表性的古迹进行了吟咏,对发生在这一历史环境中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评说,以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这两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首他的怀古诗--《西塞山怀古》。

(二) 诵读与品味

学生交流预习成果。

1、刘禹锡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排行二十八,洛阳人。贞元九年(793)进士,登博学宏词科,为监察御史。因参加"永贞革新",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移夔、和二州。文宗初,入为主客、礼部郎中。又出为苏、汝、同三州刺史。开成元年(836)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讽喻诗、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两者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有突出地位。其诗凝鍊委婉,韵味深醇。尤长七绝,其《竹枝词》、《浪淘沙》等,清新俊爽,富民歌情韵,为唐诗别开生面。有《刘梦得文集》,《全唐诗》存诗十二卷。

2、诗文解释

王濬率领高大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千丈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子挂在石头城上。人生中有几回伤感往事,山形依然没有改变,枕靠在长江上。从今以后天下统一,旧日的堡垒在一片芦荻草中显得凄凉萧瑟。

3、整体把握

刘禹锡是一位进步的诗人,他对时政的感慨,往往借怀古的形式抒发出来。阅读时应注意诗人名为咏叹历史兴亡,实是借占喻今,提出警告。

(三)合作探究

1、名句赏析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2、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追怀西晋灭吴的史实,并抒发感慨,借古喻今,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3、艺术欣赏

借古喻今

诗的前四句以豪迈的笔力追述西晋王濬率水师顺江东下,冲破一切阻拦直抵金陵,迫使东吴孙皓投降的史实,说明天险、人力都挽救不了腐朽王朝灭亡的命运,"千寻铁锁"不过是枉费心机,最后还是落得"一片降幡出石头"的结局。五、六句从东吴的覆亡联想到东晋以来几个小朝廷的破灭,提醒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结尾两句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映衬出那些无人过问的故垒,在瑟瑟秋风中是如此的荒凉冷落,形象地给唐统治者指出历史的见证。凭吊古迹,议论往事,借古喻今,给人以启示,是这首怀古诗的鲜明特点。

(四)课堂小结

课堂训练

阅读唐朝韦庄诗《台城》,完成诗后问题。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浪淘沙古诗范文第6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2―0090―01

一、再现历史辉煌,点燃学生的爱国之情

初中语文课本中安排了许多介绍我国历史文明与奇迹的文章,如《三峡》《黄山记》《钱塘江观潮》等一些课文。学习这类文章,我们不能将教学的重点仅仅放在理解字词句上,这样似乎违背了编者的意图。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劳动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结晶,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如果让学生单从文字去感受,一定有许多困难。所以学习这类课文时,老师和学生都需要去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历史背景,有条件的则可以利用网络、背投,直观地显示场景、画面,让学生知道三峡、黄山、钱塘江潮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文本,也扩展了视野,了解到了与之相关的更丰富的内容,这样不但把课堂与课外结合了起来,也把教材和历史有机联系了起来,从而使青少年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激发起自己的民族自豪感,使青少年的爱国感情在学习中自然地得到培养和强化。

二、走进民俗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多样性,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些反映地方风俗的文章。如《芙蕖》《荔枝图序》《桃园与沅洲》等一些课文。这些课文只是我国丰富的民俗文化的一个小小的缩影。编排在教材中,其实仅仅是为了抛砖引玉,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了解地方文化的欲望。在教学这类课文时,老师的目光就不能局限于一处,而是引导学生去了解各个地方的文化、生活、特产等,也可以延伸到自己的家乡,从中挖掘更多、更深的文化内涵,使学生真正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记得我在教学《桃园与沅洲》《敕勒歌》两文时,提前准备了许多有关沅州、草原风光的图片资料,课前布置学生也要查阅资料。课堂上,学完课文,师生共同交流了各种资料,使学生了解了大量有关沅州、草原的知识,产生了游览的欲望。在学完课文后,我还专门设计了一堂“热爱家乡”的综合实践课。学生通过当地民俗文化的挖掘,了解到霍去病将军的故事,知道了家乡“酒泉”的来历;通过家乡风景图片及特产的展示,感受了家乡的魅力;通过“葡萄美酒夜光杯”、“西出阳关无故人”等古诗词的吟诵,知道了自己的家乡曾经孕育的灿烂文化;通过导游解说词、广告词的设计创作,产生了宣传家乡的欲望……这一活动的开展,超越了文本,使教材得到了拓展延伸,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感悟诗词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审美情趣

浪淘沙古诗范文第7篇

他们不爱学古诗词,究其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古诗词自身造成的,它含蓄隐晦,学生对它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古诗词教学变成了古诗知识的教学、分析,古诗文作品自身的感人力量在教师自我陶醉的分析中,随着横飞的唾沫消失了。学生非但没有在教师的讲解中受到熏陶,反而产生了厌恶、反感、继而排斥、甚至逃避。

那么教学中如何改观现状,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使他们身临其境、想象驰骋,时刻处于一种新鲜享受的学习感觉中呢?我认为情境创设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更重要的是充分挖掘诗词魅力之所在外,巧创情境,继而总结提炼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下面我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自己在古诗词情境创设教学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书画描绘情境

古诗词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以图配文,可帮助学生把美的感受上升到美的认识。例如,教学《小池》时,我引导学生边理解诗意边用简笔画画出涓涓细流和清澈见底的小池,小池里那含苞欲放的荷花上面有一两只蜻蜓在栖息......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再如,学习《浪淘沙》这首词,学生们很容易根据“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颠自天涯”,在头脑中形成一副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狂风劲吹,浪涛滚滚如同来自天涯的情境,一下子就明白了“如今直上银河去,通到牵牛织女家”这句诗的意境。此时,我见机引导孩子们根据诗意,合情合理的为诗配画,并比试谁画的好,这时,孩子们的兴致一下子被提起来了,他们简单的几笔就画出了黄河与天相接,似从天将的意境。据此,学生马上想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观。这样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不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性,而且还帮助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和情境,同时提高了学生学诗的兴趣。

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学生对古诗画面美得理解将会是笼统的,模糊的。老师如果大胆尝试让学生据诗作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画的形式来解释诗意,既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绘画、理解能力,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得“诗”与“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二、配乐展现情境

古诗词具有独特的音韵美,通过朗读能显示这种音韵美,使之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品读古诗文时适当的配上合适的音乐进行想象,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使禁止的画面与声音形象地融为一体,在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想象。亚力士多德说过我:“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在音乐与想象中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产生情感共鸣。如我在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先让学生观看视频或生动形象的课件,把诗句放在画面中,让学生结合诗境,诗情诵读,再配以古筝曲《渔舟唱晚》,舒缓甜美的乐曲让学生感受到田园气息的闲适和芬芳,学生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轻松地读出是的意境。再如学习《望洞庭》一诗,很多孩子会把它自然地套进《蒙古小夜曲》中唱一唱。把课文与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让学生在音乐中欣赏优美的意象,激发他们的兴趣,赏析诗歌的意境,从而培养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感情投入,气氛活泼愉悦,在歌声中轻松地掌握了这首诗。

三、表演体悟情境

有的古诗简洁地描写了人物之间的交往,教学这类古诗时,可启发学生想象其中的情境并扮演角色演出课本剧。如课本剧表演《示儿》(在阅读,理解《示儿》全诗大意的前提下,我展开了如下环节的教学。)

师:陆游马上就要离开人世,回首自己走过的路,回望至今仍在金人铁蹄下的家乡,再看看毫无斗志的南宋朝廷,心中自是另一番滋味。想一想,陆游在临终前会和他的家人说点什么呢?谁愿意上来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呀?

(选三名学生分别扮演陆游、儿子、旁观者。)

陆游:(痛苦、有气无力、无奈地)对于一个快要死的人来说,也没有什么可留恋可挂牵的了。但唯一令我万般心痛的是,我们的祖国迟迟得不到统一。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祖国正在受难,我却行将就木,无能为力。唉……

儿子:父亲,您别难过,您虽然无法驰骋疆场,但您以笔为刀,以诗为箭,唤醒了多少麻木的心灵,激励了多少将士奋勇杀敌。

陆游:(忧愤、哀伤地)我是空有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我的心痛啊!又怎能安心闭上双眼,儿啊,身强体健,一定要为祖国的统一出力。

儿子:(低沉而坚定地)父亲,我定会向您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投身到抗金的队伍中去,为祖国的统一贡献自己的一切。

陆游:(饱含爱国热情)我有一件事放心不下,待祖国统一了,别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九泉之下的父亲啊!(学生饱含深情地吟诵: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看到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点什么呢?

学生:可悲可叹!陆游空有满腹才华,竟得不到朝廷的重用,真是朝廷的不幸啊!

我们看学生在一个生动、可感可触的具体情境中,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且情感受到了净化和熏陶。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也得到了融合和有机的统一。

再如,还有的古诗词可进行个体的手语表演,教学《鹅》时,我让学生伸出手臂做成鹅脖子,五指捏拢做成鹅头,然后弯曲手臂,手指斜指上方张合表示歌唱。学生通过自己的手语表演,很快理解了"曲项向歌",然后继续让学生表演"浮""拨",学生边演边背,很快背熟了这首诗。还有李白的《赠汪伦》一诗时,我让学生扮演诗人和汪伦,让学生想象两人送别时的对话、动作、神态,然后进行情境再现表演,学生兴趣高涨,演起来惟妙惟肖。

浪淘沙古诗范文第8篇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提出来的目标往往会由于太过平常以至于被人忽略。你是否尝试过坐在听众中间问自己何时讲演才能谈到主题上?或者是否听过始终围绕着听众绕圈子的演讲?也许他们的主题非常夺目,甚至讲演者本身也是魅力非凡,然而由于缺乏一个确定的明确目标,讲演者无法引导听众渐入佳境。

误区一:目标不明确

误区二:缺乏明确的组织和计划

误区三:太过庞杂的信息

误区四:观点、概念和信息缺乏语言支撑

误区五:单调的声音和心不在焉的语调

误区六:不了解听众的真实需求

微博经典时评调侃

时评调侃

评论最讲究短小精悍,而现在热火的微博则让评论家们找到了发挥的场地。一句话,字字珠玑,让你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口才。

眼泪是假的,悲哀是真的

来自网友五百五百写给作家连岳的信。在信中,五百五百向连岳叙说自己的情感变迁史,孤绝伤怀:“现在我离开那个场合……只是我再也回不去了。再次看千与千寻。我哭了,或许我从来没有打算找到回去的路。眼泪是假的,悲哀是真的。”

连师回复五百五百,体贴周到,阳光明媚:“生而不幸不是我们的罪,生而幸运也不是别人的罪……既然一生下来就落后了,就更没时间纠缠于情绪了,快去寻找机会。五百五百,你无论做什么,至少要善于保护自己,健康不要垮掉。孤独的家伙,你要挺住。”连师回信收尾处插入的“五百五百”和“孤独的家伙”在现汉里属同位复指,好亲切。

绿豆为什么这样红

“张悟本的疑点,与巧舌如簧有关,与观众心理有关,与媒体造势更有关,或许还跟绿豆涨价有点牵扯不清,可就是与医学无关。”……武师为《新京报》的张悟本漫画,配上这样的短评标题。

美容脸

来自作家庄雅婷本周微博,上为标题。庄师说,美容脸有一种近似的美学效果:“看起来都差不多,有美好的脸型,有做过双眼皮的眼睛。至于鼻子和下巴是不是动过那就见仁见智了,但并不影响大局……远远望去,你会觉得周彦宏蹦蹦跳跳地走了过来。”不过,“各种高科技整容手段,其实也不过就是改头换面的‘稀硫酸’而已,过度的去角质和面部磨砂也会造成同样的效果。就好像有人吃辣椒来保持嘴唇的红润和丰盈一样,这都是通过刺激的方式使皮肤呈现出一种病态的青春之感。最后,你只会觉得这个人面目模糊,年轻得僵硬而可疑,丝毫不会觉得有什么美丽的感觉。”

仿古诗两首

石大为

口才需训练,能巧言模仿也是一种技能哦!借用大师的语气,说出自己的故事,咱们也都可以成诗人、作家哦!投稿邮箱:

之一:浪淘沙・神游画中

我至友家做客,幸睹壁佳画,神游其中,有感而填此词。

看大海怒颜,

波涛涌现,

海燕击浪入云天。

风雨狂劲打船沿,

航向不偏。

惜金色华年,

莫畏艰险,

放飞青春天地间。

自由驾驭人生犏,

乐比神仙。

之二:月夜山间溪亭宴

月落轻飘秋月升,月照溪面现云层。

祥云如若水里游,清泉犹似空中生。

启封陈酒八九坛,摆开新荤六七镫。

溪亭煮酒气腾腾,烛照瓷杯亮铮铮。

我与佳宾共幽宴,对酒当歌话前程:

壮志凌云展翅飞,发愤图强好事成。

不畏人生多艰苦,志气豪迈抵高峰。

坐观南山月映蓬,照看北斗星点灯。

鄙人尽兴歌一曲,嘉宾演奏鼓瑟笙。

箫声悠扬飘千里,笛音清脆荡九天。

柳琴铮铮笛声声,溪水悠悠月蒙蒙。

月落西山天将旦,曲终人散各登程。

今宵清风同人醉,还来就寝已五更。

枫叶枯黄风吹动,桂花馨香飘如梦。

梦里春风无限好,吹开学子锁心门。

魂荡东天苍龙宿,魄闯西方白虎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