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与青春有关的故事

与青春有关的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与青春有关的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与青春有关的故事范文第1篇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暴风雨就要来了”

“从小就偷幼儿园的向日葵,从楼上往过路的身上吐痰玩――美好的童年啊!”

这些几乎每集都会出现的经典台词成为一代人的青春烙印,也一度时期成为我与朋友间互相调侃的问候语。

我想把剧终时的一段画外音抄录下来,也因为那是一段青春的象征,装满一代“坏孩子”的自由和无依无靠。

“我们浪费掉了太多的青春,那是一段如此自以为是又如此狼狈不堪的青春岁月。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朝气,也有迷茫。我们敏感,我们偏执,我们顽固到底故作坚强;我们轻易地伤害别人,也轻易地被别人所伤;我们追逐于颓废的快乐,陶醉于寂寞的美丽;我们坚信自己与众不同,坚信世界会因我而改变……”

又到一年一度的“青年节”了,每年的鲜花都开在五月,每年的五四青年节我们的团组织都会为此而搞一些来自官方的庆祝活动,“五四”的到来勾起我对青春的回忆和热望,60后的青春也是我的青春,随着《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重新浮现在2007年5月,为诗歌狂,为文学理想狂,为潮流狂,为纯真爱情狂,为时代的速度狂。

剧本终归是叶京、王朔和冯小刚们的60后,有点骄傲,有点乱,有点发高烧,还有一点臭贫和煸情。

与青春有关的故事范文第2篇

我有一个姐妹,她家境优越、美貌如花,本科毕业、科局里上班,作为独生女的她一毕业就被父亲赠予了一辆十几万的车,于是,在旁人的眼里,她是个条件极好的女孩,于是,在亲朋好友的心里,她一定要找一个条件相当甚至更加优越的男孩。可是,让大家失望的是,她偏偏看上了一个条件一般甚至可以说是和她相差甚远的男生。可怜天下父母心,他的父母为此痛不欲生,甚至以断绝关系相威胁。于是,在他的感情故事里,充满了太多的忧郁和伤感、茫然和痛苦。虽然,这是一个很常见的故事版本,但是她确实是我身边的我的姐妹的真实境况。最后,这个女孩坚持了自己的感情,虽然她坚持的很苦,但是她真的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而且,现在很幸福。这几天,几个未婚的小同事偶尔谈及他们的感情纠结,在她们的身上完全折射着青春的茫然与感情的凌乱。作为已婚者,我不觉得婚姻是坟墓,只觉得,婚姻是青春的一个反向。青春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那时的我们,心存杂念、心存浮躁,一切都是飘渺的。当然,在清纯的感情面前,还有太多的现实束缚,来自父母、来自自身等等。可是,当梦想爆破了,当我们真正的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我想,大部分人便安分了,便开始平静的对待生活了,于是,我觉得,虽然那些梦想那些激情消逝了,但是,我却觉得我达到了梦的尽头,因为,梦与不梦,只要与幸福有关便是安好。

爱与不爱一个人,不是一时的感悟,这是一段路,要走很久很久,当岁月划过了那一段,当你走向了下一个出口,你远远的回望吧,你才会清晰的明白那时的对与错。我们都年轻过,都经历过所谓的心痛与心伤,都经历过那个凌乱的年龄。在青春的河里,我以为我在往前游走在往前寻找,可是现在回望我发现,那段路不是流动的河,只是路上而已。当真正的步入婚姻这个门槛,我才发现,那时的纠结那时的缠绵都只算是对青春的祭奠罢了。在婚姻的城堡里,我平淡的快乐、安静的幸福,没有花前月下、没有戚戚我我。当下班回家,望见远远的楼上自己的那间屋子鹅黄的灯光温暖的照耀着一段回家的路路会忘掉一天的疲惫;当自己身体不舒服,老公回到家轻轻的一杯水、合口味的一顿饭会减轻所有的不适;当匆匆进门的一刹那,儿子激动的扑到自己身上紧紧地搂着脖子亲昵着,会欣慰的淡化掉所有的不悦;当和老公或者儿子分开哪怕一天,那满心的思念与惦记恨不能一下子出现在他们身边……我不知道是不是我过于感情化或者是过于细腻过于依赖,但是,我清楚的知道,青春的伤感和婚后的平静是不同的。

正值青春茫然中的未婚小朋友们,不管你爱也好不爱也罢,不要画地为牢腻在你以为的所谓痛苦里走不出来,青春,只是一段路,你走也罢不走也罢都会过去,因为,你一直都在路上,因为,婚姻的漫漫长路与青春无关。

步入婚姻殿堂的同胞朋友们,不管以前经历过什么,不管爱情有没有有多深,一个家就是一个世界,忘掉外面的所有纷扰,用心去感受这份血与水的亲情,你就可以经营出婚姻赐给你的完美的幸福。

所以,走吧,从青春走向未来,从青春走向幸福。在与幸福有关的故事里,青春向左,婚姻向右。

与青春有关的故事范文第3篇

某种程度上,青春片并不像其他某些类型那样,能够建立起相对稳固的类型规范——忽而显得面目驳杂,不仅与爱情片、喜剧等类型时有交集,在情感基调方面,能够上演催人奋进的青春励志篇,也不乏令人怅然惋惜的残酷青春物语,因而,它与其说是创作者的类型,不如说是市场的类型。

《致青春》改编自广为人知的畅销小说。从根儿上来说,它讲述的是一个有关青春痛感的故事,虽然在它前三分之二的段落,都保持着足够的活泼与轻快。自诩为“玉面小飞龙”的郑微,性格外向而狂狷,追逐邻家哥哥林静到了一座城市的大学,却扑面迎来林静的不告而别;意外爱上并死缠烂打地拿下了孤僻敏感的陈孝正,对方却为出国放弃了她,自由奔放的性格在现实的际遇面前开始犹疑和无措。

初执导筒的明星赵薇,显然对郑微这个角色有着不一般的厚爱,她身上那股不按常理出牌的劲儿,就像是将“小燕子”丢进皇宫——十足的异类。因此在影片前半段,借助这一非常的人物性格制造出接连不断的趣味感,比如她可以毫不顾忌地闯入男生宿舍拽住只穿着裤衩的陌生人嚎啕大哭,还可以在演出舞台上抢过院长的麦克风向意中人公开唱歌表白。这一人物的率性以及和周边环境的强烈反差,颇能够切中那些走过青春但却缺乏那般勇敢的人们的心怀。

大学生涯在猝不及防的失恋中行至终点,下一个镜头,便已转至七年后。当年悄然逃遁了的林静再次出现,引出上代人之间的一段隐情。而陈孝正的归来,则使得郑微更加纠结。影片显然志不在讲述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多少有点儿横扫一代人的野心。在编剧李樯的细致铺排下,除了郑微,还有阮莞,包括黎瑞娟、朱小北、张开,每一个人物从性格到结局,都有一定的完整性。面对青春片,观众在看电影的同时也是在看自己。对于青春不再的人们来说,多少都能在这许多人物身上寻得一些自己的影子,找到些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怅然。

与青春有关的故事范文第4篇

“上海摩登”之外的“老北京”

新时期以来,随着革命叙述转向现代化理论,一座城市成为学术界和大众文化领域关注的热点,这就是华洋杂处的晚清上海和民国上海。一种在革命叙述中作为腐朽堕落、靡靡之音的旧上海、旧社会华丽转身为侠骨柔肠、夜夜笙歌的老上海、夜上海。这不仅体现在那本著名的现代性和文化研究的著作《上海摩登》 [1]上,还体现为大众文化领域中两种典型的上海形象。一种是上海滩的江湖恩仇、儿女情长,如80年代伊始在大陆取得轰动效应的香港电视剧《上海滩》(1980年)以及90年代初的第五代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1995年)和《风月》(1996年)等;第二种是以张爱玲的小说为代表的大上海都市消费生活,这种30年代老上海的旗袍美女经过90年代的“长恨之歌”,最终演化为世纪之交的“上海宝贝”[2],成为讲述20世纪历史的“新常态”。新世纪以来,上海故事又升级为“民国”故事和“小时代”的故事,从而实现了30年代的夜上海(黄浦江西岸外滩的万国建筑群)与东方明珠塔下的新上海(黄浦江东岸的陆家嘴)的完美对接。与这种充满诱惑的“上海摩登”不同的是,80年代以来最早浮现的北京形象是一个革命之前的老北京。

1982年第四代导演吴贻弓拍摄了电影《城南旧事》,这部电影改编自台湾作家林海音的同名短篇小说,以小女孩英子的眼光叙述了一个解放前的老北京故事。电影中没有大历史,也没有大事件,只是用孩子天真无邪的眼睛来追忆那些童年琐事,这些琐事就是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胡同里的人和事。《城南旧事》营造了一种对老北京的怀旧气息,仿佛那些命运悲苦的底层人带有地域上的审美意味。考虑到这部作品是台湾作家对老北京的怀念,也是对解放前的大陆文化的乡愁,这部“借来的乡愁”却成为塑造北京形象的重要桥梁,使得解放后的革命北京转变为了解放前的老北京[3]。从80年代中后期,老北京又变身为一种民国北京、文化北京,这是一个没落八旗子弟的北京,一个充满了古玩、字画等传统文化气息的北京,如根据作家邓友梅的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那五》(1988年)。这样带有平民视角的老北京在 90年代中期又变身为另外两种北京故事,这突出体现在两类电视剧上,一类是民国北京的商战剧,如《琉璃厂传奇》(1998年)、《大宅门》(2001年)等商家大户的故事;第二类则是帝王戏,如《慈禧西行》(1995年)、《雍正王朝》(1997年)等帝王将相的故事。

电影《老炮儿》一开始就表现了一个生活在胡同里、大杂院里的提笼遛鸟的六爷,这首先是一个以北京土话为特征的老北京或土著北京的空间,不管是深夜偷钱包的窃贼,还是早晨的问路人,都是外地口音;其次,六爷与身边的邻居、兄弟、发小维系着一种大杂院的如乡土般的伦理空间,是江湖义气的,也是互帮互助的;再者,借用六爷把北京游的三轮车夫称为骆驼祥子,这唤起的是一个平民北京、底层北京的空间,而且这种作为底层空间的胡同有着清晰的现实基础,这就是影片一开始城管没收六爷兄弟灯罩儿的煎饼摊。从这里可以看出,《老炮儿》试图还原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原社区,这里既能听到飞翔的鸽子哨,又能看到拥挤、杂乱的大杂院,是一个带有老舍痕迹的老北京。这种“老”还体现在六爷的年龄,以及六爷所念兹在兹的“老话”“老理”上。不过,这种老江湖只是六爷的一个表象,六爷的内里则是顽主和痞子。

“顽主”的精神构成及蜕变

如果说“摩登上海”取代了笔下《包身工》的旧上海,这种流光溢彩的都市景观始终遮蔽、压抑了工业上海、革命上海的历史,甚至上海形象中鲜有50到70年代的历史记忆,那么在以城南为代表的老北京以及包括古玩、字画、天桥艺人等民俗北京之外,还有一种与50到70年代的革命北京相关的北京符号,这就是80年代末期因王朔文学的流行而浮现出来红色北京。

《顽主》是王朔的中篇小说,1988年被导演米家山改编为同名电影。顽主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作为成长于后期的红小兵,他们没能赶上父辈“为有牺牲多壮志”的革命豪情,就连兄长们上山下乡到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插队历史也没有自己的份,他们只有在无尽的懊恼和向往中把自己“镶嵌”于想象的革命大戏里,他们不相信革命年代的宏大叙事,但又保持一份对革命的理想和纯洁想象;他们在80年代最先下海、积极投身经济改革的洪流,但又不屑于做暴发户或拜金主义者,当然,他们也绝非视金钱为粪土;他们宁愿做光明磊落的真小人,也不愿意假装一脸正气。也就是说,在顽主身上既有旧时代的影子,又有新时代的精神。这就是90年代以来王朔的两位精神传承人姜文和冯小刚所扮演的角色。

在姜文改编自王朔《动物凶猛》的《阳光灿烂的日子》(1993年)中,马小军们尽情宣泄着青春力比多的虚妄,他们在“彩色”的怀旧之梦中扮演或搬演着革命经典场景(如国际歌伴奏下打群架、演绎《列宁在一九一八》等),结尾处马小军米兰未遂的挫败感变成《鬼子来了》(1999年)中愚民马大山被日本鬼子砍头示众以及《太阳照常升起》(2006年)中姜文扮演的唐老师带领一群村里的孩子们在山上放空枪,直到《让子弹飞》(2010年)中革命者/悍匪张麻子以兄长的身份带领着兄弟/学生/儿子们攻占了黄四郎的碉楼,砍下了黄四郎的“替身”(一个戏仿者)的头。出身部队大院的姜文总在讲述同一个故事,一个在一次又一次的戏仿中无法成为革命者/男人的内在焦虑,这成为后革命时代顽主们的主体宿命,任凭他们如何回忆“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他们都无法占据父/兄的位置,只能玩一些过家家式的文化象征游戏。这种骚动不安的青春拉开了红色怀旧的序幕,新世纪以来《血色浪漫》(2004年)、《与青春有关的日子》(2006年)、《大院子女》(2006年)等电视剧则以青春的名义重写50-70年代的故事。这种红色青春故事的意义在于用青春的理想、无知和莽撞来把中国的六七十年代书写为去政治化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这种红色青春剧也是红色文化与青春消费结合的产物。

如果说姜文在历史故事中重述顽主无法完满的革命理想与欲望,那么冯小刚所塑造的则是顽主的另一幅“嘴脸”,一个生活在市场经济时代的当代人。这不得不从让顽主获得自身命名的电影《顽主》说起,这部电影不仅出现了葛优所扮演的油嘴滑舌的顽主形象,而且形成了《甲方乙方》《私人订制》的叙事结构。三个80年代的待业青年突发奇想,创办“替人排忧、替人解难、替人受过”的三T公司。《顽主》的结尾处,这些想为社会分忧的有为青年发现自己的无力和无助。这种单位制和公司制的错位,使得顽主用利益化的管理方式解构革命奉献和无私精神。顽主看似与旧时代的话语一刀两断,却不经意间采取了他们所批判对象的形式,甚至在嘲讽中他们变成了被嘲讽对象。十年之后,《甲方乙方》变换“好梦一日游”的名头继续帮助人们实现梦想。与三T公司相似,“好梦一日游”就像一个社区居委会,承担着帮人排忧解难的“公共”职能。王朔或冯小刚敏锐地把握住80年代、尤其90年代以来市场交换成为经济社会的主流逻辑,甚至梦想也可以通过市场化的平等交换来实现和购买。在90年代,人们购买的梦想与其说是市场化带来的新梦,不如说更是偿还革命的旧梦,比如戏仿地主剥削佃农、被敌人严刑拷打等。在这里,顽主实现了从解构革命到消费革命的转变,是红色消费或体验式旅游的发明者。

电影《老炮儿》选择冯小刚来扮演六爷,显然是利用了他本人及其作品中所带有的北京记忆,这就是以大院子弟为核心的顽主文化。六爷的顽主身份主要来自情人话匣子的讲述,年轻的六爷是那个独自一个人拿着日本军刀对抗十几个大院子弟的大英雄。在这里历史出现裂隙和误认,胡同混混与大院子弟本来是两拨人,甚至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他们之间的冲突代表着不同的政治立场和阶级的对抗,但在老炮儿这里两种身份合二为一了,也意味着老北京与大院北京的“和解”。这种身份混合的前提在于一个“新北京”出现了,这个“新北京”不只是胡同之外的国际化大都市,也深刻改变着胡同内部的社会空间。比如老六所居住的胡同不光是日常生活,也是老街坊生存、做生意的地方,如摆煎饼摊、开酒吧、理发店等。这是一个光怪陆离的新北京,这种“新”不仅是在80年代电影中惯常使用的以胡同、大杂院为代表的老北京、传统北京和以高楼大厦为代表的都市北京、城市北京的对比,更重要的是这种“新”体现为两种社会或阶级空间的区隔。

新北京的双重空间

与顽主式的历史怀旧不同,《奋斗》(2007年)、《我的青春谁做主》(2008年)等电视剧则讲述都市青年人、北漂在北京这个国际大都市奋斗、打拼的故事。只是这种个人奋斗的美国梦/白日梦没能持续多久,就遭遇《蜗居》(2009年)、《裸婚时代》(2011年)的现实窘迫。随后这种青春剧迅速转化为一种职场腹黑剧,这成为2012年出现的两部青春剧《北京爱情故事》和《北京青年》的主题。这些剧开始把在外企或市场经济大潮中自由竞争的故事讲述为负面的职场腹黑术。这种从奋斗到逆袭、从励志到腹黑的文化想象,与2011年前后热播的宫斗剧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改编自网络小说的电视剧《后宫・甄执》,这部剧让自由竞争、实现自我价值的职场彻底腹黑化,使得“宫斗”成为当下年轻人想象历史和言说现实处境的重要方式。

2012年热播的青春剧《北京爱情故事》讲述了三个大学同窗毕业后在北京“奋斗”的故事,其主创团队来自于2007年轰动一时的军事励志剧《士兵突击》。如果说在彼时许三多式的“又傻又天真”的农村娃可以在相对公平的升级比赛中一步步成长为兵中之王“特种兵”,那么此时农家子弟石小猛大学毕业之后面对北京这个欲望之都,却“清醒地”知道无论自己如何努力、奋斗都不可能与同窗好友“高富帅”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甚至连入场的机会都没有,因为国际化大都市北京已经变成了与狼共舞的资本战场。在这个看不见的“资本”角斗场中穷小子石小猛再也找不到奋斗、励志和升职的空间,除非他也变成后宫中甄般的腹黑女。这种曾经被作为公平竞争、个人奋斗的白领职场规划,充满了明争暗斗和肮脏交易。这与其说是光鲜夺目的自由奋斗的“人上人”的生活(从90年代中期到2005年前后,外企白领一直是离开体制、公平竞争的理想人生),不如说更是甄式的“超级黑”的后宫世界。从《士兵突击》《奋斗》的清新、向上到《北京爱情故事》《北京青年》职场“腹黑化”成为近些年中国社会转型的文化隐喻。

电影《老炮儿》用老六舍命救子的故事来展现了新北京的双重社会空间。影片最动人的段落是六爷向昔日的兄弟、哥们借钱的场景,尽管也有洋火这样的新富阶层,但大部分与六哥同龄的兄弟们都变成了社会底层和贫困的人。不再是外地人或农民工是社会底层,而是那些曾经在八九十年代依然是城市主体或具有主体感的“北京人”变成了穷人。这个时候,六爷褪去了老北京的外衣,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穷男人,一个从电影开始就丧失了性能力的、身患绝症的父亲,唯一可以“提气”的东西就是他口中的“道理”以及残留的关于“聚义厅”的文化想象,而这些在与“富二代”等权贵阶层的对抗中变成了一种无力的表演,就像顽主所喜欢的“戏仿”一样,电影结尾处六哥试图重新扮演一次那个“仁义的”“有担当的”老炮儿。

这部向北京老炮儿致敬的电影也获得了观众的极大认同,这不仅与老炮儿身上所象征的诸多老北京、大院北京的文化符号有关,也与人们借助这部电影来释放这个急剧分化的双重社会里的焦虑和不安情绪有关。可以说,《老炮儿》重新调动了80年代以来关于北京的多重文化记忆,并用这些记忆拼写出一个新的、更加真实的北京故事。

注释:

[1] “上海摩登”借用自美国汉学家李欧梵的著作《上海摩登 :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

与青春有关的故事范文第5篇

开篇作“序曲”,是一首带着沉郁色彩的简短的钢琴独奏曲,如名字一样为这张唱片接下来所唱响的一个个故事,用略显寂寥的篇章来做一个开启;或可以把它当作是一道桥梁,安然地将聆听者引渡到接下来的那一幕幕无形的剧情中。

“乌兰”是一首带着浓郁而神秘的异域色彩的作品,就如那附加在歌词签名的那个故事有关“国王乌兰”的故事,吴虹飞用自己的声音在歌中饰演了那位为感到孤独的国王献唱的歌姬。这是吴虹飞超水准发挥的歌曲,她所填写的歌词故事与歌曲中迷离的摇滚氛围恰好映衬。还有吴虹飞声线中展现出来的妖艳、妩媚的气息,也让聆听者领略到那个时代、那个世纪、那个歌舞升平的国度中的“歌姬”的姿色。同样带着异域风情的“仓央嘉措情歌”,是一首的民歌。吴虹飞在演绎上,把前者妖艳的色彩撇去了,在作品原有的浓郁的少数民族情调中,更多地加入了属于她个人具有的特质。

“快乐得像个傻瓜一样”,是一首带着诗意的作品,歌词中出现的大篇幅的内心描画,一听之后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从吴虹飞的声线中吐露出来的倔强的味道,有点像从前的她,同样的调调还出现在“一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午夜的鬼”、“不爱我是不对的”里面。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及的是吴虹飞在全新专辑《胭脂》中的转变,因为这么一个不同也印证了一个女孩自身的转变以及那个残酷的关于青春流逝的故事……毕竟,现在的吴虹飞比起从前的自己,的确成熟了,那些属于青春期的狂妄、任性、乖戾,都一一被时间从她身上带走。《胭脂》可算是吴虹飞的一次蜕变,旋律舒缓、歌词优美,就如专辑的名字一样,显得美丽而迷人。

收录在专辑最后的作品“春天”,算是最贴近专辑主题的一首歌曲,因为它是一个被那“胭脂”所牵引着发生在春天的爱情故事。这个没有完整结局的爱情故事,被吴虹飞用那带着诡异色彩的摇滚节奏和深情的唱腔去细细地铺设出来,显得伤感而迷人,虽然它或多或少地沾上了点儿与“颓废”有关的东西。

与青春有关的故事范文第6篇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是台湾新锐导演九把刀执导的一部自传体青春故事片,于2012年1月在大陆上映。影片围绕着男主人公柯景腾以及他的几个朋友追逐校园品学兼优的女生沈佳宜而展开,从高中一直到大家成家立业,详细地描写了他们那些青春年华。最终大家各奔东西,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但都没有忘记他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一起走过的青春岁月。《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赵薇导演的处女作,影片讲述了一群洋溢着青春活力,怀揣对爱情、未来美好梦想的大学生们的青春故事。在影片中,我们看到对爱情敢爱敢恨的郑微、心怀大志却做出无情选择的陈孝正、守护自己忠贞爱情却为爱而终的阮莞、遭人陷害抱憾离校而又重头再来的朱小北、深陷家庭阴影不敢面对真爱的林静……影片中的每一位人物,身上都经历着青春的爱恨纠葛,他们的故事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场饱含共鸣的青春画面。两部影片真正动人的不是主人公们的故事,而是每个人都有过的青春,都经历过的岁月,尤其是两部影片的音乐的运用,让观众沉浸在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中。

音画统一的主题音乐

主题曲是一部电影的穿针引线者,对电影的主题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尤其是奠定了影片的基调和氛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主题曲是胡夏唱的《那些年》,整首歌曲饱含深情,又夹杂一些忧伤和无奈。

影片中第一次出现主题曲的旋律是主人公柯景腾和沈佳宜因考试打赌之后,输了的柯景腾按规定剪了头发,而沈佳宜虽然赢了,却按柯景腾的要求扎起了马尾辫。操场上,扎着高高马尾辫的沈佳宜从他们几个男生面前走过,《那些年》的主题音乐随之响起,舒缓的音乐,画面上是微笑走过的沈佳宜、深情看着心中“女神”走过的男孩子们、互相揣测的心理、互相调侃的玩笑,而只有深知事情缘由的柯景腾眼神中透漏出自己对沈佳宜的深爱和两人之间的默契。在此,主旋律既是与画面相统一的旋律,又是对影片主题的一次小的烘托和渲染。自此以后,柯景腾和沈佳宜彼此都深知心意,关系更近了一步。但直到影片最后,我们也没有看到两个人走在一起。这段音画合一的片段也为影片的主题奠定了基调,是一段充满回忆而又无疾而终的青春岁月。

主题曲第二次在影片中出现是在影片的结尾。在沈佳宜的婚礼上,柯景腾为了能够吻到自己曾经深爱过的女孩,他做出了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事情——狂吻新郎,之后和沈佳宜深情相吻。这时,主题曲的旋律再次响起,画面中闪回的是两个人以前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的回忆。这里音画关系的处理是对影片主题的升华,把故事主人公的感情表达出来,也让观众体会到他们对自己青春的诸多怀念和那些纯真的感动。

同样,在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主题曲作为背景音乐出现了一次。大学毕业了,陈孝正悄然离郑微而去,大家在最后的晚宴上,互诉衷肠,每一个人都述说着自己对爱情的理解,主题曲《致青春》的旋律道出了大家在青春里面临的选择,面临的爱情,还有前面的艰难险阻,更有自己的内心和对梦想信仰的追求……充满伤感的音乐和充满离别的画面,这样的音画处理,让原本伤感的故事画面在忧伤而又怀念的音乐衬托下更加动情,也让影片青春的主题得到升华和提高。影片最后,王菲演唱的动恻心灵的《致青春》更是对影片主题的概括和渲染,“短暂的狂欢,以为一生绵延。漫长的告别,是青春盛宴”是影片故事的浓缩提炼和思想升华。

烘托主题的背景音乐

背景音乐虽然不像主题曲一样奠定影片的基调和情感,但是,一部影片中的背景音乐也会对故事的主题起到烘托和渲染的作用。音画统一的背景音乐能够更好地阐释画面中的情调和想要表达的思想以及人物的内心活动,塑造人物的性格等。而音画对立甚至是音画分离的背景音乐也能够从侧面或反面衬托出故事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内涵。

在影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多处用到背景音乐,如柯景腾和沈佳宜打赌考试。两个人为了赢得赌注而互相努力学习的画面中,背景音乐是节奏轻快的《恋爱症候群》,快节奏的音乐配合画面中多次出现的两人努力学习的场景。轻松快速的节奏,变换颇多的画面,既衬托出两个人的勤奋努力,也刻画出两个人内心的愉悦和欢快;既是在为学习而付出,也是在共同培养两个人的感情。虽然他们两个没有挑明恋爱关系,但背景音乐中的旋律和歌词已经传达给观众他们之间的青涩爱情。

另一处用到的背景音乐是在两个人大学期间的相见。久别的朋友一起出去玩耍,淘气可爱的《孩子气》作为背景音乐响起,画面中是两个人一起玩耍一起打闹。除了这优美的背景音乐外,还不时地传来两个人爽朗的笑声。这段音画统一的关系,刻画出了两个人青春期里对爱情的懵懂和向往,却又不乏淘气可爱的孩子般的性格。

如果说,青春里的爱情是懵懂,是柯景腾和沈佳宜之间的青涩与美好;那么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爱情却多了些许伤感。在影片开头,郑微来到林静所在的城市上大学,却没有找到林静,在回忆两个人以前的感情时,本是浪漫的爱情故事,影片的背景音乐却是忧伤低沉的大提琴伴奏。尤其是在郑微高兴地告诉林静自己考上了大学,可以和他在一个城市读书了。这时,通知书被风吹走,出现两个人追赶的画面,大提琴的伴奏更加明显。这样音画对立的处理,表达的不是两个人温馨浪漫的爱情回忆,而是注定终将离去的结局,就像被吹走的通知书一样,两个人的感情也如远去的纸片越飞越远,为以后的故事发展起到了铺垫作用。

另外一处背景音乐是郑微过生日那天,陈孝正因没有更好的礼物送给自己深爱的女孩而转身离去,郑微追过去后两个人在树林中的一个场景。充满诗情画意的夜晚,周围星光点点的萤火虫,郑微诉说着对陈孝正的深情。在这里,画面中是两个人的深情相拥,音乐却是伤感的、低沉的,再结合两个人的对白,正如郑微说的“我总是怕你突然间就不见了,我怕我没有足够的勇气一直等你,更怕我们走着走着就再也找不到彼此了。”对白表达出了郑微此时此刻的内心情感,同时也反映出郑微是一个用情很深的人物形象。这里的音乐、对白和画面的美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关系,也暗示了故事的发展,奠定了两个人终将分离的悲伤和无奈。

满怀时代感的插曲

音乐具有时代性,不同的年代具有自己不同的音乐,尤其是一些经典的音乐,这些音乐传达着那个年代的情感,也讲述着那个年代人们共有的经历。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影片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台湾,那个年代的中学生们喜爱的音乐有张雨生的、张学友的、张惠妹的……这些音乐也代表了那个年代青年人的生活气息和追求,显然和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不一样。中学毕业典礼上大家一起唱起的《友谊地久天长》,是他们青春毕业的圣歌,也是他们那个纯真的青春岁月里对友情对爱情的理解。画面中是他们开心的笑容,音乐里是他们对青春的美好记忆和珍重。

九把刀的电影给我们的青春定义是美好的回忆,而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一杯苦苦的咖啡。同样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故事,他们的青春除了美好,更多的是无奈和苦涩。影片中插曲《红日》是20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传唱的歌曲,表达了那个年代的年轻人追求梦想、追求爱情,不怕艰难险阻、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力。《乐记》中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这首歌曲在影片中也表达出了郑微对陈孝正的感情,郑微不顾朋友的反对和领导的尴尬,毅然决然走向舞台唱起这首《红日》。这是郑微对陈孝正的表白,同时也是对自己爱情的坚守和勇气。影片中还有另一个女主人公阮莞的青春爱情故事,阮莞和自己的男朋友都喜欢山羊皮suede乐队,两个人的故事也紧紧围绕着山羊皮乐队的歌曲展开。尤其是最后阮莞为了见赵世永最后一面,匆忙赶去参加suede乐队的演唱会,从两人在火车上时,背景音乐一直是suede乐队的歌曲,直到阮莞出车祸去世,音乐戛然而止。suede乐队代表着那个年代青年人对生活、对梦想的狂热追求,同样也是阮莞对爱情的执着和疯狂。

音乐是电影的灵魂,也是影片故事叙述的重要参与者。无论是主题曲、插曲抑或是背景音乐,对影片的主题表达、情感渲染、人物刻画、性格塑造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两部有关青春的电影,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旋律,却有着同样的主题,那就是对青春的美好回忆和怀念。影片中音乐的选取和运用,对音画关系的处理都非常精致。青春就是这样的一部交响曲,有苦有甜,有美好的回忆,有难以忘却的记忆。

与青春有关的故事范文第7篇

又一部没有在任何卫视频道播出的电视剧凭借口碑迅速走红,成为社会热点。这部电视剧以“青春励志”的名义,先后亮相地方电视台地面频道,在上海、广州、杭州、南京、宁波等城市收视一路飘红,创下佳绩之后,该剧回到故事的发生地北京,于9月底登陆北京电视台影视频道。国庆长假期间,该剧成为北京地区电视剧收视冠军,大结局更是以7.71的收视率完美收官。这部点亮荧屏的新剧名叫《奋斗》,在北京的播出延续了它此前在其他城市播出的出色表现,并且带动了对该剧空前激烈的热评热议。

电视剧《奋斗》讲述了三个当代大学生陆涛、向南和华子走出大学校门之后步入社会的奋斗故事,以及各自的情感经历。该剧直面当下大学生就业困难、事业迷茫、情感困惑、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等等社会热点,因而在当代年轻人中间引起了强烈共鸣,尤其是在“80后”人群中间反响巨大。

作为赵宝刚导演和石康编剧的首次合作,《奋斗》没有延续赵宝刚作品悲情、唯美的风格,也一反石康青春写作的残酷和边缘,走起了现实主义和温情的主流路线。赵宝刚戏称《奋斗》是他跟石康两人“拔河”的结果,在他眼里,石康最初的剧本文学性过于强烈,缺乏戏剧结构,四个月的剧本修改是他跟石康彼此说服和妥协的结果。媒体称《奋斗》是赵宝刚《别了,温哥华》之后的转型之作,石康则希望通过这部电视剧证明自己的商业价值,同时他还希望找到一种新的电视剧形式:这种电视剧不同于简单的类型剧,很难以归类,讲述故事的方式前所未有。

这部由赵宝刚的鑫宝源影视文化公司投资1500万制作的电视剧被他本人称为“我近年来最优秀的作品”,身为50后的他和身为60后的石康把他们对当代年轻人生活的关照投入到了《奋斗》里,拉动了荧屏收视,也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青春本身是矫情的,所以不带矫情地书写青春非常可贵。”学者戴锦华曾经这样评价姜文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这句评价被很多喜欢《奋斗》的观众拿来力挺他们心中的这部“励志佳作”,在他们看来,《奋斗》的主人公就是他们自己,剧中的故事正在被自己经历或者正在身边发生,所在才与自己的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部电视剧不带矫情地还原了当代年轻人尤其是80后的生存现实,主人公的经历具备很好的情感张力、大体准确地勾勒了80后的生存状态和奋斗轨迹,剧中充满了大量80后的文化符号,面对当下对80后的误读,为80后正名作出了努力。

与此相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奋斗》虽然标榜励志,但骨子里还是琼瑶剧的本质。主人公陆涛的奋斗太缺乏含金量:富爸爸一夜之间从天而降,事业从此平步青云:2000万的原始积累太过容易;一个毫无经验的工科学生刚出校门就呼风唤雨,主持上亿房产项目的设计,掌控几个亿的资金……男一号的故事不具备任何代表性,基本是面对并不如意的生活产生的。

面对质疑声,导演赵宝刚和编剧石康解释得最多的就是《奋斗》要传达的还是从80后身上折射出来的新的生活理念:80后追求自我,肯定自我,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勇于追求个人价值。赵宝刚一再强调,奋斗应该是快乐的:石康坚持的则是,奋斗就是找自己的过程,成功不是挣了多少钱,是找到了自己,在众多的批评声中,导演赵宝刚和编剧石康最接受的一点就是针对演员表演提出的质疑。石康说这个戏因为台词的原因,对演员的表演太过依赖,所以演员的遴选特别费劲。《奋斗》筹备开机之前,石康自己参与了选角的工作,他亲自挑选过的演员就有两百多人。赵宝刚理想的演员阵容是年轻时的孙红雷或者王志文扮演陆涛,他们身上的那种‘各’劲恰到好处:夏琳应该是二十二三岁时的徐静蕾,她身上那种北京女孩儿谁都不服的气质最符合夏琳:向南的角色才属于佟大为,“他可以尽[青展现特有的懒气质,再给他配个古灵精怪的媳妇儿”:华子则是郭冬临的不二人选。这个演员阵容终究只是导演和编剧的一个想象,他们共同的叹息是这个年龄段的好演员出来的太少。

与青春有关的故事范文第8篇

她们,是迅速崛起的影视新秀;

她们,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女王;

她们,是人气爆棚的新生代偶像;

2012年,中国内地新一代四小花旦,锋芒毕露,来势汹汹!

“拼命女”刘诗诗

人气指数:*****

生日:1987年3月10日

代表作:《仙剑奇侠传三》、《倚天屠龙记》、《步步惊心》

长相清秀的刘诗诗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专业,六岁开始学习芭蕾舞的她,周身散发出一种独特的贵族气质,初入演艺圈时她才只有17岁。刘诗诗出演过不少角色,但是直到在《仙剑奇侠传三》中饰演拥有双重性格的红蓝龙葵,她才引起观众的注意。之后她接连出演了《倚天屠龙记》、《白蛇后传》、《天涯织女》、《怪侠一枝梅》等剧,演技日臻成熟。在穿越剧当道的2011年,刘诗诗终于凭借《步步惊心》红透了大江南北,剧中她饰演穿越到清朝的若曦,身不由已地卷入九子夺嫡的争斗中,而她与吴奇隆饰演的四阿哥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悲恋,更是让人潸然泪下。

剧中的若曦有个外号叫“拼命十三妹”,而说起“拼命女”这个称号,刘诗诗还真是当仁不让呢。前不久,刘诗诗因连夜赶戏体力不支被送往医院,被确诊为急性胰腺炎,经过治疗后大病初愈的她又立即投入到《伤心童话》的拍摄当中。接下来刘诗诗将会与胡歌联袂演绎《大漠谣》,期待诗诗带来的视觉盛宴!

“话题女”杨幂

人气指数:*****

生日:1986年9月12日

代表作:《神雕侠侣》、《仙剑奇侠传三》、《宫》、

童星出身的杨幂从小就是个美人胚子,清新脱俗的气质和出色的演技让她得到了许多导演和观众的青睐。在演艺圈摸爬滚打了多年的杨幂2006年因出演《神雕侠侣》中的“小东邪”郭襄而受到关注,2009年又凭借《仙剑奇侠传三》而人气飙升,2011年因为在穿越剧 《宫》中扮演洛晴川一角而人气爆棚,成为炙手可热的当红女星。

然而人红是非多,爆红的同时,各种负面新闻也令杨幂成为最具争议的话题女王。从“峰幂恋”到与刘恺威的恋情浮出水面,从米兰时装周的雷人造型到整容传闻不断,似乎人们更为关注的是杨幂的各种花边新闻。近日杨幂与仔仔周渝民在香港宣传新戏《新天生一对》时,杨幂“咪嘴”假唱被当场拆穿,又把她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无论如何,演员要靠作品说话。2012年杨幂来势汹汹,两部贺岁电影《八星抱喜》、《新天生一对》先后热映,电视剧《宫锁珠帘》、《如意》也广受关注,新专辑《亲幂关系》更唱出了初恋般的甜蜜,她已经渐渐显露出小天后的风度和气势。希望她可以在非议和挫折中茁壮成长,勇敢地走下去!

“百变女”张歆艺

人气指数:***

生日:1981年5月29日

代表作:《给我一支烟》、《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北京爱情故事》

《风吹云动星不动》中,她是身世复杂的林墨琴;《给我一支烟》中,她是凄美的叶子;《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中,她是率性而为的杜晓斌;《龙虎人生》中,她是为爱情而生的美丽女人何雪珍……不同的角色演绎不同的人生,相同的是张歆艺的表演都受到了肯定,但是这些并没有让观众过多地关注到这个努力勤奋的女生。直到2012年开年大戏《北京爱情故事》的热播,才让她闯入了人们的视线。剧中张歆艺饰演性格鲜明率真、对爱情一根筋的痴情女林夏,她将青春时代的单恋情怀刻画得入木三分,成为很多观众“心疼”的对象,一句“我爱你,跟你没关系”更是赢得了无数观众的眼泪,林夏成为《北爱》中最得人心的角色之一。

张歆艺说演绎林夏这个角色,其实是对自己青春的一种缅怀,无论是对爱情还是对友情,林夏都很像大学时代的自己。率真的她一直渴望有一个人出现,让她有不顾一切的勇气和携手到老的执着,她说:“如果碰上合适的一定不手软”。讲义气、死心眼儿、主意大,这正是张歆艺的性格写照。

“清新女”白百何

人气指数:***

生日:1984年2月28日

代表作:《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我的青春谁做主》、《失恋3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