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立秋吃的食物

立秋吃的食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立秋吃的食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立秋吃的食物范文第1篇

饮食 少辛多酸

立秋后进入秋天,燥气逐渐显现,这时可以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甘蔗、燕窝、梨、芝麻、鳖肉、藕、菠菜、乌骨鸡、猪肺、豆浆、鸭蛋、蜂蜜、橄榄等。这些食物性质大多凉润,很适合秋天食用,不过对于脾胃功能不好,时常脘腹胀满、大便泄泻的人,就不能吃的太多了。但也不必禁食,只要在日常饮食中稍微加重这些食物的分量就行。

立秋后,饮食要“少辛多酸”,因为秋与肺对应,辛味食物又会首先资助肺气,这样,肺气在秋天容易偏盛,肺气太盛会抑制肝的功能。所以在秋天要减少辛味,增加能资助肝脏的酸味,以对抗肺气过盛对肝的抑制作用。平常常见的辛味食物主要有葱、姜、蒜、韭、椒等,到了秋天要适当减量,酸味的水果和蔬菜可选择苹果、石榴、葡萄、芒果、阳桃、柚子、柠檬、山楂等。

立秋时还应除湿热。初秋时节,天气仍然有浓浓的夏季特点,湿热交蒸,所以初秋人体脾胃相对仍较虚弱,这时若能吃些清热除湿的食物,特别是食用粳米或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功能。

进补 防燥防腻

自古以来,立秋就是人们重视的养生大节气,民间还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这里的“渣”,就是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

秋季适宜人体进补,这既是对夏季损耗的弥补,也是冬季贮存体能、积蓄能量的需要。秋季进补应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除前面说过的那些滋阴食物外,还可以吃相对更加平和的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山药、扁豆、百合等,均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作用。

立秋后天气开始渐渐变的干燥,会带来燥邪伤人的一些疾病,比如干咳少痰、口干多饮等,这时应该多吃润肺的食物,饭前多饮鸡、鱼汤等;常吃些清热、生津、养阴的萝卜、西红柿、豆腐、藕、蜂蜜等;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热、油腻的食物,少饮酒。

秋天果实大量成熟,果蔬种类很多,肉、禽、蛋类也比较丰富。人们选择食物的范围扩大了,但要注意饮食营养的均衡。多吃温、软、淡、素、鲜的食物,生津润燥的新鲜蔬菜和时令水果,避免凉、烫、硬、辣及油腻的食品,忌暴饮暴食。

“贴秋膘” 因人而补

到了秋天,民间有种“贴秋膘”的说法。人体在夏季因为睡眠少、汗出多、食欲不好等原因,身体会不同程度变瘦,因此立秋后要把原来失去的脂肪和肌肉,通过饮食“补回来”,这就叫“贴秋膘”。“贴秋膘”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还是应该注意科学地进行膳食调理,不能补得太过。

立秋吃的食物范文第2篇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今年的8月7日为农历节气立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立秋之后,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立秋”是一个收获的标志,所谓“秋不凉,籽不黄”,“立秋十天遍地黄”。立秋既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是人们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最易做的就是“立了秋,便把扇子丢”。因为“一场秋雨一场寒”,所以“十场秋雨要穿棉”。天凉了,还应注意“水白露身不露,秋后少游”。

在饮食起居方面,古人认为“秋天宜收不宜散”,应切记“秋不食辛辣”、“秋不食肺”;还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这样才合乎秋季养生之道。

少了夏日的炎热,人们的食欲开始增加。此时我们可根据秋季的特点来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准备。秋季气候干燥,夜晚虽然凉爽,但白天气温仍较高,所以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为主,可选用芝麻、蜂蜜、银耳、乳品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秋季空气中湿度小,皮肤容易干燥。因此,在整个秋季都应重视机体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

秋季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以备在冬季到来时,减少病毒感染和防止旧病复发。秋季进补应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具有这类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患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补胃的莲子、山药、扁豆等。秋季出现口感唇焦等“秋燥症”的气候,应选用滋养润燥、益中补气的食品,这类食品有银耳、百合等,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补益作用。

处暑

处暑节气在每年的8月23日左右。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暑期间,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雨后艳阳当空,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很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说。此时,人们在养生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穿着提示 不宜急于增加衣服。“春捂秋冻”之意,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

睡眠提示 睡觉时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

室内提示 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杀之气荡涤暑天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

立秋吃的食物范文第3篇

1、贴秋膘一般是从立秋开始,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7、8或9日立秋。

2、立秋一般是在伏天快结束的时候,今年的立秋就在二伏天的末尾,伏天炎热,人的食欲都会比较差,所以很多人在经过了三伏天之后都会清瘦很多。古人在立秋这一天会称量一下自己的体重,如果清瘦了一些,大家就会从立秋开始吃一些肉类食物进补一下,俗称“贴秋膘”。但是贴秋膘也并不是适合每一个人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立秋吃的食物范文第4篇

起居调养

薄衣御秋寒 保暖不能忘

“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夏秋之交是最难选择衣物的时候: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民间流传的“春捂秋冻”的说法有一些道理的。适当“秋冻”,更有利于增强自身对寒冷的适应能力,但夏秋之交,也要注意保暖。初秋天气毕竟不同于夏天,气温会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中医专家建议,这个季节,白天可以穿薄一些,但要准备一件稍厚的外套,早晚穿着,以;免受风寒。

立秋之际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做到“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

乘凉防阴暑 睡眠避风寒

夏季高温时,许多家庭整晚开着空调睡觉,而到了初秋,有些人还是保持着这个习惯。事实上,这个季节晚上的气温往往偏低,这样做很容易感冒。人们都知道天气太热时容易中暑,而这样白天受热晚上又突然受寒,也会中“阴暑”,患者会出现身热头痛、无汗恶寒、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症状。此外,冷风吹在熟睡者头面部太久,很容易引发面瘫。专家提醒,初秋晚上睡觉时不要再吹空调、电扇,也不宜对着门窗睡,避免受到冷风侵袭,睡觉时最好加条毯子或薄被。

精神调养

闷热别烦躁 天凉莫悲秋

初秋免不了出现“秋老虎”的炎热天气,这种气温高、湿度大的“桑拿天”最容易令人心情烦躁,应积极防范“情绪中暑”。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

运动调养

锻炼有节制 练功养肺气

进入秋季,气温下降会使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均受到抑制,内分泌紊乱,造成情绪低落。这时做好心理调节很重要,积极参加运动是不错的方法,慢跑、散步都可以让心情开朗起来。立秋后的早晨是锻炼身体的最佳时间,此时不冷不热,气温宜人。

中医学认为,人体五脏里的肺脏与秋季相应,秋季宜注意练呼吸吐纳之功以保养肺脏。另外,秋天宜练健鼻功。肺开窍于鼻,鼻的通气功能受到影响,则将严重影响肺脏。健鼻功的方法是用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在有热感时,用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30次左右,接着,按摩鼻翼两侧的迎香穴15~20次(迎香穴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厘米,当鼻唇沟中)。每天搓鼻3次,可大大加强鼻的耐寒能力,亦能治疗感冒、鼻塞不通。

饮食调养

初秋补脾胃 减辛增酸吃温食

立秋是个大节气,标志着阳气进入“收”的乐章。果实的阳气收进了种子,人的阳气也应收进体内,人只有把阳气聚足,才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冬天不受寒邪的侵袭。脾是这个季节最脆弱的脏器,立秋养生的重点是补脾胃之气。

立秋吃的食物范文第5篇

秋季易发三种疾病

“立秋”节气虽过,但夏日阳气尚未消退,秋日阴气也尚未透达,燥,就成为秋季主气。防燥、防伤阴就成为秋季的主要养生措施。

秋燥伤人中医上称为伤阴。中医认为,水为万化之源,是阴中至阴。秋燥伤阴,伤津液,继而伤血分,耗气分,主要表现为体表发热、口干、舌燥、皮肤瘙痒、口渴、尿少、尿黄、疲惫、乏力、心慌、头晕、目眩、便秘等。所以秋季应特别注意三种情况的侵扰,以免旧病复发。

咳嗽 五行学说里秋季和肺均属“金”,中医常说“肺金”。秋燥首先犯肺,引起咳嗽。肺为娇脏,为上焦,水之上源,上火征象未得清理就会引起咳嗽,多表现为无痰、少痰、干咳,兼有音哑、咽痛或轻微发热等,中医辨证为肺燥咳嗽。

对症状较轻的肺燥咳嗽,可多喝些水,或吃些梨、白萝卜、鲜百合等清肺热养肺阴食物,如做一道百合萝卜汤或百合秋梨汤可减轻症状。

上火 上火是对人体耳、鼻、眼、口、舌、齿、咽喉等部位所表现的一系列“火”、“热”症状的概括,例如,烂眼边、目赤、眼屎、耳鸣、耳堵、鼻塞、烂嘴角、口干、舌燥、舌红、苔黄、口黏、口腻、口疮、口腔黏膜溃疡、咽喉肿痛、咳嗽痰黄等。

中医理论认为,“阴”、“阳”、“气”、“血”4个方面代表了人的体质和体能,由于不良的外环境和身体内部失健,致使这4方面功能失调,便可能出现上火或其他病症。但是其持续时间一般不会长。避免上火很简单:加强自身保健意识,戒烟,少饮酒,多喝水,室内常开窗换气,常到户外活动。熬夜加班工作次日或周末要多休息一会儿,作为补偿。

胃肠系统疾病 秋季由于冷热交替、日均温差变化较大,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大肠杆菌肠炎等肠道疾病的多发季节。秋季胃肠病主要是饮食不节,吃出来的病。立秋后仍然炎热,不少人因为直接食用从冰箱里取出的饮料和食物,频频引发胃肠炎等急性病。中医认为贪吃生冷易伤脾胃,从而会导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兼有轻度发热等症状,这种病又名“冰箱病”。主要原因是经过炎夏的消耗,入秋后,人体的消化功能逐渐下降,肠道抗病能力也有所减弱,稍有不慎,就可发生腹泻。预防秋季腹泻主要是少吃生冷食物,给胃“保暖”。

四面出击防秋燥

那么对于这怡人季节里的恼人秋燥,我们应如何应对呢?

饮食调养:“贴秋膘”应浅尝辄止

所谓“贴秋膘”,就是在立秋那一天,或直到立冬这一段时间里,吃些性质温热并带有“肥膘”的畜肉类食物,如肥牛、羊、鹿、狗或驴肉等。如此才能增加脂肪,贮存能量,防寒抗冻,以达到平安过冬的目的。倘若只在立秋那一天吃些肥厚的肉食品,随俗为变,浅尝辄止,问题还不大。如果从立秋到立冬期间经常“贴秋膘”对身体反而不利,尤其是对血脂异常、高血压、高血糖人群有害。因为如今大多数人,每天吃的肉已经足够,立秋“贴秋膘”,只不过是应民俗活动,天天过分增加肉类食物的摄入对身体反而有害。

根据秋季气候多燥和人体易于伤阴,中医主张适量选用一些清热养阴类食物。如粮食类可选用粳米、小米、薏苡米、芡实米、绿豆、豆腐、绿豆粉丝、藕粉、葛根淀粉等;饮料类可选绿茶、生普洱茶、茶、莲芯茶、苦丁茶等;水果类可选西瓜、梨、苹果、猕猴桃、香蕉等;蔬菜可选大白菜、油菜、冬瓜、黄瓜、丝瓜、苦瓜、西葫芦、番茄、茄子、芹菜、菠菜、苋菜、鲜百合、笋、茭白、莲藕、荸荠、菱角、海带、紫菜、香菇、口蘑、金针菇等;肉蛋奶可选猪肉、猪肉皮、牛肉、鸭肉、鹌鹑肉、乳鸽肉以及酸奶、鸭蛋;水产类食物可选鲫鱼、鲢鱼、青虾等。

情绪调养:远离悲秋

古代医者在生活中观察到,秋季万物开始萧条,人们在瑟瑟秋风、阵阵秋雨中见景生情,又加上昼短夜长,情感容易悲伤,所谓“悲秋”。依据中医“天人合一”的观点,古人认为秋季内应于肺,悲易伤于肺,肺气不宣畅也会影响情绪,二者相互影响,形成悲秋情怀。临床中曾有报道,在秋季,神经衰弱、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等患者容易发病或加重病情。所以在秋季要保持心情平和,少生闲气,遇事多宽容。

运动调养:适宜郊游登山

入秋后是开展各项运动锻炼的好时机。秋季老人也要坚持锻炼,但是由于气候干燥,故要多呼吸新鲜空气,最好进行户外运动。中老年人不妨学习年轻人,走出户外,参加郊游、登山等活动,吸收空气中更多的负氧离子,对人的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营养和调节安抚作用。

立秋吃的食物范文第6篇

四季养生 秋季为重

首先“四季养生里春养肝,夏养心,那么立秋过后该养什么呢?立秋过后人的饮食应以防秋燥为主。《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泄之”因此秋天宜养肺。立秋后天气渐凉,风干气燥,易引起燥咳。燥咳的症状表现为干咳不止,无痰或少痰,痰难咳出,痰中带血丝,并伴有口干咽痛、喉痒、声音嘶哑、舌红少津等症状。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泄肺,因此秋天宜收不易散,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季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更有主张秋季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者。

总之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琵琶、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每日冲一杯蜂蜜饮用,是一个不错的好习惯。

立秋饮食 宜酸戒辣

“防秋燥,宜食用滋阴润燥之品。性略偏甘酸凉为宜,不宜吃辛辣”选用食物和药物包括梨、甘蔗、木耳、香蕉、蜂蜜、百合、天东、麦冬沙参、山药、银耳、藕、鸭肉、柿子、芝麻等。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

秋季饮食除了以酸、润为主外还需注意的是,夏季过后暑气消退,人们食欲普遍增加,加之秋收食物普遍丰盛,此时不宜过多进补,以免“饮食自信,肠胃及伤”。

养生膳食不可或缺

蜂蜜萝卜汁:白萝卜400克,洗净去皮切碎,用洁净纱布包好榨出汁,每次取60毫升加蜂蜜一匙,调匀吞服,一日三次。连服3-5天。本方对便秘者疗效更佳。

杏仁炖雪梨:取甜杏仁15克,去皮打碎,雪梨一个洗净去皮切片,同放碗内,加冰糖20克,放水适量,置锅内隔水炖煮30分钟即可服用,每天早晚各一次,连服3-5天。

秋后运动 耐寒为主

秋天天高气爽,非常适合户外运动,但是运动量不宜过大,不宜剧烈。避免大汗,衣着可单薄些,也有利于耐寒训练。

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天适当进行一些耐寒锻炼,有利于提高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体弱易感冒者,可以从这个节令开始洗冷水浴,增强体质,减少冬季患感冒的几率。不少青少年儿童因为缺乏必要的体育运动,身体抵抗力低,秋冬季节易发感冒等疾病。立秋过后这段时间是对他们进行耐寒训练的最佳时机。冷水浴锻炼对预防伤风、感冒、支气管炎有一定效果。

立秋吃的食物范文第7篇

每年8月7日或8日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一场秋雨一场寒”“立秋三场雨,麻布扇子高搁起”这两句民谚最能体现立秋节气的天气变化。

立秋不仅预示着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据记载,宋代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民谚

立秋的雨和雾,与未来旱涝、收成有密切的关系,如民谚“打霜立秋,干断河沟”(贵); “立秋雾,地枯枯”(湘);“立秋无雨人发愁,庄稼顶多一半收”(皖);“立秋无雨对天求,田中万物尽歉收”(苏、鄂、川);“立秋一场雨,遍地出黄金”(川);“立秋有雨一秋吊,吊不起来就要涝”(苏)。有的民谚则体现了立秋节气的晴好与未来天气的关系,如“立秋有雨倒春寒”(桂);“秋日落雨秋飕飕”(浙);“立秋晴天秋天旱”(鄂);“立秋无雨水,白露雨来淋”(湘);“立秋不落,寒露不冷”(桂);“立秋下雨秋雨多,立秋无雨秋雨少”(鲁);“立秋大雨,百日见雪”(冀)。

习俗

立秋节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在周代,立秋这一天,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仪式。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在宋代,到了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清代的立秋节习俗是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民国以来,在我国广大农村,有在立秋这天预卜天气凉热的习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的风俗。

“贴秋膘”

“贴秋膘”在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以增加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

“啃秋”

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养生

不宜大补宜清补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所以暑季刚过,人们往往易倦怠、乏力、不思饮食等。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进补十分必要。

但立秋时节不宜大补特补,因为立秋虽然标志着秋季的开始,但立秋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通常还是较高,空气的湿度也还很大,人们会有闷热潮湿的感觉。再加上人们在夏季因为苦夏或过食冷饮,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此时如果大量进食补品,特别是过于滋腻的养阴之品,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虚弱”的胃肠不能一下子承受,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因此,初秋进补宜清补而不宜过于滋腻。

此时不妨适当多喝点绿豆粥、荷叶粥、红小豆粥、红枣莲子粥、山药粥等粥类。脾胃虚弱者可以喝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薏米粥、扁豆粥,对身体大有裨益。

莫贪凉,注意冷暖变化

经过长期高温的袭击,人体的免疫力已经下降,再加上季节交替之时病菌滋生,老人、小孩等体质较差者难以适应而容易感冒发烧;中老年人贪凉吹风还可能引发腰腿疼痛。此时应注意不要受凉,尽量少用空调和电扇,注意冷暖变化,以防疾病侵袭。

处暑:暑气至此而止

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24日)为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已不再暑气逼人。节令的这种变化,自然也在农事上有所反映。

气候特点

北方气温下降明显

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在冷高压的控制下,开始形成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宣告这些地区雨季的结束,率先出现了秋高气爽的天气。

南方感受“秋老虎”

在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南方地区,副热带高压逐渐南撤,但又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于是,刚刚感受到一丝秋凉的南方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

民谚

处暑是一个显示气候变化的节气,所以古人留下了大量的根据处暑的天气特点,预示未来天气变化的民谚,非常具有实用价值,例如东北的民谚“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处暑雷唱歌,阴雨天气多”;“处暑一声雷,秋里大雨来”;“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处暑晴,河边铁马根”。还有一些民谚则具有指导农业生产和预示作物收成的意义,如闽南的民谚“处暑出大日,秋旱曝死鲫”;“处暑不觉热,水果免想结”;“处暑有下雨,中稻粒粒米”;再如西北的民谚“处暑不出头,是谷喂了牛”;浙江的民谚“处暑田豆白露荞,下种勿迟收成好”;以及河北的民谚“处暑

里的雨,谷仓里的米”等等。

习俗

迎秋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中便有出游迎秋之意。

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便是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因为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也发育成熟。因此,从这时开始,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

吃鸭子

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鸭子的做法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处暑这天,一些北京人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烤鸭等。

养生

处暑过后,日常生活要注意五点:

穿着:处暑后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适应,容易发生肠胃炎、感冒等疾病,因此,要注意添加衣服,特别是夜间外出,要多穿衣服。

锻炼:早晚可适当运动,中午气温偏高,仍需要避免室外运动,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的中老年人,不宜从早晨一直锻炼到太阳当空。

饮食:处暑过后,天气转凉,人们往往胃口大开,但此时仍不宜多吃肉类等高蛋白食品,可选用健脾胃的食物如薏米、莲子、扁豆、冬瓜等。

立秋吃的食物范文第8篇

解暑养颜抗衰老“面如桃色、唇如樱桃”,人们通常这样形容一个人的好气色,中医养生专家说:常吃红色蔬果可以使面色红润,有养颜功效。而从西医角度说,这类蔬果中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番茄红素等,也有很好的抗衰老、美容作用,还能预防感冒。

从中医理论来说,常吃红色蔬果不但能软化血管、降低血脂,还有除湿利水的作用。红色蔬果之所以色红诱人,主要是因为其中含有丰富的番茄红素,尤其在成熟的西红柿中含量最高。这是一种强抗氧化剂,能帮助人体延缓衰老、防癌。选择蔬果时,越成熟、颜色越红的各种营养成分越充足。

西瓜皮也是宝吃西瓜时西瓜皮常常被扔掉,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其实,西瓜皮是一种具有药性的食物,对人有益无害,应该作为菜用,既利于养生又有益于环保。

西瓜皮中药名又叫西瓜青、西瓜翠衣、西瓜翠。性凉,味甘甜,无毒。入脾、胃二经。功能主治:清暑解热、止渴、利小便;治暑热烦渴、小便短少、水肿、口舌生疮。《要药分剂》中写道:“西瓜皮能解皮肤间热。”夏天,人之阳气随气候向外发散,若滞留肌肤之间会导致人体发热。西瓜皮恰好能收此热归于肾,起到收阳潜藏的作用。《现代实用中药》中写道:“西瓜皮为利尿剂。”治肾病浮肿、糖尿病、黄疸,并能解酒毒。

六类人群不宜食用西瓜

炎炎夏日,西瓜算得上是最受欢迎的纯天然“饮料”了。在中医里,它被称为“天然白虎汤”,是清热、解暑、利尿的佳品。然而,养生专家近日却提醒说,西瓜并非人人皆宜,以下几种人应该限量。

(1) 体质弱、易累、怕冷的人。西瓜性味偏寒,此类人群体质虚寒、阳气弱,多吃更会“寒上加寒”。

(2) 肾功能不全的人。这类人排出体内水分的功能大大降低,常会出现下肢或全身水肿。西瓜含水量近95%,会使水肿加重,还容易诱发急性心力衰竭。

(3) 胃肠虚寒的人。由于西瓜属于“生冷食品”,多吃容易伤脾胃,导致食欲不佳,引起腹胀、腹泻。

(4) 感冒初期。感冒发烧患者常借助于西瓜来补水、退烧,但西瓜属于甘寒食物,不宜用于风寒感冒及感冒初期,特别是畏寒、无汗症状者。

(5) 糖尿病病人。西瓜含糖量在5%左右,糖尿病患者不应多食。饭后吃会加重胰腺负担,在两餐之间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