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诗歌散文朗诵

诗歌散文朗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诗歌散文朗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诗歌散文朗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微课;具体化设计;情感化设计;诗歌散文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5-0030-02

自2010年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微课热”,截至目前也没有褪去。王竹立教授曾说过,“微课热”是暂时的,而微课却是永久的。[1]目前,存在于网络中的微课资源与日俱增,微课质量却参差不齐。国内关于微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念的阐释和应用前景的展望,对学科微课建设的思考和实践亟需开展。关于微课的具体化设计是未来微课开发的重点领域,也是微课发展的重要方向。从学科本身出发探讨微课的设计有利于弥补当前微课研究的缺漏,实际上更有利于还原微课设计的本真。

一、微课情感化设计的理念和内涵

情感化设计(Affective Design/Emotional Design)理念最初源自产品设计领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哲学。[2]唐纳德・A・诺曼(Donald Arthur Norman)在其著作《情感化设计》中阐述了情感在商业产品设计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倡导在产品设计中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情感,使产品能够促发消费者积极的情感反应,从而促使购买行为的产生。情感化设计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的情绪和情感,以及它们与产品要素的对应关系。[3]

微课情感化设计隶属于教学设计的范畴,基于情感化设计的理念,在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应用等环节中以情感为切入点设计能够激发学习者积极情感的方案的过程,目的是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微课的应用效果。

在某种程度上,微课是一种教育产品。微课情感化设计作为一种新的微课设计理念的兴起,侧重于对学习者情感体验和学习过程中积极情感的激发和保持。微课面向的学习者具有丰富情感并且渴望收获情感,如果在微课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情感,设计学习者在学习微课过程中的情感历程,那么,微课便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因此,运用情感化设计来指导微课设计必会产生积极作用。

二、诗歌散文类微课的特点

目前,许多专家和学者对微课的界定多是从不同角度提出,但在微课的特点上达成了一定共识,主要包括:主题明确突出;内容短小精悍;资源丰富多样;结构相对独立。而以诗歌散文类为主题的微课在贯通微课具有的特点之上,具有其独有的特点。

1.意境化强,情感体验丰富

诗歌散文多是以作者欲表达的情感为中心,应让学习者置身其中,体验文章所营造出来的意境。

2.画面优美,多维感官审美

诗歌散文本身具有特有的音律和文体美感,因此,画面应该达到声音、图片的身临其境,达到多维感官的审美。

3.文字领悟,内容思想开放

诗歌文字凝练,散文文体形散而神不散,读者皆可结合自身实际,从不同角度去鉴赏体会其中的思想。

4.陶冶情操,文化底蕴深厚

诗歌和散文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的抱负,因此,欣赏诗歌和散文也重在领悟当时的文化气息。

由此可以看出,诗歌散文类微课在设计时应遵循微课原有的特点,尤其要融合诗歌散文固有的特点。因此,此类微课需注重情感化设计,这样学习者方能在学习微课时融入真实的情感,达到此类微课学习的真正用意。

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微课的情感化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一本选修课教科书。此书的编写意在适应进一步学习古代诗文的需要,注重从鉴赏角度引导学习者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热爱祖国的感情,增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4]

微课情感化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以此达到学习效果。唐纳德・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中提到设计存在三个层面:本能水平(visceral level)、行为水平(behavioral level)和反思水平(reflective level)。[4]有学者也根据人脑处理信息存在的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三个层面的加工水平将微课的情感化设计分为本能层设计、行为层设计和反思层设计[5](如图1)。

[促进思考,留下好印象

学习过程有良好的情感体验

赏心悦目的感官刺激] [反思层

行为层

本能层]

图1 微课情感化设计的三层设计模型

因此,笔者认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微课的情感化设计也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的设计:《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微课本能层的设计、《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微课行为层的设计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微课反思层的设计。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微课本能层的情感化设计

学习者在学习微课时通过感官接收信息,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本能层的情感化设计主要关注给予学习者丰富的、多维的感官体验,使学习者产生情感共鸣,身临其境。

对古诗《登岳阳楼》本能层的情感化设计中,首先要对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诗人做简单的了解。本诗抒写了诗人在飘泊途中登上岳阳楼,对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水发出礼赞,进而联想自身漂泊、国家动荡而感慨万千的情感。根据诗人的情感轨迹,制作微课视频时应多采集古诗中的意象,如失意漂泊的杜甫、烟波浩渺的岳阳楼畔,等等;采集声势浩荡的背景音乐和忧愁凄凉背景音乐加入微课的设计之中,使得微课情感的张力娓娓道来;在微课视频的总体风格设计中宜采用浓墨淡彩的风格,渲染出诗人悲苦沉郁的情感。

2.《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微课行为层的情感化设计

学习者行为的改变多是受到外界刺激产生的应激性变化,体现在主体行为的调整和改变。学习是大脑支配的一种行为,学习行为的发生也伴随着情感体验的产生。行为层的满足感来自顺利完成任务或某事做得很好时所产生的直接感受。因此,行为层的情感化设计应该注重能够使学习者顺利、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对劝酒诗《将进酒》行为层的情感化设计中,对诗歌内容学习的设计采用突出情感主线的方式,例如:先在奔放豪迈的音乐背景下让学习者朗诵“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使得学习者的情感状态为“慷慨激昂”。然后引入题目“对诗句的理解”使得学习者的情感状态转为“冷静”、“兴趣”,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者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也有利于对诗歌感情的领悟。

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微课反思层的情感化设计

本能层是情感加工的起点,在本能层基础上产生行为层行为的出现和调整,本能层又受行为层的加强或抑制。学习者在本能层和行为层上是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转变,而反思层是人脑信息加工的最高水平。反思层的情感化设计意在使学习者对知识进行迁移,促使新的思考活动。因此,反思层注重学习活动以及学习评价的设计。

对赋《阿房宫赋》反思层的情感化设计中,在线测试、练习、辅助资源等各种辅助资源均可以启发学习者智慧,使得学习者建立知识关联网络,使学习者的学习变得深化。设置题目“《阿房宫赋》意在总结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学习者读此题目后便会对赋再做细致的赏析,了解到诗人写秦朝覆灭,以六国衰亡为铺垫,而六国衰亡是因其不爱民,而秦不吸取教训而步六国后尘,这样起到提醒时下统治者勿重蹈覆辙,意味深长。学习者答题完毕后给予及时鼓励,使得学习变得积极。

四、结束语

诗歌散文类微课的设计与开发创设了选修课学习的新型环境,深化了教学内容方式改革。基于情感化设计的诗歌散文类微课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更加注重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流露积极情感,身临其境学习微课,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种学习让学习者领悟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也突出了文言文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王竹立.微课热是暂时的,微课是长期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9):79.

[2] 郑炜冬.微课情感化设计:理念、内涵、模型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4,(06):102.

[3] 李婷.网络课程的情感化设计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10.

[4] 袁行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诗歌散文朗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古代诗歌散文 欣赏 审美

诗词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它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意蕴幽远。诗词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在学生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语文能力的培养、文化素养的形成等诸多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诗歌,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诗歌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古诗文名篇是传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渠道,“学校教育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人类与民族精神文明的精华正凝聚于其中,阅读经典可以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占据精神的制高点,这对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发展的意义绝不可低估,而且可以与流行的‘快餐读物’的阅读形成一种张力,这对学生的健全发展也是绝对必要的。”同时,传统人文素养的培养就是通过知识传承、人文熏陶,将优秀的传统人文素养转化为个体在政治、思想、道德、人格、精神、心理等方面的一种内在的素质,使得学生真正学会求知、求真、求善、求美,学会做人,学会处世,学会创新。

一、对古诗文蕴含的人文素养的认识

古诗文蕴含丰富的人文素养,主要表现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孝亲敬长、厚德载物,天人合一,以民为本等等,分别阐明了对己、对人、对自然、对社会的带有规范性的要求。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自强不息、刚正不阿、谦虚谨慎、推己及人、尊老爱幼、和睦亲善、勤劳节俭、重情重义、爱国如家、天下为公。这些都是中国传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传统人文素养在培养人上的作用

传统人文素养非常集中地蕴含在古诗文中,国内外对中国古诗文在传统人文素养的培养上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优秀传统人文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气质,指导他们恰当地为人处事,甚至可以扩展自然科学家的研究视野。余秋雨认为,“(古代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诵读,便是这些经典延绵不绝的长廊。欧洲经典的长廊安静肃穆,中国经典的长廊书声琅琅。”蔡志忠指出,“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作品陶冶了我们的精神层次;八卦、易经、理学、禅宗思想等也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和大脑的想像空间。……多读诗词、文学著作可提升人的气质和专心程度。”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赵鑫珊对此也深有感受:“20岁那年,我读到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汤川秀树写的一本物理书。在扉页上,作者借用庄子的思想作为题记:‘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这给了我的精神双重的震撼。”

不仅如此,古诗文对自然、社会的观照视角,继续启发着人类的发展方向。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陈跃红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就西方文化而言,经由千辛万苦、重重反叛建构起来的后现代主义美学表达策略,在许多方面与中国诗学的阐释方式有汇通之处。因为传统主张“以物观物”,“物物自现”,毋需主观的自我去注入和证明其意义。大漠孤烟、小桥流水、雨燕落花、古迹今景,都不依赖主体的言说而作全方位的多向并出,共时再现,意义齐发,留给后人广阔的阐释空间。就中国文化和美学的整体功能而言,基本上是一个由气、道、无、心结构而成的模糊世界,它可以感受而不可分析,可以领悟而难以言说,存而不论,知而不言,让活泼泼的生命和世界的本相作自然的显现。

三、古诗文教学方式的研究概况

1.美读法——以读带讲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这些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要教育学生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或动情处放声高歌呢?在琅琅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美读不同于朗诵,最大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如果一字一板,平平正正的朗诵,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疾徐吭坠的音节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来,更别说把味诗歌的“三美”了。

2.专题法——以点带面

学小说分析人物时,要抓人物的四种描写方法,同样,学诗歌有没有独有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段可言?当然是有的。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应该系统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用来自学了,教师不能一首接一首地教完就算完成任务,更应该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开一些专题讲座,来集中讲授这些知识,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比如“意象”。首先给学生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读完后,思考:全诗给你什么感觉?语感好的同学马上就能回答: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彩,但是它们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辑”(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比如“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现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现阳光普照般的母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病树”和“沉舟”也不是现实事物的真实写照,而是诗人惆怅而达观的思想表现。

3.活动法——以练带学

且不说楚辞乐府的辉煌灿烂,也不说唐诗宋词的登峰造极,单说多灾多难的近现代中国,也涌现出无数极富创新精神、取得卓越成就的诗人,甚至在那专制黑暗的动乱年代,对生活抱有信心和希望的人们也在手抄,在传诵。黎明曙光来临的时候,诗人们高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物质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浮躁的人类却不愿意去聆听那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来感受心灵深处的丝丝颤动。那就让我们以校园为阵地,让我们的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吧。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发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这些都是学生去很好地挖掘和品尝清泉的做法。甚至我们可以更大胆一些,把写诗和朗诵比赛揉入到月考和期考中,作为考试成绩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想写好古典诗词,必须掌握一定的平仄、用韵、对仗等基本知识,这样就逼得学生自己去学,去掌握,无疑比老师单纯的灌输效果来得强。写出来,再按意境高低,技巧强弱等评奖,优秀作品搞展览或者出成专辑,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前我搞过诗歌朗诵比赛,朗诵篇目古今中外不限,朗诵形式灵活多样,可配乐,可配舞蹈,可几人同时朗诵等等。学生选定好内容后,绞尽脑汁想与众不同,有的跑很远的地方买音像资料,有的不辞辛苦去借道具。整个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来的高涨热情、创新精神,让老师喜出望外。这本身表明:我们的学生就如同宝矿,有多少潜能等着我们去挖掘啊!这不正是素质教育下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生动体现吗?

诗歌散文朗诵范文第3篇

文学社作品展活动方案一一、 活动主题

采风归来

二、 活动宗旨

乐于展示,敢于展示。年轻就只有一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走走多看看,流连于巍峨高山,小桥流水,异族风情。趁着年轻何不挥扬画笔,晒出旅行的照片,泼墨山水文章,展现出你特有的精彩生活。

三、活动时间

20XX年4月21日

四、活动地点

多媒体教学楼教室(暂定)

五,活动对象

红棉文学社全体社员

六、活动目的

为丰富校园文化内容,给广大社员们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也展现学生采风的成果,显现我社在美学与文学方面的成绩,通过学生作品的形式促进各方面的交流。

七、活动背景

社会的日益发展,人们在生活或学习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出门旅行,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是最好的放松减压方式。

六、活动方式

1、 向会员征集作品,作品形式题材不限,主题为采风归来。

2、社员通过ppt形式播放作品内容并讲解。

2、在展览区设立投票区,会员与社团的干部投票选出获奖作品。

3 、优秀作品将有机会获得荣誉证书及奖品。

七、活动内容

(一)展览流程:展览作品前期安排:1.作品展览策划:由宣传策划部负责2.画展前期宣传工作:由宣传部负责。

(二)作品展览中期筹备工作: 1. 作品收集和安放工作:由编辑部负责

(三)展览结束后续工作: 1.展厅清洁安排 (那个部门事做的少给哪个部门吧) 2.作品送回作者手中以及安放问题。

八、活动策划组

总负责人:

宣传负责人:

组织负责人:

摄影负责人:

其他人员现场临时调动。

文学社作品展活动方案二一、活动的背景及意义: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高度浓缩的文学形式,往往凝聚着一个时代人类的最高智慧,代表着文学发展中的最高水平。我们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回首,品味一个接一个时代的诗歌、散文盛宴,才感受到了我们自身的渺小与微不足道。在二十一世纪的大学,校园诗歌、散文依然活跃。为了促进校园诗歌、散文的发展,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诗歌和散文创作与鉴赏水平,滋润、激发校园同学们心灵上对诗歌的兴趣和关注。唤醒大学生的创作激情。为寻找我们这个学校的诗歌散文激情而澎湃着。 二、活动的目的: 为了促进文学作品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让同学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激发对文学的兴趣,关注诗歌、散文;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让同学们能够寻到心中的一方净土,让同学们表达出内心的愿望,本社特意在宣传栏举办一个优秀诗歌、散文创作作品展出活动。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同学们更多地接触诗歌、散文,了解诗歌和散文;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对作者们进行表扬,鼓励他们更努力地创作,为营造我们学校良好的学术氛围而作贡献。

三、活动主题:

激扬青春,文学人生。

四、活动的对象:

江西师范大学鹰潭学院、鹰潭职业技术学院全体师生

五、活动的时间、地点:

时间:20XX年,九月23号。地点:宣传栏。

六、活动主办方:

江西师范大学鹰潭学院院团委

活动承办方:

院社联、二月花文学社

七、活动主要负责人:

黄胜

谢忠荧

八、活动方式:

在宣传栏,把一些优秀诗歌、散文展示出来。

九、经费预算:

作品稿、彩带、胶布

十、活动经费:

15元

江西师范大学鹰潭学院二月花文学社

20XX、9、21

文学社作品展活动方案三一、成果展示形式:创刊及其必要性

一所学校,校园文化浓郁与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校园网络的建设,文化长廊的建设,广播宣传的建设,以及校园文学社的建设等等。其中文学社的成立,对繁荣校园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文学社团也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校本教研的需要。因此,成立惠港中学文学社符合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它必将在对外宣传、树立我校品牌形象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展示的目的

利用校内外资源,积极开展校园文学社团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文学素养,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和人文氛围,给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个性风采的舞台和相互交流的空间,为语文组课程改革提供一块实验园地。

三、文学社的性质

本文学社是由教务处、团委直接主管,语文科组全体成员直接参与,带领文学社干部和社员,团结校内广大文学爱好者,主要从事中学生文学活动与研究的文学艺术团体。

四、成果展示的宗旨

丰富生活,陶冶情操,提高素质,促进成长,弘扬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主旋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五、具体形式

(二)开展读书写作活动。

1、每周1周3安排1节读书写作课。

读书写作课的类型:

课外阅读大讲堂:分类阅读课外读物,能积累相关的文学知识,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讲述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快乐作文小课堂:即把社会活动搬进课堂,先开展游戏、表演等活动,然后请学生述说活动,要求抓住其中一点说清楚,说具体,最后把活动感受写下来,作为社员日记。

2、每学年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1-2次讲座,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3、根据作品收集情况,每学期举办1-2期社员优秀作品展。

4、组织学生、指导老师向全国各地报刊杂志投稿。

(三)开展文学社集体活动。

1、在全校范围内以社团的名义开展写作、辩论、下棋、诗歌朗诵、演讲等比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2、与校外文艺社团或学生社团进行沟通、交流、合作,共同探讨学习问题。

(四)文学社成果汇报。

诗歌散文朗诵范文第4篇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赏析指导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据此教学目标,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诵―吟―唱”的学习方法开展古典诗词教学,并以此方式记诵积累;鼓励学生大胆吟唱,从而感受古诗词那韵律优美动听、结构错落有致的音乐美与爱恨辗转、悲喜跌宕的情感美,体悟到古典诗词潜质丰富、意蕴深厚的人文内涵。

“诵读―吟咏―演唱” 式古典诗词比较教学按诵读、吟咏和演唱三个环节进行,比较诵读、吟咏与演唱产生的教学效果。

“诵读”是反复朗读,熟读成诵。诵读的目的在于疏通字词,积累语感,记忆内容。它偏重记忆能力培养与语感训练,注重记忆的数量和质量。诵读语调平淡,速度均匀,节奏不明显,故学生对诗词的内容韵律感受不深,美感不强,构不成欣赏。如在执教李清照《一剪梅》时,笔者让学生集体诵读一遍,再用五分钟去尝试背诵,然后让学生谈读词感受。学生诵读自是平直淡然,全无音韵美,感受除觉得“月满西楼”词美外,别无深刻感触,且大部分不能背诵全词。

“吟咏”即扮演诗中角色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诵,它建立在对古诗词主旨情感的理解与感悟基础上,通过吟咏诗词品味诗人的喜怒哀乐,偏重于体验。学生可以在吟咏的语速快慢、节奏缓急、语调升降中展开想象,感悟和体验到古诗词的情感悲喜起伏、气势昂沉顿挫与音韵铿锵回环,领略到古诗词的情感美与形式美。如在学生诵读《一剪梅》后,本人结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赏析指导讲授了划分节奏与吟咏的技巧,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吟咏,然后让全班聆听一男一女两名学生的吟诵、教师吟咏、名家姚锡娟的配乐朗诵,再与前面的集体诵读进行比较。学生认为:男生没情感投入,找不到节奏感,也没有女性的柔和,是在念而不是吟;女生大胆泼辣,敢表现,基本把握节奏,但可惜声音较尖,没有词中抑郁感;教师吟咏有节奏感,但嗓调找不到女词人的柔和美;配乐诵读则节奏感强,语调舒缓,平仄起伏配以柔和乐曲,将词中的愁绪逼真呈现。对比前面的诵读,吟咏更能让学生够感受出词的韵律美和情感美,欣赏也就更深一层。

“演唱”即入乐演唱古典诗词,相当于古代的“歌”,此指让学生聆听或学唱据古诗词改编的古诗新唱,感受和欣赏古诗词的语言美与音乐美。古诗词配乐成曲,以唱代读,把平仄声韵上升为音符节拍,把吟诵语调上升为演唱乐调,把诗词节奏上升为优美旋律,再辅以乐器演奏与媒体画面,可获得听歌赏舞的艺术效果。这种以听唱为主的鉴赏教学相对于诵吟教学则更侧重于感性体验,心灵感悟,一改拘泥于理性思维条分缕析的案头阅读、背诵记忆与结构分析的鉴赏方式,因而更易于产生共鸣,获得情感熏陶。例如,仅仅依靠讲解、诵吟,学生是无法完全感受到李清照《一剪梅》一词的美感的,笔者让学生去欣赏安雯演唱的改编自该词的歌曲《月满西楼》,学生反应热烈,认为该曲用语婉丽,旋律缠绵,充满了古典美。

《月满西楼》采用七声音阶依词韵谱曲,旋律舒缓优美;运用低沉的女嗓音颤音拖调,行腔润字,显得缠绵婉转;配乐方面,以现代管弦乐器与打击乐器伴奏,注入流行元素以强化情感抒发,把一首凄婉优美的宋词演绎成为秀丽的流行歌曲。加上利用Flash技术制作成MTV动画,唯美的画面,浪漫的故事,动人的旋律,诗与歌完美结合,把《一剪梅》文词优美、声韵和谐的古典纯美特点与词人以女性特有的敏锐触觉和灵巧之笔抒写思夫的沉挚细腻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旧词重新焕发生命光彩。因此,引导学生欣赏此乐,对比前面的诵读、吟咏所获效果与感受,开展比较体验感悟的鉴赏教学,前者比后两者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感受到词的形式美与情感美。故有学生听后不禁感叹“太缠绵了,令人陶醉”,“有现代感,有些忧伤,可以说是情唱古今,让人神留千年”,“此时此刻,方有倾听清照愁语之感”。

可见,“诵读”以记忆为目的,带有强迫性,有声无韵,更无情感,故印象不深,鉴赏效果不佳;“吟咏”以理解为基础,通过吟咏获得感悟,声韵兼备,情感充沛,故能吸引学生,获得审美享受;“演唱”以旋律感人,优美的词曲深化理解,加之媒体的立体效果,视听结合,故能动人心弦,体验深刻。学生在课堂“读吟唱” 视听效果的差异比较中感受到诗词的韵律起伏与情感的悲喜变化,从而逐步深入诗境,感受诗意,进而积极地调动听觉视觉去鉴赏品味。三种方式的主体情感对古典诗词的介入深度是有极大区别的,产生的印象与所获效果也有极大分别,让学生比较并体察心灵的细微感受,妙悟方可顿生。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虞美人》一课还特地提供该词曲谱,目的大概就在于此。故宋人王炎曾说:“长短句宜歌而不宜诵。”

事实上,诗乐舞自古三位一体,《墨子・公孟篇》曰:“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史记・孔子世家》则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唐诗更是常被配乐演唱,白居易《杨柳枝词》说:“《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据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创作的《阳关三叠》是其中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宋词与音乐的关系,更是路人皆知,叶梦得《避暑录话》说:“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而当今乐坛古诗新唱则比比皆是,如邓丽君的《在水一方》出自《诗经》的《蒹葭》,李进的《巴山夜雨》来自李商隐《巴山夜雨》,毛宁的《涛声依旧》源自张继《枫桥夜泊》,邓丽君的《雨霖铃》源于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源于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此外,据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王维《相思》等改编的通俗歌曲,更是广受青少年传唱,将它们引进课堂开展“诵吟唱”比较鉴赏,会获得显而易见的教学效果。

实施“诵―吟―唱”古诗词比较教学需要注意:教师要备足相关的教学资源,并具备一定的吟咏技巧与音乐欣赏知识;教学时应强调学生交流三个阶段所获的感悟,前后对比由诵读、吟咏与演唱所产生的情感共鸣与审美享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的课程目标中明确规定了“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的要求;“选修课程”则要求加强诵读古诗词,“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唐诗选读”则建议“加强诵读涵泳,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陶冶”。1998年6月,中国青基会推出“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活动,并于1999年春节期间举办“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演出反响强烈,不少学校也纷纷开展古典诗词吟诵活动,而邓丽君演唱的李煜词《春花秋月何时了》、王菲演唱的坡词《明月几时有》、侯艳筠演唱的李清照词《风住尘香花已尽》等古诗新唱更是风靡一时。可见,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视听结合,让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从形式到内容都充满了美感的古诗词充分展现了它的恒久魅力,而以吟诵视唱为体验基础的比较教学,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借助咏唱入乎其中,沉于其里,感受古典诗词那迷人的恒久魅力。

“诵读―吟咏―视唱”式古典诗词比较教学中的“视唱”与我们平时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在导语中播放的音乐有所不同,它是在与前面诵读吟咏体验基础上的感悟和鉴赏比较,情感上经历“剥离―投入―共鸣”过程,是感情上的阶段。这种比较教学不足之处是许多古诗词只有配乐诵读而没有演绎唱曲,相关教学资源短缺。

参考文献:

1.漆良燕《中学语文课比较教学浅探》,《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2.房日晰《唐诗比较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诗歌散文朗诵范文第5篇

一、活动目的:

1、了解母亲节的来历,知道母爱的伟大;懂得珍惜亲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懂得每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父母养育之恩、懂得“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做人的起码修养和道德准则。

2、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健康心态,塑造健全人格,并学会感恩。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

3、使学生体会父母的辛苦,学会关心他人,能积极主动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二、活动内容:

1、通过下周一(5月6日)国旗下演讲,进行全员发动,宣布我校“感恩母亲节”活动方案。

2、学校组织开展一次感恩母亲节诗歌散文朗诵比赛,各班在班级开展预赛推选选手参加学校比赛。

3、班级开展“四个一”活动。即:召开《感恩父母》的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养育之恩,使学生认识到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写给父母一封信,抒发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可以把一些平时不好意思说出口的感谢妈妈的话大胆表达出来;帮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衣、做饭、拖地、洗脚等);开展一次感恩卡制作活动:自制一张送给父母的感恩卡,向父母说一声谢谢,道一声辛苦了,送一句祝福语。

三、活动要求:

1、充分重视——各班要以此活动为契机,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强势开展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活动。

2、加强指导——班主任要根据本方案的要求,结合本班的实际,认真做好活动的指导工作,主题班会要指导学生提前进行分工准备。感恩卡在活动后各班推选10张参加学校评比和制作展板。

3、注重实效——各班要在开展此项活动的基础上,将感恩活动的内涵,进一步延伸,教育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感谢与关怀他人,学会与同学和睦相处,了解体会父母师长的辛劳,懂得助人以及回馈他人,培养感恩的心,做一个感恩的人。

托班活动目标

1、学会用简单的行为表现爱自己的妈妈。

2、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活动一:学说“妈妈我爱你,妈妈你辛苦”等爱的鼓励的话。

活动二:帮妈妈做一件小事情,用相机或者dv记录下来,主任老师编辑到一起,制作成视频进行分享。

活动三:制作一张简单的小贺卡,送给自己的妈妈。

小班活动目标:

1、能够主动说出对妈妈的爱。

2、为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3、培养幼动手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一:dv拍摄,幼儿将自己想说的话用dv视频记录下来。

活动二:手工康乃馨。

中大班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知道5月8日是母亲节。知道母爱的伟大。

2、能够用各种形式表达对妈妈的爱。

3、体会妈妈的艰辛,培养幼儿尊重妈妈的情感。

活动一:《我的妈妈长的什么样子》语言,每一个小朋友的妈妈都长的不一样,而你是否有仔细观察过你的妈妈呢?

活动二《我的妈妈》绘画,将妈妈的样子用画笔画下来。

活动三:《我给妈妈寄封信》,选择一个妈妈可以收到信的地址,给妈妈一个惊喜。

活动四:《我和妈妈有一个约定》,和妈妈定下一个属于只两个人的约定。

集体活动:

1、许愿树:将所有的爱全部都写在树上。让树实现我们的愿望,传递我们的爱。

诗歌散文朗诵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语文教学;阅读交流

阅读能力是判定学生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指标,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语文阅读教学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基础不牢固,阅读能力不能得以提高,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一、职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及其原因

1. 在社会方面,人们对职校生有认识偏差。

长期以来,在相当层面上,人们把职高学校看成是“三差生”的“集中营”,职高生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较大的挫伤。

2. 学校方面,生源“量”减“质”降,语文教学水平下降。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普通高中不断扩招以及职高教育自身的发展局限,职高生生源较之普高一少再少。为了多招生,许多中等职业学校不得不将录取分数降之又降,甚至出现无条件录取的情况,生源质量每况愈下已是不争的事实。职校生普遍存在的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差等“病症”,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而语文课则更是首当其“难”:课堂纪律越来越乱、语文阅读越来越形式化,语文成绩越来越差。而以培养适应就业岗位,提升职业能力为目的职业教育,也越来越过份地强调专业教育的重要性,片面地将包括语文在内的基础课程置于无足轻重的境地,进而形成了重“专”轻“语”的教学状况,不仅对语文的阅读教学造成很大的的影响,也影响到学生对其他专业知识的进一步消化理解,使“职业素养”的培养根基不牢。

3. 职高语文阅读教学缺乏可操作性的指导。

职高语文阅读教学因无“乐队总指挥”,各吹各的调,各拉各的弦,凭着感觉走司空见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得各类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宽泛,而中等职业学校的阅读教学仍以单调、呆板的传统教学方法作为“保留节目",实难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提高阅读兴趣。”老师急得满堂灌,学生懒得不愿听,吵吵闹闹一节课,考试测验送答案"成了职高语文教学中的“通病”;“应付学习、胡学乱蒙、考试抄袭、学不致用”成为职高生语文课的“主旋律”。有些学校为了凸显“信息化教学手段”,语文课盲目运用多媒体,一堂课上下来,除了课件播放的精美的图画,动听的旋律,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学生的自主参与和创造思维几乎看不到,这样的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接轨”实在提升不了“教学品味”

二、提高职高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阅读能为终身学习、专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终身学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当前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具有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蓝领阶层――大多数职高生毕业后即进入工作岗位和工作状态,团队的沟通交流、岗位培训和职后教育都将接踵而至;有一部分学生还要参加各类技能培训、第二专业、自学考试、成人大专等学习,语文基础、语文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持续发展产生影响。未来的世界,知识的较量、科技的竞争必将更加激烈,职高学校必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而进一步“通过适量而必需的语言积累与训练,促使学生规范用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三、职高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初探

1. 转变教学观念,实施主体客体易位的创新教学法。

诵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读到得意处,自然悟真谛。通过反复诵读,仔细体会,才能领悟到语言的美妙以及遗词造句的技巧。因此,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做好角色的转换,又要设计引导学生对作品产生某些感受、理解、体验的“碰撞”,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情操的陶冶和对作品的感悟。为此,构建互动课堂,提升语文阅读能力就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互动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既能体现教师引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笔者在教学当中因势利导,有计划地选取课文和课外的优美的诗歌和散文,组织了全体学生广泛参与的配乐诗歌散文朗诵,让他们充当课堂的主角,朗诵的形式有个人独立朗诵、男女学生双人分段朗诵、学生自由选择伙伴朗诵,不仅加深对所学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极大的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造意向,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丰富课堂提问,展现提问的新天地。

提问要提倡全面性,如运用比较提问、逆向提问、想象力提问。同时,提问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倡一题多解提问、联系生活提问。

诗歌散文朗诵范文第7篇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从被动学习变成乐于学习、主动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

一、明确学习任务,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即便是语文基础很差的学生,也要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有成就感,让他们感觉自己并非一无所知,语文是可以学会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并不明确,他们不会主动学习,总会生出“我哪儿都不会”的感慨,对此,我就在每一步的学习中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并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例如:在“语言文字运用之字形”的模块教学中,每堂课我都设置了“改错、默写”的小环节,让学生检验自己的所学。最初,学习较差的学生并不参与,我就把学习任务具体分配到某位学生,课上将简单的问题交给他处理,并及时肯定他的成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增强了他们的信心,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了,才能爱学、学好。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必须要确保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1.让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

教师要善于调控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教师的情绪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其情绪良好,可以使全体学生心旷神怡,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而不良情绪却会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导致教学中学生角色的附庸化,甚至是教与学相互割裂,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受到很大打击,课堂教学也会是无效的。所以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教师重视的、关注的,在这样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2.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关键是要为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课堂是学生的,只有他们的主人翁感被激发出来,课堂才会精彩,学生学习的兴趣才会提高。高二第二学期的语文教学任务是选修《中国现当代诗歌散文鉴赏》,学生感觉这部分内容无趣枯燥,在课上提不起兴致来。对此,我尝试着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自己选择篇目,互相评分,在这种比赛的激励下,学生学习现当代诗歌的兴趣就有所提高了。由此可见,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教材产生兴趣,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改进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对于现当代诗歌教学尤为重要。例如:在学习《秋歌——给暖暖》这首诗时,我就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了有关秋的诗句,充分地描绘了秋带给人的萧瑟之感,进而让学生体会到人生之秋的悲凉。学生在进入情境之后才会更好地学习。

2.课堂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

教师在备课时要潜心研究教材,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江非的《妈妈》一课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母亲,与诗歌中的母亲形象进行对比,以此来体会母亲的纯朴善良,母爱的无私伟大。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学《秋歌——给暖暖》时,我着重将学生的关注点由自然之秋引向人生之秋,让他们不仅联系到诸如韩美林这样的大人物,也让他们关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因此,教师应该尽力挖掘教材的内容,由浅入深,创设情境,这样不仅能活化教材内容,而且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巧设疑问,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由外界的刺激引起的。心理学家认为“疑难最容易引起探索性反应,思维也应运而生”。可见,只有让学生经常处于矛盾、疑难的心理状态,才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喜欢学,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索。

诗歌散文朗诵范文第8篇

关键词:广播美文朗读栏目;因势而动;温暖发声;成风化人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1-0080-03

曾几何时,广播作为心灵触媒,运用声音直抵听众心底,长时段美文栏目通过各级广播电台的电波绽放于神州大地,成为影响巨大深远的广播节目类型。前些年,受众心理伴随着现实生活物化程度的加深,逐渐趋向关注实用性节目和信息量不高的娱乐脱口秀,即便在深夜,激情互动似乎也时时压过宁静深沉,成为一些广播电台特别是地市一级电台节目风格的首选;并且,相较传统广播,互联网特别是车联网时代汹涌来临,受众在享受个性化碎片化收听服务方面有了更多选择。于是,长时段广播美文栏目似乎沉寂,期待以动人文字实现广播社会功能的广播人纷纷转战广播节目娱乐化语用的战场。

但是,梦想总在,喧痰谋澈蟊厝挥幸蚴频脑湍稹=年,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诗遇见歌》到鼎鼎大名的微信公众号《为你读诗》,从江苏台的《林杉声音杂志》到杭州台的《我们读诗》,乃至像广东《蝴蝶为你朗读》这样的著名个人公号;一种以碎片化制作、人性化串联、诗性表达、融媒体传播的美文朗读栏目应运而生且数量快速增加、反响热烈。这其中,不乏一些广播收听率在本区域名列前茅或者新媒体粉丝数达到数十万甚至近200万,每篇点击阅读收听量超10万的优质栏目。

笔者作为福州台《为你朗读》的创办者及播读者,经自身实践以及与诸多碎片化美文朗读栏目(以下简称“美文朗读栏目”)主办者的长期交流探讨,对置身融媒体视域下的此类栏目有了一定思考。

一、美文朗读栏目的时代要求――因势而动

(一)时代背景

1.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面对传统价值观的解构、多元思潮的挑战、生活工作的繁忙与压力,一路走来的人们对信仰、关怀、文艺之美和人生正能量的渴求愈发强烈,都希望“身体和灵魂,这次一起在路上”[1];而美文朗读栏目有效对应了大众的这种审美需要。

2.音频时代到来,声音的心灵独特性为美文发挥功效插上灵动的翅膀。“在一个用眼过度、视觉疲劳的时代,人们希望重新开发和利用耳朵,通过声音获得信息与雅致。有人说从声音中得到平静。[2]”声音与文字的融合共同立体有效地呈现中国语言文字之美。

3.生活方式改变后的碎片化时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广播借由移动互联的回归为收听此类栏目创造了场景可能。运动散步、驾车途中、睡前、家人陪伴或是品一杯清茶时,都是音频陪伴的碎片时间和场景。这是鲜明的时代新趋势。

(二)栏目概念

“美文”在法文《拉鲁斯普通名词大词典》中的定义是:“文学、修辞、诗歌艺术的总体。”在我国,美文的概念自周作人引入后一直在变化发展,但“美文是精短的艺术,简约的艺术,凝练的艺术[3]”已越来越成为学界共识。现代美文篇制精短,意义深远,这与融媒体碎片化收听场景相贴合。在本文中,笔者更愿意把美文朗读栏目中的美文定位为:有融媒体特征(短小、易于传播)的与杂文相对应的中外散文、诗歌。

而朗读则也同样具有融媒体特征,它似乎较之朗诵、吟诵、吟唱更适合融媒体视域下(移动时、临睡前等碎片收听场景)的用户情感陪伴收听需求。所以,“广播美文朗读栏目”就是以有声语言为主要表现形式,富含对象感地对精短隽永的诗歌散文进行陪伴型播读的广播微栏目,时长在10分钟以内。

值得说明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阎晓明台长提到,车载收音机、大喇叭、半导体都是广播的形态表现。立足此概念,我们可以类推手机等同样可以收听音频节目的设备也是广播的一种形态表现。在这里,有线广播、调频广播、无线网络广播在形态层面统一到“广播”概念之下。所以,笔者认为,“广播美文朗读栏目”中的“广播”特指的是融媒体语境下运用一种或多种广播形态进行传播,核心特质为声音。在本文中,此类栏目的制作发起方涵盖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

二、美文朗读栏目的编播内涵――温暖发声

白居易《与元九书》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内容与传播的关键。特别是做美文栏目,从编者、播者到制作者都应发乎心、关乎情,从而情发声、声生暖。唯有如此,才可能令众人心向往之。动情用心处有四:内容、播读、声场、融合(媒介与艺术)。

(一)温暖的内容

美文朗读栏目应根据目标受众的情感需求,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当中进行内容的综合选择,暖心推荐,张扬个性,通融共性。主要应从三个方面考虑:1.传承历史文脉,寻找具有现实意义的经典美文;2.跨越空间与地域,选择具有国际视野或国家气派或乡土气息浓郁的优质美文;3.关注重大节点与时事热点,使用具有新闻意义和可能引起普遍关注的特定美文。这其中,定位面向全国人民或全球华人的栏目应有格局意识地选择具有普遍意义和文学高度的美文;地方媒体的栏目应更多地考虑地域色彩较为凸显的文字;当然,二者因了融媒体大势,也可跨越空间,选编对方界域的文字为我所有;在你来我往的既有“大家”风范,又有强大地域受众粘合力的持续实践中逐渐找到自己的最佳定位,为时代深情讴歌,为城市描绘诗意,为乡土低吟浅唱。这一点杭州台《我们读诗》、宁德台《行者乐读》都做了极好的尝试。

此外,在编排方面,有的栏目(个体公众号居多)是直接报题和朗读正文,有的在开场做一个引言解读然后朗读。而中央台《诗遇见歌》、福州台《为你朗读》等广播电台主办的此类栏目则更注重传统广播的编辑意识。节目在控制时长的前提下围绕主题选择1至4篇散文或诗歌,有主持人开场、串词和结尾,串词的内容有引导,有微评。目的就是希望听者,特别是通过新媒体收听的用户能在完整的节目样式中感受到编播者对听众的尊重以及节目的交流感。

就选与编而言,福州台《为你朗读》的一期节目值得一提。在5.12汶川地震纪念日这天,许多自媒体选用了与纪念大地震直接相关的诗文进行朗读,《为你朗读》为形成互补和立体呈现,选用了与纪念汶川地震有情感与人性共通之处的四首不同时期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诗作:《含笑的玫瑰》(施皮特勒.瑞士)、《小夜曲》(卡而费尔德.瑞典)、《我什么也没失去》(夸西莫.多.意大利)、《忧伤的少女》(塞菲里斯.希腊)。通过四位不同朗读者的朗读,层次分明地呈现了“忧伤中的美好”“寒冷中的温暖”“痛苦的升华”“生命的光明”四个主题,最终在主持人的串联中点出“为不幸离去及坚强地活下来的人们送去祈愿和祝福”的栏目愿望,从另一个侧面较好地体现了栏目的文学性、欣赏性和人性关照。

(二)温暖的播读

1.自如与暖声的质朴呈现

“在生活中,在艺术上,那最丰富、最生动、最悦耳、最诱人的声音,肯定是自如的声音。[4]”播读者首先必须在自身的自如声区进行情感表达,而非拿腔拿调,此为王道。而朗读栏目的定位又决定了不论美文及其串联词是喜悦抑或是悲情,播读者都必须在基调把控和语势控制上发出暖声。这里所指的暖声指的不是违背文字本身表达意境的盲目暖声,而是在表达意境过程中的基础暖声,也就是栏目向受众传导的使其“感受到温暖和P切”的本意。

2.陪伴与力量的辩证统一

朗读本身是音频,与配音解说、现场朗诵不同。朗读的陪伴性体现在收听场景,配音则是为了辅助贴合画面,现场朗诵更多的呈现一对众的表演色彩;所以,此类栏目的播读是有广播节目播音需要的,必须在质朴温暖中体现声音主体,要在声音中走心。宋学家朱熹对朗读的表达是“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有声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朗读在情感、气韵、语势、节奏上应有一种缓中见力、直抵内心的把控感。我们应将这种内生的力量感和栏目的和缓陪伴性统一起来。

3.播读者与作者、听者的心灵共通

播读者在诠释作品时应融合作者意图、听者需求和自身的经验、体验。首先,理解作者的真实经历与人格,把握文本中的清新情趣或悲悯情怀,并研究写作手法的语句表达特点和文字的内在逻辑;其次,要随时关注听众的现实需求,也即:听者是希望从中获取生活的勇气现实的指导,还是想在意境意象中驰骋,或者仅仅是想停留在文字的情境里休憩;最后,融合自身体悟、经验,外化为声音进行个性化、立体化的表达。这其中,应注意两点:(1)也许对于同一件作品的作者意图不同人会有不同解读,不同听众也会有不同需求,但播读者应该寻找读者意图的最可能表达和听者需求的“最大公约数”;(2)作者意图、听者需求、播读者体悟三者在声音外化呈现中对于各自比重的问题,笔者认为,不必生硬强求,而应根据不同篇目综合把控,形成语感,以期呈现情动形言、水融的效果。

(三)温暖的声场

这里所指的声场指的是对音频录音制作的美学要求。美文朗读栏目的主体应该是在录音棚内制作完成,也即“自由声场”;当然,也有少量节目使用了朗诵会现场录音或者手机录音,此类不在本文论述范围之内。

我们应根据现时代大众的收听习惯、喜好与层次,立足并超越现有常规的简单配乐,充分运用传统广播电台数十年积累的文艺节目(广播剧、文学节目、音乐节目等)制作经验,亲切地艺术地制作节目音频,呈现给用户,从而因应互联网特点,“为用户创造超越期待的体验,建立与消费者的情感连接。[1]”

在这一点上,深圳广电的《暖声肖鹏》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该栏目在保有传统配乐朗读的前提下,不定期推出配以声音场景设置的朗读节目;呈现出一个以诗文表达为主体,音乐、音响(社交环境等)、男女声叠加、场景对话压混、同声朗读和心灵独白交错等声音运用为烘托的完整听觉空间,是长篇连播制作、广播剧演播和音诗画情景诗朗诵相结合的有益尝试。

(四)温暖的融合

为何突出“温暖融合”,是因为此类栏目在推广过程中,传统媒体人和新媒体制作人、声音工作者和其他艺术工作者总体上都不封闭对立,不怕挤占市场,而是坦诚合作,以“做大蛋糕”的观念和文艺人的开阔胸怀为朗读栏目助力,形成广播电波全覆盖和新媒体点对点推送相结合的传播新格局。

1.融媒体

融媒体视域下,朗读栏目的推广融合精彩纷呈。既有新媒体(两微一端)之间的强强联动,也有传统媒体的双向互通,更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携手。比如:《为你读诗》与中央电台中国之声《千里共良宵》的联动播出;比如:江苏台《林杉声音杂志》除自身微信公众号外在多听、蜻蜓、腾讯、爱奇艺等音视频平台上都可以收听,广播延长版则在江苏电台播出,该栏目的微信号还可以直接连接到江苏新闻广播直播流的在线收听,使得专业生产者和传统媒体地位同步获得提升;再比如:广东知名自媒体《蝴蝶为你朗读》和《此岸彼岸》等全国新媒体的大型或潜力微信公号形成自媒体支持矩阵,互相授权转发作品,并与传统媒体朗读者联动推广优质朗读。此外,还有全国知名声音聚合平台“喜马拉雅FM”除了自身强大的新媒体优势外,也在解决版权和广播电台终审权的前提下形成了与传统广播电台和其他网络媒体(近二十个)联合播出推广节目的做法。

福州台的融媒体实践,除了规定动作,还借助外宣优势,以《福州好乡音》栏目为载体,将闽派诗歌代表作品借助美国大纽约侨声广播电台、台湾地区北部调频广播电台等外宣平台进行播出。下阶段正在寻求外宣新媒体平台的出口。

2.融艺术

融媒体推广,使得广播美文朗读栏目的融艺术推广呈现成为可能。也就是,借助新媒体的视觉特征,在主推音频的同时,结合音频的内容主题,选择编辑相对应的绘画、摄影、书法作品和美文文稿等在微信等新媒体上有设计感地同步呈现,从而使有声语言艺术与其他艺术种类相映成趣、相和成美,在用户的综合感官与心灵感悟中找到类似“通感”体验。如:《为你读诗》中配合朗读音频的“图说”“诗享”“乐说”以及“影像计划”等。

融艺术也呈现在线下。主办者以文学沙龙、诗歌音乐会、诗歌音乐课、朗诵社团、纸质与音频出版物等艺术活动方式与线上节目互通共舞,形成一个立体的美好的诗意氛围。其中,《我们读诗》《全民朗x》《百草园书店》等栏目还以举行诗会、举办朗读比赛、开设培训班,销售声音及其衍生产品等方式撬动市场,为栏目推广助力。

三、美文朗读栏目的社会意义――成风化人

温和的美文朗读类栏目之所以具有超高收听率与关注度,靠的不是媚俗,而是如前所述:是由此类栏目的温暖基因所决定。我们应该运用此类栏目的强大文艺精神力量,通过可视可听的语言本体的视像、声音与内涵的融合呈现,从而达到以人为本,润物无声,培育审美情趣,塑造现代人格的自然而然的教化作用。

同时,如美国传播学者沃伦・韦弗(W.Wafer)所言: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而“这种心灵的影响是由负载于媒介符号中的信息来实现的,但它决不是传者的单向发出和受者的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传播过程。[5]”所以,闪耀心灵之光的美文朗读栏目因了融媒体语境的开放式互动和涟漪式催化,拓展了空间和时间上的影响力;不光是欣赏者,美文栏目的创办者甚至评论者都变得日益主动起来,共同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相互碰撞和集体感召的精神洗礼和价值彰显。从这个角度来说,美文朗读栏目的社会意义不可估量,成风化人的社会功能有绵延发挥的巨大空间。

由此,美文音频产品与移动互联网的高度结合,使我们体会到“媒介技术之进步,是促进艺术生活繁盛的内驱动力之一”[6];也使我们进一步意识到,如何有效运用媒介技术,去将灵动的生命、美好的情怀更好地注入人们的心田将成为媒介人必须面对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四、结 语

随着法制建设的深入、文化的繁荣和制作技术手段的发展,不论是中央媒体,还是地方媒体,也不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在制作美文朗读栏目时,都十分注重对版权的尊重、对节目内容的选择以及对制作效果的技术要求。但是,如同许多新媒体产品一样,对于有公益性特征的美文栏目是否要市场化、怎么市场化的问题仍然不明晰,更多的此类栏目一直是在社会责任和自身爱好的驱动下前行。那么,对精神家园的坚守是否一定要靠盈利来维持?一个栏目的活动、推广以及受众互动是否只能靠创办者一己的坚守或付出?社会资源、市场资金和美文栏目推广之间是否有更好的合作模式?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动制播的过程中是否有更好的资源互动?这些,都有待我们继续探讨。

笔者相信,在未来,只要我们重视融媒体视域下广播美文栏目的巨大现实作用,让“关照人性”与“温暖发声”成为栏目的核心,让社会功能的实现融合在节目的整体审美氛围中,拥有丰沃时代土壤和广阔受众基础的广播美文朗读栏目必将在主管部门的关注、规范和扶持下,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互动中绽放异彩,有力地担负起引领导向、成风化人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吴声.场景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7).

[2] 阎晓明.努力探索新型广播、融合发展之路[J].中国广播,2016(1).

[3] 吴周文,徐家昌.美文与审美――关于新世纪散文批评理念重建的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4] 张颂,乔实.论播音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