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听写大会决赛

听写大会决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听写大会决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听写大会决赛范文第1篇

三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两届《中国成语大会》、一届《汉语桥――我与中国第一次亲密接触》,三档节目既没有大明星、也不是大投资,题材似乎还有些高冷,却在业界创造了口碑,也赢得了收视。

“我们选择内容项目有两个标准,一是对国家和民族有益,能长期生存;二是有足够可持续的观众市场。”实力文化创始人关正文说,并非我们只会生产这类产品,而是更倾向于制作认知本民族和中国的节目。“我们当然知道什么节目的收视率更高。但什么节目对于我们现在这个群体更有意义,总该有人提供这样的价值。”

“汉听大会”:典籍中古人智慧的当下解读

9月11日,周五。第三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半决赛首场在央视一套播出。数据显示,该节目为央视贡献了当晚同时段全国综艺节目排名第二的收视佳绩。

2013年,首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开播,因为客观上戳中了电脑时代书写能力退化的痛点而被社会强烈关注。如今提笔忘字作为话题的传播价值已经减弱,这个节目继续制作的意义何在呢?

“我们必须承认,几十年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基因是有一定的断裂和变异的,恢复和再造这个基因是一个漫长努力的过程。”关正文说。去年同志在教师节讲话中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文从教材中删掉,他强调要把古代经典嵌在学生们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这个讲话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各级教材编制部门立即调高了教材中古诗文的比例。“不能把调高了古诗文比例看成是大功告成,因为调高比例不等于真的调高了学习者对古诗文的情感,更不等于真的植入了民族文化基因。”

“这是全社会都该努力的。‘汉字听写大会’应该自觉成为这样的民族基因工程,为自己确立正确的存在意义。”关正文说,通过认字掌握字义,读懂句子,看懂文章,这是文字作为交流工具最主要的用途。掌握的字少,就只能看简单的文字,只能进行简单的思考;识字多了,能理解表达复杂思想的文字,就会成为聪明人。

关正文说,几年来做“汉字听写大会”,重新体会到了古人智慧的极具多样性的精彩、极具现代性的价值和极具启迪性的。“你会发现,我们和古人之间,个体所面临的问题的差异真的很小。那些经过千年沉淀下来的中国经典,真的跟百多年来我们不断学习并逐渐占据主流的西方哲学经典一样,是全人类最好的智慧宝藏。”

正是因为此,第三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强化了经典古籍中古人智慧的现场解读。“抽象的、孤立的字不重要,理解句子里的字的意思才重要、理解文章中句子的意思才重要。”把经典诗文嵌在脑子里时,镶嵌的不是字,而是句子,是篇章。因为只有篇章才有智慧,才有语感和节奏,才有乐趣和母语驾驭能力的提升,才能构成民族文化的基因。

当然,节目也一直致力于消除考题难度过高给观众造成的收视障碍。在前两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选手们都是单人单题挑战,第三届采取了双人同题对抗的比赛方式,增加了公平性和戏剧性。而且每一组选手上场,都从常用易错字、应知应会字开始,让观众可以顺畅地参与节目互动。

汉听能够重回央视一套,关正文唯有对支持者的由衷感激。“节目的编排不可能不受市场因素的影响。担负民族文化基因培育的使命,这是主观的意愿,不是客观的角色。”去年有人依据大数据评出了10大现象级节目,“汉字听写大会”在入选节目中排名靠前,但广告收入却是最低的。“要想树立大家对这类节目持续产生影响的信心,靠我们自身的努力,也靠时间。”

亲密接触:带领外国人认知一个现实中国

7月18日晚7点,《“汉语桥”我与中国第一次亲密接触》首期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播出。8位外国留学生前往贵州兴义安龙县下箐村,与当地的留守儿童一起生活、上学。两天一夜的相处中,他们既有惊诧、更多的是感动。

这是由实力文化承制的另一档文化节目。16位来自全球15个国家的留学生,前往中国最具代表性的12个地标,体验当地居民的日常状态,从他们的视角向世界传达一个外国人眼中的现实中国。

在实力文化接手之前,该节目已经形成了演播室知识问答的固有形态。如何创意出新,实力文化面临考试。

关正文倾向制作一档认知中国的节目,“不能为了单纯的收视率把老外当明星用,‘虐老外’无趣亦无益,让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中国最重要。”因此,实力文化承制《我与中国第一次亲密接触》之初,就将节目定位于场景体验式真人秀,融入游戏、竞赛等元素,并采取纪录片武的拍摄手法。

提起真人秀,市场的普遍预期、观众的第一感受都是娱乐化的。对于真人秀是强调娱乐还是文化,关正文坚定地选择了后者,“娱乐会消减真实和感动,比如,观众对一线明星做游戏的环境,充其量的感性认知是旅游广告型的。观众无法认识那个地方的人、了解他们的生活,感受真实环境里的文化。”

关正文相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有些文化差异其实是伪差异,老外和我们对环境和事件的感受有着高度的一致。我们到贵州山区拍摄留守儿童,体验中国在乡村教育上的努力,老外看到孩子们走一两个小时的路上学,从不放弃梦想,对学习执着的努力,以及改变生活的坚强、独立、坚韧,和我们一样被感动。”

在另外一些方面,外国留学生与我们完全不同的思维和观念又充实了节目的内涵:在武当山跟随师傅练功时,有选手因为马步动作不标准被依规体罚,本来以为他们会提出抗议,但他们却一致表示:特别感谢这个环境和压力激发了自己的潜能;在福建霞浦半夜起来帮渔民给鱼喂食,有选手直接对受惯了“热爱劳动”教育的中方人员表示:在现实生活里,我真的特别不喜欢这样辛苦的劳动……这些细微的差异在节目成片中被真实的纪录与保留,给这档真人秀增加了厚度。

巧合的是,首期节目播出后4天,7月22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官方网站了《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我与中国第一次亲密接触》与总局所提倡的“做健康的真人秀娱乐节目”的在精神高度上重叠。

“我们不是因为总局要求才这样做,而是在处理真人秀这种火热的节目类型时,找到了自己的表达方式。这是我们对自我的要求,也是我们的情怀所在。”关正文说。

成语大会:在娱乐的同时传播文化知识

10月20日,第二届《中国成语大会》节目组将抵达“成语之乡”河北邯郸,开始进行选手培训。所有入选选手最终将通过复赛,确定进入全国总决赛的24(对)强。10月28日至11月6日,节目正式录制,预计将于11月至明年2月在央视科教频道及综合频道播出。

创办于2014年的《中国成语大会》,是实力文化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之后创意制作的第二档大型文化传承类电视节目。CSM全国网数据显示:从当年5月11日在CCTV-1周日黄金档播出以来,《中国成语大会》全国平均收视率均保持在1%左右,在34城市平均收视率1.26%,同时段上星节目全国平均排名第二。总决赛单期最高收视率达1.16%,同时段全国排名第一,不重复计算的观众总量达到5.59亿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与全国市场同时段观众构成相比,节目的城市观众占比高出32%,高中学历观众占比高25%,大学以上学历观众则高出152%。

作为全国唯一一档解读成语的综艺节目,关正文把节目定位在“强化成语知识的系列化传播,既有娱乐效果又方便大家记忆”上。他认为,“文化是在语言实践中承载、延续的,成语本身是活化石。很多成语用字面意思解释不了,因为它是典故的浓缩,包含了故事所有的智慧,信息量非常大,只有熟悉背景和语境才能心领神会,可以说是民族的密码。”

据工作人员介绍,与第一届《中国成语大会》相比,第二节成语大会无论是节目题目与竞赛形式、参赛形式与选手组成还是文化嘉宾的重新组合,都做了升级:

首先是猜词游戏的升级。第一届成语出题基本是按照不同成语的来源搭配的,第二届将更多从语义出发,将成语编成无数细小的主题方向,以便于观众深入了解成语的语义。此外还增加了以成语典故、成语词义理解等知识为内容的抢答题与选择题,从而提高观众的参与度与互动性。

第二届《中国成语大会》将变观众个人参赛为各高校代表队之间的对抗赛,“比如北大对武大,对观众有更强的代入感。”在教育部的支持下,《中国成语大会》的推广活动在超过100所211重点大学全面开展。目前,已有北大、清华、北师大、复旦、浙大等多所知名高校选手进入复赛。据悉,24对选手中,除高校选手外,节目组还将吸纳具有网络公信力与影响力的社会选手参与节目。他们给成语带来更多的聚焦,客观上也有助于推动成语文化的扩散。

在文化嘉宾方面,第二届《中国成语大会》的单场点评嘉宾也将扩容,人选也将在文化学者、历史学者、作家等群体里产生,以更广阔的视角丰富成语解读。

“成语大会本身就是采用全球非常主流的猜词游戏形态,其魅力已经得到验证,但我们认为它还有提升的空间。”关正文说。

未来方向:产品多元但保持文化品位和价值观

今年是“一剧两星、一天两集”行业政策落地实施的第一年,为了充实晚间920(原来第三集电视剧)节目时间,各家电视台纷纷上线明星真人秀节目,以期保持与电视剧接近的收视和收益。受市场环境的影响,节目内容制作领域,歌唱类、亲子类、游戏竞技类真人秀百舸争流。

关正文表示,文化类产品其实一直是面向大众的。市场是多元的,快乐也是分层次的。“网络时代,通过手机、PC产生的阅读、撰写表达的自媒体声量是古代不可同日而语的,大众消费对较高精神层次的消费追求同样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文化类产品不是小众产品,而是差异化产品。这个市场有没有占领,占到多少,是个人本事。如果还没有拥有更广大的人群,是因为还没走到正确的道路上。”

综艺圈习惯把“现象级”节目的出现归功于模式创新。在关正文看来,节目模式创新,作为出发点的确需要智慧,但不是必然成功的关键。真正成功的节目来自制作细节和精良的品质。作为把汉字、成语成功搬上电视节目的文化翻译者,实力文化在深奥的典籍和浅显的娱乐之间,找到了一条亲近经典的情感路线,即趣味化的代入感。

但文化题材节目制作难度大,打造影响力十分不容易,这同样是有目共睹的行业现状。即使是实力文化这样已经取得成绩的团队,也面临随时被边缘化的困境。关正文坦言,选择的这条路很远,并不知道自己能走多远。

“在现实之下,要量力而行,选择可行的方案,做想做同时又负担得起的节目,立足于市场,养成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的决策习惯,不但是一种企业文化,也是企业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关正文认为,在走产品多元化路子时,还要在市场化进程中找准并保持自己的文化品位和价值观念。

听写大会决赛范文第2篇

中央电视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于8月2日在科教频道首播之后,这个主打“汉字文化”的节目一夜爆红,正是因为它触动了国人最敏感的神经。《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不仅仅是一场汉字听写大会,而且在考词释义、例句演示、专家解说的过程中,还涉及历史、化学、物理、生物等各学科知识。伴随着节目紧张的氛围,笔者坐在电视机前也一直在同步答题,不禁为同学们的博学表现而喝彩。

无疑,这是一个极好的平台,让更多的中国人再一次领略了中国汉字文化的精髓。但是随着参赛选手的日渐减少,甚至看到有些参赛队伍的全军覆没,笔者又不禁为之扼腕叹息。

作为一个对文字教学或者说对书法教学有一定研究的教者,笔者想就《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个节目以及选手在比赛中显现的一些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

一、笔顺不到位

我们知道,这次听写大会,所有参赛选手都是来自全国各地最顶尖的高手,都是经过层层选拔最后突出重围走上央视舞台的。

毋庸置疑,这些选手在参加决赛之前,也一定经过专门的训练,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汉字的正确书写,训练的内容中也一定包括笔画和笔顺的问题。这次听写大会,所有汉字的书写肯定以正楷为基础,而对正楷的书写是有严格限制的,只要是正楷,就必须讲究严格的笔画和笔顺,而楷书的笔顺是比较固定的,是不可以任意改变的,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是根据汉字结构特点再加上人们日常书写习惯而总结出来的。也就是说,在楷书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中,提笔、顿笔、转笔等运用都有严格的要求,书写要平稳,有轻重提按、入锋回笔等具体要求。一旦改变了笔画和笔顺,极容易造成笔画书写不到位,使字形走样,影响书写效果。

而事实上,在这次听写大会上,有不少选手,甚至是杀出重围的选手,在这个笔顺问题上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错误,而这些错误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笔者以为,作为中学生中的佼佼者,参赛选手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很好的示范作用,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观众,尤其是影响到广大的中小学生。因此,在听写的过程中,选手在书写上是不可以随便而为之的。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组委会是否可以加入“字虽然写对,但是笔顺不对给予降分的评判”等评分细则。一旦有了这样的规定,参赛选手就会在书写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注意这个书写的细节,从而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写字不工整

笔者几乎每年都参加中考作文阅卷,每次阅卷总会有这样的感受:每当看到书写潦草、字迹难辨的作文,油然而生的是厌烦,平静的心也变得急躁,一晃而过,即便是奇文也难以细细欣赏,想得高分很难;每当遇到书写工整、漂亮的作文,心中便会为之一振,爱不释手,从头至尾仔细咀嚼,不放过任何一处精彩的笔墨,往往就能得到高分。

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参赛选手是从全国各地的中学生中遴选出来的,是中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理应承担起把字写工整、写美观的重任,在平时的训练中,辅导老师也一定强调过这方面的要求,但是我们在欣赏他们上佳表现的同时,也为不少选手所写的字笔画不到位、书写不工整、字迹不美观而叹息,总觉得有些美中不足。

当然,有不少学生的书写非常工整,让我们为他们既能够正确书写又能写得如此漂亮而拍手叫绝。俗话说得好,“书之不靓,行而不远”。书写潦草、字迹难辨,实在是汉字书写的软肋。书写犹如人的第二面孔,面目可憎与面目可亲大相径庭,有天壤之别。如今批阅作文,书写潦草、字迹难辨之作俯拾即是,书写工整、字迹漂亮之文凤毛麟角,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堪忧。所以,参赛选手也应该承担起工整书写的重任,义不容辞。如果在参赛选手评分要求中再加入这么一条,其引导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最近,教育部颁布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三至九年级的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书法课。这一做法旨在提升学生汉字书写水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可谓用心良苦。

所以,作为一档收视率极高的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应该为中国汉字的规范、工整、美观书写尽一份力,流一点汗!我们的参赛选手如果能在写正确的基础上,再把字写工整、写美观,那该是多好的一件事啊!

三、词语太生僻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有初中生必须“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的要求。很显然,初中生应该以掌握3500字左右为基本要求,但是随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参赛选手竞争的日益激烈,主持人所报出来的汉字越来越难,许多次场外成人的书写正确率都是0,不时能够听到主持人“场外没几个人写对”这样让人感到很尴尬的评论。

说实话,主持人挑选的部分词语笔者听都没听说过,这些参赛选手却准确无误地写了出来,的确让人钦佩,的确为这些孩子精彩的表现而叹为观止。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孩子毕竟是从全国各地遴选出来的“人之精品”,这样的孩子,在全国不在少数,但是泱泱大中国,有超过2亿的中小学生,都能达到这个水平吗?我想谁都不敢这么说。

所以,作为一档收视率极高的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也应该承担起普及汉字书写的重任,而不应该用过多的生僻字来为难参赛选手,否则不利于汉字的普及。因为这样只能让不少孩子钻进《现代汉语词典》里,死抠生僻字。这不仅不利于汉字的普及,反而会造成一种不好的导向。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再次发生,笔者以为在这一板块的比赛中,不妨采取组团比赛的方法,而不一定采取词语淘汰制,否则还是会让参赛选手钻进生僻字的死胡同。让每一个中学生都能很准确地掌握3500常用字,通过严谨规范的听写竞技活动,达到全社会关注汉字书写、传承中华文化的目的,那才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真正目的。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中小学生的汉字应用和书写能力。

听写大会决赛范文第3篇

唉!说来惭愧。我自幼生活在合肥,在班上成绩也算名列前茅。但作为汉族的我,语文成绩竟没有一些少数民族同学好。这也成为我的诟病。为了提高我的语文成绩,总是埋头苦读,但我的语文成绩并没有明显的提高。我也对生活感到有所失望。

听说央视播出了一个节目叫《汉字听写大会》。我们学校竟也模仿起来。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我竟然也被选上了。我傻了眼,让我参加纯粹就是去丢脸。不过让我感到一丝希望的是:比赛一个月后举行。

回家后,我愁眉苦脸地把这件事告诉了老爸。没想到老爸却心血来潮很是支持我,还给我买来了一本词典呢!为了不丢班级的荣誉和我的脸面,我几乎每天晚上都没睡好,不过我却学到了许多有用的成语、词语。我这样坚持了十来天,终于还是忍不住了。把词典扔在了一旁,倒在床上,就睡着了。

咦!不是下个月才听写么。怎么已经开始比赛了。我满脸疑惑,被同学们推上了比赛台。轮到我了,可第二个词语我却总是没印象,就这样我倒在了首轮。下台后,他班学生的嘲笑声,我班同学的埋怨声和老师的谴责声,让我感到无地自容,我大喊了一声。突然我睁眼一看,原来是场梦。还好不是现实,真丢人!我捡起地上的词典拍了拍,我可不能和梦里一样。便又在台灯下,看那本能挽回面子的词典了。不知不觉,我熬出了黑眼圈,付出了很多汗水,然而我也学到了不少词语、成语。

在阵阵掌声中,听写大会开始了。台上的我,向台下一看不由寒颤了一下,竟然整个小学的学生都来了。台上的对手,自然个个凶神恶煞,都很厉害似的。我开始紧张了。但汗水不是白流的,我一路闯关,终于杀进决赛。又过了几轮,我们班竟然只有我还在台上,台下的同学不由地为我加油打气。没想到因为这一个月的汗水,我竟奇迹般地拿到第一名。顿时台下沸腾了。老师的掌声,同学赞扬,我感到了生活的精彩。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因为这一个月的汗水,我对语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日后我的语文成绩也有了起色。在这一次活动中,我虽然流了不少汗水。但我的生活精彩了!我的生活因为汗水而精彩!

听写大会决赛范文第4篇

最近,由中国中央电视台科技频道推出的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书写文明的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为主题,创造了荧屏的收视奇迹。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导演关正文说,他的灵感来自美国的全国拼字比赛。他说,看到一名50年前参加过比赛的老人指导他的外孙参赛令他深受感动。“在美国这样的多元化国家,拼字比赛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共同的美国梦中找到了共同点。”

汉语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是“中国人为世界贡献的第五大发明”。“汉字之美,美在解字。字的构成本身就像一首诗,一个来自古代的智者的表情。因此,边写字边听嘉宾学者的精彩解说,那才是最美妙的享受。由一个词,引出一首诗、一个故事、一段名篇。涉及草木,关乎人文,上天入地,宇宙洪荒。”一名网友在观看节目后,如此感慨。有专家表示,节目重新激发了人们对汉字和中国文化的热情。“观看汉字听写大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全民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江蓝生说。

鲁迅先生说过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我们写下的每一个汉字,集“音、形、意”于一身,它不仅是一个字,里头饱含着中国人的美、文化和生活。汉字的继承走过了一段漫长的旅途。远古时代,龟甲兽骨上还显蛮荒稚嫩的原始文字,到繁复圆润的金文、篆文,再到或庄重稳健或自然飘逸的隶书、行楷,汉字的结构、造型得到不断美化,历久弥新。

10月18日晚,在汉字听写大会的总决赛中,陆佳蕾,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女生,从容自若地写出了“斗箕”“峨冠博带”“瞋目切齿”“鸡枞菌”“伊犁河”“秕糠”“锋镝”“珉玉”“及笄”“婉娈”“佯嗔”等11个词,脱颖而出,获得冠军。“汉字也是需要去理解的,如果只是死记硬背,就只是横竖撇捺而已,如果去理解它,每一部分都充满自己的意义。”陆佳蕾还说她最喜欢的一个词语是“葳蕤”,看上去就是一片枝叶繁茂、生机盎然的景象。

杭外的语文老师让孩子们主动亲近汉字。苏云生是这次比赛的带队老师之一,她曾策划过“行走在消逝中”活动,引导孩子们懂得墨香会比电子屏美妙。

今年夏天,陕西师范大学寄出的录取通知书被誉为“最值得珍藏的录取通知书”。通知书全部由老教授用毛笔亲手书写。与冷冰冰的印刷体相比,温度和情感跃然纸上。我们依然热爱自己的文字。见字如见人,清秀洒脱、刚劲潦草的书写展示的不仅是书写者的性情与修养,更是真诚与敬意的表达。

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字像汉字那样历尽沧桑而不失历史之美、人文之美、艺术之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已经失传,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也失传了,古英文、古希腊文,现在能看懂的只有少数语言专家。莎士比亚时代的英文对大多数现代人来说犹如天书。汉字成为世界上唯一跨越时空,从古代一直演变至今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中国的儿童仍能读懂2500年前的《诗经》,朗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汉字的字与字的组合,展现出中华民族的认识和思维、观念、情感以及审美内容,繁衍积淀出繁华厚重的中华文化、文明,构成中国历史的血脉与筋骨。先人用这些方块字,抒发抱负,发而为言,著之成文。汉字让我们领悟《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铮骨风采,也有苏轼“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曼妙柔情;感受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春雨江南,也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别样景致。汉字堆砌描绘出的一幅幅画面,无论哀怨凄婉还是温馨浪漫,都给人以无尽的遐思,让人们生出无限的思乡之情、怀古之情、幽怨之情、爱恋之情……自从有了汉字,我们的精神有了寄托,我们的回忆有了梦想,我们的心灵有了归宿。是汉字让我们的文化代代传承,绵延不绝的中华文化长河,成为华夏儿女的精神家园。就像余光中先生所说:“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魂不灭美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常在。”

汉字的向心力与中国国力相关,也源于对汉字文化圈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

韩国20位前总理前不久联合签名上书青瓦台要求加强韩国小学汉字教育。建议书写道:“韩国处于汉字宗主国中国和在幼儿园学习《论语》的日本之间。排斥使用汉字,坚持专用韩文,对个人对国家没有任何好处。”建议书还说:“过去半个世纪疏忽了汉字教育,结果大多数年轻人成了‘半文盲’,图书馆95%的图书是汉韩并用,而学生根本就看不懂。”

历史上一直使用汉字的越南几十年前完全去除汉字,而改为拉丁字母,但汉字在越南当代社会和民俗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在越南掀起的学汉语热经久不衰,报考中文系的考生年年爆满。

在马来西亚,也兴起了一股学汉字的热潮。越来越多的非华裔人士让孩子接受华文教育,其人数甚至超过华裔学生。

杭外教务处副主任倪江老师在比赛前,对学生说过一句话:“这不仅仅是一个识字比赛,而是关乎民族文化。它最重大的意义不是决出胜负,而是文化传播,是让那些远离我们生活的汉字变得鲜活起来。”

学者余英时在《中国情怀》中说,今天世界上最强的精神力量……唯有民族文化才是最经得起考验的精神力量。

听写大会决赛范文第5篇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一方面为语文学科受冷落鸣不平,一方面又为学生没有被家长逼着再多学一门功课而庆幸。但是在暑期,语文学科的学习怎么安排,语文老师应该给学生做个合理的指导。

高一升高二的学生,以扩大知识面为主,可以给学生提出以下一些学习建议:

一、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及美文、时文

比如,《把栏杆拍遍》,是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梁衡的散文集,收录了作者近年苦心创作的散文精品五十余篇,集中展示了作家的精神境界与文化品位。文章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是解读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散文名篇。

二、观看几部优秀的励志电影

比如,电影《骡子的一万米》,讲述了辍学儿童罗子航在马菊兰老师的帮助下,捍卫和实现自己的梦想的故事。电影向观众诠释了这样一个主题:对于成功来说,坚持比天赋更重要,坚持可以将不可能变为可能。观看这类的影片,会让学生从主人公身上汲取坚持、拼搏等正能量,激发他们刻苦学习的内在动力。

三、关注优秀教育类电视栏目

比如,《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在首届《中国成语大会》活动中,全国各地有三万多名成语爱好者报名,上千人参加了初

赛,最后有36位选手进入决赛。经过十一场比拼,来自北京的杂志编辑唐蕊最终捧得本届大会冠军奖杯。观看比赛,会让学生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更加重视语文学习,力争准确掌握和规范使用成语。《成语大会》的主题曲《相思成语》旋律美,歌词也美:“相思成语,道尽了感伤,千回百转,湿了谁眼眶,海枯石烂,地老天荒,血脉中流淌,最美的诗行。”

教育类的优秀电视栏目很多,如《开讲啦》《百家讲坛》《品味》等。《品味》是赏析经典文学作品栏目,每期精选一个主题,这些作品大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名言佳句,再配以古朴写意的水墨国画,沁人心脾的古典音乐,还有悦耳动听的名家朗诵,加上三维动画制作,品味《品味》,真是绝美的享受。栏目在向观众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精品魅力的同时,也彰显了一种高品位的精神追求,对于滋养学生的心灵,提升审美情趣更具有显著的作用。

高二升高三的学生,在努力扩大知识面的同时,在暑期,还应将精力放在2015年的备考上。

首先,客观分析语文平时成绩,找出弱项部分。山西省的高考采用的是新课标1卷,考题包括:现代文小阅读、文言文、诗词、现代文大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六大块。学生对各部分内容知识的掌握及应视技能的水平并不均衡。让学生对近几次的月考成绩进行一个科学系统的分析,计算和比较每一部分的得分情况。比如,大部分的学生诗词鉴赏部分较为糊涂,不知道如何理解诗词,也没有答题技巧和模式的专项训练,因而失分较多。

其次,集中精力进行小专题项训练。比如,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包括:成语、语病、语句衔接连贯、图文转换等,今年还增加了一个新题型:补写语句,难度较大。仅从成语的角度说,在平时的月考中,比如某个学生一个月以来积累了200个成语,但本次考试题中,一个都没出现。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遭受一些打击。而我们教师必须鼓励学生:积累是长期的过程,在成语这一块,必须系统掌握常见的易错成语,必须能够正确区分近义的成语。因而,在暑期,学生语言文字这块的积累还是要坚持的,可以每天做一些成语专题的练习,以练代记的方法,效果还是不错的。

听写大会决赛范文第6篇

说完口号,我的山东“国学达人”挑战赛之行也就正式开始了。

说来奇怪,我的确曾经想过有一天自己会上电视,周围都是摄影机。但我想象的是TED演讲的那种场景,我在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中国,介绍我爱的《红楼梦》,只是没想过会是参加比赛。

那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下午,我们班正在开班会,语文老师突然把我叫到了文学社的教室,给我一个平板就叫我答题,说是“国学达人”挑战赛的预赛。当时也没多想,就像做寻常的题目一样,一步步就这么闯过了七关。

得知被选中的时候,我还没有从突然被拎过来答题的迷糊中恢复过来。要不要去山东呢?山东好远啊。会不会耽误课程?我本来数学就不太好,再耽误几节课,那可怎么办?临到出发时,我才发现自己竟然是浙江省唯一的中学生代表。在那一瞬间,我心中突然升腾起前所未有的取胜欲望,要为浙江争气!

镜头几乎伴随了比赛全程。一开始问题不大,因为摄影机拍摄的是群像,不固定在我身上。直到上了决赛的场地才知道是直播,灯光亮得晃眼,照得冬天的空气都温煦了。“擂台”下面有很多观众,我却看不太清他们。后来大摇臂闪亮登场,晃过来,晃过去,就像一头长颈恐龙。

比赛第一场是选择题,这是我的长项,成绩还不错。抢答题开始后,却接连被别人抢先,眼看就要空着双手下台了。我抬起头看向其中一个镜头,猜想在镜头后会有多少人看着。自然没有什么人会认得我,正如我看“汉字听写大会”之类的节目时,也不一定认识某个选手,但会因为她/他是来自浙江的而不由自主地偏心,希望他们获胜。浙江省自古是文章锦绣之地,怎么也不能一开始就落于人后吧。这么想着,我终于当机立断,抢下一题,急急地念出了答案。摇臂转向了正对我的位置,主持人却说没听清楚,让我再说一遍。我有些迟疑,难道错了?又说了一遍,才意识到自己因为紧张而有些口齿不清,再说一遍,才说明确。答对了!

也是从这时起,我开始听到自己不断加速的心跳声。刚才在场下,我还嘲笑初中组的选手,现在……强光照在我发烫的脸上,灼热难耐。

主观陈述题是我的弱项,因为紧张发挥得也不是很好,而最后一题考的是《孙子兵法》,我完全不会。稍稍沉默了一会,我凑向话筒说:“对不起,这道题我不会。”说完,便看到评委和主持人诧异的神情。然而我却没那么紧张了,不再听到自己怦怦的心跳声。大摇臂从我身边摆过,我甚至朝它笑了笑,整个人突然就放松下来,抖了抖腿,恢复成了我自己。

杭高的梧桐才黄了边儿,曲阜师范大学的梧桐叶已飘得满地金黄了。走在师大的校园里,我回想着舞台上的表现,摄影机本身只是一台冰冷的机器,所谓面对镜头的紧张,其实是我自己创造出来的。就好像平时画画,如果有人在旁观看,我就会觉得每一笔都不顺手;如果有一大拨人围观,那就完全下不了笔了。所以我一旦意识到自己不再是焦点,无人瞩目,紧张感便消释了。

此前,我对电视以及电视主持人(除却少数的名主持)总是抱有些许负面的想法。不少主持人往往学识不足,口中流于套话。但经过这次比赛,我开始佩服他们的从容。他们无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面对着万千观众,所背负的压力远远大于我――在焦点之中,他们不能说错一个字,字句的斟酌都要在瞬间完成。

这次比赛最开心的是,之后大赛组委会组织我们选手去孔庙参观时,我买到了心仪的孔庙石碑拓片。说实话,我觉得自己懂的、爱的那些不叫国学,也就是一些历史、文学常识,以及历史、文学知识中的边角料。就像有人爱吃下水一样,我就是无由头地喜欢这些看似无用的边角料。

听写大会决赛范文第7篇

1.图片激趣,在美中顿悟

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课文中的某个形象过于抽象或陌生,致使学生无法理解。例如在学习《雨巷》时,很多学生对诗中关键意象“丁香”从没见过,那么,对它的“心结、哀愁”等内涵就更加无法触及。多媒体轻松解决这一难题。当我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一结一结的淡紫色丁香花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发出惊叹:“丁香花是这样的啊,太美了!”之后,我抓住丁香在外形和颜色上的特点,启发学生思考和联想,大家恍然大悟:怪不得有诗人写“丁香空结雨中愁”呢,原来如此!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教学难点被突破了,学生也获得了美的熏陶和思想的顿悟。用图片展示的方式辅助教学,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直观而轻松地理解所学内容,并且可以通过图文并茂、多姿多彩的大屏幕,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荷塘月色》一课,我用多幅图片展示出“袅娜地开着的”“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等各具姿态的荷花,在美的氛围中,学生的兴奋点被激活,放飞想象的翅膀,更深地体会到了课文的意境和内涵。

2.音乐渲染,营造情感氛围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耐人咀嚼的诗歌。要理解含蓄的诗意,品味精美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并不简单。当学生由于时空差距或受年龄和阅历的制约,对诗歌的理解无法达到要求的深度时,我们可以尝试用音乐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体验,引导他们走近作者。讲解《琵琶行》时,我了解到许多同学对琵琶声很陌生,就用音频播放了琵琶名曲《十面埋伏》。在时而激越时而悲怆的乐声中,同学们振奋不已,对文中琵琶声的描绘有了直接感受。在诗歌教学中,配乐诗朗诵是独具效果的手段。《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在网络上有大量的音频材料,我从中精心挑选出一个来辅助教学。当低沉的男中音读到“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时,教室里传来啜泣声。嘹亮而悲怆的唢呐声适时响起,同学们无不表情凝重,深深沉浸在诗歌情感中。在朴实无华的细节讲述中,在催人泪下的朗诵和乐曲中,同学们了解了大堰河悲苦的一生,感动于大堰河和诗人间的母子情,产生了深深的共鸣。音乐具有直指人心的神奇力量。文中含乐,曲中含情,诗歌与音乐间的完美融合,会让学生产生心灵的震颤,对诗歌有更新更深的认识和感悟。

3.善用投影,原味展示重现

除了计算机之外,与大屏幕相连的还有投影仪,这个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用较少。某次作文课时,我把前次习作中出现的优秀范文读给全班听,分析点评。在此过程中,我发现因为是单纯的听觉接受,许多学生听完就忘,更有不专心者连听都没听,预期的效果根本达不到。于是,我有了思考:如何把这些优秀范文直观地呈现在课堂上呢?对,投影仪!可把这篇被批改过的作文投影到大屏幕上,边看边评。同学们可以原汁原味地看到文中的每个字,包括错别字、病句、不规范的标点等,还可以看到教师用红笔批注的点题句、排比句等精彩内容,并能整体地评价书写的规范、字体的大小等,对自己的写作起到比较借鉴作用。用了投影仪这个法宝,学生对作文课的兴趣大大增加,范文讲评的效果也大为改观。此外,学生平时的优秀作业一一传看并不方便,就可以发挥投影仪的功效。若有同学在解答某道题目时出现了典型性错误,也可以投影分析。原味展示,事半功倍。

4.视频激发,调动多感官体验

视频泛指将一系列影像以电视信号方式加以捕捉、纪录、处理、储存、传送与重现的各种技术。随着语文教育的改革和中学课堂多媒体设备的广泛应用,视频在语文课堂上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为学生喜闻乐见。配图配乐的诗朗诵是在日常教学中应用最多的视频手段。通过音频材料,我们可以听到诸位名家抑扬顿挫,感情充沛的朗诵,如果再配以相关的生动画面,会更大地触发学生的兴奋点,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并让学生在视听中获得双重的审美愉悦。比如,在讲解曹操的《短歌行》时,为了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作者形象,我在网上挑选了一个合成视频,影像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段,声音是剧中曹操的扮演者鲍国安朗诵的《短歌行》。看着曹操身披战甲、气宇轩昂、横槊赋诗的场景,听着他低沉而慷慨的吟诵,学生倍加振奋,许多人不由自主地跟着朗诵起来。之后学生自读时兴致很高,都在模仿鲍国安的语气和语调。单独朗诵环节,大家踊跃发言,争先恐后,场面之热烈前所未有。网络上有大量的教学视频网站,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挑选下载适合的视频、短片,或导入新课,或创设情境,或拓展课堂,为教学服务。

5.电影拓展,提高综合素养

电影是视觉和听觉、声音和画面、时间和空间、思大语文论坛•教学一线想和艺术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具有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反映社会现实的艺术功能。电影的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画面丰富,有较强的感染力,这些特性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适当使用电影辅助,可使语文课堂异彩纷呈。讲解《论语》时,我发现学生对“圣人”孔子没有兴趣,究其原因,是孔子生活的时代久远,且孔子的形象过于高大和抽象,令学生敬而远之。于是,一番思考和挑选后,我给学生播放了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电影以宏大的历史叙事再现了时代画面,用典型事件和细节展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孔子形象。同学们如临其境地看到:孔子为了理想奔走在列国之间,孤独地和整个时代抗争,被卷入阴谋的旋涡,被人欺骗和羞辱,被世人误解,落魄时“累累若丧家之狗”……影片中有多处精彩对白,不乏课本上的孔子语录。《论语》语句在电影情境中的再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孔子为理想终身拼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极大地触动了学生的内心,这些表达在他们写的观后感中。有同学说,这部电影让他真实感受到了孔子的伟大;有同学说,孔子不再遥远,他是一个认真倔强、可爱可敬的老人……那次的作文,因为有了真实的感情体验,写的特别精彩。这次教学尝试,以电影为切入点,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拉近了学生与伟人的距离,使他们对生活有了较深刻的感受,并由此反观了自己的人生。高中语文教材涉及到不少中外名著,如《红楼梦》《哈姆雷特》《祝福》《边城》等,由于篇幅长、情节复杂,学生无法知其全貌,这时便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组织学生观看名著改编的同名电影或电视剧片段,让学生通过银幕了解名著梗概,品味经典台词,见证经典场面。电影辅助教学以其强大的综合性及感染力,赋予课本知识鲜活的生命力,丰富、深化了学生对历史、社会、人生的认识,提高了其审美能力,并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长远的发展。

二、用多媒体拓展延伸高中语文课堂

语文课的外延是生活。因此,除了传授课本知识,我们还要关注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多媒体手段可以帮助我们扩展语文课堂的宽度和深度,看到课本之外的美丽风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曾风靡全国,我校与时俱进,很好地抓住了这一契机,利用周日晚自习的时间,用多媒体把决赛播放给全校学生观看。那晚,教学楼特别热闹,不断传来掌声和欢呼声,同学们在为选手们的出色表现加油。进入教室,我发现同学们全神贯注,沉浸在比赛的紧张氛围中。题目一出现,大家就立马比比划划,写出自己的答案,有人还进行着激烈的讨论:“不是木字旁,应该是绞丝旁!”这次观看使全校掀起一股“汉字热”,同学们对传统汉字有了新的认识,产出了浓厚的兴趣,连平时不喜欢语文的同学都开始兴致勃勃地查字典了。之后我校还举行了一次校园汉字听写比赛,把学习汉字的活动推向了。如今,电视上又涌现出“中国成语大会”“中华好诗词”等汉语类节目,可组织学生观看。学校常会举行一些演讲比赛和辩论赛,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播放精彩的名人演讲、大专辩论赛等,供学生学习借鉴。语文教学一定要关注社会,与时俱进。晚上七点的新闻联播是全校学生每天的必修课,这不仅让学生了解时事动态,还能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想觉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也密切关注着与语文相关的一切新鲜事,并及时反馈给学生。比如,我偶然看了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中俞敏洪为演讲嘉宾的一期———《相信奋斗的力量》,觉得很励志,特别适合高中生观看,于是在课堂上播放了本期内容。俞敏洪机智幽默的谈吐,曲折传奇的经历,奋斗不止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每个学生。之后,我因势利导,让他们整理所观所感,并布置了写作练习:以俞敏洪为例,写一段关于“奋斗”的人物素材。大多学生完成得很认真,有些人还把节目中俞敏洪的话融入其中,恰当而切题,增加了论证的力度。生活处处皆学问,关键是教学生练就善于观察的双眼,善于总结的双手。每年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都会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因此,抽出一些时间用多媒体展示这台晚会,可以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积累写作的素材,益处多多。除此之外,对学生感兴趣的著名大学,也可以播放宣传短片让学生先睹为快,让他们提早确定理想,有的放矢。树立远大的志向,培养坚忍不拔的品质,塑造高尚的人格,关系一个人的一生。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也是相互促进的。因此教师要不断思考和改进,立足课堂,开拓课外,有效使用多媒体手段,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三、多媒体应用的误区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呈现出一派新气象。但是,如果运用得不恰当,也会使教学走入误区,造成负面的影响。

1.照搬照抄或过度投入

一堂精彩纷呈的课需要教师在台下的艰辛付出,一个精品课件的制作要花费教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不但要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大量浏览和精心筛选,还需高超的制作技术。有些教师图省事,在网上下载课件,然后不加修改地拿到课堂去用。没有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研究,只是生搬硬套别人的思路,怎能上出一节好课呢?有些教师则走入了另一种极端,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坚持”堂堂都用多媒体,从而每天忙于制作课件,导致阅读专业书籍和研究业务的时间越来越少。久而久之,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必然下降,本末倒置。

2.流于形式,忽略效果

有些教师未能把握好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地位,而把它作为一种时尚来炫耀,整节课不停地摆弄机器,秀技术。课件复杂,五花八门,让学生如坠雾里。盲目追求课堂大容量导致知识点零碎不堪,表面热闹非凡,实则效率低下,学生所获甚少。这种“电灌式”教学是对多媒体的滥用。多媒体反客为主,成了课堂的主宰,教师沦为了“解说员”和“放映员”。这样的课堂,已经偏离了教育的宗旨,贻害无穷。

3.以图代文,限制想象力

很多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将对文本的理解简单地变成大意的概括、文字的罗列,学生的思考被限制在固定的范围内,本来可以丰富而多彩的见解被教师简单的定论所取代。有时还未品读原文,就出示一系列图片,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削弱了对语言文字的涵咏。长期以来,使学生形成一种惰性思维———只看图不看文,用直观形象代替抽象思维,严重影响了语感和想象力的培养,与语文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

4.预设思路,影响师生互动

多媒体教学的每节课都是由教师提前设计好,课上学生只是按照既定的程序走,教师在一步步引导学生去理解自己设计好的答案,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埋没了一些独特的见解,削弱了学生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说,过分依赖多媒体,也会使自己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削弱。作为语文老师,更具优势以自身道德、情感、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通过师生对话交流影响学生。而多媒体教学中,“人机对话”缺乏能动的感情沟通,学生听的是音箱里的声音,看的是荧屏上的图象;教师忙着操作机器,播放课件,师生互动受到影响。多媒体固然强大,却不是万能的。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语言、从容优雅的教态、清逸俊秀的板书、令人叹服的课堂机智,都是多媒体替代不了、却对学生影响巨大的。只有把教师个人特色、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