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九色鹿教学设计

九色鹿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九色鹿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九色鹿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

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组成的,并由细节来实现培养人与完善人的教学目标。构成完整教学活动过程的细节应该既有课前预设,也有课中生成。如果教师能在课前有意识地、创造性地预设好每一个教学细节,在课堂上对这些教学细节加以具体、有效地把握,并运用自身积累的教学经验、教学机智处理好每一个生成的教学细节,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那么,我们的课堂必将会焕发出新的精彩与活力。

一、 把握细节,让课堂充盈灵动之美

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因此,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有预设,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要懂得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顺应学生思维,及时调整教案,把握教学过程的轻重缓急,以“三维”目标为指引,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用好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获取一个个可喜的“意外”,让课堂焕发“动态的活力”。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夜晚的实验》前,在预设中本想借表格引导把握内容,进行语言转换训练,但临上课时发现学生对发下的表格不感兴趣,教师没有固执己见,一味地遵循课前的预设,而是及时调整方案,通过现场采访,趣化教学形式,融合训练内容。

一上课,老师一本正经地说:“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大家跨越时空,走向200多年前,去了解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夜晚的实验,去见识、去采访、去感受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斯帕拉捷,与他进行平等对话,进行心灵交流。”

听说要去见识古代科学家,大家兴致勃勃。老师马上提醒说:“要与斯帕拉捷对话,需把课文读通、读懂、读好,备好对话的问题,做好应对的准备。”很快,各个小组学生根据活动要求,开始了认真的阅读。

初读感知后,教者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质疑问难,确定采访话题;想象拓展,预备应答话题。接着便引导阅读思考,深入探究:如果自己是斯帕拉捷,该怎样回答上面的问题?如果自己是记者,斯帕拉捷的提问该怎样应答?

学生细读深究后,分四人小组“对话”,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其中两人充当科学家,两人充当记者。“科学家”尽力回答“记者”提问,“记者”尽力向“科学家”介绍情况。此后,教师让学生登台展示,汇报结果:一会儿当记者,对斯帕拉捷(其他学生)进行采访;一会儿当“斯帕拉捷”,对记者(其他学生)进行询问。

结果,正是因为这样调整,使课堂发生了根本变化,学生兴趣浓了,参与度极高,以推理为重点的思维训练,以转换为重点的语言训练,以形象为重点的内涵感悟,得到了有效的落实,整个课堂充满灵动之美。

二、 捕捉细节,让课堂折射智慧之美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常有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创举”,令人不得不惊叹于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面对意外的生成,教师应捕捉其中的积极因素,充分利用这些动态生成的资源,以学定教,适时改进教学设计,让课堂折射智慧之美。

以《九色鹿》(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学案例为例。

师:国王非常惭愧,他会怎样惩罚调达呢?(学生小组讨论,反应热烈)

生:让他变成奴隶,永世不得翻身!

生:把他扔到大海,淹死他!

生:给他上绞刑……

这时,却有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问题:“老师,可以给调达一次改过的机会吗?”(师深感意外)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立刻纷纷反驳:不可以,调达是个灵魂肮脏的小人,怎么能原谅他呢?如果原谅他的过错,他会害更多的好人……

面对这意外的添乱,教者并没有放弃,而是抓住机会,及时引导学生从人性、家庭、社会责任等多方面思考。

师:给调达一次改过的机会,并不是要原谅他的过错,每个人都要为他的过错承担责任。除了“死罪”,可不可以有其他的惩罚方式呢?

生:把他发配到偏远的地方,让他好好反省。

师:据说,调达被发配到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一直到年老的时候才被国王赦免。回到家乡后,他每天拖着衰弱的身体奔波在山林中,为的是向九色鹿道歉。假如有一天,他能够再次见到九色鹿,他会怎样向九色鹿忏悔呢?

生:调达会跪在九色鹿的面前,恳求九色鹿原谅自己。

生:调达会说:“恩人哪,我现在明白自己的错了!您大人有大量,就原谅我吧!”

师:调达一定会向九色鹿深深地忏悔,你们不妨用上这样的句式:“我真后悔……我用一生的时间,终于明白了……”(师板书)

生:调达会说,我真后悔自己当初见利忘义、恩将仇报,我真诚地恳求您原谅,如果能得到您的谅解,我死也瞑目了。我用一生的时间,终于明白了人应当讲诚信,有恩必报。

生:调达会说,我真后悔当初见钱眼开,一心只想着发财,竟然忘记了您的大恩大德,忘了自己的誓言,带领军队前来捉您,我实在是被利欲冲昏了头脑,我不是人。我罪有应得,罪该万死!现在我老了,我用一生的时间,明白了做人应该知恩图报、言而有信……

三、 挖掘细节,让课堂彰显思辨之美

教学细节藏得很深,要靠教师去用心挖掘。细节犹如竹笋,每“剥”一层,就有一段“鲜活”呈现出来。教师若能一层一层“剥”下去,课堂就会精彩不断。

以《李时珍》(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一文为例。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对于句中的“嚼嚼”一词的理解,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嚼嚼”是什么意思?

生:“嚼嚼”在文中指亲口吃一吃,仔细辨别的意思。

师:说得好!那李时珍亲口吃什么呢?

生:他亲口吃药材。

师:他为什么要亲口品尝那些不知名的药材呢?

生:为了判断药性和药效。

师:判断药性和药效一定要亲口品尝吗?

生:只有亲口品尝,才能辨别药材的性能,知道不同的效果和反应,才能编写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生:李时珍亲口品尝是对病人负责,他品尝过了,就能更准确地知道不同药材的药性和药效,病人就不会吃错药了。

师:是啊,李时珍要对药物书负责,要对病人负责,可他自己却经受了多少次生与死的考验啊!想象一下,李时珍为了品尝药材,会遇上什么困难,发生什么危险?

生:为了品尝药材,李时珍可能会有严重的药理反应,可能使他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生:李时珍也许会因为品尝药材而晕过去,失去知觉。

生:也许还会有生命危险。

师:亲口品尝药材,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那么,从“嚼嚼”一词中,你体会到什么呢?

生:李时珍真是一位把病人安危放在第一的、负责任的好医生。

生:李时珍是个了不起的人,为了老百姓的生命连死都不怕。

生:李时珍,不愧为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

“嚼嚼”本是一种享受,可在文中,李时珍的“品尝”是吃苦和冒险,但学生并不一定能理解这层深意。教师只有敏锐地发现这个细节,耐心扣问,静静倾听,深入挖掘,有效生成,才会走进学生心灵,走进文本教材,生成精彩生动的课堂!

九色鹿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一、教学资源――善挖掘

叶圣陶先生强调:“语文教材只不过是例子,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这门工具,形成自己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尊重教材或者以课本教材为主体教学内容,组织学习活动,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但尊重教材不代表就是依赖教材“照本宣科”,不代表一定要把教学内容圈定在“教本”这个“箩筐”里。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找到适当的联结点,灵活选用其他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或增补,或删减再整合,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为载体,给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例如在教学口语交际《我的奇思妙想》(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时,教者觉得教材中对于奇思妙想的引言表述过于程式化,缺乏感染力,缺乏“语文味”,不利于激起学生想象的欲望,于是就别出心裁地引用了法国作家凡尔纳《海底两万里》里关于潜艇的描述以激趣:“鹦鹉螺号由双层船壳造成,一层是内壳,另一层是外壳,两壳之间……由于壳与壳之间有这种细胞式的结构,……因为材料配置完全适合,构造整齐划一,它可以在海洋中行驶,不怕最汹涌的风浪。”学生自读这段引言,不仅读得饶有兴致,而且瞬间激发了学生想象的欲望,自然而然地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二、教学形式――求新颖

学生是课堂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健全的人。教师应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新颖独特的语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对话中碰撞,在探索中进取。在语文课堂中倡导采用适合文本的、与学生认知特点相匹配的教学形式,如表演、分角色朗读、讲故事、情境再现、配乐朗诵、网络支持等,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九色鹿》(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文中,教师让学生初步感受了文本中的人物特点后,组织引导学生把故事的情境通过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兴趣盎然,一下子开启了学生情感的闸门,文中调达的背信弃义、九色鹿的凛然正气内化在学生表演时的表情、动作和语言中,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再如在教学《石灰吟》(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一诗时,运用网络信息平台,一搜“石灰的开采、制作过程”,二查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三议个人的独特发现,四悟诗人的人文情怀,教学形式耳目一新,学生眼、耳、口、手、脑多种感官并用,使学生逐步体会到于谦以石灰自喻,表白自己刚正不阿、为国尽忠的热血豪情。教师教得从容,学生学得深刻,他们的心灵无一不受到强烈的震撼。

三、思维空间――重拓宽

《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版“总目标”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问题要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生交流要避免局限性,对于学生独特的理解,教师要善于引导,既能达成教学目标,又能丰富课堂生成。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的思维火花往往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引起的,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大胆探索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找到思维训练的着力点,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是新课程标准关于思维能力方面的新的要求,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在教学《夜晚的实验》(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一文,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了斯帕拉捷通过四次实验揭开了蝙蝠夜晚自由飞行的奥秘后,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从斯帕拉捷的实验中,你觉得一次成功的实验需要哪几个步骤?然后组织集中交流、补充,辅以教师的点拨,最后总结出“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四个基本步骤。在此教学设计中,虽说实施探究的环节某种程度上挤占了学生直面文本的时间,但是适时合理地利用文本,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又何尝不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九色鹿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一、把教材当作“例子”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把教材作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字、词、句、段、篇,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与生动,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学着运用字、词、句、段、篇抒写自己的生活。

句式例子。用来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可以模仿文中的关联词进行写话练习,如“不但……而且……”“没有……没有……只有……”等,也可以模仿文中写作手法,如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通过对这些句式的模仿练习,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表现技巧,这是写好作文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叙述顺序例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就是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表达的顺序,如事情发展顺序、时间顺序、地点顺序、方位顺序等。在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范例,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训练。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西湖》后,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写作顺序,写写“我的家乡”“美丽的校园”等,在学生秋游活动之后,指导他们模仿本课写作顺序练习写游记。

段落结构例子。如总分式、总分总式、并列式等,引导学生进行结构仿写。如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美丽的南沙群岛》、第3课《庐山的云雾》,课文语句优美,特别是第二、第三自然段都采用了先总后分的写法,非常有特色,值得学生在写作中借鉴、学习,可以在教学中设计相应的仿写练习。

篇章例子。笔者在教二年级时就常常训练学生仿写课文。如学习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英英学古诗》一课后,学生把《古诗文诵读》中背诵的诗拿来改写,有“方苏学古诗”“李彤学古诗”“宇轩学古诗”……学到第4课《乡下孩子》时的仿写就有了创造,下面是一个称后妈为阿姨的学生写的“城里孩子”,他把自己的生活用课文的句式表达出来了,仿中有创。

城里孩子

曾是阿姨枕头边

怕吓的“受害者”

曾是爸爸手心里

欢乐的“小囚犯”

吃一次肯德基

让我知道了美食

喂一喂家里的小狗

让我知道如何交朋友

玩一会儿电子游戏

让我手脑更灵活

看一本好书

让我增加了许多知识

城里孩子

生在高楼里

长在甜梦里

语文教学如果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去解读文章的遣词造句,学生就能学到活的语言知识,就能发展语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例子”有用词造句的例子,有篇章结构的例子,有思维方式方法的例子……只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例子,再模仿这些例子,在模仿中有创造,学生必将“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

二、把教材当作“料子”

《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对第二学段的要求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仅把教材作为例子仿写句、段、篇还不够,还应该进一步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思维的方法,即把课文当作料子(素材)进行改说、改写。课文改说、改写可以是缩写、扩写、改对话为短文、改诗歌为散文(故事)、改散文为诗歌等形式。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改说、改写课文,不仅有助于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复习,更有助于训练语言运用、创新思维等能力。在改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借鉴课文中的句子、课外阅读材料、自己的生活体验等,运用刚学的词语、句式来表达。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九色鹿》时,引导学生练习改写的形式可以有以下几种。一是把课文改写成三种人称口吻的现代诗歌。二是模拟国王写给王妃的转述书信。三是发挥想象,丰富故事内容。如想象故事情节:景色秀丽的山林会是怎样的,调达求救时是怎样的焦急、害怕,调达告密后如何设置悬念,九色鹿在刀枪箭斧包围之中是如何危险;再如想象故事结局:国王是如何惩罚调达的,又是怎样劝说王妃的……这样,既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又使他们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把“善良”这颗种子深深栽进学生心田。把教材用足了就能使效益最大化,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所要求的:“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把教材当作“引子”

杜威说:“教材成为学生的向导,靠着它可以节省时间,少犯错误。教师和书本不再是唯一的导师,手、眼睛、耳朵,实际上整个身体都成了知识的源泉,而教师和教科书分别成为发起者和检验者。任何书本或地图都不能代替个人的经验,它们不能取代实际的旅行。”在一定意义上,杜威是在说教材的引领作用。语文教材是引子,就是引出它自身之外的更多东西,把学生引向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里,去徜徉,去领略,去传承。几千年的文化累积已使我们拥有了丰厚的文化文本,新时代的发展更是使文本以几何级数递增。面对浩如烟海的文本世界,我们何去何从?这也不是几个例子就能够解决的。语文教材是引子,就在于为学生指引一个流派,指引一个大家,指引一本经典,学生可以沿着引子指导的方向,自己摸索着进入文本的世界,从而汲取更为丰富、宽广的知识。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桂花雨》,引导学生读琦君的《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以及《琦君自选集》;教学第13课《开天辟地》,阅读《中国神话故事》;教学第14课《普罗米修斯盗火》,阅读《希腊神话故事》;教学第15课《一路花香》,阅读朱瑞玟著的《佛教故事》……把教材当引子,就是从教材这个例子出发,引出内容上的多元性――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知识;引出形式上的多元性――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辨,用不同的体式去“点化”。如学习了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陶校长的演讲》,引导学生把演讲稿改写成诗歌“每天四问”。在改写中,学生对文本理解已透彻了,语言已内化了,但笔者继续提出要求――除了这“四问”以外,你觉得还可以给自己提出哪些“问”,请你模仿着再写两三段。有的学生从学习上提了“三问”:今天你预习了吗?今天你认真听讲了吗?今天你复习了吗?有的学生从文明上提出了“三问”:今天你讲粗话了吗?今天你随地吐痰了吗?今天你闯红灯了吗?有的学生从“三好”上“问”:你在家是个好孩子吗?在学校是个好学生吗?在户外是个好少年吗?有的学生从环境保护上“问”:今天你乱扔垃圾了吗?今天你踩踏小草了吗?今天你浪费财物了吗?

语文学了学习知识点的内涵、学习方法和写作方法以外,还要通过理解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艺术,去感悟自然,感悟社会,感悟人生,并通过这些感悟形成自己的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和审美意趣,进而形成思想认识和表达、审美等语文能力。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刘锡庆指出:“编课本的初意,我想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以示范、引路。这只是‘一掬水’,课本之外,还有大量可读的‘江河湖海’。”是的,语文教材这个引子,可以引导学生吸纳生活中的语文内容,可以链接课外学习资料,沟通学科内外的知识联系,还可以开拓理解和发展的空间。

无论是例子、料子,还是引子,都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更加丰富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多方面和谐发展。(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刘寿华老师《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设计】

一、解题、认人

1.揭题。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吗?(板书课题)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

2.审题。从题目知道了什么?

3.质疑。由这个诗题你想问什么?

4.简介。简介净慈寺,简介杨万里和林子方。

二、质疑、释句

1.初读课文。(1)自由读诗。要想知道是怎么送的和送的结果,就要细读全诗。(2)邻座相互读一读,看看有没有读准字音,是否读通畅了。(3)指名读。齐读。注意节奏。

2.小组交流。读了诗句,明白了什么,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读不懂。

3. 理解诗句。(1)诗中最后两句很有意思,老师这样改,你们看看意思有没有改变:( 映日 )莲叶无穷碧,(接天)荷花别样红。(2)你还可以怎么改?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②接天莲叶(别样红),映日荷花(无穷碧)。③(映日)莲叶无穷碧,(接天)荷花别样红。④映日莲叶(别样红),接天荷花 (无穷碧)。(3)小结:上下文意思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很有趣。

三、联想、悟情

1.启发想象。诗人送他的朋友林子方经过西子湖,他一下子被这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脱口吟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那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后两句诗。(1)读到“接天莲叶”就要想到这里的莲叶,荷叶是怎样的?(2)读到“映日荷花”你头脑中的荷花又是怎样的?(3)想象的画面还要两句合起来,应该是怎样的?(4)面对这艳丽、热烈的西湖美景,难怪诗人要发出这样的赞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2.领悟诗意。(1)诗题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中你看出“送”的意思了吗?是不是跑题、偏题了?(2)你还知道有哪些“送别”诗?(3)送别朋友不仅可以以歌相送,以酒相送,还可以以画相送,以景相送。送别时,有人豁达、豪放、感伤,有人感谢、感激、感恩,有人鼓励、勉励、激励,有人直抒胸臆,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有人含而不露,含蓄委婉。杨万里的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就属于――含蓄挽留,是婉言相劝朋友留下来。

3.补充介绍诗中含蓄之意。

4.小结:从这首送别诗中,我们不仅读出了西湖的别样景,也读出了诗人的别样情。

四、内化、拓展

1.学习运用。⑴杨万里看到西湖荷花、莲叶的美,脱口吟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你看到下面的画面、景象(提供桃红柳绿、春天绿油油的麦地与金黄菜花、儿童放风筝等图片)会怎么说?⑵以后你们看到某个特定的景色就可以化用这首诗:毕竟________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________,________。

2.扩展运用。

(1)其实,杨万里的这首诗千古流传的原因不仅在于含蓄留客的方法,还有虚实相生、阳刚与柔媚统一的独特写法,更有“映日荷花别样红”中寓含的哲理,今天,我们很多人喜欢用这句诗做文章的题目。(出示报刊刊载的几篇以此诗句命名的文章)

(2)你以后在写什么文章的时候,也可以用“映日荷花别样红”做大标题。

【评析】以上设计有以下特点:

第一,遵循“以学定教”。读题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读诗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学生已会的,不讲、不教;学生想知道但有可能自己解决的,也“把皮球踢回去”,让他们自己解决;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教师再加以引导、点拨或讲解。这就是课标“教学建议”中强调的“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第二,课标在诗歌教学上要求中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要求高年级“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上述设计既落实了课标要求,又遵循学习古诗的方法――想象画面,进入情境;补充必要的背景资料,读出诗情画意;在比较中明白这首送别诗与其他送别诗的不同。

第三,把教材作为例子,引导学生仿说、仿写。如看图仿写,让学生知道名句可以引用、化用,使课标“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的要求真正得到落实。

九色鹿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动画教学;设计思维;原创性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5-0074-02

创意是动画的生命,原创能力是动画产业的核心竞争力[1]。中国动画曾经历过短暂的勃兴,但在当代这个格外强调创意产业发展的文化背景中却迟迟不能发力,深陷对美、日动画东施效颦的尴尬境地,不免引人深思如何从动画人才的培养方面加强原创能力。具体到动画专业的教学实践,我们要格外注重动画造型设计类课程的设计,通过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的调整,加强学生的原创意识和原创性设计思维的培养。一般来说,场景设计、角色设计、道具设计等动画专业的必修课和主干课程,比较明确地肩负着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原创性设计思维的重任,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动画造型的基础知识、理解动画片的造型风格和造型特点的同时,通过不断训练积累的经验和能力为日后能够创作出更具张力的场景和变化丰富的角色形象打下基础。

一、打破思维惯性,利用思维的连贯性

在传统的动画造型课程中比如角色设计和场景设计的课堂上,流行一种简单的教学模式,无外乎两个方面,首先是比较偏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传授,其次是绘画技巧与绘制能力的训练。这种方式有其道理,也并无过错。但是如果仅仅以其为重点培养,从而忽视了创意思维的培养,这就会出现治标不治本的效果――虽然学生在学习中绘制了大量的造型训练,但是在面临实际案例时,却仍然无法设计出更加富有新意的造型,其作品特点大同小异,没有创新性,形象给人的感觉似曾相识,不具备独特的辨识性。这并非否定基础知识与绘画能力训练的重要性,而是其中忽视了学生在造型训练中的设计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设计思维与创新能力并不等同于绘画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而非通过机械式的大量训练就能够获得的,关键在于如何开阔学生的眼界,如何让学生从固有的思维模式中突破出来,发挥潜能,有创造性结合其扎实的美术基础来完成创作。基于此,动画造型相关课程,要在教学活动中思考如何转变学生设计思路并开拓其创作能力。引导学生增加对事物的好奇感和疑问感,激荡他们的大脑,迸发灵感,使他们打开思路,尤其是打破思维的惯性,在素材中做到更好的提炼和创新,从而在设计作品中达到美感与新颖、观赏性与独特性的结合。

虽然思维惯性容易形成一种不自觉的模仿阻碍创新,但是在我们研究设计的时候,发现设计思维的转变也具有一定的连贯性特征。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地刺激大脑,反复体验不同类型的设计作品,思考生活周边的各种信息,才能始终感觉自己是在一种“设计思维”的状态,而在长时间的“状态”中,灵感才会不经意闪现出来。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受到的教育大多数是培养造型基础的美术教育,要求掌握写实的绘画技术,这与大学期间要求培养的设计思维是有很大区别的。因此学生很难短时间从写实的绘画状态快速地进入到“设计思维”的状态。因此我们要对学生的这种转变做一下预热。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给学生讲述不同类型的造型风格,而设计思维的转变,关键在于学生自己的主动性,被动式传授的方法,并不适于学生自己通过实践活动来形成认识上的体验。因此让学生主动搜集整理大量的造型素材就是尤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让学生按着自己的理解把造型素材分成不同的类型,比如写实类的、拟人类的造型、水墨的造型,装饰类的造型等。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整理的素材加以对比和讲述,这样能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哪些环节更好,哪些环节还不足,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他们成果的优劣性。

二、在日常训练中激荡出设计思维的突发性

用动画造型的视角来观察现实生活中形形的建筑风格、自然风貌、文化差异、人物形象、性格特征、行为习惯、情感状态,分析研究如何通过造型设计来表现不同的建筑特点、场景风格、文化差异、角色性格、成长环境、生活背景等等。把这些观察到的、搜集整理的资料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和总结,从而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积累丰厚的素材。同时,这个过程本身也在锻炼学生去体验生活是如何转变成设计的。教师在要求学生搜集整理素材的同时,要求他们学会记“日记”――用笔画出他们生活中的趣事,和他们平时灵感闪现时的造型等,然后加以一些简单的文字描述和版式设计。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对这种方式非常喜欢,因为它给大家的感觉不是在枯燥的“学”,而是在“玩”。使学生在玩的感觉中,得到进步,获得灵感和创意的积累。这种让学生主动去“玩”的方法,能够让他们养成一个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为将来的设计做好“思维”上的准备。

动画造型与写实绘画的差别在于,前者是把现实世界中的造型加以夸张、提炼、简化,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艺术化的表现;而后者只是把现实世界加以纸面上的再现。通过将观察搜集到的真实素材进行艺术化的加工,提炼出基本形体特征,并以相对简单的几何元素来表示,再将这些几何类元素图形加以处理,经过艺术化的归纳重新组合起来,在外形结构、轮廓线条、颜色明暗等处加以区分,从而形成特征明确的新的造型形象。如《冰河世纪》中的剑齿虎的造型,就是把老虎的造型几何化,尤其是脸部特征有着明显的直线和曲线的变化,使得角色造型更具流畅性与装饰性特征。

动画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这种创造性既要有其特殊性又必须遵循思维的一般规律[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几何元素的组合,体验其形成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在不同组合的尝试中,分析其不同的视觉与心理感受的差异,从而归纳出不同元素的组合规律。例如,用弧形构成的树木与用锥形构成的树木的区别,弧形的树木感觉更加顺畅舒服,心理上感觉更加柔和亲切,而锥形构成的树木则更加硬朗,感觉更结实,心理感觉更加倔强顽强等。

一般来说,设计思路的连续性主要针对培养设计“感觉”,激荡学生的大脑,从而进入设计“状态”。在设计的“状态”中,灵感会闪现出来,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灵感的闪现,就是设计思维的突发性。在设计过程中,往往有这样的体验,当反复思考设计各种方案时,发现总是不够满意,苦苦思索也没有让我们得到更好的答案。但是当我们放下这些思路,放松心情,可能不经意在其他地方发现新奇,灵感瞬间出现,而且是转瞬即逝的。这当然有前面苦苦思索的功劳,它证明设计思路连续性的必要,同时我们不可否认,灵感出现的一刻,是一种顿悟。在中国传统美学中,顿悟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状态,是难以捕捉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训练方式,来实现接近顿悟的状态。生活中每当有好的点子时,都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而且需要时效性,因为今天的灵感明天再记录时,会发现怎么感觉都不像前一天的那么好,甚至根本记不得之前的好点子是什么。也许只是潦草的几笔涂鸦,几句文字的标注,就可以很好地记录每一次不经意闪现的点子。当学生需要做设计项目时,就可以翻开他们的记录本,从中寻找灵感,然后加以归纳和提炼,从而把“顿悟”这种灵感积累起来,形成自己的资源,并训练学生将这些造型中的元素通过归纳总结、合并删减等方法进行设计创作。这种获取“灵感”方式的前提,需要学生平时做大量的“创意存储”,养成平时将想法和创意及时记录下来的习惯,因为顿悟的偶然一定是平时积累的必然。

三、充分利用联想与逆向思维

当人们通过一件事物想起与其相关的其他事物,这种思想活动称之为联想。它是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反应。在艺术创作中,联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活动。因此,动画造型设计中,联想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思维方法,它可以极大地拓宽思维空间与思维方向。通过联想的方法,创作者可以不局限于事物本身的限制,从而引申至其内涵,与其象征意义等,延伸创作思路。

联想具备多元化特征。我们既可以通过造型特征联想到与其外形相似的形象,例如一个骨瘦如柴的人,我们可以联想到骷髅、竹竿。也可以通过其造型特征联想到其比喻性或隐喻性特征,比如由这个骨瘦如柴的人联想到生病或吸毒的行为。我们还可以通过其造型特征或一个行为联想到其引申的内涵特征,例如红旗倒了,联想到战士的牺牲。同时,我们可以从其他的艺术形式中得到借鉴,并获得联想的价值。“民族化对我们中国动画电影人来说更为重要”[3],许多优秀的作品都是从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艺术语言中进行联想,如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就是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中得到启示,从而联想到水墨动画的可能性;《九色鹿》就是参考于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大闹天宫》、《骄傲的将军》同样是出自于戏曲艺术的造型特征;通过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借鉴和联想,能让我们拥有大量的创作资源。《埃及王子》在设计风格上,借鉴了大量的古埃及壁画中的艺术特征;从非洲大草原中吸取养料的动画如《狮子王》等。这些例子充分说明用联想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设计。

此外,在设计实践中有时还需要我们进行逆向思维,逆向思维的目的就是追求差异性。对于生活中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或定论敢于提出异议,从而用截然相反的思路进行思考。在进行造型设计时,为了追求设计的独特性和个性化特点,不是与别人的设计相似,往往会运用逆向性思维,这样能够否定自己,能够敢于人们的习惯思维,从而获得一些新的尝试。

综上所述,动画专业在造型设计相关课程中,应该着重强化学生们的设计思维与创作能力,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靠着讲授概念性知识和训练绘画技术就能获得,必须通过有意义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来引导和培养学生转变思维方式,这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先要引导学生克服先在的思维惯性,培养一种随时迎接灵感的思维状态,再通过在日常训练中有意识地利用顿悟、联想、逆向思维等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基本功的同时既增加了创作能力又培养了原创意识。

参考文献:

[1]蒋莉莉.发达国家动画产业的原创力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J].文化艺术研究,2009,(1).

[2]佟婷.动画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54.

[3]李昭栋.动画电影导演[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8.

收稿日期:2013-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