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斑羚飞渡阅读答案

斑羚飞渡阅读答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斑羚飞渡阅读答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斑羚飞渡阅读答案范文第1篇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它强调学生阅读量的积累以及在积累过程中和积累基础上的创造性思考,而教师起到组织、引导、参与的作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鼓励和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展,在探究中阅读,在阅读中探究,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在一次公开课的活动中,教师在上《满井游记》时,有意识地把教室设想成一间茶室,拟定一个话题和学生以聊天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的学习探讨实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补充。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当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了人文关怀。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北宋哲学家张载语:“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只有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教师要想让学生思考创新,必须善于设疑、激疑。阅读中的质疑方式常有两种:一种是由学生预习课文时记下的疑点,这些疑点可以是课文的基础知识,也可以对课文内容等的质疑;另一种是由老师质疑。由此,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引导、讨论,获得新的见解。例如,在教屠格涅夫的作品《麻雀》时,课上,老师把老麻雀的这种舍身救儿的精神归结为一种伟大的母爱精神,然而,有一同学发表了他的不同见解,他认为这种精神也可以是父爱精神,因为文中并没有指出这是一只母麻雀。我想,对于课堂上学生这种勇于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是可喜的,我们应给予大力地支持。

三、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同一个问题,从不同方面思考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是要求学生按照标准答案回答,大大扼制了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挖掘教材中的求异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敢于求异的品质,善于求异的素质使得求异思维得到发展。以沈石溪的《斑羚飞渡》一文的教学为例,文章在写作意图及对“我”在飞渡悲剧中角色的认识等方面存在着求异因素,有的同学认为作者通过“我”这一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斑羚的精神实质,给读者精神上的震撼,他崇尚斑羚的品质,希望人类从斑羚身上得到启示。而另一些同学则认为作者是这一悲剧的目击者,而对处于弱势的生命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同情,面对悲剧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忏悔,正是以“我”为代表的人类的猎杀才造成人与动物之间的矛盾,才使得动物走入绝境。对此问题,学生们各抒己见,思维空前活跃。

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中,想象思维是经常用到的思维方式之一,想象能力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内涵。学生的阅读过程,实际上是学生通过作者的语言再创造一个新形象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推进是离不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的。学生的想象力一丰富,对作品的阅读理解也丰富。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如人物形象的再塑造,故事情节的续写,读歌意境的再现,填补艺术的空白等方式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让学生对课文结尾进行续写。有的学生写到皇帝一时恼怒,最后把小孩及其家人残酷地处死了;还有的学生写到皇帝经过这一次游行大典后,感到痛心疾首,从此改邪归正,治理朝政,最后成为一名人人拥戴的好国王。多么富于合理的想象。

斑羚飞渡阅读答案范文第2篇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的作用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将学生真正地引入到语文学习的情景中。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问,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可以集中精力来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就是教师的提问,学生能够正确的回答出教师提问的问题,学生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二,提高学生注意力。初中学生刚刚从小学松散的学习环境中脱离出来。因此,在上课的时候,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而这些现象仅仅依靠教师的批评教育是无法彻底改善的。但是,如果教师巧妙地运用提问等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跟上老师的思路,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并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路来进行归纳,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第三,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学科知识,还要养成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语言表达能力。一般来说,语言表达能力主要分为书面和口语表达能力两种。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最常用的就是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回答了教师的提问,提高了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锻炼了回答问题的胆量,还提高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与准确性。这样可以不断地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现状

第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学生学习语文缺乏自主性。在上语文课之前,学生没有进行课前的预习,而在课堂上并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让学生进行预习。这样一来,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的效果就会明显的“一问三不知”,课堂也就成为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的地方。这样的课堂效率是最差的。因为学生的自主性差,在课前没有做必要的预习,这样就会导致课堂效果差。因此,教师就要采取相关的策略来改善这种情况,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第二,提问方式有问题。在初中语文课上,教师对提问时机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适当的时机提出恰当的问题,会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这样一来,课堂的学习氛围也会愈加浓厚,学习效果也会越来越好。然而,如果提问的方法不对,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对学习不认真等。那些不适当的问题不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变差,学生不进行主动思考、想问题等。这样的提问就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第三,问题答案的处理方式太过死板。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对问题的答案的处理方式太过死板。主要有以下三种现象: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并没有让学生来思考和回答问题,而是教师自己来回答;有的教师让学生来思考和回答问题,但是如果学生的答案有错误,教师就会立刻打断学生,并说出正确的答案;有的教师在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学生的答案有错误,教师不等学生回答完毕,就对学生胡乱批评,不能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

教师的这种行为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失去自主自考的动力,学生就会产生不动脑筋的想法。教师的这些行为往往也会让学生消极对待学习。因此,如果问题太难,教师应该启发学生,让学生思考,而不是教师自己说出答案;如果问题简单,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正确回答问题。只有这样,提问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

第一,少而精的提问。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进行提问,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而不是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拥有量,因此,教师提问的问题,数量不要过多。

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时,由于这篇课文是教育学生珍惜大自然,爱护环境,所以教师可以设计出一个主问题:请大家说说罗布泊的美丽和荒凉。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找出过去的罗布泊以及现在的罗布泊情景。通过问题的提出,学生就能够明确文章的学习目的这样可以让学生认真思考问题。

第二,循循善诱的追问。教师在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后,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追问。由于学生的回答在很多时候都是肤浅表面的,教师经过不断的追问,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深刻。这样让学生步步寻思,将问题进行深化,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更加完整、具体和透彻。

例如,在《斑羚飞渡》这门课中,教师可以采用追问的方式。“有没有同学了解斑羚这种动物的,请给我们大家讲讲?斑羚为什么要去飞渡呢?斑羚被猎人追赶到了崖边,这给大家暗示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学生回答,“斑羚被逼到了崖边,这是一个悲壮的故事。”“斑羚陷入了怎么样的处境?你们能在文中找到一个形象的词来表现吗?”学生:“陷入绝境,进退维谷,前面是无法逾越的悬崖。”通过这些追问,可以让学生一直处在思考状态,并且随着问题的由浅到深,学生的思维也会走向深刻。

第三,把握提问时机。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时,要把握住提问的时机。只有把握好提问时机,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去理解课本上的内容。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药认真备课,理解文中作者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在提问时找到问题的准确切入点,让学生能够强烈的感受到作者的写作目的,让学生可以更好的思考问题、理解文章。

例如,在讲《孔乙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两个问题:《孔乙己》这篇小说是如何表现举人打断孔乙己的腿这一情节的?小说是如何通过孔乙己的脸部表情的变化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

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准确的把握作者的写作动机,通过仔细的阅读文中描写孔乙己肖像的句子,学生能够了解孔乙己是一个受封建压迫的下层知识分子,通过对孔乙己的描述,可以看出孔乙己的社会地位低下,并为描述孔乙己这个人的人物性格埋下伏笔。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很好的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

斑羚飞渡阅读答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美点;趣点;情点;疑点

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平台,也是阅读教学的主渠道。实践证明,文本的美点、趣点、情点、疑点等往往是文本的重点、难点,也是让学生兴致陡增的投入之点,也是教学很好的切入之处。语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发觉“美点”

新教材选用的许多文章都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贴近生活,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美处之多,有美的文句、美的细节、美的想象、美的构思、美的修辞等。教师应善于发现并引导学生鉴赏美点,从而理解文章主旨。

如,冰心的《荷叶 母亲》中“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多美的想象与构思,如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形象与意境,就易于感受母爱博大无边,伟大无穷,理解母亲就是我们生命中永远为我们遮蔽风雨的人。

二、寻找“趣点”

趣点,往往是课文中最吸引学生眼球的地方。“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正因为有了趣点,才显得跌宕起伏、摇曳生辉。文本的趣点,有童心之趣、形象之趣、巧合之趣、诙谐之趣等,凡此种种,学生的心被作者的笔牵引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趣点,为理解提供动力。

如,沈复的《闲情记趣》中“物外之趣”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开始可不急求深解,先让学生说说文中的“以烟喷蚊,观鹤唳云端;草间观虫斗;鞭打癞蛤蟆”的情景,来体会其情趣,然后再想一想,这几件趣事是真实的吗?是想象之景,进而明白“物外之趣”。

三、体会“情点”

文本的“情点”,往往是矛盾冲突的激化点,作者感情的爆发点,文中人物精神的闪亮点,是读者情为所动的落泪点,是文本的耐读、精华之处。

如,《羚羊木雕》中“我”在父母的重压之下到朋友家讨回木雕掩泪而回时的情感描写;《斑羚飞渡》中老斑羚在整个种群一半牺牲一半生存时,自己毅然走向深渊时的神情描写;《土地的誓言》中“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作者对故乡饱含深情,凝聚着对故乡无比深切的炽痛的热爱及收复故土、解放家乡的坚强决心。

四、探究“疑点”

疑点是思维的火种。“疑点”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由于学生浅层思维及现代观念的影响,不能一下子判断出子丑寅卯来,必心生疑窦。这些疑点常常是文章的重要部分。可让学生认真阅读,发现疑点,也可扣紧疑点“发难”,让学生自由再次阅读析疑、解疑,最后讨论得到合理而清晰的答案,培养其探求真知的好品质。

如,《风筝》第一段中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此处既是疑点,又是重点和难点。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上下文,便可知“惊异”是因为北京竟有人在这样的严冬放起风筝来,“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虐杀”的一幕,从结构上说,本句是为了引出下文。

斑羚飞渡阅读答案范文第4篇

一、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教学中,教师常会设置能唤起学生生活体验的教学情境或教学活动,用充满浓烈生活气息的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高扬起探究课文的无穷信心和力量。这种活动可以让学生融情入书,身历其境,深入体验,从而比较容易地理解课文的内涵。

教学中,教师应随机应变,充分利用随时出现的一些有利于教学的事件或背景,以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学习《卖炭翁》一文时,正值雪后天晴,教师走上讲台开始导入:“同学们,漫天飞舞的大雪断断续续地下了几天,现在已经停止了。今天阳光明媚,是我们盼望多日的好天气。但是,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中国唐朝,有一个穿着十分单薄的老人却不喜欢这阳光明媚的好天气,总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卖炭老人为什么会有这样反常的心理呢?请大家朗读课文,用心思考。”这样,教师巧妙地借景引入课题,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再让学生阅读课文,认真思考这个与生活体验完全相反的问题,就为教师渴望的“学习内容与学生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作好了铺垫。

作品中的语言往往包含着丰富的信息——或哲理,或情感,或意境,或韵味,这些都隐含在语言材料中,是一种隐性的潜在的东西。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模仿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揣摩作品中人物的感情进行朗读,通过朗读时语气语调的变化、语音的抑扬顿挫来表现特殊生活场景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朗读可让学生把文字转换为对人物情感的体验和对多元生活的体验。在这种和作者、作品乃至作品中人物“直接对话”的体验中,人物形象、作品主题更容易被学生理解。

二、引导学生在故事中体验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 趣。”当学生对某件事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注意力集中,求知欲旺盛,思维敏捷。选入教材的很多作品故事性强,寓意深刻,教师可以打破常规,以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揣摩语言,体会感情,领悟道理,或者让学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辅以适当的手势,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情节或读了故事后的独特体验。这种富有个性和创见的讲述形式,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如教学《斑羚飞渡》时,教师配乐朗读文章,学生一边听读一边勾画文中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学生再讲述这个关于一群斑羚的悲壮感人的故事……学生在阅读与揣摩中不仅感受到了斑羚们行为中体现的崇高的奉献精神和顽强的生存意识,触摸到动物人性化的温情,感受到神奇世界的无穷魅力,同时也深深地感到作为人类的那份不足,那份愧疚,真真切切体会到斑羚的喜怒哀乐和它们的生存情势,决心要与它们和谐相处,共生共荣。

由此看来,语文能力的获得必须以自我体验为基础,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感悟、积累和体验,教师给予的和文本记载的都只能是外在的东西,难以融进学生的灵魂。

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语文学科是以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为目的的。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不是靠教师精讲就能达成的,“实践中产生的营养对于中学生来说更是重要”。因此,在学习中,教师尤其要注重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得的体验。当学生对文本提出独到见解时,教师不能简单地赞成或否定,可以把它作为生成的一个新问题抛给学生,这样,其他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得的体验就成为讨论、评价的依据。从情感上来讲,学生更容易接受同学的批评,评价者也会在这种评价活动中体验到阅读的成功,从而增强阅读实践的兴趣、信心,为阅读能力的提升提供可能。

培根的《论美》写于400多年前的英国,让学生真正理解其深刻内涵绝非易事。教学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阅读讨论题:以一个当代中国青年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培根的观点,你认为它过时了吗?有的同学认为:

没有过时,内在美胜于外在美的观点永远不会过时。

即使在开放的美国,克林顿当总统时因绯闻还差点下台。有的同学认为:外在美与内在美可并重,因为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以讲究打扮,更何况现代科技手段为人的外在美创造了种种可能。这时,教师没有立即下结论,而是让不同意见的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辩论。学生自由阅读,从教材中寻找根据,在揣摩中寻找答案,从而促进了学生阅读主体的积极参与,对“结果”的期待激发了其强烈的探求欲望。

实践表明,在实践中让学生体验知识和能力形成的过程,在实践中检验学习能力与学习的状况,是新课程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引导学生学习语文,不能局限于对作品本身的体验,课文毕竟只是范例,学生通过对课文的解读,应该达到对自然、社会乃至人生的感悟,这样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引导学生在联想中体验

阅读文学作品,不同的阅读对象会有不同的阅读体验。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断地体验感悟,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这种阅读体验会让他们领悟到更有价值更为本质的东西。这一悟得与获得不知道要比教师的直白告知珍贵多少倍,正如叶圣陶所言,“让学生自求得之”。

斑羚飞渡阅读答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提问现状策略

在语文的实践教学中,如果教师不注意课堂提问的技巧与策略,往往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并使课堂提问失去其应产生的效果。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采取策略性的提问,达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果呢?笔者结合十一年的教学实践,谈点个人感受。

一、当前语文教学现状

现状一:学生自主性差。学生在上语文课之前没有课前预习,而在课堂上,由于教学任务的要求,老师没有多余的时间给学生预习,老师在课堂上提问的效果就不言而喻啦。这样,课堂就变成了老师给学生灌知识的地方。这种课堂上课效率最差,效果也不会好到哪去?比如,在教学《社戏》这一课文时,我请同学们讲一下课文的大致内容,然而,点了好几个学生都结结巴巴的,回答的都是学生临场阅读的内容,只是文章的一小部分内容。我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可我们平时由于受教学进度的限制,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给学生在课堂上做预习。很显然,因为学生自主性差,没有做必要的课前预习,所以课堂上的上课效果就难以避免的差。因此,老师或是学校因当采取一些相关的策略,改善这种状况,使得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

现状二:提问方法单一。在上语文课的时候,教师把握提问的时候也十分关键的。适当的时候提出恰当的问题,会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课堂上,课堂的学习氛围也会越来越浓,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将越好。但是有些老师提问方法单一,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起不到助推作用。如,在上《在山的那边》时,教师一股脑将问题全部提出来,“从时间、事情、心理、方式四个角度来个概况这篇诗歌的两部分的内容;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的这种是想感情是怎样表达不出来的?谈谈你对这篇诗歌的看法等等”学生一看,第一感觉就是自己不会,所以学生也不会自己去认真思考。那么,这些提问就起不到它因起得效果。同时也没有学生能够提出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变差,学生也不会主动去思考,主动想问题,因为老师已经把所有问题提完,自己没有问题可提了。那么,提问也没有达到他应该的效果。

现状三:教师处理问题方式呆板

在课堂上,有些教师提出问题后,自己回答;或是指名让某位学生来回答,一旦回答有些错误,教师马上打断他,及时说出正确答案;有时候学生的回答有错误,他也不等学生回答完,就对学生说这说那的,也不引导一下学生,使得答案正确。例如在上《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教师问学生这篇文章中斑羚陷入怎样的处境?课文中有一个词很形象的写出了斑羚的处境请将其找出来?然后点了一位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只回答了斑羚陷入绝境,而不知道那个词在哪?老师见他半天支支吾吾的就直接将答案说出来“陷入绝境,进退维谷,前面是无法逾越的悬崖”这种行为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学生没有表达完整自己的观点,也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他们也就失去了自己思考的动力,想着反正老师会给出真确的答案,自己何必动脑筋了?教师的这些行为往往使学生消极地对待教学。如果确实是问题太难,教师应该充分地启发学生或留给学生课后思考。如果问题简单,可以引导学生回答,这样提问才会起到作用。

二、如何解决提问尴尬

策略一:精心设计问题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愉快的状态,他的思维就会有超常的发挥,他接受外面信号的速度就会非常的快捷。这就是说,作为一个教师,课堂上必须注意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让学生时刻处于一种轻松自如的情绪中,那么无论是记忆,还是思维,都会得到最好的发挥。

在教学某一单元或者某一课文前,教师应从中提炼出其中的精髓,找出关键点,然后再以精髓和关键点为出发点设计问题,以此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同时问题的设计应该精炼扼要,别致新颖,难易适中,既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和学习热情,又能完成教学任务。其次,问题提出后老师并不是就完事大吉,空洞地给学生答案。热情鼓励,提供线索,使学生处于兴奋愉快,思维活跃的状态也是老师需要做的,当然这也是提问的艺术。

策略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然而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最高境界不仅仅是课堂上老师向学生的提问,还在于学生能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聪明的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发现者的身份进行角色互换活动,即把学生引入到探究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除疑惑的过程之中。即首先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然后对问题产生一定的理解,对所需要解答的疑问有了一定的思路。这时学生必然就会试图找出这些共鸣的东西或者疑问的答案,主动向老师提问就会变得容易得很。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真诚、策略、有说服力的去点评这些问题,并带动其他同学思考、解答。毫无疑问,这种互动性质的学生提问,老师和学生一起思考作答的教学方法一定会事半功倍。

鉴于受中国传统教育“老师教学生学“影响,学生大都碍于面子,怯于出错,害怕老师而不善于主动提问,这就造成老师提问学生作答容易,学生提问却”难于上青天“的现象,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对于文学作品也不可能有自己的看法,语文课程只能流于形式。这个问题的解决应循序渐进,我们可以尝试学生之间进行互动,然后再过渡到师生之间的互动。以课堂作业的方式先让学生为自己的问题做一个总结,然后课上让学生轮流进行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小型演讲或者讨论会,教师尽量做到只起引导作用,让学生敢于放开,大胆尝试,不怕犯错。慢慢培养成习惯后教师就可以参与其中,真正实现师生平等交流、互动。这不仅对于初中语文课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对于好多课程都应是一个借鉴。

总之,科学合理有效的语文课堂提问,不仅能强化教学的力度,激发学生思维,而且从本质上能够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因此,在语文教学问题设计方面,老师要认真安排,耐心启发及引导,使得学生思维和语言运行同步,进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教学效果与学生能力共同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谭向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及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 2009,12(06).

斑羚飞渡阅读答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结构;优化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classroom teaching to I see

Zhao Ming

Abstract: Teaching optimize structure,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of more to the exchange, to effectively put an end to the inculcation of knowledge, fully mobilize the initiative of student learning and the exchange in the process of discovering problems and solve the problem, the real leading rol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main role of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is conduciv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Key words: classroom teaching structure; optimization

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师的讲授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这种单调沉闷的教学,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受压抑的学习环境之中,学习缺乏主动性,思维没有创造性,智能不到充分的发展。因此,革除陈腐的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迫切需要。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很早就提出过教师进行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的主张:“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就是说,教师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诱导他而不硬拖他,激励他而不硬压他,给他点明解决问题的诀窍而不把现成的答案灌给他。由此看来,丛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考、分析、实践中自觉地接受新知、探索疑难、总结规律,充分调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自我反思等多向信息交流方式,彻底改变“注入式”教学中那种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受教的地位,才是最科学、最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那么,如何来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向信息交流呢?现根据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和做法。

一、设疑激趣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疑问,创设困惑情境,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恰当的课堂提问,一组新奇的经典故事,一段有趣的科普知识,都会给学生以困惑情境,引发学生交流探索的欲望。例如,在教《杨修之死》一课中,同学们对“杨修”这个人物颇感兴趣,因他才华横溢,特别聪明。杨修因其才受到曹操的赏识,也因其才被曹操斩首,这是为什么?我首先给学生提出问题。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是因曹操妒才,有的说曹操心狠手辣、奸诈、坏……,气氛热烈。这样,学生便会对问题的解决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强烈欲望,自然就此问题展开了课堂信息交流。

二、引导探索

没有思考探索就不能突破前人,就不会有新的发现,就没有理性的升华,更谈不上发明创造。在教学中,当学生对设置的疑问产生求知的欲望时,教师不要急于分析讲解,应该抓住机会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探索、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自身反思的全方位信息交流,可以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见解,通过信息的互传,建立学生之间的智力沟通。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善于引导,而不是把知识结论全盘托出,给学生创造一个充分的自由思考的空间。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努力通过认真地思考探索和信息交流来解决问题,改变学生课堂上“毫无疑问”的听课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组织学生课堂探索和信息交流时,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学生与课本的交流),边阅读边思考讨论相关问题(学生自身反思的交流),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大胆地提出问题和老师、同学争论(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同时,教师可适当地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比如,在教《杨修之死》一课中,杨修的“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实际上是一种人格障碍,一种心理疾病。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应从杨修之死中明白什么呢?让学生讨论,然后总结:一个人应有健全的人格,要有正常人的心理,这当然需要从小培养,心理健康的标准是:①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②正视现实,接纳他人;③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④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⑤对社会有责任心;⑥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⑦有独立、自主的意识。这样,通过提出问题的控制,学生的思考目的会更加明确、交流探索会更有深度。

三、质疑答疑

凡是有所建树得人,往往既善于思考探索又敢于大胆怀疑。墨守成规、信奉教条、盲从书本是不会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因此,教学中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怀疑、敢于否定。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不要害怕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不要轻易否定学生不同于书本知识的观点,要和学生平等地交流争论。师生之间的质疑切磋甚至对书本知识的怀疑否定,看似课堂教学有些“混乱”,却恰恰反映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比起死气沉沉、呆板单调的“一言堂”,这种课堂教学环境,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无拘无束,会提出很多意想不到的、有探索价值的新问题。比如,我在教《斑羚飞渡》一课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斑羚为什么要飞渡?学生开始讨论,最后学生谈及到人类的残忍面,虽然对作者的行为作了怀疑,但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这充分说明学生在学习中不是死板地接受知识,而是经过了积极地思考,真正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四、归纳反思

学生在课堂上的充分活动与多向信息交流,初步掌握了课本基础知识,但对于重点、难点的把握往往不够准确,甚至还会有轻重颠倒、顾此失彼的现象;同时也不能很好地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内部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因此,放手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由地思考探索和充分地信息交流之后,教师还要适当的对学习内容加以点拨,使学生更加明确知识的重点、难点;对知识的纵横联系加以梳理,使点、线、面充分融合,更加系统化,便于学生掌握。教师还必须指出学生在学习探索过程中的不足,从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是交流探索的终止,课后的反思、练习与课后的实践探索仍然是课堂信息交流的延续。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外活动和生活实践中继续进行深刻的交流学习,锻炼自觉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总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加强教学中的多向信息交流,能够有效地杜绝知识的灌输,充分调动学生带着浓厚的探索兴趣自觉地获取知识。并在交流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完美结合,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培养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

斑羚飞渡阅读答案范文第7篇

一、应该“接招”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语文的性质特征,恐怕很难。用一副不工整的对联,也许可以概括出语文的特性和学习要求:

上联:语修逻文重联想想像情感包罗万象

下联:字词句篇须积累体察感悟相随一生

横批:表达交流

语文课姓语名文,要成为“语文尖子”,绝非一朝一夕的事,也非题海战术可以达致,正因为语文课要求学生既有丰富敏锐的情感,又有恰当准确的表达,所以语文的课堂生成问题,和其他学科不尽相同,自然而然,分析、解答的方法也差异很大。

面对语文课堂上学生由阅读、感悟、思考而产生的生成问题(当然不是那种“刘德华和周杰伦谁更帅”的八卦问题),教师是顾左右而言他,还是引导全体学生一起努力思考、释疑、共同提升?

作为教师,作为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我们必须正视学生的生成问题,并有效地进行解答。《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如习武:高手过招,应该能“顺手接招”,而且最高境界是化有招为无招。

面对学生的生成问题,教师应该“接招”,这既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语文知识的尊重。

二、如何“接招”、“拆招”

既然我们明白了面对课堂的生成问题,应该积极主动地“接招”,那么关键点在于师生如何一起“拆招”呢?是大而无当地评价一番学生态度端正,还是师生一起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及课文内容出发,告诉学生“拆招”,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紧扣语文

对于语文课堂的问题和训练,始终要围绕“语文”二字展开,紧扣语文的特质。我们不妨先看《童趣》中的课堂片断:

师:请同学翻译“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生1:(翻译)

生2:老师,作者为什么会鞭打虾蟆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谁能解答?

生3:因为虾蟆是益虫,它会吃蚊子等,所以作者不忍心把它打死,只是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师:你真聪明!虾蟆是益虫,我们要保护它们。

……

在这里,虾蟆是益虫还是害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应该从语文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做:前文是“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作者鞭打虾蟆,还是“童趣”的表现,既为了替虫子打抱不平,又因为虾蟆把自己吓了一跳,这些动作细节,恰恰写出了儿童的内心世界、写出了孩子气、写出了生活中活泼的有意思的一面。扣住“益虫”来分析,不是语文课的内容。如果教师不善于引导学生走进语文,而只重视德育渗透、品德教育,那就偏离了语文的本质。

(二)联系语境

对于由课本或其他阅读材料字面引发的问题,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能联系语境具体分析,正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对于这些问题,绝不可以架空分析,而是应当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出语文的东西来。请看一节《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教学实录: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 12 段至第30 段,即小英子“赖床被罚”的片断。大家读到第22 段时,“意外”发生了:

(平时很调皮的)学生吴:打得好,打得妙,打得女儿呱呱叫。

教师:大家赞同他的说法吗?

(同学不约而同)答:不赞同。

教师:吴xx同学,你从哪里看出爸爸打得好,而且打得妙呢?

学生吴:打得好,是因为小英子赖床,因为爸爸对她寄予很高的期望,要求也很严格。打得妙,是爸爸把鸡毛掸子倒过来打,打得有力,打得狠。

教师:从哪里看出爸爸对她的要求高、严呢?

学生吴:下文说要英子去寄钱,去闯练,而且英子又是家中的老大,要起带头作用。

教师:你的分析很有道理,始终紧扣课文内容,而且你说得很完整,很有整体感。但这样评价只看出父亲严格的一面,是否和父亲的形象完全相符?

(同学开始议论)

教师认为又一个契机来了,马上启发:从“赖床被罚”这一部分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蔡:父亲其实很疼英子:第29 段又写到父亲送衣服、送钱过来。送衣服是怕英子淋湿了,着凉;送钱是想让英子买点早餐吃,因为上文没交代这个环节,而且送钱来可能也是父亲心理上的一种补偿。

学生陈:父亲来看望英子,说明父亲放不下,很愧疚,想看看英子是不是还在哭,也是对英子的一种安慰吧。

(同学鼓掌。)

学生吴:老师,我刚才说错了,应该改一下,打得狠,打得伤,但打在女儿身,痛在父母心。

(同学热烈鼓掌。)……

课堂上的学生吴,刚开始可能是无意间说出了那几句顺口溜,如果老师粗暴地批评他一通,斥其不严肃,似乎也很正常,但教师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因势利导,抓住文中相关的内容,相关的词句,明白“打在女儿身,痛在父母心”的道理,并且很轻易地分析出人物形象。更加可贵的是,教师并没有空洞地说理,诸如要理解父亲、珍惜亲情等,而是始终从语文学习出发,紧扣语境分析。

(三)训练语言

语文课是语言课,文学作品都是以语言为最小的基本单位构成的,再就语文两大功能来说,表达和交流也是以语言为单位进行的,因此,在课堂上,必须要着重进行语言训练。笔者在《斑羚飞渡》的教学时,在品味语言的环节,教师让一位正昏昏欲睡的同学起来回答,没想到他读错了,但正是因为他的“错读”,成了解决这个环节的契机。该生的错读竟然让问题迎刃而解:

原句: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

学生错读: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为代价架设起来的桥。

学生分析认为:原文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甘愿牺牲的老年斑羚比作桥墩,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老斑羚的牺牲精神和悲壮感人。

原句: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

学生错读:但让我惊讶的是,从头到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

学生分析认为:震惊比惊讶更有震撼力,更写出了“我”心灵的震动,被老斑羚的牺牲精神深深震撼。而惊讶没有这么深的程度。

……

类似的语言分析,既没有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又紧扣词语、语言本身的原始义、引申义、程度、范围、修辞、感情等方面来分析,是中规中矩的分析,是实实在在的分析,是简单、微小而有实效的语言训练。这样的训练,既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能力,又可以让他们懂得以语言为单位,真正读进文本中去。

(四)训练语感

大家都知道,语感是一切母语学习的基础途径,是我国汉语学习的传统经验,关系着语文学习的全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语感可分为语音感、语法感、语义感。语义感是对词语的思想意义和情感色彩的敏感,有了灵敏的语感,就能顺利地实现表达和交流的需要。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学生的语感锻炼。

笔者在《出师表》的教学中,布置了一道拓展题:请你对诸葛亮效忠刘氏父子的做法进行评述。

学生李:他讲义气。答应了刘备就帮忙到底。

学生袁:他忠于职守:外交、军事、政治、经济,都是他的事。

学生关:他是智慧的化身。他无所不能,料事如神: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空城计……

教师:大家能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能互相补充,非常好。我希望大家能从刚才的角度,用语文的语言来评述。(片刻之后。)

学生吴:羽扇纶巾,躬耕南阳;隆中高对,卧龙出山。正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一代智圣,千古韬略。正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壮志未酬,千古遗恨。正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他的答案一出,真的博得满堂彩。我问他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答得如此完美而富有文彩,如此全面而富有气势。他说,评述诸葛孔明,应当从“智”、“义”、“忠”、“憾”四个方面来考虑。由此一例可见,吴同学的语感是非常好的,问题一出,他能立刻抓住问题的关键处,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有条理地进行组织语言,并且可以将古今的诗词名句信手拈来,合理运用,不管是其语法感还是语义感,都到了一定的高度,确实是不可多得。

斑羚飞渡阅读答案范文第8篇

为促进阅读教学本质的回归,进一步深化新课改理念,笔者根据自身经验从教学准备、课堂要求、教师素质三个不同方面对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力求在教学中解放和激活学生的个性,促进其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字: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的思考必须与老师的答案一致,这样的课堂不但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也使阅读教学缺乏灵气。因此,有必要开展个性化的阅读教学。而要在教学中充分弘扬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多向对话,就要在如下三方面着手构建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

一、丰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准备

1.和谐的师生关系

著名学者罗杰斯曾经将创造的两个最基本条件概括为“心里自由”和“心理安全”。因此,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的为学生提供自由的空间和适当的安全感。教师要将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逐一指导。教师应当在课堂上下建立起融洽的教学氛围和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来面对自己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潜在力量。

2.认真开发个性化阅读教学方案

(1)设计个性化的阅读教学目标

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往往会给学生设置共同的教学目标,通过所谓的“标准答案”来规范所有学生的思维成果,以期能够实现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效果。但是,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往往不能实现应有的效果,在学生个体差异和理解能力的不同影响下,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容乐观。个性化阅读教学强调给每个学生设立单独的阅读目标,通过对个体的前期了解和其阅读能力、基础知识等多方面的掌握来设立合理、适当的教学目标,在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影响下调整问题难度,保证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取得最大程度的进步。

(2)选取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内容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往往需要用到课外阅读教材。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时,教师除了应当遵从国家相关文件要求的规定外,还应当适当参考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合理的采纳学生的思想,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在能够给学生的阅读能力带来提升的标准下合理选择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安排阅读结构和阅读领域,推动和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得到阅读基础和创造能力的双丰收。例如,设置班级读书角,建立学生阅读档案,在节假日、每周、每学期,适时、适量地布置各类阅读作业,结合热播电视节目进行相关书目的阅读要求等等。加大课堂内外的阅读信息量。

二、创设个性化阅读教学课堂

个性化的阅读教学课堂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让学生成为阅读学习的主体。如,钱梦龙的“三主四式”,魏书生的“六步自学”等都是较为新潮的教学模式,对个性化阅读教学有促进作用。

1.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模式

(1)情境教学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时候要充分整合各类教学方式方法,合理的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浓厚的阅读气氛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在灵活途径的引领下丰富其对阅读的认识。例如,在引导学生读了《陈太丘与友期行》后,有学生认为元方敢于指出长辈的错误是一种率真,也有学生认为元方直接指责长辈在礼貌上欠妥,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对文本有了个性的理解,并在交流中发现了别的同学理解、思维、方法的独特之处,这样有利于调整、改进自身的思路,扩大视野范围。

(2)对话式教学

阅读教学活动可以看做是教师、学生、阅读材料三者之间的交流对话。个性化阅读教学需要建立一个动态发展的课堂,通过合作互动和开放平等的对话来实现教学过程,在对话中培养学生对美感的体验和阅读技能的提升。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还要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

2.多元化的阅读教学和评价

教学评价对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要综合考查学生的各方面感受和体验,全面洞悉其阅读的质和量。

(1)激励性评价

激励性评价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激发学生阅读和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教师在发现学生思想闪光点时应当及时的大胆的给予适当的肯定,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积累信心投入到更深入的探索和思考中。但是在激励性评价时也要注意“度”的问题,激励性评价并不是没有原则的评价,教师一定要有效的把握评价原则和评价程度,既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新思想和新言论也不能对过激的言论给予不负责任的肯定,要合理的引导学生在保持特点的情况下积极思索。例如,在教学中发现有学生在学习了《斑羚飞渡》的散文后,认为故事虽然很感人,但是文章似乎有悖于人类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多和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看待问题,肯定他们思想中的独特之处。

(2)引导、延时评价

教师在对学生的思维结果进行指导时,往往不需要过早的为学生提供评价和结果,可以在自己的理解下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知道,引领学生独立思考,寻找新的结果和结论。王冶秋先生就提到了自己在读了十多遍《阿Q正传》后的不同感受也验证了这一做法的意义。这样不过早的给学生终结性的结论可以培养学生多方位的思考,拓宽学生的思路并培养其深入思索的好习惯。

三、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

初中语文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对语文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整个过程都给教师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和很多的挑战。语文教师只有在充分熟悉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情况下才能灵活运用,只有在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程度有足够掌握的情况下才能将给学生提供恰当的指导和帮助,并且教师必须具备足够丰富的知识面和足够广阔的阅读域,这也是给学生提供充分引导的基础性工作。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升和专业水平的增长,与时俱进。

个性化阅读教学从理念和方法上突破了传统阅读教学的限制,强调了师生关系和学生的个性张扬,相信在语文教师的不断探索下,个性化阅读教学定当取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