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一英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B-0074-01
新课程的导入作为教学活动的预备环节,对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应有效运用新课导入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优化教学活动。本文主要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导入和呈现技巧进行如下探究。
一、推陈出新导入法,呈现教学新颖性
新颖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首先应该能够促使学生对英语新知识产生兴趣,吸引学生课堂学习注意力,接着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回顾导入新课,由此实现新旧知识的紧密结合。
推陈出新导入法,即教师在学生已习得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并总结已学旧知识,提出旧知识的新用法,引导学生学习新方法和知识。此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框架上,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提升学习效果。在推陈出新导入法的应用中,教师需注意提前两节课备案,总结新课程需提前准备和思考的知识要点,在授课结束前,预留并安排学生思考新课学习要点。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9Unit3 language study中,Steps to learn language poingts in Reading部分要求学生“Find out the similar usage of the language points”以及“Expand the points after calss.”此课以基本的语法知识学习为主,与前面所学的词汇量相关用法知识有很大关联,所以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让学生总结已学词汇语法使用的异同,并举例说明实际生活应用中各类语法的使用,从而进入新课学习。学生在原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发现和进一步探索,就更容易接受新课程知识了。
二、问题悬疑导入法,呈现教学启发性
教学是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合理设置问题悬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创新与想象的潜力,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合理运用及迁移能力。
问题悬疑导入法是指教师在新课教学中,通过提出与新课知识点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和回答,自然进入新课学习。在应用问题悬疑导入法时,教师需注意在课前整理和总结相关的知识,充分备课。问题的设置与选择要结合学生特点,合理设置问题和相关新课学习的具体导入步骤。此外,教师还应多鼓励学生课前预习,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
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1 Unit5 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 的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文章了解大人物,教师可以在Warming up环节提出问题:“Who do you think is a great person?Give your reason.”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并启发学生结合自己心目中的大人物给出答案,接着在总结学生的英雄观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思考、讨论来解决本单元文章中的问题,以此启发学生想象力,完成新课程知识的学习。
三、时政热点导入法,呈现教学生活性
英语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高中英语教学也应体现这一特点。课堂要体现生活化,就需要融入生活中的各种元素。
时政热点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列举时事政治热点或社会政治现象,提升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引领学生结合时事深入思考,让学生能够通过在生活化的问题探索中锻炼思维,由此完成新课程知识学习的合理导入。这种方法下构建起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拉近高中英语与社会现实的距离,不仅符合高中英语生活性原则,而且能够解决英语教学难点。教师需注意的是,在应用时政热点导入法时,对于高一年级学生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周围生活和社会时事政治的兴趣,给予学生后续的学习提供动力和支持。此外,教师需在课前结合新课程知识点仔细整理时事政治相关导入的资料,保证该方法的有效实施。
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4 Unit4 Women of achievement这一单元主要介绍了世界上较为著名的女性及其先进事迹,在教学导入阶段,教师可据此为学生陈述或播放一些涉及女性问题的政治时事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观点与看法,例如,结合“Chinese sex ratio not har-
monious phenomenon”和“The teacher de-
scribe some political and historical events,then guessing”来引出话题。
按照“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再根据教材的基本要求灵活地进行资料新编,精心地设计编导课堂教学活动,经过很多的新课程模式改革收到了“新课标”预期的一些效果。以下是为大家推荐的英语教学计划报告资料,提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
英语教学计划报告一
高中英语课程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本事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事,异常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本事;构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本事;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
开学到此刻我们高一英语备课组利用团体的力量和个人的智慧,按照“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再根据教材的基本要求灵活地进行资料新编,精心地设计编导课堂教学活动,经过很多的新课程模式改革收到了“新课标”预期的一些效果,较圆满地完成高中第一模块的英语教学工作。
一、团体备课实效化
团体备课是发挥群体优势,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措施。为此,我组的团体备课有序地进行,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资料、定主讲人。活动资料有教材分析、有教法研究、有质量分析、有教学反思等,并且认真学习《新课标》,不断钻研新教材。主讲教师提前钻研教材,吃透重难点,并能提出重难点突破方法,其他组员质疑、补充、完善,做到集思广益。团体备课后,各位教师分别承担各项任务,任务具体到人,具体到写教案、制作课件、出单元检测、语法专项、月考试卷、模拟试卷等。每个教师必须按时完成任务并传到共享文档,供其他教师分享,当然,其他教师都在此基础上根据所教班级的实际情景,进行必要的修改,然后把修改过的教案等共享在网上。经过团体备课,发挥所有教师的智慧,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课;经过团体备课,使各位教师明确近期和远期任务。除了正式的备课时间外,我们还不分时间与地点,有问题随时随地讨论研究,并得到解决,有时是一个信息的传递,有时是一个知识点的落实,有时是一个考点的分析,有时是一点教学体会的交流-----总之,团体备课不流于形式,更注重资料与实效。
二、教学计划清晰化
今年进入高一学习的这一届学生在初中时学的是人教版的教材,此刻高一却又得学译林出版社的牛津版教材,所以,初高中学的'教材本身就不衔接,怎样使刚进入高中校门的学生顺利完成初、高中英语的过渡是我们高一英语教师都觉得棘手的问题,但又必须战胜的问题。
开学初,在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时,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并了解教学情景,对学生以前学过的教材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分析了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以及进行纵向横向比较,备课组各位教师共同商讨制定了详细的备课组工作计划及高一英语教育教学计划,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工作指导方案来贯彻实施。
三、措施具体化:
1、互相听课,共同提高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高一全体英语教师都根据自我的计划,采取了具体的行动,尽最大的努力使工作细化,具体化。如每一天早读的任务,培优补差的工作,默写环节的落实,课后的个别答疑,期中考试后开始的作业分层等,教师们都费尽心机。虽然工作忙,但我们备课组内常常互相听课评课,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
2、采取了一系列必要的措施夯实巩固基础。
为了使学生能尽快地适应牛津教材,我们还把每单元词汇表上没有而学生没有学过的单词整理出来,督促学生背诵、记忆。他们自主学习本事的逐渐构成。然而,我们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教学经验的积累还是粗浅的,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也有一些困惑有待解决。
一、如何杜绝对话课变成回答问题课。
在我校的英语课堂上,每位教师带入课堂的是精心制作的课件,和精心编织好的任务链,一些英语口语较好的学生,能简便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而另一些学生常常无法用英语说出一段话,有的甚至听不懂教师的课堂用语,上课时教师不得不经过提问不断地启发,这样的一问一答,往往影响了整体性的教学资料,把对话化为回答,表面是师生的对话,是互动,而实质上学生仍然是“听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强调“对话”,而不是“满堂问”,所以如何提高学生英语的口头表达本事是当前我校英语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如何杜绝合作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可是在有些班级中,有的学生不参与讨论,有的参与小组合作了,却一言不发,代表小组发言的往往是那几个人。课后,我们也尝试布置了一些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的作业,可最终有的小组由成绩好的同学代替小组其他成员完成,有的小组成员则商定每次这样的作业由小组成员轮流完成。这样合作学习还是没能真正地实现。
三、如何合理安排每个单元。
按照“新课标”,每个单元大约花十个课时,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时间不够。首先,每一单元的单词表上有很多生词,其实还有很多单词表上未列出的单词,尽管我们没有要求学生把每一个单词都背出来,但学生觉得有些单词光记其含义就很费力的了。其次,每个单元都有一些巩固练习要做,要讲评,所以,讲评课也要花掉几课时。所以我们仍在摸索如何合理地安排每个单元。
存在困惑是正常的,我们会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争取到达“新课标”的要求。
英语教学计划报告二
高一上学期是高中教育的起始阶段,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所以这一阶段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我,作为一名新的教师,同样和学生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为了让自我能顺利进行新课标的教学任务,也能使学生*完成新课标的各项学习要求,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以便他们在各方面能够健康发展。而我也必须严格要求自我,力争把英语教学搞的有声有色,特制定英语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材分析
教材是“课标”的具体表现,是学生学习的“蓝本”。此刻使用的人教版每一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要话题开展听说读写活动,共九个部分,即热身,阅读,理解,语言学习,语言运用,小结,学习提议和趣味阅读。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呈现与训练,以及语法和句型等重点循序渐进,循环反复,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系统。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体系,用新的理念、新的方式、新的体系呈现出来。
我们应当以进取的态度去学习新教材,研究新教材,理解新教材各个栏目的编写意图,限度地发挥各个栏目的作用。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去理解新教材、适应新教材、用好新教材,一方面我们又要努力站在新教材之上使用新教材,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对其进行大胆的取舍和重组,力争做到教材为我所用。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性,发展自主学习的本事和合作精神;
2、做好初高中的教学衔接工作,让学生了解和适应高中的英语学习;
3、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本事,培养学生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事,以及运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本事。
4、优化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使他们能经过观察、体验、探究等主动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自我的学习潜能,构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本事。
三.学生现状分析
我所带的班级是高一年级5班和6班。总体来说,学生生源构成复杂,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城区学生较少,普遍英语底子差,基础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做题方法不得当,并且大部分学生对英语有一种畏惧感或者是厌学。分开来讲,高一5班的同学在基础和兴趣上都比高一6班的同学略高一筹。针对这些情景,我打算在高一齐始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本着低起点,爬坡走,抓习惯的原则,长期不懈地抓好学生学习英语的的兴趣和习惯的养成。狠抓基础,改善学法,激发兴趣,提高学生们学习英语的本事”。
英语教学计划报告三
一、所教班级基本情景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15)高一(16)班的英语教学,这个两个班都是平行班,经过本学期的教学,学生已基本适应了上课的流程和掌握必须的学习方法,可是学生的语法基础普遍薄弱,单词记忆不是很梦想,听说读写的英语本事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教学指导思想
认真钻研新课标,树立新观念,探索新教法,在学校教学计划指导下进行工作。异常注意根据我校高一学生实际,努力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本事。构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本事。异常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本事。继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培养听、说、读、写四会本事,理解、分析和阅读的本事,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三、教材分析
按照新课程改革,本学期开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模块必修(2)两个模块剩余和必修(3)和必修(4)。(人教版)共10个单元资料。共十二个模块。其中有两个模块为复习模块。
具体安排:对于10个模块,每一模块用10课时,课本的学习能够这样进行:上新课8个课时,单元复习检测2个课时。
四、教学资料
本学期主要学习必修三和必修四。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每个单元中的黑体词语以及出现的重要句型。语法主要为:情态动词的用法。名词性从句包括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等。主谓一致。动词Ving的功能用法。其中名词性从句和动词Ving的功能用法是本学期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五、主要措施
(一)教学方面:
1、为了使学生打牢基础不至于出现知识断层,本学期要有计划的把学生初中学过的但掌握不好的时态、句式、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动词不定式以及部分掌握不好的词汇、短语、句型分插于单元的新课教学中。
2、在听力方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从高一就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除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外,还坚持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放一些英语小片段,趣味的视频和带中英文字幕的经典电影,让学生融入一个说英语的英语环境。
3、在口语表达方面,本学期要狠抓学生的口语表达,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设计教学,把提高学生的口语安排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具体措施,每周二四六三次英语课,抽出5—10分钟的时间,安排一到两名学生到讲台前进行英语口语表达练习,形式多样。
4、在词汇方面,单词一向是学记忆生的难点、薄弱点,直接影响学生综合本事的提高,在教学中要重视词汇教学,狠抓单词的记忆与巩固以及对词汇的意义与用法的掌握。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单词记忆方法和养成勤查词典的习惯。为打牢学生的单词基础,在每周单元学习结束前对学生进行单词默写检查两次,一次让学生互评,一次由教师亲自评阅。
5、在阅读方面,阅读理解本事的培养是高中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的重头戏。在单元教学中精心设计一节课阅读课,充分培养锻炼学生的阅读本事,阅读技巧,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并且有计划的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6、在写作方面,坚持每两周一次作文训练,训练题材、方法力求多样化,并能及时进行讲评。并针对高一新生的写作基础,给予英文写作的指导和误区分析,可适当让学生多背诵一些常用的句型,句式,词汇和短语,或是很有代表性的范文。鼓励学生写英文日记,对个别英语特差的学生尽量多批改、多指导。
(二)在教研方面:
1、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尤其与旧大纲不一样的地方,清楚哪些资料是新增加的,哪些资料是已经删掉的,哪些资料初中已经学的。认真研究新教材,在团体备课的基础上认真备课、上课,认真进行自习辅导和批改作业。
2、坚持每周互相听评课活动,相互取长补短,提高自我的教学本事。
3、团体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有力保证,有利于经验丰富的教师与年轻教师互为补充、共同提高。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材;对比分析;教材使用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材不仅应以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为编写依据,还应尽可能的灵活多样,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教育部,2003)何安平(2001)指出,教材的科学评价是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科学的评价方法往往使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
一、教材的宏观对比分析
(一)整体分析
人教版和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1)这两个版本的教材均采用模块方式分册编写,其整体结构包括目录、教学模块、单元配套练习和附录四个部分。但教学单元包含的数目不同,人教版每册共有5个教学模块,而外研版每册共有6个教学模块和1个复习模块。这两个版本教材的编写都采用了多元教学大纲的设计思路,即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综合考虑词汇、语法、功能―意念、话题、任务等与语言学习相关的要素,并使这些要素相互建立联系。(程晓堂,2006)教材以话题为主线,以版块形式设计教学活动,将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相互交叉,将语言知识与功能―意念相融合,将话题与任务等相结合,如: Reading and Vocabulary, Everyday English and Function, Topic and Task 等。这种任务与话题、语言知识等的结合的设计思路,适应了任务教学活动的潮流,符合新课标的精神。(杨黎霞,2008)
(二)版块分析
人教版的板块设置较为固定,设置了Warming Up, Using Language, Reading for Fun等9个版块;而外研版有Introduction,Cultural Corner, Task等11个版块,这些版块根据需要合理组合,没有固定的编排。这两个版本的教材均设有关于学习策略和单元知识点总结的版块,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在人教版中,分别是Learning Tips和Summing Up,而在外研版中,分别是Learning to Learn和Module File。学习策略以显性的方式渗透于语言教学,有利于教师实施关于学习策略的培训,进而有利于学生优化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调控策略的培养,更体现了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些版块布局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课改精神。
此外,这两个版本的教材有些版块的设计较新颖。人教版教材在紧扣模块话题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设置Reading for Fun版块,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的学习兴趣。(杨行胜, 陈晓梅 2011)外研版教材设有Cultural Corner特色版块,这一板块设计的目的主要是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其文化意识和对中外文化异同的鉴别能力。
二、教材的微观对比分析
(一)题材内容
这两种教材每个模块都以一个话题为中心,选材广泛,内容丰富,视野开阔,信息量大,都注重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在人教版教材中,Unit1至Unit5的话题分别是:友谊、英语发展、旅游日记、地震以及英雄曼德拉;其培养的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分别是:喜爱日记、热爱英语、热爱大自然和运动、同情灾区人民以及钦佩英雄。在外研版教材中,Module1至Module6的话题分别是:新生所见所感、新老师教学风格、首次火车出游经历、社区调查、介绍金属氧化反应的实验课以及因特网和电信;其培养的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分别是:热爱英语学习、了解国外学校、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家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客观辩证地看待网络发展。
1.这两个版本的教材选材都弥漫着浓烈的时代气息,如人教版的骑行之旅和外研版的因特网和电信都体现了时代的潮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外研版选材更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充分体现了教材的生活性。Module 1和Module 2直接联系高一新生的学习与生活,有利于激发阅读兴趣、引起情感共鸣,同时也有助于增进师生间的友谊。3.外研版教材更注重学科的整合,具有跨学科性质。Module 5将化学实验融入英语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迁移能力,调动其学习热情。
(二)词汇呈现
这两版教材均附有词汇表在后。外研版教材仅简单地将生词罗列出来,而人教版的词汇表编写设置别具匠心,用黑体标识重点词汇,用三角形标识课标词汇,这样便于学生区分词汇,有重点的学习,提高词汇学习效率。此外,这两本教材在单元教学中也有呈现词汇,但呈现方式有异。人教版教材将重点短语与词汇在文章和练习中以黑体呈现,便于学生在语境中学习、掌握和复习重点词汇和短语。外研版教材以词汇框的形式再现词汇,并将词汇与语言技能融为一体。
三、分析结论与教学建议
这两个版本的教材都采用多元教学大纲的设计思路,以模块的方式分册编写。教学单元以话题为中心,以任务为主线,组织和安排听、说、读、写等教学活动,在教学内容中渗透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的教育,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外研版的教材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科整合意识更强。人教版教材单词呈现更具特色,便于学生区别重点单词,在语境中复习单词。外研版以词汇框的形式再现已学过的相关词汇,衔接性强。此外,外研版还设有Pronunciation 版块,保证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基础,具有较强的基础性(罗毅,2011)。
笔者建议教师:①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整合教材内容,灵活使用。在单元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调整教学顺序,以提高教学效果。②充分挖掘教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教学质量。虽然人教版教材设有Learning Tip板块,外研版教材也设有Learning to Learn板块,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策略训练。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深度挖掘教材,充分有效地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人教版和外研版都有单元总结Summing Up或者Module File,教师可以利用该板块培养学生的调控策略,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反思,肯定自我的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③注重教材的跨学科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增强学生跨学科学习的敏感性。人教版教材和外研版教材都加强了跨学科学习,将学习的重心由单科知识机械记忆转为整合不同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巩固。
四、结语
两种版本的教材在诸多方面都各有千秋。教师不应拘泥于任何一本教材,而应有效地结合双方之长,扩充内容,大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参考文献:
[1]陈琳等. 英语(必修1)(供高中一年级上学期使用).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2]程晓堂. 基础英语新课程英语教材评析――兼评外研社《英语》(新课标)初高中英语教材[J].基础英语教育,2006(5).
[3]何安平.外语教学大纲.教材.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估[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4]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课程教材编写组. 英语(必修1).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6]罗毅.英语课程标准研修与教材分析[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困惑之余我深入学生作了了解,原来他们觉得,数学、英语这些历来的主科难学是很正常的,但一直以来明明是“次科”“易科”的地理如今竟然也变得这么难,他们觉得不可思议,也始料未及,更无法适应。面对困局,我逐渐感觉到问题很可能出在了“衔接”上,并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解决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问题,尤其是高一阶段的衔接问题,对整个中学地理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此我就把这作为自己的教学科研课题。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搞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首先要“知己”和“知彼”, 然后才能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所谓“知己”就是要知道我们初高中教师自身教学上的差异,各自都有哪些优势和不足。所谓“知彼”就是要知道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差异,初高中学生学习状态的差异,以及所有这些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一)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差异
1. 地理教学内容的差异
课程目标的差异 初高中地理课程目标既紧密联系,又有所区别。初中课程目标主要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地理学科的各种知识,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等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初步形成爱国情感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高中课程目标则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地理规律,能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在地理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怀、可持续发展观念等方面有更自觉的意识。
地理教材的差异 初中地理教材为义务教育必修内容,分成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它具有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征,感知性色彩较强。其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在区域地理中贯穿主题学习、范例学习,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这是符合初中学生年龄较小,理解、分析、归纳、推理能力较弱的特点的。高中地理教材则从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二者都不再全面地学习区域地理。必修课程大体上是学习系统地理,着重体现基础性、通用性。选修课程基本上是学习应用地理,由多个模块组成,着重体现深化性、多样性和针对性。两种课程的知识系统性和内容逻辑性都比初中教材明显增强,理论比重加大。而且设置有多个“问题研究”环节,以案例的形式进行知识拓展和问题探究。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解、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学会总结规律,应用规律。
2. 地理课程设置引起的差异
现行中学开设地理学科的是七、八年级和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唯独九年级不开设地理,出现了一年的地理学习“间冰期”,故高一学生对初中所学的地理知识大多遗忘殆尽,导致了高一学生对地理学习普遍感到困难。
3. 学生学习地理状态的差异
学习心理的差异 初中地理是一个没有刚性要求的考查科目,成绩不计入升学考试总分,平时教学较偏重直观性、趣味性,学生学得相对轻松,压力不大,因此在学生心目中一贯就有“次科”“易科”的印象。一进入高中,学生的学业负担骤然加重,地理又从偏重直观性、趣味性变为偏重理论性、逻辑性,加之高一开设的自然地理,理科色彩和抽象性都比较强,这对于偏重文科的学生来说更是增加了难度。巨大的反差,使不少学生难以实现学习角色的转换,缺乏对身心状态的调节能力,从而产生了适应性焦虑,成绩自然也就不理想,个别学生甚至放弃了地理学习。
学习方法的差异 初中地理所教多是基础知识,内容通俗易懂,形式活泼直观,对学生的空间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要求不高,在考查过程中,往往仅凭突击记背也能顺利过关。高中地理则更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需要理解、分析、归纳、推理等能力的综合运用,而高一学生大多还没有这种意识,仍然沿用画书本、记笔记、背笔记等机械的学习方法,结果往往事倍功半,无法突破困局。
另外,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通常由老师牵着走,学习计划的制定及其推进基本由老师主导。进入高中后,学习自主性增强,学习方法日趋个性化,学生又处在摸索中,难免会产生茫然,制定的学习计划,要么不切实际而流于徒有形式,要么缺乏毅力而无法贯彻执行。
4. 地理教师教学的差异
由教育格局引起的差异 我市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初中与高中分离办学的格局,大多数学校办成了单一的初中或高中,一些名为完中的学校也往往初高中分开在两个不同的校区,这样的格局无形中阻碍了初高中教师的交流。就地理学科而言,在一个合理的周期内能实现初高中教学“大循环”的教师并不多。初高中教师往往少有对方的教学经历和经验,在各自的教学中不太注意也不太懂得与对方的衔接。不少教师对整个中学阶段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无论在宏观把握上还是在微观了解上都还有不足。所有这些造成了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落差。
(二)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1. 学生学习状态的衔接
从初中到高中的学习须跨越知识能力的大台阶,困难是不言而喻的,对此应该尽早给学生以清醒的认识,树立打硬仗的思想。尤其在某些薄弱高中(如我校),不少学生认为自己靠初三拼搏一年就上了高中,高一、高二松口气,高三再努力也能上大学。对此,除了从道理上讲清其不切实际外,还可以在平常的测验考试中结合所学,适当与高考接轨,让他们既熟悉了题型,又打消了幻想,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但同时我们也需注意到,绝不能把高中的学习困难盲目夸大,使同学们看不到前途。在平常的测验考试中若盲目照搬高考题目让他们做,很可能会弄得学生个个灰溜溜地没了信心。我们主要地还是从正面讲道理:高中学习是难,但也难不到哪儿去,经过自己的努力,困难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此外,作为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讲清楚高中三年的课程安排、考试制度、评价方法等,使学生对此有清晰的认识,成竹在胸,未雨绸缪。
2. 教师教学的衔接
初中地理教师教学的衔接 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的地理教师,在实施教学时,都要有衔接意识。初中教师要把对学生相关地理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坚决摒弃只是画重点、列提纲来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这样学生即使经过九年级的“间冰期”,死的知识会有所忘记,但活的能力仍能留存下来,为其高中的学习服务。初中教师还要尽可能多地了解高中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在讲授某些知识点时不妨开出一个口子,以便高中阶段的进一步展开,使教学更具有前瞻性。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的衔接 高中地理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初中地理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在教学安排上,针对高一学生旧有知识大多已经忘记的特点,可以尝试花适量课时对初中的知识进行梳理,以图重构初中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也可以在某部分内容教学前,将初中相关知识来个回顾,使新的教学变成对旧有知识的巩固和延伸。最好是两种方法有机结合进行。
情景导入教学是通过设计出系列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为语言功能提供充足的实例,并活化所教语言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这种情景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有助于学生把知识融于生动的情景之中,有助于学生理解所传递的信息,触景生情,激活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应用情景导入教学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由于情景教学强调情景,所以教师得做大量的教具和剪切视频,甚至制作采访录等,为创设情景做充分准备。常用的情景导入有:图像、谜语、表演、悬念、问题、故事和游戏等。如:讲授外研版必修三Module4―Sandstorms in Asia时,向学生展示我国多个城市出现沙尘暴的图片,让学生对沙尘暴有初步了解,播放北京沙尘暴时的视频片段,学生知道了Sandstorms带来的危害以及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等。通过这些图片视频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中,就有学生提问:Sir, what are sandstorms? 也有学生问:Where do sandstorms mainly happen? 甚至有学生问:Can we solve the big problem? Doe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ve any plan to stop it? As to us students, what can we do with sandstorms? 学生能够提出如此多问题,充分证明了我们孩子的学习潜能,后面的课文学生完全可以自我学习,同学交流探究完成阅读任务!
二、教学内容与知识问题化――针对
所教知识问题化就是把课内和课外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通过我们老师的理解、挖掘、重组、生成,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思考、探究的欲望,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比如,要教会小学生一加一等于二这个知识点,我们可以考虑怎么样针对这个知识点生成一个值得思考的、有一定价值的问题。如果这样设计问题的话,我手里有一个苹果,你手里有一个苹果,那么,我们两个人一共有几个苹果?这样就把抽象的知识变成了具体情境下的问题,简单明了,针对性强。因此,讲授外研版必修五Module5―Saving the Antelopes时,针对课文提出如下问题:1、事故:How and why was Jiesang killed? 2、保护缘由:Why did people advocate saving the antelopes? 3、政府行为:What ha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done to protect the antelopes? 4、效果:What about the number of the antelopes now? 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就可以很轻松的读懂文章。
当然,问题的提出必须有针对性,一方面,根据学生基础能力而设定,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另一方面,要围绕教学所达成的目标而设计,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以习题化代替问题化,二是设计问题肤浅化。所以,通过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真正从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设计问题探究化――思疑
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 可见,问题是引导和激发思维的基本线索,是培养学习者认知发展和思维技能的切入点。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创新就是要强化问题意识, 设计优良的问题集进行教学,培养学习者的思维技能和创新意识,是教师必备的技能。前文提到的知识问题化是指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类型丰富、质量优良的有效教学问题来贯穿教学过程,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与思维技能的发展,实现其对课程内容持久深入理解,不断激发学生自身提出问题,并加深问题探究的方法,形成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知识背后所蕴含的基本方法和思想策略。因此,问题探究化教学要注意问题的设计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能自发学习,有激情、有斗志,同时要求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基础水平。最重要的是问题要有启发性,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探究的愿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即问题要能达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境界。如:讲授外研版必修四Module2―Traffic Jam时,课前让学生深入调查深圳市交通拥堵状况,课内探究这样的问题:Today, all the big cities in the world meet a big problem―traffic jam. If you are mayor of Shenzhen city, what will you do to deal with the traffic congestion? 学生间不断交流,探讨治理交通拥堵的办法。学生能提出现有的治理之法,如:进城收费、建议坐公交、同单位拼车、建议回复自行车王国、建修新路缓解、单双号限行以及路段限行等,学生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如:陆上和地下环形立交的建设、错开各单位上下班时间,甚至有学生提出政府各单位可在全市多设办公据点,既便民、体现关怀,又不必开车、坐车。学生的建议不胜枚举,一句话,千万别低估了孩子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四、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化――反馈
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旧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效果往往表现出强烈的“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新课程标准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确立了“以学论教,教为了学”的评价思想。旧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方法比较单一,侧重于纸笔测验,即终结性评价。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方法多样化,除了纸笔测验外,还采用了多种过程结果并重,定量定性结合的方法,如学生访谈、问卷调查,学生成长记录袋,课堂教学观察法等,更加重视过程性评价。而观中高中英语科组制定出基本的评价标准:1、情绪状态:指课堂气氛和谐、轻松、快乐;2、交往状态 :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程度;3、思维状态 :指学生是否在跟着老师的讲授做着同步思维活动,同时是否能提出问题、能否发表独特的见解,是否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4、目标达成状态:交往状态,目标达成状态和思维状态能否达成预先设置的三维目标。
开展教学效果评价一方面促使学生积极,听课认真,注意力集中,课堂气氛融洽、活跃,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促使老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注重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师生、生生交流平等;促进教师自身不断提高自己,重视教学研究,开展教学改革。
五、课堂教学反思化――思改
关键词: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一、实践与探索
根据课改精神,我校提出了“办富有国际视野和校本特色的现代化、示范性、五星级高中,成为师生共进、社会满意的精品学校”的目标;要求教师生活品位日益提高,业务水平与时俱进;期望学生学会生活,身心健康;学会学习,知识渊博;学有特长,勇于创新。目标能否达成,需要我们解读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整合各种资源,拓展学生视野;创新教学常规,建设优质课堂,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课改。
(一)解读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
由于课程标准比较原则,只规定了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而对知识点的取舍每套教材都有自己的理解,选择的知识点或案例不一样。许多教材是原必修教材的浓缩,缺少知识铺垫。不少学科还出现初、高中脱节的问题,因此教师要补充大量高中学习必备的知识。加上高考方案迟迟未出台,出于对学生的高考负责,一些教师贪多求全,课堂容量增加,节奏加快,难度加深,作业偏多,导致学生的负担明显加重。针对这个问题,在课改实践中,我们强调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注意能力要求的层次性,循序渐进。要清晰地理解必修模块中选取的知识内容以什么方式呈现;在本学科的最基本的基础知识中,有哪些放在必修模块,哪些放到选修模块,知识之间有什么内在的逻辑结构,每个知识点在不同的模块中分别应该把握什么程度的要求,坚决放低起点,减小容量,通过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走进新课程,接受新课程。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有了十分重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表现在:选取的知识内容和知识点改变了,知识内容的编排体系、逻辑结构改变了,知识点的教学要求改变了,知识的呈现方式改变了,重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和运用。面对教材变化,几乎所有教师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困惑。许多教师感到课时不足,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之间矛盾很大。教材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一些学科不同版本教材的教学要求之间、教材内容与课后习题要求之间存在差距;教材要求与初中教学衔接不够;各学科相关教学内容顺序颠倒;知识的铺垫不足;一些尚未学习的概念提前出现;甚至个别教材中出现了不少科学性的问题等。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一方面适当增加一些科目的课时。同时,我们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要求。尽可能系统地研究整套教材的体系,重点研究好必修模块的知识体系和双基要求。通过系统的研究,提高教师把握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对教材的研究以优化课堂教学为中心,运用课例研讨的方式进行新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把对教材的体系、内容、能力要求的研究放到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中去进行,为此,我们加强了集体备课和名师的引领,做到制度性和非制度性集体备课相结合。在规定的备课时间内开展有效备课,不仅仅是统一进度和作业等,而是就每一节课的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合理取舍知识点,对每个知识点讲到什么深度、要讲哪些例题等都一一进行研究,最后由备课组长拿出优化的教学方案。非制度性的教研日益常规化,同一备课组的教师经常在一起研究问题。学校要求各备课组多与教研员联系,请他们来听课、评课。要求名师开放自己的课堂,青年教师跟班听课,我们还组织了对外公开课、青年教师校内公开课、课题研究课等多种层次的研究课,要求全体教师每周听课至少两节,听课情况每周张榜公布。通过听课和研讨,全体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更加准确,对难度和深度的处理更加恰当,一年来,我校有八位中青年教师获评优课市级一等奖。
(二)整合各种资源,丰富课程内涵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四大要素整合起来的生态环境。一般说来,教材资源是潜在的,需经教师着意开发,方可利用。而环境资源则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有意识地加以创设的。因此,教材与环境的教学资源能否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关键在于教师的课程意识,即教师能否按优质课的价值取向发现、创设并充分利用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使潜在的变现实的,隐性的变显性的,薄弱的变强化的。
新课程实施之初,许多课程资源正待开发,没有名家的教学设计,没有现成的课件,没有现成的配套练习,甚至为了找一个素材或案例都要花上半天的时间,教师们备课感到很费劲。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鼓励教师大胆创造,新课程面前人人平等,你就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创造者。首先要用好教科书资源,教科书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其次要恰当用好网络和媒体资源。三是要挖掘师生生活背景资源。四是积极开发地方资源。针对目前学生手头学习资料观念落后、题目陈旧、有许多题目超出知识范围等情况,许多学科对现有资料进行重组,自己编写学案,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各位老师各显其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目前我们重点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教科书资源的开发与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学生经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案的编制等。
高中新课程有学习领域,我们按“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江苏省普通高中学分管理指导意见”“江苏省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建设指导意见”“江苏省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江苏省普通高中校本评价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有计划地组织高中新课程实施,开齐开足规定的领域的课程,特别对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通用技术及音、美等课程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关于校本课程:我校通过主题为“生存方式与未来发展”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目标牵引,学生“在省武高种下一棵理想的树……”,考察自己当前的生存方式,谋划自己未来的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人格,从而形成学校的德育工作特色。配套的基地有校内李公朴事迹陈列馆、江苏中天钢铁集团、江苏国茂国泰集团、市劳动力就业市场等。组织学生参观各种企业及其设施,参加就业体验活动、志愿者活动,聘请地方有识之士给学生上课,组织毕业生与职业人员对话,让学生在理解职业的种类、特征、职业生活等问题的同时,培养劳动的意识,学习职业人所必需的劳动观、职业观,使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就业观,更有积极的创业观。
通过主题为“异域文化与本土知识”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学生学习异国语言的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的意识,从而形成学校的语言文化教学特色。配套的基地有校内书画室、英语角,春秋淹城遗址、恽南田纪念馆等。通过英美文化与英语学习、吴文化与常武文学等背景的学习、比较、研究,让学生深入了解地方文化、地方民俗、民间工艺,继承本土文化精华,使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植根于具体的本土文化之中,同时也培养学生广泛了解、深刻理解各国文化的素养。每年一次的国际英语节、国际夏令营更是丰富多彩,所有节目都是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从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是受到英美文化的感染和熏陶。这种氛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相当多的学生在高二时就通过了相当于大学本科的英语达级考试。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了解了欧美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一个真正的‘武高人’,首先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国际人”的理念。
通过主题为“科技进步与生态环境”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学生接受良好科学教育的机会,形成全校性对科学素养的追求,营造学校的科学教育特色。配套的基地有校内科技馆、动物标本馆,百年航空、百年科技、百年诺贝尔科学奖,校外的中华恐龙园、全国花木示范区等。通过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能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生命科学常识等为主题的知识的学习,学生在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能源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同时,培养科学观念、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
(三)创新教学常规,建设优质课堂
按照本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的过程。新课程教学的灵魂是创新,它需要教师借鉴、融合各派教学理论,需要教师的智慧和教育机智。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新课程下无常规,也不应有常规,循规蹈矩的教学是与新课程精神相背离的。然而,在现实国情下,作为规范、引导教师教学行为的教学常规还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原因包括:一是新课程的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才刚刚起步;二是传统的教学常规对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有着深刻影响;三是整个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我们不可能短时间内就达到新课程的理想状态。所以,只有找准“切入点”,不断保持学校常规管理的耐力;找准“兴奋点”,不断提升学校常规管理的眼力;找准“落脚点”,不断锤炼学校常规管理的功力。以新课程的理念制定教学常规,让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转化成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使广大教师真正健康地走进新课程。
首先,教学常规要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师的素质直接左右着新课程的推行,因此,制定教学常规须关注并致力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符合新课程精神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体现自主、创设合作、引导探究、注重过程”,教学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授与记忆的过程。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接受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实践学习的多样化统一。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研制者和开发者,这多重的、内涵丰富的角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素质要求。新的教学常规应该是能够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发教师的创造热情,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只有在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常规下,教师才能转变单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才能促使自身的专业发展,实现师生双方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特别重视备课、上课、课后反思
备课。总的要求是变常规性备课为教学设计。做到课前有思考、有思路,能说课。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可以有不同的备课要求,教案要因人而异;教案要留有发展的空间,注重实效。新课程下的教学常规应加大对备课组活动的管理,形成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备课制度。备课应该牢牢把握“个人领悟、集体研究、把握课标、重组资源”的原则,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最终能够形成具有教师个人风格的教案。譬如,在实践中,我们提出“备课”要做到“五有”“五备”:即脑中有“纲”(课程标准),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数”(差异),手中有“法”(方法)。教师要对教材作“问题化”处理,使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将知识串联起来的线索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从而强化认知冲突,以及以学生为主体的解决问题的亲历性活动设计。
上课。谁抓住了课堂教学,谁就掌握了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权。我们坚持“夯实基础,滚动提高,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彰显能力”的教学思想;以“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培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目标;以“每句话都有用,每道题都有针对性,每分钟大多数学生都有收获”为要求。从偏重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师生的互动;从偏重关注知识点的掌握转向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从偏重关注学生回答问题转向关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偏重关注单一化的教学手段转向关注多种媒体的科学选择和合理运用;从偏重关注结果的评价转向关注课堂教学中的过程评价。探索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使全体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好地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好地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后反思。这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极为重要,须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也可写下“教后感”。一般而言,一堂课可从三方面进行反思:教了什么、怎么教的、教得怎样?学生是否获得了“是什么”的知识(语言信息)、“怎么办”的知识(智慧技能)、“怎么学”的知识(认知策略)。通过课后自我评价、自我诊断,总结成功与不足,寻找问题,以便改进提高。
正是鉴于以上教学常规的新思路新策略,我们正确把握了课堂活动、探究学习的“度”。在课改一开始,有些教师的课堂成了活动的“天堂”,课堂成了少数学生“表演”的场所,大多数学生成了配角甚至是观众。我们认为这种状态并不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真正状态。经过开设研究课和反复研讨,我们在如何处理活动的问题上也取得以下几点共识。(1)活动是必须的,但活动不是课堂的全部。(2)活动不等于表演,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朗诵、演讲、实验设计、辩论、写作等都是活动。(3)就活动本身而言,应该把活动安排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正所谓“大难大动,小难小动,不难不动”。(4)活动中应当关注全体学生。不管哪一种形式的课堂活动,都不能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而要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特别要注意防止两极分化,对后进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但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教学内容那么多,课堂容量那么大,如何进行探究学习教师们感到很困惑,有时稍一探究教学内容就完成不了,不让学生探究又与新课程的理念相违背。经过交流和研讨,我们达成了以下五点共识。(1)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但探究学习是有层次的,高一学生由于能力的原因,目前所进行的应该主要是教师引领下的探究。接受学习是必须的,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但要避免机械的接受学习,要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即主动接受式学习,这是一种通过类似探究的方法或途径来获得或体验知识结论的学习方式。(2)在进行以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时要注意:要在重点内容上展开探究,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学生通过探究来掌握。在非主干非核心的内容上让学生进行有意义接受学习,有利于腾出更多时间让他们在重点问题上展开探究。(3)课堂上的探究活动一旦开展,就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充分地讨论、实验和探究,“走过场”式的探究活动是一种没有实效的探究。(4)课堂上学生的探究学习应当有结果。探究后教师要善于总结,最终要在“双基”上体现和落实。只有课堂气氛热闹,而学生没有掌握一些最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课,不能算是好的课。(5)慎用归纳式的探究,少用开放试的探究。归纳式探究耗时太多,开放式探究没有结论要少用,主要用于学生思维训练。不是每一节课都要有这样的探究,一节课上有一个这样的探究就可以了。我们还开设16个学生咨询室,加强课后辅导,在辅导答疑中师生共同探究。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一些变化,教师的自信有了,创新能力提高了,该讲授的地方就讲授,该探究的地方就让学生真正探究,逐步做到了传授知识与探究性学习、知识积累与素质积淀、归还学生时间与归还学生思维过程、解决问题与创设问题情景的平衡。
二、问题与对策
一年来,我们实践课改,同时反思课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是──
新课程对学校传统的课程组织模式提出了挑战,学校适应起来存在困难。高中课程内容新,模块多,教材变化大,师资数量、结构和整体素质一时难以适应,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的对策是深入细致地研究课程设置方案,进一步完善必修课开设方案,组织学生选课指导小组,研究选修课的开设方案。
课标与教材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由于课程标准比较原则,只规定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而对知识点的取舍每套教材都有自己的理解,那么多知识点和案例应该如何选择对教师来说难度太大,希望能有一个对课标解读的“再解读”,即细化的课标或考试纲要之类的东西,对未来高考中的知识点进行限制。部分教材不能真正体现课标要求。如部分教材中的少量科学性问题:知识容量大、难度大的问题;初、高中衔接不够的问题;各学科相关教学内容顺序颠倒问题;知识的铺垫不足问题;一些尚未学习的概念提前出现问题;例题难度小、作业难度大的问题等,我们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可以适当处理,但无法改变教材本身。所以,很希望与教材编写者对话。通过多渠道发出一线教师的声音,呼吁出版社尽快修订教材,使教材与课标尽可能合拍。
选修课可能给教学管理带来困难。高二将有大量必修课和选修课并设,每个学生选择的学科不一样,各学科中又有不同的模块,这会给课表的编排和教学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我们设想在“自助餐式”选修不能做到的情况下,认真做好“套餐式”选修。
关键词:中职英语 创新教学
按照国家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标准,英语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掌握英语基础知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对中职生来说是必备的技能之一。但大部分职业学校重视专业课,而把英语视为可有可无的闲科,因此,部分英语老师对英语教学也采取了消极态度,同时,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不出国门,不与外国人打交道,不用学外语。笔者认为这是极其错误的,现就此问题谈一点浅见。
一、中职学生英语现状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中职教育的投入,每生每年可享受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加之政府助学金,学校奖学金等,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职业学校。中职学校的学生极大多数是中考失败者,还有一部分是根本没参加中考而上职业学校。笔者曾对三个班(208名同学)入学前英语水平进行调查,发现英语中考成绩不及格的有154人,占58%。没参加中考的26人,占9.8%。形势不容乐观。
二、当前中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法单一。今天,依旧有众多中职英语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满堂灌,照本宣科,只注重对语言知识点及语法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英语的实际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上仍然是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学生参与交流互动、练习实践的机会很少。还有很多教师重视语法的讲解,把生动的课文,对话,逐词、逐句译成汉语,然后用大量时间去讲解语法,用汉语对语言点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可谓词典搬家,课堂缺乏生机活力,语言学习环境枯燥乏味,这种方式抹杀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在当今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情况下,很多中职学校的英语课还处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有的学校甚至连一台录音机都没有,这无疑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往往是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
(二)学生基础差。大部分学生觉得英语学习困难重重,信心不足。问他们为什么,他们都能自我分析:基础太差,兴趣不大。个别的学生甚至不知道二十六个字母的正确书写方法,英标不会读,单词记不住,句子听不懂,语法不理解,文章看不懂,觉得所学知识运用性不强等。
三、对教学改革的建议
在问及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堂形式时,学生提到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实践型等。这说明,当今学生已由被动的吸收转到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上来了。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生动形象的呈现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职业教育中“教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现象,从而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有几点建议:
(一)认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要帮助学生认识英语正在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是用来交流的工具,未来不懂英语也算是文盲。要让学生懂得今后工作中英语的重要性,经济收入的高低直接或间接与英语有关——继续参加高一级学校的学习、职称晋聘,劳务输出除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都离不开英语。
(二)编撰有中职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根据“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等新的职教办学理念,针对中职学生的实际状况,教材内容设计不妨由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组成。公共英语板块主要编写模拟学生步入社会后的日常交际用语,可以围绕校园生活、职场工作、生活娱乐等较为常见且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进行设计。该板块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对于专业英语板块,可以组织骨干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根据校企合作的反馈信息,进行调研、探讨,了解该专业所涉及到的对英语的要求,然后进行总结、编写。该板块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英语应用能力。
( 三 ) 创设情境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结合专业,教师设计出接近岗位的、生活的、复杂的活动,整合多重的内容和技能,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比如,在上民航班课程时,讲到称重“weigh”这个单词时,我就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问他们乘客上机限重多少,超重怎么办?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乘客与安检工作人员的角色扮演,这样既激发了兴趣,又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四)进行直观教学,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果。课堂教学中可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形式改革。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传递教学信息的具。用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已是现代英语教学的一种大趋势。学校尽量投资配备多媒体语言实验室,使其具备语音试验、外语视听、等多种先进功能,为本科教学发挥作用。利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集成在一起,这样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充实、更形象、更生动。使传统的课堂变成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虚拟教室,使以讲解和板书为主的教学模式变为文本、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共存的新型教学模式,大大提高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环境变得丰富多彩。
本文作者:孙秀芳工作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1.学会因材施教我认为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就要承认学生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差异是天然存在的,是客观的。学生之间,不仅有知识经验和智力的差异,还有学习态度、习惯、兴趣等非智力上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他们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也不同。教师应该学生品行上的差异,对学生作业的差异,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要有足够的宽容量。因此,每个教师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注意运用不同的问题和方法,不能用一个模式对待所有的学生。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只有这样,真正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有可能建立起来。教师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就要理解你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例如:我教的两个班级英语水平存在差异。一个班学生基础水平好,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很强;另外那个班学生基础弱,上课时不够活跃。因此,我在讲课时,就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那个程度好一点的班级,让学生自己总结一些知识点,并且让他们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系统性的去学习。在那个基础弱的班级,就会在讲解知识点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尽量把它编成顺口溜,或者让学生联想日常生活中的情景,这样可以使学生记忆更深刻。例如:我在讲“sometime”时就列出了“some-times、sometime、sometimes”。因为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区分他们。于是我就启发他们:some可表示“一些、某”,“time”可表示“时间、倍数、次”。然后逐步再启发他们sometime表示“某时”sometime表示“一段时间”。因为两个单词之间有一段距离,所以是“一段时间”。“times”是次数的意思,所以“sometimes”是“几次”的意思。这样,学生很快记住了各自的意思。教他们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创造性思维,在快乐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这种方式的学习充满了趣味性,学生很喜欢,又达到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正视学生差异,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对学生的不同看法耐心地听取,正确引导。多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要,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展示的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2.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发动者。他们在活动中能表现出主观能动性。教学就是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鼓励学生踊跃参与,教师要妥善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去。为此,要营造良好的参与环境,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要留下足够的参与时间和空间。学生能讲的,要尽量让学生讲。要创造良好的参与条件,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时,采用有效的方法导入新课。教学环节由易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反过来又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我在教高一必修Myfirsttravelonthetrain时,我感觉这篇课文涉及澳大利亚的地理、风景等方面的知识多一些,如果直接理解课文,可能会枯燥一些,学生未必感兴趣。所以在正文前的导入环节,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课前做好资料查找工作。上课时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把自己小组找到的资料与大家共享。学生们找到许多与澳大利亚相关的东西如:地图、悉尼歌剧院、考拉、袋鼠等,还有一些关于风景的图片。这样,学生们不仅很有成就感,同时积极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形成活泼的教学氛围,既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教师通过恰当地提问也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问题设计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帮助学生理解、鉴赏文章的切入点。教师设计问题,要遵循循序渐近的原则,要把问题建筑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之上,服务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水平的目标需要。因此,作为老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营造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想象空间。教师设计问题时,要紧扣教材,层层推进,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梯度。在提问、解答的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引导,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欲望,帮助学生认知和理解。我们要深入研究教材,合理安排知识结构。作为老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进行发散思维。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环节由易到难,以旧带新,不仅巩固复习所学知识,还便于新知识的牢固快速地记忆。
3.相信学生是可以转变的每个学生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都有丰富的潜力。每个学生都有才,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用发展的观点对学生充满期待与希望。教师的角色决定了教师对学生应该采用宽容的态度。教师不能以成绩论英雄,那种选拔少数学习尖子、淘汰大多数普通学生的教育模式,必须给予根本性的改造。
4.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学习的成效大小和任课老师有很大关系。他们喜欢某位老师,也往往会喜欢他的课,并能主动接受这位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因此,我们应该在课内外真诚、和蔼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少批评学生。在教学中要常用鼓励性的语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理解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当学生得到老师的肯定后,会增强自信心。对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老师也应该和颜悦色。在课下,教师可以和学生谈心,多了解学生心理在想些什么,他们有什么困惑,能否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与学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而在人格上,学生与教师是完全平等的。教师既应该是合格的教育者,同时也应该是学生可信赖的朋友。教师要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那么,教师首先要尊重自己的学生。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和谐的课堂气氛是维持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宽松的课堂环境、良好的情感态度很重要。新教材需要的不仅是教师深厚的知识基础,更需要教师与教材脉脉相通的感情投入。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去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