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汶川大地震纪念日

汶川大地震纪念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汶川大地震纪念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汶川大地震纪念日范文第1篇

男:我们热爱家庭,是因为家庭给了我们宁静的港湾。

女;我们热爱祖国,则是因为

男;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的安栖之所

女;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做人的尊严;

男: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孩子快乐健康的童年!

女:今天站在这升旗台下,我们五年六班的每一名同学,都格外地激动与自豪。

男:因为,今天,我们要亲手将五星红旗高高升起

男:担任本次升旗手的是踏实细致,全心为同学服务的好班长[ ]同学。

女:担任本次护旗手的是认真负责的大队委[ ]同学,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卫生委员[ ]同学,品学兼优、严于律已的[ ],[ ]同学。

男:下面,我宣布,升旗仪式开始,请旗手到位。

升国旗,奏国歌,向国旗敬礼。

女:礼毕,唱国歌,指挥,[ ]。

女:明天就是五月十二日,是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那一刻地动山摇,八百蜀地化废墟,十万生灵遭涂炭,举国齐喑,众生同哀。

男:灾难面前,大爱无边,华夏一心,众志成城。下面就让我们带着一颗最虔诚的心,为在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们默哀一分钟!

女:有经历才有成长,悲伤后,哭泣后,让我们擦干眼泪,勇敢地抬起头!

汶川大地震纪念日范文第2篇

同志们:

今天,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既是传统的国际护士节,又是汶川大地震二周年纪念日。首先,我代表卫生局向全县护士姐妹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问候,祝大家健康幸福、节日快乐!同时,向在百忙中抽出宝贵时间莅临会议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在过去的工作中,全县广大护理工作者切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特别是在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的伟大历史使命中,我们一部分护士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与灾区人民同舟共济、患难与共,争分夺秒地救治受伤群众,开展防病治病工作;广大医务人员坚守岗位,情系灾区,踊跃捐款捐物、奉献爱心,表现出可贵的拼搏勇气和奉献精神,展示了新时期“白衣天使”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涌现了一大批先进事迹和先进个人。后面,我们将对16名“明星护士”进行表彰奖励,这是对她们辛勤工作的肯定。希望全体护理工作者都要以她们为榜样,不断提高自身思想境界和业务技能,真诚对待每一位病人,更加恪尽职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维护群众生命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前,我县卫生系统正在开展以“加快卫生科学发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主题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希望广大护理工作者要积极参与、认真践行,争当推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排头兵。要牢记南丁格尔的神圣誓言,发扬白衣天使的光荣传统,将我们的人生价值定向在卫生事业上,把我们的人生坐标定位在群众满意上,用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去点燃生命之火,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加快我县卫生事业科学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汶川大地震纪念日范文第3篇

“嘟——嘟——嘟——”三声短哨在我们耳边回响,同学们立刻躲进桌子底下。有的同学太胖躲不进去,有的像只蜗牛背了一个重重的壳,我们在桌子底下真像蜗牛壳里睡觉——难以翻身。我抬头看了看四周,同学们都躲了起来,连陈老师都不知躲到何处。

“——大约过了15秒,一声长哨在响起,同学们不慌不忙的跑出教室,双手抱头。在下楼梯时,有的同学在天南海北的闲聊,好像一点也不把这次演习当回事;有的同学真想一不垮下去,可这是随心所欲;有的同学说“快冲啊!不然就完了,快点啊”;有的像田螺爬行——动作太慢。

“双手抱头,双手抱头”黄老师严肃地说。

有的同学似乎一点也没把老师的话放在心上,只是听了过去,并没有听到心里去。来到楼梯口,同学们你争我抢的向前跑,都不想在最后一个。

我们来到西边草地上,老师同学们都蹲了下来,双手抱头,我才蹲了一会儿,腿就酸酸的,真想站起来,可这又是老师的命令,不得不服从,只好在坚持一会,真是水煮石头——难熬啊!

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有一所学校的校长做的很好,平时每个星期都要举行一次疏散演习,有的老师埋怨校长,把他们给学生上课的时间拿出来练疏散演习,都说他不是个好校长。可谁也没想到,在地震来临的时刻,虽然校长不在,老师们按着平时的疏散演习,沉着的指挥着。地震过后,全校师生无一伤亡,这都要感谢他们的校长啊!

汶川大地震纪念日范文第4篇

试 题 回 眸

例1 (2009·江苏卷)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地震博物馆已经建成。请你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一段话,表达对生命或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要求运用排比手法,不超过30个字。

例2 (2010·江苏卷)2010年上海世博会丹麦国家馆,有一尊“小美人鱼”铜像。

(1) “小美人鱼”故事出自哪位作家的哪篇作品?

(2) 请以“小美人鱼”的口吻写一段不超过30个字的话,表达对上海世博会的祝愿或赞美。

例3 (2011·江苏卷)为纪念100周年,学校拟在校园网主页增设“辛亥英烈”专栏。请写出鲁迅小说中以秋瑾为原型塑造的志士形象姓名及作品名,并为该专栏写一段不超过25个字的按语。

试 题 解 析

例1写一段话,表达对生命或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除了要运用排比手法外,没有其它形式上的显性要求。但必须认真关注两个情境要素:“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地震博物馆已经建成。”一年后的今天,建成博物馆是为了对这场无情的地震做哪些生命和自然方面的反思呢?从生命角度看,生命是脆弱的,但面对灾难,人类不会退让,生者会擦干眼泪,坚强并乐观地活下去;从自然角度看,自然带给人们的这场灾难是无情的,人类应如何面对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值得人们反思。这些隐性的要求是答题的关键所在。

答案 ①生命脆弱短暂,生命坚韧沉毅,生命绵延永续。②自然是生命的家园,自然是无情的力量,自然是人类反思的源泉。③逝去的是同胞的生命,传颂的是民族的精神,留下的是人类的警醒。

例2写一段表达对上海世博会的祝愿或赞美的话,没有什么形式上的具体要求。它的重点在于对拟写(造句)情境中隐性要求的把握。首先,说话的口吻应符合“小美人鱼”的身份,她是一位外国人,同时又是安徒生《海的女儿》中的童话人物,而对这一人物及有关的故事,中国读者都很熟悉、亲切。其次,赞美或祝愿的对象又必须是上海世博会。审清了这些要求后,再合理有序地进行表述。

答案 (1) 安徒生;《海的女儿》。(2) 示例:①愿上海世博会像我一样,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②愿中国小朋友像喜爱我一样喜爱上海世博会。③我来到上海世博会,仍然生活在童话之中。④上海世博会为我的故事续写新的篇章。

例3中的“按语”,作为应用文体,本身就没有特别固定的格式要求,它是报纸编辑对发表文章所加的简要批注和说明。答题的要点主要在于必须审视具体的情境来拟写(造句)。首先应注意“按语”的目的、对象、场合各是什么,即为什么要开设该专栏,为谁开设,是在什么背景下开设的,这就是造句的具体情境。然后根据情境,仔细审视,就会发现,这一专栏是在纪念100周年的背景下,为了纪念辛亥英烈,让同学们不忘志士,更好地继承先烈遗志而开设的。最后,合理有序地组织答案。

答案 (1) 姓名:夏瑜。作品名:《药》。(2) 示例:继述先烈之遗志,光大志士之精神,为中华复兴而奋斗。

应 对 策 略

江苏传统的仿例造句题,强调造句在句式、修辞、内容等要求上的仿真性和相关性,这类题不求言辞华美,重在合乎仿例造句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基本要求,得分率较高。而近几年出现的情境造句题,选材除了有很强的时代特征,贴近生活现实外,更具有动态的情境性。相比较仿例造句题,它更能体现出语言实际运用的特点。情境造句题更强调对题目隐性要求的把握,重在语言得体,能在具体语境中根据目的、场合、对象等内在要求选择答题的内容要素。答题情景的“现场性”,外在形式要求的宽泛性,使情境造句题在语言运用的考查上更能体现同学们能力的差异和区分度,考查出同学们思维的敏锐性和缜密性。

情境造句题首先应审视好语言的现场性,看清动态情境的相关构成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对象)、背景、目的等,然后有针对性地考虑语体特点、造句功用、涉及对象、用语环境等。在表达上应简洁明了,同时应围绕说话的中心展开,用词应遵循正确、尊敬的原则。情境造句题的题型很多,如观点辩论题、情境答辩题等,这些题强调在具体情境中的语言运用,基本没有形式的约束,关键在于全面把握其内在隐性要求,答题没有固定的思路和模式,连贯得体就行。

从江苏命题的趋向看,传统的仿例造句题将退出命题者的视野,联系现实,强调语境中的实际运用,具有“现场性”的情境造句题将是造句题的命题主流。

现 场 练 兵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今年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各地举行了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

(1)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解放区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如中国第一部新歌剧《 》,丁玲的小说《 》。

(2) “永远为人民放歌”,已成为重温《讲话》的现实要求。请你就此写一段感言,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50字。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今年4月15日是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年纪念日,人们举办各种活动纪念这一人类航海史上的悲剧;今年也是爱情灾难巨片《泰坦尼克号》上映15周年,今年该片又推出3D版,并在全国各地影院热映,某学校准备组织全校师生观看。此消息在网上引起了热议,请你以网民的身份发表自己表示赞同的看法,要注意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2012年4月24日,河南卫辉市组织数百名中学生停课参加比干诞辰3104周年纪念活动。学生们冒雨在现场从早晨7点站到上午10时许,引发了一些家长的不满,而教育局人员则称,人是市政府组织的,是为了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1) “玲珑通透 ,心如比干”意思是

汶川大地震纪念日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应急避险技能;强化教育

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人身事故伤害、校园暴力事件等,应急避险技能教育已经得到国家、社会、学校的广泛关注。将应急避险技能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并不断强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面对突发事件的知识和技能,以便进行有效的自救和互救行为,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

1 应急避险技能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1.1 概念

人的一生中会处于多种不同的环境,既包括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也包括地震、火灾、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环境,当然也有车祸、食物中毒等人为灾害环境。为了生存,人们要具备一定的应急避险技能,而体育教学成为传授、学习、培养这种能力的最佳选择。强化体育教学中应急避险技能教育,不仅能够系统的向学生传授正确有效的应急避险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考试要求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掌握基本的传授内容,在紧急的情况中使应急避险技能充分发挥作用。

应急避险技能是指人体在遇到紧急情况或环境突然发生恶劣变化时,能够根据自身已积累的应急避险相关知识和技能训练,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进行自救,使灾害对自身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事发突然并且能够对人体造成不利影响的事件,称之为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又可以被分为公众类突发事件和职业类突发事件:公众类突发事件是指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的突发事件;职业类突发事件是指从事某一类职业的人可能容易遇到的突发事件。强化体育教学中应急避险技能教育主要是针对公众类突发事件。根据以上情况,应急避险技能可以分为公共类应急避险技能和个体类应急避险技能:公共类应急避险技能是指应对公众类突发事件的技术和能力;个体类应急避险技能是指应对职业类突发事件的技术和能力。

1.2 构成要素

应急避险技能的构成要素包括:1)应急知识,即遇到突发事件时所具备的知识,既包括对突发事件的了解,也包括基本的应对措施和方法。例如,当地震发生时,要具备对地震特征及自身所处环境的了解,根据应急知识的积累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进行自救或是救助他人。2)身体素质,即身体的健康,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够应对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往往会使人体处于较为危险的环境状况,实施自救或互救行动会极大地消耗人体的能量,这就需要健康的身体作为基础。3)运动能力,即走、跑、跳等的能力。如前文所说,突发事件会极大地消耗人体的能量,同时需要不断的进行挖、爬、跑、负重前进等能力,所以具有较强的运动能力对于应对突发事件至关重要。4)应急技能,即面对突发事件时进行有效自救或互救的技术和能力。5)心理素质,简而言之就是面对突发事件时要尽量保持冷静,勇敢的战胜困难。

2 强化体育教学中应急避险技能教育的必要性

2.1 现实需要

现代社会,灾害频发,尤其是不可预防和抗拒的自然灾害,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2005年6月,黑龙江省宁安市发生洪灾,死亡106人,其中学生102人;2008年1月10日,我国发生特大冰雪灾害,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损失严重;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死亡人数八万七千五百余人,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2008年6月中旬以来,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地部分地区遭受雨袭击,造成严重洪涝、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因灾死亡164人,失踪68人,紧急转移安置187.3万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73.9亿元;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等等,这些例子还有很多。

面对频发的灾害,强化体育教学中应急避险技能教育迫在眉睫,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学生们都进行过有效的应急避险技能教育,掌握了相关灾害的必要知识以及基本的应对技能,那么在上述灾害发生时相信能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2 现有的应急避险技能教育存在问题

近年来,国家制定了有关中小学和幼儿园的相关安全管理办法,但是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局限于形式,往往只是在所谓的“安全日”或者“纪念日”进行一些相关活动,难以使学生真正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不能够起到有效、长远的作用。

有些学校虽然制定了应急避险技能教育的学习内容和课程,但是大多局限于简单的课堂传授。如果想要真正的掌握应急避险的知识和技能,关键在于有效的训练。只有在模拟的实战状况中,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应急避险的知识和技能,实现教育目的。

3 强化体育教学中应急避险技能教育的可行性

体育教学与应急避险技能教育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二者都是通过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内容,不仅能够增强体魄,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日常生活,实现教学目的。所以,强化体育教学中应急避险技能教育具有强大的优势。

首先,体育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体育教学中会涉及到跑、跳、攀爬、游泳、负重训练等内容,而在应急避险技能教育中同样会涉及到这些内容。二者的区别就是进行这些活动的环境不同,前者是在体育场馆中,而后者是在突发事件发生的自然环境中。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训练能够帮助学生熟悉、了解、适应技能,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熟练的运用。其次,体育教学的形式更加灵活,可以将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训练相结合。例如,进行某项应急避险技能的教育时,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对某一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和应对措施有初步的了解,再将学生带出教室,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实践训练,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能够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在日后的突发环境中真正发挥作用。再次,体育教师的素质更适合进行应急避险技能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教师相比,体育教师能够更好的将理论传授和实践训练结合起来,因为体育教学就是遵循这样的教学步骤。而且对于实践训练,体育教师也具有更好的指导经验和能力,具有稳定的心理素质面对学生实践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最后,体育教学是伴随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必修课程,能够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合的应急避险技能教育,而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参考文献:

[1] 邓若锋. 从关注生命到生命体验——从汶川大地震来反思学校体育教学[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7):41-43.

[2] 王强,闵彬彬. 论体育教学中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培养[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9(1).

[3] 靳春菊. 学校体育应加强对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培养[J]. 体育教学,2009(9).

[4] 但艳芳. 体育教育:生命教育的本源回归[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 (1):79-81.

作者简介:

蔡继云 河北联合大学 讲师

汶川大地震纪念日范文第6篇

3月是每年的道德建设月,为加强同学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同学们的个人素质,我系在3月5日这天特举行了“免费洗车活动”。宣传部为配合此次系里举办的活动,并响应社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宣传部对此分别出来宣传板,反映来我系领导老师对思想道德建设问题的重视,以及对同学们在思想道德方面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另外,对于3月12日的绿色家园植树节,和提高全民防火防盗意识,以及女工部组织举办的“女生茶话会活动”,我们宣传部都分别出了相应的宣传展板,并附带活动所需的宣传海报、通知等。

4月份宣传部的工作重点是配合其他各部门的工作,如配合生活部在4月初开展的寝室抽查活动,狠抓各班各寝室的卫生;配合学习部在4月16 日我系各班级间举行的大学生辩论赛,使得各班级间更好的和谐相处;配合体育部举办了篮球赛,加强了我系同学的身体素质教育;并为各部门举办的活动做了宣传板和宣传海报。4月1日的愚人节,宣传部通过出宣传板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了海外的先进文化。4月4日的清明节,我们出了宣传板,提醒同学们缅怀革命烈士,勿忘今日的美好生活是老一辈的革命家通过艰苦的斗争而来的。宣传部通过出宣传板的形式向我系师生公布了这半个学期以来各班级的发展情况。通过这些宣传板,我们了解到了我系领导老师对学生卫生安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对各班级的建设发展状况的关心以及所做的工作,也让我们看到了我系领导老师在工作上的辛苦!

5月份,对“5.12 汶川大地震纪念日”出了宣传板,像同学们宣传了生命的可贵,奉献爱心的美好,为灾区的朋友们许下了美好的祝愿。同事,针对我系的技能节大赛,宣传部也出了大型的宣传展板,向同学们展示了我系各专业的先进知识,以及同学们对此次技能节大赛的浓烈兴趣。对5月1日的国际劳动节和我国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也分别出来宣传板。

6月份,是宣传部这学期工作相对较忙的一个月,我们在应付考试、大作业的同时,完成了文明班级宣传、应聘就业宣传、参军入伍宣传、甲型h1n1流感预防宣传、考试作风宣传、假期安全宣传和欢送毕业生大型晚会等一系列活动的宣传工作,以及宣传板和晚会时所需的背景、宣传海报等。

本学期的工作既将结束,在这学期的时间里,我们每个人都收获到了很多的东西,取得了各自的进步。每个人的辛勤付出与收获,换来了我们学生会工作的新发展。总体来说,宣传部的工作是繁重的、琐碎的,下学期我们将更加合理的安排学习和工作的时间,既充分保证学习,又能够很好的完成宣传部的工作,把学生会的工作做的更好,为同学们提供更优秀的服务

与本篇 【学生会宣传部学期工作总结】 内容有关的:

汶川大地震纪念日范文第7篇

一场生离死别的灾难,一场母女亲情的牵绊,令人震撼。这一天,离唐山大地震34周年纪念日,还有16日。

相认,是疼还是暖

《唐山大地震》的全球首映式简陋得令人吃惊,没有富丽堂皇的会场装修,没有柔软舒适的座椅,甚至没有挡风遮雨的顶子,但是那个场面却隆重得让人终生难忘。

数不清的唐山市民在窄小的体育场入口处排队,因为外场空间有限,队伍变得又粗又长,现场不断有人用唐山话维持秩序。

入场的人数还没过半,就看到大片的乌云气势汹汹地从远方奔过来,好像终于逮着这么多人都坐在外面的机会,可以痛快地和人们玩闹一场。拖家带口前来看首映的唐山市民为了赶时间,很多都忘了带伞,但是眼瞅着自己在队伍里的位置越来越靠前,那种激动很快就把会被雨淋的担心冲跑了。

看到这么多慕名而来的观众,多少有些替冯小刚剧组担心。首次使用IMAX技术拍摄的地震特效,真的能让人面对32年前的撼动而感到敬畏么?这成了当天最大的悬念。毕竟这不算一部纯粹的灾难片,因为灾后的温情融化了灾难带来的伤痛和冰冻。

《唐山大地震》改编自华裔女作家张翎的小说《余震》,或许小说的本名更适合这部电影要传达的意思。再现初次地震的过程不过半个小时,而此后的两小时,心灵的“余震”才是影片重点的表现――持续了23秒的唐山大地震,对幸存受灾群众心灵造成的伤害不亚于肉体的伤害,要想治愈受害者心灵的伤口,或许需要一生。

而影片本身主要围绕着一个在唐山大地震中失去父亲的家庭展开,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徐帆扮演的母亲李元妮,被迫面临一个不可能有正确答案的生死抉择――她的一对儿女被压在同一块水泥板下的两端。救女儿,儿子死。救儿子,女儿死。最终,一个艰难的抉择,让这位本来就痛不欲生的母亲背负了32年的心灵枷锁,也让当时亲耳听到母亲放弃自己的女儿方登(张静初饰)误解了母亲32年。

在同冯小刚一起对电影进行初剪时,张翎每次都是哭红双眼走出工作室,在谈到电影对原作的改编时,她说:“电影离我的小说已经很远了。我在构思时,就已经自我麻醉,在结尾让她们母女相认。其实按照故事的逻辑,她们一辈子都不会相认的。但是冯小刚比我更进一步,他还要在母女相认后,双方下跪互说‘我对不起你!’我想表达的是‘疼’,而冯小刚表达的是‘暖’。面对大众,面对有共同记忆的人,面对那些没有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人,这种‘暖’更能被接受。”

抉择,是坚强还是崩溃

因为在生死抉择的瞬间,李元妮轻轻说了一句“救弟弟”,这句轻得连她自己都听不太清楚的话,让她背负了32年的枷锁。双胞胎姐姐方登暂时性休克,而石板的重压让李元妮以为女儿已经不在人世,昏迷中的儿子方达左手被截肢,为了能够保住儿子的性命,李元妮来不及处理丈夫和女儿的遗体就匆忙离开,这一别就是32年。

方登的扮演者张静初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猫有九条命,那么她这个角色就有九条猫的命。”命运让方登意外活了下来,但这种侥幸并不能抹去方登心里的怨恨。在李元妮选择救儿子方达时,方登用尽力气喊了一声妈,但除了她自己却没有第二个人听到。

方登再没有呐喊过,在接下来被收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再说过话。她不理解一位母亲是出于何种决绝做出这种选择,不知道是不是该怨恨她,更不知道该用怎样的心情去怨恨,所以她选择遗忘。

与此同时,李元妮在唐山带着地震中幸存的儿子方达,艰难地生活着,更是把对双胞胎姐弟的两份爱都叠加到儿子一个人身上。她固执地不肯再婚,不肯搬家,不肯离开唐山。

在养父养母关爱下成长的方登,解不开心里的疙瘩,也不愿跟任何人提起。方登知道母亲和弟弟还活着,但是却不愿意回到唐山寻亲,不想面对那个当年放弃她的母亲。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救灾帐篷旁,方登和方达姐弟俩奇迹般地重逢了。

这个锁了李元妮一家32年的心结能打开,还要感谢方登在汶川救灾时的经历:一位母亲恳求救援队员把压在石板下的女儿救出来,救援过程中余震不断,救援人员也因石块掉落而受伤,但是女儿的一条腿被压得太死,救援陷入拉锯战。这时,女儿是昏迷的,能做决定的也只有母亲。锯腿!母亲做出这个决定是为了保住女儿的性命。看着女儿被抬出石板,母亲一瞬间就崩溃了:“你恨我吧,是我让他们锯的,不能因为救你再搭上别人的命啊!”

这位陌生母亲的一句话,让方登一下子回到了32年前,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场景,一模一样的决定。而方登似乎理解了母亲。

面对这32年心中无法回避的羁绊,作为一个内心有愧但却深爱着自己孩子的母亲,作为一个内心一直牵挂但也同样存有怨恨的女儿,她们都选择跪在对方面前。那句哭喊着的“我对不起你!”,让32年的误解有了融化的温度,让内心的枷锁开始脱落,让母女间的怨恨开始蒸发。

羁绊,是真情还是形式

在电影放映之前,这块亚洲最大的IMAX银幕上出现了一本相册,相册里是一张张普通家庭的全家福,有的是一家三口,有的是四世同堂。随着照片的不断更迭,身边的观众不时发出感叹:“那个是咱家的照片!”,“这个是XX家的!”……照片里的人们,都是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他们有的在灾难中失去生命,有的幸存下来,有的幸存后也已度完余生。

这一张张完整的或者不完整的全家福,正是抗击心灵余震的力量。而冯小刚正试图通过影片《唐山大地震》,重塑“家”的概念。很多家庭在那场灾难中散了,但在幸存者的心里,“家”以各种形式存在着,他们的所有感情羁绊,都与“家”有关,这一切不会因为灾难的发生而消失。在相册出现的那一刻,这个原本形式感很强的环节,被每一位唐山市民内心的回忆解构重组了。

影片甫一开场,成千上万只蜻蜓的集体迁徙让人震撼,而紧随的李元妮一家人的平淡生活却逐渐让人放松警惕,好像走进了满浸油盐酱醋茶的平凡日子里。但是就在这时,灾难来了。鱼缸里的鱼拼命往外跳,床上熟睡的姐弟俩毫不知情,随着一道地震光闪过,灾难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来了。

看到高楼大厦瞬间土崩瓦解,看到熟睡的人们失去生命,看到无助的父母不能拉孩子一把,看到在灾难面前人们是如此脆弱和渺小,看到那些平凡人们默默创造的幸福被自然的力量瞬间摧毁。那些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或许是幸运的,但更或者是不幸的。他们在天灾中幸存,却在情感上万劫不复。

作为华谊兄弟单片投资最高的一部电影,在制作部分的绝对投资也创下华语电影之最,全片的预算几乎都花在了制作上。看过很多电影中的地震特效,《唐山大地震》在投入和产出的比例上是最成功的,因为还没有哪部片子的后期效果制作得如此逼真,让在场的观众虽然毫发无伤,但却心有余悸。23秒就毁了一座城市的地震,它所带来的震撼是应该让任何一个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终生难忘的。这不仅仅是特技的形式感,否则那种震动无论如何也达不到人心最深处。

那么如何真实再现一座城市和几十万人的灾难?冯小刚在接受采访时的一段话,或许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好回答:“特效是形式,是灾难片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地震的场面确实比较生动,但是我更愿意拍没有特效的电影。每个导演都在说自己的电影是拍人性,那像这样特殊的片子用什么来表达?光用形式么?那不够。这个故事很悲悯,我的感受和大众比较一致,应该有更温暖和美好的东西。”

唐山的首映式刚刚结束,阴霾了很久的天终于下起了倾盆大雨,那块还来不及撤的全球最大IMAX屏幕就这么被大雨淋报废了。“但是我还是很感谢唐山的父老乡亲,感谢老天,下雨时我问王中磊,毁了这幕,可不可惜。他说:‘那块巨幕是被24万罹难同胞收走的,值了!’”冯小刚明白,唐山人的认可,才是一直让他在意的。

冯小刚

“我认为我的天性还是比较友善的。”

《成都女报》:最初是怎么想要拍摄《唐山大地震》的?

冯小刚:很多年以前我看过张翎的这本小说《余震》,看完之后就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冲动,想把它拍成电影搬上银幕。但是制作这样的一部电影需要的是巨额的投资,钱少了肯定拍不了,所以这个念头跟这部小说就只能是埋在心里,没敢碰。后来也是巧了,2007年秋天,唐山市政府想拍一部纪念唐山大地震的影片,然后就找到我,顿时《余震》那个故事就复活了。我给唐山市政府推荐了这个故事,他们也觉得好,于是这事就这么成了。直到今天这部片子能上映,我很感谢原作者张翎,也很感谢唐山市政府提供的帮助。

《成都女报》:小说里面有很多高于现实的东西,但是电影拍摄就不能作虚化处理,你如何把握这个真实度?

冯小刚:我看了很多关于唐山大地震的纪录片,在开拍之前也对幸存者做了大量的采访,记录他们的点滴回忆,争取从每一处细节做到最接近真实。我在拍电影、选择故事、选择电影走向的时候,都比较遵从自己的天性,我认为我的天性还是比较友善的。

《成都女报》:从《天下无贼》,到《集结号》,再到《唐山大地震》,有什么是一脉相承的?

冯小刚:人道主义的关怀。其实我看电影的时候,和大多数观众的情感渠道是差不多的,能感动他们的人和事儿同样也能感动我。我很少跟艺术家讲这种故事,从他们身上很难判断出大众的情感,他们不是从情感上反应,而是从思想和形式上。我愿意跟普通人讲,我的感受跟大众的比较一致,还是喜欢温暖和美好。

《成都女报》:《唐山大地震》的表现形式做过什么特别的考虑么?

冯小刚:我没有刻意想过,我只是觉得一是地震场面要真实,所以全组才花那么长时间去做特效;二来人的情感要真实,情不能煽过了,要反应合理才能打动人。你比如说,像李元妮这家人,被天灾逼到了黑暗的角落了,失去了丈夫和女儿,儿子残疾,从这个时候开始,故事的调子就该变了,大家还是愿意看到他们好起来的,不能够再往人性的死角里面钻。往绝望里推她,我就会手软。

《成都女报》:《唐山大地震》在有些国家和地区被定为儿童不宜的级别,担心票房会受到影响么?

冯小刚:我是尊重电影分级制度的,因为这是科学的。境外的票房要看具体的推广力度。在国内上映时,你们媒体都坐在这里,高密度的关注肯定会掀起全民的热情。国外来看的话,我认为是需要一段时间来酝酿的。

《成都女报》:那对于在这么一部极具人道主义关怀的电影里植入广告,你的初衷是什么?

冯小刚:中国电影的产业链特别薄弱,比如说一部美国好莱坞电影一般有十多种盈利渠道,而目前在中国,除了票房,就只有植入广告。和引进的国外电影相比,国产电影的最低限价又低很多(国外电影的最低限价是45元,国产电影是30元),票房其实是很难保证的。因此,植入广告作为目前中国电影产业链里的一环,也是仅有的一环,会长期地存在,只是看各位导演如何把它结合地好一点。广告植入得好不好,将会成为检验导演功力的重要标准。《唐山大地震》里面白酒和保险的植入,我觉得是合理的,符合剧情的需要。

《成都女报》:此前接受采访时,几位主演都说你剪了很多他们觉得很好的戏,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冯小刚:一共剪掉了得有30多分钟的戏吧,其实我也舍不得啊,初剪之后我就发现剪不下去了,得请陈国富帮忙。其实剪片的目的也是希望剧情能够更为紧凑,而不是说走着走着就停下来慢慢铺垫,那样会影响全片进度。

《成都女报》:电影送审以后,电影局有什么意见?

冯小刚:零意见。就只有“通过”俩字儿。这部电影能够统一很多有不同需求的人的意见。从官员的角度,有大善;从观众的角度,还是大善。比如有人告诉我,看完以后,只想回家赶紧搂着孩子。

徐帆

“这个角色我体会了几十年。”

《成都女报》:你是如何揣摩李元妮这个角色的?

徐帆:这个角色是在我的状态很松弛的情况下饰演的,我想是出于同为母亲的天性。接到剧本后,我并没有忙着找资料体验生活,要知道,从出生到现在,这个角色我体会了几十年,所以扮演李元妮反而是一个很自然的真情流露的过程。你看我现在为什么说话老结巴,就是因为我演得出来却说不出来。如果我能说得一套一套儿的,我就去搞研究了。(笑)

《成都女报》:那么现实中你如何去面对自己的孩子呢?

徐帆:严厉和关爱都是必须的,而且得是对等的。如果只有严厉,那么孩子以后会很疏远你。每个母亲都希望孩子长大之后,和自己是做朋友而不是做敌人,所以严厉和关爱的正比关系才那么重要。现在很多母女之间会出现吵架、怨恨、误解等等令人惋惜的状况,往往是因为母亲都太嗦了。

《成都女报》:在影片中,你饰演的角色是如何做出那个事后令自己悔恨不已的决定?

徐帆:那个是电影情境的问题。比如说我们现在坐在这里,平平安安无忧无虑的,我们这才有功夫去想,到底是应该救女儿还是救儿子。可是,当时的情况那么危急,李元妮听不到女儿的声音,但是能听到儿子的声音,于是只能给自己一个心理依据。如果想得太复杂,时间浪费得太多,就会失去至少保住一个孩子的希望,这个决定必须得迅速粗暴地作出,不容得去多想。

《成都女报》:全片有没有哪一部分是让你最无法承受的?

徐帆:对于这部电影,我没有办法选“最”,整个拍摄过程我都很激动。

《成都女报》:最后再见到女儿时,为什么会选择下跪这种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比较极端的情感表现形式呢?

徐帆:我觉得,任何一个有愧于对方的人,都需要用一种最真诚的方式去道歉。这种方式不以身份或者辈份而划分,也不因双方之间的亲缘关系或朋友关系来决定。只要是能够让双方坦诚相对,能够让对方释怀的方式,都值得去尝试,这样的道歉是发自肺腑的。

《成都女报》:这部戏你多是用唐山话表演,会加大角色塑造的难度么?

徐帆:方言确实是我觉得特别难的地方。唐山话我不是很熟,开拍之前跟着老师学了好一阵儿。以前演过说保定话的角色,所以经常对台词时,说着说着就串到保定话了。而且说实话,最郁闷的是我自己发现不了,通常是老师纠正道:“哎,你怎么又说成保定话了!”

《成都女报》:首映后很多观众对你的评价都很高,目前有得奖的期待吗?

徐帆:得奖的事我从来没想过,那个不属于我要考虑的范畴。我觉得这个片子最值得我珍惜的一点,是有机会让我把对母亲的理解和对家的感受,借李元妮这个角色释放出来了,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宣泄。

《成都女报》:你怎么看待冯导对于剪戏上的处理?

徐帆:我对剪戏没什么想法,既然他说剪掉,那自然就是有剪掉的道理。(笑)拍多少就用多少肯定是不可能的。演员觉得某段好只是自己的想法,但是把握全局的是导演,导演决定哪段剪哪段留肯定是有原因的。我只是为他感到可惜,戏不可能在剪之前就能决定哪些需要删,所以每一段戏都是按照最高标准去拍摄的,如果最终决定剪掉,他肯定是很心疼的,他主观上肯定也是舍不得。不过都是为了影片更加流畅,对于剧情的影响不会很大。就好像此前热映的《阿凡达》不是也剪了8分钟么,我觉得就算加足8分钟也不会导致影片有质的变化。

《成都女报》:听说在拍摄过程中,冯导曾经很郁闷想放弃,你作为妻子,当时是怎么处理的呢?

徐帆:《唐山大地震》这片子很特殊,一方面演员的情感需要深刻,另一方面很多技术上的问题也让他觉得为难。情感可以酝酿培养,但是客观的技术问题就得是时刻面对并且需要马上解决的。其实放弃这事儿,现在是首映了他才说,当时他还是咬牙在做的,而且一直做得很认真。我这个老公,坚强就坚强在这儿了。

《成都女报》:现在成功首映了,你有什么话想对冯导说的么?

徐帆:干完活儿了,痛痛快快玩儿会儿吧!

如果说《唐山大地震》能拿100分,那么有一半儿的功劳应该算徐帆的。

从一个四口之家的女主人,变成孑然一身守着残疾儿子的老太婆,这个女人一生中的每一段故事都让人觉得她就是徐帆,而观众都是跟着徐帆经历这一切的左邻右舍,好像甚至能听到她每晚彻夜不眠的叹息。

张静初好像天生就是文艺片的女主角,不说不笑不动的时候,就跟一张极逼真的油画一样,背景是真的,眼神是真的,感觉是真的,其实人也是真的,只有忧伤太大太空洞,不像真实存在的一样。

在《唐山大地震》中,张静初饰演方登,这个一直认为自己被妈妈抛弃了的孩子带着仇恨成长,也带着自己对生命的另一种感悟――在大学毕业之前怀孕,毅然退学远走他乡决定把孩子生下来。多年后跟母亲的团聚让她深感意外,直到年迈母亲的下跪,她心里的冰冻才被融化。

张静初

“这个角色是对我的恩赐。”

《成都女报》:参加唐山的全球首映礼有什么感触?

张静初:看完之后就下大雨,我觉得是有天人感应的,天佑中华吧。

《成都女报》:当初是什么原因接这个角色的呢?

张静初:开拍之前的两三个月我拿到剧本,当时已经很晚了,我本来说先去睡觉的,结果后来没忍住,爬起来看了剧本,一看就到了清晨5点过,看完之后就抱着枕头嚎啕大哭。哭了一阵发现不行,会吵到别人,于是就忍着不出声,只是流泪,完全止不住。我觉得这个电影本身就有一种很强大的磁场吸引着演员,换成任何一个人都会接,只能说我比较幸运,这个角色是对我的恩赐。

《成都女报》:印象最深的是哪幕戏?

张静初:是片中妈妈,就是徐帆老师向我下跪的那幕。她真的演得太好了。本来冯导跟我说不要哭,因为方登还是应该有一种怨的心理,但是我控制不住,还是哭了。

《成都女报》:你有份被剪戏吗?

张静初:当然有啦,几乎每人都有份。后期给电影配音时我就发现怎么那么多我很爱的戏码都没有了呢,当时还是很伤心的。但说实话,剪戏是为剧情做贡献的,能够看到成品更好地为观众讲述了这个故事,我很感动。

刚在后台,我给了冯导一个拥抱,感谢他让我成为这个团队中的一员,我很骄傲。

《成都女报》:这次拍摄有什么特别的体会吗?

张静初:让我更加珍惜身边人,懂得母亲这个角色特殊的心理活动和思考的方式,也学到了如何同自己母亲相处。

《十七岁不哭》里帅气的优等生简宁,《花季雨季》里活泼热心的王笑天,《唐山大地震》里失去一只手却勇敢面对生活的方达。没错,他们都是同一个人――李晨。先后经历了《士兵突击》和《集结号》的洗礼,李晨已经从当初的青涩男孩蜕变成了型男硬汉。今天的方达,让硬朗的他再次认识了爱,不光是情感,更是一种责任。

李晨

“爱,其实是对责任的重新认识。”

《成都女报》:对方达这个角色有什么认识?

李晨:方达是用姐姐的命换来的,虽然失去了一只手臂,但是他不曾对生活低头。2008年汶川大地震,在商界略有建树的他丝毫没有考虑自己是残疾人,毅然带着物资在第一时间奔赴灾区,这是一种勇气,但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感。方达曾经感受的,是如今汶川人民同样刻骨铭心的伤痛,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一种大爱。我17岁进入娱乐圈,刚开始演的都是学生,13年过去了,我也开始演爸爸了,回顾起来,也能看到自己的成长。

《成都女报》:今天看片的过程中哭没有?

李晨:其实我一直在克制自己,尽量让自己身子前倾,旁边的人就看不到我哭。但是后来发现,左边张静初在哭,右边廖凡也在哭,动作特别一致,过一会儿就伸手擦一下。这时我才发现原来没必要忍着了,所有人都哭得根本顾不上看别人。

《成都女报》:这么完整地观看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李晨:演技方面的评论就交给观众吧,我印象最深的是地震那场戏的特效,当时真是看得目瞪口呆了。那种灾难瞬间来临,以及过后营救受灾群众时的场面,几次让我陷于紧张之中。很佩服也很感谢特效团队。

《成都女报》:冯导的《集结号》你也有参演,和之前相比,这次有什么新的收获?

李晨:跟《集结号》那种战争题材的电影不同,《唐山大地震》更贴近生活,我也摒弃了以前的表演方式,尽量用更生活化的语言和动作去诠释我对于这部片子的理解:爱,其实是对责任的重新认识。

《成都女报》:对冯导有什么评价么?

李晨:冯导说出来的话往往非常犀利非常搞笑,在拍摄过程中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欢乐,鼓励我们一直坚持下来。

冯小刚说陈道明很清高,但强调他是个好演员,是个清高得只肯在戏里低头的好演员。两个人上次的合作是电影《一地鸡毛》,隔了十多年,陈道明再次出现在《唐山大地震》里。陈道明一直保留着军人的角色,曾经有机会出演,但是他都放弃了。看完《唐山大地震》,感觉他就是在等这个角色一样,也许是这个角色一直在等他。饰演军人的陈道明,依旧很清高,除了军人,他还是个父亲,于是这种清高里多了一份慈爱。

陈道明

“这部片子是为了忘却的怀念。”

《成都女报》:怎么考虑接下这个角色?

陈道明:上次跟小刚合作是《一地鸡毛》,那之后我和他基本就断线了,这需要检讨。(笑)其实我一直都想演绎军人角色,这次在《唐山大地震》,总算是实现了这个愿望。1976年,我也算是那次地震的亲历者,当时我在天津,我们家虽然没有什么人员伤亡,但是房子全垮了。这算是一个情结吧,需要找一个缺口去释放。虽然和唐山受灾的情况不同,但是对于灾难的印象是一样的。

《成都女报》:为什么一直以来都想演绎军人角色呢?

陈道明:不管哪里发生了什么灾难,都是我们最可爱的军人冲在最前面。他们也有家庭也有亲人,但是大难当前,他们顾不得考虑这些。军人的付出一直让我很感动很感激,我很荣幸这次能够出演军人角色。

《成都女报》:和冯导这么多年都没有合作,再聚在一起会不会有些生疏?

陈道明:虽然很多年都没有合作,但是我对小刚的信任始终没变。我们在片场没有什么交流,但是有种默契,不需要过多的废话,所以拍摄过程还是很顺利,给电影创作本身也营造了一种轻松的氛围。

《成都女报》:能整体评价一下这部片子么?

陈道明:这部片子是为了忘却的怀念。70年代我走过,到现在我还是很怀念那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有一种比较传统的纯真。

《成都女报》:冯导说你以前的脾气不好,是么?

陈道明:其实我挺随和的,只是每个人都有不能接受的东西,小刚也有他自己的原则嘛。

看到主要演员名单的时候,突然见到了“王子文”这个名字。说陌生吧,好像觉得在记忆的某个角落里藏着,说熟悉吧,一下子又想不起她的作品。作为《唐山大地震》中让人惊艳的媳妇,王子文这次饰演的是一个爱上残疾人的姑娘,是位年轻的母亲。比起徐帆和张静初,她就好像还没有绽放的蓓蕾,安静地陪衬在一旁,但是她的颜色已经开始吸引众人的目光。

王子文

“嫁到唐山是小河的幸福。”

《成都女报》:第一次演母亲有什么感触?

王子文:这个角色真的很特殊,本来以为就是演六七岁小孩儿的妈妈,结果到最后,剧中的儿子都长得快跟我一般高了。演妈妈感觉挺好的,是不错的经历和体验。演了这个角色后,也理解了成长过程中,我妈妈的很多付出和不易。特别想对她说,咱也赶快把房买了吧,理解您的不容易了。

《成都女报》:年龄会对你饰演母亲造成困难吗?

王子文:因为我是娃娃脸,模样看起来总是比实际年龄显得稚气,所以难度肯定是有的,但是这个团队的每个人都很厉害,徐帆老师是名副其实的演技派,拍摄过程中一直都会请教她。

《成都女报》:那你怎么理解这个角色的?

王子文:嫁到唐山是小河这个角色的幸福,而我能参与出演这部电影是我作为演员的幸福。

《成都女报》:同15000名唐山市民一起参加首映式,感觉有什么不同吗?

王子文:现场那么多观众跟我们一起哭一起领悟,全程都被大家感动着。看的过程中,戏里面刮大风,现场也是刮大风,唐山的天气好像知道我们电影的剧情一样,让我觉得好像有那种天人感应。

《成都女报》:参与这部片子的拍摄,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王子文:觉得生命很宝贵,母爱很伟大。人生在很多分岔口,就被一瞬间的抉择改变了,生命还真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东西。

汶川大地震纪念日范文第8篇

经历是一笔不可替代的财富,二十年政协的生涯,是我人生之旅的一段重要里程,责任感、成就感充盈其中,有些事情萦绕胸间,终生难忘。

怎能忘,小提案引出大工程。××是高氟区,从上世纪60年代初,历届政府就组织除氟改水,但由于条件所限,氟患一直没有根除。2006年,我和其它几位委员联名提出《关于解决北部西部农村饮用安全水的建议》,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采纳,市政府分两期工程、用两年时间,彻底解决了这一困扰干部群众多年的大问题,从而使54万氟区群众告别祖祖辈辈饮用高氟水的历史,群众称赞这一工程是“办在心坎上的民心工程”。这只是办理的众多提案中的一件,像《关于治理小康河的建议》、《关于搞好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建议》等一大批涉及民生问题的提案,都办得情真意切,成果丰硕。近年来,××的水清了、天蓝了、楼高了、人美了,无不凝聚着人民政协与党委政府荣辱与共、共铸辉煌的心血。

怎能忘,委员爱心大奉献。1997年9月6日,市政协驻××镇的13名委员,集体向城南中学的15名贫困学生伸出援助之手,将8000元现金和1000余册图书,郑重地送到这些孩子手上,从而开启了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报效祖国的帷幕。如今这些孩子早已成才,有的考入名牌大学,而“爱心行动”仍在继续。5·12汶川大地震,广大委员闻讯慷慨解囊,捐款捐物,义务献血。据我所知,全体委员共捐献538万元,占全市捐款数额的近三分之一。那些日子,我有幸参加了政协的募捐活动,一笔笔善款,一件件捐资,一幕幕大爱无疆的感人场面,催人泪下。

怎能忘,调研献策成效显。调研献策是人民政协的重要职责,也是××市政协工作的“品牌”。从90年代开展“双思双建”,到近年来实施“精品工程”,注重“成果转化”,历届政协始终把调研献策、共谋发展放在履行职能的首位,发挥了重要作用。1993年,政协提交《关于利用作物秸杆发展黄牛生产的调查报告》,在全市引发了一场“牵着黄牛奔小康”的热潮,××成为“全国养牛示范县”。此后关于发展大棚蔬菜,推介××东北乡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的调研报告,同样在全市引起“白色革命”的浪潮。关于将市内三河五库串联,整合水力资源的调查报告;关于加快个体私营经济、民营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以及推进新农合、新农村建设等调研报告,都进入了市委市政府的决策程序,实现了当年调研、当年落实、当年见效的目标。尤其是在2005、2006、2007年,政协先后在阚家镇上演了旨在统筹城乡发展、加快镇级财源建设的“连续剧”。通过解剖“麻雀”抓典型,为进位争先建强市鼓与呼。市委领导对此给于高度评价,分别在调查报告上作出批示,并三次在该镇安排了当年初启动工作的“现场会”,为全市经济社会事业的迅速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