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细节描写的作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作文教学;细节描写;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275-02
从教十几年,作文教学一直是我不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生的作文往往只是相关联的几件事情的简单堆砌,对事件的叙述只有一个轮廓,空洞无物,读来索然无味。如何能快速有效地改变这一现状?经过不断尝试,我渐渐明白学会细节描写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
所谓细节描写,是对能体现文章中心的情节,包括事件的发展,环境的描写,人物的性格、肖像、心理、动作等进行细腻、具体的描写。如何指导学生学会细节描写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赏析积累,理解细节描写的含义。
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惟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语文课本精选的都是大师的杰作,我在上课时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赏析课文中的精彩细节。
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对父亲买橘子背影的描写就是一个经典细节。讲授课文时应引导学生重点赏析,尤其是对父亲爬月台一系列动作的描写显然要比“父亲艰难地爬过月台”这一抽象的概述要具体形象得多。这寥寥几笔,生动再现了父亲艰难爬月台的情景,表现深深的父爱。通过对这些具体细节描写片段的分析讲评,引导学生认为细节和细节描写,进而理解细节描写的含义和种类。只有对细节描写有了认识,熟悉并领悟了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学生才会借鉴模仿。
现实素材胜过虚拟素材,贴近生活的素材优于远离学生的古人、伟人或名人的素材。因此,在作文指导课上,我常常精心准备一些学生写的既贴近生活又极具个性,令读者过目难忘的细节,与同学们共同赏析。如:学生习作《如果没有他们……》一文中对建筑工作的描写。
炎炎夏日,头戴铁帽,身穿长衣,带着叮当作响的琐碎工具,闯遍城市的各大高楼。“砰砰”手中的锤子敲击着竹架上的钉子,在数十米高的脚架上,是他们忙碌的身影;沉重的钢管铭该下他们无数艰辛与不易。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悄无声息。一如沉默寡言的他们,将言语化为行动,将一片豪情热血挥洒在繁华都市,默默奉献。春去秋来,烈日暴雨,简陋的工地里,没有舒适的桌椅,只有钢筋水泥与他们相伴……
引导学生赏析这段话:首先用“头戴铁帽,身穿长衣”八个字描绘了所有建筑工作的外貌特征;然后选取他们“在数十米高的脚架上忙碌的情景”“扛着沉重钢管的身影”“烈日暴雨下,穿梭于简陋工地的场面”进行描写,体现了建筑工人的艰辛与不易,读来如临其境。比简淡的一句“建筑工人非常辛苦”,要深刻得多,生动得多。
二、观察写作,领悟细节描写的方法。
新课标中对作文部分的表述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在写作动力和材料方面看,要求学生“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即要求学生“真实写作”。语文教育学家朱绍禹也指出:“真实是作文的生命,表达真情实感是作文的本意。”细节只有来源于生活,才真实,才有说服力,才能引起读者的广泛联想和共鸣。
除了引导学生赏析外,我更致力到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留意细小平常的事物,要求他们从“朝夕相伴的同学、父母的言行、教师的教诲,甚至路人的一个眼神,放学路上踩在脚下的小石子”等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发现生活的哲理和人的真善美。如:一位同学犯错误被班主任叫去办公室,他写到:我走进了办公室,迎面正碰上黄老师的目光,里面充满了责备,我喊了一声“黄老师”,黄老师点了下头,只是“嗯”了一声。
这是一段不够细致的描写,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修改的。先追问了几个问题:我是怎么走进办公室的?有什么动作和心情?黄老师的目光是怎么样的?看到那样的目光我又有什么心情?我是怎么“喊”老师的,有什么心情?黄老师点头的神态如何?然后要求同学们根据提示,同桌合作,进行修改。最后,这位同学把片段改成:
我怀着一颗忐忑不巡的心走进了办公室,迎面正碰上黄老师严厉的目光,里面充满了责备。于是,一阵恐惧袭上心头,我战战兢兢地喊了声“黄老师”,黄老师皱了皱了眉头,点了点头,从鼻孔里“嗯”了一声。
一副鲜活的场景浮现在眼前,这样的改写不仅让学生了解细节描写的方法,还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细节描写的可贵,从而激起学生描写细节的热情。
在学生对细节描写充分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要用心捕捉写作时机。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点燃他们的情感体验,激活他们的倾诉需求。如在发发学生特别重视的考试试卷时,我假装不理会学生紧张而焦虑的神情,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慢慢念着学生的名字和分数,发完试卷后布置学生把刚刚自己在等待试卷时的真实心理和感受写下来。有同学写道:“开始发试卷了,我紧张得要命。心里不停地念道:“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玩手机,不打游戏了。唉,都怪我考试前一天还瞒着父母玩游戏。仁慈的主啊,发发慈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
因为是学生亲身体验的真实感受,学生不但下笔容易,而且描绘真实、丰满,性格鲜明,读来兴趣盎然。
三、批阅鼓励,体会描写细节的乐趣。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文本》一书的“生本教育的评价和管理”论题中,开宗明义地说:“教育需要评价。评价至少有两个功能: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督促和鞭策学生学习。……评价应当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作为一名教师不一定要求每位学生都成为写作高手,但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满自信地去写作文,在我们的教育评价中品尝到写作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因此,我在平时批阅、点评学生作文时,努力做到:
四、用心挖掘、点评每位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
挖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相信每位教师都会这么做,但大部分老师把这个闪光点停留在优秀学生的习作上。我想有时不妨放宽心态、静下心来,好好读一读那些不起眼甚至是差学生的作文,你会发现他们的作文尽管中心不突出,条理不清晰,语句不通顺,但有些细节他们也写得真实活泼。我们要善于发现优点,并给予恰当的点评。
这些看似简单的评语,其实需要用心的思考。它们的功用不仅是诚恳的激励,更是写作的导向。让孩子在读完评语后,不仅能从老师恳切的言语中体验到写作的乐趣,更能树立其写作的信心,激发写作兴趣。
二是作文讲评讲究技巧、有的放矢。
点评课,我喜欢把学生作文分成几类,比如:用词准确的、环境描写突出的、细节描写特别能体现中心的等等,让全班至少一半的同学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作文的肯定,从而对写作充满信心。同时又能让学生从别人的优点中获得启示。
一、研读课文片段,揣摩细节描写的方法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大多具有生命力的作品都有精致的细节描写,都为我们提高写作水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我们发现这些文本中的细节描写俯拾皆是,但又并非面面俱到。只要抓住人与物的特点,就能起到点睛之用。
如《一夜的工作》:“我也站起来,没留意把小转椅的上部带歪了。总理过来把转椅扶正,就走到里面去了。”过来把小转椅扶正的这一细节,乍看起来似乎很琐碎,但实际上包含了很深的含义:尽管工作了一整夜,十分劳累,但遇事仍然很细心,对生活的琐事绝不忽视。这表现了一丝不苟的精神,以及良好的教养、生活习惯。
再如,我让学生熟读评析《穷人》中桑娜内心独白的片断,找出这段心理描写的特点。我还让学生注意《黑孩子罗伯特》一文中的罗伯特捐钱前后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变化,从中感受罗伯特的精神。
二、抓住细节,将文章写生动
细节是情节和场面的最小单位,是对人物、事件、环境或景物的某一细微特征所作的具体描写,是作文当中最生动形象的部分。在此,我介绍五个写好细节的方法。
方法一:少用“美丽极了”这样的形容方式。《草原》一文中,如果以“草原美丽极了”为开头也无不可,但要将草原的美丽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景物描写出来,否则“美丽极了”就只是一句空话,因为读者根本不知道美在哪里。
方法二:不对人物下评语而是让事实说话。有些学生在写人物时总喜欢用一两句评语给人物下定论,人物的特点被架空,读者无法找到认同点。我们应通过具体的事例让人物变得鲜活起来。
如:“白求恩从小热爱学习。他勤于钻研,不贪玩。他对动物的身体充满了好奇。他小时候做了很多解剖实验。”这段文字几乎都是评语,没有具体的事例。我们再读一读下面的这段文字,全文只有一句评语作为总起式的开头,其他的句子都用来记叙白求恩所做的事情。
“白求恩从小热爱学习,六七岁的时候,他就自己学习解剖甲虫、青蛙等小动物了。
有一天,他悄悄躲进楼上的一个房间,并关上门。过了一会儿,他妈妈闻到一股血腥味,赶紧推开了他的门,只见白求恩一本正经地站在桌子旁,桌上的大盘子里盛着一条刚从食品店买来的牛腿,他正聚精会神地用小刀解剖着牛腿。他向吃惊的妈妈这样解释着:‘我想知道牛腿的血管、肌肉和骨头的位置,我想长大以后能像爷爷和爸爸一样成为外科大夫。’”
方法三:放慢镜头写动作。有的学生作文时只写最后一个表示结果的动作,在作文指导课上,我一般指导学生把每一个动作分解成一组动作来写。如《擦桌子》的片段:
指导前学生这样写道:我先用抹布擦,擦不掉。后来用清洁球来擦,把红油漆都擦掉了。
指导后学生这样写道:我在水盆里将抹布浸湿,然后用力地擦洗桌面,可是怎么也擦不干净。于是,我拿起清洁球,对准桌子上的污渍,闭上眼睛,咬紧牙关,用力地擦。过了一会儿,我睁开眼睛,眼前的景象把我吓呆了:桌面上的红油漆被我擦掉了!
方法四:形容词(什么样的)+名词
如: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加上尾巴,凑成燕子。这句话不具体,也不生动。
修饰后的句子:一身乌黑发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方法五:副词(怎么样地)+动词
如:他走了。
修饰后的句子:他把书扔进书包,生气地走了。
三、分清描写与叙述的差异
叙述就是讲故事,也就是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清楚。描写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具体地描绘出来的一种方法。
例一:
叙述式:路上过来一辆小车。
描写式:路上过来一辆破旧不堪的小车。
例二:
叙述式:风忽然大了,柳条飘动了起来。
描写式:风忽然大了,那半天没动的柳条潇洒地摇摆了起来,像遇到了什么可喜的事似的。
从以上例子可见,叙述式强调的是“发生了什么”,而描写式不但写出了“发生了什么”,还把所发生的事的具体情状写生动。叙述式只告诉读者结果,描写式还引发了读者的想象。
1.修改目标集中明确
如果仅笼统地要求学生自改作文,那么修改范围太大,针对性不是很强,难以保证效益最大化。教师应及时记录学生在该次作文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以便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事实证明,目标越集中越明确,成效也越高。如某篇题为《咀嚼生活的滋味》的作文,我发现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部分学生没找到合适的切入口(选材问题),部分学生的文章缺乏精彩的细节描写(作文素养问题)。那么这堂课的重难点即围绕此展开。
2.精心准备相关语文常识
教师的指导要实在到位,要善于为学生搭设支架,化抽象的语文常识为具体可感的事例,并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华东师范大学郑桂华教授认为:“作文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从学生运用的日常语言现象和阅读经验出发,去发现特点、归纳规律,并将它变成自己能理解和掌握的图式。”如上述案例中的第一个问题,可采用比较鉴别的方法,即提供甲文(生活中的几件琐碎的事情)、乙文(胆小的自己第一次上讲台竞选的经历)让学生点评。学生经过交流基本就能感悟出作文选材要能找到合适的切入口,做到以小见大。
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这是本堂课的难点。教师可以巧用课本中的名家名段,如朱自清的《背影》、阿累的《一面》中均有精彩传神的细节描写。教者可借助这些素材让学生感悟细节描写,并总结细节描写的方法。曾在网络上看到一则细节描写指导课的案例,教者首先由漫画家张乐平先生的“眼睛鼻子都没有,但头上有三根毛”的三毛形象画,引出细节描写的话题;然后选取《祝福》中关于祥林嫂的肖像描写,故意略去几处有关的细节描写,让学生产生疑问,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并总结相关写法。总之,创造性地采用各种方法重拳出击,加深学生对此方面知识的认知,为修改环节做好铺垫。
3.评改联动提效益
光掌握知识还不够,还要指导学生认真修改作文。著名作家老舍说:“文章不厌百回改。”语文特级老师陆鉴三也曾这样说:“得法的批改固然有助于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但充其量只是学生提高的外因――第二位原因;学生自身的多写多改才是提高的内因――第一位的根本原因。”怎样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修改作文呢?我采用评改联动的策略。结合上述案例,流程如下:首先要求学生结合讲评要点自改作文。作文是经验的外显,同学们会把上述环节学到的经验趁热打铁用在修改环节中,如某同学结合细节描写这个知识点,将文句“雨落在身上,其实还是有一种感觉的”增补为“雨落在身上,有时快,有时慢,让人很摸不透,我说不上是喜欢它呢还是讨厌它,反正,一点一点落下来,敲打在我身上,其实还是有一种感觉的”。由此可见,该生在努力调动自己的体验,丰富文章的细节内容。
当然鉴于学生的素养各不相同,吸收内化也各不相同。学生自改后需小组内成员互评。补充介绍一下学习小组,即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理将全班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组内成员互评采用“层层递评”策略,以4人小组为例,按能力高低将4人命名为甲乙丙丁,“层层递评”即为甲评乙,乙评丙,丙评丁,丁则圈画、点评甲文中的亮点之处。(实践证明,人人都具有欣赏好作文的天然感觉)。
所评内容分为共性内容和个性内容。共性内容即学生结合讲评要点第一遍自主修改后的内容,个性内容是个人在作文中所犯的不同错误。学生在修改环节很认真负责,生成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如某生对上文所提到的片段是这样评价的:“内容虽然较之前丰富了一点,但是还没有放飞自己的想象,写出对雨的独特感受;建议采用适当的修辞手法进一步丰富文章的内容。”这样精彩的生成内容是学生内在生命力的一种张扬,诠释着他们在写作方面的无限潜力。
第三步是结合小组同学的点评第二次修改自己的作文。实践证明,相比较教师的建议而言,学生更喜欢接受来自同伴的建议,修改起来十分卖力。如上述案例中的某生结合同学的点评后,对片段二次修改如下:“雨在敲打着,与同伴嬉戏着,就像一张古老的琴,奏出了细细密密的旋律,单调中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点点滴滴,似真似幻,如孩提时在摇篮里,母亲吟哦的鼻音和喉音。”这种持续的修改过程是学生作文技能的一个体验和累积的过程,是作文素养的一个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在修改过程中,老师要加强对两头的学生的面批面改,以期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关健词:人物形象 动作 语言 心理
在语文教材中,无处不存在丰富的细节描写,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看得细一些,深一些,让学生懂得,这样写会使文章更生动、更具体,更能反映人物的内心,在无意识中渗透细节描写的概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其作用。在不断的探索中,将刻画人物的细节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刻画
写人,免不了要描写人的动作,因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性格和作风,往往能通过行为动作来表现。如同学们学过的《金色的鱼钩》一课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老的话:“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着眉头硬咽下去。”这段话描写了老班长连续五个动作。用“坐、捧、嚼、皱、咽”五个准确的动词,写出了老班长在二万五千里途中,为照料小战友、日夜操劳、精神疲乏的神态。“捧”字,突出了老班长对那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的珍惜;“嚼”、“皱”、“咽”三个动词,写出了草根和鱼骨头难以咽下以及老班长饥饿的程度。通过这些动作的描写,表现了老班长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抗争的坚毅性格和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我们写作文也是这样。作文时我们把人物的一举一动细致描写,写出人物具体动作,那么所写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活起来。怎样把人物的动作写具体呢?这就要求我们用准确的动作词来写人物的活动过程,把人物的大动作分解成一个个连贯的小动作,用慢镜头的方式一一描绘出来。
二.人物的语言细节描写的刻画
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成功的语言描写,要求作者使用的语言必须具体、生动、形象;必须精确而凝炼;必须个性化。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物语言克服一般化、雷同化的弊病。语言描写还要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有些学生写人物对话的时候,只注意写人物说的话,而不注意描写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老是“我说”、“你说”、“他说”,写出来的文章干巴、乏味。一个人说话时,总要出现相应的表情与动作,把它们描写出来,不但可以加强对话的表达效果,还可以表现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另外,为了使对话形式更活泼,更生动,可以交替使用不同的对话形式,如提示语在前面,提示语在后面,还可以把提示语放在人物说的话中间,当然,如果读者能从人物的语言中体会到是谁说的话,也可以把提示语省略。
进行语言描写时,语言要简洁。不能拖泥带水,更不能写一大堆的废话,让“人物”说个没完。语言拖泥带水,没话找话,这是作文容易出现的毛病。
三.人物的心里细节描写的刻画
人物的心理描写是塑造人物、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就是要在文章里,写出人物没有说出口,仅在心里讲的话和他的感情活动,即“想”。怎么样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呢?可以采用以下六种方法:
1.直接刻画法。即从文中人物的角度出发,客观地描述人物的内心活动。
2.内心独白法。就是将自己特定状态下的心里想法,通过自言自语,详尽生动地呈现出来。
3.幻觉描写法。幻觉能折射出人物的心愿或思想感情。人在特定的状态下,耳边或眼前会出现虚幻的画面或声音,而这些往往是自己最想或最怕听到和看到的,如将这些内容详细准确地描绘出来,就是当时人物内心的最好写照。
4.梦境描写法。通过“梦境”描写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
5.借助人物的其他描写 要展示人物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更有效地刻画人物形象,往往要借助人物的其他描写来实现。
6.借助环境描写。不同的心情看相同的景物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因此,人的眼睛能根据自己的心情,随主观感受选择景物。把这些在特定感受笼罩下的景物描写下来,就能充分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当然,上述几种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在具体运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立体式的综合描写,灵活运用。反映人心理状态的写作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选用书信、日记、梦的形式,同样可以展现人的心理活动。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环境的描写,可以衬托出人物的内心活动;通过人物的自白和议论,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只要同学们有意识地多加练习,就一定会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得更细致、更生动。
肖红海
我近三年初三作文的感悟: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而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让许多语文老师感到困惑的事。上学期有幸听了马晓华老师的作文指导课! 很受启发!引发了自己对写作指导课的思考。本人在此谈些粗略的看法,期待明天的作文指导课堂更加精彩。
一、作文指导课切忌选题太大,浮光掠影
写文章,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和盘托出。否则,就会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势必泛泛而谈,空洞无物。“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那么作文指导课的切口就要小,要一课一得。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训练、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所谓“切口”要小,就在于指导学生写作要大处着眼,小处看手,遵循“宁凿一口井,不挖一条沟”的原则,选题不宜过大、过泛,以解决一个问题为准则,使学生能受到某个方面的启迪。
例如《关注·联想·感悟》,应该说是一节引导学生发散想象的作文指导课。目的是让学生进行联想,从开始对实物桔子的联想,到后面对图片的联想,对亲情的联想,无不要求学生以“看到……我想到了……(某个人、某件事、某句话……)为格式进行训练,既有口头作文、也有书面写作,课上得比较的中规中矩。不过好像学生都显得有些茫然而不知所措,因为教师泛泛而谈,没有对其中或关注或联想或感悟这些方
面进行具体的指导,流于形式,学生也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也就没有办法对“关注·联想·感悟”能领略一二。
又如《用多姿笔法,绘斑斓心灵》,从送学生礼物入手的教学,让学生揣摩和描绘心理,应该说是一个不错的精彩的开头。不过,随着课堂的深入,出示六个段落让学生了解心理描写的六种技法,感觉开口大了,不如集中讲解一种。一课一得现在是越来越提倡了,把一种方法讲深讲透,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那么一堂课就成功了,而太多的教学内容学生是很难接受的,效果自然也不好。
再如《感动话题作文指导》,“感动”话题可写的东西很多,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把握细节、关注细节、描写细节,这堂课对学生的指点还是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要求学生调动“看、听、感、想、做”等感官去进行写作的实践。学生有些无所适从,大多是先说细节描写的概念,接着通过例子把什么是细节描写展示出来,最后就进入了实践的环节。其实,这些课的开口还是太大,讲了细节描写的很多方面,如:语言的细节描写、动作的细节描写、心理的细节描写等等。但是到底应该怎么去写呢?老师们没有给学生指出明确的“地图”,只是给出一些结论性的话语,如“细致观察生活”、“选择典型事例”、“恰当运用修辞”等等,虽然也给出一些细节描写的经典例子但只是一览而过。我觉得还是应该从更细节的地方着手教“细节描写”。例如以动作描写为例,我们一起来概括一下要写好动作的细节描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1、单一动作,重笔特写凸现人物个性;(运用特写镜头)2、动作群,浓墨泼写体现
人物性格;3、人物行动对比描写;4、侧面烘托写人物;5、矛盾冲突中写行为;6、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例如侧面烘托写人物,《三国演义》写关羽斩华雄时,避开刀光剑影,先写华雄败孙坚、斩祖茂、便涉、潘凤,及关羽出战时,写关内诸侯的听闻、惊恐等,而关羽提着华雄归来时“其酒尚温”的细节,使关羽顶天立地起来。又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鞘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归来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写罗敷之美,不写其容貌仪态,却写从使君达官到下里巴人,从老者到少者,人见人惊,人见人爱。他们的行为使罗敷在人们的想象中有多美便有多美……
还有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谓写得有声有色,却只写了三拳。第一拳从味觉方面设喻:“似开了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从视觉方面设喻:“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从听觉方面设喻:“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罄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三个比喻贴切、生动,鲁达的力大勇猛和嫉恶如仇淋漓写出。又如《骆驼祥子》中写暴雨下的样子:“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象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仿佛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逆风拉车中的样子健壮勇猛,却又悲苦艰辛,通过几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贴切道出。
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更表现在怎样做。”描写人物行动时也是这样,特别是他“怎样做”时常常被
人忽略的细枝末节,即看似无关紧要的“小动作”,以此来凸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思想的、品格的、性格的、心理的以及习惯的,等等,这就是“于细微处见精神”。足见举手投足直接关系人物性格、形象。
二、作文指导课切忌花样太多,落英缤纷
时下,一些以创新和改革为形式和借口的教育教学模式风起云涌,其中当然不乏以锐意改革之举和科学的方式方法取得成功的案例,但也有太多的表面文章和形式主义。我们必须注意到这样一点:花样百出的课堂极有可能华而不实,脚踏实地地扎实基础未必一无是处。
例如《关注·联想·感悟》一课,让我疑惑的地方有两处:其一是关于时间的调控,不管是要求学生读考试满分作文,还是要求学生当堂写一段话后进行交流,都没有给学生充分阅读和写作的时间。老师的心似乎太急了些,刚刚提出问题就马上要求学生回答。其二是教师在课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怎样对事物进行关注、联想、感悟”,完全是流于形式,如果没有效果或者只是走走形式,就不要交流了嘛,学生也要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众人七嘴八舌的所谓“合作交流”就一定比独立思考好吗?
再如《用多姿笔法,绘斑斓心灵》一课,运用刘和刚的《父亲》MTV,欣赏一段视频让学生想象写一段心理,这个设计我有些疑惑,感觉好像是鸡肋,毕竟那是外国电影中的东西,学生即使能讲他们的心理描写,又能深入多少呢?所以,几个学生的回答听下来,也就是那些停留在表面想象揣摩的东西。最后一个材料《纸条故事》,老师的提问也有些问题,因为文章本身是写得不错的,再让学生去找可以修改的地方,就显
得比较的勉强和糊涂了。如果能更换提问的角度:这篇文章中什么地方可以增加合适的心理描写?那么,学生的回答就会明确和精彩得多。至少在这个教学环节上,老师的设计是走了弯路,感觉花样繁多。
其实,在平时作文教学只要注意基本功的训练,认真指导学生“立意、谋篇”,交给学生“要领、技法”,并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的能力,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的倾向。落实作文训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都要从训练的实际需要出发,讲求实效,决不可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应该说作文指导课不像通常看到的“好课”那样,显示着设计的匠心,看得出刻意的雕琢——这样的课,实在说不上什么“法”、什么“式”,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然,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潇洒。
三、作文指导课切忌距离太远,脱离实际
作文教学要由“封闭”走向“开放”,就必须让学生到大环境中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坚持从生活中找“米”与“生活是作文的唯一源泉”的写作观。现在的流行音乐,不少歌曲的歌名、歌词非常优美,借用它们作文章的标题,既显得活泼风趣,又容易把读者带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如一位同学在中考作文时自拟的题目是《因为爱你》,见到这个题目,读者一定会惊讶不已,想不到考场里还有这样大胆的学生!可当你阅读时,发现作者记叙的原来是一段与网络有关的故事,结尾时他又巧妙地引用歌曲里“因为爱你,更珍惜我自己”的歌词,全文可谓浑然天成;《女孩四重奏》讲述的是女生寝室里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晴天?阴天?雨天》讲述的是自己一天的几次误会。都是变用歌名歌词作标题线索,显得活泼风趣,新颖别致。
让流行歌词“唱”进学生的文章里,好处是非常明显的。首先,它能陶冶学生性情,提高艺术鉴赏情趣。好的歌词犹如一首诗、一幅画,让人清心悦目,教人深思反省。其次,歌词中的蕴意哲理还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让人在享乐歌曲的同时从中汲取营养,感悟人生。其三,借用歌词洗练的词句,为作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唯有在平时的作文实践中,引领学生们拉着“引用歌词”的拐杖,背起“运用歌词”的行囊,有朝一日才会如愿以偿,登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创写高峰。那么,习作中必将旁征博引,思想充实;语言定能情趣盎然,精彩绝伦。
关键词:记叙文 细节描写 具体操作
谈起记叙文,很多学生会不屑一顾,因为他们大部分被灌输了“写记叙文容易跑题,写议论文才能稳拿分”的思想。其实纵观历年的高考满分作文,记叙文跟议论文同样出彩,可以说写记叙文是一样能拿高分的。那怎样才能写好记叙文呢?“凤头”,“豹尾”,这是不必说的。最主要的还是中间的内容妙笔生花,亮点十足,而这就需从细处着眼。当代作家刘真说:“作品中的细节,就像活人身上的细胞,是艺术作品的灵魂,所谓作品的高度,深度,是由他的细部决定的。”下面就让我来谈谈怎样激活这种“细胞”——细节描写。
一.准备——善于捕捉,用心感受。
每次作文课写记叙文,总听到一些学生抱怨:“老师,不会写啊,都不知道写什么。”最后好不容易凑够八百字了,写出来的大多是流水账。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生活的感悟,缺乏捕捉美的眼睛。确实学生的学校生活三点式很单调,但人跟人之间的相处,互相碰撞出的火花难道每天都一样吗?所以,我们首先要让学生知道生活处处有素材,并培养他们善于捕捉瞬间的能力。
可以说,细节就存在于某个瞬间的画面,你要能捕捉到,才能进行深刻的描绘。针对这点,我想到了照相,照相不就是瞬间的定格吗?学期初我让有条件的同学拿照相机回来,要求他们在学校里照一些自己想照的相片。然后在作文课上,要求学生把筛选出来的相片作为描写的对象。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虽然我们的生活很单调,但只要我们善于捕捉,用心去感受,那么可写的还是很多的。
正如果戈理说“作家身边应常备笔和纸,必须把他自己感到惊奇的事物记下来。从这样的素描中,画家创作了画,而作家则从中创造了作品中的场景;一切都应取之于生活,而不是用无谓的幻想臆造出来的。”我们虽然不是作家,但作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也能随时捕捉我们作品的场景,然后调动自己各种感官用心去观察。多问问自己:他的某个眼神、动作或某句话打动你吗?那就把这些积累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
例如:很多学生写作时会写到周末家长接送的情景,大部分学生都会故作深沉地写家长冒着大雨来,从中深深感到父母的爱。但有一个学生他用一句话就很好地传达出那种爱。他是这样写的:“……忽然一个急刹车,差点把我摔下车,……老爸对我说:‘抱紧我。’我只好抱紧了老爸,以防下次真的摔下车。这是我第一次主动拥抱别人,感受着老爸背上的温度,听着他那有节奏的心跳,脑海回想起老爸辛苦地为这个家的情景。”一句很平常的话,放在当时下大雨,坐摩托车容易摔倒的情况下,这不是只有做爸爸才会说的话吗?这位学生是在用心感受后,才会捕捉得到的。
二.下笔——细化过程,突出中心。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换句话说我们想把细节描写得精彩就要在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外貌、心理上下功夫。
在丰子恺散文《吃瓜子》里有一个片段:
“女人们、小姐们……她们用兰花似的手指摘住瓜子的圆端,把瓜子垂直地塞在门牙中间,而用门牙去咬它的尖端。‘的,的’两响,两瓣壳的尖头便向左右绽裂。然后那手敏捷地转个方向,同时头也帮着了微微地一侧,使瓜子水平地放在门牙口,用上下两门牙把两瓣壳分别拨开,咬住了瓜子肉的尖端而抽它出来吃。……”
“吃瓜子”多平常的动作,但经过作家的妙笔,竟会这么 精彩。过程就需几秒钟,作家竟可以细化成七八个具体的动作,形象生动,就算不会吃瓜子的,看了后也会吃了。我们不禁拍案叫绝。想想学生的作文,在捕捉到自己用心感受的画面后,怎么把这些画面写出来?可以学丰子恺先生细化过程,具体到每个“举手投足”“一颦一笑”。
这个方法,很多学生一点就通,特别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上可以细化得很详尽,特别是心理描写。
在写题为“不能没有你”这篇作文时,有个学生在心理描写上十分出彩。“那时的自己坐在电脑桌前拼命地敲击着键盘玩得不亦乐乎,许久才懒懒应了声,没了回应,才想起来似乎有那么一记关门的声音。……爷爷离开竟有三个钟头了!平时他可是一会就回来的!……有那么的一瞬间的失神。我似乎看到爷爷跌倒在瓢泼的大雨之中,眼中满是孤独无助,张开了口,却怎么也发不出声……”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在等爷爷回来的三个小时里,作者的心理活动从原来的不以为然,到忐忑不安,再到心急如焚都恰到好处地贯穿于全文,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的心理描写就成为了这篇作文的亮点了。
通过细化过程这个方法,很多学生写记叙文不会再停留于简单的复述。但两次作文训练后,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个只要几十个字就能写成的细节,有些学生却用了两三百字,他们把细节的方方面面囊括其中,但真正能表现人物或主题的只有那么几行字。
例如,有个学生这样描写一个补鞋老人的外貌:“老人一直坐着,双腿盘曲着,看不出有多高,一直佝偻着背,一双黝黑苍老布满老茧的双手,灵活操纵着各种奇怪的工具。老人的脖子很短,藏在立起的衣领里,由于年老,颈部的皮肤已经松弛,皱巴巴的。老人的脸很小,雕刻般的皱纹布满黝黑的脸颊,一双不大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我的小皮鞋,嘴唇执着地抿着。”这一段描写从脚到头,十分详尽,但给我们的印象没有什么可以区别于其他老人的。其实,要突出这个老人,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他从事的工作——补鞋,在外貌上突出这点的就数他的手了。应该对他的手进行详尽的描写:黝黑、苍老、布满老茧、指头上贴满了胶布,在补鞋的时候双手微微颤动着,暴露着的青筋一张一弛等等。所以在细化过程的同时,还要针对中心或人物特征。
三.润色——运用修辞,添彩增辉。
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形象,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的修辞可谓精妙绝伦,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丰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不同的角度的荷叶、荷花让人倍感清新自然。所以,只要有一定语言功底的同学注意把修辞手法运用到细节描写上,那肯定能为自己的文章增添光彩。
在写“与你为友”这篇作文时,一个学生在心理描写上就加入了很多精彩的修辞。如:“我心里就像有许许多多的小泡泡破了又涨,涨了又破,酸溜溜的不是滋味。”形象地写出了“我”对站在舞台上的表演者的那种既羡慕又嫉妒的心情。还有“我脑子里仿佛炸开了锅”这是作者还没准备好演唱的曲目时极度的慌张害怕。“我站在你高高的肩膀上,在三个学校的同学面前,演奏了一首《梦中的婚礼》,叮咚的音符在晚会的夜空中起伏回荡,我整个人陶醉在自己营造的甜蜜梦境里,当最后一个音符在我的指尖流淌出来,我听到了台下热烈的掌声……”“流淌的音符”“甜蜜的梦境”,这应该是多么美妙的琴声啊,本来只能听出来,但通感到视觉,触觉,就使读者也能身临其境了。
关键词 中学语文 作文教学 细节描写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是生命之声,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或赏心悦目,或动人心魄,或回味无穷,既可提升道德境界,培养审美情趣,启迪人生智慧,又可丰富文化底蕴。学生平时要多观察,多分析,多思考,注意捕捉富有特征的细节,再加以提炼,这样才能使文章生动形象,给读者以真切的感受。
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景的描写之中,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景物描写、进行场景描绘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就越鲜明,景物就越有特色,场景就越感人。成功的细节可以极大地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写作技巧。大凡优秀的作品,其情之所以能长久地打动读者的心灵,其人物形象之所以栩栩如生奕奕传神,都是与一系列细节描写息息相关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细节很小,小的容易被人忽略,其作用之大,大得超过了千言万语,它可以把抽象的思想和情感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具体从以下几点来谈:
一、鼓励学生多观察,抓典型,写真实
观察是人们摄取客观事物的第一扇窗口,只有善于观察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观察,不要以为那精彩的场面,感人的事例才值得观察。其实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情一景,父母兄弟的生活习惯、老师同学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由动态到静态,由个体到群体,都是观察的对象。而细节正是这些生活细节在文章中的外现,只有平时认真观察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细微感人之处,写作时才能写好细节。真实是细节描写的基础,学生所写的细节描写一定要尊重客观生活实际,绝不能凭空想象,要符合生活逻辑。比如有的同学在写文章时,为了突出某个人的精神境界,人物语言不符合人物身份,明明一个农村的老人却说出高深的理论,其结果这个人物形象会大打折扣,真实性也会被人怀疑。当然这并不是说细节描写必须和生活原型一模一样,它的真实在于符合生活逻辑。
二、善于从平凡人平常生活中抓取写作的镜头来表现不平常之处
首先,弄清平凡人的概念,无论是父母、老师、同学、朋友,还是邻居以及街边的小摊贩、路人,都可进入你的视力范围,要有独到的眼光进行细腻的观察。要善于以小见大,有开阔的思维,丰富的联想,给你一个寒星,你会想到夜空的宁静;给你一朵浪花,你会想到大海的浩淼。见人之所未见,想人之所未想。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家境贫穷、专科学历的姑娘,用自己的真诚善良之举被大名鼎鼎的A集团录用了。接到被录用的电话,她既高兴又很吃惊,自己做梦也没想高攀这家只招研究生的A集团,所以连材料也没递交。当总经理告诉她是一位捡垃圾的婆婆捡到了她的资料递交给了总经理,而当初老婆婆晕倒了,素昧平生的她对老婆婆是如何嘘寒问暖的那一幕正好被总经理看到,此后女孩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得很出色。就这样,姑娘无意中用一个细节打动了考官,自己也获得了成功。
三、选材要新颖、生动,与时俱进,充满时代气息
选材要注意新颖、生动,充满时代气息,切不可动辄把老掉牙的旧材料端出来充数,抓一把陈芝麻一类无效事例勉强应付。比如近半年以来,网络上一时兴起的“偷菜”游戏已蔓延开来,遍地开花,大有“全民皆兵”之势。上班时,几乎每天都有同事谈论自己或家人在网上“偷菜”的事情,在描述的过程中,其手舞足蹈的情形便可看出乐在其中。看来,“偷菜”的经历确实相当有滋有味。诚如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写道:“咔”随着钥匙进入钥匙孔,老妈就进来了,把鞋子脱掉随手一扔,大概是因为累了吧,慢慢悠悠的来到床前进入“假死状态”。很快又听到了老爸的钥匙在演奏舞蹈了,老妈一骨碌就爬了起来,抢先坐在电脑桌前,飞速打开电脑,老妈的手在键盘上跳着“踢踏舞”。老爸走进了房间,看见老妈正在玩电脑,不能施展他的“偷菜大计”了,眉头微微一皱,但马上又笑了起来。满脸堆笑的来到老妈面前:“我菜买回来了,你去把红烧肉焖一下。”老妈扫了一眼买回来的菜,眼里带着一丝狡黠对老爸说道:“我烧臭豆腐不好吃,儿子喜欢吃你烧的,你先去烧臭豆腐。”老爸无奈,只能先退一步,去烧菜了。不过老爸很快就把一盘新鲜的臭豆腐出炉喽,我的口水都“飞流直下三千尺”了。正因为小作者与时俱进,体会深刻,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栩栩如生、不同凡响了。
四、对学生习作反复诱导,不断修改
尤芳:我也认为要成功刻画一个人物形象,很不容易。
郭老师:有同学写家庭猜谜赛,写四个家庭成员猜谜时的不同表情。你们听听:爸爸低头沉思;妈妈按着额头冥思苦想;外公不时用手指在手心上划来划去,嘴里还不停地嘀咕着什么;外婆抬头仰望墙壁,好像要从那上面找出答案似的。这里,同样是“思考”,姿态各异,这样的刻画,把人物的个性特征表达得细致,刻画得到位。
小楠:世上的人复杂多样,这是要求我们要注意找不同于旁人的基本特点来写。
尤芳:对,我赞成。这是抓住人物独特的特征来写:每个人出身、职业、教养、社会地位、生活经历等各不同,必须抓住人物独特的特征,并在其中表达我们对人物的评价和感情。
郭老师:美术家塑造人物,靠的是碟子中的七彩颜料;音乐家塑造人物,靠的是键盘上的七个音符。我们作文塑造人物,靠什么?靠语言刻画细节。你们看――看着父亲乱蓬蓬的头发,我惊呆了。父亲的头发原本有些弯曲,现在看起来更像一蓬乱草。
小楠:刻画细节,就是用细节丰富人物形象,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郭老师:是的。细节描写,就是抓住某些细微的表情、动作等,做细致、生动、具体的描绘,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选择好有代表性的事例、有代表性的言行后,再通过细节描画体现人物的内在品质。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是通过儿子看父亲的背影,揭示父子之情的,作者十分细腻地描写上了年纪又是胖子的父亲,如何艰难地穿过铁路,爬上那边月台去买橘子时的一系列动作。同时又写了儿子看到背影时内心感受的感情细节,使父子之情真切感人。我们的描写要因人而异,抓住人物与众不同的地方来写。
尤芳:我认为,细节描写中比如描写人物外貌时,就不能像画家那样,五官俱全,我们不能千人一面,应选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特征的一两个部位重点写。
小楠:假如写老奶奶,我们可以写她的手,筋脉突兀,来表现她的苍老。写勤劳的妈妈,写她的手,可描写她手掌上的老茧。如写馋嘴的小孩子,就写他的嘴总在动,好像总想吃什么,或者一看到好吃的嘴就张开了,甚至流着口水。
尤芳:是啊!这样抓住一些细节进行刻画,大胆舍弃那些对表达中心没多大作用的方面,人物的个性特征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郭老师:说得对!细节描写就是以小见大,于细微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细节描写的要求是:
1、仔细观察。写好细节,认真观察是基础。
2、以小见大。细节的分量虽轻,容量却大,在选择细节的时候,要从细微处着手,从大处着眼,小中见大,让小的细节反映人的思想状况、社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