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学阶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摘要: 本文提出,随着中学阶段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篮球教学也应从形式、教学手段、内容安排上进行改革。要从片面追求投篮命中率、力量训练,忽视基本功教学的误区中走出来,重视基本功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基本功的篮球技术练习,为提高篮球技术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中学生非常热爱篮球运动,这对篮球训练是个优势,但是中学生意志比较薄弱,往往一开始非常积极,但练一段时间后就热情减退。所以,随着中学阶段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篮球教学也应从形式、教学、内容安排上进行改革。从片面追求投篮命中率、力量训练,忽视基本功教学的误区中走出来,重视基本功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基本功的篮球技术练习,为提高篮球技术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要将基本功的教学贯穿于青少年篮球教学及篮球比赛中。篮球运动能培养人的机智、灵敏、速度、力量、耐力和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辨清势态,做出抉择的能力。虽然篮球运动是趣味性的项目,但是对身体素质的训练也是比较辛苦的。篮球技术水平的巩固提高依赖于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爱好和基本功情况的好与差,而在基本功的练习当中,因其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实用性,由此也会吸引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
一、理解篮球运动的重要性
做什么事首先要考虑它有多大的价值,做起事来才有一定的目的性。学生所理解的篮球运动一般的概念是锻炼身体,这只是对篮球运动肤浅的认识。要想让学生了解的更深刻一些,就要专门给他们讲,从大的的方面讲,通过篮球的教学、训练和比赛,可以使身体得到全面的锻炼。它对于增强学生体质,保持身心健康和培养优良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提高队员各感受器官的功能,对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及其协调能力、改善内脏器官的功能,都有良好的作用。运动训练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队员的生理、心理潜力,通过练习和比赛,使学生认识团结、互助的重要性。培养战胜自我、勇敢顽强的竞争精神。通过训练,提高运动水平,为校增光。从小的方面讲,随着篮球的普及,各个地区都举行各种形式的比赛,这为篮球爱好者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既能为自己的就业和生存寻找途径,参加比赛也是一种很光荣的事。通过仔细的讲解,使学生对篮球运动认识更深刻,训练起来比较积极。
二、篮球训练的原则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篮球训练的基础,这是大家非常清楚的问题。但是怎样提高身体素质?我们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与技术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身体素质与篮球训练是相辅相成的,身体素质好技术提高快,同时在技术训练时也可以渗透身体素质的内容。比如在进行传球练习时,可以利用长传快攻,从而达到提高速度的目的。
2、训练内容多样性和趣味性的原则
由于身体训练比较辛苦,中学生意志力比较弱,为了使身体训练更具有吸引力,使学生练习更积极,就必须使训练的内容更多,趣味性更强。比如为了提高力量,可以开展背人游戏,可以利用跳绳,也可以蹲杠铃;为了提高弹跳可以利用摸篮板、蛙跳、跳栏架、跳台阶等方法。
三、篮球运动的身体素质训练要注重全面性
篮球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而身体素质训练要注重全面性。
1、下肢力量训练
发展下肢力量的重点是提高爆发力,训练时要以速度为主,绝对力量为辅。可采用如跳绳(定时连续跳绳),跳高(从高处向低处跳下,落地后即再次跳,越高越好),助跑摸高,原地起跳双手摸篮板,负重深蹲,蛙跳,负重半蹲,双脚直膝连续跳球等。
2、躯干力量训练
躯干力量训练的重点以发展腰、腹力量为主,增强适应身体频繁接触、对抗的能力。如:仰卧起坐,两头起,负重体前屈练习。
3、上肢力量训练
上肢力量训练要以中小型为宜,手腕、肘、肩带的力量及灵活性和柔韧性练习,如俯卧撑,跳举小杠铃,引体向上,仰推杠铃,用实心球做传接球练习,手指抓铅球练习。通过系统训练,可以使篮球运动员能够提高灵敏、柔韧、速度、耐力、节奏感、爆发力和控制身体重心的能力和素质。
四、篮球基本技术的训练
1、对运球的训练
运球在比赛中是非常重要的技术环节,在快速推进的进攻,带球摆脱防守,上篮得分时,都需要较好的运球技术。可以说,一个队如果在比赛中不会带球,控制球,那么这支球队肯定会输球。正是由于运球是篮球进攻战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训练中应该安排大量的运球练习,包括体侧运球、运球急起急停、体前换手变向运球、“之”字型以及绕“8”字型运球,因为这些动作在比赛中都是经常使用到的技术动作。在此基础上,应加强对抗性的运球练习,就是运球时有人防守。练习可多采用比赛式,比如规定时间内,防守的人要能断球。这样既提高了队员的训练积极性和对抗性,又可以在练习中逐步提高球性,达到训练目的。
2、对传、接球的训练
传、接球和运球一样,是篮球竞赛中运用最多的技术,它是进攻队员在场上相互联系和组织进攻的纽带,是实现战术配合的具体手段,是比赛中运用最多的基本技术。传、接球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进攻战术配合质量和进攻命中率,它也能马上反映一个球队的整体水平,因此对传接球的训练不能忽视。在训练中除了基本的传球技术动作训练外,应该在传球的时间、速度、飞行路线、落点、接球的手法和传球隐蔽性上下功夫。在训练时多采取高速、大强度训练方法,使运动员能尽快的适应比赛节奏,成为比赛型的运动员。同时,在训练中为了保持训练的积极性,要采用一些内容新颖、生动活泼的传球游戏,使学生在愉悦中训练。
总之,篮球运动是青少年最喜欢的体育项目之一,也是大众性的体育项目,通过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还能够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而且为以后走向社会多了一项与人交流的方式。体育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素质,而人才素质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文化知识的底蕴。教学、训练和科研的相互结合将有利于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竞持体育水平的提高。篮球队属于一个小的有组织的群体,在篮球运动过程中,其成员之间存在着现实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创造一种团结协作、荣辱与共的氛围,其成员凝聚的程度便是管理在球队发挥效益的标志。
【参考文献】
[1] 王保成,匡鲁彬,王川.我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
[2] 唐煜章.现代篮球训练方法新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柏大夫说,近年在北京友谊医院心理门诊就诊的中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1.学习压力大。由学业带来的心理压力。2.偏执、敌对。认为他人不可信,自以为是,偏于固执。3.人际关系紧张。总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4.抑郁。表现出对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精神苦闷、情绪低落。5.焦虑、心里烦躁不安。6.适应能力差。对新的环境和生活不适应,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或者不喜欢学校的各项活动。7.情绪忽高忽低极不稳定。8.心理不平衡。当他人比自己强或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后,总感到不平。其中,学习压力感,是当前中学生存在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
应试教育加大了学生的精神压力。这是当前导致我国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最主要的直接原因。柏大夫认为要减轻中学生的这种压力感,首先应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把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为当前中学教育的一项专门课程;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应把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来看待,充分认识培养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绪和适应能力对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重要作用;把日益增多的中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同思想品德加以区别,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扰。
作为家长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给他们充分的自由空间和家庭民主权。做父母的应该既注重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也注重培养孩子遵守纪律和规则,积极鼓励孩子平等地交换意见。而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准则强加给孩子。若必须行使父母权利时,也应向孩子说明为什么必须这样做的理由。这一点对青少年非常重要。
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初中生存在敌对、攻击行为的占5.1%。而更令人惊讶的是,一些在学校讨老师喜欢的乖孩子,在家里却成了攻击父母的“小暴君”。对此柏大夫说,从生理上讲,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身体的成长,第二性征快速发育,精神上攻击性增强。另外“小暴君”的父母对孩子往往过分溺爱。不正确的家教是构成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又一个直接原因。
这些稚气未脱的中学生,为什么会有过分自律、内心冲动和压抑,甚至会有突发伤人或自伤行为等不健康的反应呢?专家认为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不和谐的生活环境会在孩子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并造成心理问题。上世纪90年代主流的价值观是强调“个人价值”,于是每个人都在创造着自己。在这种每个人都在“创造”的氛围中,没有标准,没有模版,做什么和怎么做是个人的选择。于是父母就按照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些具有理想主义、且要求甚高的父母,常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完美理想的机器,使孩子承受大量重负,“抹杀”了孩子的童年快乐,使孩子过着一种规律而秩序化的生活。当外部要求过强,以苛刻的外部行为做标准时,焦虑和压力会迫使青少年产生强迫行为,以缓解焦虑。
【关键词】口头作文 有效教学 写作能力
一、口头作文的理论界定
口头作文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凡运用口头语言表达的均可看作口头作文训练。狭义的是,具有指向规范口头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训练方式。理论研究的侧重点应放在狭义的口头作文上,因为这与作文教学实际相关,它能较快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能力。
二、口头作文的特点
1.口语生活化的特点。它使用得较多的是人们生活中的词汇,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短句多,省略句多,自然句中易位现象多。
2.口语形象化的特点。它有特定的语言环境和确定的对象。可以借助声音的变化表情达意,可以借助“人体语言”(BodyLanguage)――面部表情、手势、姿态、动作或笑、哭、叹气等“副语言”(ParaLanguage)表情达意。表达的过程短促、直接,具有不定型性,一瞬即逝。
三、口头作文的训练
口头作文不受时空的限制,学生平时说话、交流就可看作是进行口头作文的训练。因此,可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指导。例如要求学生平时说话要用标准的普通话,不说有语病的话,不说口头禅,特别是爱说粗话的同学,要让其他同学帮他纠正,要禁止不文明的语言等等。课堂上的口头作文指导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课前小演讲。利用课前三分钟,可以让学生朗读一首诗,介绍一本书,讲一个小故事、一则新闻或者围绕某个话题说几句话,发表自己的看法等等。占用的时间不多,可以让学生轮流到讲台上说,锻炼学生的胆量,也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2.课堂讲读。讲读课文时也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口头作文训练。A.教学生字词时,可以选择几个词语,让学生连词成句或连词成段,表达一个意思。这既是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掌握,又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B.讲读课文时,可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再现情景、补充环境描写、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等。这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对人物的把握,又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C.讲完课文后,请学生谈体会、感想,联系实际提建议、措施,或者续写课文等,这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
3.课时安排。每周至少要安排一节口头作文课,也可以把口头作文课和书面写作课安排在一起。这堂口头作文课要进行一些专项的训练,最好是要订计划,有目的、有序列、有系统地进行。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高兴训练什么就训练什么,如果能有个系统的教材或辅导材料会更好。
四、口头作文实践中的注意点
1.要制订不同单位时间的口头作文计划,把多样性的训练方法体现到计划的系统性上来。
2.要重视思维方式的指导,充分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定向速度,提高学生迅速构思的能力。
3.因为口头作文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优点,因此,可利用一切可能机会进行。在与书面作文教学结合时,时间安排在书面写作前及写作后的评议上为宜。
4.口头作文到书面作文的中间过渡时机,应是在口头作文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基础上,然后实现由“口头”向“书面”的过渡,最终达到“写有内容,写有层次,文有中心,写有重点”。
5.在训练中教师可进行“下水口头作文”给学生以示范,亦可以有意识地对部分学生先进行辅导,然后让学生口头作文,再集体讲评。要尽可能创设和谐、自然、开放的口头作文训练环境。
6.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技巧方面的培养,包括训练时的语音、语调、语态等方面的指导。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使其循序渐进。
【关 键 词】中学;翻转课堂;教学;学习理论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4-0015-02
一、翻转课堂的发展
翻转课堂最早应用于美国科罗拉州的林地公园高中。该校的化学教师亚伦・萨姆斯和乔纳森・伯尔曼为了使因故缺席的学生能够赶上学习的进度,运用软件录制讲课过程,并将该视频上传到网络,来为学生补课。后来,这两位教师还让学生课前在家自学课程,在课上完成作业,并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这种方式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他们随后在林地公园高中创办开放日,来帮助更多教师理解翻转课堂的理念和掌握翻转课堂的制作方法。萨尔曼可汗创办的“可汗学院”、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开放可见运动、耶鲁公开课等的发展也为翻转课堂提供大量优质的教学资源,促进翻转课堂的发展。
二、翻转课堂内容和特征
翻转课堂就是学生在课前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以教学视频为主的学习材料,自主学习课程,在课堂上通过师生或者生生之间的互动活动,一起完成作业答疑、互动交流和协作探索等活动。[1]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具有以下特征:
1. 教学流程的改变。传统课堂强调“先教后练”: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新课、传授知识、布置作业,然后由学生在课下进行练习和完成作业。翻转课堂提倡“先学后练”:学生在上课前自主观看教学视频,完成课程内容。课堂中教师的大部分时间并不是传授知识,而是用于师生互动交流,解决学生的困惑、进行小组协作探究等。
2. 教学内容的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通过讲解、板书等手段传授知识,翻转课堂中通过短小的教学视频来展示教学内容。精炼的视频内容避免了学生由于学习时间过长而产生疲劳、注意力下降甚至走神等情况。更重要的是视频能够实现暂停、回放的功能,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思考消化,不必担心知识的遗漏,进而更加有效地记录笔记。
3. 教学时间和环境的改变。翻转课堂中学生新知识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大部分学习通过学生在家自主完成。对于学生而言,环境的改变使得学生的学习氛围更加轻松,不必担心知识理解的速度赶不上教师讲授的速度,落后于周围的同伴。对教师来说,课堂传授教学时间缩短,能够留给学生大量小组活动和探究学习的时间。
三、基于学习理论对翻转课堂的分析
1. 掌握学习理论。布卢姆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也是掌握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掌握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为掌握而学”,“为掌握而教”。布卢姆认为,只要给予适当的教学和足够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掌握学习内容。
翻转课堂给予学生充分学习的机会。学生主要的学习资源是教学视频,视频不仅针对特定主题,更重要的是可以随时暂停、回放。在家自主观看、学习视频,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充分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在看过一遍视频后基本掌握学习内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对视频的暂停给予自己思考、消化内容的时间,通过视频的反复回放,来进一步学习,同样也能够掌握教学内容。换句话说,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不会造成学习好坏的差异,而只是决定他将要花费多少时间才能掌握内容。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源于皮亚杰、维果斯基和布鲁纳。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是课堂的指导者,通过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来促进学生学习。[2]
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成为指导者和促进者。一方面,学生在上课前完成课程内容的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对教师提问,也可以与学习的同伴进行讨论,积极主动地完成知识的理解和建构。另一方面,使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和灌输者,变为了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提出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分成小组,相互讨论,共同协作,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利用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之间形成了交流协商、知识协作和知识建构的学习共同体,通过运用知识,积极主动对信息进行加工,对知识的意义主动建构,使得所学的知识具有更强的迁移能力。
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是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以及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并且注重学习氛围对学习的影响。[3]
翻转课堂重视学习氛围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学生在家自主学习,处于无压力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可以放慢学习的速度,重复学习,而不必担心周围学生嘲笑自己。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自主探索如何学习,使学生的潜力得到释放,促进有意义的学习。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是教学生怎么样学,而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手段,让学生自己决定怎样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疑问可以通过网络向老师提出,教师充当了指导者而非单项传输者,更非操纵者,这样能够消除学生对于教师的紧张感,更有利于创造无压力的学习环境。
四、翻转课堂的意义
1. 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翻转课堂中,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有意义的自由观认为知识是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互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进行意义建构而获得的。教师创设真实情景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实用性,引导学生组成小组分析、讨论问题提高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能够培养他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而且要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来设计教学。
2. 创造更为人性化的学习方式。翻转课堂实现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虽然教师深知每个同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都不尽相同,但是传统课堂统一的教学进度无法真正做到分层教学。翻转课堂中主要的知识讲解都集中在了教学视频,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进度安排学习时间。基础好的同学可以在完成教学内容后,进一步利用丰富的资源来补充自己。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视频的暂停和回放给予了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促进知识理解,提高了学习的信心。
3. 使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手段和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学校的围墙,使学习不仅仅局限与校园。特别是无线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学习机会变得无时无处不在,学校教育仅仅是终身学习的一部分。对学习者而言,掌握学习技术比掌握知识更加重要,单纯被动接受知识并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只有掌握了学习技术才能更好适应社会。翻转课堂学习本身就是一门学习技术,是学习者在信息化社会掌握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学习者随时随地提升自己,为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01):58-64.
关键词 体适能 中学 教学
1.引言
学校是我国培养人才的摇篮,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学校的体育教育,尤其是对终身体育观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满足教育对象个体的需要呈发展趋势。而从现今的体育教学和以往的以专门培养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人才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体育学科从思想认识的高度来从新审视自我价值的体现。"体适能"的出现为满足义务教育学段学生的培养和学生个体与社会需求提供了理论素材与指导。"体适能"作为学校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 "健康体育、终身体育"一脉济承。因此,学校体育教育贯彻和培养学生体适能的思想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分析了"体适能"在教学中作用及地位,全面地概述了体适能对我国中学培养学生所给予的启示。
2.体适能的概念及其对运动锻炼的指导思想
体适能概念源于美国健康、体育、舞蹈组织(简称AAH--PERD),它的提出旨在协助体育教师帮助少年儿童理解终身体育活动的价值、意义,并养成健康行为习惯的教育计划。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或(fitness)是一外来词汇,在香港台湾地区被翻译为体适能,在内地有"体质"、"身体素质"、"健康"和"体适能"四种译法。在日本翻译成"体力"。在英文文献中,此词更于表达身体对某种事物的适应能力,如Fitnessfor competition and win;Fitness for life activity等。所以把它翻译成"体适能"比较贴切。欧洲各国学者对fitness有不同的认识,如德国称为"工作能力",法国称其为"身体适应性"。美国运动医学会认为"体适能是机体在不过度疲劳状态下,能以旺盛的精力愉快的从事日常工作和休闲活动,能从容的应对不可预测的紧急情况的能力"。世界卫生组织将体适能定义为:除了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又不会感到过度疲劳,并且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综上,尽管理解和文字表述有所不同,定义也不尽一致,但其核心思想大同小异,可以把它概括为身体适应生活、运动和环境等因素的一种应变能力,故体适能也是身体适应能力的一种简称。
运动健身或体育锻炼(physical exercise)与运动训练(sports training)是体育运动领域中的两种境界。其运动形式与运动方式、目的、手段都有不同。体育锻炼的目的在于提高健康水平,"体适能"就是对运动锻炼的一种诠释。人体之所以能通过训练改善其体能,是因为人体具有很强的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科学的运动训练就是利用合理设计的运动刺激,突破身体维持恒常性的机制,诱使身体产生抵抗力以对抗和适应身心受到的强烈的运动刺激。此种情况一再反复就会使身体产生较强的对抗运动刺激的适应能力,这就是体适能的提高。
3.发展学生"体适能"在学校教学中的重要性
因为体育行为习惯的形成常常与人们对体育活动的理解、认识、兴趣和自信心等紧密相关,所以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启发和调动内在的积极性,唤起他们保持自身和社会健康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当人们的认识、兴趣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其行为改变,即从被动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变成自觉行为,从而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以便终身受益。这是体适能计划区别于传统体育课程的一大特点。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由各类运动项目的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所教授的也是各运动项目的技术和技能。体适能则不同,虽然也教授运动项目,但多是一些具有终身性的有氧活动,比如步行、跑步、跳绳、队列、溜冰、舞蹈、自行车、健身器械、游泳以及一些经过改造后的竞技运动项目,比如小场地足球、篮球和排球等。运动项目的选择是以所要发展的具体健康体适能内容而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应该忽视运动技能的发展,因为掌握适当技能的个体更倾向追求和参加体育活动。这对于形成终身体育的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课程正处在教育的改革中,学校在素质教育中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即发展学生的健康体适能,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终身体育活动的价值、意义并养成健康行为习惯的体适能教育计划,是为发展学生健康计划设计的。因此,发展学生体适能在体育教学中将引起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体系的改变;有利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进程;也有利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顺利实施。我国正处在素质教育改革中,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做为体育学科传道授业的摇篮--学校应该把体适能的健康观贯彻于对学生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把这种观点向全民普及。
4.结语
我们第一中学始建于1984年,是一所全日制农村普通初中,现有教职工76人,其中一线专任教师66人,学历合格率100%,学历提高率达92%,中高级教师40人,其中拥有省级骨干教师1人,市级骨干教师5人,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14人;有三个年级,16个教学班,现有在校学生667人。2019年开学以来,我们以科研课题为引领,全力打造高效课堂;以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示范校为目标,切实提高整体队伍建设水平;以全面实施学校精细化管理为重点,真正凸显依法治校的时效性;以创建标准化学校为突破口,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以落实责任制为手段,坚持安全和稳定工作常抓不懈;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为契机,抓好三乱治理工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可以说学校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现将这阶段学校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 几项重点工作的简要回顾
1、以组为单位,围绕各课题组研究的核心,开展了主题汇报课、研讨课活动,把课题研究和实际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创设了全面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氛围。
2、按照局党委和镇党委的部署,我们学校党支部扎实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为了把活动推向,我们还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了“大手拉小手”活动。
3、按照义务教育办学标准的要求,实施学校精细化管理,在反复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完善了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及相关的考核方案和评比细则,并已形成汇编。
4、以创办德育特色学校为重点,突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在强化管理,开展常规活动的同时,还全面开展了“创建节约型学校”活动。
5、落实国家、省、市治理三乱工作会议精神,制定方案,完善制度,落实包保,层层签订责任书。
6、坚持安全和稳定工作常抓不懈,经常开展安全教育、安全演练等活动。
7、历经多年多方努力,我校综合办公楼、食宿楼工程4月中旬全面开工,预计暑假开学投入使用。
二、 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些做法
1、 教材研究工作旗开得胜
历时6天,分两个阶段进行的教材研究工作,我们按照《扶余市教育局2019-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教材研究安排意见》的布置,本着务求实效,提高质量这一原则,我们首先制定教材研究工作方案并落实各项工作要求,在认真组织政治、业务、法律、安全等学习、辅导、研讨的基础上,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制作一周教案;还组织召开了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会议,通过了学校各项工作计划,制发了学校工作运行表、教学历和学校精细化管理方案、制度及相关的考评细则;特别是我们重点落实了控辍包保责任制,全员家访,重点包访,把学生流失率降到最低程度。经过学校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等相关部门的精心组织,经过各位教研组长的通力合作及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圆满地完成了教材研究工作的各项任务,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教育教学管理全面到位
学校在完善教学精细化管理各项制度的同时,还制定了《备课规则》、《上课规则》、《作业设计及批改规则》、《辅导规则》、《考核规则》、《复习课规则》、《试卷点评课规则》、《集体备课规则》和《教学质量奖惩办法》等,这不仅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而且各项细节工作有章可循。使每位教师都能认真履职尽责,真正实现堂堂清、天天清。为了强化教学工作过程管理,学校还完善了《课堂教学评价表》、《教案制作评价表》、《作业批改评价表》、《辅导评价表》和《质量验收评价表》,对过程性工作实施定期或随机量化考核。业务校长、教导主任尽职尽责,认真考核,并记好每一次检查考核记录。为了强化骨干教师管理,我们完善了《骨干教师管理制度》,给他们压担子、搭台子、结对子,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为了切实强化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我们校长、业务领导还经常做业务讲座和听课报告,整体都是围绕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核心。为全面打造高效课堂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3、中考复习备考紧锣密鼓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因此我们把抓好毕业班复习备考工作,当成本学期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开学初,业务校长王志远就深入课堂进行调研听课,针对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召开了第一次中考备考工作会议,在分析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导主任王世忠就如何制定复习计划,如何提高复习课效率讲了具体意见。3月14日,召开了中考百日奋战誓师大会,校长刘晓峰做了题为《顽强拼搏,务求高效,全面打赢中考攻坚战》的动员讲话;王志远校长就如何制定复习计划、选择复习方法、科学利用时间、提高复习效率讲了明确要求;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分别作了表态发言。5月4日召开了有家长代表参加的毕业班师生考前动员大会,会议落实了局里的中考招生工作会议精神,还对考前抓好总复习做了明确部署。
中学阶段的学生社团是最难组织的社团,首要问题就是缺时间。中高考的压力让学生喘不过气来,当然也不乏游刃有余的学生,可是大多数老师仍希望他们在主业(学习)上锦上添花而不是在副业(兴趣爱好)上雪中送炭。虽然这“大多数老师”也个个是良苦用心,但是所有的考量中我们似乎忘了一点,学生的心理需求是什么?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一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实正是他的教育思想始终在关注学生,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需求。我们对学生的心理需求可以有个大致的分类,主要有三:
一是独立自主的心理需求。中学生阶段的学生日趋表现出对独立自主的渴望,他们希望有自己的空间,不希望长辈过多地干涉,加之独生子女的自我意识强烈,更加容不得个人意见被漠视。如果我们不考虑学生的这点需求,很容易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你不尊重他,他便藐视你!他们反控制、反限制的决心一旦明确,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便很有可能被逼到无计可施的境地。
二是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体现为独立欲望、自尊心都明显增强,中学阶段,孩子们与老师与父母的关系逐渐削弱,过去对老师、家长的膜拜仰视已经日渐瓦解。而替代这些不平等交往的是学生之间的平等交往,中学生们开始广泛交友,小团体也不断涌现。
三是鼓励支持的心理需求。教育过度关注成绩使许多特长学生成为问题学生,因为成绩的不理想,他们失宠于家长、教师,长期在淡漠忽视中生活,非常需要更多的关注。
学生社团的建设正好可以针对性地满足中学生上述的心理需求,运作良好的社团可以成为学生独立自主的场所、人际交往的平台、鼓励支持的来源。
在独立自主方面,学生的独立自主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是所在社团的独立自主。以菁才中学晨风文学社为例,我们做到了“三个保证”以实现社团独立自主:能获得保证的活动时间(每日下午4:40一5:00的活动课时间);能获得保证的活动空间(晨风文学社社团办公室);能获得保证的活动载体(一年四期的刊物《晨风》)。之后我们开始着手于满足社员的独立自主需求:一是让社员参与社团民主,包括公选社团干部、公议社团制度、透明社团开支;二是为社员提供表达渠道,定期召开社员大会和设立社员代表;三是规范进入和退出机制,加入社团需有考核,退出也遵循规范,主动地退出尊重本人意愿、被动的开除尊重客观事实。
在人际交往平台建设方面,社团的常规活动本身就是成员们人际交往、拓宽视野的良好平台。为了杜绝学生将小团体的思想带人社团,必须确立完善的竞争机制,如社团干部上岗要竞选,活动方案要竞争等等。
【论文摘要】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如何避免学生两极分化是中学英语教师要面临的棘手问题。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从学生出现的问题的根源出发,对症下药,采取一些教育教学新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进而提高学生成绩。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做法。
1 中学阶段英语学习中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般来说,任何一门学科在学习的起始阶段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显性差异和隐性差异,比如,学生在学前幼儿教育、家庭教育及遗传秉性等方面的差异;在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个性、性格、习惯、学习的兴趣等方面的差异,这些都对他们的在校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在英语课堂上,学生的吸收与反应能力总有快有慢,理解与记忆总有强有弱,表达与创造能力总有高有低。不过,汉语作为母语,不管怎样严重的分化和差异,学生们毫无疑问地能进行日常交流,能听懂课堂上的内容,不至于完全失去对语文课的兴趣。而英语作为外语则不一样,一旦出现分化,那部分“无兴趣”的学生不仅不能做简单的交流,上课讲解听不懂,短文读物看不明,趣味索然,仿佛置身于另类世界。随着英语学科的难度加大,一部分学生觉得难学,信心渐失,优生和学困生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些英语学困生往往由于焦虑或自卑的心理,反过来又严重地制约了学习英语的效果。
2 中学阶段英语教学中防止两极分化现象的对策与措施
2.1 努力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对待自己的学生一定要做到一碗水端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确保每位学生都处于同等地位。无论在课堂提问、作业的批改、考试成绩的评定以及各种训练中,教师要公正、普遍地引导每位学生参与,这样才能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师生在心理上、情感上保持亲近。与此同时,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特别要与差生建立感情,教师要从生活上到学习上爱护和关心学生,要象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对待他们,要尽可能多地接触学生,在教学中给予他们关爱,从语调、眼神表情、语言上要始终贯穿着友善、关切与平等,要教育其他学生不要歧视差生,要平等相待。在教学中,不能使差生受到冷落,要尽可能多地给差生安排一些必要的角色,既要他们能够胜任,又不至于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即使回答的不正确也要用善意的眼光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到自己在老师的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
2.2 多角度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使学生热爱英语,才能产生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古人都深知这样的道理“: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因此,在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英语成绩极为有效的办法。教师应从英语应用的广泛性诱发学生热爱英语的兴趣,使他们懂得英语几乎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在国际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贸易、交通运输等领域,通常都以英语为交际工具。并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创造浓厚的英语环境,促使学生迷恋英语。可以举行英语晚会,表演英语对话,讲英语故事;经常举办英语讲座;开展英语智力竞赛;鼓励学生自制英语教具等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学生从内心自发地产生对英语的迷恋。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英语成绩。
2.3 科学设计各种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课堂效率。教师可以采用巧设悬念、创设情境、唱英文歌、开展竞赛、编顺口溜等方法和活动来激发和形成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让学生动起来,使他们身心愉快,精神振奋,从而放弃胆怯心理,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游戏中学。在轻松又富有激情的环境中学习,特别是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自愿、自觉、自动地学习英语。在教授课文新单词时,我除了自己讲授,请了几位学生来充当小老师,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向其他同学教授单词,使学生能尝试到成功的机会。接着,在情境活动中,我运用合作学习法,把学生组成4人小组,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或发挥想象力,大胆创设情境,然后互学互助地进行两两会话练习。在这种协作式的学习中,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不但能从自己的思考过程中获得知识,还可以从别人的观点中获取知识,调整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习,并从中弥补不足,锻炼自己的发散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在知识巩固的环节中,我以欣赏歌曲的形式,让学生边听歌边把歌词中所缺漏的有关颜色的单词填写出来,从而达到进一步巩固知识的目的。伴着阵阵的歌声,我结束了本节课的内容,学生也轻松、愉快地获得了新知。
2.4 因材施教,共同提高。因材施教是普遍应用并早已被实践验证过的重要教学原则,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亦应严格遵循。教师要熟知学生情况,根据他们的一般特点和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方法,既有共性的普遍指导,又有个性的单独点拨,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教师要面向大多数学生,使学习的深度、进度为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所能接受。教师要正确估计学生的程度,估计过高,增加了学生接受知识的困难;估计过低,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教师还要正确处理好教学中的难与易、快与慢、多与少的关系,从而使教学内容和进度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水平。另外,对优秀生与差生都要热情关怀,耐心辅导和帮助,切不可顾此失彼,偏废一方,应力求做到,使优生充分发挥潜力,差生逐步赶上。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出现两极分化不是偶然的,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形成的,因此我们要客观分析并正确对待两极分化现象,采取得力的应对措施,促进差生的转化,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