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宿建德江古诗意思

宿建德江古诗意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宿建德江古诗意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宿建德江古诗意思范文第1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古诗诗中有画,形象鲜明;画中有情,情景交融,构成一个完整而广远的意境。而情境教学恰能发挥其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长。在古诗教学的一开始,使用音乐渲染、绘画再现和语言描绘等新异有趣的方法,再现诗的意境,能引起学生对诗中景象、人物、事物的关注,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语言描述是在教学伊始,教师用生动而充满激情的语言形象地再现当时的自然、社会环境,简介诗人的主要经历。这样,既能让学生对当时的环境有初步的了解,清除理解上的部分障碍,又能让学生初步触摸到诗人感情的脉搏。

二、带入情境,深刻理解诗句意思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高年级的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古诗语言的特点。讲清通假字,注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的现象。根据省略、倒装、被动等不同的特殊句式,教给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三、依境索意,领会诗的意境

意境是诗的灵魂,是“意”与“境”的和谐统一。在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的意境,才能理解诗人面对的生活环境,进而体会由此生发出来的意趣、情志和理解感情。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表达和想象能力都比中年级有了较大的提高。因此,教师应通过音乐渲染、依法作画、投影录像、语言描述等方法,个学生开拓一个广远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思想,尽情遨游,用语言具体形象地描绘诗人意欲展示的场景,继而因景析情,深刻领会诗中的思想感情。通过这种方法,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让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在学生的笔尖流淌。如教授《宿建德江》一诗,教师用多媒体画面再现了茫茫夜色中诗人独坐船头,面对旷野、冷月的情景。古琴曲《秋水》抒发着诗人的愁思。此时教师用语言提示学生,假如你是诗人,眼前的原野、江水……各是什么样子。声画结合,构成一个鲜明而完整的意象;语言的提示对学生的认知有着一定的指向性,刺激着他们的想象力和智力活动,使学生眼前的情境活起来了。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依境索意,学生就会体会到诗人的忧愁。

四、朗读成诵、体会语感,更深地领会诗的意境

宿建德江古诗意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古诗教学;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0-0044-02

多媒体涵盖图、文、声以及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多媒体可以把课本古诗内容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声、像相结合的活动“语言”,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古诗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利用多媒体辅助小学古诗教学,营造一种学习古诗的美妙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使学生不断产生探究古诗的欲望,获得成功的体验,身心得到发展、激情得到释放,个性得到张扬。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应用。

1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入诗情

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纽带,更是一种活力。学生通过情感性体验,以自己就是诗人,参与情感的交流,把客观对象主观化。“诗情画意”,诗必言情,无情不为诗,没有感情,就相当于诗没有了灵魂。诗情,是诗人刻意追求的创造性艺术。对小学生来说,对古诗意境的理解是很困难的,对古诗的学习兴趣一般不高,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有趣的导入非常重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样就会让学生尽早进入古诗的氛围,变难以理解为充满情趣。多媒体技术环境下古诗的导入教学,主要是借助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声、电、图于一体,以多媒体技术所展示的生动的、直观的和形象的画面为导入,异常清晰的画面、鲜亮夺目的颜色、表情传神的人物,引导小学生思考,促进小学生思维,激发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古诗的兴趣。

如教学《早发白帝城》时,教师先用扫描仪将课本上长江三峡、小船顺流而下的彩色图片扫下来,通过PPT的静态画面与视频的动画画面相结合,展现峰峦叠嶂的群山、水流湍急的长江、两岸苍松翠柏中猿猴啼叫的壮观景致,同时播放教师范读录音,并插入古筝曲子,韵味悠长,使学生进入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中国是诗的国度,盛唐诞生了一位被誉为“诗仙”的伟大诗人,他热情奔放,才华横溢,你们知道是谁吗?(李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白的著名诗篇《早发白帝城》。”这样导入新课,形式新颖,使学生耳目一新,从而产生学习欲望。学生思维活跃,兴趣较浓,师生思维出现共振现象,这是课堂教学艺术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

2 营造氛围,趣味盎然――悟诗境

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能用简短精练的文字把中国人丰富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使人着迷。古人云:“有境界自成格。”这就是对诗歌意境创造的高度概括。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优美的语言,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如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课时,教师运用多媒体营造氛围,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各个景点的秀美风光,最后把“庐山瀑布”来个镜头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许多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瀑布从山顶飞流直下,水雾蒸腾,水珠乱溅,阳光下呈现出一派迷蒙的紫色。山崖陡峭,瀑布长垂,水珠飞溅,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通过动画展示,学生理解了紫烟、挂、飞、生等抽象的词的意思,理解了诗悠远的意境。诗歌运用奇特的想象、比喻,出神入化的夸张,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学生趣味盎然,了解李白诗作的特点,引起与作者强烈的共鸣,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 走进文本,品味意蕴――解诗意

学生学古诗,只有借助想象、联想,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才能感悟语言文字的蕴意和情感。教师在教学中把内蕴深沉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听觉的韵律,深入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多媒体能通过形、声、光、色等多种形式,将抽象、概括的语言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有利于学生抓住古诗中的关键字词反复推敲、理解,从而领略古人用语的妙处。多媒体为学生搭建一个个学习的阶梯,一步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触摸诗言,品味诗境,直到感悟诗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结合,运用求异思维,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使学生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的答案来。

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诗中描写“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对诗人身在异乡孤独寂寞、思念家乡、挂念亲人的感情,小学生很难理解。多媒体出现画面:夜色笼罩,江边孤舟停泊,诗人立于船头,遥望天空,感觉原野空旷,似乎天比树低;俯视清澈的江水,水中月影与他相伴。学生自然会入情入境,与诗人同忧同愁。当学生把自己的理解、感悟、体验传达出来的同时,也在内心深处积淀下了这份厚实的精神体验。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很大程度地增强古诗教学的效果。

4 形声构图,启发想象――品诗魂

多媒体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形象的直观画面结合在一起,为小学古诗教学提供带有极强感彩的形、音、义统一的信息集合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拨动学生兴趣心弦,在“视”中感受古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古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古诗意境美,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把抽象、凝练的语言和具体形象的实物联系起来,把古诗中的“形象”化为栩栩如生的图片,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说出自己对美丽画面的感受,激起审美欲望;然后用图文对照的方法教学古诗,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锄禾》一诗时,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播放朗读录音:“唐代诗人李绅,自幼生活于乡间,对农民的贫苦生活非常熟悉。一天,他外出,中午时分行至一片农田……”让学生边听朗读边观察:图上画了什么?农民在干什么?让学生充分交流:火辣辣的太阳底下,几个农民正弯着腰,挥舞着锄头,满头汗水地锄草,汗水随着农民的身体、衣服一滴一滴地滴到泥土里……此时适时引出诗句。运用多媒体再现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把静态诗句变成一幅幅图画。学生能理解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顺理成章地想到吃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劳动得来的,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教育学生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的好习惯。教师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情境,能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主体意识,又有助于满腔热情地激励学生学习古诗,品味诗魂,发掘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让小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灵动课堂的活力。

总之,多媒体辅助古诗教学确实有许多方面的优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走近诗人,与诗人对话。教师要营造一个欢乐、活跃的学习氛围,增大信息量,彰显自主学习的魅力,有效地扩展课时容量,提高古诗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耀宗.距离使课堂更精彩:正确把握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小学,2010(9):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