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守株待兔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语文出版社S版第五册第二单元第七课《寓言两则》之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狐、假、虎”等3个会写的字和“兽、违、抗、撒”四个会认的字。

2.正确、流利读文,演读课文。

3.认识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短小精练的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启迪智慧。

4.读懂寓言,明白“狐假虎威”的含义,懂得有的人仗势欺人,我们要看清他们的本质。

重点难点:

懂得百兽不是因为狐狸而是因为老虎吓跑的,明白本文的寓意。

课前准备:

狐狸和老虎的图片、头饰、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寓言

1.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呢?

生:《守株待兔》、《坐井观天》、《亡羊补牢》……

2.引导学生说故事后问:这些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

3.生答后师小结:寓言是通过短小精炼的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也能启迪人的智慧。

4.今天来学习一则寓言《狐假虎威》。

5.板书课题,认识课题中的四个生字,注意比较“狐”和“虎”的读音。

[评析:课前引导学生说寓言故事,然后归纳寓言故事的特点,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下文的学习作准备。]

二、激趣读文,自学生字

1. 展示老虎和狐狸的图片:说说是什么动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2.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老虎是凶猛的,是百兽之王,狐狸则很狡猾。

3.当狡猾的狐狸碰到凶猛又饥饿的老虎时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同桌两人一组一起读课文,把不会读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地方划出来,先和同桌互相讨论讨论。

4. 生合作自由读文,老师巡视指导。

5. 小黑板出示下列词语卡片。(齐认生字)

茂密狐狸寻找百兽违抗扑打害怕争吵

猴子野猪纳闷窜过骨碌碌半信半疑

6.分段指名读课文,集体评议,正音纠错。

[评析:“兴趣是学习的关键” ,先用动物图片引发他们读文的欲望,在课文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认读生字时采用学生教学生的方式,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提高自信心。]

三、理解故事,演读课文

1.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指名反馈,老师可多叫几名学生讲。

(主要讲了一只狐狸被一只老虎逮住了,狐狸为了逃生,对老虎撒谎说自己是老天爷派来管理百兽的,并且叫老虎跟在它后面到百兽面前走一趟,结果吓跑了百兽,骗倒了老虎。)

3.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狐狸在什么情况下遇到老虎的。

⑴生默读课文后反馈。

⑵你是怎样理解"窜过"这个词的?能表演一下吗?

⑶通过老虎“一扑”“一下逮住”这两个动词,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明白狐狸和老虎之间的力量悬殊,以及狐狸的危险处境。)

⑷即将葬身虎口了,狐狸是怎样摆脱危险的呢?自由读文,把狐狸的话用笔画出来,想想该怎样读,然后读给同桌听,让同桌评评。

⑸指名读狐狸的话。

句1:“你敢吃我!”

①狐狸是怎样说这句话的?(扯着嗓子)

②狐狸为什么要扯着嗓子说这句话?

(引导体会狐狸内心的害怕,但又想反客为主,先声夺人把老虎吓住。)

③谁能把狐狸又害怕,又想吓住老虎的心理读出来?(指名读)

句2:“我是老天爷派来管你们百兽的。你要是吃了我,就是违抗老天爷的命令。你的胆子真大呀!”

①狐狸这次共说了几句话?每句话各是什么意思?

②讨论:狐狸当时说话的语气是怎样的?为什么?

③比一比,看谁读得最神气?(指名读课文)

句3:“不信,你就跟着我到百兽面前走一趟,看他们怕不怕我。”

分角色朗读2-5自然段。图文结合,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 ,体会狐狸的得意狂妄、装腔作势,理解“半信半疑” ,体会老虎的纳闷无知,上当受骗。

[评析:中低年级形象思维占大部分,图文结合能更好地理解词语意思。

本节中教师引导学生以读促解、读中理解、读中体悟,并通过表演加深理解,激发兴趣。]

四、引发议论,理解寓意

1.老虎以为大家逃跑是因为害怕狐狸呢,此时你最想对老虎说什么?(百兽不是害怕狐狸,而是害怕老虎你呀!)

2.你是怎样理解“狐假虎威”这个词的?

(假就是借的意思,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

3.讨论:你怎样看待故事中的老虎和狐狸的?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4.生自由发言后师总结,现实中也有像狐狸一样仗势欺人的人,当我们碰到这种人时,不要被吓倒、也不要上当受骗,要看清他们的本质,勇敢面对他们。

[评析: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容易地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了,本文的重点也就突破了,通过引导学生评价老虎和狐狸,自然而然引发对寓意的探究,这也正是本文的难点。]

五、课外延伸,个性发挥

1.续编故事:老虎放走狐狸后,意识到自己上当了,当他再次见到狐狸时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开放是一剂良药,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正如所有的疾病医治一样,即便用对药,如果用药不准,仍会过犹不及。开放的观念虽深入人心,但是“开放”的水平、运用却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状况,这值得我们关注。

开放不等于粗放,不等于不讲究,更不等于做“甩手掌柜”,我们应该在有所坚守中进行有效地开放,平衡“守”与“放”,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守得准,才放得深

开放性的阅读教学,绝不是不要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推进教学进程的方向。没有教学目标或教学目标不清晰、不具操作性,课堂就失去了坚守的阵地,也就无法有效地、自然地向深度教学推进,这样的课堂是难言有效的。比如,在诗歌阅读教学中,有教师教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此表述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爱情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笔者觉得这样的教学目标有待商榷:

其第一条,第一,诵读是品味语言的一种手段,将诵读和品味放在一起,表述不当;第二,爱情诗的种类很多,试图通过一首诗实现对这一类诗歌意象内涵的理解是无法达成的。如果改成“通过诵读,品位、理解本诗中意象的丰富内涵”可能更准确。

其第二条,这首《无题》,重在表达对爱情的一种渺茫的希望,而非谈爱情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这样的教学目标,明显是游离于诗歌内容之外。退一步说,谈爱情,这样抓未必不对,但如果将本诗的其他解读忽视,那这样的课堂太保守了。

结合这首诗的特点,我们可以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初步感知李商隐诗歌“朦胧”的美学特点。这首《无题》依据其中的意象,还可以解读出作者所抒发的实现人生理想途中的挫折感以及对前途信心不足的苦闷之情,引导学生做多主题的探究,不仅可以进一步实现目标一中让学生“感受意象丰富内涵”的教学目标,还可以将课堂往深处推进,让学生了解到李商隐诗歌“朦胧”的美学特点。

其第三条,这是我们进行诗歌教学的终极目标,这样的目标,可以说在一堂课的教学中是根本不可能完成,这种目标的表述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

二、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要用“开放性”的眼光,与时俱进,坚守“以生为本”的原则

开放性教学,除了指在教学手段上要开放,更重要的还体现在以“开放”的眼光和“以生为本”的原则确定教学内容,去除那些“繁、难、偏、旧”和脱离学生实际的不合时宜的教学内容。传统的课堂过于保守,更多地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陈旧和脱离学生实际,不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一言以蔽之,传统的课堂不尊重学生。现代有效教学理论认为,评价课堂有效的立足点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如果学生没有收获、进步或发展,都是无效的教学。

《谏太宗十思疏》是教材中的经典名篇。部分教师有这样一种看法:在经典名篇上实施开放性教学的可能性很小,因为这些篇目的主旨几乎是铁板钉钉的,如果为了“开放”而开放,结果就会弄巧成拙。比如,在开放教学的口号下,有的教师选择“正确看待魏征的忠君思想”作为开放性教学的点。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探究点,在魏征那样的时代、处境,加之他接受了儒家思想的熏陶,这就决定了他必须忠君,没有“不”的余地。第二,《谏太宗十思疏》的重心在于“十思”的建议,建议君王戒骄、戒奢、戒、戒逸。于普通学生来说,哪怕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没有那个机会像君王那样“骄”“奢”“”“逸”,这样的开放性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不合实际的。对这样的经典篇目,如何进行开放性教学呢?

黄厚江老师执教这一课时这样来处理文本内涵的,他做了这样的引导:有朋友送给他一幅字画,他很喜欢,其中的内容就是从这十思中提取的,“谦冲自牧”。他说自己有时取得一点成就容易骄傲,他把这幅字作为对自己的警醒。同学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一些不足,从中提炼出整齐的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这样的引导就使得学生阅读的出发点变成为其自身服务,主动性就会大大增加。他们提炼、整合,自我剖析,既实现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也实现了对学生自己价值观、人生观的提升,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这一开放性教学点的智慧选取对我们确定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极具启发性,正是源自对“以生为本”原则的坚守,才使得开放教学取得了最大的成效。

三、教学知识的生成应建立在坚守文本的基础上

阅读教学必然会教授学生一些写作学、文章学的知识,这类知识大多抽象,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并学会运用是阅读教学中的难点。在阅读教学遇到这类知识点时,我们常看到教师大多以讲授、告知为主,学生被动记忆,缺少感悟,没有真正理解并掌握,在日后的阅读测试中就会暴露出“讲过的还不会”这样的现象。格式塔学习理论的六个基本观点之一:“通过顿悟获得的理解,不仅有助于迁移,而且不容易遗忘。”我们应当用文本去引导学生真正地习得知识和方法,让教学内容的生成建立在学生可以感知的文本上,才能实现“水到渠成”、“大彻大悟”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产生一种“顿悟”的效果。

比如教授小标题的作用,我们可以很简单地把作用的几个点告知学生,举几个例子,然后让学生读读背背,但这样教授的效果不好。黄厚江老师在教学《我们家的男子汉》时很好地将这个教学重点做了层次的分解:一是学生先说说小标题的一般作用,二是归纳本文的小标题作用,三是引导学生用人物语言改换小标题,四是比较两种小标题的不同效果。清晰有效的分层推进建立在牢牢坚守文本的基础上,使教学重点的解决非常到位。

四、设计开放性的教学活动应立足于文本

教学活动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凭借,是让学生“举一反三”的纽带,是让学生由对知识的陌生到熟悉的桥梁。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以开放的观念来进行,摒弃传统过于注重讲授的做法。开放性的教学活动指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起来,从而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但开放是手段,让学生动起来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阅读教学的抓手是文本,设计开放性的教学活动不能脱离文本,另搞一套。有学者批判这样的开放课堂:讲《胡同文化》,就是用大量的胡同图片和新闻链接,让学生在“幻灯片”上进行《胡同文化》的学习,文本变成了教学的累赘。这个例子具有代表性,阅读教学脱离文本是可怕的,在此不再赘述。

上个世纪初梁启超先生就劝告教师要耕种好自己的田地,不能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除此之外,我们要做一个合格的“农夫”,既不能守株待兔,也不能盲目开放,迷失自己,要坚守在语言文字这块“本色”的田地上。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一、创造必要的渗透条件

(一)新型的师生关系

心理教育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它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首先是和谐的。这是指师生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核心,有了“爱”,师生原先的“我”“你”关系将会置换成“我们”,从而使师生心灵沟通,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其次是合作的。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你不会学习,我来指导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

再次是互动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先进的教学观念

首先是主体性的学生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动发展的机制,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主体发展机制,促进其成长。

其次是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观。现代教学着眼人的终身发展,即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一定的教育技能

实施课堂心理教育,教师还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能。大致有:了解学生的技能──通过观察、作业分析、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内心世界等;教学设计技能──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应变能力──教学过程中,对偶发事件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积极反应,有灵活处置的能力。

二、掌握渗透的操作要领

我们认为,有效的心理教育应该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学科个性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品质间的结合点,使心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互补。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必须构筑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基础上。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教育的操作要领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整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授受,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比如,教学第十册《丰碑》一课时,除了应明确认知、智能目标外,教师还应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军需处长不朽的人格魅力,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获得求知的动力,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二)创设参与情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教学《守株待兔》时,为了让学生明晓“不能把偶然当成必然,不要存有侥幸心理”的道理,课末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劝农夫重新拿起锄头”的情境,学生在想象、表演中受到了教育。

(三)进行行为实践

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比如,结合教学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就可以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诵读烈士诗文,讲述烈士故事,还可以考察本地哪些地方是以烈士英名命名的。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起为中华腾飞读书的志向。

三、把握渗透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学历来崇尚“文道统一”,心理教育其实仍可归之于“道”之列,这也就为它在语文课中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我认为,语文学科渗透心理教育必须紧紧抓住以下主要内容。

(一)锻炼坚定的意志意志

是人们为了达到有意识提出的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例如,讲述童第周不甘落后发愤读书的《一定要争气》一课,描写牛顿不顾嘲笑刻苦钻研精神的《做风车的故事》一文,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坚定意志,获取潜在力量的好教材。

(二)培养活跃的思维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比如《小马过河》中的辩证思维,《田忌赛马》中的求异思维。另一方面,还应该指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深悟文字所蕴内涵,在具体的智力活动中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陶冶积极的情感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像《我爱故乡的杨梅》中的乡情,《曼谷的小象》中的友情,《春蚕》中的母子情,《圆明园的毁灭》中的爱国情,都是极好的范例。

(四)练就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261-02

小学语文教育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依旧保持着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不高,教学方式不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视角,是小学语文教学落后的重要体现。为此,教育工作应实现思想上的进步,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其中的不足和劣势,应利用现代化的观点,提倡以生为本,烘托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进而达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1.过度重视理论知识。通过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了解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将过多的精力集中在对理论知识的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效果不佳,学生吸收的内容有限,学习的兴趣不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未与现代化社会相互融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课程讲解方式上依旧保持着传统,认为灌输理论知识是最为重要的教学方式[1]。另外,教师对课堂的主宰能力强,当提出一个问题时,给予小学生思考或探究的时间很少,未等小学生回答就进行解答,还要求小学生要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语文的学习,是教学理念落后的重要体现。

2.教学模式相对滞后。新时代背景下,对小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重视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师发挥好其引导性作用即可,在提升小学生语文知识基础的同时,也要锻炼小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现代小学语文教学却与新时期对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是采用以教师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很少,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教师要求记忆或背诵的知识死记硬背下来,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教学存在滞后性。现阶段的课程教学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若始终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2]。

3.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课程教学的开展,教师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教师资源和教师队伍的质量要求很高[3]。如今,小学语文教师存在短缺的现象,一名教师要负责几个班级的教学任务,教学不具针对性,师资力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另外,教师队伍的专业性也有待考量,部分教师并没有接受过系统性、专业性的培训,在教学方面的专业性不足,对学生的了解不够,不能精确地掌握学生的心理诉求,致使师生之间会产生障碍,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二、新时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氛围,逐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小学生文字能力、阅读能力、学习能力、交际能力等,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

1.开展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学的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春天,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当然,教育也不例外。为了追随现代信息时代的步伐,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倡多媒体式教学,能唤醒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可以借助多媒体平台来展示相应的图片、文本、视频,也可借助其庞大的数据库和网络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是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也可将本节课语文知识点和文章结构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来,具有良好的辅助效果[4]。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小松鼠找花生》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小学生来猜谜语,“红房子,麻帐子,里面有个白胖子”,让小学生打一食物,引出“花生”。然后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小松鼠找花生采用动画呈现出来,并辅以儿歌,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完善课程评价模式,提倡形成性评价。课程教学的开展都需要相应的评价方式来伴随,只有通过不断的评价与考核,才能激发小学生前进的动力,以评价的结果为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在改革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应对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和优化,将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形成性评价,其评价方式更具合理性和人性化。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是在学期末对学生整个学习的表现通过试卷的形式进行考核,将最终成绩作为评价结果[5]。该评价方式缺乏合理性,评价过于极端,缺乏人性化。新时期小学语文课堂改革,应对评价模式进行完善,实现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语文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表现、成绩等做出的评价,是对学生行为的持续性观察,评价方式可让学生充满成就感,并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地优化和调节自身,将其应用到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是正确之选。

3.创设课程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正处于思想意识待成熟的阶段,容易受到他人行为或语言的驱使,很容易得到满足,选择适合小学生兴趣和特点的方式开展教学更具高效性。为此,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应通过创设情境式教学来开展,将抽象的语文教学内容转化为情境演绎,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另外,创设情境式教学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之中,在欢乐的氛围中可实现对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吸收,从中获取有益的观点和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运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迎合了小学生的欣赏视角,是教学模式创新性的重要体现。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惊弓之鸟》时,教师可以利用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出来,然后让学生再对“亡羊补牢”、“拔苗助长”、“守株待兔”等成语进行情境的演绎,可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深刻体会寓言小故事的含义。

4.提倡趣味性教学,体现“以生为本”。实现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应充分遵循教学的原则,以生为本,从小学生的特点出发,选用适合该年龄段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趣味性教学无疑成为最佳选择。趣味性教学模式旨在对教学氛围、环境的烘托,营造轻松、和谐、幽默的教学环境,让小学生在娱乐中实现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教学更具创新性和实效性。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争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自由发挥,并排有趣的情景剧,会大大获得小学生的喜爱,实现了课堂的趣味性。在参与情境演绎的同时,有利于拉近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团结能力和表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5.实现小组合作帮教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学困生与优等生,如何帮助学困生走出学习困境,实现其与优等生的共同进步是教师应当研究与教学的重点。对语文学困生进行干预,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帮教的模式进行学习,全面了解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困生与优等生进行交叉分组,充分发挥优等生的带动、帮扶作用,在学习中实现结对帮教,给每个小组分配一到二名优等生以及一名学困生,让优等生带动和帮助学困生,不仅在课堂讨论中,在课堂练习、作业完成中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不仅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而且利用优等生带动学困生,也有助于实现优等生的进一步提高,强化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困生实现良好的发展。例如在学习《葡萄沟》这节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文章的第23段进行合作学习,并设置以下学习目标:小组成员放声朗读课文;对于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学生向小组内的其他成员请教;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给其他小伙伴朗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优等生带动学困生,学困生可以将自己的问题提问给优等生,由优等生帮助解决,在与优等生的交流、互动中,使学困生能够对文章内容有所理解和感悟,在优等生的熏陶下实现自身的良好发展。

6.加强语文教学设计与生活的联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以及认知水平,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以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方法的设计,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教师是那样真真切切看到了他们好奇的目光,渴求了解自己生活的宇宙到底是什么样的迫切心情。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教师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开展的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使教学过程“变苦为乐”。

总之,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摒弃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融入现代化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具有必要性。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和关注的话题,以此为着手点,提倡多媒体式教学,利用多媒体元件对课程教学进行辅助;提倡形成性评价,彰显评价机制的人性化;创设课程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马晓宁.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J].学周刊,2014,(11):194.

[2]崔殿东.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3,(14):18.

[3]黄素芳.新时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3,(78):44.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诊断;教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几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表明,创设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问题情境,提供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机会(再发现、再创造),教给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精神,已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需求。然而,在问题情境的创设、运用中,常存在一些误区。如:喧宾夺主,文字语言过长,而实际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很少;以为问题情境设计得越“花”越好;哗众取宠;看似很漂亮的引入,其实毫无意义;以为追求生活化引入,就可以失真等等。

二、情境描述与诊断剖析

2.1 喧宾夺主,偏离主题。[情境一]校本教研活动公开课(七下《3.1 认识事件的可能性》)中创设了如下情境:多媒体演示“守株待兔”的故事,并设问:从这个故事中你有何启发?

生1:我得到做事要脚踏实地。

生2:我们做事不能不劳而获。

生3:我认为他很傻(齐笑)。

师追问:他为什么很傻?

生3:兔子以后不一定会在这棵树上撞死。

师:很好,这是一件偶然事件,可能发生可能不发生,因此我们要对生活中的事件进行研究,引入课题。

[诊断剖析]情境中的老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素材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希望抓住故事中的偶然性事件引入课题,使课堂具有人文关怀,激起学生兴趣,但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情境中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注意指向并不同,教师抓住故事的偶然性,而学生关注故事趣味性。

改进方案:若以实验操作(如抛硬币游戏)引入课题更贴近课题,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会更明确。

2.2 虚构情境,弄虚作假。

[情境二]“圆周角定理的发现”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已经探讨了圆周角概念,现在一起探究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之间有什么关系。首先请大家通过画图来观察思考,圆周角与圆心的位置关系有哪些?

学生动笔画图、观察,过了两三分钟,还没有学生表示已找出结果。此时,老师打开几何画板,开始演示圆周角与圆心的位置关系。

生(大部分):圆周角与圆心的位置有三种关系:圆心在圆周角内,圆心在圆周角外,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

师:如图2所示,∠BAC与∠BOC是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它们的角度有什么关系?请大家仔细观察老师这里的动画演示。

师:怎么样?看出来了吗?

生(被老师叫起):∠BAC=1/2∠BOC。

师;其它同学呢?

生(异口同声):一样。

师:弧BC所对的圆心角∠BOC是固定不变的,∠BAC可以移动变化。(老师用几何画板演示:点A在弧BAC上移动,同时显示∠BAC、∠BOC的度数)

生:不管A在弧BAC上的任意一点,都有∠BAC=1/2∠BOC。

师:电脑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数学规律,但不能代替证明。下面请大家想一想怎样证明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大家不妨从“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入手来探究。

[诊断剖析]几何画板直观动态的演示虽然让学生省却了画图测量,只要通过简单的观察即可发现圆周角与圆心的位置有三种关系,以为是简便、高效的教学方式。但这样做的结果直接导致学生失去一个动手操作探究和引发对数学深刻的思考好机会。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走入了一个误区,让电脑操作代替了学生的进一步探究。

思维是由人们的认识需要引起的,没有认识需要,就不会引起思维。在教学时,我们使学生常处于欲求明白而未得,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情境,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思考,在学生经过紧张思考而不能解决时,老师再启发和引导,“顿悟”就能够发生。

2.3 问题的延伸。在新课程、新理念的冲击下,情境教学成了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程序。“问题情境”有两层含义:首先是“问题”,即数学问题,是指学生个体与已知认知产生矛盾冲突,还不能理解或不能正确解答的数学结构。其次才是“情境”,即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所设计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能产生强烈的探究学习的内动力。

通过教师精心设计和合理安排,凭借一个或一组精彩的问题情境,创建学生情感体验,激起学生认知上冲突、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应该有“趣”、“真”、“近”、“效”、“新”等特征。

“趣”就是趣味性。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装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将数学问题融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以此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促使用权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趣味情境,改变了学生在学习中枯燥乏味的消极状态,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使他们从“枯燥学习”转变为“快乐学习”,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真”就是真实性。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情感和态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不是为教学的需要虚构情境,为学生提供错误的信息,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因此,建构主义十分注重情境的真实性。极力主张:如果要求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就必须要求学习和应用的情境具有真实性。“情境四”就是老师为热闹而虚构的,这样的情境还不如不要。

“近”就是贴近性。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是一个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心学生为主体,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应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真正经历“问题情境一一建立模型一一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真正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效”就是有效性。一个短小的故事、几个有思考性的问题、一次操作、一次实践活动、一次小比赛甚至开门见山的做几道数学题等都会激发兴趣,唤起他们的参与情感,激活他们的思维,目的是为了他们更好的学习,而不是为营造表面的情境而“作秀”或非得讲故事、走一走。所有的情境创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简浩、明快。如果只是作了表面文章,看上去热闹,实则苍白,浪费课中珍贵的学习时间。

“新”就是新颖性。有教育家指出:“能够用来促进学生学习的任何正当的手段和方法都是合理的,假如为了促进学习,必须把要教的东西包上糖衣,那么你不应当吝啬糖。”这“糖衣”就是问题情境。创设的情境要以新颖的面貌呈现在学生装面前。即使是老生常谈的内容,也要经过一番精心的外包装以新面貌示人,常学常新,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一个好的情境设计,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或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2]何乃忠主编.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教育科学出版.2007.9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小学生 作文 生活化

作文是心灵的一种释放,儿童天真烂漫,对事事充满好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似乎都有自己的妙言趣语。这正是学生习作能力发展的好契机。《语文课程标准》在呼唤作文本质的回归,强调写真体验,抒真感情,展现出学生作文的童心,童真,童趣。为了让低段儿童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寻径,拓宽训练的渠道

语文教材中的作文训练形式比较单一,时间久了,学生缺乏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对习作训练的形式做了探索,变单一的课堂作文教学为开放的、多渠道的作文训练。

1.画美话真,美语联姻,巧练说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产生热爱,热爱创造奇迹。儿童最早产生兴趣的是绘画,绘画是他们表现生活的起点,它如同火花,容易点燃,也容易熄灭。抓住这个兴趣,对早期开发学生的智力是十分重要的。基于这种考虑,学生入学不久,认不了几个字,我就让学生每天学一个字,给这个字组词,并用这个词写一句话,最后根据这个字、词或句的意思配上图画。或者先画画,然后根据画面的意思写字、词、句。比如:画上一条“蚕”,在这条蚕的旁边写上蚕(蚕儿)(蚕儿能吐丝结茧。)再比如,学“厦”字,学生写上厦(大厦)(城市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然后在这句话的旁边画上插图:一幢幢崭新美观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个阶段下来,学生兴趣渐浓。写字、词、句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我就利用阅读课中学到的根据图画理解课文,发挥想象和联想,给图配文。比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随便画一幅画,然后给它配上文字。有个学生画了一片沙滩,他这样在旁边配文:海滩上的贝壳各式各样的,有的像一把打开的扇子,有的像孔雀开屏,有的像宝塔,有的像猫的眼睛。也可以让学生以解说人的身份,同桌互相说画。这时候,学生从字,词,句过渡到片段练习,这样的训练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激发对美的表现欲,从而写出美文。

2.动画作文,创设情境,自然落笔。

根据低年级学生爱看动画片的特点,我运用多媒体把动画融入作文课堂,使学生获得大量形象、生动的写作素材,从而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

(1)观看动画,演演写写。

成语故事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情节简单,通俗易懂,我从网上下载了许多成语小故事,如“狐假虎威”、“守株待兔”、“拔苗助长”等,这些动画成语故事有讲述,有对话,还有智慧老人的总结,绘形绘声,十分有趣。在作文课上,我先给学生放映1―3遍,第一遍了解故事内容,第二遍注意观察动物或人物的神态、动作及说话时的语气等,内容稍有复杂些的可以再放一遍,然后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把这个故事互相讲一讲,再写到日记本上,学生写得都很生动,具体。

(2)大胆想象,填补故事空白,编编写写。

大胆想象是创作思维的基础,也是作文能力的一项重要技能。比如放映动画故事的开头和结尾,让学生想象故事情节。可能在故事结尾中出现的动物,故事开头并没有出现,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将它们联系起来;也可能故事结尾出乎意料,让学生想象合理的情节。比如第二次龟兔赛跑:

兔子输给了乌龟以后,心里很不服气,要求与乌龟再赛一次。结果,第二次比赛中兔子又输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的说:“下山时,乌龟壳是朝下,像滑滑梯一样快。”有的说:“乌龟缩成一团,像球一样往下滚。”还有的说:“乌龟穿上了滑轮鞋。”……我引导学生尽量把情节说具体、生动,并颁发故事大王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说故事、写故事的积极性。

3.活动创造美,启迪想象,自由表达。

低段儿童好动,好玩,好奇。把活动和游戏引入儿童低段作文训练中,让儿童在有趣的游戏中创造美、表现美,从而使他们的语言和思维得到发展。

在吹泡泡的习作课上,教师与学生一起玩吹泡泡的游戏。在教师的一声令下,刹那间,大大小小各种颜色的泡泡占满了教室的空间。有的是透明的,有的是白色的,有的是金色的,有的是五彩的,顿时,教室里成了五光十色的世界。学生置身于泡泡的海洋中。教师要求他们边吹,边看,边想自己吹的泡泡的形状,颜色,像什么。他们叽叽喳喳说开了:“我吹的泡泡又大又圆,五颜六色,像一个个彩色的气球,它轻轻地飘动,慢慢地越升越高,有时候还在空中浮住不动。”“我吹的泡泡像一串串圆溜溜的葡萄,五彩缤纷,有红的、黄的、紫的、绿的……阳光成了魔术师,使泡泡的颜色不断地变化着。”学生细致的观察,生动形象。恰如其分的比喻,营造了课堂活跃的气氛。这时,教室里响起轻柔、优美的乐曲声,泡泡在音乐中飞舞、飘荡,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儿童展开想象:如果泡泡带你一同飘起,那么你愿意和泡泡到哪里去,去做什么?这个问题像春风吹皱一池水,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涟漪。“我和泡泡飞到花园里采集百花,献给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我和泡泡飞上蓝天,和小鸟一起做游戏。”“我和泡泡飞到无边无际的宇宙,和星星一起做游戏。”……无限的兴奋、向往,美好的梦幻、憧憬,启迪他们的思维。实践证明,营造一种美的氛围,让儿童有一种愉悦的心境,可以使儿童在无意中接纳、收存美的感觉,由发现美、欣赏美到创造美、表现美。

二、赏识,点燃表达的激情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创新教学强调评价要有赏识性、激励性,要着眼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给予更多的肯定、赞赏、和鼓励,使其产生积极向上的信心,从内心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

1.善于捕捉闪光点,巧设奖项。

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组织多种类型的评奖活动。我们设了习作“兴趣奖”、“创新奖”、“进步奖”、“故事大王奖”、“优秀奖”等。评奖活动注意学生习作的过程,并且面向全体,人人参与,人人都可以获奖,使学生在老师、同学、家长及自我的肯定中激发更大的习作热情。

2.生动的评语,与学生纸上谈心。

在作文教学中,写作文评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是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能够与习作者实现心灵上的沟通,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必须坚持鼓励原则,以情诱情,以情激情。在作文评语中,我们主张评语以第二人称,强调评语的双向互动性,应尽量用鼓励式、商量式、谈心式、启发式语气,使每一次评语都犹如一次亲切的交流和情感的沟通,使学生读后,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信任和期望,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老师的评语的引导下,积极改正缺点。从老师对一个词、一个句的肯定和表扬,激发兴趣,使学生感到作文并不难。

3.分享丰收的喜悦,激发源动力。

学生习作评价应注重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习作过程,利用成果激励,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其习作兴趣,坚定习作信心。开辟班级习作园地,学生想写就写,想贴就贴,想评就评,使班级的习作乐园不再只是少数人的领地,而是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真情流露的地方。积极鼓励学生向学校的广播站、校报投稿,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获得更多的“创作”满足。指导和鼓励学生把习作投寄到七彩校园报等少儿报刊上,让他们充分体会到习作带来的喜悦与成就。

4.编辑班级和个人文集,人人都是小作家。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好近期的习作,编辑班级的作文集,装订成册,人人参与,或审稿,或插图设计,或排版,或设计封面,每人入选1―3篇习作,以鼓励后进,激励优秀。通过“发表”,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写作积极性。

编辑个人文集,要求学生每期末把自己优秀习作编成个人文集,并编上目录、注名页码,取个好听的书名。还可以适当装饰,穿插些精美的小插图。编好后,组织学生在班级中和学校中传阅,使学生从小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并使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

[2]小学语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