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性自私

人性自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人性自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性自私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性 自私 批判 和谐社会

一、明确自私的内涵是科学认识人性的前提

(一)分析社会上形形的自私论点, 其内涵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种

第一种是极端利己主义,第二种是合理的自利行为。极端利己主义以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为基础,简单的、形而上学的套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把人类社会也看成是自然选择、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的自然进化过程。这种观点只看到了人与动物共有的自然属性,然而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更没有看到社会属性对自然属性的作用,认为只要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自己的享乐欲望, 就算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的。因而, 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以自我为中心, 自我利益高于一切,忽视甚至否定自身与社会的联系, 他们宣扬“拔一毛而利天下, 不为也”。[2]合理的自利行为包括以下几种内涵:当一种行为不仅对自己有利,而且对他人也有益时,是受到社会欢迎和赞许的;当这一行为对自己有利,而又不妨碍他人利益时, 也是允许的;当这一行为只对自己有利,而对他人有害时 ,是会受到社会谴责甚至惩罚的。

(二)极端利己主义和合理自利行为的本质区别

二者的本质不同就在于如何看待个体与整个社会的关系,前者把自己看成一个封闭的、与一定社会关系相脱离的独立的人,追求的是一种抽象的个人权利,其结果只能是随着私欲的膨胀,走向与社会的对立,走向自我毁灭。后者不是抽象地谈论人的需要,而是看到人的社会性,看到了人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根据个人所尽责任的优劣,所做贡献的大小,来评价一个人的品质和人格的。当谈到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这一观点时,也需要具体分析,只有能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和他人关系的人,才可能真正做到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

(三)科学界定极端利己主义和合理的自利行为

科学的“自私”应该是一个关系概念,属于道德评价范畴,反映的是主体与客体,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脱离社会关系就无从谈及自私,更涉及不到道德判断问题。即使在社会生活中,当一个人的自利行为没有损害他人的利益时,也不能说它是自私的。生活中,只有当个人行为与他人、社会发生关系,并且利益发生冲突时,人们才会做出自私与无私的评价。对此人们的选择有两种,一种是以个人为本位,其行为动机是为了个人,其行为结果或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另一种是以社会为本位,社会利益高于一切,一切行为的动机都是为了集体和社会,贡献社会是行为的归宿,甚至为了社会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乃至生命。这两种行为动机表现出的是两种不同的道德境界和道德追求。

二、正确认识人性自私论有利于全面理解关于人的本质学说和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第一以哲学的主体观为指导,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必须充分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

第二人的主体地位要求主体的权利必须得到切实的尊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不仅要尊重人的生存权、发展权,而且要尊重人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尊重人的政治知情权和政治参与权。

第三也最为重要的是,以人为本,人是目的,这是人的主体地位的最高体现,也是和谐社会的发展归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三、引导社会正确认识人性自私论的现实意义

(一)正确认识人性自私论有利于在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

同志在讲话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如果认为自私是人的本性,那么,符合人民愿望、以人为本的结果也就是顺应人的自私本性,取消公有制, 实行私有制,否则,就是违背人性。如果认为自私不是普遍的人性,认识到它是私有制的必然结果, 那么,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继续以科学原理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也有充足的信心引导和教育好我们的人民,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二)正确认识人性自私论可防止它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腐蚀作用。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发地趋向于把一切人际关系都变为买卖关系,人性自私论的盛行会更加助长这种趋势。当今,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这种理论起着否定公有制主体地位,为彻底私有化正名和摇旗呐喊的作用。因此,只有引导社会正确认识人性自私论,才能引导社会保持清醒头脑,防止它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腐蚀。

综上所述,只有明晰自私的内涵,才能撩起人性自私论的面纱,认清其本质, 引导社会主流价值目标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加砖添瓦。摆脱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是一个“口号”的误区,而应体现在我们内心的深处,并付诸于实践。

参考文献:

人性自私范文第2篇

让我们回顾一下电影开头的场景:一次偶然发生的交通事故后,诡异的一幕出现了:被撞死的动物突然扭动着身体又站了起来!一场闻所未闻的病毒疫情已悄然爆发,席卷韩国。

金融公司经理石宇带着女儿秀安前往釜山看望妈妈。列车上,一个行为怪异的女人突然爬上女乘务员的背部并撕咬她。病毒顷刻扩散到被咬的女乘务员身上,使她变成了凶残的感染者――丧尸,她们开始疯狂地撕咬其他乘客。列车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可能变成咬人的丧尸,一旦被丧尸咬到,就会成为病毒传播者,成为新的丧尸。

列车上顿时乱作一团,人们拼命地奔跑。石宇在慌乱中抱起秀安飞奔,看到怀孕的盛京和她的丈夫尚华跑过来,石宇却把车厢门关上了。后来,盛京尚华夫妇终于进入车厢。面φ獬蝗缙淅吹脑帜眩面对随时会被丧尸撕咬的局面,拼命逃生的每个人,哪个不害怕?但最可怕的是人心。当石宇和众人费尽力气好不容易冲出丧尸的包围圈,来到安全车厢的门外时,却被以“坏大叔”为首的为了自保而容不下同类的自私的众人堵在门外,那种令人绝望的处境让人心痛。不过,后来,这些冷漠自私的人因为愚蠢也把自己害死了。

在灾难面前,一场人性的拷问由此拉开。影片中,男主人公石宇整天忙着工作,连女儿的生日礼物都会买重复。列车上,女儿给老奶奶让座,他教女儿不要让座。他托关系打听到安全地点却不告诉众人。这样一个极其自私的人后来也能顾及、关爱别人,变得越来越有智慧,多次用声东击西的战术让众人躲过了丧尸的围攻。为了担负起保护盛京和秀安的重任,他不幸被已感染病毒的“坏大叔”咬到了手。为避免自己变成丧尸后伤害到要保护的人,他含泪叮嘱秀安一番后,毅然选择跳车自杀。

在生死危急关头,很少有人能像蓝衣大叔尚华那样为保护其他人而甘愿被汹涌的丧尸吞噬。尚华是一个勇敢而又乐于助人的人,特别让我敬佩。面对洪水般涌现的丧尸,他保护怀孕的妻子,带领众人与丧尸拼杀,奋力守护众人的安全。人性中有丑也有美,有恶也有善。在尚华身上,我看见了人性的光辉。

而故事结束时,当你替小女孩和孕妇的劫后余生感到庆幸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这部电影其实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的空间。如果你是尚华,你会怎样保护自己怀孕的妻子?如果你是石宇,你会选择以怎样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女儿?如果你是那个棒球男孩,当喜欢自己的女孩被丧尸感染后,你会怎么做?是抱着她和她一起变成丧尸还是远远躲开?也许,当你真正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会发现自己成熟了一些。

“人性”到底是什么东西?当灾难降临,人人自危时,有些人,他们身上平时被包裹起来的人性的恶将无所遁形,人性中的善被挤压消磨掉,自私、丑陋的一面裸地暴露出来;有些人,却能被灾难打磨掉冷漠自私的锈迹,发射出人性中“美”的光芒,他们的心,变得像金子一样可贵。

人性自私范文第3篇

【关键词】编剧;釜山行;人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082-02

《釜山行》是由延相昊执导,孔刘、马东锡等主演的灾难恐怖片,影片讲述主人公单亲爸爸石宇与女儿秀安乘坐KTX高速列车往釜山,列车上由一位少女身上带来的僵尸病毒开始肆虐且不断扩散,倾刻间列车陷入灾难的故事。[1]该片导演想通过人们面对危险时刻的不同反应,呈现不同的人性,如善良、友爱、高尚、勇敢、无私、丑恶、卑鄙、自私、懦弱、贪婪等,同时每个人物不仅只有一种性格。本片并没有刻意塑造光辉鲜明的英雄人物,而是对灾难之中呈现出来的各种人性特征就行拷问,引领观众思考什么是导致人性显露罪恶的原因。

一、影片中人物的人性

(一)父女。影片主角石宇为了陪女儿去釜山看妈妈,乘坐清晨开出的KTX列车,便于午间回到首尔,以免耽误其工作,是一个以自己利益为先的小人物,与证券经纪人的自私自利形象形成鲜明对照。在影片中竟然为了自己和女儿的安全关上大门,阻止尚华夫妻进来,是对其性格的很好体现。随着剧情的发展,在大田站尚华救他之后,他的人物个性也发生转变,一直到最后变成勇敢、友爱的父亲形象。整个影片中,主角石宇是具有悲彩的[2],同时有其必然性。开始设置人物形象时表现其自私自利,在关键时刻也挽救了不少人,表现其英勇和仁爱的一面,但是整个影片中病毒的发生,石宇及其公司负有主要责任。在影片最后,人物命运不得不与价值观绑定。当他与感染病毒的龙锡对抗时,不仅仅表现出为保护女儿和盛京的英勇,更体现整部影片的父女之爱以及对其悲剧的人物个性,使他被咬伤之后,面临悲痛艰难的选择,也将影片中的父爱推向点。影片中石宇的单一人物形象,并不是光辉人物,但从他自私自利到后来英勇仁爱,再到最后的自我牺牲,塑造了一个较为复杂的主角形象,意图更真实地展现人性本质。

(二)夫妻。尚华是一个典型的社会底层人士,身上带有一点仇富元素,但是人物本身有正有反,反而更加鲜活。影片中尚华非常疼爱怀孕的妻子,在灾难来临时,表现他不惧危险而敢于面对各种困难的勇敢善良、淳朴憨厚人物个性。看似敦厚老实的尚华,在灾难中遏力保护弱小、帮助其他幸存者逃离灾难,关键时刻他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他人赢得了宝贵的逃生时间。他所表现的勇敢顽强使石宇从一个自私自利之人转向了英勇无私的正面形象。而尚华妻子盛京处事宽容并富有正义感、乐于分享,与小秀安一起在这场灾难中发出人性光辉。影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盛京所代表的女性,为了整个人类的生存繁衍付出太多;秀安所代表的孩童正是人类、民族的未来,两者都带有希望的属性,所以导演设计两个人物的光辉形象以及在这次灾难中仅存的两个人是有其必然性的。

(三)情侣。荣国和珍熙与棒球队队友们登上此次列车到釜山作校际比赛,影片主要表现荣国淳朴善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人物个性。在荣国、石宇、尚华从9号车厢杀向15号车厢过程中,荣国看到昔日的队友已变成僵尸,他泪流满面不忍心搏杀的场景令人动容。整个场景中由于他的不忍与僵尸的残酷冷血形成鲜明对比,更衬托出他淳朴善良的人物个性。后面女友被僵尸所咬,他却选择了不离不弃、始终陪伴在她身边,最后也被僵尸化的女友所咬,演绎了一段以身殉情的美好爱情故事,这场爱情的死亡也是在用美好的事物被撕裂来告诉观众罪恶的原因。

(四)乘客。乘客有许多,龙锡是乘客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在许多危险时刻,他却只考虑自己而抛弃众人,最终也难逃厄运。自私自利的龙锡,这个主导人类阶层分化的恶人,不断利用同类作为人肉盾牌,换取自己的逃生机会,让我们看到了灾难之中人性深处最丑恶的一面。但当他知道自己快要丧尸后,终于说出自己去釜山是为了见妈妈和家人,此刻的他很可怜,也具有善良的人性。原来再坏再自私的人,一旦有了亲情的理由,带给观众的也是一个极大冲击和对人性的重新思考。

乘客中的一对姐妹也具有表现意义,当妹妹知道常务等旅客因为害怕被感染耽误了进门时机后,打开门报复这群可恨的人类。姐妹俩看似不同的性格,却在关键时刻还是表现了姐妹同心,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傻傻的乞丐在开始被他人所救,最后牺牲自己,并挽救了盛京和秀安,对人性的表现也具有一定的冲击力。说明人不管地位多么低贱,也可以有一颗仁爱之心。

(五)司机。司机本可以坐在驾驶室开着车,逃离这是非之地,为了自身安全不顾别人生死。但是他并没有那么做,许多时刻他还是心系乘客、心系他人,而影片最后,他看到常务处于危险时刻,选择下车去营救常务,结果牺牲了自己,成全了他人,导演也想表现再普通的人也具有一颗仁爱之心。

二、从编剧角度分析该影片特性

(一)作为类型片的特质。从影片中可以看出,釜山行结合了丧尸类型片的优点,同时也有创新。釜山行的丧尸速度快,没有明显弱点,这一点强化了面对丧尸的恐惧感,增强了电影的紧张元素。影片主角不是强者,甚至算不上一个好人,但是最后面对孩子和末日,选择成为拯救者。主角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救世主,而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影片中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反派,尽管片中有坏人,但是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怜之处。人们在面对人性最深刻的拷问时,有的会选择做好事,有的会选择做坏事,但是起点都是为了自己珍惜的事物,所以影片里的角色都扮演着自己无奈于现状后的嘴脸,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值得与不值得。

影片中丧尸仅仅只是作为一个环境的存在,一个负面的推动力,一个个角色在这个推动力下做出选择,选择本身没有什么高贵与否,人性在这里只是扮演一个中性的角色,影片强调的是选择的原因,或许是为了孩子,为了父母,为了妻子。人性本是自私的,所以无论这个结果是好是坏,我们都没有改变别人选择的立场。导演希望我们能面对人物的现象去看透现实的本质。生命的厚重一直是一个难题,特别在末日的环境下,抛开每个人的社会价值,生命的天平就越发公正,生命的含金量也在下降,这才是最恐怖的事情。如果女儿不去找妈妈,或许一家就能安全度过,如果环境没有污染,或许就没有这场世界的感染。

(二)商业与艺术的取舍和结合。一般的恐怖片想表达足够深刻的内涵是比较难操作的,但是作为末日丧尸片,其本身就带有人性拷问的前提,所以艺术表达上具有其他商业片没有的优势。但是釜山行没有满足于这一点,在保留影片商业属性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艺术元素。丧尸的妆容、溅在玻璃上的血、火车爆炸、丧尸群、幽闭空间等,这些元素都保证了影片的观赏性,让观众能在90分钟里保持一个亢奋的状态。而同时影片利用人物的背景去交织出不同的情感碰撞,职业经理人与劳苦百姓、社会人士与在校学生、老人与壮年,这些都构成了影片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张力。每个形象都带有标签和典型,背后都映射着社会与现实代表的问题。中年危机、校园爱情、情感代沟,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可触摸的,不会因为世界危机而消失,反而在人性的大环境下出现了更多解读角度,将问题本身与环境结合,从而达到一个新的灌输点。同时换个角度想,在末日的环境下,这些日常中的问题都强化了人性的弱点。这种多角度多线索的手法不仅仅是增强叙事力度,更重要的是强化了主题的表现程度,贴近了观众的观感。

(三)节奏的把控。影片是类型片本土化的形式,所以结构上完全是经典故事模式,规范的整体结构。前15分钟的建制,将主要出场人物都介绍完整,同时迎出人物本身的冲突和矛盾,父女之间的代沟和关系疏远。而且干扰事件的完整性是极为亮眼的表现,从工作到生日礼物,再到找妈妈,这一连串的细节和情节带出了上高铁的情节点。可以说仅仅前面15分钟,就可以作为一部微电影。这就是在节奏上做到了章节的整体化,让开端也有了开始、发展、、结尾。

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主角的戏份没有挤压掉其他角色的空间,多个线索的齐头并进,展现了作者对故事良好的梳理能力,强化了整部片子的逻辑性和丰满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冲突在变化,人物性格在变化,人物关系在变化,人物命运在变化,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最后在处给予主角人物选择――别人的天堂和自己的地狱。将人物形象的矛盾点都解决,故事的情感点也在此爆发。

结尾的主题表现代表着影片最终立下的论点,枪声与歌声两者的选择,简直是妙到毫巅,尽管作者本身表示原本的想法是以死亡告终,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改成歌声的结尾,在情节形式、感情积累、人物线索上立下了大功,将影片水准拔高了许多,影片的主题得到升华,两个幸存者――孩子和孕妇,孩子代表了未来,孕妇代表孕育新的生命,导演也把整个影片的落脚点放在这里,将希望留给了人类。

(四)影片人性的意象。影片中的人物都在突破自身身份所带来的社会形象,以利益为主的证券经济人反而放弃了自身利益,仇富的小市民把自己的妻儿寄托给本来不相信的人,儿戏一般的高中生恋情却牺牲了生命,原本的小人物们都做出了壮举。这种突破是一件好事情吗?人性在每个人物身上都展现了两面性,人物看起来像是丰满了,实际上是突破典型变得混乱了,而这种混乱会让生命变得脆弱。如果结尾是女人和孩子被枪杀(导演本来的想法),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是生命会在混乱中变得一文不值,灾难的最好处理方式,就是不让灾难发生。我们需要去溯源,找到根本原因。

三、结语

导演在有意无意地强调一种因果相报的‘轮回说’,而轮回是一种表达正面价值观和情节张力的部分,其实影片对每一个人物都设置了两面性,人性不是简单的善恶,而是饱满有层次的存在,每个人的立场不同,选择不同,所反馈的形象也不同。其实导演是想通过人性的复杂化来表达,作为影片前提的丧尸危机其本身所带有的罪恶性,如果没有这场灾难,生命就不会变得没有价值,你我也不用露出内心深处的丑恶嘴脸,珍惜现在的环境,热爱现在的生活,才是我们该做的!

参考文献:

[1] 釜山行百科[EB/OL].http:///link?url=3-e3nbtQSAUjfn6D0hTjb3bh90vKkgbNtcC6f1e0kRXty0wA0vnA8HcDdWOr-EOdUtqXER5_MzUg6jq8CddHgJs-NJ0OEGlBKXFRM6WE6sMt5VZ7AYl7ybmY1cBHCLT-.

[2]釜山行一辆开往人性深处的列车[EB/OL].http:///i6312949117509173762/.

人性自私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亚当斯密问题 道德冷漠 道德危机 道德滑坡

当我们听闻女童被碾而无人施救,老人跌倒亦无人敢扶,车祸现场目击者强索“线索费”……时,有良知的人都不禁谴责冷漠的熟视无睹实属不当,并反思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礼仪之邦此刻竟如此人情淡薄。2012年6月28日,新华日报发表题为《幸福社会需要更多“道德储蓄”》文章,引起了人民网、网易等多家媒体的转播、评论,再一次将“道德冷漠”问题推向了人们议论的中心。值得欣慰的是,许多负责任的学者从经济、社会、心理、文化、体制等诸多层面去探析“道德冷漠”的深层原因,并以此提出推动社会回归德性传统的路径。对于人具有怎样的道德属性,作为近代著名伦理学和经济学家的亚当?斯密也曾有过经典论述。那么,从亚当?斯密关于“经济人”与“道德人”这一看似相互矛盾的人性判断——“亚当斯密问题”上来理解、诠释“道德冷漠”问题,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一、“亚当斯密问题”的真实蕴涵

亚当?斯密(1723-1790)是英国著名的伦理学家、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生于苏格兰,曾就读于格拉斯哥大学和牛津大学,后任格拉斯哥大学伦理学教授,其最富盛名的著作就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简称《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所谓“亚当?斯密问题”(也称“斯密问题”)是指近代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18世纪英国最著名的道德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两部代表作《道德情操论》(1759)与《国富论》(1776)之间主题观点的相互冲突问题[1]。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由亚当?斯密本人提出,而是由19世纪的德国旧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最先提出。他们认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坚持人性是“经济人”的假设,也即人性本恶,认为人是受自私利己本性的驱动,个人的利己主义的利益追逐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基本动机;而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则坚持人性是“道德人”,也即人性本善的假设,认为人是受同情仁爱本性的驱动,同情心和由同感产生的利他主义情操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基础和动机。如是乎,在亚当?斯密的这两本著作中,就产生了一种“道德人”的利他主义与“经济人”的利己主义相矛盾的二重人性假设,同时它也暗含着人类的经济活动与行为同道德活动与行为之间的紧张关系。

确实,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这样写道:“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2]14可见,我们进行交易都是出自自利的打算,这是基于人的本真的需要,无可厚非。他还认为只有人类才能互通有无,以物易物,动物是不会做这样的公平交易,而交易的目的正是各自需要或者利益的满足。这种观点,其实在《道德情操论》中早已存在。亚当?斯密说:“毫无疑问,每个人生来首先和主要关心自己;而且,因为他比任何其他人都更关心自己,所以他如果这样做的话是恰当和正确的”[3]101-102因此,人们会仅仅因为别人的幸福妨碍了我们自己追求幸福而去破坏或阻碍这种幸福的实现,也会仅仅因为别人拥有的有用东西对我们同样有用甚至更加有用而夺走这些东西。

在其伦理学著作《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认为,“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最大的恶棍,及其严重地违犯社会法律的人,也不会全然丧失同情心。”[3]5由此推知,在亚当?斯密看来,同情和自私一样,是人的普遍本性,而且它还是人产生道德行为的根本动机。但是,同情心和自私利己并不是真正对立的二重人性,而只是人性的两个方面,没有人的自私性,就无所谓人的道德性,而且二者共同服务于人类自身的两个伟大目标:保存自我和发展种族。同他那个时代的其他思想家们一样,亚当?斯密也坚信只有真实地把握了人永恒不变的本性,才能真正地、正确地解释国家、政治、社会、法律以及伦理道德问题。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便是围绕这样一个主题而展开论述的,并以此作为其社会历史观的基础。《国富论》立论的根据和出发点,正是《道德情操论》所阐明的人性论[4]。因此,关于亚当?斯密的著作中存在“经济人”与“道德人”相矛盾的两种人性假设的“斯密问题”其实是不成立的。

人性自私范文第5篇

2011年2月1号-2011年2月8号

在北京市安园律师事务所实习有半年的时间了,说是半年,其实真正来的日子也就两个月吧。明天我就要回家了,以后就要自己奋斗了。在实习的日子里,有很多切身体会,我受益匪浅。大伙都说现在律师都很黑呀,不是全部,至少有95%都是吧。听到这些话我很惊讶。非也,非也。

崔律师是所的主任,他为人和蔼,亲切,第一次在电话里听他的声音,我以为是他是一位上了岁数的律师。见面了才发现他还很年轻,只不过给别人一种很成稳的感觉。张律师,是我很欣赏的一位律师,他的当事人好多都是上访的,但是对他来说办理申诉的案子是很简单的事,很有经验的律师。为人真诚,做事认真,很有才华。生活非常的节俭,中午吃一根玉米棒子,或吃一块大饼。我知道后非常吃惊。

李律师和周律师都是很实在,很有同情心的律师,记得有一次,他居然特地打电话叫一位当事人来取办案没有用完的500块钱,周律师说:"像我们这样实在的人,么能发财"李律师说:"他自己都够可怜的了,这钱必须还他。"于律师,以前是一位老师,现在辞职,专门当律师,很认真,记得有一次我把刑事的辩护人说成人了,他马上纠正说:"什么人,是辩护人。"

我当时挺惭愧的。自己学了三年的法律,连这么基本的问题都没有弄明白,而他以前不是学法律出身,现在对法律已经很有经验。别的律师就不一一介绍了。总之,他们都是很有经验很知深的律师,各个都风华正茂,为人正直,把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贯彻到实际生活中。

实习周记二

2011年2月9号-2011年2月16号

人性是善还是恶?是自私?还是善良的?对这个问题我以前从来没有认真的想过,但是因为最近看马基亚维里的思想,才认真的思考了关于人性的问题,我觉得人生来都是自私的。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和改造改变人的自私问题,变得不至于那么的让人无法忍受。

举个例子吧, 最近每天都在教室看书,有时候有些人在讲话,我会很讨厌影响别人学习的人,所以要是谁讲话讲了很久的话我会很反感,但是我也不是从来不讲话的,但是我自己讲话的时候我就不会讨厌我自己更不会反感,感觉自己的讲话是有理由的。况且我也不会讲很久。而为什么别人讲话的时候,我却会反感呢?

我觉得人都是自私的,当别人的行为侵犯了你的利益的时候你就会反抗,因为你觉得你的利益受到了侵犯,而相反当你在侵犯别人的利益时你却不会觉得你的所做所为也让别人无法容忍/

这样的例子我想在很多人的身上都发生过,自不过我们觉得这太普通了而没有去注意而已。

为什么对别人的讲话会反感会义愤会讨厌?而对自己的讲话却一点也不会反感呢?我想可以用马基亚维里关于人性恶的思想来解释这一现象。

实习周记三

2011年2月17号-2011年2月24号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和获的教育的权利。权利相对应的英语单词是"right","right"的另一个意思是正确的,对的。权利也有正确的,对的,正当的意思。

为自己的权利而斗争是你的义务,这是自然法对你的要求,或着说是神法对你的要求,是人类出于本能的需求。从原始社会到现在的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人类的进步是人类不断的为自己的权利而斗争的成果,如果大家都放弃自己的权利,不去为自己的权利而奋斗而斗争,那么,现在我们也许还处于原始社会,还处于野蛮的社会,处于暴君的统治之下。

虽然法律没有强行要求你要为自己的权利而斗争,权利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是可以放弃的,但是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发展,还有为了自己的后代,有一个相对人性的,舒适的,民主的,自由的社会,为自己的权利而奋斗是历史赋予你们的神圣的责任和义务。

价值:有用性,你对别人有没有用,或着别人对你有没有用或着一个物体对人来说有每有用?我想这样说有些人很难接受,这也太直接了吧,没有必要说的这么直接。

没事,你们看了也就姑且看之,不同意见没有关系。

有价值的人生,我要怎样活着才会有价值呢?这个价值是对别人而言的,还是对自己而言的呢?你在某一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你对别人而言是有价值的,同时你也是可以通过你的贡献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我想人活着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吗?

想想觉得挺可悲的,觉得活一辈子还是为了别人而活着,贡献为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敬,为了对别人而言你有价值。而自己呢?

不过,能够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快乐吧,因为帮助别人的同时,你会感到快乐,因为你觉得你还是有用的,至少你可以为别人解决问题。你是有用的。

写到这儿,我不得不想到一种理论,就是,人性自私论,人性是恶的吗?是那种为了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而不折手段的吗?自私得到的东西,对别人有价值吗?自私的反面是不是也是一种美德?这些东西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实习周记四

2011年2月25号-2011年3月1号

上大一的时候,哲学老师跟我们说,知道的东西越多,人们的幸福感就越差,很难感觉到幸福,郁闷的人越来越多。因为人活着,无知也许是件好事,因为那样你想的东西就少了,你就容易感觉到幸福,而不会象很多城市里的人似的。太现实,太物质了。很多女孩子多是这样的,结婚可以,你有车吗?有房子吗?一个月的工资是多少啊?

我现在体会到,一个人的幸福感,就是遇到什么情况会感到快乐,并不以物质为首要的前提。是啊,一个人有钱就有快乐吗?不是的,很多有钱的人并不幸福,他们有的婚姻生活不愉快,有的整天提心掉胆。那么,在讲了这么多之后。

我们再切入主题吧,我为什么活着?像我大学生,读的书应该不比一般的农民少,所以我给我自己找了不少的麻烦,我学会了思考,也许你会问,学会思考了很好啊。但是,你没有想到,思考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你变得 爱发呆了,不那么服从了。你知道,我并不比别人的能力差了。但是,后果是很严重的,你会想我活着是为了什么,我为谁而活着,或者我活着有什么意义?

然后进行不断的思考,结果呢?谁也不会给你一个正确的独一无二的答案。我是这样子给自己答案的,我为什么活着。首先,我要为我的家人,我的父母,我的爷爷奶奶,我的哥哥姐姐,我的侄子侄女,以及所有的给我带来快乐和机会上大学的亲戚朋友。

人性自私范文第6篇

课间,有一个小女孩拿出一个橘子吃。被一个小男孩看见了,就伸手向女孩要。小女孩不给,男孩子就动手抢。这时,小女孩哭了起来。旁边另一个大个子男生看见了,前去制止。小男孩看见小女孩哭了,又听到大男生劝阻,就把橘子还给了小女孩。最后,小女孩把橘子掰成3份,一起分吃了。

我们该怎么评价孩子的行为?从道德的角度看,可以说,小女孩不给别人橘子吃,有点自私;小男孩抢他人东西,有点坏;大个子男生见义勇为,很正义;最后共享橘子,是讲团结。自私、正义、团结等是一些社会尺度,我们常拿这些尺度去衡量孩子。

其实,孩子们吃橘子的事情,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小女孩不给别人橘子吃是自我保护,小男孩抢吃是一种本能的欲望,大个子男孩帮助女孩是因为同情,小男孩把橘子还给女孩是因为怜悯女孩,而且害怕大个子男生,分吃橘子是因为这样做开心。自护、欲望、同情、怜悯、害怕、开心等是人的天性,与生俱来。人性只有善恶之别,没有对错之分。

用道德与人性的视角去看待孩子的行为,结果不同。由此,我想到学校德育的源头问题,德育首先要从哪里切入?是社会道德标准还是个体的人性?毫无疑问,德育首要的不是道德标准,不是制度、规范与标准的约束,而是人性的关怀与教育。

孩子抢了别人的水果,做了错事,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问孩子是否肚子饿了,告诉他抢东西会伤感情,然后才能批评他做得不对。

人性自私范文第7篇

诚信不知道是这样离开人世间的,一路上,他步履沉重,毕竟还有些留恋,但一想到主人对他的抛弃,他便下决心匆匆向前走去。

现在,他又回忆起此前的一段段经历。

那还是人类刚刚诞生的那段时期,他们虽不懂各种生活技能,仅靠微弱的力量去获得食物,然后平均分配,每个人都把诚信看成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诚信拥有自己广阔的空间,主人不嫌弃他。

过了一段时期,农业文明出现了,人类仍然勤恳地劳作着,分配着产品,诚信十分喜悦,因为主人还是如往地喜欢他。

然而,当他满心欢喜时,他的危机变萌发了。

人性自私范文第8篇

当今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复杂了,真心对自己的人毕竟不是太多。物欲横流的社会,人性的沉沦,道德的沦丧,良知的泯灭,人性的虚伪冷漠让我失望了。这是社会的现实,当今的时代造成的,我无法改变,我能够做的,是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让污浊的环境蒙蔽了双眼。不能改变环境,只能改变自己。

现实生活中,在别人看来,我生活的很自在,甚至很潇洒,和朋友嘻嘻哈哈,开开心心。可是,没有人知道,那只是我的伪装。微笑的背后,更多的是压抑和无助,没人可以理解。我是在强颜欢笑,佯作坚强。我不想别人看到我的脆弱,我的无奈。我不需要别人的同情,更不需要怜悯,一个人的痛苦,一个人慢慢品味,一个人的压抑,一个人默默承受,我不想因为我的不开心变成别人的不快乐。

在这样的社会里,真情难得,所以说,能够有两个知心朋友,我已感觉很幸福。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会看到那么多的不公,那么多的阴暗,人性的沉沦,道德的沦丧,良知的泯灭?我厌恶这个社会,厌恶这样的人际关系。

当今这个时代,物欲横流,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背后伴随的不是精神文明的提高,而是恰恰相反。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是那么单纯,那么简单。人与人的交往,每个人都戴着一副虚伪的假面具,把自己伪装起来,把自己的缺点,虚伪,自私,冷漠都包裹的严严实实的,而把自己美好的一面无限的放大以博得别人的认同。

整个社会如此,所以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生活得很累,有些人即使想摘下伪装,可是现实不允许,社会不允许,因为如果摘下那层伪装,他/她很可能遭到别人的排斥,遭到社会的抛弃。所以这个社会没有几个人可以真实的活着,除了疯子傻子可以活地真实,其他的人只有在一个人的时候才可以真实地活着,感受到自我的存在,直面自己的内心世界。也正因为这样,现在那么多的人罹患抑郁症。

有时候压抑得久了,我就到角落里,一个人默默抽烟,一个人默默流泪,一个人偷偷心碎。不是不够坚强,流泪之后我会舒服一些。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脆弱的一面,没有什么值得掩饰的。

有时候,身处这样一个社会,感觉自己在下沉,很无助,很无奈。有时候我在想,我的梦想,我的追求,我的志向都哪里去了?我不是很坚强吗?我不是不服输吗?功成名就了我又能怎样?我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可有些事情,有些时候却又不得不在乎,因为我不能摆脱这个社会,所以我不得不在乎。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真的很累。很累。可是,因为责任,我别无选择,我唯有好好的活着,我不能太自私,自私地离开这个世界,让那些关心我,爱惜我的人伤心,尤其是母亲。所以,我只有好好得活下去。既然活者,就要活出个人样,我不甘居人下,我不甘心。既然我别无选择地活着,我就要活出自我。

曾经的那么多经历,那么多的磨砺,我多多少少学会了几分坚强。虽然人生有太多的无奈,可是我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