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面对困境

面对困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面对困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面对困境范文第1篇

我国纺织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影响纺织企业生存发展的问题,而这一问题从去年以来尤其突出。主要原因有两个:

首先,社会舆论导向给纺织企业融资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大环境。纺织工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和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之一。纺织工业在解决民生就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作为传统产业之一,当前整个社会舆论非常不利于纺织企业的发展。首先,在宣传报道方面认为纺织是盈利水平低的高风险行业,企业发展和融资受到很大限制。实际目前很多纺织企业科技和品牌附加值很高,例如,品牌企业调研显示一件服装的附加值高于电脑。其次,地方政府认为纺织是传统产业,在土地、技改方面不给与支持,直接影响纺织工业的转型升级甚至压缩了企业的发展空间。在这种不利于纺织行业发展的大环境下,银行作为一个以营利为导向的“企业”,更不可能给纺织企业公平的贷款支持。

其次,在国家银根紧缩的情况下,金融秩序尤其混乱。一是银行花样倍出,利用衍生产品趁火打劫,压榨实体企业的生存空间。今年年初,纺织产业集群调研展开,企业普遍反映银行用“承兑汇票”制度提高贷款难度和利息,即企业向银行融资,必须先在该银行开立存款账户并先存款200~1000万元不等,才能获得在该行贷款的资格;贷款下来,企业无法获得全款现金,大约每1000万元要搭配500万元的承兑汇票,承兑汇票期限在3-6个月不等,承兑汇票提前贴现要支付利息,贴现费用高达10%左右,相当于付两倍利息,企业苦不堪言。棉纺企业还反映,购买棉花不能使用承兑汇票。企业呼吁“必须取消承兑汇票,否则实体企业就走到头了,一个国家没有实体兴国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二是银行贷款担保条件苛刻,企业很难拿到足额贷款。纺织中小企业由于自己没有抵押品,很难拿到银行贷款。地方政府近年来帮助成立了一部分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但依然难以应对银行苛刻的担保条件,一般担保公司的额度仅在1000万元之内,企业需要找几家担保公司才能得到部分贷款,而且担保公司担保费用高,手续也很复杂。

三是银行对纺织企业上浮高额利率,甚至变相收取“融资顾问费”。银行一直将纺织工业列入高危行业,在贷款方面设置重重限制,即使给企业发放贷款也是利率上浮的最高区间。纺织企业大多反映拿到银行贷款利率上浮15%-30%,而中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上浮直接为30%。调研企业反映,银行在整个融资过程中还变相收取“融资顾问费”,平均每500万元贷款收取5万元左右融资顾问费。高额的利率致使纺织企业财务费用成倍增加,利润微乎其微。

总之,上浮利率、承兑汇票、承兑汇票贴现以及融资顾问费等环节的利息和费用综合计算下来,纺织企业贷款成本达18%以上。面对艰难的融资环境,纺织企业要取得持续发展,既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更要通过自身努力,突破困境

第一,企业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完全解决,迫切希望政府部门予以支持,特别是希望政府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纠正银行将纺织纳入高风险行业而提高贷款门槛的行为。建议监管部门尽快采取措施,规范银行浮动利率,取消承兑汇票制度,并整顿银行贷款操作秩序,将中央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政策落实到位。

第二,纺织企业要加大调整提升力度,向社会证明自己的实力。传统的不一定是落后的,只要致力于提升、转型和核心能力的打造,纺织行业在现有发展基础上一定能保持竞争优势并向产业链高端迈进。

首先,要深化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纺织行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解决就业问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自己戴上了“低附加值、低技术”的帽子。行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改变“用工多、利润低”的现状。而且,从我国劳动力供给情况来看,减少用工、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势在必行。尽管2011年,我国纺织全行业劳动生产率同比提高20.17%,达到53.38万元/人,但高劳动力成本压力依然难以消化。廉价劳动力时代已经结束,“招工难”与“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并存的状况将长期存在,企业必须提升管理水平降低用工成本:一加强基础管理,包括生产管理、现场管理、财务管理以及营销管理等,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二通过技术改造、设备提升及信息化应用,减少用工数量,降低劳动成本。

其次,加快技术改造,提升设备先进水平。当前,纺织行业面临的能源动力价格明显上涨,而且节能减排要求也不端提高。要保持行业稳定较快发展的势头,企业必须加快技术改造和创新提升,不断提高行业设备先进水平。首先,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对现有设备加快改造提升,提高生产设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其次,加快一些高端纺织机械的研发,保证国产装备占有率,并逐步开展进口替代设备研究应用。第三,对于当前国内设备无法满足高端生产的要求,适当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并加快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面对困境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就业市场能力

择业焦虑症 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补偿机制

据统计,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611万人,还有一百多万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加之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发展失利,求职人数的激增、经济增长的放缓,使得今年中国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不同以往的难题。

中国社会调查所最新在北京、上海、深圳、石家庄、郑州、成都、沈阳、武汉、厦门、哈尔滨、西安等地抽取一千位应届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样本显示,最理想职业中,二成八的大学生选择国家机关,之后是国有企业、科研单位、学校这此较稳定的企事业单位;选择民营私企、自主创业的学生最少。约七成一受访者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不好找工作,有五成六的受访者表示非常焦虑。主要反映在专业所学与实际所用之间,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另外是对职场人际关系的害怕等。

1.就业结构中不合理因素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成因分析。

1.1 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带动了对知识素质较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并极大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但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

1.2 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并且由于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在地理环境、经济环境等方面与中部、东部及沿海地区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时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

虽然国家实施西部人开发计划而产生大量需求,但由于欠发达地区所能支付的价格(工资收入、发展机会、人才的流动性等)不足以补偿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按照劳动力市场机制,无法实现供求结合。在我国,由于人才流动的单向性特点导致的流动成本过高进一步恶化了欠发达地区的有效需求不足。尽管国家也采取了“西部志愿者计划”等政策措施,但是无论从需求量扩大还是人力资本补偿来说,都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状况。

与此相反,部分大城市都居于高端的产业结构,并且有的还占据着经济中心的重要位置,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很大,但是一些地方性对中小企业或非正规部门的需求抑制(户口、社会保障、人才流动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人为分割,其结果是直接人为地降低了用人单位的有效需求或者“促进”灵活就业,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成本与风险。

1.3 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难以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缺乏适应职场变化能力。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基于节约人力成本的原因,他们更需要能一上岗就可以直接创造财富的员工,而不是无法胜任却要求颇多的学生,因此目前需求更多的是复合型人才。

可是从学校走出的应届毕业生,就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本。长期以来,在我国部分大学在整个四年的教育过程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此外,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等。

因此,在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中,可以分析出当代大学生在初入职场选择时缺乏以下几种能力:(1) 从客观角度出发思考问题;(2) 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无法与陌生人沟通的能力;(4)意识不到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2.在金融危机下所产生的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扰。部分大学生择业心理不成熟的表现有以下几种形式:

2.1 焦虑、急躁心理。毕业前夕,多数毕业生都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焦虑的情绪。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他们担心能否如愿以偿,还有的害怕就业无门,有的甚至患了“择业焦虑症”。择业时焦虑心理的特殊表现就是急躁。毕业生在就业中产生的急躁情绪,主要表现在就业单位没有最终落实以前,不是恨时间过得太慢,就是怨用人单位迟迟不给回音,他们希望在供需见面会上当场就能决定下来,希望不费周折就能如愿以偿。急躁心理还反映在选择单位时,在对用人单位信息掌握较少或不完全了解时就匆匆签约,签约以后又往往反悔;而未能如愿签约时,事后又每每后悔莫及。尤其是那些在毕业离校前尚未落实单位的就更为急躁和恐慌,他们没有目标地四处出击,东奔西跑,病急乱投医,不能冷静、客观地思考,情绪处于一利,难以自制的急躁状态中,其结果是处处碰壁、得不偿失。

2.2 自卑、怯懦心理。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失去心耻平衡的心理状态,常和消极、依赖、怯懦等心理交织在一起。不少大学毕业生择业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心理,他们往往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总认为自己竞争实力不够,因而在择业中缺乏一定的信心和勇气。有些专科毕业生在一次双向选择中未被单位录用,情绪便一落千丈,悲观失望;一些性格比较内向、来自农村、不善言辞、成绩平平,的大学生,面对择业市场更是不能勇敢地推荐自己:有的在求职桌前不是面红耳赤就是语无伦次、答非所问,辛辛苦苦准备的“台词”一急之下忘得一干二净;有的谨小慎微,生怕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回答不好会影响自己的形象,以至于畏畏缩缩。这些学生渴望机遇,但在机遇到来时却手忙脚乱、局促不安,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因而在“自我推销”中常常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以致错失良机。

自卑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它不仅有碍于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而且过度的自卑还会产生精神不振、心灵扭曲以及沮丧、失望、孤寂、脆弱等病态心理。自卑心理主要源于对自己的过低评价和消极暗示。反复的消极暗示可能

导致认知功能的丧失,尤其是对于一些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的大学生来说,强烈的自卑心理会成为他们择业的大敌。

2.3 依赖、盲从心理。有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存在明显的依赖心理。他们虽然接受了三四年的大学教育,但在很多事情上还是缺乏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择业时,对用人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凭自身的思考来决断,而是依靠父母师长之意、师兄师姐之言。进行取舍,过多地依赖他人。有些毕业生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不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前景不明了,而个人又缺少自我选择和独立决断的能力,极易受到他人的干扰,因此在择业时往往会表现出盲从心理。在招聘现场我们常常看到,在热门招聘单位的摊位前人头攒动,以至于招聘单位接收求职材料应接不暇,这就是在从众心理驱使下表现出来的盲从行为。“知人者智,知己者明”,毕业生应根据自身条件摆正位置,找准坐标,盲目从众只会错过许多本应属于自己的求职机会。

2.4 悲观、低就心理。供需失衡的矛盾、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无情地打碎了大学生的幻想,特别是那些心理准备不足、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在现实面前更是显得手足无措、茫然无助,产生了较强的失落感,变得悲观失望。目前,大学毕业生人数一年比一年多,毕业生就业市场己转变为买方市场,很多用人单位并没有自己的人才招聘标准,而是片面地追求高学历,结果人才的高消费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使得大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形势产生了困惑和怀疑。有些学生迫于就业的压力,为了安身立命,不得不降低就业门槛,低就职业。这种低就心理,一方面可以看出当今大学生的务实、理性的态度,另一方面也给低学历的就业者带来了更大的压力。2005年3月19日,福建省厦门市工商局面向全市招考1 5名劳动合同制工人,引来849人报名参考,其中中专学历的仅有5名,大专学历的有473名,本科学历的有368名,还有3名研究生学历的应考者。研究生报考工人无疑是人才资源的浪费。人才资源浪费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大学毕业生求职低就的无奈心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应充分认识自我心理调适的作用,提高自我调适的自觉性,保持一种稳定而从容、乐观而进取的良好择业心态。

3.国家所采取的鼓励大学生成长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尽管大学生就业当前还面临着不少困难,有些困难可能还需要较长时间的调整,但是,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来看,大学生就业的前景总体上是非常乐观的,虽然我们不能指望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过程总是一帆风顺的。

3.1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将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广阔的空间。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潜在的经济需求是极大的。更关键的是,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这些需求已经被成功启动,首先在大中城市,然后是沿海的小城市与农村地区,随之而来的将是广阔的中西部地区。中国同时兼具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工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最为关键的经济发展平台。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都将是吸引就业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

3.2 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将会更大。全球竞争以及中国总体生活水平的提升导致中国不能永远享受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产业结构升级是必然趋势,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应该有比较大的空间。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国家创新战略,这将使得我国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有赖于基于长期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高端劳动力群体。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初步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这为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增长准备了广阔的空间。

3.3 政府就业政策的持续优化将会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政府消除对高校毕业生供给与需求的政策抑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实施大学生自由就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含高职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限制和人事指标限制以及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行政限制,打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行政分割,促进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优化我国高素质人才的配置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维护就业市场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3.4 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的地区就业或从事特定的职业,实施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补偿机制。我国自2003年起开始实施就业激励政策,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政策在2004年以后得到了进一步地完善和强化。国务院规定,政府支持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等重大项目,要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加大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力度,扩大由中央财政支持的西部志愿者规模。国家就业激励政策的实施将会更有效地支持国家整体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支持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最终实现个人、用人单位和国家“三赢”结果。

4.金融危机形势下,重塑当代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

4.1 高等教育改革使得大学更加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知识化与全球化使得就业政策与教育政策正在围绕“职业路径”进行重组,整合教育与工作的联结机制,提升就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与满意就业的目标。大学已经开始强化对外部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增强大学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竞争能力,增强大学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消除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为此,我国的大学可能需要创新教学、创新课程、创新专业乃至于创新大学、创新高等教育。

4.2 大学正在将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转化为教学创新行动。在教学模式创新行动方面,以强化通识教育为目的的通识型教学、以需求驱动的实践基地建设为标志的实践型教学、以强调研究方法为内容的研究型教学、以拓宽国际视野为目标的国际型教学、以培养就业能力与学习能力为内容的能力型教学、以强化学生的参与和投入为目标的参与型教学等都在不断尝试,试图通过教学创新,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大学毕业生。

面对困境范文第3篇

其实,失败与困境并不是人生的绊脚石,相反,他会是人生的里程碑。一方面它记下我们曾付出努力的成果;另一方面,他又展示新的一页,有待我们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把它变得绚烂缤纷。每一次失败的象征一座里程碑,每一次困境代表新的开始。所以,我们应该更好好的面对失败与困境,从中检讨学习,这样我们才会有进步。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可谓无人不知,但和我一样生活在优裕环境下的同龄人是否都能正确面对挫折呢?恐怕答案很令人失望。有人用鸡蛋壳来形容我们这一代的心理承受能力,的确一点也不过分。日本的经济十分发达,日本人的挫折教育也十分著名,正是国民坚强的意志品质成就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我们这一代所需要正是这方面的教育。祖国的四化需要的是坚强的建设者,而不是一个不等从失败中爬起来的懦夫!

我们应该承担失败之果,亦应对之检讨以求改善之法。同样,当我们遭遇困境时,也应从各方面寻求解决之法,找一剂良药妙方,把自己从苦难困境中解救出来。

面对困境范文第4篇

当失败与困境紧紧相逼,精神与物质的打击接踵而来,将要面临的似乎是一个走投无路的绝境。然而,相同的境遇投射到不同的心之屏幕上,便会映照出不同的结局。

楚汉之争的历史上,“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庄王项羽被刘邦的四路大军围困于垓下,面临绝境。曾欲称霸天下的项羽喟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绝望地拔剑自刎于激浪滔滔的乌江之畔。这是一个英雄末路的故事。为后人留下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遗憾。如果项羽渡过乌江,卷土重来,完全有可能夺回江山。可他却被“无颜见江东父老”的羞愧和“此天之亡我”的绝望所击败了,最终遗恨千古。

中国有句话叫“天无绝人之路”。这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是颇耐人寻味的。应该说,人生不存在绝境。所谓“绝境”只产生于一个人精神上的绝望,产生于一个人主观世界的自我否定与封闭。其实,任何一种看似走投无路的客观环境,在一定的条件下都会发生转变。正如邱吉尔所说:“被克服的困难就是胜利的契机。”

春秋战国时期勾践在沦为阶下囚时,“身为臣,妻为妾”以保存自己,卧薪尝胆以积蓄力量,终于在20年后一举消灭吴国。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写出来以后曾先后被40多个出版商退稿,但他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了信心,费尽周折自费印刷了这部诗集,最终使世界文学宝库因之而增添了新的瑰宝。古今中外的事实告诉我们,无论面临怎样的人生困境,惟有那些意志坚强、胸怀宽广、顽强拼搏的强者才能够在等待时机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成功,领略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人生佳境。

那么面对困境应该怎样做呢?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倘若人生活着不是为了调整纠正自己的生活,克服自己的成见,扩大自己的思想胸怀,那么活着有什么意义呢?”罗曼·罗兰这句话不正是对“人类最大的困难是战胜自己”的最好诠释吗?因此,面对困境,首先要的是自我审视,这是一种在生活中寻找自己位置的最佳方法。其次要想走出困境还需要有坚忍不拔、奋斗不息的毅力、勇气与信心。只要精神不死、希望不灭,跨越一个个人生的坎坷,渡过一条条生活的激流,那么胜利的彼岸就会展现在眼前,成功的花朵就会向你开放。

面对困境范文第5篇

——题记

时间飞逝,一年四季又挥之而去,而懦弱的我在一年四季中经历过许多事都不敢面对,懦弱的我心中唯一的办法那就是哭。以哭来消除我心中的一点点痛苦。我渴望坚强,让我站起来面对我眼前的种种困境,不要陷在困境里度过我的人生。

一次,在暑假里,我到亲戚家玩,可走到半路,我看见一直狗正向我奔来,我以为那只狗要咬我,所以,我赶紧跑,但那只狗却穷追不舍。无奈之下,我只好喊救命,希望有人出来把狗拉住,好让我过去。可没有人出来拉住狗,过了不久,近处有一个小孩向我走来并拉住了狗,但他不顾我偶没有被狗咬伤,还骂我胆小鬼。

那时,懦弱的我不敢面对眼前的事,只想快点回家去。那时,我心中的眼泪快奔流而出了,好想大哭一场呀!如果我坚强,与狗擦身而过就不会有那天的遭遇,如果我坚强,与那孩子的眼睛正视,那孩子或许就不会骂我。如果我坚强,心中的那股泪水就不会流出。

为什么我这么懦弱?为什么我不能够坚强起来?为什么……在世界上或许还偶许多懦弱的人,但至少他们比我坚强一些,我连一点小事都不敢面对。

如果我坚强,就会勇敢地站起来挑战我的人生旅途,而不是不敢面对地在那困境里永远无法自拔。

面对困境范文第6篇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教育伦理的困境

在市场经济下中国的教育没能摆脱教育伦理的困境,中国的教育仍面对着诸如人道困境,理性困境,公正困境和教育尊严的失落等道德困境。

(一)教育的人道困境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古代对教育目的的阐述为“使做善”,“长善救失”,“明人伦”。而在当代中国我们把教育的目的定位要使全体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教育要为当代中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着教育为学生带来的身心两方面的种种伤害,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反省一下当代中国教育的“人道”呢?在这些事实面前当我们还要以教育快速发展,我们的平均识字率的上升,我们的文盲人数下降,我们高等教育普及率在逐年上升而沾沾自喜时,我们真的应该停下来反省一下我们中国的教育人道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二)教育的理性困境

如果说教育的人道缺失更多地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不当行为上,教育的理性则更多的反映了教育研究者与教育决策者对教育科学性的忽视。

在教育研究领域,这样的研究者一不做科学调查,二不做理性思考,只是跟上边的政策走,吹吹风而已。这里可以引用经济学里的“泡沫经济”这一名词,意指脱离实际经济增长的虚假繁荣,在教育领域中,或许可以引用“泡沫经济”指称这类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但区别在于,经济中出现的泡沫,可以挤一挤,它造成得只是经济中的损失,而教育研究中的这些“泡沫成果”却是非常有害于国家的百年大计,民族振兴的。

(三)教育的公正困境

教育的公正就是指通过合理的教育制度,恰切地分配教育资源,使每个人获得与其相适宜的教育,满足个体的学习需要,使个体得其应得,实现个性化地发展。

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成为现代人生存权利的保障,所以现代人对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也倍加珍视,要求教育机会的平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均衡。民主与公正是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也应该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必然追求,而这些事实,无疑是对我们教育公正性的有力质问。所以,有人用“倾斜的天平”来形容我们当前的教育评价制度!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的基础,一个在教育上公正的社会一定会是一个民主和谐的社会。

二、市场经济下教育伦理面对的新挑战

教育伦理作为对教育行为的一种道德规定,能够引导,规范和调节教育中的主客体的思想和行为,协调教育活动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也可以指导和评价各种教育活动的开展。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了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而在教育领域中,市场经济下的教育伦理问题所面对的各种新挑战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

(一)市场经济的道德性与市场经济下的教育的新挑战

市场经济是指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市场经济并非仅仅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更是一种人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马克思所说的人的“以人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存在方式,这种独立性相对于原来“人对人的依赖性”是对人性的极大解放,也为社会,为教育道德性的进一步提升创造了条件。

市场经济下的存在终究是具有依赖性的一种存在,他只是将对“人的依赖性”转变为人对自己创造的“物的依赖性”,所以,认为“市场化的进程必然导致社会体系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三大活动领域从统合为一到相对分离的转变”未免过于乐观。这种转变仅是三者统一中心的一次转变――由政治中心转变为经济中心,这时,三者的综合程度也许在形式上没有原来那么明显,但经济这个中心是明显存在的,经济与对物质的占有能力,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

(二)社会政治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与教育的道德挑战

由于历史原因,自然环境的差异,中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阶梯型的差异。在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发展的不平衡,给中国当代教育道德性提出了更为复杂的问题。除市场经济和市场社会对教育道德的新挑战外,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中,自然存在观念的差别,也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及教育观念的转变。在中国教育的发展中,存在着由于区域经济的不平衡而造成的教育“发展极”;先进的教育理念,优厚的教育政策,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已经使东部的大城市如上海,南京等地已经占领了中国教育的制高点。

面对困境范文第7篇

【关键词】勇气;围城;钱钟书

钱钟书的《围城》是意蕴丰厚的长篇小说。其所表现的生命内涵,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及其独特构筑“艺术世界”,并不是读者所能一目了然的,需要反复琢磨,深入体味。

《围城》的情节既不浪漫,也没有什么尽显刺激的场面,甚至,可以说有点琐碎,并不像同时代其他长篇小说那样吸引人。这部小说的真正魅力似乎主要不在于阅读过程,而在读完整本之后才产生的思考。读完全书,再将主人公方鸿渐所有的经历简化一下,那无非就是,他不断渴求冲出“围城”,然而冲出之后又总是落入另一座“围城”,就这样,出城,等于进城。再出城,又再进城,永无止境。

《围城》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存在体验来展现。方鸿渐是一个曾经出国留洋而后归国工作的高级知识分子,对西方的“现代”和东方的“古典”有丰富的阅历,而且生性敏感善思,但是他的人生历程处处碰壁,无不以失败告终,这使他对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以至于人生的一些根本问题不无独到的观察和深刻的体验。作品一开始就集中披露了方鸿渐教育梦想的破灭。他留学欧洲,“四年中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这并不是他资质鲁钝,也不是西方的现代教育不能给他知识,而是他发现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西方正处在普遍的精神危机中,现代教育不能给人提供可以安身立命的精神信仰和人生意义,西方人曾经引以骄傲的理性已经破产。

《围城》并未止步于人生的虚无和存在的荒诞的揭示,也没有把问题一股脑地归罪于社会了事。钱钟书虽是相当同情地描写了方鸿渐的存在体验,但并不同情方鸿渐的性格与活法,如果说人生是“围城”般的困境和绝境,那么现代人最需要的恰是一种敢于在绝望中抗战那困境的存在勇气。可方鸿渐不乏聪明才智和正直善良,却由于看不到生活的意义和行动的必要性,因而总是在社会的边缘彷徨游移,在生活中总是怯于行动,或只是凭着盲目的冲动去碰运气,表现出既被动又盲动的性格,而且最大的性格缺陷是缺乏自我决断、自我承担的勇气。正因为缺乏直面现实、自我负责的勇气,所以他面对不如意的社会环境和人本性的存在困境,总是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习惯于依附他人,而总是不愿自作决断,害怕承担责任,几乎完全失去了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者应有的自觉与自为。

《围城》的主题非常明显,作者更是清清楚楚的指出了,在我看来,这三句话,是整本小说的关键点和亮点。

慎明道:“他引一句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苏小姐道:“法国也有这么一句,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方鸿渐说:“我还记得那一次褚慎明还是苏小姐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想法。”

“鸟笼”“城堡”“围城”,是作者钱钟书给男女婚姻塑造的一个假象,在外面的人想进去,进去了的想出来。《围城》看似是爱情小说,但全书却没有专注情节发展,没有普通爱情小说所具有的惊涛骇浪似的矛盾与冲突桥段,也没有惊天动地的生离死别情节。在我看来,作者笔下的这座城不仅仅是指婚姻,更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城,工作,学习,生活。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兜圈子,重复做同一件事情,找个笼子把自己关起来,过来不久却发现那边的风景比这边更好,于是出来这个笼子进了那个笼子,就这样不断的重复而乐此不疲。在城外的我们拼命想挤进去,去尝试,去体验。但当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后,马上又会感到痛苦和迷茫,没有努力去改变就想着要逃出来。不断的往里面冲,又想不断的逃出来。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在方鸿渐身上体现出主题思想的深刻性,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过程,特别是现代普通人的精神追求,即追求—失败—再追求的循环发展。钱钟书通过《围城》启示人们面对虚无的人生和荒诞的存在处境,不要逃避,而是鼓起自己的用意,挺身反抗这种虚无和荒诞,这样才能确立自己的存在,把自己从无意义的深渊中拯救出来。

人生不是苦旅,别把境况看的那么坏,习惯于自我惩罚、自我折磨的人,一般视野比较狭窄,思维比较封闭,他们的眼睛只是死死盯在自己遇到的困难、挫折和失败上,结果把困境看的越来越死,以至于被困境压得抬不起头来,但若与那些比自己困境更严重的人比较,你会不会一声长叹“何独我哉?”然后你再背上一遍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便会有“冬天逝,春天到”的感觉,就会抹去许多对人世的不平,对人生的哀怨。所以,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不为名利所累,不为世俗所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辞劳苦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困境中的人们总爱呼天叫地,埋怨世道不公,结果不但走不出困境,而且陷入了更痛苦的深渊,丝毫不见“柳暗花明”的转机。要想走出困境,最重要的是有信心,有实干精神。古语有云:“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就告诉我们,唉声叹气抱怨世界不是办法,幻想憧憬不是办法,只有信心十足地去干,才能走出困境。不经过风浪,不能达到胜利的彼岸,不经历风雨,不能看到彩虹,不经历磨难,很难成大事。所以,如果你正处于顺境,请走出温室,拿出勇气迎接困难的挑战。如果你身处逆境,也不要气馁,要勇敢克服困难。用开放包容,豪情大气的态度笑对人生,善于用智慧破解困难,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乐观面对人生。

人生可能平淡,可能阴暗,甚至可能遁入黑夜,但是唯独不能使心中缺少一盏灯。只有心中装盏灯,才能走到哪里都可以感受到光明。海明威说过:“人可以被打败,但不可以被打到。”因为只要你心中有信念,任何外来的不利因素都扑不灭你对人生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向往,很多时候,击败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一个人一辈子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是最幸福的,然而决定你的未来是幸福还是不幸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你的心中是否充满信念。也许我们曾不满于自己的平庸,也许我们曾抱怨过生活的平淡,然而,当我们在心中为自己设下目标并持之以恒第向前迈进时,我们的生活也就掀开了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周锦. 围城面面观[J]. 2002.

面对困境范文第8篇

江苏淮安盱眙县三河实验小学四(1)班 周 林 艳

当一个人只能靠自己的智慧,坚持在人烟稀少的荒岛上生活二十八年!海岛上诱人的阳光、海浪、沙滩、棕榈树……还会是我们的梦境吗!

《鲁滨逊漂流记》记述了主人公鲁滨逊被漂流到一个人烟稀少的孤岛上,在无助与孤独中,如何适应荒岛生活,依靠智慧和勇气,克服困难,让生命延续,并且找到生活乐趣的这样一个奇妙故事。

鲁滨逊并未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而是和我们一样在生活着。但那些琐碎的细节却又是鲁滨逊同困境抗争的过程,而这些困境又是几乎每个人都曾体会到的:黑暗,饥饿,恐惧,孤独……

这时候,鲁滨逊面对困境,发出求生动力,坚定改变恶劣环境的信念,这种信念是别人没办法给他的。只有他自己,坚持坚持再坚持,才会有活着回家的机会。

没有人明白他是怎么做到的。他曾经这样说道:“我要尽全力而为,只要我还能划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还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也许就是因为心中的那个信念,在支撑着这位伟大的人艰难的活着。在鲁滨逊看来,天底下没有什么人克服不了的困难,只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与双手,坚持信念,一切难题都可以解决。

其实在我们学习中不同样需要具备鲁滨逊那样不懈努力、坚持信念的精神吗?

我们的学生时代,学习的进步就像鲁滨逊身陷孤岛、面对困境、坚持信念一样,是苦中求乐、先苦后甜的过程。比如爱迪生几乎每天在实验室里工作18个小时,在那里吃饭睡觉,但他丝毫不以为苦,他说:“我一生从未做过一天工作,我每天都其乐无穷。”就是这个从未进过学校的人,这个报童出身的人,视工作为快乐,发明了灯泡、电话等一千多个专利产品,改变了我们世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