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二次工业革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世界近代史上,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使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机引发工业革命;瓦特改良蒸汽机,为工作机组提供了持续强大的动力,并促使了交通领域出现重大变革。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它对社会制度变更和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为倾销工业品、掠夺原材料,对亚非拉地区发动了更大规模的殖民侵略战争。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欧美主要国家先后发生了以电力取代蒸汽力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它使生产力获得更加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但正是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新老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而展开争夺,这从根本上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知识梳理】
一、工业革命
1.兴起原因:18世纪中期,手工工场的生产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为了提高产量,人们想方设法改进生产技术。
2.概况:工业革命最先开始于英国,开始的标志是18世纪60年代,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同时可以纺出多根纱线的珍妮纺纱机,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此后,冶金、采矿等生产部门也纷纷发明、制造机器,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3.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以后,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随后应用于许多生产部门,人们利用蒸汽机提供的动力带动机器,进行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从此,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4.新型交通工业:瓦特蒸汽机也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美国人富尔顿首先造出了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随后,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1825年,这列名为“旅行者号”的机车在英国试车成功。铁路交通迅速发展,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5.结果: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代替了工场手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工业革命完成。后来法国、美国等国也都先后完成工业革命。
6.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概况:第二次工业革命起于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由于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的应用日益广泛,电力逐步取代蒸汽,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人类历史进入“电气时代”。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美国和德国超前其他国家。
2.发明大王爱迪生:在电器发明领域,美国科学家爱迪生最为著名。他在1879年研制成功碳丝灯泡,为世界带来了光明,仅其正式注册的发明就有一千三百多种,被誉为“发明大王”。
3.汽车的出现: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等人设计出内燃机;以内燃机为动力,本茨在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4.飞机的出现:20世纪初,人们制造出飞艇。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今天飞机已经成为人们便利、快捷的空中交通工具。
【重难解读】
1.工业革命实质是什么?它为什么最早出现于英国?
工业革命的实质是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是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工业革命最早出现于英国的最主要原因是英国在世界范围内最早通过资产阶级革命了封建专制统治,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制度,扫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另外,英国在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后,通过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的方式为工业革命的出现积累了雄厚的资本、丰富的原材料和开拓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2.瓦特改良蒸汽机在工业革命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工业革命初期为机器提供动力的主要是水力和风力,但这些动力都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逐渐不能满足工业迅速发展的需要。瓦特蒸汽机的改良,为工作机提供了强大、持续而稳定的原动力,极大地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开启了人类能源领域的“蒸汽时代”。随着蒸汽机的不断改进和广泛应用,人类又把它应用到交通领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彻底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3.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什么重要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随后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瓜分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重工业取得长足发展,逐步占主导地位;世界各地联系日益密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它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的质量。
【在中考上的重要性】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世界近代史上发生的两次工业革命是历年中考的重点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标志,工业革命中发明的珍妮机、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轮船和火车等机器和工业革命产生的重大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核心“电”,发明大王爱迪生的重要发明,汽车、飞机的出现等内容。考查题型多样,图文并茂,在中考中最常见的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读图简答题和活动探究题都有可能涉及。命题角度新,既考查工业革命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工业革命给我们的启示、工业化的弊端等,又注重将工业革命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殖民扩张等知识点相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等知识联系起来综合考查。
【方法指导】
1.表格归纳,对比区分记忆:在历史学习中,列表格是我们常用的方法。通过列表格,按照一定的角度进行系统的归纳,既有利于直观的掌握有关的历史知识,还便于区分记忆。例如两次工业革命的概况与主要成果,我们就可以通过表格,归纳梳理,对比区分记忆。
2.纵横比较法:通过横向、纵向联系的方法,比较、对照历史,可以比较灵活、系统、全面地感知、理解、运用历史知识。
通过纵向分析比较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相比具有以下新特点:
首先,在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自然科学新发展,开始同工业革命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其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发展进程相对缓慢;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的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并且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也大大缩短。
再次,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有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比如日本尚未完成工业革命,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它们既可以吸收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相同点有:
首先,它们都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它们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可以加深对两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面貌的认识。结合工业革命后英国对中国的侵略,理解工业革命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这一结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和德国迅速崛起,超过英国和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强国,但它们的政治地位(掌握殖民地多少)与其经济地位不相符。新老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展开斗争,从根本上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真题回顾】
1.(2014・四川凉山)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最先开始于( )
A.交通运输业
B.棉纺织业
C.冶金采矿业
D.电话通讯业
2.(2014・福建福州)壶盖振动的现象给了瓦特一把钥匙,由此为人类获得新的动力,打开了新时代的大门。这里的“新时代”是指( )
A.蒸汽时代
B.电气时代
C.原子时代
D.信息时代
3.(2014・甘肃白银)钱乘旦、徐杰明在《英国通史》中写道:“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一现象开始于(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第三次科技革命
4.(2014・江苏南京)下表显示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领先地位。直接导致这一地位确立的原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三角贸易盛行
C.资产阶级革命
D.工业革命完成
5.(2014・山东济宁)下列属于工业革命的发明且顺序正确的是( )
①卡尔・本茨制造汽车②瓦特发明蒸汽机③莱特兄弟制成飞机④史蒂芬孙制造火车机车⑤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⑤②④
6.(2014・重庆)图表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出现下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B.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
C.将印度完全沦为其殖民地
D.汽车、电力工业的兴起
7.(2014・江苏盐城)1878年美国煤气公司的股票猛跌,煤气灯也随之被淘汰。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蒸汽机的改良
B.内燃机的出现
C.电的发明和应用
D.汽车的应用
8.(2014・山东济宁)“马航MH370航班失联”事件引发了人们对飞机的高度关注,与“飞机”有关的话题一时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出现在( )
A.工业革命时期
B.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C.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
D.信息技术革命时期
9.(2014・云南昆明)“因为珍爱和平,我们回首战争”。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在一战中坦克、飞机等各种新式武器纷纷投入战场。与这些新式武器出现相关的是( )
A.蒸汽机的使用
B.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C.电力的广泛应用
D.内燃机的发明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纺纱机是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2.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题干中的“壶盖振动的现象和瓦特”联系所学知识,可判断这里的“新时代”指的是瓦特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的蒸汽时代。
3.B 【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题干材料中的“火车”是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最早出现于1825年。
4.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题干部分给出的表格数据表明英国是1850年世界贸易中最高的,这主要得益于它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解答本题需注意题干中的时间,英国在1840年前后完成工业革命。
5.D 【解析】本题表面是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期间重要成果的发明时间的掌握情况,其实注意题干中强调的是工业革命的发明,即可用排除法找出答案。汽车和飞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据此可排除所有含①③的ABC三个选项。
6.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题干表格中英国1770年的煤产量和铁产量比1800年的只增长了两倍多,而1861年的煤产量和铁产量比1880年的增加了几百倍,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
7.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灵活运用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878年”,当时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核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这是美国煤气公司的股票猛跌,煤气灯也随之被淘汰的主要原因。
2015年,总理在全国两会上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提出了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作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对我国的复兴崛起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们的国家人口众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全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必将成为全球资源消耗第一大国,全球能源消耗第一大国,全球人居工程及水利工程建设第一大国。目前我国与之相应的企业有国家电网公司、中石油、中石化、大唐电力、华能国际、系列煤炭央企、水电公司、矿业公司、建筑工程公司等特大型企业,这些企业是我们国家发展的基石和保证,是代表国家产业走出国门的先头兵,这些领域的技术革新也应纳入国家战略,不然,我们的制造业就没有坚强的保障,我们的国家安全也就没有了坚强的保障。
国家硬实力,是国家正常运行所需物质财富、能源以及生存环境的生产保障能力,是第二产业的全产业链,亦即工业的全产业链。若要确保上述国家硬实力自主、独立、先进和强大,我们就必须发展“自主可控,技术超越”的工业体系,打造“中国工业2025”。我们建议将“中国工业2025”提升为国家战略,使得“中国工业2025”战略与中央的“一带一路”战略相呼应,通过发展国家硬实力,来保障和推动“一带一路”战略,为国家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提升国家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从而实现国家的复兴崛起。
欧洲文艺复兴之后,荷兰、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英国等国家的经济先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多数国家的发展以农业、贸易和殖民地掠夺为主,只有英国抓住了因蒸汽机的发明而推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历史机遇,并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制定了保护创新的专利法。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英国领导世界发展潮流100多年直至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可以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就了英国的崛起。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力电子技术推动了全球第二次工业革命。因为美国有爱迪生、斯泰因梅茨、特斯拉等电力电子技术发明家,有以GE为代表的全球领先的电力电子企业,美国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并成为全球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导者,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生产方式和经济的全面影响,美国发展成为了全球经济强国。
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晶体管、半导体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的发明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催生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在这一次工业革命中,日本抓住了机遇,并发展为全球经济强国。
两个世纪以来,全球发生了三次工业革命,每次工业革命都诞生了一个新的世界经济强国。
以互联网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为核心技术驱动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悄然到来,欧洲以德国西门子公司为代表的企业提出了“工业4.0”战略,该战略旨在尽量保留德国工业存量技术优势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应用。美国以GE公司为代表的企业也提出了“工业互联网”战略,将互联网技术和理念全面、深入地引入工业领域,重塑智能工业新时代。德国和美国对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技术推动力认知是一致的,他们如此力推互联网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都是希望掌握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话语权,确保其自身在全球经济的领先优势,都有着深厚的国家战略考量。
1、第四次科技革命发生在21世纪—22世纪中叶,是继蒸汽技术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电力技术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又一次科技革命。
2、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石墨烯,基因,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可控核聚变、清洁能源以及生物技术为技术突破口的工业革命。
3、第四次工业革命基于网络物理系统的出现。网络物理系统将通信的数字技术与软件、传感器和纳米技术相结合。与此同时,生物、物理和数字技术的融合将改变我们今天所知的世界。
(来源:文章屋网 )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01-0026-06
史料的开发和运用是实施有效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然途径。但在实践中,却存在着偏离教学目标而盲目开发史料的现象。尽管新课程已经实施了10年,但一些教师或是囿于传统观念和《教学大纲》的影响,或是没有充分地理解和利用“课标”,在开发课程与教学资源时,背离了“课标”的要求。“课标”是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也理应成为教师开发教学史料的重要依据和准则。下面,笔者就以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走向整体的世界》一课为例,来谈谈如何利用“课标”有效开发教学史料的问题。
各版本教材的编写方式有所差异。岳麓版和北师大版将两次工业革命“合一”,分别以《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和《欧美的工业革命》为标题进行介绍,人民版和人教版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分为两课介绍,人民版以《走向整体的世界》来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异,因为无论哪个版本,都要依据“课标”来实施教学。
笔者最近听了两节公开课,都是这个内容。这两节课有一个共同之处:运用了大量的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史料进行教学,但这些史料要么是对史实的“佐证”,要么是对“影响”的简单“说明”和“描述”,大多偏离了“课标”的要求。
比如:在讲解电报、电话的发明时,只是简单地提供了这则史料:“电磁感应现象的揭示,推动了以电力技术推广和应用为中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报、电话等的发明都依据了电磁理论”,至于电报、电话的发明对于促进世界市场发展的意义,则没有深入分析,这是对史实的佐证;在讲解垄断组织时,仅停留在“垄断组织对生产力的影响”上,“资金雄厚的垄断组织……使科学技术研究能够更大规模有计划地进行,并能够较快地运用于生产。……它更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没有看到垄断组织在促进国际生产关系(国际投资、生产和贸易等方面)发展中的作用,这是对“影响”的简单描述;在讲解国际分工时,运用的史料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生产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则销往全世界,国际分工日益明显。1870年后的三十多年间,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左右”,至于“国际分工”究竟“明显”在哪里、这种“国际分工”又如何促进世界贸易增长的等都没有被揭示出来。
这偏离了“课标”的要求,“课标”对本课的“内容要求”是:“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具体到本课来说,就是“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这里的表述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次是“了解基本史实”,第二个层次是“探讨影响”,这两个层次之间存在递进的关系,第一个层次是第二个层次的基础。从两个不同的行为动词(“了解”和“探讨”)的表述和两个层次间的关系来看,本课的重点是第二层次,即运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史实,探讨其对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这应成为教学的重点目标。
上述教学中所开发的史料就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过于重视对基础知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本身的复述、记忆和理解,而没有运用这些知识去深入分析问题,提升思维层次,更没有将其“对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这个问题揭示出来;二是没有依据教学中的“核心”主线——“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的影响”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
从整个专题来看,主线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包含三个阶段: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为此,本课所要突出的重点就是如何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这个主题。这里的“发展”,应体现在外延和内涵两个维度上,外延是“市场范围的扩展”,这是地理范围的意义;内涵是“市场间联系的密切”,指的是与市场交换过程有关的全部条件和结果。从“外延”来看,主要体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更多的地区被“殖民”、被“纳入”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去的过程。从“内涵”来看,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是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又具体体现在国际化生产和贸易的扩大、金融资本的发达、国际分工的深入、劳务、技术输出和人员流动的频繁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又有内在联系,而交通、通讯的进步是促进这些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重点围绕这些内容开发史料,将这个“主题”讲清、讲透,而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记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笔者在此择取几则史料进行说明。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较第一次工业革命得到了非常显著而快速的发展,并带动了农业的发展。而促进其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是科技的进步。
材料1:1870年以后,所有工业都受到科学的影响。例如,在冶金术方面,许多工艺方法(贝塞麦炼钢法、西门子—马丁炼钢法和吉尔克里斯特—托马斯炼钢法)给发明出来,使有可能从低品位的铁矿中大量地炼出高级钢。由于利用了电并发明了主要使用石油和汽油的内燃机,动力工业被彻底改革。……大量生产的两种主要方法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是制造标准的、可互换的零件,然后以少量的手工劳动把这些零件装配成完整的单位……第二种方法出现于20世纪初,是设计出装配线……科学和大量生产的方法不仅影响了工业,也影响了农业。……将近19世纪末时,天然肥料让位于形式上更纯粹的、必须的无机物。……在美国,农业机械的发明得到了促进。取代马匹的拖拉机一天能拉旋转式犁翻耕多达50英亩的土地。联合收割机能自动地收割庄稼、打谷脱粒……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成品、也提供农业成品的世界市场。加拿大的小麦、澳大利亚的羊肉、阿根廷的牛肉和加利福尼亚的水果可在世界各地的市场中找到。
从这则材料来看,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新发明、新技术、新能源、新动力的广泛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无论是规模还是速度、水平都有大幅提高,使得世界工业生产在1860至1890年间增加了3倍,在1860至1913年间增加了7倍。同时,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机械自动化生产工具的发明,农业的生产效率也迅猛提高,农产品生产的商品化和国际化水平日益增强,农业正在成为一种面向国际市场的、大规模的商业行为,并进而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无论是在工业还是农业等方面都呈现出了生产国际化的特征和趋势,这是扩大再生产的必然结果,也无疑会促进世界贸易的扩大和世界市场的拓殖。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美、德等国家工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快速发展,美国经济在19世纪后半叶以当时所不能比拟的速度突飞猛进:1860年,美国在世界工业国家中排在第4位,而到1894年就跃居首位。1860年至1900年间,美国工业制成品的价值增长了7倍,工业投资的总额增长了9倍。这样,在世界范围内,既增强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经济的整体“控制力”,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基础,也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贸易体系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工业品生产国之间以及以一组国家为中心的工业品生产国和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多边国际贸易体系,世界贸易以网络状的形态朝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态势,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快速增长,“世界贸易的价值从1851年的64100万英镑上升到1880年的302400万英镑、1900年的404500万英镑和1913年的784000万英镑”。从根源上分析,是工业技术的进步带来了世界贸易范围和规模的扩大。而贸易的扩大是加强世界各地联系、形成统一世界市场的重要纽带。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也为国际贸易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成熟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材料2:到1914年时,除了在全球陆地上架设了巨大的电报和电话线路网外,还在诸大海的海底铺设了516000多公里的电缆。到1914年时,已有总吨位为5000万吨的3万多艘船只装载货物往返于世界各地……几条横穿大陆的铁路的建成打开了诸大陆经济开发的大门,美国和加拿大分别于1869年和1885年铺设了第一条铁路;横穿西伯利亚的铁路于19O5年建成;柏林到巴格达和好望角到开罗的铁路也于1914年基本铺设完工。世界铁路线长度,从1870年的21万公里增加到1913年的110万公里,增长了五倍。
此时,大吨位轮船在逐渐取代帆船,电报、电话的使用,铁路网的建设,极大地降低了货物的运输费用,便利了国际间的贸易,使各国的国内市场逐渐汇合成为一个统一的世界级市场,扩大了世界商品的行销空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已形成了许多大型的商品交易所,不少地方举办的博览会把世界各地的客商及产品汇集到一起。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已在世界市场上大体形成了一整套有利于各国贸易往来的规则和惯例,这保障了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
为了拓殖世界市场,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国际贸易的同时,还运用武力征服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在19世纪最后的25年间,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更多的落后地区被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中。“这是一个漫长过程的非凡顶峰,这一漫长过程从500年前葡萄牙船长开始沿非洲海岸摸索前进时就开始了。现在,随着权力的史无前例的集中,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已成了世界的中心。”但是,世界市场不是“中心”(主角)的“独角戏”,而是“中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边缘”(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互动”作用的场所。此时,对于工业化的欧洲而言,需要为它的剩余资本和制造品获得原料来源和市场,同时,对于殖民地经济来说,也暂时无法离开世界经济的支配了。例如:
材料3:英国曾用船把大量纺织品和资本运到印度,资本主要是用于铺筑铁路……从1890年至1911年,印度的铁路网大约增加了一倍,达33000哩。……(印度)铁路和其他大型项目如灌溉工程和港口设施是用英国资本换来的。……印度的经济发展因与英国的联系而得到促进。……(英国人)喜欢印度的经济补充他们自己的经济,而不喜欢印度的经济与他们自己的经济竞争。因而,印度供应原料给英国,作为回报,印度得到制成品和建设项目所需的资本。农民们发现自己正在为国际市场,而不是为自己和邻居而生产。这本身又意味着他们不仅日益受这时已在这种新经济中富裕起来的商人和放债人的支配,而且日益受变化莫测的经济波动的支配。
这说明,殖民地国家与宗主国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无法割舍的经济联系,两者各取所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种殖民的过程,不仅是欧洲人大量索取殖民地的粮食和工业原料的过程,对殖民地而言,也获得了调整经济结构、增强基础设施、丰富工业产品和金融资本的商机,同时促进了农业经济商品化和市场化发展的进程。市场经济这条纽带,将欧美工业国与亚非拉农矿业国家之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了。随着市场经济被广泛地接受和认可,“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国际贸易的行列……越来越多国家开始主动或被迫接受最惠国待遇的理念和政策”。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下,世界物力、人力资源的远为广泛、协调和有效的利用。无疑,当欧洲的资本和技术与不发达地区的原料和劳动力“互动”影响时,就产生了一个完整的世界经济体系。正如弗兰克写道:“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技术进步和生产的发展,也带来了剩余资本的增加和国际金融资本的产生。“资本主义国家将资本输出作为金融资本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从而加速了资本的跨国流动,发展起国际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形成世界性的金融资本体系。”现代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也为资本的国际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国际化的进程大大加快。
材料4: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英国在1880—1914年间,资本流出占GDP的比重平均为5%,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上升到7%—9%;同期法国和德国分别为3%和2%。澳大利亚在1880—1891年间,资本流入占GDP的比重平均是9.5%,随后的10年间平均为2.5%;加拿大在19世纪80年代,资本流入占GDP的比重平均是6%,20世纪前10年为7%,1910—1913年为14%。资本在国内积累的愈多,利润降的愈低,对国外更有利可图的投资市场的需要也就愈大。实际上,各强国,尤其是英国、法国和德国,对外国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例如,到1914年时,英国在海外的投资已达40亿英镑,占其全部国民财富的四分之一;法国的投资达450亿法郎,相当于其国民财富的六分之一;德国的投资达220至250亿马克,为其全部财富的十五分之一。
随着欧洲“剩余资本”的大量输出,更加强化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市场的主导性地位。资本输出的过程,就是密切输出国与受授国之间经济联系的过程。资本不仅投资于工业生产领域,也在大量地投资于交通和通讯领域,进而实现着全球经济的空前统一。资本输出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扩大市场的手段。“19世纪后期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及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世界市场获得了新的发展。从内容上看,世界市场由原来的以商品销售市场为主,发展到兼有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工业资本在世界市场的统治地位为金融垄断资本所取代;从地域上看,资本主义得到全面扩张,囊括全球的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我们不妨从资本发展的几个阶段来进行观察:
材料5:工业革命在1770至1870年的第一个阶段中造成了工业资本主义。这意味着,工业越来越建立在一个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并正在逐步控制经济生活。1870年以后,在工业革命的第二个阶段中,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又发生了另一变化,这一次是出现了金融资本主义。这种新形式的突出的特点体现在投资银行家方面;投资银行家开始成为在经济事业中居支配地位的人物。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工业生产正在达到非常巨大的规模,以致公司无法筹集到必需的资金。……这时,银行通过提供由大批储户和投资者的资产汇集而成的资本,满足了这些金融需求。
该材料从经济组织形式和资本的角度将两次工业革命进行了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取代了垄断性的贸易主义,是发达的工业资本促进了经济发展。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金融资本主义取代了工业资本主义,更加满足了扩大化工业生产的需求。金融家开始在对经济生活的决定性控制方面取代了实业家,金融垄断资本取代了工业资本,进而促进了跨国公司和国际投资的发展。反过来,工业的发展又会产生更多的剩余资本,剩余资本又致使各强国寻找殖民地作为其投资的去处,进一步促进输出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经贸联系。经过如此递进性的反复,像滚雪球一样,世界市场越来越庞大,融合度越来越高。资本国际化与生产国际化同步发展,成为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赖,相互融合,构成整个经济生活的国际化。
随着生产与交换的国际化、交通运输工具的飞跃发展和资本输出的扩大,国际分工也向纵深发展。
材料6: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出现的国际分工是以工业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分工体系。……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工业部门和农矿业部门之间的矛盾以世界的规模向纵深发展。随着内燃机在运输中的广泛应用,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形垂直一体化的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在金字塔顶端是少数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其底端是处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广大亚非拉落后国家。这时,世界上形成了两大类型国家:一类是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另一类是以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的农矿业生产国。……如,在拉丁美洲,古巴的糖,巴西的咖啡,巴拿马、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的香蕉,阿根廷的粮食及肉类,乌拉圭的牛羊肉,都在出口中占到70—90%以上。同时,拉美国家的进口市场,也为美、英、德、法四大国所垄断。……一方面由于特别狭窄、畸形的农业专业化生产,使得拉美国家的国民经济压在某单一的农作物的世界市场行情的变动上。另一方面,由于几乎是一片空白的国内工业部门,又使其国内居民生活中所需的全部工业用品,完全要依靠从发达国家进口。非洲情况亦如此。
从这则材料可以看出,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形成了初级的“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国际分工格局,在工业化的英国与它的殖民地国家之间形成了一种“垂直式”(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家间的分工)的分工关系,但这种分工是“单线”的,是“一对多”的关系。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却极大地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扩大和深入。随着美、德等国的崛起,以及化学工业、电力工业、精密仪器等一系列新工业部门的产生,各资本主义强国分别在一个或几个工业部门形成了自己的优势。比如,德国在化学工业及电器、精密仪器等方面比较领先,而英国在钢铁、机械等部门尤为出众。于是在这些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开始发展成一种“水平式”(或“互补式”)的国际分工格局(即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国家之间的分工)。同时,工业化国家和殖民地之间,也逐渐形成了依据工业品和农矿业之间的比较稳固的生产分工关系,这是一种“垂直式”的国际分工格局,是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众多殖民地之间多重复杂的“金字塔”式的关系。这种分工格局,相较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形成的“单线”分工格局而言,规模更大,内在联系更为复杂和密切,“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与“中心”和“边缘”之间的关系也更为对立与统一。这样,就导致了由少数金融寡头(欧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人口的增加和流动也是促进世界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粮食产量的提高、污水处理系统的改进和新医药科学的应用(如接种疫苗和对传染病人的隔离),欧洲人口从1750年的14000万迅速上升到1800年的18800万、1850年的26600万、1900年的40100万。伴随着新式交通工具的发展,出现了史无前例的人口大迁移。
材料7:19世纪20年代中,总共才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中,有大约260万人离开欧洲,而在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高达900万,也就是每年有将近100万移民。……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观点看,这种极其巨大的迁移的意义在于:除很大一部分人涌入亚洲俄国地区和一小部分人慢慢流入南非外,迁移的目标是完全对着美洲和大洋洲的。结果,北美洲和澳大利亚在种族方面几乎完全欧化。……不但在种族上,而且在经济上被欧化。
大批移民从欧洲向外迁移,意味着欧洲和海外殖民地之间的经济联系更为牢固。人口的流动,也有利于先进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以及国际间的资本流通。这意味着欧洲对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欧洲移民所移居地区的空前的经济影响,促进了世界性的劳动力市场的成熟。
上述几则史料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意义:材料1证实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国际化和市场化;材料2证实了交通和通讯技术进步带来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材料3说明了发达工业化国家与落后殖民地国家之间以市场经济为纽带形成了紧密的联系;材料4、5阐释的是金融资本输出对于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材料6分析了国际分工的变化对于扩大世界贸易、密切各地经济联系的意义;材料7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阐释了人口流动对于促进世界市场发展的意义。
通过这些史料,我们就可以自然地得出结论: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以市场经济为框架,以科技进步为基础,以生产发展和国际贸易增加、金融资本输出、人口和技术流动、国际分工加深为媒介,一个统一的以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通过对这些史料的研读和分析,学生的思维会逐步走向深入,能够从本质上理解“为什么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比单独地记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交通通讯、能源等领域的成果要有意义得多,更为关键的是紧扣了课标的要求。
里夫金分析认为,在数字化经济中,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同样重要,使用权胜过了所有权,可持续性取代消费主义,合作压倒了竞争,“交换价值”被“共享价值”取代。他甚至预言,“零成本”现象孕育着一种新的混合式经济模式,这将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零成本社会:中国如何引领世界走向
物联网时代和共享经济
杰里米・里夫金
一种新的经济体系正在登上世界舞台。协同共享伴随着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并开始改变我们组织经济生活的方式,它极大地缩小了收入差距,使全球经济民主化,并在21世纪上半叶创造了一个在生态上更具可持续性的社会。
新闻中不断报道中国有望在2014年底替代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因此,新经济范式的出现变得更加迫切。
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基础设施为通信、发电、物流和运输改善推波助澜,使这些领域在速度和容量上都有所提升,同时增加了经济活动潜在的商业影响力,使商业生活走出小区域,走向全州市场、全国市场,乃至全世界市场。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了能源生产、产品和服务的边际成本。更廉价的能源、产品和服务大大刺激了消费者需求,使就业率激增,从而提高了亿万人的生活水平。
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各领域中,一种新的经济范式正在演变,这种新经济范式可能进一步降低边际成本,使之接近于零。这让许多商品和服务近乎免费,并能协同共享。在过去10年里,亿万消费者转变为互联网产消者,开始在网上以接近免费的方式制作和分享音乐、视频、新闻和知识,这就削弱了音乐业、影视业、报业、杂志业和图书出版业的收入。因而,零边际成本现象在整个信息商品产业中铺就了一条“毁灭之路”。英国和美国是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引领者,而中国则通过打造物联网基础设施和相应的协同共享机制,将目光投向了第三次工业革命。2010年,由于经济实力跃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宣布了架设物联网的计划,聚焦智能能源互联网和自动化物流与运输网络,旨在将其与通信网络联网,建立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中国政府预计在2015年前投资8亿美元初步打造物联网。中国工信部预测,到2015年,物联网市场额将超过800亿美元,2020年将超过1660亿美元。
2013年12月,中国政府还在另一方面迈出了巨大的一步――宣布正在投入820亿的前期资金,建立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分布式“能源互联网”,该互联网将成为物联网技术平台和基础设施的核心。根据该计划,在全国范围内的街道和社区中,数以百万计的个人以及成千上万个企业都将能够参与进来,以接近于零边际成本生产自己的太阳能和风能绿色电力,并将其分享在全国能源互联网上。
此外,中国还在发展3D打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正在使用3D打印技术制造复杂的火箭和卫星零件。2014年,另一家中国公司Winsun仅在24小时内就利用廉价的可再生材料建造了10座小房子。建造这些房子需要的人力劳动非常少,每座房子的成本不到5000美元。这样一来,就有可能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以接近于零边际成本制造数百万座造价低廉的房屋。2014年,中国最大的小型商用和家用台式3D打印机生产商太尔时代科技公司了其最新款的便携式桌面3D打印设备“UP!”。该公司与美国领先的3D打印机生产商齐头并进,同时也展开竞争,有望在未来几年占据全球市场相当大的份额。
从生产力发展上来看,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贡献很可能远远超过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数十亿人和数百万组织连接到物联网,从而使人类能以一种从前无法想象的方式,在全球协同共享中分享其经济生活。这个连通性的转折点甚至有可能超过20世纪电气化所带来的经济活动,以及随之产生的电话、广播和电视的传播。
即使我们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进行升级,也不可能为效率、生产力和经济增长带来任何大的提升。化石燃料能源已经成熟,市场价越来越高。内燃机和集中电网等这些能源驱动型技术所能贡献的生产力已经被充分开发,继续开发的潜力不大。
然而,包括我的一个全球咨询集团在内的一些机构所进行的新研究表明,随着向物联网平台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转移,在未来40年内,总能源效率有可能增长到40%或更高,并且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增长。
思科公司预测,到2022年,物联网所节约的成本和产生的收入将达到14.4万亿美元。通用电气在2012年11月发表的研究中称,到2025年,智能工业网络可能实现的效率提升和生产力进步将几乎覆盖每个经济领域,影响“大约一半的全球经济”。
(文章摘自本书部分章节)
《零成本社会:一个物联网、合作共赢的新经济时代》
推荐指数:
作者:杰里米・里夫金 著
出版:中信出版社
《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
作者:乌尔里希・森德勒
出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工业4.0”是德国在2013年提出的概念。它描绘了制造业的未来愿景,提出继蒸汽机的应用、规模化生产和电子信息技术等三次工业革命后,人类将迎来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
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出版:中信出版社
在《黑天鹅》中,塔勒布揭示了极其罕见而不可预测的事件如何潜伏在世间万物的背后,而在本书中,他极力为不确定性正名。作者指出,反脆弱性是那些不仅能从混乱和波动中受益,而且需要这种混乱和波动才能维持生存和实现繁荣的事物的特性。
《游戏化革命:未来商业模式的驱动力》
作者:盖布・兹彻曼
专题归纳,知识整合
(1)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是文明交往之路和殖民掠夺之路。
①文明交往之路。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相互隔绝的状态,使世界开始形成一个整体,使不同区域的文明得到连接。
②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为了获得财富以及原始资本,对外殖民掠夺,给亚非拉地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最终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形成了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2)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次,使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中国长期的贫困落后。
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两次中,爱国官兵和中国人民不断抗争,农民阶级掀起了运动。
中国新思想的萌发。地主阶级中的开明知识分子如魏源、林则徐等,他们开始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国家学习科学技术的新思潮。
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的,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中国近代的工业、科技、教育起步。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到,中国承受着深重的灾难,特别是《》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救亡图存运动出现新。具体体现在,中爱国官兵的英勇抗争,农民阶级掀起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
中国进一步发展。后签订的《》,使西方列强在华投资设厂合法化。西方列强竞相对华输出资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
案例实录,规范答题
考生在进行本专题的复习备考中,可从时间定位、时段归类、时间迁移三方面入手。
1.时间定位
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发生的相应时间进行明确的定位,表明具体的年月或者世纪年代、时段,实现历史事件与时间的一一对应。
例1 (2015年浙江卷・18)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
A.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
B.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
C.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解析】抓住材料中的有效时间点“1883年”,该时间点处于19世纪末。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说明国内丝织业出口困难,故D项正确。西方列强垄断近代工矿企业,使我国民族资本无法涉足,胡雪岩“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不是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题,故B项错误。“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是由于其他行业变化导致的,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
【答案】D
2.时段归类
在本专题中要明确以下主要时段。
新航路的开辟:迪亚士1487―1488年到达好望角,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新大陆;达伽马1497年航行印度;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第二次工业革命: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基础;1866年西门子研制出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垄断组织的形成。
例2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Ⅱ・33)表1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表1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由表1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史实。根据表1,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针对选项中的程度副词如“盛极而衰”“明显缩小”“重大变化”几项,表格中反映出来的信息仅仅是略微下降而已,这一点也与教材中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符合,故B项正确;而A、C、D三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故这三项错误。
【答案】B
3.时间迁移
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以及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1765年英国人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揭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1769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世界开始进入动力革命阶段;1785年万能蒸汽机的使用,推动了工厂和机器的普及;1807年富尔顿制成的轮船及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的火车,使交通运输工具得到改进;1840年前后英国的机器生产基本代替了手工劳动,英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代议制在欧美和日本的最终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了政治前提。
例3 (2014年浙江卷・21)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和的诞生等考点。解答此题需要了解经典作家生活在19世纪中期,他们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而这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为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社会经济条件。由题目中的信息“大工业仍使……”“大工业创造了……”“它(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可知材料强调了大工业即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故B项表述正确;A、C、D三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故三项错误。
【答案】B
・学法一点通・
基础是根本,能力是关键,技巧是法宝。关于本专题相关考点的解答,要依据一切从题干出发的原则提取有效信息,高度关注题干中的答题要求和限定词,如“最早”“最后”“起源”“终结”等。拿到试题时,首先,要明确题目设问所限定的答题方向,以题干所述事件为中心,弄清前因后果。其次,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一般可将试题中同一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当题干中有关于时间点的提示,但又对所给的时间点不太熟悉时,可将不太熟悉的时间点转换成相对接近而又熟悉的时间段,然后套用相关的史实和阶段特征对所给问题进行相应的解答。最后,通过题干与四个选项的逐一对照,排除错项、异项以及自身矛盾的选项,考生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记忆口诀
外国公使来进驻,增开牛庄等十处。军舰商船江上浮,游历商教内地布。军费大家请记住,英法撤退离大沽。
【记忆要领】“外国公使来进驻”是指清政府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牛庄等十处”是指清政府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在这里特别强调牛庄开埠时改在营口。记忆十处通商口岸有一个小口诀:“营烟镇宁汉,琼酒散淡台。”“营”指营口,“烟”指烟台,“镇”指镇江,“宁”指南京,“汉”指汉口。“军舰商船江上浮”是指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游历商教内地布”是指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军费大家请记住”是指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200万两白银。“英法撤退离大沽”这句实际上不是《》的内容,是指《》签订后,英法联军陆续从大沽口撤退。
&《》记忆口诀
先认条约后开埠,九龙司割算一股。
关键词: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分析;技术革命;浪潮
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增长不是一触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刺激消费才能产生新的资本积累,经济才能增长,这就需要人们有新的需求、新的消费。新产品的出现使人们产生了新的消费需求,这种消费需求的产生是需要创新产品的出现,而实现产品创新就需要技术的创新才能实现,所以要维持经济增长的话,就必须创造出新产品、新部门来让需求高速成长。这种创造新产品的过程就是技术革新的过程。需求的技术革新力量才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一、任何工业革命的本质都是技术革命
1.经济发展理论对于现代经济发展的适用性
在排除了政治性的主观干预与假设了完全竞争的经济条件中,经济发展理论认为技术进步仅仅只是一种要素的投入,用要素的投入解释经济增长似乎有些过于牵强。研究经济增长所关注的四种要素中制度因素和结构因素因为与政治相关,因此,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应将这两种因素剔除出去,只需关注资本和人力以及科技这些要素对于经济增长所产生的作用。
2.第一次工业革命归根结底其实就是技术革命
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近一百多年里整个世界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竟然比此前人类有史以来所创造的全部物质文明的总和还要多得多,这就使得我们开始深入地探究这一百多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导致了人类的经济飞速增长,物质文明极大地丰富?翻开历史的长卷我们看到近一百多年以来,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人类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由工业革命引发了人类历史上堪称壮观的大规模的,几乎是全球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民族解放运动。工业革命把人类从封建社会带入了资本主义社会,但是,真正创造了生产力,推动了经济直接增长的却是技术革命,即以棉纺织业为主的轻工业的技术革命,因此,近百年来的工业革命其实归根结底就是技术革命,其根本的、基础性的技术就是蒸汽机的发明,而其标志性的、真正为那个时代带来经济腾飞的技术则是棉纺织技术。
3.第二次工业革命仍然是以技术为核心的革命
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从此,人类不仅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蒸汽时代,而且还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资本主义社会。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支撑之下,人类很快就迎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类的工业革命的进程也在不断缩短,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来得更猛烈、更彻底,也更加富有“技术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为标志的,因此,人们习惯上用技术来称呼这一时代就像人们用技术称呼上一个时代为“蒸汽时代”一样,人们称这一时代为“电气时代”。如果没有“电气时代”所发明的电气技术,人类还要在昏暗之中度过夜晚,更重要的是,人业也不可能有今天的几乎一切幸福生活,我们触手可及的一切几乎都是电气设备所创造出来的,由此可见,第二次工业革命其核心仍然是技术革命,电气技术为人类社会经济的增长创造了可能性。
4.现代社会的信息时代依然是以技术支撑的时代
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常常被称为信息时代,这是一个以信息支撑起来的时代,信息技术不但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我们今天家庭中的一切都是信息技术的产物,小到智能手机、智能信息终端,大到智能电视、电脑,甚至是洗衣机、电饭煲、冰厢都已经实现了智能化,没有信息技术,我们可能会一下子无所适从,信息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现代社会中的一切,只不过是我们还不习惯于回过头去看世界,一旦信息时代所提供的一切不复存在,我们一写会大吃一惊,正是信息时代使得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切有别于人类历史的任何一个时代。而创造了今天的一切经济条件的正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数字化使得各行各业的生产、军事、农业、经济、文化、娱乐、社会生活都得到了过去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想像的极速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宣称,现代社会依然是以技术支撑的时代――这是一个信息时代。
二、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随着每一次经济浪潮而增强
细数资本主义世界的整个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到,几乎每一次发展的浪潮都离不开新技术革命的推动,无论是西方资本主义还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发展过程本身都脱离不了技术进步对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资本主义的产生也是源于一次新技术革命,只不过这次技术创新与革命的手段有点特殊,那就是两个字“剥夺”,资本主义其实就是诞生于血淋淋的剥夺,可以说没有剥夺就没有资本主义。剥夺其实说句文词就是获取利益。剥夺其实也是一种技术,是高级的经济管理技术的创新与革命。获取高额利润、奴役工人阶级、驱使打工者,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一定的管理才干与开拓精神。企业家获取高额利润无可厚非,因为他们懂得利用技术革命与技术创新。资本主义的确立在基于上述的资本要素被激活的基础上在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浪潮之下终于得以堂而皇之地统治了这个现实中的世界。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后来的约瑟夫・熊彼特、埃德温・曼斯菲尔德,这些伟大的经济理论的研究者们的结论惊人的一致,那就是经济的增长必须依托于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必然会促进经济的增长,二者是紧密联系且密不可分的。技术的进步也需要经济增长的支撑,技术的进步又极大地剌激了经济的迅猛增长。
三、结语
针对上述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分析可见,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是正相关的,这一点勿庸置疑也是无可争辩的。已经被许多经济发展中的历史事实验证了的。经济世界的前三次浪潮无不源于技术进步,现在全世界正在经历的以高新技术进步为依托的第四次浪潮也同样给我们今天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增长。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2004年2月4日上线的facebook网站(不幸的是,这个网站在我国是无法浏览的),在短短六年的时间里在世界500强品牌中就超过了微软占居了世界第一的位置。你可能不知道什么是facebook,但你一定知道微软,从二者的对比之中你就可以看出这第四次浪潮的迅猛程度。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网站六年变成世界第一品牌,并且这个品牌绝大多数中国人甚至还不知道的时候它就已经成了世界第一,这第四次浪潮的冲击远比以前三次浪潮来得更加猛烈。
参考文献:
[1]陈伟等.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2
19世纪最后30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时期,当时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落后者的美国和德国并没有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从棉纺织业、炼铁和煤炭等产业亦步亦趋地进行追赶。相反,它们是从炼钢、电气、重型机械和化学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兴产业入手的。到一战前夕,美国和德国在工业生产上都出现了跨跃式发展,分别成为世界第一和欧洲第一的工业强国。而一直到一战结束后,英国的工业结构却依旧停留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这个历史例证充分说明,新兴产业历来就是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演化经济学家佩蕾丝提出了“两种机会窗口”理论,对美国和德国的跨跃式发展进行解释。“第一种机会窗口”是指当某种技术体系在发达国家趋于成熟后,落后国家就具备了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发达国家已经占据了技术创新的制高点,落后国家无论怎样追赶,也无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经济差距。对落后国家的技术追赶真正具有意义的是处于酝酿阶段的新技术革命所提供的“第二种机会窗口”。
在“第二种机会窗口”中,虽然新技术最初出现在技术上最先进的国家,但由于其技术体系处于最原始的早期阶段,科技知识大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属于公共知识领域的范畴,处于该阶段的新技术革命几乎会将所有国家都拉回同一起跑线。某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更像是一张白纸,甚至能比技术领先国更加适应新技术经济范式的制度要求,而此时的技术领先国往往严重受困于旧范式的锁定效应,正如19世纪下半叶英国发展所表明的。因此,如果发展中国家在这个阶段能够以更快的速度进入新的技术体系,就可以有效地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实现跨跃式发展。目前所有相继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国家都是通过“第二种机会窗口”而非“第一种机会窗口”实现技术追赶的。
“第二种机会窗口”是由新技术革命的激进创新所提供的,抓住这种机会窗口就必须从核心技术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入手。虽然落后国家刚开始并不是新技术的最初发明者,但却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并依托广阔的国内市场等有利条件,占据技术革命的制高点,在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占据一席之地。而“第一种机会窗口”的理论依据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当产品成熟后,整个产业的生产就转移到落后国家,使后者可以利用劳动力和其他要素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并向发达国家出口,从价值链低端入手逐步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很显然,在佩蕾丝的理论中,“第一种机会窗口”只与传统产业相关,与新技术革命和新兴产业无关,而新兴产业则代表着“第二种机会窗口”。
但是,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环境中,把新兴产业笼统地等同于“第二种机会窗口”却不再适合。因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模块化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全球价值链的迅猛发展,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不用再等待产品成熟,就可以把新兴产业的产品加工、组装甚至工序创新等价值链低端环节,作为一个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在新兴产业的早期就可以通过廉价劳动力加入到这种新产品的全球化生产体系之中。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种机会窗口”不再是一个只与传统产业联系在一起的概念,它在新兴产业中也出现了。
但发展中国家却并不能在新兴产业中把“第一种机会窗口”作为切入点,在跨国公司所掌控的全球价值链中通过从低端到高端的逐步升级,实现技术经济追赶。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可以实现工艺和产品的升级,但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能否实现功能升级和产业间升级却缺乏经验支持,而这两种升级对于从价值链低端到高端的升级则至关重要。因此,在新兴产业中,由“新国际分工”所提供的“第一种机会窗口”也不存在追赶的可能,更不可能存在跨跃式发展的历史机遇。
我国目前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某些新兴产业发展思路,如光伏产业和机器人等领域,依旧沿袭了利用劳动力等成本要素的比较优势参与“新国际分工”的老路。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摒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这种发展模式,就极有可能痛失利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会窗口”实现跨跃式发展的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