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望天门山诗配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诵读成韵,领悟感情
古诗文的教学常用的就是诵读教学法,诵读渗透全过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初读,读对读准,字正腔圆。再读,读出节奏,有板有眼。深读,读出意境,有滋有味。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诵读,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古诗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诵读时注意让学生把握古诗的感情基调,“以情夺人”,在表情、音调、节奏上给学生点拨,如沉郁忧伤苍凉悲凄的《石壕吏》,奔放豪迈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在诵读时还要注意声音的强弱和速度的快慢,表现热烈・欢乐・紧张・急切的心情时,可以快一些,强一些,表达回忆・悲伤・眷恋・惋惜的心情时,可以慢一些,弱一些。满含表情地反复吟诵,往往能增强古诗的感染力,提前让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之中。在岳飞的《满江红》因为压仄声韵,读出的情怀应该是慷慨悲壮的。同时诵读时还要注意古诗的节奏形式,四言诗为两个音节,如“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五言诗为三个音节,在第二、四字处停顿,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七言诗为四个音节,在第二、四、六出停顿,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初中学生在诵读时往往养成了“唱读”或“快读”的毛病,这可以利用范读来引导学生克服。“范读”有条件的可以利用“诗歌朗读带”,没有的则需要教师自己读,教师读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抑扬顿挫,感情充沛的范读除了会教会学生如何诵读,还可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同时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
二、创设情境,引入意境
古诗的美,常常表现在古诗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或景中藏情。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诗人情动而辞发,诗中必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学生领悟到诗人的感情,进而深刻领悟诗歌的意境美。第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作者的创作背景理解古诗的意境,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它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做好铺垫。如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了解安史之乱中杜甫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就自然了解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圣人胸襟和仁者光辉。第二,教师还可以以画配诗,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插图等创设情景,演绎古诗,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把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两种不协调的景物巧妙的编织在一起,构造了一幅令人寻思不尽、萧瑟苍凉的深秋图景和一个骑着瘦马的游子正在茫茫古道上艰难前行的形象。构思独特,意境深远,烘托了游子难以言状的彷徨凄苦的心情。
三、品味语言,整体感知
读诗要抓住“诗眼”理解古诗内容。诗眼是诗中最凝练、最传神、最准确的传递主旨的字句,读透诗眼,能容易的把握诗的中心和领会诗人的情感,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语言中品味古诗的表现力。如《如梦令》中,老师可抓住了一个“醉”字,从词中想象画面:让人陶醉的景――“溪亭”“日暮”“惊起一滩鸥鹭”,感受李清照的幸福生活,品出她这醉的是“乐酒”,又通过《声声慢》对比,感悟醉的是苦酒。以诗引诗,学生对李清照的人,词风就有了全面的了解。如《观沧海》中紧扣一个“观”字,写的沉雄健爽,气象壮阔,意境开阔。透露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诗中情与景紧密结合,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襟和想统一祖国的豪迈气魄。全诗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受古诗词内涵。教学生读诗词只有对古诗词的语言深入品读,才能让学生走进古诗词,与作者对话产生共鸣,感受他们的学识、大气、思想,开拓视野,开阔胸襟,培养大气,提升自己。
课堂呈现形式,一方面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是实践的再思考,从感性到理性的提升;一方面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不是纯粹的过程展示,明显烙上“演”的印记。这种实践活动呈现形式课外预设的较多,课堂即时生成的少,都以一定的方式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一、积累篇――赛、示、缀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呈现学生课内外积累呢?
1.赛。搜集与教材内容相关或相近的内容,引导学生以敏锐的触觉感受文字,以当前页为圆心,步入个人记忆的大仓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学习古诗《游园不值》,课前要求学生回忆、搜集描写春天的诗,课始适时进行小组赛诗会,诵读小诗,体味语言文字。教《名碑荟萃》时,组织学生连续说出体现大书法家风格、特点的词语开展竞赛。《田忌赛马》课末,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由文中人物让学生想那些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
2.示。资料呈现是板示的一种重要形式,新课标理念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小主人,帮助学生把各自积累的知识展示出来,让学生资源共享是教师的职责。《海底世界》一课,课中板书学生课外摘抄的描写大海景色的词语,赏读、感受大海的美丽壮观,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少年闰土》一课要求学生四人一个小组,讨论文中鲁迅讲述了几件事?小组板书,明思路、辨优劣。
3.缀。学生拥有一定量的词汇后,让学生开展连词造句写段的训练,不失为积累的好方法。《观潮》课尾,通过出示“波浪翻滚、风平浪静、风号浪吼、千军万马”等词语,引导学生描述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丰富学生积累,更重要的是营造了又一个身临其境的意境,为学生学用提供了帮助。《名碑荟萃》教学中,通过出示有关碑帖,让学生灵活运用板书的词语作简明的介绍,强化记忆,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博闻强记它山之石,培养自主意识、能力与习惯比积累知识更重要。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得到语言的积累,还要培养学生语言积累的意识,教给学生语言积累的方法,锻炼语言积累的能力,养成语言积累的习惯。
二、想象篇――说、写、画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活动中通过给课文续写故事、改编连环画、进行剧本创作、创作意境画、书法创作、配乐尝试、舞蹈创作等形式,是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
1.说。说是读写的基础。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学生才会尽情诉说,锻炼出一张能言善辩的口,课堂正应成为这样的一个舞台。语言主要不是教会的,而是练会的。一年级《司马光砸缸》教学中,通过设计:“小朋友慌了,有的……,有的……,还有的……”等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层次感强的几个句子填空,逐步由扶到放,设计出“下课了,同学们有的……,有的……,还有的……”、“我的文具盒里的橡皮各式各样,有的……,有的……,还有的……”,再到你会说出哪些“有的……,有的……有的……”语句。
2.写。三年级《翠鸟》一课末,指导用课文描写方法,借助有关资料写话,组织一个“盛大鸟会”,让学生写出自己熟知的一种小鸟的外形、生活习性。教王昌龄《出塞》诗后,让学生结合现代国防资料,即兴改写王诗,古诗新作,学生兴趣很浓。《穷人》一课第七自然段――西蒙之死,通过设计教材空白点,给予一个特定情境,让学生自由组合,展开想象“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屋子里又阴又冷,贫病交加的西蒙奄奄一息……”让学生进行续写,激发了孩子参与的积极性,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积淀丰厚的语文素养。
3.画。新课程理念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学过程中我针对语言智能突出的孩子配词,空间智能杰出的孩子画图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巩固所学知识,相得益彰,各得其所。教《画风》一课,学生在完成文中“风把()()起来”的填空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生说出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句子,同时鼓励学生用具体的景物去画出自然界的风,诱发了孩子的丰富的想象。诗的语言高度凝炼概括,《望天门山》、《题西林壁》等古诗就是一幅画,鼓励学生多动笔墨,大胆想象,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说写画”不但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孩子的想象及绘画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们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说写画”既不是单纯学习绘画,又不是单纯学习语文,它训练的是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直播篇――讲、演、辩
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说:“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根基。”
1.讲。新课标积极倡导综合性语文活动,营造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新课堂。教学中,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设计一些当推销员、导游、广告设计师等综合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的阅读实践过程中自然发展多元智能。教学《名碑荟萃》教学结束,假想来到西安碑林,以导游身份向游客介绍众位书法大家的故事,论述他们各自的书法渊源。学习《东方明珠》《北京亮起来了》等文后,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作导游,回顾课文,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新型玻璃》课中,学生在了解五种新型玻璃的特性、用途后,通过学作营销商,练说营销语言。
2.演。大诗人、哲学家尼采所说:“有人的地方就有表演”。让学生通过表演在活动中学习,自会兴趣盎然,从而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如《小蝌蚪找妈妈》教学中,对“迎”、“追”、“游”的三个动作的理解,采用画图指导、表演区分的方法很容易就让小学生迅速地理解和掌握。学习《晏子使楚》后,学编课本剧、试演,对掌握课文内容很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