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雪的古诗

雪的古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雪的古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雪的古诗范文第1篇

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古人云:“熟读成诵”“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些蕴含着语文教学客观规律的经验总结都强调了一个“读”字。小学低段儿童语言储备较少,我们要帮助儿童选择优秀的语言材料,用适合儿童特点的方法带领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学习语言。小学低段课文中选用的古诗浅显易懂、生动有趣,是极佳的语言材料,如果忽略“读”,以讲解为主,学生学得无趣,还要借助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语感。

读准字音,培养语感

朱熹《训学斋规》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读对、读通是我们带领学生攀登的第一层阶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提出明确的、有层次的要求,如:前两遍自己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这是自我学习的过程,学生借助已有的学习能力进行自学,克服了依赖老师的心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再要求“第三遍读给学习伙伴听。”学生之间进行互查互纠,对自我学习有了更准确的认识,便于及时纠正错误。学生有了这三遍的初读经验,达到了“读对”的要求,语感初步形成。

读出韵律,形成语感

一首诗就是一首优美的音乐,它的语言、节奏、音律都值得学生诵读品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语感。对音乐感兴趣的孩子往往在他的文章中不自觉地引用歌词,这也是语感。语感要真正内化于心,我们就要让学习主体的“心”感知语言的“美”。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有一种美是直接的,不需要分析的,那就是韵律美。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教师需要向学生传授一些朗读古诗的基本技巧,要让学生明白古诗词的音韵之美在平仄的配合、节奏的停连、韵律的悠扬。《青松》一诗为五言绝句,它的节奏可以划分为“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笔者先后通过两次范读,先让学生听出朗读时的停顿,再感受加重、延长,并用相应的符号标出,两次不同感觉的朗读让学生豁然开朗,“原来古诗可以读得这么美。”学生根据符号,读出节奏,古诗的音律美便在心中滋养开来。古诗的读法很多,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中,笔者经常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拍手读、唱诗的方法,让古诗不仅可以读美,还可以读得“好玩”。在朗朗上口中,语感逐渐形成。笔者还建议学生在课后玩跳橡皮筋、拍手的游戏的时候也可以用诗作词,感受这种韵律。

读中感悟,增强语感

克罗齐说:“心灵只有借造作、赋形、表现才能直觉。”对小学生来讲,语感主要应具备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形象和意蕴这两个高深的东西怎样才能有它可触摸、可言语的形象,还是通过“读”。“我们可以用表演的方式读。”笔者让学生自主选择表演读的诗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选择了“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一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表演时是这样做的:一个学生做青松,伸直双臂,一个学生用书本做大雪,作“压”状,边加书本边读“大雪压青松”其中“压”字读得尤为有力,做青松的学生接“青松挺且直”,读得铿锵轩昂。这样一演一读,不说诗的意蕴全在了,但青松的坚强学生已经心中有数了,后面的记者采访环节中,学生的感悟说明了这一点。没有繁琐的讲解,没有冗长的分析,“读”便读出了青松坚强的形象,学生表达对青松的敬佩之情是发自内心,语感进一步增强。

读背古诗,加深语感

“对于古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语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叶圣陶语)有了前面的“读”,学生对古诗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对诗中意蕴的喜爱,此时他们迫切想要的还是“读”,自己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对青松的赞美用朗读来表达,此时,眼前的诗化成了一幅“青松傲雪”图,诗在反反复复的诵读中了然于心。相信当他们某天再见到大雪下的青松时,必定还会吟诵起来。

雪的古诗范文第2篇

   立冬的古诗1

   《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都是时亦无》

   元代:方回

   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

   半夜风翻屋,侵晨雪满船。

   非时良可怪,吾老最堪怜。

   通袖藏酸指,凭栏耸冻肩。

   枯肠忽萧索,残菊尚鲜妍。

   贫苦无衾者,应多疾病缠。

   立冬的古诗2

   《立冬前二日》

   元代:张翥

   高秋日凄冷,且复闭门居。

   蟹壮输芒后,醅香出榨初。

   霜篱存晚菊,腊瓮作寒菹。

   更好山翁唱,阳春恐不如。

   立冬的古诗3

   《立冬日野外行吟》

   【宋】释文珦

   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饮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

   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

   立冬的古诗4

   《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宋】钱时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立冬的古诗5

   《立冬日作》

   【宋】陆游

   室小才容膝,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立冬的古诗6

   《立冬夜舟中作》

   【宋】范成大

   人逐年華老,寒隨雨意増。

   山頭望樵火,水底见漁燈。

雪的古诗范文第3篇

但是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处于一个十分不理想的状态。笔者曾在中学做过调查:81.3%的初中生“最不喜欢学习古诗文,无法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这一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反观我们教师的古诗文教学方法:很多老师提倡“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将古诗文进行分解,逐字逐句进行解析。学生则被动接受,埋头“听写”而忽视了对文章的感悟。这种 “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必然导致学生兴趣的丧失和能力的降低。

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陶冶功能呢?《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笔者认为古诗文的学习,关键还是要加强诵读。因为学生诵读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进行自我感悟、体验的过程,是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与其在课堂中“节约”时间满堂灌,还不如在课堂上“浪费”一点时间让学生尽情诵读!

经过几年的摸索,笔者的古诗文诵读教学初步形成以下几个阶段:

一、 引读:引领学生感受课文的意境

本文的“引读”是指在分析文本之前,通过教师引导,营造与文本相应的意境,使学生快速进入所诵读作品的氛围。这其实也是学习课文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诵读诗文的前奏。它往往具有暗示性、提示性,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感性地形成对作品的第一印象。通过实践,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有较好的效果。如《沁园春・雪》意境营造法,先运用多媒体呈现大雪飘飞的画面,伴着宏大壮阔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先从视觉、听觉角度进入课文情景,感受雪景给人带来的辽远灵动的意境。然后让学生在这样情境中描绘这一幅画面,谈谈感想,使学生对这幅画面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充实。教师引读到这一阶段,学生的情绪明显被调动了起来,很多学生都纷纷举手,表达自己对画面的感受,这也让学生“未学课文而先感知课文意蕴”。最后教师导入:1936年的冬天,北国大雪纷飞,一代伟人在延安面对此景,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沁园春・雪》 (板书)。至此,整个引读过程结束,学生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将整个身心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接下来教学《沁园春・雪》中对所绘雪景的诵读鉴赏,对所抒情感的品悟也变得更加顺理成章,这得力于对意境的营造。

二、 吟读 :让学生由“吟”入“悟”

笔者认为“吟读”的过程其实也是感知课文的过程,在吟诵的过程中能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读”出问题,“读”出自己,“读”出富有个性的见解。在吟读时,要做好以下准备:

首先要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要使诵读具有感染力,传达出自己的感受,传达出作品的神,关键的一点是要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如七年级上册中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如果不能理解此文清凉幽然、略带伤感的抒情基调,就无法感悟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分离后的相思别愁之苦和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其次要注意重音。处理好重音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可以表达出兴奋喜悦的情感;低音则表达肃穆悲哀的情感。如杜甫《登高》,颈联上句“悲”“常”二字要重读以体现作者常年漂泊之苦;下句“病”“独”二字要重读,突出老病孤愁的悲苦情绪。

第三要注意节奏。节奏能使语音表达得更具有层次和剔透的感觉。诵读的节奏应着眼于全篇,要随文章内容情感找到主导节奏。语速较快的常常表达喜悦、激动、恐惧等心情;语速较慢的则可表达悲哀、惬意、舒心等心情。如《木兰诗》中木兰辞官还乡、喜归故里一段,感情基调是热烈、欢快的。第1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出喜庆的气氛;第2节节奏稍放缓,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第3节再加快节奏,表现伙伴的惊奇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节奏变化的反复揣摩,会感受到木兰归家时那份喜悦的心情,对其巾帼英雄形象会有更深刻的感悟。

三、 品读:在涵泳中体会古诗文的妙处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古人写文章是非常讲究锤炼字句的,有些字词只要我们仔细涵泳品读,便能体会其中的精妙。如《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其中“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所以“封”可读得短而有力,“飘”可适当延长,读得空灵飘渺。再如教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文中“雨脚如麻”的“麻”字,“冷似铁”中的“铁”字,老师范读时应处理为重读并延长,让学生品味其中表达的妙处。学生通过模仿诵读,很快便领悟到:“麻”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形象生动;“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而且很冷,很硬,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学生在反复品读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锤炼功夫。

品读时,教师还可让学生将原句中的重点字句进行替换,让学生通过对比来发现其中用词的妙处。例如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将“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替换成“吹”,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通过反复替换诵读发现:“卷”字更形象化,更有力度。正是有如此猛烈的风,杜甫的草屋才会“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四、 美读:让学生在美文中尽情徜徉

教育家叶圣陶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本文所指的“美读”,是借助创造性的方式方法,生动形象地反映作品生活,准确重现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这一阶段也是在前面诵读基础上的创新阶段。在笔者的课堂中常常采用以下诵读方式:

(一) 个体诵读。让学生到讲台前进行个体表演,展现他对作品的理解。

(二) 小组诵读比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读比赛,安排四至五人组成评委会进行评审,在竞争的氛围下让学生巩固对诗文的理解。

(三) 两人或多人合诵、轮诵。这可以根据作品的特点灵活运用。如果配合效果好,会如小合唱般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方式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并乐于参与。

(四) 诗配“画”或诗配“话”。我国的古诗词讲究诗情画意,只要你用心品读,就会发现每首诗甚至每句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课后可以让学生用图画的形式展现诗文内容。不仅可以用图画描绘,还可以用优美的语言来展现。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在对诗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的成果,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达到与作品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

雪的古诗范文第4篇

那一首首诗,谱出的是景秀山川、离情别绪、风花雪月……但最打动那天真无邪的心的便是那古诗中的春夏秋冬,那是我心灵的寄托,生活的写照。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最初打开人们寂寥冬季下的心的便是春风吹拂下的一棵棵柳树,春风袅袅吹拂着湖边的柳丝,这便是在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时节,几场春雨便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大雨纷飞,春雨染绿了世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就连那南归的燕子,也竞相争着沐浴在早春温暖的阳光下,它们在光彩照人的阳光下筑着巢,它们是多么的快乐,多么的幸福,多么的勤劳!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在夏日的星空下,一起共赏着月亮独特的艺术美景,在星空下,鸣蝉的歌声悠扬而动听,真是令人神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夏日湖畔边,那顶着圆盘露出水面的荷花,清新而典雅,在蜻蜓的装点下,更是美不胜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天是五彩缤纷的,是单调的,但单调中又显出其特色。枫叶是红色的,让人一看就会想到“火热”,这便激起了活力,枫叶的红便是秋的写照。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冬天往往是充满雪、冻结心灵的季节,一眼望去,除了雪,还能有什么呢?然而,冬天的雪却造就了梅的秉性。“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在大雪纷飞之时,梅花却不畏寒冷,不屈服于雪和寒风的吹打,一个劲的往上昂起胸,抬起头,终于开出了芳香的梅花。

雪的古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诗;学生;理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预习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理念下的预习,不只是为了更好地完成预设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为了使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使课堂教学变得充实丰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我觉得,教学古诗时,布置学生预习,他们往往把参考书上的答案全抄在语文书上,写得满满的,就代表预习了,这也给老师的教学造成一定的干扰,上课时,学生就照着读读答案,完全缺少了自己的一种思考,所以实践下来,我觉得教学古诗时不妨别预习。

一、考验自学能力

初学古诗,在没有预习的情况下,每一个学生的起点是一样的,当堂学习,可以检验学生谁的自学能力强一些,谁平时是根本不爱动脑的,预习只是抄抄答案。

我在新授一首古诗时,总是让学生先读几遍,把音读准,把诗读通,然后让学生默读古诗,看看哪些字词是可以理解的,如教学《绝句》一课,“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句,浅显易懂的可以通过字面上来理解,可以采用换词法,诗中的“青天”就是我们所说的蓝天;也可以采用组词法,如“鸣”就是鸣叫,“飞”就是飞上,“窗含西岭千秋雪”中的“含”就是包含,“门泊东吴万里船”中的“泊”就是停泊,这些简单的字词都可以通过以上这些方法来解决,那么其他地方呢?难以说得通的地方呢?

二、巧用“留调补”

古诗中有些词语不需要理解,一看就明白了,如“黄鹂、白鹭”是动物名,“西岭、东吴”是地名,还有像人名如“李白乘舟将欲行”中的“李白”,都可以保留,不作解释,这就是“留”;如果在理解古诗的时候,光从字面上理解,很难说得通,就需要把某些字词的顺序调一下,如“鸣翠柳”就是在翠柳上鸣,“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落九天”就是从九天落,这就是“调”;一首诗采用了“留调”的方法还说不通,那就需要适当的“补”了,这个“补”就是补充,在诗原文的基础上,适当地加入一些过渡语,使之更具体更生动,让人更明白,这就是“补”。巧用“留调补”,让诗意更精彩。

三、抓住小细节

古诗之所以流传至今,源于它用词精当。然而有一些字词与现在的意思大相径庭。如《滁州溪涧》中的“独怜幽草涧边生”中的“怜”不是现在可怜的意思,而是爱的意思,“独怜”就是偏爱;如《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中的“闻”不是一种嗅觉,而是一种听觉。如《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指引进动作的原因,相当于“因”,古今意思差异较大。古诗中还会出现一些数字,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中的“三千尺”、“千秋雪”、“万里船”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字,而是一个虚指。“三千尺”是形容瀑布很高,“千秋雪”是说终年不化的积雪,“万里船”指很远地方来的船。抓住这些小细节,学生理解起来就不怎么困难了。

四、激发想象,适当留白

《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诗的语言精练传神。“挂”字化静为动,形象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疑”字写出了作者神奇的想象,这想象新奇,夸张却不“天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以让学生想象意境,如理解三、四两行诗,重点抓住“银河”,激发想象,结合瀑布和银河有什么关系,诗人为什么要把瀑布比作银河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瀑布垂挂山前的壮丽之景。在想象的基础上,可适当留白,这与庐山的云雾又有哪些联系呢?指导学生进行深层思考。正因为庐山云遮雾罩,才会让人产生错觉,感觉这又高又宽的瀑布像是九天的银河落到了人间一样。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感受这种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是如此精妙。

五、走出课堂,课外研讨

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不仅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而且含有丰富的医学和民俗知识。教学完毕后,学生提出“人们登高时为什么要插茱萸,而不插别的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大家都带着浓浓的好奇心,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到课外去寻找答案。通过课外查找资料,学生了解到:这里的茱萸是指茴香科植物吴茱萸,果实成小粒裂状,味极辛香,可食用,茎、叶可入药,有暖胃燥湿的功效,为“六味地黄丸”的重要成分之一。茱萸叶还可防治霍乱等传染病,根可以杀虫。戴上茱萸可以治寒驱毒,预防疾病感染。古人还认为插茱萸可以辟邪去灾。所以插茱萸成为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的重要民俗。学生通过课堂激趣,到课外寻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雪的古诗范文第6篇

1.学习和掌握多种识字方法。认识8个生字,学会一个偏旁“反犬旁”,学会一个笔画“弯钩”。

2.感悟古诗大意,了解梅花的特点,体会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3.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花吗?谁能告诉我哪个季节花开得最鲜艳?(春天)

2.是呀,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各种各样的花都争着抢着开放,向人们展示自己的美丽,到了冬天,大部分花受不了寒冷的袭击都凋谢了,可有一种花却不怕严寒,傲然挺立在风雪之中,你们猜猜看,这是什么花呢?(梅花)

3.说得对,你们有没有见过梅花呢?在哪里见过?是什么样的?(学生介绍)

4.是呀,梅花原产于我国的东南部,因此在北方很少见到。老师搜集了许多关于梅花的图片,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课件播放梅花观赏图,配乐,教师解说)

梅花原产于我国的东南部,喜欢温暖稍带湿润的气候,不畏严寒,有200多个品种,生长很有特点:先开花,后长叶,它的花瓣也很有特色,如果你仔细地数一数,就会发现它的花瓣是五瓣,或者是五的倍数,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梅花有的结果,有的不结果,如果它的花瓣只有一层,那么它多数都能结果,味道好酸,如果它的花瓣有两层或两层以上,一般就很少结果,只能供人观赏了,梅花有大红、粉红、白色、黄色等好多种颜色,植物学家们还新培育了其他颜色的梅花呢!好让它在百花凋零的冬天给大家带来更多美的享受。

5.好了,同学们,欣赏了这些美丽的图片,听了老师详细的介绍,现在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学生自由汇报)

6.揭题:梅花这么美,引得许多诗人为她留下了很多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宋朝诗人王安石所作的古诗《梅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学习“梅”字。

(1)指名拼读。

(2)怎样记住这个字?(猜谜语:每天站在木头边、加一加、拆部件、老师重点教给形声字的识字方法:梅是形声字,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左边的“木”字是形旁,表示梅字的意义和树木有关,右边的“每”字是声旁,表示“梅”字的读音和“每”相近。汉字中大部分合体字都是形声字,因此学会用形声字的方法识记生字非常重要。)

(3)“木”字家族的成员可真不少呢!你还知道哪些“木”字旁的字?(松、杨、柳、柏、枫、桃、杏、李)这样归类学习,也是识记生字的好办法。

(4)你能结合刚才的短片用“梅花”说一句话吗?

二、初读古诗,熟读成诵

1.看来你刚才看得非常仔细,听得非常认真。短片中向我们介绍了梅花的许多特点,那诗人王安石又是怎样描写梅花的呢?

2.请同学们打开书,听老师读诗文,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3.梅花多美呀!你们也想这么美美地读读课文吗?请同学们拿起笔,端好书,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生字做上记号,再逐句把诗文读正确。

4.指名读课文。

5.男女生分读。

6.齐读。

三、随文识字,意境中感悟

读了这么多遍,你能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随机体会诗句内容,并在意境中识字。)

1.“墙角数枝梅”

(1)梅花开放的位置――墙角。识记“墙”字。我们班有墙吗?用手指指墙在什么位置?这个字的笔画这么多,你有好办法记住它吗?(猜谜语:左边有土回不来)

(2)“数枝”(课件演示:一枝、数枝)数枝就是很多枝,墙角数枝梅就是墙角有几枝梅花。

识记“数”字。“数”这个字念“shu”,你在哪里见过这个字?(数学书)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你知道吗?“shu”(课件出示)数一数,我们来数一数这个小组有几个同学?

识记“枝”字。这个字比较简单,你是用什么办法记住的?(组词、形声字、加一加等)

小结: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告诉了我们几枝梅花盛开的地点。除此之外,再来看看古诗,你还读懂了什么?

2.“凌寒独自开”

(1)梅花开放的时间――开在冬天里。从哪个字看出来的?“寒”,现在就是冬天,我们到外面去,就会感觉到天气比较寒冷。寒冷的反义词是“温暖”。因为天气冷了,所以我们要戴上帽子,因此这个字是宝盖头,这两竖就像我们的脖子,为了保暖我们还要围上围巾,这三横就像围巾,包裹得严严实实,两只小脚丫也藏在了皮靴下。瞧,这么复杂的字我们用讲故事的方法就记住了。

(2)“独自开”就是独自开放,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许多花在冬天都凋谢了,只有梅花还在盛开)这说明梅花――非常勇敢、顽强,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独”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在学习新字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个部首“反犬旁”。(领读)由三笔写成。数笔画,教学新的笔画名称“弯钩”。(书空“独”字)你能帮“独”找个朋友吗?它不喜欢一个人。(孤独、独自、独立、单独、独一无二、独唱)

(3)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寒,就是寒冷,独自开就是独自开放,那“凌”是什么意思呢?老师告诉大家“凌”在这里是冒着的意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跟老师读“ling”你能给“凌”组个词吗?(凌晨、凌空、凌云、凌乱、冰凌)

(4)那么从这一句话中,我们看到了梅花的顽强不屈,不畏严寒,让我们带着对梅花的赞美来读一读前两行诗句。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在严寒中盛开的梅花是什么颜色的?它有没有香味呢?你从哪里知道的?

(1)梅花是白色的。(遥知不是雪)

这里我怎么没有见到“白”字呀!“遥”就是远远的。在远远的地方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一股淡淡的香味飘来。 “遥”,就是远的意思。这个字是半包围结构,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他吗?(换一换)

(2)作者差点就把这洁白的梅花当成雪,可仔细一分辨,不是雪,为什么呢?“为有暗香来”因为有一股淡淡的香味飘来。“暗”这个字念“an”,本意呢是光线不亮,它的反义词是“明”,你能帮它找到朋友吗?(黑暗、暗示、暗号、阴暗)

4.配乐有感情地读课文,边读边加深理解。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就是梅花,是我国的十大名花之一,是我国的国花,诗人写下这首梅花,也写下了对梅花的赞美和喜爱。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寒冷的冬天,大雪纷飞,梅花穿着雪白的衣裳,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在寒风中傲然开放!现在你们面前就是美丽独特的梅花,你们想不想做一回诗人,美美地吟诵一下这首诗呢?(齐读)

5.熟读成诵。

老师也很喜欢这首古诗,喜欢梅花以她洁白的花朵,给大自然增添美;喜欢梅花以不怕严寒的品格,为人们树立了榜样;喜欢梅花以她的暗香,给人们送来了喜悦。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试着把这首诗背下来,好吗?

师生合作对读对背、自由背、个别背、能背的站起来背。

四、集中认读,强化记忆

古诗同学们都已经能够熟读成诵了,看来本课这些比较难的生字也应该没问题了,是吗?我们一起来进行一下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开火车拼读。

2.去掉拼音读。

3.游戏:赏梅花。将词语写在梅花形的卡片上。读对的将梅花送给她。

梅花墙角 数学树枝 凌云 寒冷 独自 遥远 黑暗

数九寒天 五花八门 独一无二 柳暗花明

五、总结

1.出示句子: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是说梅花飘香缘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艰难困苦,才能取得成功。希望同学们也能够学习梅花的精神,勇敢地面对困难与挫折,经历了磨难,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2.让我们带着对梅花的敬佩与赞美,再来背诵《梅花》。

雪的古诗范文第7篇

关键词:古诗教学 诵读 感悟

古诗语言精炼和谐,感情深沉丰富,教读古诗,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在教古诗时,指导学生在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工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古诗的意境,达到积累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笔者结合多年来的语文教学经验,发现古诗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一、以解诗、读诗、背诗作为古诗教学的基本模式,花大量时间用于理解分析内容。二、教学内容单薄、教学方法单一。针对以上弊端,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

一、初读古诗――了解背景

了解背景指对诗人创作该诗的历史背景或者生活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不同,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白居易元和年间被贬为江州司马,写了千古绝唱《琵琶行》,抒发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之情;而李白的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反映了诗人在长安受排挤被放逐后东游齐鲁时追求自由的心情。这类诗歌教学,需要比较详细地介绍写作背景,才能从深层次准确地而不是牵强附会地把握主题。

二、再读古诗――品出韵味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是:疏通字词―明了句意―领悟诗意。疏通字词:理解每个字在古诗中的意思。明了句意:抓住诗眼,在理解的基础上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领悟诗意:整体把握古诗的意思。首先让学生自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读。训练朗读是小学生学古诗的重点,要讲,但不宜多讲、讲得太深。重点应放在朗读指导上。因而在教古诗时要注意做到“四读”:一是范读,老师有表情地先读一遍,引发兴趣;二是领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体会节奏;三是讲读,老师逐句讲明诗句节奏、停顿、轻重缓急等,并让学生做出标记,读出语气和语势,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有利于理解古诗含义,体会古诗的感情和气势;四是指名读,检查学生领会程度,纠正不正确读法。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歌的感知。

三、吟诵古诗――余音绕梁

通过反复吟诵,加强对语言的理解和吸收体会古诗的内涵,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巨大潜能,对诗歌心生喜悦的同时,也品尝到成功地解析与运用语言的快乐。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对阅读古诗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因此,要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教学时必须加强朗读训练,反复吟诵,读出韵味,感悟其内涵。

例如吕岩《牧童》中“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横野、晚风奠定的基调便是悠然见南山般的闲适、恬淡。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弄”字,更写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断断续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表现得更为传神。

四、演读古诗――角色体验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程度。通过这样反复地读,学生就会自觉地进入古诗的意境,从而受到熏陶和感染。

“诵”过关了,“背”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在真正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前提下,把握古诗的音乐美、意境美的同时,让他们熟读精背以至默记在心,最终完成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要求背诵的古诗一定要背诵,并且要当堂背诵。感情演读:配上表情、动作,有感情地演读古诗。当然,突出课堂高效的同时也要与情趣相结合。如学习杨万里的《舟过安仁》时,可让学生上台表演小童对话,借助动作理解诗意,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古诗,也通过角色体验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

五、品评赏析――庖丁解牛

雪的古诗范文第8篇

【关键词】音乐;语文课堂;渗透

法国作家雨果在作品中写到:“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的钥匙有三把,一是数学,二是语言,三是音符。”如果人类能同时找到两把,那么离智慧宝库之门就更加近了。在语文课堂之中,适时地让音乐响起来,会给师生带来一个美妙的境界。

古老的中国汉字是神奇的符号,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古代诗歌更是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一种文化形式,它是一朵娇艳的奇葩。中国古代诗歌讲究声韵美,讲究平仄对仗,大多诗歌不仅语言精美,而且富有音韵,可以吟唱。它们原本就是文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而“音乐”是一种通用于古今中外的语言,没有哪一种语言可以穿越古今,通用于全世界,而音乐却可以到达。因此,将文字与音乐结合起来,这样的语文课必然有声有色,磅礴大气,兴味盎然,产生一种神奇的吸引力,让学生深深陶醉其中。

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难以集中,但在语言、听觉、视觉等各种感官上非常敏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既能让语文课堂更加丰富有趣,又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会让课堂更加高效。

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一堂好课,如同一幅国画,要讲究整体的布局与格调。一堂好课,也如一首交响乐,要讲究旋律、节奏、配器、音响的和谐。”因此,在语文课堂之中,如何适时地插入音乐,需要非常的讲究,都需要作者精心的考虑。

一、在不同教学环节中引入音乐

1.开课之初,让音乐如磁石牢牢吸引学生。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认为:“一节好课,要在开头的时候,如同磁石一样牢牢吸引学生。”选择用音乐来导课,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

2.开课之中,让音乐如火苗轻轻点燃学生。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非常容易分散,每一节的注意很难持续到40分中,因此在开课之中,用音乐让学生“动起来”,非常必要。在开课之中,可以进行“节拍游戏”,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节奏,引导用手、用脚、用脖子、用舌头或用铅笔、尺子打出一些节奏来,这样的课堂一定会令人振奋,疲劳全无,妙趣横生。

3._课之末,让音乐如清茶久久滋润学生。一节好的语文课,也如同一首音乐,能够余音绕梁,久久在学生的心中、耳边回旋。这种感觉,也许会伴随学生终身。因此,一节课结课的艺术,也是一种非常高明的艺术。此时,选用音乐来结尾,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好的音乐,它可以如浓酒,让人深深沉醉;它也可以如清茶,让人久久回味。在课的结尾处,可以配以适合课文的轻音乐来结尾,让学生轻轻有感情地齐读,朗读声与音乐声结合在一起,那是一种非常特别的音韵。在课的结尾处,也可以配以与课文非常贴切的歌曲,来升华学生的心灵与情感。

二、在章节难点学习时活用音乐

音乐虽好,但语文课毕竟不是音乐课,而且有别于音乐课。但是,在语文课上,能在合适的地方配上音乐,会令人耳目一新,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1.在学习汉语拼音时,汉语拼音是学生识字的工具,按照课称标准的要求,一般要求在一年级刚开学时的前一个月学完。学生刚刚告别幼儿园的生活,迈进了小学的大门,一下子要学量的汉语拼音,这不能说不是一大挑战,因此教师采用的策略与方法非常重要,此时也可以请音乐来帮忙,让学生的学生变得更加简单有趣。

在学习汉语拼音的“e”时,学生很难发准“e”的音,此时可以采用学习歌曲《咏鹅》的方法,来巩固“e”的发音,更加有趣。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在上学之前,学生已经基本学习过这首诗,此时教师播放由戴梓伊演唱妙趣横生的《咏鹅》,再加上合适歌词动作,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边唱歌边舞蹈起来,整个课堂立刻鲜活与生动起来,“e”的发音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快乐地解决了。

2.学习中国古诗词时,中国古诗词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中一朵娇艳的奇葩,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离不开古诗词的学习。除了语文课本中的一些要求必须学会的诗歌之外,在《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中,也有大量的古诗词要背诵。由于年代的久远,诗歌的语言与现在的白话文有着明显的差别,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如果长时间采用单一的朗诵法,肯定会引起学生的枯燥感。而采用目前比较主张的“吟唱式教学”,又有很多一线的教师没有学会,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可以选一种比较省时又省力的方法,那就是从音乐书本上、网上下载一些比较好的古诗词歌曲,进行“古诗歌唱”的演唱式教学。

三、在具体课文学习时妙用音乐

音乐的神奇魅力在于穿越古今,经典的旋律让一代又一代人百听不厌。“古诗歌唱”的演唱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但在语文教材中,还有大量的非古诗词的课文,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大量的现代白话文,不同的文体,有比较经典的文章也被谱成了曲,可以直接进行演唱。

然而,在面对大量的现代文时,教师也可以进行创造性的巧妙地将学生熟悉的旋律运用在课文教学中来。

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该课的课文时这样的: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啦。对于见过小鸡、小鸭、小马、竹叶、梅花、枫叶的孩子来讲,学习这篇课文比较简单,但教学中往往发现与大自然较少接触的很多城市孩子,很难理解 “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这几句话的含义,背诵起来总是会发生错误与混淆。 因此,将课文与旋律均稍作了改动,填入了《小星星》的旋律之中,给小动物角色辅之以动作,根据音乐节奏编排了简单易学的舞蹈,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背诵与理解问题迎刃而解。填词如下:

下雪啦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 来了一群小画家。

小鸡画 竹叶耶耶, 小狗画梅花哗哗,

小鸭画枫 叶耶耶,小马画月牙呀呀。

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

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啦。

通过以上的改动与编排,好听的旋律一响起,学生们就能一边舞蹈一边歌唱出这篇课文来,不再弄错与混淆,整个教室都沉浸在欢乐之中。

诚然,语文课堂需讲究语文本色,讲究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然而,当一节语文课是有趣的、丰富的,是充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是深深受到学生欢迎的,那必将是高效而生动的课堂,也必将是富有人文特色与基础扎实的课堂。“条条大路通罗马”――在通往语文知识浩瀚海洋的路途中,有音乐同行

【参考文献】

[1]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全十二册)

[2]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全十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