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散文诗精选

散文诗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散文诗精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散文诗精选范文第1篇

就请给我一间乌瓦木壁

临水自照的老屋,靠着澄碧的沅水

给我左邻撑船人,沧桑阅尽的淡然和蔼

右舍的洗衣妇,她手腕上戴着骨刻银镂

给我山前青石板,山背入云梯

还请给我沉沉的栗木舸——

弯在木楼,幽静的水边

请给我岸边的古樟、茶舍、柳线、溪响

三二闲游人,催促小楼春风一夜吹来

那眼神温暖的,至爱宿敌

给我遇鳞则鱼,遇羽则鹰的梦境

给我你的,让人活下去的温柔触摸

就请给我一座临湖古镇吧!

它清澈、空旷、安祥,倒映于如画江水

给我恍惚、怅惘、三千弱水,在画中

看不见你的身影,听不到你的声音

唯有一江清寂的流水,照见了

天涯,永远不能相见的命运

夜航船

这遍湖的星光,原该悬于命运的头顶

会否将脚底的千层覆盖

夜航船载我入南湖的鳞鳞光里

浪越燃越猛,它开出一朵就要熄灭一朵

湖上的烈火。水沫是飞蛾的鳞茸

触到我——奇异的冰凉与空落

在无边的黑暗里航行

我是张岱夜里孵出的,一只静立的鸟

南方水乡苦旅,时日缓慢的航船载我

耳边有欸乃橹桨, 千百年前的细枝末节

前尘旧事,自浪中一一浮现

抚到铁锚经年的锈迹

我身陷入暗流与漩涡的双重包裹

却不惊惧泥沙俱下的水域

我将近渔火,相似于渔港码头一丛芦苇

听凭头上芦花飞雪,面上波涛汹涌

只在浊流中摇动小小,绿色的心脏

我空落了——

知道人世间的起点与终点相距并不遥远

一生中见不到几次湖上的日出日落

当我收拢翅膀于胸前,用一只鸟的瞳孔

看到彼岸——

那里,安放着一轮硕大、温暖的落日

借夜回家

有时为了美餐,我们开车去很远的乡镇

往往黄昏到达,小酒馆紧靠山丘

门前一汪静蓝湖水,被秋天冻住了嘴唇

我们停车数落叶,吹芦花,或是

透过树丛看白云苍狗,日头西斜

亲人在侧——身边有青砖红瓦

小镇居所右,凋落的碗盏花

湖风清冷——

有时我们会喝自酿米酒,半醺时大叫

世事沧桑,而此生也潦草无痕

又酌酒,有多来一杯的心情

借了夜色回家,此时大雾升腾

而我们心怀脆弱,想起远方人

想起心尖上藏的一滴泪

想起为了爱,终于要一生都保持的一种

谨慎和无邪——

荷叶田田

蛩伏千年

绿水荷塘潜伏欲开的梦幻

借一场春风,半轮夏日

等待一世的心事怎能抵挡破云的风情

这一点轻绿似瞬间席卷

浓彩铺辍,荷叶田田

层层裙裾原都为爱情的背景

脉脉风动竟是来生的舞蹈

为一场炽烈的浓情

今朝满塘轻俏小荷亭亭

——粉色

千古与刹那,甜蜜与苦涩的交织

音容与幻象,相守与相思

至深至烈的盛开

忘世的俗缘都只传达着

纷纷盛开的投入

满池火焰如此纵情燃烧

整个夏天,怎抵——

一夜秋风吹散

悼零一世的脆弱哀伤

萧瑟残荷卧听风雨下俗语流言

经千锤百炼弥补缝合创痛

而今着一身钢筋铁骨,坚硬外在

层层淤封,千年沉睡

散文诗精选范文第2篇

杨康的诗

杨康

我不喜欢有风的日子

我不喜欢有风的日子,我怕

一阵从南到北的风,腰肢一扭

就把我单薄的父亲,刮到脚手架边

只要起风,多数的时候就会有雨

更多的时候,父亲就会无处可归

风吹散了父亲刚刚倒出来的水泥

风又把水泥吹到老板身上,吹到父亲眼里

这可恶的风,就这样白白吹走

父亲的半斤汗水。风,吹来暮色和寒意

风吹着,父亲就开始想家,想远方的儿子

时间比陷入泥淖还要缓慢

没有电视和空调,甚至没有一张

舒适的床,用来安放父亲疲惫的心

他想着他的儿子,一个在延安,一个在重庆

在广播里听到与这两个城市有关的讯息

他都会忐忑不安,彻夜无眠,直到风止

我不喜欢有风的日子,风是父亲的苦难

我怕什么时候风一吹,就把我的父亲

从这个世界,吹到另一个世界

车祸现场

和围观的人们一起围了上去

我看见警察和伤者,看见变形的车辆

然后我看见满地鲜血和眼泪

围观的人们继续围观,疼痛

也继续疼痛。伤者已经不省人事

救护车发出急促的声音在城市上空

警车开路,所有的行人和车辆让道

车祸现场,法医拍照,从不同角度

警戒线以外的人们开始喧哗,开始争执

责任归谁。我必须在此时流下一滴温暖的泪

来同情自己。告别此地,我思念官渡

夜宿合川

夜宿合川,我没有一点睡意

明天就要去官渡了,我多么期待

又有些担心。在合川的旅馆

我开始想象,想象今夜的官渡

江边的雨水是否会漫过翠绿的藤蔓

我从合川车站开始想象,想象

去官渡的路,想象路边迎风而立的

植物,我还想到阳光和雨水

水边秋天里水草丰满。我在想象

在夏天,在打谷场上,她和我说着

她收起的玉米和谷子。我甚至

想象到汗水正清润着她耳边的长发

我不敢再想象下去了,我怕我想到

这个夜晚,她辗转反侧的心事

官渡码头

整个上午,我就那样坐着,坐在

官渡码头。我是真的不知道

该说些什么。阳光生暖,渠江水清

渔网挂在岸边,渔船随之静止

更远的地方是更大的船,再远些

就是沿水而生逆风而立的凤尾竹

很长时间,我就把手放在渠江里

洗了又洗。我不敢让自己过于安静

呆坐的时间越来越久,我怕自己

被时间遗忘,我怕在官渡码头

自己坐成传说,坐成望女峰。我不想

让后世的人在茶余饭后

给我此刻的心情臆想无数可能

我还想再多待会儿,在官渡码头

那就和附近的渔民说说话吧

说说这江,说说这亘古不变的水

说说在某年某月,这里都发生了什么

李家沱长江大桥的风

李家沱长江大桥的风,始终往一个方向吹

日复一日。我站在桥上,我站在夜里

两岸灯火阑珊。风在吹,风吹夜重庆

风一吹,重庆就醒了。灯光以外还是灯光

是星星点点若影若现的灯光,它们尚无倦意

风把近处的灯光带到远处,风把重庆点亮

风还在继续吹着,我站在桥上,我站在风里

风吹着,风吹起我的衣衫和头发

越吹越乱,乱得人模狗样。风从上游吹来

路过我的身边,风还不失滑稽地

打我一个寒颤。醉意全无,天有些冷了

风吹走黄昏里我在沙滩上写下的她的名字

风把她的名字带到远处,还有更多的

她的名字没有被吹走。我站在桥上,逆风而立

散文诗精选范文第3篇

你们好,感谢抽空阅读此优秀社团申请书。

创建于1985年的雨丝文学社,已走过了24年的历程,其办社宗旨是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素养,广交文学朋友,繁荣校园文学,积极配合学校推动校园文明建设。24年来,她经历了一批又一批校园的精心润泽,创办了品牌刊物《雨丝文学》,举办过专题讲座及文学沙龙,并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征文大赛等品牌性活动。有着优良传统和辉煌历史的雨丝文学社本着激发全校师生的写作热情的原则,认真指导文学爱好者进行文学创作,积极为会员提供发展舞台,为会员写作水平和文学欣赏水平的提高做了很大的贡献,成为校园中拥有广大会员及良好声誉的知名协会。

雨丝文学社2019年度举办的大型特色活动有:1、拟定、修改和完善协会简介及章程;2、9月23日出版第7期(总106期)报纸;3、9月23至25日招新;4、10月11日晚举行新、老会员见面会;5、10月16日举行“金蔷薇小说大奖赛”颁奖活动;6、10月24日举行会员作品交流座谈会;7、11月16日青原山采风;8、11月29日与“学生之家”、“大通社”举办联谊活动;9、12月1日出版第8期(总107期)报纸;10、12月6至10日举办“金蔷薇小说大奖赛”售书活动;11、期末总结大会及各例行会议。

散文诗精选范文第4篇

【关键词】海洋文学;硬汉形象;意蕴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1899年7月21日他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橡树园镇一个医生的家庭,中学毕业曾在《星报》当了6个月的实习记者,后常驻巴黎,一面当记者,一面写小说,发表过18余部文学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成功的是《老人与海》(1952),实际上,《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早在1936年4月在《乡绅》杂志上发表《碧水之上:海湾来信》这篇散文修改扩展版;凭借《老人与海》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中,同时也由于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获得巨奖,作家海明威也因此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文坛硬汉”。

圣地亚哥不仅仅是个普通劳动者的形象,更是个富有寓意的形象。他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宽厚、仁慈、充满爱心、有着永远不败的精神力量。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着不可逆转的厄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不屈不挠的“硬汉”。“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1]这是圣地亚哥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与海》的主旨。

《老人与海》登场人物少、故事情节简单、篇幅不大,但叙事艺术真可谓炉火纯青;当代风格真可谓新颖、独具特色,既有海洋散文诗的优美,也有自然、淳朴、普通而崇高伟大的形象,精神感人,文化意蕴非常丰富。作品把现实主义的细节描写和通篇作品的象征寓意性融为一体,表达了深邃的内涵。

一、新颖、独特的海洋文学风格

《老人与海》是部新颖、独特的海洋文学风格派成功大作。尽管它的文字并不冗长,人物也单纯,但它的新颖、独特却是前所未有的风格。首先,作品叙事场境始终围绕大海,作品叙事风格如散文诗──非常朴素、自然、清新和优美,仿佛给读者身临大海的感觉,如“散发着鱼腥味的海港” [1]2又如“大多数船都是静悄悄的,只有船桨的声音。清晨海洋的新鲜气息。水里尾马藻发出的磷光,旋涡汇集的各种鱼类,海洋上娇小的黑燕鸥,强盗鸟和壮实,海燕” [1]13-14展现给读者的是一望无际的大海──美丽、浩瀚、神秘,大海里孕育着各式各样的鱼群和海洋生物,千百万化的大海有时水平如镜,有时波涛汹涌,因此老人把大海比喻成“la mar”(西班牙语女性),而年轻鱼夫则老人把大海想象成“el mar” (西班牙语男性);书中有非常丰富、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海洋生物,如鳅、水母、海龟、玳瑁、海豚、鲨鱼、刺嘴莺、野鸭等等,以及海洋生物的生理学特征,海洋渔夫的特别海洋食物,如龟蛋、鲨鱼肝油、生吃金枪鱼片等等,宛如一个个海洋博物馆里的活物,栩栩如生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尤其是象“海水已经变成了深蓝色,太阳射出的奇异之光,在水里变幻出奇异的光” [1]17,展现梦幻般的神秘世界。

特别是“他(主人公圣地亚哥)看不到绿色的海岸,只能看到蓝色山峦的山顶,山顶看上去白白的、仿佛覆盖着白雪,他还能看见云彩,云彩像是上空高高的雪山。海水深暗,阳光在水里形成了折光。无数斑斑点点的浮游生物在高高升起的太阳的照射下已不见踪影。蓝色的海水里,老人能看见的只有深深的大折光以及他那笔直地伸到水下一英里深的钓线。”[1]20这段如诗如画的美文体现出海明威丰富细腻的观察力和笔触功夫!

主人公圣地亚哥老人为了生存就必须向海洋挑战,他似乎有某种预感“今天,我会找到狐鲣和长鳍金枪鱼群,它们中间也许会有一条大鱼” [1]15。老人独特的形象“他浑身上下都很苍老。那双眼睛乐观而且永不言败,色彩跟大海一样。” [1]1虽然老人“形单影只” [1]5,但他是一个热爱生活、有关注“棒球赛” [1]6情趣爱好的普通人。

书中既有让人感到惊悚、紧张甚至惨烈的场面描写,如主人公圣地亚哥老人凸显的个性、与鱼紧张顽强的搏斗,包括与猎捕到的超出想象的大鱼,和闻到血腥、成群接队迎面多次扑来的鲨鱼展开着殊死拼搏等等,也有浪漫主义情调色彩的插入,如几次提及鱼类“” [1]18、梦见季节的海豚[1]40、45;也有西方文化宗教色彩的植入,如他妻子的遗物───彩色画《耶稣圣心图》和《科伯圣母图》[1]5、《天主经》、《圣母经》[1]35、36、49;另外,书中还植入老人的回忆,他曾经在卡萨布兰卡的一家小酒馆与一个大块头黑人搬手劲。竟然拗了一天一夜,最后他赢了,被别人称“冠军” [1]38-39,体现出他坚忍不拔的性格上。书中提到“飓风季节的天气中” [1]33;书中还植入老人的一个梦,梦见沙滩狮子[1]12!梦见黄色海滩,狮群来到海滩[1]46;老人在天黑的海洋上看见猎户座下方的星星[1]42;20世纪3、40年代的古巴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阶段,如飞机的影子惊起一群群飞鱼[1]40、传统的捕鱼文化受到现代机械化捕鱼的冲击;他是一个扼守传统捕鱼和自然法则的渔民,与奉行实用主义的年轻渔民是有区别的[1]2。书中谈及老人杀鱼是不是罪过的思辩[1]60-61;

书中有西班牙语词汇出现,如calambre[1]34等,圣地亚哥在文化上是“西班牙人”,但他同时又是一个“古巴人” [1] 导读2。

作品中有大量圣地亚哥自言自语的独白,因为作品布局就只有一个人老人在与鱼搏斗。而现实生活中圣地亚哥老人是一个有血有肉、很普通的渔夫形象 ,他也有普通渔民的俗语“水母,你这” [1]18,也有普通渔民的经济观“要是鱼肉好,在市场上能赚多少钱呀。”[1]25,使我们感到:不屈不挠的“硬汉”就是英勇无谓的普通渔民;他们不是假模假样虚构的“高大全”;他们给我们一种亲切感!海明威文学风格即平凡的真实中孕育着超越的伟大。书中大篇幅是描写老人捕鱼与保卫捕到的大鱼同很多凶残的大鲨鱼搏斗的场境。老人的硬汉个性形象、情节喜怒哀乐的跌宕布局,和西方文化的意蕴结合为一体,彰显出人类向海洋挑战,勇敢、执着和坚强等精神,作品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作家的写作风格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

二、老渔夫的硬汉形象

主人公是唯一的老渔夫圣地亚哥,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孤独的捕鱼老人,他在墨西哥湾出海84天却一无所获,遭到周围的人不解,甚至嘲笑,但他无所谓,也并未放弃希望。第85天,他独自一人驾船“走出去很远”,终于捕到一条“比船还大的枪鱼” [1]导读1。但在返航途中却遭到成群的鲨鱼争抢,经过两天两夜的残酷搏斗,他回到海港,“比船还大的枪鱼”只剩下一付骨架,他也筋疲力尽。

故事情节似乎并不复杂,但艺术大师海明威“精通于叙事艺术”的才能在这里发挥得可谓淋漓尽致,其实,之前他在文学上就已经有多部优秀的作品问世,如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9)、《永别了,武器》(1929)《丧钟为谁而鸣》(1940)等感人佳作。《老人与海》(1952)正是在作家多年磨砺的厚重、坚实基础上成功出炉的。另外,还有就是他具有驾驭“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的能力,使得《老人与海》结构呈现立体性和复杂性,特别凸显创新性,如主人公圣地亚哥老人就是海明威用多层细腻的笔调塑造的硬汉典型,他虽然已经有普通老年人的特征,但“那双眼睛乐观而且永不言败,色彩跟大海一样。” [1]1

全书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表达非常精辟和准确。老渔夫圣地亚哥在大师海明威笔下步步递增强化,一系列硬汉形象逐步呈现在我们面前,是那样亲切和感人。正如有人评论说“老渔夫象征着一种高度哲理化的人类精神,一种永恒的超越时空的存在”[2]。难能可贵的是:老渔夫面对生存的压力表现了高尚和洒脱的乐观态度,体现人类尊严──硬汉的人格特质;在厄运乃至悲剧结果的重压下仍然昂首挺胸,他是真正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不言放弃的硬汉典型。老渔夫圣地亚哥代表了劳动人民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如他在接连84天没有捕到一条鱼的困境中,不言放弃,再度出海。在远海上为搞定“比船还大的枪鱼”,竟然PK了三天三夜;拖着巨大的收获返航时却被凶猛的鲨鱼群盯上,老人也没有放弃或者逃跑,而是与抢吞他劳动成果的鲨鱼群展开殊死搏斗,鱼叉丢了就用刀,刀子折了就用船桨,桨把断了再用舵,正如有评论说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老人表现出来的鼓舞人类的勇气。

突出美国文化倡导的个性文化。老渔夫圣地亚哥始终是孤零零地一个人,在浩瀚无际的大海上划着小船漂泊,他先后与“比船还大的枪鱼”和鲨鱼群展开殊死搏斗。他个人与大鱼的PK谱写成一曲豪迈的、代表人类与自然、人与命运相抗争的颂歌,老渔夫精神升华为人类征服自然的精神力量。正如他所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1]

大师海明威采用高超的想象艺术,把作家和主人公老渔夫圣地亚哥的思想融合为一体,即在遭受了如此多的鏖战之后,他们在梦中见到了── 雄狮(力量的化身)。雄狮激励着人类向自然挑战、永不放弃的勇敢精神。因此,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颁奖词结尾这样评论海明威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最诚实、最大无畏的创造了我们这个苦难时代中真实人物的作家。” [3]

《老人与海》在结尾部分68-74页中,老人感到“超脱”、“海里有我们的朋友和敌人”、“被打垮反而轻松了”回到自己的“小棚屋”躺下睡觉。[1]69主人公如此淡定、洒脱,表明老人的内心强大的世界和从容潇洒的个性,因为他不是那种只会斤斤计较,把肠子悔青而又无济于事的悲观者!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视角以及不同的着眼点出发,表现各式各样复杂的感彩并发出各式各样的评论。如小孩曼诺林看见熟睡的圣地亚哥老人在呼吸和手就一直在哭,给老人买来咖啡、亲切谈话、买药等;而其他渔夫围在老人的船边,有人丈量了只剩光骨头的鱼骨架竟然高达18英尺!女游客看见被侍者用西班牙语解释的“Tiburon”的巨大的鱼骨。圣地亚哥老人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让佩德里科把它切碎做诱饵吧” [1]71 “得搞一支很好的鱼镖” [1]72。

三、《老人与海》的意蕴

关于《老人与海》的意蕴问题,作者海明威本人的说法似乎相互矛盾,如他曾经说:“没有什么象征意义的东西,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鱼就是鱼,鲨鱼就是鲨鱼,不比别的鲨鱼好,也不比别的鲨鱼坏。” [4]但在乔治・普林浦敦对他的采访中他又这样说:“我想有象征手法。” [5]《老人与海》毕竟是从散文《碧水之上:海湾来信》脱胎而来的,因此手法上的确有写实主义成分,正如大师作者海明威本人的上述说法“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鱼就是鱼,鲨鱼就是鲨鱼”,而且作家本人对创作对象的观察非常细腻,敏锐,符合文学的特质──真实!文体和文笔非常优美,人物形象和叙事也非常逼真,仿佛给人再现出当时的情景。但其后“我想有象征手法。”又该怎样理解呢?海明威在《老人与海》的创作中奉行“冰山原则”,处理人与自然斗争这一重大题材,运用象征主义手法通过赋予老人圣地亚哥、大海、“比船还大的枪鱼”、鲨鱼、群狮、小孩子等以丰富的象征和意蕴,使小说表现出的效果远远超出题材本身的内涵,呈现更为广阔的思想空间和余韵萦绕──如大海是主人公老渔夫圣地亚哥和其他渔民的生存依赖环境,但具有极端对立的双重性──既象征着是天堂,从美学角度来讲,大海是一幅“意味着许多东西”的写意画,因为提供了吃的食物,也象征着地狱,因为狂风巨浪、海啸、食人鱼可以吞食渔民;因此,可以说大海也是渔民为了生存挑战自然的角斗场,即主人公老渔夫圣地亚哥人生命运永远存在的挑战对象。老渔夫具有乐观、豪爽、勇敢、顽强等个性,捕鱼展示其强大的力量、勇气和毅力,从他身上看不见一丝衰败、悲观和沮丧,而是自信、有意志力、顽强品格的硬汉形象,这与美国移民开拓精神的象征存在吻合。如果说“比船还大的枪鱼”是海明威和笔下主人公圣地亚哥心中憧憬的那个宏大目标,当老人圣地亚哥希望钓到大鱼的时候,他果然钓上了前所未闻的大鱼,他自言自语对大鱼发出了赞美──身躯庞大、姿态优美、威力巨大、色泽美丽,使人联想到它象征着人类渴望劳动创造出奇迹。鲨鱼是老人生存竞争对立面的象征,也是生物自然法则的存在,代表破坏性力量。鲨鱼就是在老人实现获得劳动成功并保卫这个劳动成功时间段的侵略者──它们以强盗式的手段袭击老人的果实,鲨鱼象征厄运与灾难。那些不断扑来咬噬、吞吃“比船还大的枪鱼”的凶猛鲨鱼,象征阻止人类实现理想境地的各种磨难或孽障。老人与鲨鱼拼命搏斗充分展现出人类对磨难或孽障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狮子是力量和勇气的象征。作品中老人先后四次梦见狮子───第一次是老人出海前躺在自己的床上梦到狮子,第二次是他反问自己:“为什么狮子是我留在脑子里一件主要东西呢?”第三次是他在船上梦见了狮子,最后一次是小说的末尾:“老头正梦见狮子”。作家对狮子的反复强调意蕴人类精神和力量的永恒!揭示出深刻的“硬汉”主题!反复强调“狮子”,烘托出圣地亚哥潜意识对力量的向往和对磨难或孽障与厄运临危不惧的灵魂。象征着老人追求力与勇的搏击精神,这种搏击精神就是“海明威式”的硬汉性格。小孩子曼诺林,从五岁起跟老人上船学习捕鱼,象征着人类力量的可持续发展,即小男孩的出现象征人类的未来生命延续的维系物,他也是硬汉老人决不向艰难妥协的力量源泉。老人正是从孩子的鼓励下继续拼搏下去,他意识到:“要不是孩子,我早完了,这一点不承认可不行” [1],在与命运搏斗中,老人几次想到小孩,“要是孩子在这儿多好啊!” [1]小说结尾的点睛之笔,给圣地亚哥的硬汉性格注入了独有的乐观因素。圣地亚哥已经不是单纯的硬汉子了,他的背后是人类永恒存在的价值:自信、自强和自尊。圣地亚哥的硬汉形象具有浓厚的哲理性和象征意义。圣地亚哥这个老而不衰,不幸但不可战胜的英雄形象,表达作者一贯推崇的勇敢、坚毅、意志力等精神。

四、结语

《老人与海》具有新颖、独特的海洋文学风格和老渔夫的硬汉形象及丰富的意蕴,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大作得到肯定的效果是因为海明威精通于叙事艺术和对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无论在时代上、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风格上都是海明威创作水平的最高点。硬汉形象老人体现的勇气具有浓厚的哲理性意义和象征意义,同时也有其他意蕴的象征,这一切除了给读者留下了震撼感觉,也留下了想象的余韵。

【参考文献】

[1]海明威.老人与海[M].黄源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2]陈主.外国文学名著精解[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3]杨任敬.20世纪美国文学史[M].青岛出版社,1999.

[4]董衡巽.海明威谈创作[M].北京:三联书店,1985.

散文诗精选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国;北京孔德学校;教科书

北京孔德学校的成立既是一种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其偶然成因在于1917年,北京大学几位教授遇到了自己孩子入学的问题。当时京城的学校不多,且教育方式陈旧,于是他们决定自己办学。年底,、李石曾、钱玄同等人,创办了孔德学校。而所谓历史的必然,主要是当时正时值前后,新的文化和新的思想日益冲击着人们的心灵,学校也成为打响这场新旧文化之战的主阵地,旧式学校已不再符合时展的潮流,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新式人才,于是孔德学校在特殊的时段而成立。

一、北京孔德学校之概况

北京孔德学校实行的就是尊重个性的道尔顿教育法的学校。孔德学校的学制是十年:初小四年,高小二年,中学四年,共十年。关于孔德学校的办学宗旨,校长在孔德学校两周年纪念上,曾致演讲词:我们这个学校用“孔德”的姓做校名,是取他注重科学的精神。为注重科学的精神,所以各科教学偏重实地观察,不单靠书本子同教师的讲授。要偏重图画、手工、音乐和体育运动等科,给学生练习视觉、听觉、筋觉。从孔德学校的办学宗旨上,课程设置上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早年提倡的以美育代宗教的倡导,及其五育并举教育思想,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科书是传播文化与知识等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对一个学校来说不可或缺,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孔德学校的新式不只体现在它开明的办学宗旨、一流而博学的教员等软实力上,还体现在它走在时代前沿的教科书改革上。为改进孔德学校教务,该校还设有教务评议会,其中选定教科书作为其重要的会务之一,1918年春,召集、徐悲鸿、钱玄同等十几人举行教育研究会,来讨论有关修改教科书的问题。会议上大家提出了教科书所存在的问题等,他们并就各科教科书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建议,并萌生改编教科书,自行编订教科书的计划。

二、孔德学校教科书的特色

(一)用白话文自编国语,首用注音字母

孔德学校的一些举措常走在时代前列,比如孔德小学国文课的改革。当时,钱玄同先生向蔡校长和沈尹默主任建议,用白话文编写小学国文课本,而且从小学一年级起即教注音字母。接着,沈尹默、马幼渔、钱玄同等以“新教育研究会”的名义编写出了孔德小学一年级学生用的国语课本。1919年暑假后,孔德小学各年级国语课本,就都由陈大齐、钱玄同等编写。他们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课本为蓝本,从中挑选课文,加以审订,并用白话重写,加标点注音,然后油印成活页讲义发给学生用。孔德学校自编国语教材有着近二十年的历史,这些举措在当时都一种新的试验,白话文较文言文来说更容易理解,降低了难度,而儿童在学会注音后再学会拼读汉字,提高了自学能力,从而为学生的阅读与理解提供了更多可能。

(二)教科书编写者的审慎态度

教科书编写对语言的要求极高,文字应求精求美,而不可太粗太俗太陋。为此,当时的教科书十分注意语音、语法、文法的规范化。句子和文章的规范也是教科书编写者特别强调的。就曾经说过:我从前编纂孔德学校教科书,往往因一句话,斟酌半天。如“我在火炉边坐”,“我坐在火炉边”这两句话,都可以说得通。“在火炉边”这分句到底是搁在动词的前面或后面呢?要是说在动词的后面为好,那么,“我在操场上拍球”说做“我拍球在操场上”就不顺口哩。由此可见编写者的严谨与认真斟酌的态度,对文字的追求,因为教科书编写者知道自己肩负的重任,因为它面向的是众多受教育者,好的教科书要经得起考验。

(三)教科书选文的合理选用

教科书所选的内容与材料更是重中之重,它的材料应该是有益于儿童的生活,更是有益于社会的,孔德学校教科书编写也明显地体现出这一趋势,它格外注意选材的思想性和实用性,有“六大不选”―凡是文意与现代思潮相违者不选,思想消极足以窒碍青年进取者不选,作无病者不选,绮靡之文不选,带帖括气之文不选,矫揉造作之文不选。同时,选文也强调时代性,紧跟时代的潮流,如1926年北京孔德学校编写的《初中国文选读》第五册的选文内容,全部都与当时流行的“新诗”相关。除周作人、徐志摩、冰心的诗作外,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的散文诗、的《谈新诗》也在入选之列。如此选文意在使学生能接触到社会中前沿的新思潮,养成现代的思想。

(四)适用于儿童需求

教科书是为儿童服务的,因此以儿童的眼光才是衡量教科书质量的关键,要以满足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满足他们的需求为重。顾颉刚先生曾说过“要拣取历史上能反映时代精神的最精彩部分,作最亲切之描写,使学生对各时代的特色有真确的了解。”于是他于1924至1925年间为北京孔德学校作了历史讲演稿《国史讲话》,全书不长,却如同讲故事一般,用通俗的笔墨普及历史知识,顾先生采取的是平铺直叙、通俗易懂的平民讲史方式,将这个时期的历史框架勾勒得很有条理,这种轻松的氛围实在是引人入胜,它不像专业学术那样刻板,却又不失严谨之风,符合学生的需要,使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既能掌握历史发展的逻辑,又能在字里行间探索历史的趣味性。

三、孔德学校教科书的启发

(一)重视教科书的力量

教科书对于学校对于社会都不容小觑,孔德学校正是意识到了这点,挖掘其无形的强大力量,使它对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的学识,发扬孔德学校的精神,弘扬新时代的思想等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首先,孔德学校教科书锐意改革,在北洋政府教育部决定推行白话文教育之前就用白话文编写教科书,不失为一种创举。其次,教科书成为点燃并传递现代新思潮的火炬。它在内容上积极宣扬新思想新文化,开启了人们的心智,陶冶了儿童的高尚情操。此外,教科书在积极唤醒民众觉醒上也发挥了重大作用,如在《现代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讲到的原因,作者写道:“清朝自成同以来,外交一回一回的失败,竟弄到上面所说的地步,这是何等的刺激!一般有心的人受到这样的刺激,把当前的切身问题设法求得一个解决的。”总之,教科书如一把火炬,使新思想以燎原之势燃起。

(二)教科书是具有时代性的

时代是进步与发展的,随着新事物的涌进,因此教科书也要紧跟时代步伐,没有永不改写的教科书,孔德学校的教育者对教科书有深刻的认识与见解,由此改编了适合自己学校、适合新时代l展需要的教科书,从而培养了一批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周予同先生曾说“教材对于学生的影响,量的关系比较少,质的关系比较大”,教科书的质量关系着受教育对象的发展,教科书内容是落后还是进步,是消极还是积极,都需谨慎选择。随着社会上运动的开展,西方教育思潮的广泛传播,使教科书的编辑方针进一步朝着合乎时代潮流和实用这一方向发展。教科书不仅要关注社会动态,注重观点内容的更新,还要注意编排体例、文体等发展。

(三)教科书要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

教科书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它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活力的儿童,因此教科书绝不是知识内容的简单堆砌与叠加,它所呈现的内容不仅要与儿童特定心理阶段相契合,还要满足他们的真正需求。钱秣陵先生也说过,教科书以养成“眼光”为要旨。在选地理教科书时曾说到“现行之教科书均不合用。愿介绍较宜之教科书,上海地学研究会所出之高等小学及中国[学]教科书,较适宜于养成眼光。讲本国地理,必以外国地理为对照,始能养成世界眼光。”不仅是地理科目需要选择适合学生的版本,其他诸科也是如此。因此,首先,教科书编写应注重结构的合理化、科学化,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其次,教科书内容要加强与儿童生活、社会的联系,使教科书应充当起与外部社会沟通联系的桥梁;再者,好的教科书少不了一定的趣味性,才能成为儿童所喜闻乐见的教科书,并富有感染力。

(四)于不足之处寻进步

孔德学校作为一所优秀的学校,至今有八十余年的历史,它的教科书颇具有自己的特色,有很多创新之举,教科书编写队伍也非常优秀,所有这些都为后人积累了宝贵的学习经验,值得后人研习。但对任何一本教科书来说,都没有绝对的完美,对其他事物来说也大致如此。孔德学校的教科书系列也确存有不完满之处,比如它在国语编排体例上需要从右向左翻看,课文内容也是竖式排版;内容上某处可能过度注意儿童的趣味性而过于简单而无必要等等。我们要在借鉴孔德学校教科书的一些优点及其宝贵精神的基础上,再借鉴它一些细微不足,不断完善教科书的各项事业,使学生通过教科书的使用来获得更多的思考,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参考文献:

[1].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53,249.

[2]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北京文史资料精选[M].东城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