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狼文言文

狼文言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狼文言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狼文言文范文第1篇

原文: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中肉,似甚涎垂,步亦步,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示以担空,狼乃止。屠即径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则死狼也。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亦可笑已。

译文:

有个屠夫买了肉后回家,已经是傍晚。忽然有一只狼,看到屠夫担中的肉就不停的流口水,屠夫很害怕,就将刀拿出来吓它,狼退后了几步,当屠夫再次走的时候,又跟着他。屠夫没有办法,将肉挂到树上早上再来取。屠夫将肉钩着挂在树上,狼就没有跟随屠夫,屠夫回家。黎明的时候,屠夫回去取肉,远远的看见树上挂着个巨大的东西,屠夫大惊,徘徊的上前去看,原来是个死狼。发现狼的口中有肉,肉钩钩住了狼的上腭,狼的皮很值钱,大约十两银子,屠夫小赚了一把。真是可笑啊。

(来源:文章屋网 )

狼文言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传统文化,教学,传承

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初中阶段学好文言文是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继承、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加深对我们优秀文化的理解和把握,更好地发扬我们伟大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一、通过提高学生素养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语文教学要充分展示和挖掘传统文化优秀文言文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地进行文言文教学,学生就会受到感染和熏陶,长期的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学生自己的人生观。近现代无数名人的早期求学经历都说明了这一点证明,例如鲁迅,等,他们都是接受了扎实的传统文化教育,才为他们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传承着真、善、美的崇高道德标准。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使他们为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是智仁勇三者,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强大的功能,努力引导学生在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使学生与传统文化文本的对话过程中,能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通过静心阅读,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摆脱浮躁,逐步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利用文言文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一些课堂教学活动,能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最大限度地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素养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通过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是我门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我们讲究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能单单以文解文,进行空洞的、枯燥无味的文言文授课,不能再追求一切为了考试的授课目标,我们必须改变授课方式,把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自己的任务,把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只有以学生素质的提高为重,才能在教学时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搞好文言文教学。学生才会受到感染和熏陶,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把文言文的学习过程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例如在学习蒲松龄的《狼》过程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明白,遇到人生中的一些艰难险阻,我们不能一味迁就、妥协,应该敢于正视问题,并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比如课文中说“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充分说明了“狼”作为一个敌人,他充满了贪欲,也表现了狼的狡诈。最后屠夫终于识破了狼的最终目的是吃掉自己,他勇敢与狼作斗争最终杀死了两只狼。我们中华名族自古就有尚武精神,有一种坚韧不拔和不妥协的气概,通过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要勇于直面艰难险阻,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不断在人生的路上奋勇前行。

三、通过创设文化课堂情境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言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闪耀着理性思维的光辉,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文言文与思想品德的直接以德育为目标的教育不同,他是一种隐性的德育教育。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就应该努力创设适合语文课堂尤其是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情境,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比如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情境,还可以利用相关影像资料等,把音乐和文学有机融合,比如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古典歌曲,渲染一种气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在耳濡目染之中,感受到中国文化艺术的古色古香之美。

四、通过审美教育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美”存在于世间的每一瞬间以及每一角落,我们只要用心去感受和体会美,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美的体验,当然文言文教学也不例外。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审美教育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感性的内容,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对文言文的理解很大程度还停留在感性认识上,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借助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吟唱等方法,通过感受美等多种教学手段触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初步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言文与美术相互渗透是文言文的又一大特点,在反复诵读之后,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让学生用直观的画面表现文言文的内容,这也不失为一张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多学生有不错的美术基础,把对美术的喜爱迁移到语文学习中,非常喜欢这种表达方式,充满学生各自审美特点的作品纷纷涌现,是因为他们自发地挖掘诗歌意境的结果,学生借助直观的画面,文言文的意境被大大地丰富了。

总之,中学文言文教学对加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重要作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通过提高学生素养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创设文化课堂情境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审美教育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高超,《文言文教学目的及误区浅探》[J],语文教学通讯,2005

[2]王珏,《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再认识》 [J],语文教学之友,2001

狼文言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言文;趣味;品读

文言文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星星,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经常会听学生问学文言文有什么用?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老鼠拉龟,无从下手,苦寻不得法,因而对文言文有种望而生畏之感。其实,细心品读,用心感悟,文言文还是趣味无穷的。这关键是如何把文中之“趣”深层次挖掘,让人在笑意中去感悟文章的真谛。

一、趣在寓意

老舍对蒲松龄文章有过这样的赞誉:“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说的就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志异》,这是一本极具寓言化的志怪小说,文章在嬉笑怒骂中顺手拈来,人、神、鬼、狐俱可为主角,故事中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借此喻彼,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七年级课文《狼》这篇文言文,就出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写一个屠户归途遇狼,起初畏惧退让,后来奋起搏斗,终于击毙两狼的故事,情节紧张曲折,波澜层叠,引人入胜。一个屠户夜归遇狼,势孤力单,自然恐惧万分,唯有向狼示弱,望以骨头止狼,但贪婪的狼又岂肯止步?活脱脱地把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表露无遗,但狼无论多么狡诈最终的结局不禁令人哑然失笑,“禽兽的变诈手段几何哉?止增笑耳!”文章戛然而止,令人品尝其辛辣之味时又有点忍俊不禁。

文章并不单是写狼,其寓意是指生活中像狼一样的恶人或恶势力,这些恶人恶势力也曾霸道,他们抓住了人性的一些弱点,肆意践踏善良,为祸人间。

二、趣在读音

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赵元任告诉女儿,自己研究语言学是为了“好玩儿”――“好玩者,不是功利主义,不是沽名钓誉,更不是哗众取宠,不是一本万利。”这大概是他个性和志趣的写照吧!以下就是赵元任为了“好玩”而作的《季姬击鸡记》一文:

季姬寂,集鸡,鸡即棘鸡。棘鸡饥叽,季姬及箕稷济鸡。鸡既济,跻姬笈,季姬忌,急咭鸡,鸡急,继圾几,季姬急,即籍箕击鸡,箕疾击几伎,伎即齑,鸡叽集几基,季姬急极屐击鸡,鸡既殛,季姬激,即记《季姬击鸡记》。

其意思是:季姬感到寂寞,罗集了一些鸡来养,是那种出自荆棘丛中的野鸡。野鸡饿了叫叽叽,季姬就拿竹箕中的小米喂它们。鸡吃饱了,跳到季姬的书箱上,季姬怕脏,忙叱赶鸡,鸡吓急了,就接着跳到几桌上,季姬更着急了,就借竹箕为赶鸡的工具,投击野鸡,竹箕的投速很快,却打中了几桌上的陶伎俑,那陶伎俑掉到地下,竟粉碎了。季姬睁眼一瞧,鸡躲在几桌下乱叫,季姬一怒之下,脱下木屐鞋来打鸡,把鸡打死了。想着养鸡的经过,季姬激动起来,就写了这篇《季姬击鸡记》。

全文共76字(连标题81字),每字的普通话发音都是ji。这篇短文如果说看,大家基本能看懂,可是如果你读给别人听,别人是无论如何也听不懂的!因为文章只用一个声母和韵母,用不同语调来叙述一件事,由此看来,我国的文言文真伟大而新奇!竟然有只能看,不能读的文章。除了中国的文言文,恐怕是再无其他语言能做到了。如此趣挚、好玩,简直趣味横生,不得不让人拍案叫绝。

三、趣在对偶

唐代杜甫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正验了香港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有唐伯虎和师爷之间的“对对子”,师爷被气到倒地喷血的一幕。戏中语言虽然有点粗俗,但不得不令人捧腹大笑,这就是我国的古代文学中对偶修辞的魅力。对偶是我国古代文学常用的一种修辞,它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言简意赅,意义深远。如下面一联: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

这一对联,取其谐音:“童子”和“桐子”,“落”与“乐”;“丫头”和“鸭头”,“咸”与“嫌”。相对成联,言简意赅,把“童子打下桐子的欢乐,及丫头嫌弃鸭头太咸”的情形刻画得惟妙惟肖,称得上是“绝对”,细细品味,当中的幽默会令你会心一笑,意犹未尽。

对偶句的作用能够高度概括所要表达的内容,使之凝练集中。还能够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整齐、语句匀称,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文言文中的有趣的对偶也随处可见。

如,《岳阳楼记》一文,写到的洞庭湖水动若脱兔,静若处子。有汹涌澎湃的冲动,也有心平气和的安宁。如其中有一联“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借“金”喻“月光”;借“璧”喻水中的“月影”,用简短的八个字构成一组对偶句,描绘了月下洞庭湖水宁静之态。水面泛着金光,水中月影相随,水与月就这样静静地相依相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情此景,妙不可言。

四、趣在简练

我国古代许多不朽的作品历来以简约精练著称。除了文言本身就包含着简练的因素:一是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比较少;二是文言文多省略,省去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的情况很常见;还有就是使用白描的手法,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大千世界。鲁迅先生曾说:“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不少的名家注重了语言的锤炼,讲求“微言大义”,所以,就形成了文言文简练的风格。

如,八年级语文课本《湖心亭看雪》一文,第二段重点写湖中雪景。“大雪三日”使得“湖中人、鸟声俱绝。”正是在这样的天气里,竟有人深更半夜,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足以显现作者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气质。正是这种“雅兴”和“气质”,才使作者笔下的“湖中雪景”如此生动、形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第一句从总体形象入手,叠用三个“与”字,写雾写云写山写水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上下一白”中的这个“一”字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第二句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等。这是朦胧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量词的提炼可谓精妙绝伦,“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内涵丰富,不露斧凿之痕,是文笔简练的典范。

综合来说,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对话,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趣味十足,而全文仅一百多字,笔墨精练含蓄令人惊叹!掩卷遐思,怎么一个“妙”字了得!

狼文言文范文第4篇

由于学习的兴趣不断降低,许多学生对文言文的掌握并不理想。如果能把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法引入文言文教学,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就会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蒲松龄与柳宗元堪称是妙笔生花的艺术大师。仔细观察分析他们作品中貌似不同的生活画面,我们会发现,其实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本文就以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狼》和下册《黔之驴》两篇文章作分析对比,探讨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通过比较阅读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一问题。

一、 作品本质分析

1.情节相似

《狼》讲述的是一个屠夫机警地杀死两只贪婪狡诈的恶狼的故事。《黔之驴》讲述的是一只老虎精心策划了一场吃掉“神”一样对手的驴子的故事。从概述上讲差距很大,可本质上差别并不大。文章开始我们能看出故事的主角都对他们的对手充满恐惧,但最后主角都胜利了。屠夫是从防守转到进攻,一举消灭两只狼;而老虎是从试探性的进攻转换成实质性进攻,吃掉了“神”一样的对手。这种结果都符合国人的“邪不胜正”传统习惯。

2.写作手法与主题形象相似

两篇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面对强大的对手,善于斗争者就一定能取得胜利。屠夫看到狼的时候是这样写的,“屠大窘,投以骨。”起初想以德服人,怎奈两只狼是贪得无厌的,最终屠夫丢掉了一切幻想,拿起扁担抽出刀与狼搏斗并将其击毙。老虎呢,在林间看见一只驴(庞然大物,以为神),也是先生畏惧,机警试探之后躲起来观察对手,最终也是“咬其颈,食其肉”。这两篇课文对现在生活优越的青少年来说有着很强的教育意义,他们缺乏的就是一种敢于斗争的精神。其次,再看形象描写,两篇课文尽管篇幅较小,却成功地塑造了鲜明人物(动物)形象。从屠夫身上的生活气息到对老虎的细腻描写都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虽然主角是两种,但两者身上的共同点很多,如机警、勇敢等。他们遇到了看似强大到不可战胜的敌人时没有退却,相反,靠着自身的智慧和耐心战胜了敌人。

3.细腻独到的心理描写

在《狼》一文中,我们能看到“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以及“狼假寐”等。而《黔之驴》中分别出现了“终不敢搏”、“慭慭然,莫相知”、“虎因喜”等。在这些细致的心理表述中,我们不光能看见屠夫的各种心理变化,也会发现原来老虎也这么可爱。此外两篇文章还用动作描写来揭示主角的内心。细致地描写出老虎由试探到击毙对手以及屠夫由妥协到反抗的过程。同时,文言文中最讲究的就是炼字,这两篇课文也不例外。《狼》这篇文章中的“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等描写都耐人寻味。《黔之驴》中“稍出近之”、“断其喉,尽其肉”等诸多描写也是十分的精彩。

二、 同等的思想感情与表达形式

这两位作者相差千年,一位在唐朝一位在清朝,为什么思想情感却这么相似呢?这就要引导学生们去自主探究。通过翻阅资料,我们发现这和两个人身处的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同时又与他们各自的性格和经历相联。两个人都处在封建社会,比较了解民生疾苦,也都敢于表达个人见解。从个人经历上讲,蒲松龄有些悲惨,早年成名历次考试却不高中,最终只能做私塾先生。柳宗元考中进士但因参加了永贞改革而仕途不顺,屡次遭贬最终客死异乡。相似的经历与命运注定了他们拥有相似的情感。

其次,蒲松龄与柳宗元为什么都要写这样的寓言故事呢?这也是与其所处的时代有关。蒲松龄生不逢时,恰逢满清大搞“文字狱”,很多东西不能写,蒲松龄只能写写狐怪小说慰藉自己;柳宗元久参政治,对当时的政治环境与政治倾向十分的不满,又不能明说出来。两个人都有一种欲说不能的苦楚,所以只能用寓言故事的形式来发泄,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

由此可以看出,两个人都是绝世才华却身处逆境无以伸展,蒲松龄写《聊斋异志》被朋友称为不务正业,临死还大呼自己一事无成。柳宗元虽有《柳河东集》却也不过是后世给冠以的美名。从文章性质来看,蒲松龄开创了古代鬼怪小说的传奇体,并成为巅峰之作。而《柳河东集》也开创了柳宗元独一无二的写作意境。

狼文言文范文第5篇

一、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是基础

课程标准是我们的教学基础依据,所以教师要深入研究新课标,明确新课程标准对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的不同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五至六年级的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程标准中对七至九年级的文言文阅读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由此可见,新课标对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小学阶段只要求背诵古诗文,对文言文的教学基本没作任何要求,而中学阶段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二、激发学生情感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到了中学还是不理解为什么要学没实用性的文言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地启发引导他们。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文言文是我们的精神遗产,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当然,讲大道理来说理,七年级的学生不一定能接受,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动的事例和深入浅出的说理,比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就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法国这个民族是非常重视自己的民族语言的,国家可能被侵占,但语言绝不能被占领。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所以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文其实是很有用的,让学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从而激发学习文言文的情感和兴趣。

三、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是关键

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是中小学文言文衔接教学的关键性环节。小学生,由于刚刚接触文言文,教师讲得多,到了中学,则要慢慢地过渡到自己学。中学阶段的学习习惯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学习无捷径可走,主要是通过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其义自现”,要养成课堂上默读、大声朗读,语文课前两分钟预备铃读背文言古诗文的习惯。可以教他们根据记忆规律有效背诵,抵制遗忘,养成积累名言佳句的习惯等等。

四、优化教学方式方法是根本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法,但教师的教法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引导者的作用,因此教师优化教学方式方法是文言文教学衔接的根本。教师不仅“授业解惑”,还应该交给学生“钥匙”,让他们去打开语文知识的大门。

1.诵读方法的指导

小学阶段,朗读文言文强调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中阶段,要让学生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比如,《陋室铭》的体裁是铭文,那么,怎样让学生读出韵味呢?教师可先介绍铭文特点,告诉学生铭文是押韵的,这篇课文押“ing”这个韵母,押韵的字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对于这些押韵的字,我们要稍微读重一点,其他字要读轻一点,也就是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才能读出韵味。至于感情,学完整篇文章,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可以让学生深情并茂地齐读或以角色朗读。

2.讲故事方法的训练

狼文言文范文第6篇

一、努力创设情趣,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不爱文言文的最主要原因是觉得文言文枯燥,语句理解上有障碍,因此要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就必须在“活”“新”上下工夫。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法:教《岳阳楼记》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领会洞庭湖胜景,岳阳楼阴冷、晴明等画面的意境,从中领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在学习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狼》《桃花源记》等,我就先把它们编成一个个生动小故事,讲给学生们听,并给他们留下悬念,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强了,学习起来也就兴致盎然了。

二、指导学法,授之以渔

教学贵在教给方法,古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注意学法的指导,授之以法,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一)指导积累

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我让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建立“文言文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内容包括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了解它们古今意义上的差别,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通假字等。积累不能只限于该篇,需回顾以前的知识,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

(二)指导诵读

文言文的诵读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的重要途径。要顺利地理解课文,通读课文是前提,要让学生多朗读,可以通读全文,读准字音,了解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停顿;可以朗读一些重要语段,进行精段品读,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指导学法

学习文言文要读懂、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如何翻译文言文呢,有经验的老师总结为1“留”,2“删”,3“补”,4“换”,5“调”,6“变”。这样学生就容易掌握了。

三、指导古为今用

狼文言文范文第7篇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坡也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于自知。”这些都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必须反复地熟读文章,这充分表明了“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读”大致可分为“认读、译读、品读”。所谓“认读”是指“初中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本”。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对所学文言文有一个正确的范读,除了让学生自由朗读外,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朗读,进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比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让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等人物对话。“译读”是指训练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大意,并标注自己不懂或难以理解的地方。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理解翻译文章,能更好地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品读”是指教师立足于文言文课本,精心设计一些引导问题,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比如,在《狼》这篇文章中,可以通过以下句式引导学生品味课本:①从文中,我读出了的狼。②从文中,我读出了的屠户。③从本文中,我感悟到了的道理。通过以上三个环节让学生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在朗诵中感知、领悟所学文言文。切记,一定要重视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创新文言文教学情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生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当适当地导入,创设相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融入文言文的教学中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解决自己遇到的难题。例如,在学习《木兰诗》时,教师可以先播放电影《花木兰》中的精彩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文本的欲望。归还学生课堂主人的权利,遵循“自学字研、问难研讨、教师精讲、达标运用”的教学模式,采用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先独立地理解、感悟文章,然后针对学生遇到的难点,教师再重点讲解,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文章中有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学生很容易产生疑问,为什么将军死了,壮士都回来了?小组讨论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引导,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互文”这种修辞手法,加强记忆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参与教学过程中的乐趣,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三、重视文言文语言教学

狼文言文范文第8篇

七年级教材中的文言文是中学生真正进行古文阅读的“起点”,是一块新奇而充满挑战的“跳板”――有助于学生达到新课标关于初中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怎样用好这块“跳板”是教师在实际教学时的大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精彩导入,有助激奇激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是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努力攀登,向着自己认定的目标奋进的催化剂。根据七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心理特点,教师可采用讲述生动故事的导入法激趣,如教师可请学生讲述现代文版本的寓言故事导入《郑人买履》、《刻舟求剑》;也可采用解题导入法激趣,如导入《幼时记趣》时,笔者对学生说:“同学们还记得童年时令人捧腹的趣事吗?(学生无需举手,自由讲述),幼时记趣即‘记幼时趣’,意思是记叙儿时的一些趣事。我们一起穿越到清朝看看儿时的沈复有哪些趣事。”学生一下子抓住文章主线“记趣”来接触文本的中心内容;教师亦可采用新旧知识联系导入法激趣,如教学《黔之驴》时,可引导学生回顾寓言的相关知识导入;教师还可采用巧设悬疑激趣法导入《梦溪笔谈》二则、歌画情境激趣法导入《三峡》……当然,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具体的文言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导语。成功的导入语就是一块新奇的“跳板”能把学生引入文言文的优美的意境,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

二、“重新识字”,突破字词挑战

南宋教育家朱熹认为在“一字一句,分晓真切”的前提下,反复诵读文言作品,方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因而,教师不仅要引导七年级学生用现代的语音准确读通、读顺文言文,而且要让其理解这些字词的意义,真正把字词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水到渠成地口译全文,概括文章大意。在这个“重新识字”的过程中,学生要着重突破字词的挑战:

1.学生要应对通假字的挑战。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原来是音同或音近的,但由于古今音的变化,后来变得不同了,其实字的通假现象的成因比较复杂。教师要引导初学者从字音上去归纳识记通假字:七年级文言文中通假字几乎是同音通假,也就是声韵母都是相同的,如《于园》中的“瓜洲步五里铺”,其中“步”通“埠”;鲜有同韵通假,即韵母相同也鲜有同声通假,即声母相同的通假字。

2.学生要应对古今异义词的挑战。文言文中的不少字词的意义与用法与现代汉语的用法有很大的差别,即古今异义词。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初学者注重积累:词义范围缩小类,如《赵普》中“寡学术”中的“学术”一词,古义为“知识学问”,今义则为“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词义扩大类,如《黔之驴》中的“益习其声”中“益”一词,古义为“逐渐”,今义则为“逐渐,好,更加等”;词义的转移类,如《赵普》中“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中的“龌龊”,古义为“形容人过分谨慎,拘于小节”,今义则为“不干净,比喻人品质恶劣”。

3.学生要应对词类活用的挑战。文言文中,有些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语法功能,并且词的意义也会发生一定变化,此类现象被称为“词类活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正确分析其用法,理解其意义。例如,学生知道了“两个名词连用,除并列结构和偏正结构外,其中有一个名词就可能活用作动词”这条规律,就很容易判断“遂以名楼”中的“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命名的意思。

4.学生要应对常用文言虚词的归纳运用的挑战。七年级文言文最常用的文言虚词为“之”、“而”、“其”、“以”等,数量并不多,但用法很灵活。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掌握常用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学生就可以轻松应对阅读中文言虚词的挑战。例如“之”字的用法十分灵活,兼有多种词性和意义:用作结构助词时可译为“的”,如“方为秋田之害”;用作语气助词,调节音节,无实在意义,如“久之”;用作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也可不译,如“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用作代词时要联系上下文判断具体指代的内容,如“而忘操之”;用作动词时,可译为“去、到、往”,如“至之市”。通过归纳掌握虚词用法,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5.学生还要应对辨析运用一词多义的挑战。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多,只有通过比较辨析,才能了解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以及其中的联系。一词多义一般由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构成。辨析文言文的多义词应从基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如《郑人买履》中“已得履”的“履”解释为“鞋子”是本义,而《梵天寺木塔》中“人履其板”的“履”就引申为“踩”。 “明察秋毫”中“秋毫”本义指“秋季鸟兽的毫毛”,比喻义则为“极细小的东西”。

三、诵读精思,探究文本内容

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笔者认为这种传统的“诵读”尤其适用于文言文教学,诵读文言文能营造一个学文言的语言环境。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与时俱进”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齐读、小组合作读、分组竞赛读、分角色读……以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文的情境中去探究文言内容,以收到古文教学应有的效果。比如有时用音乐诠释文本帮助学生诵读会意,有化难为易的效果。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尽管已经落实了字词,疏通了文意,学生也花了很长时间朗读文章,但背诵时还是困难重重。这时笔者灵机一动,找来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反复播放,歌词即为《水调歌头》的内容。学生们如痴如醉地大声跟唱,很快就把歌词全记住了,轻而易举地征服了诵读精思的挑战,加深了对文中字词句的理解。后来拓展阅读时,学生还学唱了李商隐的《无题》,李煜的《虞美人》等,既反哺了文本,又增加了文言文课外阅读量。

诚然,新颖独特的探究文本的方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更大,也挑战了学生对文言文信息整合、比较、提升、品评的能力。但是,教师要指导七年级学生依据不同的课文内容灵活探究。比如为《三峡》设计旅游方案;评论《梵天寺木塔》中的匠师和喻皓;改写小话剧《狼》;为《黔之驴》出检测卷……不管哪种探究方式教师都要全程参与指导,学生定会以极大的参与热情潜心钻研课文,真正弄懂原文字词句,仔细揣摩文中人物情感,深刻领会文章主旨,这样课文的教学任务不就较好地完成了吗?

用好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这块新奇而充满挑战的“跳板”,就会让学生对古文更好奇一些,面临的挑战更简单一些,学习更幸福一些!

参考文献:

[1]王琳.浅谈高中古文教学探究式学习方式[J].成才教育月刊,201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