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琵琶行翻译

琵琶行翻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琵琶行翻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琵琶行翻译范文第1篇

学习文言文,就要会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对于考试,文言文的翻译既是重要的语言综合训练,又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文言文知识的重要标志。文言文的翻译虽说较难,但仍然有章可循,在复习中,我把文言文的翻译整理为“增补、调换、留借、删减、互联”五种方法。

增补法

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如果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特别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兼语,不增补全句子成分就译成“叫进来,让拜见夫人”,直接译出来,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补后的句子应该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成“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调换法

文言文中许多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经常出现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统称倒装句),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原句顺序翻译出来,意思就含糊不清。如“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译成了“曾经学习弹琵琶向穆、曹两位乐师”,让人不知所云,调换成正确的语序“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后就译为“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弹琵琶”。

留借法

“留”即保留原文不用翻译。翻译文言文时,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号年号、典章制度和度、量、衡等专有名称直接留用,不用翻译。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一句中,“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须翻译照用即可。 “借”即借用相关的词语代替现有的词语,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文言文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没有现成的字词,只得借用相关的字词来寄托所要表达的意义(即许慎在《说文》中称之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在文言文翻译中,如果不懂通假借用,有的句子是无法翻译的。如“操吴戈兮被犀甲”(《国殇》)和 “颜渊蚤死”(《论衡》)两句,“被”通“披”,“蚤”同“早”,如果不会“借”,你将无法翻译通这些句子,不信试试?

删减法

文言文虽以言简意赅见长,但有时为了表情达意,会增加一些字词,删减法就是把多余的文言词语删除。有两种情况较常见:一是偏义复词或同义连用中,要删除这些词中陪衬的词素。像“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中的“异同”就是偏义复词,意义偏重在“异”字上,翻译时要把“同”字删去,译为“不应当有所不同”。类似的有“死生,昼夜事也! ”(《〈指南录〉后序》)、“我有亲父兄”(《孔雀东南飞》)等,都偏重在加点的词上。二是有些文言文中有无实义的句首发语词或句中助词,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可删去不译。如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中加点的“盖”字就不用翻译。

互联法

琵琶行翻译范文第2篇

关键词:情境教学;文言文;语文教学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占了教材的很大比重,也是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较为困难的一部分,文言文可以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如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成为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情境教学法在导入文言文课堂,激起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共鸣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画面展现情境

用画面展现文言文中的情境,可以把抽象的文言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真实化。虽然文言文讲的都是中国古代的人物和历史事件,但是教师可以在文言文课堂引入时,先播放一段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或者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情境中来。

例如,在讲到《阿房宫赋》这篇文言文时,在进行课堂导入前,我收集了大量的关于阿房宫的照片和图片,还下载了一个介绍阿房宫的视频,视频不长,就5分钟,非常适合在课前给同学们播放,让学生对阿房宫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我一开始用PPT放映照片的时候,同学们的注意力就全部集中在大屏幕上了。学生的兴趣已经被完全激起,对接下来的文章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以音乐渲染情境

在情境教学中,把音乐和文学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等感官,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不同的文言文内容,配上不同类型的音乐,更容易将学生带入到文言文情境中去。用音乐渲染情境尤其适用于抒情的文章,或者是感彩较强烈的文言文,我会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选取不同类型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把同学们带入语文课堂。

例如,在讲到《琵琶行》这一时,我用了图片和音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文言文教学。很多同学不知道琵琶这种乐器,所以为了给大家普及一些课外知识,我首先花了几分钟介绍了这种乐器,然后在我进行朗读示范的时候,用琵琶演奏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催人泪下的背景音乐,一下就把课堂气氛带动起来了。因为,《琵琶行》讲的是白居易借助琵琶女的凄凉身世,来抒发自己因被贬和受到政治打击所引发的抑郁之情。通过琵琶女形象的塑造,从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艺人、乐伎的悲惨命运,并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真实情感。

用凄凉悲情的音乐,将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中,仿佛自己来到了江州,在凄美的夜晚,听着琵琶弹奏的乐曲,秋风瑟瑟,枫叶飘飘……

二、以表演体会情境

情境表演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情境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进入角色或者扮演角色,让学生对文言文中的角色产生真切感,加深学生本人的内心体验。

例如,在讲到《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言文时,我先带学生把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翻译和讲解,在学生读懂文章大意之后,将全班同学分成小组,每组6个人,进行角色扮演,因为在文中刚好有6个角色:邹忌、邹忌的妻子、妾、朋友、徐公和齐威王。我要求学生要在遵从原文意思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情境添加和扩展,让学生们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导演编排能力,给每个小组10分钟,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最后,在所有小组中选出演得最好的一组和最好的演员,并颁发最佳男女主演、最佳男女配角、最佳编排奖。

三、以生活展现情境

以生活展现情境是指依照教学计划和文言文实际内容,结合时令季节等特点,确定观察的主题,根据文言文的主题,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带入生活的情境中。这种情景教学法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并可以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找到依据。

例如,在讲到《劝学》这篇文言文时,我让学生都讲讲自己学习的经历,比如碰到挫折的时候是如何应对的,父母平时都是怎么教导我们学习的,这些问题,每个学生都会碰到,而且还深有体会,这就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自我总结。然后,再来讲解《劝学》,更能引发学生兴趣,并从中得到启发。

情景教学法是适应新课改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十分适用于枯燥乏味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情景教学法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教材的亲切感;以真切的感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深远的意境,激起学生拓展课文的想象力;以蕴含的理念,诱导学生提高对事物的识别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情境教学方法,并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吴丹.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法[J].教法交流,2011(6).

[2]吴军.本是同根生:用现代汉语语法引导中学文言文教学初探

[J].教师,2011(3).

琵琶行翻译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言文;习惯;创新;信心

文言文,虽然记录的是面目模糊、年代久远的古人古事,语言生涩难懂,不少学生都不情愿深究文言文这一部分内容。可是一旦跨越语言障碍,重视其文化、文学因素的挖掘,完成教学目标之后,学生必定能够通读文章,被优秀的文化所吸引。所以,要想创新高中文言文的教学,一定要营造一个生动灵活的教学氛围,打通现代汉语与文言文的接点,创设学生生活与文言文之间的共同点,打造一个别具活力且开放的教学舞台。只有这样才能让文言文教学焕发出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这一宝贵的文化瑰宝,体会古人的思想精华,在潜移默化间学会为人处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创新教学成为教育的关键内容。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将文言文教学的重点难点把握好,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选择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育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阅读美文的习惯,并结合多媒体教学,创设高效轻松的学习氛围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事实上,文言文学习也可用这样的方式。并非所有学生对于文言文都有巧妙的学习方式,语感也并非与生俱来,在纠结文言文要如何才能学好的时候,为何不尝试着回归汉语语言的根本。即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创作情感,领略作者的创作情怀,逐渐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除此之外,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枯燥地讲解文言文中词、句、段的翻译,这样会使得文言文更加枯燥乏味,因此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适当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或生平遭遇等等。如今,多媒体技术也得到普及,这有利于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上尽可能吸收更多的知识。

例如,笔者在讲解《琵琶行》的时候,为了营造那种民生凋敝、封建社会官僚腐败的氛围,在课间先用多媒体播放琵琶弹奏的《西江月》,让学生赏析,并提问:“不知道刚才这首曲子有同学知道使用的是什么乐器吗?你们听了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们现在请几位同学为我们描述一下。”连续问了几个同学,都说很难描述。于是笔者就导入了《琵琶行》这一课文。

二、通过当代视角了解文言文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寻找学生与文章的共同点,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以现有的阅读经验与生活经验,产生与文章、作者的思想共鸣。

例如,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与实际相结合,寻找一些文章与当今相同的政治主张,如“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等等治国理念,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的传承,是先贤通过实践所得出的智慧成果。这无疑能够激发学生的崇拜心理,让他们恍然大悟,原来文言文能贯穿古今。

又比如,在讲述《游褒禅山记》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练习自己外出游玩的时候,是否也存在这种“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感受,雄伟的景观并非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有“志、力、物”这三种条件共同达到者才能将“奇伟瑰怪”尽收眼底。

文言文的教学生活化,就是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文言文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意识到文言文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扣,并非年代久远、不可探究的文化,让学生尽可能浸润于文言文中,创新文言文的教学方式,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

三、建立平等、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重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教师要加强学生的主导地位,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建立平等、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将文言文课程教学进行优化,使得学生能够建立合作、自主、互动的探究性学习模式,选择自己最为喜欢的方式进行文言文的学习。例如,在讲授《孔雀东南飞》一文时,教师可分小组让学生相互交流,总结出小组内对《孔雀东南飞》一文的翻译及领悟;并且也可以让小组进行合作,共同演绎,自行翻译文章,分配角色。学生在上述的创新方式中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了解,还会主动探讨文言文中男女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在循序渐进中了解文章的重、难点,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其次,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配合教师实施创新的教学方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就是说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文言文教学进行深层次挖掘,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信心,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文言文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高中生学习文言文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身为一名教师,教学创新在文言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综上所述,高中文言文教学方式的创新不能局限于为创新而创新,更多的是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认真体会故事的背景和所蕴含的文化,将文言文学活学精。

参考文献:

[1]姚淑琪.高中文言文课后练习的言语实践课程品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

[2]张巍峨.高中文言文教学应回归传统:重视“言”“文”并举[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192.

琵琶行翻译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翻译在很大程度上讲是文化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这就要求译者要有敏感的文化意识。林语堂在其所译《浮生六记》中文化处理策略灵活,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交互使用,成功地实现了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两种语言所代表的两种不同文化的转换,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这种特征在文学翻译中表现尤为明显。因此,译者除了要具有训练有素的文字驾驭能力外,还应通晓交际双方国家的文化渊源、历史传统、风土人情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知识,要有敏感的跨文化意识。林语堂就是这样一位跨东西方文化、中西合璧的文化大师,对中英两种语言精辟的掌握和对中西文化的深谙令他在翻译中游刃有余。

一、林语堂与《浮生六记》

林语堂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因为有着长期生活于中西两种文化之中的经历,林语堂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中西合璧的文化观,“以世界一体化的眼光,以平等的观念,以宏阔的胸怀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将东西文化合二为一,希冀这两种文化能达到接触、理解、贯通及融汇”,他的座右铭“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表达了他对东西文化采取的不偏不倚的态度。林语堂一生致力于东西方文化的介绍与沟通,著译颇丰,其许多英汉双语著作在西方影响颇大。由于深谙西方文化且精通英语,林语堂在用英文著译方面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同时,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林语堂追求闲适自然的生活方式,祟尚本真,其作品体现出浓郁的中国文化情结,在诸多的著译作品当中,《浮生六记》是其最见功力的翻译作品。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所著自传性文学作品,作者以简洁生动的文笔描写了他婚姻生活的方方面面及对人生的感悟,并谈及生活艺术、闲情记趣、山水景色、文艺评论等,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独特的生活情趣和恬静的生活态度。《浮生六记》所反映出来的中国文人的气质性情、处世哲学正迎合了林语堂的人生态度和性情,因而颇受他的喜欢。林语堂在其“译者序”中写道:“在这故事中,我仿佛看到中国处世哲学的精华在两位恰巧成为夫妇的生平上表现出来”,“我从这对夫妇的经历中看到了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精髓”。

林语堂先生翻译《浮生六记》的预期功能是向西方国家介绍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底蕴,达到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根本目的。在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的20世纪30年代,大多数西方人对中国的情况非常隔膜,对中国文化及文学的了解可谓少之又少,并存在一定的偏见和排斥心理。在当时的环境下,林语堂有目的的选择了一些宣扬中国文人旷怀达观、追求真美、恬淡自适的人生哲学的文学著作,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化,并同时以东方文明的这种悠闲哲学来满足当时高度工业化社会中承受巨大压力的西方人的阅读口味。

二、《浮生六记》中的文化翻译

林语堂深谙东西方文化,同时又能纯熟运用汉英两种语言,因而在其所译《浮生六记》中文化处理策略灵活,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交互使用,.译文既充分传达了原文的文化信息和文化色彩,又具有可读性,成功地实现了跨文化交流的目地。

(一)异化

林语堂曾在《浮生六记》的翻译后记中写道:“使世人略知中国一对夫妇恬淡可爱的生活。”可见,他翻译《浮生六记》的目的是为了把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此,为了充分传达原作的“异国情调”,林语堂在翻译中采取了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具体到翻译方法,有直译、音译、直译加注、音译加注等,不拘一格。

1.直译。为了让西方读者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气息,林语堂在《浮生六记》的翻译中很多地方使用直译,例如:

(1冷则天各一方,风流云散,兼之玉碎香埋,不堪回首矣。

Today these friends are scattered to the four corners ofthe earth like clouds dispersed by a storm, and the womanI loved is dead, like broken jade and buried incense. Howsad indeedto look back upon these things!

“玉”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纯洁美好的象征,常用来形容女子,沈复把妻子的亡故比作是“玉碎”,正可见其妻在他心中的美好形象及其对妻子的一往情深。在翻译这一句很有中国特色的句子时,林先生对这一比喻采取的是没有进行文化转换的“异化”策略,可使读者意识到中国文化中“玉”的比喻象征意义,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爱妻之切与丧妻之痛。

(2)挥金如土,多为他人。

Spending money like dirt, all for the sake of otherpeople.

此例中,“挥金如土”的翻译没有使用现成的英语成语spending money like water,而是直译成spending moneylike dirt,这样既保留了汉语的特点,又很容易让西方读者理解原文的意义。

2.音译。在翻译中,有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公司名以及术语名称等在译语中无对应语时,林语堂借助音译法来避免因直译或意译带来的误解和不可读性。例如:

(3)问以途,曰:“南行十里即泰兴县城。”

I asked them for directions and they told me that Iwas to go straight south for ten li until I should reachTaihing city.

在上例中,林语堂将“里”音译为“h},,用音译法保留中国的度量衡单位。此外,译文中还将“馄饨”、“马褂”等词音译为"wonton","makua",都显示出原语的民族色彩。例如:

(4)服余衣长一寸半,于腰间折而缝之,外加马褂。

As my gown was found to be an inch and a half toolong, she tucked it round the waist and put on amakuaontop.

3.直译加注。若译语中无法找到相应的表达而不可取“归化”法,完全直译则令译语读者费解,而取意译则显句式冗长、内容积赘,此时,可籍给译文加注的办法求得形式与意义的相宜结合。林语堂先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些范例:

(5冷日真如渔父人桃源矣。

Now I really feel like the fisherman who went up tothe Peach-Blossom Spring [Reference to an idyllicretreatmen-boned in an essay by T’ aoYuanming].

原文是讲作者的妻子陈芸为避难来到义姐家中,村中诸人纷纷前来寒暄问候时她有感而发,故出此语。在此例中,仅将原文直译过来并不能使读者了解她此刻的心情,因而译者加了一个脚注对该典故进行说明,这样读者就不难感受到陈芸在陡遭家庭变故后又尝到人间温暖时感慨万千的心境了。

(6)是年七夕,芸设香烛瓜果,同拜天孙于我取轩中。

On the seventh night of the seventh moon of that year,Yun prepared incense,candles and some melons and otherfruita,so that we might together worship the Grandson ofHeaven in the Hall called "After My Heart”

该页下端附注①The seventh day of the seventh moonis the only day in the year when the pair of heavenlylovers,the Cowherd ("Grandson of Heaven")and the Spinster,are allowed to meet each other across the Milky Way.

“七夕”、“天孙”均源自中国的神话传说,民族色彩鲜明,文化意范丰厚。林语堂先生采用“直译+注释”的方法,既避免了冗长句式,又为英语读者介绍了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加强了翻译的跨文化交流效果,有助于英语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4.音译加注。有时音译还是可能造成读者理解上的困难,则在音译的基础上在加注,例如:

(7)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

For while she was learning to speak, she was taughtPo Chuyi’ s poem, TheP’ i P’ a Player, and could at oncerepeat it.

(8)《楚辞》为赋之祖,妾学浅费解。就汉晋人中,调高语炼,似觉相如为最。

TheCh’ a Tz’ uis, of course, the fountain head of fupoetry, but I find it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It seems to methat among the Han and Chin fu poets, Ssuma Hsiangju isthe most sublime in point of style and diction.

通过音译加注,读者易于明确这些文化现象,如《琵琶行》是白居易的诗,赋为诗歌的一类等等,这样便达到促进文化间相互交流、相互汲取的目的。

(二)归化

从前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林语堂在翻译这部作品时,以展示中国文化为原则,在翻译的策略上以异化翻译为主。但是,照顾到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在必要的地方,林语堂也采用了少量归化的翻译手法,例如:

(9)每逢朔望,余夫妇必焚香拜祷。

On the first and fifteenth of every month, we burnt in-tense and prayed together before him.

“朔望”是中国传统的阴历计时法,即我们所说的阴历“初一”和“十五,’,而这两天也是祭祀神灵的日子。而在西方没有阴历,只有阳历,因此找不到与阴历“初一”和“十五”对应的英语说法,所以译者在此把它译成一个月的第一天和第十五天,从而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

(10)余在洞房与伴娘对酌,拇战辙北,大醉而卧。

I was playing the finger-guessing game with the bride’scompanion in the bridal chamber and ,being a loser all thetime, I fell drunk like a fish.

琵琶行翻译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文言文翻译 互文 合叙

高考题型一直是稳中有变,其中文言文翻译的文字量和分数值一直在不断加大,高考试题对文言文翻译的强化由此可见。进行文言文翻译,要忠实于原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同时还要做到准确、通顺、明白、生动。要达到这些标准和要求,除了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外,还要注意文言文中的两种特殊修辞即互文、合叙。

一、互文

互文,指把本当合在一起说出的两个词语或句子拆开,上下各出现一个,理解时需要将两个词语或句子合起来意义才完整。

如:例1:“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是个互文句,译时要把“主”、“客”二者行为合并起来:“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上了船。”

例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不能翻译成“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这些方位词的对举都包含了互文现象。而应译为:“木兰到各处的集市备办各种战具。”“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即为“到处叫嚣隳突”。

又如: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战争延续的时间长。

例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意思是“负者行者在路上唱着歌,在树阴下休息”。

例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意为“不因有外物环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坏而高兴或者悲伤”。

例4.“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可译为:“枝枝叶叶相互交接覆盖。”

二、合叙

合叙,也叫并提,是把相关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物前后合并叙述,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意思,目的是使句子紧凑,文词简洁。在叙述时,前两件事与后两件事分别对应,把本来可以用两句话叙说的句子合并成一句话。

如《韩非子・五蠹》:“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本来可以说成“(夏)桀暴乱而(商)汤征伐,(商)纣暴乱而(周)武征伐”,是平行的两件事,作者却合起来说。因为两件事前后对应,分别相联。又如:“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汉书・韩王信传》)句中“文种”身死,“范蠡”则是“逃亡”的。

再如:例1.《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其意为:“句读之不知,则师焉;惑之不解,则不焉。”就是说:“不知道句读的从师,不能解答疑惑的反而不从师。”

例2.《水经注・江水》(课文题《三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其实际意思是:自非亭午不见曦(日),自非夜分不见月。除非正午和半夜,看不见太阳和月亮。文中又有:“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应理解为:“素湍回清,绿潭倒影”,译文应为: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例3.《出师表》中有多个合叙的例子,如:“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这句话的前面是把“作奸犯科者”和“为忠善者”合并在一块叙述,和与之相承搭配的后面的“刑”和“赏”合并在一块叙述。在理解它时应该分开来叙述:“作奸犯科者”论其“刑”,“为忠善者”论其“赏”。“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性行淑均”即“性淑行均”。此句译文应是:将军向宠,性情善良,行为公正。

琵琶行翻译范文第6篇

一、哉

1.语气词,表感叹,相当于“啊”。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2.语气词,表疑问,相当于“呢”。例: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3.语气词,常和“岂”或“独”组成固定结构,表反问,相当于“吗”。例: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相如虽孥,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矣

1.语气词,表陈述,相当于“了”。例: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2.语气词,表感叹,相当于“啊”。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3.语气词,表祈使,相当于“吧”。例: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

4.语气词,表疑问,相当于“吗”。例:年几何矣?(《触龙说赵太后》)

三、尔

1.代词。(1)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们)”“你(们)的”。例: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氓》)(2)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样”。例: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

2.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动词词尾,相当于“的”“地”“着”。例: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3.语气词,用于句尾,相当于“罢了”。例: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不辱使命》)

4.语气词,表陈述,相当于“了”。例: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四、安

1.副词,用于动词前,表疑问,相当于“怎么”“怎样”。例: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2.代词,用于动词前,表疑问,相当于“什么”“哪里”。例: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五、故

1.连词,表因果,相当于“所以”“因此”。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2.副词。(1)相当于“故意”。例: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信陵君窃符救赵》)(2)同“固”,相当于“本来”。例:此物故非西产。(《促织》)

六、莫

1.代词,相当于“没有人”“没有谁”“没有什么”。例: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2.副词。(1)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否定,相当于“不”。例:古之人莫余欺也。(《石钟山记》)(2)用在动词前,表劝诫或禁止,相当于“不要”“不能”。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七、然

1.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可是”“但是”。例: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2.代词,相当于“这样”,有时和“而”或“则”组合,代指上文内容。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

3.助词。(1)用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例: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2)用在名词后,与前面的“若”“如”“犹”等照应,相当于“的样子”“那样”。例: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

八、唯

1.副词。(1)表范围,相当于“只”“只有”“只是”。例: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2)表祈使,相当于“希望”“请”。例: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2.助词,常与“是”或“之”组成固定结构,使宾语前置。例: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唯弈秋之为听。(《弈秋》)

九、或

1.代词,相当于“有人”“有的”“某人”。例:或师焉,或否焉。(《师说》)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

2.副词,表示不能肯定,相当于“或许”“可能”。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十、即

1.连词。(1)表让步,相当于“即使”“纵使”。例: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与妻书》)(2)表假设,相当于“假设”“如果”。例: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2.副词。(1)用在动词前,表前后两事相连,相当于“立即”“马上”“就”。例: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鸿门宴》)(2)用在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例: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治平篇》)

琵琶行翻译范文第7篇

由于高中文言文教学是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能够使学生与古代大师进行直接对话,深入了解古代历史,发扬和继承优秀的中华文化。高中文言文就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对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而书本中的注释又对学生的理解,甚至教师的教学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重视教材中的注释问题。

一、孤立解释,有注释但不够确切

如必修四《琵琶行》中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课文注释中将“去来”解释为:“去了以后。来,语气助词,无义。”这样的解释有误。该词与“兄弟”“妻子”等词一样,属于偏义复词,侧重于“去”字。

再如必修三《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课文中没有注释“必”,而许多学生易将其误认为“实在,一定”,但是结合文章内容,该词应解释为“假使,倘若”,可以在《辞海》中找到例证。

在这个问题上,教师要强化版本选择意识。对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而言,其选择的文言文在对勘、注释和版本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因此,教师要强化自身的版本选择意识,对教材版本进行详细校对,择善本而选,恰当选择版本注释。这样能够对原文进行经常性查对,培养师生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二、当注不注

如必修一《赤壁赋》:“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课文中没有对“慕”字加以注释,因而许多教材将其解释为“倾慕、爱慕”,但是结合文章上下文可以将该词解释为“悲伤”,这样更加符合文章的感彩。

再如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王好战,请以战喻。”文章中没有解释“喻”字,而一般参考资料中将其理解为“打比方、比喻”,这种解释存在明显的错误,这是因为该字在先秦时期没有比喻的意思,与“谕”字一样,是指把事情说明白。所以教师要强化科学研究,做到“咀嚼、深究”。

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文言文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恢复原生态”的教学态度,做到“咀嚼、深究”,准确把握历史文化背景、古人思想系统和语文系统,尽量对文言文中词与字的原生态加以还原。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语文教育行家、文学专家和古汉语专家等在古汉语方面的成果加以积极借鉴,以保证文言文选文质量。如蒋传和王力等学者以不同文言语料为依据,采用多样化的技术方法来系统研究与精密统计文言文常用词,其对古汉语文化现象的认识可以帮助师生准确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此外,教师可以采用训诂学的方法,对训诂、音韵和文字这三个层次的价值加以考订,创通词义的不同研究方法,创新发展汉语训诂学的内容。

三、注释没有与语境结合

如《谏太宗十思疏》文中的“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一句,注释为:“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民众。”就注释本身来说,是没有什么错误的。但由于没有结合语境,使多数学生感觉云里雾里而不知其意。在具体的注释中,应该引入上一句的“貌恭而不心服”,将注释完整的表达为:“招致臣民怨恨的大小事情,都是不能做的。”

由此可知,在直接翻译注释不能充分表达其意之时,有必要结合语境进行意译的补充,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上下文的理解,对单个句子和字词的理解也会更为丰富。教师还要强化阅读与训练,加强师生交流。

文言文教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教师的“教”,一个是学生的“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有争议的字词的意义分析及文本蕴含的文化内涵讲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及解题能力的发展。注重版本的选择和教案的研究,教师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无法对所有的文言文问题加以概括和教学,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之外加强自学,并通过课外的文言文阅读和训练发现与课文的共通之处,通过对比强化自身的文言文学习。鼓励学生在实际学习中领悟文言文本身的阅读美感和文化内涵,而非仅仅依赖教材注释、参考资料和教师讲解。特别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文言文,若经自学仍无法理解,鼓励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

琵琶行翻译范文第8篇

二一六年六七月间,他预感来日不多,寄来一本书稿《平居有所思》,涉及文学和物理的创作经验,可以说是他一生文学与科学两方面的总结。在最后的日子里,他仍然电邮不断,校对修改此书。八月中旬,我寄他两封电邮询问印刷前还有修订否,未见回音,心想不妙,即刻内部制作两本样书快递给他。几天后,收到黄克孙女儿的回邮:“我父亲身体不适,他让我代他回复。感谢你这么快就寄来了样本,他很喜欢,它为父亲在最后的时间里带来了舒心,他感觉自己的工作终于完成了。他要我一定转告,他为你感到骄傲,并感谢你能够在他最后的几年里为他带来这些美好的交往。”十天后,传来了黄先生去世的噩耗。他走前能看到这本书,也算是一种安慰。

我不知道像黄克孙这样的老人天底下还有多少,但像他这样学贯中西、游走科学与文艺之间的“两栖人”走一个少一个,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后大概也很少这样的人了。

由于工作上的关系,我和黄教授有些来往。他是一个很文艺的人,诗词书画音乐舞蹈,样样精通,但绝不多愁感伤。说话行事,干净利索,我们电邮来来回回,他总是三言两语把事情交代清楚即可。二一五年他病重在床,春节前夕,我电邮给他拜年,大年三十早上,看到他的回复:“去年移居波士顿。这里比较冷,昨天下了一场大雪,遍地白茫茫,真是瑞雪迎春!《梦雨录》后不常作诗。计有几篇,谨付上。”在我的印象中,这是唯一一封“流露情感”的电邮,而且还是借景抒情。他在附录的七言绝句八首《生平》中,第一首即写道:“尘封旧念别华年,镇日蹉跎老病边。有女殷勤长侍奉,回身拭泪感苍天。”《生平》八首,可谓黄教授的追忆似水年华,也令我联想到杜甫的《秋兴八首》。

黄教授晚年常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高等研究所客座。南洋,成了他晚年的第二个家。我偶尔也会约了朋友去看他,和他吃饭聊天,每次总是受益良多。有一次问他最近在读什么书,他说在读基辛格的《论中国》、托马斯・匹克迪(Thomas Piketty)的《二十一世纪资本论》和陶德・霍夫曼的《内部间谍》。黄教授认为,史上最伟大的三位物理学家是: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问他对斯蒂芬・霍金的看法,黄教授说霍金被过度抬高了,是媒体把霍金炒成了这样,因为他的身体特征有新闻性。在谈到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时,黄教授说科学家讲的是逻辑,宗教家讲的是信仰。他说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拿破仑曾问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拉普拉斯,为何在他的书中一句也不提上帝。拉普拉斯明确地回答:“陛下,我不需要(上帝存在)那个假设。”拿破仑将这句回答告诉另一位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约瑟夫・拉格朗日,拉格朗日却说:“这是个好假设!它可以解释许多事情。”人类面对的问题,科学并不能(至少在现阶段)完全解释,这个时候宗教可以“帮一把”。

犹记二一四年十月底,黄教授说他即将返美,问我是否有兴趣去维多利亚音乐厅,听一场室内乐演出:一对澳洲兄妹的双小提琴组合,曲目包括了巴赫和欣德米特。那场音乐会在十一月二日的下午,我随即买了三张票,还约了一位朋友同去。那天,黄教授穿了正式的西装,毫不马虎,可见老派人对“听音乐”这事的尊重。他对刚翻新的维多利亚音乐厅建筑很是赞美,演出前,我们逛了一会儿。之前,黄教授身体一向很好,言行及精神状态不像是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可是,那天黄教授显然有了些许龙钟之态,走了几分钟,即在中庭的台阶上坐了下来,他说最近身体不适,回美国后要找自己的医生看看。现在想想,或许那就是一个预兆。听音乐时,黄教授兴致倒是很高,尽管他认为维多利亚音乐厅的音响效果并不理想。晚上,我们一起去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萃英阁就餐。饭桌上,老先生聊起傅聪、郎朗和李云迪。他认为“傅聪弹莫扎特实在好,郎朗弹莫扎特就不行了,他也有自知之明,几乎不碰莫扎特;但贝多芬是郎朗的强项,他最近录制的贝多芬第四钢协,好极了。李云迪,肖邦弹得好,他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也不错,弹贝多芬钢协就不如郎朗了”。晚餐后,我们把他送回南洋理工大学的专家宿舍,夜色里挥手道别。那是我和他最后一次见面,一周后他返美,不久查出患了癌症,再也不能来新加坡了。

二一五年十月,黄教授给我寄了一张芭蕾舞《天鹅湖》碟片,是美国芭蕾舞剧院版,跳男女主角的分别是?ngel Corella和Gillian Murphy。这是近年来最好的《天鹅湖》版本。信封里他还附了一张剪报的复印件,是旧王孙溥儒的对联:“偶磋百甓范大篆,敢向千圆露一觚。”黄教授自己也写得一手好字,大概受到这位西山逸士的影响。黄教授那个年代的读书人,多能写一手好字。小时候他临颜鲁公的帖子,后来又临坡。但他最喜欢的是怀素,他说:“怀素不能临,那是草书。怀素的草书是很惊人的。”记得有次老人偶然见到台湾书法家董阳孜题写的“牡丹亭”三字,叹道:“笔力不凡!”除了怀素、王羲之,他还偏爱清代的邓石如,尤其痴迷他的篆书,他说邓石如的篆书笔画布局往往灵活多变,有时笔画稍偏,有时笔画微斜,线条就这么破格一点点,字的“情感”就出来了,很微妙,这个分寸不好把握,但邓石如得心应手,控制得恰到好处。字,也是有生命有情感的,不是呆板的符号。黄教授的办公室内悬有他自书的四联,写的是吴梅村的《清凉山赞佛诗》,他很珍惜它,病重后,又把它运回了美国。有一次,我向先生求字,他爽快答应。不久他就返美了,心想,这事多半就泡汤了。不料,半年后黄先生重回南洋,第二天就托人送来一幅墨宝,写了一首七律:“斜阳寂寂对凭栏,闻说桃源在此山。一片飞花轻落地,不随流水到人间。春水细雨满天南,野道无人景色宽。唯有梦中能滑步,翩翩轻度紫罗兰。”真是令我喜出望外。先生后来解释,他在美国比较悠闲,状态好,书写工具也好,字当然也就写得比较好。

黄克孙在科学界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但他另一个衔头―波斯诗人奥玛《鲁拜集》的译者,似乎更响亮。这本年轻时用七言绝句翻译的诗集,给他带来了物理学界之外的名声。其中一首:“冥冥有手写天书,彩笔无情挥不已;流尽人间泪几千,不能洗去半行字。”这样的翻译,真令人叫绝。

一九八六年,台湾书林出版社重印了这本旧译,因为书林同时也出版了钱锺书的著作,所以出版社顺便寄了一本《鲁拜集》给钱锺书,钱先生看了,对黄先生的译本颇为夸奖:“黄先生译诗雅贴比美Fitzgerald原译。Fitzgerald书札中论译事屡云‘宁为活麻雀,不做死老鹰’(better a live sparrow than a dead eagle),况活鹰乎?”他后来在《平居有所思》一书里写道:“钱锺书的好评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头一次觉得我的诗可以登大雅之堂了!于是,收集过去和近来写的诗,陆续出版了两本诗集《沧江集》和《梦雨录》。”

年轻时,黄克孙就参与诗社活动,唐德刚等人在纽约组织“白马文艺社”,黄教授偶尔也去凑个热闹。他记得来过一次白马社的朗诵会,当时一位台湾诗人写了一首诗《我是青蛙》,里面掺杂了不少闽南方言,听了他的朗诵,委婉批评:“诗还是不宜用方言的。”唐德刚的《白马社的旧诗词―重读黄克孙译〈鲁拜集〉》中说:“克孙是我们白马社的四五个发起人之一。他那时才二十七岁,已拿了物理学博士学位,在麻省理工学院教书,住在波士顿,时常自波城赶到纽约,来参加我们几个所组织的一个小型朗诵会―他来的目的自然是一石双鸟(有个美丽的女朋友在纽约嘛)。”

黄克孙除了写旧体诗,也写了不少白话诗。黄先生曾经告诉我:“其实,写新诗比写旧体诗还要难,没有规矩反而更加不知所措,要把新诗写得有诗味,非常不容易。”他认为:“白话诗的境界,许多是古诗不能达到的。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古诗写不出来的,勉强地写,就变成《琵琶行》那样,可以动人,但失去了生活的力量。反过来说,把《琵琶行》翻为白话诗,就失去了一种韵律的魅力。”黄教授认为,中国现代诗人的白话诗太雕琢词藻了,不够质朴,包括余光中。真要玩词藻,怎么比得过五代两宋词。但他非常欣赏艾青,觉得艾青的诗有新气象、有穿透力。他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他死在第二次》《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都很平实感人。有一次黄教授背诵:“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他接着赞叹:“你看,这诗写得多么与众不同。古人也写雪,但从来不这样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