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劝学翻译

劝学翻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劝学翻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劝学翻译范文第1篇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译文:有道德品行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出来的,但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但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符合圆规的标准了,假如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它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所以使它成为这样的。因此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过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也就能变得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并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变得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5、我以前整天地思考,却没有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远方,却不如登上高处看的更为广阔。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加长,但是人们在远处也可以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增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更清楚。借助车马的人,脚步并不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舶楫桨的人,不一定逗善于游水,却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性并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劝学翻译范文第2篇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穿线法是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文本时,将文本中隶属于基础知识的那部分内容运用表格形式条理清晰地罗列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比如,教学荀子的《劝学》时,可以指导学生将课文中的下列基础知识运用表格的形式分门别类地展示出来:1.生字及注音“:槁暴”“輮“”砺”“骐骥”等。2.通假字:“有”“知”“暴”“乎”“生”等的本字、读音及意义。3.词类活用:“非能水也”中“水”的用法及意义;“輮以为轮”中的“轮”的用法及意义;“上食埃土,饮黄泉”中“上”与“下”的用法及意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日”的用法及意义。4.古今异义词:“学不可以已”中“可以”的古今意义;“輮以为轮”中“以为”的古今意义;“金就砺则利”中“金”的古今意义。5.多义词“:绝“”强“”假“”望“”闻”等的不同义项。6.重要实词:“已”“中”“就”“砺”“省”“知”等的意义。7.重要虚词“:于“”而“”之“”则”等的用法及意义。8.特殊句法,比如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9.出自《劝学》的成语及这些成语的意义:积水成渊、口耳之学、跬步千里、六马仰秣、驽马十驾、蓬赖麻直、锲而不舍、青出于蓝、提纲挈领、天高地厚、梧鼠技穷、积土成山、积善成德等。之后,引导学生明白:《劝学》一文的基础知识不外乎上述内容,只要我们牢牢记住了它们,就意味着我们已经牢牢地掌握了《劝学》一文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二、文本诵读穿线法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文言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语感,通晓文言文文本大意,理解文言文作者的政治主张、学术观点或者情感倾向等,还可以引导学生逐步透过文本的表层意思深入到文本的核心意蕴,达到透析深品文言文文本之目的。诵读穿线法一般分为“四读”,即一读求通顺,二读晓文意,三读析结构,四读品手法。以教学《劝学》为例,引导学生初次诵读文本时,要求学生将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储备与文末的生字注音、释义等结合起来,不仅要无障碍地通读课文,还要正确把握诵读的语速、节奏和停顿等。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利用文末的注释及自备的文言文学习辅导资料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不仅如此,翻译时还应该遵循“信达雅”的原则,既忠实于原文的本意,又尽量使译文语句通顺,意思明了,富有文采。对于文中点明中心论点的句子“学不可以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样点明学习的重要性的语句等,不仅要流畅地诵读,一字不落地背诵默写,还要牢牢地记住其现代汉语之意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引导学生三读《劝学》时,要引导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行梳理,列出文章的文脉结构图并简要概括中心论点及各层的层义。引导学生四读《劝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品析课文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反复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手法。

三、写作教学穿线法

劝学翻译范文第3篇

而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连接两个成分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的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一般把“而”放在句首翻译 ①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地”“着”等,或不译 ①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因果关系。可以译为“所以”“致使”, “而”后面成分是前面成分的结果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目的关系。可译为“目的是”,“而”后面成分是前面成分的目的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其 假设关系。常放在句首,可译为“如果” 沛然下雨,则苗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且 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并且” ①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况且”“再说”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若 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版》)②若使烛之武见秦若,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选择关系。可译为“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②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汉书・食货志》)

承接关系。可译为“至,至于” “若夫”,引导整个句子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②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与 并列关系。连接两个并列成分,可译为“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因 承接关系。可译为“于是”“便”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

因果关系引导结果,可译为“因此” ①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战国策・魏策》)②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看松庵记》)

以 并列关系。并列可译为“又”“并且”等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目的关系。可译为“用来”“以致”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因果关系。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前一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则 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 “已经是”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记・高祖本纪》)

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劝学翻译范文第4篇

关键词:张之洞;中体西用;劝学篇

一、“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

“中体西用”自“师夷”之风渐露端倪。先进地主阶级发展这一风气,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促进了学西历史潮流的形成。19 世纪60 年代以后,西学日盛,中学之根本无法撼及,两者间结合提上议程。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以中学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最早揭示这种思想。1895 年4 月,南溪赘叟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救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次年,孙家鼐在《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提出“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至此,“中体西用”渐已成形。1898年4 月,张之洞作《劝学篇》,系统地论述“中体西用”思想。

二、从《劝学篇》看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在其《劝学篇》得到系统论述,为践行这一教育思想提供理论支持。面对当时新旧冲突、西学渐盛、顽固势力抵制西学的局面,他作《劝学篇》“外患日亟,而士大夫顽固益深。戊戌春,佥壬伺隙,邪说遂张,乃著《劝学篇》上下卷以辟之。大抵会通中西,权衡新旧”。但其根本目的还在于维护封建统治。张之洞将“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归结为“其表在政,其裹在学”,他特别重视教育,在此表现特别突出。他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强调“中学”是主体,是学“西学”的先决条件,在《循序》篇中指出“先入者为主,讲西学必先通中学,乃不忘其祖也”。“中学”内容有“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治、地图”。“四书”、“五经”是“中学”的核心。学习“中学”的要求“今日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 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缺者用之, 西政之可以起吾族者取之。斯其有益而无害。”即以“中学”为先导,为本。“西学”是辅助,内容有西政、西艺和西史。书中写道“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西政也;算、绘、矿、医、声、光、化、点,西艺也”。文中还涉及游学、仿西设置学堂、改革学制、广译等。他引进西学的原则是:“果其有益于中国、无损于圣教者,虽于古无征,为之固亦不嫌。

”也就是说,只要有益于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和维护封建纲常的“西学”,就可以大胆地引进和学习。即以“西学”为补充,为用。

在具体实践中,“中学”与“西学”是如何结合的呢?他指出:“十五岁以前诵《孝经》、四书、五经正文, 随文解义,并读史略、天文、地理、歌括、图式诸书及汉唐宋人明白晓畅文字有益于今日行文者。自十五岁始,以左方之法求之,统经史、诸子、理学、政治、地理、小学各门, 美质五年可通,中材十年可了。若有学堂专师,或以此纂成学堂专书,中材亦五年可了,而以其兼习西文。过此以往,专力讲求时政,广究西法。其有好古研精不骛功名之士愿为专门为学者,此五年以后博观深造,任自为之。”

他还强调“会通”即“中体西用”,“今日新学、旧学互相訾謷,若不通其意,则旧学恶新学,姑以为不得已而用之,新学轻旧学,姑以为猝不能尽废而存之,终古枘凿,所谓“疑行无名,疑事无功”而已矣。”在处理“中体西用”关系时,不仅表现了他极力维护封建传统文化,同时也表现出了他考虑时局,希望通过“换个新装”达到预期教育目的,造就封建士大夫加会通外事的综合人才,最终实现保社稷之目的。

三、对“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评价

“中体西用”思想体现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幻想性和矛盾性,主张学习西政、西艺、西史,却要剔除里面关于资产阶级的民主与自由成分,主张向西方看齐,却放不下封建伦理纲常。“中体西用”教育思想是有其积极意义的:(1)打破了顽固派思想禁锢,让西方先进文化得以传入,资本主义的“民主”与“自由”思想得以流入,促进人民大众的思想解放。(2)在当时西学东进情况下,当时许多激进的知识分子主张全盘西化,放弃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说,保护了中国的传统文化。(3)“中体西用”思想主张自我改制,而不是依靠外部势力,体现了“自强”精神。(4)主张广设学堂、广泛翻译、广泛阅读,提高了人民大众的文化素养。“中体西用”思想也有其不足。首先,就其目的而言,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试图阻碍历史的进步。其次,对于当时的维新变法造成了很大打击。另外,后期它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总之,张之洞的“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在试图阻碍历史的发展中,反而成了历史的一部分,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燕.从《劝学篇》看张之洞的教育思想[J].广西社会科学,2005:183-184.

[2]马治国.试论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1999:20-23.

[3]王瑞.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J].教育时空,2009:176.

劝学翻译范文第5篇

一、正确理解实词和虚词

正确理解词语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与基础,高中文言文词语主要是指实词和虚词。实践表明,在文言文教学中,若对某个词语的理解出现偏差,往往无法正确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影响学生对整篇文章的准确把握。作为一线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加强文言文词语的理解与记忆。

实词是文言文学习中较为常见的词语,高中学生在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积累不少实词,相对来说学习起来较为容易。在文言文教学中对于重要的实词,语文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加强记忆,注重区分实词在不同语句中的含义。例如,实词“爱”在文言文中可解释为溺爱、喜爱、敬爱、疼爱、爱护等,教师应要求学生掌握“爱”的上述意思。同时,记忆教材中对应的语句,以加深对其的理解。如《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中的“爱”为动词,解释为“疼爱”。如《阿房宫赋》“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中的“爱”也为动词,理解为“喜爱”。总之,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与引导学生积累实词,通过联想教材中的语句加深记忆,为正确理解实词奠定基础。

虚词是区别于实词的另一种较为重要的词语。文言虚词包括@词、助词、连词、介词、副词、代词等。尽管虚词没有完整意义,但正确理解虚词含义对理解整个文言文语句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中文言文涉及的虚词并不多,包括偌、且、其、乃、乎、何、而等。调查发现,文言文学习中学生对虚词缺乏必要的重视,导致无法正确翻译文言文语句的情况时有发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强调虚词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虚词的正确认识,注重日常学习中的积累。如《劝学》“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中的“而”,《六国论》中“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中的“而”,尽管字相同,但前者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进行翻译,有时可译为“又”。后者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是”。

二、准确把握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词指文言文中与现代词语意思不同的词语,千万不能用现代词语的意思理解文言文词句。高中教材中古今异义词较多,教师应提醒学生多加注意,多积累古今异义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中的“亲戚”为古今异义词,古代多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而现代汉语中的“亲戚”指代旁系亲属。又如《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的“所以”,可理解为“依靠他”“用来”,而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因果关系中的关联词。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理解不同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之间的差别。在背诵一句文言文的同时,列举现代汉语的相关例句,进行对比记忆。如记忆“亲戚”一词时,文言文可通过“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记忆。现代汉语可举例为“小刚是我家的亲戚”。研究表明,采用对比记忆法,可显著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应将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同时,语文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灵活运用一些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创设相关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充分体会古今异义词在古代表示的具体含义,进而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

三、熟练掌握常见句式

常见文言文句式是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只有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句式,才能通顺地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语言,体会文言文这一传统文化的精髓。文言文常见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倒装句等,其中判断句常见格式为:“……者,……也。”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即为判断句。被动句常见格式为:“……于……”“……见……”“为……所……”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固定句式十分常见,熟练掌握这些固定句式是正确翻译的关键,教师应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固定句式。高中文言文中的固定格式较多,如“无以……”翻译为“没有用……的办法”“有用来……的办法”,如《劝学》中的“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何……为”,可理解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要用……做什么呢”,如《鸿门宴》中的“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定期抽查的方式,督促学生背诵常见文言文句式,使其更好地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

劝学翻译范文第6篇

“导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媒介。在设计中要凸显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流程的设计、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成果的检测四个内容。

一、学习目标的设定

学习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通过诵读,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把握人物的性格;通过阅读体验感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

设计意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目标中不仅提出了学生应掌握知识与技能,还特别强调了在学习过程中的方法:达到“读懂文意”的途径和方法是“借助注释、工具书和交流”;“把握人物的性格”的方法是“诵读,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 这一情感态度目标,是借助“阅读体验感悟”来达到的。

二、预习导学的设计

“预习导学”的目的主要在于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同时提出一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内容及作者情感、态度等。如在设计《孙权劝学》一文时,预习导学部分是这样安排的: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准下列字音,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卿( )耶( )孰 ( )遂( )

2.自己查找资料了解吕蒙、鲁肃、孙权的相关信息,把相关资料写在下面。

……

设计意图:预习题中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这一环节,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对文中的几个人物并不是很了解,通过课前查找资料,就可以从各方面来了解这个几个人,这样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来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有助于更好的把握人物性格。

三、课堂学习流程的设计

学习流程部分是导学案的核心,重在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这一部分的设计应立足教材,注重基础。主要是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读文本,交流研讨,从而达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目的。例如孙权劝学的教学流程是这样设计的:

1.读一读:读准字音,正确朗读。

2.译一译:圈点勾画,疏通文意。

(1)请同学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蒙辞( )以军中多务( ) 但( )当涉猎 见( )往事耳

(2)用“留、替、调、补、删”的方法独立翻译课文。

……

3.析一析:整体感知,会晤名将。

(1)轻声朗读,思考:本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照例子填空。

孙权劝学——吕蒙( )学—— 鲁肃( )学

(2)孙权为何要劝吕蒙学习,请从原文中找出这些语句

……

四、感悟反思

模仿表演: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体验反思: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劝学翻译范文第7篇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举例说明词类活用的条件。

二、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状语)。

1.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天论》)

2.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3.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4.服侍者简其业,而游学者众。(《韩非子•五蠹》)

5.今京不度,非制也。(《段于鄢》)

6.沛公旦日从百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7.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

8.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季氏将伐颛顼》)

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齐桓晋文之事》)

1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1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四、说明下列句中加点号的词的词性和用法,并把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能。(《荀子•非十二子》)

2.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3.萁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4.晋侯饮赵盾酒。(《晋灵公不君》)

5.君子博学而日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6.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7.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韩非子说林下》)

8.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10.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

11.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孙子•谋攻》)

12.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小五之一,小九之一。(《段于鄢》)

五、标点并翻译下文。

劝学翻译范文第8篇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课时

一、试背诵全文。

二、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三、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目标4)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一、二、三。

B、背诵全文。

C、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六、说课精要:解决本课重难点要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

教后记: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近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