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再塑生命的人

再塑生命的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再塑生命的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再塑生命的人范文第1篇

如果你是一个天生残疾的人,你会对生活失去信心吗?还是对生活充满信心,你会悲观消沉,还是能克服困难,做一名生活中的强者?

读了海伦凯勒的这篇《再塑生命》,文中的海伦不仅聪明好学而且坚强勇敢。海伦因为病魔失去了视力和听力,最终又影响了她的说话能力。七岁的时,母亲为她找了一位家庭教师,在莎莉文老师的尽心教导下,海伦从零起步一点一点的学习、积累。虽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是她没有向命运屈服。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大,让小小的海伦明白了生命的奇妙和学习的快乐。在莎莉文老师的关怀和智慧引导海沦走出无尽的黑暗和孤独。她学会了用手指说话,并且还掌握伍种文字。莎莉老师不尽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更是一个再塑生命的艺术家。

《再塑生命》让我深深懂得生命的价值,每个人都有快乐的理由,无论你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决心、有信心去克服。看了这本书我觉得我是那么的幸福所以我要努力学习。

四年级:q870931340

再塑生命的人范文第2篇

海伦凯勒拥有后来的一切最根本的,还得感谢那为她再塑生命的莎莉文老师。莎莉文老师以独特的教育方法让海伦凯勒从蒙昧的阴影中走向光明。在莎莉文老师教作者认识爱这种抽象的事物的片段中,让我感受到了莎莉文老师的循循善诱。在教作者认识具体事物中,让我感受到了莎莉文老师的耐心。

让我敬佩的不仅仅是莎莉文老师那独特的教育方法,让我更敬佩的是海伦凯勒惊人的毅力和不屈不饶的精神。

海伦凯勒虽然是一个盲聋哑人,不会说话,又看不见听不见,但她并没有放弃光明,正像文中有句话写着:我无生的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光明的极度渴望。如果是换成别的盲聋哑人,对自己的生活肯定是绝望、自卑的,可见海伦凯勒是一个多么乐观、坚强不息的人啊!

在莎莉文老师的到来,海伦凯勒充满了对生活的信心。在作者体念大自然的过程中,作者对大自然充满了美好的向往。莎莉文老师让作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粗暴的一面,作者先是恐惧,但她并没有放弃,最终有获得了一种新知识。她有这样的成果,是因为她那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海伦凯勒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她那坚强的毅力。我们都是健康的孩子,学习语言比海伦凯勒容易多了,完全是天差地别。海伦凯勒都能学好,我们正常人何常不能学好呢?

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让我想到了自己。我是一个有些懒惰的人,不懂得珍惜时间,没有时间观念的人。海伦凯勒具有坚强的毅力,勤奋好学,懂得珍惜拥有的一切,我和她相比,即使她是一个盲聋哑人,我想,我连一个盲聋哑人都不如。我发出感慨:“一个盲聋哑人都能够学好语言,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一个盲聋哑人能够懂得珍惜拥有的一切,我们为什么要虚度年华,不珍惜眼前的一切呢?一个盲聋哑人都获得了新生命,我们为什么要痛恨眼前的一切,感到忧愁呢?”

再塑生命的人范文第3篇

剛踏進展場,迎面而立的作品,上下兩截的圓弧體分別用一顆圓球黏合,圓弧體的內外緣布滿尖刺,間或錯置一些大小不一的圓球,彷彿是一張撐開的鯊魚嘴,乍看之下,感覺並不舒服。

不僅止於此,在游忠平的作品中,頻繁地出現類似的表現手法,長短不一的尖刺,大小不一的圓球,如果問他,究竟想表現甚麼?不如先問他,這些作品究竟是如何創作出來的?

追求永恆的色彩和材質

畢業於台灣國立藝專雕塑科的游忠平,二十六歲就在敦化南路的藝術家中心做了生平第一次個展,當時他已將社會議題融入創作之中,觸及未婚媽媽所感受的人際冷暖,企圖展現母性的堅持。二十九歲到美國,一直到三年前,他五十三歲,才回到台灣開展,這期間,社會關懷一直都是他作品企圖表現的內涵。

旅美期間,游忠平創作的作品呈現出東西文化交互衝擊、激盪,相互探索之後的動態融合,隨著生活歷練的豐富,作品也愈加成熟。隨著作品陸續被美國陶瓷博物館、安大略歷史博物館收藏,屢獲國際殊榮的游忠平鋒芒再也無法隱藏,終於獲得國內外藝術界的肯定。

游忠平的創作特殊之處究竟在哪裡?他說,在美國比華利山莊(Beverly Hills)時,一位的畫廊負責人告訴他:「你的作品,色彩、造型結合得很好,但是翻銅後就沒有色彩了。

畫廊老闆的一席話啟動了他的想法:如何才能讓形與色有更完美的結合?

游忠平思維,翻銅工廠用硝酸銅和硝酸鐵,銅雕作品的顏色不是銅綠色就是棕色,沒得選擇,至於石雕、原木、金屬焊接,都是保留原色,很少另外上色,而樹脂和玻璃纖維做的雕塑,經不起風吹雨打,以它為素材,可以任意上色,很漂亮,但撐不了十年,距離游忠平的理想還有一段距離。

「為什麼雕塑作品有形有體,西畫則是彩色世界?兩極化的現象,引起游忠平內心的疑惑:「萬物都是有形有色的,為何西畫有色無形,雕塑就是有形無色?難道兩者不能結合嗎?這個念頭引發他追求一種永恆的色彩和材質。

連續五年作品全部失敗

他希望打破雕塑只能呈現媒材原色的框架,讓作品有作者創作意念所賦予的色彩,幾千年都不會褪色。這讓他興起了以陶瓷為媒材,結合釉藥,做成雕塑作品的想法。「陶瓷是永恆的材質,可經數千年而不衰壞,上過釉藥後,色彩永遠保持溫潤如昔。

游忠平表示,以前的觀念,雕塑就是雕塑,陶藝就是陶藝,兩者基本上是不會結合在一起的,陶藝在學校被歸入美工科,雕塑家也不會用陶瓷來創作。游忠平使用陶瓷做雕塑,當時就是突破!

但突破並不代表成功。他用陶瓷創作的前五年,完全做不出成功的作品,「雕塑造型的形體,燒出來的作品全破了!游忠平回憶,「陶土經過捏塑成型,還是溼的,燒製的過程中,會縮小百分之十八,必須維持同一個溼度,作品才不會裂開。問題是作品的各部分厚薄不一,燒的溫度不能相同,所以一燒就裂。修補後再燒還是會裂。

游忠平說,有一次開窯時,看見辛苦完成的作品再度全毀,不禁悲從中來,嚎啕痛哭,他搓著每天工作十五個小時、腫脹疼痛的雙手關節,內心嘶喊著,他竭盡心力的創作,又要付諸流水了嗎?

為了做出所要的形狀和成功的作品,游忠平在一次次的失敗中不斷摸索,終於讓他找到技術上的關鍵,他描述說:「作品要先以800℃的溫度素燒,噴上釉藥後,再以1230℃的高溫釉燒。他說,一般素燒8小時,他卻用五倍的時間──40小時慢慢素燒,就是要避免作品因各部位厚薄不均而裂開。

作品初步成型後,必須等三個禮拜讓它乾,才能素燒,裡面才會產生矽結晶,質地才會硬,不然沒有結構力。「只要三級地震就可以震垮作品,但我創作過程中從未遭遇過,我還是很幸運的!游忠平慶幸地說。

「我用土片讓作品成型,前一塊土片快乾再加上一塊土片,所以我必須倒過來做。像大樓先蓋頂樓再打地基嗎?游忠平點點頭,補上一句:「《舞動生命》這件作品,我甚至是躺著做的。笑談之中,將當初創作的艱辛表達得淋漓盡致。

藉舞者激勵受傷的心靈

他選擇以陶瓷來創作雕塑作品的路,如何成功使用陶土和瓷土燒製造型固然是一項考驗,運用釉彩也是一個必須突破的關卡。一開始,釉的性質為何?如何上釉藥?都沒有人教他,全靠一步一步摸索,才找到竅門。「我認為,台灣、中國,甚至全世界的陶藝家,頂多是釉藥專家,而不是雕塑家,孫超發展出結晶釉,就已經很不得了。在他看來,陶藝作品的形狀都很簡單,沒有超越生活器物的造型之外,自然更談不上雕塑了!

游忠平不斷挑戰陶瓷雕塑造型上的限制,他回憶說,「在美國,有一次巧遇一位小兒麻痺的女舞者,忘情地舞動軀體,絲毫不在意別人的眼光,盡情展現自己,一點都沒有自怨自艾,整個人閃耀著自信的光芒,隨著音樂和舞蹈,散發出樂觀、堅毅與勇敢的感染力。驅使當下受到感動的游忠平以她為模特兒,創作出《舞動生命》,企圖透過這位舞者感動駐足欣賞的人們,彼此進行心靈對話,撫慰曾經受傷的心靈,激勵出奮鬥的勇氣。

「其實創作當初,沒有人認為我可以做出人體。我一片一片做,因為需維持一定的溼度,常常一接就裂掉,嘗盡了失敗。游忠平說,生命就是要從不斷的失敗中挑戰不可能,最終才能獲致成功。「我早期的作品也很原始,慢慢才蛻變突破。從直的做到斜的,不斷更換各種角度,每一次都會發現不同的驚喜。他言談中隱隱散發出歷盡艱辛後的快意與欣然。

試想,每一件作品要用800℃的火燒40小時,退燒之後,再上釉藥,再入窯燒它18個小時。「所以在窯裡面,光燒就燒了60小時!但他一年之間卻做了20幾件作品,平均3個多禮拜做出一件作品!既重質,又重量,看起來似乎不可能,卻是事實。

他端出《龍的傳人》說明,「作品裡面包含1,000多根尖刺,做尖刺之前,先把100多個圓型球塞進去,足足做了一個多月。我一天只睡5小時,天天在趕工。

游忠平指著一件重達80公斤的陶瓷雕塑作品說,它相當於500號的西畫,「但不要忘記,製作過程中它已經縮了18%!可以想見這件作品原始體積的龐大。問他為何如此辛苦?他坦言,「等我八十歲了,我還能再做一件重達80公斤的作品嗎?我必須在體力還搬得動的時候努力創作。

傳統工藝升格現代藝術

游忠平創作的作品有基本造型,但細節不一樣,直線、曲線交互運用,「直線中的曲線讓直線變得有力,曲線中的直線則讓曲線變得柔和。就是如此豐富的層次,讓作品呈現了不同的意義和意境,一如他用尖刺來表現挫折、衝突、困頓和悲傷,用圓形表現生命的本質。

「陶瓷雕塑是翻銅法所做不到的,但我做到了!因為裡面有很多死角,必須用雙手一點一點去處理,翻模的方法根本不可能做到!這意味著,游忠平全部的作品都是唯一的、獨特的、絕無僅有的,也是完全無法複製的。當你根本找不出完全一模一樣的作品,藝術品的價值性也就油然而生。他不諱言,已經有人跟他接洽,要做他的藝術經紀。

當游忠平在美國藝術殿堂已豎立起地位來時,他卻收拾行囊回台灣了。是因為思鄉嗎?還是想落葉歸根?「我心中一直有台灣,還創作過一個作品『我的故鄉,我想把人生最輝煌的創作歲月留給我生長的土地!游忠平感性地說,「回來台灣前,為了開展新的創作,我構思了四年,勾勒出『生命禮讃系列,分別用五個系列來表現:『不可思議的生命力、『愛情海、『有情天地,明年是『真善美,後年以『禪來收尾。創作技術上會越來越難,但他就是要挑戰自我,每年突破一個造型,色彩的運用也會不同。

游忠平藉「有情天地系列來感念天地的賞賜,激勵觀眾堅定信念,活出自己。他說:「生命是有限的,藝術創作卻無止境,我以藝術創作來頌揚與分享生命,記錄生活的感動,雕塑心靈的意象空間,讚頌天地有情的起源。他選用滋養大地的灰土為媒材,與釉彩做完美的結合,再搭配形體的雕塑,他有雄心做出令世人驚艷讃嘆的作品,要將中華傳統陶瓷工藝升格為世人所接受的現代藝術!

「我在創造歷史!雕塑媒材,以前是沒有陶瓷的,在我之後就有型有色了。萬物都是立體的,都有其獨特的塑型,我打破了平面有色彩無造型、立體有造型無色彩的狀態!以前沒有人這樣做,也做不到。游忠平說,秦俑使用的是礦物塗料,原有色彩已經不見,但釉藥可以千年不壞,他的陶瓷雕塑已經為雕塑界找到了永恆的色彩和材質!

曾經一連五年燒不出一件成功作品的游忠平,每一次開窯時所見的景象都重重地刺痛了他的心,但他抹一抹額頭的汗珠,擦乾流下的淚珠,堅持創作下去。「每一個生命都是一首樂章,在不同的階段中會呈現不同的風貌。游忠平說。

尖刺中找尋生命的圓珠

「尖刺代表挫折、衝突、困頓和悲傷,而圓形代表的就是生命、希望與圓滿。游忠平運用造型的衝突對比性來表現生命演化的過程。

如果向内的尖刺所刺痛的是自己的心,那向外的尖刺所刺傷的就是別人了,我們是否也能從這件作品省思到:如何在叢叢尖刺之間找尋到生命的圓珠呢?

再塑生命的人范文第4篇

然而蔡志松对这些反而很享受。“干嘛把自己搞得那么糙,让自己看着像个艺术家。”这样的逻辑其实跟他的艺术观点极为一致,“艺术有多种表现形式,艺术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能死磕死碰”。

生活的经历给了蔡志松艺术创作更多的灵感和追求。父亲去世的早,母亲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长大,他考了3年的中央美院,但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并没有给他造成影响,反而促进了他在作品中寻找人生和生命的意义。

他没有嗔怪人生,没有对体制和规则产生怀疑。“环境的原因并不能被当做借口,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有人因为对环境与体制的不满而放弃自己,而有人却因为这些而更加努力”。

如今的成功,在蔡志松看来,只不过是运气使然,碰巧被画班的老师看中,开始转型雕塑;碰巧自己的作品被人看中,被推荐到了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碰巧被这么多人看中,赏识。这样的天赋却被他谦虚的称为运气。

他认为没有好的与坏的时代,不要去责怪别人和环境对你的影响。蔡志松说自己害羞,不善于表达,甚至连话都说不好。

在他看来自己身上有种种缺点,但是“缺点”却成为他不断延伸自己长处的动力。“人不要总是去补自己的短板,这样太累,不如去发挥自己的长处,宁可留下遗憾,不要留下愧疚”。

专访蔡志松,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多种多样的重合。精致与坚强,忙着作品展却一直在寻找灵感,正如他的作品《玫瑰》系列,铅做的玫瑰,有毒,是金属而又脆弱,可塑又很容易损毁。他具有一种软的锋芒,语速不快,为人谦和又温文尔雅,但他的作品却给我们最深刻的体会和直抵入心的。

《商业2.0豫商》:现代人越来越浮躁,评论家认为青年人与艺术越来越远,您怎么看艺术与我们的距离?

蔡志松: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我们长久以来因为教育的缺失导致了人们对艺术认知的缺失,但好在现在是开放的状态,国际化带动,这也在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因为艺术家需要为艺术而生,所以艺术家有时候对世俗的妥协也是必要的。其实艺术的土壤很重要,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不断的丰富艺术的土壤,来推动中国艺术的前行,这是个很重要的事情。

《商业2.0豫商》:您认为艺术是应该更加独立,还是应该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蔡志松:譬如现在法国的奢侈品,北欧的设计,德国的建筑等形式都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艺术是应该能够引领各方面往前走的,艺术是创造,所以创造不应该被滞后。艺术不单单是生活,艺术与工业、商业都是相关的,艺术其实就是生产力。

《商业2.0豫商》:您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什么地方?

蔡志松: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是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如果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与自己的生活没有关系,那这样的作品我是要打问号的。我的很多作品都是对生活的思考,比如对爱情的理解,如果我们没有经历过爱情的思考,就不会有那么深刻的作品出来。比如我的《玫瑰》系列。艺术家对自己思考的表达方式就是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表达出来,艺术不单纯只是做生活感受,其实艺术更多是思考层面的东西,需要通过艺术形式传达。

《商业2.0豫商》:目前我们国家对中国的当代艺术认知情况怎么样?

蔡志松:现在是大好时代,随着国际化的开放和更多华人艺术家的走出去,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中国当代艺术的独特性。目前美国评出的当代艺术家100强中就有十几位中国人,包括华人。中国精英阶层对当代艺术的关注也直接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发展。

《商业2.0豫商》:您对您自己的作品有没有一些解读,可以举一个例子吗?

蔡志松:比如浮云,我们现在往往对过程很看重,却忽视结果,其实结果是特别重要的,我们往往过于重视过程,但结果来的时候又感到特别害怕,想去逃避,其实越逃避越是害怕结果。当你经历快乐的过程时根本不考虑结果的产生,而当产生了坏的结果时又害怕来临。《浮云》系列就是讲这个因果关系。

《商业2.0豫商》:您对于目前艺术正在被娱乐化如何看待,这是对艺术的背叛还是延续?

蔡志松:艺术不单要跟上社会的变化,而且要引导社会的变化,因为社会的发展才会有这样的艺术,这也是社会的发展到现在自然而然产生的,艺术其实并没有好坏之分,但是有高低之分。

《商业2.0豫商》:目前中国雕塑届是什么样的状态?

蔡志松:其实中国雕塑一直面临一种比较大的困境,因为大众认知少,从业人员少,制作周期长,运输成本高,这都是限制雕塑发展的因素。艺术的形式对艺术的发展是有限制的,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我的作品都是在北京做好了,然后分成几个部分,打包发到目的地,再组装,这个成本真的很高。像《浮云》都是钢结构的,搬走需要四个集装箱,很费人力物力。

《商业2.0豫商》:您平常的创作状态是什么样的?会有灵光一现的情况吗?

蔡志松:灵光一现的状态是电影看多了,其实我的创作就在生活中不断的积累,即使我在干着其他的事情,也一样会想着我的作品哪里会更好一点,哪里需要改进。其实做雕塑还是很累的,一个作品有时候需要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雕塑家更像是一个导演,那不只是一个想法,你要实现它需要你懂各种各样的事情,材料、泥塑、框架等。我的创作室有两个门,一个是小门,一个是大门,里面有助理帮我推挡一切事宜。创作还是需要有一个独立环境的。

《商业2.0豫商》:您认为艺术与商业的关系大吗?怎样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

蔡志松:我觉得商业其实是很高的艺术,我们毕竟已经不是躲在屋里画花鸟鱼虫的农耕社会了,进入到工业社会以后,艺术更需要与社会相结合,要符合现代的规律而不是去逆向行驶,但是一切都不会长久,所有的一切分秒钟在变化,我们要去适应这个趋势,艺术也一样。

蔡志松解读作品

《浮云》解读

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奔向死亡。在浩瀚的时空中,生命虽只是刹那一瞬也会留下各自的痕迹。生命的意义不仅是过程,更重要的在于结果。如果生命的意义只在于过程,那么我们可以在结冰的湖面上建造华美的大厦,并会得到众人的喝彩。如果生命的意义只有过程,我们就不会在面对种种难以下咽的苦果时因怯懦而表现出无谓的挣扎。

谷雨春耕,浮云朵朵,如何漂浮无人问津,雷雨交加却令人瞩目。

《故国》解读

大千世界形形,多少出身卑微之人变成了众人仰慕的偶像,又有多少达官显贵瞬间沦为遭人唾弃的阶下囚,凡此种种周而复始,前赴后继,却不知都将终归尘土,随风而逝。世事无常,世事艰辛,不禁感叹自己也身在其中!

再塑生命的人范文第5篇

关 键 词:美容医学 审美 审美教育

马克思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人们对美的执著追求,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社会在进步,人们对美的追求就不会停歇,这对于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审美教育在美容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是很好的范例。

人类传统的医学范畴是以生物医学概念的“病”为依托,分为预防医学、临床(治疗)医学和康复医学。预防医学面对的是健康人,目的是预防疾病的发生;临床医学面对的是疾病状态人,目的在于诊断已经发生了疾病的人;康复医学面对的则是第三状态人,目的在于帮助病伤治愈后仍有功能障碍的人尽可能地恢复和接近于正常。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健康观念的更新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使更多的人希望借助高科技的医学技术和全新的医学理念帮助其矫正、完善容貌和形体,从而获得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认同,使其生命美感和生命质量得到最佳体现。美容医学这一被称为“第四医学”的新兴医学因此孕育而生了,其宗旨体现了在新的健康观念作用下的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即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的转变。在解决传统医学上的生老病死问题的基础上,向着满足人类更高层次的心理和社会的需求方面努力,这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美的更高层次的要求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共同的审美追求。

随着美容医学的发展,美容医学的内涵也在不断完善。其定义为一门以人体审美理论为指导,采取手术和非手术的医学手段来直接维护、修复和再塑人体美,以增强人的生命活力美感和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新兴交叉学科。从中我们知道审美是美容医学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前提指导条件,从事美容医学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这是一名优秀的美容医师必须具备的素质。而一名优秀的美容医师必须经过系统、正规、专业的学习。我校作为我国第一家创办美容医学专业的高等学府,历经了近二十年的历程,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目的就是顺应时展的需要,培养优秀的美容医师来帮助更多的爱美人士达成愿望,增强自信心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因此,针对美容医学的特点和美容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学院教学模式框架主要由公共基础课程、医学基础课程、美容医学专业课程组成。即包含医疗通科的大部分课目基础上设置了美容医学的专业课程,其中包括审美教育的课程,主要有美容心理学、绘画与雕塑、艺术造型、服饰美学等课目。目的在于通过系统的、针对性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使之以后能够更好地胜任美容医师的工作。

那么,什么是审美,怎样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传授、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呢?首先,我们要先明确何谓审美,从最直接的含义上来讲,审美就是感受、感知和创造美,是人类一种主动追求美的实践活动。作为人类一种独特的感性认识范畴,审美以对事物审美特性的直觉判断为心理特征,不同于对世界的纯科学的理性认识。要想把握审美作为感性认识活动的本质特征,就要认识到审美过程总是与特定的感性活动领域密切相关,而审美教育必须尊重感性活动的规律。例如,音乐是人类付诸于听觉的感性活动,而美容医学是人类诉诸于视觉的感性活动。比如说,作为一名优秀的美容医师就必须要有一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因为,其面对的是人的容颜与躯体,对于个体的容颜各部位和躯体各部分的比例和外形的维护、修复和再塑是在参考标准值基础之上因人而异的。举个例子,如果对象是棱角分明、具有骨感特征的欧式气质脸形,那么在做双眼皮手术的时候,从审美角度来讲,就适合做成欧式造型。相反,如果把欧式型双眼皮做在一张林黛玉式的脸上,效果可想而知了。所以审美观的正确与否对于优秀的美容医师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和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

“审美”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主体全身心投入的体验过程。德国教育家、美学家狄尔泰就曾强调了“体验”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审美教育即是一种关于如何去参与体验的教育,是培养人感知、感受和创造美的教育,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教育。狄尔泰指出,我们必须使自己的知识适应于我们的研究对象的本性。强调要研究“人这一整体”。既然是整体就要求必须达到和谐的状态才是完美的。第一个将审美教育作为独立范畴提出来的德国著名诗人、美学家席勒就说过,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因而,优秀的美容医师必须具有整体的、和谐的审美观念,包括外在美与内在美、容颜美与躯体美、形体美与仪态美、个体美与群体美及肌体美与服饰美等。在工作实施过程中,应该始终以正确的审美观来指导技术的实施,实施的过程不仅仅是单纯的感知、感受、创造美的过程,而应是一种所有心理因素都完全激活、参与其中的总体生命的投入活动,是通过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而达到生命和谐的过程,是一种生命的塑造。现在盛行的“人造美女”工程就是很好的例证。一位人造美女就曾说过:“眼睛大了,鼻子挺了,胸部丰满了,感觉非常满意。但通过这些手术,我发现变化最大的是自信心和心态。我发现自己更自信了,心态更平和了。”

因此,对于美容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讲,要想成就一名优秀的美容医师的梦想,掌握过硬的“医疗技术”是必需的,但“审美”同样也是成就梦想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技术”与“审美”是互容共存的,二者缺一不可。因而,审美教育对于美容医学专业来讲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邱琳枝 彭庆星主编《医学美容》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年

[2]王小舒 编《审美艺术教育论》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5年

再塑生命的人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命教育 生命意识 生命意义 生命价值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9-0071-01

语文,作为人文性最强的一门学科,她所编选的教材文质兼美,可读可悟,是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最佳载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直面生命中的困难与挫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去拥有一个充实、丰富、坚强、凝重的生命。

一、着力挖掘教材资源,在教学内容中渗透生命意识

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联系,在语文中学量的经典作品,就是走进先哲和时贤,用他们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去影响和规范学生的心理结构,所以语文学科先天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善于开掘教材中生命教育的内容,合理有效地渗透生命意识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如冰心的《谈生命》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痛苦和幸福的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蝉》中,蝉儿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地黑暗中度过,只给了一个夏天的时间,是活在阳光下歌咏的生命,蝉儿生命的意义简单直接,以多年的时间预备高亢有力的歌喉:一旦登上生命的舞台,拉开喉咙开始了礼赞的生命。尽管生命短暂,但是它为了生命延续,仍然会好好地活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教材要有敏感性,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激发他们的生命潜能,提升他们的生命品质。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学习探究中融入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在教学内容中渗透生命教育家外,更要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教学过程的进行中体验生命的脆弱与宝贵,美丽与价值,艰难与坚强。我们可以直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插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描述品味生命的美丽;可以组织一些简短的课堂活动,如课本剧表演、分角色朗诵、小组辩论等,让学生在思考、决策、应变、合作的过程中感受生活、感悟生命,提高对生命的理解、分析、判断能力,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完善自我。如在学习《再塑生命》一课时,我让学生分别扮演盲人、聋哑人,体验残疾人的艰辛,从而认识到做为一个正常人,口能言,耳能听,足能行,这是多么幸福的事,这样的生命是多么的宝贵!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通过形、声、色、光等表现手法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学生在充满愉悦感、自由感的气氛中接受知识,使他们爱学、乐学,达到学会的目的,也同样更容易地使他们感悟到生命的可贵与美好,激发强烈的生命意识。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一文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安塞腰鼓那气势磅礴、动人心魄的宏大场面,那充满生命原动力的呐喊、奔突、渲泄,让学生切身体验到生命的力量。

三、拓展课外阅读空间,在文字徜徉中感悟生命意义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面对生活的磨难,你必须扬起自信的风帆,鼓足生命的勇气,勇敢地战胜它,才能在磨难中走向成熟。教师可以向同学们推荐富有教育意义的名篇佳作,通过一些震撼人心的故事和可歌可泣的人物,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珍惜生命的意识。如学习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可以推荐阅读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奥斯特洛夫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感人肺腑的经典之作,让学生敞开心灵去阅读、感受,把阅读学习的过程当成自己生命体验的过程,形成情感活动,审美感受和思维碰撞,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珍爱生命的意识去感悟生命的意义。通过阅读,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生活是美好的,然而生活也是无情的。生活中常常随时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困境和险情。只有直面生活的,勇敢地挑战一切困难,才能把握生命的罗盘,走向更加辉煌的人生。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都应抱着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四、注重联系现实生活,在综合实践中体验生命价值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生活是生命的轨迹,语文就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左右,陪伴终生。”所以教师除了在课内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在课外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关心学校、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国内外大事。可就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并能用文字、图画、照片、板报、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在这个过程体验生命的脆弱与顽强,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写作训练中,我们可以以“生命”为话题进行作文,让学生通过写作思考生命问题,从中体会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贵可敬,体会人类生命的意义。如在学习了课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之后,我让学生以《假如还有三天生命》为题作文,让学生假设只剩下三天生命,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以假设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珍贵,要珍惜生命。在一些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辩论、演讲、办手抄报等活动,如举行“感动你的生命故事”演讲比赛,开展“生命的意义”的主题讨论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语文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的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灵活处理教材,善于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的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让语文闪现生命之光,让生命唤醒生命,让生命润泽生命,让每一朵生命之花都绽放出最美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再塑生命的人范文第7篇

一个人从小到大要经历不知道多少次身份的转变,刚开始是某人的孙子孙女、某人的儿子女儿,然后是学生、班委、学生干部,继而是打工仔、公务员、小老板,某人的妻子或丈夫,慢慢再成为老板、领导,最后成为爷爷、奶奶。

那么,我到底是谁呢?或者说,哪一个身份才是真正的本我呢?

就好像一个演员,他有时扮演小孩,有时扮演老人,每场戏都不断在变化。

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都充满青春与奋斗的热情,渴求机会,渴求平等;一旦自己当上老板,或许就不会再站在员工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做出很多考虑大局利益的事。

实际上,不管一个人是孩子、是父母、是老板、是员工、是男是女、是贫是富,在这些身份以外,他都是一个希望快乐、不想要痛苦的人。

可这个简单的事实最容易被遗忘。老板觉得员工不好好工作,员工觉得老板不讲道理;父母觉得子女不听话,子女觉得父母太严格……种种对立,种种矛盾,种种倾向与排斥,种种的恩爱与仇恨。

内心对身份的超越能让人在现实生活中更洒脱,不为眼前利益所限制,多一份宽容,多一份清明,多一份智慧。更重要的是,这种超越能让我们完成生命的回归和生命的觉悟。

人生的意义不仅是身份的叠加。人活在世界上,顶天立地,身份对人只是一种装饰,是内心自在的一种随缘展现。

生命就像是一块黄金,金灿灿的,闪着光芒,厚重踏实。把它做成一辆汽车,固然有汽车的作用,但汽车绝对不能代表它作为黄金的价值。乃至于做成戒指、做成项链、做成雕塑,都只是它的一种展现,而这种展现不论看起来多么重要,也都是一种展现而已。

再塑生命的人范文第8篇

是希望挽救了这个一度脆弱失望的女孩。

希望,是一种力量,是一次升华,是一个飞跃,是一架阶梯。

青年人在生活中,难免会陷于一种困境而感到失望。一位哲人说,人生之路是由失望和希望串起来的一条项链,因此才多姿多彩。在失望时萌生希望,就会让人驱散心中的浓雾,拥抱一片湛蓝的晴空;让人摆脱沉沉的阴影,去步入一个崭新的天地。失望让人压抑、痛苦,倍受折磨;希望让人振奋、欣喜,跃跃欲试。

生活不是一幅呆板的平面画,而是一做立体的雕塑。所以说希望总与失望长伴,它们是双胞胎,几乎从不分离。愚昧的人会被压在失望的高山下感伤和叹息;明智的人会从失望的山下向山上攀登,看到另一片天地。

人生之路是由失望和希望铺筑而成的,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因为人不能在人生路上跳着走,那是一种畸形的人生。希望是一种宝贵的金属,常常要从失望里提炼出来。失望并不可怕,怕的是不会运用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