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验

实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实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实验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实验探究;科学推理;科学素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培养.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性质之一: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最重要的材料之一,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工具.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使用教材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而不是教完教材.教材应该是为教学服务的,作为一线教师应当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特点,还要视实验的难度和可操作程度,灵活地处理教材.

例如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四章的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一节,是典型的科学探究课,本节课重点是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环节,难点是分析论证环节,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归纳总结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我们先来看2012年修订后的沪科版八年级教材中,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教材中提到的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的环节:

(1)设法获取凸透镜的焦距.

(2)认识光具座,将实验器材按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顺序放置在光具座上.

(3)蜡烛火焰经凸透镜后成缩小的实像,将u、v值记录下来.

(4)蜡烛火焰经凸透镜后成放大的实像,将u、v值记录下来.

(5)蜡烛火焰经凸透镜后成等大的实像,将u、v值记录下来.

(6)蜡烛火焰经凸透镜后成放大的虚像,将u值记录下来.

(7)蜡烛火焰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观察是否能成像.

(8)改变物距,重复几次上面的实验操作.

通常教师的处理方式是,学生通过分组探究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结论.之后,分小组交流数据和实验结论.听过大量的课包括研讨课或者观摩课,教师重视了大量实验数据的分析与论证,最终总结出结论,完成教材73页五种情况的结论.结论中还可以发现,焦点和2倍焦距处是两个特殊的点,即焦点是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而2倍焦距处是成放大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但是总感觉站在学生的角度,有些问题的处理不是很合适.而且大部分教师讲过这一内容之后,普遍存在学生掌握不好,理解不到,应用起来又困难等诸多问题.焦点和2倍焦距处,是至关重要的两个关键点,在收集实验数据和分析论证的过程中容易忽略它们在提高教学效果、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方面所起的关键作用.

因此,是否可以反思一下,站在学生的角度,从教学的内容和实验特点等方面是否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总结结论,下面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探究凸透镜成等大实像的改进设想

凸透镜焦距的测量不是本节的重点,从节约课堂时间和数据的准确性上,凸透镜的焦距可以直接给出.教材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的3、4、6环节(蜡烛火焰经凸透镜后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实像、放大的虚像)对学生而言相对容易操作,物距u和像距v也便于测量,能够比较顺利的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实像和放大的虚像满足的条件.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的第5环节(蜡烛火焰经凸透镜后成等大的实像,将u、v值记录下来),由于实验器材的限制和实验的特点,成在光屏上的像要与烛焰等大,不便于测量,只是用肉眼观察,同时像(光屏)位置的确定不一定准确,实验数据中可能存在物距u和像距v的数值误差较大.怎样处理更有说服力呢?我认为,增加交流讨论的环节,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物距u和像距v有什么样的关系时,蜡烛火焰经凸透镜后成等大的实像?可以实验验证,也可以在前面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和科学分析得出.

实验探究时,出现的真实情况是:蜡烛火焰经凸透镜成等大的实像时,物距u和像距v基本相等;而物距u和像距v相等,由于光学实验特点和现有实验条件的限制,不容易得到.如果引导学生运用推理进一步分析,既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是物理学研究问题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在物理研究过程中,有许多概念、规律、结论是建立在物理实验的基础上,但是也有不少实验,由于教学内容、实验特点和实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难以实现或者不易操作,于是需要在大量可靠的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推理,进一步得出实验的结论.

在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的3、4环节,分析大量的实验数据可知:当物于凸透镜的2倍焦距之外时,成缩小、倒立的实像;当物于凸透镜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在此实验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当物于凸透镜的2倍焦距处,既不满足成缩小实像的条件,也不满足成放大实像的条件,介于两者之间;那么所成的像既不是放大的,也不是缩小的.这时,可以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说明各自的想法与分析,发表自己的观点,最终达成共识:当物于凸透镜的2倍焦距处,成等大、倒立的实像.之后,可以再进行实验进行验证,既弥补了实验探究过程的不足,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处理,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生参与的是深入的思考和思维的碰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实现学生听懂学会,同时使学生学习到科学探究方法,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2探究物体处于凸透镜的焦点能否成像的改进设想

蜡烛火焰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是否能成像也可以采用同样的处理方式.

分析大量的实验数据可知:当物于凸透镜的1倍焦距之外时,成倒立的实像;当物于凸透镜的1倍焦距以内时,成放大的虚像.当蜡烛火焰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光屏上找不到像,是成像而且成实像没找到?还是成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还是不成像?学生是有疑惑的.如何解决,而且要有说服力并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可以在实验探究和上述实验结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进一步分析:当物于凸透镜的1倍焦距,既不满足成实像的条件,也不满足成虚像的条件,也是介于两者之间;那么既不能成实像,也不能成虚像.这里的处理与上面的是相同的,学生充分讨论,说明各自的想法与分析,发表自己的观点,最终达成共识:当物于凸透镜的焦点时,不能成像.

以上处理,是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推理与分析得出的,采用的方法是实验推理分析再实验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理性分析实验验证,是认识过程和思维过程的上升,从而实现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的飞跃.

新的课程理念给与教师和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要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和疑惑.教师适时地点拨与启发,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主动地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真正意义地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应该促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学习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实验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虚拟实验;真实实验;网络基础及应用

【中图分类号】 G40-0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9—0078—05

“网络基础及应用”是一门既注重理论更注重实践的课程,实验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原理、加深认识以达到学以致用的必要环节。然而由于网络设备、服务器一般比较昂贵,且更新较快,因此建立完备的计算机网络实验环境是比较困难的[1]。为解决以上现状,可将网络模拟器 Packet Tracer 引入“网络基础及应用”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减少实验投资成本,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还可以提高教师教学和教研的能力,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2]。然而,如何更好地使用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进行教学,首先要了解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分别有哪些优势与不足。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关于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比较的研究很多,如“论桌面虚拟实验对迁移学生实验技能的作用”[3]、“基于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整合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改革”[4] 、“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在机能学实验中之比较”[5]、“虚拟实验和真实实验的耦合教学模式研究”[6]等文献。但这些文章大多是以理论阐述、逻辑推理为主,论述了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的优缺点,而实证研究的文献资料却较少。本文重点从“网络基础及应用”实验教学的实验项目设计、实验测试及问卷调查三方面进行详细的实证研究。

一、基于实验项目设计比较

“网络基础及应用”实验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的基本配置和综合应用能力。本实验课程安排了八项实验,具体实验项目及教学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实验项目及教学要求

通过“网络基础及应用”实验课程的教学,本文主要从实验环境、资源、情感与交流、学习方式、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安全性、效率及误差等方面对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进行比较(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各有优势,如真实实验中学生在真实地接触仪器的情况下,可以直接面对问题,有利于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实实验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虚拟实验中会有“不踏实”的感觉;虚拟实验是在一台电脑上打开虚拟软件中的多个设备进行实验并完成,而真实实验则需要通过多台电脑和真实的网络环境来实现;虚拟实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较为方便,提前预习实验可减少在真实实验中的失误;虚拟实验不能体现真实实验中的各种各样的误差,而真实实验会出现实验误差或设备故障,促使学生进一步探索。网络访问安全性方面,虚拟实验没有真实实验精细,真实实验中可以控制具体的时间段内相应用户能访问某些网络,而虚拟实验不能控制用户访问的具体时间段;虚拟实验所进行的操作是通过程序预先设定好的步骤和预期结果来实现的,学生不会因为误操作而造成人员或设备的损坏,虽然在虚拟机上进行某些操作时,可能也会造成系统崩溃等,但是破坏的只是虚拟机中的操作系统,而不是真实物理机中的操作系统,因此学生可以在不对物理主机造成损坏的情况下进行各种网络实验。在教学方法采用上,虚拟实验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实行开放式、个性化教学,学生能灵活地运用自己的实验时间,不受传统真实实验室关闭和开放时间的限制,重点攻克自己的难点,而且也不必受实验课程和指导书的限制,学生能按照自己的进度、自主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实验内容[7]。在信息传递时,虚拟实验以逼真的动画展示数据传输的过程(如图1所示),而真实实验中只能经测试得出网络配置是否有效,但看不到数据传输过程。

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也有很多相同点,如实验1和实验2中大多数命令语句都相同,具体为:

给交换机设置IP地址即管理IP:ip address 192.168.1.100 255.255.255.0

为交换机设置授权访问用户:username test password 7 123456

Telnet登录:telnet 192.168.1.100

Ping语句:Ping 192.168.1.100

再如实验6、实验7中虚拟实验和真实实验的命令语句基本相同,例:

配置静态路由的核心命令:

ip route192.168.2.0 255.255.255.0 192.168.1.2(配置192.168.2.0 的路由)

路由器的OSPF配置核心命令:

router ospf 2

network 10.10.10.0 255.255.255.0 area 0

network 192.168.1.0 255.255.255.0 area 0

“网络基础及应用”实验课中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还有如下区别:

实验3真实实验中交换机端口与MAC绑定有静态、动态两种方式,且动态绑定不用记MAC地址,省掉很多麻烦。而虚拟实验中只能静态绑定。命令语句也有差别,如单个MAC绑定时,语句“switchport mode access”在虚拟实验中必须有,而真实实验中则不需要。

实验4虚拟实验在一台电脑上打开虚拟软件中的多个设备上进行实验并完成,而真实实验需要相关实验设备(如图2所示),且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必须在指定的实验室中进行。

图2 实验4实验图

实验5虚拟实验中没有3a认证,而真实实验中有3a认证,核心命令如下:

aaa authentication enable default enable

aaa authentication login mytelnet local

login authentication mytelnet

实验8相对而言比较复杂,使用虚拟实验能节省大量时间,实验设计、操作等较容易。而真实实验中的环境、设备配置、连线等操作较为复杂,需花费大量的时间。

二、基于实验测试比较

在完成本课程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之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以及测试使用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效果,又进行了实验拓展及综合测试。

1. 交换机路由器的简单应用实验测试

首先是实验拓展训练,时间为两周,在此期间学院网络实验室开放。将全班36名学生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2名学生。每组都布置相同的实验任务,具体实验拓展项目及测试要求如表3所示。

表3 “网络基础及应用”实验拓展项目及测试要求

多层交换机静态路由实验;

标准访问控制列表的配置;

通过观察测试过程并分析测试结果可以看出: ① 在真实实验中完成难度相同的任务中,第一组和第二组学生所用时间大致相同,第一组学生在设计实验时比第二组学生用时少,但是第二组学生在进行设备配置、连线等操作时明显比第一组学生用时少;② 第三组学生在实验设计效率和操作熟练程度上都远远高于第一和第二组学生,因此整体用时少。说明虚拟实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真实实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相结合则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交换机路由器的综合应用设计实验测试

在学期末进行了“网络基础及应用”实验测试,试题内容及具体要求如下:① 可自由选择真实实验或虚拟实验方式;② 每两人一组,每组必须要有交换机和路由器等设备;③ 每组需设计出自己实验方案的拓扑图,设计并写出实验方案的详细步骤以及实验方案的验证环节;④ 每组需要提交一份实验方案的详细报告。评分要点:① 拓扑图的设计是否合理细致及复杂性;② 实验步骤的详细程度及正确性;③ 实验方案的验证环节的合理程度;④ 实验方案的详细报告的撰写水平。

本次实验测试共36名学生参加,随机分为18个小组。测试完成后学生上交实验报告,参考统一的评分标准打分,最后统计出考试成绩如表4所示:

表4 综合应用设计实验测试成绩统计表

通过表4可以看出:选择虚拟实验与选择真实实验的学生人数基本相同,平均成绩也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从实验报告中实验拓扑图设计的复杂性来看,使用虚拟实验的设计远远大于真实实验的设计,典型图例如图3、图4所示。

通过实验测试说明了虚拟实验相对于真实实验更容易做出较复杂的实验设计,而真实实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全面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使用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三、基于调查问卷比较

1. 问卷设计

采用自编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的问题主要包括学生对虚拟实验的认可程度,学生认为使用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效果如何以及学生在预习、上课、复习实验时分别会使用哪种实验方式等方面。问题类型有三种:封闭式单选题、半封闭式多选题、开放式问答题。

2. 结果分析

对使用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效果做了调查,调查对象为本校三个年级的105名学生。共发放105份问卷,回收98份,无效问卷4份。具体的回收率、有效率情况如表5所示。

表5 调查问卷的发放及回收情况

(1)学生对虚拟实验的认可程度

关于学生对虚拟实验的认可程度共设置了四道题,主要调查学生是否喜欢虚拟实验、认为虚拟实验能否调动自己学习的积极性、能否提高教学效果、能否拓宽实验的知识面等方面的问题。将这部分问题制定成里克特量表,采用五点量表来评定学生对虚拟实验的认可程度,即5—1分别为完全同意、较同意、一般、较不同意、完全不同意五个等级。其数据统计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学生对虚拟实验的认可程度统计结果

由表6可以看出,四个问题的均值都大于3,说明大部分学生都喜欢使用虚拟实验软件、认为虚拟实验能提高教学效果、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并有助于拓宽实验知识面,同时也说明了学生对虚拟实验的认可程度较高。

(2)教学效果

对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相结合的方式的教学效果设计了三个问题,分别是“虚拟实验能否完全替代真实实验”、“做综合性实验时真实实验能否达到本课程的实验要求”、“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方式是否合理”。通过数据分析可知,80%以上的学生认为虚拟实验不能完全替代真实实验,做综合性实验时真实实验不能达到本课程的实验要求。对于“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方式很合理”这个观点的调查统计结果如表7所示。5—1分别为完全同意、较同意、一般、较不同意、完全不同意五个等级。

表7 虚实结合的教学效果统计表

由表7可以看出,71.3%的学生比较赞同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方式,认为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92.6%的学生赞同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方式,认为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应使用二者相结合的方式,使二者优势互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3)在各学习阶段分别使用哪种实验方式

分别调查预习、上课、复习三个阶段学生使用两种实验方式的情况。首先对在预习和复习时经常使用哪种实验方式做了调查,1—4分别代表真实实验、真实实验与虚拟实验、虚拟实验、不确定,具体统计结果如表8、表9所示。

由表8、表9可以看出,预习和复习实验时,使用虚拟实验的人数分别为84.0%和81.9%,而使用真实实验的人数却只有4.3%和12.8 %。真实实验由于时间、地点、设备等条件的限制,使实验预习很难进行,但学生完全可以使用虚拟实验进行实验预习,对实验的原理、及操作过程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有助于真实实验的进行以及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而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还会遇到很多关系到实验的问题,这时候再去实验室重复真实实验的过程是很难的。因此,虚拟实验便于学生随时随地的自主学习和复习。

调查学生在上课期间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也会使用不同的实验方式,分别选取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及综合性实验三类中的一个典型实验(实验1、实验4及实验8)进行调查,具体结果如表10—12所示。1—4分别代表真实实验、真实实验与虚拟实验、虚拟实验、不确定。

由表10—12可以看出,基础性实验中86.2%的学生选择真实实验,设计性实验中80.9%的学生选择真实实验与虚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综合性实验中84.0%的学生选择虚拟实验。

综上所述,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针对实验项目的复杂程度及各方面的条件限制,选择最佳的实验方式。对于简单的基础性实验要以真实实验方式为主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熟练程度;对于设计性实验可以采用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对于比较复杂的综合性实验,由于需要大量的实验设备且时间有限,可以通过虚拟实验辅助真实实验的实施以及教学的进行,学生先进行虚拟实验,对实验的理论原理和操作技术有了一定的经验后,在各方面条件都允许的情况下再进行真实实验,这样不仅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并且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总之,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在配置命令、实验原理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但二者在实验环境、实验设备、安全性及效率等方面又有差异,虚拟实验的优势可以弥补真实实验的不足,而虚拟实验的局限性又正是真实实验的优势。虚拟实验模拟功能有限,而真实实验又不能完全满足实验要求。因此,二者需要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如何针对不同的实验项目,通过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优势互补来提高教学效果,需要长期的实践与探索。只有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达到最优的整合,才能更好地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参考文献]

[1] 何秀全,韩耀军. 整合资源构建“虚实结合”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室[J]. 现代教育技术,2010,20(9):143-145.

[2] 李萍. Packet Tracer在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现代电子技术,2012,(11):177-179.

[3] 杨雪,于洪涛,王荣芝. 论桌面虚拟实验对迁移学生实验技能的作用[J]. 高等理科教育,2007,(4):111.

[4] 丁美荣. 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整合的计算机网络研究性实验教学探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5):163-166.

[5] 徐静,孙艺平,王冬梅. 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在机能学实验中之比较[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6):75-76.

[6] 李宇佳,杨雪,黄海林. 虚拟实验和真实实验的耦合教学模式研究[Z].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2,(6):116-121.

[7] 瞿曌,邓居祁,殷科生. 虚拟实验的特点与实现[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4):62-63.

实验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新性实验;考核;体系;实践

【中图分类号】R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0-0032-02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对国家和民族的战略重要性。目前国外大学已经把“掌握实验方法的知识和技能”列为跨世纪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之一,国内大学也提出了“基础厚,知识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创造性、科学思维的创新性人才是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机能实验学是一门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进行着较大的改革。2005年,我院在机能实验学中开设了创新性实验,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以其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但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需要建立具有一定特色的考核体系,从而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灵活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和能力。

1、科学、系统,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

机能实验学知识面广,包含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的知识。在创新性实验中,更加注重了学科间的有机结合,相互交叉渗透,完善的考核体系的建立才能有效地全程评价这一过程。机能实验学创新性实验是改革的一个新生事物,目前没有统一的考核模式,不能科学、客观、公平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我院经过逐渐实践,建立的考核评价体系如表1。

2、考核评价体系的实践

2.1 医学综述书写 在机能实验学开课前期给学生布置医学综述写作任务,开课时专门安排2学时进行医学科研理论知识讲授,包括医学综述的相关介绍。每个班级安排一个创新性实验指导老师,班级按照学生人数分成8小组,每小组选定组长,各小组根据初步的文献查阅,组内讨论,跟指导老师沟通,大致确定综述书写方向。学期结束前,每组上交综述,期间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和不断完善修正。教师主要从综述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基本格式是否正确,篇幅大小,一般要求4000字以上;书写是否具有条理性,表达通顺性;所读文献量、代表性、新颖性,要求20篇左右,近3年文献占40~50%,具有5~8篇外文文献;反映内容全面性、科学性、前沿性,以及综合归纳能力高低等判断医学综述质量进行评分,评分标准见表2。

2.2 实验设计 各小组在广泛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分析解决问题,来确定下一步创新性实验的课题内容。创新性实验的设计包括立论依据,实验目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法,技术路线,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等。实验设计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带教教师参与辅导。学生在14周的时候提交实验设计方案,教师审核通过后即可开展后续实验工作。教学教师主要根据课题的科学性及严谨性,可行性,创新性,经济性及简便性,结果预测等等给予评分,见表3。

2.3 实验过程 在机能实验学开课后期,同学们通过前面验证性实验,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包括仪器以及动物方面,利用3周的时间进行创新性实验操作,主要考察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协调能力,考勤情况等,见表4。

2.4 实验汇报 实验结束后,学生整理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书写实验论文和汇报课件,以小组为单位,学生把整个创新性实验以PPT的形式进行汇报,所有机能学带教教师参与答辩。主要根据PPT质量,表达能力,回答提问情况等给予评分,见表5。

2.5 小组互评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各个小组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有时一个班级的创新性实验可以是一个大的课题,而每一个小组的实验是里面的一个分支,所以各小组对实验的把握和熟练掌握程度,可以影响整个实验的进程。在答辩过程中,其他小组成员也可以向答辩组提出问题。所以安排了小组互评,见表6。

2.6 贡献排名 同一个小组由6~8名成员组成,整体创新性实验完成过程中,有的同学可能积极应对,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在实验过程中号召同学,协助操作,对实验的完成起到重要作用,实验结束后受益匪浅;有的同学可能就浑水摸鱼,基本上没有动手,组内成员之间最为清楚,所以可以根据组内贡献大小给予评分,见表7。

实验范文第4篇

——题记

“实验”一词包括两方面的概念:其一是科学技术的成果的参与和运用,在艺术上可以说是科学技术为艺术的创作与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觉经验。在教学中是泛指采用新的科技手段来辅助进行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其二是科学的方法与态度,对于艺术与教育来说都是一种新的方法的尝试,首先是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用科学的方法鼓励一切大胆的假设和创新,创造成为一种无止境的追求。无论从哪一方面看,这两者都与传统形成尖锐的对立,它改变了传统的艺术形态,提倡批判与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实验”就表示它是探索的、批判的、创新的。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实验艺术,是一个艺术思潮和文化主题逐渐具有全球视野的时期,各种媒介、美学和主题的实验都开始和国际艺术新潮具有呼应性。在艺术教育方面,最显著的变化是在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先后建立了新媒体专业,一些实验艺术家被邀请到学院工作,在博物馆、美术馆方面,像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深圳何香凝美术馆都设立一些常规性的实验艺术的展示,比如,上海双年展,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学术年度展等等,而从2000年开始,实验艺术开始被纳入到政府间文化交流的项目中。①

2007年7月,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艺术银行联合中国三大美院——中央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举办中国当代艺术实验教育展,央美雕塑系、川美油画系以及国美的综合艺术系的毕业生优秀作品参加此次展览,指导老师有隋建国(中央美院)、邱志杰、张培力(中国美院)、张奇开(四川美院)。中央美院的雕塑作品略显一丝学院派的严谨,但能窥视到扎实的造型功底和艺术史底蕴。中国美院的学生们似乎更注重对日常生活的关注,树叶、鱼虫、生活用品、生活材料被用进了艺术作品当中,传达了“艺术融入生活”的观念。四川美院毕业生的油画中,总是能感受到一股年轻活力,卡通造型成为了主流创作元素,让油画变得很“当代”,更贴近年轻人的审美趣味。

在实验艺术教学“硕果累累”的表面现象下,一系列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突显出来。老师如何去教?学生如何去学?如何进行教学成果评估?最终如何对艺术教育大纲进行改革?当这些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更需要就实验艺术的内容和其教学特点有清晰的分析。

一、实验艺术的实验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艺术②

1.指媒介和美学实验:包括装置、录像、摄影和网络媒体等媒介实验;抽象绘画的实验和写实绘画中的摄影性的模仿;文本、装置、绘画、表演和摄影中的观念性;19世纪以前图像美学的现代性改造和对历史摄影的模仿;电子艺术、Flash动画和计算机视觉的影像实验。

2.变化反映的自我变异:包括对知识分子自我主体性、对商业文化和后殖民文化、对当代艺术体制批判性或者反讽性的表达。

3.边缘美学的探索:包括女性主义、身体和表演在艺术中的人性极限的表现等。

二、实验艺术教学的特点

1.反标准、反常规

实验从本质上来说是反“标准”的,反现存“规范”与“观念”的。这样的做法主要为了规避,可能有习惯与重复、参照、照搬,或者说给予一些“限制”。也可以这样理解,要在思辨中去形成自己的想法,而这个思辨的框架在笔者看来是冲着问题而搭建的。③

2.院校实验艺术的对象

对于一个学生,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形成自己成熟的作品是不太可能的,那么在学生成为一个成熟的艺术工作者之前,必定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尝试,寻找适合自己的创作语汇,为将来的成果做必要的准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验的含义不仅仅只是试验,而是一种行动力,是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将在学生的潜意识中扎下根基,使其成为以后艺术创作的原动力和产生源源不断创意的火种。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对学生在思维、创作行为、创作形式上给予指导,将创新精神与态度传达给他们。

3.实验艺术允许失败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教育着重指引学生力求作品的完整性,整体感,并按一个规定的审美模式套用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而实验艺术的教学中,我们允许并接受失败,任何一个成功的艺术家谁没经历过失败?在实验艺术教学中,我们认为那些不成熟、不完美、不成功的作品同样有机会进入大雅之堂,甚至放置于展览馆由观众来品味。我们强调的不是作品的失败,而是作品中可贵的闪光点,并使其发扬。

4.实验艺术针对作品的形式与内容

实验艺术是多方面的,所涉及到的艺术问题也不是单指艺术的形式问题,在形式上指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材料、媒介等。在内容上指作品的内涵,作品传达的信息以及作品创作的目的等方面。无论形式与内容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他们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

实验艺术总是挑战和反叛传统审美艺术,与人们接受传统审美教育相比,它显得不美,甚至有些丑、怪。创造新的语言艺术形式,一种新的语言形式要被人接受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实验艺术呈现出来的面目往往是反视觉的,这也使得实验艺术在被接受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中国的实验艺术一方面接受传统艺术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在影响着公众对创新思维的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它与当代社会的联系使我们直接面对社会,面对人生,扩展了我们的思维空间和审美视野。

艺术教育的最根本的目标是学生毕业时应该具有个性,如何做到这一点,首先是艺术观念的改变。艺术观念改变后,艺术教育就不是灌输和训练,而是激发人的潜能和天赋。所谓实验的艺术的目的是追问一个问题,艺术是什么,不停地问下去,然后就试试,到底是什么。④在艺术院校从事实验艺术教学是近几年以来的事,有些艺术院校跃跃欲试,有些院校想从事这方面的教学,但是师资力量跟不上,各个院校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实验教学的可能性、可操作性到底有多大,还取决于具体指导老师是否有自己的当代思考和教学程序。实验艺术教学发展如何,教学的内容如何安排,实验艺术教学计划修订等问题都仍然需要我们不停地追问下去,然后再去尝试,最终在教学实践中去总结归纳。

注释:

①皮道坚.从词语转换看80-90年代中国美术批评.当代艺术家.总029期.

②王广义.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北京青年报,2002年11月28日B5.

实验范文第5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掌握氧气的性质

二、实验器材:导气管,试管,集气瓶,酒精灯,水槽,燃烧匙 三、实验药品:氯酸钾,二氧化锰,木炭,硫粉,红磷,铁丝 MnO四、实验原理:2KClO3 2 2KCl+3O2

三、实验步骤:

查:检查装置气密性 ,双手握住试管,观察玻璃管内水柱变化。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装好带导管的软木塞。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试管夹应夹在离试管口1/3处,试管口应向下。

点:点燃酒精灯,先来回移动,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将火焰集中在药品处加热。

收: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理由是氧气不溶于水。收集四瓶氧气。 离:收集满氧气后,先将导管移开水槽。 熄:再用灯帽熄灭酒精灯。

四、氧气性质实验操作:

1、观察氧气的颜色和气味:无色无味,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娶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烧至发红,然后将木炭插入集气瓶内。

观察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说明集气瓶中有纯净的氧气存在。反应完后,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后,现象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木炭跟氧气反应后产生CO2。 化学方程式为:C+O2 点燃 CO2

3、用细铁丝螺旋绕在燃烧匙是,另一端绕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燃烧尽时,立即放

入留有水,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观察现象:红热的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化学方程式为: 3Fe+2O2 点燃 Fe3O4

4、取少量硫粉在燃烧匙上,在酒精灯上加热,硫粉熔化,迅速将燃烧匙伸进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观察现象: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化学方程式为:S+O2 点燃 SO2

5、取少量磷粉在燃烧匙上,在酒精灯上加热至发红,迅速将燃烧匙伸进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观察现象:剧烈燃烧,发出明亮光辉,放出热量,生成白烟。化学方程式为:

4P+5O2 点燃 2P2O5

五、讨论

1、在试验时,为什么会出现下列问题,要怎么解决?

A、点燃酒精灯后,立即将火焰集中在试管内的药品部位加热,不久试管发生破裂。 答:这是因为试管底部受热不均匀,局部受热过高造成试管的破裂。在实验时正确的操作是:

点燃酒精灯,先来回移动,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将火焰集中在药品处加热。

B、看到水槽内导管出现气泡,立即收集,收集后用带火星木条插入瓶口内试验,结果木条没有复燃。 答:这是因为没有充分排尽导气管中的空气,造成收集的氧气不纯。在实验时正确的操作是:待导气管口出现连续气泡是才开始收集氧气。

2、试验操作过程中为什么要注意以下几点:

A、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答:这是因为固体中含有一定量的结晶水,加热时会有水蒸气产生,如果管口朝上,水蒸气

实验范文第6篇

[问题]某课外实验探究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乙炔的性质中,看到老师在演示乙炔的性质时所用乙炔气体的制备方法装置中(见下图)存在以下诸多缺陷:(1)反应速度太快,生成的乙炔气流不平稳。(2)反应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余下的乙炔气体只能点燃到反应停止,结果是浪费药品的同时还产生的大量黑烟污染教室。(3)由于反应无法停止,迫使老师只能一次做完所有的乙炔性质实验才能再进行乙炔性质的讲解

图 乙炔的制取和燃烧

为此,他们想将乙炔的制备改进成用简易气体发生装置,像实验室制备氢气一样可以操控为随时关停和发生。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觉得即使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不但反应速度还是太快,也和碳化钙与水反应一样产生的糊状氢氧化钙易堵塞玻璃导管,他们讨论后一致认为关键是水与碳化钙接触的机率太大,只有寻找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又不和CaC2反应的物质的溶液来取代食盐水才能达成目的。通过查找资料:知道醇羟基不但不与CaC2反应且可以消除反应中产生的泡沫。

他们查找到20℃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度的数据:

(1)根据表中的数据,你觉得如果从表中无机试剂里筛选____(填写汉字)的溶液来作与碳化钙反应液,可以最好地减慢反应速率:如果从表中的有机试剂中可以选______(填写汉字)的溶液来作与碳化钙的反应液,可以最好地减慢反应速率。

(2)探究小组有下列仪器和配件,如图:分液漏斗、长颈漏斗、大试管、平底烧瓶、锥形瓶、双孔胶皮塞、带有止气夹的导管。

如果选用有机试剂来实现他们的探究,你觉得应该选用作气体发生装置的仪器和配件的是(填写番号)_______;如果选用无机试剂来实现他们的实验探究,你觉得应该选用来作为气体发生装置的仪器和配件的是(填写番号)________,不能选用的是________,不能选用的理由是因为_________。

(3)简述你选用的装置如何检查气密性:____________,你选用的溶液制备乙炔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4)写出乙炔在点燃时可能发生的所有反应方程式_________

[命题意图]本题属于原创,是为2008年四川高考理综合试卷中化学部分实验题的备选题。意在检测学生利用信息和数据,通过筛选题中给出的信息和数据,去伪存真,结合教材演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题中信息和数据相结合来解决实验中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试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题目层层推进,有梯度但难度不大,意在引领学生的学习向着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发展。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试题点评]

1.重视环保和节约资源的教育。对原演示实验缺陷的描述,将实验的污染和试剂的浪费单独作为一条,突出了化学要对环境友好和节约资源的精神。

2.重视对信息数据和筛选和处理能力的培养。题中给出的数据必需结合题干中叙述的信息来筛选,增强了迷惑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去伪存、去粗取精的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

3.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从有机和无机试剂中选择能作为和水组成和碳化钙的反应液,实际上是用资料形成假设的过程,再根据仪器组合气体发生装置,可以形成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的感觉,其实也是一种化学科学方法的教育。

4.有较强的开放性。(2)问中的第一、二空的选择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各种仪器组合成气体发生装置的过程有较强的开放性,但又必需结合题干的叙述才能找到解答的真谛。

5.注意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5)问中要求写出燃烧中所有可能的方程式,不但要求依托仔细观察到已描述的现象,既然有乙炔完全燃烧生CO2和H2O和不完全燃烧生成单质C和H2O的反应,自然有处于二者之间的反应。同时还考察了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首先列出原实验的缺陷,接着提出改进的设想和表中的数据,二者结合分析表中数据,同时要剔出一些干扰信息才能准确解答。下面对对各小题逐一分析:

(1)第一空,根据无机物的溶解度和溶解时产生的离子数目要最多,这里隐含了干扰信息:表中给出的无机物的溶解度数据中,氢氧化钾比氢氧化钠大,但是根据初中的溶解度知识,(忽略体积变化的因素)可知在100克水中溶解的氢氧化钾在溶液中产生的阴阳离子最多为:n(K+)+n(OH-)=(2×112/56)mol=4mol,氢氧化钠在100克水中溶解产生的阴阳离子最多为: n(Na+)+n(OH-)=(2×109/40)mol=5.45mol,所以只能是:氢氧化钠;第二空,根据表中溶解度数据和同时要有羟基,所以可以是乙醇(或乙酸)。

(2)第一空:因为题干信息告诉了有羟基的有机物可以消除反应中的气泡,所以反应中不会产生大量的泡沫的情况,因此开放性较强,可以有如下组合:bdfg(或bcfg)(或bdfg)(或befg);第二空:因为无机试剂的水溶液和碳化钙反应时要产生大量的泡沫,所以只能是:bdfg(或befg);只要解答出第二空,后面两空不难解答。

(3)第一空是检查气密性的传统题目,第二空是教材中的反应方程式,只不过在水中加入了不与碳化钙反应的无机或有机试剂,也是容易解答的。

(4)仔细分析点燃时的现象叙述,乙炔完全燃烧和生成碳和水的反应应该不难解答,对燃烧时生成CO和H2O的反应,可能只有少数有较强分析问题能力的学生才能回答完全。

答案:

(1)氢氧化钠;乙醇(或乙酸)。

(2)bdfg (或bcfg)(或bdfg)(或befg);bdfg(或befg);a、c;当关闭止气夹时,分液漏斗不能阻断液体与固体的接触,试管容积太小,反应产生的泡沫容易从导管喷出。

(3)组装好气体发生装置后先关闭止气夹,向b中加水,只有少量水进入装置中后液面不下降,说明气密性良好;CaC2+2H2OCa(OH)2+C2H2

(4)2C2H2+5O24CO2+2H2O,2C2H2+O24C+2H2O, 2C2H2+3O24CO+2H2O

参考文献:

[1]彭贤春.乙炔制备实验的探析[J].《化学教学》.2006.9-10.

[2]谭宗俊.用简易启普发生器制备乙炔的实验研究[J].《化学教学》.2003.7-8.15.

[3]谭宗俊,唐松林.乙炔制备实验改进的理论浅析[J].《化学教学》.2002.6.

实验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会计实验;适用性;职能

1948年爱德华·张伯伦在美国哈佛大学对学生进行的实验教学被认为是实验经济学的开端。张伯伦以学生为被试者,通过制订价格、成本等参数,建立需求和供给曲线,开展了旨在验证市场的不完全性的实验。自此以后,张伯伦的学生弗农·史密斯以此为契机,将经济实验方法发展为经济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体系。在经过以史密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长期深入持续的研究后,史密斯在1962年发表的《竞争市场行为的实验研究》,标志着实验经济学的正式诞生。2002年10月9日,有“实验经济学之父”之称的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以其在实验经济学研究中取得的开创性成就,获得当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标志着实验经济学正式在主流经济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经济学是会计学的基础,经济学对会计理论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计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密切依存于经济理论,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必然会对会计领域的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实验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对会计研究方法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会计实验是由实验方法和会计方法交叉融合形成的,由实验者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运用实验方法进行的验证会计理论和发展会计理论的会计实践活动。[1]

近年来,随着心理学理论和行为科学在会计学中的不断应用,实验研究已成为西方会计尤其是审计研究中的一个相对主流的方法,不少学者运用实验的方法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据粗略统计,美国《会计评论》中有关审计的研究80%以上都采用了实验研究方法,2而会计实验的影响力在我国还十分有限,国内对会计实验的研究视野主要还局限在会计实验教学领域,运用实验方法研究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内容较少。其实除了会计实验教学,采用实验方法可以研究很多会计问题。例如,会计诚信危机与职业道德建设问题;信息不对称和报酬方案对预算松弛的影响;企业投资行为与融资结构的关系;公司自愿披露的效率问题等。下面笔者对实验方法在会计领域的应用进行简要介绍,并结合我国会计实验发展现状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能够促进该方法在会计领域的应用。

二、实验方法在会计领域中的适用性

(一)实验方法符合会计本质属性

按照管理活动论的观点,会计是经营管理的核心,是反映和控制经济活动并使之达到一定目的的一种能动行为,是具有组织、管理职能的一种管理活动。3这种观点强调了会计具有反映和监督的双重职能,具体表现为:会计是人们自觉运用经济规律并通过特定的程序技术反应和监督实际经济活动的一个社会环节;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具有经济管理的职能。由此可以说明会计活动及会计研究内容都属于管理学范畴,而实验研究在管理学的孕育、初创、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总是相伴而行的。从以上会计学与管理学的学科属性具有的相似性以及实验研究法与管理学的关联性,我们可以合理推断出实验研究法适用于会计研究。

(二)实验方法体现了会计研究的特点

首先,会计研究有时具有超前性。当某些情况尚未发生时,人们无法对以往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验证,常常需要通过模拟某些特定的经济环境的方法来进行研究,这就需要借助实验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具有“可控制性”,通过实验者的控制,按照事先设计的实验方案,创造需要的研究环境,使研究者可以更好的发挥主动性,了解在各种条件下的所有情况。其次,会计研究的环境条件具有不可逆转性。只有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某些条件才会出现,而实验研究方法可以模拟出这些特定的情况。在实验控制的条件下,可以将宏观的生产过程、社会现象在特殊环境条件下进行模拟实验,以便实验者更深入、细致的对结果进行观察。最后,会计研究的前提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中,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动性使会计研究的相关条件不够稳定,实验研究方法可以为会计研究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实验的“纯化性”使实验者可以通过实验控制,把自然过程、生产过程和社会现象中的复杂因素加以简化,排除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和人为干扰的因素,使实验得出的数据更具代表性。

(三)实验方法适用于会计研究的范围

会计理论研究,不仅包含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方面的内容,其他相关的学科和理论都对会计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成为了会计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行为学、心理学、信息经济、计量经济学、有效资本市场、新的组织设计和组织契约、博弈论和金融理论等。目前,国外理论界的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研究方法适用于与会计理论相关的这些理论和学科的研究。所以在会计理论研究中,也不应当排斥采用实验方法。

(四)实验方法提升了会计研究的可靠性

首先,实验研究具有“可重复性”,不同研究者可以在同样条件下反复实验、反复观察、重复验证,从而增强了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客观性,在更大程度上保证了研究结论的精确性。其次,实验研究的结果是将实验得到的数据通过科学的统计分析得出来的,令人较为信服。最后,实验研究有助于人们正确地发现因素之间的各种关系。

三、会计实验的职能

(一)验证会计理论

会计实验的这一职能,是指用会计实验所获得的数据、事实来证明有关会计理论的正确性,加深实验者对会计理论的认识。高校一般会开设会计、审计、财务管理、计算机会计等相关课程,让学生系统、扎实地掌握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了克服会计理论学习的抽象、枯燥、不易懂等问题,高校都会采取会计实验这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会计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开展会计实验实训活动,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使抽象的会计理论变成实际的操作演示,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和理解。同时,学生通过会计实验实训也可以对所学会计理论知识的进行应用,树立职业判断意识。

(二)提高实验客体的专业能力

目前我国各财经院校在会计教学活动中普遍采用了会计仿真模拟实验形式(包括单项实验、综合模拟实验、手工实验、电算化实验等)。这种会计实验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会计的基本理论、掌握会计基本方法。此外,学生通过这种仿真的实验教学活动进行反复训练,达到全面掌握会计的各项专业技能的目的,培养他们应用会计理论和方法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快速上岗,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增加学生的竞争力。会计实验的这一职能目前在会计教育领域已取得共识,并在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中广泛应用,实验的内容、形式和手段也日趋丰富多样。

(三)进一步完善会计理论

会计实验的这一职能,是指运用实验方法来研究会计领域中的理论问题,使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会计理论新的组成部分,从而促进会计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研究人员通过会计实验来发展和完善会计理论,把新兴的经济事物纳入到会计实验范围中来,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本质内容设计实验,并通过控制某些影响经济环境的因素使实验环境与现实经济活动相比相对简单,通过重复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并分析实验数据,从中发现规律,经过反复的提炼和验证,提出并完善相关(下转第113页)(上接第109页)会计理论,为会计实务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目前我国的会计实验大多数只偏重前两个职能,即在教学中模拟企业会计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模拟的会计活动中进行操作,使其更好的认识和理解会计理论知识,锻炼其专业操作能力。这种实验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其更好的适应企业。从实验的角度观察,通过这些实训客观的验证了会计要素理论、会计账户理论及会计报表理论等一系列会计理论的正确性。我们在验证会计理论的过程中锻炼、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必须肯定的是,积极开展实验验证会计理论是完全必要的,而且还应当继续发展。但如果忽视或排斥会计实验的另一个职能,就会使会计实验在职能发展上出现缺陷,限制了学者的研究思路、研究手段、研究方法,而且必然会影响甚至阻碍会计理论的发展。

注释:

①李杰,刘怡,吴永和.交叉学科视角下的会计实验本质研究[J].会计之友,2011(5):18-21.

②韩晓蕾.会计实验研究方法[J].价值工程,2007(4):157-160.

③杨纪琬,阎达五.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J].会计研究,1980(1):2-10.

参考文献:

[1]张俊民,赵丽芳,张延斌.关于实验会计科学的探讨[J].嘉兴学院学报,2005(10).

[2]李杰,刘怡,吴永和.交叉学科视角下的会计实验本质研究[J].会计之友,2011(5):18-21.

[3]韩晓蕾.会计实验研究方法[J].价值工程,2007(4):157-160.

[4]樊园园.实验研究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中的应用[J].会计师,2008(1).

实验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实验 真知 实践 教学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一定要渗透实验意识,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获得知识的真正理解,在动手实验中纠正错误的认知,在动手实验中掌握新的方式方法,在动手实验中获得“真知”。

一、在实验中获得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一句陆游的诗,他想通过这句诗来告诉他的儿子:“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这句话也正好可以用在科学的教学上:“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是有限的,想要真正获得真知必须进行实践。”传统的科学教学因教师素质、教学条件等因素,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学生在学习中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很少参与知识探究的过程,因而对一些知识的理解是浅显的。

“弹力”一课的教学,教师常常告诉学生:“一个物体受到外力,发生形变,当外力失去时,这个物体又恢复到原来状态,这种恢复到原来状态的特性就叫弹性。比如弹簧、橡皮筋,它们都有很强的弹性。”学生学到这里,基本上能感知出弹簧、橡皮筋、气球等具有明显伸缩性的物体具有弹性,而对于那些没有明显伸缩特征的物体,学生基本上不能判断出它们的弹性,这或许是以往科学教学的一个瓶颈。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特性,我与学生一起做了个“玻璃杯实验”,找一个实验用的玻璃杯,问学生:“这个玻璃杯有弹性吗?”大部分学生肯定地回答:“没有!”少部分学生沉默。于是我把玻璃杯里装满了红色的液体,并在上面装上一个带有瓶塞的细玻璃管,然后让班上的大个子学生上台挤压玻璃杯。“奇迹”发生了,红色液体开始上升。此时我再问学生:“这个玻璃杯有弹性吗?”大部分学生回答:“有。”也有一小部分学生说:“这是受热而上升的。”于是我又找来几个学生,让他们一起捂着玻璃杯,用体温来加热这个玻璃杯,几分钟过去了,却始终没能将杯中的液体升上来。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深刻地认识到:大部分物体是有弹性的,只不过有的很明显,有的不明显罢了。

二、在实验中纠正错误的认识

人类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是从低级向高级逐步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常常把错误看成是正确的,把正确理解成错误的。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意识,在实验中获得“真知”。

《热》一课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在潜意识中认为“被子”是热材料,因为我们几乎每天都与被子打交道,人盖上被子就暖和了,拿掉被子就冷了。为了消除学生的这种错误认识,我与学生一起做了个“被子实验”:首先找来一个类似被子的棉布和一个文具,然后我和学生一起量了文具的温度,接着用被子盖住它,几分钟后再用温度计量它的温度,这个文具的温度没有发生改变。我又找来一些物体,再次重复做这个实验,结果依然没有改变――被“被子”盖住的物体没有发生温度变化。然而还有很多学生不能接受这个结果,于是我找一个学生来做这个实验:首先用温度计测量他手的体表温度(当时28℃),然后用被子盖住他的手,几分钟以后,再量一下他的手,此时温度是32℃。看到这个结果许多学生叫嚷起来:“被子还是发热的。”我问:“刚才几次实验,温度怎么不改变呢?”学生们热烈地讨论了起来。我问:“人体的正常温度是多少?”“36℃多一点。”“人是恒温动物,当我们的手暴露在空气中,温度就会随着外部环境而发生改变。当我们盖上被子,手与外界相对隔绝了,手的温度就会逐渐上升,所以才会出现刚才那种现象:用被子盖住其他物体,温度没有变化,而盖住手,温度就发生了改变。”

三、在实验中掌握新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