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圆明园的资料

圆明园的资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圆明园的资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圆明园的资料范文第1篇

十二生肖铜像不过是圆明园流失文物中的沧海一粟。

天在圆明园遗址公园,人们只能看到半废的山水和断壁残垣,很难想象这里曾享有“万园之园”的美誉。盛时的圆明园,有著名景群上百处,清朝数代帝王在150余年时间里精心经营这座集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的皇家园林,乾隆皇帝评价圆明园说:“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但如今,人们只能凭想象来揣测百余年前圆明园的风貌。

圆明园究竟有多少文物?这个问题至今众说纷纭。

据杨先生推断,圆明园当年的文物数量不会少于150万件。从清代档案史料、故宫博物院的研究文章以及《颐和园陈设清档》中,他搜集了不少证据:

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每年居住在圆明园的时间达半年以上。以乾隆皇帝为例,据清内务府穿戴档记载,乾隆二十一年,全年共393天(因有闰月),乾隆去热河避暑山庄及木兰围场66天,去曲阜54天,居宫内(故宫)105天,居圆明园168天。道光二十四年,全年共347天,道光帝在圆明园居住时间达274天,在宫中居住仅73天。所以,圆明园内的陈设应不比故宫逊色多少。

圆明园园林建筑达20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多4万余平方米。除去不会有什么陈设的亭轩的面积,用于园居、祭祀、读书、游乐、存储库房等的建筑面积在19万平方米左右。这些建筑内按一般陈设和库房存储计算文物数量的话,也应不少于故宫内陈设的文物数量。而据推算,溥仪退位时故宫实存文物至少应在150万件左右。

道光年间内务府一份奏折,详尽载明道光十五年奉旨清查宫内及圆明园库贮物件情况:一两重银锞共存569390个,其中宫内存290505个,圆明园存280694个;各式如意1621款,其中宫内存1194款,圆明园存450款;玉砚、笔洗等501件,其中宫内存142件,圆明园存337件;头等瓷炉、瓶、罐等共773件,其中宫内存337件,圆明园存291件……圆明园的收藏情况,由此也略能窥见一斑。

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奇珍知多少

1860年,英法联军劫毁圆明园的时候抢走了绝大部分文物。

据当年参加抢劫圆明园的英法侵略军回忆说:为了拍卖从圆明园中抢来的珍宝,他们把赃品“全安排展览在喇嘛庙的大殿中”,其中有各种色调的白的和绿的玉石、古色古香的珐琅瓷瓶、古铜器物、金银的佛像;毛皮制品也特别精致,其中许多都是很名贵的,有黑貂皮、水獭皮、紫貂皮、羊羔皮等;特别醒目的是,还有两三件皇帝的朝服。英军司令格兰特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分给了士兵,“军官们赠送他一把雕满花纹的赤金酒壶,这是赃品中最精致的东西”。英国女王也得到一份,是两个美丽的大珐琅瓶。

法军司令孟托邦把抢到的两块黄金和碧玉做成的朝笏,一块交给格兰特转献给英国女王,另一块献给法王拿破仑三世。回国后,孟托邦又献给拿破仑三世许多东西:两根将军的装饰杖,用金子做成,中间和两端都镶有很大的宝石,做工极为精细;一件乾隆皇帝御用甲胄(现在法国吉美军事博物馆展出),带一顶战盔;鎏金和釉的铜宝塔;好几个用金子和釉做的神像;许多戒指、项圈、酒杯、漆器、瓷器以及数以千计的珍奇。

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劫掠的圆明园文物通过各种拍卖会等途径流散到世界各地。但大部分还是保存在英法两国。

大英博物馆的东方艺术馆中保存了两万多件中国历代的稀世珍品。英军曾将所劫走的圆明园文物一部分献给了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这部分敬献文物连同被拍卖的圆明园文物都收进了东方艺术馆。东晋时期大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乃我国古代卷轴画中的稀世珍品,1860年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抢走;一匹3尺长、2尺高的白玉马,这匹玉马曾被和 从圆明园中窃取,和 被抄家后,玉马被重新放回圆明园,最终还是没躲过被劫掠的命运。

法国巴黎枫丹白露宫中有个中国馆,是拿破仑三世的欧也妮王后建造的。1860年英法联军劫毁圆明园后,侵华法军司令孟托邦将从圆明园抢来的“战利品”献给了拿破仑三世和欧也妮王后。欧也妮王后于是建造了这个中国馆,将这些文物收藏起来。

中国馆内最显著的位置摆放着一座巨大的佛塔,2米高,青铜鎏金,通体各层镶嵌着绿宝石。塔的左右摆放着一对象牙和一对青铜雕龙,与故宫、避暑山庄等处皇帝宝座前放置的青铜龙形制一样,说明这对青铜龙应是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皇帝宝座前的摆放之物。一对金罐和一只金曼扎(藏传佛教的寺庙摆设品),金罐通体如意花纹闪闪发光,金曼扎镶有珍珠、绿松石和红宝石,说明当时圆明园内的摆设有多么奢华。玻璃桌柜里摆放着一串大念珠,这串珠子共有154颗,跟一般108颗珠子的朝珠不一样,这是孟托邦将一串皇帝的朝珠和两串皇后的挂珠串在一起献给欧也妮王后的,没想到欧也妮王后并不满意,因为她早已听说远征中国的军官们个个满载而归。她埋怨孟托邦只带给她这样的礼物,于是孟托邦另外又送她三车宝物,前后总共送了她七车,包括从圆明园抢来的各种青铜器、玉器、瓷器、漆器、金银制品、景泰蓝……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有一柄用名贵白玉雕成的康熙玉如意,颜色白中透绿,雕成多孔真菌形状,手柄顶部铭文有“御制”两个大字,下部铭文是:“敬愿屡丰年,天下咸如意。臣吴敬恭进”。展品说明显示,这件精美的玉如意是被英法联军劫掠后,在巴黎拍卖会上买来的……

有没有圆明园文物回归的一天?

圆明园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一直在打听流失文物的下落。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些流落在我国民间的圆明园石刻铜刻文物有了线索。杨来运先生给记者举例说,北京某单位院内有一对铜狮,据说这里曾是意大利驻中国领事馆,1900年前后从西山某地(也有说是从圆明园内)运回这对铜狮。据杨先生了解,这对铜狮为嘉庆年间制作,而嘉庆年间在西山除了建设绮春园外没什么大的园林建筑。而绮春园正是圆明园的组成部分,绮春园的宫门于嘉庆年间落成,这对铜狮应该是绮春园门口的铜狮子。

一两年前,一位姓牛的女士将先人流传下来的两个花瓶和一面镜子捐赠给了圆明园。经初步考证,这两个花瓶一个是光绪年间的,一个是嘉庆年间的,三件物品都是恭亲王被贬到戒台寺清修时随身带去的圆明园物品。

但是,遗落在我国民间的圆明园文物毕竟是少数,大量的珍贵文物流失于海外,仅靠出资购买,并非长远之计。杨先生无奈地说:“关键问题是缺少有关的国际法则和公约。”虽然我国已经参加了好几个文物保护方面的国际公约,但是,各个国际公约的回溯力和缔约国十分有限。

“但我们要不断呼吁,并同相关国家协商,在适当时机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各国出台有关法律,将各国非法所得文物归还原国家。”杨先生说。

圆明园的资料范文第2篇

听到教研室送课下乡的消息,我便从内心里期待,因为这样的学习机会毕竟难得。聆听学科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从中有所启发,并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引进到自己的课堂,这是教师提高的一个捷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真聆听了曹小红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在课的伊始,曹老师便抓住了当前的热点新闻——兽首的拍卖为切入点,很快让学生与圆明园拉近了距离,这样的导入形式是成功的。同时,对于距离学生生活年代较为久远的历史题材课文的教学,姜老师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让抽象的文字变换成一幅幅直观形象的图片,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让学生尽享视觉大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大脑和眼睛,能够让学生尽快了解圆明园的辉煌过去,激发民族自豪感,这点无疑也是成功的。

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是,文中却用大量的篇幅在讲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只有最后一段,聊聊数语谈到了圆明园的毁灭。曹老师把这一段的教学提到了前面,我想也有她的道理。曹老师在导入部分出示了目前被拍卖的两个兽首的图片,我们都知道,兽首问题是最近一段时间的热点新闻,孩子们从电视或者家长的口中已经获得一些关于圆明园的知识,而且对于两个兽首的拍卖,新闻节目已经做足了渲染,激起了国人强烈的爱国情绪。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特殊新闻背景做铺垫,把课文最后一段提到前面上,也是未尝不可的,这样能够让孩子们带着一种惋惜、愤恨的情绪投入到本课的学习。

但是,我认为,最后一段的教学不应该只是提到前面,挖掘出“掠、搬、毁、烧”就算完成了此段的教学任务。我个人认为应该在学习完“建筑宏伟”,孩子们充分领略了圆明园的殿堂、楼阁、名胜等各种建筑、各色景观,他们内心的民族自豪感膨胀到一定程度后。接着再进行“珍贵文物”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资料的方式掌握一定的关于圆明园文物的第一手资料,这个时候补充资料会让学生惊叹于圆明园的价值,确实是不可估量的,从而对“万园之园”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孩子们心中的那份骄傲自是不可言说。此时,再拿出最后一段,通过引读或者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渲染,再次朗读体会,我想孩子们的小拳头在此次阅读中已经攥得紧紧的了,肯定是有话要说,此刻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你有什么话要说?我想孩子们肯定会表达出他们内心最炙热的那份情感,侵略者的贪婪,清政府的软弱,会点燃孩子们心中熊熊燃烧的愤怒之火,要振兴民族的愿望一定会成为孩子们前进的动力。

通过不同方式的学习,让同一段课文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让每一次的触摸都能步步深入到孩子们的内心,这样的重复,不但不会让孩子们感到厌烦,反而能像爆竹的引子一样引爆出思维碰撞的火花,引爆孩子们心中那份民族自强意识。听到教研室送课下乡的消息,我便从内心里期待,因为这样的学习机会毕竟难得。聆听学科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从中有所启发,并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引进到自己的课堂,这是教师提高的一个捷径。

圆明园的资料范文第3篇

圆明园,它曾经被世人誉为“万园之园”,曾经作为东方文明的一种象征,为天下人所推崇。圆明园体现了我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乾隆皇帝说它:“实夭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而且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出名传进了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规模之宏伟,典藏之丰富,令世人叹为观止。法国大文豪雨果曾经这样评价:“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即使把我国(法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人们也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帕特农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夏宫。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

五年级,我们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我从课文中知道,那里保留着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当时只是清朝政府的无能为力,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成了灰烬,让我国圆明园的许多瑰宝流失海外。

今天,这个奇迹已经不再存在。多百年来,人们都在从这座名园点点滴滴的痕迹中或者是那些被无数名人所描绘的华丽文字中遐想她昔日的雍贵和辉煌。

现在,回首百年沧桑,珍视盛世光华。几百年来,国人一直期盼圆明园国宝——十二生肖回国。数十年后,中国几代人的夙愿,终于梦圆。

圆明园的牛首、虎首、猴首和猪首,是圆明园“西洋楼”海晏堂前大水法水力钟精华部分,在240年前的乾隆盛世时期,由法国神父蒋友仁水设计,中国宫廷御匠制作,成为融汇中西文化最早、最杰出的雕塑艺术珍宝。

你看!牛头两眼瞪圆,双角弯曲向前,威风凛凛,就像一个斗牛的模样;虎头于中国传统的虎造型大相径庭,透过额头上的“王”字,让中西合璧的意义更为典型;猴首,一个“美猴王”的身影,让我们看出了浓浓的中国情;铜猪首颇像野猪,肥头大耳,又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审美趣味。

四十景图是根据清朝乾隆皇帝旨意,由当时最知名的宫廷画师唐岱、沈源、冷枚等历经十一年绘制而成,可见画成的不易。画成之后,由乾隆御笔题诗,由工部尚书汪由敦书写。图画绘工精美,直观效果很好,所绘建筑、泉石等景观都为写实风格,题诗意境深远,书法隽永飘逸,诗、书、画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这是我国成就最高的工笔彩画,是我国绘画艺苑里的一束奇葩。

然而,非常可悲的是,这套《四十景图》彩绘本,后来却蒙受了极大的侮辱。1860年圆明园罹难时,这套珍贵的彩绘图被侵略者掠走,堂而皇之的“献给”了法国皇帝拿破仑第三。就这样,圆明园及其图像,都统统被西方入侵者“带走”了,引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圆明园的形象在中国人的脑海中呈出一片空白。人们只能凭空形象,就像“于瓦砾想见亭馆,于芒苇想见湖沼,于荆榛想见花树”。

据历史资料记载,《圆明园四十景图》是根据乾隆皇帝的旨意,于乾隆九年(1744年)由宫廷画师唐岱等绘制而成的40幅分景图,为绢本彩绘,各幅分别附有工部尚书汪由敦所书乾隆《四十景对题诗》,字体一律为大臣奏章所用的宫廷管和体。全图分为上下两册,奉旨正式安设于圆明园奉三无私殿呈览,人称殿本彩图。1860年,圆明园遇难时,这套彩绘本被侵略者掠走,献给了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目前被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1983年,法国学术界将四十景图彩色底版赠回了圆明园,让现代的人们重温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圆明园四十景图》,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被堪称为国宝级艺术珍品。

看完了《圆明园四十景图》后,我们还参观了南北朝佛像珍品,那是佛教艺术巅峰之作。在中国佛造像艺术史上,最为辉煌的巅峰时期的是公元5-9世纪的南北朝晚期至唐代,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使继古希腊、罗马之后世界第三大雕塑艺术中心。

南北朝晚期佛教造像艺术不仅特别注重神韵,而且还突出人物形象的内在价值和精神。被塑造的对象威严庄重,没有人间的喜怒哀乐,给人以高深莫测之感。在佛像造型有北魏的秀骨清象转为丰满圆润之后,产生了大批身圆如柱、薄衣贴体的新式佛像,而在此次展出的佛像正是这一阶段的典型代表。

圆明园的资料范文第4篇

我是中国南京下关第二实验小学的一名少先队员,我从老师的介绍,爸爸妈妈的讲述以及网上的资料查询中知道了今年是圆明园罹难150周年的日子,有感而发,给您写下了这封信。

300年前,也就是康熙46年时,为了纪念康乾盛世,清王朝建起你了一座如梦幻般美丽又集奢华于一身的园林,里面有无数的奇花异草,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被称为万园之园,可就在它建成150年的时候,1860年的10月,英法联军在对这一宏富无比的皇家博物馆进行疯狂劫掠后,又纵火将其野蛮焚毁集人类园林艺术之大成,被誉为东方梦幻艺术极致的“万园之园”万劫不复,人类文明遭受巨大灾难,于是在世界悲剧史,灾难史上,写下了中国圆明园。

转眼2010年,又一个150年过去了,中国经济越来越发达,也越来越强大了,在被毁纪念日来临之际,圆明园展出了悉心修复,收集的一批圆明园文物,150件劫后余生。流离失所的圆明园文物重现人们眼前,同事在圆明园举行的“勿忘国耻,励志腾飞——爱国主义航天展”使观众情绪激昂,更让人感慨万分:一个昔日任人宰割的民族,如今繁荣富强,香港,中华儿女行走太空,嫦娥二号遨游太空探测月球……现在的中国,是充满生机的,强大的,我们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不是为了要记住仇恨,而是要牢记历史,呼唤世界和平!希望所有人都能远离战争,像我们现在一样生活在和平温暖的阳光下!

圆明园的资料范文第5篇

从教学目标上看,“走近—走进”是目标不断深化、明朗的过程,也是学生思想不断深化、情感不断升华的过程。语文教学应该努力完成这个过程。

教学伊始,窦桂梅老师告诉学生,自己来自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是小学语文教师,她的家就在清华园里,离一个特别的地方只有50米。有时候,她会到那里去散步。她让学生猜猜那里是哪儿、一个什么地方。

学生们一下子猜出了是“圆明园”。她问,看到这三个字,眼前会有怎样的画面?我们看课堂上形成的“圆明园”情境——

生1:想起了的故事。

生2:看到了金碧辉煌的宫殿。

生3:我看到了圆明园仿造的各处名胜古迹。

显然,学生们是读过《圆明园的毁灭》的。这时,窦桂梅老师说,你们读了《圆明园的毁灭》,有怎样的感受?她希望学生们用一句话、一个词来表达。学生们的感受是这样的——

生1:我觉得圆明园是我们的名胜古迹,却被烧掉了,很可惜。

生2:我觉得英法联军他们太坏了,他们把能拿走的都拿走,不能拿走的就烧掉。

生3:我恨透了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圆明园本来就是我们中国的名胜古迹,却被他们破坏了,太可惜了。

生4:我感到很惋惜,因为圆明园是两代皇帝的心血,可在三天之内就被英法联军化为灰烬。

生5:我想用一个词来表达,就是“毁于一旦”。

“很可惜”“太坏了”“恨透了”“很惋惜”“毁于一旦”……这些词语是学生阅读课文后的真实感受。从学生发言看,他们的确读出了《圆明园的毁灭》的情味。这也说明学生们在读书后已经“走近”了圆明园。

“纸上得来终觉浅”,窦桂梅老师认为,文本阅读不能只停留在对表面情思的感受和表达上。“走近—走进”式格局,追求的是透过“很可惜”“太坏了”“恨透了”“很惋惜”“毁于一旦”等词语的表层滋味,让历史的创伤、民族的灾难沉淀在学生的心中。从有效教学的层面看,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课堂读书、学习,“走近—走进”期望教学最终实现这样的目标——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窦桂梅老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采用“走近—走进”式流程,目的是引领着学生们开启“走近圆明园——走进圆明园”的深度阅读活动,让主题教育深入学生内心。窦桂梅老师认为,学生真正应该思考——圆明园被毁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面对这份毁灭,我们心中永远也不能毁灭的又是什么呢?如果学生们能够这样去思考,民族品质、民族情感就会沉淀在他们的心中,就会生成一种理性的、永恒的阅读姿态。

二、“走近—走进”:读到“深处种菱浅种稻”

窦桂梅老师的“走近—走进”式阅读,是让学生感受文字的“深深浅浅”,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应该说,她的“走近—走进”式主题教学,真正把学生引进了阅读《圆明园的毁灭》的广阔天地中。

课堂上,窦桂梅老师先让这些小学高年级的同学流利地整体读一遍《圆明园的毁灭》,然后,窦桂梅老师开启对“不可估量”这个词语的理解、点拨。

窦老师对学生们说:“既然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我们就走进圆明园,走进这片废墟——”于是,她用多媒体投影了圆明园的废墟图片,问孩子们圆明园有多大?学生们回答:“347公顷。”当知道了一公顷相当于10000平方米时,学生们立刻明白了圆明园相当于10000多个教室这么大。而同学们看到的只是几处废墟图片,仅仅是圆明园的冰山一角!这样,学生们就真正读懂了“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含义。

而圆明园里究竟有些什么呢?窦桂梅老师让学生细读课文的2、3、4自然段,回答这个问题。课文写得相当清楚:“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

当学生知道圆明园里收藏着2400年以来的奇珍异宝时,圆明园的珍宝立刻变成“数不胜数”“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奇异图景”。这时,窦桂梅老师相机出示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名人字画等,并告诉学生们:“圆明园不愧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那么,这是怎样的“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她让学生们先把这种“最大”体会出来、表达出来。我们看,她的诵读指导——

生1: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师:可能我会这样读。“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哇!”把我的“哇”去掉就行!不信,你再来试试看。来!

生1: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哇!

生2: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

……

生4: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庭台楼阁。

师:看,多自豪呀!这有底气,对不对呀?所以,这样一介绍一讲,我们就感觉到这的的确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生齐接)博物馆、艺术馆!

语文的感觉是读出来,要“走进”圆明园的情感氛围中还得依靠“读”。有人说,教育的艺术就隐藏在学生的诵读中。这是怎样的“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如果不让学生深入细致地读,他们如何能感受得到呢?就这样,在窦桂梅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由“走近”到“走进”,一直读到“深处种菱浅种稻”,读到文字的情味上了!

三、“走近—走进”:读得“千树万树梨花开”

在“走近—走进”的进程中,窦桂梅老师并没有局限于《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内的情景。她指导学生以圆明园为主题背景开展深度阅读,把学生的审美视觉放到丰富的文献资料、历史图景中。

在学生们领略课文中的“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后,窦桂梅老师把学生带进了圆明园里的40个景点。她投影了圆明园四十景中的二十景——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洲清晏、镂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学生们也一一认读。她说,你们读这么长时间,才读了二十景,真要让你去游览的话,要游多少天!

语文教学要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课堂上,窦桂梅老师带领孩子们去蓬莱瑶台、平湖秋月、雷峰夕照等三处景观游览,每到一处,窦老师便出示一幅幅美丽的图片,让学生们沉浸在圆明园的宏伟与精美中。

学生们沉浸在图片美景中,窦桂梅老师便让学生们“选择一处,谈谈感受”。有的同学说:“那个蓬莱瑶台很好的,好像住在天上,好像是神仙。”有的同学说:“这个亭台,还有那个湖,还有那些灯,觉得就是美死了!”有的同学则说:“雷峰夕照有一些美,因为背景有一点夕阳,我站在楼顶的话,就可以看到楼顶、峰顶、雷峰塔顶……”学生们真正是陶醉了。

这时,窦桂梅老师让学生们回读课本上的一句话:“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她的目的是让学生再次感受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样,通过丰富的资源展示,学生们便“走进”了广阔的圆明园景色之中,更加印证了圆明园里是“博物馆、艺术馆”,是“瑰宝”,也是“精华”。

作了这样的铺垫以后,窦桂梅老师让学生诵读课文的最后一句:“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她反复让学生感受这一句中的感叹、惋惜之情。英法联军是怎么抢、怎么拿、怎么掠的?这时,她投影了这样一段话——

圆明园的资料范文第6篇

多媒体技术是指运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能实现人机交互式操作的一种信息技术。它具有集成性,控制性和交互性的特征,体现了计算机技术和视听技术两者的优势。而多媒体课件就是利用数字处理技术和视听技术,以计算机为中心,按照教师的教学设计,将文字、语音、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以实现对教学材料的存储、传递、加工、转换和检索的一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由于它图、文、声、像并茂,能够实现人机频繁地多种交互控制,方便辅助教学,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将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对于语文学科来讲,使用多媒体手段来化难为易、解释疑点很重要,它可以呈现精美画面,播放悦耳音乐,提高学生欣赏美和享受美的能力,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激感,展示电脑的奇妙,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欲望。说到底,多媒体课件主要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语境,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它直接的优点表现在:

1.形象直观,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所表现的人和物,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凭课文介绍和教师的分析往往给学生是抽象的印象,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形象、生动的参照物,诱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激发学生兴趣,给予体验之乐,就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得以培养,课虽尽而意无穷。

2.创设情境,拓宽见闻

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因此往往对小语教材中课文的形象、意境感受肤浅。在这种情形之下,多媒体技术则能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的视觉画面,丰富学生感知,拓宽生活见闻,实现"情境教学",从而顺利地再现课文中的事物及人物,便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意境、主旨。

3.引导想象,发展思维

多媒体技术引进小语课堂教学,对丰富学生表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理解文章意境,理解人物性格以及创作生动形象的场景有着重要的作用。

4.孕育情感,训练审美情感

小语教材中有许多要求学生体会人物内心活动的片断。如何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确定鲜明的形象,关键在于如何缩小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教学时,单凭词句的分析是不够的。运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得到血肉丰满、情感充沛、形神兼备的印象,以便准确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内心世界,诱发学生的"乐学"情绪。

我尝试在课堂教学方面运用多媒体形式,用自己设计的课件配合课堂教学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以小学五年级语文《圆明园的毁灭》为例,我来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这节课我将其作为一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课,为了更好的达到教育目的,制作了多幅内容各异的多媒体画面。首先用动画闪现出"圆"、"明"、"园"三个字,让学生解释这三个字的字意,然后老师引出课文导语: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它的名字就叫圆明园。接着配合优美舒缓的轻音乐,用不同画面方向飞出的字体介绍有关圆明园的资料……上课之初,用这种方式引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然后,在讲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的布局结构,用多媒体播放圆明园的空中俯瞰图和平面展示图,学生就比较容易地理解它圆明园规模宏大的布局景观--众星拱月。讲授圆明园的建筑风格时,让学生熟读课文后概括出圆明园的中式建筑和西洋景观各具风采大而美的特点,然后我就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它的建筑美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风景名胜"平湖秋月"、"武陵春色"、诗人笔下的 "蓬莱瑶台"以及异域风情的西洋建筑的画图,使学生在视觉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圆明园被称之为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真是名不虚传。接着画面设置问题:"想想,为什么说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后继续播放配乐课文关于圆明园珍贵的历史文物段落,多媒体课件上展示圆明园历代珍藏的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等代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我在圆明园教学设计的构想中,运用这些多媒体资料进行教学,相信每个孩子通过这些形象直观的图片,在心里都要再一次赞叹圆明园的雄伟。在观看过程里,好多的孩子神情激动。我很巧妙地把新授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相结合在同一个环节里,把学生从感悟带到理解,从课内带到课外。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理解,在拓展中提高,在交流中升华。

最后,在理解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时,我没有过多的进行讲解课文有关内容,而是让学生观看电影《》片断,再让学生谈感受,然后把感受带到课文里品读第五自然段,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慨和仇恨的情感,然后用《》电影解说词里的一段话结束本课教学,更好的渗透了"爱我中华,勿忘国耻"的情感教育。

虽然,做这堂多媒体语文课的时间和精力的付出要大于普通备课,但是教学效果也明显好于其他教学方法。多媒体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对教师来讲是业务的提高也是素质的提高,对学生来说更是享受一种高层次的教学,学生在听的同时,也看得清楚明白。这样一堂语文课,最直接地体现了多媒体技术带来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

然而,并不是所有内容都必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许多一目了然的内容,或通过传统媒体和其它教育媒体也能达到相同效果的内容,就没必要费时、费力地将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所以,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必须做到精心、准确、体现实用性。

(1)选择能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特别注意选题的"新"、"奇"、"趣",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处于主动地位,形成直接的学习动机。布鲁纳曾经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无意记忆、联想记忆成分增多,机械记忆成分减少,会使自主学习更有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适时引入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给枯燥的内容创设新颖有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脑、耳、口、手多种感官,达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有机结合。

圆明园的资料范文第7篇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多媒体以其特有感染力与形象性,能够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乐于学习的心理需求,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认识活动中去。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有限,所以,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生动、直观的内容感兴趣,抽象思维只有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培养起来。以《草原》这篇课文为例,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草原的美景描写得美不胜收。但就我们南方的学生来讲,很少有人到过草原,缺乏对草原的直接感触,如果只是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课文,就要求他们去理解草原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显然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在网上搜集了一些有关草原的图片资料,将图片、声音结合起来制作成课件,让学生对草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同时也激发了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巧用多媒体,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因此,小学阅读教学应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实现学生的深层情感体验。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让学生了解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和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影像资料和图片,做成多媒体课件,然后运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观看,展示出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圆明园的“辉煌”这部分内容时,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等方面进行了品读、感悟。同时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劫掠产生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我想,语文课堂是“情感地带”。在语文教学中,巧用多媒体,更能有效渲染气氛,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妙用多媒体,优化作文教学

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除了依靠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还受兴趣、情感、动机、需要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把抽象的事物变为生动逼真的画面,美丽的画面再伴以轻快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唤起了学生的审美感受,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和表达的欲望。运用多媒体,有利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因为,面对情境,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促使他们对情感的表达、流露和交流,有了不吐不快的感受。作文由苦差事转变为学生的情感交际和需要,学生从“要我写”转化为“我要写”。此时,写作不再是一件苦差事。

圆明园的资料范文第8篇

今天,我回家查询了关于圆明园的资料。原先富丽堂皇的艺术瑰宝。如今,已成为一片废墟。这是一座中西结合豪华壮观的皇家林园。而一座伟大的建筑被这些强盗洗劫一空。原先辉煌早已成为过去,可是那一阵含着焦味的风拂走的是那一片憎恨与悲伤吗?

昔日那场大火烧得整个北京布满浑天道倒地的黑暗,浓烟烧毁了这座伟大的建筑。同时,它也带走了几千个建筑师与几代皇帝的梦!这是一场不可饶恕的抢掠!而这场罪恶的主谋是同样拥有辉煌历史的英法两国!

同样,我也憎恨当时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软弱的中国啊!无能的中国啊!即使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侵战中国,你也无动于衷。慈禧,这位专横夺政的千古罪人。她太重视自己的权势。甚至竟眼睁睁的看着古今中华辉煌一世的瑰宝化作一片灰烬!

我无法言语圆明园的热爱与追求。而我的哀伤也只会溶入一丝丝怀念与陈旧中。我在想,一场洁净的雨能会冲洗圆明园的污浊与侵略者黑暗的心灵和他们沾满罪恶的双手吗?

中国是我的祖国。无论它有多么失败,多么落后。我们都不会忘记它,忘记我们是中国人。我们不会忘记圆明园这场耻辱。正因为如此,我们中国子孙后代更应该发奋图强去建立我们国度,即使身处异方,我们始终不会忘记:我们都是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