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一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一年级语文教学案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年级语文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 还原 生命力

Cleverly use Chinese revivification method to make the vital force of the class coruscate

Huang Bixi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Chinese course standard has been actualized, the urgent affairs of the elementary class are to make the vital force of the class coruscate and to give prominence to students’ main-body quality. But to achieve this teaching goal, I think that we should use Chinese revivification method cleverly, which is to revivify the teaching situation into the life situation, to revivify the teaching course into the living course and to revivify the teaching activity into the life activity.

【Keywords】Chinese classroom Revivification Vital force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质量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曾经焕发出无穷的魅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病也日益暴露出来。那就是:教师按预编的教案教,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课堂上,“水波不兴”,“波澜不惊”,毫无生机。

在语文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焕发课堂的生命力,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首要任务。在平时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巧用“还原法”(即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活动还原为生命活动),让语文课堂贴近学生生活,从而不折不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焕发课堂的生命力。

1.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以此教学建议为圭臬,在教小学一年级新生学语文时,针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起主导作用这一特点,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巧妙地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以下是我任教小学一年级时的教学案例:

在拼音教学中,教师先出示一个鸟巢或是鸟巢图片,接着提问学生:图片上画的是什么。

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快就异口同声地回答:那是乌鸦筑的窝。教师抓住这一契机,板书u字,然后顺势引导学生学习u字。

同样,出示一张椅子,认识h字;出示一根水草,两只蝌蚪,学习k字;把一盘蛋糕对半切,引导观察并学习x字。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就这样被有效地激发出来。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整个课堂呈现出一派“千树万树梨花开”美好的景象。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里的“源头活水”就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须发挥自己的实践智慧,把“源头活水”引到课堂学习这一片亟待浇灌的土壤里,从而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操作过程中,光靠学生观察,远远不够。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动用其全身的各个器官,让他们把眼、耳、鼻、手,脑等都派上用场。如教师还可以因势利导地利用小学生爱玩游戏的心理,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在学拼音时,大胆把橡皮泥拿出来玩。学生可以用橡皮泥捏成各个拼音,各个拼音可以捏成各种颜色。学生也可以在小组内举行捏拼音比赛,让学生在玩中学。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被有效地调动起来了。

在识字教学中,抽象的文字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全然陌生的,教师如果一直硬性地让学生读写,死记硬背,慢慢地学生就会对这识字产生厌烦,甚至厌学。那么,教学时,应利用汉字的结构规律,并且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如象形字“田”,只要让学生看一下田的挂图,回想一下自己到过乡下看到的种菜的田,一下就明白了。再如会意字“休”,问学生一个人靠在一棵树,他在干什么呀?(休息)很容易就会被学生理解记忆。

在词语教学中,当出现一些抽象的词语时,多媒体课件中一些源自于生活的图片和录相就起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如“灰蒙蒙”、“”、“犁”等难以用语言解释清楚,出示有关图片,学生就恍然大悟了。学习动词时,如“握”、“抱”、“蹲”、“抛”等,可引导学生直接做相关动作,或进行情境再现生活中做过的事,既加深学生的印象,又能记得牢。

2.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仅靠教师讲解是行不通的,因为成人的体验跟孩子的体验是有距离的。究其原因,无非是不能与文本产生共鸣,无法投入文中的角色,似乎那些句子跟自己毫无关系。语文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自身的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让他们回到自己特有的体验里,再从那里出发,去体验,去感悟。以下是我教学案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长城》一文主要是赞美长城的气魄雄伟及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难点是激发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要突破这个难点,就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描写劳动人民建长城不容易中去领悟。学生在抓关键词朗读后,能感受到建长城的不易时,引导学生们想象一块石头的两三千斤相当于全班同学加起来的体重,接着让学生现场表演,几人合抬一块石头。此时,加进文章中留白部分的语言渲染:在炎炎的烈日之下,在寒风刺骨、天寒地冻之中,多少老人累死了,儿子又顶上了;多少儿子累倒了,孙子又顶上了。就这样一年年一代代,用多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成这前不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有位学生停止了表演,质疑到:“既然要付出这么多的牺牲,干脆不要建长城了!”台下因此也形成了两派人马,有叫要建的,有叫不该建的。我作了个手势,结束课文剧表演,让双方进行辩论。各不相服时,我在黑板上写下“国家”二字。学生安静了下来,语文科代表站了起来发言:“没有国哪有家,只有舍小家才能顾大家,只有牺牲了那些修长城的劳动人民,才能保卫祖国的安全和人民的安全。”这回学生终于发出了感叹:“这些牺牲了的人民真伟大!”此时让学生再读课文,语句中感动之情更亲切了。

在人教版三年级课文《画杨桃》以课堂上师生的对话为主要内容,是篇适合分角色朗读的文章,但学生却把握不住人物的语气。此时,模仿着文中的“课堂”创设一样的情境就会使学生身临其境,体验角色说话时心理活动及语气。上课时,我把刚从街上买来的杨桃直接放在讲台上,让学生像文中的“我”一样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再说说自己亲眼所见的样子。教师在此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达成了教师“不言”而学生“喻”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去朗读,对文本所表达的意境就有了更好的把握。

3.把教学活动还原为生命活动。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曾经说过一句经典名言:“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幻想是小学生的天性,是小学生最重要的生命活动。四年级以上的学生随着生活和知识经验的不断增加,想象力也不断地丰富。写作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半壁江山。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前提。在写作教学中,教师把教学活动还原为生命活动。下面是我教学的两个片断:

片断一:树立学生想象的信心

伴随着上课的铃声,平时不戴眼镜的我今天戴上的一个夸张的黑框大眼镜,盯着捧在手里的对折成书本状的一张白纸,边做出各种不同的夸张表情边走进教室。

几个学生惊叫:快看,老师今天很奇怪!

教师:谁?谁是你们的老师?我可是多拉星球来的幻幻想,没空理你们。

学生大笑起来,我又接着看起手中的“大书”,一会儿捂着肚子笑,一会儿伤心得擦眼泪。

学生齐声呐喊:幻幻想,你在看什么?我们也想看,借给我们吧!

教师:那好吧,如果你们能猜得出我看的是内容的书,我就借给你们。

学生1:我想应该是你们星球跟别的星球的星际大战赢了吧!所以你才笑得那么开心。

学生2:你那么伤心,一定是看一个故事,故事有个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可怜的孩子吧!

学生3:不,我觉得应该是一个寻找宝藏的故事,要历经重重迷宫,一会儿迷路了,一会找到出口了,因此才会一会儿惊喜,一会儿难过的。

学生开始你争我抢着说自己的想法了。

教师:现在我们要揭开谜底了,大家倒计时三秒,三、二、一。

教师把一张空白的纸在学生面前展示出来。学生惊讶地叫了起来。

教师:看来你们地球人的想象力还真丰富啊,真是出乎我的意料!

在此教学案例中,教师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学生的想象能力被有效地激发出来。

片断二:激活学生的想象潜能

出示一个有各类形状图案袋子,里面装着“礼物”。

教师:我从多拉星球来,带来了好多礼物。不过,这些礼物只能是给聪明的孩子,否则送给你了,你也不会用。谁有信心来挑礼物。挑礼物时,要闭上眼,小心地把手伸进袋口,把摸到的礼物拿出来,再睁开眼。

学生4摸到了一把钥匙

学生4:这是一把钥匙。

教师:小看我们星球的礼物了吧!这可是无所不能的钥匙,快想想这钥匙有什么奇特的功能吧!谁说得好,礼物就归谁了。

学生5:我想这钥匙应该能开所有的门,是把万能钥匙。

学生1:我想它会像哈里波特的那把扫帚一样,能载着我们穿越时空,比如去月球,或是带着幻幻想回多拉星球。

学生6:或许它还能根据我们的心情播放音乐和电影,能当笔用。

学生7:我想把它带在身上,它还能识别我们是否生病,里面的芯片会及时发射光波为我们治病。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我把钥匙奖给一位学生。接着让其他学生再摸礼物(有瓶盖、空盒子、笔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学生们对每样东西的功能特性都赋予了无穷的想象,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利用还原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可以使教学“适应自然”,让小学生头、心、手得到和谐发展。语文课堂成了开心课堂,教与学达成和谐的气氛。学生在语文课堂里活动起来,发挥其学习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语文课堂因此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叶存铃编著.《小学语文教学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年级语文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知行合一;表现性评价;实践评价

传统评价对学生进行知识检测,通过试卷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的评价模式过于单一,而且也不利于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来说这种评价模式不利于其全面发展,学生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学生的长处得不到重视,长此以往会阻碍学生身心发展。小学低年级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发展特点决定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运用表现性评价,同时在评价过程中要加入“知行合一”的新理念。

一、小学低年级语文课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长期以来,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的评价方式是考试,且主要的形式是以试卷为主的背诵记忆课本生字词的考试,其目的是借助考试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记忆水平。然而小学生的思维相对活跃,其想象力的开放仅从试卷上无法得到体现,而且重要的问题是在该评价方式中,对于学生独特的见解和认识,教师并不能给予及时的鼓励。下面一则教学案例就清楚地暴露了这一问题,一位一年级语文教师讲《小池塘》: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小池塘就醒来了。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池塘边的芦苇长起来了,像长长的睫毛。在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后,他问学生:“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什么?”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像小船。”教师很高兴满意,但是在一名同学大声地说“像豆角”之后,教师表现得不耐烦并制止学生回答。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教师的评价方式存在问题,追求答案的标准和统一化。

课堂提问是一种检验的方式,本身针对的就是全体学生,及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积极评价不仅是对他们回答问题积极性的鼓励,更是对他们的肯定。

现行的评价模式多为终结性评价,教师只注重最后的结果而对学习过程缺少应有关注,只看到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成绩将学生分类,却不去分析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并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予以协解决,这无疑达不到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

二、知行合一,人性化的新评价方式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对新时代学生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这种教学目标内在地规定了语文课的评价目标不仅包括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包括学生外在的形式的实际表现,让学生的“知”与“行”在学习成绩评价中得到统一,鼓励个性化教学,追求多元的答案思路。

新课改明确提出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这就为我们改革小学语文课评价方式指明了具体思路。“知行合一”的评价方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评价为基础、以素质评价提高为目标的评价方式,实现注重知识向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评价范式的转变。

三、知行合一评价原则

首先,增加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在成绩评定中的比例,做到“知”“行”结合。最后学期末的总结性评价只作为评价结果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通过评价学生的上课表现、课堂参与积极性和作业等方面来全面考评学生。小学生更需要鼓励,答案的不准确并不影响他们回答的积极性,反而教师的冷漠才是影响他们表现的关键因素。

其次,增加评价的持续化、全面化、透明化。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师全面评价学生,既要看到学生的长处也要看到学生的短处,评

价要客观,要用学生易理解的话,评价的对象是学生而不是家长,评语是写给学生看而不是家长。同时,也要重视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

最后,注重实践能力的评价。检测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水平,可以通过听写生字进行考查,但是对于词语的理解是很难把控的。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故事演讲比赛,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词语的实际运用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语言组织能力,是“知”“行”的良好结合。在任务的设置中要提供给学生真实而具体的学习情境,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要设置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有效任务。

小学语文中实行知行合一的人性化评价方式,不仅是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同时也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锻炼实践能力。知行合一的评价模式作为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知行分离现状的有效模式,在评价认知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实践能力评价,有利于达到教育的知而必行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一年级语文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根据区教师发展中心有关工作部署,基于我校发展现状,我校语文教研组制定了如下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我校语文教学以学生为本,质量为魂,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课题研究、校本培训为载体,结合教师的教研实际,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为学生提供广阔有趣的语文学习空间。课堂教学互动、高效;课题研究稳步、扎实;努力实现课堂转型,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提升师生的整体实力,提高全组教师的工作力和创造力。

本学期仍重点围绕课题“中华经典立体化阅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开展教研组活动。结合各类学校、年级的传统文化社团,构建中华经典与学生生活、艺术、信息技术相融合的立体化阅读体系。继续开发、整理中华经典阅读的资源,探索低、中、高年级进行中华经典立体化阅读的学习方式研究。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对中华经典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坚持阅读的习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工作目标

(一)围绕研究课题,立足课堂转型,坚持理论学习,提升学科素养。

(二)搭建多元平台,抓研训重过程,提升专业能力,促进教师成长。

(三)夯实常规工作,浸润研究文化,开展多样活动,提升学生素养。

三、具体实施要点

(一)深入学习理论,提升学科专业素养

1.继续组织全体语文教师深入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及最新的教育理念,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采取多种方式引导教师加深对课程标准和教材有关内容的理解,提升教师开发教材及课程资源的能力,提高研修的实效性。

2.极倡导教师多读书,读好书,与学生共读书。教师的成长离不开阅读,只有在不断地阅读中才能有思考,有提高。因此积极倡导教师成为“书卷型的老师”。对于阅读的内容,学校也为教师们提供了许多渠道。老师们可以利用学校阅览室和图书馆现有的资源,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读一到两本教育理论著作,并定期开展研讨活动,逐步领会教材、教师用书的作用,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以提高教师阅读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二)落实常规管理,严守学科教学质量

坚持不懈地抓好各项常规工作,在研究中思考,在思考中研究,力争取得新突破。

1.开学第一课:有序落实,督促教师和学生收拾心情,调整好状态,全心投入工作。针对上学期学业质量检测调研情况,走进部分老师的课堂,及时发现存在问题,沟通交流,帮助其明确方向。

2.扎实校本教研:充分发挥备课组长的引领作用,及时制定好各个班级语文教学计划。围绕学校课题以及教研组的目标,各备课组确定好开课的大致内容、形式和时间。从计划的制定、人员的分工,到活动的设计、开展和总结,促进备课组长策划及反思能力的提高,带动青年教师的成长,让备课组活动真正动起来。狠抓年段质量,做好各年段质量调研和验收工作。学校会结合每个年级每个阶段的学习内容进行知识点的检测,各备课组自行出卷。每次检测后认真分析,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捕捉提升处,提炼教学策略;发现欠缺点,提出有效的整改建议,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改进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3.备课、作业检查常态化:各年级备课组自主学习学科常规,经常对照检查,不断规范教育教学行为。青年教师主动向中老年教师请教,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考,学习活动的设计操作性强,上好有准备的随堂课。同时,向课后反思要质量,注重重建和积累。规范作业批改,注意及时跟进。各备课组之间加强交流研讨,团结合作,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三)重视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素养

1.加强三-六年级教师培训

部编版本教材已全面走进各年级课堂,对学生、对老师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尤其是三到六年级。首先借助市区级组织的新教材培训,让教师们整体感知新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要求。校级层面,加强年级间教师的集体备课,吃透教学内容,研究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并就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作深入的思考和设计,做好年段核心素养下对学生应会知识与能力的梳理。教研组将加强对各年级教师备课的检查,加大随堂课听课力度,参与教学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加强青师培养,促进梯队发展

5年之内的新教师每周跟踪听课,教研活动中进行反思重建,以此快速提升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快速成长。5年—10年内的教师,努力提升理论素养,鼓励积极参与各种比赛,以赛促提升,迅速成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成为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

3.积极参与外出听课,提升自我学习力

教师积极参与市区级教研活动,珍惜每一次外出听课、学习的机会,记录详细,养成及时整理、保存的习惯。

(四)开展多样活动,着力学生素养提升

1.关注拼音教学,有序推进促反思

2.验收活动,抓学生基本素养

听说读写是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其提高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本学期我校仍将继续加强常规验收,如,一年级汉语拼音验收、一年级基本笔画验收、一年级独体字验收、一至六年级朗读验收、写字验收等,教导处将根据学生年段特点及相关要求进行阶段性检测并及时反馈,促使教师改进平时的教学。

3.竞赛活动,让尖子生脱颖而出

九月份我校将开展全校中高年级作文比赛,采用层层选拔的形式,使一批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能脱颖而出,并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使这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更大的提升,为区作文比赛做好充分准备。

4.开展经典阅读活动,打造书香校园

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阅读活动,与少先队工作相结合,利用国旗下讲话的机会,借助浦小讲坛、地方(阅读课)等开展阅读、展示活动。结合课堂教学案例,探究不同年段能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提高诵读效率的立体化学习方式。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学习方式。鼓励更多老师或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发挥师生特长,一起爱上经典,爱上阅读,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共享读书收获。

四、工作安排

八月份

1.参加统编新教材培训一(各年级期初教材培训以及线上培训)

九月份

1.上交书法作品并选拔送市

2.参加期初语文学科责任人会议

3.参加市小语统编新教材培训二(三年级)

4.参加区信息化能手(小语低段)课堂教学比赛

5.三-六年级校作文比赛

6.参加区小学生作文比赛

7.校内教学研讨

十月份

1.参加市小语统编新教材培训三

(四年级)

2.

参加**市小学生作文比赛

3.

参加区低段教学现场会暨拼音教学研讨活动

4.全校朗读验收

5.校内教学研讨,作业、备课检查

十一月份

1.

参加市小语统编新教材培训四(六年级)

2.全校写字比赛(一年级基本笔画验收)

3.期中阶段性学业质量调研。

5.校内教学研讨

十二月份

1.参加市青语年会

2.参加市统编新教材培训五(五年级)

3.参加区小语评优课比赛

4.

一年级拼音验收、独体字验收

5.全校说话验收

6.校内教学研讨

一月份

一年级语文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教学 新型教学 多媒体技术 小学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0-0-01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和培养学生的探究潜能和合作精神,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打造生命、高效的课堂,这些已经成为新课标视域下的新型课堂的标签。多媒体技术手段能够通过悦耳轻缓的音乐、鲜活可爱的文字、色彩丰富的图案,极大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把文本资源与之有效整合,使课堂进入一个真实的文本模拟状态,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调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1 多媒体技术手段,为课堂注入了音乐般的愉悦

音乐是人间的一股清泉,音乐是心灵的一串风铃。多媒体技术手段是新型的教学手段,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撮香料。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既整合了文本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教学中不能或缺的辅助教学手段之一。例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中一首词,描写的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漫步于黄沙道上,所见所闻到的是明月清风,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美景,表达了词人丰收在望时的内心喜悦和激动之情。如何才能把词中所描写的情景通过课件烘托出来,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的情感与词人情感达到共鸣,从而也生发出由衷的喜悦之情。笔者在课前通过查阅大量关于本首词的教学案例和资源,通过整合和借鉴,制作了配有不同背景音乐的图片:明月清风、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让学生通过Flash播放的图片,轻轻地读上阕,在画面和音乐的感染下,不但理解了词意,而且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美感,他们似乎完全陶醉在黄沙道的美景之中,那种唯美的情怀,与词人的心境不谋而合,真有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感慨,为课堂注入了音乐般的美感和愉悦。此时,不需要教师太多的语言去点缀,而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课堂装点成美不胜收的黄沙道,激发了学生对美的感受体现。这样的美景,为词的下阕学习奠定了丰富的情感基础。

2 多媒体技术手段,为课堂增添了图画般的色彩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文本的研究,使教材文本中需要丰富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放大和生动描述,这样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中的《奶奶的白发》,通过描写奶奶与孙子的对话情景,彰显了两代人之间的亲情。课文主要写了奶奶和孙子之间的一段对话,表现了两代人之间的亲情。为了唤醒学生对“奶奶”的熟悉程度,笔者在课前拟将用“图片猜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伊始,笔者用多媒体Flash软件放了2张图画,然后让学生根据图画内容背诵上学期学过的儿歌(《紫葡萄》、《变只大雁往南飞》)。小学生在图片色彩的刺激下,纷纷想表现自己,小手不停地晃动。在孩子们的儿歌声中,轻松地进入了“奶奶的白发”的新课学习中。这一情境的设置,既调动了学习热情,又集中了学习注意力,何乐而不为?又如,《东方之珠》一课给我们介绍了香港的浅水湾、海洋剧场、铜锣湾以及香港的夜景。课文语言优美,把这几处描写得淋漓尽致。但是,如何把这些平面、静止的文字演绎成一幅幅具体、真实的画面呈现给学生,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软件播放“飞机起飞”的相关影片,引导学生通过视频资料走进香港,真正感受香港的繁华和美丽。这样一来,学生进入到了学习的状态之中,而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多媒体技术手段,为课堂带来了诗歌般的朦胧

诗歌的美在于朦胧,也在于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新课标下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出现,为传统课堂教学笼罩了一层朦胧之美,让学生在多媒体情境创设中更喜欢学习语文,使语文的工具性得到了极大的体现。例如,在《长江之歌》朗读教学中,为了能调动学生的情感,理解对长江母亲的“情怀”,此时可以播放歌曲《长江之歌》作为调动学生情感的最好调料。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感受“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的情感。读前一句时要酝酿感情,读出深情和感恩,而读后一句时要读出对长江母亲的赞美和无限的依恋。如果有些学生依然读不出来这种感觉,那么教师还可以播放长江三峡江水滔滔不绝的画面视频资料,以及卫星图片上长江流经我国各省的曲曲弯弯情景,来激发学生对长江母亲的热爱之情,也能够理解词语“哺育”、“挽起”的真正含义了。所以读这两句时,“哺育”、“挽起”要重读,以增强情感色彩,调动学生的情感,渲染一种淡淡的朦胧之美。课末,教师还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苏轼的《念奴娇》,以扩展阅读文本的视野,使长江之歌更加嘹亮和久远。

一年级语文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提高。

关键词:体验;作文;写作能力

笔者认为,积极作文教学,不仅表现在积极的作文指导,还表现在学生整个的写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积极的写作心态,即写作前的积极心理,写作中的投入状态和写作后的成功体验。

一、降低要求,把握写作兴趣点

积极情绪,诸如快乐、热爱、欢喜、骄傲等,由于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着一种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写作兴趣是作文教学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意向心理因素,它不仅有助于维系注意力,增强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唤起情感体验,都具有积极作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笔者认为,可欲进先退,适当降低要求,把握学生的兴趣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学段开始“习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减少学生畏惧写作的心理压力。因此,要让学生在写作前拥有积极的情绪,就需要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写。比如,初一年级开始作文,要求不宜过高、过严,控制过死,应当鼓励学生树立信心,放下包袱。“大胆”去写,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提倡写“放胆文”。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是真正的写作主人。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教师常常会有这样强烈的感觉,有的学生很擅长写记叙文,议论文却写得一团糟;有的学生写人很拿手,而写事则不行。特别是一些学困生,平时让他写作文他往往是愁眉苦脸,而一旦碰到要他写打篮球、游戏、下棋或者是有关明星偶像之类内容的作文,他却往往是如数家珍、妙笔生花。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究其因,是因为他们总是爱选择有内容可写的话题来写。叶圣陶曾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精辟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从教学角度讲,中学作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写作行为并非都是他们自觉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可能在两种心理制约下写作:一种是命题或材料的主题与学生的某种生活经验契合,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主动倾诉的愿望,写出来的文章内容丰富,还会常闪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另一种是在被动情况下,学生写作内容空泛,语言贫乏。”因此,教师就应该了解并熟知学生的兴趣点,通过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写作欲望或兴趣的话题或作文题目,让学生在这个特定的情境中有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情感的需要。一个班级中,有那么多学生,众口难调,如何让每个兴趣点各不相同的学生都能有积极写作的愿望呢?这确实是个难题。我认为,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努力:(1)给学生个性选材的自由。同样一个作文题目,教师应该以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为准则,给学生更多的选材自由。(2)给学生充足的写作时间。教师不能按优生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写作速度快,写作时间短。教师要提前布置作文题目,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选材、搜材,甚至去借鉴。(3)写作前可以给每个学生一颗定心丸,给每个学生一个基础分,如只要学生有交作文,就可得60分,然后再根据学生作文主题思想、语言通顺、结构完整、卷面整洁等方面,以逐项加分,最终在卷面上给每个学生一个加式得总分的形式,作为作文评价的结果。这样既让每个学生都有个保底分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消除写作可能得低分的畏惧心理,同时也能让学生明白此次作文自己在哪方面完成得好,哪方面还需要加强。学生下次作文,就可扬长避短。

当然,欲进先退的策略是以目标指向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当学生跨越了写作初期的心理恐惧,当写作不再是痛苦而是一种乐事,当学生写作有了进步之后,就应该逐渐提高写作要求,让他们的写作水平得到切实的提高。

二、多关注社会生活,少闭门造车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写作素材也就有多么丰富。可是,学生在写作时,总是在“写什么”方面感到为难。如何做才能让学生“胸中有甲兵,提笔有话说”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多关注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从中寻找并积累写作素材。一些活动,是生动难得的课外课程资源,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些社会课程资源,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学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学生见多识广,下笔就不难了。在素材积累上,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在课内外多创设“写作事件”,让学生在当下事件中有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有表达交流的欲望和冲动。感受是作文的开始,没有真实的感受,就没有主动积极的作文。当写作是学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时,就不愁“无米下炊”了。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采取生活再现、表演展示、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并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让所有的学生进入“我要写”的精神状态。笔者也常进行先活动后写作的尝试,通过让学生参加有趣的心理游戏,做手工实践、课本剧表演、参观雕塑展等,让学生先活动体验,后体悟写作,学生写起作文来就得心应手了。《今天我是演员》《身在剧外,心在情中》等,就是学生在参加一次课本剧《一路有爱》表演后的

佳作。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到生活中去,在活动中写,不仅可以让学生丰富写作素材,拓宽写作思路,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三、多角度观察,发散性思考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写作亦当如此。写作资源时时处处都有,关键在于教师让学生养成观察、思考和积累素材的习惯。笔者的一个学生是校航模队的,每参加完一次比赛,或成功或失败,不同的体验、感受和收获,都是写作的最佳话题。笔者指导他多角度地思考比赛的过程,让他写系列作文。在笔者的指导下,这位学生先后写了不少的同话题作文。有写记叙文的,如写个人比赛经历与感悟的《一次难忘的航模比赛》《比赛趣事一二三》;有写团队协作的,如《感谢你们,我的战友》;有写教练辛苦付出的,如《了不起的教练》,有写感谢家长支持的,如《我的奖牌有你的一半功劳》等;有写议论文的,如《成功的启示》《小议学会合作》《不可小视的细节》《心理素质在比赛中的重要作用》等;有写说明文的,如《遥控气垫船操作要领》《沙盘模型制作说明》等。多角度思考与切入写作点,让他觉得写作不再是难事。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作文教学案例,学生通过这个案例,也形象地感受到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个道理,进行平时多留心观察进行发散性思考,善于从生活中取材,不愁没有写作的内容。

总之,积极作文教学重在让学生乐写,在写作中有愉悦、幸福的体验。当师生都能在写作的教与学中体验到幸福与成功的感觉时,我们的作文教学才算是获得了初步的成功。

参考文献:

一年级语文教学案例范文第6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信息技术;三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396-01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营造出一个图文并茂、声色俱佳、形象逼真的教学环境,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辅助手段,同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改变传统教育单一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然而,部分教师在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一味地追求课件形式的完美和教学目标的完成,往往忽视了课件的实用性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走入了误区。笔者认为,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辅助阅读教学时应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1.解读准确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桂林山水》一文的末尾有这样一段话:"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觉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一段优美的文字将桂林山水的奇特美景融合在一起,同时恰当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桂林山水的完美组合"比作"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旨在让学生感悟山水环抱、云牵雾萦、绿树成荫、红花点缀、竹筏悠然、小舟漫游的大自然奇观。

然而,曾有一位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精心设计了如此课件:先是出现一幅美丽的山水图(没有把握住桂林山水的特征),一个游客坐在小船上观赏风景,画面展示的时间较短,就通过超级链接,出现了下一幅画面:一个人在画里面嬉戏游玩……显而易见,这样的课件设计不仅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反而将学生误导为写实的"人在画中游"的意境。究其原因是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没有结合上下文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真正涵义,而是望文生了义,设计出上述的课件。其实,多媒体课件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是教师对文本解读的精神产品。因此教师在准备阶段一定熟读教材,深刻领会,把握文章的真正内涵,从多元的角度解读文本,再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出相应的课件。

2.运用适时

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有位一年级教师在教学《雨点》(苏教版)一文:"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舞。"课上,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后即用课件演示了雨点"睡觉"、"散步"、"奔跑"和"跳舞"的动画。精美的画面,的确给了学生美的享受。但学生心目中的情景是否都与画面展示的完全一致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该教师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忽略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缺乏指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给学生既定了思维的界限,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事先设定的线路,扼杀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反应。也许我这样的想法有点偏颇,但教师指导学生说话的效果证实了我的想法。教师问学生:"假如你是小雨点,你会落到哪儿,做什么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模仿课文的句子说一说。"学生说了很多,例如:雨点落到荷叶上,在荷叶上打滚;雨点飘进叶丛里,在叶丛里低吟;雨点洒在花丛里,与花姐姐拥抱……总体来看,学生思维活跃,语言生动,但所有的学生说的现象都挺美。这固然是好事,难免有缺失之撼。为什么就没有学生说"雨点跌进污水沟,闻到了臭气"; "雨点飘进森林里,听到小兔在哭泣"……之类的话语。难道就没有一个学生这样想过?肯定不是的,那么只能说明是语文教学远离了学生生活的真实。也许有很多理由来解释这种现象,但不可否认教师制作的动画先入为主--用形象的东西取代了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进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因此,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课件的时机是否适宜,这也是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值得深思熟虑的一个重要环节。课件的运用既要服务于我们的教学目标实现,更要服务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不要让它成为禁锢学生思维发展的枷锁。

3.宁缺勿滥

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中的《索溪峪的"野"》有这样一段文字:"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或直插云天,或横拦绿水。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婷婷玉立,则好似'窈窈涉女'……"凭借语言文字,我们可以想像,这里的山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奇峰罗列、千姿百态,空中白云裹头,山间绿树缠腰,山下绿水沐脚……好一幅奇山绿水风景图!事实上,学生依据课文语言展开的想象可能还会更加丰富。如此精炼传神的语言文字,是多媒体演示甚至录像播映也难以媲美的。

一年级语文教学案例范文第7篇

“致力于生活体验,实现公民素养教育”强调的是课堂拓展与社会生活的有机联系,强调的是合作学习与民主意识的提升,强调的是通过公民教育实践让学生获得真知。当学生在生活实践活动中感受、探索、领悟并学会学习;在亲身体验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了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个性也得到张扬后,其身心便得到和谐发展,幸福感便会从内心深处真正被唤醒。

一、立足课堂,教师先行

我们坚持“健全人格,育德为尚,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理念,要求各学科的教学以及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着眼于学生公民素养的养成,注重学科人文性的渗透,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1-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渗透比较普遍,比如阅读教学案例。像《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样的文章不局限于学生读熟课文、初步明晰道理,更通过设置情境,父子对话,促使学生在与文本、主人公的对话中,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遵守社会公德”铭记于心。

又如口语交际课,重在对一年级儿童进行礼仪教育,“请你看着老师的眼睛,再说话”,“老师请你发言,你该怎么办”等,在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举手起立发言等良好习惯的同时,不忘进行礼仪教育。就这样,我们将“学校里的礼仪”、“家庭里的礼仪”、“进餐的礼仪”、“待客礼仪”等系列内容,结合学科特点,遵循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得到了持久的多方面潜移默化的浸润。

2.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教师可把数学家特别是其童年的故事选编人教材,使学生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故事所蕴含的数学家的优良品质,体味数学家的成长历程,理解数学家对数学的深深热爱之情。从数学家为数学的发展而演绎出的一个个艰辛故事中,感受那份执著、严谨、诚实、求实的人格品质。

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选编一些定律、定理、公式发现中的故事,培养儿童的科学探索精神。每一个定律、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都蕴藏着客观、公正的理性价值,而且还体现着谦虚、谨慎、诚实、求实、严谨与执著等品质与风格。另外,教师也可将应用题的编写与公民教育的目标联系起来,将公民教育内容转化为应用题的内容,比如生态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等,都有可能通过应用题的形式,灵活地渗透进小学数学课程中,培养儿童的公民义务感和责任感,从而让其感受到赢得社会地位的幸福所在!

3.在科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我们着力培养学生尊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精神,构建真实的科学探究意识。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放飞自己的思维,在探索活动中打开自己的视野,促进自主发展,培养其创新意识。如《磁铁的磁性》一课,对相关数据进行多方面分析、多角度思考,增强了得出结论的可靠性,从而为学生建立了辩证的思维观点。

体育教学中,教师可将《小公民手册》内容创编成游戏,利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形式进行小公民素质教育。同时,可充分挖掘体育教材中公民素质教育的题材,拓展教材的视野。例如“我是小交警”,将体育队列练习与交通安全意识相结合;而我们的“养生之道”系列室内课,除了教给学生正确的养生方法和道理外,还将养生之道的知识和技能创编成儿歌,要求学生说给家长听,培养其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4.在音乐、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教学中,在学生对本土音乐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我们增加了《杨柳青》《茉莉花》等内容,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本土音乐,热爱本土音乐,由自豪感而萌生出幸福感。不仅让学生喜欢现代音乐,且对古代、近代的优秀音乐作品也能逐渐欣赏、喜欢。同时,教师也可引出外国管弦乐作品《狮王进行曲》《彼得与狼》《动物狂欢节》等,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从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中汲取精神养料,扩展音乐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从而,使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

美术教学中,可举办“点石成金”展览会,让学生用自己收集的材料完成手工制作,如收集废旧纸杯、小药瓶制作风铃;利用废旧纸盒制作小玩具;用各种碎花布、旧挂历、各种废旧彩纸制作创意环保袋;用废旧饮料瓶制作花篮、笔筒等。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地对学生进行“珍惜资源、节约用纸”的教育,增强其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让学生从小做起、从细节做起,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当学生成为社会贡献者的角色时,那种被社会所需要的幸福感便会萌生出来!

所以,当教与学不仅是牢记枯燥的知识点和应付考试,而是人文素养的一种获得途径时,其中的主角――教师与学生便不难获得自己想要的幸福了。

二、以活动课为载体,提升教育幸福指数

我校开设了特色课程――戏剧课、轮滑课,充分发挥各种课程载体的作用,开辟多种途径,鼓励和创造条件,让学生以小公民的身份和角色,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各项实践活动,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在活动课堂中内化公民意识。事实证明,只有真正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那种幸福感才会在团队中、朋友中、自我管理中、队干工作中扑面而来。

我们在戏剧课上主要培养“行知小剧团”成员,学生在戏剧课上学习中华经典篇目、新国文,并将学到的篇目排成剧本,参加各种表演。在行知小剧团里,学生吟诵着中国传统经典篇目,却没有以往的呆滞和木讷,而是收获着创意表演的乐趣,得到了家人的认可、社会的认可,幸福感油然而生。

再来到活动场的轮滑课上,学生个个生龙活虎,为参加轮滑球队而艰苦地训练着。潇洒于轮滑场的健儿们展现着他们的飒爽英姿。我们看到学生那大汗淋漓的脸上溢满了喜悦……学生也在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课中,收获着热情,收获着希望,收获着人生,收获着幸福。

一年级语文教学案例范文第8篇

一、技术促进阅读的探究与建构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科书编者、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通过对学习技术的有效设计,形成支持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系统,更好地构建帮助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

1.准确把握与理解文本

学生阅读一个新的文本往往要揣摩大意,遇到不认识的字、陌生的词语可以用自己熟悉与擅长的方式理解,还会产生一些问题,希望与他人交流阅读后的感受。阅读作为一种个性化行为,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主探究、积极建构?每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己可以选择的工具、资源、平台,而电子词典、搜索引擎、语音录制和分享等工具让每个学生的自主阅读成为可能。阅读中遇到问题,学生可以自己先思考,然后查找专题学习资源或各种社会化的搜索引擎,分析比较各种不一样的理解,甄别、选择、完善自己的理解。这些可以及时搜索、随时互动的学习技术,通过教师的设计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准确把握与理解文本。

2.促进多元解读

即使最善于倾听的教师也无法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呈现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更不要说不同的理解在课堂上即时互动。当具有学习技术设计能力的教师把即时交流工具引入课堂,并创设一个支持学生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小组、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专家的交流平台,那么,技术在支持这些多元、多向互动对话的同时,还获取了准确的过程性评估数据,这些数据转换成可有效推动教学的信息,从而帮助教师很快汇聚信息,促进学生个体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3.激发创造性阅读

阅读是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二度创造。我们一直认为,这种创造更多地存在于个体的内部,更多的是阅读者的内部语言,很难呈现与共享,即使有也是零碎的,不能形成系统。阅读文本的数字化呈现,为读者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条件,除了和纸质文本一样具有即时批注的功能,还能够把阅读过程中的各种感受,用自己喜欢的媒介形式如文本、图片、音乐、视频等方式插入,并根据事先设定把学生在阅读中创造的火花进行分类、汇聚和共享。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阅读中进行创造和分享,因为技术的参与变得非常简单,Word、PDF等各种常用技术都为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无限可能。

4.支持个性化阅读

除了关注阅读个体的独特感受之外,数字技术还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不仅阅读内容精彩纷呈,而且呈现方式丰富多样。同样的一个主题和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不一样的文本,也就可以获得多样化的体验;一样的文本,可以用数字故事、视频、音乐等不一样的方式呈现,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多样化、选择性,因为技术的支持成为普通常态。技术为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更多可能,使每位学生得到更多阅读尊重。

二、技术增加了自由表达的机会与可能

对于学生而言,在习作的课堂更多获得的是作文练习,提升书面表达的技能。而要真正达成语文课标中提出的“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达”,社交通讯技术可以提供最有力的支持。互联网和手持终端的普及,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技术增加个体与世界对话的机会与可能。

1.激发主动表达的欲望

微信用户群在近年内的爆炸式增长,用事实向世界证明了每个人都渴望表达。现实生活中的一草一木、家人朋友、身边的新鲜事等都可以随时观察、记录、分享,内心世界的酸甜苦辣各种滋味也可以及时表达。21世纪是一个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观察者、记录者、者,QQ空间、微博、微信、云笔记等工具正为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达提供最好的支持。

2.丰富自主表达的形式

当多媒体技术像笔和纸一样,成为每个学生基本的学习工具后,多形式表达就完全改变了我们原有的认知,除了可以选择不同的表达语言和多样化的文体,更可以让图文结合、数字故事、微电影等更生动丰富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更现代的表达。新的表达样式可以让学生丰富认识世界的角度,激发每一个生命体创新的意识。比如一个普通的家庭话题习作,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工具、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介质和不一样的交流方式,丰富的表达形式为支持每个学生呈现独特的感受起到了促进作用。

3.促进习作与自我表达的融合

网络为个体与世界对话提供了路径,各类终端就是对话的工具。当每个学生能够利用各类社交平台与他人进行自由对话时,习作教学就与学生的生活达成高度融合,教与学也模糊了界线,语文课程真正走向了生活。因此,社交互动平台可以解决习作教学中激发学生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愿望,技术的参与让课堂不再是单一练习作文技能的空间,而是激发并创造学生与他人、与世界对话的真实情境。

三、技术增强了口语交际的真实情境

在课堂中,教师为增强听与说双方互动的过程,创设真实的、具体的交际情境做过很多尝试,如模拟情境、小组活动、实景演练等,这样的方式虽然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难有实质性的突破。模拟、演练、活动的组织,让口语交际主体难以真正落实到学生身上,课堂中学生更像是被教师安排下的交际演员或技能操练者。技术可以灵活地把各类真实情境引入课堂,各种即时通讯工具支持口语交际活动随时随地发生,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促进引导交际中多元互动的发生。

1.提升现代公民的人际交流素养

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交流的范围、方式、习惯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变化。通讯技术的普及让远程通话随时发生,利用语音通讯工具使交际对象突破空间与人数的限制。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人际交流素养离不开现代通讯工具的支持,利用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与陌生的对象、熟悉的人员进行沟通,借助网络即时通讯软件如QQ、微信、飞信等进行语音交流的方式,都帮助学生在参与现实生活中逐步形成现代公民的人际交流素养。

2.提供具体真实的交际情境

借助传统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将真实情境引入课堂,但一般这样的引入只是支持教师的教,并不是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网络与终端到每个学生的桌面,就为学生个体提供了具体真实的交际情境,并能够按照教与学的需求记录真实的口语交际过程,利用数据进行精确的分析,帮助学生反思、调整与构建。这样的交际活动跨越时空,激发每个学生交际的需求,让真实的对话互动提升口语交际的经验与水平。

3.创造贴近生活、灵活的组织方式

最好的口语交际课堂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技术支持下的口语交际模糊了课堂和生活的界线。由于技术使学习资源具有无限可复制性与广泛通达性,从而可以极大增强人们的学习机会。学生可以利用工具根据任务实时进行真实情境的交流,如利用电话、微信转达一个通知,借助视频或音频记录工具捕捉生活中文明的交际现象并进行分享。各类技术的参与,让口语交际的教与学的方式更加灵活、生活化,真正让学习无处不在。

四、技术提高了识字写字的兴趣与效率

识字、写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也是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第一道关口,而汉字难写难认一直以来都是识字写字教学中较难解决的问题。刚刚进入小学,汉语拼音学习容易让一年级新生产生畏难情绪。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提出“关注汉语拼音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主动识字,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的教学建议,而巧妙地利用各类技术可以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效率。

1.注重兴趣,方式灵活

根据学生的游戏心里,结合识字规律设计的各类拼音与识字的应用软件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提高识字的效率。学生利用识字软件产生的数据,还能形成准确的过程评估,帮助教师作出适合的、个性化的指导。

2.主动识字,识用结合

便携终端的及时捕捉功能能激发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兴趣。数字时代的学生――“数字原著民”,从小就养成了利用终端进行交流的方式,极好地促进了识用结合。学习科学的新进展也强调帮助人们对学习进行自我调控的重要性,而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识字,最大程度上支持学习者的自我需要。

3.形象生动,帮助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