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六一送给孩子的话

六一送给孩子的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六一送给孩子的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六一送给孩子的话范文第1篇

家长给小孩的表扬信

我们都说好习惯好人生,一个好的行为习惯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最爱听的是表扬,给孩子写一封表扬信,让表扬给孩子信心,让表扬给孩子动力,我希望婷婷在表扬声中越来越可爱!越来越自信,所以作为妈妈的我及时记录下孩子的闪光点和点滴的进步,并请老师念给她听.

首先,我要表扬婷婷的是在餐桌上帮外公外婆夹肉吃,我和她爸爸看到了很意外,很高兴,顿时觉得孩子懂得孝敬长辈,关心、爱护长辈,很开心!希望她继续保持做个懂事可爱的孩子。琪琪真棒!

再是,我要表扬婷婷早上起床能自己穿衣服,虽然动作上慢了一点,但还是能够自己完成,很不错!婷婷真能干!

还有,我要表扬婷婷每次和爸爸妈妈出门都能主动帮爸爸妈妈拿东西或是走在最前面给我们开门按电梯,很懂事,很体贴,妈妈超爱婷婷宝贝!

最后,希望婷婷宝贝在20xx年里更加努力,改掉坏毛病,让妈妈写下更多更好的表现。婷婷,加油!加油哦!

此致

敬礼!

xxx

20xx年x月x日

家长给小孩的表扬信

***小宝贝:

明天就是你4岁生日了,我和妈妈打心眼里替你高兴。因为你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地懂事,每天从幼儿园回来都会给我们大家带来欢声笑语,让我们在你天真无邪的笑声中赶走一天的疲劳,忘却生活的不如意。你是全家人的开心果。

自从你上了幼儿园,我发现你比以前话多了,胆子也大了,每天挂在嘴边的就是班里小朋友的名字,每当你在家里模仿老师上课时的神态和语言时,都会让人忍俊不禁,为你的童言无忌,也为你观察的细致入微。宝贝,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你表演节目时的专注与投入让我汗颜,你与我共同画简笔画时的认真与执着让我不由自主的打起十二分精神。的确,在一个毛孩子面前糊弄事实在是不明智的选择。

你最喜欢刨根问底,一个劲地问为什么,有时候真的让人头疼。但爸爸心里很是欣慰,因为我知道我的女儿是最优秀的。

想说的话还很多,宝贝子墨,坚强些,爸爸妈妈永远爱你!支持你!

此致

敬礼!

xxx

20xx年x月x日

家长给小孩的表扬信

亲爱的宝贝:

你好,今天妈妈怀着愉快的心情给你写表扬信,因为你确实是个值得表扬、值得爱的好孩子。下面,妈妈就来夸夸你:

你非常孝顺。记得前几天,妈妈灌暖瓶时不小心被开水烫了一下,你小心地扶妈妈坐下,先是用凉水泡,接着又拿来了牙膏,轻轻地给我抹上,边抹边说:“妈妈,你勇敢坚强点,一会就好了。”孩子,谢谢你,妈妈爱你!妈妈还记得六一儿童节时,你把幼儿园发的好吃的东西留给爸爸吃。吃饭时,知道给爸爸、妈妈端饭,总是说,爸爸妈妈先吃。

你非常懂事。星期天你很想买小洋人酸奶饮料,妈妈告诉你说小孩子喝饮料对身体不好,你虽然心里很想买,但是很好地控制住了自己,没有再提买饮料的事,我们买了旺仔牛奶和酸奶。孩子,你已经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妈妈真为你高兴。

你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得很好。周五洗澡时,你说:“妈妈我自己洗,我长大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洗头时,你先是低着头,两只小手把头发用水浸湿,闭着眼睛请我给你手上倒上洗发液,然后轻轻地、一点点地搓在头发上,搓了一会后,又用水把头发冲干净,还问我:“妈妈,洗干净了吗?”我给你指出仍有泡沫的地方,你耐心地冲干净了泡沫。接下来,你自己坐在澡盒里,认真地洗了脸、脖子、胳膊、肚子、腿、脚。妈妈给你吹头发时,你非常配合,问我:“妈妈,你出汗了吗?”我高兴地回答:“没有,我孩子长大了,自己会洗澡了,妈妈不会像你小时侯给你洗澡时一样出一身的汗。”

亲爱的孩子,你的优点还有很多,妈妈还会继续给你写表扬信,希望我可爱的宝贝每天开开心心,快快乐乐!

此致

敬礼!

六一送给孩子的话范文第2篇

孩子是早晨的太阳,充满着朝气,充满着活力;孩子是一张白纸,需要我们在上面画上七彩阳光。作为老师的我们除了需要教授给孩子课本上的知识以外,还需要引领孩子健康地成长,引领教育孩子的方式很多,关键是抓住教育的契机。因为孩子往往只关注事情本身,不太去思考背后的本质,而老师作为过来人、引路人,要有一双慧眼,从事情的表象中发掘里面的价值,从发生在孩子们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中抓住教育的契机,相信我们的孩子效仿的不只是“小事情”本身,而是背后的“价值”,在切身体验中不断完善自己。

思绪飞扬,回到了2014年11月中旬的早晨……

11月中旬,已经是深秋,看满地的黄叶,就会让人顿感秋的萧瑟,甚至有点淡淡的伤感。还好那天阳光明媚,明媚的阳光中透着的暖意倒让人心情舒展了很多。那天校服厂家来学校收校服钱,我班有三个孩子忘记带钱,他们是寇新晨、孟令赞和郭玉昊。一般的惯例是孩子打电话,家长送钱,那天也是如此。因为没有课,我得以观看了这三个孩子自编自拍的一部“打电话”电影。这三个孩子与父母的不同通话时的态度和语气让我感慨万分。第一个孩子寇昕晨拿起话筒,拨好号码,说:“妈,你把校服钱给我送来。”接着就挂了电话,语气相当强硬。接着孟令赞打电话,他拨通电话大声说:“我校服钱忘记带了,你赶紧把钱给我送来吧。”说完,挂了电话。最后是郭玉昊打电话,他轻轻地拿起话筒,轻轻地拨好号码,轻声地说:“爸爸,你好,昨天晚上我刻纸花的时间多了点,睡得很晚,今天早上忘记带校服的钱了,你看能帮我送过来吗?”因为他爸爸工作走不开,孩子就和我商量着说:“老师,你看我爸爸现在走不开,我下午带来,可以吗?”孩子带着一脸的真诚看着我,等待我的回答。从他和他爸爸的通话中我已经感觉他是一个很懂得感恩和礼貌的孩子,我丝毫没有犹豫,说:“可以,因为老师从你和爸爸的通话中看出你是很懂礼貌、很尊敬长辈的孩子,老师很感动,老师先给你垫上,下午再带来。”第四节课,到班级上课,我惟妙惟肖地把这三个孩子的电话事件表演了一遍,孩子们听后大笑不已。也许是因为我惟妙惟肖地呈现的原版,也许是因为孩子们感悟到什么……不久笑声完毕,很多孩子陷入了沉思。我看时机已到,于是问道:“孩子们,你们喜欢哪一个同学的行为?”聪明的孩子们立即给了我满意的回答,或许在这些孩子中肯定有孩子在平时和父母说话的时候也是和寇新晨、孟令赞一样,不仅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甚至有点觉得理所当然,父母就应该对孩子好,就应该是孩子的小跑腿,而今天在老师呈现了别人的表现时却有了不一样的感觉。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引导孩子感恩、尊敬父母的教育契机吗?于是就有了“感恩”的主题班会。

我班还有一个叫周正扬的孩子,他是我们学校老师的孩子,成绩非常优秀,学习也很认真,可就是拥有独生子女的通病,有点小自私,不太愿意为集体做事情。一年多以来,好像基本没给班级搬过一桶饮用水,甚至连自己的值日都是敷衍了事,地还没有扫彻底,就早已经找不着人了。在和他妈妈的交流中发现,她也很着急,说孩子在这一点上一点不像她,她很喜欢为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正在愁着怎么引导周正扬时,机会来了。2014年12月30日,他妈妈来到学校,带来70块棒棒糖,让我给孩子们举行联欢会的时候用。看着放在我面前的70块棒棒糖,我心中一喜,有了,“学会奉献”的主题班会题材有了,引导周正扬的机会也有了。正好2014年12月31日的最后一节课是我的课,我拿着糖,走向班级,先让孩子们拿出一张纸,我说:“今天是2014年的最后一天,明天就是2015年的第一天,新的一年就要到来,孩子们,拿起你手中的笔和纸把你最想和即将与我们告别的2014和即将到来的2015年说的话写下来吧。”班级里安静极了,只有孩子写字的“沙沙”声。写完后,我请10多个孩子读了自己的感悟,大多数孩子用丰富的语言表达了对有过喜怒哀乐的2014的恋恋不舍和对充满希望的2015的期盼。读完了,我说:“你们每一个人对2015都有美好的期盼,其实很多人都在关心着你们。你们看,尽管2015年还没有来到,但咱班的周正扬同学已经委托他的妈妈给我们送来了祝福和期望,送给我们一人一块棒棒糖,预祝我们六一班的孩子来年的生活如同这棒棒糖一样甜甜的。”顿时,班级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孩子们拿到糖以后,脸上都充满着开心的笑容和感激的眼神,我也看到周正扬脸上像一朵花一样的笑容,于是我引导孩子们要“奉献他人,快乐自己”。当我看到韩文娜把糖轻轻地包好,轻轻地放进书包里时忍不住问她:“你怎么不吃糖?不喜欢吃糖?还是觉得糖不好吃?”孩子的回答至今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她说:“老师,我喜欢吃糖,但我想回家和弟弟一起分享这块糖。”当时我心中一热,孩子愿与人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而她做到了,真是很优秀的孩子。听完后,我对孩子们说:“老师刚才看到咱班有好多像韩文娜一样的同学,拿到棒棒糖后都没直接放到自己的嘴里,而是想着和家人一起分享这块糖的甜蜜,咱们应该把掌声送给这些孩子们。”顿时,掌声四起,个别刚想把糖放进嘴里的同学也立即把糖收好,说回家和家人一起分享。为此,我窃喜了好长时间。更让我感动的是周正扬长大了,无私了,他积极参加到班级的搬水活动中,积极帮助学习落后的同学。对此,我都予以及时的表扬,这不,他的劲头更足了。

和孩子们――这个最纯真的群体相处,有快乐的体验,有生气的体验,也有感动的体验,甚至还有伤心的体验,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们是孩子,而用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事情作为教育的契机,引领孩子健康地成长,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一送给孩子的话范文第3篇

《弟子规》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修养品德、孝亲友爱、生活起居、待人接物,包罗万象、一应俱全。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也是我们养成良好个人行为的指南。

针对当下孩子普遍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性格缺陷,比如性格孤僻、固执任性,不懂得感恩,更不能站到别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重智商轻情商这一现象,我们以传统节日活动为切入口,依托《弟子规》的国学智慧,对幼儿进行礼仪、尊敬长辈的感恩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关键词:国学;美德 ;感恩; 唤醒

G631

一、《弟子规》唤醒幼儿感恩父母

“长者先,幼者后”,“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些都是感恩父母感恩长辈的基本要求。然而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父母喊了孩子许多遍,孩子还磨磨蹭蹭:父母交代的事情不愿做,还怪父母为什么不叫别人去做等现象。有次我问孩子:“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 活动室立刻鸦雀无声,没人能说出自己父母的生日。

我们用《弟子规》结合“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各种节日,作为培养幼儿孝敬父母良好品德的最佳载体,培养幼儿感恩父母与长辈。

在“三八”妇女节和母亲节到来时,结合“入则孝”的内容,给孩子们讲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的故事,通过谈话、情景表演等形式,告诉孩子父母抚育我们的时候,就像老乌鸦抚育小乌鸦一样。非常艰辛。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我们,父母对我们的爱不可当成理所当然,该知恩、报恩,珍惜拥有的一切。有的小朋友说等我长大了有工作了去抚养报答父母。可俗话说“什么都能等,只有孝敬父母不能等”!我们告诉孩子从现在做起去孝敬自己的父母,尽己所能为父母做一点事。父母叫的时候,立刻答应;父母让做的事,马上去做,不拖延偷懒;父母的教诲,要恭敬聆听;父母的责备,应虚心接受等等。

父亲节时,我给孩子讲解“冬则温,夏则清”和“黄香温席”的故事。针对性地指导幼儿通过多种形式了解父亲的责任和工作,自制小衬衫赠送给父亲。亲子运动会时,邀请父亲来园与孩子共同玩游戏,也让父亲知道孩子的在园表现,密切父亲与孩子间的感情。同时培养幼儿对父亲的尊敬和亲近感。

重阳节我带孩子走进“敬老院”为爷爷奶奶送礼物,送爱心和老人共同留影等,培养幼儿从小养成敬老、爱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引导孩子们主动关心老人,回家给爷爷奶奶倒杯水,敲敲腿、捶捶背,梳梳头发,送上水果、饼干等,以实际行动感恩老人。

二、《弟子规》启迪幼儿感恩同伴

“六一”儿童节,我们和幼儿一起表演情景剧“李小多分果果”“孔融让梨”,让孩子们融入角色,了解解“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的道理,知道兄弟姐妹一家亲的含义 。

我们和孩子一起动手做拉花、挂彩旗,布置活动室。制作贺卡互相赠送,活动中幼儿体验到了与同伴合作的快乐。感受到彼此祝福的幸福,感恩同伴的情感萌发。这一天,我们还和孩子们观看了灾区儿童的照片和视频,孩子们惊讶地发现视频里的孩子们吃的是难以下咽的东西,学习用的书是破烂不堪的……孩子们当场就哭了,说要把自己的玩具送给他们,请他们到自己家里吃饭 ……孩子们的话让人感动。用儿童节的幸福与灾区孩子的不幸进行对比,使得孩子们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

三、《弟子规》诱导幼儿感恩周围人

在我们身边,浪费粮食的现象随处可见。一些孩子吃了一半的面条、咬过一口的馒头就被残忍地丢弃。常常出现一些衣服、学习用品旧了或不喜欢了,就换新的或买更好的等等不良现象。

“五一”劳动时分,我们运用多媒体形象的画面刺激幼儿的感官,促使其理解“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的意思,带孩子去看农民伯伯割麦子、看马路上清洁工人的工作、警察叔叔怎样维持交通秩序等,让孩子进一步了解劳动人民的生活与工作,知道各行各业工作的艰辛,是他们给我们创造出的社会财富。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如:每一种食物都有它独特的营养成分,是我们成长必需的,不挑食不偏食;三餐常吃八分饱,避免过量,以免增加身体负担。同时避免浪费食物,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我带孩子帮厨房的阿姨择菜,体会劳动的艰辛。 用“一句悄悄话”引导幼儿感恩: 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感恩农民伯伯;“见到垃圾伸伸手,乱扔乱丢可不乖”感恩清洁工人;“过路应走斑马线,交通规则要记牢”感恩交警与司机;“认真学本领,听从老师话”感恩老师等。有了体验就会感恩。感恩的同时更会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从而产生敬佩劳动人民的情感。

四、《弟子规》内化幼儿感恩之情

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的创设,会对幼儿身心发展、社会化发展以及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怎样把感恩美德的教育贯彻到环境中,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环境,把教育的内容与创设的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也是收获感恩美德的前提。

比如,我们利用长长的走廊,创设了“弟子规长廊”“文明礼仪一条街”的环境,让家长每天带着孩子经过走廊时,都来看一看 、诵一诵《弟子规》。久而久之,教育的内容就渗入幼儿的思想。另外我们还结合节日主题进行班级墙面的创设,将孩子自编的《弟子》内容布置到墙面上。操场、斜坡、草坪上,处处都有感恩内容的图画,孩子们不管走到哪里,时时都能看得到,感受得到,从而内化为感恩之情,美德情怀得以传扬。

六一送给孩子的话范文第4篇

一、家庭亲子游戏的现状

我们采用问卷法对“家庭中开展亲子游戏及其亲子关系”的现状进行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实施以封闭式问题为主,半封闭式及开放式问题为辅。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家长、幼儿对亲子游戏的态度,亲子游戏的类型、条件创设及指导策略等方面的情况。共发放问卷103份,回收问卷90份,回收率为87%,剔除无效问卷3份(未填写完整、非父母所填写问卷),保留有效问卷87份。

从以上的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

家长们对亲子间沟通的重要性基本上表示赞同,大部分持同意观点,并尽量做到抽出时间――哪怕是晚餐前后和睡觉前的时间来陪孩子,说明家长的观念在更新、在转变。家长在家庭中与孩子共同开展亲子游戏的形式还是比较多样的,包括与孩子聊天、一起玩耍、游戏、运动、郊游、教孩子学习等,和孩子开展棋类、拼图等益智游戏,阅读等语言游戏,户外体育游戏等占了比较高的比例。

以上都是我们在调查中看到的可喜的地方,说明被调查的家长中,大多数对亲子活动的重要性都是比较认可的。亲子游戏的传播虽然愈来愈广,遍及千家万户,但从亲子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看,却不太乐观,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亲子游戏存在的问题

1.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以母亲为主,其他家庭成员参与的比较少。家长普遍认为教育孩子是母亲的事情,和孩子玩谁都一样。同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孩子智力发展尤为重视。

2.在家庭中,没有属于孩子的游戏场地,家长提供给孩子的只是一些玩具和图书。在对待亲子游戏的态度上,孩子对与父母一起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家长因受教育观念的影响,不能完全认识到亲子游戏对孩子社会性发展的作用,没有主动陪孩子游戏的意识,不能有意识地安排时间与孩子一起游戏。

3.在游戏的选择上,每天都是重复几种简单的游戏,如“藏猫儿”的游戏经常进行,不了解亲子游戏的形式多种多样。在亲子游戏条件的创设上,家长缺乏选择玩具的相关知识,不能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投放适合的材料,如把八九岁孩子才能拼凑的飞机模型送给三岁的孩子,他当然拼不起来,而这样会导致孩子失去对拼图或与拼图相似的游戏的兴趣。大部分家长还怕孩子弄脏房间,根本不给孩子使用半成品材料和废旧材料。

4.在游戏的指导策略上,家长主动参与孩子游戏的意识较差,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大部分家长总是在孩子的要求和带动下被动参与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家长仅认识了游戏的娱乐性,忽视了教育性。常表现为两种态度:一种是孩子控制着游戏的进程,这样虽能发挥孩子的主体性,但由于受孩子自身能力的限制,常出现孩子不能驾驭游戏的现象。另一种是家长过多干预孩子的游戏,总是对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感觉不满意,从而使孩子失去了自我,缺乏自信和主见。

三、亲子游戏的指导策略

(一)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家长对亲子游戏教育价值的认识

家长观念的转变、更新是先决条件,只有对亲子游戏有正确的认识,他们才愿意多花时间参与到亲子游戏中来,才能真正成为幼儿活动的合作者与支持者。因此,我们通过亲子游戏实验班家长会、亲子游戏资料的发放、家园联系栏的宣传、校讯通的互动、开展免费体验咨询活动等方式,向家长传递最新的有关亲子游戏的信息。让家长们在自学、辨析、撰写心得体会中,明确亲子游戏的意义、价值,提升对亲子游戏的认识,从而愿意“走近”亲子游戏。

(二)科学引导,提高家长对亲子游戏的指导

家长们充分认识到了亲子游戏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在实际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技巧,往往效果适得其反,而违背了“亲子互动”的初衷,自然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需要教师用其专业知识影响和引导家长,从而提高家长开展亲子活动的教育技能。教师对亲子教育活动的指导是立体的,包括理论的、形式的以及活动过程的具体指导。

1.分层施教式。

对主动性强,具有设计游戏能力的家长,课题组成员每月定期访问2~3名幼儿家长,给予实施指导,并对游戏开展情况如实记录。

对于对亲子游戏表现积极,但自己设计游戏有困难的家长,课题组每月向家长提供2~3个游戏案例,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开展亲子游戏,如实记录指导情况。

对在家庭中无法进行亲子游戏的家庭,课题组教师设计多种游戏并准备好材料,每学期分2次组织部分实验班家长到幼儿园参加游戏,让家长感受亲子互动的愉悦,促进游戏的广泛深入开展。

2.观摩学习式。

邀请家长参加现场观摩亲子游戏,让家长直观地学习与孩子互动、沟通的技巧,提高亲子活动的有效性。如在“大手牵小手”六一亲子游园活动中,活动前教师向来观摩的家长发放观察记录反馈表,问题有:“此次游戏内容孩子感兴趣吗?是否积极参与?”“家长和孩子是如何分工的?”“孩子喜欢玩哪些亲子游戏?”“当孩子在游戏遇到困难时,家长是如何处理的?”……

通过问题的提示,引导家长对亲子互动的过程有针对性地观察记录。活动后通过反馈交流,引导家长了解选择的活动必须是孩子感兴趣的,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活动中应体现孩子的主体性,避免包办代替。很多家长在观摩活动后感概:“让我发现了平时表现好强的孩子,并不会为一时的失败失控,能正确对待竞争场上的输赢。特别是在这样需要团队一起来合作完成的游戏中,能正确面对队友的失误,这点让我很欣慰。”“不仅让孩子感受到了节日的快乐,还给孩子家长和老师沟通交流的机会,让家长能真切地感受到幼儿园老师对孩子最真切的呵护和关心,让孩子和家长真切地感受到幼儿园就是孩子的第二个家。通过游戏还让孩子在游玩中增强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家长们亲眼目睹了自己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感知不同的教育方式所带来的不同结果,并通过亲身的尝试与讨论,明白孩子是在自己不断探索中积累经验而成长起来的,从而逐步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

3.随机点拨式。

亲子游戏中,在父母指导孩子活动有了困难时,教师加强对家长和幼儿的随机指导,帮助父母提供解决的方法,并告诉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家长在以后再碰到此类问题时就有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如在亲子游戏“小脚踩大脚”活动中,乐乐和爸爸总是走不快,乐乐很着急,开始责怪爸爸,并且明显失去了信心。这时老师及时介入,“乐乐,想想看为什么走不好?”“爸爸的脚像滑滑梯,我老是要滑下来。”“那有什么办法呢?”“我想爸爸抱紧我,我的脚在爸爸脚上放平,爸爸的脚再勾起来点就好了。”进而教师对乐乐爸爸说:“你瞧,孩子其实很有自己的想法的,我们家长应把问题提出来,调动孩子的思维,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孩子做游戏不在于结果,更重要的在于过程中孩子的习得。”

4.以点带面式。

合理地挖掘家长们的资源,对于教育效能的发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扮好“桥梁”的角色,整合家长教育资源,以点带面,带动家长积极参与,提高家长的教育技能。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纽带作用,不仅能有效协助教师深入开展各项活动,促进家园的全面互动,而且能起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其他家长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来。在原有家委会的基础上,还成立班级家委会,鼓励其他家长主动与他们结对子,形成家庭互助小组,通过电话联系、串门或结伴外出郊游等形式增进联系、加强沟通。家长之间成为好朋友,孩子之间也成为好朋友,就在这种“好朋友”的氛围中顺利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如“到小朋友家去做客”家庭聚餐、“和春天有个约会”亲子郊游、环保时装秀、风筝制作节……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家长们感受到了这些互动与以往教学活动的不同之处,体会到对孩子的教育既不是高深莫测的,也不是呆板生硬的说教,它就存在于孩子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5.分享交流式。

游戏后的交流反馈是亲子活动的源泉,家长在交流反馈中,总结经验,提高认识。

重视家长的意见反馈。当亲子活动结束后,我们及时搜集家长的意见反馈,总结活动中的成与败,然后张贴在家园联系栏,让家长感受到他们也是参与活动的主人,有权利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感受到参与亲子活动的意义。同时还将活动中观察到的父母指导孩子的一些好的案例介绍给大家,分析其中科学的观念及方法,以此带给大家一些启发。

六一送给孩子的话范文第5篇

第二届当班主任,我就把上一届的遗憾及时付诸行动。开学第一天,我先带领孩子们参观、认识我们的学校。接着在操场上给他们照第一张全家福。孩子们的那种兴奋劲简直别提了。照完了全家福,我们就到教室里调整座位,大家坐好了。我又拿起了相机,孩子们在我的镜头前,一个个是那样的乖巧、那样的可爱。你看,危晓玉胖乎乎的小脸,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特别的有神。陈嘉鑫坐姿真标准,举起了自信的小手。廖浩天摆出了照相时最常用的剪刀手。谭竺欣长出了两只小耳朵……我用我的相机记录下孩子们精彩、难忘的瞬间。以后,每一年孩子们的运动会、春游、六一儿童节、建队节等我都忙着给孩子们拍照。到了高年级,孩子们给我们庆祝教师节、去县上参加献辞、参加学校第一次篮球运动会、军训,我都给他们留下了难忘的身影。到了六年级毕业之际,我联系了相关的厂家专门定制一本“同学录”。这本同学录记录了他们从一年级第一天进校到六年级毕业的毕业照,翻开它,孩子们在校时的一幕幕像放电影的慢镜头一样在我的头脑中浮现,让我回味无穷。我相信这本同学录在我的学生中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五年、十年、二十年过后一定会让他们感叹时光匆匆,我的小学生涯是多么的有趣、多么的幸福。这一届,我又同样从孩子们进校第一天就开始用我的相机留下孩子们的记忆。六年过后,我们又是满满的收获。

用照片可以留住孩子们的记忆,但我觉得还不够。我还想让孩子们用文字把他们每一天的学习生活记录下来,让我能够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思维、想法。从四年级开始我们班就有了一个宏伟的目标:我们要写一本《我们班的书》,作者就是每一位同学。每一位同学轮流当作者,以自己的视角写一写当天发生的事,谈一谈自己对班上发生的事情的看法。今天写,第二天用课前三分钟把自己写的内容念给大家听。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写作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胆量。这一写就是三年,每一学年写一本,到了六年级我们写了三大本。从这本书中,我可以看到做事认真、写作能力强的同学,他们完成的作品质量高。可以看到平时做事就喜欢草草了事的同学,他写的书|量也就可想而知。从这本书中,我还可以看到他们最近在看些什么电视剧,耍些什么游戏,谁和谁发生了矛盾,谁的家庭有了变故。上课时,老师对他们的态度,他们对老师的看法。可以这样说,因为有了这本书我和孩子们的距离拉近了,孩子和家长的距离拉近了,甚至我和家长的距离都拉近了。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只要孩子当作者,把书带回家,他们就会把书上所有的内容都读一读。这是家长了解孩子,了解学校的一个小窗口。

这本书,我还要继续让我现在的孩子写下去……

小学班主任还是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桥梁。由于家长具有不同的文化修养,班主任要因人而异与之交流。对教育有方、明情达理的家长,可直接切入问题进行广泛深刻地交谈;对要求子女严、期望值高的家长,谈话时要中肯祥和,态度委婉,客观评价学生;对娇惯宠爱子女的家长,应诚恳中带刚强,表现出自己的坦率和对学生家长的尊重,增加信赖程度,说理时尽量用事实作证;对一切拜托给学校的家长,要提出要求,使其知道家庭和学校配合的重要性。

我执教过的班级中,有一个学生,他是一个最令我头痛的学生,他对学习没有一点儿兴趣,不完成作业,上课不遵守纪律,爱打架。平时邀三伙四地上网,常常惹事生非,经常都有其他班的老师、同学来告他的状。无论我苦口婆心的教育,还是声色俱厉的批评均无济于事,一副软硬不吃的样子。如果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那后果不堪设想。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我多次与他的家长交流、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家长每一次到校后。哪怕他犯了多严重的错误,我都不当众数落他。而是采取一种换位思考,假如这个孩子是我养的,会怎样?正因为有了这种心理。我首先给他找优点,哪怕是很小的优点,我都给他放大,让家长仿佛在黑夜里看到一点亮光。然后委婉、中肯地提出学生的缺点,请求他们加强配合,共同促进。最后我真诚感谢他们对我的工作的支持。因为我始终用一颗真诚的心与家长沟通,而不是家长一到,先把“火”发在他们的身上,说一些过激的话。这样六年来,虽然这个学生依然调皮,依然缺点很多,但我与家长的关系却很和谐,对于我向家长提出的要求,他们大力主持,积极配合,为我们班平安,顺利毕业作了大量的工作。我还要劝各位同行慎用请家长这一法宝,我看过一本书是韩寒所写的《通稿2003》。在书中写到“我上学的时候,教师最厉害的一招是‘叫你的家长来一趟’。我觉得这话其实是很可笑的,首先连个未成年人都教育不了,居然要去教育成年人。”虽然他的话的确偏激,但结合我们的实际工作,我真切感受到不要轻易用请家长来威吓学生。因为请家长,家长不乐意,学生不高兴。本应达到的效果根本达不到。反而结果大家都不愉快。现在我还充分利用“校讯通”、QQ群、微信等和家长们真诚沟通,及时将孩子们在校表现,考试成绩发送给家长。我和家长加强联系,共同想办法,随时交换信息,抓住孩子进步的闪光点、督促他们改正自己的缺点。

以上几点,是我在班级管理中的几点粗浅认识,我坚信一点“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班主任老师在工作中只要带着满腔的热情,一颗爱心,一颗责任心,放下架子,与诚相待。那班集体的管理应该是游刃有余,井井有条。

作者简介:

六一送给孩子的话范文第6篇

给孩子一份快乐的大礼——快乐自律!

纪律也能快乐吗?说到纪律,我眼前出现的是整整齐齐背在背后的小手,举得高高的落在屁股上的笤帚,严厉的眼神,指责的语言……这有什么快乐可言?学生时期,在严格的管束下,我们学会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课偷偷吃东西、看漫画,写作业拖拖拉拉,长大了我们学会了没人管的时候就闯红灯、插队、随地扔垃圾、上班磨洋工……

也有一些例外,我们称之为“优秀”的人,他们不需要人管,自己管自己,认真努力不逾矩,往往都成为了一群人中的翘楚。美国一项研究表明,自律是比智商和情商更重要的成功要素,真正的自律是幸福感的来源。一个患有拖延症,每天的事情都做不完,不会整理自己的房间和心情,不会管理自己财务的人,是不可能快乐的。

让孩子学会自律很难吗?如果你觉得孩子天生就不会控制自己,你错了,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孩子有自我控制的愿望和天赋,只要我们给他们适当的环境,不去破坏这种内在的秩序感,他们就一定能自律。

现在,是该换个思维了,让孩子体会到自律是一件很有成就、很幸福的事,这是我们作为家长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作业自律

儿子今年11岁,我没有一天陪他做过作业,没有一个晚上因为怕打扰他写作业而不看电视,不会朋友。我甚至允许他把小桌子搬到客厅里,一边看电视一边和我们聊天一边写作业。

从他小学一年级第一天起,我就告诉他,写作业是自己的事,不能耽误玩耍、社交和运动,在我看来,这三样比写作业更重要。我和他一起商量制订《作业规则》,贴在我家冰箱门上,有时候我不在家,他爸爸或者其他亲人也得按照规则行事,规则如下:

每天晚上8点半停止写作业,整理好文具之后必须离开书桌。

每周保证3次外出,可以运动、会友、参加兴趣班(兴趣班由自己决定,并通过做家务、打工和压岁钱的方式来支付一半的费用)。

每天看书不超过10页,如果要看父母书架上的书,必须通过借阅的方式。

小学三年级有段时间他很迷一个电脑游戏,晚上吃完饭就开始玩,睡觉时才想起作业没做,打开书包,鬼画符地应付差事。我说,已经过了8点半,不可以写作业了。他急了:不交作业老师会把他赶出教室的。我说,说好的事情要做到,至于老师会怎么做,那是你自己要承担的。

第二天,老师果然让他在教室外面站了两节课,还让我督促他写作业。等他回家,我正开着电脑玩他喜欢的那个游戏,我说,一起来玩呀。他躲得远远的,不行不行,我要写作业。

还有一段时间他写作业喜欢拖时间,我从不提醒催促,只是到了时间,就开始收本子。他拼命护住,再让我写一会儿!我说,规定的时间到了,下面是游戏时间,不可以被占用。他说,我不想玩,我就想学习!我说,那也不行,你就算不玩,在外面晃荡,也不可以继续写作业。他无奈地被我“赶”出家门,嘟囔着,天下怎么会有这样的妈妈,别人的妈妈都巴不得孩子在家学习。我笑着说,我就是那个巴不得你在外面野玩的妈妈。

现在儿子五年级了,他基本上遵守了作业规则,还发明了一些方法,有时候是晚上不写,自己定个闹钟,早上5点钟爬起来写;有时候是在学校写完了再回来;有时候是一边写一边看电视……这些我都不管,我只管他到了时间就不准再写。我经常对他说,就你小学那点功课,如果还要写一晚上,简直弱爆了。他知道自己有个从不管作业的妈,从老师布置的内容,到检查对错,到督促家长签字,都是他自己操心。

我认为所谓的自律就是自己管好自己的事,如果他的作业我老操心,那就变成我的事了。我比较反对那种总管孩子的作业,嘴上却说“学习不是为了我学,而是为了你自己学”,他一写作业你就啥也不敢干,老盯着他,这不就变成你的事了吗?

点评:

有一群在老人屋外玩闹喧哗的孩子,老人怎么说也不听,后来老人给孩子们钱作为感谢他们玩耍的报酬,开始给5元,后来慢慢减少到只有5角,孩子们觉得报酬太少,不干了,再也不来玩了。劝说是一种限制,这激起孩子更要玩耍的心理,而给钱就让玩耍变成了必需的工作,孩子们迅速失去了热情。

学习自律也是如此,如果学习是一件被限制的难得的事情,孩子会很希望去做,贫困家庭的孩子为了学习,可以大冬天在教室外面痴痴地偷听一整天。我们引导孩子自律,就是要让学习变成难得的事。

很多家长为了管住孩子学习,除了作业,还额外给孩子增加练习题或者阅读量。这给孩子传递出的信号是:我写完作业也不能出去玩,反正都不能玩,干脆我就慢慢磨洋工,一边写一边偷偷玩、开小差。总不是要耗到10点睡觉的?这样孩子很容易养成拖延的习惯。如果你想让孩子学习自律,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预见到学习完之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孩子会自觉地提高学习效率。

零食自律 宋婷婷 医生 32岁

作为一名医生,我对孩子吃糖并不是很紧张,从医学的角度看,孩子蛀牙最多的原因是遗传和缺乏某些微量元素,而不是吃糖。但是我也不希望孩子无限制地吃零食,一方面影响食欲,一方面造成肥胖。

我怀孕的时候有个朋友带孩子来我家做客,她很骄傲地宣布,我的孩子很少吃零食,她兴趣不大。在她上厕所的间隙,我目瞪口呆地看着她5岁的女儿迅速抓起两颗糖和一个妙脆角塞进嘴里,听到妈妈的脚步声,她立刻闭嘴,我很惊讶她能够把那么多东在嘴里却从外面看不出来。这让我意识到,限制孩子吃零食,并不能让孩子真的少吃,他们只不过不在你面前吃而已。

小宝现在也5岁了,我们家的零食是敞开的,并没有藏进柜子里。最开始我采取欲擒故纵法,他对零食兴趣最强烈的那阵子,我们除了规定他饭后半小时才可以吃零食之外,完全不限制他。有一天晚上,他吃完饭后,吃了两根香蕉,一大盘桂圆,四个果冻,一把开心果,两个法式面包,一条蔬菜饼干,半袋薯片,还有一袋喜糖,后果就是,直接吐了。第二天更是又吐又拉,肚子疼到主动要求我送他去医院,亲耳听到“零食不能吃多了,不然就会这样又吐又拉”这样的话从医生嘴里说出来。那次之后,他整整一个月没怎么吃零食,别人给他糖,他还是会两眼放光地接过来放进口袋,回来之后拿给我看,一本正经地说:“妈妈,我留着等我肚子好了再吃。”

看来不用我讲道理,他已经懂得延迟满足了,这就是我采取的第二招。有一次他舅舅从国外带回来一大袋各种各样的巧克力,当时正是吃饭时间,我和他约定,饭前吃,就只能吃一个,饭后吃可以吃两个。他一开始不肯延迟,迅速干掉一个。我对他说,可以把袋子放在他指定的地方,可以把想吃的那个巧克力拿出来放在手里看看、摸摸、闻闻,放在口袋里捂得紧紧的。第二天还是这个规则,他表示愿意等待,第三天还是等到了饭后。就这样,慢慢地,他不在饭前吃零食了,也懂得想要吃什么可以先等待一下,反正那东西跑不掉。

现在我们家的零食都是摆在他能够得着的地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反而不把这个当回事,不感兴趣了。偶尔哪天高兴,吃多了,他还会告诉我,妈妈,我今天吃了很多奥利奥,好腻啊,我这个星期都不想再吃了。

点评:

自律最关键的是“自”,家长在的时候孩子规规矩矩,家长一走,孩子就胡作非为,这样的纪律一点意义都没有。把零食锁进柜子里,只会让孩子天天琢磨怎么突破那把锁,很多时候,自律的前提是得到满足,吃零食也是一种权利,如果孩子总觉得没有得到满足,那他就会不断地去填补。如果他很满足,甚至过于满足了,他自然就会降低欲望。

延迟满足不仅可以用于零食自律,还可以用于让孩子学会控制其他的欲望。比如孩子要什么玩具,可以许诺在下一次过节日的时候送给他。要注意:

要允许孩子对物品的感情,比如允许他去看、去摸、去谈论、去感受他喜欢的那样东西,而不是强行把他拉走。

不要把延迟变成奖励,“你如果表现好,我才给你买”,如果孩子考了100分才给买玩具,这又变成是一种他律了,孩子只会有更多的欲望,体会不到控制欲望带来的喜悦。

延迟时间到了,要立刻按照约定好的满足孩子,不要把延迟满足变成一种欺骗手段,这只会让你在孩子那里信任尽失。

身体自律 安君意 40岁 建筑设计师

儿子昊歌8岁的时候,老师屡屡向我告状说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管不住自己的手脚,上着课就开始踢前面同学的凳子,用手拍打桌子。做操的时候也不规矩,跑到队伍外面是常事,动作像耍猴。她甚至建议我去查一查儿子是不是有多动症。

有一天,我带他去一家模拟职业体验的儿童乐园玩,昊歌欢呼着直奔小小消防局。我以为“消防队长”会直接让孩子们换上消防服,坐上消防车去灭火。没想到,为时半个小时的模拟游戏,有20分钟是孩子们排成两排规规矩矩站着,听“队长”讲述各种消防设备的知识。更没想到的是,儿子竟然在20分钟内站得笔直笔直,双手中指还贴着裤缝,完全不像是平时那个多动的孩子。

好不容易讲授完毕,“队长”命令小消防员们直线前进,昊歌紧紧跟着前面的队友,一步也没拉下。他表情的那个严肃认真,我都被感动了。

我突然想到,既然昊歌能在模拟游戏中集中精力,控制自己,那说明他并不是多动,他只是需要更多心智的训练。何不在家里也搞模拟游戏呢?

一天晚饭后,我提议玩消防员游戏,前提是昊歌要负责设计整个游戏,分配角色,设计道具。昊歌马上拿来纸笔开始计划,他自然是队长,我和爸爸是队员,他去衣橱里倒腾半天,找出来两件差不多颜色的衬衫做消防服,两顶网球帽做消防帽。从工具箱里找出来一截废旧的管子做高压水枪,还找到两把花铲作消防铲。他把道具交给我们,让我们集合,头头是道地讲解起各种消防设备的用途。最后,我们齐心协力“扑灭”了厨房的“大火”。

这个游戏足足玩了50分钟。昊歌从头到尾全神贯注,没有开小差,更不存在小动作。他像个真正的消防队长那样,小身板挺得笔直,声音洪亮,动作干脆利落。

直到现在,我们还经常玩这种模拟游戏,最近的一次是昊歌召集了3个小伙伴和我们一起玩商店的游戏。大家一起商量着方案,谁做顾客,谁做店员,谁负责收银,谁负责送货。计划的过程就是训练孩子提前思考、整体规划的能力。我们的道具是用生活中各种用品来代替的,孩子们必须要记住每样东西代表什么,这也是集中注意力和记忆力的锻炼,最后,每个人都得各负其责,比如,收银员必须记录收支,铺货员必须记录哪些货架摆放了哪些货品。这是在训练孩子们归类、总结的能力。

自从玩了模拟游戏之后,一方面,昊歌越来越会安排自己的生活,不再是那个懵懂无知的傻小子,也不在课堂上开小差了;另一方面,我也越来越看到,昊歌并不是多动症,他是一个很热情,思维很活跃,需要更多的心智训练的小伙子。

点评: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孩子不自律是因为他们生理出了问题,得了多动症。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在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并不能激发孩子自律的动机。

心智游戏是美国儿童学前教育的主要活动,游戏讲究团队合作、规划缜密、就地取材,每一次游戏都进行一到两个小时,比起国内的课程时间更长,更能够锻炼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和创造能力。孩子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在认真扮演角色的同时也体验到了纪律和秩序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和成就感。

在家里玩心智游戏需要注意的是,家长要听孩子的指挥。孩子在规划分配角色,研究流程和规则的时候不知不觉内化了纪律的涵义,这时候家长听从孩子的指挥,才能让他们感受到纪律的权威感。

消费自律 杨晨红 37岁 会计

女儿大概在6岁的时候认识了货币,知道了小小一张纸能换来好东西。一开始,我本着“穷养儿子富养女”的精神,基本上她要什么我就给她买。有一次我清理她的玩具柜,竟然发现有31个芭比娃娃!平均一个200多元。娃娃们歪七竖八被塞在橱柜里,看来女儿并不珍惜这些娃娃。而她居然还在找我要钱买娃娃。我叫来女儿,问她这是怎么回事,她说,我都没有穿骑装的芭比,你给我钱买一个吧。

这件事让我认识到,如此富养女,只会让女儿养成大手大脚无计划的消费习惯。我开始限制女儿花钱,不给她买。她反应很强烈,满地打滚、撒泼、摔东西。我等她发泄完,平静地告诉她:“不给你钱买玩具不代表我不爱你了,我永远都爱你,但我不能给你买。”几次之后,她知道这一招没用了,就开始软磨硬泡。

我提出给她固定的零用钱,如果某样东西超出了零用钱范围,我出一半,另一半她得自己挣,她同意了。第一星期的30块钱,一天就用完了,买了一本魔法书;第二个星期照样,买了一套梳头化妆的玩具。到了第三个星期,她抗议了:“零用钱太少了,不够花。”

看来这样的零用钱政策还是没有培养起她的金钱自律。我从单位拿了一本废支票簿,一项一项地念给她听,告诉她,支票的意思是妈妈作为银行暂时替你保管零用钱,等到你要用钱的时候,得写一张支票来给我支取。她觉得这个游戏还挺有意思,答应了。

自从有了支票簿,她花钱开始学会思考了。第一次,她写了一张支票,目的是买一版贴纸,她先去店里看好了价格,再写支票给我。在这个过程中,她就开始比较,哪一种贴纸最漂亮又比较便宜。有一次她打算买一套芭比的衣服,需要40块钱,她去店里看了又看,掰着手指头算了又算,始终下不了这个决心。最后她想出来一个办法:“妈妈,你在淘宝上帮我看看这套衣服要多少钱?”我欣然应允,查出来卖25元,加运费31元,她决定在网上买。我开心地看到她开始“算计”了。

还有一次,她想要一套派对玩具,一个月后过生日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玩,商场标价235元,网上最便宜的也要98。她算了几天之后拿出了一个方案:每个星期存零花钱20元,4个星期存下80元,剩下的18元她用帮忙做家务的方法来挣,倒垃圾一次5毛,洗碗一次2元,打扫客厅一次3元。

如今女儿已经12岁了,她那套派对玩具还是崭新如初,每个零件都不少。而她理财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帮助我们拟订旅行计划,预订机票和酒店,有时候她货比三家、算账的能力比我这个当会计的妈妈还要强。更重要的是,金钱自律不仅让她懂得怎么花钱,还让她拥有了财务自信,她知道自己能管好自己的钱袋。

点评:

有人说富养女是为了让女孩子将来看到物质诱惑不动心。这就是个坑,你再有钱,总有比你更有钱的人。相反,让女儿懂得金钱自律,拥有理财头脑,将来她遇到有钱人,会考察对方是不是败家子;遇到穷小子,会评估对方的理财和赚钱能力,结婚之后更是能够把钱管好,这才是女孩子安身立命的法宝。

金钱自律的培养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孩子分内的事也纳入到奖励机制。例如孩子考了100分奖励多少钱。另外,整理自己的内务、收拾自己的物品、学雷锋做好事,这些都不能变成报酬项目。要知道以后走上社会孩子不会因为考了100分就得到奖赏的,也不会因为自己洗了自己的衣服,为自己做饭而得到报酬。

国外孩子 如何快乐自律

日本:内务整理法

孩子的房间乱七八糟,桌子上堆得书都放不下了,书包里还有长霉的没吃完的食物?日本的妈妈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来引导孩子整理内务。孩子上学的时候,她们会缝制大大小小的布包,除了装书的包,还有便当包、换洗衣服包、文具包、鞋包、餐具包、水壶包……小包们整整齐齐地放在大包里。孩子们到了学校,拿任何一样东西都要拿出一个包,用完了之后再放回包里。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从小就学会了给东西分类,有拿有放的好习惯。

稍大一点的孩子还要帮忙给家里的垃圾分类,垃圾分类除了常见的可燃物、非可燃物、可降解和不可降解物之外,还有很多细分法,如口红属可燃物,但用完的口红管属小金属物;水壶属金属物,但12英寸以下属小金属物,12英寸以上则属大废弃物;袜子,若为一只属可燃物,若为两只并且“没被穿破、左右脚搭配”则属旧衣料。

参与家庭垃圾分类是日本孩子的必修课,同样也是他们的荣誉,因为只有懂得这些分类,并能够做好的孩子才能参与这项家庭劳动。分类完毕之后,孩子还要负责记住每种垃圾回收的确切时间,以免错过。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难怪日本人的自律性一直都是全世界闻名的。

美国:后果教育法

美国人强调自由比命还重要,但是我们去了美国却处处感觉到不自由。不能乱穿马路,晚上不能在居民区内大声喧哗,不能用带歧视性的字眼形容他人……如果你不小心做了,就可能会惹上官司。用这种后果来警醒人要自律,就是美国妈妈经常做的。

一般来说,美国父母会先和孩子商量好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比如一天看多久的电视,晚上几点必须回家,一周可以玩几次电子游戏等等,并且制订一系列孩子自己也认可的惩罚措施。比如,如果违反宵禁规则,就一个星期不可以出门。如果在学校打架,就必须清扫楼梯10次;如果玩电子游戏超过次数,就没收游戏设备等等。

剩下的就是坚决执行了。有时候,孩子会有很失落的情绪,这时候家长还得又唱白脸又唱红脸,一方面坚持规则不动摇:“不行,你今天绝对不能出门,明天也不行,你被禁足了。”另一方面又要安抚孩子:“我知道你今天错过了同学的生日很沮丧,我也很希望你能参加那个生日派对。不如我帮你拨个电话给朋友,你们聊聊吧?”

总之就是让孩子不断地明白,自己一时冲动的选择是要承担后果,负责任的,这样孩子在下一次冲动之前就会掂量一下,这个险值不值得冒。

德国:以身作则法

德国也是以国民自律闻名的国家,可谁又知道,在德国,家长为孩子制订学习计划,额外增加作业量竟然是违法的?法律都规定孩子要自由成长,那孩子们是不是就high翻了天呢?

相反,德国妈妈对孩子的要求很严格,并不骄纵他们。她们的方法就是做给他们看:将家里的每个角落都收拾得井井有条,雪白的床单,一天换一次,一丝不苟。做饭、做点心的时候精确测量,有时候会请孩子帮忙。菜谱上说一汤勺的盐,孩子不懂,妈妈就耐心教他们舀一勺盐,再用小刮刀刮平。如果妈妈对孩子犯了错误,她们会很郑重严肃地向孩子道歉,不打折扣。

六一送给孩子的话范文第7篇

【关键词】报纸;教育;专业性;影响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特有的独生子女现象,使得人们对子女的教育和教育的发展予以高度关注,教育处在了“聚光灯”下,任何细微的变化和举动都备受瞩目,在这种大背景下,各种各样的媒体对教育新闻都有了新的认识,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博取受众的“眼球”。

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教育报这一专业性媒体的记者,我们不能只将新闻视角局限在常规教育工作的小圈子里,要充分认识到教育新闻是具有极强社会性的新闻,要想把教育新闻做好、做精彩,就必须将教育新闻放到社会这个大背景中进行思考、研究。

一、面向社会,树立“大教育观”,这是做好教育新闻的基础

以往,说起教育报,人们总会认为专业报的读者群都是教育界的人,报道的就是学校的事。其实不然,在现如今,教育关系着社会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方面,每一个家庭,牵动着社会的每一根神经。作为教育报的记者,就要突破“以专对专”、“以教对教”的狭隘观念,要将教育新闻置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大背景下,去思考,去反映,去宣传。

比如,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学校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学校往往成为一个地区最漂亮的名片。我们在做这类新闻报道的时候,不但要报道投入情况,以及学校的变化,更多的应该报道教育对经济、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正是因为教育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充当了重要角色,才使政府对教育投入更加重视,以此才形成良性循环。

作为专门从事教育新闻报道的记者,不仅要面对一所学校、一个家庭、一个学生、一种教育现象,还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从整体、从全局、从方向性、规律性等方面来看待思考问题。

比如,笔者曾获得的天津市新闻奖一等奖的《小学该玩却学得疲惫大学该学却玩得疯狂》,这篇报道就是基于“大教育观”这种思考下完成的。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是孩子认识社会、认识同伴、认识自己的必由之路,是孩子学知识、长才智、变聪明的最佳方式,但是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家长们晕了头,只能上好学校、只能拿第一的目标让孩子几乎从一出生就背上了沉重的压力。今天上这个辅导班,明天上那个兴趣班,孩子们小小年纪,睡,不得睡,玩,不得玩,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课堂,花在了作业上,花在了上辅导班上……玩,成为了一种奢望。经过十多年的苦读,终于走进了大学校门,大学本该是学生们畅游书海,充分汲取精神食粮的时候,可是因为被压抑得太久了,很多大学生就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想玩就玩,想翘课就翘课,把宝贵的青春任意挥霍。这一教育怪现象的发生充分反映了当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诸多问题。这篇报道看似小题目,却隐含着深层的思考。笔者正是跳出“以教对教”的局限,放眼整个社会教育,以新闻事实说话,最终完成了这个选题的报道。

二、面向学校和师生,提高服务意识,这是扩大媒体影响力的前提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发广泛,媒体如果继续采取“我说你听”和“居高临下”的“说教式”的宣传方式,自然就会被受众淘汰。媒体应该和受众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平等对话,因此,很多媒体都增加了与读者、听众互动的内容,聆听基层之声,反映基层之难。作为专业性的教育报纸,同样也应该顺应这种发展的需要,提高服务意识,要努力做到面向市场群体的供求关系,在客观报道的同时,注重新闻信息中的情理的引导,通过新闻事实的报道,让读者从中得到结论。

同时,努力拓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渠道,面向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面向社会教育。不可否认,专业性的教育报纸拥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记者也因为经常深入教育一线,更容易了解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的所思所想。为了真正服务受众,《天津教育报》推出了一系列服务举措。比如,每年举行“十大新闻人物”、“十大特色学校”的评选活动,在全年报道的人物和学校中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列为候选,通过投票的方式进行评选,为很多普通但极具特色的学校提供了展示平台,被广大读者所了解。还比如,每两年举行的“学生最敬佩的老师”、“最具创新精神的校长”的评选,使很多默默奉献的教师、校长脱颖而出,展示出自己的教育智慧和管理水平。此外,报社编辑记者定期举行“百校行”活动,所有编辑记者都深入下去,到最边远的学校去采访,与广大基层学校的校长、教师做朋友,了解他们的需求,反映他们的心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年记者节,编辑记者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在为读者服务中庆祝自己的节日。正是通过这些服务,使报社不断扩大了社会影响。

除了用自身的服务扩大影响之外,教育媒体也应该像其他综合性媒体学习,提高自我宣传的意识。俗话说,好酒也怕巷子深,我们在为被采访者提供宣传平台的同时,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报纸的自我宣传也是社会宣传的组成部分,我们需要摒弃束缚报纸工作手脚的陈腐观念,提高报纸自我宣传的意识,要敢于组织有影响的社会活动,真正面向社会办报。

三、面向热点问题,在“深”字上下功夫,这是提高报纸可读性的重要举措

以前,教育专业性报纸不被广大读者所重视,因为编辑记者往往只局限于“小教育”这个圈子中,“两耳不闻窗外事”,只管教育人报道教育事,其他与教育无关的不管不问。当然,“专业性”是教育专业报纸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忽视时效性和思想性,任凭各种社会热点报道铺天盖地,只一心做自己的报道,这样久而久之就会被社会边缘化,社会参与性也就无从谈起。

尽管,教育专业报纸和其他日报相比不是天天出,一般只是周刊或者周二刊,但并不能以此为理由忽视报道的时效性,我们在时间上拼不过他们,但是可以在“深”字上另辟蹊径,做足文章。

比如,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其他媒体都将眼光放到家长给孩子买什么礼物,学校开展什么样的活动上,我们则可以抛开表面的热闹,从儿童成长的规律出发,真正关注孩子内心世界,策划出“六一”儿童节应该送给孩子“安全、尊重、幸福”这三样礼物的系列报道,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真正关注的是什么。

六一送给孩子的话范文第8篇

转眼间,“六一”儿童节又到了。

儿童节是孩子们最幸福的日子,因为每到这一天,父母都会想方设法地让孩子们开心。他们会带孩子去游乐园,排一两个小时的长队,挤得大汗淋漓,只为了让孩子玩上海盗船或是过山车;他们会给孩子买最高级最安全的玩具,甚至不惜海外代购;他们会带孩子去旅行,从国内玩到国外……可奇怪的是,他们却不肯每天抽出几分钟,陪孩子玩一会儿最简单的亲子游戏。

还记得“躲猫猫”吗?还记得“丢手绢”吗?还记得“老鹰捉小鸡”吗?我们小时候玩游戏时,总是跟小朋友们在一起,看不见妈妈的身影,因为她们总是“很忙”。可当我们做了父母,我们却依旧把孩子扔给幼儿园,扔给玩具。当孩子不爱和我们说话了,不去幼儿园了,不做我们让他做的事了,我们才开始着急,使出威逼利诱的十八种武器。其实,要想让孩子接受你,就得运用他们能够听得懂的语言来跟他交流。

游戏就是孩子的第一语言。游戏对孩子的成长意义重大,也是能带给父母最多喜悦的神奇之路。尤其在跟孩子发生争执和矛盾的时候,游戏经常能够很好地改变气氛和化解对峙,让父母与孩子很快融洽起来,连孩子身上的小问题,也能在游戏中迎刃而解。用玩的方式跟孩子说话,将快乐渗透在生活里,才是送给孩子最好的儿童节礼物。

游戏能够随时随地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和勇气,帮大人们进入孩子的世界,重建亲子间的深情联结。那么,父母究竟要怎么做,才能发挥游戏的神奇作用呢?本刊记者采访了《游戏力》一书的翻译者、家长训练营指导师李岩,咱们看看他平时都是怎么和孩子玩游戏的。

李岩:游戏力在我家

口述/李岩 文/本刊记者 张鹏

我一直从事儿童心理研究,是家长训练营指导师,但首先,我是3个孩子的父亲。1999年,妻子为我生了一对双胞胎男孩。同大多数父母一样,我对儿子们寄予厚望,严加管教。儿子长到五六岁的时候,我渐渐发觉孩子有点儿不对劲儿:自控能力差、自信心不强,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机灵活泼。

于是,我开始阅读中外相关书籍,寻求解决孩子问题的方法。书读得越多,越觉得自己以前的教育方式有问题。2006年,我接触到《游戏力》这本书。“游戏力”是利用做游戏的方式进行疏导,依托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结(亲情的爱),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以一种他们喜欢接受的方式,解决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这种方法,不但在两个儿子身上取得了成效,在2008年出生的女儿跳跳身上,作用尤其明显。

用游戏改掉女儿的小毛病

跳跳不喜欢刷牙,越让她刷,她越不肯刷。一次,妈妈拿起玩具小熊说:“小熊太困了,今天不刷牙了。”跳跳马上说:“不行,小熊必须刷牙,如果不刷牙,它的牙齿就会有小洞啦!然后会疼,会拔牙……”道理她全都懂,可她就是不肯刷,于是我和跳跳妈开始想招。

某日,跳跳又“罢刷”了。我压着声音对女儿说:“该睡觉了,跳跳,你是先刷牙还是先洗脚呢?”妈妈会意,马上说:“为什么不能一边刷牙,一边洗脚呢?”我马上接过话茬,滑稽夸张地说:“你糊涂了吧,怎么可能一边刷牙一边洗脚呢?”然后背对着跳跳接着说,“……跳跳今年才两岁半,怎么可能呢……”我像唐僧一样唠唠叨叨说个没完,跳跳妈趁机给孩子使了个眼色,跳跳偷偷地在妈妈帮助下,飞快地一边刷牙一边洗脚。当我回头时,跳跳已经刷完牙了,我假装吃惊地张大嘴巴,跳跳非常得意。

跳跳小时候还不爱喝水。有时候让她喝水,小丫头干脆把水杯推倒,嘟着小嘴儿说:“就是不喝!”我知道跳跳喜欢看蓝精灵的故事,每当蓝精灵打败格格巫时,她就非常开心。于是有一天,我扮作格格巫,指着水杯神秘兮兮地对跳跳说:“这是我配的魔法药水,现在我要把所有的蓝精灵都抓过来。”离开前,我还特意对跳跳说:“你帮我看着,不要让蓝精灵偷喝了。”等我出去转一圈儿回来,杯子里的水没了。

玩了一年多游戏后,跳跳的坏毛病都改过来了。而且她不用再依靠游戏去刷牙喝水,会更积极地配合大人的要求。

用游戏化解一场家庭大战

有了跳跳后,儿子们开始心理不平衡了。大儿子山子曾明确对我表示:“跳跳应该像我们小时候那样被你骂,否则不公平!”有一天,山子心情不好,假装要打妹妹,对妹妹很凶地说:“走开!”

如果放在以前,我的怒火会“噌”地蹿上来,一个13岁的男孩怎么能这么对待一个4岁的妹妹呢!但是,那么做的后果会很严重:1.哥哥会更加愤怒,觉得受到爸爸不公平的对待;2.我相当于告诉女儿,哥哥是个坏人;3.让兄妹俩的矛盾更加激化。其实,哥哥只是有些嫉妒妹妹而已。于是,我当机立断,决定用“骨肉相连”的游戏方式来化解这个家庭危机。

当哥哥再打妹妹的时候,打到妹妹哪个部位,我就“啊”地一声,跟着捂在自己的“受伤部位”上,表情狰狞,一副痛苦状,还使劲地喊:“你把我打疼了。”哥哥握着拳头打妹妹的头一下,我马上抱着自己的头说:“呀,我被打晕了!”妹妹见状,竟然拉着哥哥的手说,“哥哥,你揪我耳朵,快!”兄妹俩看见我耍宝,觉得特别开心。于是,兄妹俩的矛盾瞬间就成功解除了。

事后,我找了个机会将儿子叫到屋子里单独跟他谈心,我说:“我知道你为什么生气,但是不要再那么对待妹妹了,好吗?”儿子痛快地答应了。此时哥哥的心情愉快,不在气头儿上,他心里也知道自己做得不对,所以矛盾就这么顺利地解决了。从那以后,哥哥再也没有欺负过妹妹。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都会普遍进入一个叛逆期。这个阶段是他们向外界试探自己的掌控力到底有多大的特殊心理时期。在帮助孩子度过这段时期的过程中,游戏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当然,随着孩子年纪的增大,他们的心理会越来越复杂,游戏的方式也会随着具体情况而灵活变动。

所以,爱孩子,就跟他一起做游戏吧!

游戏真能帮助我们解决孩子的问题吗?本刊邀请了3位妈妈,请她们针对自己宝宝的小问题分别体验了几种不同的游戏。下面,咱们一起检验一下效果吧!

孩子,别怕 —“走走停停”游戏

体验者:小宝妈(宝宝2岁半)

最近,我突然发现给小宝剪指甲成了一件困难的事。那天,老公拿着指甲刀走到小宝的面前,温柔地说:“小宝,来,我给你剪指甲。”看着明晃晃的指甲刀,小宝一边摇头一边向后退。

“没事的,一会儿就剪好了。”老公说着握住了小宝的手。小宝叫着“我不,我不”,然后拼命从爸爸的大手掌里抽出自己肉嘟嘟的小手。老公继续做小宝的思想工作:“宝宝的指甲长长了,不剪的话很不卫生,而且还容易划伤自己。”与此同时,我还拿巧克力诱惑小宝,但他不为所动,哭叫着继续挣脱。一看这架势,我们都停了下来。接下来几天,我们没敢再跟小宝提剪指甲的事。

我也曾趁小宝熟睡时给他剪指甲,刚剪两下,小宝突然翻了个身,我赶忙将指甲刀藏在身后。看小宝又睡着了,我屏住呼吸、快速剪起来,结果小宝又开始翻身。但我已经顾不得这些,继续握住小宝的手指剪指甲。突然,小宝睁开眼,叫了声“妈妈”。我的心一惊,额头上渗出了汗,我知道,“战斗”又以失败告终了。

怎么消除小宝对指甲刀的恐惧感呢?我尝试了“走走停停”游戏。

玩游戏前,我告诉小宝,妈妈会从远处朝他走来,如果他需要妈妈停下来就喊“停”;如果想让妈妈继续走,就说“走”。小宝点头说“好”,然后我就去拿指甲刀。我拿着指甲刀没走两步,小宝就喊了“停”。一听到他的喊声,我立刻停下来,保持一个夸张的姿势,一动不动。

看妈妈像卡通人一样立在那里,小宝觉得有趣,“呵呵”地笑了起来。我朝他调皮地眨眨眼,仍然不动。过了两分钟,小宝冲我说:“妈妈,走。”我赶忙向前走,可还没走两步,小宝又说“停”。就这样,我走走停停几次之后,在离小宝很近的地方,他不再说“走”了,我知道这或许已经到达他防范的区域。整个过程中,小宝几次乐得哈哈大笑,显然他觉得这个游戏很有趣。直到游戏结束,我都没有跟小宝提剪指甲的事。

第二天、第三天……我继续跟小宝玩这个游戏,慢慢地,他对指甲刀的防范越来越弱,我基本能拿着指甲刀坐在他身边,而他还在呵呵笑着。

第五天的时候,当我“走走停停”终于坐在小宝身边时,我牵过他的小手,指着他的指甲说:“指甲长了不仅不好看,还会藏细菌,影响宝宝的健康。让妈妈给你剪剪好吗?剪完会干净又漂亮的。”

小宝听完犹豫了一下,然后点头说了句“好”。我心里一阵狂喜:大功告成啦!从那之后,给小宝剪指甲变得越来越容易起来。我想,无论将来小宝害怕什么,我都可以用欢笑驱逐他内心的恐惧。

孩子,把情绪发泄出来 —角色互换游戏

体验者:然然妈(宝宝3岁8个月)

一个月前,然然在幼儿园吃完午饭,不小心将便便拉到裤子上了。幼儿园老师很不高兴,一边帮他换裤子一边数落。怕他再拉裤子,每天然然吃完午饭,老师都命令他去上厕所,即使他不想上,也得去那儿蹲一会儿。

上周一,一向乖乖上幼儿园的然然,突然问我:“妈妈,我今天上幼儿园吗?”当得到肯定答复后,他马上大哭起来,哭完又在床上打滚,还使劲儿脱我们刚给他穿好的衣服。好不容易连哄带骗把他送到幼儿园,小家伙突然闪身躲进了旁边的会议室。老师把他从里面抱出来,一个劲儿递眼色,示意我马上撤。

放学后我去接他,小家伙表现倒还好,也不提早上罢上幼儿园的事。但一回到家里,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明天还上幼儿园吗?”我知道,然然肯定是被老师的态度吓到了,心里觉得委屈,所以才抵触上幼儿园。怎么才能消除他的抵触心理呢?我想起然然有时会学他们老师的口吻,让我们做这儿做那儿,就灵机一动,要求跟他玩“角色互换”游戏,让他当老师,我和他爸当学生。

小家伙马上来劲了,还一定要穿上紫色运动服(他们老师上课穿紫色运动服)。然后他开始摆凳子、找书。我们想帮忙挪桌子,他马上阻止:“你们好好坐着,别乱动!”我们只好曲着腿,可怜兮兮地坐在小凳子上,装成“学生”的样子,满脸虔诚地看着小老师。老公忍不住想笑,我连忙掐了他一下。这下可好了,这家伙使劲拍了两下桌子喊道:“都给我安静点儿!”

我们背起双手,一字一句地跟他学唱歌、读诗歌,还故意捣乱,把“小毛驴”唱成“小毛利”,把“床前明月光”读成“床前明月挂”。然然勃然大怒:“读错了!你们怎么这样?今天不许回家了!”看看,人家这个老师还是当得很称职的。游戏进行到“放学”环节,我故意跟然然耍赖:“老师,明天我不想上幼儿园……”没想到他马上喝止我:“不行!”看来,这个角色互换游戏开始起作用了。

第二天上幼儿园,然然的情绪依然不是很高。我说:“宝宝你如果去幼儿园,放学后爸爸妈妈还陪你玩老师游戏。”他认真地衡量了一下,最后扭扭捏捏地去了,临别时眼圈发红,但是没哭出来。然然放学回家后,也不管我们吃没吃饭,麻利地摆好了小凳子和椅子,又开始当起了老师。根本不用引导,他已经对当“老师”上瘾了。我趁机跟他耍赖,不好好吃饭、不上厕所,还嚷嚷着“我不想上幼儿园”。然然很生气,“教育”我说:“你们的爸爸妈妈那么辛苦工作,你们居然不想上幼儿园!”看来,幼儿园老师时刻在教育那些不想上幼儿园的孩子。

“角色互换”游戏实施5天后,然然不再在“是否上幼儿园”这件事上跟我们讨价还价了,开始主动上幼儿园,因为他每天都要看看幼儿园老师怎么做,这样回家后才能更好地给我们当老师,我们才能玩得更开心。因为经常要观察和模仿老师的表情和动作,然然觉得老师不那么可怕和讨厌了,大多数时间还是很关心他的。游戏还在继续,然然奶奶建议我们趁机给孩子多教点东西,但我们没有那么做。因为那样做,他就又回到“学生”的角色了,肯定会更加不喜欢幼儿园。

通过玩角色互换游戏,然然在不知不觉中,把心里积攒的负面情绪都发泄了出来。而且他自己每天辛辛苦苦地教我和他爸这两个笨学生,觉得当老师可真不容易,要是学生闹着不上幼儿园,他这个老师就得急坏了。现在,然然每天都主动要求去上幼儿园了。

尽管孩子上幼儿园,就是和一大帮小朋友一起玩儿,但其实孩子们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小压力。孩子不会跟我们说“妈妈,我今天在幼儿园过得不好,咱们能谈一谈吗”,但是他们可以通过游戏来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对于不想上幼儿园的孩子,父母一味地心疼或是责骂都于事无补,不如跟孩子玩个小游戏,给他一个渠道发泄一下心中的小压力和小委屈,或许上幼儿园就没那么难了。

孩子,妈妈爱你 —爱之蛋游戏

体验者:润润妈(宝宝5岁)

我和润润爸都是外地人。润润3个月时,我产假休完了要上班,就把润润送到老家,请妈妈帮我带孩子。每年的“五一”、“十一”、春节、公司年假,我和润润爸都回老家看她。

因为工作太忙,润润5岁时,我们才把她接回北京上幼儿园。润润回来后,我发现她很不对劲儿。她跟我不亲,无论我说什么,她都只是点点头,不爱说话。都说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可润润从来不主动往我身边凑,我抱她时,她也没什么反应。反而是姥姥每次打来电话时,润润都特别激动,攥着电话不松手,把小脸蛋紧紧地贴着话筒说:“姥姥,润润想你了,你什么时候来接我啊?我想回家!”看见润润对我这么疏远,我的心都要碎了。可是我不怪她,谁让我因为工作忙,没有从小照顾她呢!

但是我不能一直让润润这样,必须重新培养和女儿的亲密感。我决定尝试一下“爱之蛋”游戏。一天,吃完晚饭,我蹲下身子,笑着对润润说:“润润,你陪妈妈玩个游戏好吗?”润润点点头,没吭声,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我没有灰心,把她抱坐在我的膝头,把右手的五指张开,装作握着一个东西的样子。我说:“润润,瞧,妈妈手里握着的是爱之蛋哦!它流到哪儿,妈妈的爱就会跟到哪儿。”接着,我一边用手背轻轻地敲润润的头,一边欢快地叫道:“看,爱之蛋碎了,它要流下来了!”然后我假装用沾满“蛋汁”的手指抹润润,从她的头发开始,脸颊、脖子、小身子……一直抹遍她的全身,连她嫩嫩的小脚丫都没放过。一边抹,我还一边亲她,笑着嚷:“妈妈的爱之蛋来了,润润的全身都是妈妈的爱!”

润润开始还绷着小脸,但是当我“抹蛋液”的地方越来越多时,她竟然兴奋地“咯咯”笑起来。我“抹”完她之后,她马上在我额头上也敲碎一个“爱之蛋”,然后用小手将“蛋液”抹遍我的全身,抹到后来,我俩嬉笑着滚到地毯上,感觉从来没有那么开心过。

从那以后,我每天坚持抽出10分钟时间,跟润润玩“爱之蛋”游戏。持续了一周之后,润润开始黏我了,变成我的小尾巴,我转身她都要跟着我。通过玩游戏,她知道妈妈很爱她,所以她也开始爱妈妈了。

当孩子出现小问题时,我们可以运用游戏的方式来与孩子沟通。但更好的做法是每天预留一点儿时间作为“游戏时光”。游戏时光就像一份地图,带领我们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当“游戏时光”成为一种常态时,看看孩子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吧!

享受一家三口的游戏时光

文/浩妈(宝宝4岁半)

“拔萝卜拔萝卜拔,洗萝卜洗萝卜洗,切萝卜切萝卜切,炒萝卜炒萝卜炒,吃萝卜吃萝卜吃……”我和浩仔一边念儿歌,一边用手蹂躏着“大白萝卜”—脱了上衣趴在床上的浩爹。我们拨弄着他的身子是“拔”,然后用手来回蹭背当做是“洗”,接着侧着两手来回地“切”,再用手心当成锅铲从身体两侧“炒”,最后将浩爹背后的肉用力一挤,鼓出的一小块肉当作是萝卜,张大嘴巴假装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最后,我和浩仔笑得倒在“大白萝卜”身上……

每天晚饭后,是我们一家三口的游戏时光。我和浩爹约定,我们俩晚上谁有应酬时,另一个一定早点儿回来,陪浩仔玩游戏。

我们玩的游戏都是很随机的,有些是自己小时候玩过的,有些是从别的地方学到的,也有灵光一闪当下开发出来的。不过,我觉得玩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能一起陪孩子玩,而且要用夸张的动作和表情,这样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兴趣。“我要再玩一次!”“妈妈,就最后一次,这次真是最后一次!”每当游戏时光结束时,他总会这样一再要求,可见游戏对孩子的魔力。

我们一家三口常玩的游戏有:抬轿子—浩仔坐在爸妈用手架起来的“轿子”里,两手分别搂着我们,上上下下,颠颠簸簸;木头人—“一二三,我们都是木头人,谁也不许动”,通常我憋住不动,浩爹在一旁挤眉弄眼,浩仔会忍不住笑场先动起来;背背托——浩爹背着我,我背着浩仔,或者浩爹背浩仔,我再假装被浩仔背着(其实我是用手搂着浩爹的脖子),这游戏特锻炼浩爹的身体;卖书—浩仔将书摆得满床都是,然后让我们轮流地一本一本地买。他自己叫价,然后我们假装给他钱,他再假装找钱。

有段时间,浩仔和浩爹都爱上了跳舞,两人会在浩仔最喜欢的《巴布工程师》的音乐里,一顿“上蹿下跳”。浩爹的动作比较杂,霹雳舞街舞印度舞瞎混。浩仔有时跟着我跳,有时自己发挥,兴奋时手脚齐动,拉着我常常连跳5次还不停。浩爹都累了,他还依然兴致勃勃。三个人一起跳舞,跳得乱七八糟,跳得哈哈大笑。我常常觉得卧室太小,装不下这满满的欢笑。

上周末,浩仔姥爷给我们拍了一张相片。照完后,浩仔随口说道:“幸福的一家人。”我当时还挺感慨:这小伙子才4岁半,知道啥叫幸福吗?或许就是平常那些快乐的游戏时光,累积起来给他的感受吧。

爱孩子,就一定要陪伴他,而陪伴离不开父母和他一起玩游戏。只要父母心中保留一点儿童心,就一定会找到孩子的兴奋点。相信我,亲子游戏绝对是父母通往孩子内心的桥梁。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不会陪孩子玩游戏,他们会找出一大堆的借口,理直气壮地拒绝。就让我们也来玩个游戏吧,名字就叫“pass”,看看这些可笑的理由是如何被pass的。

大人拒绝游戏的五大借口

我不会玩游戏

PASS理由:游戏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人类的本能。如果你小时候会玩游戏,那么长大了也应该会。不妨把做游戏想象成是自己乘坐时光穿梭机重返童年。放下大人的架子后,你会发现,其实你可以跟孩子们玩得很开心。

我是大人了,做游戏让我显得很傻很幼稚

PASS理由:或许你担心与孩子玩游戏时会出洋相,抹不开面子。其实,在孩子眼里,“中枪”时肯真倒在地上的父母才是最可爱的呢!

没时间,精力不够,没完没了的游戏让我很烦

PASS理由:想想吧,你每天花在对孩子唠叨、批评、责骂上的时间有多少?如果把它们统统替换成做游戏,那么时间足够啦。而且比起那些负面的行为,投入亲子游戏的时间和精力会收获更多。另外,并不需要时时刻刻陪孩子玩游戏,大人也需要休息,只要每天抽出一点儿时间,能专注地陪孩子玩就可以了。

孩子跟小朋友们一起玩更好

PASS理由:无论是小朋友还是爷爷奶奶,都无法替代父母的作用。父母陪着孩子玩,亲子游戏才具有意义。何况,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感和信任感,都需要通过游戏来培养呢。

让孩子与他妈(他爸)玩

PASS理由:有些大人会毫不犹豫地把陪孩子玩的责任推给另一半,或许是因为忙碌,或许是因为心烦,或许是因为游戏会触动自己的心理按钮,让自己很受伤……无论如何,这都是一种逃避行为。在漫长的一生里,你能够陪孩子玩的时间只有这几年,如果你放弃这个机会,那么孩子以后也不会需要你了。

本刊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