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镇化建设规划

城镇化建设规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城镇化建设规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城镇化建设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字:城镇 建设 规划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城镇建设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过城镇建设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规划编制整体滞后、城镇规划的管理薄弱、城镇规划建设档次不高。

1.1很多城镇建设规划对建设的实际指导能力比较弱,很多相关的建设规划没有落到实处。导致建筑物东一处西一处的。城镇建设规划严重滞后,有的城镇建设甚至没有进行规范的建筑规划,有些城镇有建设规划,因为各种资源,资金等原因但是没有通过审查,城镇建设规划发挥的作用甚小,严重的制约了城镇建设经济的发展。各级相关部门的干部以及群众对于城镇建设规划认识浅薄。因为资金资源不足等各种原因,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认为城镇建设规划编制的人员太多,会增加地方的财政开支,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没有把城镇建设规划发在应有的高度,使得部门成为了地方冷门,弱化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1.2对于上级管理部门对于城镇建设规划的管理薄弱,这在普片存在于各级城镇建设的管理部门。甚至有些负责城镇建设规划的工作人员还兼任其他的职务,这就导致对于建设规划的内容监督时常被动,分身乏术。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建设规划的工作开展。在很多的城镇建立大型的工业企业等,都是在办理土地征用手续时受到城镇土地部门办理程序的制约,才到规划建设部门补办城镇建设规划的手续,这就使得对于城镇建设规划管理变电无序化,城镇建设规划的实际效果就明显的达不到。

1.2城镇建设规划建设的档次不高,因为受到受规资金、资源等各种原因的影响,对于城镇建设规划的档次不高。在很多的城镇,公共建设严重滞后,如城镇公路等。城镇有新房无道路,有道路无排水等现象普遍。这就造成城镇建规划设建设的档次较低,绿化等条件不高,使得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的不明显。

二、对城镇建设中的困难采取的措施

城镇建设规划作为城镇建设的方向指导,是城镇建设发展方向的根据,这关系到城镇建设的全局,必要要把城镇建设规划落到实处,充分的发挥出城镇建设规划对于城镇建设的指导方向作用。通过高标准的规划,高标准的按照城镇建设规划执行,必将对于城镇建设的发展具有很深远的意义。

2.1城镇建设规划的编制要做好

(1)不断的完善城镇建设规划的编制体系。 对城镇规划建设进行科学的统筹安排布局。以城镇建设规划为指导,对于城镇产业发展、公共设施基础、社会事业等进行优化。使得城镇发展为布局科学、城镇职能协调的城镇体系,实现在城镇内资源和设施的共享。要选择交通的条件好、区域发展好,地理条件优越的位置发展城镇中心;反正对于那些交通条件差,发展前景也很渺茫,地理条件差的地方可以进行必要的撤销。不断的发展城镇中心,建设城镇中心,努力发展使得城镇成为本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

(2)不断的对城镇建规划系统进行完善,不断的提高城镇建设规划的水平。城镇是城市与乡村的连接枢纽,城镇是广大农村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科学合理的确定城镇规划建设的大小、城镇职能,优化城镇建筑的结构布局,不断的对城镇规划建设进行完善,扩大城镇建设规模。努力把城镇建设成为现代化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风貌。不断的完善城镇规划建设的工作人员的编制体系,根据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相关部门制定出适合于城镇建设规划的管理技术规范,对于城镇建设规划具有深远的意义。 城镇建设规划要严格的执行,规划好的不能够变更,对城镇建设进行指导。防止因城镇建设规划的执行力度不严而造成建筑物层次不齐,东一栋,西一栋的情况。逐渐的扩大城镇建设规划范围,为以后城镇的不断发展保证有利条件。对于已修建的对于城镇景观影响较大的建筑物,工业园区等要进行搬迁,妥善的处理。在一定期限后,现有的地形图已经过期,需要找相关的测绘单位进行从新测绘。上级管理部门要城镇建设规划的经费投入。不断的完善城镇建设规划的编制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待遇等。

2.2各级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城镇规划建设

影响城镇建设发展和城镇经济的发展因素众多。在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应该摆脱各种限制的条列。上级部门要给地方自主规划建设一定的空间,使得城镇发展成为具有现代化地方特色的城镇。上级部门要大力扶持区域具有优势、经济发展较好、地方特色和文化较重的城镇。因为这样具有优点的城镇发展起来了,可以带动周边的经济发展。因此在政策上可以给以一定的优惠,大力推进这样的城镇发展进程。相反郊区的地域优势就有明显的差距,可以采取必要的并入。在城镇中心,对于有污染工业,要进行单独处理,位置要进行科学的安排,严格的禁止向水源保护区排污。

2.3不断加强城镇建设规划的建设

(1)不断的引入高素质人才对于城镇建设规划具有长远的影响,可以保证城镇建设规划的严格的执行。

(2)定期的对城镇规划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规划执法水平。建立城镇建设规划人员公开公平的评审制度,加强对违反程序建设规划的的处罚力度。

(3)对于户籍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扩大城镇居民规模。解决进城农民养老、保险、医疗、失业等问题。敞开城镇大门 ,欢迎更多的农民工人到城镇来务工,不断推动城镇规模的扩大。不断进行多种形式的招商引资。

(4)保护环境和资源 ,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城镇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在这种持续快速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镇建设规划作为指导城镇发展的指导方向,只有重视城镇建设规划制度,加强管理,严格的执行下去,才能够使得城镇建设的向着健康快速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斌.浅谈我国城镇规划建设管理[J],中国科技博览,2010,(23)

[2]卓玛措.关于城镇规划建设相关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0,(10)

[3]王志勇.现代小城镇建设及规划设计探讨[J],广东科技,2008,(10)

[4]马同训.小城镇规划建设问题论列[J],华中建筑,1997,(3)

城镇化建设规划范文第2篇

关健词:小城镇;建设;城市规划;理念

引言

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可以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促进乡镇企业聚集,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节约用地和环境保护。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小城镇建设是国家城市化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新时期城市发展方针。大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合理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市化的重要途径。小城镇规划的内容在目前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框架下,形成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阶段并不截然分开且带有城市规划和乡村规划双重特色的小城镇规划模式,一般称为小城镇建设规划,其内容通常分为三个部分:镇域总体规划;镇区建设规划:重要地段(片区)的详细规划或意向设计。

1小城镇规划及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建设牵着规划走,城镇规划滞后

城镇规划是城镇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在我国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而轻发展规划的状况。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先建设、后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建设牵着规划走的现象,导致城镇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恶化。

1.2小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功能不完善,吸引和带动能力不强

小城镇规模小必然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使得城镇经济难以繁荣起来,城镇功能的发挥也受到极大影响,导致小城镇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并且不利于集中有限的财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小城镇规模小,对资源的集聚能力小,不仅难以把周边的资源吸引过来,对镇域经济也无法起到辐射作用。各乡镇由于受到行政区划的制约,各自为政,在同一经济区域争市场、争资源,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其结果是都形成不了规模,造成很大的浪费,并阻碍了人口和其他资源的进一步集聚。

1.3环境管理滞后,生态环境的恶化

城镇发展建设不当,对一些重要生态功能用地造成新的破坏;城镇发展环境管理跟不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污染加剧:城镇周边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染依然严重,在―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环境质量的改善;一部分乡镇企业,科技含量不高,很少考虑“三废”治理和环境保护,甚至把在大城市无法立足的污染企业转移到小城镇,使小城镇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1.4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适应小城镇建设的城镇规划理论体系

目前城镇规划技术理论难以适应小城镇建设发展,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城镇规划理论与技术管理体系。应用的主要是城镇建设规划,可是城镇在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不同内容的规划控制与指引是远远超出现行规划成果所涉及的内容的。

1.5城镇规划难以发挥规划调控作用

由于小城镇大多经济基础薄弱,能按照现行的规范和程序组织编制出城镇总体规划很不容易,至于城镇建设规划、详细规划等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是无法编制。城镇规划的一个实践周期为15―20年,每3~5年修编一次,一个镇总体规划的编制、评审、批准最少需半年左右的时间,单凭批准的总体规划只能宏观调控城镇建设,不能具体指导城镇建设,从而使精心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大多成为墙上挂着的宏伟蓝图。

1.6不注重地方特色,盲目套用大城市的模式,小城镇结构形态环境雷同

小城镇规划中“技术乌托邦”的思想与文化的趋同性带来小城镇规划色的缺乏。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套用大城市的规划模式,造成小城镇原有特色的消失。小城镇规划对特色的认识有待全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仅注重规划中的物质特色,忽视了小城镇特色中的非物质要素;城镇特色应是一个整体,从结构形态规划,用地总体布局到详细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园林景观的各个步骤。

2解决规划建设问题须从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入手

城镇体系规划是在市域和县城范围内,以城镇(居民点)为主体的综合性区域规划。从区域发展的整体出发,全面规划小城镇发展的方向、布局、规模、结构,使小城镇的发展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现在,把小城镇建设纳入城镇体系规划的还不是很多,通常情况下多是规划小城镇自身的建设与发展。这种做法,必然导致小城镇在区域空间分布上缺乏合理的定位,梯次分布上缺乏发展的层次,城镇功能、经济功能、带动功能、辐射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开展城镇体系规划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1适应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强化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是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中心职能。城镇体系规划要为区域城镇发展提供宏观调控的依据和手段。

2.2建立整体规划的观念,不能就体系论体系

城镇体系规划以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为基础,但绝不仅仅是规划城镇体系。要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化和城镇发展机制的研究。

2.3注重强化协调的手段和措施

资本多元化导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规划不仅要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要维护公众利益、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必须要强调协调。不同的地域层次、不同的功能空间协调的问题手段不同。要把对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活动的控制,作为间接调控区域开发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城镇体系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2.4加强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

进行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的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既不能局限于行政区域,更不能应脱离具体城镇实际情况,以区域论区域。

2.5注重规划的可依据性

要开展多目标、多方案研究。这里所说的多方案,是指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相结合的多重发展目标引导下的多方案。这些方案应并行地纳入规划成果,以利于政府实施对区域发展与建设的动态管理。

2.6特别重视城市规划政策研究,建立健全区域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

区域规划具有针对政府权力有限性的特点,把握各层次规划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规划不仅要研究规划方案,而且要研究调控的标准和政策。规划的成果也要系统化,既有规定性的,也有指导性的;既有约束公众的,也有约束政府部门的。

3科学发展地制定小城镇的总体规划

3.1 合理确定城镇性质和发展规模

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小城镇建设一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着眼长远。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等条件,认真编制规划。通过规划,确定不同的城镇化模式和重点,围绕特色产业,以点带面,长期坚持。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科学布局的原则,对规划区进行全面规划,努力把握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脉搏,给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3.2 优化土地布局,节约用地

小城镇的发展的总体布局必须集中,合理紧凑,妥善安排城镇各个功能区的协调发展,切不可盲目搬用大城市的一套结构模式。要珍惜土地,合理用地,保护耕地。

4小城镇建设规划中遵循的基本理念

4.1以人为本,营造人性化的城镇空间

要使“人”成为小城镇发展的中心,为“人”服务成为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目的。要让居民真正感觉到小城镇的舒适和方便,真正感觉到是自己的小城镇,这样才能调动起居民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要制止或控制沿交通干线两侧发展的规划。

4.2 强化生态理念,建设园林城镇

伴随着乡镇企业的繁荣和小城镇自身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考验。生态园林城镇是今后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小城镇规划应按照建设生态园林小城镇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生态规划和景观规划,提高小城镇的形象和品位,吸引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4.3突出文化内涵,塑造特色城镇

小城镇规划应结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小城镇文化的涵盖面很广,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新区规划应突出文化原则,塑造小城镇自己的特色。

4.4 树立超前意识,建设紧凑型小城镇

现今,城镇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在这种形势下就要求城镇规划要有超前意识和发展观念,改变外延式的扩张规划模式,注重内含式的土地更新利用。

城镇化建设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土地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作为重要的物质资源,国家的经济稳定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我国,虽然拥有比较大的国土面积,可人均土地占有量相对较小,在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土地资源就更加紧张。在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最为重要,它涉及到我国耕地数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政策。因此,分析与探讨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是关系到我国战略安全的一种问题。它关系到如何快速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保障社会主义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不容忽视。

1 处理好土地利用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城镇建设中,城镇基础设施规划和土地规划是最重要的两个内容,其中城镇基础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有交通建设规划,绿地园林建设规划,农田保护区建设规划,以及公共设施建设规划,其中公共设施建设规划中有包括给排水系统规划,电力设施规划,供热设施以及天然气设施规划等。因此,在城镇规划时,要正确处理好土地规划与交通,绿化,和农田保护建设之间的关系。在这里面,保障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城镇建设规划中至关重要。

目前,城镇建设较快的多数为经济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在城市规划时往往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重视经济效益显著的第二、第三产业,轻视农业的发展,尽管可以依靠后期再开发,可是这种方式难以保证开发后备资源的弥补效果。这种行为和思考方式,并不符合现代城镇发展的思路,也不符合科学利用与规划土地使用的基本要求。应当严格杜绝类似思想和行为的出现。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小城镇的经济建设规划是小城镇建设中同等重要的两个内容,不能忽视其中的任何一种,正确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既保证农村经济的发展,又要切实做到保护耕地面积,保证粮食安全,是城市规划者的重要职责,为了发展忽视对农田的保护,也不能因为过度保护农田而不进行经济发展,在进行城镇建设规划中,应该依据现行的法律法规,根据国家总体规划以及省市的相关规定,准确定位本城镇的方向,以农田保护规划和土地利用分区为依据,与现有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保证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2 加强土地的管理

土地管理在小城镇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保证土地管理的作用,建设小城镇应加强宏观调控,以适应与规划管理机制,市场机制,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首先,规范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行为,严格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用地范围。

其次,建立规划实施反馈机制。正在迅速发生变化,不可预测的市场变化,以确保土地的管理和利用的有效性,应建立规划的反馈机制和实施,并不断完善。

第三,明确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收支范围。严格土地出让“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健全年度土地出让收支预决算制度。强化土地出让收支监督管理。财政部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县人民银行和县审计部门要建立健全对土地出让收支情况的定期和不定期监督检查制度,强化对土地出让收支的监督管理。

3 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节约利用土地,是小城镇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建立高层的住宅,取消原来农村独门独户的居住模式,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一个重要方法。科学的规划改变方案,处理好建设用地和农村耕地的关系,考虑近期和长远的发展方向,以大局出发在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充分提高土地使用率,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节约用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城镇规划作为发展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案,制科学定发展规划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工作。

4 规范土地市场的建设

目前,国外一些国家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土地市场。其中,获利的土地普遍采取以市场为基础的方法,如招标,拍卖转让或出让,成为土地成本的主要来源。

首先,通过以土地一级市场的政府垄断实施土地储备机制,对土地市场的供应和需求的科学调控。

第二,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规范了二级市场。为了保证土地市场交易公正公开,维护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加强市场服务和加强市场监管,必须进一步规范二级市场的管理程序,定期公布交易信息。例如土地出让的信息,因此,对于所有的交易者提供公平和平等的服务;监督具体法律的转移行为是否确保土地产权交易的合法化。

第三,在土地转让过程中要做到公正公开,这种方法不但可以保证土地产权交易的平等性,还能起到让群众监督的效果,在土地转让中,采用公开的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取消争议,避免权钱交易,暗箱操作,免受人民群众的质疑,缓和干群关系。在这一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操作中的每一步需要在媒体或其他地方杂志上公布,有条件的地区需要用网络公布,以方便媒体和人民的随时检查和监督。

5 结束语

在现代农村的发展中,小城镇的建设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为了适应我国人多地少的局面,小城镇的建设在设计时就要考虑这一问题。科学地制定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在保障人民生活居住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保证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要做到这一点,应该从实际使用情况出发,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和指标,增加单位面积上的土地使用效率;另外,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公开土地产权交易过程,采取有效措施,有效监管一二级市场,确保建设用地有明确的标准,这些措施对合理使用土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福海.小城镇建设思想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武汉航海(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城镇化建设规划范文第4篇

一、我县小城镇建设的现状

我县小城镇建设近几年来在上级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下,切实推进小城镇建设,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同步并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完成了市级重点镇官池镇的规划编制工作,省级文化旅游名镇**镇规划编制以及市级新型农村社区柳池社区的规划编制,同时完成了畅家村、秦豫村、坡底村等20个示范村的建设规划。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实施办法,大力推进三产融合,突出天下粮仓、景城融合**镇,孝道文化、同州饮食柳池村,农耕体现休闲度假畅家村,农业观光、马术休闲平罗村,黄河风光、水产体验福佑村等。同时县级重点镇羌白镇、下寨镇、许庄镇建设管理、管理、经营、发展小城镇工作已初具雏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诸多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与城镇化的改革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撤镇并镇、撤村并村的小城镇工作创新机制中镇村的规划、建设、经营、发展与之不相适应,需要科学的定位,高效的规划指导,实效的建管办法来为小城镇建设提质增效。一是认识上有差距。突出表现在:有些地方还没有把小城镇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广大干部群众对小城镇建设在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有的镇因缺资金对搞好小城镇建设存有为难情绪,缺少发展新思路,造成工作被动;个别乡镇关起门来搞建设,难以形成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有些地方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缺少长远眼光,制约了小城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二是规划滞后。目前全县各镇处无一镇编制详细规划。从上述情况看,(一)规划不健全。镇还没有完成新一轮总体规划,有个别乡镇只是口头规划,致使小城镇建设无章可循、无序发展。(二)总体规划缺乏连续性和权威性。大多数乡镇的总体规划还没有经乡镇人代会审查并报市政府审批,因此规划不具有法律效力,造成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三)没有编制详细规划。导致小城镇建设布局不规范,特色不突出,基础设施不配套。(四)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年来,随着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上级部门和县级部门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如户籍、土地使用、各种收费等,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一是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制约小城镇建设。二是征用土地手续多,时间长,收费偏高。三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近几年来,转移到小城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呈迅速递增的态势,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如住房、教育、社会保险等不配套,农民进镇有后顾之忧。(五)融资渠道不畅。主要表现是:⑴县镇财政实行分税体制政策,分灶吃饭、自筹平衡,镇财政普遍打得很紧,小城镇建设资金很难列入预算。⑵银行对小城镇建设贷款较少。⑶小城镇建设经营程度低。有关部门、企业和个人投资少,利用外资开发小城镇的力度不大,民间资金潜力挖掘不够。这些因素,导致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建议各级领导要把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作为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切实摆上重要位置,下大气力抓紧抓好。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小城镇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党和国家对小城镇建设工作十分重视。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因此,各级领导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超前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切实把实施城镇化战略放在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实行领导责任制,把规划、建设、管理好小城镇列入任期责任目标,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全方位,多角度,参与小城镇建设,切实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城镇化建设规划范文第5篇

在我乡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质量要求”,严格按照城镇化建设规划实施。一是在政策上我们采取政府引商、外资开发、群众受益的办法,出台了许多关于城镇化建设的优惠政策:体现在领导重视,书记、乡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全力做好服务工作;二是依法狠抓建筑市场管理,注重施工队伍的资质审查和建筑质量及安全的监督;三是加强城镇建管人员的业务技能学习,通过努力,我乡的建筑队伍已形成依法、照章、优质、安全的良好局面,建管人员的管理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在4.20灾后重建中,我乡的基础设施均得到了加强和提高,而农村建设还很滞后,灾后重建253户散户建设均按照住建局发放的设计图纸进行修建,现已全部竣工入住。白云村3组新村聚居点按照统规自建的方式修建,现已进入风貌打造近端。新村的建设缩小我乡城乡差距,全面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在新村建设中,乡党委政府严格按照新村建设标准,坚持高标准规划,奋力培育新产业,改造新农居,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貌,全乡面貌有了新的变化。

除廉租房建设外, 严格审批上报集镇内建房工作,尽最大努力做好做细城镇化建设的中心工作,为实现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科学利用资源,美化、靓化城镇建设,统一规划布局起到重要作用。对窄、脏、乱、地段进行整治,部分房屋被拆迁;做好城镇化建设工作宣传,动员偏远山区的农户在集镇内建房,如加大对白云村、大坪村、千峰村、全新村等4个条件较差的村和地质灾害区的农户往集镇内建房的宣传力度;完善城镇化建设各种管理制度,对乱搭、乱建、违章建设的农户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对没有经过审批程序就建房的农户教育和发停工通知,必须按照规划建设。今年,通过努力,全面完成了年初县乡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使我乡城镇化建设更上新台阶。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乡城镇化建设形势良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

1、部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是很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牢固;

2、规划站工作人员配备不够,业务水平不高。

城镇化建设规划范文第6篇

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舞钢市按照省委、省政府促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要求,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担当,走出了一条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努力破解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四道难题。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人口有序向城镇集中。破解“人往哪里去”问题

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真正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农村新型社区就是其中一种新的尝试。也就是说,新型城镇化,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城镇,而且涵盖农村新型社区。通过在农村建设新型社区,走出一条农民不用进城入镇、就地城镇化发展的新途径,最终实现城乡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一体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均等化。如何让农民“离地”,有序向城镇社区集中?关键要走好“三步棋”。

(一)打造宜居城镇,吸引农民到城镇社区安家落户。城镇规划应强调个性,放大主导优势,突出产业特色。城镇,只有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才能有更持久的吸引力和发展力。要根据区域条件、人口分布、农户需求、产业优势、辐射能力、工作生活半径以及发展前景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在什么地方建城镇或社区、建设规模多大、承载什么功能等问题,处理好当前和长远、个体和总体、生活和生产的关系,使其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自成风格、独具个性。按照“一代人建房、几代人居住”的要求,高标准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让蓝图与现实对接。良好的生态、完善的设施、宽敞的住房、优质的服务与管理,无疑会成为吸引群众的因素。经过多方论证,舞钢市将全市190个村、834个自然村、1421个村民组整合规划为“一个中心城、四个中心镇、十七个中心社区”的城镇化发展格局。规划中注重现念与人文元素的有机融合;建设中注重民居的美观性、实用性与周边环境的相融性;管理中注重各项机制的长效性,彰显新型农村社区特色。如按规划建成的张庄中心社区,充分体现了山、水、林、人和谐统一的“北国江南”特色。

(二)统筹考虑就业,切实解决迁居居民的生计问题。农民进入城镇社区,在改善生活环境的同时,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就业问题。只有实现农民充分就业,他们的生活才会有保障,才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迁居到城镇社区。所以,就业带动是实现农民迁居的重要举措。实践中,可采用园区带动、城镇辐射和迁村并点等模式。园区带动型,主要是依托产业聚集区、工业园区和大型企业建设新型城镇社区,针对园区、企业用工情况,加强迁居居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居民通过拥有一技之长就近转移就业成为产业工人,增加他们的工资性收入。通过园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带动社区各项事业的综合发展。城镇辐射型,主要是利用城镇特殊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建设新型社区,通过城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辐射带动农民向城镇和社区集中,大力发展商贸流通服务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迁村并点型,主要是在环境较差、交通闭塞、发展相对滞后的山区及偏远村庄,按照“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人口聚集、整合资源”的原则,整合建设中心社区,节约的土地集中用于中药材种植、林果业、观光农业等特色农业发展,并引导迁居居民发展旅游业,增加收入。通过产业支撑和充分就业,确保劳动力就地转移,达到集得来、稳得住、可致富的目标。

(三)坚持示范引导,尊重农民搬迁意愿。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以群众自愿和群众满意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告别乡村村落,走进城镇社区,既是农村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近代农民艰辛跋涉的执著追求。而这种追求,改变的不仅仅是延续数千年的以自然院落、村落为单元的居住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还有农民的身份,更意味着他们对传统地缘的割舍。所以,这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而变革的主题是农民,尊重农民意愿就成为重要的前提。实践中,按照“规划先行、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群众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结合农村“4+2”工作法,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对需搬迁的农户,采取以自行拆除为主、经济调控为辅的拆迁政策,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一刀切,不搞强迫命令。当然,地方政府可出台激励帮扶机制,一方面,对农户在中心镇、中心社区内建房、购房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另一方面,农村社区新房按照成本价出售给迁居农民,引导农民有序搬迁。另外,还可以鼓励实施市场化运作,采用BT、BOT模式,解决社区建设资金短缺问题。同时,必须把好人住关,农村社区新建住房分配公开、透明,严格审查入住居民资格,除部分商业房外,全部由本乡镇农民入住。农民入住社区新建住房,必须把原宅基地交还集体,并在规定期限内拆除旧房及其他地上附属物。为妥善安置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农村社区要建设老年公寓。

目前,舞钢市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坚持实施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两个规划,积极引导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两个转变,通过市乡财政投入、社会融资和市场化运作,完成中心镇、中心社区建设投资3亿多元,建成新民居2315套,在建新民居1000多套。张庄、柏都、瑞祥、上曹、枣园等具有现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拔地而起,5000多名农民走进新社区,充分享受城镇化建设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强力打造现代农业,破解“粮食怎么保”问题

从粮食产量来看,决定因素主要有三

个,即耕地面积、亩产量和生产者技能。随着人口的增加、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到城镇社区居住,一方面城镇化建设需要占用土地,另一方面人们需要消费更多的粮食。在这种情况下,粮食生产问题尤为突出,粮食怎么保,也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增加耕地面积。在现有情况下,如何增加耕地面积,是解决粮食生产的首要前提。农民向城镇社区集中,减少了农村人口占地。通过城镇人口的“增”与农村占地的“减”,实现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增加。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把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全部叠加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来,实现土地规划与城镇建设规划的无缝对接。在城镇社区建设中实施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要求新建社区用地面积必须小于拆旧面积,并对腾出的土地实施复耕,实现耕地总量有增加、质量有提高,增加的土地既可用于粮食生产,又可用于城市发展。依据测算,舞钢市4个中心镇、17个中心社区全部建成后,旧村庄占地将由原来的7.11万亩缩减为3.53万亩,能腾出土地3.58万亩,可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提高劳动者技能,促进土地规模经营。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推进农村土地向经营大户集中,既能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又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方面,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在土地确权的基础上,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另一方面,注重规范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健全土地流转经营环境服务、技术人员对接项目、流转大厅规范运行、合同纠纷处理、政策保障、自然灾害保险等机制,鼓励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土地规模流转,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利用现代化农用机械,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有效增加粮食产量。舞钢市作为全国100个土地流转与社会化服务先进监测县市之一,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土地流转面积已达12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36%,亩均效益是原来的3倍左右。实践证明,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有利于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改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从中涌现出的舞钢市绿地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金田农业观光园、瑞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破解“钱从哪里来”问题

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靠地方政府,确实无法满足建设的需要。多渠道筹集城镇化建设资金,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破解资金问题,关键要解放思想、创新思路,集约利用基层生产要素,让钱从资源中来、从市场中来。

(一)从节约土地中换取资金。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土地整治,将节约的土地用于城镇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建设,这样既能够满足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又可以将其产生的收益,反哺农村社区建设。如舞钢市腾出的3.58万亩土地,按每亩净收益10万元计算,可换取资金35.8亿元。

(二)从公共财政对新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集聚资金。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可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用途集中的要求,整合各类支农、惠农资金,统筹安排,打捆使用,集中投向中心镇、中心社区建设,提高资金的聚合效应和使用效益,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舞钢市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很好地把各类项目资金整合到一起,既解决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又消除了资金零散投放、重复投资的现象。

(三)从市场运作中挖掘资金。第一,农村社区建设可以采用节约土地商业化运作方式,把出让金净收益部分投入到城镇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中。第二,在节约的土地上建设商品房,迁居农民可享受到少出资就可迁入新居的待遇。第三,综合运用集中成片开发、BT、BOT等模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建设,完善水、电、路、天然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先期出资、收益分享、依法办理”的原则,通过鼓励开发商参与投资等办法筹措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第四,把公共未开发地块质押给投资公司,由投资主体出资开发,开发成功后依法将预期收入偿还投资主体,或向投资主体购买公共产品。第五,筹建农业投资融资平台,对城镇社区现有土地、房产、企业等有利用价值的资源整合评估,进行抵押,提高融资能力,争取更多的资金,使城镇社区建设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四、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破解“民生怎么办”问题

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住进城镇社区,进入企业,身份转变成产业工人、小老板、股东。但他们依然是住在城镇社区的农民,并未真正融入城市,并未真正成为市民,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问题。只有真正消除隐性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差别,进一步完善土地、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才能解除农民入住城镇社区的后顾之忧,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一)强化失地保障。长期以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尽管一部分农民有条件跳出农村脱离土地,但如果没有健全的失地保障制度,农民还是会心存顾虑。为解决这一问题,舞钢市将到城镇社区居住且交出宅基地的农民,全部纳入养老保险体系,让农民由依靠土地保障向依靠社会保障转变。

(二)消除户籍差别。要从根本上打破城乡户籍二元格局,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性质划分,实行“城乡居民”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从就业、住房、子女教育、退伍安置等方面人手,消除身份歧视,消除差别待遇。实行“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人口管理新模式,让入住城镇社区的农民转换身份,共同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提升社会保障。把社会保障从原有的户籍制度上剥离,尺快推行“城乡一体、标准一体、待遇一体、成效一体”的保障制度。城乡低保资金合并使用、统一管理、统一调度,按比例提高低保标准,逐步缩小城乡低保差别;对无固定工作、没有能力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城镇居民,可放宽条件,让其参加新农保,建立养老保险关系流动“绿色通道”,逐步实现“城保”与“农保”互转;建立城乡医疗“三合一”体系,将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保合为一体,居民参保不分城乡、不设门槛,可对接,可互转,使迁居农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

城镇化建设规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 用地现状 用地策略

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进程中的各种用地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如何正确引导、科学规划、节约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正确处理好小城镇建设中的用地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1.城镇化带来的土地利用优势

1.1 城镇化加强了土地的集约利用度

小城镇的集聚效应使得土地的合理利用、集约程度得到提高。通过发展小城镇,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并村定点,可以节约大量农村宅基用地。随着经济特别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经济发达地区对建设用地的强烈需求以及政府的大力倡导,农民进城的愿望也相当强烈,城镇化发展的力度加大,土地的集约利用度得到了加强。

1.2 城镇化优化了城乡用地布局结构

小城镇的发展使格局零乱分散的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众多配套的基础建设得到共用,基建成本大幅度降低,关键是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大量的建设用地。据调查,乡镇企业相对集中,连片开发后,可以节约5%~10%的用地和10%的基础设施资金。

2.小城镇建设用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耕地锐减、用地效益低等现象。

2.1 用地粗放,盲目扩张

由于缺少有效的节约用地措施和合理的调控、约束手段,小城镇土地长期不能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来对待,过多的采用粗放式外延扩张的用地模式,不合理占用和浪费土地现象十分普遍,出现了多征少用、多占少用、早征迟用,甚至不用、占而不用、好地劣用的粗放型用地模式,极大地浪费了土地资源。

2.2 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

小城镇各类用地应有一个合理的结构比例。按照我国现行规定,建制镇属于“城市”的范畴,其规划指标一般参照城市执行。建制镇以外的小城镇一般按照gb 50188-2007村镇规划标准执行。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某些小城镇用地中,居住用地约占60%,公共设施用地约占9%,生产性用地约占70%,道路用地约占11%,绿地约占2%,其他为空闲、坑塘等。

2.3乡镇企业分散,用地浪费

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严格地将大量农民限制在农村,“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应运而生。所有制分割使得集体办的乡镇企业在发展中乡办乡有,村办村有,各自在其范围内布置企业,直接造成了乡镇企业过度分散。

2.4 小城镇建设用地秩序紊乱

随着小城镇经济发展,招商引资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地方政府能力的标志。许多地区依靠各种优惠政策,尤其是土地的使用权,纷纷引进外资。外资企业大规模进驻,盲目铺摊子、上项目,不考虑其规划和建设水平的高低,土地任其粗放利用,不加节制,导致大量优质农田被蚕食,耕地大面积丧失。

2.5 小城镇基建用地量持续攀升

小城镇建设初始阶段,由于缺乏科学完整的区域指导体系,导致每个镇区都形成一套小而全的设施,极大的降低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造成集聚效应和整体优势难以发挥。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建设用地的总量约1800万hm,5倍于城镇建设用地,而且分布零散,“空心村”大量存在,土地利用较为粗放。

3.推进小城镇建设中的土地利用策略

3.1 搞好小城镇建设用地规划

小城镇建设要求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体现特色,规模适度,注重实效。小城镇建设并不是遍地开花,而是要有重点的发展。在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土地管理部门和规划管理部门应通力合作,加强沟通和交流,并可通过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和住宅修建规划,合理地进行功能分区,严格控制分散建厂和分散建房,充分发挥城镇建设用地的集聚效应,节约用地。

3.2严格控制土地供应量

要着眼于城镇存量建设用地,鼓励小城镇挖掘潜力,加强旧镇改造,进行土地整理,提高新城镇存量土地利用率。为此,在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中,应编制和执行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计划年度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耕地保用量计划指标和土地开发整理计划指标等的具体安排。

3.3 清查整顿小城镇发展的超标土地

在土地利用中,积极推行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的“三集中“政策,可以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减少不必要的占用土地。

3.4 挖掘小城镇现有建设用地的空间拓展潜力

必须树立“小城镇土地是有限的,但开发的潜力和空间却是无限的”观念。对于建设使用土地可采取适当引导管理措施,以达到“极限利用”的目的。强调土地的空间开发,改变当前平面化开发为地下、地面、地上三级垂直开发,引导中小企业建设使用标准厂房,而不是单独供地,使每平方公里的投资强度日益提高。

3.5提高小城镇土地利用整体效益

长期以来,考核一个城镇,一般所用的经济指标是总量指标,很少考核土地的利用效益,因此,建立同土地相联系的评价和考核的指标体系应该提到议事日程。通过产业合理布局,提高小城镇土地利用效益,促进小城镇节约土地。发展小城镇要从土地资源的实情出发,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确定小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和布局,为城镇体系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提供扎实的基础。要按照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要求,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土地日常使用制度,在小城镇建设的每一环节上都坚定不移地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城镇化建设规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城镇;环境问题;浙江省;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2文献标识码:A

小城镇建设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的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小城镇居民生存质量的下降,以及生存质量的下降所引起的人类生存危机。循环经济及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研究解决小城镇环境问题和实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显得极为重要。

一、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问题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浙江省经济依托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而与此同时,小城镇建设所引起的资源问题、污染问题、生态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阻碍小城镇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主要环境问题分析

1、土壤污染

因为城市污染的转移和农村自身所造成的污染,使土地受污染面积不断增大,白色污染是因为农用地膜和一次性塑料袋的广泛采用,又没有科学的回收利用措施造成的,塑料垃圾在土壤中破坏了土壤结构和通透性,对植物生长造成了不良影响,用填埋法对垃圾进行处理,对土地资源在占有的同时造成极大破坏,填埋后垃圾中的有害物对土质造成严重影响,对地下水也造成污染。此外,土地资源受污染的另一个原因是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生态条件发生明显变化,影响了植物的生长。

2、水资源短缺、水污染

水资源是否充足与小城镇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目前,浙江全省各水系流经城镇的局部河段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较为严重的是近岸海域环境的水质,绝大部分环境功能区的水质保护不达标。

3、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

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态环境承受的污染日益严重,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产品问题的不断出现,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阻碍。浙江省农业生产中每年化肥施用量高于全国平均使用水平,大大超过发达国家设置安全一上限。

4、乡镇企业污染

在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在剧增。水环境质量更加恶化,浙江的某些乡镇企业的固体有害废弃物在无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就近堆放在田间地头,这些有害的废弃物在雨水的冲淋下,对土壤和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

(二)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1、城镇建设规划不科学

科学规划是小城镇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工作。目前,浙江小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规划不够完善、不重视规划延续性的问题,编制的规划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存在重复建设,小城镇的内部工业、商业等功能区分布混杂:各功能区发展不够协调,资源的开发不合理,造成生态的严重破坏。小城镇总体布局分散,呈现出小集中“大分散”的特征,无法形成集聚效益。

2、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目前,有些领导或部门没有正确认识和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只注重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忽视了对“三废”治理,另外,由于小城镇人口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还需要有一个长期的改善过程。

3、环保投入低,治理资金不足

一些地方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于小城镇建设的速度,小城镇污水处理、收集能力相对较差,大多就近流入河道;小城镇垃圾收集能力较差。环保投入少.投资渠道也不畅通,排污收费不足,技改资金用于环保比例约达到国家规定的一半。

4、乡镇企业粗放型发展

乡镇企业大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设点办厂,其特点是“小而全,多而散”,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要受到行政管辖区的多种限制,形成了较为分散的格局,大多是各镇为政、各村为政,这就使相对集中的污染源,变成了交叉性面积污染。

二、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发展对策

(一)优化小城镇建设规划

我国小城镇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小城镇建设规划思想滞后。要解决小城镇环境问题,实现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就要首先优化小城镇建设规划,强调小城镇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主要包括:一)人口规模规划。即根据小城镇生态环境、资源条件、社会经济状况等科学预测小城镇人口规模,并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使之与小城镇环境容量相适应;二)土地利用规划。我国大部分地区人多地少,浙江省也不例外,因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合理利用土地,并对耕地进行有效保护。因而政府应结合小城镇面积、规模、地形、水文特征等合理利用土地和规划建设,避免浪费土地资源;三)环境污染防治规划。要立足于小城镇自身的经济实力,以小城镇性质为依据,以生态规划和经济规律为指导,结合当地大气环境、水环境的实际,综合防治,似防为主、防治结合。通过调整乡镇企业的发展方向、合理安排乡镇企业布局、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等一系列措施。除此之外,小城镇建设规划中还应做好生态功能分区、绿地系统规划、资源利用和保护规划以及防灾规划等,力求体现小城镇建设的区域性、高效性、整体性。

(二)促进小城镇产业结构调整

循环经济背景下,小城镇应尽快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此可采取以下措施:一)优化产业布局。为了减少工业生产对小城镇环境造成的污染,应大力度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降低其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情况严重的勒令搬迁或停办,通过合理的建设规划引导乡镇企业向着集中化、连片化形式发展,一方面形成良好的聚集效应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也方便了对工业污染的几种治理;二)发展环保工业。对新工业项目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因素,适当淘汰低产出、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改进生产技术,降低生产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倡清洁生产、环保生产。建立和健全工业污染管理规定、防治办法和工业污染评价标准体系,并严格执行,以鞭策乡镇企业不断向生态型企业发展。三)发展环保农业。增加农业发展投入,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为农业生态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以及生态农业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基础。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化肥,积极研究和宣传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减少土地污染。

(三)增加环保投入,提高环保管理水平

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只有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才能得到迅速而有效的解决。对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做到以下两点:一)增加环保投入。加强小城镇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污水处理厂,以及太阳能装置、沼气池等利用清洁能源的设施和设备的配置。扩大城镇绿化面积,提高小城镇居民人均绿化面积;二)健全小城镇环境保护体系。完善小城镇政府功能,增强环境管理能力。完善城镇用地制度,研究土地利用的适宜度、合理利用资源、节约用地。

三、总结

总之,在小城镇建设中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城镇化背景下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应在充分结合小城镇规模、性质、功能及其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从优化建设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强化政府管理等方面解决小城镇环境问题,并逐渐实现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永红、王新益.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问题与对策.[J].企业导报.2012(9):255

[2]邱清华、邓绍云.小城镇建设的作用与出现的环境问题及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1):55-57

[3]宋丽华、张翔.怎样解决小城镇建设带来的环境问题.[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6(3):67-70

[4]陈振兴.浅谈小城镇建设发展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8(12):293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