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教育孩子的好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孩子的好方法范文第1篇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情感的归宿和心灵的港湾。因此,我们尤其是女主人应重视家庭建设。为此百度了徐凡、周永琴编著的《和美家庭》,这本书以如何建设和美家庭为主线,从家庭美德的弘扬、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家庭理财的实用知识、家庭阅读习惯的养成、低碳与智慧的生活六个方面,结合感人的故事,生动地讲述着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家庭关系,让爱情“保鲜”,让生活更充满情趣,让家庭更温馨。

书中家庭教育的方法使我很有感触,书中的内容广泛而又平易近人,没有一般教育理论那么高深,很容易被接受进而产生共鸣。下面我就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的一举一动可以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小孩子的“知识之丰富,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完全的责任。”作为一个母亲,我对此十分认可。下面说说我教育孩子的三个原则,供大家参考。

1.把握好“爱孩子”和“管孩子”之间的度

在孩子教育方面过分溺爱和专制式的严厉管教始终是两种普遍存在的态度和错误做法。前者是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它有损于孩子的身心l展,因而我觉得“对子女要爱护,但绝不要溺爱”。同时,家庭教育中的专制式的严厉管教方法也是不可取的,这种管教方法的后果只能是摧残儿童的创造力,束缚儿童的思想,让孩子默守陈规。

2.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做父母的教育孩子要尊重“以身作则”这条原则。因此,做父母的必须处处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其实也是家长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过程。为了教育孩子,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放弃无规律的生活,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严格要求自己。

3.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及身边的亲人施教的方法不一致,宽严不同,孩子就无所适从,甚至会产生投机取巧、轻视长辈,甚至出现虚伪等不良品质,非常不利于孩子健康完美人格的形成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成功母亲的故事,她们就是我们身边的活教材,比如新疆维吾尔族母亲阿尼帕q阿力马洪的故事,她作为养母,生活俭朴,含辛茹苦的养育了来自六个不同民族的19个孩子,攒了很多钱却总也不舍得花,都给孩子们交了学费。她的故事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荣获了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国道德模范、新疆十大杰出母亲的光荣称号。

阿尼帕・阿力马洪的一个叫胖虎的孩子是她最头疼的一个孩子,他常常因为一点小小的不如意,就要离家出走,但这位母亲坚持决不放弃,给了胖虎足够的爱与宽容。直到胖虎知道了阿尼帕妈妈的故事,他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心好好学习,回报爸爸妈妈,回报祖国。

教育孩子的好方法范文第2篇

人自诞生起,就具有巨大的内在成长动力,而心理的成长是从环境中摄取营养的。众所周知,心理的成长要经历一系列连续的发展阶段。正如许多心理学家和幼儿教育家所指出:人最重要的发展阶段是出生后至6岁这个时期,也就是幼儿期,因为这个时期人处于智力及心理能力形成过程中,而幼儿的心理成长是在自身巨大的建设性内驱力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完成的。

有些父母还认识不到幼儿心理成长的重要性,只关注孩子对知识、技能的学习。也有些父母能认识到这一点,但是却不知如何为孩子创设心理成长的良好环境,结果导致孩子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心理教育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像为孩子做可口的饭菜那么简单,这是一项需要细心、耐心,又必须动脑筋、不断学习研究的艰巨工作。负责任的父母必然要为孩子的心理成长作出一些努力,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不断探索、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

社会的发展状况不同,孩子的个体情况不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不同,对父母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为了应付这些不同的情况,父母必须探索、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不断学习,经常与其他父母交流经验。目前,很少有家长经历过专业的系统培训,家庭教育思想或者承袭上一代人的教育观念,或者来源于书本,但必须根据孩子的特点能动地加以运用。同时,作为父母,还要保持开放的状态,不断地学习,不断适应孩子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

关注孩子心理成长的父母,在细心观察孩子的过程中,总会发现孩子出现的新问题,会感到自己总是需要新的方法,总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技巧,这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不断地探索更有益于孩子的方法。孩子在一天天长大,父母的教育方法也要一天天变化发展,要随着孩子的变化,随着新问题的出现不断地及时地调整。如果父母固守着一个方法,尤其是简单粗暴的方法,自以为是,必然要在孩子个性的发展上留下遗憾。当然,我们不是要每位家长都成为家庭教育的专家,但要做一名为孩子心理成长负责的家长,就要具备开放的思想和不断学习的精神,创造性地解决孩子成长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二、要保持平衡心态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感到身心疲惫,总觉得为孩子付出的多而回报甚少,因而陷入一种烦躁的状态,使自己不能以平静的心态去教育孩子,致使在教育上出现一些问题。因此,父母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首先不能过多“自我牺牲”。现在许多父母向孩子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孩子出生后首先是饮食营养,紧接着各种早期教育开始了,再大一点就开始带孩子学钢琴、舞蹈、英语、奥数……名目繁多的各种培训班将父母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父母们身心疲惫。这必然会带来一系列教育的问题。过多的“自我牺牲”会使父母本身的生活失去平衡,给资深造成过重的精神压力,导致情绪问题,对孩子会缺少耐心,也会产生对孩子的过高期望。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同时也会使孩子学会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爱,也不懂得被爱,亲子关系会出问题,更严重的是,这些孩子往往缺少幸福感。

因此,父母要保持平衡的心态。父母与孩子之间是平行的关系,互相陪伴着成长,孩子是父母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教育孩子的好方法范文第3篇

1改变观念,重视家庭传统美德教育

小学生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中,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对孩子美德的养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另外家庭教育在其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孩子最先接触的就是家庭,因此家庭是他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教育孩子的重要的老师,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场所。孩子从幼稚到成熟,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居住在家里,因此孩子接触的最多的就是父母。父母的言行举止和家风的好坏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如何发挥家庭教育在传统美德教育中的作用是现在很多家长需要重视的问题。在很多家庭中,父母依然观念保守落后,没有充分的重视家庭传统美德教育,他们由于工作繁忙,忽视了自己也是重要的教育者,认为将孩子送到好的学校学习,让老师对孩子加强管教就可以了,他们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努力的为孩子为家庭挣钱,让孩子吃好穿暖,仅仅认为自己的任务是给孩子提供物质上的满足,忽视了对孩子传统美德的教育,没有及时的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和心理变化,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这样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孩子传统美德的养成,家长把教育培养孩子传统美德教育的任务交给了学校老师,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阻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我国历史悠久,一直重视家庭教育,历史上有很多蒙学教材,以伦理道德为主要的内容。因此,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当营造好良好的家风,重视家庭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和孩子进行沟通,将孩子从小培养成一个拥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优秀人才。

2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传统美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还需要将家庭传统美德教育与日常生活有效结合。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是非常灵活的。例如:在平时做家务的时候,或者是在吃完饭后,或者是在和亲朋好友串门的时候,以及一家人出去旅游的时候,充分的把握好这些时机,然后对孩子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很多小孩子吃饭的时候会浪费米饭或者挑食,这个时候父母就应当教育孩子米饭的来之不易,是农民伯伯辛苦种出来的,我们应当学会节约粮食,另外还要告诉孩子挑食的坏处,会导致营养的缺失。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家庭教育中更多的是日常生活的教育,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学着做自己的事情,让孩子学会劳动,知道劳动才会有收获,培养出孩子热爱劳动的良好的思想品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每一个动作和语言,都会对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3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家庭丰富多彩的活动相结合

小孩子都喜欢玩儿,尤其是生动活泼的活动,如果将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丰富多彩的活动相结合,能够很好的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孩子也会乐于接受。例如:当孩子放暑假或者寒假的时候,可以带孩子一起出去旅游,让孩子从小就接触很多新鲜的东西,他就会对此产生好奇,那么家长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的引导孩子,将知识传授给孩子,带着孩子参观具有传统美德内容的名声古迹或者博物馆,如果孩子对书籍感兴趣,还可以帮孩子买书本等等。旅游是一个很好教育孩子的机会,既可以让孩子学习为人处事,也可以让孩子打开眼界,认识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鼓励孩子,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教育方式多种多样,丰富家庭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能够让家庭的传统美德教育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4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家长的率先垂范相结合

孩子最开始接触的就是家庭,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他的爸爸和妈妈。因此,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长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孩子接触的最多的就是父母,因此,父母的言行举止和家风的好坏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所以如何发挥家庭教育在传统美德教育中的作用是现在很多家长需要重视的问题。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家长的率先垂范相结合。也就是在家庭中,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榜样,父母的言行举止应当符合规范,想要怎样教育孩子,父母本身就必须具备那样的品质,比如艰苦朴素、尊老爱幼、乐于助人、诚实待人等等。通过家长的行为,让孩子耳濡目染,其心灵不断体验着这些传统美德,长期的影响就会让孩子养成很好的品德。如果家长自己都经常说谎,并且让孩子发现了,那么孩子也不会听父母的教育,达不到教育孩子的目标。另外,父母应加强自身水平的修养,不断审视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不足,为给孩子打造出适宜的环境,为提高效果,作为家长,不能固步自封甚至沉迷于传统的教育方法中,我们应不断充实自我,积极汲取新鲜知识,摄取新颖观点,尽最大的努力在最大程度上为孩子打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摒弃老旧的观念意识和惯性思维,父母不仅可以能推动家庭教育的快速发展,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得到小孩的理解和支持,使教育效果越来越好。我们的传统美德教育不会十全十美,因此我们应该对每次教育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总结。把孩子培养成具有良好美德的孩子是每个家长的目的,让孩子成才也是父母不懈追求的目标。我们要在新的理念指导下改变教育方式,充分利用家庭这个环境,实现真正有效的传统美德教育。

5结语

作为父母,应当学会如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传统美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必须重视今天的家庭教育,使中华传统美德在孩子身上弘扬光大。

作者:白凤梅 单位:辽宁省阜蒙县蒙古族幼儿园

参考文献:

[1]宣兆凯.家庭教育研究的理论方法模型——家庭支持系统[J].教育研究,1999(11).

[2]蒋玉川.关于独生子女的教育——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1999(04).

[3]何文里.家庭教育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源流,2002(09).

教育孩子的好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流动人口家庭 家庭教育 三种观念 三项交流 三个做好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229-01

我校自2006年底属地化搬迁到嘉峪关市之后,随着本市南市区的快速发展,招生范围由最初的6个园区逐年增加到现在的23个大小园区,流动人口子女的数量也由2009年的169人增加到528人(2012年底统计数据),他们的比例由13.27%增加到34.92%。据预测今后几年数量仍会逐渐上升。

通过调查,他们的家庭教育主要存在几个问题。

(1)生活与学习环境不佳。多数流动人口家庭,由于家长学历低,缺乏长期固定性的工作,经济收入普遍不高,居住环境和学习环境都比较差,家庭的生存状况严重制约着对孩子的教育投入。

(2)观念与教育方式偏颇。家长的生活经历和文化水平,又直接影响其对子女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3)习惯与学前教育差距。流动人口的子女一部分上学前被父母留在家乡,由长辈们看护,上学了才接到父母所在地;一部分跟着父母四处打工,虽然从小在父母身边,但由于经济等原因没有接受学前教育。

基于以上几方面原因,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后与班上的其他孩子在习惯与学前教育上存在差距,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一、二年级表现突出,因此本文仅对流动人口家庭提出以下建议。

1 教育思想要转变―― 三种观念

流动人口家庭主要转变三种观念:一是“教育孩子我没时间”;二是“教育孩子我没能力”;三是“教育孩子我没条件”。

流动人口作为一批特殊的人群,的确管教孩子的时间要少一些。但现实中我们发现一些流动人口有的只顾埋头赚钱,也有的母亲并不外出工作,而是专职家庭主妇,并不能以“没时间”为理由推卸教育孩子的责任。

老舍先生在谈到教师对自己学术成就影响时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上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因此文化程度不高照样可以教育出优秀的孩子,教育孩子的先决条件不是文化程度,是您人格的程度。

2 教育方法要改变―― 三项交流

家长都是关心子女成长的,但是在进行教育时,往往有许多不同做法。流动人口由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在教育孩子方面容易出现两种错误的做法:一种是自暴自弃,对孩子的教育放任自流;另一种是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特别看重孩子的成绩,给孩子施加过重的压力,方法简单粗暴,或者用物质引诱来刺激孩子学习。

实践证明,做父母的用什么态度对待孩子,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关系极大。因此,作为家长要改变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第一要和孩子多交流。

家长应该认识到,管与不管是不一样的,只要管,不论严与不严都有效果,不管教而孩子自己成才的是极少数。

在管理过程中,要学会欣赏孩子,经常表扬孩子,家教严也只在孩子做人做事上。学习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成功家长的家庭教育经验告诉人们,家长除了注重孩子学习书本知识外,更应该注重亲情间的交流沟通,而不是只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或是自己梦想的注定延续者,应尽可能地与之交流,要尽量在孩子的心目中形成敬和亲的形象,使他们乐于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告诉家长,使家长从孩子的一言一个行中更早地发现问题,掌握孩子的思想脉搏。对于孩子好的思想行为要运用口头语言或流露赞许,使孩子明确自己的优点与长处,以便更好地自觉巩固;对于孩子错误的思想行为要严肃地批评,但不要咒骂,通过讲道理启发孩子的自觉性,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

第二要和老师多交流。

“孩子进了学校,教育就是老师的事,我们当家长的不用多管。”这种思想代表很多流动人口家庭的家长的思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和子女的特殊关系决定了父母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不同寻常的作用。一般地说,家庭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及系统性都不如学校教育强,立足点也没有学校教育高,存在自发性和随意性。因此,家长要注意和学校及班主任加强联系,使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能和学校保持一致,这样会增强学校教育的效果,否则会削弱甚至抵消学校教育的作用。

第三多与家长交流。

家庭教育子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用心教育子女的家长都会有自己教育子女的心得体会,家长们可以多与比自己孩子大一些的学生家长交流,借鉴他们教育子女的经验和教训,还可以向这些家长咨询一下要不要鼓励孩子参加特长班的学习,让孩子参加什么样的课外班,有选择地阅读哪些书等等。

3 自身素质要提高―― 三个做好

(1)做好自己。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好家长好老师比好学校重要。流动人口家庭的父母要经常反省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2)做好表率。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最早、最直接的老师。童年时代的一些最初印象,会在人一生中留下痕迹。孩子在幼小的时候,从父母那里接受了好的影响,在他一生中都是难忘的;反之,受了坏的影响,也是一生中的不幸,如果一旦染上恶习,再想改掉比起培养一个好习惯要难得多。

(3)做好家长。

虽然流动人口家庭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但也要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的知识。现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途径非常广泛,订阅家庭教育类的报刊、购买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网络收看家庭教育视频,参加学校或社会上举办的家庭教育讲座,都可以选择。家长有了一些家庭教育知识后,还应当适应社会进步和孩子成长的新需要,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家庭教育知识。

参考文献

[1] 袁志芬,梁雅,张静宜.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指导.

[2] 流动人口家庭的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及相应对策的建议.家教时空,2012.

教育孩子的好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 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家庭的道德氛围、家长的自身修养及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思想道德的形成。著名作家巴金说:“教育子女首先要教育其做人,做一个正直、真实、有益于社会的人。如果不抓住这个根本,忽视孩子的品行教育。到头来,望子成龙也许会望出一条恶龙来。”那么家庭教育中如何更好地对孩子实施德育呢?笔者认为:

1、身正为范。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一言一行是孩子最生动的教科书。因此,父母要教育孩子,首先需良好示范,注意言传身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自己首先做到。大人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孩子自然仿效。所以,每一个家庭,每一对父母,都应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身正为范。

2、尊重孩子。每一个家长都疼爱自己的孩子,却不善于尊重自己的孩子,真正的爱就应建立在平等、信任、尊重的基础上。首先,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不要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产品,动不动就拿孩予出气,其至打骂孩子,要把孩子看作独立的人,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其次,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家长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甚至实施“高压”手段,全然不顾孩子的个人感受。实践证明,唯有尊重才能赢得尊重。

教育孩子的好方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 真爱 溺爱 赞美

家庭是教育的主战场,家长的作用大于学校!学校教育代替不了家庭教育,家长的责任老师不能替代!家庭中教育孩子其实就是怎样爱孩子。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没有哪位父母不教育孩子,但并不是每位父母都会教育孩子。真爱孩子,就要学会如何教育孩子。

当今中国相当一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享有优越的物质条件,祖辈和父母众星捧月,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正是因为父母的过度的爱,造成了孩子心灵和性格上的许多缺陷:自私、反叛、唯我独尊,没有责任心,不知道感恩,只知道享受和索取,不知道付出和奉献。以上这种爱就是溺爱,溺爱是家庭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对孩子溺爱与棍棒教育的后果是一样的,都是对孩子的不尊重,都是对孩子权利的剥夺。棍棒教育伤害孩子的途径是从肉体到心灵,而溺爱伤害的途径是从心灵到肉体。为了避免孩子将来遇到难以应付的境况,应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他们一些挫折感,事先给他打些“预防针”,使他以后能够顺利适应社会。怎样才能正确给孩子一些挫折感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家长不能一味的纵容溺爱孩子。什么叫做溺爱呢?“溺爱的溺是溺水而亡的溺,顾名思义是爱过头了把孩子淹死了。溺爱就是对孩子过分宠爱,不敢管教,对他们不良行为不加纠正。”家长一味地纵容、溺爱孩子,不管他提出多么无理的要求,家长也认为是正常的,这是不对的。有的孩子的无理要求未得到满足,就在地上打滚,而他的父母还对孩子一声声“宝贝、宝贝”地叫唤,孩子根本就不理睬,直到父母满足了他的要求为止。孩子将来如果带这种习性步入社会,肯定会到处碰壁的。孩子犯了错误,该批评还是应该批评,不能纵容他的坏习惯。要让他明白做事情要有一定的规矩,不能无法无天。如果孩子侵犯了父母,父母也应该适当加以反击,这不是说父母跟孩子一般见识,而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了解社会规则:你侵犯了别人,别人便会回击。

父母溺爱孩子的原因很多,有的怕孩子受到委屈,有的怕失去孩子对父母的爱,有的父母认为只要孩子高兴,就是让孩子打自己也没关系等等。因此,在过分溺爱的家庭里,是孩子控制父母,而不是父母控制孩子,这样对孩子的教育极其不利。有的家庭情况可能没有如此严重,而只是带有部分溺爱的性质。如爷爷奶奶溺爱孩子,而父母却严格要求孩子;或父亲对孩子很严厉,而母亲对孩子很溺爱。这就造成家庭教育的不一致,还是无所适从,影响对孩子的教育效果,也是不对的。全体家庭成员对孩子采取统一正确态度,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能做的事情尽量去让他自己做,他遇到困难向你求助时,也不要立即帮助他。即使帮助他也不要包办代替,只要告诉他方法就行了,一切都得让他自己动手。家庭里不要总是把孩子的一切放在首位,有时候也要忽略一下孩子的需要,以免他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你们一切都得让着我。

不溺爱孩子不等于不爱孩子。一个人要获得成功,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赞扬就是培养这种心态和心理素质的最简单、最适用、最有效的方法。天才是夸出来的,不是责备出来;是赞美出来的,不是抱怨出来的。让孩子经常有“我是好孩子”的感觉,他就能不断进步。赞美对孩子来说不应该成为奢侈品,而应成为必需品。“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是人类共同的心理需要。一个人的心理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便会成为他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实践证明,掌握好赞美孩子这个法宝,就抓住了孩子成功的关键。既然赞美这么重要,那么,怎样赞美孩子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

1、赞扬孩子要具体,有根据。家长赞扬孩子令人满意的具体行为,孩子就会对那些好的行为更清楚,印象更深刻,就更容易发扬这些优点。笼统的赞扬往往是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的。

2、赞扬要及时。发现孩子有了好的表现,家长就应该立即赞扬,不要拖延。否则,时过境迁,孩子对这个赞扬就不会留下什么印象,更不能强化这种行为。

3、赞扬要用适当的方式。只有适合孩子的赞扬方式,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赞扬孩子时要做到大小有别;小孩子喜欢爸爸妈妈的拥抱、亲吻、抚慰,或者说一些亲切的话语;对大孩子来说,采用竖起大拇指、拍拍孩子肩膀等方式,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赞扬孩子也可以用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法。孩子表现好,可以送他一个小礼物,给他一个惊喜,但物质奖励不可滥用。

教育孩子的好方法范文第7篇

关于“家园联手做好对留守儿童的管护教育”问题,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开办好家长学校,开办好留守儿童监护人培训班,提高家长特别是留守儿童监护人管护和教育孩子的能力,以使小朋友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幼儿园要开办好家长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家长和留守儿童监护人培训会,指导他们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一般都是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是孩子的姥爷、姥姥,作为隔代人,他们虽然特别爱这些孩子,但对于怎样科学地教育孩子,多数人都不懂。他们当中,多数人对孩子溺爱有加,严格不够。幼儿园在培训家长和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过程中,一定要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让他们掌握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坚决避免过分溺爱或者放任不管的错误方式。我们幼儿园每学期都要召开2~3次家长培训会,会前,园长和副园长都要精心设计好讲稿,每次培训会都有针对性的课题。真正做到让家长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并且,我们幼儿园还开设了家长热线,只要家长有困惑都可以随时打电话咨询我们,我们保证耐心地给以解答或者指导。我们幼儿园各班级老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孩子或者家长中存在的问题开自己班级的家长会,会上老师和家长互相沟通交流,共同探讨怎样管护和教育好孩子的方法。

开通空中热线,密切与留守儿童父母的沟通。现代通讯手段为幼儿园和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创设了有利条件,幼儿园就要充分利用好电话等通讯设备,经常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联系,父母充分掌握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同时,也把父母的心愿传递给孩子,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心和希望。我们幼儿园各班主任老师都有在网上与留守儿童父母的联系方式,比如QQ、微信等等,随时随地就能把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传达给父母,最主要的是能让孩子和父母及时地沟通交流。有的老师发现孩子想爸爸妈妈了,就打开电脑,让小朋友和父母视频。我们幼儿园的老师是这样安排的:每周每个小朋友可以跟爸爸妈妈视频一次;如果谁各方面都表现得特别好,就可以奖励多一次跟爸爸妈妈视频的机会。所以,大家每天都很严各地要求自己,都争做好孩子,以求得多跟父母视频的机会。

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当今县级以下幼儿园教育教学最突出的问题,也是教育的难题之一。县级以下幼儿园一定要肩负起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历史使命,把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当做头等大事来抓,不断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教育孩子的好方法范文第8篇

   “你滚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家庭冲突爆发时,父母与子女双方都摆出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有些父母利用孩子依赖性强的特点,动辄就用这句话来恐吓孩子,发泄心中的不满。不少任性要强的孩子,实在无法忍受父母的嘲讽被迫离家出走……

其实,父母说出这句最后通牒式的话来,想逼迫孩子就范。可父母的本意并不是当真如此,只不过想以早些结束这场口舌之争罢了。

但是孩子没法应对。他当然不想离家出走,可一旦就此低头,便会显出自己的软弱,难道就这样屈辱地留在家里?那还有什么自尊可言?干脆把心一横,走就走!结果“英雄”就这样产生了。

因此在任何情况下,父母都不应该用类似的话来要挟子女,逼迫其改过。孩子有错,应该明确指出,即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也应该让他感受到父母的慈爱和深情的关切,从而产生自强、自信、向上的力量。否则,即使孩子一时屈服了,也于事无补。

“我没本事……”

这句话是一些“混”得不好的父母的口头禅。他们在和孩子交谈时把自卑感表露无遗,可是,这样做无疑很不妥当。被自卑感“传染”的孩子,会认为“爸爸没本事,我又能怎样?”

教育专家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孩子的自卑感是由父母诱发的。父母如果能坚定自信、乐观向上,那么,孩子对未来也是充满信心的。

孩子的眼光常常会追逐社会现象,比如:我们看到社会上有些人有特权,而自己的父母没有;有些人神通广大,而自己的父母却安守本分,便会对父母提出许多疑问。这时,父母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贬恶扬善,指引孩子踏上坚实的成才之路。

“爸爸好,还是妈妈好?”

生活中,除了父母,孩子的姨妈、姑妈之类的亲戚最爱拿这话逗孩子了。可是专家表示:虽说是笑话,却也不能随便乱说。

孩子不懂,如实回答了。招来一顿奚落,“我都给你买吃的了,还是你妈妈好?”孩子想想也是,她给我买吃的了,这是事实;妈妈好,这也是事实。怎么回答……

然而,用不了多久,孩子就会回答这个问题了,因为聪明孩子很快就知道怎么回答,大人们爱听,而由此所导致的“副作用”便是:他知道大人爱听什么样的奉承话,反正哄着他们玩呗!

学会用故事教育孩子 用故事来引导教育孩子,是一种常见的育人方法,但未必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笔者想用下面的故事,提醒家长要树立教育孩子的两点基本理念。

相信孩子

 

儿子一人在家做作业,淘气的小猫不时跳上桌亲昵小主人,不巧把桌上的花瓶给打碎了。妈妈回家非常生气,本想责罚儿子,但反过一想,不如借此机会教育一下儿子。

 

“谁把花瓶打碎的?”

 

“不是我。”

 

“要说实话,花瓶已经打碎,妈妈就不怪你了,但妈妈希望你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妈妈,花瓶真的不是我打碎的。”

 

妈妈不甘心,继续引导:“儿子,要诚实。列宁小时候,一次不小心也把姨妈家的花瓶打碎啦,但他勇于承认错误。妈妈相信,我们的小宝贝也会向列宁一样,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

 

“妈妈,真的不是我,是小猫。”

 

这时,妈妈真的生气了,孩子在妈妈的责罚中,极不情愿地承认是自己打的。

 

妈妈希望孩子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孩子也希望自己成为一个诚实的人,但由于妈妈处事不慎,宁愿相信“故事”,也不相信孩子,结果逼孩子说了慌。 同是这个故事教育孩子,另一位妈妈是这样做的:儿子的家庭作业经常是背书,老师让家长监背并签字证明。但小家伙老是半生不熟就来背,家长总要让他来几个反复。一天,儿子来背诵《诚实的孩子》,妈妈见机会来了。

 

“儿子,课文中小列宁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诚实的孩子”

 

“儿子,你想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吗?”

 

“当然!”

 

“好,今天背书你自己做主。要是你认为自己背不好,就再去读;要是认为自己会背呢,妈妈就给你签字。好不好?妈妈相信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

 

儿子若有所悟,马上回到书房,看得出他比前面哪一次都认真。第二天,儿子高兴地回来说:“妈妈,今天老师让同学们背书,老师说我背得最好!”孩子尝到了自我努力的甜头,妈妈也得到了教育成功的快慰。

 

同用一个故事教育孩子,由于两者采取的方法不同,效果却大相径庭。现实生活中,我们许多家长习惯用成人固有的观念推断孩子,甚至用一种大人的逻辑去规定孩子的一举一动,而忽视了孩子天真的本性,结果得不偿失。其实,相信孩子是一种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好的育人之法。

 

 

 

 

尊重孩子的本性

 

一天,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挑一个最大的给4岁的小儿子,可这个孩子摇摇头,自己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你那个就给哥哥吧。”这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千百年来,久传不息,成为人们教育子女的常用例子。生活中,我们许多父母也在分给孩子东西的时候,不失时机的用这种办法考验孩子,教育孩子。但几乎所有的父母都遇到同样一种情景:孩子们都争着要大的。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在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时,对全美50位成功人士和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作了个一次专项调查,结果有两位都谈到了母亲分苹果的故事。

一位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红红绿绿、大小不同的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想要哪一个,我刚想说要其中又红又大的那个时,弟弟抢先说出我的想法。妈妈听后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的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机灵一动,改口说:‘妈妈,把大的给弟弟,小的留给我。’妈妈听后,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大苹果奖励给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慌。”

另一位写信给心理学家也讲了他的故事:一次,妈妈买回几个苹果,我们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说:“孩子们,我们来一场竞赛,谁做的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于是,妈妈把草坪分成三块,让我们修剪。结果我修得最快最好,妈妈把最大的苹果给了我。从此,我就懂得了一个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