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综合应用《打电话》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场演示,理解打电话中隐含的数学规律,理解优化思想的实际意义。
2.通过画图的方式让学生归纳整理,经历规律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3.联系生活,感受规律倍增的惊人速度,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景——明确规律的实际意义
师(握着班长的手):现在老师有一个重要任务交给你,愿意帮忙吗?
(班长点点头。)
师:假如今天同学们放假在家,老师想叫你通知全班同学明天到校上一节公开课,你会怎样做呢?
班长:打电话、发信息
其他同学补充:QQ留言、发电子邮件、直接去他家……
师: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哪种形式更直接,而又能确保得到消息呢?
学生齐答:打电话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寻找“打电话”中的奥秘吧!(板书:打电话)
(评:用简短的谈话导入课题,又不失突出本课重点。)
二、现场演示——理解方案的最佳形式
1.三种形式
①逐一行动——费时;
②分组行动——节时;
③全员行动——最优。
2.现场演示
师:为了使大家更明白刚才那位同学的建议,下面我们现场演示一下。用走过去把他拉起来的形式作为通知到了一个人,假如通知一个人需一分钟,看通知到我们全班同学共需几分钟?(边演示边提示:一分钟后有几人知道消息?下一分钟可以通知到几人?两分钟后……)
3.演示后让学生说感受
师:你对刚才的演示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这样很容易造成混乱。不知哪些同学打了,哪些没有打,很容易造成重打或漏打。
师:那怎么办呢?
生:必须提前编号,让知道消息的人明白下一个打给谁,这样有个顺序,才不至于重打漏打。
师:说得非常好,做什么事都要有个周密的计划,才能使我们做事的效率高。
(评:用学生身边的素材,通过现场演示,让学生亲身经历信息传递的过程,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分组肯定比逐一通知节省时间,要想用时最少,不能单凭班长一个人或组长几个人,必须全员行动,才能做到用时最少,方案最优。为了达到目的,必须做到有计划,提前编号,才不至于重打漏打。)
三、归纳整理——经历规律的形成过程
1.整理归纳
(课件显示整理归纳过程。)
师:为了更好地寻找到打电话中的奥秘,我们一起把刚才的谈话整理一下吧!你们觉得用什么方法进行整理更好呢?
生1:画图法
生2:列表法
……
师:我们就用画图法吧!这可是研究数学问题最好的一种方法哟!
展示课件
2.寻找规律
师:透过表面看实质,你能从这组数据中找到它们内在的联系吗?
(同学们前后、左右组合,讨论交流。)
生1:每分钟通知到的人,后一分钟总是前一分钟的两倍。也就是第几分钟通知到的人数是前一分钟知道消息的人数总和。
生2:一共通知到的人,就是前几分钟通知到人数的和。
……
3.猜想验证
师:那么5分钟知道消息的人数就是几个2相乘的积呢?6分钟呢?7分钟呢?……拿出草稿纸算一算,看看结果是多少?
师:请同学们再大胆猜想一下20分钟能通知多少人?30分钟呢?
220=104 8576 230=10 7374 1824
师:看到这组数据你想说什么?
生1:这种增长速度可真是快呀!
生2:简直不可思议。
……
(评:探索这个最优方案中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学生突破这个难点,我首先以现场演示做铺垫,然后通过画图表的形式发现规律,最后再验证这个规律的存在,让学生学习到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学生在以前已经接触过找规律这个知识点,并且也有了找规律的一些技能,因此,他们很容易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表格中所蕴藏的数学规律。)
四、联系生活——感受规律的无穷魅力
1.数学家的言论
我们伟大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把这种成倍增长的现象称之为“世界第奇迹”。
2.说说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种倍增现象,你能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说一说吗?
学生1:植物的生长
学生2:动物的繁殖
……
师:还有病毒的传染、流言的传播……这些倍增现象有利也有弊,只要你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充分的利用它,让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限精彩。
(评:让学生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其它事物中具有的相同规律,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五、解决问题——体会规律的运用价值
下面老师就遇到个问题,同学们能利用我们学到的知识解决它吗?
1.有一棵奇妙的树,原来只有1个树枝,第一年长出1个树枝,第二年每个树枝分别长出1个新枝,第三年每个树枝又都分别长出1个新枝,照这样计算,第五年这棵树上一共有几个树枝?
(评: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全课小结——在总结中不断提高
师:不知不觉,我们就要下课了,一节课我们都围绕打电话来探究,你找到其中的数学奥秘吗?
生1:我感受到了数学真神奇。
生2:打电话可以让大家一起行动起来,速度最快。
……
师:你们知道世界第九大奇迹是什么吗?
那就是同学们这节课中的出色表现。
下课!
总评:传统的教学方案是运用书中的例题,通过合作探究、讨论、画图分析等方法,找出用时最少的方案。而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打破传统的观念,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侧重于对倍增规律的探究和规律在现实中的意义进行教学。通过创设情景——现场演示——归纳整理——联系生活——解决问题——小结等六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分组肯定比逐一通知节省时间,大家一起行动的用时最少,特别是通过现场演示后,更能理解——只有得到通知的,人人都不空闲,一起行动起来,方案才能达到最优。
一体机技术引入小学课堂,融进数学教育,使数学教学发生了质的改变,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一体机功能,通过演示能让学生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既丰富了课堂,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透过文字看影像,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符合学生发散思维的要求,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运转。
一、运用一体机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实现自主学习。
在一体机下的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一个纯的“教授、传道”知识的角色,向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转变。一体机能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常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问题,如果只通过教师简单、枯燥的讲述,学生很难顺利掌握。例如“圆柱的体积”利用一体机可将圆柱分开若干份而拼成一个长方体,由长方体的体积而推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应用一体机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学生亲眼去观察,亲身去感受,从而降低了学生认知上的困难,教师也可以省去许多讲解的过程,留给学生大量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地选择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体现了一体机环境下教学的优越性。
二、运用一体机,优化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小学阶段的儿童是想象力最丰富、最活泼的时期,容易被新奇的东西吸引。所以通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始学习知识。例如在教“百分数意义”时,教师可使用一体机课件显示商品商标上100% 的纯牛奶,羊毛衫含羊毛80%。用熟悉的生活现象通过一体机直观呈现,不仅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更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檠生提供了学好数学的机会,有助于增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愿意亲近数学,想学好数学。
三、运用一体机辅助教学,突破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衡量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就要看教师能否抓住教学内容的关键问题,有效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恰当地利用一体机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数学课“时分秒的认识”时,如果教师单纯用语言描述一分等于六十秒,一时等于六十分,学生都很难理解,为什么是进率是六十而不是十或者一百。而运用一体机课件来让学生亲眼去观察,亲身去感受,那么所有的知识难点也会迎刃而解的。教学时,教师播放钟表课件,学生会看到一个生动形象的大钟表摆在面前,引导学生附和着滴答声开始数数,最后不难得出结论“一分钟等于六十秒,一小时等于六十分。”同时,孩子们也真切的体会到了一分钟到底有多长,真正做到了用心去感受知识。如此获得的知识,学生会记忆得更深刻,理解得更透彻。
四、运用一体机,实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不是把知识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想办法开辟新的学习空间,借助一体机技术,将课内外知识相互渗透,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而且能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如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通过一体机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第一、二、三套人民币的发行时间、印制情况、面值介绍及三套人民币的各种票面的图片、介绍等。学生在课件上除了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能通过一体机查询到其它的相关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把他们从课本的束缚中解救出来。
总之,数学教育引入一体机是一个改革,给传统的数学教学增添了活力,注入了全新的血液,它所产生的作用是深远的,只有在教学中适当运用一体机技术,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丰盈而厚实。
科目:小学数学《平板一体机在小学四年级语数课堂教学应用的研究》中期成果
【参考文献】
一、鲜明的教学目标
一堂课的有效性取决于课堂时间分配的有效性,在有限的时间里只有突出每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效课堂。准确而鲜明的教学目标将直接关系到课堂的主体内容。因此,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是每一位老师备课的第一步,更是最重要的一步。
笔者将《青玉案·元夕》的教学重点放在了“那人”这一意象的鉴赏,因而在教学设计的主体环节便确定为小组活动,这也将成为课堂的主体内容。
二、高效的导入
导入是学生对课堂的第一印象,是一节课的第一炮礼花。成功的导入设计往往可以迅速捕捉到学生的兴趣,创作良好的课堂氛围,巧妙地切入课堂教学。面对花样百出的导入方式中,老师们往往会思考究竟哪一种才是最佳导入方式?是情境导入、新闻导入、活动导入还是其他?
首先,教师的语言必须生动而简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精心设计的语言,能把模糊的事情讲得清晰、有条理,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讲得生动、活泼,启发学生去追问、去探寻,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导入只是一个引子,时间应控制在三五分钟之内。其次,导入的方式需要新颖而巧妙。新颖别致的导入往往能够让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比如在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一课《钱》这篇课文的导入,就可以采用活动导入的形式——汉字听写大会,让学生听写与钱相关的汉字,如锱铢、孔方兄等等。这样的导入形式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补充了关于文本的背景知识,可谓一举多得。第三,导入必须紧扣文本和背景。高效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应该是有价值的,而紧扣文本和背景的导入不仅仅符合导入本身的功能,更能给学生打开一扇理解文本的窗户,诱导学生快速融入情境之中。在《青玉案·元夕》的导入,笔者采用了对联导入的方式,借助这个导入可以充分让学生把握辛弃疾的豪放词风、爱国豪情及所处时代背景,更好地理解词人的情感。
三、明晰的教学线索
教学线索是一个教学设计的灵魂。教学线索的清晰或是复杂将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高效与否。明晰的教学线索往往可以巧妙的将整个文本串起来,以点带面,让人眼前一亮。而教学线索的寻觅过程也是整个教学设计环节当中最劳心费神之处。而在本课的设计当中,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设计教学环节,即把握词的内容与形象——情感及意图——手法及技巧,重点突破本词的“那人”这一意象,旨在通过活动促进阅读与鉴赏,全面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找到“那夜——那人——那些话”这条线索分别对应不同的活动设计与意图。如下所示:
整体感知——朗读全词——品味元宵夜——那夜——修辞与技巧
意象鉴赏——小组活动——寻找知“辛”人——那人——意象与主旨
延展提高——仿写句子——写点知“辛”话——那些话——生动与形象
四、全方位的小组活动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有效教学”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尺度。 课堂教学应该以生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力打造高效课堂。以生为本在课堂教学中便体现为小组学习、小组合作、小组探究,因此小组活动的设计决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有效的小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零门槛的。任何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并得到锻炼和提升。在“那夜”这个环节中,笔者采用了一个挖空填词的方式,那是一个()的夜晚。这样,文学功底较强的同学便会用到万人空巷、千盏明灭等词汇,而即使是较为内敛的学生也可以轻松地找到合适的词。其次,有效的小组活动应该是新颖的。在任何领域,创新都是受人欢迎的,教学也是如此,而因循守旧的活动方式只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第三,有效的小组活动应该是开放的。学生的创造力永远是无法预设的,而一个既定的答案往往会让整个讨论的过程失去其本身的价值。因此,开放的小组活动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力和想象力,答案永远是丰富多彩的。最后,有效的小组活动应该是好玩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关键条件是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设计出新奇好玩的小组活动,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有效的多媒体辅助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良好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仅可以让充分展示课堂内容,更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反之,过分的依赖多媒体则将喧宾夺主,丧失课堂本身的魅力,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制作幻灯片或其他多媒体辅助时应尽量简洁高效。
关键词: 以学定教 初中英语听说课 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是英语教学重要目的之一。对于初中英语教学,听说课通常被安排在每个单元的起始阶段,体现听说先行的教学理念,这也符合英语学习的规律。针对听说教学,Homer(1983)提出“输入、练习、输出之间的平衡”的教学主张。他认为首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语言输入。其次,将输入的语言材料及相关的知识在各种活动中反复操练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最后,学生学到的知识重新组织,在新的交际情境下以口头的形式表达出来,并形成有效的交流以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基于听说课教学的特点,本文以新目标Go for it七年级下Unit7What does he look like?第一课时听说课的教学设计,来探究以学定教对初中英语听说课的教学设计的指导作用。
一、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路径,并以此为出发点,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进行教学设计。
新知呈现环节,根据教材的编排先呈现发型,再呈现身高和体重,可是描述头发的需要用到动词have或has,而描述体形和身高用的是be动词。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考虑,have,has的使用难度高于be动词,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改为先呈现身高和体重,再呈现发型,而且在呈现过程中充分图片的直观特点,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词汇。在呈现身高的词汇及相关句型时,先呈现tall和short,然后利用图片和数据的对比,再辅以英文解释He is not tall or short.来介绍medium height,最后把问句交给学生:Who is of medium height in our class?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句子“***is of medium height.”来回答。真实情景之下,让学生有话可说,不但实现了对本课词汇教学难点medium发音的突破,而且有助于学生在使用词汇medium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medium的含义。
二、教学活动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
本课导入部分以介绍何炅的朋友为切入点,呈现三组具有明显特征的明星图片并配以相应的数据,分别学习描述身高,体形和发型的句型。然后设计活动“为自己设计新发型”,看似不错的活动在实践中使课堂显得很安静,除了几个大胆些的学生,愿意举手的人寥寥无几。反思一下,以学生的身份,学校是不允许烫发染发的,大多数人对自己现在的发型还比较满意或者出于不想破坏自己的形象,不愿改变自己发型。第二次设计时,把活动改成“为你的同学或好朋友设计新发型”,只是这样一个微调,学生的表现马上活跃起来,有的女生爱时尚:Tina has long straight hair.I want her to have short curly hair.有的男生拿自己的同学开起玩笑来:Jim has short straight hair.I want him to have long curly hair.尽管这样设计听上去有些滑稽,但是不妨碍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运用所学的句型。
三、课堂活动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广度。
英语听说课中,找出学生的兴奋点,设计有趣的任务,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去接受新知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在拓展活动环节,设计Guessing game,准备几张班级里长相较有特点的学生照片,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部并背对屏幕,通过听其他同学叙述屏幕照片中人物的外貌及性格特点等猜出他或她是谁。要求学生不能提及对方的名字,先描述外貌,再谈论其他特点。强调一位学生一次只能说一句。经过这样的调整,猜出一个同学至少有4-5位同学的发言才能顺利完成。这样4张图片下来,参与人数达到20多人次,游戏的参与度大大提高,执教者通过听不同层次学生发言,了解各个层次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
四、听说课并不排斥对目标语言进行适当的语法讲解。
听说课的教学设计,要充分凸显重点的落实及难点的突破。本课时教材的2a,2b听力设计为:2a是听对话并圈出is或has.2b为听对话,写出3个人各自的身高体型及发型特点。在做2a的听力任务时,发现很多学生可以不听就直接完成,使这个任务失去了听的意义。而2b写的量较大,只适合速记能力较强且单词拼写能力强的学生去完成。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把2a删除,并把2b的听力改为选择题。这样的设计能更有效考查学生听记关键词能力,达到能听懂用目标谈论人物外貌的对话并提取要点、记录主要信息的技能目标。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图表的内容,总结出be动词和have/has在描述人的外貌时的不同用法,再设计练习让学生用be动词和have/has进行填空。这样的设计,不仅达到了听力训练目的,给学生足够的输入为后面的Guessing game环节的输出做准备,而且充分利用听力材料内容,使学生对be动词和have/has在描述外貌时的区别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从而实现本课时重难点突破。
五、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学生的生成会超乎想象。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尤其是每个单元SectionA第一课时出现的单元主图。利用教材中1a的主图检测词汇的学习效果,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完成词汇和图像配对,教师着重强调字母可多次使用后,没有固定的唯一答案束缚,学生更能放开思维,经过仔细观察和比较图片人物的外貌特征后,生成很多不同的细节,如A is heavy.B is of medium height.G is short.等,超出参考答案的内容。再如在Guessing game环节,选择的被猜测的人物特征够典型,学生甚至用了She is the shortest in our class.Her favorite subject is English.He is strict.等超出目前所学范围的句子。
总之,以学定教的指导思想下,对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提出更具体更明确的要求。教学设计必须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路径、学习习惯和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特点。判断一节课是否成功,不是看教师能否演好独角戏,而是看全体学生在他们的学习舞台上能否“动”(动手、动口、动脑)起来。课堂教学中,听说课的教学设计要面向全体同学,教师应该尽量使自己说的时间得到适度的控制,尽可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尽可能让所有人都能参与其中,引领全体学生去体会语言学习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韦国锋.以学定教的十年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07(12).
[2]韦国锋.以学定教——凸显主体的课堂教学思想[J].广西教育,1997(3).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有效性 教学体会
1.巧用兴趣,问题入手。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唤醒。”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没有兴趣,“身随而心违”,这样的教学课堂是比较失败的,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路接受知识。古人云:“教学未见乐处,不必我学。”学生学习的动机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兴趣在课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愿意主动走进某学科的课堂,才会主动获取知识。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多媒体走进课堂,使教师头疼的问题迎刃而解,为有效的学科教学开启了一扇大门,给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捷径。问题入手法学习即是对学习问题的解决过程,问题入手法包括设疑、尝试、交流、总结、完善几个步骤。
2.“集中演示”与“个体尝试”相结合。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采用“电子教室”教学软件集中演示操作步骤,这种“集中演示法”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学生接触新知或答疑解惑时,使用此方法是非常简洁有效的。加上学生跟着屏幕同步模拟练习,可以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操作要领。 但“集中演示法”还不足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集中演示”还应与学生个体的“尝试探究”相结合。例如《剪贴图形》这节课,我在设置第一关任务“复制图形,变出小树”时,先让学生看老师的集中演示操作,跟着屏幕演示一起练习复制景物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自己尝试做一做、想一想操作的步骤和要领,从跟着老师模拟练习到自主实践、尝试操作,这是一个知识和技能逐步内化、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实践过程。学生只有通过亲自操作,才能体会到“先选中图形,后执行复制、粘贴命令”的要领。
3.给予学生成就感。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通过信息回馈,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上,产生成就感。例如在课堂上学生回答正确时,计算机会马上发出“你真棒!”“你真聪明!”的表扬或是献上一阵掌声,学生听了自然高兴;如果有学生回答错了,计算机会在屏幕上显示提示信息――“再想想”,并配以音乐,启发学生动脑。又如在“用Word制作书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收集学生制作的书签,并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作为实物奖励。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自然调动积极性,促进自我激励。
4.精心设计,确保质量。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任务驱动,同时网络为学生自主学习、建构知识提供了技术支持。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支持学生的学习、帮助个体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确保没有一个人是‘教育上的不利者’,并确保所有学生都有最充分地运用自己潜能的平等机会”。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完善的动态生成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设计参与者,课堂是具有丰富资源和研究价值的课堂或实验场,比以往更具活力。随着设计节奏的展开,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不断调整与修改教学设计策略的状态,即在过程中产生新的设计方案,在过程中逐步趋向完美,最后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如下的要求,对于阅读方式的指导要狠下工夫,使学生对精读、略读、浏览有循序渐进的认知,可以体会到它们的价值。在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之时,一般对于略读课文该如何着手进行,语文老师研究的比较少。以下作者就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小学期间的语文略读课文教学发表一些看法。
一、对文章的大概构造进行掌握,促进学生自主理解
略读课文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展开:(1)读完文章后总结“写了哪些内容”。(2)谈谈读后的感想。(3)回想文章中让你印象深刻的地方。结合这三方面,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便有了一个简单的结构,即教学框架。以《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文章为例,此文章的模式属于采访对话的形式,文中使用的语言通俗易懂,在开展略读课文教学的时候,我们可先让学生反复自读,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分角色朗读,注意基调,最后开展讨论活动,说说自身的感受,如此一来有助于学生自读感悟的得出。采用此种模式实施教学,对学生理解全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文章篇章结构、写法可以更好地去感知,同时对学生交流学习也是有利的。
二、对比文章,推进学生思维的开发
将已经学习过的课文挑选出来,经过对比阅读,让学生去发现新旧文章之间的异同点,教师可指导学生在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实施对比阅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点的温故,对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完善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一般来说可以进行对比的作品,可以是同一主题,还可是内容相同作者不同的,或是内容相同体裁不一样的,或同一个作者的多个作品等等。例如,在开展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对比教学中,略读课文《秦兵马俑》的时候,文章中细致描写了兵马俑众多的类型、特点。在实际教学的时候,老师可挑选学过的精读课文《长城》进行比较,从《长城》的写作方法入手,即“抓住事物特点实施描写”,对比之后引导学生说说自身的感受,进而感悟写作方法。
三、把握好课内外知识的拓展延伸,促进学生学习本领的提高
略读课文教学中要把握好课内外的拓展延伸十分的重要,可有效地达到语言积累、写法感悟、情感升华、课外阅读等等目标。学生在自读自悟、讨论中对文本的主要内容、写作方法进行感知,进而实现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提高的目标。
对于大意比较深奥的略读课文来说,在教学的时候可使用读写结合的方法,读完之后,引导学生把自身的感受写出来。比方说《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文章学习完之后,可让学生在课外的时候对周围爱读书的人进行采访,写出采访提纲,记录访谈内容。对《最后一分钟》《听听,秋的声音》等诗歌类型的略读课文来说,可使用朗诵练习的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此外对于不同的文章还可以使用“表演再现法”,“看图说文法”等方法。
综上所述,对于略读教学的开展,其优势在于目标明确,方法简便,流程简明,因此这也是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好机会。因此教师对此要给予高度的重视,注重略读方法的使用,将略读课文的价值充分地体现出来。
1、重视教学前的反思,提高分析设计能力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分析和设计能力。俗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教学重在准备,要把足够的时间花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安排教学程序上。年轻教师在这一环节上应狠下苦功,提高教学行为的意识性和自觉性,立足学习者的需要,做到有备而教。
1.1反思教学主体的基本情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教学的最终受体,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都无法成功。年轻教师在教学前应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已有知识及认知 规律 进行反思,探索适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什么样的活动设计易于学生学习,预测学生接受新知识时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思考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这样才能设计出被学生接受的教学设计,才能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1.2反思教学平台的模块处理;作为教学的第一平台,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设置了很多模块,其中“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这两个模块最能体现新课程提倡的教师与学生合作学习的理念。鉴于学生能力训练的不同要求,年轻教师在处理这些模块时,有时方法可以较为灵活,不一定都是先观察后思考或先活动后探究,同样可以颠倒处理,只要有效地设置好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解决问题的疑惑,引起思维冲突,激起学习情感,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笔者对苏教版《化学2 察与思考:电解饱和CuCl2溶液》做了这样处理,先给学生这么几个问题:①标出 电子 流动的方向;②写出CuCl2溶液中存在的离子;③标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流向方向;④说出阴、阳极所有可能析出的物质;⑤如何粗略验证析出的到底是哪一种物质;⑥再如何加以精确验证。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加以论证,最后让学生自己填写课本上的空格,感觉效果不错。
1.3反思教学设计的知识体系建构;教学设计的好坏对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年轻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处在借鉴模仿的阶段,容易被左右而缺少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学设计上往往存在这些问题:形式单一、条框较多,细节处理、重难点突破不够到位,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够注重。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完善教学设计中的知识体系建构,主要还是从知识的系统性上下功夫。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备课前除了多方借鉴教案和课件外,还需进行大量针对性的练习,以练促教。只有通过解题训练,才能掌握系统、全面的知识,掌握细节上的处理,实现重难点的突破,这样教学设计的知识体系建构才会比较完整、合理、有效。
2、强化教学中的反思,提高调控应变能力
2.1反思课堂气氛;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是“活而不乱”。①年轻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感觉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时,应尝试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舞台。②有的课堂表面看起来气氛异常活跃,但也要注意一定程度上是否忽视了对学生课堂参与的分析,是否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是否肯定是学生内化后参与的一种真实表现。
2.2反思学生反馈;学生是带着自己的思考、灵感、认知习惯参与课堂活动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会爆发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闪光点和错误。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年轻教师要善于聆听并顺着学生思维的方向、根源及时作出解答,鼓励其积极思考;对于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弱的学生)出色的课堂答题,年轻教师要善于用口头语言或肢体语言加以肯定与赞赏,激励其学习热情;对于学生回答或板演的错误,年轻教师应抓住机会积极利用,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评价、反思,为课堂教学服务。
3、落实教学后的反思,提高评价、总结、能力
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 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评价和总结能力。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年轻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时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年轻教师的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3.1反思成功之处;一堂课下来,总会感觉有些地方上得很成功,引起了师生的共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年轻教师应及时详细得当地把这些成功之处记录下来,为以后教学作参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反思:①新课导入是如何承上启下、富有创意的?②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如何最大程度辅助教学的?③板书设计是如何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④采取了什么方法使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⑤采取了什么措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⑥采取了什么手段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现代化 提高 效率
新课程改革走过好多年了,今年颁布了新课程改革的修订版,及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试行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的方式和理念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渗透应用也写到了《专业标准》中去。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在现在教育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对新的课程,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手段及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我们如何更加科学地利用数学课堂时间,提数学高课堂效率?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树立正确的质量观
不同的质量观会有不同的效率观。什么样的课堂是高质量的课堂?是以教师的“讲”为标准,还是以学生的“学”为标准?是以教师所预设的公式化的课堂程序为标准,还是以学生会不会、能不能创造性解决问题为标准?是以是否应用多媒体技术为标准,还是以课堂大量练习为标准?任何问题都不能过于偏激,过于公式面化、模式化。我们应该明确,好的课堂不仅有质而且要有量。如果教师一节课讲了很多关于射线的概念和特征,可能学生在头脑中都不能产生这抽象的概念,就不一节高效率数学课堂。那不如应用多媒体技术做个课件,让学生看,思考,总结射线的概念和特征。学生很快的根据动画能说说射线的概念和特征,并能在头脑中产生印象,掌握射线知识,这就是一节高效率的课堂。如果一节课只让学生看课件学习、讨论一个或几个问题,完不成最基本的教学目标也不能算是好课。可见高质量的课堂要求教师既有既定教学目标,又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教师要优化课堂时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有所提高;教师讲解问题不在多少而在精要,组织讨论不在花哨而在实用,合作互动不能天南海北而要联系教材。
二、潜心研究、精心备课
数学教学是一门学问,有一种魂隐含其中,不深入研究是掌握不了它的真谛的、抓不住它的精随的。因此,一个数学教师的教学艺术越高,学生就越容易融入到知识的海洋中去。“提高课堂效率”不能离开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自学能力,同样教学手段要多样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现在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教学技能。数学教师必须努力增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多媒体的应用是这些的基础和捷径。
《新课程改革的修订版》和《专业标准》基本理念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心中始终装着学生,除备常规的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善于分析学情,多思考如何才能用更精炼的语言,更准确的语气,更生动形象的画面调动学生的思维,用什么教学手段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点。让学生成为课堂大多数时间的主人,让他们有更多、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与探讨,促进其主动发展。
三、用好信息技术珍惜课堂每一分钟
珍惜时间不是教师急不可待地把课堂内容讲完,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切实实现课堂教学中“主角”与“配角”的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探索,才能跨越模仿,提高效率,发挥个性,走上创造之路。
如《年、月、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查、找、观察万年历,独立自主地发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动态的拳头记忆法及配有音乐的儿歌内容,来帮助学生快速记忆大月、小月、平月。利用多媒体演示“四年一闰”的规律,让学生猜想、验证、质疑、释疑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计算、发现、概括。在拓展延伸部分运用多媒体动态播放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相关知识,并配有话外音进行说明,从而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每4年就有一个闰年、为什么整百年的时候要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这样,就能让学生利用好课堂的每一分钟,提高课堂的效率。
四、问题设计要科学
问题太简单,不仅无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而且还容易浪费课堂时间。在听课过程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把题目分析得一清二楚,之后再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这种提问的必要性暂且不说,只从学生异口同声地喊“是”或“对”即可知其效果:看似学生都会,实则是“花架子”,把学生当成听课机器,根本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还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后根本不留时间给学生思考,不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大多数学生感到困惑。如何才能科学地组织问题呢?首先,要科学选择提问内容。太简单的内容自不必说,但如果问题太难,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白白浪费掉很多思考或讨论时间也于事无补。
可见,设计的课堂问题既要有思考价值,又要考虑学生实际,这样才能使他们通过思考获得成功的愉悦,从而提高时间利用率。其次,提问之后要“等一等”,哪怕只是几十秒钟。让所有的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为解决问题作出自身努力。经过这一点时间的思考,他们也许就能恍然大悟,不仅省去教师讲的时间,而且有利于面向全体,提高课堂效率。
五、网络名师指点
教师也不是全能的,教师也需要教师,也需要名师指点。名师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现在大部分教师是闭门造车,谁也做不到课课精彩。有的课讲了两三轮,也讲不透彻,虽然听了许多课,共同探究,研究教材教法,有的课还不尽人意。苦于没有教师指点。现在身边的名师少见,可网络上的确不少,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搜索自己想要的学习东西。和“名师”在网上交流也能起到一定的学习作用。
六、不放过每一个后进生
我们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教师放弃一个学生,他周边的四、五个人就要受到影响。学生不学习,上课干什么?他是不是要捣乱?他一捣乱,周围的几个学生也会跟着学,一来二去,就会有好几个学生不好好学习了。最后会影响到成绩好的学生的学习情绪。这又怎样提高所教学科的成绩呢?我们可以把做好的教学设计或课件通过网络发给家长,让家长在家把后进生再教一遍,以提高效率,保证在课堂上落下的东西在课外补上。所以“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是教师“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