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赞美庐山诗句

赞美庐山诗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赞美庐山诗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赞美庐山诗句范文第1篇

1.复习学过的古诗、体会赏析古诗。懂得赏析古诗的方法。

2.培养朗读古诗、吟唱古诗、表演古诗、品评古诗、据诗画图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对大自然、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收集诵读、赏析学过的古诗。

2.多媒体课件制作。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按序出示:“品、评、诵、演、唱、画、赏诗会”)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好多首古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开展一次品古诗、评古诗、演古诗、诵古诗、唱古诗、画古诗的赏诗会。

过渡:古代诗人为后人写出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请看——

(二)品古诗:

1.媒体出示《登雀颧楼》诗图及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引导学生谈谈对诗句的理解、体会。

(1)师: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想要领略到更远、更美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2)师:诗句不仅仅告诉我们登高望远的道理,大家从诗句中还想到些什么或领悟到了什么?

生a:我想到诗人登上鹳雀楼,面对辽阔的景色,觉得自己看得还不够远,还想看千里、万里之外看到视力所能达到的尽头,而达到这目的的唯一办法是站到更高的地方去。

生b:我从“欲穷千里目”想到句中包含着诗人许许多多的希望、许许多多的向往,诗人想要达到最高境界;从诗句“更上一层楼”领略到诗人自强不息、奋进不止的精神。

3.小结:在人生的道路上要不断努力攀登。

4.诵读:(范读——齐读)

(三)评古诗:

1.媒体出示:磅礴的瀑布声,直泻而下的庐山瀑布图

(1)师:还没看见瀑布,就先闻其声,此声此景,此时此刻,你想用哪一诗句来形容?

(2)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师:媒体出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学生上台操作电脑据图评析: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人李白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夸张的语言,赞美庐山瀑布从青翠的山壁中间跌落下来。形容水流用“飞”(媒体加点)来表现出庐山的瀑布凌空而出;用“直”(媒体加点)可见山势很陡。“三千尺”(媒体划出)更是体现了庐山瀑布的高而长。可是这样写诗人还是觉得没有把庐山瀑布的雄伟写够。于是又进一步发挥想象,怀疑是银河从九天云里落下来的。这里不用“真”(媒体出示)而是用“疑”(媒体加点),给人以恍恍惚惚的感觉,使人觉得好像是真的,又好像是假的,进一步写出庐山瀑布的雄伟与奇丽。

(5)教师小结:讲得太精彩了,庐山瀑布雄伟、壮丽,大家一起来赞颂一番。

(6)诵读:(范读——齐读)

2.媒体出示:黄鹂鸣叫、白鹭上青天的《绝句》图

(1)师:从这幅生动的画面中,你想到哪位诗人写的哪一首诗?

(2)根据学生回答媒体出示:《绝句》一诗诗句内容。

(3)学生上台操作电脑据图评析:

我觉得这首诗描写的景色非常美。诗中描绘了四个画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有山有水色彩丰富、艳丽(媒体出示:b有近有远、视野开阔)画面静中有动、形象活泼(媒体出示:静中有动、形象活泼):黄鹂欢歌、白鹭直上青天,真是一幅风光秀丽的山水画。

(4)诵读:

过渡:为了开展这次赏诗会,我班同学编排了一些节目。瞧,大诗人李白、杜甫也来参加我们的赏诗会啦,大家欢迎。『 1

(四)诗人相会:

甲学生扮演杜甫、乙学生扮演李白相互品评古诗《静夜思》、《江畔独步寻花》

乙:李兄,你也来参加赏诗会?

甲:对、对、对,今天真是幸会啊!

乙:幸会,幸会。

甲:杜老弟,刚才同学们都在夸你写的诗呢!你看——(手指向媒体《绝句》一诗)

乙:哪里,哪里,还是李兄的诗令人赞不绝口呀,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静夜思》这首诗吗?

全班同学:齐声背诵《静夜思》

乙:诗句写得多好啊,寂静的夜晚,月光照射到床前,一片银白色,还以为是秋霜降落到床前,抬起头来,向天空中望去,看到碧空中一轮明月,不知不觉低下头来思念故乡。这首诗勾起了多少身在他乡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呀!

甲:惭愧,惭愧,比起杜老弟的《江畔独步寻花》那就逊色罗!同学们,你们会背吗?

全班同学:齐声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甲:诗句描绘的意境是多么优美啊!黄四娘家繁花盛开、戏蝶飞舞、黄莺高歌、有静有动、有声有色,令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真是妙笔生辉、栩栩如生啊!

乙:过奖了,过奖了,咱们还是下去吧,别耽误了同学们开赏诗会。

甲:好,好。

过渡:古代诗人斟字酌句,创作的诗篇独具匠心,古诗太美了,真不愧为我国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真想诵读一番。我班---------同学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古诗《舟夜书所见》,大家欢迎。

(五)诵古诗:

1.配乐朗诵《舟夜书所见》

a.-------同学独诵

b.-------同学解释古诗(喜爱这首诗的原因)

这首诗描绘了这样一个优美的意境: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静悄悄的,一盏渔灯在河面上闪现。那盏渔灯的光亮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一阵微风吹来,河面上漾起了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无数颗星星在河面上闪现。美极了!

c.齐声诵读

过渡: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两首诗(媒体出示:《游园不值》、《草》诗图及诗句)

2.配乐朗诵《游园不值》、《草》

过渡:古诗能诵,也能演。我班四位同学自编自演了古诗小品剧: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请看——

(六)古诗小品剧:

1.古诗小品剧:“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学生甲(解说):一天中午,姐弟俩正在家里吃午饭,小弟弟大口大口地吃着。

学生乙(弟弟):(动作:大口大口吃,胡乱地搅)呸!真难吃!

学生丙(姐姐):弟弟,你看,桌上、桌下、你的衣服上全是米饭。

乙:不用你管!(动作:用力横抹桌面、拍衣服、抖衣角)

甲:这时,爸爸走了过来。

学生丁(爸爸):孩子,这样吃饭太浪费粮食了,粮食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俗话说“一粒粮食一滴汗。”要爱惜呀!

丙:爸爸,你说的对,我学过一首诗叫《锄禾》,让我讲给弟弟听一听。(操作电脑媒体出示:《锄禾》诗图及诗句)

丁:好。

丙:朗诵诗句。

乙:(动作:点头)

丁:你讲得真好。

乙:爸爸,我错了。

全班同学:齐唱《锄禾》

2.表演唱《锄禾》,学生伴奏。

过渡:同学们深深地被小品剧感染,情不自禁唱起了歌。下面我们一起唱一下上学期所教的古诗《宿建德江》(媒体出示:《宿建德江》歌曲)

(七)唱古诗

1.古诗合唱《宿建德江》。

2.配唱《静夜思》。(媒体出示:《静夜思》歌词)

3.延伸:课外练唱《春晓》。

过渡:同学们,领悟诗的意境,唱得有腔有调,很有韵味,古诗确实太美了,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美妙的画面,真所谓“诗中有画”呀。下面,大家根据自己喜爱的古诗,画古诗简笔画。

(八)画古诗:(播放音乐)

1.小组自由绘画自己喜爱的诗歌。

2.学生板演

3.学生作品实物投影,学生自评自析,他评他析。

(九)小结:(学生谈感受)

赞美庐山诗句范文第2篇

紧承上句“问君何能尔”,是什么原因能够达到这样的地步呢?下面他答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非常有名的咏菊的诗歌,“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就是庐山,他家乡的庐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所以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坡曾经说:如果把这个“见”南山改成腊月里,江南却春意盎然,诗人先顿后挫,用“生”人文,把大自然拟人化,显得生动有趣,由此可见诗人炼字功夫之深,把夜和日在旧和新之间的互相依存生动地表达出来,反映出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也暗含着诗人对流年消逝的感伤。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诗句。末联两句由旅途景色引起乡思,引出以归雁捎书,表达了诗人羁旅愁怀、思念家乡的深怀。诗人很注意炼字炼句,“入旧年”、“生残夜”等用字准确精练,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动人的景色。

3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今译:长安街头的霏霏春雨,像酥油一样滋润大地。远眺那春草已有一片绿意,但近看却又什么也看不出。

这是一首赞美早春的小诗。“草色遥看过却无”句,是全篇的绝唱。早春二月,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经过春雨的滋润,春草的芽儿渐渐萌生了。透过薄薄的雨幕远远望去那草色已有绿意,但当你走近细看时,却反而不那么明显了。这不下是初春草色的特点吗?诗人的高超诗笔,犹如一架摄影机,通过兼摄远近,把这种极难描摹的色彩摄了下来。真是一句一幅画,虽非绘画,却胜似绘画。

4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意象新奇,设色鲜明,造型新颖。想象丰富而奇特,这是李贺诗歌的突出特点。在《雁门太守行》里,这些特点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体现。

赞美庐山诗句范文第3篇

关键词:激发 ;预设;朗读;体验;吸收;高效

中图分类号:G 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235-01

以往的古诗词教学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与分析,忽视学生的个性感悟,只重视教师的教,忽略学生学习主体能动性。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和谐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深受影响。那么,如何在“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中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实现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和谐高效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有这样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审美情感,预设诗情画意课堂

借助简笔画将小学古诗词语形体化,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如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我先勾勒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层次观赏庐山面目的各不相同。在教学“草铺横野六七里”一句时,无论怎样的阅读与分析学生最难理解的就是“铺”字,这时,我只用几笔简笔画便勾勒出广阔的原野和绿草如茵的场景,便让学生理解了“铺”字所展现的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电化教学的直观性、形象化,表现手段的真切性、情感化,对小学古诗词教学心理学化具有很大的优势。如在教学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手段,配以伤感的音乐、寒风朔雪之声来理解“夜深千帐灯”所描绘的情景;“故园无此声”则通过感人的画面、故乡的人与物来表现,烘托出作者“聒碎乡心梦不成”的寂寥、无奈和思乡之情。学生在这种“诗情画意”的氛围中情不自禁地吟诵出词句,恰到好处地突破这首词的教学难点。

二、入情入境多朗读,引导学生自我体验诗词美

我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1、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2、精读诗文,弄清诗人和孟浩然之间的深厚情谊。3、研读诗文,感受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思想感情。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伤感的朗读基调,精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深情的语调体会朋友间的深厚情谊;研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怀念的语气表现出诗人对好友的无限依恋,对祖国美丽山河的赞美之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熏陶。

通过导语的铺陈也是引领学生诵读诗词的一种好办法。我是这样指导《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句诗的朗读的,随着课件所展示的家乡的兄弟们遍插茱萸的热闹景象,我说:“多么热闹的景象啊,但兄弟们中唯独少了我一人,看到,想到这一切,我怎能不说――”于是,学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每逢佳节倍思亲。”声音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我又说:“我一个人身处异乡,怎能不怀念我的家乡――”于是,学生再读,声音里带着深深的思念。紧接着,我又说:“如果你们在异乡独自一人过节时,你会怎样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一次,孩子们的声音里充满了深情,分明自己就是那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人,借这简洁凝练的诗句倾诉着无限的思乡之情。在这令人心动的“三问”中,孩子们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诗人那颗孤独寂寞的游子之心。

三、学以致用巧吸收,成功体验现高效

我们学习古诗词,除了欣赏品味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外,也可以学以致用。孩子们掌握了许多古诗词,有时在特殊的情境中不禁会脱口而出。我认识到这些后,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尝试,创设恰当的语境,合理地运用诗句,化消极吸收为积极释放,也为口语表达和写作运用增加色彩。

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设计这样一道填写诗句的练习题:“( )”,中秋节快要到了,我更加思念在上海读大学的姐姐。姐姐,什么时候能回家和我们一起过节呢?不难看出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恰当入选。

赞美庐山诗句范文第4篇

1 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美

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

我们可以按诗歌的内容、主题来确定各种不同的情感基调,运用多媒体设计不同的界面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中国古文化的魅力。如《登鹳雀楼》一诗,以淡化的鹳雀楼为底图,诗句设置为黑色或深咖啡色的隶书字体,配以雄浑的古琴乐曲,营造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豪放、旷达、磅礴的气势,对理解诗意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 动态演示,让学生欣赏美

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精炼、意境深远,很多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诗、画相通。但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很难从精炼的词句中领略诗情画意。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于一身,易于表现诗歌的意境。

如教学《咏柳》一诗时,伴着行云流水般的古筝乐曲,展现这样一幅美景:明媚的阳光下,高高的柳树好像是用绿色的玉石装饰成的,千万条柔韧的柳枝随着微风轻轻地舞动,好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柳图”。学生在这种愉悦的情景中身心舒畅、融情入景,自然体会到作者对柳树的喜爱、赞美之情,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诗意也就不难理解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柳枝”和“绿丝绦”的相似之处,可用多媒体设计这样一个片段:千万条柔韧的柳枝轻轻飘动着,渐渐幻化成碧绿的丝带,飞舞的绿丝带又渐渐还原成碧绿的柳枝……借助美的形象,使学生充分获得美的享受,这就是多媒体的魅力所在。

3 拓展意境,让学生想像美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像;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就足够,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

《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我借助多媒体逐一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远景、近景、高空俯视图、山脚仰视图,学生不仅领略了庐山千变万化的美景,更是领悟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深刻含义。然后我让学生想像:如果你身在庐山中,能看到庐山千变万化的姿态吗?这是为什么呢?多媒体演示:诗人渐渐走近庐山;诗人边登庐山,边环顾左右,却只看到山石丛林,不由慨叹“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接着开展讨论:怎么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从而揭示更深刻的道理:看事物不能光看表面,要多方面、多角度地观察。

4 指导吟诵,让学生表达美

学生喜欢古诗,因为它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的学生上学前就能背诵很多古诗,但背起来往往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在古诗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是古诗教学的重点。

赞美庐山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诗;多媒体;意境

古诗作为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中的瑰宝,在语文教材中也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虽然古诗地位如此重要,但是我国古诗在小学生的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而利用多媒体进行古诗的教学,不仅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够对古诗有更深的理解,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表达意境更加能够加深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意境

古诗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魅力在于它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即用语言并不能很好的对古诗进行阐释,这就要提到在语文古诗教学中被广泛应用的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对画面的展示,将优美的诗境展现的淋漓尽致,运用动耳的音乐,鲜丽的画面让学生深深感知古诗意境。例如,在学习《咏柳》时,诗中讲到“碧玉”和“绿丝绦”,这两种描写一种是指碧绿的颜色,另一个则是形容柳条纤柔的姿态,小学生对于这些并没有很深的认知,很难理解到底是怎样一种状态。这时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相关图片,使他们有更直观的理解,更能理解作者对于春天万物复苏的描述,这些比喻都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再如,讲述《望庐山瀑布》时,学生对于瀑布的景观不能感知,无法体会瀑布飞流直下的情景,老师为学生展示瀑布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能够感知云雾飞腾,和瀑布磅礴的气势,从而更有利于教学。

二、运用多媒体,体会神韵

古诗在选字用词方面都很讲究,每一个字词的使用都要经过仔细琢磨,因此理解重点字词就成为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多媒体技术能够克服传统的教学缺陷,让学生更直观的通过形色、声音、光影等形式,将抽象的诗句转化为具象,更能抓住学生的眼球,更有利于理解字词精妙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如在讲《泊船瓜洲》这首诗时,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对于“绿”字的用法,学生没办法体会,老师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江南春光的视频,同时通过一幅一幅草长莺飞的画面,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让他们能够深刻体会古诗语言的精妙之处。再如,《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就是十分的绝妙,老师在播放视频之前,首先对学生提问“生”字用法的精妙之处在哪,然后通过展示烟雾笼罩之下的香炉,一股股紫烟在阳光的照耀下,冉冉升起,景色美不胜收,既能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又能让学生对字词的用法有一个深刻的体会。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想象情境

古诗中的语言都是高度凝练的,老师在教导学生学习古诗时要做到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想象把诗的言外之意构思出来,在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好的锻炼自己思维的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将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这就为学生进行语言练习创造了条件。如,我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播放动画:诗人在西湖游宴,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十分美丽。后来天空下起了雨,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看到这样的美景,诗人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位非常美丽的女子。学生看了课件的展示后明白了,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不论西湖是晴还是雨,其姿态都是非常美好奇妙的,令人心驰神往。“画中的女子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也叫西子。西湖由于其景色秀美,诗人把她比作西子。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诗人为它所倾倒,不知他们写下了多少的名篇佳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赞美西湖的诗句,好不好啊?”学生为这美丽的景色所陶醉,不禁齐答道:“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不仅使学生先前的畏难情绪一扫而光,又为后面课文的学习作了有效的铺垫。

四、运用多媒体,悟情诵读

古诗虽然短小精悍,但意境深远,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诗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会。而合理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诗人的创作多是即景生情,要领悟诗人的情感,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身临其境。教学《枫桥夜泊》时,理解了诗句后,我让学生欣赏动画,进入到那凄寒、幽美的秋夜中,伴随着凄凉的琴声,学生仿佛和诗人一起,乘坐着小舟,行驶到枫桥边,面对着残月、乌啼、江枫、渔火,愁思万千,连诗人那一声声无奈的长叹,也都好像听得真真切切。当学生完全沉浸在诗的意境中,充分感受到了诗人的忧愁、寂寞之后,我指导他们进行配乐朗读,边读边展开想象。因为学生对全诗有了透彻的理解,所以朗读起来声情并茂,停顿自然,轻重恰当,尤其是“满”和“愁”字,读得恰到好处,令人回味。达到了以情促读,读中悟情的效果。电教媒体可以生动直观地将千百年以前的情境逼真地再现于人们眼前,可以重现古诗凝练语言所描绘的优美意境,使人们的感悟与诗文的意境达到相通。

赞美庐山诗句范文第6篇

如果说“圆”是延伸拓展,那“点”是什么?是拓展延伸的中心,这个中心正是语文。语文课不能上成历史课、地理课,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语文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更真切的体验,这需要拓展,向语文的更深和更精彩处拓展。文本是教学之本,课堂的活动都要聚焦文本。拓展的基点是文本,拓展的时空也是文本。拓展延伸就必须有一个原则,要顾及到教学的目标。偏离语文轨道,游离在文本之外的漫无边际的拓展,只会使我们的课堂成为无边无岸的课堂,成为包罗万象的课堂,结果师生什么都抓不住。

怎样定“点”画好一个个同心“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可以把教学的阶段性目标作为拓展点,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定直径,使拓展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提高语文能力服务,增强拓展延伸的有效性。

一、 触类旁通 增加积累

语文知识浩如烟海,要学好语文,广泛积累是十分必要的。不仅要积累课本上的知识,还要以此为触发点,积累与之相关的课外知识。学到“惟妙惟肖”,拓展几个近义词;学习《陶校长的演讲》,拓展几句陶行知的名言;学习《黄鹤楼送别》,拓展几首送别诗。点点滴滴,积少成多,学生才能“下笔如有神”。

《我们爱你啊,中国》中,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赞美了祖国的美丽富饶以及悠久的历史、光辉的成就:“我们爱你——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黄山、庐山的云雾飘渺,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教学中可以就桂林、西湖、黄山、庐山、长江、黄河等名山大川及景德镇瓷器、江南丝绸等丰富的物产为着眼点,拓展开来说成语、吟诗句、绘画面,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倾诉对祖国的感情。学生可尽情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波自天涯”……甚至用自己的笔去抒发“我们爱你——万里长城的雄伟壮观, 青藏高原的气势非凡, 大渡河、金沙江的奔腾咆哮, 祁连山、兴安岭的连绵不断……”

二、 夯实基础 学习表达

《莫高窟》一文行文结构、描述方法堪称典范,教材中有一道拓展题:“《莫高窟》一课,将‘彩塑’‘壁画’‘藏经洞’写得很具体。你能模仿课文的写法,将家乡的某处自然景物(或名胜古迹)写具体吗?”是的,模仿!精巧的遣词造句,匠心独运的篇章句段在教材中比比皆是,拓展延伸也应在这方面进行挖掘、体验、感悟、表达甚至模仿学习。

学了《夹竹桃》,有一老师高兴地扬着学生的作业夸道:“他能写成这样我已经很满足了,‘月季花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簇花黄了,又长出一簇;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其他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吗?’”是的,仿写的痕迹很重,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总比胡拼乱凑不成文好吧?

拓展学习《广玉兰》中的句段:“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来;我也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质感,说它玉琢冰雕吧,它又显得那样柔韧而有弹性。总之,只凭几个优美的词句是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内涵的。”学生在习作中将学会意犹未尽的赞美;拓展学习《黄山奇松》:“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学生在习作中会自觉运用排列整齐、对仗工整的句子。

三、 自主阅读 开阔视野

拓展阅读可以就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某一主题,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阅读与整理,从而加深对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并走进更广阔的课外世界,去摘取新的知识之果。学习了《雪儿》《恐龙》等一些课文,学生对动物特别感兴趣,就向他们推荐一些介绍动物的有关书籍,如《蚂蚁王国》《动物世界》等。学习《嫦娥奔月》,不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多种版本的奔月故事,接触不同的观点,从而跳出狭隘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例行性思维和兼容并蓄的气度。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只是《水浒传》中的一个小故事,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向学生介绍《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名著,让学生去关心林冲后来的命运,激起学生探知的兴趣。

类似的情节,在不同读者的心中,会有不同的看法;同样,一样的题材,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此时,教师可由文本出发,指导学生搜集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作品,比较分析、讨论思考,更深刻地领会每一位作者的情感、每一部作品的特色。如,梅花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宋代大诗人陆游一次到四川的成都花会赏梅,吟出了“当年走马锦西城,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的诗句。王冕则托物言志,在《墨梅》一诗中写道:“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写了脍炙人口的咏梅诗:“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更是气势磅礴,抒发了革命豪情,表达了无产主义战士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学生拓展阅读,在对比中,学生既了解了文章写法的异同,又理解了对于同一件事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道理,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做到视野开阔,观点独到。

四、 训练思维 实践创新

“风弄林叶,态无一同;月当流波,影有万变。”客观事物有如此多的变化,我们的思维更应当有无限的空间。对于包罗万象的语文,更需要跳出文本,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从而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一文中,爱因斯坦衣着邋遢,不修边幅,能算是个伟人吗?那就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伟人的庐山真面目吧。学了《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拓展开来,请学生代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学了《滥竽充数》,让学生想象南郭先生逃走以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这种“续编”活动,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赞美庐山诗句范文第7篇

   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唯有诗词久经千年不朽。诗词是平平仄仄词语中的凝练,诗人写诗能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一方面描写了美丽的大好河山,一方面也体现了诗人命运及国家的兴衰。然而中央广播电视台有这样一档节目,以广泛的题目,激烈的比拼,精彩的解读等等形式将诗词呈现在观众面前,这就是“中国诗词大会”。

   “中国诗词大会”从2016年到2020年共播出了五季,春节期间,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观看。这个节目以打擂台赛的方式进行,选手则是从全国各地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不分种族的选择100人组成百人团,然后又从中分成少儿团、青年团、百行团和家庭团参加比赛。现场在百人团中选择四位答题最快的选手参赛,参赛选手要参加个人追逐赛、飞花令中来选出一位最优秀的选手和擂主进行比拼。这档节目的出题也是多样化的,如:嘉宾现场作画,根据图片猜诗句,以出土文物的图片,让你判断其朝代和相关的诗句等等,一系列不只是靠你对诗词的死记硬背来答题,而是要理解诗句了解诗人的朝代背景等才能对答如流......

   通过“中国诗词大会”,我也渐渐体会到了诗词之美,诗人以诗抒情:高兴得意之时会写“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醉酒豪迈之时会写“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诗人一心想杀敌报国之时会吟出“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诗人感叹生命太短之时会写,“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诗人在赞美大好河山之时会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们在阅读诗词时会感同身受,从而深受启发。

   这一季中,选手们年龄上至90岁,下至6岁。他们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参加比赛。在众多选手当中,我最喜欢彭敏,他前几季离冠军只有一步之遥。为此,他懊恼了很长时间,但他凭借自己对诗词的热爱,从诗词中真正感悟到鼓舞人心的力量,终于在总决赛他以大量的诗词储备量和对诗词的深度理解,终于获得了成功,成为第五季的冠军。

   让我们通过中国诗词大会,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长江后浪推前浪”让我们把中华悠久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

     前几年,电视上突然出现了《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等好几个诗词类节目,也出现了一批如陈更、武亦姝、彭敏等热爱诗词的才子才女们。跟着节目看了不少期,心里涌动着的对诗词的情感也喷薄而出。

        一直以为,中国诗词是美学史上一大奇迹,无论是《诗经》中的古朴纯真,还是《楚辞》中浪漫唯美,抑或是《唐诗宋词》中的飘逸豪迈,都将我们对文字的审美推向了一个顶峰;同时,中国诗词也充满了哲学性的思考,《诗经》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至今仍为我们所用,给我们以警示和启发;屈原的《天问》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顽和治乱兴衰等历史故事,表现了作者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此句来自百度);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陆游的“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等,从不同的人生角度看问题,给后来人以不尽的启迪。这些诗篇作品都融入了作者自身的人生体验和思想感情,凝结成智慧之光,可诵可思,读起来厚重而令人感动。

赞美庐山诗句范文第8篇

一、 潜移默化,诗化学习的环境

唐宋诗词是经久不衰的经典。我们要精心营造经典诗文诵读的氛围,把孩子们的目光牵引到经典诗文美丽的四周,让孩子把精神生命的根深深地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

1.每周一诵。诗的语言本身就富有音韵美、节奏美、表现美、韵致美,如果再加上学生字正腔圆、掷地有声、有滋有味的朗诵,就会构成一种声响很美而韵味别致的情境。这种情境可使人的情操得以陶冶,身心得以愉悦,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在每天的晨读课上,教师引领孩子们诵读着“天对地、室对家、落日对朝霞”的《晨读对韵》,吟咏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千古名句;每天的语文课前的一分钟,师生抑扬顿挫地吟诵着“每周一古诗”;每周一次的红领巾广播,全校“相约在名品屋”里,聆听着优美诗文的赏析……快乐诵读、经典赏析让孩子们感受到经典的美丽,让孩子们徜徉在经典中,沐浴在书香里……

2.每日一抽。教师预先将每个学生的学号和积累过的古诗题目做好标签,每节语文课刚开始时,由教师抽签决定背诗的同学,再由被抽到的同学自己上来抽要背的古诗题目,然后请这名同学有感情地背诵抽到的古诗。若背得好,则给以鼓励,并可以加分;若背得不好,则请他课后练习背熟,并背给组长听。感人的诗朗诵有一种撼人心弦的感召美。学生是美的天使,他们对美有天生的敏感,有强烈的追求。这样的抽签背诵,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新奇、有趣而又可以自如朗诵的宽松氛围,入情入境的朗诵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艺术的享受。

3.以诗导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同样,新课导入的成功,也能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教师结合课文内容用学生学过的古诗导入,不但能使学生学过的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立即对新知识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凭借迁移作用,迅速进入新的情境。比如,教《张家界》时,教师先出示四句诗句,让学生诵读,然后猜一猜,这四句诗分别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

遂为西峙岳,雄雄镇秦京。(华山)

黄山甲天下,松与石最奇。(黄山)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桂林)

接着,教师告诉学生,有一个地方有着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奇、桂林之秀,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看着形象逼真的录像,学生陶醉于奇特、迷人的张家界。

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课文的学习作了较好的知识积累。

二、 学以致用,诗化学生的语言

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古诗,必有喷薄欲出的冲动。记得还是在教《张家界》一文时,学生体会这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时,自然而然地说出“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看”。教师听此,自是喜出望外,并组织学生试着将“看”改为其他的字。此时的学生兴趣盎然,“观”“赏”“瞧”……脱口而出。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引用其他古诗句来形容一下张家界的美景。有的学生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来形容金鞭溪,有的学生用“不论山峰与溪水,无限风光尽被占”来形容张家界的奇山秀水,有的学生用“凡是往来人,但爱张家界”来形容自己的体会……这一次的巧吟古诗,让学生诗兴大发。于是,我想,教师若能经常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积累的古诗有用武之地,学生诗一样的语言定会越来越多……

场景一:教师带着学生来到湖滨公园,看着波光粼粼的湖水,教师让学生引用诗句赞美一下,学生抢着说:“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看着西下的夕阳,学生用诗句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场景二:春天,看着万紫千红的花朵,教师让学生也用恰当的诗句形容一下。一下子,学生的诗潮滚滚而来: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此时,教师没有就此罢休,而是让学生分别用诗句来形容春、夏、秋、冬四季的花卉:夏天的荷花、秋天的、冬天的梅花……

场景三:学生正奋笔疾书,认真地做着古诗能力测试卷,上面有这样几道题:

1.“森林公园”落成了。那里环境优美,尤其是人工瀑布真有庐山瀑布的气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园内绿树成阴,夕阳西下,“返景入深林,____________________ ”。玩了半天也没有摸清“森林公园”的整体样子,真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只缘身在此山中”。

2.国庆放假期间,我来到乡下的爷爷家,只见田野里“一畦春韭绿,____________________”,我真是流连忘返。在那里,我还跟着爷爷学了好多“感叹时光宝贵”的名言警句:(1)____________________,勿谓今年不学有来年。(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 自创小诗,诗化学生的心灵

语文教学要千方百计把文学艺术的珍贵雨露浸润到学生灵魂的至深处,让学生习染人文气韵、诗人气质。

训练一:学完《夕照》,我让学生写一首诗赞美一下:

夕阳挂在树杈中,好像一个变色球。美丽无比,谁能比?带来光明好激动,带走光明真感慨,真感慨。

训练二:学完《草原》,让学生同样写一首诗或一段歌词,并让学生用熟悉的曲子唱一唱。

1.对面的大牛看过来,看过来,看过来,这里的天空是那么可爱。不要装着不理不睬。对面的小羊看过来,看过来,看过来,不要被这美景乐坏,草原就是那么美。

2.草原碧绿一望无边,羊群上下小丘真可爱。湖水粼粼明如镜,万马奔腾真壮观!远处青烟随风飘,大山座座,薄雾笼罩,如诗如画心旷神怡。草原草原美丽的草原,草原草原热闹的地方,草原草原祖国的大草原。

训练三:学完写景文整个单元后,我让学生结合节日外出游玩的所见所闻,也写上一首小诗,抒发一下自己的体会。

《赞宜兴》:山近龙背地最幽,荆溪名胜是千秋。鱼米之乡今多变,名园奇洞游不完。

《森林公园》:森林公园真美丽,巨大瀑布挂前川。树木葱茏花儿香,蜜蜂蝴蝶真够忙。遥望白塔四四方,文峰塔尖入云端……

《天文台》:紫金山呀好美丽,天文台呀好神奇。绿树成阴真幽静,游人纷纷来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