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国故事的歇后语

三国故事的歇后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三国故事的歇后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三国故事的歇后语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 《三国演义》 《草船借箭》

一、设计理念

1.通过本次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更全面地了解书中人物的特点和品质。因为,《草船借箭》的故事所反映的人物及人物的特点都很有局限性,只有继续读《三国演义》中的其它故事,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人物和事物,从而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哲学观的渗透和教育。

2.教材是本,课外阅读是延伸和拓展。在进行课外阅读时,不能本末倒置,应以教材为本,充分发挥教材的“发面”作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拓宽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并向学生渗透这一理念:阅读、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事。生活,才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

3.“活到老,学到老”,“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些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的确已让我这个进入不惑之年的教师体会得淋漓尽致。通过一些阅读实践活动,在促进学生读书的同时,也迫使自己不断地阅读、学习,来弥补知识的不足。

二、活动时间及安排

第一阶段:课外一周阅读,搜集整理

第二阶段:课上一课时交流,促进阅读

第三阶段:课下张贴展示,结集成册

三、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课外一周阅读,搜集整理。

1.提出本次阅读的内容:关于《三国演义》的相关资料。

2.师生交流,相互提示查找范围:故事、对联、歇后语、诗歌、人物、成语、著名战例等。

3.教师投影,温馨提示:自由结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第二阶段:课上一课时交流。

1.精彩回顾

(1)谈话:学过《草船借箭》一文后,给你印象最深的就是――(学生自由回答)

(2)谈话:下面,我们就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好吗?

(3)表演精彩片段,简单评论。

(4)自由交流文中主要人物及印象。

(这一系列活动的安排,既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又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七嘴八舌“话”人物

(1)结合《三国演义》一书中的故事或其它资料,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论。 (找到人物画像或画了人物的,在投影上展出)

(2)拓展:评价《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人物。

(3)播放课件:猜猜他是谁。(书中的各类人物)。 (设计理念:由内而外,自然过渡。再把自己画的展示给大家,被别人欣赏,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的期盼,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是激发其潜能的最好老师。“猜猜他是谁”这一环节,充满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3.“三国故事”我知道

(1)比一比,看谁知道的三国故事多。

谈话:我们学过了《赤壁之战》,还有今天的《草船借箭》。你还知道哪些故事?

(2)我来讲故事。

4.“三国知识”大比拼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如:对联、歇后语、诗歌、手抄报展示、自写诗诵读、成语、著名战例等。

(设计理念:著名教育家说:“与其守成法,无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无宁展个性。”《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个体差异,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来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2)播放课件(原文片段):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原文穿插其中。

附原文片段如下:

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

公饮数杯酒毕,一面仍与马良弈棋,伸臂令佗割之。佗取尖刀在手,令一小校捧一大盆于臂下接血。佗曰:“某便下手,君侯勿惊。”公曰:“任汝医治,吾岂比世间俗子,惧痛者耶!”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须臾,血流盈盆。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公大笑而起,谓众将曰:“此臂伸舒如故,并无痛矣。先生真神医也!”佗曰:“某为医一生,未尝见此。君侯真天神也!”后人有诗曰:“治病须分内外科,世间妙艺苦无多。神威罕及惟关将,圣手能医说华佗。”)

(设计理念:首先,选择让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另外,教师在学生的相互交流中也适时地参与其中,体现了新课改环境下教师“学习伙伴”、“朋友”的角色,营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和谐氛围,也让学生初步了解原著,从而更好地阅读原著。因为,教材所选的《草船借箭》一文是通过改编的现代文。)

5.“三国歌曲”大家赏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既丰富了课堂的内容和形式,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6.教师总结

谈话: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三国演义》已成为永远的历史。但它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享之不尽的。现在,你一定还有很多疑问想弄明白吧?那就继续走进《三国演义》吧!

我们的口号是:(学生齐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第三阶段:课下张贴展示,结集成册。

1.择优(手抄报、故事、人物等)张贴在教室的看板上。

(因为,每个人都想展示自己,享受成功的乐趣。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发展中的人,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这也是我一直坚信的理念。)

三国故事的歇后语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6-0067-02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悄然出现了一股“诵读文言文的热潮”,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语文教学特色”。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提升语言的简洁性,丰富语言的内涵,同时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继承。但是,有些教师在文言文诵读中丢掉了教科书而另起炉灶,造成教学时间不够用,出现教不好、教不完的现象,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依托教科书,科学地选择文言文的诵读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

1.研读语文教材,从教材的编排体系内来。

细细品读苏教版12册小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编者在其中已经合理渗透了文言文的内容,而且是按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阶段特点去编排的。对12册语文教材进行梳理,我们可以发现:“纵向”是按照“字、词、句、段、篇”来编排的,“横向”又相互渗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低年段往往安排的有:“水乡、荷塘、月光”这类简单的韵文识字;“绿树、红花”“小桥、流水”这类“对对子”的形式;“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此类易懂的古诗,等等。中年段安排的有:“爱人者人恒爱之”一类的古代名言警句;“揠苗助长”“鹬蚌相争”等寓言;《三字经》《三国演义》片段,等等。高年段安排的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类古今贤文;歇后语、谚语;《林冲棒打洪教头》等名著整篇的节选,等等。

清楚了教材对于文言文的编排体系,我们便可以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选择一些合适的内容,对文言文的学习进行适当补充和深入,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学到“绿树、红花”这类“对对子”内容时,便可以引导学生去诵读“日对月、风对雨、寒冬对酷暑、粗茶淡饭对山珍海味、数竿君子竹对五树大夫松”;学到“揠苗助长”此类寓言故事课文时,便可以引导学生去诵读“古代寓言故事”作品……

2.开放教学内容的结构,从课文的生发点来。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文言文的诵读内容,必须给予“生长的自由环境和土壤”。因此,开放教学内容的结构,允许在课堂改变原先“既定的教学内容”是行之有效的策略。但是,也必须清楚: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渗透文言文的诵读”,也不是所有生发出来的都是可以利用的有价值的资源。个人以为,要想使生发出的“文言文诵读内容”成为有效的教学内容,需要两个原则:一要有助于“本篇课文核心价值”的学习,二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比如:教学苏教版五上《推敲》一课时,在学到“这天李凝不在家,贾岛就把一首《题李凝幽居》的诗留了下来”时,有学生举手问:“老师,这首诗写的什么啊?我想知道!”这个“生发点”就是“价值资源”,既是学生的学习需求,又有助于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执教者准确捕捉到了这个资源,把《题李凝幽居》出示在屏幕上:“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这一过程让学生在诵读中比较“推”与“敲”的差别,体会“用词的精准”和贾岛的钻研精神。

3.采用“互文参照法”,从改编课文的原文版来。

“互文性”是法国符号学家茱莉亚・克利斯蒂娃提出的,其基本内涵是“没有单独的文本,文本之间都是互相指涉的,每一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茱莉亚提出的“互文性理论”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文言文诵读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策略帮助。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些课文是从古典文学作品中节选并改编而来的。在教学这类“改编课文”的时候,作为语文课程建设的主体的教师,就可以采用“互文参照法”,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渗透“原版古典文学作品”的诵读。比如:苏教版六下《三打白骨精》一课,感受“人物形象”的生动,学习“人物形象”的刻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点”。而改编的课文对于“白骨精变成老公公的形象”只有简单的一句:“又变成一个白发老公公。”这个时候就可以采用“互文参照法”,适时地引入原文――“好妖怪,按耸阴风,在山坡下摇身一变,变成一个老公公,真个是:白发如彭祖,苍髯赛寿星……”这样,生动的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学生也在诵读中提升了语言能力。

4.提高资源整合意识,从“主题”学习的留白处来。

“主题式学习”是当前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主要方式与策略之一,它围绕某一个“主题”,可以把散落的知识进行“主题式整合”,从而打通了“课与课、单元与单元、年段与年段、课内与课外”,让学习内容“从点连成线,从线形成面,从面构成网”,使学生达到两个结构化――知识的结构化和结构化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