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寓言的成语有哪些

寓言的成语有哪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寓言的成语有哪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寓言的成语有哪些范文第1篇

【关键词】寓言故事 语言教学

寓言教学,就是要充分借助于寓言的这些特点,挖掘教学资源,让孩子们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促进想象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学会思考生活,进行自我教育。

一、紧扣语言,品味鲜明形象

寓言教学也和写人记事类文章一样,应以读为本,抓住关键语言,引导学生具体深入感悟语言中的形象。一是要有主线,围绕“文眼”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应该有一条清晰的主线。教学《揠苗助长》,可以以题目为“文眼”,紧扣“揠”字,引导学生读、思、议:农夫为什么要“揠苗”?他是怎样“揠苗”的?他“揠苗”的结果呢?这样使得课堂教学以“揠苗”为线,形成三个块面来理解寓言。二是悟形象,通过抓关键词句感悟形象。《揠苗助长》可以抓“巴望”,形象体会农夫内心的焦急;抓“一棵一棵”,具体体会农夫的“认真”。通过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比较、深入揣摩,农夫荒唐可笑的内心和行为得以充分展现,为理解寓意奠定了基础。在抓词扣句感悟的过程中,还应将语言的训练有机融入进去。如“巴望”与“希望”的比较、造句;“焦急”可以采用表演的方式,将焦急时的语言和动作、神情展现出来;“一棵一棵”可以让学生用具体形象的语言来描述他“拔”的动作、表情、语言。这样,既感悟了人物形象,又训练了学生语言,凸显了语文的学科特点。

二、结合生活,感悟深刻哲理

寓言的目的在于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它所讽刺的对象不是寓言本身,而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和事。因此,揭示寓意是寓言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大难点。我们教师往往从应试的角度出发,将寓意板书出来,学生抄、背、默了事。其实寓意的揭示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在充分感受寓言形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讽刺了哪些人和事,社会上有哪些人和事也同样可笑,在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充分交流后,老师才把寓意归纳板书出来。如《揠苗助长》,在紧扣词句感悟人物形象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1.农夫傻在哪儿?使学生明白农夫傻在内心想法上,更傻在拔的行为上。这是学生容易理解认识到的表层,难的是认识农夫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的寓意上。2.那你来帮帮他,农夫该怎么做呢?在学生说出“自己的成语”:施肥助长、除草助长等后。再追问:为什么你这样做就好,农夫“拔”就死呢?扣“枯死”一词理解,使得学生明白了禾苗有自己生长的规律。至此,学生对于寓意的认识还局限在故事本身,没有真正达到寓言讽刺现实社会生活的目的。3.寓言中的农夫可笑,那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也这样可笑的人和事?进一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现象加深理解,领会寓言的讽喻作用。

三、激发想象,训练创编能力

寓言故事的寓意深刻而具有多面性,语言精炼简洁角色少,还有的寓言只讲故事没有说明道理,在结尾,故事的结局或人物的命运或作品的寓意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维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品味、辨析、感悟。因此,在学生充分阅读寓言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问题情境的特定角色,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思路展开创造性的联想,为写出有特色的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1.续编寓言故事。续编寓言,是学生在已有故事的基础上,根据对故事内容的了解,通过对主要人物性格的理解,续编寓言。续编故事的写作空间大,想象空间大,创造空间大,并且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写作的蓝本,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形式。例如《狐狸和乌鸦》在教学完后,设计以《肉被骗走以后》为题续编小故事的作业,使学生进一步领悟本故事的思想意义,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达到巩固学习内容的目的。

2.改编寓言故事。改编寓言故事的教学环节,可以根据寓言故事的寓意具有深刻的教训性、角色少和寓体形象夸张可笑的特征设计。例如:《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故事讽刺老虎的凶残愚蠢和狐狸的狡猾、仗势欺人的可恶行为。因此,利用寓意的多面性可以在故事中增加角色,给人以更多的教育。如在小动物看见老虎来了纷纷逃走时,一只犀牛来了,它建议老虎站在旁边观看,让狐狸一个人自己向前走,结果老虎恍然大悟。

当然,步入高年级,对于寓言的学习还要从广泛阅读入手,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认识、熟悉寓言的特点。教师可以从不同的类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选择优秀寓言让学生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补充寓言原文让学生欣赏,开掘传统文化,丰厚学生的语言根基。

寓言的成语有哪些范文第2篇

寓言故事在教材中的比例之重,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寓言教学的深刻思考。如何有效利用寓言文本,借助寓言的语言规律,给予学生寓言学习的收获,发挥寓言故事的语文功用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创新传统教学的“读故事、讲寓意、说感受”的固定模式,在教学中尤为重视对寓言故事进行“加减乘除”的做法,给传统的寓言教学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课堂呈现出了新颖别致的气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加:课堂教学中增加形象感知

寓言故事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形象,或庄或谐,总是带着独特的形象特质。故事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形象充满了个性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当然要引导学生增加对这些故事形象感知的力度。如教学《鹬蚌相争》一课时,教师首先要把视线聚焦在故事中两个特征鲜明的主角上,互不相让的鹬和蚌的形象流传千年,至今仍在影响着一代代人。教者在组织教学时要关注文本特征和故事形象,引导学生感知它们的语言和动作,可以通过想象画面,角色转换,借助提示语等方式读一读对话,讲一讲故事。学生对故事形象的感知深刻了,也就会在这一基础上充分接受文本的表达形式,从而丰实对寓言这种文学形式的认知与积累。

二、减:寓意揭示时减少纯粹说教

寓言故事因含有深刻哲理而常常让教师们陷入空洞说教的境地,认为讲寓言就是为了揭示寓意。因此,课堂上常常出现教师“意味深长式”的教学。很多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忽视了故事文本的趣味性和整体性,整个课堂贯穿以几个问题,辅之以单调的师生问答,教师整节课就是在帮助学生梳理故事大意,最后提炼寓意,丰满的寓言故事被“肢解”成了“皮”和“骨头”,学生的头脑中只留下了干瘪的形象和似懂非懂的一堆大道理。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寓言教学应当激活学生的思维,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引导他们提问,组织他们争论,让学生融入文本,自由表达。如在感知了《鹬蚌相争》的整个故事后,我设计了“怎样劝一劝鹬和蚌”这一环节。这样一来,学生们兴致高昂,纷纷用自己的观点和智慧去劝说鹬和蚌,既切中要害、有理有据,又做到了态度和善,以礼服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理解了寓意,也锻炼了表达和交际的能力。

三、乘:文本处理后倍显语文功用

寓言故事被选入课本,它就不再单纯是一个故事了,更具有了语文教学的意义。寓言教学绝不能仅仅是为了了解故事,明白道理。寓言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依托文本,多维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如教学《鹬蚌相争》时,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分段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力求用简练的语句进行表达,同时思考每段都与题目有哪些联系,然后将简单的几句话连起来说一说,整体感知故事。之后,教师再引导:“你觉得读好哪些重点词语才能读好对话?”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去感受、去理解,有机地融朗读、感悟为一体。最后再通过言语实践的环节,将文本的语言予以转化,达到积累的目的,发展学生的语言,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在尽情地读与演中体会鲜明的艺术形象;在个性的读与说中探寻寓言的价值核心;在智慧的说与写中连接寓言与生活的通道。

寓言故事能流传至今,除了它语言简练、内涵深刻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潜藏着深厚的文化背景。教师在加强文字训练和积累的同时,还要善于指引学生感知寓言文体,传承传统文化。《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是大臣用来劝诫君王的一则故事。在课堂上,当学生充分感知了故事后,我适时引入了原文,并帮助学生读通古文。学生在古今对照的形式下进一步感受到了传统语言的精妙所在,理解了寓言的价值存在,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也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寓言的成语有哪些范文第3篇

1、 内容及编排

本教材从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专题;多彩的秋天;学校生活爱祖国;怎样看问题、想问题;友好相处、团结协作;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热爱科学。每组课文包括导语、识字、4-5篇课文及 “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形式多样,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

2、 教材特点

⑴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每一组教材均以“导语”的形式点明专题,识字课、课文以及“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展示台等内容都围绕着本组的专题安排。

⑵识字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识字课的内容围绕本组的专题,而且形式多样。有的描写秋天美丽景色、反映学校生活和引导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词语,有的表达爱国之情的三字经,有讲思想方法、给人启迪的成语,有提倡团结合作的,有教学生怎样做人的对联,还有反映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拍手歌。

⑶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具有时代感,贴近儿童生活。本册教科书与九年义务教育同册教材相比,大幅度地更新了课文,更新率达50%。课文体裁多样。童话、寓言、诗歌、散文、故事、科普文章以及日记等应有尽有,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⑷课后练习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着眼于积累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⑸突破传统教材的呈现方式,增强亲和力。编写角度由服务于教师的教转向服务于学生的学。教材的呈现方式,有利于学生发现、探究。 “语文园地”里设有“展示台”一栏,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和才能的机会。

⑹教材内容具有开放性和弹性。

本册教材规定了识字量认识450个,但同时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认字,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多认字,超过规定的识字量。在识字方面,每课要求认识的字体现基本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多认。

二、学习目标:

1、 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2、认识450个字,会写35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不作字形分析,不要求书写。要求会写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养成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 会使用音序查字法,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4、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断。

5、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

6、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学习使用句号、问号和叹号。

8、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和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9、对写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了解日记的格式,学习写日记。

三、 教学措施

这册教科书是以专题形式编排的,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各项训练也都围绕专题设计的,所以备课时胸中要有全局。我们领会“语文首先是一种文化”这种编排理念,要在通读全册的基础上,一组一组地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每组教材围绕哪个专题,有哪些内容,有哪些要求,重点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习惯,怎样进行教学设计,在体现自主、合作学习上有哪些措施,什么时候布置学生进行哪些学习准备,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备课时胸中要有全局,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做到既符合教材编写意图,又不拘泥于教材,使教学充满活力。

1、采用多种形式的见面活动,增加学生与生字的接触机会,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

2、在写字教学中力求做到指导要细,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同时应把培养兴趣与提高书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寓言的成语有哪些范文第4篇

笔者将“课标版”必修2的探究梳理:《成语:中国文化的微缩景观》与必修3的名著导读:《红楼梦》两个专题加以整合,指导学生梳理探究。

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找出《红楼梦》中的成语50个,并注明章回目录。

2.每一小组书面写出2~3个“红楼”成语故事。(以上准备在一周前布置下去)

二、导入

在清代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开坛不讲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也有人将《红楼梦》说成是一部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些评价体现了《红楼梦》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的卓越成就,“百科”指《红楼梦》的艺术价值涉及到文学、绘画、书法、药理、饮食、娱乐、礼仪服饰、建筑设计、人际交往、处世态度、人物情趣、人文精神等。你所找的成语包含这些内容了吗?

三、梳理整合

1.分组展示预习成果;

2.每组选代表讲述“红楼”成语故事;

3.各组将自己的成语按照导语中所提到的内容分类。

示例:

雕梁画栋——建筑设计;彩绣辉煌——服饰打扮;悬灯结彩——礼仪形式;斗鸡走马——娱乐游戏;寄人篱下——人情世态。

4.各组将自己的成语再按照教材中所说的“成语的五大来源”分类:

(一)神话传说;(二)寓言故事;(三)历史故事;(四)文人作品;(五)外来文化。

示例:

女娲补天——神话传说;钟鸣鼎食——历史故事;顾盼神飞——文人作品;孽根祸胎——外来文化。

小结:汉语成语深植于中华文化,从上古神话到外来文化;从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宗教历史到文学艺术、宫室建筑、饮食起居;从政治军事、伦理道德、思想观念到典章制度、礼俗礼仪、服饰乐律等等,纵横千里,包罗万象。体现了方方面面的文化现象,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信息,是汉语宝库中的精华。同学们要热爱传统文化,学好汉语成语,努力探究其中所包含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

四、科学探究

(一)探究成语与中华文化之关系

1.袁行霈教授说:中国文化体现了强烈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在汉语成语中有体现吗?试找几例说明。(小组讨论,代表发言交流,作好记录)

示例:

体现儒家进步思想的成语有:

大义灭亲;当仁不让;自强不息;见义勇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表明儒家文化中人的品德修养的:

哀今勿喜;不夷不思;恭而有礼;观过知仁;见贤思齐;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闪耀着哲学内涵和人文品质的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小结:《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华文化很早就关注“人文”一词,并将人文与天文置于同等地位,可见其对人文的重视程度。汉语成语是我国文化人文精神的微型缩影。

2.中华民族是个乐群尚和的民族,能体现这种精神的成语有哪些?请列举几例加以探讨。(小组讨论,代表交流)

点拨:“和”的本义是声音相应,引申为和谐、和平、和畅、中和、融和、祥和等意义。

示例:

古代经典中能体现祥和、融和意义的成语比比皆是。

“抱阳负阴,冲气为和”,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是说阴阳相合,万物融合。

“文质彬彬”,出自《论语》,是孔子要求做人要兼顾文和质两方面的和谐,才称得上君子。

“天人合一”更包含着人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画外音: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天上飞的鸟,水里游的鱼,都是人类生存的伙伴。人类虽然是万物之灵,但不要做大自然的掠夺者。不仅如此,还应当在心灵上和大自然相通,从大自然中体悟人生的真谛,进而达到内心的和谐。不仅人与自然要和谐,人与人也要和睦相处,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平衡。)

“三跪九叩”是古代君臣朝堂上的和谐。

“夫贵妻荣”“光宗耀祖”“父慈子孝”“承欢膝下”“兄友弟恭”“夫唱妇随”“伉俪情深”“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白头偕老”“比翼齐飞”“鸾凤和鸣”是父子、兄弟、夫妻之间的和气、和谐、和睦。

“尊师重道”“金榜题名”“学而优则仕”“程门立雪”“皓首穷经”“熟读精思”“循序渐进”“融会贯通”“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学相长”等成语,从多个角度印证了老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之间的和谐共处的关系。

小到家庭,大到国家、名族,都是群,而群就是公。《礼记》中的成语“天下为公”,已成至理名言。成语“敬业乐群”,很能代表中华文化的特点。荀子阐发孟子的人伦说,提出“群居和一”,以作为人类生活的准则。

小结:阴阳相和,中庸之道,既是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也是中国文化的审美标准。追求和平,热爱和平,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但“和”是有原则的,“君子和而不同”就是规定不能随意苟同,随声附和。尤其是今天,更要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竞争,通过竞争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以达到和的境地。

(二)探究成语的使用特点(分组讨论,展示交流)

1.探究成语的特点

结构固定、意义完整、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

2.明确成语运用的误区

①望文生义;②褒贬失当;③搭配不当;④张冠李戴;⑤重复累赘;⑥谦敬错位;⑦自相矛盾;⑧不合语境。

3.注意使用事项

①正确诵读,正确书写,不拆解成语;

②辨析意义,辨明语境,辨清语体,恰当使用;

③辨析情感,分清对象,掌握轻重,弄清语法功能,得体使用。

五、课堂小结

寓言的成语有哪些范文第5篇

关键词:寓言;符号;产品隐喻;设计

庄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哲学 家,他通过寓言来表达他那瑰奇万状的哲学思想,使我们仿佛邀游于哲学的幻境之中。庄子认为对“道”的叙述不能是直接的,是不能用具体的言语来讲授的。因此,他采用了寓言的形式来传“道”。庄子采用的寓言体裁与产品隐喻设计有怎样的联系,这个过程又对产品隐喻设计有哪些启示,这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1 以“寓”说“道”

1.1 比喻功能

从文学的表现形式来看,寓言应当是从比喻 发展 而来的。为了申明自己的观点,驳斥异说,往往采取浅近易懂、生动有趣的事物来进行比喻,以说明比较复杂的问题。后来,简单的比喻不足以说明问题。于是出现了以短小的故事来“指事类情”,这就是寓言。

1.2 联想功能

庄子的寓言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其寓言或取材于神话故事,或取材于 历史 传说,或随手拈来幻想虚构,无不得手应心。庄子行文的目的是要读者自己透过寓言故事本身,去体会、联想故事中蕴含着的“道”。庄子没有采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正面“直言”,但是读者仍然可以通过寓言故事的感染,领会到其中所含的寓意。

2 寓言与产品设计隐喻

2.1 产品设计隐喻的定义

《辞海》中是这样对隐喻下定义的。隐喻是比喻的一种,它的本体与喻体的关系,比起明喻更为紧密。明喻在形式上只是相类的关系,隐喻在形式上却是相合的关系,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

产品隐喻设计是依据人们更为熟悉或更为简单具象的定义模型,来表达我们所不熟悉或者复杂抽象的事物。在产品设计中,通过隐喻手法的运用可以使产品以不同的面貌呈现出来。

2.2 寓言与产品设计隐喻的共同点

首先,它们都是间接地去表达作者的想法。庄子认为“道”是不能用直白的语言生硬的表达的,正如庄子给寓言所作的定义中所说的,“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子己为非之”,由于每个人对于文字的理解都不尽相同,所以就会造成意义传达上的误解,这样的话,人们对庄子所要表达的“道”就有可能产生曲解;产品隐喻是用来让人们通过对已知事物的认识来理解未知事物的。在这个过程之中,如果生硬地使用一些定义性很强的词语和符号来表达,势必就会造成接收方的不理解,甚至是误解。

其次,它们都是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因为寓言和隐喻都是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意图,所以作者势必就要借助一种途径来实现这一目的。按照表达的需要,两者都是要将复杂、抽象和陌生的概念或形象通过简单、生动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喻体在这里就充当了桥梁的角色,把本体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概念巧妙地连接起来。寓言将哲学思想(本体)通过神话故事(喻体)表达出来,它是在用“事”传“道”;产品隐喻将理念(本体)通过形态(喻体)表达出来。它是在借“物”传“情”。

再次,它们产生的基础都是一样的。寓言和产品隐喻的产生以及能够产生预期的作用,全依赖于人们的感知。寓言和隐喻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在广泛的范围之内有了对事和物的共同认可。在这种事和物出现在其他场合的时候,人们将其感知,进而进行联想,思考得出隐藏在事和物表面之下的思想和理念。

2.3 产品设计隐喻产生的基础

首先,它源于人的感知。感知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反应。人在感知长期过程中积累了感知经验,人的感知经验中包含客体的信息和人们过去的知识经验。观察者的全部经验包括他的信仰、偏见、记忆、爱好以及想象、理解。

其次,隐喻是在人感知的基础上发展的。对于产品设计师来说,带有某种主观和客观的感觉和表现意识、个人思维的背景、知识的蕴涵量和思维,掌握一定的技术和技巧,在设计中会自觉和不自觉地运用多种多样的产品符号(形态),隐喻一定的文化内涵。用隐喻来强调社会文化以及使用者个人的文化要求,通过这种方式使产品成为“意义深远的产品”。对于某些使用者来说,面对一定的隐喻符号,看到其表象,可能不懂其所隐喻的意义。所以设计者要把握使用者的认知水平,把我能为人所理解的尺度,使符号真正起到传到信息的作用。有效的隐喻,往往“活”在话语中或语言行为中。隐喻在一定文化环境的基础上发生作用,具有传承和文脉的特性,并有其源流、有其发展和延伸。在不同的时期,产品的隐喻会有其“变形”和“微差”,但仍存在着原形的基本特征。

2.4 产品设计隐喻的符号属性

人对于隐喻以及语意的感知是通过符号来进行。隐喻的产生都依赖于符号,正是使用符号的能力不仅仅使隐喻得以产生,而且使产品语意得以传递和延续。卡西尔指出,所有文化(隐喻)形式都具有赋予形式的力量,而这样的力量恰恰是通过符号这个中介物实现的。

首先。从隐喻含义的角度看符号,符号可以看作是隐喻含义各种形式之间进行沟通的中介工具,而从符号的角度看隐喻,那么语意则是符号的母体,如果不了解语意就无从获得符号。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符号都是人构建出来代表人群对 自然 的理解,作为与自己或其他人群沟通的中介物。

其次,从产品设计中隐喻的表达方式来看,产品的符号是繁多和复杂的,所承载的信息是丰富的。产品在使用中给人们的启示不仅仅局限于对含义或使用方式的引导作用,它同时也向消费者暗示着设计师对美的追求,暗示着产品的品质和格调。这也就是符号学理论中所说的所指。

实际上产品的暗示意,即由产品的形象和使用方式间接地说明了产品内容本身以外的东西,它所反映的通常是文化内涵、意象、心理感觉,价值取向等较高层次的信息,就是隐喻。隐喻作为一种设计的手法,在设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借助隐喻,产品的灵魂将由产品本身存留下来。设计师对世界的认识、人类思维的特性、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都会呈现在隐喻之中。

3 产品隐喻设计所遵循的原则

产品设计师通过隐喻的表达方式使产品成为“自名之物”。要使设计的产品在隐喻方面有一定的内涵。我们在进行产品隐喻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3.1 目的性

设置隐喻应符合产品的功能和目的。要使产品承载的符号具有清晰的识别性,使它的形式明确地表现出产品的功能、操作方式。这样做可以避免使用者由于隐喻语意产生的表达障碍而不知所措,进而让使用者在一开始接触产品的时候就能识别出它的功能何在。无需通过长时间的学习才可以掌握产品的使用方 法。亦如庄子的寓言一定要明确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想给读者怎样的启示,进而根据自己的目的来选合适的喻体来进行说理。否则就会产生误会。

3.2 心理性

隐喻的传达方式应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特征。在隐喻语意的传达过程中。不同的主体,设计师、生产者和使用者对产品的解读程度和理解的方向不是完全一致的,这就造成语意的表达和语意的理解之间的错位。设计师必须准确地把握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的特征和行为习惯,并以此作为基础来进行产品设计。庄子通过寓言来向人们阐述思想的过程同产品设计师通过隐喻的方式来向使用者传达设计理念是一致的。两者都需要考虑到传达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受者顺利地、欣然地的接受信息。

3.3 文化性

隐喻的设计应符合特定地域人群的民俗文化。设计与其所在的民族的 历史 文化、观念、审美思维等方面的因素密不可分。产品隐喻设计不能与地域、宗教信仰、风土民俗相抵触,以免消费者在观念上无法接受或是在接触和使用的过程中对设计理念产生误解。小到对同一种颜色理解的不一致,大到种族之间存在的分歧,都是我们需要在进行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加以考虑和斟酌的。

3.4 积极性

隐喻的内容应传达积极的语意信息。设计虽然立足于服务人类自身,以人类自身的可持续 发展 为目的。但是,作为一名高素质、高修养的设计师,必须把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通过自己的设计作品传达给消费者,传达积极向上的产品语意信息,避免有害的,不健康的、消极的信息的传播。从某种程度上说,设计师身上肩负着不仅仅是为人类提供优质产品的责任,更是肩负着一种社会使命。

寓言的成语有哪些范文第6篇

将阅读纳入日常教学

作为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将“全阅读”纳入常规教学体系。

首先,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安排加入与“阅读”相关的教学内容,这个环节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开始,也可放在最后一个流程体现,根据学科的不同,由学科组研究后,进行统一的安排。如在《鹬蚌相争》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教师增加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曾经,燕国大夫苏代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后,赵王就打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这个故事就是《鹬蚌相争》,它出自《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这部著作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我们来欣赏一下原文。

教师出示: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二》

曝(pù):晒太阳。箝(qián):夹住。喙(huì):鸟的嘴巴。禽:同“擒”,捉获。

1.生读这篇文言文。

2.在故事中,谁就像鹬和蚌,谁成了渔翁?

3. 这篇文言文共有几句话?联系课文看看,有什么发现?

4.师读文言文的句子,生读对应的段落。

其次,教师每天都要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阅读作业。如教师在《公倍数和公约数》的教学后,设计相关的阅读作业:①课外阅读《韩信点兵》的故事;②思考:韩信是怎样算出这队士兵最少有多少人的;③关注: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最小公倍数的知识来解决。

第三,学校将每周五定为阅读日。各班学生在教师的陪伴下,每周五中午进行1小时的课外阅读。阅读内容根据周五中午值班教师任教学科来定,比如,语文老师带班,就进行文学作品的共读;数学老师带班,则共读数学历史故事、数学家的故事、数理形成的故事等。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的差异,可以采用纸质阅读、网络阅读、视频阅读等形式。如阅读《西游记》,低段学生会和教师一起观看动画片和绘本;中段则进行纸质简缩版的阅读;高年级学生则和教师一起阅读原著。

每学期,学校组织学科组长制订一次师生共读计划,每周的阅读内容和形式也由各年级学科组统一。师生共读既有教师的指导教案,还有教师预设的阅读提问以及学生的阅读问题单。

阅读日,所有学科都不能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但必须有一项纸质阅读作业,并且通过“家校通”告知家长,以亲子阅读的形式完成。

第四,在大课间活动中增加“儿童阅读操”。教师把古诗词的阅读编排成儿童喜爱的“唱诗”活动,加入体育、舞蹈的元素形成一套集诵读记忆与体育锻炼和艺术审美于一体的“阅读操”,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把“全阅读”理念通过外显的形式传达出来。

以活动来推动学生的阅读

要使小学生养成自主的阅读习惯,就必须让他们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把小学生喜欢的多项动手、动口的阅读活动纳入校本节日――全阅读节中。一般来说,阅读节为期一个月,每学期开展一次,每次一个主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阅读的兴奋点,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以成语为主题的阅读节包括成语书写大比拼、成语故事PK、成语表演大舞台、成语绘画大展示、好书交换、与作家对话、读书主题中队会等活动。

阅读节提倡全员阅读、全过程阅读。除了以学生为主体来呈现活动以外,我们还以教师为主体来呈现活动――汉语文意象主题阅读教学周。我校现有校本教材《汉语文意象主题阅读》13册,分别是《梅》、《兰》、《竹》、《菊》、《莲》、《松》、《柳》、《月》、《舟》、《马》、《蝶》、《江南》、《塞北》。这些教材分低、中、高段进行编写,每学期的主题阅读教学月中,全校所有的语文教师都会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课堂教学,并有一天的集中展示。在集中展示日,邀请家长代表进行观摩,课毕,把相关主题的课外阅读任务布置给学生和家长,以保障学生后续的自主阅读。

考级评价帮助学生保持阅读兴趣

对小学生来说,阅读是一项“软性”作业,如何保持孩子的阅读兴趣成为学校评价的出发点。为此,我们制订阅读考级评价方案考查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

考级内容分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两部分,必读书目来自学校编写的《阅读手册》,推荐书目是校本教材中的部分推荐书目。考级范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及建议阅读书目。②《星级阅读手册》中的必读书目。③校本教材《全阅读》的内容。

考级形式分书面考查和口头考查,一二年级面试,面试内容为必背古诗的背诵和必读书目的相关内容问答。面试由各年级组组长牵头负责,在一周内完成年级内5个班全部学生的评价。评委组由年级内所有语文教师组成,在这一周,该年级的课表会做相应调整,年级内部调整后报备教学处即可。学生面试时,以抽签的形式确定自己汇报的内容,抽两首古诗和一本童话。命题内容分两个部分,一是诗歌的背诵,二是童话章节的复述或回答教师提出的与童话内容相关的问题。三到六年级笔试,笔试内容包括读书摘抄20段和完成试卷,试卷内容分文学常识和阅读理解,难度不大,因为考级本身不是目的,促进儿童阅读,保护阅读兴趣才是根本。合格者发给相应级别的考级卡,力争100%的通过率。

阅读等级评价分10个等级,6年内的十级考评从量上保证了课标提出的140万字的阅读量,而操作的过程则比较简单,注重学生阅读的过程,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循环评价中获得奖励和提升。对一些阅读速度慢的学生,我们会通过改变考试频率的方法,让他通过保底数量的阅读,获得十级的证书,使其保持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实际上,教师和家长是非常宝贵的阅读资源,今后,我们将深入开展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等系列活动。此外,我们将通过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公共图书馆的共建,进一步扩大阅读资源,形成学校、社区、馆群等共同为儿童阅读提供保障的立体化网络。

寓言的成语有哪些范文第7篇

关键词:链接 优化 观察 交际 创新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业设计要善于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源泉,形式贴进学生的实际,充满生活气息,使作业成为学生生活的向导。“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读着《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些文字,我豁然开朗,如浴春风,开始尝试设计一些链接生活的实践性作业,并巧妙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活他们的发散思维,让他们在不经意间能情趣盎然地完成作业训练。

与生活链接的作业设计,摆脱了长期以来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窘境。它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发展智能,形成技能;而且实践性质的练习可以使学生具体地感受到知识的价值、运用的乐趣,从而强化学习的动机,激发学习的热情。

那么如何链接生活,优化作业设计呢?现结合本人的实践与尝试,浅谈一些想法和思考。

一、“动动眼”,设计观察类作业

观察是有效的语文积累,学生往往会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可结合语文教学布置一些观察类的作业。

(一)看一看,分一分。如在教学《做一片美丽的叶子》这课前,可以先留一项预习作业,请学生到大自然去看一看,认识不同的树木,搜集一些树叶,知道它的读法和写法,告诉学生第二天要选一名“认字大王”。在学习《做一片美丽的叶子》一课后,学生们在课堂上认识了很多树叶,并在课后练习中学会将树叶分类,并懂得了感恩,懂得了要保护树木。为了培养学生分类的实践能力,可以留这样的作业:请学生回家后,把家里的商品分类写出来,看谁分得好、写得多。这样的作业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且无形中又增加了学生的识字量。语文学习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这样的作业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其语文能力。

(二)逛一逛,游一游。在学完《我爱你,中国》后,我设计了寻访家乡特产和旅游胜地的回家作业。先用亲切自豪的语言导入:“我们的家乡在仪征,咱们家乡的物产可丰富了,有( ),有( ),有( )……还有( )。家乡的旅游胜地也不少,有( ),有( ),有( )……还有( )。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吗?你能向来我们仪征旅游的客人详细介绍一下吗?请小朋友去寻访仪征特产和旅游胜地。”于是,学生们纷纷利用双休日时间,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走出校门,深入社区,走进大街小巷,走进各家特产商店,走进农贸市场,走向铜山,走向“扬州第一山水名镇”――登月湖,走向捺山“绿扬春”……这样的“动眼”观察作业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能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感悟到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点滴含生活的真谛。

二、“动动口”,设计交际类作业

“眼见”是基础,表达是升华。在要求学生“动眼”的同时,还可以布置以“读、说、背、演”等形式为主的交际作业,让学生把对生活的感受转化为内心的真情表露,锻炼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一)读一读。学完一些很有诗意的美文或具有朗诵价值的课文,如《让我们荡起双桨》、《老师,您好》、《秋天》……我总是让学生回家美美地读给父母或亲戚朋友听,并让其家人打上星级。这样,爱诵读的学生把朗读作业作为展现自我的载体,会读得越来越起劲,越来越棒。不太爱朗读的学生在“星级”的刺激下也会尝试着读一读,从而会享受到意想不到的乐趣。另外,我还会顺应课文的情感流向,顺应课堂的流程进展,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书籍,让学生课后读一读。如学生在学完古诗《所见》,拓展读一读《四时田园杂兴》;学习完《哪吒闹海》,拓展读一读《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像这种情感上顺势延伸的拓展阅读训练,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可谓一箭双雕。

(二)说一说。有些课文故事性较强,很适合学生讲述或复述。比如《狐狸和乌鸦》、《寓言故事》、《小稻秧脱险记》、《嫦娥奔月》……我就让孩子把故事复述给家人听。孩子绘声绘色地讲述,不但重温了课文的内容,而且锻炼了胆魄,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有的课文语言比较有规律,学生非常喜欢读,并且他们能找到许多模仿的题材,就可以设计一些仿说作业,来提炼语言素材,积累语言精华。如学了《水乡歌》一课后,我布置了仿说作业,让学生说一说这样的诗歌,歌颂幸福生活。很多学生就会研究起诗歌来。这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和延伸,它不仅是“温故”的过程,也是“知新”的渠道,更是“创新”的途径。教师应设计与生活相链接的作业形式,使学生的视野由课本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让他们在自主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的作业中体现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能力,生成语文的素养。

参考文献:

[1]肖百川主编 《名师作业设计经验》教育科学出版社

寓言的成语有哪些范文第8篇

一、承上启下、过渡性导入。为了使章节知识点之间紧密连接,上下衔接自然,应用承上启下、过渡性的导语。例如,中国人口众多,人口、资源、环境形式严峻,那么,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我国应该采取什么政策?实施什么战略?由此得出应该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那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呢?用这种方式导入新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样的导语是章、节知识点上下衔接紧密自然,顺利成章的过渡到新知识,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一定会显著提高。

二、情景导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指导下的思想品德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学生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情感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景有关,而生动感人的情景又能增强学生的内心体验,引起学生的愉快情绪。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设法使学生在愉快中领悟知识,在激情中接受教育。我们在上新课前,总是根据教学内容有意创设情景,让学生沉浸在教学所需的课堂氛围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如在讲“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时,播发歌曲《大中国》,那优美、流畅、豪气十足的旋律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同学们情不自禁的唱起来,歌声渲染气氛,激发感情,为顺利讲授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寓言故事导入。也就是根据课程需要,运用历史典故、名人轶事、成语、寓言等方面的素材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容易给学生以启迪,同时又能起到开阔视野、拓宽知识的作用,从而使教师讲课更生动、形象;学生学习更轻松增趣、易于接受与记忆。例如在讲“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这一框题时,讲述一个故事:古代有一个人。他不知道鸭蛋从何而来,别人告诉他是鸭子生下来的。一天他吃到了成鸭蛋,便赶快向人说:你知道成鸭蛋是什么生的吗?我告诉你那是咸鸭子生的。同学们一听就笑了,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此时告诉学生这个人不考虑外因,单纯从鸭蛋的内因去考虑,所以认为成鸭蛋是由咸鸭子生的,因此闹出了笑话,所以我们决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四、漫画导入。漫画具有诙谐、幽默的特点,同时它针贬时弊。用于政治课教学的话,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尝试用漫画来导入正题。例如在讲“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时,首先出示了“存在即被感知”的漫画,漫画的大意是:英国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正在向他的学生讲授“存在即被感知”这一命题。谁知他的学生反而问贝克莱:你的生身父母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呢?贝克莱说,该死。这正是我所不能回答的!漫画形象地揭示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愚蠢可笑。所以,当这幅幽默生动的漫画一出现时,学生即刻兴趣盎然,议论纷纷,教师趁势推导:贝克莱还用得着上街买牛奶、面包吗?他只需闭上眼睛感知一下,牛奶和面包就会从天而降。此时学生哈哈大笑,在笑声中悟出唯心主义的荒谬。而教师适时导入:唯心主义是荒谬的,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什么?与唯物主义的根本分歧又有哪些呢……

五、设疑导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便掌握知识,增长才干,提高觉悟。在运用悬念导入新课时,应根据课堂讲述的内容,设计有关的问题向学生提出,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发学生思维,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人,是否仅仅是幸运?通过讨论得出,任何个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需要依靠个人的努力,同时也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

所谓导之有法,导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再好的导入方法,如果反反复复,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不但起不到启思激趣的作用,反而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俗话说“好菜连吃三天遭人厌,好戏连看三天令人烦”。所以在实际的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温故知新,用前面所学的内容引入新课:引用名人名言、格语引入新课;甚至可以采用一些与理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相结合的形式,提高学生兴趣,引入新的教学内容……但在充分运用各种导入方法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导入的题材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设计导入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而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导入方法要简明扼要。尽可能用少量的语言说明课题要学习的内容、意义和要求。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的思路带入一个新的知识环境中,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产生认识上的需要。

第二,要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启发性。导入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新教材。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