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顾炎武的名言

顾炎武的名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顾炎武的名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顾炎武的名言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地方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 人文气质 “走近顾炎武

新课标实施至今已经超过十个年头,在这期间,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讨论与认同始终贯穿其中。虽然在语文学界提倡人文性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作为一个高中语文教师,我有感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深刻感受到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滑向应试化、机械化、工具化的深渊。如何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主义的关怀是每个语文教师不得不直面和思考的课题。

我的家乡昆山是一座充满灵秀气息的江南水乡城市,这里物产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千年古镇周庄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息。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昆山人,我工作、生活在这里,热爱昆山文化,熟悉昆山的教育现状,渴望对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做出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并把它们渗透到教学中,以此提升语文课堂的人文气质,使学生在文化的濡染和熏陶中吸收知识,传承文化,培养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一、活动设计

(一)实施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指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阅读评价、撰写文章等一系列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教学活动。综合性教学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指出:“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恰当地开展综合性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以此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个性精神,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二)活动预期目标

1.从社会历史发展的眼光理性、辩证地评价顾炎武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了解顾炎武“经世致用”的哲学思想,评价他的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发展的现实指导意义。

2.在调查研究和交流展示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和专题研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家乡文化建设的珍视,在生活学习中以实际行动来保卫地方传统文化建设。

(三)资料链接

1.人物介绍:顾炎武(公元1613——1682),江苏昆山人,是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

2.酬王处士九月见怀之作(2008年北京卷诗歌鉴赏)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3.亭林先生神道表清全祖望(南通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略

4.《昆山文史选集》、《昆山县志》、《昆山礼赞》、《三贤诗文精编选》、《传是楼集》等图书馆藏资料。

(四)活动步骤

第一阶段:在老师的指导和带领下,分小组前往昆山亭林公园顾炎武纪念馆实地考查,赴昆山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利用网络查找顾炎武生平及著述的相关资料。

第二阶段:学生根据研究调查情况对顾炎武生平事迹或著述文章写调查总结。

第三阶段:各组进行评价、展示和交流,并举行研讨会,汇报交流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老师对优秀的研究成果给予肯定,对一些富有启发的有意义的研究成果进行后续调查并总结评价。

二、分析评价

地方文化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怎样把它潜在的文化价值发挥到最大化,在本次综合教学实践活动中,地方文化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承担怎样的角色,如何评价地方文化在提升语文教学人文气质中起到的作用,怎样通过了解地方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这些问题是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并深入思考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在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充分认识文化继承与创新的重要性,把对地方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在阅读和鉴赏中,引导学生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①

(一)深入了解地方文化先贤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顾炎武的名言范文第2篇

立足一个基点

“一个基点”指《〈论语〉选读》教材的基本思想。

理解教材选段的基本思想是《论语》阅读题考查的出发点,同学们应非常准确地把握以下思想:为政以德、爱人、克己复礼、正名、尊尊亲亲、知其不可而为之、安贫乐道、周而不比、以友辅仁、有教无类、举一反三、因材施教、述而不作、用行舍藏、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并能辩证看待这些思想,对它们拥有自己的理解。

同时,应熟悉并精确辨别德治与法治、仁与礼、爱人与兼爱、义与利、文与质、中庸之道与折中主义、知其不可而为之与知其不可而安之、中和与斗争、谦让与进取、用世与功利、入世与出世等思想的异同。

拓展两个维度

“两个维度”指命题的两个方向:一是常规题型,二是拓展题型。

(一)常规题型

《论语》阅读题的常规命题形式有三种:鉴赏《论语》的文学艺术性、评析《论语》的重要思想、多元理解《论语》的重要章句。

1. 鉴赏《论语》的文学艺术性

例1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 请寻找、概括本段出现的成语。

(2) 前人评价本段文字“辞气滂沛”,请分析形成这一表达效果的原因。

《论语》章句虽然简短,但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所以,阅读《论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哲理之美,还能感受到文学艺术之美。节选内容之所以“辞气滂沛”,就在于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和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1)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大动干戈、祸起萧墙(2个即可)

(2)①孔子说理严密,义正词严;②采用立论、驳论兼施的论证方式;③采用对偶、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气势。

2. 评析《论语》的重要思想

例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能代表儒家思想。《论语》是他思想的精华,自然也就传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不管他要说什么东西,其最终目的就是教人们一定要仁慈,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一定要把自己的右脸伸过去,只有这样才显得仁慈。

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仁”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例2是2011年高考语文参考卷的题目,看起来难度较低,但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评析《论语》的重要思想”这一题型的命题方式和考查侧重点。《论语》题考查的重点依旧是《论语》(或孔子、儒家)的基本思想,这再次体现了前文所述“一个基点”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不正确。儒家认为仁者爱人,但主张“以直报怨”,而不是以德报怨。

3. 多元理解《论语》的重要章句

例3阅读下面三则《论语》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材料二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材料三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1) 上述材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人生态度?

(2) 对材料一中的“贾”有两种解释,一是“同‘价’,价格”;一是“商人,商贾”。根据材料,你认为哪种解释更合理?请说明理由。

《论语》所录章句,由于年代久远,后人理解多有不同。在辨析这些不同理解的过程中,能很好地体现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参考答案:(1) 积极入世,追求建功立业。

(2) 解释为“商人”更合理。根据材料二、三以及孔子生平可知,孔子一生都在积极寻找能够任用他、实践他的政治理想的统治者,恰如一件好商品寻找一个好买主。如果解释为“价格”,就只能把孔子的这一行为理解为对自己可能出任的职务挑三拣四,这不符合孔子的实际情况。(持相反意见,论述言之成理亦可)

(二)拓展题型

拓展题型有两大考查方向,一是横向对比,要求将《论语》体现的儒家思想与诸子百家思想进行对比;二是纵向延伸,考查后人对《论语》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1. 横向对比题

由于新课程改革后第一年(2009年)的高考语文参考卷考查了《论语》思想与诸子百家思想的对比,为防止猜题,2009年和2010年的高考卷似有意回避这类题型,但这并不代表这类题型就此偏废。同学们在复习时应有意识地多接触、收集一些对诸子百家思想的评述材料,这既是解答《论语》阅读题的需要,也是提升自己思维、思想水平的需要。

例4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现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 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

(2) 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本题为2009年高考语文参考卷试题。试题材料节选自教材,缺少阅读材料常有的事理关联性,其中缺失的关联需由同学们根据平日积累来理解。如果对教材不熟,则无法从中提炼正确的思想,对其思想的评述也就缺乏根基,没有说服力。材料中孔子的话“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体现了“改革社会”“积极入世”的思想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而桀溺所持的是“知其不可而安之”的道家思想。

参考答案:(1) 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 赞成孔子的观点。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将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将永远存在,“为之”才有解决问题的希望。(答“赞成桀溺的观点”,言之有理亦可)

2. 纵向延伸题

《论语》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因而,结合后人对《论语》思想的批判、继承与发展来考查同学们对《论语》思想的理解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比如,2010年浙江卷的《论语》阅读题便引用了欧阳修的言论。

备战2011年的《论语》阅读题,大家可以结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关注汉代儒学、宋学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关注明清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人对孔子思想的批判,努力开阔视野,以备不时之需。

例5明代思想家李贽向以“刺儒批孔”闻名,但他的思想仍旧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孔子思想的影响。他谈及个人修行时说:“能下人,故心虚;其心虚,故所取广;所取广,故其人愈高。”李贽的这种修行观、学习观在《论语》中也有所表述,请写出《论语》中的相关内容,并简要评述。

分析李贽所言,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个人要学有所成,必须广泛汲取各种学识;要广泛学习各种知识,必须虚心,尊重授学者。《论语》中论及这个内容的材料主要有: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成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典故“子入太庙,每事问”。这些材料虽然在教材的必考篇目之外,但都属于常见的名言事例,同学们应该是不会陌生的。至于第二问“简要评述”材料观点,开放性较强,只要说明为什么必须“广取”才能“愈高”,以及为什么“虚心”才能“广取”即可。

参考答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子入太庙,每事问”。

李贽的话以及《论语》的相关材料均表达了“谦受益”的观点。一个人,只有虚心,才能广泛学习;只有经过广泛学习,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成就自己的学术高度。恰如建筑,欲求楼台之高,先得求墙脚之深之广。一个人如果没有谦虚之心,那么,一来自己不愿学,二来别人不愿教,是永远无法获得真才实学的。可以说,虚心是求知的根基。

【牛刀小试】

1. 阅读《论语》《韩非子》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论语》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

王良爱马,越王勾践爱人,为战与驰。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

――《韩非子・备内》

利之所在民归之,名之所彰士死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和韩非子的价值观。

(2) 你赞成谁的价值观?为什么?

2. 清代学者刘开曾言:“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论语》中记录了孔子曾在教诲子路时表达过相同的意思,请写出该名句,并说明刘开、孔子提倡什么样的治学精神。

3.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 上述文字中,哪句话与《史记》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意思相同?

(2) 从对子贡的教诲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具有怎样的政治思想及处世思想?

4. 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顾炎武的修身治学观是否受到《论语》的影响?请简要评述。

【参考答案】

1. (1) 孔子肯定正当的求利,但主张以义为根本,反对见利忘义。

韩非子认为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关系是利害关系,驱动人们的行为的是利益,而非道德、感情等。

(2) 赞成孔子的价值观。孔子强调义与利的统一,既顾及人的趋利本性,又强调人应追求比利益更重要的东西,求利应以义为本。孔子的价值观比较辩证,践行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而践行韩非子“唯利是图”的观点,短期内虽然能极大地调动个人积极性,实现行为效果的最大化,但从长远看,它必将损害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

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刘开和孔子都提倡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在治学中,他们都反对不求甚解、不懂装懂的做法,因为这样不仅模糊了臆想和真知的界限,也使求学者丧失了求知的基础(求知,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无知),是求知乃至修身的大敌。只有实事求是,才是治学的正确态度,也是治学、修身的科学方法。

3. (1)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顾炎武的名言范文第3篇

在领导干部竞争上岗中,有些地方可能没有笔试和结构化面试答辩,而演讲成为唯一的考察形式。因此,考生必须重视演讲,善于演讲,提前构思并写出符合竞岗演讲内容,达到文情并茂要求的演讲稿,才能正确推介自己,也让评委和听众了解自己。如果演讲者能够善于引用、巧用、妙用、化用名言警句,显然有利于达到这样的目标。

并非所有

名言警句都适合

公选竞岗演讲是针对特定事项、特定听众,具有特定目的的演讲,一般只能以描述性语言自我陈述,不是像平时思想政治教育中那些演讲进行情感性教化,也不能像半结构化面试中的演讲进行论证性阐释。这样,竞岗演讲中引用名言警句,在内容和数量上就要受到一定限制,一些意义深邃、观点鲜明、语言朗朗上口、大众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却不大适合用于竞岗演讲。

公选竞岗演讲要善于引用名言警句,是由竞岗演讲特点决定的。从竞岗演讲时间上看,一般只有6—10分钟,给15分钟的很少,演讲稿的总字数有限,如能恰当地引用名言警句,就能化繁为简、节省时间。

从内容上看,公选竞岗演讲需要讲的内容较多,一般要从个人基本情况、本人的竞争优势、如果竞争成功后怎样工作,三个方面作介绍,没有充足时间全部用通俗的现实语言讲完,而引用义理高度浓缩,听众又易于理解的名言警句,则能借前贤之语表达自己的所思所为,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从竞岗演讲考察目的看,评委和听众可以从演讲中获得演讲者的基本文化素养等信息。演讲内容既体现了演讲者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思想境界、工作能力,也要反映演讲者的文化底蕴、表达能力。假如演讲者在引用合适的名言警句,自然会让人觉得竞争者的文化素养较高。而具有科举传统的中国,向来要求从政为官者要有良好的文化素养。

从竞岗演讲效果看,演讲者期待自己能够打动评委,感染听众,获得掌声,“设计制造”良好的现场效果。在包括竞岗演讲在内的各类演讲中,引用名言警句被公认为是能够产生吸引力、感染力的有效手段。从语言特征看,经常被引用的名言警句、诗词对联,多是对偶句排比句或四六字句,呈现了汉语双音节表达的音乐性美感,较易获得听众的听觉共鸣,进而为自己赢得加分的效果。

五种不同语境下

如何选用

选用哪些名言警句,不是依据名言警句价值的大小,而是要看是否和竞岗演讲想要表达的内容观点及思想情感具有高度关联。笔者自1999年机构改革以来,指导副厅级以下领导干部竞岗演讲 15年,认为竞岗演讲引用名言警句时需要注意五种语境条件。

表达自己参加竞岗的动机。竞岗演讲首先需要了解演讲者的竞职动机,评价演讲者的目的是为公还是为私、为民还是为己。所以,演讲者一般都应该先谈到自己的竞职动机。

如:“支撑我参加这次竞争上岗的信念,是启蒙思想家顾炎武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人推崇‘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爵’,鼓励人们为国建功立业。今天我参加竞争上岗,就是为了实现中国梦,寻找自己的最佳位置。”

表达自己的优势或条件。一般地说,参加竞岗的演讲者,都有了多年的工作经历,积累了较多的管理经验,具备了相当的工作能力,无不想介绍得全面、仔细、有针对性。但囿于时间限制和职位胜任要素,演讲者又不能巨细无遗。如果善于引用名言警句,演讲者无需冗言赘述,就达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比如:介绍自己能够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可引孔子的名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介绍自己能够正确认识官民(干群)关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时,可引唐太宗李世民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名言。介绍自己懂得团结的重要性,善于共事合作时,可引明儒吕坤的话:“举大事,动众情,必协众心而后济。不能尽协者,须以诚意格之,恳言入之,如不格不入,须委曲以求济事”;也可引世俗名言“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介绍自己能够牢记党的宗旨,坚持执政为民时,可引先秦管仲之语“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介绍自己能够发扬民主、从善如流、科学决策时,可引魏征之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或明人谢榛说过的“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介绍自己善于调查研究,了解民情民意时,可引总理曾经引用过的名言“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介绍自己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时,可引宋代胡瑗所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介绍自己能够依法办事、重视制度建设时,可引唐周昙的诗句“理国无难似理兵,兵家法令贵遵行”。

总之,演讲者介绍自己优势时只要抓住“人岗匹配”这把钥匙,在演讲稿中有意选用名言警句,就能够在海量的名言警句里找到自己需要的那几句。

表达自己竞争成功后的工作设想。当演讲时间在8分钟以上,如果没有明确规定,演讲者就不能不谈到自己竞职成功后的工作打算、履职设想。演讲者应在有限的几分钟内,清晰地说明自己竞争成功后如何保持领导品质,如何做好领导工作等问题。巧妙引用名言警句、诗词联语,有利于在很短时间内坦陈自己的心迹,展现自己的胸襟,让评委和听众透过名言警句了解演讲者的内心世界。

如:表示自己竞岗成功后还要加强学习,可引荀子《劝学》中的名言“学不可以已”;“君子之学美其身,小人之学为禽犊”;以及唐代文豪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惰。”表示自己竞岗成功后要爱党爱国,无私奉献,可引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表示自己竞岗成功后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时,可引郑板桥的名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表示自己竞岗成功后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可引先儒孟子的豪迈之语“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或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诗词名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表示自己竞岗成功后要立德修身、廉洁自律时,可引清人“一指之穴,能涸千里之河;一脔之味,能败十世之德”;或引用古代楹联“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务声华忘政本;养廉唯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养廉隅”。

表达自己参加竞岗的心态。在竞岗演讲中,不论组织上是否明确要求,演讲者都应当向评委和听众坦陈自己的心态。即使演讲者主观上渴望胜出,甚至充满了胜出的信心和把握,也得表现出有面对两种可能,接受最终结果的正确心态。表达这种有点矛盾但在这种场合又不得不说的复杂心情时,最恰当的语言,莫过于巧用化用古代的名言警句,它们能够把这种复杂矛盾的心情,以既可意会又可言传的形式传递给评委和听众。

笔者曾经向竞岗演讲者推荐过,一些颇能表达这种心态的名言警句,如:“我对这次竞争上岗的态度是:胜固可喜,败亦欣然,成败皆可,重在参与”;借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甚至还可以“仿造”古代名句,如笔者曾建议用“浮沉等闲事,进退两安然”,来表达自己参加竞岗的心态。

顾炎武的名言范文第4篇

现在的商学院,尤其EMBA模式,受到的质疑非常多,到底算不算“善的商业模式”?我想引用一句顾炎武先生的名言,“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保卫政权主要靠体制内人,但是保天下那就每个人都有责任,这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大家看到的商学院是一个表象,好像是名利场,似乎是商界名流和政界勾兑场所,其实把商学院看作“善模式”的话,真正意义代表中国商业文明的传承。前一段时间听金光涛先生演讲,他在《兴盛与危机》中提出:中国文明发展之所以滞后,因为商业文明几次兴起又被几次打破。就像鸡蛋从外边打破是生命沉陷,而从里面打破就是新生——中国商业文明每次总是从外边被打破,每次朝代更替都是商业文明破碎的过程。因此,我希望商学院成为延续商业文明的地方。

有些校友都批评我们,长江号称“最懂中国的商学院”,“最懂中国”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把中国所谓权贵资本主义搞得最明白,知道怎么进行权力和金钱勾兑呢?我们既要来源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商学院包括EMBA还是带正的能量。

对“善的商业模式”的简单理解,就是“勿以善小而不为”。我刚从英国回来,其中一位企业家跟我们交流,他女儿最近做了一件非常骄傲的事情,参加白血病儿童慈善拍卖。她女儿和郭广昌竞标一幅画,最后叫到150万。郭先生说非常佩服这位小女孩,这幅画请你让我买下,我送给你。他女儿说,郭叔叔你出150万,我们也出150万,然后我也接受你的礼物。这位企业家为他女儿的善举感到非常骄傲,我也非常感动。并不是每个15岁的女孩都能有这样的大手笔,善举应该从身边做起,比如在美国很流行的临终关怀、为盲人念电影等。如果每个人不但有力所能及的大手笔,也能有力所能及的小善举的话,这个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何谓“善的模式”?在中国,恐怕有些商业模式是“伪善”的。在商言商,商业不赚钱很困难,最佳的“善的商业模式”还是有利润的模式。凡是政府主导、靠政府补贴推动,看似好像为社会创造福利的行为,最后不是变形就是扭曲,往往走向崩溃。比如现在光伏整个行业可能崩盘、LED行业政府补贴的最后结果都是糟糕的。我觉得可持续的善模式一定能够带来长期利益或者中期利益,只有这样的模式才能双方共赢,而共赢、多赢才是真正的善。

顾炎武的名言范文第5篇

1.重视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语文课本中,有相当比例的文章都是宣扬爱国主义情感的,但是,有些教师在讲解这些课文时,往往对爱国主义教育蜓蜓点水、一笔代过,只注重的是字词句基础知识的教学,没有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若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就要运用各种生动形象的语言以及流传古今中外的小故事来感召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崇尚爱国主义,启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在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贯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从思想上让学生明白真正的德、善、美。

2.加强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从启蒙教育开始,每个学生都触及到了“思想品德”这门课程的学习,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总会出现违反崇高道德的行为,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造成这一切发生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重视思想道德。所以我们为人师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思想道德的教育,要结合社会发展的特征,积极地和学生交流沟通,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强化社会环保意识的教育。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是人类共同的家,爱护地球需要全世界每个人共同去努力。顾炎武曾经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保护环境与维护生态平衡的历史重任要落到一代代学生的肩上。让他们都树立来关爱自然,热爱地球的意识,也就是热爱生命的意识。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4.夯实生命意识的教育。生命,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然而,不尊重生命的现象却屡见不鲜,这与传统文化心理的价值偏向。每一名教师都应该对生命意识在教育中缺失的表现和原因进行深刻分析,由此来审视现实的教育应该如何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在生命意识教育中,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深刻审视与查究自身生命存在的状况而认识自我,从而活出自我。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

1.培育学生养成钻研教材和阅读课外书籍的良好习惯。钻研教材,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体味其中真正的思想和内容,更是为了引导启发学生的德育思想。结合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使学生了解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的案例,这种合二为一的做法,要比其他方法更直接、更见效,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培养学生养成搜集作家生平事迹和评价其作品的习惯。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我们要设法让学生主动去了解文章作家生活的背景、生平事迹,以及该作家写这个作品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自觉地总结所看到、所学到的知识,然后组织共同交流,使学生更好的领悟到作者的思想道德情操。

3.培养学生养成背记名言警句并理解其含义的习惯。每一条名言警句都饱含了许多方面的进步思想、教育思想,具有深远的含义。理解其含义,并能灵活地运用到自身成长的过程中来,对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让学生养成善于有感而发的写作习惯。通过写作的训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语言的组织能力,而且还可以通过写读后感之类的作文加强学生思想深度,最重要的是可以反省自身。写日记之类可以看到最真实的自己,从而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改进与提高自身修养。

顾炎武的名言范文第6篇

1、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4、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m传》

5、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8、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列传》

9、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0、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12、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格言联璧·处事》

13、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14、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1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16、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魏徵

17、坚志而勇为,谓之刚。刚,生人之德也。——《练兵实纪·刚复害》

18、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19、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20、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21、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22、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

2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4、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儒效》

25、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26、天才不会毁于他人,只会毁于自己。——博斯威尔

27、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2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29、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陆游

3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31、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鹤林玉露》

3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3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

34、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35、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诚廉》

3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7、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训俗遗规》

38、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3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卜居》

40、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41、没有受过教育的天才就好比埋在矿石中的银子。——富兰克林

4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43、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44、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4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46、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47、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列别捷夫

48、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49、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5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51、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

52、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53、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鲁迅

54、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55、丈夫不报国,终为贫贱人。——陈恭尹《射虎射石头》

56、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曹学《蜀中广记·上川南道彭山县》

5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58、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丘迟

5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60、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陆游《病起》

6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62、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6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

顾炎武的名言范文第7篇

(一)正确理解提倡简练为文,根据内容需要,用简使繁的道理。

(二)学习运用辩证的观点、典型的事例和简练生动的语言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

难点重点

(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阐述简与繁的辩证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并阐释立论的根据。这一段内有三个小的层次;

①层(1~2句)提出中心论点: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字多寡论。

③层(3~5句)阐释为什么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字多寡论。作者分析了简与繁的两个方面,简有“言简意赅”与“言简意少”之分,后者是缺点,前者却是难得的优点;连同作者所赞同的“文章家”的见解,繁也有“繁冗拖沓”与“以繁胜简”之分,前者虽是缺点,后者也是难得的优点。这一层是中心论点立论的根据,也就是对“单以文字多寡论”“繁简”的武断作法的否定。

③层(6~8句)以文学大师们的创作为例,证明简笔与繁笔只要用得“各得其宜”,就能“各尽其妙”。这一层既是对中心论点的证明,又领起下文,为下文列举文学大师的创作既用简笔也用繁笔的具体范例引线。

要读懂第1段,关键是理解中心论点的含义,要理解中心论点的含义,关键是理解其中“繁简”两个词的含义。繁,是繁冗拖沓的意思;简,是简练的意思。其它句出现的“繁”与“简”则是指写文章用笔墨“繁多复杂”与“简练”的意思,要注意区别。

第二层(2~4段)紧承第1段第③小层的概括提示,具体列举《水讲传》与《社戏》既用简笔也用繁笔的例子,说明不管是简笔还是繁笔,只要用得“各得其宜”,就会“各尽其妙”,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第二层(5段)指出做到“繁简适当”的方法,即需要提炼,但主要是“来自生活,发诸真情”。

第二部分(6~7段)指出“现今”创作上存在的“拖沓累赘”的较普遍的弊病及这种弊病的成因,说明“提倡简练为文,重议文章繁简得失”问题的必要性。

(二)课文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分析:课文第一部分,以辩证的观点分析简笔与繁笔各自都有优劣之分,脱离内容的简笔与繁笔都是败笔,适应内容与表达需要的简笔与繁笔都是妙笔,正所谓“各得其宜,各尽其妙”。第二部分,指出现今创作上存在的“长的趋向”、“拖沓累赘”的毛病,提出作者自己的主张,“提倡简练为文”。这是点明了文章写作的针对性,即写作目的。第一部分所阐明的道理,是达到第二部分指出的写作目的的手段。因为不懂得辩证地分析简笔与繁笔,就不可能作到“言简意赅”,而只能是由“繁冗拖沓”变成“简而淡”。

(三)本文典型材料与观点是怎样密切配合的?

分析:作者为了证明“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从文字的多寡论”的中心论点,辩证地分析了简与繁的两个侧面,从事理方面说明,“单以文字多寡”断定是“繁冗拖沓”还是“简练”是不能成立的。接着概括列举“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有时用繁”,“各得其宜,各尽其妙”。接下来紧紧扣住论点,—一对应“文学大师”“用简”与“使繁”两个方面举实例分析。证明“用简之妙”,作者专选百万言的长篇巨著《水游传》中的两个例子,虽在长篇之中,作者照样惜墨如金,只一两个字,便把景物写得生动传神。证明“使繁”之妙,作者先选《水游传》中一例,有意与上文“用简”的两个例子形成鲜明的对比,同一部长篇巨著,同一作者,用简时惜墨如金,用繁时不厌其详。作者选择的“用繁”的另一个实例也是深有用心的,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一面以“用简”著称,但在内容表达需要时,“甚而至于借重‘啰嗦”’。文学大师“用简”与“使繁”的四个实例,有力地说明简与繁都可以成为妙笔,如何以字数论优劣?这就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四)什么叫“简笔”“繁笔”?

分析:“简笔”即写得简约,用语简洁扼要;“繁笔”,即写得详尽,写得充分。简笔与繁笔主要是从内容和语言表达上讲的:当简则简,当繁则繁,“简而淡,繁而冗”都不好。

(五)第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分析:本段的重心落在“然而”这一转折连词之后。作者认为,文章的简练或繁冗拖沓与否,又不能仅仅只根据所写字数的少或多来衡量评判:字少的,未必都是简练,未必都值得肯定;反之,字多的也未必就是繁冗,未必都应该否定。这就是说,言少的,可以是简练、即言简意赅,也可能是简陋即言简意少;言多的,可能是繁冗拖沓,也可以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再看大家一致公认的文学大师们的作品:大师们亦有时用简,有时用繁。这就更表明绝不可单以文字多寡来论繁简。那么,简笔与繁笔究竟应据什么来判定(也即作者的正面意见究竟是什么)呢?作者提出,应该是在该用简的地方用简,并且确是富有言外之意的;在宜用繁的地方用繁,并且确是做到了穷形尽相,细致入微的。这些,就正是本段末句的含义。本段的中心,一也即本文第一部分的中心,即由本段第三句和末句综合而成。

(六)本文对简笔与繁笔关系的辩证论述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

分析:运用辩证观点进行分析说理举例。

(1)“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

这句话一方面肯定了文章繁简与文字多寡有关,但又不能单以文字多寡论。同时又告诉读者并非“言简”一律都好,关键要看“意赅”还是“意少”、。这就是辩证地看待问题,语言不多,充满了辩证法。

(2)“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

这句话揭示了生活中事物的辩证法。通过严密的推理,区分了“字面上的简”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与“啰嗦”的严格界限,体现作者在逻辑推理上的严密性与科学性,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本文是怎样运用鲜明的对比、生动的比喻的?

分析:文章语言简练生动,和运用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有直接关系。如开头一段,用“言简意赅”与“言简意少”对比。产生截然不同的两种效果。用“简”与“繁”的对比,就有“惜墨如金”与“用墨如泼”的两种不同方法。用比喻也同样是简洁生动的。如用“顺风行船”比喻读大师门的名著是如何感到“轻松愉快”,用“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比喻阅读拖沓累赘的作品是多么让人“吃力,头痛”。这些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八)从论点的确定和论据的选择来看,本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分析:文章的第一段,作者在对比分析中提出论点,明确指出“简笔”与“繁笔”的关系,应当是“各得其宜,各尽其妙”。论证中心论点,列举了(水滩传)中(武松打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和鲁迅《社戏》中的典型例子为论据,生动有力地论证了“繁”“简”、“各得其宜”的“宜”,“各尽其妙”的“妙”。这些例子准确可靠,十分典型。说明了只要相“宜”,只要能达其“妙”,用简则“惜墨如金”,使繁则“用墨如泼”。文章又精选了刘勰和顾炎武的评论,深入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可信。可见全文立论精辟科学,引论又精当有力,紧扣了中心论点,进行了层层深入的论证。

(九)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明观点:

分析:文章从两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

(1)用例证法鲜明、准确地论证文章开头所提出的论点。选取《水游传》、《社戏》中的典型例子为论据,证明文章应繁简适宜。

(2)用引证法论述了怎样才能做到繁简得当。刘勰顾炎武的评论,都是权威性的,有充分说服力的。这种引用,起了进一步论说,深化内容的作用。

(十)为什么作者在论证观点过程中,先用例证法,后用引证法呢?

分析:例证、引证的先后,体现了作者论述问题的层递性和思维的严密性。论证方法的选择,由文章的内容所决定。使用论证方法的先后,又根据说理层次要求来安排。要阐述繁简“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必须列举生动的实例,才有说服力。以典型的事例开道,能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引用名人警句,是要说明“繁简”绝非有意而为,而是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只要“来自生活,发话真情”,就能做到“繁简适当”。从论证的需要来看,例证在前,引证在后,体现了说理的严密性、合理性。

教学过程设计

(-)速读测试。,

1.本文的题目是,作者是,出处是。

2.本文是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__________。

3.作者对文章繁简的基本看法是______________。

4.什么叫简笔?作者的看法是什么?

5.什么叫繁笔?作者的看法是什么?

6.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有时使繁:__________。简笔与____________繁笔,__________。

7.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是从味觉、视觉、听觉三个方面写的,这“味觉、视觉、听觉”的感觉者,是。(①鲁智深③镇关西③作者)

8.文章要写得繁简适度,就需要提炼,但最根本的还是要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

9.本文是针对什么情况而发的?

10.刘勰,字____________,南朝梁代的一家。他的主要著作是____________。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____________字/分钟

理解率:____________%

阅读效率:___________字/分钟

(二)激疑质疑。

1.本文对简笔繁笔的辩证论述表现在哪些方面?

2.本文选用的事实论证(即事例)有什么特点?

3.本文有很多引文,联系学过的议论文,归纳一下,引用名著、名言时应注意哪几点?

(三)精读导引。

1.精读全文,了解作者对简笔繁笔的全面的看法,是可以回答好这个问题的。

2.本文是文学短论,选用的事例都出自文学作品,因此只要把握住作家、作品的特点,并从其特点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是不难回答的。

3.不只是我们学过的议论文有引用,我们同学的说话也常常有引用,把二者综合一下,想一想,是会归纳出几条的。

(四)疑难讨论。

1.“提示”中说本文运用辩证观点分析说理,是抓住了本文的议论特点的。所谓辩证的观点,就是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在本文中的表现如下:①作者认为,繁与简各可有两种情形。简,既可能“言简意赅”,又可能“言简意少”,提倡简练为之,应该是前者,而不是后者。繁,有时会“繁冗拖沓”,“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不能笼统地认为繁是“作文病忌”。②写作中“有时用简”,“有时使繁”,用简使繁应“各得其直,各尽其妙”。③繁简是否适当,主要取决于是否“来自生活,发诸真情!’,而不在于是否“有意于繁简”。④除此而外,作者还分析了“写得过长”的原因,在于艺术概括,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等方面有问题,从而“提倡简练为之”。

综上,作者的分析说理全面、系统,避免了绝对化和片面性,所以称他用了辩证的观点。顺便说一句,本文就是“简练为之”的典型,值得学习和借鉴。

2.作者为证明“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列举了两方面的实例作证明。简的实例,都出自百万言之多的长篇,都可用繁笔而用了简笔;繁的实例,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本来可以“求简”却使了繁,特别是《社戏》一段,出自一向讲究语言简练的鲁迅,“有意采用繁笔”,“借重啰嗦”。综上,作者引文时只引用最有说服力而又最有代表性的语句,所以我们可以说,作者选用事例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典型”。事例典型既有力于论证,又缩短了篇幅,经济又实惠。

3.引用时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引文引语一定得有用,有助于说明或证明自己的观点;②要准确把握原意,不可歪曲和篡改原意;引文或引意应完整,不可断章取义、牵强附会;③引入文章后,要认真核对,不得有衍、漏、错、别字,连标点符号也不能搞错,并要把引文加上引号。引意不要加引号。④重要的引文、引意,都应注明详细出处。

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简笔与繁笔),周先慎,《人民日报》1981年2月18日(共9分,各3分)

2.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1分)

3.文章繁简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炼、厚重;言简意少,是平淡。单薄。繁,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突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10分)

4.简笔就是写得简约,用语简洁扼要,富有言外之意。即作者所说的“言简意赅”。(共10分,各5分)

5.繁笔就是写的繁复,极为充分,极为详尽。用作者的话说,就是“穷形尽相”、“细致入微”,“以达其妙处”。(共10分,各5分)

6.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共12分,各4分)

7.②(8分)

8.来自生活,发诸真情。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共10分,各5分)

9.①“从来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的一般观点。(5分)②“现今,

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势。”(6分)

10.彦和,文学理论批评,(文心雕龙)。(共9分,各3分)

【小资料】

(一)重点内容图示:

概述论点各得其宜

“简”“繁”不以文字多寡论

明确标准各尽其妙

以简胜繁“破落”二字染景

典型事例言简意赅“紧”字境界全出

对比证明以繁胜简鲁智深拳打镇关西

穷形尽相《社戏》等待小叫天出场

引证论证句有可削来自生活

提出见解字有可减发诸真情

创作上超长倾向

切中时弊提倡简练为文

简而淡,繁而冗

(二)关于本文结构的另一种意见:

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在概述文章繁简的观点之后,提出中心论点:“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论证“繁简适当”,“各得其宜,各尽其妙”的论点。

两层:

1.(2、3自然段)举例说明繁简得当,各尽其妙。以《水浒传》为例,分别用《武松打虎》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简笔与繁笔用得好的事例来证明文章的论点。先说明用笔极为简省,《武松打虎》中作者“写景阳岗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正下得紧”的“紧”字,都是用笔很简,又富有“神韵”,这有力地说明了简笔的好处。同样一部《水讲传》写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只写了三拳,却用了繁笔,从味觉、视觉、听觉三方面去竭力铺张形容,使读者不但不厌其繁,反而产生了对鲁智深为民除害,伸张正义行为的同M和赞赏。论据典型有力。

2.(4.5自然段)进一步论证论点,引用名人名言,阐述上。何做到繁简适当。为了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作者对简繁问题,又作了一段精辟的论说:“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炼,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这样又使文章的论证深化了一步,读者所得到的是辩证的、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列举鲁迅《社戏》中“我”焦躁不安地等待名角小叫天出场的例子,精当有力地说明了在特定的情况下运用艺术上的繁笔,有别于啰嗦,起到了难以言传的强烈的艺术效果。文章进一步引用了刘恕、顾炎武的论述,从本质上深入说明了要做到繁简适当,必须经过文字的提炼,繁简必须“来自生活,发诸真情”。

顾炎武的名言范文第8篇

一、摆正学生的教学主体,他们的认知结构是通过观察、研究、判断等一系列智力行为来获得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要通过开展小辩论或“小教师”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教师加以补充、归纳。例如,在讲授“自由与纪律的关系”时,我便提出一个小问题:“有些同学认为我们只要自由,不需要纪律,这样行吗?为什么?”让学生发表见解,开展小型的辩论,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

二、借助教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课有较多深奥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学生学习较难,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但是借助一些生动形象的教具,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一首歌,一幅画,一个故事等,会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整个教学过程中。例如,在讲授“爱国情操”时,用VCD播放《国歌》和《马儿,你慢些走》,曲中优美流畅,充满激情,富有哲理的歌词,很快使学生产生共鸣,然后及时联系教材内容发问,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情绪高涨,此时,理论无须多言,学生也会接受,效果很好。

三、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理论化的课堂教学,将会扼杀学生的探究热情。因此,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离不开实际,只要教师留意生活,搜集有关新鲜的,贴近学生的材料,能使课堂教学有血有肉,充满活力。例如在讲授“青少年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时,我讲一个事例,某中学学生小李多次受不法分子的勒索,先后从她身上索走了80元。小李以为不法分子到此罢休,没想到过了一个星期,又来胁迫好民,要他交出150元。一个中学生哪来这么多钱?他们便把他支劫持到校外进行殴打。幸被学校保安人员发现,才把他救出来。讲完此例后,向学生发问:“不法分子为什么能再三勒索小陈?你们从中吸取什么教训?”于是,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发表各自的看法,虽然答案各不相同,但最终使学生明白,法律给予青少年特殊的保护外,青少年本身还要进行自我保护,增强保护意识。这样,通过贴近学生的实际事例,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四、利用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优美的课堂语言是师生交流情感的工具。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只有当教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内容描述得鲜明时,学生才容易形成正确的概念。同时,优美的教学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到“爱国情感”时,教师慷慨陈词:“历史记载,爱国事例比比皆是,朱熹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以自身的爱国榜样,给人以一种道德力量。顾炎武,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流传后世。”教师语调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学生思维随之奔腾雀跃。优美的教学语言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五、开展知识小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