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兄弟南枝

兄弟南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兄弟南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兄弟南枝范文第1篇

一个风和日丽的一天,苹果家族的成员开始吵了起来。

一颗苹果树上的苹果花对树枝、树干,树根说:“你们实在是太丑了,你们看看我,是苹果家族中最美的成员。”这时,树枝说:“你也不想想,你长在谁的身上?”苹果花说:“长在你的身上真是我的耻辱,你以为我想嘛?”树枝发火了,说:“真没良心!”苹果花说:“你没有和我说话的资格!”树干说:“如果没有树根兄弟,你应该活不了吧?”苹果花说:“你知道吗?我最讨厌的就是她了,满身都是泥土,哪里像我!这么美!”树根听了之后,非常生气,就不给苹果花输送营养了,苹果花因为没有了营养,不久就枯萎了。

福建南平浦城县浦城和平小学四年级:王紫君

兄弟南枝范文第2篇

当冬天不再是冰天雪地、粉妆玉砌时,春天便悄悄来到人们身边。这时,竹林外的桃花开了三两枝,鸭子也争先恐后的往江水里跳。可以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来行容。

夏天来了,大树枝繁叶茂·葱葱茏茏的。知了在树叶里不厌其烦的叫着,鸟儿也随之叫了起来。可以用“蝉噪林逾静,乌鸣山更幽”来形容。

秋天来了,这是一个代表着丰收的季节,农民伯伯收获稻谷、果实、蔬菜,忙得不亦乐乎。山上的枫树长满了火红的枫叶,有些人还停车上山来看枫树,枫叶还比二月的红玫瑰一样红。可以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来形容。

冬天来了,天上下起了鹅毛般的雪。所有的花都凋谢了,只有墙角那枝梅花还默默的开着,可以用“墙角数枝梅,凌寒独只开”来形容。

兄弟南枝范文第3篇

文/张珂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等名称。唐代称饺子为“汤中牢丸”;元代称为“时罗角儿”;明末称为“粉角”;清朝称为“扁食”……

现在,北方和南方对饺子的称谓也不尽相同。北方人叫“饺子”,南方不少地区却称之为“馄饨”。饺子因其用馅不同,名称也五花八门,有猪肉水饺、羊肉水饺、牛肉水饺、三鲜水饺、红油水饺、高汤水饺、花素水饺、鱼肉水饺、水晶水饺等。此外,因其成熟方法不同,还有煎饺、蒸饺等,因此,大年初一吃饺子在精神和口味上都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饺子的来历,除史书记载外,民间还另有一则传说。从前有一个皇帝,整天不理朝政,只顾寻欢作乐,朝里奸臣得宠,忠良受害,闹得国家贫穷交加,百姓怨声载道。有一天,人称“潘素水”的奸臣潘奇叩见皇上,言明他有个好主意,能使皇上长生不老。皇上听后,满心喜欢。忙问:“潘爱卿,有何妙法,快讲与朕听!”潘奇奏道:“人若能吃百样饭,就可增寿延年成神仙,皇上可下令在各地招选名厨师,让他一日三餐做新样,吃到百种饭,不就如愿以偿了吗?”皇上听后连连点头,即出告示,举国招选。

不几日,全国各地好多有名厨师陆续被送到京里,经过殿试,手艺高的厨师苏巧生被选上了。从此,苏巧生凭着自己高超的技艺为皇上做了九十九种花样的饭菜,皇上十分满意。这一夜,苏巧生很高兴。心想:“明天早上再做一样饭就可以离开这个可恨的昏君,回家与亲人团聚了。”但到了做饭的时候,竟不知该咋做最后一顿饭了。他想到自杀、逃跑,还想到毒死这个吃喝人民血肉的昏君。正在悲伤的时候,他突然看到菜案上有些剩下的羊肉和菜,便拿起刀把羊肉和菜一起剁碎,胡乱搁上调料,用白面皮包了许多小角角,然后放在开水锅里煮熟,当作最后一样饭给皇上端去。苏巧生正木呆呆地坐着等死,谁知皇上吃了这餐饭后,竟穿着睡衣跑进厨房说:“今日这顿饭最香,这叫什么名字?”苏巧生听罢,长长地出了口气,随后抬头看见这种扁扁的东两,信口答道:“这是民间上等食品――扁食。”皇上又留苏巧生继续给他做饭,巧生对这个贪得无厌的昏君气愤极了,第二天便偷偷地溜走了。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厨师,就学着包扁食吃。这样,一代一代,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七叶一枝花的由来

文/杨吉生

相传很久以前,在云南一个名叫东山的小村庄,住着一对老年夫妇。他们有一个美貌又聪明的女儿和七个勤劳勇敢的儿子。一家人耕地播种,采桑摘茶,日子过得很幸福。

有一年,小村里突然出现一条大蟒蛇。十分凶残,夜间常出来捕羊吃人,弄得村子里人心惶惶、鸡犬不宁。勇敢的七兄弟决心为民除害,但在与大蟒蛇搏斗中,兄弟七人先后丧生。妹妹为此悲痛万分,发誓一定要替哥哥们报仇。她天天起早摸黑练习武艺,然后穿上绣花针编织的衣裤与大蟒蛇搏斗,由于体力不如蟒蛇,最后也成了蟒蛇的腹中物。但在第二天,蟒蛇也丧命于草丛。原来是姑娘衣裤上的绣花针像万支利箭刺伤了蟒蛇五脏六腑。从此,小村庄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兄弟南枝范文第4篇

在数学王国里,住着许多小主人。其中三角形、圆形和方形是棒打不散的好朋友,他们不但在小朋友的书中出现,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随处有他们的踪迹。

一天,三兄弟像往常一样走在大街上散步,突然调皮的三角形跳了出来,对大家说:“各位,今天我们不如换个方向走走吧!”一听这话三人便改了往常的“行军路线”,朝着西边走去。走着走着三人来到了一片荒地,只见满地落叶,空气中到处都是灰尘。这时,几位行人走了过来,看见这样的情景,马上捂住鼻子绕路而行。三兄弟本来也想袖手旁观,调转方向,可转念一想:人类为了研究我们也够辛苦的了,我们也要为人类做点奉献呀。说干就干,方形一个箭步冲上去说道:“我的体积最大,站的最稳,我来当桶身。”圆形灵机一动,便飞跃到方形的头上,一边拍着方形的头,一边说:“老兄,可别说我欺负你,就让我和你配合,做桶盖吧。”三角形可急了:“那我怎么办?”方形笑了,“你就做一个与众不同的脚踏子吧。说罢,三人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垃圾筒。扫地工人见了高兴极了,这下这片地的卫生就解决了。

做完了这一切,三兄弟来到了一所幼儿园,他们看见小朋友正在操场上嬉戏,可若大的操场却只有两个跷跷板,为此孩子们你争我抢,毫不谦让地坐着跷跷板。不知怎么的,三兄弟异口同声地说道:“孩子们,我们来啦!”说完,方形变成了木板,三角形变成了底座,而圆形嘛,它便巧妙地把自己一分为二,变成两个扶手,一端一个。小朋友们见到操场上又多了一个跷跷板,高兴极了!兄弟三人听到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心里暖洋洋的。他们想到:谁说我们图形就那么枯燥,你瞧,我们为孩子带来了无比的快乐。

兄弟南枝范文第5篇

俄亚纳西族的婚姻,虽然早已过渡到了以父权制为核心的单偶婚家庭,但直到上个世纪末,还保留有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及相当于摩尔根称之为普纳路亚的“安达”婚姻。俄亚纳西人之所以形成并保留几种婚俗至今天,是其所处地理环境,所处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现实,多元文化交融共存及一脉相承的古羌、古摩梭习俗在特殊的地域、特殊的环境、特殊的一部分纳西人至今遗留残存的特殊现象。几种婚姻形态是共存共融、相互补充的,也有一套约定俗成的婚俗理念和婚俗法则作为支撑。俄亚纳西人为全人类创作和保留了一份虽然很小但意义很大的人类多种婚姻共处模式,保留下了一座活生生的婚姻博物馆。

俄亚一夫一妻制婚俗

一夫一妻制婚姻是目前俄亚纳西族地区盛行的主要婚姻形式。青年男女的婚姻一般由父母包办,而且很少有违抗的现象。婚礼仪式由提亲、定亲、结亲、拜堂、“罢麻罢”、回门等程序。进行上述程序时,往往要对唱祝婚歌词,入夜,男女青年还要围着熊熊篝火跳民族舞蹈,因此俄亚纳西族的婚礼,自始至终充满欢乐的情趣,并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制婚俗

诸兄弟共娶一妻,诸兄弟共娶诸姐妹为妻,或诸姐妹共招一婿者,其婚礼与单偶婚仪式相同,但婚前计算生辰八字时,只以长兄或长姐的属相确定他们的八字,其他弟妹皆随长兄长姐。举行结婚仪式,诸兄弟和诸姐妹都要参加结婚典礼,东巴给新婚夫妇“罢麻罢”时,也要给所有成员抹酥油。即使当时有的弟妹年幼,还没有达到婚姻的年龄,一旦父母制定为该婚姻集体的人,也要遵命例行公事。回门时,也要全部去娘家磕头,争取得到合法夫妻的权利。

安达婚姻

俄亚纳西族还实行一种相当于摩尔根称之为普纳路亚的安达婚姻。“安达”在纳西语中系指相互有同居关系的异。过去有的学者叫“安达”,当地纳西语叫“朋友”。

按照当地纳西族婚俗,男女进入十三岁,并于当年旧历正月初一举行过穿裤子穿裙子仪式以后,就可以过安达婚姻生活。当然,因当时年龄小,身体还未发育成熟,男的一般到了十七、八岁,女的一般到十六、七岁,才开始过安达婚姻生活。不过,一旦举行了成丁礼仪式,也就取得了历史赋予的过婚姻生活的权利。

安达婚姻的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嫁,彼此无经济上的联系。相互结交为安达的男女,白天在各自家庭里劳动生活,夜晚由女方走访男子,家里没有兄弟或兄弟们外出期间,也有男方走访女子,过从妻居安达婚生活。男女偶居阶段所生子女,血统从母,世系依母系计算,属母系血统成员。

俄亚纳西族一夫一妻制婚俗有详细而约定俗成的礼仪顺序,而纳西族的东巴在这个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提亲和定亲

按照当地婚俗,男女年满十六七岁,开始关心社交活动以后,父母就要为自己儿女的婚事操心,积极地为他们物色合适的结婚对象。因当地盛行姑舅表婚和姨表婚,父母为儿女物色时,先从自己的亲戚中挑选,在亲戚中无合适的对象时,才考虑其他人家的子女。

当看准某一对象以后,男方父亲或母亲就去女方家里,恳求女方父母,如果女方父母回话了,男方父母就另择一个日子,把东巴、女方父母请来家中,点上油灯,烧燃香炉,由东巴掐算男女生辰八字。如果男女双方八字不合,两家就不能开亲,如果八字相合,女方父母就会默认婚事。但还要另择吉日,由男方设宴举行定婚仪式。定婚当天,男方要殷勤招待女方父母及其家人。经过此仪式后,双方家庭就可以经常互相往来,并热情地相互帮助和关照。

举行了定婚仪式,而且男女长到十七八岁以后,一般都举行结婚仪式。准备结婚之前,先由男方请东巴占卜和看星象决定婚期。婚期选择好了,男方父母就去女方家告知女方父母。如果女方表示同意,从那时起,双方家庭都积极筹备结婚用品。

正式结婚前一天,男女双方都要杀牛宰羊,把肉和内脏打理干净,同时两家邀请斯日(母系家庭之上的血缘组织)长辈喝喜酒。当天上午,男方还要请媒人和一两个亲属过去女家“丹含金”(送礼品)。当天夜晚,亲友及村里的青壮年们来到男女家中的平台上,围着篝火跳“喂麦达”舞。男家的媒人,当晚要去女家的平台上跳舞,而且还要与女方斯日亲戚对唱“喂麦达”调 。对唱毕,媒人等一行返回到自己家中。

接亲

结婚当天太阳一冒出山顶,男家的媒人就带上礼物,和迎亲人员一起去迎接新人。启程前,东巴用杜鹃枝和蒿枝先清除屋内和迎亲人员身上的秽气。

媒人等一行到达女方家后,大家围坐在正堂火塘边的高床上,媒人给新娘父母及斯日长辈道喜后,先送给新娘父母一坛喜酒,接着送给新娘母亲一套麻布,送给新娘父亲一条白色哈达,送给新娘红、兰、白色哈达各一条,先送给什么颜色的哈达,按东巴事先卜卦之结果进行。

媒人等来女家送礼品时,女家用酒接待来客,喝酒时,大家一面饮酒,一面唱“喂麦达”调,祝愿新娘出嫁后夫妻和睦,儿女满堂,生活幸福愉快!

大家围坐在高堂上喝酒时,女伴们给新娘穿礼服,戴首饰和梳妆打扮,穿戴完毕,新娘、伴娘和新娘的一个兄弟也来到火塘边,坐定后,在每人面前放一碗黄酒和装着米饭、猪膘肉、米灌肠、排骨、油煎鸡蛋等的大碗,共同坐在火塘边吃一顿离别饭 。

新娘将要离开家人前,向坐在高床上正中的父母及斯日长辈作揖叩拜,此时,新娘的父母要说一些留恋不舍的惜别之辞,其他长者则说一些吉利话和祝词。叩拜毕,新娘的父亲送一条白哈达给女儿,媒人代接哈达后,把哈达搭在新娘的脖子上。接着,其他亲友也把自己带来的麻布、麻衣、土布、鞋袜、货币等礼物送给新娘。伴娘们接过礼品后,新娘父母送给媒人一条麻裤,感谢他为自己女儿婚事奔走劳累的恩情。据传,如果结亲的那天媒人能把女家的一只酒杯悄悄地带回男家,出嫁的新娘就会安心地留在男家,所以结亲那天,当地媒人总是伺机暗取一只酒杯揣在怀里带回男家。新娘离家时,她的兄弟手提一壶酒,煤人则拉着新娘在前面走,一路上,空中飘荡着迎亲和送亲的歌声。

新娘等一行到男家门口,门前已放着敬给新娘的头一碗酒,要随手倒在地上,敬完酒,媒人和男家的守门人对唱“喂麦达”调,唱毕,媒人等用力推门而入。此时,有一个与新娘生辰八字相克的妇人,手里拿着装有香柏粉末的冷水碗,悄悄地躲藏在大门背后,待新娘跨门而入,用香柏水泼在新娘身上,意思是倒出去的水是不能收回来的,嫁出去的姑娘是不兴反悔的,此外,还有去污除秽的一层含义。新娘进屋后,媒人等放开嗓子说:大吉大利!阿普阿祖,你们家增添了一个聪明能干,贤淑勤劳的新成员了。

新娘、媒人等坐在火塘边旁高床尾后,媒人将从女家带来的麻布和一碗米饭供在正房神龛上,此时,男方招待人员在每人面前已放好一碗黄酒,一大碗覆盖着油煎鸡蛋的米饭,一盘装有排骨、猪膘肉、米灌肠等的盘子,请大家吃一顿饭。吃过饭后,新郎从外面抱回一捆柴,放在火塘边,说“我从山上找柴回来了,请新娘亲自生火!”按习俗,此时新娘一般不亲自动手,而是由伴娘们代劳,如果新娘亲自生火,就会得到亲友们的夸奖,说她是一个贤惠能干的人。至于中间插个送柴生火的插曲,据传,意在明确男主外女主内的职责。

“素苦”仪式

送柴生火毕,东巴点燃神龛上的油灯和香炉,又用手沾一点酒洒在锅庄石上祭灶神。接着,新郎新娘跪在火塘下面,先祭拜神龛上的神灵和祖先,然后向坐在高堂上的父母行三跪九叩之礼。拜堂毕,由东巴举行“素苦”(祭家神)仪式,祭时,东巴左手持一碗清水,右手持杜鹃枝和蒿枝,用枝沾碗里的清水抖洒在神龛上的祭篓除秽,此时,东巴边除秽边讲代表家神祭篓及放在篓内诸物的来历。讲完了祭物的来历,把酒、茶供在祭篓面前,把牺牲供在祭篓下面的桌子上,并点燃篓前的香柱和明灯。

“素潘饭”仪式

然后由东巴进行拴“素潘饭”(联姻绳)仪式,进行此项仪式时,媒人站在火塘边中神柱前面,新娘手持神桩和酒碗站在媒人的右侧,新郎手持神塔和酒碗站在媒人的左侧,然后东巴取来一根约四丈长的牛皮绳,一端系在中神柱上,另一端绕过新娘,从新娘和媒人身后,将绳头放在祭篓下面,表示新婚夫妇已属于同一家神庇护下的家庭成员。然后新娘向新郎和媒人敬酒,新郎也向新娘和媒人敬酒,敬酒时,东巴在旁诵念《粮食的来源》一书,讲述粮食生产和酿酒的过程,念毕,东巴和斯日长辈为新婚夫妇祝福和道喜。

“卡达咳”仪式

举行了拴“素潘饭”仪式,接着由媒人给新婚夫妇“卡达咳”(在脖子上搭哈达)仪式,搭哈达时,东巴在旁诵念,媒人给新婚夫妇搭哈达以后,斯日亲友和其他亲戚也纷纷献给他们银色白色的哈达。

“罢麻罢”

举行了搭哈达仪式,接着东巴给新婚夫妇“罢麻罢”(在前额抹酥油),“罢麻罢”以前,东巴先念诵《祭家书》一书,把东巴经里的诸家神迎请下来,迎毕,东巴用手指沾一点酥油,先在新郎前额涂抹,然后又在新娘前额涂抹,给新婚夫妇抹酥油时,东巴边抹边诵念。

“丹含恣”

“罢麻罢”仪式结束以后,接着进行“丹含恣”(赠送礼品)。男家送给新婚父母一套或两套麻衣(或布衣),送一两白银和一条哈达;送给东巴和媒人各一条麻裤,送给斯日亲属各一小节麻布,新娘的舅舅和姑妈姨妈,则要格外优待,每人还有加赠两小节麻布。

“钻仓库”仪式

“丹含恣”仪式结束以后,接着进行钻仓库仪式,进行此项仪式时,媒人举着点燃了的火把前面走,新婚夫妇跟踪而行,在仓内,新郎新娘互赠丰收粮制作的食品。此时,东巴则站在仓库外面为新婚夫妇祝福,并祝愿新婚人家年年五谷丰登,岁岁谷满粮仓。媒人和新婚夫妇出仓后,新郎新娘捧着酒碗向媒人和东巴敬酒,感谢他们为婚事劳累奔波,尽心尽力地协助和关怀的恩情。钻仓库仪式结束以后,当天新婚夫妇还要抱一些稻草到畜厩垫圈。据传,勤垫圈的人,其后代也会像猪仔一样兴旺发达,并会带来终身受用不尽的幸福,所以当地纳西族举行婚礼仪式时,都进行此项富有象征意义的戏剧性表演。

“回门”

兄弟南枝范文第6篇

“梦开始的地方”,我想,这常常出现在我梦里的故乡,这阳春里的北方,是我永生的牵挂。

“我们吃榆钱饭了!”父亲在网上发来邮件说。我这才发现我的思念中缺少了些什么,仿佛我心底某个深藏的角落正在缓缓被揭开。是的,被我深藏在心底不愿露出来的,是时代烙在那个年代的苦楚,是父亲的故事。

“你爹是三棵榆树苗换来的,换来的受苦人家的娃!”夏天的傍晚,奶奶把我揽进怀里,用她豁了牙的嘴说着,她苍老的脸仰起来,用尽力气张望那村子边上若隐若现的三棵榆树。那高高耸立的树,用倔强的身躯顶着天。

“老辈年穷啊,没有办法!”奶奶苍老的眼窝闪着热热的泪沾上我的脸。

“你爹是好人,娃,要好好孝敬你爹……”奶奶的眼神很悠远,在蚊虫嗡嗡的夜幕中,仿佛记忆中的某些苦痛被抽出来,细细咂着那些生活酿出的东西。

“年馑时连树皮都剥了吃。村子里的树连叶子带皮都被吃光了……”奶奶咂咂嘴,艰难地咽下口水,我觉得自己的嘴巴里有什么苦苦的东西在漫溢。树皮怎么吃呢?

“你看那几棵树,现在起身了,长得好啊,社会好了,树都知道珍惜这个好年月。可惜院子里没有人了。逃难人可怜,落了脚栽了树,把娃娃留下了却又走了,也不知道落到了哪儿!”她絮絮叨叨地说着,我却朦朦胧胧,听着巷子里谁家的牛铃叮当,进了梦乡。我怕知道这些。

上学以后我也常常站在院子里张望,学着奶奶的样子手搭在额头遮个凉棚。那三棵树枝枝叶叶相连着,像三个并肩的兄弟。树很粗了,粗糙的皮裹着坚韧挺拔的身子,倔强地立着。记起奶奶说过的话,我常常小心地观察爹,看他那有些愁苦的脸。他的脸和那树皮很像。

父亲有个小匣子,有一次他忘了锁,我偷偷打开它,发现里面有一张发黄的照片。一张小小的照片上拥挤着三个孩子,都是双眼皮,像爹一样,我便认定那是爹的童年照。个头从大到小,都是圆脸短平头,瘦瘦弱弱的,但眼睛却都很有神。他们穿着极不合身的土褂子,靠着背后是三棵柔弱的榆树。大约是初春吧,我看见那些细软的枝上都饱满地含着许多芽苞,仿佛就要炸裂了,仿佛忍受着某种苦痛。相片的背后有一个钢笔写的大大的“合”字,我便认定一定是父亲兄弟三个。可是其他两个在哪里呢?“合”,要等到什么时候?

“老辈年,人命贱得很。别说猫猫狗狗……”我记起奶奶的这些话来,说这话时,她正坐在我家的新房子里,看着我妹正喂她的“”,一只猫。父亲的命运啊!我常在心里慨叹。

“老辈年”,这是我听不厌的词,因为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那被时间湮没了的岁月。

父亲的身世我在奶奶的絮叨中听出了大概,但我从来不敢当面问他。新千年,父亲在任教的学校被评了模范。他写了很多稿子,经常发表作品也得了很多奖。以后我上了中学,他的许多文字我能读懂了,便看出了许许多多极其细微的一个男人对亲人的怀念和对生活的解读。

“改革开放政策好,光景好过了。可是心却被那个年代牵着,仿佛老也走不出苦难的阴影。”他说。

我沉默着,仿佛有些怯怯的,但最终我还是鼓起了勇气。

“爸,让妈做顿榆钱饭吧!”我说完低下了头,等待着。良久,他抬起头看着我,四目对视,我们在彼此的眼睛里看到了一种默契。同时,我们转过脸去看着窗外,那三棵榆钱树在太阳下,愈发显得挺拔遒劲了。几只喜鹊欢快地在树上跳跃着,忙碌着造他们的巢窠。春的气息灼烫着人心,仿佛它要融化世间的一切忧虑。

雪在远远的山巅闪着银光,空气是那种冰凉的澄净,仿佛有一块玉不断在脸上擦摩,我舒服得简直就要喊出来了。父亲的大鞋重重地叩着已经解冻的黄土路,我紧紧跟着他,从后面我看见他脱了臃肿的冬衣的身体是那样魁梧,他穿着学校新发的西装,我从心底感觉到父亲是很潇洒的。

榆钱,那绿色的精灵,绝不是浓绿,完全是芽的纯净的浅浅的绿,毫不张扬的样子。圆的,扁扁的,却是一簇簇紧紧拥挤着,仿佛一群在嬉闹的女子,随着细软的枝跳跃在灿烂的阳光下。

父亲仿佛在履行某种仪式,他小心地用钩镰在树枝上探寻,把那些长着繁密的榆钱的枝勾下来,我赶紧跑过去拾,凑在鼻子下却闻到一股木头一样的味道,还有点苦,这不是榆树的花儿么?这花是这样的质朴,它的味道记忆着岁月的痕迹。

父亲把捋下的榆钱漂洗好交给母亲,拌玉米面,拌盐,拌葱末,最后放到白纱布上,进了笼屉。所有的程序于我来说都很新奇,所有的程序都仿佛小心翼翼,我知道我家第一次吃榆钱饭的意义。

永远难忘的味道,永生难忘的庄重。

“旧社会它是救命的,今天却是尝鲜儿!”奶奶发着感慨,又像是故意打破这沉默。

“是哩,日子好了,吃的好了,这榆钱饭吃吃解油呢。听说城里人想吃还得到咱这乡下买呢。”母亲也插话了。

父亲抬起眼来,慢慢品着嘴里的味道,我看见两行泪落了下来。

“社会好了,娃儿,一切会好的……会更好的!”奶奶已经泣不成声了,她拉着父亲的手,把他的头揽进自己的怀里。

我看着窗外的春色,那几只喜鹊喳喳喳地叫着,它们赞颂着春天,暖了人心!

转眼,我上了大学,南方见不着榆钱树,榆钱成了念想。

“我们吃榆钱饭啦!”想起父亲的邮件,他孩子似的口吻,真的越来越年轻了。父亲用上了电脑,他在E-mail里说:“我把老照片传到网络上了,每天都有很多认亲的人。相信过不了多久,三兄弟会重逢吧!我被评上优秀啦,可能去云南开研讨会,今年雨水充足,榆钱分外香!给你带些!”

我想象着父亲容光焕发的样子,坐在电脑旁,敲击着键盘,写着生活带给他的变化。命运真是捉摸不定啊。

兄弟南枝范文第7篇

缝制树枝“皮肤”

成长在密苏里州一个单亲家庭,尼克从小就对妈妈的缝纫盒有着浓厚兴趣。针针线线、拆拆缝缝成了男孩尼克不能缺少的游乐项目。在众多兄弟姐妹异样的目光中,尼克将对针线的痴迷坚持到了大学,他成为了一名缝纫科班生。

上世纪90年代初的芝加哥,一场针对非裔黑人不公正的法院判决,引发了震惊世界的大暴乱。尼克身处风暴中心,同为“黑皮肤”,他对这种泛滥的种族歧视深有感触。坐在街边的长凳上,尼克仰望着被枝枝桠桠遮挡的天空,突然想到,能不能用层层堆叠的树枝,做件可以掩盖种族、性别和阶级差异的“第二层皮肤”。

为了使不同寻常的树枝材质能牢牢缝合在布料上,尼克绞尽脑汁,尝试多种缝纫打结方法,并在衣服里缝进了一个金属支架,让沉重的衣服能够“站立”起来。在成功尝试过“树枝服”后,尼克意识到,也许这种与众不同的服饰设计,可以开启一种全新的潮流。往后的日子,尼克将工作重心放在对服饰样式和材料不断的探索中。

尼克很喜欢收藏旧物古董,常常出入旧货市场。这次他从市场里淘回样式别致的纽扣、奇形怪状的毛绒玩具,还有机器按钮、塑料珠子、金属花朵以及旋转的陀螺,甚至动物的毛发等各种各样有趣的废品。几经对比筛选,他发现了一种特殊的三维布料。布面上起伏的条纹不时间断,从不同角度看过去,布面上的图案就会发生变换,尤其穿上用其制作的服装后立体效果更为明显。

纤维艺术的舞者

“黑人都是天生的表演艺术家。”这些另类的小零件在碰撞中发出的声响,刺激了尼克的表演细胞,“用舞蹈作为艺术媒介,也许能更好地表现我的作品。”尼克为这一件件怪异却亮丽的服饰取名为“音乐套装”,带着它们进入舞蹈圈,为每一位表演者量身定制,请他们穿戴着这些服装进行表演,从而取得各式各样的表演效果。

古老的非洲祭祀服饰,南美狂欢节日服饰,东南亚国家的传统刺绣……他将世界各地独特的服饰元素全部杂糅进“音乐套装”中,再配上表演者夸张的舞蹈,奇思妙想使“音乐套装”的每一次出镜都震撼人心。

尼克雇佣了许多手艺师来到他位于芝加哥的艺术“圣地”,协助自己完成一件件复杂的作品。一进大门,艺术氛围就铺面而来。一张堆满了时尚杂志和艺术书籍的工作台上方,挂满了尼克钦佩的非洲裔艺术家的肖像油画。工作室比普通房间高出3倍,宽敞的“圣地”为尼克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来容纳、展示自己的作品。休息时,尼克与手艺师们会聚集在一张能够容下几十个座位的桌子前,在一堆堆来自跳蚤市场的花哨配件旁,共享晚餐。

对话Nick Cave

中华手工:SoundsuitShop是您开设的个人服饰设计专卖店么?与您的工作室有何关联?

Nick Cave:SoundsuitShop是我与朋友Bob Faust 共同创办的一个实体店铺。店内展示着我还有Bob的一些设计产品。我们试图通过这些展示,加上一些现场表演,让顾客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中华手工:一般会是什么样的顾客购买你的产品呢?

Nick Cave:来到SoundsuitShop的客人都对艺术有着很大热情。他们或是从事表演艺术,或是追寻时尚潮流,或是研究服饰文化。

兄弟南枝范文第8篇

云台山位于河南省修武县境内,景区面积190平方公里,含泉瀑峡、潭瀑峡、红石峡、子房湖、万善寺、百家岩、叠彩洞、青龙峡等景点。是集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AAAA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于一体的名胜风景区。

今年初夏,社区为了活跃退休人员的晚年生活,组成赴河南旅游团,我有幸参加了团队活动,游览了云台山的奇峰异岭、叠瀑珠纷、彩洞红石。

临近景区大门,扬声器里赵忠祥那浑厚的男中音,正在向游客如数家珍的介绍云台山的地理地貌、景致奇观、民间传说、文化沉积。我们在导游的组织下,坐上盘山旅游车来到景区入口。在正前面的崇山峻岭中,一座山峰直插云端。导游向我们介绍说:“这座山峰叫圣顶,也叫茱萸峰。海拔1308米,是云台山的主峰。”据导游讲解,唐代大诗人王维曾登临此峰,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篇。但从史料上考证,王维写这首诗的地点不在云台山,而是在唐朝时期的首都长安。王维作此诗时年方一十七岁,少小离家,思亲甚切,写出如此游游离子思乡之情是情理之中的常事。王维家乡在山西永济,永济在华山以东,所以诗的题目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不管景区开发者怎样牵强附会,云台山有茱萸峰是不争的事实。把王维的诗词引用至此,却实给云台山增添了许些神密。

按照导游的引导,我们走进了云台山的景点之一“红石峪”。红石峪位于子房湖南,峪内夏日凉爽宜人,窿冬苔莳草翠,因以红岩为峪,千层叠嶂,故称红石峪。它集泉瀑溪潭涧诸景于一谷,融雄险奇幽诸美于一体,被风景园林专家称赞为“自然界山水的精品”。谷里分布着“首龙谭”、“黑龙潭”、“青龙潭”、“黄龙潭”、“卧龙潭”、“眠龙潭”、醒龙潭”、“子龙潭”、“游龙潭”,构成“九龙溪”。此外,还有“幽瀑”、“穿石洞”、“棋盘石”、“双狮汲水”、“孔雀开屏”等景观。特别是瀑高50余米的“白龙瀑布”,自上而下,瀑洒飘逸,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势。谷口南端有一狭窄的峪谷,号称“一线天”。两侧高山耸立,恰似一个石阙,正好是云台山的西大门。

游完红石峪,我们走进了云台山的另一个景点小寨沟。小寨沟地处云台山北部略偏西,是主要河流子房河的一个源头。沟长1270米,南北走向。沟东面峭壁耸翠,基岩。沟西面竞秀峰参差俏丽,峰群一字排列,峰峰直立,争奇斗异。据导游讲:相传小寨沟为隋末群雄割据的刘武周和唐太宗李世民安营扎寨之地。总长约2公里,高山对耸,中为峡谷。谷底巨石矗立,溪流涓涓;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被誉为“潭瀑川”。沟内冬春温和,夏秋凉爽,又称“长春沟”。最为壮观的为丫瀑潭,瀑高20余米,上下相连,形成一个“丫”字形,瀑下积水成潭,翡翠碧绿,面积百余平方米,潭周围有大片开阔地,可供游憩。还有“水帘洞”、“凤尾串珠”、“白蛇出洞”、“神龟吐珠”“苍龙喷雾”等水景。沟的尽头,绝壁环抱,仰视苍宇,有坐井观天之感。在沟坳中,泉水汇聚成一浅水湖泊,传说是李世民的饮马池。泊中奇石多姿,有蝴蝶石、试剑石、点将台、石舟等胜景。

我们游完小寨沟,又走进了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去观看大猕猴。云台山猕猴谷是云台山风景名胜区最近向游客新开放的一个景点。1998年8月,云台山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有数量众多的野生猕猴群在景区内分布。此景点的开放,弥补了云台山景区缺少动物观赏景观的不足。太行猕猴属灵长目猴科,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由于太行猕猴生活在气候较冷,纬度最北的猕猴群,周围环境山峰陡峭。因此猕猴群体大、体壮,毛长尾短,善于攀缘,喜欢跳跃,行动敏捷,形体俊美,模仿性强,为猕猴中最进化的一种,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其观赏性、趣味性、参与性均属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旅游项目。太行猕猴终年栖息于针阔叶混交林、灌木林及悬崖峭壁之间,喜群居生,由猴王率领猴群,并配备护卫猴、哨猴,通常每群百只左右,白天活动觅食,夜间宿于悬崖峭壁之上,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属杂食性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