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感悟生命的文章

感悟生命的文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感悟生命的文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感悟生命的文章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6―0120―02

生命是美丽的,美丽的世界由美丽的生命组成,它是宝贵的,是最值得珍惜的。同样,生命亦是脆弱的,也是坚强的。如何让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笔尖流淌出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准确把握生命的“脉搏”,叩响“热爱生命”的琴弦,便成了教学设计始终围绕的重心。“热爱生命”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单元主题,教材安排了《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 生命》《花的勇气》四篇与生命有关的课文作为铺垫,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美好,从而思考如何对待生命、热爱生活。整个单元的各个版块被“热爱生命”这一主题密切联系在一起,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年段特点,笔者设计了以下版块,引领学生一起完成习作――《一个热爱生命的故事》。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受生命之“炫美”

教师出示多组图片,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感受生命之“炫美”。

图片1(舞蹈“千手观音”):这是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中的舞蹈《千手观音》,这美丽的舞蹈是由21位聋哑演员用常人没有的勇气,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挫折完成的。她们舞出了美丽,舞出了对生命的热爱。

图片2(岩壁中的幼苗):这是生长在岩壁中的一棵幼苗,它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竟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缺少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成长。

小节:这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无不展示着大自然中的生物对生命的热爱,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完成习作――《一个热爱生命的故事》。

【设计意图】“生命”的话题是四年级小学生所初涉的,在这一环节中由多幅图片导入,其中有他们所熟知的舞蹈,也有他们生活中见过的大自然中的动植物,还有平时难以引起他们注意的弱小生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直观地感受画面美,并伴随着教师精心设计的语言情境的引导,来初步感受生命所带来的炫美,为之后认识生命,理解生命,进而书写生命作铺垫。

二、揭示题目,准确把握生命之“脉搏”

笔者带领学生揭示题目:读了这次习作题目《一个热爱生命的故事》,你认为这次习作我们要写些什么内容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出本次习作的题目《一个热爱生命的故事》,在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中,学生逐渐捕捉到 “热爱生命”、“故事”这样两个关键词。同时学生也提出了疑问:什么样的故事才是“热爱生命”的故事呢?“生命”到底又是什么呢?这样的设计既揭示了本次习作的主题,又引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指导选材,悉心洞察生命之“坚毅”

1.开拓视野,理解人们“热爱生命”的不同方式

(1)事例引导,拓展思维。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所知道的热爱生命的故事不少,例如,与病魔抗争,有着顽强毅力的海伦凯勒;在5・12汶川地震中,独自返回教室营救其他同学的小班长林浩。(出示相关图片)

(2)“大事”化小,善于发现。其实热爱生命的故事不仅仅是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小事满含着对生命的热爱,就看你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

(3)补白练习,丰富语言。出示不同职业人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补白练习。

【设计意图】四年级学生对“生命”的概念还很模糊,对“热爱生命”这个话题更是不知从何处下手,教师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出示几幅图片加上语言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补白练习,认识到除了轰轰烈烈的“大事”之外,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热爱生命的人,也有许多热爱生命的事。让学生把一个看起来“很大”的题目具体化、简单化,消除他们在写作前的畏难情绪,为接下来的写作打开畅通的渠道,用补白练习说话,帮助学生解题、破题。

2.图片引导,理解大自然中动、植物对生命的热爱

(1)赏析图片,重识“生命”。有一位哲人说过: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却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我们努力生活,积极向上,不惧困难,其实就是热爱我们这仅有一次的生命!刚才我们一直谈论的都是人类热爱生命的故事,其实生命不仅仅是我们人类所具有的,在大自然中同样具有生命的还有动物和植物,我们来看看这几张图片:

图片1(爬山虎):这是大片绿油油的爬山虎,经常被安排在不起眼的院角,大树遮挡了他们的阳光,它们没有广阔的生长空间。为了生存,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向上攀爬,他们征服着又高又陡的围墙,虽不引人注意,但仍旧生活得多姿多彩,他们热爱生命。

图片2(角马迁徙):每年7月底,数以百万计的角马、斑马等食草野生动物就会组成一支迁徙大军,他们迁移是为了寻找充足的水源和食物。因此,这是自然界最伟大的迁徙旅程,他们同样热爱生命!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再次帮助学生拓展思维,依旧用丰富多彩的图片引路,让他们分别从不屈生长的植物、不惧艰辛的动物身上以及教师精心设计的语言中,感受到大自然中也有许多热爱生命的事例,从而鼓励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会生命。

3.观察图片,说话练习。出示多组图片,并告诉学生,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让学生看看这些图片,读懂这些大自然的生灵是怎样热爱它们的生命的,选取一个例子来说一说大自然的生灵是怎样热爱它们的生命的。

【设计意图】学生在观察图片的时候非常认真,接下的交流也进行得非常顺利,他们从破土而出的种子中看到了生命的力量;从搬运食物的小虫中看到了齐心协力、万众一心的气势;从仙人掌身上看到了不甘枯死的求生欲望;从峭壁的松树身上看到了坚毅的性格;从山野的蒲公英等植物身上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学生已经从上课伊始的无从下手变得有话可说,还说了很多他们自己想到的生活中的事例,语言丰富异常。

四、范文引路,描绘生命之“色彩”

1.出示范文。引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最受感动的热爱生命的故事,并为学生准备一个片段,写的是一群蚂蚁对生命的热爱,让学生读读这个片段。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用范文为学生引路,让学生感受到要想让文章写得精彩,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必不可少,如果能再加入一些合理的想象,让情节更加生动,并融入自己的感悟和理解,那文章一定会让读者赏心悦目。之后,给出习作过程中的几点建议,让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重点去写。

2.写作方法指导。读了这个片段,让学生说说其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好,值得学习。和学生共同梳理出以下写作要点:一是要用具体的事例来写身边热爱生命的故事,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组织材料。二是可以着重选取一个细节去描写。三是习作中可以加入自己合理的想象。四是叙述故事与写出自己的感悟,要巧妙地结合起来写。

五、当堂练笔,深化感悟生命之“力量”

感悟生命的文章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渗透 生命教育

开学第一天,六班的一位女同学哭哭啼啼地来办公室向班主任杨老师请假,说她继父的儿子也就是她的哥哥今天上午在家里喝药自杀了。这一消息让办公室所有的老师震惊,因为他这位哥哥就是杨老师上一级教的学生,初中毕业后直升到本校高中部上高中,上期期末才听说辍学了。无独有偶,去年咱们成都某校一位女生因感情问题跳楼自杀了。这又让我想到近几年,见诸报端的校园自杀和伤人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学生生命的最主要的杀手。为什么年轻的生命如此脆弱?为什么学生视生命如同草芥?从生命意识的角度看,这是生命意识淡薄的表现,他们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极易轻易处置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他们或把它作为逃避挫折的应对方式,或把它作为报复别人的手段、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等。所以,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生命价值则是生命教育的一大重要版块。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充分地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语文教育充满着生命的因素,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个涌动着活力的生命体;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文字,记录着生命的跃动,也极富弹性和张力。语文教育总是强烈地跳动着生命的脉搏,体现着对生命的感受、情怀和创造力,显示着生命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这就使得语文教育具备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1 教师应对教材具有敏感性,让学生通过感悟来体味生命价值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和深厚的历史、地理和人文渊源。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不仅可以活化语文教育,使语文更具有生命意义,而且可以通过感悟让学生来体味人自身的生命价值。所以,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随时捕捉时机,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心灵。

1.1 感悟亲情――认识生命的不易。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受着几代长辈的宠爱,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是何等的幸福。可是过多的呵护使他们习惯了来自亲人的爱,觉得亲人为自己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很少想到为亲人付出自己的爱,更不会想到用自己的爱回报亲人,于是逐渐丧失一颗敏锐感受生活,感悟亲情的心。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是描写亲情的,这些课文都可以用来引导孩子感悟亲情。

如,莫怀戚的散文《散步》以小见大,表现了一家人的尊老爱幼之情,短短八百字,却是一曲温馨隽永的亲情之歌、伦理之歌、生命之歌;泰戈尔的《金色花》和冰心的《纸船》都讴歌了永恒的母爱这一主题;台湾作家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以作者的童年生活为原型,这篇文章重点描述了父亲的形象,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了对父亲的爱,伴随着这种爱,英子在爱与离别中成长;朱自清的《背影》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的《母亲》写自己的童年,写自己的母亲,饱含深情,而行文又极其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真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

这样的课文都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生命的诞生、成长是多么的不易,从而,让学生学会感谢周围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他们的亲人,爱惜自己的生命、呵护所有的生命,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1.2 感悟友情――体会生命的快乐。一个人的一生必然会有一些朋友。真正的朋友不仅可以同甘共苦,而且可以帮助自己解决许多人生当中的困难和麻烦。而一个人的成功或多或少地与这样的朋友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可是现在常常听到一些家长在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的确很多孩子都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同学之间常常为一点点小事弄得面红耳赤,甚至出手伤人。所以,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体会友情带来的快乐也很有必要。

如,张之路《羚羊木雕》就赞美了小朋友之间真诚无私的友情;《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童话中,影子对盲孩子的友情和帮助让盲孩子获得了光明,也让自己获得了新生。这些文章很优美很感人,通过朗读与感悟学生都体会到了人生在世要学会关爱他人。

1.3 感悟自然――体会生命的伟大。不仅人是有感情的,自然界中的生命都是有感情的,生命是伟大的,是不容忽视的。如,《斑羚飞渡》讲了一群羚羊在狩猎队的追击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以求生存。羚羊在拿着猎枪的人们面前无疑是弱者,但是他们在关键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让人自叹不如,看到这样的一幕谁还下得了手去伤害他们呢?学习后,学生无不为老羚羊的壮举感动,他们深深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尊严。小思的《蝉》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不管生命是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席慕蓉的《贝壳》则告诉学生应该加倍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创造生命奇迹,让我们的生命像贝壳一样精彩。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教材要有敏感性,要引导学生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在语文课上,我们应有意识地去唤醒学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友善相处的生命意识,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提升学生生命的品质,让学生捍卫生命的尊严,实现生命的价值。同时,语文教育自身也要珍惜、尊重学生的生命,对学生的生命要有一种敬畏之心,并遵循其生命成长的规律。

2 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在语文课上,除了阅读文本,我也经常通过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在实际体验的背景下,更能理解别人的需要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尊重别人。

在引导学生学习《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自读课文时,我提前布置了一次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家当一回盲人、聋哑人、残疾人,再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残疾人生活的艰辛,都站在残疾人的角度谈感受。我进而引导学生明白,对于像盲孩子一样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该关爱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我继而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身残志坚的残疾人,对残疾人能积极面对生活的精神表示敬佩,同时也为自己是个正常人而高兴,那就应更该珍爱生命,好好的过好每一天,对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课外读物和有关生命知识的科普作品,或影视作品,并让学生背诵生命的名言,使学生懂得人的重要,生命的可贵。在课外,我让学生读贝多芬,读张海迪,读海伦・凯勒,读他们身体残疾仍续写生命的勇气,读他们身处逆境生命之花仍绚烂绽放的奇迹,读他们身上喷发的浓浓的对生命无比珍惜无比眷恋的情愫,让学生在这些人身上充分感受到对生命的珍爱。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参加一些亲人的追悼会,伤心至极的亲人,悲痛的场面往往能使学生贵生恶死。生日那天让学生听母亲讲述十月怀胎的艰辛,感受到自己的“来之不易”,从而珍惜生命。

3 以作文为载体让学生书写对生命的感悟

新语文课标对学生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由,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作文是个性的张扬,更是生命的律动。面对习作,教师要多一些宽容,不要横挑鼻子竖挑眼;要多一些尊重,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评价;要多一些自由,不要用条条款款去约束。学生有了心理的安全和心灵的自由,才能尽情地叙述自我经历,描绘自我内心,抒发自我情感,畅想自我未来。

在教学中,注重在作文指导的同时开展和谐共振、润物无声式的生命教育,通过引入生命问题题材,促使学生接触生命问题,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在所练“文”中展现不断提升的富有可贵生命精神的“人”,让“人”融入“文”,“文”又高扬着“人”,从而写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总之,语文学科中蕴含生命教育的内容广泛、方式多样。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灵活处理教材,善于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渗透,让学生更多的感受生命是美好的,思想是美丽的,语言文字是美妙的,很多感情是有价值的,让语文课更多地和学生的内心情感、人生发展相关联,让真善美与课堂同在,让每一个生命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感悟生命的文章范文第3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应是持久性的教育,其目标是引导学生形成对生命的正确认识,使学生对生命产生发自内心的珍爱、尊重,丰富学生生命的内涵,从而使学生成就幸福美满的人生。苏教版初中语文中大量的文质兼美的作品,为我们的生命教育提供了很多的素材,通过学习这些文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体悟那些高尚美好的心灵,并将之内化为对学生思想言行的指导。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呢?本文将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实践,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探究。

一、挖掘素材,启发学生敬畏生命

从文本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将生命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可使学生比较直接地感受到人间美好的情感,如血浓于水的亲情、珍贵的友情、高尚的爱情等。在教学中,我们要紧扣文本的情感主题,启发学生在学习中认真体味其中丰富的情愫,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生命存在的重要意义,进而产生对生命的敬畏。在教学中,笔者主要针对亲情、友情、师生之情几方面对学生进行了生命教育。

例如,引导学生去感受亲情。教材中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主要写了“父亲”对儿子的爱,父亲的背影就是对“父子亲情”的无言诉说,作品的字里行间都浸透着父亲的爱与思念。通过作者的描述,学生感受到了一种世事无常和亲情的珍贵,认识到与亲人相聚是弥足珍贵的。文章最后写“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随着作者的泪光,笔者引导学生去体味生命的短暂。正是因为生命的短暂,对于生命,我们要珍爱、尊重,要以正确的生命观对待人生。

二、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悟生命

在初中语文生命教育中,课堂教学是主要的途径,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多样化的,我们应该结合文本的内容,选择恰当方式来渗透生命教育。如通过创设情境、解读文本、借事明理等方式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感悟生命,去思考生命的丰富内涵,探究生命的意义。

例如,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文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这篇文章的最后“我”的“小费”的施与,其中所蕴涵的是一种情感的流露,这种情感是什么样的情感呢?“我”为什么要施与“小费”呢?从这里折射出了“我”的人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定位这个“我”呢?假设此时的“叔叔于勒”“发迹”了,他们的亲人相遇时会是什么情景呢?这些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的形式,找出了很多各具特点的答案。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进行生命教育,要关注的是道德、人性教育。教师要善于运用恰当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感悟生命。

三、结合内容,教育学生欣赏生命

学生只有懂得欣赏生命,才能欣赏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以自信、自强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人生,在面对人生的挫折时,才能够百折不挠、战胜困难,成为生命的强者。此外,学生发自内心的欣赏生命也是人格走向完善的主要途径。在师生的相互交流中,教师要更多地给予学生赞美,结合文本相关的内容,渗透欣赏生命的教育,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特性,不断完善自我,丰富生命的内涵。

例如,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这篇课文,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主人公不屈不挠的抗争和生死的抉择,展现出的是生命的坚韧与顽强。结合教学内容,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思考题:每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与挫折,在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们经过思考和相互交流,从多个方面回答了这一问题,如:直面失败;困难面前不气馁,勇于斗争;生命无比宝贵,要相信自己,热爱生命;等等。在学生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后,笔者继续引申讲到著名诗人写的一首诗《相信未来》,同样体现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诵一下这首诗好吗?通过这首诗的朗诵,学生的情感再次被激发起来。此时,笔者总结说:“一个人活着就是幸福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身上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热爱生命,要懂得欣赏自己,发挥所长,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生活中的困难,我们靠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人生走向丰盈,才能不虚度此生。”

四、结合训练,渗透生命意义教育

笔者认为,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渗透生命意义的教育主要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要选择生命问题作为作文的题材;第二,组织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作文练习等;第三,写以观察生命现象为主题的日记。以生命为主题的作文题材十分丰富。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将这一题材引入作文练习,这样不仅能有效克服目前作文题材局限性的问题,而且可以进一步渗透生命教育,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

感悟生命的文章范文第4篇

[摘 要]《生命 生命》一文紧紧围绕“生命是什么”这个主题,通过三个小事例,向我们展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表达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师要扎根文本,品读文本,回归文本,迁移拓展,将课堂上出生命的深度。

[关键词]生命 感知 感悟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74

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是《生命 生命》,单元的主题是感受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作者用朴实简洁的语言,抒发了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之所以选编这篇课文,其意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二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基于对教材的解读,对学情的分析,教学时可采用以下四个环节。

一、扎根文本,感知生命

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阅读什么”的问题。扎根文本,用好文本,读好文本,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前提。如何引领学生阅读文本,教会他们读懂文字背后隐藏着的人生智慧呢?这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我们不能指望在一节课中面面俱到,我们必须聚焦核心目标。

目标怎样确定?正如薛法根老师所提倡的:学生已经掌握的、读懂的,不必教;学生自己能读懂、学会的,不必教;学生读不懂、学不会,教师教了学生也未必能懂、能会的,也不必教。这课的教学,可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生命是什么?这个话题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太抽象。引领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是教学重点,也是核心目标。化解重点的办法必须立足文本,依据学情。

上课伊始,教师努力创设情境,精心选取“鲜花盛开”“竹子破土”“小鸟喂食”这三个极具代表性、极具象征性的场景,让学生驻足欣赏,用心体会。从学生们那一双双惊奇的眼睛,那一声声由衷的赞叹中,可以看出,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在学生谈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揭题:“一粒种子要冲破多少阻碍才能看见阳光,一朵小花要经历多少风雨才能绽放美丽,这些感人的画面,不禁让我们想到了同一个词,那就是——生命。正因为生命是如此的顽强、美好、旺盛,它才能引起作者的思考。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跟随台湾作家杏林子一同思考生命,感悟生命的深刻含义。”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聆听心跳”这三件事让学生思考。整节课,教师创设出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可感可触。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染。于是,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感悟到:生命是飞蛾求生的欲望,生命是沙漠中的仙人掌,生命是悬崖峭壁上的一棵松,生命是砖缝中不屈向上的小瓜苗……这是立足文本对“生命是什么”的原生态的解读。

二、品读文本,感悟生命

教材提供的文本内容是有限的,仅仅是个例子,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超越。如何超越文本,打破文本的限制呢?回归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必然。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阅读教学将是死水一潭。这就要求教者具有一种透视文本的阅读眼光,找到文本与生活的链接点,选准切入点,在学生所不能达到的地方穿针引线,进行适时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获得拨开迷雾、豁然开朗的阅读。比如,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只掌心中的飞蛾,就是落入砖缝中的那颗种子,然后感受自己的心跳,谈感受。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面对生命,人们有两种选择:“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那我们应该做何选择呢?如何做才能好好使用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生活中有没有糟蹋生命的事例呢?教师再适时补充杏林子的材料,让学生走进杏林子,与作者同喜共悲。飞蛾、瓜苗、心脏都是寻常的生命,为何让作者如此震惊呢?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但仅凭三个事例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解答。在学生沉默的时刻,教师补充了作者的背景资料:作者是一个曾经对生活绝望了的残疾人。由此,学生豁然开朗,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可见,课外资料的引入必须立足文本,选择时机,在学生愤悱时,将阅读引向深入。这样,学生对生命是什么又有了深层次的思考,于是发自内心而又富有哲理的诗一般的话语便层出不穷了:生命是不屈的抗争,生命是一种希望,生命是一份坚持,生命是一种付出,生命是一种拼搏,生命是一种无私的爱……这是超越文本对生命是什么的领悟。

三、回归文本,善待生命

语文阅读教学适度扩容、拓展是必要的,但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导致“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结果。因此,回归文本就是牵着风筝的那条线,任凭风筝飞得再高,教师都应紧紧抓住文本的线。文字是帮助我们了解文本、走进文本、解读文本的重要工具和依据。只有带着学生认真研究这些符号,踏踏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我们才能对文本有真正的理解。这课的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找出感动的句子;其次让他们驻足品味——抓住重点词语,细细品味,交流自己的理解;最后跳出文本——汇报自己的感悟。学生们经历了沉潜、品味、醒悟的心路历程。课文的第五自然段隐藏着作者对自我生命的深刻感悟,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读出作者藏在其中的言语意图。如:“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或是白白糟蹋它。我必须对自己负责。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有限的生命可以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绝不让它白白流失,要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这几句话无不包含着善待自己的生命的呐喊。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咀嚼,学生对自我生命的认识将得以升华:生命是一种担当,生命是一份责任,生命是一种无私的爱……这是回归文本对生命是什么的自我认识。

最后,教师设计了给题目加个标点的训练。课尾的这道训练题有一石三鸟的效果:一是引发学生对文题与内容关系的思考;二是引起学生对文题的关注和推敲;三是引起学生对文本情意的回味与想象。有的学生说:“我会加两个感叹号,因为我要反复强调要珍惜生命。”有的学生说:“我会加一个问号,一个叹号,因为开始作者是在问自己生命是什么,后来她理解了生命是什么,所以用这两个标点符号,从疑问开始,由震撼结束。”也有的说:“可以先加顿号,再加感叹号,因为每个生命都可以变得杰出。”由此可见,一个文题,只要设计得当,也能生发出精彩的教学智慧。

四、拓展迁移,思考生命

生命的深处是花园,不能因一节课的结束而停止探寻。它需要我们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去发现,去体悟。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在书写着生命,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在演绎着生命的精彩,它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去感悟,去谱写。这课的作业设计体现了这样的意图,设计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体现开放性、趣味性和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对生命的思考,这节课仅仅是个开始,在漫漫的人生路上,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最终靠自己。

感悟生命的文章范文第5篇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基本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重视,与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教育。作为语文教师,应立足现有的语文课程资源,善于深入挖掘教材文本,积极拓展贴近学生生活、尊重学生感受、能够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语文学习资源,有效利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呵护学生的生命之花,让学生的生命之花健康绚烂的开放。

初中时期,是一个人生命中的黄金时期,是人生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初中语文教学担当着教育人、塑造人的伟大使命。初中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紧密联系,在语文中学量的经典作品,就是走进古今哲贤,用他们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去影响和规范学生的心理结构,所以语文学科先天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基本形式。在初中语文课文中,有许多课文与生命密切相关,我们可以把语文教学和生命教育融合起来,使学生和作者达到生命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走进课文中,走进写作中,走进名著中,走进活动中,通过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和思考来珍爱呵护自己的生命。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呢?

在朗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语文学科是由基本要素——语言组成的文章,绝不是字词句子的简单凑合排列,而是生命意识的符号。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有关生命的美文佳作,如《鹤群》、《石缝间的生命》、《敬畏生命》、《紫罗兰瀑布》等。语文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指导学生对这些文章加强朗读,让这些富有生命意识的语言深深渗入学生的思想灵魂的深处,潜移默化,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生命的绚烂多姿。

在品析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掘以人为本并且重视生命的作品,凸现生命的意义,进行生命意识渗透,让学生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呵护自己的生命。例如在教学日本作家江口涣的《鹤群》一文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对“鹤鷹激战”和“救护伤鹤”两个场面的分析品鉴,让学生明白鹤群为了保住自己的生命而不畏强敌,团结一致,勇敢搏斗的可贵精神,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让学生强烈感受到活着的喜悦,感受到生命可贵,从而形成尊重生命的意识,善待自己的生命,也善待他人的生命。

在作文训练中进行生命教育。作文是学生用来叙写个人经历与所见所闻,抒发真情实感的。作文需要学生与生活的亲密接触,需要观察、关注中的思考,体验中的发现,最终感悟提升自身的品味。每个学期,在作文教学中引入生命问题的话题,精心指导学生写作,通过写作,让学生探究生命的规律、内涵和本质,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从中领悟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可敬,生命的价值。例如,可以布置像《面对挫折》、《感悟生命》等题目让学生写作。这样,我们既实现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强化了学生的生命意识,又拓宽了学生的作文题材,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名著学习中进行生命教育。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拓展空间,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关于生命意识与珍爱生命的著作,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宾逊漂流记》等等。语文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课外名著学习指导时适当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去体会主人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激情,明白主人公为了生活勇于战胜困难挫折的精神,领略主人公乐观向上,积极追求的风采,从而对学生进行爱生活、爱生命的教育。

在语文活动中进行生命教育。语文活动是新课程语文改革的重要内容和资源,充分地、有计划地开展一些以生命为主题的语文活动,同样可以对学生进行体生命教育。例如我们可以办黑板报或手抄报,举行“感动你的生命故事”演讲比赛,开展“生命的意义”的主题讨论活动或辩论会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认识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感悟生命的文章范文第6篇

一.语文教师应有强烈的生命意识,重视对课堂的艺术处理。

生命教育要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要求教师先要有强烈的生命意识,才能以此作为自觉努力的方向。作为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也应该正视自己的生命价值,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个性。语文课堂中,教师若能自然呈现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以灵动的教学方式感染学生,而非枯燥地照本宣科,学生才能真正接受并感悟语文之美,从而唤醒生命激情。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对课堂的艺术处理。“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该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3]。固然,预设课堂有利于教师更自如地开展教学活动,但若是僵化的预设,势必排斥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违背教学计划的意外情况,包括学生在探究问题时的提出的质疑和独特思考,而以单一的“标准答案”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教师应在有效预设的前提下,善于捕捉课堂实时信息,在动态生成中完善教学,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的价值,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在阅读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选文多为名家名篇,无论是侧重形象性、思辨性还是应用性,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品味、鉴赏的过程中,感悟生命的真谛,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优势所在。

高中阶段对学生的鉴赏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体现在选文中就是文章更加丰富多样、含蓄蕴藉。有直接赞美美好人性的作品,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勤劳善良的大堰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马克思伟大贡献的肯定和赞颂等,同时也有一些作品写到了人性的矛盾甚至阴暗的一面,这时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如《囚绿记》中“我”出于喜爱之情自私地将常春藤占为己有,文章喜绿――囚绿――放绿――怀绿的行文脉络实际上是作者内心的矛盾过程,特别是”我”“囚绿”时的内心斗争和“放绿”时的“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并对它致以诚意的祝福的心情,都可以联系到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对待喜爱的事物这一普遍的人性问题上。另外《小狗包弟》中巴金对包弟的愧疚和自责,《项链》对马蒂尔德丢失项链前后不同生活态度的比较,实际上都是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对待生命、感悟生命的真谛的绝佳素材。

此外,选修教材也是很好的资源。如中外传记选读,通过阅读中外名人的生平传记,拓展学生有限的认知视野;古典诗词中诗人细腻的心思、内心自我发现的过程,先秦散文中思想家对人生的感悟等同样为学生开启了通往智慧生命的道路。

三.鼓励学生表达,在言说中体验生命的自在美好。

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更多言说的机会,给予更多的自由空间。除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鼓励学生提问、分角色朗读、对一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给出看法之外,还应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比如,辩论、演讲、短剧表演、读书报告会等等,为学生表现自我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在学生言说时,教师要以平视的姿态认真倾听,在此基础上展开平等的对话,在思想的碰撞中,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生命的自由丰盈。

感悟生命的文章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互动关爱生命保护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54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下面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学情

初一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不成熟,且大多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对生命的忽视,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

二、说教材

(一)说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之语,重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感受生命之美,体会生命的珍贵,对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神奇的生命世界,感受生命之美;初步形成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生命的价值,懂得尊重生命。

3.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认识到生命是息息相关的,增强环保意识和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新课标的要求,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生命需要相互关爱。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1.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以感悟式、参与式教学为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民主、和谐的教学课堂。

2.通过观看图片、视频,合作探究,事例分析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自主学习、获得感悟,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四、说教学手段

采用电子白板和手机微信平台辅助教学,实现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五、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启新课学习。

1.展示一幅荒凉贫瘠的图片,让学生看后谈感受。

2.启发学生对这幅图片进行加工,赋予绿色和生命,使它变得更美丽。

3.师生共同欣赏这幅图片,引出课题《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设计意图]通过两幅图的对比,引导学生思考,感受生命之美,激发学习兴趣。

在这里,多媒体的使用,把图片由静态变成了动态,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又为课堂增添了活力。

(二)师生互动,学习新知

环节一创设情境 感受生命

播放视频《原野中的一生》,展示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让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是地球的财富,多彩的生命构成缤纷世界,初步形成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环节二互动交流 感知生命

1.请学生列举身边的一些生命,并说说它们的存在对人类和地球的意义。

这个环节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每组选择一个学生展示讨论的结果。

2.接下来请学生交流关于生命的感人故事。

3.然后播放视频《一只狗的魅力》,共同感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设计意图]把课堂交给学生,在课堂上,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活动中,认识到每个生命都以独特的方式展现自己精彩的一生,每个生命的存在都具有意义。

环节三合作探究 尊重生命

利用新闻案例“盗猎者射杀猕猴”,引出生活中不尊重生命的现象,感受生命的脆弱。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学生明白生命既是顽强的,又是脆弱的,生命需要相互关爱,逐渐培养他们尊重生命的情感和能力。

环节四聆听诉说 感悟生命

教师播放音频材料《地球的诉说》,组织学生“听、看、思、说”。

环节五明理践行 关爱生命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我们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做法。

讨论后,由教师组织学生用手机微信漂流瓶的方式,将好的做法传递出去,进行场外互动。

[设计意图]运用微信平台,把课堂和生活巧妙地融合,培养学生爱护生命、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现实意义。

(三)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1.多媒体展示一首小诗《生命的阳光》,师生一起朗读,感受生命之美。

2.之后,教师送给班级一盆植物。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活动,将课堂上所形成的对生命的尊重与爱护,延伸到生活中,使课堂回归生活,指导生活,实现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性和生活化。

(四)布置作业,结束新课

让学生用心照顾教师赠送的小植物,把它当作班级的新成员一样爱护。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课虽结束,但是对生命的关爱要永记心中。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既要体现知识结构,又要符合美观简洁的特点。

七、说教学反思

1.多媒体辅助教学,让课堂更有魅力。

感悟生命的文章范文第8篇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三课第三框《让生命之花绽放》,属于课程标准“成长中的我”中的“自尊自强”部分,强调初中生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之上,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初中生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独立意识与逆反意识同步增强,往往对“自尊”很看重,却不懂得尊重、敬畏、珍爱生命。因此,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2.说教学目标

针对当前初中生生命价值失落、生命教育缺失的现状,依据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课程标准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悦纳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感悟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长短,更在于内涵。

(2)能力目标:提高紧急情况下自我保护的能力;学会悦纳自己的生命,并且尊重他人的生命。

(3)知识目标:知道珍爱生命的人不会轻易放弃生的希望;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3、说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依据: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心态会导致学生对他人生命与价值的忽视,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他们在正确看待自我的基础上,学会尊重他人的生命与价值,学会与人友好相处。

②难点:提升生命的价值

依据:由于初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尚未完全形成,对于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和行为不能正确判断和处理,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缺少思考,对家庭、对社会缺少必要的责任感。因此,提升生命的价值是本课的难点。

二、教法分析

为了唤醒学生的积极情绪,强化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实际,让学生通过知识学习增进认知理解,通过参与活动增强亲身体验,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①多元互动法

②情景体验法

③案例分析法

三、学法分析

结合学生实际,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①自主探究

②展示交流

③体验感悟

三、教学设计分析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生命如花般绚丽多姿,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踏上生命之旅,一起去探寻让生命之花绽放的奥秘。

第一站:品味生命之美

学生伴随音乐观看美丽的图片,欣赏不同场景下生命的美好,然后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概括自己感受。

优美的音乐、多彩的画面,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快速投入到课堂中来。通过用词语表达感受的方法,不仅营造了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还激发了学生探寻生命之花绽放原因的热情。

第二站:感悟生命之贵

活动一:读一读知重要。组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我很重要》节选。

让学生在阅读美文的过程中,细细品味文字的情感意蕴,感受自己的生命对父母的重要。文章中涉及的都是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内心体验,为下一活动的开展作好铺垫。

活动二:说一说悟价值。学生列举自己给父母、他人和社会带来益处的一件事,或别人给予自己帮助的一件事,并谈谈这一做法给父母、他人、社会或自己带来了什么好处。

本环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回忆真实的生活经历,把学生平时并不在意的做法和行为重新纳入他们的视线,让学生从生命的角度重新去审视,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了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通过这一活动,不仅引发学生对自己给他人带来幸福的思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生命的价值,也通过回想他人帮助自己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他人生命的价值。这就实现了情感教育的目标:使学生悦纳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同时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第三站:体验生命之强

活动一:榜样传递正能量。结合“夹缝男孩”、“快递哥”的事例,学生讨论交流相关问题。

课程标准强调基于生活的道德教育,提倡引导学生利用资源扩展关切心、关爱心,发展社会性认知和公共精神。因此,本环节我选取了两个社会热点事例,真实、鲜明的人物行为,震撼学生心灵,传递给学生浓浓的正能量。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深刻体会到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珍爱生命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尽力保全自己、延续生命;并在他人生命遭遇困境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伸出援手。这种案例分析的方法充分发挥了政治学科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的作用,很好解决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知道珍爱生命的人不会轻易放弃生的希望。

活动二:求生知识展示台。学生分组展示课前搜集的困境中的自救知识并组织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珍爱生命的做法。

课下布置搜集任务,可以促使学生通过询问他人、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等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激发了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成果的欲望,很好的锻炼了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由于求生知识是学生亲自收集的,所以学生对不同困境下的自救知识和技能会有更深刻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日常生活中珍爱生命的做法,就更具实效性。这一环节的设计坚持以生活为本源,将课程内容与现实的学生生活相融合,坚持通过生活学习生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解决了本节课的能力目标:提高紧急情况下自我保护的能力。

第四站:承担生命之责

活动一:结合感动中国人物何玥的事迹,感悟生命的意义。

这一环节同样从社会热点人物入手,引领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让学生从真实发生的事情中,深刻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样就引出了本课教学难点:提升生命的价值。为下一活动的开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活动二:榜样故事会。寻找身边(普通人)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讲一讲他们通过哪些做法来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然后让学生说说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打算怎样做。

这一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榜样,从普通人的行为中感知为社会做贡献要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本环节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分享,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学生将外在认知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学生从自己熟知的榜样身上发现的良好行为,对学生更具说服力,更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切身体会社会的道德价值要求,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这就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提升生命的价值。

四、板书设计

我利用板书将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浓缩,引导学生解决了如何让生命之花绽放的问题。一朵花,形象、直观,既帮助学生形成了知识的总体框架,又呼应了让生命之花绽放这一主题,令学生印象深刻。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