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有关春天的句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5-0018-01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提问方式过于死板乏味,毫无新意可言,并且不注重问题的设计,导致整体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教师必须掌握提问技巧,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源于“实”
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不能凭空而来,而应该做到有的放矢。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尽可能联系学生的实际,多贴近生活,体现语文知识的应用。
例如,沈复的《童趣》虽然是文言文,但是内容生动有趣,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比较容易理解。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述童年趣事,来凸显令人难忘的童真童趣。文章以儿童眼中的世界为主线,先总写童年时常有超乎尘世之外的乐趣,其中“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为下文作张本。然后分说三件趣事,观察极其细微,想象力也十分丰富,全文散发出独特的语言美、精巧的构思美以及可爱的人性美。教师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就可以让学生结合亲身经历,回忆一下自己童年时发生过什么趣事。很多学生想到了捉知了、爬树、下河摸鱼等一去不复返的童年时光。由于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切合,因此不会发生无话可说的冷场现象。教师同样可以跟学生一起讨论自己童年时的趣事,像朋友一样走近学生,不但可以促进平等和谐的师生互动,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使课堂学习氛围更加轻松有趣。
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灵动的故事,使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充满求知欲。在这样的提问下,学生可以将自身所接触的生活与文本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激发他们想要表达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与运用。
二、巧于“新”
好奇心是驱使学生思考的动力。初中生的好奇心还是比较强烈的,对很多事物都充满了兴趣,容易将目光聚集到具体的事物上,思维也非常广阔。教师要抛弃传统式提问,比如“你认为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这样的提问只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并且颇有压力。不妨转换个方式,由直接提问变成循循善诱,设计一些新颖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主动探索语文知识。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可以围绕“春”这个话题来提问学生:“你们可以想到有关春天的哪些成语?”这时,学生纷纷回答春光明媚、万紫千红、草长莺飞、鸟语花香等。然后让学生打开书本,看看作者是用了哪些语言来描述春天,并用笔勾画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学生通过阅读会发现,作者引用了“吹面不含杨柳风”“一年之计在于春”等诗句、俗语,生动地表现出春天的特点。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除了课本中引用的句子,还有哪些关于春的佳句呢?学生纷纷开动脑筋,把自己以前所学的,以及生活中经常听到的有关春天的句子都联系了起来,在课堂上讨论得不亦乐乎,并且在讨论过程中,他们切实体会到春天的美好,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的那份深深的喜爱之情。
三、忠于“本”
说到提问,也有一部分教师喜欢漫天提问,认为问题要多多益善,让学生时刻也不闲着。殊不知,没有意义的提问只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百无一利。无论怎样,教师所提的问题都要忠于教材,深入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知识点,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及情感。
1.运用综合识字的方法,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
3.体会小丽的话,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增强课文环保意识,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专项训练】
看图写话,描写春天的景色,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区分同音字“代”“带”,指导书写“作”“昨”两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书写“特别”两个字,提问:“谁认识老师写的这两个字?”学生回答并领读。师:“哪位同学知道‘特别’是什么意思呢?”(特别就是和别的不一样)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直接进入新课,把学生带入课文中。】
二、识字学词
(一)自主识字学词
1.自由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词。
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呀?(问老师和小伙伴,查生字表,联系上下文猜一猜……)
2.教师巡视并指导读文,师生交流。
(二)交流自学情况
1.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语,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词语。(接火车读、同桌轮读……)
2.学生汇报识字情况。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带”“代”读音相同,你怎么区分?怎么组词?(学生回答)
(三)指导规范书写
1.大屏幕出示田字格中生字,指名读,齐读。
2.用生字组词、扩词、造句。
3.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占格位置,师重点指导“作”“昨”两个字。
4.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小组内展示学生写的字并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由浅入深地进行写字指导,加强识字效果。】
三、熟读感知
(一)学生自读
1.师:我们刚才学的生字宝宝藏进课文里,大家赶快找到他们,并再读课文。读后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
2.用不同的方式朗读课文。(小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同桌读……)
(二)合作交流
师: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大家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
1.我知道了特别的作业是什么,小丽的画很漂亮,这份作业很特别,因为她爱护了花草树木。(出示课件:玉兰花)
2.小丽做得对,我们要向她学习,爱护花草树木,不破坏花草树木。
3.小丽的作业和大家不一样,说明她爱动脑筋。
……
4.师:同学们,真棒!收获可真不少呀!小丽的作业最好,但其他小朋友也并不是故意破坏花草树木,只要以后不再做了,他们也是最棒的。
(三)展示收获
1.教师展示有关春天的图片,学生运用书中语言说说图片内容。
2.师小结:春天那么美丽,人人都很喜欢,我们要爱护大自然,与大自然做朋友。只有这样,春天才会更美,大自然才会更美。让我们做绿色的环保小卫士,让春天永远美丽。
【设计意图:教师从学生已有资源入手,通过自读、感悟、思考、尊重学生体验,在互动中焕发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达到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特别的作业
小朋友:红红的桃花 嫩嫩的桑叶 细细的柳枝
小丽:一幅画
(爱护花草树木)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巩固识字效果,回顾课文内容。
2.专项训练,看图写话,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流程】
一、复习回顾
1.出示词语,认读。
2.指名读文。思考:为什么小丽的作业最好?
二、专项训练――看图写话
(一)学习语言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完成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桃花 ( )的桑叶 ( )的柳枝 ( )的小草
(2)照样子,写句子。
例:今天,小朋友有的带来了红红的桃花,有的带来了嫩嫩的桑叶,有的带来了细细的柳枝,还有的……
( ),( )有的( ),有的( ),有的( ),还有的( )。
2.学生完成汇报结果。
3.展示检测,每组请一个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句子。
4.师:大家做得很好,通过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排比的句子,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
【设计意图:以课文为基础,了解词语对景色描写的作用。】
(二)尝试运用
1.课件视频欣赏美丽的春天。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整理。
春天到了,( )的桃花开了,( )的小草绿了,( )的柳枝发芽了,还有小鸟在枝头( )地叫着。小朋友来到田野里,有的( ),有的( ),有的( ),还有的( ),大家玩得真高兴!
3.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写话训练。
4.展示检测。
(1)班内展示:每组选一名代表,展示完成的习作。教师点评。
春天到了,(红红)的桃花开了,(青青)的小草绿了,(嫩嫩)的柳枝发芽了,还有小鸟在枝头(欢快)地叫着。小朋友来到田野里,有的(放风筝),有的(画画),有的(做标本),还有的(捉迷藏),大家玩得真高兴!
(2)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互相谈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观察汇报、交流,提高写话能力,培养写作兴趣。】
三、展示检测
谈谈你通过这两节课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美丽的春天
( )的桃花( )的小草
一、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我们的语文学习,必须开拓生活领域,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中进行综合性学习,确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根据单元提出的综合性学习的主题,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 家庭、 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如在开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专题性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根据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比一比。
谁知道的多?你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春节 元宵节 端午节 中秋节 重阳节 )
2、说一说。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食品里也包含有我们的传统文化,说说与传统文化有关的食品。
(元宵节 汤圆 端午节 粽子 中秋节 月饼)
3、听一听。
这些传统节日的得来还有一番来历呢!请各小组推荐的故事大王来给我们讲讲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故事,以及他们收集到的资料。
春节 有关“年”的传说,为了辟邪,有了过年发“压岁钱”、放鞭炮、 贴门神的风俗。过年贴对联、“福”字是对新的一年美好的祝愿。我还收集到了几副对联。“春回大地人间暖,绿染乾坤万物苏。”“山青水秀风光好,人寿年丰喜事多。”
端午节 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我还收集到了有关屈原的诗。我知道屈原的作品有九天、招魂、天问……我还知道“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中秋节 讲“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实现了人们登上月球的梦想。
重阳节 我知道重阳节有登高望远的风俗习惯。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写的在重阳节诗人王维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狠抓听、说、读、写训练,全面协调地提高语文素养。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内部多个方面的加强联系,是知识和能力的结合,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综合性学习既为听、说、读、写创设了生活化的情境,又为学生课外阅读指明了方向。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活动,把听、说、读、写巧妙地融于活动中。如在“春天的发现”综合性学习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找春天 (春游)感受早春的到来。我找到的春天在草尖上、在嫩芽里、在桃花粉红的笑脸上、在哗哗的小河里、在……
2、画春天 用多彩的笔画出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
3、说春天 结合画说说春天是什么样的?在我眼中春天是五颜六色的野花,在我眼中春天是绿绿的草,在我眼中春天是……
4、唱春天 唱一首关于春天的歌――《春天在哪里》。
5、颂春天 收集积累有关春天的诗、词语和句子。
我知道《草》这首诗是写春天的,我最喜欢这一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还积累了这些词语和句子,草长莺飞、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 、百鸟争鸣……“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
6、写春天 用自己的笔把你感受到的春天写下来。
三、凸现综合性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创新精神。
新课标中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陶行知先生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会想。”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自己确定活动的主题,自己分工,收集材料,主持活动,评价。使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东西在实践中运用,获得锻炼的机会,也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和兴趣。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后,要求演故事,在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步骤:
1、创设任务情境。
在《陶罐和铁罐》的学习中,我是这样引导提出把这篇课文演下来的。同学们都被课文中描写陶罐和铁罐的对话所吸引,那你们想不想也来当当陶罐和铁罐,表演给大家看看,让我们来举办一个表演大赛。
2、制定活动计划。
引导各小组制定一个“演一演”活动计划。包括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人员的分工、 准备工作等,做到分工明确,心中有数。对制定计划有困难的小组,要给予关注和指导,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
3、充实活动内容。
引导学生在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增加铁罐和陶罐之间的对话及一些旁白。表演的语言、动作、神情、表演方式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主创作。
4、体验活动过程。
【关键词】低年级 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要让学生充分地读,整体感知,培养语感”。反复的朗读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背诵则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能够形成厚实的语文底蕴,以后可以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或者口头阐述,正所谓厚积薄发啊。
那么,低段课文应该会说都是比较简单的,如何在低段阅读教学中做到朗读、背诵齐并进呢?
一、朗读要做到准、真、实
1.准确。课文的第一课时一般都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低段的课文一般都很生动有趣,朗朗上口,而且全文注音,是培养朗读能力的好课文。因此老师要从一开始就要培养孩子朗读的好习惯:先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三不”,即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这个一般老师会在预习和第一课时都会这样要求,但有很多孩子回家预习都没有做到“三不”,所以在第一课时还是要花大量时间让学生充分去朗读,能让绝大多数学生上完一节课后就能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2.真实。真情最能打动人,一般情况下,人的真情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要是发自内心的。其一,老师要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朗读的情感。其二,为学生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自己去朗读,不必过多的讲解语言文字内容,让学生自己在语言环境中去体会 、去理解。其三,学生朗读后,老师需要用儿童话的语言给孩子最大程度上的赞美,让他们感觉到朗读的快乐、幸福。
3.实在。朗读对一年级的学生还是很陌生的,他们不知道应该达到怎样的朗读水平,不知道如何能达到那样的水平。所以,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要实在。纵观现在课堂,有很多学生朗读听上去真的不好,可是老师还给予肯定,甚至表扬,这样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还会引起学生的错觉。比如你发现学生读的不是很到位,你就可以说:“谁还能比他读的更好一些?”或者“老师觉得还不够快乐,谁再来读读?”然后在回过来再评价前面学生的朗读,给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让学生的朗读不是停留在原有水平,要有所提高。
二、背诵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所以有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代的莘莘学子读书识字就从背诵开始,通过背诵而领悟到学习的途径。
对于低段的课文不仅要朗读,还要篇篇会背诵。有很多家长会认为“背课文会让孩子变得只会死记硬背”,变得“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所以家长们要求孩子理解课文内容,而不是死记硬背。其实不然,语文学习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都需要丰富的语言积累。获得这种丰富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通过阅读他人的优美文章,而背诵就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学会融会贯通。
三、熟读成诵,拓展积累
熟读成诵,把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存起来。另外还可以根据课文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让学生有丰富的积累。比如,《小池塘》这篇课文运用拟人化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小池塘的水波,小池塘边的芦苇以及白云、太阳、月牙、星星倒映在水中的美景。课堂上借助课文中的插图、板书,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春天到来时小池塘的美丽景象,从而熟读成背诵。这么美的课文不能就此停住,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比如学到“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时,结合图片,让孩子学习成语“波光粼粼”。学完课文,可以向学生想象春天小池塘还美在哪了?相机出示成语“春暖花开” “春光明媚”“春意盎然”“ 五颜六色” “万紫千红”“桃红柳绿”“春色满园”。还可以给学生拓展有关春天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有生”“春江水暖鸭先知”“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关键词]运用词语;低年级;有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19-02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中要让词语作为一种创作手段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这指明了运用词语的整体思路和大方向。但是,目前的语文课堂都聚焦在词语和句子的感悟、积累层面,很少有人考虑词句的运用,更谈不上词语运用的具体策略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模仿文中规范的语言,逐渐学会运用语言,从而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发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词语。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低年级的学生积累了很多优美的词语,却不会运用。教师应该采用什么策略来引导他们有效地运用词语呢?
一、 用心引领,使学生想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具体,更多地与学习活动本身有直接联系,对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外部活动与结果(如是否得到奖励)更感兴趣。因此,教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目睹词语的色彩、触摸词语的温度,激发学生内心“想用”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并且乐此不疲,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一)引导观察
低年级教材出现的绝大部分词语跟大自然、生活息息相关。教学时,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指引学生用心感知生活,就能让词语在学生的意识里活起来。例如,学习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关春天)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到美丽的校园、公园里寻找春天,并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学生们能自觉地运用学习到的有关春天的词语畅所欲言――“春姑娘来到了公园,公园里呈现出柳绿花红的景象。”
(二)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学生身边运用词语的榜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倍感亲切,从而萌发想用的念头。
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以及平时交往中运用优美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比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的口语交际“夸家乡”中,教师首先介绍自己的家乡:“我的家乡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小村,这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村子中央有一个湖,湖水碧绿,仿佛是一块美玉闪闪发光。你要是仔细看,隐隐约约还能看到鱼儿在湖里快乐地游来游去。”教师的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即响起热烈的掌声,学生说教师懂得运用学过的优美词语。教师顺势引导,及时总结。学生受到启发,学着教师运用积累的词语,介绍起自己的家乡:“我的家乡虽然没有名胜古迹,但是一年四季风光秀丽。村子四周群山环绕,树木茂盛,仿佛一块玉镯。要是下起蒙蒙细雨,就像披上了一层轻纱。”
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榜样的作用,调动学生运用词语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人教版《窗前的气球》时,教师引导学生拓展想象:“科利亚除了对面的楼房和一角天空以外,什么也看不见。科利亚可能看不见什么呢?”一个学生说:“科利亚可能看不见曾给他带来快乐的弟弟。”教师趁热打铁,给予评价:“你真会学习,懂得运用《纸船和风筝》中的‘快乐’一词。”教师的评价无形中提供了学生运用词语的榜样,指明了运用词语的好处。其他学生在榜样的带动下,将一些学过的词语,如“挂牵”“笑脸”“勤劳”等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三)搭建平台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一句,说明学习氛围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搭建一个词语运用的平台,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班级的语文角,开辟“词语造句”栏目,并每日提供三至五个学过的词语,让学生自主选择词语造句,鼓励学生将所造的句子进行展示,师生共同点评加分。由于降低了词语运用的难度,学生“跳一跳”能品尝到成功的滋味,有效地激发学生“你行我也行”的好胜心理。
二、逐层推进,使之会用
任何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过程都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教师要依据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在运用词语方面经历从易到难、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逐渐形成运用词语的能力。词语运用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一)基础再现
这里的“基础再现”不是词语的简单重复,而是引导学生运用词语描述课文内容,或者转换人称复述课文内容。例如,《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出现了“被困、甚至、吸干、蒸干”等词语。教学时,低年级的学生使用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不妨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词语描述“浅水洼里的小鱼遇到什么危险”。学生经过思考之后,用自己的话回答:“很多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不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就会死掉。”还可以在学完课文后,组织学生以“我是浅水洼里的一条小鱼”或用小男孩的口吻复述整个故事。通过基础再现,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了本课所学的词语,而且内化了规范的语言。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为学生日后进一步运用词语做好铺垫。
(二)模仿
古往今来,许多高明的作家,都是在学习模仿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从而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目的。中高年级的习作从模仿开始,低年级的说话写话更应从模仿起步。例如,《北京亮起来了》一文中有一大串描写灯亮的词语:“灯的海洋、光的世界、华灯高照、灯光闪烁、金碧辉煌、光彩夺目、银光闪闪……”教学时,教师首先通过联系插图、联系上下文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接着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既使学生对北京夜晚美丽的景色留下深刻的印象,又积累了词语;然后,告诉学生每当夜幕降临,整个厦门也亮起来了,请学生欣赏一组厦门美丽夜景的图片;最后,让学生选择一个或几个本课学到的有关灯亮起来的词语,描绘厦门的夜景。
(三)灵活运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模仿,学生的思路打开了,运用词语的经验丰富了,就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此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词语,借助学过的词语进行写作。比如,学完《丑小鸭》一文后,教师出示几个词语:“又大又丑、孤单、悄悄地、雪白的、长长的、厚厚的、美丽”,让学生从中任意选择几个词语编一个故事。有一个学生写道:“一只哈巴狗浑身雪白,非常美丽,自以为很了不起,它瞧不起又大又丑的流浪狗,不想和隔壁的小猫做朋友。时间一长,小动物们都不理哈巴狗了。哈巴狗孤单极了。”另一个学生则写道:“一个冬天的早上,芭比娃娃穿上了厚厚的羽绒服,披着一条长长的围巾,头上还戴着一顶雪白的帽子,美丽极了。她要去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在低年级学生看图说话写话时,教师要引导他们运用优美的词语。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的口语交际时,刚开始学生是这样介绍第一幅图的:“晚上,一个小男孩正在写作业。”教师启发:“再仔细观察观察,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哪些词语可以用来形容小男孩此时的表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立刻想到了“认真”“专心”“聚精会神”等词语。再次介绍图片时,学生就说得更完整、更生动了。
三、积极评价,使之乐用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表现,对学生运用词语适时给予肯定。这种积极有效的评价,让运用词语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使学生越用越想用、越用越爱用。
(一)评价范围要广
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紧密联系,融为一体。因此,在评价学生运用词语时,要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对学生不同方面的闪光点加以肯定,使学生逐渐形成努力向上的积极态度。为了提高学生运用词语的兴趣并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可规定:“运用一个词语可以得一颗星,运用两个词语得两颗星,依此类推;所造的句子表达了真情实感,加一颗星;所造的句子有新意,再加一颗星。”教师每周统计一次,评选出“用词积极分子”“用词小能手”“用词明星”等。
(二)评价机会要多
于永正老师在一节作文课中,不论学生作文篇幅长短、形式的优劣,只抓习作中的亮点,他就不停地加分,最多的一个学生竟然得了150分,最少的也得了98分。于永正老师的做法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评价机会,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果学生能运用一个词语进行造句,教师就给他加一颗星。当在语言表达、情感抒发、创意求新等方面有欠缺时,如果学生愿意不断修改,教师就给予肯定和鼓励,每改一次加一颗星,改几次加几颗星,直到学生满意为止。另外,还可以采用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等方式,增加评价的机会,使学生乐用词语。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有效运用词语,用心引领,使之想用是前提;逐层推进,使之会用是关键;积极评价,使之乐用是保障。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能唤醒那些“沉睡”的词语,真正_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让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语言。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网络;语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342-01
在信息化社会中,现代信息以网状辐射的结构突破了传统信息的线性传输方式,实现了信息传输路径的革命。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对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正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时代产物。学生以网络为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特定的学习目标,开展自主探索、合作探讨等学习活动,获得对知识的深刻认识,取得创造性的学习成果,达到拓展知识视野发展学习能力,培养信息素养,提高语文素养的综合性目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相对于传统语文教学具有许多新的特点,体现出鲜明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
一、网络教学资源的综合性,可以为学生提供独特的视听效果
在信息时代里,学科领域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网络课堂是基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超文本、超媒体技术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它融超媒体和超文本于一体,集图形、图像、图表、声音、文字于一身,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及阅读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长期的教学实践亦证明:兴趣在人的行动中是最具活力的主观因素。对于年龄小、自制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进行阅读教学,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一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本提供的只是一个不动的画面,产生的视觉效果差,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而在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则不然,多媒体网络中的阅读资源具有形象的动画、生动的语言、迷人的语音、绚丽的色彩等特点,往往能很快抓住孩子们的心。在网上阅读就像看动画片一样开心、有趣,这比起传统的文字阅读要鲜活得多。同时亦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化复杂为简单,大大缩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例如:同学们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后,便能利用老师教给的上网方法从“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中以“圆明园”为关键词下载大量的有关圆明园的历史、建设以及它的毁灭等资料。有些同学还把它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制作了关于“圆明园”的展板,并进行了“圆明园该不该重建”的网上讨论,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阅读兴趣也空前高涨起来。
二、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承载
计算机网络使课堂全球化,支持地理上分离的学校,研究单位和个体间的合作。Internet 网络系统具有丰富的信息承载,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共享资源,其中包括硬件的共享和软件的共享,核心是软件的共享,网上资源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学习者在链接或教师指导下,可轻松自如地在知识海洋中冲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神奇的网络环境,对教育个性化的形成,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对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对促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教学《春姑娘》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春天,同时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通过基于Wed方式的学习资料库,我们调看有关春天的学生习作、春天的儿歌、春天的歌曲、春天的动物、植物以及描写春天的优美句子和词语。学习资料库的建立,可以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学生在自主读书时,获取与学习主题相关、对阅读理解起促进和深化作用的学习材料,并且使学生凭借这大量具体可感的语言材料,形象地把握住文章的结构“命脉”。这比起教师单纯地分析或学生孤立的自悟更容易形成清晰的印象。能使那些学有余力。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承载,创设了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这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是难以实现的。
三、网络教学资源交互性,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的阅读空间
网络教学最大特点是它的实时交互性,实时交互性是指在网络上的各个终端可以即时实施回答,交互的方式有学生和教师之间、人与机器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特别是Internet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为阅读空间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前提保证。
“以工具的改变促进教学的革命”。在小学语文网络教学的过程中,双向交互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视、听手段获取教学信息,这种通过网络双边、多边的交流和讨论,有利于促使学生思维碰撞、萌发创新的意识,同时能及时地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并按要求进行调整,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与效率。例如我在执教《美丽的地球》一课时,尝试通过网络创设一种学习情境:首先我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具有搜索引擎的网站,如:搜狐、中文雅虎、新浪等,并教给学生用输入关键字或查看分类信息的方法搜寻有关内容,让学生将资料下载到学生电脑的硬盘,储存在公共读写文件夹里。然后让学生分析自己从网上下载的资料,并且通过“网上邻居”访问其他学生电脑的公共读写文件夹,浏览他们从网上找到的资料,也可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机里的CAI课件,引导学生自行探究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从而使他们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上网收集资料、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写话;叙述;质量
写话教学是学写作文的基础,依据语文课标的要求,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坚持每天写话。低年级学生写话能力发展较为缓慢,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低年级学生写话时切忌急于求成。那么,低年级学生写话能力的培养应从何入手呢?
一、营造氛围,激发语言表达欲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听话、说话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因此,激发学生口语交际欲望,是我们低段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儿童是天生的演员,不论是在课堂的提问、故事的续说,还是在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时,我注重创设情景,让学生扮演生活中的角色,巧妙地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语言表达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角色中去体验,去感受,表达更确切、逼真。
我在教学口语交际《我想这样做》(内容:说说你周围有需要帮助的人吗?你准备怎样帮助他们?)时,首先,创设情境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接着,我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年迈的奶奶、有病的阿姨、受伤的乘客……”用自己的语言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交际,并对交际的过程予以调控,形成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使学生语言表达更富有激情。但是由于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说起话来常是前言不搭后语,跳跃性很强,有时重复,有时带有语病。在训练时不能操之过急,要有由说得少到说得多、由说得不大好到说得比较好的训练过程。要求学生想好后再说,用自己的话把意思说完整、连贯。要有头有尾,遵循一定顺序,条理清楚,声音响亮,并准确使用普通话。鼓励学生用词恰当、生动,启发学生大胆思维、合理想象、积极发言。训练时,先让口语表达较强的学生先说,再大面积展开。对口头表达能力差的、胆小不敢说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促其发言,哪怕是三言两语,也应予以肯定。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语言表达新颖独特、有个性的学生,及时给予赞扬。使学生兴趣盎然,语言表达精彩纷呈,富有童趣和灵性。
二、不求写话的数量,但求写话完整
在写话时,我并不要求学生对事物叙述得多么具体生动,也不限制书写的篇幅,只要能写好一句话,把话写完整就行。比如,一年级上学期的时候,我布置了一次写话的内容是:写一写你最高兴的事。有的学生写道:“我写字进步了,老师表扬了我,我很高兴。”语句中学生并没有把自己写字怎么认真。老师怎么表扬他写具体,但是他把句子写得通顺完整,我就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就使孩子觉得写话并不难,只要把自己的想法写成一句完整的话就好了。坚持每天让学生写一句话,这不仅是培养孩子们的写话能力,更是在积累素材养成写话的良好习惯。不太注重写话的数量,不太关注写话的质量,不限制写话的内容,是降低了写话的要求,使他们觉得写话并不难,而注重以多种写话形式激发学生的写话愿望,注重以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写话,旨在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
三、不求写话的质量,但求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
写话时不要求学生把周围的事物写得多生动具体,不要求学生用华丽的词语去描述,只要学生能把自己的想法写得清楚,让人看明白就行。比如,一年级下半学期,我让学生写写怎样过六一?学生写道:“六一这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收礼物,真开心!”有的写道:“六一了,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丰富的礼物,还观看了演出。”这些句子没有动人之处,但是孩子们是把自己看到的场面写清楚了,让人看懂了,我也及时给予了鼓励表扬。在教学中我也发现,有不少识字量大、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他们不仅能把一句话写完整,而且能够写多句子,甚至写一段话。对这样的孩子,我让他们把自己写的话读给大家听。鼓励其他学生向这些写话能力强的孩子学习。在我的鼓励之下,许多同学主动向他们学习,也尽量多写几句话,班里48名学生中,有28位学生能写多句话,愿意多写几句话。
四、学会观察,积累写话素材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学生常常觉得没什么可写,主要是没有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不懂得观察方法。于是我结合班队会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活动,如自我介绍、阅读比赛、做粘贴画、捏橡皮泥等,指导学生把经过有条理地说出来,通顺地写下来,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说写能力。并适时地告诉学生所谓“写话”就是把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用文字记下来,也就是用文字表达日常的言行举止,逐步消除他们写话时的畏惧心理。从二年级开始,要求学生坚持写简短的日记,把自己每天做过的、看到的、听到的有趣的人或事、想到的奇思妙想用一段话记录下来,积极地把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运用到写话中。通过一学期的训练,多数学生养成了自觉练笔的习惯,愿意把自己想说的话和想象中的事物真实地写出来,如:妈妈出差时自己白天高兴,夜里孤独的心理;看过科幻故事后自己的梦想等等,感情真挚,充满童趣。与此同时,他们也积累了写话素材,增强了写话兴趣,树立了写话信心。
五、多种方式培养写话能力
为避免以单一的方式让孩子写话会产生厌倦的情绪这一现象,我设计了多种写话的方式:1、先画后写。在学过《胖乎乎的小手》这一课后,我让学生先画画自己的小手,再配上一句话,写写自己的小手都做过什么。2.先看再写。学完第一单元有关春天的专题之后,我让学生去找春天,把自己看到的、发现的写下来。3.先做再写,学过第二单元温暖的家庭之专题后,我让学生帮助父母做家务,并写一写你做的家务。这些多样的、有趣的写话形式激发了孩子的写话兴趣,同时也引导了孩子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无论是先画后写、先看再写、还是先做再写,学生必须自己去看,自己去体验,在观察和体验中孩子们才会有话可写。
【关键词】小学生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培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习应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重点一直都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上,而忽略了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呢?下面结合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表达和运用的欲望
轻松愉快的氛围能够激发学生表达和说的欲望。要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就需要学会赏识学生。当我们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并且真诚地表扬孩子,就能够给孩子以无穷的动力。而恶意的中伤和批评则会挫伤一个孩子表达和说的欲望。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很多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有时虽然和自己预设的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回答如果富有创造性,就值得表扬和肯定,这样会更加激发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和说的欲望。
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营造一种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氛围,感受他们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情感,巧妙地引导学生体会、掌握、运用语言文字,从而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二、注重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语言,培养语感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正确掌握普通话的基础上,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有助于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以读助讲,以读促讲,指导学生读懂课文,杜绝单纯的内容分析。如教学《草船借箭》的第二、三自然段时,要引导学生通过人物说话的语气声调剖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周瑜妒忌心强,设计陷害诸葛亮,又不想露出马脚,读他的话要外松内紧,一步紧逼一步;诸葛亮遇事冷静、胸有成竹,他回答周瑜的话,要读得从容不迫,不卑不亢,语气肯定,多用降调;而鲁肃对朋友诚恳,所以他的话要读出对朋友的关切。而这些对于小学生来说,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把周瑜、诸葛亮、鲁肃的话一一作示范朗读,再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口气朗读,这样,学生就能进入角色,增强朗读的兴趣,提高朗读水平。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应该落实到中年级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可以说,朗读体现的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和表现力。
三、听、说、读、写训练有机结合
语言文字训练最常用的方法是听、说、读、写。实际上,目前的语文课要么是学生听得多,说得少,读得不透,练习则被忽略;要么就是说得多,读得少,练习则如蜻蜓点水等。学生被动听得多的,那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质疑问难和朗读的时间就少;学生说得过多、探究过多的,则语感训练和堂上练习往往被忽略。这样的语文教学都是不利于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因此,每位语文教师都应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方法,综合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有机地整合听、说、读、写,并注意依据教学内容把握练习的度。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一个重点。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读写结合,就是在讲课中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阅读方法,理解精美词句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还要指导学生进行遣词造句、开头结尾、布局谋篇等写作方法的训练。为此,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完成“积累运用”中的习作练习,还应有机结合阅读教学进行运用性的造句训练、片段练习,如背诵精彩句段、扩展说(写)一段话、用上几个好词写一段话、用上一些句式仿写一段话、提供材料进行创作等。
四、重视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语言材料和语言表达形式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那么如何进行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呢?
(一)用词口头说话训练
如《坐井观天》中的“无边无际”一词,要求学生会用它造句,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无边无际”是表示大得没有边际,我们可让学生说说有哪些事物是大得看不到边际的,如沙漠、草原、大海等,然后再让学生用上“无边无际”一词来形容。
(二)句型模仿训练
课文中精彩的句子很多,我们引导学生欣赏体会后,应抓住其中典型的句子进行句式训练。如《秋天的图画》一课中描写秋天的句子形象生动,我们可以让学生仿照其中的句式,摹写“春天的景色”。再如教学《四季》时,在学生感悟课文之后,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文中的表达方式,提高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我要求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同时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春、夏、秋、冬不同景色的图片,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在我的点拨下,学生们畅所欲言,描绘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画面。
(三)抓特色课文,进行写话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