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拟人的成语

拟人的成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拟人的成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拟人的成语范文第1篇

一、赏析用词之美。

能为文章增添色彩,增强语言表现力的词语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因此,在指导学生赏析文章用词之美的时候,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成为重点。

1、动词:

深受读者喜欢的记叙类文章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把事物的本质特征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来,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文章能够产生这一效果,在于恰到好处的动词的运用。例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他那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背影》)“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三个动词突出父亲行动的艰难,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令人潸然泪下。

2、形容词:

描写事物的声音、色彩、形状等的形容词,是具体形象的。运用恰当,就会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在指导学生赏词的时候,这类词也是重点。例如:“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雪》)“血红、白中隐青、深黄、冷绿”这几个描写颜色的形容词,把江南雪的滋润美艳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读后印象深刻。

3、叠词:

运用叠词,不仅在形式上增添语言的韵律美,而且在内容上更可以丰富语言的涵义,一箭双雕。朱自清先生是巧用叠词的行家,在《匆匆》中使用了“默默、斜斜、白白、茫茫然、裸、轻轻悄悄、伶伶俐俐”等叠词,这些词用得巧妙,细致入微地刻画时间的踪迹,表达作者的无奈之情。

4、成语:

成语是中国语言的一大特色,它的使用可以使表达精练,言简意赅,语义深远,丰富内涵,让文章锦上添花。

二、赏析句式之美。

句式之美在文章中体现在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等句式的灵活运用上,它们变换节奏,美化语言,增强亮点,使文章文采飞扬,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初中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长短句和排比句,因排比又是一种修辞手法,所以这里不再做详细介绍,重点谈谈长短句。

长句与短句是相对而言的。一般说,用词多、结构复杂的句子就是长句;反之,就是短句。长句和短句各有各的表达效果。长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严密、精确、细致,语意贯通,气势磅礴;短句的修辞效果是干净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性强。如《安塞腰鼓》中大量使用短句,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气势,读来节奏分明,铿锵有力,使人从语势上也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无法抑制的热爱之情。再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作者采用长短交替的句式,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罗布泊的惨状,强化生态被破坏的悲剧,而且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可谓气势磅礴;铿锵有力。

三、赏析修辞之美。

修辞就是作者在写文章时,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初中阶段常见的修辞方法有: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语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

比喻、拟人、排比。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使用比喻的好处是可以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使道理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如在《春》的结尾这样写道:“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一般人要描写出春天的形象,是多么困难,而朱自清写出来了,而且写得如此之美。他独具慧眼,敏锐捕捉本体和喻体的“质”的相似点,把春天的美丽附于“刚落地的娃娃”的勃勃生气美,“小姑娘”的艳丽容颜美,“青年”的健壮身姿美,使抽象的春天有色、有声、有神、有情,喷射出诗意的光辉,同时也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春天无比热爱和热情赞美的深挚感情。

2、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成人来写,它能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生动的印象,而且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这样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同时让我们听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由衷的喜爱之情。

3、排比:

拟人的成语范文第2篇

摘 要:《杨柳清风》是英国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创作的儿童文学经典。小说主要围绕鼹鼠、河鼠、老獾和蟾蜍展开,讲述了它们曲折的历险故事,颠扑不破的友谊以及温馨动人的生活。在词汇选择上,译者融进口语化十足的叠词、叹词、拟声词等,在句式转换上,以成语、俗语、谚语为支撑,化长句为简单句,句式灵活多变。在修辞手法上,比喻、拟人、排比随处可见。

关键词 :《杨柳清风》 原著 译著 语言特色

《杨柳清风》(The wind of the willows,1908)是肯尼斯?格雷厄姆的代表作,也是英国儿童文学史上的经典小说。故事围绕忠诚天真的鼹鼠、快乐自由的河鼠、智慧善良的老獾和冒失可爱的蟾蜍展开,讲述了它们精彩的历险故事、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萦绕它们的美丽田园生活画卷,形象地展现了动物们之间可靠的友谊以及杨柳清风中弥漫的浓浓温情。《杨柳清风》展现了“自然、共同体、自由共同构筑起一个乌托邦家园,三者相互映照,形成了生命安全的自然屏障、社会屏障和精神屏障。”(罗良功,2006)

《杨柳清风》“是一部充满童趣、妙趣的儿童文学佳作”(舒伟,2011),以其自生动饱满的动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浓厚活泼的生活气息与俏皮易懂的口头语言,赢得了儿童和成人的好评,这让周作人等作家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对《杨柳清风》的翻译;后来译本原来越多,其中罗良功与刘东霞和译的《杨柳清风》文笔优雅生动,语言处理上十分巧妙。译者在翻译时融进了叠词、叹词、拟声词等,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使之更加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更具中国特色。成语、俗语、谚语的运用,使得小说符合儿童的认知能力,无形中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亲切感十足。原文与译著中,比喻、拟人、排比、对偶、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语言更加优美动人。

一、词汇口语化

“信、达、雅”是重要的翻译原则,儿童文学的翻译应该有更为特殊的要求。“儿童文学翻译是用儿童喜闻乐见的语言,把原作的童趣、童真以及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小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源语儿童读者读原作时那样得到快乐、启发和美的感受”(于素芳,2011)。要想获得与原文一样的教育效果,首先在词汇的选择上应该更强调口语化描述,保持原文的童真童趣,避免使用过于生僻的词语,能用简单语言表达的尽量简单化,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词语。趣味性是儿童文学翻译必须注意的,而叠词、叹词,拟声词的使用不仅增强了趣味性,同时也激发了小读者的好奇心,想象自己是其中的某个动物,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启发。

《杨柳清风》的原著特别注意音律美。

原文:“We hunger to inquire of each other,to compare notes and assure ourselves that it was all really true,as one by one the scents and sounds and names of long-forgotten places come gradually back and beckon to us.”

译文:“我们迫不及待地相互探询,交流感受,就是要弄清那些感受是不是准确的。要知道那一缕缕芳香、一阵阵声音、一串串早已淡忘的地名,又都一个接一个地逐渐潜回来,向我们召唤呢。”

原文中,“scents ”和“sounds”押头韵和尾韵,翻译时采用了叠词“一缕缕、一阵阵、一串串”,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口语化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点,“O my!O my!O my!”和“O,pooh! boating!”都是原著中使用的话语,生活化、个性化展现得淋漓尽致。译文则加入了叹词,“啊,天哪!啊,天哪!啊,天哪!”和“呵,呸,划船。”叹词是表情达意的重要语法手段,叹词的恰当运用,使情感传达得更准确、更充分,使人物个性更突出。叹词的运用使鼹鼠的喜悦之情,蟾蜍的愤怒之意得以充分表现,也凸显了鼹鼠的善良,蟾蜍的高傲。

“Then the pattering began.”和“We really must get all the furniture and baggage and stores moved out of this before those horrid machines begin clicking round the fields.”原著在描写脚步和机器的声音时用的是现在进行时,读者会感觉脚步声正悄悄靠近,机器的声音正在耳畔轰隆。译者则用“叭哒叭哒”,“咔擦咔擦”来形容,拟声词的运用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二、句式转换特色化

翻译决不能墨守成规,句式要灵活转换,懂得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差异和结构上的不同,对做好翻译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钱钟书(2002)曾经提出文学翻译的一个标准,“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入于‘化境’”。这种“化境”用于儿童文学翻译就是一种“儿童化”,“用儿童常用的句式,儿童乐见的语言,儿童理解的内容,儿童习惯的方式”(孙张静,2010)。本文以《杨柳清风》为例,从成语、俗语、方言对句式转换的支撑,化长句为短句,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句式转换。

成语、俗语、方言的运用对句式转换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它能使句式更加灵活多变。

“I could see them pricking up their ears and looking at each other.”和“living very rough by day and lying very hard by night.”这两句都是用“and”连接的对称结构,整齐美观,音律和谐,也便于阅读,分别翻译为“我看到他们抓耳挠腮,面面相觑”“风餐露宿,栉风沐雨”。用成语来翻译这种对称结构再合适不过了。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俗语在翻译时也有运用,如原文:“If it comes to that,´ he thought in desperation,I suppose any fool can WASH!”译者用了俗语“破罐子破摔”,蟾蜍走投无路的情景便展现在我们眼前了。方言是民族语言的特色,译者也注意到这一点。“Nasty little hussies,that´s what I call ´em!”和“seemed to ask him to overlook their shabby poverty for a while”,翻译时用了东北方言“小丫头片子”[3](P138)和“寒碜”[3](P33),小朋友在阅读时会有浓浓的亲切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他涮你涮得太绝了”“见他蟾蜍的鬼”……

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刚刚开始,他们的社会经验还不丰富,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较弱,化长句为短句,化难句为简单句,更加符合儿童文学读者的阅读习惯。

原文:“The sunshine struck hot on his fur, soft breezes caressed his heated brow,and after the seclusion of the cellarage he had lived in so long the carol of happy birds fell on his dulled hearing almost like a shout.”

译文:“阳光晒着他的绒毛,暖暖的;和风抚摸着他的额头,柔柔的。长时间隐居地下,他的听觉都迟钝了;咋一听见鸟儿欢快的歌唱,他差点以为是谁在大声吼叫呢。”

原文是一个长句,描写鼹鼠的心情因为温暖的阳光、柔柔的和风、欢快的鸟叫而变得愉悦。译者把这句话译为了4个小句,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便于儿童读者理解和接受,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对称之美。

三、修辞手法个性化

《杨柳清风》一经问世就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这与其富于童趣的故事情节和美妙的叙述语言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修辞手法的运用,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自然环境描写更加优美,读者也能真正融入到作者所创造的世界中。

原文:“He clambered into his bunk and rolled himself well up in the blankets,and slumber gathered him forthwith,as a swathe of barley is folded into the arms of the reaping machine.”

译文:“他爬上了铺子,一下子滚进了睡毯,立刻进入了梦乡,就像是一捆大麦卷进了收割机的怀抱。”

原文和译文都很精彩,写出了河鼠急于睡觉,困顿不堪的样子,比喻深刻形象。

拟人化手法在小说中随处可见,将动物人格化,人性融于物性之中,人的情感在动物世界表现的更为纯洁。鼹鼠、河鼠、老獾和蟾蜍他们善良可爱,彼此间相互信任,相互照顾,但是他们之间也会发生口角,也有不情愿,这让他们的个性更具真实性,更接近人类的生活,小朋友会觉得这就是现实生活的缩影。

原文:“When he had got the basket packed and strapped up tightly he saw a plate staring up at him from the grass.”

译文:“等他把篮子收拾好了,系好打包带,猛然间瞥见一只盘子在草丛中盯着他看呢。”

原文和译文在写这个落下的盘子时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仿佛那盘子是个被遗忘的小孩,正无助地盯着父母,渴望父母将他抱起。

原文:“The popular and handsome Toad, the rich and hospitable Toad, the Toad so free and careless and debonair!”

译文:“我这个被人追捧的英俊蟾蜍,我这仁爱好客的富裕蟾蜍,我这个无忧无虑天马行空的快活蟾蜍!”

原文的前两句句式结构一致,读来韵律感十足,译文则将这三句统一为排比句式,感情更加强烈,贴切生动地表现了蟾蜍的骄傲自信。

综上所述,《杨柳清风》作为儿童文学经典,从语言词汇、句式转换、修辞手法三个方面实现了原著与译著的完美融合。儿童文学翻译貌似简单,实则相当困难,因为接受主体是小读者。这就要求原著和译著都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儿童的心灵去揣摩作品的真谛,而不应该将成人的思想观念过分融注,或者过分追求主旨深刻。原著和译著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选词简单、准确、鲜明,句型简短、通俗、易懂,修辞生动、形象、活泼,达到了归化与异化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罗良功.《杨柳清风》:一个关于家园的乌托邦[J].外国文学研究,2006,(4).

[2]舒伟.论《柳林风声》的经典性儿童文学因素[J].贵州社会科学,2011,(12).

[3]于素芳.功能翻译理论与儿童文学翻译[D].保定: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Kenneth Graham.The wind in the willows[M].London:Wordsworth Editions,1998.

[5]格雷厄姆.杨柳清风[M].罗良功,刘东霞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

[6]钱钟书.七缀集[M].上海:三联书店,2002.

拟人的成语范文第3篇

在教学这篇习作时,我事先并没周武正王地宣布要写作文,而只是轻松地告诉同学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到校园中找比喻句和拟人句,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形于笔端,写出自己的而非书上的也非他人的比喻句和拟人句,,每人至少各一句。孩子们高高兴兴地深入到校园中去淘宝,或看或摸或嗅,或站或坐或躺,与天空呢喃,与大树拥抱,与小草交流,与竹子依偎……半节课过去,一个个笔记都有了成排的文字。回班交流,战果令人惊喜。虽比不上名家的深邃意境和优美文笔,但也确实收获到了意想不到的创造性:

刘琳:秋凉携着拖地长裙姗姗而来,拂落了不少桂花,原来笑满枝头的桂花只剩下了一些星星点点,像秋姑娘特意为桂树别上了一枚枚精致的发卡,使桂树看上去似乎更雅致了。

陈德俭:树叶的一生都是快乐的,即使在它飘落时,它也不忘跳一支舞来表明自己的愉悦。它飘落时,先是左转三圈,而后又向右转三圈,紧接着,它又来了一个后空翻,此时,它那金黄的舞裙也随风而舞,仿佛世间所有的美都集中到了它的身影上。几秒钟后,舞蹈结束,树叶跌落在了地上,化作春泥。

韩警坛:草,已有些枯黄,如一蓬乱发,但根根直竖着挺立在校园之中,如一位位高傲的剑客,浓密的剑气罩住东邪西毒,仿佛世间所有的邪恶都在其剑下灰飞烟灭。

庞亚丽:秋风姑娘像是有什么急事,匆匆扫过草坪,旋即,草坪上的小草就成了衣着单薄、骨瘦如柴的老人,在秋风中瑟瑟发抖。

……

谁能想到星星点点的桂花竟和发卡扯上了关系,谁能想到树叶竟是那么快乐,又有难能够想到草竟成了剑客,成了骨瘦如柴的老人,看似简简单单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却蕴含着同学们浓浓的真情。这一花一草、一枝一叶已非物,而成了有血有肉的鲜活的生命,他们能笑能哭,能歌能舞,能说能诉。看着这样的句子,谁能说他们是孩子?谁能不说他们就是作家呢?

拟人的成语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巧用修辞 移花接木 反弹琵琶 设置悬念 写作

如果大意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躯体,那么,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题目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好的作文标题如同明眸善睐、顾盼生辉的眼睛,会令读者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如何画活“眼睛”,使文章标题吸引眼球呢?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巧用修辞,文采飞扬

巧妙使用修辞方法,对文章内容进行加工、整合,可以让文题或生动形象,或含蓄有趣,或新颖别致,显得富有文采,使文章锦上添花。拟题时常用的修辞方法主要有:

1.比喻。如以“音乐”为话题,《心灵的变奏》、《锅碗瓢盆交响曲》等比喻新颖鲜活,令人过目不忘;又如以“挫折”为话题,《不可多得的老师》这个设喻佳题富于文学色彩。

2.反问。《丧志?》明确指出玩求知游戏能与学习紧密有趣地结合起来,非但不会丧志,反会增智、坚志。《没有付出,哪有累累硕果?》突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反问的观点鲜明。

3.设问。《幸福?幸福!》先问后答,以简驭繁,穿插标点,构思巧妙。《林黛玉非死不可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追寻其中答案。

4.借代。《黑白债》紧扣母亲乌黑发丝中的白发展开叙写,揭示岁月无情、母爱无价这一真谛,色彩代本体,又亮出线索,寄托深情。又如《我的病历诊断书》,借病历诊断书代自身缺点、毛病,很有创意。

5.对偶。《品书香一缕,读人生百味》、《少一分冷漠,多几许关爱》,都将文旨浓缩在整齐对称的句子中,体现出学生善于推敲的语言能力。

6.拟人。《耳朵挑食》把耳朵拟人化,以耳朵挑食为线索,演绎了真话逐渐失落的故事,抨击了社会不良现象。《地球就诊记》借以表现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7.对比。《平凡VS伟大》、《当青春期遇上更年期》,“平凡”与“伟大”,“青春期”与“更年期”形成对比,使得标题饶有兴味、吸引眼球。

8.双关。《我心目中的灯》,文中的“灯”既指晚归时母亲为儿子亮的灯,又指迷茫时母亲的安慰鼓励,一语双关,内蕴丰富。《生命“诚”可贵》,文题中的“诚”一指“诚信”,二指“确实”之意。

二、移花接木,妙趣横生

对大家熟悉的影片名、歌曲名、古诗名及成语俗语等适当点化,进行借用、仿造之后作为文章的标题,常常典雅大方,亦庄亦谐,妙趣横生,既是创新又有似曾相识之感,为大家喜闻乐见,具体方法有:

1.引用。

(1)引用诗句。

如针对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为题;写老师晚年坚守教坛,可引用诗句《夕阳无限好》作标题。

(2)引用歌词。

以“挫折”为话题――《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以“我”为话题――《真我的风采》、《我想唱歌可不敢唱》。

(3)引用名句、广告语。

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写生活对人的考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以“合作”为话题――《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2.仿拟(即旧瓶装新酒)。

(1)化用电视剧名、歌名。

《将睡眠进行到底》,仿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生动地刻画了小作者因作业的压力而缺少睡眠,于是上课时偷偷打瞌睡的趣事。

《掀起语文的盖头来》,化用《掀起你的盖头来》,写作者对语文的认识过程。

(2)化用广告语、诗句。

《读书就是爱自己》仿广告语“爱你就是爱自己”,观点鲜明。《国在山河破》仿诗句“国破山河在”,表达对环境污染的忧虑。

(3)成语俗语翻新。

《乐在“棋”中》谈对弈的乐趣;《前“腐”后继》讽刺某单位几任领导贪污腐化的行为。

三、反弹琵琶,出奇制胜

作文立意出彩的一种方法是反弹琵琶、反向立意,标题亦不妨如此。对传统言论、观点进行反说,克服思维定势,逆向思考,追求陌生效果,拟出的标题必然不落窠臼,让读者一见钟情、怦然心动。

如读《愚公移山》写读后感,可拟题为《移山不如搬家》。以“竞争”为话题,可命题为《感谢你的敌人》、《珍惜你的痛苦》、《败了,多好》等。

类似命题的最大特点是违反常情,如反映学习压力大、老师只重视优生培养等话题,可以《真想做个差生》、《渴望停电》、《我是差生我怕谁》为题。

四、设置悬念匠心独运

悬念就是疑团,俗称“卖关子”,其效果就是产生一种摄魄、欲罢不能的感染力和悬念美。可以从反差上制造悬念,如《理直气不壮,做“贼”心不虚》;可以怪生悬,如《100分,我恨你》;可以用设问制造悬念,如《明天我们有水喝吗?》;还可以添加标点符号或采用标点符号拟题来设置悬念,如《我最需要……》、《?――!》等。

这类命题方法有:

1.违反常情式拟题。

《以胖为荣》、《我是一个“服毒”生》。

2.借用数字式拟题。

①数学中的恒等式:《勤劳×高科技=致富》,谈勤劳、高科技与致富的关系。

②不等式:《7+1>8》、《成绩≠素质》,分别论述学习、休息与成绩、成绩与素质的关系。

拟人的成语范文第5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要注重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学语文,就是学语言,用语言,在学与用中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占据语文课堂大地盘的阅读教学承担着对学生进行语言的感知、熏陶、积累的重任。利用阅读教学的主阵地让学生有效地习得语言、掌握文字,一直是广大语文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和前行的方向。笔者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巩乃斯的马》的教学为例,对以上问题进行解析。

一、导入,在交流中碰撞语言

[情境再现]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本单元第二篇关于马的课文《巩乃斯的马》。

师:一提起马,你的脑海涌现了哪些词语?

生1:骏马、奔跑、力量、自由自在……

生2:万马奔腾的画面,骑马奔驰的画面,马儿仰天长嘶的画面……

师:确实,马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自由的感觉,一种奔跑的态度。请大家带着自由的感觉,带着奔跑的力度,再次读题。

……

[我的思考]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新课伊始,教师就创设了一种语言交流的宽松氛围,直奔课题后,让学生读题感知,紧接着调动学生以往的知识经验,把关于马的词语和画面从记忆储存中唤醒。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每人都奉献了一些语言(词句)。通过交换和碰撞,每人都拥有了很多语言(词句),同时在两次读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二、字词教学——在归类中丰富语言

[情境再现]

师:屏幕上的字,你觉得哪些字可以放在一起学习?

生:“吓”和“喧”,“挟”和“撒”。

师:大家一下就找到了共同点。这些是同偏旁的字,很容易混淆,我们来给它们再找找兄弟姐妹,给它们组词。

(学生开始找“口”字旁和提手旁的字,教师用电子白板一一写出,课堂气氛轻松热烈)

师:读读写写,记住他们。

……

[我的思考]

阅读教学中的字词教学环节,是学生习得语言的关键性环节。很多教师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内容的深度开掘和无穷无尽的感悟理解上,忽视了阅读教学中的字词教学也是扩大学生语言视野的良好平台。案例中,教师以“由一个知一类”的意识,不仅通过找同偏旁的字并组词的手段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更不忘利用巩固语言的基本手段——读和写,加深了学生对新学语言的记忆,体现了教师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度重视。

三、概括——在描述中创生语言

[情境再现]

师:同学们,让我们统观全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全文分几个层次来写?

生:四个,分别是背景、马群会聚、马群消失、感受。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提炼关键词语,按照这四个层次概括全文大意,能使用自己的语言更好。

[我的思考]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在理清全文思路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四个层次的内容,有意培养学生对已有的文字材料进行删减、加工和整理的能力。同时,学生融合自己的语言进入原文的语言材料中,形成了个性化的语言形式。通过交流,这些语言得到了分享。

四、品味——在感悟中浸润语言

[情境再现]

师:默读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生答略)

师:哪个词是重点词?(“壮阔”)再次用心研读,围绕这个重点词,作者是怎么写出壮阔的场面的?

生1:通过描写马的神态、动作的一些词语,比如“前呼后拥、披头散发、争先恐后”等。

师:你们能把这些词语带进句段里,读出它们的气势吗?

……

生2:“有的疯狂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比喻让形象更生动了。请大家一边想象尖兵的样子,一边大声读读这个句子。

……

师:请选择自己最喜欢或感受最深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感受马群与雷雨搏斗的惊心动魄的场面。

[我的思考]

诵读、品味、涵泳是阅读教学中学生习得语言的主要途径。这个环节,教师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感受,这是对文本语言的提炼过程,接着抓住重点词“壮阔”,让学生深入地品味文本语言。对于四字成语,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气势;对于比喻句,教师教给学生一边想象一边读的方法。最后全面展开,全体学生通过品味、诵读、涵泳文本的好词佳句,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五、练笔——在迁移中活用语言

[情境再现]

师:大家发现了文中运用的比喻修辞手法,还有吗?

生1:还有拟人的手法,比如“小马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这句。

师:其实比喻中又含有拟人手法。作者运用了描绘神态、动作的四字成语,也运用了一些我们熟悉的修辞手法,是为了写好什么?

生2:马群奔跑的样子。

师:注意,是马群奔跑,而不是一匹马在奔跑,这是一个典型的场面描写,写出了这个场面的——

生3:壮阔的气势。

师:此处场面描写注意了点与面的结合。既有一匹马的奔跑神态,也有马群的整体印象。接下来,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经历过的某个场景,比如课外活动的场面、坐公交车时的场面等,运用一些描写神态、动作、语言的词语和自己擅长的修辞手法把这个场面再现出来,力求把这个场景写得生动传神,让人如临其境。

[我的思考]

学习语言最终是为了运用语言,而语言的训练过程其实就是积累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一类文本的语言特点,引领学生探寻语言的奥秘,使学生获得“言”的技巧,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调动“意”的记忆和联想,使“言”“意”兼得成为可能。

六、作业——在延伸中积淀语言

[情境再现]

师: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了解到中国人之所以喜欢马,是因为马代表了一种自由的精神,一种积极的态度,一种昂扬的生命力。你看,“一马当先、马到成功、金戈铁马、天马行空”等成语,还有《马诗》《己亥杂诗》等关于马的诗歌,还有关于马的歌曲《骏马奔驰保边疆》《马儿啊,你慢些走》等,至于与马有关的绘画、雕塑也是数不胜数。课下,我们都来搜集一下这些关于马的成语、诗歌、艺术作品,可以把它们摘录下来,成为记忆性的知识;也可以给艺术作品写一段介绍性的文字,尽情抒发对马的想象。

[我的思考]

四十分钟的语言积累是远远不够的,聪明的教师总是把学生的视野扩大到课外。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语言积累的触角延伸到词语(成语)、诗、歌曲等记忆性的语言知识系统,还要提倡学生给艺术品配上文字说明和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给予学生习得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自主性。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才是让学生受益终身的。

拟人的成语范文第6篇

误区一:字数越多越好

多数人认为小学生写作文只要不离题、字数多就行。对于习作能力较弱的学生,老师经常叮嘱:你要多写点,这样考试时才沾光。阅卷时也确实经常出现考场作文字数越多分越高的现象,仔细阅读内容,未必符合要求。

反思 如此,造成小学生自初学习作始就有错误的定位,文章不怕写得长,越长越显示自己驾驭文字的功底“深”,自己的写作水平也越高。殊不知,一些“臭而长”的文章真的是无病,为了达到字数,东拼西凑而已,毫无“水准”可言。其必然结果是人人去学“长先生”,结果,越写越没滋味。

建构 在阶段目标部分,第一学

段称为“写话”,第二、三学段都称为“习作”,到第四学段才称为“写作”。古人也提倡:写作应从“放胆文”起步,逐步过渡到“小心文”,即在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不必强调种种规矩,应让孩子放胆去写,这样才能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处于放松的心态。因此,“字数多少”不能成为衡量孩子写作水平的标准,相应的,对于不同年龄段及不同写作基础的学生也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

误区二:套用写作路式

在写作中,有很多学生喜欢使用“三段式”结构,开头总写,中间具体写,结尾再点题,规矩、中庸,没有新意和灵动;很多学生喜欢模仿别人的习作,背诵开头、结尾,套用思路、结构,章法呆板。

反思 何为写作思路?张中行先生在《作文杂谈》一书中谈到:作文是把流动于脑子里的意念,即所谓“思

路”,用文字形式写到纸上的一种活动;这思路,下笔之“前”是“总括全篇”的,可以粗略,表现为模糊的影像,可以细致,表现为明朗的影像;

细致的,可以大致保存在记忆里,也可以明确地固定在提纲里。这细致的思路,不管是否固定在提纲里,到下笔的时候,是不是“能够”原封不动地化为文字写到纸上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下笔之“时”,思路在流动,意念也会随之变为文字写到纸上,这是一个思维创新的过程。

建构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作出了如下界定: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写作应该求“真”,是心灵深处自我精神意识和生命意识的流淌。写作的创新精神何处体现?提醒孩子“我手写我心”,不套用思路,自由表达。

误区三:滥用成语和修辞手法

经常看到老师在学生作文本上批注:成语用得好,并在下面圈上圆圈,或者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用得到位,并画上波浪线,写上眉批,甚至在评讲作文时提醒学生习作时要学会多用成语和修辞方法。

反思 滥用成语和修辞手法的结果是导致过度使用和不恰当使用。譬如,一个句子里可能会出现意思相同的成语,导致句子意思重复,也有可能将成语张冠李戴,错误百出;再如,一段话本可以很流畅、平实地表达,用上一些花里胡哨的修辞反而显得累赘、矫情,有画蛇添足之嫌。

建构 对于小学生而言,追求的写作目标应是“辞达而已矣”,做到文通字顺、语句尽量明确、简练,力求朴实,能说明白的话就不多修饰,不绕弯子,文字与想表达的感情一致即可。我们应让写作活动成为学生体验生活、表达真情、展示个性、交流感受的平台,努力使写作真正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快乐源泉。

误区四:大量背诵和抄写

这样的现象经常存在:老师推荐市面上有售的“优秀作文”或者“满分作文”,让学生回去背诵甚至抄写“范文”,尤其是在考试之前,老师叮嘱学生临时背诵,应付考试。这样急功近利的行为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素养相去甚远。更何况,这样的作文有没有示范性还值得质疑。

反思 学生写作素养的真正提高离不开长期的、大量的积累与感悟,但这里所说的“积累”是指课内与课外的有效结合和巧妙延伸,是在长期阅读的基础上积淀的语言素养和写作能力,这与我们有些老师向学生推崇的“优秀作文”的背诵和积累有天壤之别。“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试想,如果学生长期“取法乎中”或“取法乎下”,学生得到的将是什么?

建构 学习语言是为了运用语言。

拟人的成语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广告英语 修辞手法 特点

一、引言

在现代英语世界中,广告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英美国家每年的广告费用高达数百亿美元,内容包罗万象,除大量的商业广告外,还有招聘、求职、租赁、征婚及各种政治性广告。广告形式多样,除了电视广播、报刊杂志、招贴传单、服饰用品等媒介外,网络也已经成为当今一种广泛快捷的宣传手段。“广告是传播信息的一种方式,其目的在于推销商品、劳务,影响舆论,博得政治支持,推动一种事业或引起刊登广告者希望的其他反应(The New Encyclopedia Britannica,1995:103)。”“从某种意义上说,广告就是广告主把各种商品信息呈现给公众,让他们接受信息,成为某种商业信息的拥有者、消费者(何修猛,2002:3)。”在西方广告学中,有一个“AIDA”的广告文案创作构思公式:A=Attention,I=Interest,D=Desire, A=Action。也就是说,广告作为具有一定促销能力的传播媒体,首先要引起读者的注意力(Attention),一旦吸引了读者,他们就会对商品产生兴趣(Interest),从而进一步了解商品的情况,产生购买欲望(Desire),最终确认商品,产生购买行动(Action)。因此,广告必须具备“推销能力”(selling power),使人听到或读到广告后能产生购买的欲望、并付诸于行动。其次,广告必须具备“记忆价值”(memory value),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能随时想起某类商品或服务的长处或特色。为此广告必须引人注目,具有“注意价值”(attention value)和“可读性”(readablity)(秦秀白,1986:100)。

二、广告英语运用修辞手法的理论依据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广告文体是一种商业价值很高的信息传播性文体,对于广告人来讲,广告的语言符号系统在承载表层信息的同时,也承载了与表层信息在形式上有关的蕴涵语义,只有被接受信息与全部承载信息等值或近似等值时,才会产生成功的广告效应。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语言的有限性(构成语言形式的语符系统)可以在适当修辞手法的“催化”下实现别具一格的语言的无限性。广告语言属于“煽动性的语言”(loaded language),有着强烈的“说服力”(persuasive power)(秦秀白,1986:100)。正是由于以上广告语言的种种特点,使得“Advertising tends to have a special language of its own(Encyclopedia Americana,1985:195).”语义的理解需要文章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和语境的丰富性,修辞可以加深读者对宣传品的印象;修辞利用联想作为消费者心理活动的背景和桥梁,可以起到指物借意、言此意彼的效果;修辞也可以帮助语言突破构成语言形式的语言符号系统,实现别具风格的语言的无限性。

三、广告英语中的主要修辞形式

1.词义上的修辞手法(Lexical Stylistic Devices)

(1)双关辞格(Pun)

Pun is“an amusing use of a word or phrase which has several meanings or which sounds like another word(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2003:1007).”就是说,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音或语义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广告商利用双关具有两层含义的特点,使一句话涉及两件事,一明一暗,一真一假,既引人注目,又引起联想。

例1.Trust us. Over 5000 ears of experience.

这是一则助听器产品的推销广告。从字面上看,广告介绍说改该产品已经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其中,广告中出现了一个ears,与years同音但不同义,通过利用消费者听力上的错觉,暗示该产品历史悠久,质量上乘,增加了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信赖程度。

例2.“VIPs”Anatomical Comfort.

此广告就是利用了人们对于VIP这个词过分青睐的特点。众所周知,VIP一般理解为“Very Important Person”,但在这里却代表“Variable Impact Pressure Sole”(气垫鞋底)。言下之意是你拥有了这种运动鞋,就会享受如贵宾一样的感觉,从而刺激消费者的虚荣心,从而产生购买活动。

从以上例句分析可以看出,不论是利用同音异义词还是同形异义词,广告者都试图通过表面意义和底层意义向消费者尽量多介绍所提品或服务的特点,强化广告功能,从而达到传递情感的作用。运用双关既能吸引并维持读者注意力,又能使读者融入语境中,从而产生深刻的记忆效果。

(2)明喻、暗喻(Simile,metaphor)

比喻是英语广告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明喻(Simile)、暗喻(metaphor)和转喻(metonymy)等,它能不同程度地渲染语言的具体性和形象性,唤起消费者对产品美好的心理联想。

例3.Like a good neighbor, state farm is there.

这是一则保险公司的广告,将州农业保险比作睦邻一样。在现代社会中,过分的机器大工业阻隔了人们之间的交流。这则广告就是利用了人们渴望良好人际关系的心态,说明此保险公司的可靠性和可依赖性,进一步来看,在西方国家,圣经以爱邻如己训导世人,在中国,也有“远亲不如近邻”的说法,寓意保险公司与消费者不再只是利益关系,更有一份亲情蕴含于其中。

例4.Kodak is Olympic Color.

这是一则柯达胶卷的广告。广告将胶卷与奥运会相比,运动场上角逐激烈,瞬息万变,扣人心弦,柯达胶卷能精确地捕捉每一个精彩瞬间。正是奥林匹克精神在心理上引导广告受众,最终使消费者形成柯达胶卷具有高品质的特性的心理。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无论采取明喻还是暗喻,都使原本呆板的事物,如航空公司,保险公司,胶卷负片等生动形象了起来,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了普遍事物与具体事物之间的紧密联系,加深了对产品或服务的直观印象。尤其在例10的广告中,Kodak赞助奥运会,一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另一方面,又可以在产品广告中使用“奥林匹克”字样,事半功倍。

(3)夸张(Hyperbole)

Hyperbole is“ a way of speaking or writing that makes someone or something sound bigger, better, more, etc. than they are(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2003:618).”在英语广告中常用“ perfect, excellence, colossal,spectacular,out-of-this-world,gorgeous,fantastic”等词来渲染产品,如“ OMEGA:The Sign of Excellence (手表广告).”而像“big”这样的词也常常被“ large,giant,ultra-large,kingsize,jumbo”等词取代,达到游说的效果。

例5.In this world there is only one thing we can not bind together- A broken heart.

这是国外一知名品牌胶水广告。对产品的非凡粘和能力广告商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夸张――除了一颗破碎的心,我们无所不粘。当读完广告后,诙谐幽默的语言立刻浮上纸面。

夸张利用了人们对常态事物总是熟视无睹,对新异之物却常常饶有兴趣的心理现象。夸张的修辞手法决不等同于盲目吹嘘,在现代英语广告中,夸张大多数是为了给广告营造一层幽默的“外衣”必须使人一听就知道是夸张,不让读者误以为真,使读者感到不同于揣摩双关等修辞手法的一丝轻松。

(4)拟人(Personification)

Personification is“a way to treat something as if it were in the form of a human being(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2003:925).”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原本死气沉沉的商品或服务人性化,使之具有象人一样的情感,唤起读者的共鸣。

例6.Oscar de La Renta knows what makes a woman beautiful.

Oscar de La Renta深知女人的美丽之道。Oscar de La Renta为女用化妆品名。广告创作者不直接说出Oscar de La Renta的产品特点、功能等,而是通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吸引了每一位具有爱美之心的女性,显然这则广告利用了女性消费者偏重于“情感消费”的特质。

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商品或服务对受众的被动广告改为主动介绍,让产品自己说话,自我介绍,亲和力强。在同样的商品广告商品中,主动的具有人性化的文字往往更容易让读者接受。

2.结构上的修辞手法(Syntactical Stylistic Devices)

(1)重复(Repetition)

运用重复的修辞手法可以表现强烈的情感和紧迫的呼吁,增加广告的渲染力和节奏感。重复包括关键词的重复和相同结构的重复即排比(Parallelism)。

Designed with a computer/Silenced by a laser/Built by a robot.

这是一则汽车广告。三个被动结构,一方面,详细说明了制造汽车的精密过程;另一方面,又显示出制造公司雄厚的资金实力与技术背景,给消费者以安全感、可信赖感。

重复是现代英语广告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它结构工整对称、意义并重、易读易记,充分强调了主要信息,引起读者的高度注意,又由于节奏感强,便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记忆。在广告语言的实际运用中,重复往往与押韵结合使用。

(2)设问(Rhetorical Questions)

设问的基本形式是“有问有答”,此种修辞手法主要利用消费者的好奇心,先提出消费者要面临的问题,再一一作出解答,使消费者对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产生满意感、认同感。

例7.Stove not working?/No hot water?/Door sticking?/Decks rotten?/Roof leaking?/Contact Auckland City Maintenance Service

这则广告通过一连串精彩的设问点出Auckland City Maintenance Service的服务范围。与简单的平铺直叙相比,这则广告更能激发读者的兴趣,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

3.音韵上的修辞格(Phonetic Stylistic Devices)

英语是一种韵律丰富的语言。韵格的使用可以使行文读上去琅琅上口、产生抑扬顿挫的美感,并有帮助记忆的效果。

例8.Sea,sun,sand,seclusion-and Spain!

在这则西班牙旅馆的广告中,通过sea,sun,sand,seclusion, Spain这5个词的压头韵,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还形象而生动地向旅客展示了西班牙所独有的湛蓝海水,充足日照,舒适沙滩和贵宾待遇。

例9.Go well,go Shell.

Shell是美国壳牌石油的商标。此则广告利用“well”与“shell”压尾韵的特点,道出使用高品质的壳牌石油产品,你可以安全舒适地驾驶,不必再为由燃油带来的机械问题烦恼。

四、结论

现代广告英语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立的文体,是一种介乎于以移情为主要功能的文学文体与以信息为主要功能的新闻文体之间的过渡性文体,具有综合性、广泛性、开放性和实用性的学科特点。其作用不外乎:(1)使广告语言凝练、生动、含蓄;(2)使广告语言新颖别致;(3)使广告语言诙谐机智、富有情趣;(4)使广告语言节奏和谐、韵律优美。现代广告英语关系到经济学、社会学、传播学、新闻学、市场学等若干学科,本文只涉及英语广告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华美的语言和具有新意的广告词提高了广告语言的美感,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宣传产品或服务的优点,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广告的生动性、趣味性,推动现代广告英语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2]Encyclopedia Americana. New York:Grolier Incorporated,1985.

[3]何修猛.现代广告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潘红.英语广告的修辞艺术.外语研究,1995,(3):44-49.

拟人的成语范文第8篇

广告题,因巧妙地将“语文”与“生活”嫁接起来,体现了语文实际运用的能力,近年来,颇受中考命题者的青睐。出现在试卷上的广告题,大致有三种类型,即:纠错题、评析题、设计题。

一、纠错题

例1下列广告题,是否有毛病?请作简要解答。

①喝佳佳果奶,肯定让你样样一百分。

②福星天然枕,让你在轻松睡眠中改善颈椎病。

做这类广告题,首先要对广告的特点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产品广告的最根本特点是“真实”,任何虚构和过分的夸大都是不允许的;而公益广告,则讲究思想观念的“进步性”、“有益性”。像例1中①的果奶广告,过分夸大了果奶对于学习成绩的作用,言过其实,毫无科学性,更违背了广告“真实性”原则,因而是错误的。

做这类广告题,其次还应注意文句“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能明确表达广告的主题与信息。不能是病句,不能造成歧义。像例1中②的“天然枕”广告,因“改善”与“颈椎病”不能搭配,是病句,宜将“改善”改为“治愈”为好。

此外,由于近年来一些企业通过利用谐音法,有意篡改成语中的一两个字来做广告,造成中小学生在用字上的混乱,这也使得这样一类与广告有关的纠错题――订正成语中的错别字,应运而生。

如:下列广告语,从成语角度看,均有毛病。请将错别字找出来加以订正。

骑乐无穷(自行车广告)

有口皆杯(饮料广告)

咳不容缓(咳嗽药广告)

一戴添娇(帽子广告)

随心所浴(淋浴器广告)

天尝地酒(酒广告)

百衣百顺(电熨斗广告)

闲妻良母(洗衣机广告)

鸡不可失(烧鸡广告)

步步为赢(运动鞋广告)

做这类题,需要学生对成语本义的扎实理解、字形的准确记忆。如果学生平时就能多读多认多积累的话,难度应该不大。

二、评析题

例2品味下列广告语言,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①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联想电脑广告)

②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丰田汽车广告)

③除了你的脚印,什么都别留下;除了你的记忆,什么都别带走。(景点公益广告)

优秀的广告语应该注意文字的趣味性。文笔生动形象,音韵和谐优美,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引起大众的共鸣。因而,我们在评析广告语的优劣时,除考虑上文提到的两大因素外,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分析。

1.是否用了修辞。像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能使文句形象生动;双关,一语双关,含义丰富;仿语,仿成语则言简意赅,仿名句则通俗易记;对句、对偶句、排比句,这些句子句式整齐,琅琅上口,音韵和谐。

2.是否用了押韵。押韵读来上口,易诵易记。

3.是否有创意,有深度。这类广告往往夺人耳目,扣人心弦。

因而,例2中①的“联想电脑”广告题可做以下解答:一语双关。它既指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联想,也暗指大家的生活里不能没有“联想集团”的产品,并以设问的方式,引起读者的思考。例2中②的“丰田车”广告语,则可解答为:文句运用俗语,既通俗易记,琅琅上口,又揭示了“丰田车”畅销各地的现实,让人过目不忘。例2③的景点广告,可作以下评析:这则广告提醒游客文明游览,不要乱涂乱画,不要乱丢垃圾,不要摘花折枝,不要带走景点物品,语言表达委婉得体,用对句结构整齐,容易记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设计题

例3拟写两条公益广告语,以提醒人们增强交通安全意识。

做此类题,一要参考上文提到的评析广告优劣的几大标准。二要选定合适的广告语类型。

广告语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像产品广告、服务广告、景点广告可用褒扬型,即对自身的优点,给予消费者的好处,展示给受益者。如“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全心全意小天鹅”(小天鹅牌电器);可用抒情型:即用缠绵轻松的语言,激起消费者对“真善美”的情感诉求,拉近产品与大众的距离,如“与爱人同行,永久最好。”(永久自行车)“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戴比尔斯钻石);可用祈使型,即请求、号召、促使受众采取广告者所盼望的行动,如“有空来坐坐”(咖啡馆广告);可用印象型,即以加强品牌的知名度为基本要求,让听众接受某一信息,如“恒源祥,绒线羊毛衫”;可用解词型,即对品牌名称予以解释,如“盖天力,钙添力”(补钙产品)、“寒友,寒友,寒冬时的朋友”(保暖衣物)。

而公益广告,像做例3,我们可以用“警示型”,如:“一秒钟车祸,一辈子痛苦”、“喝进去几滴美酒,流出来无数血泪”;可以用“启示型”,如:“金玉有值,生命无价”、“麻绳常从细处断,车祸多自精心来”;“号召型”如:“不开争强斗气车,争做礼让文人”、“注意交通安全,珍爱宝贵生命”;“修辞型”如:“谨慎驾驶千趟少,大意行车一回多”(对比)、“谨慎是安全之母,交规乃生命之友”(比喻)、“千里之行,慎于足下”(仿拟)、“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回环)。

广告语采用什么形式、什么类型要根据商品或服务以及宣传的需要来创意,不必拘泥于某一写法,尤其不要落入某一固定格式。至于含“禁止”、“严惩”、“罚款”之类具“霸权色彩”、语气生硬的“禁止型”广告,易引起公众反感,最好避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