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名家散文诗

名家散文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名家散文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名家散文诗范文第1篇

——记青年诗人谢长江

五指山起伏连绵,云遮雾绕。拨开层层的云雾,一座青砖碧瓦的农家庭院便呈现在眼前。屋内,一位残疾青年用仅存的小指和无名指夹着笔,正在专心致志地写作。他叫谢长江(原名谢德均),10多年来,他创作的200多篇缠绵悱恻、优美动人的诗篇,成为沐川文学创作这块寂寞的土地止一朵艳丽的奇葩。

1967年12月14日,在建和乡河口村老山上一个农民的家中,伴随着一声呱呱的啼哭,小长江坠地了。由于在家年龄最小,加之天资聪明伶俐,小长江倍受奶奶和母亲的钟爱,并有幸接受民间艺术的熏陶。每到夜晚,奶奶就把他搂在怀中,给他讲熊外婆、狐狸精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最初的文艺的种子,这是他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金色岁月。正如他在散文诗《爱的梦》中所写——

我深深地爱着你,在这欢乐的世界。太阳像一只金色的葫芦悬在天空,那里装满我们的美酒……让我拥着你,把兴奋的诗歌贴在你心上,让我透过你灼热的目光,打量未来,让我的想象在未来的腋下长出翅膀……

伴随着醉人的童话,清脆的鸟语,迷人的花香,小长江一天天地长大。到6岁时,家里人把他送进了离家最近的高峰小学,开始了他的读书生涯。如其它农村孩子一样,上午在校念书,下午放学回家打柴、放牛,他从同学处第一次看到了连环画,认识了雷锋、高营长,并在内心深处萌发出长大当兵做英雄的梦想。

可惜,这如歌的日子,仅是昙花一现。9岁的时候,他误将雷管当鞭炮点燃,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他失去了左手的全部指头和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失去了儿童应有的天真和欢乐,他开始跌入忧郁、愁苦之中,终日郁郁寡欢,生活黯然失色。

这是一棵被风暴折断了的树子,多少个寂寞的夜晚,面对一弯冷月,回想那支深情悠悠的歌。

命运里,或许就该有这场痛苦。

然而,有谁知道——

那一瞬的悲哀已将一个疯长的春天摘去。从此,日子平平淡淡,很久已没有春光的音讯。

这场苦痛,使他整整辍学半年。在家休养期间,他一边放牛,一边用树枝在地上练习写字,新愈的小手常常磨得鲜血淋漓。回到学校,他学习更刻苦了,倔强的性格,使他发奋图强,年年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并顺利升入中学学习。

在中学时,他认识了蔡永红,找到了他文学的启蒙老师。蔡老师除教给他一些写作知识和技巧外,还经常帮他修改作文,以至蔡老师在教育学院学习期间,还常常用让他把文章寄去,改好后再寄回来。也就是从蔡老师那里,第一次接触到了《收获》、《传奇文学》等文学刊物。他如一棵饥渴的禾苗,吮汲着久候的甘霖,他常常利用课余时间,躲进墙角,随书中人物一起欢喜一起忧伤。艺术的魅力,给予他无穷的,给予他无尽的希望和欢欣。他曾在《红红的火鸟》中写道:

这片古老的土地,有一片原始森林。但我也找到通往山谷的神秘路子。用我的泪水,将那些失落的叶子,养活成一只只红红的火鸟,飞上奶奶的天空,把所有的黑色云烧成灰烬……

初三的时候,谢长江开始尝试文学创作,背着老师和同学,他一口气完成了5000多字的小说《泥潭》。紧接着,第二篇2000余字的童话《小兔》也诞生了。但遗憾的是,这两本手稿都在后来的生活中散失了。

进入高中,他了解了朱自清、鲁迅、托尔斯泰等更多的文化名人,接触到更多的名家作品。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至今令他记忆犹新,兴味不衰,赞叹不已,更引起了他对散文、散文诗的浓厚兴趣。他爱好散文诗,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新奇的学校生活,点燃了他的学习热情,也激起了他萌动的青春。他结识了他心中的“童话鸟”,他们畅游于沐溪河畔,狮子山头,谈理想,谈人生。这美丽而短暂的一瞬,给他留下了无限的记忆。

在她那边的岸上,是否仍是春雨霏霏?那片树林,是否仍是满树阳光?而我是否还是她的童话鸟,衔一朵星星花落在她的掌心……

一道“黑色”的门槛,把他堵在了大学校院的门外,十年寒窗化作泡影。他回到了生他、育他的故乡。失落和迷茫,使他产生了轻重的念头,同学的期望,老师的目光,又鼓起了他生活的风帆,要活就要活个样儿,要活就要活得有价值。他决心成为乡村的歌者,用他明亮的歌喉,歌唱土地,歌唱那每一个新鲜而闪亮的日子。在乡村1年的时间里,他写了七八万字的稿子。

1987年,他打点行囊,怀揣借来的90元线,只身前往新疆,开始了他生命的又一次旅程,走出了他文学创作上一片广阔的天地。就在旅途的火车上,他第一次目睹了黄河、长城、天山和草原的雄伟瑰丽。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激发了他对生活的激情和萌动的诗心。

这真是一个成熟的季节呵!闪着兴奋的霓虹灯正如饱满的果实,挂在都市的枝头,透出诱人的芬芳。无数星子,仿佛枝头上的倒影,于湛蓝的水中漂得越发明亮。而在楚楚一动的枝头空间,许多亲昵的身影飘来飘去,如一对对穿花衣的天堂鸟,梦幻一样飞旋......

在新疆石河子市,他接触了许多历史人物,见到了《冰山上的来客》中“地主婆”的原形人物,并瞻仰了烈士墓,认识了《绿风》诗刊编辑曲近。缤纷的生活,旖旎神奇的景致,引起了他无限的振奋,激发出了他一刹那间的灵感,使他的生活闪现出从未有过的光芒。1987年8月12日,他的处女作《诗》诞生在《石河子报》上。茫茫戈壁,使他文思泉涌,两年时间就创作草稿八万余字,并在《绿风》诗刊、《新疆军垦》、《石河子报》上发表诗歌、散文、小小说20余篇。

1988年底,谢长工回到了久违的故乡,寻找那曾经“丢失的麦穗”——

高高的麦垛,回忆麦地的村庄。但麦地深处,我丢失的麦穗,是不是握在小女孩的手中?那些满天飞舞的红蜻蜓,是不是小女孩放飞的麦穗……

1994年,谢长江在文学上闪现出了一片亮丽的天地,乡里人的悲伤离合给他提供了广阔的素材,使他在文学创作的原野里纵横驰骋。仅一年的时间,他就在省内外报刊台发表文章50余篇。他的文学之路豁然开朗。

1998年,年已30岁的谢长江,终于寻找到了他的梦中情人,进入《温柔之乡》,坠入《感情的家园》。

这该是怎样的一方乐园啊!那个盛开的男人,觉得妻子高耸的胸部竟是一个奇迹,太阳一样散发着母性的光芒,将孩子化妆成桔红的小天使……

名家散文诗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6-0066-01

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在个人博文《不一般的朗读》中讲了一件尴尬事。他借班上《匆匆》一课,让一位女同学读课文,该生音色甜美,遗憾的是“读书腔”严重,拖声拖气,朱自清散文诗特有的节奏美荡然无存。薛老师指导朗读,范读了第一个句子,问:“这样读好听吗?”原以为会得到肯定的回应,然后让她模仿读,没想到该女生毫不犹豫地回答:“不好听!”听课师生笑声四起,薛老师则尴尬至极。再请一位男同学朗读,谁知“读书腔”更严重!新课标中明确要求:“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为什么这个班上的学生都是一个味儿的“读书腔”?个人认为,要么是教师思想认识不足,不重视范读指导,对学生出现的朗读问题熟视无睹;要么是教师自己朗读水平不高,教师本身就“读书腔”严重,学生耳濡目染,并以此作为朗读的“审美”标准。那么,该如何避免学生出现矫情做作的“读书腔”,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1.重视教师范读。

教师当面范读,亲切生动,有温度更有感染力,既是一种语言示范,更是一种情感交流。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范读,常会要求学生观察教师是如何范读的,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表情、动作理解课文。他在教学苏教版二上《梅兰芳学艺》一课时,表演性地背读,动作、语气惟妙惟肖。比如:在读“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和“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时均伴以“紧盯”和“注视”的神态和动作,似乎空中真的有鸽子、水里真的有鱼儿一样。学生据此很容易地理解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并且对读书充满兴趣。

另外,当学生读破句、停顿不对、重音不恰当或是矫情做作时,教师可以随时叫停学生,范读并纠正,这是名家范读录音不能比拟的。

2.注重研磨课前读功。

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能提高朗读水平,我常常带上一册书、一支笔和一本字典,在无人处放声诵读课文。对课文中有疑问的字音随时查一下,记下来;什么地方停顿,什么地方重音,一遍又一遍试读。有时还用手机录下自己的诵读,看看什么地方可以改进。苏教版三上《军神》中有一句:“沃克医生不禁失声喊道:‘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对于这句话,既要读出敬佩之情,又不能太夸张,这个度要拿捏恰当,我训练了20多次才自感满意。上课时我或抑扬顿挫,或气势如虹……当我有感情地范读课文时,班里常会响起阵阵掌声,那是因为学生被我深深感染。这时,让学生学着教师的样子读一读课文,他们会很有兴趣,班上常会书声琅琅。

3.恰当利用名家范读。

名家散文诗范文第3篇

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经典诗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们人文素养的底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上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强调“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可曾几何时,墨香古卷的经典诗文逐渐沉寂了,快餐文化的读物却得到孩子们的格外青睐,他们正越来越被快餐文化所吞噬。不可置否,现代新型人类接触媒体长大,电视、网络的文化传承冲击波太强大。但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架设经典诗文与孩子们之间的桥梁,让语文教学穿行在经典诗文的浓郁芬芳中,徜徉在经典诗文的浪漫情怀里,让经典诗文走进孩子们的心中,去滋润学生,去熏陶学生,去夯实学生的文学素养呢?

一、围绕语文教材,走进经典诗文。

引领学生漫步于经典诗文的世界,关键在于课堂中教师的引领。在备课时,我总习惯于寻觅着教材中经典诗文的身影。在教学时,我力争引经据点,旁征博引。经典诗文,在平时教学的潜移默化中犹如春雨点点,洒落在孩子们的心田上,也引领着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对经典诗文产生向往。

1.根据单元主题,链接经典诗文。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明月》。在学习这个单元时,我告诉孩子们:“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高高悬挂夜空,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让人产生无数情思遐想。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更是对月亮分外喜爱。同一个月亮,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却各有意境,表达着诗人不同的感情。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表达了思乡之情;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衬托了孤寂之情;白居易的《暮江吟》抒发了喜爱之情;李贺的《马》展示了广阔的情怀;张继的《枫桥夜泊》表露了愁苦之情;而李白的《把酒问月》还表达了哲理之思……”孩子们为月亮能表达不同的情感而惊奇,更被经典诗文的魅力而吸引。我让孩子们回家去收集有关“明月”的经典诗文。孩子们收集来了苏轼的《水调歌头》,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张九龄的《望月怀古》,于良史的《春山夜月》,捧来了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甫《月夜忆舍弟》,张若虚长长的《春江花月夜》,朗诵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对于经典诗文,孩子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饶有兴致地读着,背着,品味着……

2.根据课文体裁,链接经典诗文。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入选的课文体裁多样,记叙文、诗歌、童话、散文、寓言、文言文等都有,根据体裁,寻找相同体裁的经典作品,拓展阅读。学习了《瑞雪图》,我就让学生阅读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鲁迅的《雪》;学了散文诗《春潮》《三月桃花水》,我又引导孩子们读读金波的散文诗《春的消息》,欣赏朱自清的散文《春》;学了《学弈》,读读《纪昌学射》《愚公移山》……在经典诗文的诵读中,体会“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的温晴惬意;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的烂漫活泼;领悟着文言文的简约精练……

3.根据作者,链接经典诗文。

学习了教材中的课文,再指导学生读一读作者写的其它作品。例如,学习了杜甫的《绝句》,再找找杜甫的其它诗《春夜喜雨》《赠花卿》《江畔独步寻花》来读一读,感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欣喜;欣赏“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高雅;品味“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愉悦……

二、开展各种活动,吟诵经典诗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吟诵自古以来就是学习知识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经典诗文更离不开吟诵。我注重开展各种活动,促进学生吟诵经典诗文。

1.借助古诗考级,背诵经典诗文。

我校为促进学生的经典诗文的积累,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小学生必背80首古诗词为基础,制定了经典古诗词考级手册,每级15首古诗词,共分八级,每学期过一级。因此,每学期我借助古诗词考级,引导学生背诵经典诗文。

2.利用经典诗文演唱视频,吟唱经典诗文。

许多的经典诗文加上配乐,节奏感、音韵感更强,学生更喜欢吟唱。我经常利用课间休息,播放经典诗文吟唱的视频,如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崔颢的《黄鹤楼》,苏轼的《水调歌头》,岳飞的《满江红》,李商隐的《无题》……学生在跟唱的同时,也记下了经典诗文。

3.坚持课前三分钟,诵读经典诗文。

在教室黑板的左上角,我设计了一块《每日一诵》,由学生按学号,轮流将自己阅读的经典诗文推荐给大家。采用师生齐读、男女生轮读、师生轮读以及个人诵读等方式在语文课上课前三分吟诵经典诗文。我还让学生们把朗诵的精彩片段作为礼物带回去朗诵给父母听,激发孩子的吟诵热情。

4.保证午读时间,阅读经典诗文。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推荐合适的经典诗文进行阅读。让学生从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同学家的图书架借阅相关的书籍。保证每天下午的午读时间,确确实实地让孩子们静心阅读。午读时间快结束的三分钟,让孩子们交流读到的佳句美文,或摘抄一两句短小精悍、优美的句子,或指导孩子们充满激情地诵读。

此外,对所诵诗文要温故而知新。我经常采用接龙背诵、限时背诵、根据图猜诗文等多种方法交流背诵的诗文,巩固背诵成果。

三、指导仿写,徜徉在诗意的世界。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名家笔下美妙的诗文,经典诗文中的灵性,通过吟诵,仿佛是一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悄悄地印在了孩子的心里。孩子们在吟诵经典诗文的过程中,开始学习模仿写。例如:学了《大地的话》,孩子们也仿写了歌颂大地的诗歌。

假如你是大树/我也要给你足够的养料/如果你嫌地方小/可以不断往上长/成为参天大树/为大自然送上一片绿纱。

――何择君

假如你是蝴蝶/请到我的胸膛上起舞/这里有沁人心脾的芳香/你可以尽情地展示舞姿/伴着美妙的旋律/献给大自然一段舞蹈。――林李斯佳

又如仿写《我们的手》,歌颂人间真情。

我们的手,是友谊/在朋友和朋友之间/传递着友爱/让我们的友情永远绵长。 ――陈琼钰

我们的手,是爱心/在我们与失学儿童之间/表达着真情/让失学儿童感到温暖。 ――林昱妮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孩子们与经典诗文逐渐相融的心灵,好似生机勃勃的春草在和煦春风的吹拂下萌发了。我相信,经典诗文是具有魅力的!吟诵经典诗文,让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进了作者的思想里,走进了经典的世界,走进了经典的意境里!诵读经典诗文,语文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孩子们徜徉在语文流彩的诗意里。

名家散文诗范文第4篇

从上学期期终测试情况来看,跟其它班级相比较,学生的进步较大。但学生仍然存在成绩悬殊的情况,优秀率不高,差生较多,及格率90%左右,平均分80多分。

思想表现方面,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强,有少部分学生的预习习惯尚未形成,上课学生合作能力有待提高,发言不够活跃。

学习心理方面,有2/5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认真勤奋,他们的学习情绪比较稳定,有的尽管基础较差,也能坚持不懈,能有秩序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能够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有2/5的学生属于鞭策进步型,但学习自觉性和稳定性不足,上课精神不振,回家很少复习功课,需要老师的督促才会有所作为;1/5学生属于不思进取型,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差。

二、教材简析

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第一单元,是以人生为主题组织单元,且均出自大家名家之手。《藤野先生》记录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一段人生思想转变历程;《我的母亲》节选自传,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我的第一本书》里诗人牛汉通过对一本书的追述,表明了读书对人生的意义;《列夫托尔斯泰》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其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再塑生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盲哑女孩和她的老师不懈追求人生的一小部分。"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围绕着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人——母亲为主题设计。

第二单元,主要由散文诗构成,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散文诗单元。所选的课文都反映了作者的心灵之声,而且语言优美,内涵丰富,含有哲理,很适合诵读。此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也是一个具有诗化、抒情性的活动。

第三单元,是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编写的,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题材、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是"科海泛舟",这是一次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在科技活动中练习写作与口语交际。

第四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编写。《云南的歌会》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端午的鸭蛋》写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吆喝》写的是趣味良多的"生活交响曲";《春酒》描绘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俗世奇人》写的是两位民间艺人的故事。"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是围绕以民风民俗为主题设计。

第五单元、第六单元,都是文言文单元,每单元五篇。教学时应当做好以下两点:

(一)狠抓诵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正确,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文言单元的背诵量相当大,要求全文背诵的有《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诗词曲五首、《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二)倡导探究式的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自主领悟的能力。"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是一次小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对学过的古诗词作一番梳理,激发学生学习优秀古诗词的兴趣。"背起行囊走四方"的实践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及其楹联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在观赏过程中勤于记录,乐于考证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

1、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

2、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3、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4、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练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5、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四、教学措施

1、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9、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10、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1、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锻炼能力,提高兴趣。

12、课前2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能力。

13、做好开头的转化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名家散文诗范文第5篇

课改后录入语文课本的很多课文文质兼美,为提高学生的素养提供了范本。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情趣,以达到提高学生素养的目的呢?

一、景美

初中语文教材有很多文情并茂的诗文,且多数出自名家之手。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教这类课文时,应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来体会意境,培养美的情趣,养成好的语感。我教《春》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春天的意境美,放配乐的课文朗读时运用多媒体把春天的美丽画面展示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跟着录音轻声读,接着是看着画面把课文的相关内容朗读出来,最后一边朗读一边在脑中想象美丽的画面。这样,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春天的美就会在学生的心中扎下了根。

要想学生体会美,只靠读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注重品味语言,达到披情入文的效果。例如《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描写雪后初晴这一画面,是为了突出雪后的济南格外秀丽。我教这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这是一幅动静相间的水墨画,引导学生从写方位、颜色的词以及动词来品味。

通过对写景诗文的学习,学生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大自然的美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此培养他们的观察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品味美。

二、人美

初中的学生社会接触面不广,知识获得的途径除了课本外,很多来自于网络、影视剧。由于他们的分辨能力有限,良莠不分、盲目崇拜,很难受到人性美的熏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更是难上加难。而语文教材中道德品质高尚的人物比比皆是,语文教学更应挑起“智育、德育、美育”有机统一的重担,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健康心理,逐步形成良好的素养。

教《唐雎不辱使命》时,引导学生分析秦皇与唐雎的对话,让学生感悟到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敢于斗争的精神,给他们树立正面形象,有样可仿。

教《再塑生命》一文时,讲到海伦怎样由认识具体事物的名称到认识大自然再到认识抽象的“爱”,可让学生想象一个聋哑的人在这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让学生认识到只要有毅力,没有困难是解决不了的,树立起面对挫折的正确态度,有了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就容易形成自信、乐观等良好个性。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想象,鼓励学生从这些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净化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情美

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青壮年农民走进城市务工,于是留守儿童应运而生。这类学生平时很少会主动与父母沟通,见到父母不知该说什么,偶有照面就是为钱,亲情从哪来?我教《金色花》这首散文诗时引导学生自读,抓住孩子小小的心愿深究诗的主题,让学生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通过问题的探究,如“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让学生明白诗中的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教朱自清的《背影》,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望父买橘”这个细节描写和“四次流泪”的含义,让学生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

这是人间至情,这也是家庭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中通过引导学生感知内容,探究主题,感悟人性美,从而懂得尊老爱幼,体谅父母。

名家散文诗范文第6篇

预习能力是高年级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传统教学认为,预习是学生自主独立的活动,与教师主导作用关联不大。这就致使学生的预习环节常常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新课程改革以来,强调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的相互性,高年级学生的预习要做到切实有效,需要教师参与其中并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因而,设计富有实效且高质量的练习题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一、在关注课后习题中以本为本

高年级学生的自主预习所关注的内容已经不再是课文的生字新词,而是将着眼点放在对教材课文整体内容的把握与感知层面上,从而获取对课文的整体印象,形成自身的整体感知,为课堂教学中全面深入地走进文本奠定认知基础。而课文的练习思考题是教材编著者依据文本的核心与重点精心设计出来的,对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洞察文本的写作特色具有极强的指导价值与意义。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后面的练习思考题,以文本为本设计练习题,确保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不走偏路,不走歪路。

例如,《烟台的海》有这样一道课后练习题:课文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烟台的海的?请当一回小导游,介绍烟台的海四季的特色?这道题目旨在让学生了解文本的写作顺序,并在吸收文本语言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尝试运用语言。针对这样的思考题,教师设计了如下的预习题:1.文章所写的四个季节的海各有怎样的特点?2.为什么写了海,还要写人呢?第一道题旨在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掌握课文的大体内容;而第二道题则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表达的特质中,为学生语言的运用奠定了基础。

二、在建立新旧联系中温故知新

新旧知识的联系是学生通过预习走进新课文的重要媒介。预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已经具备的知识经验入手,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比照,探寻出彼此在范畴与深度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知识,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在预习练习题的设置中,教师如果能够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寻找到一种联系,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石灰吟》这首古诗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在教学这首古诗之前,教师布置学生在预习时收集以前学习过的咏物诗,学生很快就收集了《竹石》等诗。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通过两首咏物诗之间的对比,共同探究咏物诗在创作层面上的共同特色,形成了学生自我探究的感知,为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通过这种预习题的引领,学生既复习了已经学习过的古诗,同时也为新课文的学习做足了准备,可谓一箭双雕。

三、在激发学生兴趣中享受预习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预习任务也同样如此。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小学生对新颖而有趣的内容易于产生强烈的探究期待。如果引领学生探究文本内容的预习题设计得平淡单一,甚至雷同,就必然会引发学生的审美厌恶。因此,教师除了要在预习题内容层面上充分考量外,还要在预习的题型上做足文章。教师可以依据课文的内容和体裁,灵活地采用各种不同的预习形式,激发学生参与预习的欲望与热情,从而高效地完成预习任务。

譬如,文辞优美的散文诗歌,如《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师可以布置朗读预习,让学生用复读机等现代工具录下自己的朗读声音,呈现一份独特的“朗读作业”;学习描写风土人情和风景的课文,如《青海高原一株柳》时,可以让学生从网络资源中寻找与文本语言相对应的图片,在图文的互证下,赏析文字表达的准确性,交上一份“裁剪作业”;学习名家名篇的文章,如《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时,可以引导学生搜集作者的其他作品,以更为广阔的视角去感受作者辉煌而平凡的一生。

当然,预习题型的设置并没有固定的标准与模式,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文本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发挥,这样才能设置出更加切合学生需要,熨帖文本内容的预习作业来。

四、在依循个体差异中因材施教

预习的过程是学生独立自主探究的过程。由于不同学生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不同的差距,每个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能力和所得成果也不尽相同。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才能通过预习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如果使用统一标准,势必会造成优秀生难以“吃饱”、学困生难以“消化”的尴尬窘境。因而,教师需要进行分层性的作业设置,甚至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创设预习任务,以不断契合每个学生的实际需求。

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就设置了三个预习题目:1.联系课文的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2.通顺、流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中安塞腰鼓的雄伟气势与特点;3.自主搜集关于安塞腰鼓的视频与文字资料,从另外的视角感受安塞腰鼓。三项任务中,前两项是“保底工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的。学困生有能力与条件的可以完成第三项任务,而优秀生在完成第三项的基础上还要自我设计题型进行预习。

名家散文诗范文第7篇

一、研究教材,发掘美学意旨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善于发现美,挖掘美。语文教材里充满了美育因素,教材里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篇,蕴含着民族风俗、伦理、审美和思辨的活力,无不闪耀着美的艺术光辉,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材,发掘课文中的美学意旨,如语言文字美、形象美、结构美、场景美、意境美、韵律美等。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发现、体味并彰显教材中的美之所在,并根据这些关节点所反映出来的美的特质,寻找它与美育教育的沟通点和结合点,然后实施美育教育,拓展学生的认识空间,使学生在学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同时得到德、智、美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丑小鸭》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写丑小鸭历尽艰辛磨难最后变成了白天鹅的故事。最美的是丑小鸭的性格。作者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丑小鸭善良、乐观、执着追求理想的美好品质,教师抓住此性格特征,让学生充分领会,从而达到美育教育的目的。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学而时习之”,就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而言,亦是概莫能外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有语言美、行为美、自然美、心灵美,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悟,去体验,去实践。感受美是审美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让学生从教师的一言一动,教材中的经典作品中感受到美的存在和人类生产劳动的伟大。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心理正趋于成熟时期,对美的感受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如果学生对作品中优美的词语,诗一般的意境,或宏伟或优美的景物特征等毫无感觉,对文本的理解、意境的把握、主题的升华是难以把握的。

要培养学生对美的充分的感知能力,首先可从简单的审美感知过渡到复杂的审美体验。音乐和图画是引导学生感知美的最佳方式,因此,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发挥多媒体的功能,让音乐、画面和内容结合,创设审美氛围,效果是显著的,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如笔者在讲授《荷塘月色》时,文中的“文眼”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开门见山地提了出来,对于初学者来说,作者那种不宁静的苦闷心情一时是难以理解和把握的,如果在课前放一支带点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的乐曲,配上荷塘月色的优美画面,以及一些作品背景资料的介绍,营造出一种幽雅静谧的意境来感染学生,把《荷塘月色》的恬淡优美,以及“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沟通起来,学生就能更好地走进作品,进一步理解朱自清内心的情感诉求,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逐渐培养了他们感受美的能力。

其次,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形象感知美。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揭示课文中具体生动的,可供学生感知的形象,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有生有色的语言,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脑海中构成生动的“画面”。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刻画了象征着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海燕”的形象,作者通过描写海燕在狂风暴雨之中的飞翔来展现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着重引导学生从海燕在阴云和海浪之间的动作、喊叫、心理活动等方面去感受海燕的高尚品德以及它的身上所蕴含的深刻的象征意义,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的美。第三,剖析结构理解美。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向。作者的感情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流动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文章的结构,可以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并进一步理解文章中蕴含的美。如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结构是:随母归省――看戏风波――看戏过程――戏后偷豆――送豆吃豆等,沿着这个线索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就可以让学生品味到文中充满童真童趣的乡村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学生的思想感情也随着情节发展而不断发展,从纷繁的表象中理清枝干,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进而一步步理解文章中蕴含的美。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表现美的能力

表现创造美就是对美的感受与认识的实践,是审美情操的深化与体现。学生在感受美的基础上和正确欣赏美的保障下,通过课文的详细讲解和学生发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用自己的思想和语言,把自己认为美的事物表达出来。语文教学应把美育始终渗透到训练之中。如笔者在教学孙犁的《荷花淀》时,让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来根据小说的描写和他们自己的想象用简笔画展现出荷花淀的美景,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培养了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名家散文诗范文第8篇

我一愣:自己的工作经历简单,几十年如一日,既没有什么升迁,也没有向其他更好的单位流动,是自己缺少能耐的表现。这与时下所说的“工匠精神”有什么联系?此前,倒是有人说我身上具有“儒雅气”,我便以“腹有诗书气自华”聊以;不少人说我身上尽是“书生气”,我就以“宁为百夫长,不做一书生”陡生感慨;也有人干脆说我“半傻”――我听后哈哈一笑,无以言对。但后来仔细想想:我哪里是“半傻”?简直就是“全傻”嘛!

1983年从河大中文系毕业,我就被分配到原省计委经研所。不过,只一年就要求调到了正在组建的黄河文艺出版社――理由是“自己的性格不适合从政”。此后,看着同龄朋友纷纷升迁、买房、买车,而自己也从实习编辑到编辑、副编审、编审像蜗牛一样“进步”着。至于生活,则长期住在一个20世纪70年代建造的、建筑面积65平米的旧房子里。说实话,自己也曾不甘心啊!凭什么我买不起房、买不起车?但每每想到,自己从一个纯粹农民的儿子,完全凭着个人的努力,不仅在省会有了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而且还评上了高级专业职称。房子虽小,但却是著名画家李伯安老师曾住过的地方――这可是大艺术家的故居呢!于是,一种由衷的“满足感”,终究还是把“不甘心”拼了下去――不傻的人,会这样阿Q吗?

从到出版社工作至今三十多年,很少有过节假日、礼拜天。书出慢了,让作者等待太久,自己会心里不安,也觉得读者需要早日看到新书。所以,每编一本书都像催命似的往前赶。记得1989年前后,国家刚刚开始实行休假制度。我第一次请休年假,被批准了一周的时间。但这个假期里,我却在硝滩当时的家里完成了长篇报告文学《东方大浩劫》的编辑工作。后来,很少再有请假休息的机会。不瞒朋友,当时为了“台港文学艺术丛书”的选题上报,我曾经与时任的领导吵架争取;为了这套书的宣传发行,还自己出钱在第四届中原书市上做展板、打广告。当时的《中华读书报》,曾以《中原书市亮出个人展板》为题进行报道――不傻的人,会这样吗?

1996年6月18日,河南文艺出版社在原河南人民出版社文艺处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之前,当时的河南教育(大象)出版社、河南少儿(海燕)出版社,先后邀我到他们那里工作,却被我婉言谢绝了。理由是:“自己学的中文,还是应该做文学出版更合适。”现在想想,无论是哪个出版社,其待遇肯定要比待在文艺社高出许多倍。

1996年至1998年,我与张宝明、王中江两位博士合作,策划出版了三卷本的“新文化元典丛书”――《回眸〈新青年〉》。期间那个艰苦,真正是一言难尽啊!整整近两年的时间,面对办公桌上几十本《新青年》原版的杂志,一个人默默地编啊编……有位当年一同进社的朋友感慨道:“国钦,你天天这样,简直从新青年编成老青年了。”是啊,仅仅两页的《编选出版说明》,稿件在我这里就前后修改了二十遍之多。为了读者就这套书与原版文章的对应查阅方便,我在编辑过程中萌生了请作者编撰整理《〈新青年〉总目录》的想法。但两位作者太忙,却把这个任务安排了给我。最后,当作者认为我应该就《总目录》的整理署名时,我却以“自己只是责编”为由婉辞了――不傻的人,会这样吗?

1998年5月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之际,《回眸〈新青年〉》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我不仅为此打前站,而且扛着书、流着泪在北京街头打的请专家。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季羡林在给本次座谈会的贺信中说:“祝贺北大百年校庆,必不能忘记‘五四’;而纪念‘五四’,又必不能忘记《新青年》。《新青年》实为‘五四’先驱的火炬。河南文艺出版社有此眼光出版《回眸〈新青年〉》,敬佩无量,感谢无量!”那时候,发自内心的激动与自豪感,使我原来所有的辛苦与委屈都已经荡然无存了。后来,这套书在获得河南省优秀校对奖的基础上,当之无愧地获得了河南省优秀图书一等奖――这可都是河南省的图书专业最高奖,也是河南文艺出版社成立后的第一个大奖哟!

为了发挥自己爱好诗词的专长,1998年我又认真策划了“唐宋诗词名家精品类编”丛书(十卷),并找到中国社科院的古典文学专家陈祖美做主编。陈先生掩饰不住喜欢这套丛书,爽快地答应担任主编这套书并组织专家分别编写,但是希望我做这套书的副主编以便协助她。考虑作为这套书的责编,我又坚决地婉辞了――不傻的人,会这样吗?

《诗词鉴赏》一书原在外省某出版社发行了十年,但我2003年取得“增订二版”的修订版版权时,才发现书中的内容错误与技术错误太多了。在对书稿差错校订与原作者出现不同见解时,我顶着极大的压力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做好了被作者的准备。付印前的一周时间了,我莫名其妙地头痛难忍,无缘无故地双泪长流――我怎么了?为什么要这样?――我无法说服自己不坚持,所以只能自己熬煎自己,这不是太傻是什么?对于长篇小说《天幕流星》的修改与出版,是在原创书稿中修改得比较艰苦的。连续两个春节,当别人带着全家返回家乡或者外出度假的时候,我却在自己的蜗居里加工、编辑这部书稿。即便从2005年竞岗成功担任本社副总编辑之后的十多年里,我每年的责编工作量起码在一百万字以上。尤其是在套书《焦裕禄精神文献典藏》的主编(执行)过程中,自己就责编了全部三十一册中的五册――不傻的人,会这样吗?

其实,我很清楚知道自己很傻。傻在总是相信多数人都是善良的,所以就要求自己务必善待他人;傻在“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傻在总不计较任何荣誉,也不计较别人的歹意。总把自己的一切荣辱都与单位的兴衰紧紧捆绑在一起,也不知道通过经商、炒股等渠道赚些外快;总是“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尽管因此吃了不少亏、受了不少苦,但还总认为“吃亏是福”“难得糊涂”。自己从不长记性,就只好一如既往地傻着、傻到现在!

其实,傻也有傻的好处。不计较别人,自己没负担;不计较荣誉,心里就坦然;凭工作领工资,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的什么地方,只要稍微安定下来,马上就能进入睡眠状态。问题是自己的心虽很宽,但身体却总也胖不起来,便只能因“不能为社会主义增光添彩”而遗憾不已。

2016年6月18日,河南文艺出版社成立二十周年的日子。一下子又二十年了?算一算自己被吓了一大跳。刚刚毕业来到郑州的情景如在眼前,简直就是昨天的事情嘛,很多东西还都没来得及做呢!

比如当年颇受市场欢迎的“台港文学艺术丛书”,一直想在学术和文化的层面上延续下去;比如诗词系列,除已出版的《诗词鉴赏・增订二版》《诗词唱和》之外,还有一些相关的选题可能填补国内相关空白;比如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民国诗词学文献珍本整理与研究”出版之后,那个《全民国诗话》的合同才刚刚签订;比如策划出版《20世纪中华诗词大典》的计划还一直没有机会开始进行;比如一直期望着在没有音乐课本的前提下,让本社图书有一个很好的市场表现;比如让数字出版成为本社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什么时候也能获得个国家图书奖什么的――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得奖,而是想为本社争取一个应该得到的荣誉!

当然,前后三十多年的出版生涯,也使我深切感受到了我们文艺出版社可贵的“工匠精神”。

我依然记得:著名作家二月河的“康雍乾帝王”系列,最初就是从我们文艺社开始推向社会的。我当时的导师顾仕鹏先生,多少年如一日,帮助作者一字一句地修订、改稿、加工,终于让一个只有“中学水平”的业余作者成为了著名作家,同时也成就了一套当代文学史上数十年畅销不衰的历史长篇名著(遗憾的是,二月河老师当年期待与我进行合作的愿望,却因为种种情况而没有实现)。想想《康熙大帝》《乾隆皇帝》当年在全国图书市场那个“火”,让外地发行商带着现金在郑州等书都等不到――那才叫“牛”啊!

也依然记得:我到出版社工作就有幸参与其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文库》,先后推出了六十种之多。如巴金、茅盾、老舍、叶圣陶、贺敬之、冰心、王蒙、宗璞、魏巍、王愿坚、蒋子龙、郭小川……一大串著名作家的名字闪闪发光。那可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出版史上的第一套大型作家文库,其影响之大,至今还让一些读者在旧书摊上发现后奉为珍品呢!

我同样知道:作为我社名满全国的著名刊物《名人传记》,创刊三十多年来不仅团结了大批的作者队伍,而且凝聚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群体。在图书市场、期刊市场多年来严重萎缩的情况下,要维持一个刊物成长到三十岁靠什么?不就是杂志社编辑同仁那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与高质量的稿件吗?!

还有《大秦帝国》,从开始出版到全部完成,前后整整经历了十年的时间。河南文艺出版社成立当年,第一次选题会上就进行了热烈讨论。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大的成功,其中不仅有编辑辛勤的汗水,更有历届班子及全社人员的共同努力!包括后来《大秦帝国(点评本)》的出版,若没有编辑包括发行人员共同的不懈工作与持续努力,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社出版的“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散文丛书”,曾经在国内同类书的市场上名声远扬。《民间经典文学书系》的出版,不仅很好地发挥了文以图配、图以文说、文图并茂的特色,而且第一次把“民间文学”“经典”化,并且取得了不俗的市场成绩。《散文诗九十年》一书的出版,对把散文诗列入“鲁迅文学奖”的评选序列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小说家的散文”的策划同样十分精彩:除选题独特、编辑认真之外,版本的精致与封面的精美也是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我必须为本社多年以来在装帧设计上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感到骄傲。在2008年全国五百多家出版社的装帧设计排名中,本社竟然排在了前十一名。而每一种优秀封面的设计,无不体现了设计者对图书内容的理解和对美学观念的艺术阐释。像《看草》《杂花生树》《我的单词薄》《说食话》等图书的设计,那确实是需要以“工匠精神”去进行阐释的。

我社正在进行中的“思想者文丛”,其每一位作者的学术品味与影响力,那可都是“杠杠的”。正在进行中的“民俗文化全典”,正在进行中的“现当代中篇小说名家经典”以及“当代作家评传”,其规模、其阵容,应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还有长篇小说《焦裕禄》《中国红旗渠》,其中所弘扬的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正是当下社会所特别需要的!我还特别想说的是《汪曾祺集》这套书,主编李建新对书稿内容十多年的精雕细琢,让我这个项目人不得不特别变动了社里正常的编校流程;装帧设计者张胜对封面每一个细节的用心与考究,让读者真正体会到了爱不释手的感觉。这套书部分图书出版之后,在读者中引起的轰动效应使我不由想起:“工匠精神”这个词汇放在他们二人身上,也倒是名副其实的!还有年轻编辑提出的“私历史”概念、所策划的“贺岁书”出版,年轻编辑与河南大学作家合作的“作家签约”行动,也分别具有各自特色的执着精神……当然,能够体现“工匠精神”的,还体现在我社的照排与校对环节。每一位员工兢兢业业并坚决不放过任何一个标点符号、错字别字等微小错误的态度,不仅令人欣慰,而且令人感动!

所谓的“工匠精神”,我理解就是工匠对自己产品严谨认真、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执着精神。真正的工匠,对不断雕琢产品、不断提高品质的过程是非常享受的。而这种“工匠精神”的内涵,我觉得应该包括专注敬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执着持续、极致完美等方面。任何的轻飘浮躁、投机取巧或短平快行为,都是与“工匠精神”格格不入的。

英国航海钟的发明者约翰・哈里森,先后历时40余年造出了五台航海钟。其中的“哈氏4号”在六十四天的航行中只慢了五秒,比当时法案规定的最小误差二分钟还少一分五十五秒。小野二郎是全球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大厨,在日本被誉为“寿司之神”。许多世界各地的美食家,慕名而来品尝这位“寿司第一人”超过五十年的精湛技艺。但让人惊讶不已的,是他的餐厅只有十个座位,小小的店面从来没有扩张过。他肯定不是不能扩张,而是执意坚守着不扩张。据说:东京所有最棒的饭店都这么小,而且只做一样料理。因为要把事情做好、做漂亮,其真正的价值就在于对事物追求至善至美过程中的愉悦。

有资料显示:截止到2012年,全世界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在日本有3146家(居全球之首),德国837家,荷兰222家,法国196家。而在只有8000万人口的德国,竟然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从纯专业的角度看,为什么德国、日本的产品一直受全世界客户的追捧与信赖?这与他们所长期奉行的“工匠精神”肯定有着重要关系。

千万不要以为具有“工匠精神”的都是什么著名人物,是什么领导、富翁、老板、教授,其实多是一些身份非常平凡的刀工、钳工、捞纸工、研磨工、技术工、泥瓦匠等普通工人甚至小手工业者。许多人学历不高甚至没有学历,但他们都有对职业技能的完美追求。正是靠着对专业技术的传承和钻研,靠着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坚守,靠着在日常工作中无比娴熟的专业技能,才最终成为了一个个不可或缺的顶级人才。

其实,我们中国的历史上并不缺少这种工匠及“工匠精神”。如水滴石穿、磨杵成针、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百步穿杨以及卖油翁等典故中所记述的,都是古代“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如杭州丝绸、汴京刺绣、景德镇瓷器、朱仙镇年画、洛阳唐三彩、安徽宣纸、云南蜡染以及著名的茶具茶叶、竹器漆器、金银器等产品,千百年来也是世界各国王宫贵族争相购买的物品。如赵州桥、故宫、天坛、万里长城、江南园林、都江堰、雕版印刷乃至我国特有的甲子历法,在世界上不都是独具特色的伟大工匠成就吗?

如果说工业、手工业、制造业、建筑业需要“工匠精神”的话,那么我们的文化出版事业就更需要这种可贵的“工匠精神”了,因为文化是真正需要“传之后世、利在千秋”的精神产品。如茅盾、鲁迅、郭沫若、叶圣陶、邹韬奋、傅璇宗等,都是从普通编辑成长为具有巨大影响作家或学者的。如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上海辞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译文出版社等,都曾出版过许多的经典学术著作、文艺作品、世界名著。以中华书局的《辞海》为例,正是经过几代编辑的辛勤劳作、近万名编写者的几易其稿,最后才编就了世界出版界的鸿篇巨制。再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先后修订达十一版之多,不仅获得了“最受欢迎的字典”和“最畅销的书(定期修订)”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而且在质量上实现了“零错误率”,从而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广泛好评。有一年在北京参加春季图书订货会,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展台旁边整整的一面墙上,喷绘出了数十位在该社出版过作品的著名作家。洋洋大观的队伍中,都曾在这里出版过煌煌巨著――那阵势,真叫“牛”!

所谓“工匠精神”,不过是一种比较文化、比较好听的说法。其本质上,也就是一种“笨”与“傻”的精神。“笨”,就是老老实实、认认真真、严苛严谨的状态;“傻”,就是心无旁骛、拒绝诱惑、持续执着的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把本职工作做好、做精!有人说:一个人的工作状态折射着他的人生态度。也有人说:工作是一种修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将毕生岁月奉献给一门手艺、一项事业的一种信仰,也是对自己从事工作的敬畏态度。唯有敬畏,才觉神圣;唯有神圣,才须专注;唯有专注,才见严谨;唯有严谨,才有可能追求品质与境界啊!

一直有朋友问我:“当年从省计委到出版社,几十年固守贫穷,后悔吗?”

“不后悔!”我真心地认为:文学出版事业,是一个非常神圣的事业。数十年来能够为社会奉献出那么多的好书,能够帮助一些人成就了他们想当作家的梦想,自己不是很幸福吗?!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的传承则是一个民族历史传承的重要方式。我参与了文化的传承,实际上不就是参与了历史的传承吗?你说傻吧?确实傻!你说高尚吧?确实高尚!

“高尚多少钱一斤?”又一句话问得我无言以对。

其实,我只是一个傻得可以、不懂变通的“编辑匠”而已――尽管,这个“编辑匠”与朋友所说具有一定精神的“工匠”还相距甚远。凭心而论,在当下的编辑队伍中,本人也算是有些追求的――追求每一本图书的编校质量都能合格、优秀!追求书稿的内容更多一些正能量,追求作家的作品能够抑恶扬善、扶正怯邪,追求更多的读者通过我编辑的图书多做些好事、善事,追求读者能够从好书中找到自己积极的信仰与精神的归宿!当然,好在我距退休还剩有几年时间,自己还有机会继续努力工作。最起码,“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啊!

因为有人说我“半傻”,所以曾在坐公交上班的路上写了一首《“半傻编辑”的傻人歌》以自娱。忽然觉得拿来作为本文的结束也行:

这个世界不得了,精明人多傻子少。

仕途艰难风险多,你勾心来我斗角。

哈腰点头基本功,脸肿大来鞋子小。

河边岂能不湿鞋?贪心失足不如草。

商家赔赚不得了,斤斤岂能不计较?

不拐不骗不想蒙,牛市房租向上炒。

真情问他值几何,有钱不赚是傻鸟。

别嫌心黑手段毒,无人监管鬼知道。

八两半斤不得了,初一十五哪里跑!

一脸笑容一把刀,笑里藏刀多烦恼。

两个黄鹂翠柳鸣,你一拳来我一脚。

什么流水与高山,悲乎管鲍死得早。

记者而今不得了,光明阴暗不讨好。

妙笔欲写能量正,人送一顶马屁帽。

焦点访谈剜毒瘤,黑脸包公哪里找?

但愿今后傻人多,雷锋旗帜永不倒。

傻人傻编不得了,为人作嫁心不老。

赋诗荡胸生层云,上班阴阳无昏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