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取长补短的故事

取长补短的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取长补短的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取长补短的故事范文第1篇

一、基本情况

三年级的学生都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学校生活充满激情。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开展积极有益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二、教材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面向广阔的生活空间,体现学习活动在时间、空间上的开发性,重视实际生活中现实性、情感性、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教材形式活泼,富有童趣。它版面新颖,图文并茂,充分运用图画、照片、学生作品等多种形式,并采用对话,富有亲切感。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说说我自己,我与家庭,我们的学校生活等几个版块。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动的取长补短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既不自满也不自卑,善于为别人拥有长处而欣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懂得既要竞争,又要相互合作,才能获得成功。

2、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关爱,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

3、感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能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懂得学习需要耐心和毅力,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培养积极上进的学习生活态度;懂得时间非常宝贵,要珍惜时间。

4、懂得社会是个大家庭,不同的职业为社会做出了不同的贡献,各种职业的劳动是光荣的,要珍惜劳动成果,要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二)能力目标

1、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缺点,欣赏别人的长处,并能自觉地主动地学习他人的成长,初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能自觉的遵守竞争意识。

2、了解家庭中的亲戚及称谓,明白自己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了解家庭中发生在长辈身上的故事。了解家里的喜和乐。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家人的辛苦,体会家人对自己的关爱。

3、学习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克服自己的惰性,改正不良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通过采访、调查等活动,了解不同的职业特点,感受各行各业都是生活所需;学会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具有独立购买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1、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也都会有自己的不足;懂得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的道理,懂得取长补短能够帮助自己不断进步。

2、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员,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掌握一些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礼仪。

3、了解古今中外名人从小勤奋好学的故事;知道“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含义,知道一些勤奋、惜时的格言和谚语,使这些含义丰富的箴言,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4、认识生活中的各种职业;掌握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历史;知道农村是农作物的家园,了解“绿色食品”;认识日常生活用品生产的变化;懂得农业生产,工人生产劳动以及日常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重点为、难点

1、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掌握一些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礼仪,掌握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认识日常生活用品生产的变化,了解“绿色食品”。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培养积极上进的学习生活态度,懂得时间非常宝贵,要珍惜时间,懂得社会是个大家庭,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五、具体措施

1、积极转变观念,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努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去体念,去探究。

3、充实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切感。

4、拓展教学空间,创造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念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六、教学进度表

周次

预定进度

第一周

认识我自己

第二周

了解我自己

第三周

我的角色与责任

第四周

学会学习

第七周

生活处处是课堂

第八周

做学习的小主人

第九周

学习要有方法

第十周

我与家庭

第十一周

我爱我家

第十二周

感恩父母和长辈

第十三周

家庭变迁

第十四周

安全与生活

第十五周

家庭和学校的安全

第十六周

公共场所的安全

第十七周

当危险发生时

取长补短的故事范文第2篇

新授课,给学生10分钟时间,勾画生字词,讨论课文内容。

新授课,学生轮流上台,展示幻灯片的内容,展示练习。

这是最近听课中几种课堂组织形式,我们该如何评价这样的常态课?

自然,教师设计课堂的初衷都是很好的,都想尽可能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少讲,学生多思考。有的课堂更是让学生成为老师,直接给其他学生展示学习内容,这样的设计本身都无可厚非。

可是我们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两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效果。在这种情况下,用10或15分钟放手让学生自学,无异于让学生处于无目的、无动力、无重点的三无学习状态。这样的课改课堂变成了一种走过场,学习呈现出倒退现象。这并不是课改的错,而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那么,课改要深入下去,自然要在更加有效的课堂组织上下工夫。课堂应该怎样组织才会更加有效呢?

一、多改变模式

目前,课改的核心是前置性学习和分组合作学习。我们重点要从这两方面着手,让课堂组织更有效。

首先是前置性学习。要更好地为课堂服务,就要多改变课堂模式。

无论哪一科,教学设计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用知识。可现在的课堂模式多是讲——练——讲式;而如果我们转换成练——讲——练式,教师根据学生预习中的差错进行组织,效果就会不同。

例如:请拟写一条劝告司机不要酒后驾驶的交通标语。

要求:具有人性化和亲和力,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个字。(4分)

这类题目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呢?教师的反复强调与正确示例的引导都可能产生隔靴搔痒的效果。如果提前让学生做好练习,教师针对学生的差错归类,让学生总结,就会大不一样。

以下答案能给几分?并说出理由。

1.①当你喝酒时,你那可爱的孩子正在家等着你。

②您喝酒了吗?您家的宠物还在家等你吃饭呢。

2.①酒后驾驶像慢性毒药,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死去。

②酒后驾车会像刀子一样切断您和家人的联系。

3.①高高兴兴出门去,平平安安把家回。

②带着清醒上路,载着安全回家。

4.①司机一杯酒,亲朋两行泪。

②酒逢知己千杯少,酒后驾车一口多。

与其教师搜肠刮肚讲解,不如列举错例子(现象),让学生尝试对比分析、总结归纳。在学生有悟、说得不太透的时候,教师予以点拨,就如《论语》提到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又如泰戈尔所说,当乌云被阳光亲吻之后,他们在天空就成了花朵。练——讲——练式关键在于让学生的差错成为课堂上重要的资源,变“错”为宝。

二、多设计活动

学生如果能通过课堂组织的活动主动学习,运用知识,应该是最“经济”的方法。

与其给学生15分钟时间,自行复习课文,不如利用这15分钟进行小组间的对抗赛。用3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学,然后是答记者问的形式,小组间竞赛,看看谁能经得住提问,看看谁的问题能难得住别人,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自己掌握知识。

与其给学生10分钟时间看课文,勾画生字词,不如将看课文的时间放到前置作业里去,然后一上课当堂检测学习效果。把课文中的重点字词通过幻灯展示,给小组2分钟时间,利用给出的生词编1分钟故事,展示给大家,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创作的故事用的生字词最多、最恰当。

三、多举办比赛

那么,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我们不妨思考一下,生活中,电视中多在什么情况下人会拼力一搏?很明显,是竞赛中。因为人在竞赛中,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潜力都会最大限度地被激发出来。课堂上通过小组进行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例如:在《刘玄德三顾草庐》小说学习中,要了解《三国演义》大致的故事和文化知识。对于这个知识目标的达成,我在备课中思考了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1.通过教师储备,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2.拿来主义,给学生看《三国演义》视频、《百家讲坛》。

3.让学生变老师,分配任务,讲述你喜欢的三国中的人物故事。

4.将重点内容做成学案,让学生完成,课堂上小组回答。

5.准备《三国演义》知识竞赛,竞赛之后进行小测验,小组积分。

思考一下,哪一种教法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地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将效率最大化呢?很明显,是第五种。

综合评价,如果让教师来讲,或者看视频,那么学生也可以听的津津有味,但这样的课堂组织,学生是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效果多停留在水过地皮湿的状态。

利用知识竞赛形式,让学生提前查资料,以闯关的形式吸引学生,用积分的形式调动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

教师要做的是将题目设计科学些,竞赛组织公平些,各环节考虑细致些,小组实力均衡些,从而让小组间有欲罢不能的竞争欲望。

四、我的思考

取长补短的故事范文第3篇

首先重视积累的基础作用,强化字词句、成语、名句的积累,为阅读和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言积累应包括三方面内容:

1、语言材料的积累,积累语言材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强化字词、成语等基础素材。

2、语言规律的积累。通过听、读理解语言,通过说、写表达思想感受,都有自己的规律。了解语言规律是语言发展的关键。小学生了解语言规律,是在长期模仿学习、语言实践中通过反复多次的感性接触进行的。

3、语言典范的积累,如记诵精彩的语段、篇章等。语言典范往往包含着丰富的语汇、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情思,还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规律的成功典范。

强化语言积累的方法有很多,如:

1、背诵法。“背诵是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材料的号方法”。

2、摘抄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够从电视、报纸、书刊等多种途径获取新的知识,并进行积累。

3、记录生活素材。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走进生活,记录生活。生活中有形形的人:亲人、朋友、老师、同学,听他们行为举止,记录他们的故事;生活中有各种各物:春天的花草、夏天的虫、秋天的果叶、冬天的冰雪,留心观察并记录这些事物。

其次,重视阅读的桥梁作用。

在阅读中既可以强化积累,同时阅读又为表达提供了素材。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课外阅读也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学生就能拓宽视野,在语文学习中左右逢源,灵活应用,乃至大胆设想、大胆实践、大胆创新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所以,我们必须刺激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因此我把课外阅读积累分为三个阶段:

1、原始积累阶段,即课外阅读积累的最初阶段,也可称为基础阶段,这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在老师有序的指导下大规模地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文读物,然后从课外读物的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积累。如对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积累:

(1)同一作家作品中的不同人物形象的积累。

(2)不同作家不同作品中相似的人物形象的积累。

(3)同一作品中不同人物形象的积累。

2、积累到迁移阶段,即在学生内化原始积累的基础上,将内化的知识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原始积累的内涵得到升华。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让学生把原始积累的内容通过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以形成师生间、生生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理解应用的积累过程。采用生生间的有效交流,有效评议,具体过程是通过口头和笔头两种方式。口头交流又分同桌互相交流,达到互学互炼,取长补短的目的;小组研讨交流,达到互评互议共同提高的目的;全班活动式交流,达到理解应用,熟练掌握的目的。笔头交流主要采用学生互出语文课文阅读测试卷、读书心得比赛,优秀作品展览等形式,以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迁移目标。

3、迁移到创新阶段。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正教育必须培养能思考,会创造的人”。阅读积累的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策划语文小报。小报的版块、内容、图案设计等均由学生自由发挥。既消化了学生平时积累的语文知识,也为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提供了一个机会,更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互助合作的精神。其次,引导学生编写课本剧,排演课本剧。另外,也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文化品位高的中外名著和渗透现代气息的诗文、美文进行多种形式的再创造。

语文教师还必须精心指导学生掌握通过阅读进行积累的方法。如:

1、选择法:对课文读本有所选择。这是课外阅读积累的前提。一是教会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二是教会学生在有意的读物中学会选择自己有用的信息。

2、悬念法:向学生推荐文学作品,把故事或人物介绍到精彩处故意“刹车”,让学生带着“求知欲”自主地去阅读积累。

3、笔录法:不动笔墨不读书,将阅读过程中感悟到的好词好句、偶然迸发的思想火花或心得体会、或故事人物进行分类记录。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读书犹如蜂蜜酿造,采的花粉越多,酿的蜜也就越多,越甜。

4、交流法:让学生把平时在阅读中积累的故事、或人物、或心得体会进行小组交流。以达到进一步扩大阅读积累“面”的目的,同时通过口头表达让学生起到“外储内化”的作用。

5、创新法:在学生内化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大胆设想、畅所欲言,允许学生拥有自己的观点对一些文学作品进行扩写,缩写,续写的活动。并放手让学生充分实践,大刀阔斧地创设班级小报,自编、自导、自演一些课本剧,让课文积累达到最高层次。

再次,重视表达的整合作用。表达分为两种:口述表达和文字表达。不管是口述表达,还是文字表达,都需要在积累与阅读的基础上将语文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条理清晰的口述语言和文字语言。

口头表达是一种省时省力、参与面广、收效快的形式,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小组交流,或背优美的语段、名言精句,或朗读优美篇章,或交流摘抄内容,或谈对摘抄的评析,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或借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提高运用语言的效果。

表达是语文学习的落脚点,使学生平时积累与阅读的具体实践,口语表达和文字表达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考查学生的表达时,要全面、细致。

积累、阅读与表达,是语文教学中密不可分的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将积累、阅读与表达巧妙的结合起来。它们的有机结合才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也只有奏响了主旋律,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紧跟时代的节拍,学生的语文素质才会得到步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取长补短的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舞台式教学;艺术类学生;文化渗透;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141-02

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逐步接轨,在中国各行各业都亟需既有专业技能又精通英语的人才。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掌握英语的交流技能已是大势所趋。艺术生肩负着将中国优秀艺术文化传播发扬的重任,虽说艺术无国界,但如能通过语言来更好地与他国艺术家进行交流合作,以此加深对艺术的了解和互通有无则更能体现艺术生的人生价值。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要训练艺术生的语言技能外还要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强他们的中西方文化素养。而现今的艺术类大学生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普遍是重专业轻文化,专业情结浓厚文化课普遍较差,尤其是英语。大学艺术类学生的英语教学不管是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还是学生的认可度都存在很多问题。西北民族大学针对艺术类学生专业上的优势,打破常规创设了英语“舞台式”教学模式。这个全新的教学模式就是为了改变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不良情绪,充分发挥艺术生的专业特长。通过对经典舞台剧、歌剧、英语情景剧和电影对白的学习,将中西方文化有效的融入英语教学中,并为学生创设一种学习的情境用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对大学艺术类学生进行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学习动机指学习的兴趣、爱好、求知欲和成就感。外语学习中的动机是外语学习者对另外一种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历史、人文、社会的学习愿望,以及通过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实现自己就业、成才、获得成就感的动力和求知欲。艺术类学生往往缺乏英语学习的动力,学习英语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获得学位等。由于缺少社会和教师的积极引导,艺术生往往缺乏对自身价值的正确评估。艺术是文化的重要内涵与组成部分,而文化是艺术的渊源与内容,只有将文化和艺术联系在一起才能创造出有灵魂有思想的艺术作品。艺术生想要成为一名真正有内涵有文化的艺术家就必须审视自己的价值观改变以往对英语的看法,只有深刻地认识到一门学科的重要性才能产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消除学习的倦怠和焦虑情感。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它指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也就是说与外国人交流的过程中如何跨越文化差异和障碍。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我国与世界各地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而文化交流正是增进各国友谊和合作的桥梁。艺术类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点,他们进行国际交流访问的机会更多。因此培养艺术类学生的艺术专长以外,还要不断对艺术类学生进行文化素养的渗透教育;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认知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并能在交流合作中培养尊重,平等,开放,取长补短的传播能力。

二、“舞台式”教学对艺术类学生的文化渗透

(一)“舞台式”教学模式为艺术类学生提供艺术学习氛围

英语“舞台式”教学模式,是西北民族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次全新尝试,学校设立的“舞台式”教学模式是针对艺术类大学生自身特点和英语学习现状开创试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将艺术生的特长与英语学习相结合,将教学内容通过英语情景剧和英语戏剧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一种学习的情境。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抽象的语言内容被转化为有趣的故事情境,教学课堂也变成了用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的舞台,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和空间作为语言输出的平台和媒介,最终把语言知识和技能以舞台剧的表演形式输出。

“舞台式”教学,其中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即利用艺术类学生对舞台和表演的热情和欲望,在英语舞台剧中展现他们的唱跳特长,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英语的愿望或意向,成为刺激他们学习英语的诱因和动力。在新教学环境下,学生除了要欣赏,观看,观摩优秀艺术作品外,还要根据现有的学习状态、人员分配以及将外国艺术作品转换为符合我国艺术欣赏水平的作品的整体调整和修改。在这种模式下他们更多的接触中西方的艺术形式,包括西方经典的表演形式舞台剧、歌剧、戏剧等。并通过舞台、道具、灯光、服装等将这些经典以他们自己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因此,“舞台式”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更加自然、愉悦和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英语学习艺术。

(二)“舞台式”教学的教学内容是对中西方文化的审视和对比过程

舞台式教学主要以中西方经典的舞台剧、戏剧、歌剧、电影为教学内容,考虑到内容的分散性和不同年级的基础层次,我们将收集的材料规整分类并选取具有代表性和适应性的内容,经过整理和修改出版了适合艺术类学生的教材《大学艺术类学生英语“舞台式”教学教材》共四册,在第一册中有丑小鸭、丛林故事、灰姑娘等较为简单的舞台剧;第二册中包括电影狮子王、童话故事绿野仙踪和白雪公主、原声电影音乐之声以及自创剧目“民大好声音”。第三册中设计了较为经典的舞台剧剧目哈姆雷特、警察与赞美诗、百万英镑、妈妈咪呀。第四册中有难度较大的泰坦尼克、夜莺与玫瑰、威尼斯商人、睡美人、仲夏之夜等剧目。教学内容设计面较广,有童话故事、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有莎士比亚的名著、有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和欧・亨利等表现社会现象和淳朴民风习俗的作品、还有世界舞台上经典不衰的舞台剧。这些内容较全面地介绍了西方文化、历史、人文、习俗等,是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个再认识过程,通过舞台式教学的文化渗透,艺术类学生可以更加清楚的认识我国的优秀文化历史,在与西方文化的对比学习中取长补短,丰富他们的艺术创作形式增加他们的艺术灵感。

(三)“舞台式”教学的教学过程和考核形式是艺术的呈现过程

舞台式教学在传统的教学基础上加入了新的教学成分,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主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角色不光是英语老师也成了导师、导演、道具师、舞美指导等等。教学过程,首先是对舞台剧的学习,包括单词、句法、对白、作者和历史背景等的学习;然后是剧本的选择和角色分配;接着是剧本的再创作和修改过程;最后是舞台剧的排练和演出过程。学生不再像从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授内容,对单词死记硬背,为了更好的呈现舞台剧,学生会主动的要求教师的指导意见;为了更好地理解所扮演的角色学生会查阅大量的资料,并会主动模仿视频和有声资料中的语言、语音、语调等。在反复的排练中,学生会加深对剧本的理解,并融入自己新的观点,创作出不同于他人的作品,这也是艺术的再加工过程。

艺术类学生在接受舞台式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表现自己的歌唱舞蹈专长,还要不断地学习舞台表演艺术,比如舞台语言艺术、舞台形体艺术、艺术感染力并要学会用语言、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来表达丰富的舞台人物情感,塑造个性化的角色。学生还要有一定的舞美知识,包括布景、灯光、道具、化妆、服装等,并能根据剧本和角色的要求,在统一的艺术构思中运用多种艺术造型手段,创作出剧中场景和角色形象,渲染舞台的艺术氛围。

舞台式教学的考核是舞台剧的呈现过程,学生将本学期的所学所练以汇报演出的形式展现在舞台上,学校组织专家评审团(包括专业英语教师以及任课教师、音乐舞蹈专业教师、舞美设计教师等)进行打分和评价。在考核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观摩学习取长补短。通过教师的评分的反馈发现自己的不足,在今后学习过程中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身的艺术修养。

三、“舞台式”教学是新的带有文化渗透的人性化教学模式

取长补短的故事范文第5篇

一、抓常规训练

学校生活,要求孩子们树立严格的集体和时间观念,遵守学校纪律。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仅懂得了道理,如果不经过反复训练,也不一定做到。因此从开学起,我便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对怎样上课、下课、回答问题、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等,都做了明确的要求,然后,进行反复训练,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并让他示范给大家看。有的同学做错了,就让他们重做一次,两次、、、、、不厌其烦,多次反复,直到做好为止,不能因为错了一次而批评,应真诚地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去做好。

二、坚持正面教育,寓教育于讲故事之中

对一年级的小学生进行教育,仅凭单纯的讲道理是不行的,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哪怕是最顽皮好动的孩子一听讲故事,马上就会安静下来。我就抓住了的这一好奇心理特征,常常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给他们讲“闻鸡起舞”的故事,使他们懂得学习应该认真、刻苦。五十多个孩子在一起学习,难免有打闹、吵架的现象发生。为了培养孩子们团结友爱的精神,我常根据班内发生的具体事例编成小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

三、联系实际,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联系班内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有意义的活动进行思想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个别学生对别人的东西(彩笔、铅笔等)较感兴趣,趁别人不注意时,就顺手牵羊。遇到这种情况时,我就先找些拾物交公的例子给他们讲讲,然后说,有的同学可能错装了别人的东西,在自己的书包中找一下,如果真的装错了,就勇敢的交到老师这儿来,结果有个同学红着脸交上来了,不好意思地说:“我不是故意的,请老师和同学们原谅!”顿时,掌声齐起,最后让大家讨论,都说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并且拾到东西要交公。通过这一事例,学生们辨明了是非,自这次班会活动之后,班内拾物交公的学生多了。

四、耐心教育,以表扬为主

爱听表扬是儿童心理特点,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例如:上课了,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我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五、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

一年级的学生模仿性很强,教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凡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我首先做到。如要求学生对人讲话要有礼貌,我就带头运用礼貌语言;要求学生要爱护环境,我就带头做好环保工作。

六、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取长补短的故事范文第6篇

一、设计精彩的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语是教师在新授课前讲述的一段简明扼要的话。精彩的导语能扣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思维浪花。所以每次在导入新课时,我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上课开始,我在短时间内安定学生情绪,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的方式多样,如歌曲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设悬念导入、复习导入,开门见山直入课题等方式。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导入方式,使课文的导入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我在讲《复韵母ai ei ui》时这样导入:同学们,有三位小公主想和i弟弟分别照相,照片上的字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复韵母ai ei ui。在教学《王二小》一课时,我设计让学生听歌曲《歌唱王二小放牛郎》,用深情动听的旋律把学生带进课文。通过这些导入新课形式,把学生带进新课,学生急于想知道学习的内容,而且对课文很感兴趣。

二、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体验学习快乐、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在语文教学中要抓住这些特点。我在讲授新课时,会精心设计的,把理性的传授与声、色、形等融为一体,使机械、呆板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这样可以增强教师的语言的感染力,唤起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把课堂教学游戏比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成为学生创新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始至终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内容展开“找朋友”“摘苹果”“贴卡片”“找生字卡”“猜谜语”等游戏,运用“男女PK”小组比赛争夺“红五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更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三、合作学习,以优辅差

取长补短的故事范文第7篇

读;观察;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9(B)―0088―01

小学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作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因此,如何让学生写出思想明确、条理清楚、语言精炼的好文章,一直是语文教师探索的问题。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本人坚持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大量阅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大量阅读,既能积累丰富的写作知识,又能提高运用已掌握词汇组织篇章的能力。在课内无论是学习精讲篇目还是阅读篇目,我都让学生反复阅读,我只适时进行引导或设计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探索,寻求答案,并留出时间让学生背诵课文中精彩的句子和优美的段落。在课余,我还让学生大量阅读名著、科普文章、童话、小说、史地知识、新闻通讯、人物传记等,使学生在拓宽视野的同时,从中收集写作素材。在阅读时,我要求学生注意文章是如何遣词造句的,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注意文章的结构层次和顺序是如何安排的,结构层次是线条式还是网状式,文章顺序是顺叙、倒叙还是插叙。在写作时运用不同的结构层次和顺序,能使文章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多层面观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认真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才能写出有灵气的好文章来。为此,在教学中,我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启发学生将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及时写下来。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观察的:一是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很多的事情,不论大小轻重,都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如,上学时,学生的书包里都装有苹果,我让他们通过看、闻、摸、尝来了解苹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然后进行写作练习。对此,学生们观察得兴趣盎然,写作时也得心应手。二是从四季景物的变化中观察。一年四季,景物各有特色,抓住这些特色引导学生观察、写作,能使学生在感受大自然气息的同时,提高写作能力。三是从天气变化中观察。风、霜、雨、雪各有特点,随着天气的变化生物的活动也会有所变化。如,下雨前,燕子低飞;冬天,梅花凌寒开放等。四是从活动中观察。我在学校举办活动时让学生进行观察,观察参加活动的人物以及活动的内容等。然后在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写以《记一次××活动》为题的作文,同学们都写得有声有色。

取长补短的故事范文第8篇

【关键词】Top-Down(自上而下) Bottom-Up(自下而上) 听力理解

对于top-down和bottom-up这两种方法,哪种在听力理解方面起着更杰出的作用一直是业内争论不休的话题。Vandergrift曾提到:bottom-up方法是消极的,在听力过程中,由于听者过分关注单独的词汇而忽视了对主旨大意的理解,他们对摄入内容只能有一个最表层的理解。Field做的实验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听者更倾向于使用top-down而不是bottom-up方法。他指出,在遇到生词的情况下,听者更愿意联系熟悉的词来猜测意义而不是根据上下文来猜测。然而,Wilson提到:近期的研究发现top-down策略常常造成听力理解的失败,如果听者对某个话题已经有一些了解,那么他会胡乱猜想。

近来,也有一些学者提出top-down和bottom-up这两种方法分别适用于不同水平的听者。例如,Tsui and Fullilove认为:水平高的听者更愿意激活他们的已有知识来解读听力输入内容,而听力水平低的人更倾向于通过分析零散的词汇来理解所听到的信息。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大体上,学者赋予top-down更多的重要性。然而,笔者认为单纯地强调top-down比bottom-up好未免太过片面,因为它们都各有利弊。如果把这两者结合,取长补短,效果岂不更好?一方面,细节信息可以加强听者对整体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已有知识又能帮助听者推断出个别单词的词意。Field曾指出,摒弃bottom-up方法而单独采用top-down方法会造成听力理解的失败。

在当前的听力教学课堂中,听力活动通常以三个连贯的听力阶段呈现出来,即:听前导入阶段,听力理解阶段和听后巩固阶段。值得一提的是,top-down和bottom-up方法贯穿于这些听力阶段的始终。此处,笔者引用Cutting Edge: Intermediate这本书里一个典型的听力任务为例:书中要求学生根据听力内容完成四个听力任务。

在听前导入阶段,播放给学生的是一段有关一对夫妇在大西洋旅行的简短的听力材料。在这一阶段,学生先听了一段录音,接下来录音告诉学生这对夫妇在大西洋的中途发生了一些意外,然后让学生猜测发生了什么。总体来说,整个听前导入阶段是一个top-down的过程,因为它给听力理解阶段提供了一定的信息背景。例如:这段录音阐述了“Ward Evans Atlantic Rowing Challenge”是什么,而这刚好可以成为下一个阶段的已知信息。具体来说,除了top-down, bottom-up方法也服务于这个阶段,因为如果学生对某些关键词不理解,他们不会理解为什么这对夫妇的旅行充满着挑战。听力理解阶段包含练和练习三。练中给学生提供了一些生词,要求学生查字典,随后,再给他们播放录音并引导他们回答问题。Bottom-up方法在这里的实际操作是让学生先了解具体词汇的意义,从而来帮助理解整个这一部分的内容。接下来,在练习三里,学生听到了这个故事的剩余部分。随着录音的播放,学生不断地更正自己的假设。当录音播放完毕,学生需要完成六道细节题。此处bottom-up方法的作用发挥地淋漓尽致。学生之前获得的信息并不能协助他们回答这些细节问题,他们必须在整个听力过程中选择性地记下这些词汇。在听后巩固阶段,学生要阅读他人对故事里这对夫妇的评价并给出自己的意见。要回答这一阶段的问题,学生不仅需要很好地理解这则听力故事,而且还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文化知识。因此可以看出,top-down和bottom-up方法在听后巩固阶段相互作用促进理解。

本文以中级英语水平学生的教材为例,旨在分析top-down和bottom-up这两种方法如何促进听力理解。结果表明:学习者在听力活动的某个阶段需要运用top-down方法,而在另外的阶段则需要采用bottom-up方法。Top-down方法可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学生可以依靠这些背景知识来猜测文章的主旨大意。但是这并不能处理细节信息。正如Field所说,两种方法的结合能够让听者在更好地处理信号词的同时,还能激活非语言知识来达到克服语言障碍的目的。因此,在实际的听力情境下,这两种方法中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取代另一种。他们相互作用,有时同时进行有时交替进行。只有充分结合这两种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

参考文献:

[1]Cunningham,S.and Moor,P.(2005).New Cutting Edge:Intermediate.Essex:Person Education Limited.

[2]Field,J.(2003).‘Promoting Perception:Lexical Segmentation in L2 Listening.’ ELT Journal,57(4),325-333.

[3]Field,J.(2004).‘An insight to listeners' problems:too much bottom-up or too much top-down.’ Science Direct,32,363-377.

[4]Tsui,A.B.M.and Fullilove,J.(1998).‘Bottom-up or Top-down Processing as a Discriminator of L2 Listening Performance.’ Applied Linguistics,19(4),432-451.

[5]Vandergrift,L.(2003).‘Orchestrating Strategy Use:Toward a Model of the Skilled Second Language Listener.’ Language Learning,53(3),463-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