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杨贵妃与安禄山

杨贵妃与安禄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杨贵妃与安禄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杨贵妃与安禄山范文第1篇

人生在世,知己难求啊!问那世间有谁没有追求?可是又有谁想拥有知己呐?你可曾问道:“红颜知己多祸水,咋就要寻求知己呐?”这你就有所不知了。何谓知己呐?何谓的知己表面含义是知道自己。可想而知有个美丽佳人知道自己的心事,愿示抚媚、安慰,难道不说很高兴吗?难道反而说别人是什么祸水?这难道说的过去吗?你可以说杨贵妃是祸水,也可以说西施是祸水、貂禅是祸水。那你有凭证吗?

哪个美人不是因为男人而成名的。西施原本不过是一个打渔的姑娘,后因勾践的关系送给夫差,这能说是西施的过错吗?就算西施这么做,也是为了整个越国的百姓,这样做也值得。然而人家一提到“红颜祸水多薄命”,肯定就会想到杨贵妃,我认为杨贵妃并非祸,只是李隆基昏而已。杨贵妃原初只是李亨的妻子,后来被李隆基看上,就封为贵妃,这难道是杨玉环愿意的?后来的安史之乱,也并非杨玉环的错,一、李隆基昏庸无能;二、安禄山野心太大;三、杨国忠乱国。这三条是导致安史之乱开始的三大主犯,其实根本就没杨贵妃的事,更可笑的是什么白居易,写了《长恨歌》来贬斥杨贵妃的事,我认为杨贵妃就是有错,也是杨国忠和李隆基逼的。白居易对杨贵妃的恨虽然不明显,但是从他的《长恨歌》,我可以感受出白居易显示文人的怜逸心软,转而对贵妃和李隆基的荡气回肠的爱情加以描写,在国家大事的“恨”下又莞尔生出卿我千古之爱的生死离别之恨。这让我从中明白,只要有知己,无论有何苦恼之事,都可以侵诉。李隆基虽然逼迫杨玉环成为自己的女人,但是却得到杨贵妃这样的知己,并且有一段让人羡慕的爱情,此二人之爱原本无罪,却因角色的不同终成悲剧。

虽然天下人都在觅寻自己的真爱,但是依我而言知己与心中的她或许相似,或许相差,无论如何我也要找到向杨贵妃那样的知己,伴随我度过苦恼的日子来迎接快乐的日子。

我渴望得到知己,可惜不知那时终究在何时?

沙门中学初一:a***

杨贵妃与安禄山范文第2篇

2、《窦娥冤》,正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讲述了一位穷书生窦天章为还高利贷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不出两年窦娥的夫君早死的故事。

3、《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写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汉宫秋》不是取材于正史,而是在《王昭君变文》的基础上,汲取历记小说、文人诗篇和民间讲唱文学的成就。

4、《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白朴杂剧代表作,取材于唐人陈鸿《长恨歌传》。剧写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故事。其情节是:幽州节度使裨将安禄山失机当斩,解送京师。唐明皇反加宠爱,安遂与杨贵妃私通的故事。

杨贵妃与安禄山范文第3篇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后期,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把持朝政。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来源:文章屋网 )

杨贵妃与安禄山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2-0039-01

人造物象中常常包蕴着文化功能,如中国诗歌中的“怨怒文化”就会激起我们去感悟。下面的人造物象的两首“华清宫”就寄托了作者怨恨之情。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吴融)

“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崔橹)

一提到华清宫,人们很自然地就想到唐代诗人杜牧(公元803―约852年)的名诗《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杨贵妃追求奢侈生活,为吃到新鲜荔枝,派使者从遥远的四川驰马进贡。骏马飞驰,不是使者送国家情报,而是进贡荔枝。我们从这里看到作者鲜明的倾向性,华清宫的奢侈让世人难以描摹,可以说华清宫是与帝王的奢侈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唐明皇、杨贵妃这两个历史人物,一直是历代文人议论的对象,则是他们奢侈生活的重要见证,成为诗人们关注的焦点。唐代李涉的《题温泉》,写出了盛时之象,“能使时平四十春,开元圣主得贤臣。当时姚宋并燕许,尽是骊山从驾人”。唐玄宗时太平盛世四十年,曾经兴旺一时,姚崇、宋、燕国公张说、许国公苏都经常跟皇帝出巡,多么热闹。

这里的两首《华清宫》诗,从题目看,题材是相同的。但其题咏的角度、所用的手法、所表现的主题并不相同,这就使两首诗各有特色。

从思想内容来比较鉴赏,我们会发现这两首诗的不同点如下:

第一,诗歌感情基调不同。唐代诗人吴融,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卒年不详。吴融的诗歌基本上属于晚唐温庭筠、李商隐一派,多流连光景、酬答之吟唱,很少触及重大社会主题,前人评为“靡丽有余,而雅重不足”。吴融的诗讽刺意味特强,讽刺统治者一味沉湎于宫中之乐,只顾自己贪图安逸的生活,不问民生疾苦,不问国家命运,以致让安禄山们拉队伍打进来,断送了繁荣的朝政。诗人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思索,对统治者奢侈生活的丑恶现象进行了鲜明的讥讽,表达了诗人愤恨的感情。

崔橹的《华清宫》流露了感伤的情调。面对眼前只见月色清辉,却不见玉人倩影的宫殿,忧愁之感袭上心头,正如他在另一首同题诗写的那样:“门横金锁悄无人,落月秋声渭水滨。红叶下山寒寂寂,湿云如梦雨如尘。”秋山空寂,门户紧锁,宫殿无人,落月悄然,秋水无声。红叶纷飞,乌云潮湿,雨线飘散,给人以寂寞感。再也看不到唐帝国的兴盛繁荣,如那繁忙的磴道,悦耳的鸣鸾,然而白天不见,夜里也是为此,让人深感神伤。

第二,作品取材角度不同。吴融诗歌取材于兴盛之时的华清宫,在《华清宫》为我们描写这样的一幅画面:郊外绵绵不断地飘着纷纷扬扬的雪花,云端依然灰暗阴沉,这雪花只有飘落在华清宫中,马上风干,踪影不见,宫中与外面,似乎是两个世界。绿树参差,与宫室垂下的碧帘色彩相映,加上地有温泉,热气腾腾,全无一丝寒意,显现出一派春的气息。华清宫宫内宫外暖寒气息形成强烈反差。由此可见,华清宫环境多么宜人,统治者生活多么开心。

崔橹诗歌取材于天宝之乱以后的华清宫。华清宫中的唐朝统治者因为骄奢逸,不治理国家,导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造反,堂堂大唐顷刻间土崩瓦解。华清宫自然也难逃衰落厄运――昔日磴道(石头修的登山之道)热闹非凡,今日御驾匿迹,磴道冷清,已杂草遮没,更不用说听到皇上辇车的鸾铃声了。此情此景,失去昔日的生机,白日夜里,物是人去,楼阁玉阑依旧,无人倚凭,给人以寒冷的气氛。

从作品的艺术手法上看,我们发现它们都使用了对比修辞格。

吴融的诗在对比时,一、四句写宫外,二、三句写宫内,这样构思跟常人不一样。诗人将华清宫的宫外之况与宫内之景进行对比。写宫外暗云压城,雪花如卷,天寒地冻,草木枯瑟;写宫内只见雪飘,不见雪堆,树林葱郁,碧帘垂地,暖意融融,统治者生活悠闲,毫无觉察外面的寒冷,毫无觉察安史之谋。

杨贵妃与安禄山范文第5篇

关键词:《长生殿》;洪升;言情观;情悔

洪升是清代的戏曲大家,其创作特点一向很明朗,即对“情”字的重视。《长生殿》就是一部“专写钗盒情缘”之作,描写了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玉环的爱情故事。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洪升这里说的“情”,既指男女之间的爱情,也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谓的忠厚情谊。

“情在写真,义取崇雅”

洪升将对明末清初的传奇创作中形式主义“虚情”的愤懑转化为对“真情”的追逐,最终完成了《长生殿》这部“情在写真,义取崇雅”的传奇之作。“情在写真”,表示出对真情真爱的理想追求,“义取崇雅”,意味着用雅正的诗化意境取代粗鄙恶俗的风月描写。

关于“真情”,《长生殿》中着墨最多的自然是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描写。这种“真”是艺术上的“真”。一方面,洪升有选择性安排历史史实,“凡史享秽语,概删不书,非曰匿瑕,亦要诸诗人忠厚之旨云尔”。另一方面,洪升特意美化了“杨贵妃”的角色,将她成功改造为一个美丽、多才、深情且果敢的痴情女子。此举的目的,自然是宣扬李、杨二人真挚专一的爱情。“情”字也体现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忠厚情谊上和爱国主义上。一方面它通过李、杨的爱情悲剧而劝戒统治者,批判“穷奢极欲,必祸败随之”的主义倾向。另一方面它还发出了“兴亡之叹”,寄寓了深层的爱国主义情感。但“臣忠子孝,总由情至”这点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应该受到批判。

“感金石,回天地”

洪升强调“有情”,摒弃“无情”。他认为人应“有情”,这种真挚的情感可以“感金石,回天地”。这在《长生殿》里体现在各个方面。当李隆基为了爱情,表示“堂堂天子贵,不及莫愁家。难道把恩和爱,霎时抛下”;当杨玉环和李隆基互诉离别之情,说,“臣妾受皇上深恩,杀身难报。今事势危急,望赐自尽,以定军心。陛下得安稳至蜀,妾虽死犹生也”,李隆基更加感到了这种情的珍贵,“妃子说那里的话!你若捐生,朕虽有九重之尊,四海之富,要他则甚!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抛舍你也”;当杨玉环自请赐死时表白,“百年离别在须臾,一代红颜为君尽!”,“我一命儿便死在黄泉下,一灵儿只傍着黄旗下”。往往是在生死离别的关头,则更能显出“情”的伟大力量。

而当一个国家即将覆灭之际,“有情”之人对国家和民族秉有“感金石,回天地”之爱国之情才能更好地流露出来,比如郭子仪救君民于水火的大智大勇、雷海青舍生取义的壮烈行为、郭从谨遮道送饭的忠义表现、李龟年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等。《长生殿》还塑造了一群“无情”之人,如杨国忠、安禄山之流。他们只有假情、恶情和对权力的野心,最后也就成了叛臣贼子,落得遗臭万年的后果。

“净化说”

“情”能通过自我反省、自我升华,使感情得到过滤和净化,即“情悔”。 在《长生殿》中这种“情悔”思想主要表现为李、杨人格的自我完善以及两人之间情感的自我净化、超越和升华。李、杨完美真挚的爱情在《定情》一出奠定了情真意切的基础,在《密誓》一出终达到了专一不二的品格。但杨贵妃把这种爱情的排它性施之于享有一夫多妻特权的唐明皇,这必然就铸定了他们之间的矛盾。“马嵬之变”后,杨玉环通过“情到真时,万劫还难朽”的努力,最终达到“死生仙鬼都经遍,直作天宫并蒂莲”。李隆基则历经“精诚积岁年,说不尽相思累万千”和“牢守定真情一点无更变”,最后得以“证却长生殿里盟言”。“一悔能教万孽清”,实际上就是爱情的自我净化和道德的自我完善。“情悔”也显示出了洪升纯正、温良的内心。

通观《长生殿》,洪升从“情”字出发,强调在“真情”的基础上发挥创新,让感情上升到最美轮美奂的净化境界。他还将生死之恋用来揭示“情”的超时空性和表现对情感自由的追求,这给中国古代戏曲的爱情境界提供了新的典范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洪之则.汤显祖集·附录[M].昭代丛书·三妇评牡丹亭杂记[M].

[2]郭英德.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

杨贵妃与安禄山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人物;衬托;工笔;运用

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是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可分为正衬与反衬。正衬,是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李白的《赠汪伦》中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是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反衬:是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王维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用虫鸟的叫声反衬出山林的幽静,以有声衬无声。

在中国传统的艺术理论中也是十分重视衬托手法的。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通过烟霞的衬托,山更高了;山林的掩映,水更远了;主体事物更鲜明更突出了。因此,许多艺术创作常常运用衬托手法,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也是这样。虽然,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两大类,但这只是大的方向,在艺术实践中,衬托手法却是千变万化,其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总结其用法,主要是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物衬人。

一、以人衬人

1、以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使主要人物形象鲜明,更能表现出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身份地位、言行动作等。何家英的获奖作品《魂系马嵬》较突出的体现了这一表现手法。安史之乱后,唐明皇携贵妃和文武大臣西逃,安禄山率兵追赶。西逃路上,大臣们质问唐明皇,国破家亡,社稷难存,你要江山还是要贵妃。贵妃不死,我们各奔西东,万般无奈,唐明皇赐杨贵妃一死。画面正是表现这一悲剧场景,通过对大片的身着红色服饰的众多将士的描绘,来衬托衣裙洁白飘逸,神情凄美,楚楚可怜的杨贵妃,可见主要人物的高贵与脱俗,也可以看出贵妃曾经高高在上的社会地位。红与白的强烈对比,更显画面的悲凉与人生的无奈,主题更见鲜明突出。

2、人物相互映衬,在表现不分主次的人群时,由于此人群中的各人服饰、动作、性格、气质等均有不同,他们之间即形成相互映衬的关系,而效果则是映衬对比,相得益彰。宋彦军的作品《都市丽影》,整个画面的节凑和旋律十分协调,静观画中的9个女青年,不混杂忧喜,也不带任何感情冲动,整个画面进入了十分自然的优美境界。张绘,现为美国专职画家,从其作品《行》中可以看出画家以中国传统的工笔画手法来表现西方题材,画中四个人物的排列,好诗一首绝句,起承转合,参差有序,相互映衬,缺一不可。

二、以景衬人

通过景物的描写来反映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叫景物衬托法。在文学作品中,没有单纯的景物描写,它的作用是渲染环境、衬托人物、抒发感情、揭示背景等。以景衬人更是人物画中常见的表现技法之一。画家将人物安置在特定的景物中,创造出典型的艺术氛围,以景衬人,借景写人,更好地刻画人物性格、精神和气韵。东晋顾恺之为谢鲲画像,在他的周围画上丘壑,表现他喜爱山水、耽于林泉的情趣。《世说新语?巧艺》论及此事,曰:“画谢幼舆于一岩里,人问所以,顾云:‘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此子宜置丘壑中。”不同的景物具有自身不同的美学特征,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衬托人物形象的思想与性情。费丹旭的《四季仕女图-采梅图》,以采梅仕女为主景,她立于溪石上,右手扶着梅干,左手举起正欲攀花,姿态自然生动,十分传神。仕女用细笔勾成,笔墨细柔,设色淡雅,面容俊俏,身材婀娜,充分体现出费丹旭仕女图的美学特征。仕女背景衬以繁密的梅树,梅之枝干,盘曲挺生,或疏或密,或实或虚,迷蒙中透出一片寒意,衬景与人物情感融为一体。

三、以物衬人

俗话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人物画的服饰、器具、动物等既能起到供托人物精神境界的作用,又能显示人物所处的时代、地城的特征。何家英的作品《米脂婆姨》、《昭君》、《无声》、《红苹果》等,画家或通过服饰,动物表现人物的地域特征,或通过物件小提琴、苹果表现时代特征,都较好的运用了以物衬人的手段来表现主题人物,展现了人物的内在气质,象征着人物的精神境界。

其实用衬托手法表现人物形象,主要是为了刻划人物形象的性格,展现他的思想感情、志向理想等内在世界,从而达到富于神韵的目的。运用衬托应主次分明,主要艺术形象与次要艺术形象应有明显区别,不能近似,更不能等同,应使读者明确地认识到作品中衬托者与被衬托者之的相异及相互关系。虽然衬托者与被衬托者之间有主次关系,但它们都是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都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相互呼应映衬,这就是二者关系的统一。实现衬托中主次分明的方法之一是把握好空间位置,通常是将主要形象设置在作品内容的前面或者显要位置,使其更加显著,如何家英的《魂系马嵬》。其方法之二是表现形体的大小,常见情况是主要形象形体较大,以显得突出,如周P的《簪花仕女图》。其方法之三是用好色彩,主要形象身上色彩常常较为鲜明、艳丽,如赵国经、王美芳的《郊游图》。其方法之四是注意表现程度,一般情况下主要形象被描画得很精细,以其生动形象而求得明显突出,如宋彦军的《都市丽影》。

用衬托手法从侧面描写还不够,还应对人物形象自身进行多方面描写以展开其内在世界。这是工笔人物画表现的另一方面,在此就不赘述了。

【参考文献】

[1]余锋 陶瓷科学与艺术《衬托手法在陶瓷美术中的运用》2003,3

杨贵妃与安禄山范文第7篇

(一)正清和的本源和演绎

正――从汉字本源讲,“正”的上面是“一”下面是“止”,“正”即“止于一”。“止”本来是指脚趾。脚趾有站立、行走的功用,所以可以引申为为人处世。“一”者根本也。老子说,道生一,这是事物的根本,“止于至善”是达到“至善”的最高境界。“至善”是什么境界?我个人认为是老子讲的“无私而成其私,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兼融至刚至健、至柔至顺的境界。“善”还是有痕迹的,“至善”则已无善恶之痕迹可寻,所以这里的“至善”也可理解为“一”。那么如何做到“正”?为人处世要正,首先思想观念要“止于一”、“止于至善”。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呢?我说“止于一”不仅是结果,而且还是方法。《三字经》讲“学贵专”,修学贵在专一。写信告诉他的几位弟弟说:“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道德经》讲:“知(智)者不博,博者不知(智)。”当今佛家大德之士净空法师当年参学的时候,就大大受益于“一门深入”。他早年在台湾追随李炳南大居士学佛,李老居士不仅要求他专守一经,而且规定必须跟着他专一修学五年,别人讲经不许听,看书没有自由,以前所学统统不承认,这多苛刻!一开始净空法师并不服气,但五年期满,他自感收获甚大,主动要求又再加了五年。这时他听老师讲八十卷本《华严经》,听完第一卷,往下七十九卷,乃至《法华经》、《阿含经》、禅宗集等,虽没有学过也能明了。净空法师说,这十年的专修奠定了他一生学佛的根基。所以从儒释道三家的经典和公案来看,都强调学习先专后博,这样不但保证知见正确,而且学习效率特别高。这也许是“止于一”的演绎和功用罢。

清――右边是一个青字,在金文字形上头是个“生”字,下面是“丹”字,丹是井字之变。丹表红石,石之精,像采丹之井。那么无论“青”是跟直接红石有关,还是来源于“采丹之井“,青表颜色的内涵已经传承到现代。“清”的左部首是“水”。有解释说水表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所以“清”字的准确来源笔者无从可考,但我们现在的后人更多使用“清”字表清净,从人的涵养角度讲就是“心地清净”。《大学》讲:“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当然,“格物”我们往往会望文生义,错认为“格物”是掌握事物的规律,其实“格物”是“格杀物欲”的意思,把物欲格杀,人的心就清净,思维就会变得清晰。同样,前清解释“诚”字,他的定义是心里面没有一念的时候叫做“诚”。动了一念就不诚了。这同佛家的理是一致的,六祖云:“外不着相为禅,内不动心为定。若能当下承当,此心反染成净……”。“禅”也不是高深莫测的玄机,有一种说法“禅”是梵文“禅那”的简称,意为“静思”。另外一种说法“禅”的左边“示”字,《说文解字》对“示”字解为“古文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即上半部“二”表示“天”。下面“三垂”表“日月星”,右边是一个“单”字,即天地万物都变“单一”,这同六祖讲“外不着相为禅”同样一致。佛家讲“觉正净”,净土宗就是从“清净心”入手,一句“阿弥陀佛”以一念代万念,从而达到“觉”和“正”。

和――古写作右禾表声,意调;左是龠,中三口是品字表示合众声,余下是表三孔竹管乐器。和与古代一种乐器相关,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乐器虽能吹弹奏出不同的音调,但吹弹奏出的曲子肯定是和谐的。孔子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向世界传递了“和而不同”的声音;2009年韩国媒体报道,该国的教授们选出的表达新年愿望的四字成语是孔子《论语》里的“和而不同”。优秀传统文化中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和谐共生、和而不同的包容,不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竞争。在北京的紫禁城,故宫里头中心建筑就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但在明朝,这些殿名并不如此叫法,是清代乾隆年间把这个殿名改为太和、中和、保和。净空老法师讲,清朝开国的这些帝王对于中国儒释道三家是真下了功夫。清朝,他是少数民族入关,统治这么多人的民族(注:清朝三十万人入关要统治上亿人)。这么一个弱小的群族统治这么大的国家,靠什么?靠和,没有和,他就不能够立足,所以他对这个和,非常重视。然而要达到太和、中和、保和的这种境界,是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把最高权利机构所在的建筑,用太和、中和、保和来命名,表示一种希望和寄托,或者是一个国家治理的目标。

(二)正清和的传承

从字面上理解“正清和”并不难,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去践行“正清和”却不容易。

庐江中华文化研究中心蔡礼旭老师讲:“唐朝中叶,出现了一次很大的祸乱,就是安史之乱。那时因为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国政荒废,结果安禄山开始作乱。数月之内,失去了半壁江山。所有科举出身、念圣贤书的人到哪里去了?统统都举白旗投降。当时有两位忠臣,一个叫张巡,一个叫许远,他们死守淮阳城,奋力抵抗,安禄山的军队就打不进来。这才让唐朝的军队得以喘息,重新调整,重新备战。假如没有张巡、许远,唐朝可能就失败了。后来安禄山把张巡、许远抓起来,对他们严刑拷打,叫他们投降,他们至死不肯,还当着安禄山的面骂他是叛臣。安禄山很生气,下令把他们的牙齿都拔掉。他们依旧正气凛然,含血唾骂安禄山。张巡和许远那种大义凛然的气概能够屹立如山。”

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讲,在和平年代,舍弃生命去坚守“正清和”,似乎可望而不可及。唐太宗就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贞观初年,有人上书请求除去佞臣(奸邪谄上之臣)。唐太宗对此说:“朕所任命的官员,都以为是贤臣,卿怎能知道佞臣是谁呢?”上书者说:“臣居住民间,不知道谁是佞人,请陛下假装发怒以试群臣,如果能够不畏惧雷霆之怒,直言进谏的则是正人;顺情阿谀奉承的则是佞人。”太宗对封德彝说:“流水是清还是浊,是水源决定的。君王是政道的源头,百姓就像水。君王自身做假欺骗,却要臣下做到公正正直,这就像水源头浑浊而希望流水清澈一样,在道理上都是行不通的。朕总认为魏武帝狡诈,深为鄙视他的为人。这样,岂能作为教令?”对上书人说:“朕想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想以做假欺骗之道教化民众。卿的话虽然好,朕仍然不能采纳。”

杨贵妃与安禄山范文第8篇

干好一件事,人生无憾事。人生苦短,能扎扎实实干好一件事,干出名堂,干出成就,便是无憾人生。达尔文发现人是猴变的,曹雪芹写了本《红楼梦》,莱特兄弟把飞机整上天,乔丹成了篮球巨星,袁隆平弄出了杂交水稻等,就是典型例证。

胜败乃常事,不必当回事。人生有起伏,行路多崎岖,胜败乃兵家常事,也是人生常事,不必看之太重,萦绕于怀。需要的是胜不骄,败不馁,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哪怕被击倒99次,只要能第100次站起来,你就有胜利的可能。

天下本无事,没事别找事。天下原本没那么多事,许多事都是人自找的,有人就是活得不耐烦了,喜欢无事生非,四处惹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杨贵妃厮混安禄山,西门庆招惹潘金莲,贾瑞骚扰王熙凤,你不是找不自在吗?

有事不怕事,坏好事。有些我们不喜欢的事早晚要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只要不怕事,就没有对付不了的事。从容应对,见招拆招,水来土掩,兵来将挡,说不定就会逢凶化吉,否极泰来,把坏成好事。

贵在会办事,难在会来事。人生最重要的能力就是会办事,别人办不了的事你能办,都认为办不成的事你办成了,那就是本事,不服不行。会来事即说话得体,热情周到,会逢场作戏,知眉眼高低,能广结善缘。会办事加上会来事,你就会天下无敌。

大事当小事,小事当大事。世间本无大事小事,把大事当小事办,是战略上藐视敌人,有必胜的信心,有无畏的勇气,“虽千万人吾往矣”;把小事当大事办,是战术上重视敌人,不因小事而马虎,就不会大意失荆州,阴沟里翻船。

天下无数事,除死无大事。人一生要遇到无数闹心的事,比如高考折戟、恋爱受挫、创业失败、应聘被拒、炒股亏本、生意破产、乌纱被摘,都会感到痛苦和无奈,但与死相比都是不足挂齿的区区小事,应以达观态度待之,权当是在感受人生不一样的风景。

不怕麻烦事,笑对倒霉事。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就包括那些麻烦事、倒霉事。既然绕是绕不过去,那就索性横下心来,一是不怕,人生来就是解决麻烦的,没有麻烦还要我们干什么;二是笑对,倒霉事来了,哭也是一天,笑也是一天,那就笑吧,用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不更好吗?

不做亏心事,少遇烦心事。事在人为,境由心造。做好事、善事的人,情有寄托、心绪安稳、安享赞誉褒奖;做坏事、恶事的人,睡觉不安、心神不宁、担心会遭报应。不论违法乱纪,还是胡作非为,一日亏心逆道,早晚难逃惩罚。

不就那点事,那还能叫事。祸福无常,不好的事情来了,躲是躲不过去的,与其心事重重,满脸愁容,不如苦中作乐,诙谐幽默。告诉自己,其实没啥大事;劝解亲友,根本就不算事。这样举重若轻,若无其事,既解脱自我,又轻松他人,何乐而不为。

认真去做事,世上无难事。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做事心不在焉,吊儿郎当,就什么事也做不成;反之,做事认真,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再加上坚忍不拔、水滴石穿的不懈坚持,世上就无不可为之事,就没有完不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