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关亲情的文章

有关亲情的文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有关亲情的文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关亲情的文章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亲情教育

一、引言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正面临着急剧的时代变化,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渐渐淡薄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甚至有的学生稍有不如意就会顶撞父母、离家出走等。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伦理的根基。不懂得孝敬父母,不懂得珍惜亲情的人,学习成绩再优异,他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不利于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安定。亲情是家庭幸福的源泉,亲人之间关系的紧张严重影响了家庭和睦,进行亲情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帮助青少年学生克服自己的不良情绪,安全快乐的度过人生中最关键的情感、人格发展期,让他们健康的成长,快乐的生活,这是语文教学中义不容辞的责任。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促进学生潜能开发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完善学生品德,有利于学生社会化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趣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因此语文课程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情感教育,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情感教育是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研究语文教学中进行亲情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亲情教育的路径选择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教学水平的高低往往是取决于课堂效率的高低。近几年,“高效课堂”引起广泛的关注,成为课改的焦点。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学科,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追求语文学习的有效性,一直是语文教学的永恒目标。语文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要求也正是对“语文高效课堂”的追求。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亲情教育离不开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我们教师应该采取多种形式,使语文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让学生们在欢声笑语的课堂中学到知识,更得到亲情教育的熏陶。“细读”课文内容,体悟亲情,“细读”一般和阅读教学同行,是指从文章中的字、词、句等文字材料入手,分析其表达方法、修辞手法,从而更深刻的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整体感知之后,就开始对文章进行细读。教师要竭力引导学生去挖掘课文中闪光的语句,找出让自己感动的词语,仔细分析、品味它,让作品中的亲情唤起学生的真情,让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作品发生共鸣。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吸收了别人的观点同时也有了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全面、更透彻的了解。文章中饱含亲情的语段正是通向学生内心深处的纽带。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关键段落的品读,可以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围绕初步的感知扩展思维,理清文章的思路,揣摩并体悟文章的关键。例如:教朱自清的《背影》时,我们没有必要逐字逐句的讲解,完全可以抓住父亲疼爱儿子这个关键,带领大家一起品读全文的四次“背影”。同学们可以找出对“背影”描写的语句,感受每一次“背影”带给我们的感动,尤其是“望父买橘”的背影,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父亲对儿子的关爱,通过文中细致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感受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引导学生懂得感恩,了解父母的艰辛,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2.善于联系生活实际

抒感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亲情”资源,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合理的运用,教育学生懂得感恩,珍惜亲情,语文教育将会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强大育人功能。但是仅仅利用语文教材中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从生活中寻找。生活就是一个万花筒,语文从生活中来,生活处处是语文,在平时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紧扣课文的内容,更有许多生活中的事时刻感染着我们。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做个有心的人:妈妈早晨的催促声、生病时担忧的眼神、精心准备的晚饭、悄悄披上的外衣;父亲送孩子上学时骑车弓下的背影、穿越风雨的雨披、成功时的嘉奖、失败时的鼓励等等,这些都是父母对子女爱的的体现。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深刻感受父母的爱。初中生正处在叛逆期,总是和父母、老师产生不同的意见,产生所谓的“代沟”问题。学生不能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不能理解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生活中有太多孩子和父母意见不一致的事情发生,面对矛盾,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的认识和处理。经过实验证明了“下水作文”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这是作文教学的新尝试。所谓“下水作文”中的“下水”,是借用游泳中的术语,要想学会游泳,必须要亲身下水实践。学习写作,也是这个道理。叶圣陶先生把教师为了教学,结合教学活动,自己经常动笔写文章形象地称之为“教师下水”。

3.积极开展“感恩”实践活动

现在的学生都喜欢听流行歌曲,但是歌曲的内容,教师要加以引导,有不少抒写亲情的歌曲悠扬动听,好像在诉说身边感人的故事,使人听了倍感亲切。积极开展“感恩”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唱亲情歌。比如《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让爱住我家》、《妈妈的吻》、《常回家看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歌曲,吟唱中品味,品味中吟唱,这些都能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亲情,感悟亲情的温暖与可贵,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亲情。例如:在《枣儿》一文中,讲述了“老人盼儿子回来,孩子盼父亲归来”的故事。老人孩子呼唤各自的亲人,回来吃家乡的“枣儿”,却无人回应,这深刻的反映出现代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而《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曲正是唱出了天下父母们的心声才变得家喻户晓。全班同学齐唱《常回家看看》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感动。让学生体验、享受亲情,在亲情的温暖照耀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在亲情的感召下懂得如何感恩父母、关爱亲人。

参考文献:

[1]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王燕北、王德玮.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作用[J].教育探索,1996(6).

有关亲情的文章范文第2篇

“白蒙蒙雾茫茫”是作者“最早的”、“唯一的”对年的记忆,“唯一”的强调的是可记忆的事物少,作者以旅居的身份来回忆,表达了对这种记忆很少的遗憾。而“最早的”则突出的是对这份记忆的深刻,而这些记忆都是与外婆有关的,就把对外婆的追思交织进来,也让对家的思念有了具体的承载物,情感抒发不再空泛。

作者对外婆的铭记,除了亲情本身,更有小时候的寄养。作为一个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作者的童年无疑是有缺陷的,可作者并不这样认为。作者说父母是来家里拜年的客人,寄养者不觉得是寄养,反而是一种主人公般的认可,这是因为外婆用爱填补了这份残缺的亲情,让当时还年幼的作者,童年并无缺憾。所以几十年后,作者再次回味往事,对外婆和外婆的“粄”记忆深刻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伴随着作者对这份“粄”的向往的,还有过年那热闹的场景:父母从远方回来做客,亲朋从远方回来做客……那是一个孩子的视觉所看到的年味,那份热闹是对亲情的最美诠释。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已经向我们暗示了中国过年的一种传统:团圆。而这份团圆与作者现在客居在外的环境比较之下,一份不可压抑的忧思已经在文章中悄悄弥漫。作者旅居的惆怅,对家国的向往和怀念也就表达出来了。

文中,作者浓墨重彩地介绍了外婆的忙碌,如“过年时家里就是好几天的流水席”;外婆的能干,如“我奶奶却可以让来家里的客人吃到多重的好滋味”;外婆对儿女的眷顾和爱护,如“要拼命再用发包填满每一个缝隙,才肯罢休”。这里的外婆,已经寓意为家,寓意着游子对家乡思念的载体,这也让文章的写作超越了对家和家人的思念而上升到对家乡与祖国怀念的高度上来。

有关亲情的文章范文第3篇

一、从仿起步,引导写作

我们首先可以通过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精彩的句子、段落来练习写作,在课内给予点拨,课外阅读中给予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仿写,使学生掌握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开头结尾的呼应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环境描写的衬托等知识;其次我们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逐步引导从机械仿写过渡到变通仿写,最后发展成创造性仿写,在“仿”中求“创”,“仿”中求“活”,“仿”中求“新”,以提高写作能力。

二 、激发兴趣,加强练习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只有对写作感兴趣,他们才愿写、乐写。如何培养孩子的写作兴趣呢?一是读写结合,训练形式要多样,可以指导学生写一些想象作文、活动作文,编童话、续写、扩写、改写、写读书笔记等。如学习了《窃读记》这篇课文,把人物怀着急切的心情跨进书店那一系列动作描写,充分刻画出主人公对书的渴望。也可以让学生自拟题目写自己最愿意写的内容,从中发现写作亮点。二是多给孩子的作文写上一些激励性的评语,给孩子们创造一些自我表现的机会。如鼓励孩子向少儿杂志社投投稿,把刊登的作文拿到班上当众读一读,使他们感受到原来自己离成功是那么近,切实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三是作文贵在有新意,对于孩子在写作中写得好的地方,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词,教师都要注意将其拣出来,大加赞扬,说说它妙在何处。久而久之,孩子们的作文将会更有创意。其次注重课外练笔,由于课外练笔不受命题作文和写作方式的限制,因而比较灵活,学生只要有了需要、有了材料、有了写作动机,就可以提起笔来自由写作。

三、予设活动内容,做好习作铺垫

学生通过广泛阅读,积累了大量素材,但是我们还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否则,学生还会如何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情感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点燃学生心中创新写作的火种呢?那就要在写作前设计一些巧妙的活动,为创新写作做好铺垫。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活动设计来进行写作前的情感铺垫:

情感铺垫一:家庭亲情活动

家是人的情感归宿,亲情是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却也最容易被人忽略。因此,设计恰当的亲情活动能巧妙地触及学生的心灵,调动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点燃学生创新写作的“火种”。如:写有关《父亲》《母亲》的文章之前,布置“细小行为,感恩父母”或“母亲节(父亲节)献礼”的活动,可以“帮母亲洗一次脚”“为母亲梳梳头”或“帮父亲刮一次胡子”等,还可以“制作亲情卡” “为父母做一顿饭”等。在活动中学生通过抚摩父母粗糙的手脚、母亲的发丝等这些与父母的亲密接触,才真切感受到“岁月催人老”的无情,父母为生活奔波的劳累,同时感受到以微小行动报答父母时的一家人的温馨。为写作做了厚实的情感铺垫。

情感铺垫二:课堂视听活动

利用多彩的活动可以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带给学生立体的感受,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如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契机如:假日小队、我为国旗争光彩、我为班级更美出把力等,教室里都静悄悄的,但在学生心里却已返起了爱的涟漪。还有歌曲《我爱我家》学生情不自禁地跟唱起来,尤其是周杰伦的一曲《听妈妈的话》中“好想快快长大,才能保护她”令人的心中涌起阵阵暖流。此时写有关家与父母或亲情的文章,已不再是老师的要求,而是学生的情感需求了。正可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再如:写《童年趣事》之前听歌曲《童年》,那优美的旋律、形象又充满童真童趣的歌词,欣赏丰子恺的漫画,那诙谐有趣的图画,天真无邪的童年语言,把学生很快就带入到了烂漫的童年时代,尘封的童年记忆瞬间就被打开,从而调动了写作的欲望。

情感铺垫三:诗文吟诵活动

“生活和阅读都是写作的基础”。如果说上面的亲情活动、视听活动主要是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来进行情感铺垫的话,那么诗文背诵活动就是通过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来进行情感铺垫。学生丰富的阅读已经内化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怎样才能把这些内心的积淀调动起来丰富他们的写作呢?背诵。这是连接阅读与作文的桥梁。如写作亲情的文章之前,背诵写母爱、思乡之情的诗歌《游子吟》《天净沙·秋思》《七步诗》等,写《童年趣事》之前诵读一下沈复的《童趣》等。还可以朗读一下读书笔记中的相关优美句段,甚至是名言警句……背诵这些形象生动的优美诗文,打开了学生记忆的闸门,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写作的思路自然会汩汩流淌。

情感铺垫四:故事收集活动

有关亲情的文章范文第4篇

1、《夏家三千金》的演员表:唐嫣、张檬、戚薇、邱泽、陈楚河。

2、《夏家三千金》是由上海辛迪加影视有限公司出品的电视剧,沈怡、周国栋联合执导。

3、该剧讲述了有关亲情和爱情的故事,探讨为人父母如何引导子女追求真正的幸福,展现在子女人生旅途中父母真情的感召力量。

4、该剧已于2011年1月22日在安徽卫视《海豚第一剧场》全国首播,是安徽卫视2011年剧场年度收视冠军。

(来源:文章屋网 )

有关亲情的文章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生; 亲情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125-001

亲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贯坚持的传统美德,也是维系家庭情感的纽带,是幸福家庭的源泉。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可见,亲情是一切情感的基石。良好的亲情观能够促进中职生性格的完善与发展;反之,不良的亲情观不利于学生各方面的成长,甚至会走向犯罪的道路。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亲情教育,让孩子留住亲情,心怀感恩!

一、中职生的亲情现状

现在中职生中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由于受环境的影响,家庭的溺爱,再加上父母的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去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总是尽量满足他们的物质要求。孩子们也只是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父母提供的一切,并不能真切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在他们的意识里很多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不知道亲情为何物,亲情淡化现象严重。

为了进一步了解本校中职生的亲情状况,笔者对本校2000多名学生做了一次有关亲情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9%的学生每年都记得父母的生日,有25%的学生经常送过父母礼物,74%的同学没有为父母盛过饭,69%的学生选择朋友为倾诉对象等等。结合其他的统计数据,显示出大部分孩子不了解父母,极少和父母沟通,很少关心照顾父母,对父母付出的太少了,这种“亲情打折”的现象日益明显,折射出学生对亲情的冷漠,亲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慢慢地淡化,流失!

二、亲情流失的原因

1.市场经济的冲击,使亲情观念淡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不再是封闭的独立的经济单位,而是逐渐融入市场经济,甚至变成市场经济的一部分。人们的市场意识增强了,随之而来的是个体意识、独立意识、效益意识的不断增强,一切向钱看,高尚精神文化生活追求减少。与此同时,家庭观、幸福观也开始发生变化,一部分家庭凝聚力、亲和力开始下降,离婚率上升,甚至出现家庭暴力,引讼等,父母下岗,为了生活东奔西走的也不在少数,这些情况造成了孩子和父母语言、心灵交流减少。

2.法律、民主意识增强,使亲情观念轻视

当代中职生法制观念较他们的父辈、祖辈明显增强,而且他们的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和自尊心相当强,但部分学生在片面增强民主、法律意识的同时,轻视了亲情观的形成,在他们眼里,根本没有长辈,根本没有孝敬,没有亲情。

3.信息社会不良文化影响亲情发展

信息时代一些非健康文化的不良影响,特别是电子游戏和网吧泛滥成灾,使他们身受其害。当代中职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陪聊、陪玩,内心孤独、寂寞,于是到游戏中寻求刺激,到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寻找安慰。原本丰富的感情一旦寄托到冰冷的机器上,他们也就随之变得冰冷。对父母、对亲人、对老师、对同学等活生生的人,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4.教育体制的不完善,使亲情教育缺失

虽然素质教育喊了很多年,但真正运作起来还是应试教育。学校,甚至整个社会都将关注的眼光聚焦在学生的成绩上。“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感恩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力不从心,情感教育更是缺乏。在学生的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亲情教育所占的比例很小,甚至缺失,使得学生在接受现代科学知识的同时,却缺失了许多传统的人文美德,这种现象很可怕,也暴露了我们当今教育制度的缺陷。

三、亲情教育的几点做法

作为教师,应该反思当前的社会形势、教育方式,要明白亲情的流失与亲情教育的失位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亲情的培养需要教育。

1.分析亲情理念

学校德育部门和班主任要利用班会课等形式讲亲情的理论知识,最起码让学生认识到做人的基本道理:父母养育了他们,给了他们生活的条件,给了他们受教育的条件,在他们的身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付出了代价,要使他们理解父母的艰辛和关爱,要引导他们学会感恩。教师还可以把对子女的爱和感受告诉学生,学生因对教师有崇拜的心理,更容易接受亲情教育。

2.实施亲情行动

2.1作亲情观察。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发现父母对子女的爱。父母饱经风霜的脸,日益增多的白发,渐变粗糙的双手,不再挺拔的身躯,无不是为子女付出的见证。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并要求记下来或写感受,将会使他们感受到亲人乃至人间的温暖,激发他们的情感,使他们怀着感恩的心投入到生活和学习中去。

2.2作亲情沟通。父母与子女之间有代沟,很大程度上是两者缺少沟通,教师应该创造机会让孩子和父母进行沟通。可利用班会课时间,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比如开展“心灵的交流――父子(母子)互寄书信”活动,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了解。

2.3作亲情熏陶。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当今社会“尊老爱幼”“孝子贤孙”“孝女孝婿”等其人其事,制作课件在教室展示,进行榜样教育,这是进行亲情教育的鲜活教材。

2.4作亲情回报。父母的爱,是孩子永远都报答不了的,但子女可以力所能及地为父母做实实在在的事。我们可以开展“我爱我家”活动,例如:让学生回家每天为父母分担一件小事;在父母生日时送上自己自制的贺卡;写一封感谢父母的信等。

有关亲情的文章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策略;教学

个性化阅读是指师生之间从多重角度形成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体阅读的体验感,尊重学生对阅读的反馈意见,从而有助于师生之间在思想和心灵上形成良性的互动,便于教师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由于个性化阅读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因此,具有自由性、批判性、创造性等特点,促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主动积极的自我反思,启发学生从多层次的视角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本文就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质量。

一、创设个性化的阅读教学课堂,营造师生互动的阅读氛围

个性化阅读教学课堂要以情感教育为基础,语文阅读的核心就是读者与作者之间情感的碰撞和交流,只有自己对文章内容感同身受,才能在教学中将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所在。通常教师会选择以情激境,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阅读的情趣,在仔细阅读和字字斟酌之间体验阅读带给学生情感上的收获。例如,教师在教授《背影》这篇文章时,教师在课前播放了一首有关亲情的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以此激起学生对亲情的共鸣,为课文的阅读和讲解埋下浓厚的感情基调。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散文讲述的父亲送作者到火车站为他买橘子的情景,留给作者最深刻的印象便是父亲替他买橘子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作者用朴素的文字细腻地描写出父亲对儿女真挚的爱,这种爱没有轰轰烈烈,而是渗透在平凡的事件中,体现父亲对儿女的关爱之情,令人感动。教师对于作者在写作时运用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讲解,使学生学会如何在阅读中收获语文写作知识和提升阅读欣赏水平。

二、通过定位阅读,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阅读

精神层面的阅读注重学生情感价值的提升和阅读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通过定位阅读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增强教师、文本和学生之间的多重互动,组织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以便完成定位阅读的目标。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文章《春》时,将阅读主题定位为:“拟人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语言效果”,体会:描写小草的生长用“偷偷地钻出来”、描写各种花竞相开放用“赶趟”形容、把对风的描写比拟成“母亲的手”等语句的精妙之处。使学生在掌握拟人修辞手法的具体应用外,还能体验这种语言文字表达的效果,给学生的精神方面带来阅读上的愉悦。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并在阅读中善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升阅读的鉴赏能力。

三、个性化的阅读与生活化的教学融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将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融入阅读教学中,通过生活中经常熟悉的案例或者是与文章有联系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灵感,提升自己的领悟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风筝》这篇文章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工具进行阅读教学,通过视频展示有风筝的故事,勾起学生对事物有关的想象,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文章的阅读和理解中,通过文章中对小时候关于风筝事件的描写,体会作者对小兄弟“虐杀”而无怨恨的感慨,同时也展示了作者自省的精神。由此,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描绘自己生活中有关风筝的故事,提升学生语言表达水平。

四、构建多元化的阅读教学评价体系,为学生的阅读指引方向

阅读教学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多样化,还要标准化,不仅要注重过程性评价,还要加强发展性评价,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以及批判思维方式的发展。此外,阅读教学中还要侧重学生个体性差异的具体表现,如,想象力、听说读写、观察力以及对文本的感悟能力,以此作为评价学生阅读能力的标准,为调整学生个性化阅读策略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不仅要贯彻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还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策略的调整,不断刺激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让阅读成为学生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阅读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成为滋养学生精神升华的沃土,成为不断创新阅读的有效途径,完善阅读评价体系,让学生能够在多元化的、多层次化的解读过程中重塑人文精神、完善人格,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有关亲情的文章范文第7篇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阅读小说,与阅读一般的记叙文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同时还应根据小说的特点,着重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这样才能比较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欣赏作品。下面这篇小小说的阅读题主要就是围绕三要素来设计的。

【例题展示】

家书

延叔喝完第一杯酒,雪花就柳絮般飘落下来。菊麻雀似的蹦进门,喊道:“哥来信了。”延叔接过信又递给菊:“快拆开念念。”菊娘一脸惊喜地从灶间跑出,坐到靠墙的矮凳上,认真地仰起头。菊小心地拆开信,抽出薄薄的一张纸。

“我一切都好,只是钱不够用。春节路上挤,不回家过年了。”菊一字一顿地念出,脸上的喜悦一点点地消失。

延叔有些不高兴,完了?菊淡淡道,完了。

延叔长长地“嗯”了一声,倒满一盅酒,咕咚喝下。菊娘一看延叔脸色不对劲儿,忙打起圆场:“收到信就好。伢子在大学念书很忙,没工夫写许多话。”

菊问:“回不回信?”菊娘斜瞟一眼:“当然回。把家里事告诉哥,让他安心念书。”

菊趴到桌子上,从书包里翻出几张草稿纸,红通通的小手一把攥住笔杆裂开的圆珠笔。延叔叹了一口气说:“告诉你哥,信已收到,钱过几天凑好寄去。叫他放心。”说完回过头去,“我没什么说了。”菊娘心领神会,双手拢到围裙下,脸上漾出笑容:

“我说两句。对哥说家里的事都好。秋后老母猪生下9只崽。今年价好,涨到7块,有卖头儿。卖猪崽的钱还清了去年的债。

上个月,那只黑老母鸡被隔壁伢子打断了腿,我心疼了好几天,找到村上张兽医,他说不碍事。现在果真好了,只是有点跛。”

延叔腮帮子一鼓:“说这些干啥?菊,天冷了,叫你哥要当心自己,免得你娘挂念。告诉他家里人身体都好。”菊娘赶紧插上:“我就是晚上困不着,胃老是痛。叫你哥在学校吃饱吃好,想吃啥就吃啥。不要让人笑话咱。”菊烦透了:“哥是大学生,这点事都不懂?”

延叔把酒沥下,不够一盅,只好慢慢喝,边咂嘴边说:“菊,把你的学习情况给你哥说说。”

菊咬起下唇,写道:“上次期中考试我第一名,得了一张奖状和一枝钢笔。娘还蒸了鸡蛋给我吃。那枝笔很漂亮,我舍不得用,收在枕头底下……大学里也发奖状吗?你也要好好学习,争取得到奖状,让全家都高兴高兴。”

菊写好抬起头。延叔收回盯着菊飞快移动的小手的目光,倒放起酒盅。菊娘就站起去灶间盛饭。延叔又想起来什么,叫菊接着写:

“前两天,上面分来救灾衣服。队长说你有出息,特地分给我家一件半新的呢子大衣,让你回家过年穿。腊狗说样式还挺流行,城里都作兴。你不回家我就托人寄去。”

菊娘端出饭,也突然想起什么,叫菊再加上几句:“娘初一到后山庙里替你求了签,签上说你有小灾损,要切切注意。”

菊嚷嚷起来:“没纸写了。”延叔见写了密密麻麻的三大张,说:“就不写了。”菊娘便说:“对。你哥不信这些。再说,写多了他没时间看,他的信就那么短。”

延叔端起饭碗扒拉了几口,又放下,仿佛心里有什么东西哽着。拿起那薄薄的一张纸,延叔瞪着眼前没了热气的几碟菜,硬邦邦地甩出一句:“重写一封。”正在有滋有味嚼饭锅巴的菊愕然睁大眼睛,随即就按延叔的话庄重地写好第二封信:

信收到。钱就寄。

1.从经济状况来看,你觉得延叔家是一个怎样的家庭?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菊的哥哥是一个没有出场的人物,你能依据本文分析他表现出的性格特点吗?

3.“延叔端起饭碗扒拉了几口,又放下,仿佛心里有什么东西哽着。”哽在他心里的是什么东西?

4.最初的家书密密麻麻写了三大张,说了许多事,这反映了延叔一家三口怎样的情感?最后延叔又让菊将家书改成短短的六个字,这又是为什么?试做分析。

5.你觉得这篇小小说有哪些突出的写作特点?试从两个方面结合本文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选自2006年天津市中考语文试卷)

【解题技巧】

第1题:解答现代文阅读题,读懂题干非常重要,答这一问,如果忽视了“从经济状况来看”就可能出现“偏题”的现象,比如答成“这是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就属于此类错误。解答本题,首先要从题干中提炼出“贫困(苦)”这一关键词。这就需要注意文中关于延叔一家的相关细节描写。参考答案:这是一个比较贫苦的家庭。从以下的叙述描写可以看出:菊写信是从书包里翻出几张草稿纸,用的是笔杆裂开的圆珠笔;菊的哥哥要的钱需要凑好才能寄去;去年的债刚刚还清;学校奖给菊那枝钢笔,她舍不得用;家里分到了救灾的衣服;信写了三张就没有纸了。

第2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但所要分析的人物在文中并没有出场。一般地说,一个没有出场的人物,在表现其性格时,必定要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解答此题,要先找出文中有关哥哥的信息,再进行分析归纳提炼。参考答案:菊的哥哥的来信很短,他只表示自己需要钱,不回家过年,对家里的事和父母、妹妹的情况一概不问。从中可以看出他亲情淡薄,对家人和家庭情况漠不关心。

第3题:考查对词句在文中的特殊含义的理解,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的语言环境,从作者的情感角度和结构方面去思考。从情感角度看,本文批评了菊的哥哥不懂事、自私,不关心父母、妹妹,对家庭冷漠。从文章的结构分析,前面所说的只是造成“哽在他心里”的原因,还要由此推出结果来,即延叔对儿子的失望、不满的心情。参考答案:儿子对家庭的冷漠使他无法接受,感觉不快。

有关亲情的文章范文第8篇

房瑞

慈鸦尚还哺,羔羊犹跪乳。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

——题记

感谢父母,把我带到了这个美丽的世界。感谢父母,让我走向幸福的人生旅程。

无数感激的言语,在父母面前似乎都显得苍白无力。然而,我的内心却充满了对父母的感激。

古今周爱,有多少描写父爱、母爱的文章或诗句。孟郊那绝妙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千古传诵。朱自清写得《背影》我读过无数次,每次读到描写父亲蹒跚的走到铁路边,爬上月台时的情景,心情总是久久不能平静。每当我看的有关亲情的文章或电影,我总是不能控制自己。

父母的爱是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河,而我就是小河里的一条无忧无虑,快乐成长的小鱼。

不必说童年的美好时光,就说现在,这条充满爱的河流依旧在流淌。我爱吃的饭菜父母给我做;我喜欢的衣服父母给我做;我生气的时候父母安慰我------父母为了我付出了太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