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蕴含哲理的古诗

蕴含哲理的古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蕴含哲理的古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蕴含哲理的古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多媒体技术;运用

随着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其直观、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等优势进入了语文课堂教学,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古诗文是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学会阅读和鉴赏古诗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古诗文阅读教学。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兴趣入诗情

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精炼、意境深远,很多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但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很难从精炼的词句中领略诗情画意。为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运用其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古诗文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起到激趣引情的作用。教W《两小儿辩日》时,教师所制作的课件首页出示了一幅旭日初升的摄影作品,屏幕上一轮巨大的红日正欲跃海而出,画面本身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人无法不去注目,所有的学生都被吸引了,生动的画面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强烈的美感,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了。如教学杜甫的《绝句》时,为体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好景致,则可以色彩明丽的春景图为背景,配以轻快活泼的琵琶乐,将学生带入生机勃勃的春境。值得一提的是,对不同的古诗,选用不同字体,能够有助于表现不同的意境美:如黑体的方正沉稳,隶书的凝重端庄,草书的狂放不羁,行楷的活泼灵动,魏碑的古朴淳厚……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目视其文、耳悦其声、心醉其情,古诗的学习自然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朗读训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古典诗歌由于其艺术形成的特殊性,也就具有了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时,多媒体技术有着强大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古诗押韵合辙,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然而要想把古诗读出韵味来,也并非一件易事。因为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贯穿其间的往往就是“情感”这条看不见的线索。那么在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我们就要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节奏、诗的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我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诗画欣赏”。这时屏幕上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我先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伴着舒缓的弦乐,学生静静地坐在那里,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耳中听到的是曲调宛转的古曲,充满激情的朗诵。此时,诗、书、画、曲多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既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感染与震撼,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要努力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有了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们在练习时都特别认真。一个同学读完了,其他同学真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主动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用朗读表达给大家听。学生们积极地、主动地揣摩着、品味着诗句。这时,我悄悄地点击电脑,教室中再次响起舒缓的古曲。惊奇的是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用情地朗诵起来。朗朗的书声,悠扬的乐声交融在一起,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动听。每位同学都在朗诵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美,朗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利用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融会贯通

古诗文教学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熟读成诵,终生受用。而要记牢这些诗词,需反复咏诵、复习,不断巩固,避免遗忘。为此,我经常将一段时间内教学时用过的CAI课件集中、分类映示给学生,激活学生的记忆,背诵出有关诗文。有时,我还组织拍摄或选择一段DV,让学生根据图片,朗诵出一组诗文。我将根据《燕子》一课拍摄的春雨景象的一段VCI,用在古诗文的辅读课上,让学生根据这段VCI联想、想象、回忆,背诵出十多首古诗来。“蒙蒙细雨”使学生想起“润物细无声”的诗句;镜头中刚出现的带黄绿眉眼的枝条,“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句脱口而出;此外,还带出了《春日》、《早春》、《春晓》、《春游湖》等一连串关于春天的诗篇。这样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规类复习,融会贯通,可以收到系统积累的好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再现画面,引领学生理解古诗的哲理之美

抒情言志是古诗的一大特色。生动的景物描绘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古代诗人在写哲理诗时习惯借助“景”“物”“人”“事”“生活”来阐发观点,传达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传诵的经典哲理名句。由于诗中蕴含的哲理往往表现得含蓄、自然,不露痕迹,许多学生在阅读鉴赏哲理诗时经常无从下手,无法真正品味出其中的道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诗句“山水萦绕,山路弯弯,林中垂柳成荫,山花绚丽耀眼,一条山路穿林而过,更有美丽的村庄隐藏在树林深处”的动态画面,将抽象变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使诗句蕴含的哲理通俗化、直观化,学生自然会豁然开朗,稍加思考之后,便能很快说出诗句之意,进而体会到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

古诗文学习注重的是意境的形成,因此一定要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否则传统文化精华就会失去其应有的魅力。意境的形成需要应用多媒体,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具体如何做,还有哪些意境空间可资拓展,需要继续探讨。

蕴含哲理的古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感受美 鉴赏美 创造美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079(2008)10-0138-02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哲理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通过古诗教学,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读诗作画――画面美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就不乏“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如果能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效果就大大提高了。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读诗作画,常用以下几种形式:

1、 教师作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诗意,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现诗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 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 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 蓝、船之褐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教师在教学时,抓住这些特征用简笔画勾勒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诗画结合,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活起来了。

2、师生同画。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画,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理解诗的画面美。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诗时,师生分三步读诗作画。第一步,在解题时,教师边讲边画出诗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简笔画,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第二步,读完第一、第二句诗后,教师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添画“香炉峰”、“生紫烟”、“瀑布挂前川”,突出瀑布的背景美。第三步,读三、四句诗后,为了突出“飞流直下”的气势,教师又在学生画的瀑布上用粉笔横着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几笔,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动态美。

3、学生自画。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意。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是童子回答来访者的话。为了让学生体会“云深”一词所描绘的意境,可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寻访人,当你顺着小书童的手向大山方面望去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学生纷纷回答:“我看到的是层峦迭嶂,云雾缭绕。”“我看到的是山高林密,路转峰回,云缠雾绕。”接着让学生自由作画。有的学生画了一座大山,山中有大团的云雾;有的画上小房子、青松、寻访者、小书童。学生越画兴趣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

二、披文入情――情感美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如李白观赏了阳光照耀下的庐山瀑布凌空飞下时的美丽图景后,胸中勃发出对祖国壮丽河山无比热爱之情,从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一诗。可见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在教学过程中,可这样做:

1、 由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诗人谛听鸟啼,回忆风雨,猜想落花,把爱春和惜春深情,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鸟”、“风雨”、“落花”等景物的,再引导学生体会诗中“不觉”、“知多少”等字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爱春、惜春的深情。

2、 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教古诗,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三、启发想象――意境美

意境是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所谓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总之,古诗的语言特别精警、跳跃、含蓄,为读者留下很多的“空白地带” 或称其谓“艺术的空白”。因此,教师需要匠心独运,给予启发引导学生在这些“空白”中去作丰富的想象,并进行艺术的再造,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头两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写旅途的艰苦;后两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偶得投宿处的喜悦。诗中末句的“归”,意境深远,既写出了诗人从风雪迷漫的困境中忽然找到投宿处的狂喜心情,又表现了山民热情、好客、纯朴的良好品性。为了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情景,提出下面几个问题:(1)诗人经过艰难跋涉,来到人烟稀少的山中,天色已晚,面对风雪,远望苍山,路途遥远,这时,他会想些什么?(2)夜更黑了,风更紧了,雪也更大了,天气冷得叫人难受,正在这十分为难的时刻,忽然发现山间有一间穷人住的茅屋,诗人的心情怎样呢?(3)听到犬吠,茅屋里的主人会怎么做?这时主人与诗人会有一段什么样的对话?(4)诗人受到主人的热情接待,会有什么样的感受?通过想象,学生自然而然进入了角色,置身于古诗描写的意境之中,然后让学生分角色,对诗人来到柴门边,并受到主人热情接待这一情景进行表演。学生通过想象和表演,领悟到了“归”字所蕴含的意境美。

四、探求意蕴――哲理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少古诗,既充满着诗情画意,又闪耀着哲理的光辉。如白居易的《草》:“离离原上 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它蕴含着“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扼杀的”的深刻 哲理。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 给人们以启迪的哲理是:对任何事物,只有全面观察、了解,不局限于一隅之见,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如叶绍 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一首古 今传诵的写春景的名诗。然而,只要我们深入思索,就能悟到这样一个哲理:一切新生事物、美好事物都具有 旺盛的生命力,任何人想压制它都是不可能的。

根据哲理诗的特点,要使学生理解古诗的哲理美,优秀的哲理诗都具有“理趣”,既富于哲理性,又富于艺术趣味性。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诗的 艺术趣味,使学生在教师生动形象、理趣盎然的教学中理解古诗的哲理美。

五、反复吟诵――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美,(一)语言的音乐美。在古代,诗是用于吟唱的歌,故称诗歌。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 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 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如李贺的《马》:“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马/ 踏/清秋。”这样,古诗 的语言就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

(二)语言的精确美、凝炼美。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 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 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中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烟云冉冉 上升、袅袅游动的景象表现出来了。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 形象。谁能将瀑布“挂”起来呢?这“挂”字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工伟力的赞颂。“落”字也很精彩, 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

蕴含哲理的古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审美情操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3-0026-01

古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中盛开的一朵奇葩,它以其精练优美的语言、深刻丰富的含义、凝练传神的意象、深邃高远的意境,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高尚品格、美好情操和修养。古诗词又以其精悍短小、生动形象、音韵优美、节奏鲜明的人文资源透视出人性美、意境美、自然美等情操,这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获得美的熏陶,培养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进行培养审美情操的好题材。“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来的。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在的古诗词教学一直徘徊在词语解释和单一背诵记忆的程序化教学过程中,不能激发起学生阅读古诗词的浓厚兴趣,泯灭了古诗词中的审美功能,语文教师应探讨和研究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学生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提升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促进审美心理的成熟。那么在实际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呢?

一、以激情导入,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美

《淮南子・齐俗训》中说:“夫载哀者闻歌声而泣,载乐者见哭者而笑。哀可乐者,笑可哀者,载使然也。”在鉴赏古诗词时,引导学生以恰当的情绪状态进入,学生的主动性必强,效果必然不错。例如在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导入:“《琵琶行》这首诗早在白居易去世前就已经风靡全国了。他去世后唐宪宗在吊唁中写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清代学者张维屏也称赞说:‘枫叶荻花何处寻,江州城外柳阴阴。开元法曲无人记,一曲琵琶说到今。’这说明《琵琶行》流传之久,影响之大,让更多人真正体验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复杂情绪,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绪去品读这首诗。”教师创设导入情境,带领学生感受《琵琶行》的语言、情感。

二、在反复吟诵中,让学生品味语言美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教学的关键是通过诵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古诗词的语言美,也只有通过吟唱、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律节奏、平仄、句读、抑扬、意境、诗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古诗词“读通――读懂――读好”,让学生在朗朗上口、节奏鲜明的朗读中,自然而然地品味其语言的精妙和音韵的和谐,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去感悟诗词中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美。

三、启发学生联想想象,感受诗意中的画面美

苏轼评论王维(字摩诘)的诗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通过自己优美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绘出古诗词中的意境,学生从教师的描述中感受到诗词中的画面美,教师再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阅历进行联想和想象,去感受作者的诗情画意,产生情感的共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通过意象组合法把九个意象巧妙连缀,用简略的白描为我们勾勒出了“深秋的夕阳黄昏下,身心憔悴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迎着阵阵的凄冷西风,在荒凉的古道上踽踽独行,看着缠满枯藤的老树,盘旋即将归巢的乌鸦,游子饥肠辘辘,疲惫不堪,看到几户流水人家,自己不知身处何处,此时感受到的是漂泊无助,饱含着凄凉、辛酸、孤寂”。 这幅思乡之画浮现在学生的头脑中,因而从中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画面美。

四、以探求丰富的意蕴,理解其哲理美

蕴含哲理的古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传统文化教育;分析探究

一、当前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语文古诗文教学的正确理解

古诗文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与当代的实际生活具有一定的距离,这使得很多老师和学生无法正确地理解古诗文。因为,古诗文与其他学科不同,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让高中学生学好古诗文尤为重要。但是,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古诗文教学的正确理解,往往忽视了古诗文中所具有的传统文化内容,使得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不佳。而且高中学生在古诗文理解方面的误差,使得他们无法有效接受古诗文知识,觉得古诗文内容十分难学,进而产生一种抵触心理。

2.古诗文教学侧重点不对

老师在进行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往往关注古诗文中的字、句子、词语的分析和讲述,将古诗文逐渐分割开来。而古诗文是一个整体,高中学生在进行古诗文学习中,需要对其整体内容进行全面了解,充分认识古诗文的中心思想,而不是对古诗文中的字、句子、词语等进行简单的理解。此外,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很容易脱离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古诗文内容的讲解,忽略了古诗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严重影响了古诗文的教学效果。

二、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措施

1.明确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目标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化和改革,对语文古诗文教学提出更多的要求,不仅要增强高中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培养高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还要发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增强高中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古诗文中的句式特点和句词用法与现代的语言形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所以需要不断加强高中学生对语文古诗文句词的理解和掌握,提高高中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其次,培养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高中学生在古诗文的学习过程中,要对古诗文知识进行活学活用,老师要在高中学生已经掌握的古诗文知识基础上,让他们能够自主地去阅读古诗文、学习古诗文、理解古诗文。最后,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高中语文古诗文中承载着丰富的人生态度和哲学道理,是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宝贵财富,其中寄托了很多诗人的思想情感以及讲述了很多的人生哲理,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古诗文地讲解,实现传统文化发扬和传承的最终教学目标。

2.营造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营造一个良好的古诗文教学氛围,对调动高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中,可以让高中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语文古诗文的课堂教学中去,增强高中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感受古诗文内容的古朴唯美、庄严大气,从而促进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和质量的提升。

三、结论

总而言之,古诗文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老师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明确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目标;通过古诗文中所蕴含的古典韵味来营造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增强高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提高古诗文教学的质量,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颜昌容.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探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蕴含哲理的古诗范文第5篇

一、背景及作者介绍

如果知道古诗词的创作者是谁,我们可以大致猜到诗词的创作风格;知道古诗词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了解整首诗词的情感表达方向。所以,背景及作者介绍是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一首诗词的内涵的。可能有人觉得,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用的古诗词,作者都是那几位,没介绍的必要,但笔者反而更加认为需要介绍。初中生学习的自主性还不够强,需要老师反复强调。在教学时反复介绍同一位作者,让学生牢固记住其创作特点、惯常的情感表达方式,这对学生日后学习新诗词很有好处。如在《次北固山下》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先介绍作者王湾的身世等,如果以前曾学过他的诗或还有什么重要名篇都可以提及。

二、基础知识训练

所谓基础知识训练,一般理解为让学生掌握古代文言文的语法和表达方式,我相信这是很多老师都会着重训练的。但笔者认为,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这一部分反倒不是特别重要,因为古诗词的学习与古文学习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不过,不重要不意味着其没有必要。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是掌握情感表达的基础。没有对基础知识的量的积累,就不会有对意境情感把握的质的飞跃。如在教学《次北固山下》时,教师可以通过教授或提问的方式先让学生理解“客路、潮平、风正、残夜、旧年、乡书”的意思,再介绍诗中蕴含的典故。

除了能把握诗中的表现手法,笔者认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是通过准确捕捉理解诗眼、词眼来鉴赏古诗词。正如我们所熟知的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经典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分析体会“绿”字用得怎么好,它所蕴含的意义、传达的情意,能帮助我们理解古诗词。而在教学《次北固山下》时,诗眼可能不怎么明显,但其中千古传诵的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我们就可以重点把握。这两句营造的情境如何,所表达的情感如何,是不是有一些哲学道理,都是我们可以剖析的问题。把握重点词句,一方面对理解诗词本身有直接的帮助,另一方面,我认为是我们鉴赏诗词的意义之所在。

三、培养学生朗诵古诗词的习惯

古诗词的意境宽广,难以把握,往往还“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笔者认为,不能言传是不能通过老师的口传,却可通过学生自己的口传。而简单的说,就是要培养学生朗诵诗词的习惯。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诵是最有效而又最直接地让学生进入意境的方法,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当中,可以尽可能地让学生开口读。一味的集体通读显然枯燥了些,教师可以变换方式让学生朗读,如个人读、小组读、交叉读。而笔者最为推崇的是分角色朗读。可能很多人不理解诗本身就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角色也就作者一人,怎么分角色?错了!所谓触景生情,除了作者本身,诗词中的各种景物或作者自身的想象,就是笔者所说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一来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二来让学生们身临其境,迅速拉近了和作者之间的时空距离,帮助学生产生与作者相近的心理情绪上的契合。

如在教学《次北固山下》时,老师可以选择先给学生示范朗读或在网上找出音频文件播放,使学生对诗词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然后,可以选择如个人读、小组读、交叉读等方式让学生们开口朗读。当然在教学上,不是说将讲与读分开,而是将读穿插在讲课当中,来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布置下这个任务,下节课来操作。学生有一位可以扮演诗人,要求他最好能背诵;另一位同学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大海、残日;再有一位同学扮演船家;还有一位同学扮演大雁。当然,各同学还可准备一些道具,同时进行配乐,增加真实性和趣味性。分角色朗读可以不只一组,风格可以各异,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老师对学生的朗诵作出点评,从动作、声调、语速上给予指导,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

四、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古诗词

蕴含哲理的古诗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古诗词教学;记诵导读

2011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教学应更加重视国学经典的教学以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基于此,近年我市在中考中增加了古诗文赏析的考查内容,其课堂教学地位得到明显提升。但由于古诗词离我们年代较远,大多意蕴深刻,情感丰富,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农村初中生很难把握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语言魅力。因此传统古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传统古诗词教育重在翻译、分析、高度工具化,淡化了古诗词的文化底蕴的教学,使原本最具有感染力、富于想象的文学欣赏变得枯燥乏味、死气沉沉,更谈不上去体味诗的意境美。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读古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古诗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工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律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笔者根据自己多年实践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指导学生多元、多层次自由诵读,读出重音、节奏、抑扬等韵律

古诗词与音乐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诗是伴随着音乐而产生的。诗歌总集中大量诗篇都是和乐而歌的。古诗词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因此诵读就成了古诗教学的首要任务。课标明确指出,加强诵读呤咏.在诵读呤咏中去感受作品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体验,心灵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在教学中我们应因人而异地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读出重音、分清抑扬。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节奏应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稍重,应充满感情的用降调读后半句“千里/共/婵娟”,表现诗人无尽的思绪……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音节语句的声调节奏及其变读,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音乐美。它包括纠正学生的读音,适时介绍简单的古诗的押韵、平仄知识,以便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则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住关键古诗词中情感因素让学生感悟诗的意境

古人写诗是一种志向的表达,一种情感抒发。古诗词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是一种感性形象。而体味诗歌的意境需要在一定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基础上进行。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因此,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幅落寂单调的悲凉秋景,而它要表现的则是作者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情怀。这个意境是通过枯藤、老树等九个事物所感悟到的,这种感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启发学生想象,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加工,展现一幅立体的画面,引导学生步人诗的意境。再如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所创造的意境就让我们感受到恋情忠贞不渝,给人以深邃的情感震撼。

学生对诗中的情与景初步理解后,教师应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对诗文进行改写、描摹,边写边在脑中展现出立体图景,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诗的意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变得主动、生动、灵动。

三、不断增加学生记诵积累,反复品味诗的语言

古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它凝练精辟、生动形象,往往一字千钧、震人心灵,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鉴赏诗歌的语言,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开”等精妙含蓄的词语永远值得学生去揣摩、体味。而更多诗句则以其丰厚的情感和精髓的哲理启迪后人、流传千古。如:激励人们乐观开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寓意顽强拼搏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还有表达英雄气概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许多陶冶文化情操的诗句。学生学习背诵这些诗句,对他们的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作用。他们往往通过诵读很快受其感染,势必会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从而达到心物交融、心领神会。这样不仅增添了学生的文化底蕴,而且形成了他们健全的人格。为此,现行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古诗文记诵积累的量有明确具体的要要求。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在真正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前提下,把握诗的音律美、意境美的同时,让他们熟读精背以至默记在心,最终完成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记诵,准确把握古诗词的押韵、重音、节奏、抑扬等韵律美,初步掌握赏析诗意境美、语言美。让他们初步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加深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启迪,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包雪珠.农村初中学生古诗词赏析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文理导航(上旬),2015.03:5-6

蕴含哲理的古诗范文第7篇

关键词:意境美;审美情趣;经典语言;母语教育;完美人格

我国现行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中国古典诗文占有一定的比重。据粗略统计,从小学一年级至九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达110首,文言文60多篇,这些诗文都是文质优美、传世不衰的名家名篇,是历史最悠久、生命力最强的文化经典。古典诗文走进语文课堂,对中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一、秀美的自然――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摇篮

自然形象多姿多彩,变化万千,日月星辰、山川园林、风霜雨雪、鸟兽鱼虫,在中国古典诗文中占有相当的位置。进入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大量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以及游记散文,把壮美神奇、秀丽多姿的自然景象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受美,在祖国大好河山中找到美的真谛,得到美的陶冶。

当然,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所说:“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指望审美情感会自发的形成,必须明确目标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因此,古典诗词对学生的美育作用不是直接的,是潜移默化的,有一个内化接纳的过程,需要教师反复诵读,深入钻研,在抓住作品自然形象之美的同时,提炼出对审美教育最有价值的东西,把审美上升为能力,使学生含英咀华,口齿留香。

二、恬淡的意境――荡涤学生心灵的清泉

大量古典诗文中,有不少是反映归隐山林田园的遁世思想的。表面上看,这与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然而,仔细推敲这些诗的意境,却自有其独特价值。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人用平淡的口语构建了一个和平、静穆、深远的意境。“带月荷锄归”,月下诗人肩扛一把锄头,穿行于长满野草的小道。这是一幅多美的“月下归耕图”!这柔和完美的意境,洋溢着诗人劳作的愉快,也映射出“但使愿无违”的恬淡情怀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意境和志趣。如《陋室铭》《爱莲说》《结庐在人境》《五柳先生传》等,教师在教此类诗文时,要抓住作品“物我两忘”的恬淡意境,把学生带到广阔、宁静、高远的境界中,体会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自然会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荡涤净化。

三、人生哲理――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

中国古典文学中,有大量揭示人生哲学的诗文寓言,其寓言简约浅显,通俗易懂,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翻开中小学语文课本,《揠苗助长》《画蛇添足》《买椟还珠》《滥竽充数》《守株待兔》《扁鹊见蔡桓公》《登鹳雀楼》《关伊子射箭》等,或阐明事理、揭示规律,或忠告弃恶,或讽喻愚钝,篇篇都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揠苗助长》通过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凡事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不遵循规律办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亡羊补牢》《扁鹊见蔡桓公》等则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及时纠正,还不算晚,万不可讳疾忌医;《论语十则》《学奕》《关尹子射箭》等揭示了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学必专心,不可三心二意;《狼》《宋定伯捉鬼》等告诉人们邪不压正,对恶势力不可抱有幻想,勇敢斗争,正义终会战胜邪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借物喻理,道出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的人生哲理。而“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则借景说理,阐明站得高才不会被浮云遮望眼的人生境界……凡此篇篇,都从不同层次揭示人生哲理,启迪人们的智慧。教师要瞄准每篇诗文的切入点,重锤敲打,把它们铸造成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为学生打开智慧人生的大门。

四、高尚的情怀――陶冶学生爱国情操的源泉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古典诗文,以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和作者高尚的情怀,感召着人们,陶冶人们的爱国情操。教师把握住了这些诗文所蕴含的思想意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的熏陶,这对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经典语言――奠定学生“文化”的基石

一位学者说:“学生主要学习三种语言,一种是经典语言,一种是生活语言,一种是规范语言。”经典语言主要在古典诗文名篇中习得,古典诗文名篇的语言精炼,具有独特的美,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学生学习这种语言,虽然不是立竿见影,学了就用,但它会为学生的一生奠定“文化”基础,它的影响是长远的、持久的。因此,对于古典名著中的经典语言,我们不苛求学生学了就用,而是鼓励他们尽可能多地去朗诵、去体会、去积淀,为自己的一生夯实文化根底。

总之,中国古典诗文对中小学成长影响是多方面的,大到人生观、世界观,小到思想、意志和情感,可谓无所不包,难以尽述。教师从古典诗文中,发掘出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因素,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让古典诗文所蕴含的母语文化塑造完美人格,照亮学生成长的道路,陪伴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智仁勇.叶圣陶语文教育言论摘编[M].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71.

蕴含哲理的古诗范文第8篇

关键词:古诗文;人格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262-01

一、古诗文是培养学生人格素养的美质底色

《论语・八佾》:“子曰:‘绘事后素。’”朱熹集注:“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於素也。”《考工记》曰:“‘绘画之事後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後可加文饰。”比喻有良好的质地,才能进行锦上添花的加工。就如同人要有良好的品质,再加以学礼以文饰,才能成就健康的人格。中国古诗文反应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发展史,呈现出古代文人墨客独特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情感。古诗文中蕴含深厚的文化,做人的道理,审美的趣味,对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着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用这些优秀诗篇打做人的底子,打文化的底子,底色亮丽,在人生旅途中将受用不尽。现在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就有大量的古典诗文,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凭借传统文化中的古诗文对中学生进行情感人格培养。

例如,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明报效国家之理;读陆游的《示儿》,明一片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读孟郊《游子吟》,感念母亲的恩德;读李绅的《悯农》,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读杜甫的《望岳》,立志勇登高峰;读……

古诗文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情感魅力,不胜枚举。我们教学生学习古诗文,是在用中华优秀文化、用精练、精湛的母语哺育我们的后代,在他们心田播撒文化的种子,打好做人的底色。朱光潜先生说:“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和空间中执著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复现,虽复现而不落于陈腐,因为它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从诗词中受到感染,受到启迪,往往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二、古诗文在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小说家金庸说:“让学生背诵古诗文不是要让他们学习很多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要继承温柔敦厚、乐而不、哀而不伤的诗教,使学生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认为:“古诗文中所表现的既是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怀抱。如果教师能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传述出来,对于提高学生的资质品格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语文教育老前辈刘国正说过:“古诗文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的确,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古诗文都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他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周敦颐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表达不同流俗的高洁品格;杜甫登临泰山,“一览众山小”,建功立业的壮志油然而生;范仲淹登岳阳楼,观“巴陵胜状”,则“心旷神怡”,达到“宠辱偕忘”的人生境界。读诗,是接触、感受一颗颗鲜活的心并与之共振。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感受到了屈原那颗忧国忧民、上下求索的高洁之心;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看到了陶渊明那颗追求自由、向往和平的平常之心;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仙李白的高傲人格仍能令我们激扬奋发;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自然能体会到苏轼那恢弘、豪迈的气势。……读诗,欣赏中华几千年文明最精美的结晶,含英咀华,探寻意境,感受萦回在意境里的美好情思,感悟人生的真谛与宇宙哲理,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人文素养,提高对人生百态的洞察力与感悟力。总之,诗教不仅能提高人的思想境界,而且还可以丰富人的内心世界,培养纯正的审美情趣。因此古诗文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中起着重要作用,这在素质教育的育人工程中是任何手段都不能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