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不明觉历

不明觉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不明觉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不明觉历范文第1篇

2016年5月7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一辆Tesla Model S电动汽车在自动驾驶模式下发生了车祸,并导致驾驶员死亡。这是第一起汽车在自动驾驶模式下行驶而导致车祸并致人死亡的事件。

不可一世的自动驾驶技术被推上风口浪尖

其实,目前所谓的“自动驾驶”基本尚未在市售车上得到完整落实,其还远远没有能达到让驾驶者解放双手双脚在车里玩“愤怒的小鸟”的地步,而只是为了进一步降低交通事故的智能辅助驾驶――自汽车诞生而来,全球范围内死于车祸的人几乎每天都有,为了减轻人员伤亡,各大汽车厂家一直致力各种各样的安全技术研发。安全带、气囊、ESP等等技术都是一步一脚印慢慢走过来,但这些都是保护车内的乘客,而车外没有任何保护的行人依然是占据很大的伤亡数字比例。为此,Honda SENSING――款全方位的安全辅助系统诞生了。

关于Honda SENSING安全辅助系统,之前本刊姊妹媒体啊车网()已经详细介绍过,它综合了CMBS碰撞缓冲制动系统、带LSF的ACC主动巡航控制系统、LKAS车道保持辅助系统、RDM车道偏移抑制系统和TSR交通标识智能识别系统五种功能于一身。可能大家觉得太过复杂不明觉厉,直白一点讲就是这套系统让本田汽车拥有了“第六感”,能比驾驶

Honda SENSING六大亮点

1.LKAS车道保持辅助系统:

通过单眼摄像机识别车道两侧行车线(道路要画线清晰),当检测到车辆偏离车道,系统会对方向盘施加轻微的转向操作。

2.带LSF的ACC主动巡航控制系统:

本田为这套ACC自适应巡航系统加入了“跟车模式”。与传统意义上的ACC自适应巡航最大的不同,便是这套系统可在车辆起步时就激活跟车模式,从而帮助驾驶者在烦人的上下班高峰等堵车状况中解放手脚。

3.CMBS碰撞缓冲制动系统:

当检测到有正面碰撞的可能时,系统通过声音和图标发出警示。如驾驶者未采取措施,车辆会自动制动,避免碰撞。

4.RDM车道偏移抑制系统:

实质上就是在LKAS车道保持辅助系统基础上再强化。当系统检测到驾驶者注意力不集中,车辆将偏离车道时,仪表盘警示灯会亮起,方向盘亦会震动提示驾驶者注意。同时,系统也会执行转向操作,必要时施加制动力防止车身大幅偏离。

5.TSR交通标识智能识别系统:

能够识别限速、解除限速、禁止超车和解除禁止超车共四种标志。者更快更准确感知外部环境信息,判断识别驾驶者的操作意图和车辆状态,根据这些综合信息对制动、转向等进行协调控制,从而实现安全驾驶辅助功能。

也许各位见多识广的读者会觉得,在自动驾驶面前Honda SENSING不足挂齿了。

未来不但会全面普及自动驾驶,更是纯电动汽车的天下。但当我们每天都在喊纯电动汽车万岁的口号时,它真的是马上就临幸我们了么?很明显,由传统燃料汽车过渡到纯电动汽车时代,我们会经历一个漫长的混合动力时代。与实现纯电动汽车技术一样,自动驾驶技术明显更任重道远,而且我们正是需要经历像Honda SENSING这种技术普及的过渡时期。相比起尚未完全成熟的自动驾驶,本田的态度更加明确:Honda SENSING只是一种辅助系统,在驾驶过程中只起辅助作用,驾驶者仍需负起交通安全的主要责任。

未来,Honda SENSING将发展成一个更成熟的半自动驾驶系统。按照本田的规划,2020年将在量产车上搭载可在高速路上自动驾驶的技术。而最终目标,也就是本田的安全愿景――零事故交通,不仅保护车内乘员,也包括行人、非机动车驾驶者等每一位交通参与者。

混合动力汽车一样安全

本田在美国JD POWER与各种碰撞测试评级里一向都名列前茅。但是看数据是最无聊的,所以本田工作人员一声不吭就带着笔者来到日本本田技术研究所,参观了一场混动雅阁的碰撞测试全过程。

本田向笔者展示的是混动雅阁正面40%偏置率碰撞测试,测试的速度为64km/h。各项准备就绪,随着倒计时之后,一辆日版混合动力雅阁一头撞向了目标障碍物。“嘭”一声巨响,雅阁车头面目全非,此时数十名本田工作人员飞快赶到现场做好清理工作,在确保已经安全的前提下带领我走近观看碰撞结果。

也许很多读者看图片是看不出个中奥秘,这一辆车头已经溃缩严重的车如何做到高分碰撞测试呢?首先,雅阁混动在经过碰撞之后并没有出现冒烟与起火现象。A柱没有明显变形,所有的安全气囊都打开了,然后本田工程师能轻松打开碰撞过后的车门,这一点非常重要,能确保发生意外之后里面所有人员都可以顺利逃生。这一切都归功于本田ACE承载式车身结构,这种车身结构能把以往由点吸收能量变为面吸收,减少碰撞时由单一能量吸收点造成的伤害值;面的碰撞吸收,能排除集中负荷,从而分散到面上,缓解碰撞时的能量集中伤害。而大家最关心的电池部分,自然也是妥妥的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本田的混动战力

不明觉历范文第2篇

从本质上讲,选择江淮动力最大的亮点在于其盘口,事实上如果我的买入决心更大一些,成本也不至于上升到7.49元附近,我想7元附近的价格我是有足够的介入时间。因为在股价涨停之后,虽然通过股吧找到了支撑其股价进一步上扬的信息,可我还是心有余悸,毕竟这家上市公司我不是很熟悉,尤其对盘口还显得比较生疏,当时涨停看好的主要依据在于,股价在相对底部区域放出了超级大量,尤其是量能的柱状形态为最近两年以来最大,而这透露着有大资产介入,未来股价将会有非常出色的表现。

不过,这仅仅是通过表象上一种判断,历史上出现这样的形态,股价随后走软,呈现一日行情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我必须要从全面综合的对看待江淮动力的强势上涨。诚然,我更知道有些时候的盘口现象比基本面的信息更为重要,甚至于胜于形态本身的漂亮,因为基本面的东西出来后,哪怕是超级利好,都是需要资金的一个认可过程,资金如果真的认可,那么盘口上必然会有相应的信息显示。

比如,江淮动力在涨停板的第二个交易日(2011年3月25日),早上虽然处于窄幅横向整理,可是委托买入的5档位置始终有大单支撑,尤其是时不时的会突然闪现出几万手的大单在买入的位置,有些时候是两个买入档连续出现,可是过了几分钟后这样的单子又突然不在了,这种盘口我曾经在操作中国宝安(000009)时候有过见识,后来中国宝安也确实出现了大幅上扬,我将其定义为有资金运作品种的盘口现象。

操作就是这样,有些时候你明明觉得很确定性的品种,要么你没有买入,要么就是等股价上涨了一段后你才去被动追入,这种事情自然也常常在我身上发生。总结后才知道,影响这些的不是技术和基本面研究上的欠缺,而是心理的犹豫和复杂多变的因素所主导。江淮动力的涨停板如果能早一天时间,或许7元初我会坚决买入,不用说我的被动点在于对当时的大盘担忧,在2011年3月25日早上上证指数就快速上冲到了2969点,距离3000点一步之遥,我担心的是自己的买点与指数的接近高点出现调整刚好重合,而如此才错过了买入的黄金时间,在下午股价快速拉升时,当我发现的时候已经到了7.4元,我知道这个时候我肯定是理性的,也不会贸然的去追高。

可是到了次个交易日(2011年3月28日),江淮动力再一次冲击7.5元的时候,我终于被盘口的震撼所动,再也无法忍受自己看好的品种上涨,于是以7.49元的价格成交了。不过,比较幸运的是,这次我只注重了盘口,而不没有在乎大势,在指数从2011年3月28日开始调整的几天里,江淮动力的表现不俗,始终能在弱势里强势红盘,这一点对我的鼓舞很大,也让我坚定了观察盘口的重要性。

到现在我都不明白,为什么股价上涨的时候利好消息总是不断呢?其实,国际实业(000159)的买入逻辑与江淮动力是大同小异的,恰好石头给我发来了利好信息,而恰好在次个交易日国际实业的盘口也走的很强,也是如江淮动力那样大单频闪,即使在股价处于分时横向的时候也是那样,事实上我买入之后连续强势向上,尽管幅度有限,但只要能上涨,并且让我不亏钱,我都觉得这样的操作方法是正确的。

如此的盘口走势让我很是振奋,尤其是在没有好的品种选择的时候,石头雪中送炭,仅从这一点讲,我打心里感谢他。于是,一个星期之后我专门找了一家特色的湘菜馆请石头一叙(石头老家是湖南长沙)。

这天石头赴约了,他一见面顾不上点菜,就问我近来的操作情况,我叹气道:“不大如意。之前赚取的一些利润全让天利高新(600339)给吞吃了,两天时间的下跌直接抹去了9%的收益,真是让人心痛,没想百密都过了,竟然会栽在一疏上。”

石头拿着菜单一边看一边招呼服务员写着,并同时对我说:“这件事情我知道,赵总给我提起过,至今为止我都觉得你的割肉卖出逻辑是对的,仅这件事前几天我还和赵总有过争执,他认为不该割肉,但当我给他说出了一系列的理由时,他才不再坚持自己的观点。”

“是吗?那你说说,怎么割肉了还就对了,最近几天天利高新不都上去了,人家都快16元了,而我是在13元附近卖的,不会是我们两人的逻辑都出现问题了吧。”

“怎么会?如果你真这么认为,那我对你这个操盘原则就要重新审视了,无论是割肉还是盈利,操作都需要以科学的依据去支持,不可以凭借任何侥幸,其他不说,你可以随便翻翻有些个股的走势,两根大阴线下来,有些会直接做底并快速起来行情,而有些在经历两到三天的低位横向震荡后,会再来一到两根大阴线。我隐约记得啤酒花(600090)从2011年3月25日到4月13日的走势就是如此,与天利高新一样,也是从高位连续出现两到三根大阴线,之后开始了围绕20日均线的反抽过程,从其错综复杂的形态可以看出,基本属于弱势反弹,果然随后出现了连续杀跌,最低从15元左右的反弹平均价格跌到了13元附近……”

就在石头说的正起劲时,菜上齐了。我主动倒上酒,举起杯子与他相碰,之后石头接着刚才的话题:“我举这个例子的意思是说,操作的原则有些时候不能太过于势利了,绝对不盯着盘口的动态而确定对错,知道我为什么赞同你的做法吗?当初你的买价在14.3元,而在13.15元卖出,你的亏损幅度在10%,倘若股价在13元附近能够站稳,那没有问题,你的亏损幅度也仅仅停留在这有限的10%内,可是市场的变化是动态的,一但要是13.15元的位置不能有效站稳,资金不认可,再出现一到两根大阴线不是没有可能,真到了那个时候,你的亏损就可能达到20%,如果真是这样,恐怕你现在也不可能安心的坐到这里吧,这就是有些时候经过权衡才得出的取舍,恐怕相当多的人想不明白这一点,否则他们就不会长期亏钱了。”

石头的分析的确透彻,我自然也是明白其中的道理,否则怎么会贸然割肉呢。只不过他只是从理论的角度阐述了操作原则而已,对于我来说,当初的卖出,更大的是看出了天利高新与齐翔腾达(002408)的联动性,同样都是日本地震受益的化工股,可是走势却是天壤之别,之所以当初选择天利高新,是觉得价位上有优势,而没有对盘口进行真正的对比,换句话说,是我没有细心的去分析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功课要真的做到这一步,那买入的品种一定是齐翔腾达,而不是天利高新。

我接过话茬,附和道:“的确有理,只是这种境界还是过于理想化了,能做到心平气和的人太少,不过,我认了。最近整体的操作都不是很如意,好在有江淮动力给我挡着,帐户的实际亏损不是那么严重,维持平衡状态,因此后来决定在8元之上卖出了江淮动力。”

截止本周五下午15点康健持仓情况如下:

不明觉历范文第3篇

他安静地坐在化妆台前,低着头把玩手中的手机。像个沉浸于自我世界中的小男孩,时不时露出一丝狡黠的微笑――或许是因为某条好玩的短信。

周围的人群皆是穿梭而忙碌:有要求探班拍摄的电视台编导、有摆弄着瓶瓶罐罐的造型师、有坐在一旁焦躁地等待采访的记者、有不准闲杂人等随意拍摄的经纪人……这些各自川流奔波,毫无关联的人此时为了他,聚在同一间屋子里。而他,始终安静地端坐一角,查看手机、大口啃苹果,细细碎碎,旁若无人。

经纪人走到他身后,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说一切已准备好,可以拍摄了。他放下手机,快速咽下口中的苹果,悄声地叹了一口气,然后抬起头来,再一次仔细审视镜中的自己:依然是炯炯有神的大眼、直而高挺的鼻翼、有棱有角的轮廓,一切依然无懈可击。于是,他对着众人礼貌地微微笑,说:OK,我也准备好了。

那一刻,他暂时脱离自我,重新又成为大众的黄晓明。

少不经事:我是被误招的!

可能黄晓明是有一点爱叹气的习惯,在颓劳的间隙,或是转变的瞬间。

又可能黄晓明长长地叹的第一口气是在十年前,他的大学时代。那时,他叹言道:我是被误招进电影学院的。

大学时的黄晓明,一直想不明白:当年入学考试要求表演“捉蛐蚰”,而就算他的回答是“报告老师,我们青岛没蛐蛐。所以不会演!”他竟仍能被招入了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入学后,他继续想不明白:一样的老师,一样的课程,同学之中为什么只有他感觉表演是那么别扭的一件事;临近毕业时,他依然想不明白:所有的同学都开始大把大把地接戏拍片,而他竟因为自己长得太帅太正而一次次被制片人否决。

不间断的懵懂和迷茫,让黄晓明整整四年的大学生活,都处在一种混混沌沌的状态。那时的他,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演员。甚至,在他的设想里,毕业后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才是自己的正途。

而一个注定要走某条路的人,总会在人生的某一时刻得到确定的启示。

对于黄晓明来说,这个启示是2000年的一场车祸。那是他快毕业的前夕,开着车赶往喜剧片《网虫日记》的剧组,迎面而来的一辆大卡车重重地撞了过来,把他的车顶向另一辆车再反弹出去。激烈的碰撞过后,他昏迷了半个多小时,再醒来,脸上已经多了六针缝合线。

几乎所有经历过生死劫的人,都会重新思考人生的方向。因为庆幸那些还没有实现的理想还有机会去实现,所以遭遇大难过后的人,往往会更加主动地去把握未来的人生。

黄晓明定也有过这样的思考,所以,在那次车祸之后,他终于坚定地选择要成为一个演员。用这种他曾经不确定的方式,来实现他未来人生的种种计划。

顶着肿脸拍完《网虫日记》,黄晓明静养了大半年。继续思考、继续学习、继续努力。再半年后,他成了大汉天子,而一条星光熠熠的大路就此在他脚下铺陈开来。

QCC:你曾经自己说是被电影学院“误招”进去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

黄晓明:当时我始终是懵懵懂懂的,总觉得自己放不开,不适合干演员这行。后来接了一个喜剧又出了场车祸,突然一下子才开了窍,知道该怎么去做一个演员了。

QCC:之前班里的同班同学有很多都成名较早,你当时有压力吗?

黄晓明:一点压力都没有,因为我根本就没想过自己会出名。当时想想自己毕业以后顶多干个主持人什么的也就差不多了。所以看着自己的好朋友或者同学火了,我觉得都是理所当然的,没有期望,也就没有失望。

QCC:这几年你上升得很快,这在你预料中吗?

黄晓明:当然是预料之外。印象最深的就是当时拍了《大汉天子》以后,《还珠格格3》剧组就找到了我,我特别惊讶,觉得这么火的一个电视剧都来找我演了!之后又是一部又一部的大戏,完全没有预料到自己竟然能把所有想要演的角色都演了一遍。自然,在演了这么多戏之后,自己就有了一些效应,也就越走越顺。

QCC:有没有明显感觉到自己的上升?

黄晓明:其实没有。说实话,我不像别的演员,比如赵薇,因为一个角色就迅速到了一个顶点。我没有,我毕业以后只担任过一部戏的男主角,然后也就那样了。一年多之后,才有了《大汉天子》,才慢慢一部一部的接戏。感觉只是在不停工作,而不是上升。因为我在这积累过程中,并没有享受到某些突如其来的东西,只是一步一步地在往上走而已。

QCC:如果让你给自己这几年的努力打分,你给自己打多少?

黄晓明:如果100分的话,我给自己打80分吧,我永远觉得自己还需要再努力。不得不说,我对自己的要求还蛮高的。

冉冉升起:我不想再演电视剧了!

有这么几个词可以形容一个人的迅速崛起:一鸣惊人、一炮而红、一飞冲天。

而这些词,用在黄晓明身上,一点不为过。

《大汉天子》之后,黄晓明几乎演遍了所有男演员想要演的角色:《风流少年唐伯虎》里的唐寅、《神雕侠侣》里的杨过、《上海滩》里的许文强、《鹿鼎记》里的韦小宝……每一次出手,都是大手笔、男一号,戏份之密之重,几年间,国内男演员竟无人能望其项背。

曾见过他的一张行程表,密密麻麻,竟都是从凌晨两三点开始排起,直到下一天的凌晨。一天内,他要飞往大江南北,甚至丛极北到极南再到极东,在各个城市中拍摄广告、出席活动、接受采访,最后再回到深山里默默地赶戏。黄晓明就是这样天复一天透支着体力。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对于艺人,其实是一种极大的成就。

问黄晓明觉得自己幸运吗?他说,幸运是有,但我是付出了代价的。

是的,他付出的代价包括因为没有时间医治而落下病根的颈椎、长期处于紧张和疲乏导致大脑缺氧造成的记忆衰退、经常缺乏睡眠使眼睛出现习惯性充血、日夜颠倒造成的内分泌失调等等等等,都是他为事业付出的健康代价。

或者,他付出的最重代价,是2005年的考研落榜。他是很想多学点东西的,可惜人已身在其位,树欲静而风不止,所有是非抉择都不再由他:外界揣测他考研是否别有用心,一次次不厌其烦地追问或试探;电视剧还是一个接一个地找他拍,在戏与戏的短暂空档他才有时间复习。考研,这么一个私人的目标和理想,竟被放大到公众的范畴中,被多方猛烈撕扯直至碎裂,而黄晓明对此无能为力。

终于,在那次落榜后,黄晓明无畏而决绝地说了句:我以后不想再演电视剧了!

QCC:现在外界几乎用“英俊小生”就把你定型了,你怎么看?

黄晓明:我想可能是因为年龄不大吧,哈哈,而且外在的东西就那样了,我也没必要去把自己整得丑一点。就算外在我有了,我也希望自己是一个内在外在兼备的人,让别人在看到我的外在后,也能看到我的内在。就比如《鹿鼎记》,其实以我今天的位置,我真的没必要去演一个和我形象不符的角色,韦小宝又不帅,又很花心,这个角色对于我真的是个冒险。但我去尝试了,就是不想让自己停留在“英俊小生”这一层面。

QCC:已经演过这么多传奇的角色了,如果再让你选,你想演什么?

黄晓明:我想演出一部完全是原创的戏,完全是一个崭新的角色。就像《上海滩》之周润发,我想自己成就一个让人记得住的经典角色。

QCC:是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自己有点成就了呢?

黄晓明:应该是在《大汉天子》之后吧,那时候全国的电视台都在播这个戏,走到哪里,就开始有人指着我说“这不是那个汉武帝嘛”,那时,才觉得自己已经有那么一点影响力了。

QCC:那你有没有为自己自豪过?

黄晓明:没有是假的!至少现在大家都能叫出我的名字,而不是叫“那个汉武帝”了!

QCC:曾经听你说自己不想再演电视剧了,是真的吗?

黄晓明:我现在就正在实现,电视剧真的是演烦了。从今年过完年后我就一部电视剧都没接了,专心出唱片,再接也只接电影。甚至包括古装类型的片子,我都不想接了。

三十而立:我只是刚刚开始!

没有人相信黄晓明今年即将30岁,甚至包括他自己。

在他心里,自己一直是那个工作起来严肃较真、生活时候却又阳光活泼的半熟男子,而人生,也不过才刚刚开始。一年前放出“不再接拍电视剧”的话后,黄晓明正一点一滴地兑现这一豪言。前不久他发了首张单曲,成绩斐然。紧接着,他的个人专辑又将上市。这一年里,他学声乐、练舞蹈、进棚录歌,这一切于他,都是如此新鲜而又有趣。他还说,以后自己会拍大量的电影,那才是他真正向往的表演。

也不仅仅是事业的新开始,黄晓明对生活也有了更新的憧憬和期待;这一年在北京专心录歌,让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待在家里,陪伴家人。亲情是滋养他的源泉也是鞭策他的动力,多年打拼后,黄晓明终于有能力对自己许一个宏愿:一定要让所有亲人都在北京团聚!

事实上,对于任何人,幸福也正是这样:已经追逐到名与利,可以只关心乐与趣。

所以,如果现在只是黄晓明的开始,那,一切已经是足够精彩!

QCC:在娱压圈,“演而优则唱”几乎成了一种定论,如今你也即将推出新专辑,怕不怕别人说你“玩票”?

黄晓明:我其实没有什么压力,对于唱歌来说,我只是个新人,所以也不用拿太严厉的标准来要求我。但我是很认真地对待这个事情,所以可能还是那句话:我不是唱得最好的,但我一定是最努力的。

QCC:有没有为自己设定一个休息的时间,到了那个时候,就好好的休息,不管其他?

黄晓明:其实现在就已经算是休息了,虽然也是录唱片、学跳舞什么的,但比拍戏已经轻松了很多,因为我不用去外地,可以经常呆在家里。我觉得这已经是休息了。

QCC:既然说到家,你对自己的家庭有没有什么设想?

黄晓明:我希望再赚多点钱,买个更大的房子,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甚至我姨啊、叔叔家的孩子全都接到北京来!

QCC:那你不会觉得为了实现这么宏大的一个设想,你必须要把所有责任都扛上身吗?

黄晓明:我很乐于承担这种责任,这是一种甜蜜的负担。

不明觉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坛经;慧能;佛教

一、慧能生平介绍及《坛经》

慧能(636-713),唐代人,俗姓卢,在范阳做官的父亲被贬至岭南新州(今新兴县)遂定居此地。幼年丧父,孤儿寡母,打柴艰辛度日。外出卖柴因偶然听到有人读《金刚经》大悟,遂远赴黄梅县冯墓山投拜五祖弘忍为师,因其颖悟故被传授衣钵,后逃往广东漕溪、又隐遁于广西一带,混迹于猎人队伍中,以避迫害,前后有16年之久。676年去广州法性寺论及心动而受讲解涅盘经的印宗法师的剃度,于是公开传教。677年赴漕溪宝林寺,在那传法三十多年。弟子有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菏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等在各地传其法,成为禅宗重要代表。开始,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不承认慧能是承继达摩法统的六祖,另立神秀为第六祖。后在南顿北渐之争中败北,南宗遂大行天下。创立了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最大的禅宗“南宗”,慧能是禅宗的最后完成者,禅宗由他而成为佛教中的一大宗派。对中国传统思想、社会生活等领域影响深远。由于慧能门人及后学不断进行修订和补充,导致《坛经》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版本。郭朋认为“真正独立的《坛经》本子是敦煌本(法海本)、惠昕本(967),契嵩本(1056),宗宝本(1291)这四个本子:其余的,都不过是这四种本子中的一些不同的翻刻本或传抄本而已”。一般认为现存最早的《坛经》本子是敦煌本,而宗宝本是明代以来的通行本。上述两个是《坛经》最具代表的本子。

二、慧能的主要思想

慧能思想的核心就是“见性成佛”。慧能强调本心、本性是禅修成佛的根源,进而提出成佛时一种“自性自度”,即无需外界助力的自我解脱。在他看来,“我心自有佛,自佛事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自心是佛,故能见性成佛。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识心中众生”。“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所以说:“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觅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人人都有佛性,就看能不能“识心中众生”了。也就是人们心中一切邪恶的东西。心中有“不善心、嫉妒心”等心,自然难见本身佛性。必须要“自性自度”,破除一切孽障。“度”,即度脱,度脱烦恼生死之苦而得到解脱。慧能认为,人的度脱是自性自度。“佛事自性作,莫向身外求”。成佛要向内用功,不要向自身以外另求佛士。依靠自力,才能自识本性,才能得度。“佛性之理,非关文字”:通过文字,是难以见本性。不凭借他力,而是靠自力、本心,见性成佛。

三、慧能思想的渊源

隋唐时代是佛教发展高峰期。由于佛教日益广泛的传播,就要求佛教更加适应下层民众的需要,也要适应儒、道等固有文化、伦理道德与中国实际的矛盾。佛教寺院经济基础日益扩大,要通过宗派的形式来加强组织的管理。中国佛教义理之学不断发展,南北佛教的思想体系得到了体现。禅宗是以彻见心性为宗旨。在众多佛教宗派中独树一帜。禅宗源出于达摩,历经慧可、宏忍数代,不断发展变化。慧能在一次外出卖柴途中无意听到有人诵读《金刚经》后大悟,其后衣钵相袭至五祖宏忍。宏忍灭度前令门人作偈,欲觅传人。其门人神秀作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宏忍认为,此偈虽然不完全符合禅宗之旨,可谓入门之作,只是未人室而已。慧能这时在寺中磨坊劳作,于是请人也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宏忍看到,遂传以衣钵为第六代祖师。慧能是禅宗的最后完成者。神秀书偈后,五祖曰:“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钟,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直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无祖对神秀的开示中,含有慧能的体验。慧能的学说很大一部分是继承前人的,以自己的观点加以改造、发挥,从而使自己的学说具有不同于前人的特点。

四、以顿悟为主的成佛思想

慧能在《坛经》中说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他常以“自悟”、“言下即悟”、“一闻便悟”来形容“顿悟”。“自悟”指主体觉悟,是主体固有的明觉。而“言下即悟”、“一闻便悟”指刹那间的明觉。不需要由坐禅来获得觉悟。慧能“顿悟”成佛思想是说强调内心求佛,以明心见性为成佛途径,彼岸即在心中。慧能说“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静,则佛土净。”这里慧能引用“随其心静,则佛土净。”证明净土即在心中,心即是佛土,心净则佛土净,彼岸即在眼前。

五、慧能成佛方法及特点

1、积极的方面: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直指人心。“汝自身心见,莫著外法相”。“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还说:“吾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心中众生,各于自身自性自度。”在他看来,自性是佛,归佛乃归自性。惠能说:“经中只即言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性不归,无所依处。”“识心见性,自成佛道。”又说“佛是自性作,莫向身求。”明见之法:一是减少乃至远离外在物欲,知足常乐。惠能说:“少欲知足,离财离色”,“性中但自离五欲,则性刹那即是真。”一旦膨胀的欲望减少了,烦恼也会随之消失,人的迷染之心自然也就能复归清净,亦即意味着由迷人悟了。二是去除尘劳。惠能说:“若无尘劳,般若常在,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奠起诳妄,即是真如性。”之所以要去除尘劳,主要是因为尘劳纷繁不断,若不明此而执著其中,势必累身累心,何来解脱呢?三是内省检视自己,使己心悟、心正、心净、心真。惠能说:“一悟即知佛也”,“迷即不见佛,悟者即见法。”“自若无正心,暗行不见道。”“但自去非心,打破烦恼碎。”还说:“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在惠能看来,使心正、心净、心真并非难事,其实只须一念之间。因为心灵是可因时因境变动的,一旦求法者刹那间意识到其心有邪、有染、有妄,即意味着其人已经心悟开化,亦即成佛了。惠能说:“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顿悟”之法。惠能对此有着切身体会:“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是故将此教法,流行后代,令学道者顿悟菩提,令自本性顿悟。”“此但是顿教,亦名为大乘,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并且还深入分析道:“何以顿渐?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2、消极的方面:“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名为相无相?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住者,为

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离色身;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元住为本。善知识,外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是以无相为体。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生念。若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学道者用心,奠不识法意。自错尚可,更劝他人迷。不自见迷,又谤经法。是以立无念为宗,即缘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念从此而生。然此教门立无念为宗,世人离境,不起于念。若无有念,无念亦不立。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离二相诸尘劳,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维摩经》云:外能善分别诸法相,内于第一义而不动”“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顿法者,至佛位地”。

破除执著之法:口念成佛“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当念时有妄,有妄即非真有;念念若行,是名真有。”又说:“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还说:“最上乘是最上行义,不在口诤。”

假文字成佛:“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惠观照,不假文字。”以前禅宗重视研习经典,用以启发信仰

择地成佛:“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恶之人;在家若修,如东方人修善。但愿自家修清净,即是西方。”还说:“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问。”

静坐不思成佛:达摩在少林寺曾面壁默坐达九年之久,(不否定心定,只否认身定,“离相不乱即定”)。惠能说:“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此法门中,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言不动。”还说:“若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又有迷人,空心不思,名之为大,此亦不是。”

修福成佛:惠能则以梁武帝询问达摩祖师是否有功德的传说为例,将修福和修道作了一个明确的区分,他认为二者不可等同。梁武帝自以为一生造寺、布施、供养不已,就满怀信心地想从摩祖那里得到他有功德的赞誉,孰料却遭到了否定回答。这让梁武帝非常恼火,立马将其遣返出境。对此传说中达摩的回答,惠能表示认同,因为“功德在法身,非在于福田。自法性有功德,平直是德。内见佛性,外行恭敬。若轻一切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德。自性虚妄,法身无功德。念念德行,平等直心,德即不轻。常行于敬,自修身是功,自修心是德。功德自心作,福与功德别。武帝不识正理,非祖大师有过。”“外若著相,内心即乱”,“迷人著法相”,“与外著,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能明。”还说:“著镜生灭起”,当然,惠能虽主张内修顿悟,但也并不否定下根智之人可通过借助大觉大悟者指点迷津,以期成佛。惠能说:“不能自悟,须得善知识示道见性;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识自心内善知识。即得解脱。若自心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即有教授,救不可得。”从中可看出,惠能虽不排除假他人之力帮助成佛,但始终抓住“见心见性”不放,意在提醒大家成佛根本在于自己返归自性本心,他人之力只是促使实现这一目标的推动器而已,决不能妄图以此来代替自己对复性的主动参与。否则,将徒劳无功,永远不能解脱。

特点:

1、简便、易行、有效:倡导众生皆具佛性,只要识心见性,即可成佛。它“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心心相印,故无主体之限制,亦无时空之限制,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所以其法甚简,其行甚易,其效甚著,如“志诚闻法,言下便悟,即契本心。”“法达一闻,言下大悟,涕泪悲泣”。

2、圆通无碍。惠能极力破除对种种法相的执著,主张:“道须通流,何以却滞?”“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便一切处,不著一切处。”以及“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于世出世间”。这些均显而易见地展示了佛教的圆通无碍与活泼洒脱。

3、积极有为:始终将成佛之法植根于众生自性本心之中,植于“自”而非“他”,根于“内”而非“外”,是靠内修自悟。

4、重在体悟、践履。顿悟,“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不明觉历范文第5篇

下午走出机场后,前来接机的老同学朱贵拉着他到酒吧里喝了个昏天黑地。直到月上柳梢,两人才回酒店。车在一条林荫小道上停了下来,醉得东倒西歪的陈明被朱贵扶出车,目光却落在了路边的一座电话亭上。那电话亭和一般的不太一样,通体散发神秘的气息。醉意浓浓的陈明正奇怪自己怎会有这种奇怪的感觉,却看到电话亭边立着一块招牌:如果电话亭。

电话亭还有招牌,不愧是大都市!陈明踉踉跄跄地奔进亭内。朱贵跟在后面喊:“想打电话给女朋友呀?你这家伙,出门在外也不忘打电话回去汇报行踪!”陈明刚拿起话筒,听了这话,心中却泛起了阵阵失落,不由得对着话筒嘟囔:“我哪有什么女朋友?唉,如果有一天,我能遇见一位善解人意的女孩,穿着旗袍,有着丁香一般醉人的气质……”说着说着,陈明便觉得一阵阵浓烈的醉意袭来。接下来的事,他完全没印象了。

看来,是朱贵把自己送到了这里。陈明看了看表,现在是凌晨三点。他正想继续睡觉,却听到有人敲门,是很轻很柔的叩击声。打开门,一道人影从门缝里挤了进来。进来的是个年轻女子,面容俏丽,体态婀娜,眉宇间更是透着雅致的气息。难道是酒店的三陪小姐?陈明实在难以相信。

可容不得他多想,女子一进来,就驾轻就熟地脱下旗袍,塞进手提包里,接着又从手提包里抽出了另一件不同颜色的旗袍,挂在衣架上。做完这些事,女子便穿着仅剩的一件肚兜,抱住陈明,将他压倒在床上,然后将被子盖在了两人身上,又关了床头灯。

怎么办?陈明的脑中一番混战。就在这时,又传来了一阵猛烈的踢门声:“妈的,给老子开门!”接着又听到一阵钥匙的碰撞声,门便被打开了,估计是服务员把钥匙给他们了。几个彪形大汉冲了进来,打开房灯。陈明怀中的女子轻轻地惊叫了一声,将头深深地埋进他的臂弯,一头长长的黑发将整个脸都遮住了。几个大汉一进门就大声嚷嚷:“喂,有没有看见一个女的进来?”

陈明又急又怒,却发现胳膊底下有异动,原来是怀中的女子用手悄悄在他胳膊底下划着“太太”两个字。他心领神会,于是怒喝道:“我和我太太早就睡着了,哪有什么女子进来?你们再不走,我可就报警了。”

那些大汉似乎也不想惊动警察,翻找了一阵,见没有其他人,其中一个便指着衣架上的旗袍,对为首的大汉说:“大哥,刚才那娘们穿的不是这款式的旗袍,颜色也不一样,看来不在这间房里。我们赶紧去别间找。”为首的大汉点了点头,一群人又冲了出去。

陈明满腹疑惑。没等他开口,那女子已经钻出了被窝,用比脱衣服还快的速度穿上了衣架上的旗袍,接着朝陈明一笑:“谢谢。能否告诉我你的名字?”

陈明自报姓名,女子接着说:“我叫李樱,后会有期。”说完,她便急匆匆地走了。陈明大半天回不过神来,这演的是哪一出?看那几个大汉的衣着,也不像是现代的流氓。难道是在演电影?他叹了口气,那名自称李樱的女子不正符合自己梦中情人的标准吗?他不禁懊恼刚才没向李樱要电话。

回到床上,陈明在被子下发现了一块手帕,应该是李樱落下的。他顺手把手帕塞在裤兜里。不一会儿,人又睡着了。等陈明被门铃唤醒的时候,已经日上三竿了。打开门,朱贵一阵风似的冲进来:“都什么时候了还睡觉?”

陈明摸摸脑袋,突然觉得不大对劲。呈现在眼前的是一间五星级的酒店客房,一切家具都是现代化的款式。那些红木家具和瓷器呢?陈明说了昨晚的经历,朱贵却笑得直不起腰来:“你的想象力还挺丰富!昨晚你喝醉后,我直接把你送到906房,哪有什么古典风格的客房?而且,那块手帕是我们从电话亭走回酒店的小路上,你跟一个老太婆买的。还是我付的钱,十元。你醉得什么都忘了。”

陈明无语了。难道昨晚只是梦一场?两人走出饭店,想找个地方吃饭。刚走到林荫小道,陈明突然想起了什么:“我记得,昨晚这里还有个‘如果电话亭’。现在怎么什么也没有?”朱贵也觉得奇怪,想了想又说:“现在有很多流动电话亭,跟流动公厕一样,可以到处移动的,说不定有人把电话亭移到外面去了。”

坐在饭馆里,陈明整个人魂不守舍的。昨晚看到李樱时的那种心悸的感觉还记忆犹新,怎么想也不像是梦呀?之后的几天,他一直精神不振,最后便借口家中有事,订好了第二天的返程机票。

当晚,朱贵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两人喝了一些酒,一回房,陈明便倒头大睡。不知过了多久,他被一阵浓烟呛醒。睁眼一看,阵阵浓烟从门缝下涌了进来。打开门,外头火光熊熊,酒店失火了!火势很大,陈明冲不出去。在阵阵浓烟中,他只觉得眼前一黑,接着便不省人事了。

再次醒来的时候,人已经在医院里。一旁的朱贵松了口气:“总算没事了。昨晚半夜,我肚子不舒服,便去外面买药。回来的时候,酒店已经着火了。火势太大,我冲不进去。后来消防员赶到,将你抢救出来。”接着,他扬着手里拿的一本书,又说,“火势被扑灭后,消防员清理现场时,发现你住的房间墙壁里有一个木制的夹层。外面的木层已经被烧坏了,露出了里面放着的一本书。奇怪的是,这本书竟然没有烧坏。我只翻了前面几页,发现是民国时期的书。我自己又没兴趣,消防人员也不懂,而且我知道你对民国史颇有研究,便将这本书要了过来。”

陈明翻了翻,书名是《民国女特工追忆录》。内容是民国一名女特工周旋于沦陷区的日伪政府人员之间,窃取情报。翻到最后一章,有一段话让陈明心里大震。大意是,后来那名女特工身份暴露,被日伪人员跟踪。女特工于是跑进万华公寓,冒险敲开了其中一间房的门,结果遇见了一位男士。由于男士的掩护,女特工顺利脱险。文章的后面,女特工还写道,从那以后,她一直念念不忘那位英俊又颇有风度的男士。他的名字,叫陈明……

陈明愣住了。他赶紧翻到尾页,那边有女特工的真名:李樱!再看看一旁的照片,上面的女子分明是李樱!书中,李樱还提到,那晚脱险后,她便到了陪都重庆。没过几年抗战胜利,回到上海,她便写了追忆录,又将其中一本藏在和陈明相遇的房间的墙壁夹层中,以此来纪念那段美好却又匆忙的邂逅。书的最后,有一位当时的著名作家为这本书的再版所写的后论。其中提到,抗战胜利后没几年,李樱就在一次任务中牺牲了,连尸首都找不到。

出院后,陈明一直郁郁寡欢。他不明白,自己怎么会遇见几十年前的李樱?可是他知道,今生今世,自己再也忘不了这个丁香一般的美丽女子了!

两年后,绿园酒店重新开张。陈明定了906房,以此来缅怀与李樱的邂逅。当晚,睡到半夜,一阵轻轻的叩门声响起。似曾相识的叩门声,让陈明的心不受控制地狂跳起来。打开门,门外站的竟然真是李樱!

陈明欣喜若狂,问她如何回到这里。李樱一脸疑惑地说:“那天,我正在执行一次任务。其间却在路边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亭子,亭子里是一个电话。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拿起了电话,然后想起了那晚和你的相遇。于是,我莫名其妙地说了一句话:如果有一天,我能再次和你相遇,白头偕老,那该有多好!没想到话刚说完,人就突然来到了这里。”

不明觉历范文第6篇

由全球公关和数字营销公司爱德曼发起的“品牌分享(brandshare)”调研往往是数字营销趋势和品牌与消费者互动指数的晴雨表。在《爱德曼2014‘品牌分享’报告》中,我们不能错过这样一组数字:在参与本次调查的12个主要国家中,87%的受访者希望能够与品牌进行有意义的互动,而只有17%的受访者认为品牌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很好。

对于正在经历数字化转型的品牌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在经历了5年的数字营销淘金热之后,品牌正在通过整合和转型,探索更有黏度更有价值的消费者互动模式,完成从数字营销(Digital Marketing)到数字商业(Digital Business)的跨越。在美国,Taco Bell放弃了所有社交媒体,全部押宝手机App, 在中国,GE从第三方手中收回了微博和微信的日常运营,都是数字转型中的勇敢尝试。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品牌煞费苦心打造的“情怀”、“格调”以及满满的“关爱”却捂不热消费者的心呢?

爱德曼“品牌分享”报告显示,绝大多数消费者(70%)相信品牌数字营销的唯一动机是出于以自我为中心、希望通过分享以增加收益的目的。

全球消费者调查机构Trendwatching提供了另一种解答。其最新的《超越人口统计学的消费主义(Post-Demographic Consumerism)》报告中提出了“二次元消费者”这一概念。二次元,是指“二维空间”、“二维世界”,亦即平面,也指ACGN次文化中对动漫、游戏等作品中虚构世界的一种称呼用语,与“三次元”(现实世界)相对。“二次元”被借用来比喻社交媒体时代的消费者:一个耽美“二人娘”的“御宅族”往往是人到中年的日本大叔;一个沉迷于山地速降的网络大神可能是轮椅作伴的白首老翁。

品牌与消费者互动的“失效”,并不是我们不了解消费者,而是消费者往往不按常理出牌。当理智遇上情感,当规律遭遇随机,这是人工智能终究不能超越人类智慧的黑洞,也是大数据、 ACMS(Automated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自动内容管理平台)以及虚拟现实技术无法替代人类创意和真人互动的原因。

二次元营销

超越人口统计学的消费主义根植于社交媒体。Trendwatching的报告认为无论在哪个国家,人们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工具,重新构建自己的二次元虚拟身份,他们已经不能用传统的三元世界属性――包括年龄、收入、家庭和地域的标签――被定义和归类。

成就二次元消费趋势和营销变异的正是数字化技术及其在营销领域的大规模应用。

首先,和互联网长尾效应相对应的是互联网“奥卡姆剃刀”效应。 包括苹果、宜家、可口可乐、宝洁、卡夫、BMW、Nike等在内的全球超级品牌不仅是全球市场的赢家也是全球顶尖数字营销创意的大咖。他们不仅把产品卖到全球各地,同时也在输出价值、定义时尚以及塑造消费的思想。其中,最典型的品牌包括优衣库,不仅提供跨越年龄、种族和地域的“全球化”服装,还通过数字营销和社交互动重塑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和消费体验。

其次,全球的城市化进程和“智慧城市”赋予了人们更多的自由。这种自由不仅局限于虚拟世界,更投射到现实。随之而来的是传统价值观的衰变以及人们价值评判尺度的宽松。

再次,社交媒体和电子商务催生了“快消费”的浪潮以及“品牌即表达”的新消费主义。消费者借助品牌可以尝试更多的“身份”,扮演不同的“自我”。

最后,消费习惯与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原本牢固的关系逐渐松动。其中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上海的打工妹和好莱坞的劳伦斯都可以拥有同一款苹果手机,也可以享受智能手机带来的自拍并承受一样的泄露风险。

在二次元世界,消费者在现实世界的“身份”会逐渐模糊,不同年龄、国籍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会可能属于二次元的“同一类人”。

二次元营销不仅需要品牌要拥抱二次元世界,而且要有“自残”的精神。可口可乐2014年“超级碗”融入多民族和语言的广告、Facebook在阿根廷放宽用户性别选择的尝试以及Honey Maid对同性婚姻和离异生活的另类诠释都是品牌拥抱二次元世界的好案例。

相比开放的心态,“自残”需要更多的勇气。品牌需要改变甚至颠覆“原来的自我”以实现对二次元世界的“降维攻击”。这样的例子既包括神秘冷傲的劳斯莱斯与微软Xbox合作新车,也包括高贵奢华的苏富比拍卖行委身eBay开始网络拍卖。

三元法则

二次元营销更需要淘汰传统的营销思维。对于二次元营销来说,“小众”营销比“大众”营销或者“分众”营销更有效率。而构筑二次元营销新思维的是三元法则:People(人), Purpose(目的) 以及Participation(参与)。

只有当你把营销的对象看成“人”而不是“消费者”,才能接近数字营销的本质。人口统计数据、消费历史数据、行为分析数据、地理位置数据、消费者社交和行为图谱、可预测行为分析以及我们常常用到的消费者决策流程(Consumer Decision Journey, CDJ),这些数据都会帮助我们把消费者从群体概念逐渐微观到个体概念。这是正在进行中的数字化转型。自动化内容(Automated Content), 内容管理系统(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CMS)以及源自设计思维的各种工具正在全球的营销系统中普及。

如果说OTC(Online TV Commercial), 社交媒体广告和各类创意互动成就了“数字营销1.0”时代的可口可乐和宝洁等营销巨头,那么以实时互动和基于数据挖掘的内容定制为代表的“数字营销2.0”是那些有着互联网基因公司的长项。亚马逊、谷歌、Netflix、Pandora以及Airbnb正在用这种方式颠覆我们对新媒体营销的认知:相比业绩,他们更关注成长;相比结果,他们更关注体验;相比价值输出,他们更关注价值交换。

《品牌,就是戒不掉!》的作者马汀・林斯特姆(Martin Lindstrom)说:“在80年代,营销就是找到产品的独特卖点(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USP),在90年代则是情感卖点(Emotional Selling Proposition,ESP)。现在,我们找到每一个消费者的需求痛点。”

这只是开始。已经到来的云计算以及即将到来的物联网正在又一次重新“发现”消费者。这不仅让品牌获取更多更准确的数据,也会催生品牌与消费者的新型关系:社交媒体时代,信息和关系是社交货币(Social Currency);在物联网时代,隐私就是社交货币。不明觉厉。

消费者的“目的”是购买和消费。但当我们把“消费者”这层标签撕去,那么“人们”的互动目的是什么?

爱德曼的调查发现社会性需求研究中所发现的一个全新的消费者需求,其定义已超越了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传统定义。品牌必须分享他们的信念,以确保消费者能够了解品牌的明确目标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愿景,同时也要让消费者感受到品牌正在利用自身的资源来推动世界的改变。社会性需求对促进分享行为至关重要,这也增加了消费者分享个人信息和品牌内容的可能性。

当社会性需求和感性以及理性需求同时被满足时,对消费者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便平均提升了11%。其中,消费者购买行为提高至16%,品牌维护提升至20%,品牌推荐增长至20%,个人信息分享增加至20%%,品牌内容分享提升至21%。

而现实情况是,三分之二(66%)的受访者认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绝大多数消费者(70%)相信品牌分享的唯一动机是出于以自我为中心、希望通过分享以增加收益的目的。在中国,近一半(42%)的消费者认为他们和品牌间的关系是单向的。

这是因为在满足消费者的社会性需求方面,大多数的公司都是把线下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招办到线上。而这既不能持久更不经济。

那么这一原则到底是在讲什么?举一个例子。眼镜电商品牌Warby Parker每卖出一副眼镜就会免费捐赠一副眼镜,这不是营销噱头,而是这家创业公司的商业模式。

“参与”是三元法则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在中国,84%的受访者希望与品牌有更加深入的联系,而只有24%的消费者认为品牌已经做到这一点。如果你了解“放飞机”、“人工加粉”、以及“引流党”这些名词,那么你甚至觉得24%的“点赞”实在有点太高了。

自从原太阳微系统CEO John Schwartz在2005年提出了“参与时代(Participation Age)”这一概念,“参与”这一原则就成为了数字营销的基石。INTERBRAND纽约策略总监DOMINIK PRINZ认为消费者是社交媒体内容的“经纪人”,他们不仅需要好的产品,更需要好的体验。而体验只有在参与过程中才能获得。

不明觉历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流行文化;大学生;影响

一、高校流行文化概念的厘定

在把握高校流行文化的概念之前,首先要理清流行、文化以及流行文化的含义。“流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广泛传布,盛行”。“文化”一词概念较宽泛,通常理解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于什么是流行文化,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从本质上说,流行文化是一种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定生活方式。它是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大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这个总概念所表示的是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在不同层次、阶层的人群中广泛传播,并在有限周期内起落的文化。

高校是文化传承和革新的重要阵地,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勇于创新,伴随着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高校流行文化应运而生。一方面,高校流行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流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高校流行文化因其群体的特殊性,又有别于流行文化,与大学文化密切相关。笔者在此给高校流行文化定义为:是一定时期内,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传播和普遍盛行的文化,它是大学文化对社会文化进行过滤、与其碰撞和融合的产物,既体现在物质生活方面又体现在精神生活方面。

二、高校流行文化的主要内容

出生和成长于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90后大学生,紧跟时代步伐,他们既是流行文化的传播者和消费者,又是流行文化的创造者,高校也逐渐成为流行文化聚集和产生的新高地。高校流行文化涵盖的内容很广,表现在大学生的语言、服饰、学习、生活、娱乐、消费等方方面面。这里,笔者选取几种较有代表性的进行阐述。

(一)高校流行语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物质丰富、文化多元、思想开放、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中,他们崇尚个性,不拘泥于陈规,语言上也追求新意,喜欢用各种形式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高校流行语就是在某一时期内,在大学生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和文字。这些流行语既有从社会中、网络中吸收过来的,如“美女帅哥”、“男神女神”、“屌丝”、“傻B”、“淡定”、“给力”、“hold住”、“逆天”、“雷”、“囧”、“槑”、“out”、“不明觉历”、“羡慕嫉妒恨”,以及“元芳体”、“火星文”等。也有展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高校特有的流行词语,如“挂科”、“过级”、“翘课”、“补修”、“考研”、“考证”、“刷夜”、“刷分”、“学霸”、“学渣”等。

(二)高校学习文化

近年来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的压力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迫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尽可能地充实自己,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其中,以“考级热”、“考证热”、“考研热”最具代表性,成为目前大学校园里的一道盛景: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二、三级证书已成为大学生的普遍需求;教师资格证、秘书资格证、心理咨询师、物流管理证书、会计资格证书,甚至连驾照都受到大学生热捧;“考研”持续升温,在每年浩浩荡荡的考研大军中,应届毕业生无疑是主力。自修室、图书馆,可以看到许多学生为着自己的目标埋头苦读。

(三)高校休闲文化

与中小学排满的课程相比,大学生的自由时间相对较多,各种休闲娱乐活动在高校兴起和流行。尤其是网络的普及和发展,更加丰富了当代大学生的休闲生活,他们已习惯在网上交友聊天、收发邮件、读电子书、写日志、刷微博、听音乐、玩游戏、看电影和连续剧。无论是高票房的电影,还是热播的连续剧,无论是国内热衷的综艺节目,还是流行的网络游戏,从“港台风”到“欧美风”,到“日韩流”,都能成为大学生一时间追捧的娱乐休闲方式。

(四)高校消费文化

喜欢求新的大学生们正在成为流行时尚的弄潮儿,凡是涉及“流行”、“时尚”字眼的东西似乎都能在大学校园里找到:烫发、染发、穿个性衣服、换新款手机、健身、美甲等。在用的方面,手机、电脑、MP3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备品,iphone、ipad、相机等逐渐成为大学生走在流行前沿的“标志”之一;在穿的方面,有的是日韩风格,有的是欧美风格,越来越注重品牌和款式,不少高端消费品也进入了大学生的消费图谱;在吃的方面,开始注重味道和档次,生日、朋友拜访、评了奖学金等都可以成为聚餐的借口。除了基本的生活、学习消费外,用于服饰、交际、旅游、通讯等方面的消费也越来越多,且适应和喜欢上了网购,淘宝、京东、当当、卓越网已是他们经常光顾的网页。

(五)高校社团文化

社团文化则是高校流行文化的独特表现。社团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发成立和参与的“自组织”形式,它如雨后春笋般在高校蓬勃发展,其大体上可以分为政治理论、学术研究、实践创业、国际交流、志愿公益、文化体育等类别,社团活动已经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每年新生开学不久,就可以看到校园里各类社团开始招募新会员,成为高校一道独特的风景。在这里,不少大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社团,融入到一个个小集体,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校友,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增强人际交流的能力,展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以此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

三、高校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高校流行文化内容良莠不齐,具有非理性、时尚性和娱乐性等显著特征,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双重的。

(一)积极影响

1. 高校流行文化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流行文化所包含的新思想、新技术,彰显的时尚观念和时代气息,展现的青年人的朝气和活力,改变了过去单一、单调的文化生活状态,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面对学习、就业、恋爱、人际关系等诸多问题所产生的各种心理压力,流行文化可以让大学生在精神世界里得到某种替代性的满足,在轻松、自由、新潮的休闲方式中排解心中的压抑,宣泄痛苦的情绪,缓解身心压力。

2. 高校流行文化加快了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高校流行文化在扩大校园文化的内容和范围的同时,也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使大学生更早地感知社会、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去接触社会、体验社会,甚至参与社会生活。

3. 高校流行文化激发了大学生的创造性。流行文化时尚、新潮、娱乐性,满足了90后大学生求新、求异的猎奇心理。具有创新思维及很强实践能力的大学生们在追逐流行元素的同时,会有意无意地将其与校园文化、校园生活相融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因此,高校流行文化的创造性、潮流性,有利于激发大学生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消极影响

1. 容易影响大学生的学业和健康成长。高校流行文化的感性化、娱乐化、新颖等特征极易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与喜爱。对于一些自制力较弱的大学生来说,一旦对某种流行文化产生兴趣,常常会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如部分学生痴迷于网络游戏,为玩游戏不仅逃课,而且熬夜奋战,荒废宝贵时间不说,身体也越来越糟。此外,网络中的黄色网站、不健康信息等也对大学生带来许多不良影响。

2. 容易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混乱。由于高校流行文化的现代性更浓,其张扬的现代生活方式,容易让人忽略一些传统的东西,当代大学生对流行元素的关注似乎开始超过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当前一些西方文化价值观、时尚观念也在流行文化中体现出来,如大学生中流行过“洋节”现象。这不仅容易混淆社会主流价值标准,而且容易导致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价值认同危机。

3. 容易导致大学生消费观念错位。流行文化提供给许多大学生千人一面的成功者形象,均是穿着名牌服装、开着豪华轿车、住高档别墅等等,这些信息的反复强化和渲染,容易使大学生错误地把世俗观念当作了人生价值的真谛,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态度。部分大学生物质生活上相互攀比,玩新潮电子产品,买名牌服装、高档化妆品等,逐渐发展成超前消费、非理性消费的观念,与中国传统的节约美德相背离,也给不少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在流行时尚盛行的今天,大学生对流行的追崇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高校流行文化不但会继续存在,而且也会随时代的步伐、流行的脚步不断变化。面对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双重影响,如何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是值得广大教育者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 顾洪英.流行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社会科学家,2008,11.

不明觉历范文第8篇

阳明学上承孟子心性之学,一改宋明以来程朱理学向外驰求的风气。近读阳明先生《传习录》,其中四句教是阳明一生学问的精义。这四句是“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的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以下略为阐述,与各位探讨。

首句“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指心的本体,也是真心,也是性,也是天。发之于外,成万事万物、显喜怒哀乐;证之于内,自然了知它原本如如不动,不生亦不灭,不来亦不去,无善亦无恶。

阳明先生曰:"道无方体,不可执着。却拘滞于文义上求道,远矣。如今人只说天,其实何尝见天?谓日月风雷即天,不可;谓人物草木不是天,亦不可。道即是天,若识得时,何莫而非道?人但各以其一隅之见认定,以为道止如此,所以不同。若解向里寻求,见得自己心体,即无时无处不是此道。亘古亘今,无终无始,更有甚同异?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这一段话,如果仅仅从文字上见,与先儒说相近。《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朱子注: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不过曰‘诚’而已。不二,所以诚也。诚故不息,而生物之多,有莫知其所以然者。朱子的注解,代表了宋学的观点。广征博引,洋洋大观,却完全和自己没有关联。因此,阳明认为理学的方法是差之毫厘而谬之千里,甚至是将学人导向不仁不义,不可不辨。

阳明针锋相对地指出:见得自己心体,就无时无处不见此天此道。"诸君要实见此道,须从自己心上体认,不假外求始得。"什麽是“实见”?不是从眼耳鼻舌身感知,而是由心灵智慧开启,无所不见而又实无所见。什麽是“不假外求”?不假文辞,也不由口说,而是以禅宗的方法向心内寻求悟入,一朝打破桶底,才得真解。如《传习录》记载,汝中一日“忽见满街都是圣人”,还只是个初见自心的消息。

既然是自心体认,也就没有地方可以攀缘借力,不能拿前人话头取巧。这是与传统上儒家学子 “做学问”不同处。所以这第一句最难,又是后三句的基础。世人对这一点不能透过,在后面的三句上难免支离空泛。可知那些妄论“虚无”的后儒何曾真识得“无”来?“人只说天,其实何尝见天?” “知心则知道知天。"就是针对宋学的向外驰求而作出的批评。

次句“有善有恶是意之动”。这里有两重意思,需要辨明。意的第一重含义,是真心的显现妙用,所谓感而遂通。《中庸》讲天下至诚,《大学》讲诚意。意的第二重含义,是私心妄念。在佛教,则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对圣人而言,这个意在本体上是无善无恶的,在起用上是有善有恶的。虽有随境起用,而其真心实未有动;虽随顺世间一切喜怒哀乐,但不以私心而生爱恨分别。对俗人而言,因私欲遮蔽真心而起执著分别,随着现象世界颠倒追逐。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名言:“不是风动,不是铃动,是仁者心动。”一个“动"字,点破凡圣的境界差别。所以善恶不能只从表面上去看。“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楞岩经》)

阳明为说明“心之发动处谓之意”,举“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无物不照,所以善来则照善,恶来则照恶,也就是有善有恶。

《传习录》中记载了一段两个弟子的辩论。汝中曰:"此恐未是究竟话头。若说心体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的意,知亦是无善无恶的知,物是无善无恶的物矣。若说意有善恶,毕竟心体还有善恶在。"德洪曰:"心体是天命之性,原是无善无恶的。但人有习心,意念上见有善恶在。格致诚正修,此正是复那性体功夫。若原无善恶,功夫亦不消说矣。"

阳明先生对此的解说是:"二君之见,正好相资为用,不可各执一边。我这里接人原有此二种:利根之人直从本源上悟入,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人己内外一齐俱透了。其次不免有习心在,本体受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功夫熟后,渣滓去得尽时,本体亦明尽了。汝中之见,是我这里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见,是我这里为其次立法的。”

从以上的辩论中可以看出,阳明先生和弟子们的境界不同,实际上是各说各话。阳明是分说两层境界,而弟子是各执一境。两位弟子缺少实修功夫,因此所论多落在文字禅上。汝中初悟,只在“见桃花不是桃花”的境中打转,还不知心之妙用。德洪则尚未悟入,把天人打作两节。后人跟着两弟子争论不休,都是不识自心的缘故。

第三句“知善知恶的是良知”,是指心体的作用。阳明先生以“致良知”立论,曰:"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

这是直接孟子所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其亲者; 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这里讲良知知善知恶,是从心体的起用上说;阳明又有“性无不善,知无不良”,则是从本体上说。

阳明又对孟子的原意进一步的扩充。"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但人不知存,则有时而或放耳。虽昏塞之极,而良知未尝不明,但人不知察,则有时而或蔽耳。虽有时而或放,其体实未尝不在也,存之而已耳。虽有时而或蔽,其体实未尝不明也,察之而已耳。若谓良知亦有起处,则是有时而不在也,非其本体之谓矣。"

这就进一步指出,仁义礼智在我心中,就是因为良知的作用。在孟子那里,良知本来不具有抽象的意义。阳明把它提高到与真心、天理异名同体的高度,直指良知就是心的本体,也就是性、也就是天。真心不来不去,所以良知(真心)也本无来去,无起无不起;虽然有时被私欲掩蔽,但仍然存在于人的本体上。一旦能克服私欲,良知就可以恢复它的光明,而同于圣人。

佛说一切众生本来具有妙明真心,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阳明前无古人的创见,就是在顿悟中吸收了佛法的精义,把它圆融地转换成儒家的良知观念。这个转换看似简单,其实极难。阳明先生是大儒,在禅意和儒家经典之间腾挪自如,提得起、放得下,举重若轻。‘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此佛氏为未识本来面目者设此方便。‘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今既认得良知明白,即已不消如此说矣。” 在这个极其复杂的心灵体验的过程中,返照明心是见体处,分别心意是起用处,而良知即体即用,是从禅到儒的转换处。

心体即天即道,良知是心体,因此良知即天即道。经由这个转换,本来微妙难知的心体现在具有了一个儒家传统的形式,而阳明心学也顺利地从禅的意境回到了先儒关于心性和天理的传统思维上来。由此跳过浩如烟海的儒家文献义理而直接上承先儒的本旨,完成了对理学道问学方式的批判。此论以禅机阐发儒道的本原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指明即使是常人也可以通过格致而明圣人之理、行圣人之事(仁义礼智)。

接下来是顺理成章的。“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致良知是

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至此,阳明所悟的大道可以一言而喻,就是致良知的简易广大。其简易处(针对理学而言),只需认得良知即是心即是天理,在日用中入手克服私欲即是道;至其广大处,可以直通圣境。

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是说接下来做功夫,也就是“致良知”的方法途径。因为人的良知恒在,所以要为善去恶,去私存公,来恢复良知的觉悟。

宋代朱子理学成为主流。朱子主张穷致物理,所以阳明先生早年也曾经和许多儒生一样,对着院里的竹子拼命用功,甚至累出病来。龙场悟道以后,才发现原来格物致知应该在身心上用功。“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如意用于事亲,即事亲为一物;意用于治民,即治民为一物。”"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因此阳明所说的格物,与朱子不同,不再局限于有形的物体,而是对意识行为(心体起用)的发端处搜污剔垢、去私存公。

阳明学在做功夫方面,最是被理学家诟病。弟子萧惠问: "己私难克,奈何?"先生曰:"将汝己私来,替汝克。"这是用禅宗达摩祖师故事,直指人心。又论为学工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廊清。" 这与参禅观照的区别在哪里?历来人们争论,也是因为同样的疑惑。

阳明针对这些提示:“知得致知,便已知得格物。若是未知格物,则是致知工夫亦未尝知也。”把静坐一概当成禅修,是不懂阳明前面的三句教、不懂由悟心到良知的转换。静坐和常惺惺是为了悟见良知这个心的本体,直承先圣本意,功夫(为善去恶)才有了落实处。能见这个道理,也就不会变成禅。反之,非禅即理。

今举一例。一友举"佛家以手指显出,问曰:'众曾见否?'众曰:'见之。'复以手指入袖,问曰:'众还见否?'众曰:'不见。'佛说还未见性。此义未明。"这是《楞岩经》里释迦牟尼佛七处征心以说明空性的著名经典。弟子问的是佛义,而阳明先生答道:"手指有见有不见,而之见性常在。人之心神只在有睹有闻上驰骛,不在不睹不闻上着实用功。盖不睹不闻是良知本体,戒慎恐惧是致良知的工夫。学者时时刻刻常睹其所不睹,常闻其所不闻,工夫方有个实落处。久久成熟后,则不须著力,不待防检,而真性自不息矣,岂以在外者之闻见为累哉!" 到这里说的明明都是儒家心法。

阳明的“格物致知”是对儒家修身的方法论的一大贡献。上溯到孔子,有“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孟子有四端心性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阳明则是在如何“求其放心”的方法上,借助了静坐、“常惺惺”等禅宗的修持手段,使先圣原本运行于心而不现形于外的修身过程得以揭示出来。我们因此明了,阳明格物致知的内涵纯是儒道,而禅的意(语)境蜕化为致良知的方法和形式。

(一)现代学者多指阳明先生是唯心主义。因为他说过“知行合一”、“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实不晓得这个“知”,是良知、觉知,而不是我们今天说的知识二字;这个“心”也不是我们今天说的唯物或唯心的那个心。

“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楞岩经》)站在阳明的角度看,这个真心,原是自在的天;这个天,也就是自在的真心。一而二,二而一,本无分别。这个真心又有别名,叫做良知。真心不灭,良知也不灭。它起用时既是物又是心,寂寂时不是物也不是心;所以与西方哲学的唯物唯心概念都没有交涉。此中意味,悟者自能分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阳明认为,圣人因为把握良知,所以凡事就抓住了头脑;并不是说事无巨细都要懂得。良知应感而动,表现在人的思想行为上,就是诚意。“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中庸》)心中无私,做事自然能持正见,用人自然能用贤人。所以技术上的细节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都知道。这是和朱子的穷致物理的主张对着说,与我们今天说的认识论不相干。

(二)阳明学是儒还是禅。 我体会,阳明先生的学问核心是从禅的真实体悟而转换为儒家传统的简易广大。从阳明四句教的一、二两句,可知非对禅的意境有深切领悟而不能道。而阳明在应对时随手拈来,毫不费力,也说明他本人对禅的领悟并不是仅仅停留在文字上。

以下是一个例子。弟子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阳明先生答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先生又曰:"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阳明先生的简易广大能够“静亦定动亦定”,透过日用伦常来推究真理,绝不是枯坐禅定,而是禅宗本色。

如果我们追根寻源,阳明先生在龙场所悟出的,到底是禅还是儒?如果是禅,则可以推断他是经历了类似禅宗的顿悟,而又转化为儒家传统的简易广大;如果是儒,则可以断定他先前已经对禅理有透彻地体悟。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对禅理的深切悟解都是阳明达到“致良知”的前提和必经之途。

今天的社会发展,使我们能够回过头来历史地看待儒佛之争。人类的智慧就如《中庸》中说,及其知之,一也。在儒和佛的最高境界,实在是殊途同归、异旨同趣。到了宋明时代,禅宗已经把外来的佛法融入到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儒和禅为什麽不能相互为用呢?阳明心学就是这样的儒和禅的共同结晶,是运用禅理开发儒家大道的创造典范。有意思的是,阳明悟道之初,人多指他是禅;当他的儒家地位被承认,又拼命说他所悟道不是禅。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实质其实一样:执著儒家的名相;徒知皮毛的文字禅。

(三)阳明心学与禅的境界分野。然而阳明以“致良知”立论以后,便斩断了与禅的渊源。阳明先生的悟道是在一个极其特殊的条件与环境下的产物,顿悟禅机而出之以儒道伦理,从而有了一种儒家道统的限制,在历史的条件下,必须要与佛教划清界限才能立足。例如前面所引,“若解向里寻求,见得自己心体,即无时无处不是此道。亘古亘今,无终无始,更有甚同异?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分明已经要说到无色无相的“性空”的境界,却只能打住。

又说:“‘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此佛氏为未识本来面目者设此方便。

‘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今既认得良知明白,即已不消如此说矣。”经过这一番金蝉脱壳以后,禅对于阳明学来说只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不过是外表看着像而已,骨子里头已经似是而非。

与此相应,阳明学的教法着重在简易广大。阳明主张:“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阳明先生自己是彻悟在先,在事境上用功就举重若轻。而传到弟子时教从格物致知上入手,少了明心见性,因此将心和意不免打成两节。比如后人喜谈“感而遂通”,不认得真心随境起用,就是“感而遂通”。而定慧等学,未有明心见性,何来“静亦定,动亦定”?我们看到,诸弟子中没有人达到阳明的境界,导致了阳明心学终究流于空泛支离。其后绪不是走向文字禅、口头禅,就是又回到理学(实学)的老路,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