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韩愈马说

韩愈马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韩愈马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韩愈马说范文第1篇

说乃古代议论说明类文章的总称,这种文体一般用以说明事物或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但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以期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它与“论”无多大差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例如《师说》、《爱莲说》、《六国论》、《过秦论》等。

创作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来源:文章屋网 )

韩愈马说范文第2篇

关键词:韩愈;人才观;嫉贤妒能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131-03

韩愈(768~824)字退之,号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朝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韩愈41岁时在河南洛阳担任真博士一职。43岁曾在河南担任河南令。还撰有《河南府同官记》。)安史之乱以后,唐朝藩镇割据、朋党相争、宦官专权,唐朝由兴盛逐步衰落。韩愈希望唐朝复兴,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得人”。韩愈的愿望是“乐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韩愈经历曲折的求学之路和坎坷的仕途,使他同情人才。他的《马说》阐明了对人才埋没的痛惜。韩愈的人才观系统而深刻,在他的散文、史论、赠序、杂说等文章中论及人才,反复用“马”和“伯乐”这两种意象的喻义是人才和赏识提拔人才的人。韩愈的人才观,是从当时压抑人才的严酷现实中产生的,是“不平则鸣”。本文首先论述韩愈的人才观。主要从识别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提拔人才四个方面阐述。然后探讨韩愈的人才观对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人才培养与使用的借鉴意义。

一、如何识别人才

人才要精通经书。“士不通经,果不足用。”韩愈在《潮州请置乡校牒》中写道:“赵德秀才,沈雅专静,颇通经,有文章,能知先王之道。”韩愈在《荐樊宗师状》中说:“勤于艺学,多所通解,议论平正有经据,谨洁和敏,持身甚若,遇物仁恕,有材有识。”

人才应有“道义”。道义的含义是道德和正义。韩愈在《争臣论》中写道:“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岂使自有余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纵观韩愈的散文和诗,韩愈忧国忧民,他鄙视那些逍遥自在的隐士。虽然他要离开阳山时,对宦海生活的烦恼,曾产生归隐思想。但是,他在《争臣论》主张:忧虑时势不安定,人民得不到治理,自己掌握了道义,不敢只是修养个人的品德,而一定要为天下人民谋利,哪能贪图自己逍遥自在呢?

人才要勇敢。韩愈自己智勇双全。他曾经在平定淮西的战役表现出过人胆识,而且只凭口才,突破王廷凑包围,解救了一个城市。苏轼评价他“勇夺三军之帅”。他在《答吕山人书》中提到“恐不复振起,务欲进足下趋死不顾利害去就之人于朝,以争救之耳”。韩愈在《进学解》中提出:“名一艺者无不庸。”还有,他在《送高闲上人序》中说:“尧舜禹汤治天下,养叔治射,庖丁治牛,师旷治音声,扁鹊治病,僚之于丸,秋之于奕,伯伦之于酒,乐之终身不言,奚暇外慕?”韩愈将才艺与治国之术相并列,可见“艺”在韩愈心中的地位。

二、如何培育人才

既然是人才,就应该有特殊的待遇。不幸的是,千里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由于总是不能吃饱,所以力气不足,无法表现出才能。“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还有《杂说一》:“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龙需要云,才能腾云驾雾。韩愈以龙比喻圣君,以云比喻贤臣。其中“龙嘘气成云”,说明贤臣与圣君互相依附的关系。人才需要有利的条件才能施展才华。人与人的区别取决于机遇。还有,他在《感二鸟赋(并序)》中感叹生不逢时的人,即使有很多美德,也不会被容纳。

三、如何使用人才

真用。官员要有职、有权。韩愈在《蓝田县丞厅壁记》中刻画了一位有职无权,形同虚设的县丞。崔斯立县丞本是一位有才有抱负的官员。由于直言进谏,被贬为丞县。刚上任,他叹息说:“官无大小,只怕自己的能力不能称职。”后来他在工作中,只能签名,只是一个摆设。在无所作为的现实面前,他又感慨地说:“丞啊,丞啊,我没有对不起丞,丞却对不起我!”

严用。韩愈认为,担任职位就应该有所作为。“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还有“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活用。区别对待、灵活对待。韩愈在《原毁》里提倡“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韩愈在《驽骥赠欧阳詹》写道:“驽骀诚龌龊,市者何其稠?力小若易制,价微良易酬。”韩愈用“驽骀”比如庸才、奴才。人们为什么喜欢奴才?因为奴才容易驾驭,而且成本低。对于一般的人才,韩愈主张“校短量长,惟器是适”。根据人才的特长,任用他的长处。他在《进学解》中用木材做屋梁,木匠根据木材的长短和材质,量材使用。阐明人尽其才。提拔人才,公正贤明;选用人才,态度公正。灵巧的人和质朴的人都得引进,衡量各人长处,按照他们的才能品格分配适当的职务。反对优劣颠倒,是非不分。韩愈对现实中小人得势,才子失意,感到痛惜。他在《驽骥赠欧阳詹》写道:“人皆劣骐骥,共以驽骀优。喟余独兴叹,才命不同谋。寄诗同心子,为我商声讴。”“君看广厦中,岂有树庭萱?”韩愈认为栋梁之才,必将有用于社会。

四、提拔人才

苦心发掘人才。韩愈三次落选吏部考试,上书宰相,以求推荐,在《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中他反问宰相:“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握发,亦宜引而进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现在您虽然不能像周公那样吐哺握发,也应该积极推举他们,考查表现而后决定去留,不应该冷漠对待、无所反应。)他在《进学解》中说:“爬罗剔抉,刮垢磨光。”他在《马说》中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常人不擅相马,故不能满足千里马施展才华的种种条件,无法保证其发挥才能。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这是暗指人才被不识货的领导埋没。事实上,由于缺少识才之人,社会上很多人才被埋没。韩愈主张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推荐选拔各种人才。“可举而举焉,不必让其自举也;在下者,也要可进而进焉,不必廉于自进也。”反对不公正地选拔人才。唐代对于君主或自己长辈的名字、谥号等不能直接说出来,遇到非说不可的时候,可以用别的字代替,或将原字缺笔处理,这叫避讳。李贺父亲的名字叫晋肃,“晋肃”两字与“进士”相犯(声母相同),所以,李贺要避父亲的讳,不能参加进士考试。此事对李贺打击很大。韩愈写了《违辩》,反问:“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韩愈辛辣地反驳了避讳的荒谬。最终,李贺还是没有通过审核,没能取得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软弱的李贺,忧郁过度,年仅27岁就染病而死。韩愈对此感到非常惋惜。韩愈在《上考功崔虞部门》提到考试不公正,一些应试者凭着文辞华丽被选中,而且还得到升迁。自己没有拜谒权贵,没有考中。他质疑当时的考试选取制度。还有,韩愈提倡公正平等地选拔人才,体现了他博爱、平等的人道主义观。他在《原人》中写:“是故圣人一视同仁,笃近而举远。”韩愈谈道:“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韩愈憎恨嫉贤妒能的小人。他在《利剑》中写到:“我心如冰剑如雪,不能刺谗夫,使我心腐剑锋折。”韩愈希望社会形成推荐人才的良好风气,“蔽能者诛荐受”。他希望压制排挤人才的人应该得到惩罚,推荐人才的人应该受到嘉奖。韩愈既是千里马,也是伯乐。韩愈推荐人才,用人不避亲,用人不避仇。韩愈是英雄爱英雄的模范。韩愈推荐的人才出身大部分是下层,有的甚至是“操耒铝而耕于野”的贫寒之士。例如孟郊、李贺都出身贫寒。贾岛,家境贫寒没有生计,出家为僧。然而贾岛爱好诗歌,受韩愈器重。孟郊、李贺等,都是生活极度贫困的人。韩愈推荐过张籍。其他如《荐樊宗师》里的樊宗师,《荐士》诗里的孟郊等等,韩愈都不是着眼于他们的家世和本人的地位高低,而是看重他们的“有德、有才、有艺、有文”。平庸的领导用人唯亲或用人唯媚,优秀的领导用人唯才唯德。以上是对韩愈人才观的总结。

韩愈的人才观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先进性。当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是因为韩愈受孔孟之道影响深远。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提到“君子不器”,意思是有文化的人不应该做具体的事情,而应从事脑力劳动。韩愈在《圬者王承福传》提到“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可见韩愈对体力劳动有偏见。事实上,体力劳动者也是人才,不应该视其“贱”。现实中,正如韩愈所说的“人情忌殊异,世路多权诈”,嫉贤妒能是人性之一。自古以来,不怕英雄爱英雄,只怕英雄恨英雄。现实中一些贤者郁郁不得志,因为妒贤嫉能是人性之一。《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对才能与智谋高于自己的诸葛亮,发出感叹“既生瑜,何生亮?”嫉贤妒能是人的本性,但是人性也有光明的一面,就是“英雄惜英雄”。随着社会进步,我国十的人才强国战略提出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和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的政策。我们可以借鉴韩愈的人才观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使各尽其才,人人尽展其才。“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民主质量,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

参考文献:

[1]张中诚.韩昌黎全集[M].上海:中华书局,1936.

[2]卞孝萱,张清华.韩愈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金川.韩愈人才观初探[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2.

[4]林鸿荣.韩愈“人才观”之我见.韩愈研究论文集[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

韩愈马说范文第3篇

2、茅于轼:都说千里马需要伯乐,那么谁又来发现伯乐呢?是不是还需要伯乐的伯乐这样下去就没边了说明了监管的困境。

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作者:韩愈 出处:马说

4、这个世界不缺少千里马,少的只是伯乐而已。

5、女人常有,喜欢的却不常有,这根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多相似了。

6、古人相马不相皮,瘦吗虽瘦骨法奇;世无伯乐良可嗤,千金市马惟市肥。

韩愈马说范文第4篇

一、辩明词性

如果词性不明,便难以理解它的意义和作用。如“其”,通常情况下作代词,代替上文中已经出现的人、物或事。如:见其发矢十中八九(欧阳修《卖油翁》),是人称代词,代“卖油翁”;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是指示代词,意思是“其中的”;其真无马邪(韩愈《马说》),则是助词,意思是“大概”,表示推测语气;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也是助词,表示期望,用来加强语气。

二、确定成分

即掌握每个虚词在句中所起的语法作用,看它在句子中做什么成分,以便确定如何翻译。如“之”作助词时,处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周敦颐《爱莲说》)中的“之”就是这种用法;而在“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中,则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

三、掌握规律

如“也”表示语气,主要用在句末,也用于句中。用在句末多表示判断、解释和说明,用在句中则一般表示语气的舒缓或停顿。又如“以”,什么时候作连词,什么时候作介词,也是有规律的:以+动词,“以”是连词,在“以光先帝遗德”(诸葛亮《出师表》)中的“以”就是连词;以+名词/代词,“以”是介词,在“策之不以其道”(韩愈《马说》)中,就是介词,意思是“按照”。

四、语境推断

结合上下文语境,判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的意义与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结合运用文义理解和句法分析两种方法。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则”是连词还是副词?从分析语法入手,可知后文“国恒亡”是假设的结果,那么“则”就是一个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相当于“如果”。

五、熟悉典型实例

把典型实例,作为对照比较的参照物,推论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如:已知“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中,“以”处在后一分句句首,是表目的的连词,意思是“用来”,可推知“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处同上)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这些句中的“以”也是表目的的连词。

六、注意特殊现象

文言文中虚词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这里略讲两种:

1.兼词。兼词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不同的词类。这类词要掌握两个:一是“诸”,二是“焉”。

先介绍“诸”。它是代词“之”和介词的“于”的兼词,兼有“之于”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之”可代人、事、物和处所,“于”介绍出与动词有关的对象、处所等。如“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诸”相当于“之于”,“之”是代词,代“土石”,“于”是介词,介出处所“渤海之尾”。这句话意思是: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和隐土的北面。

再说一下“焉”。它是介词“于”和代词“之”或“此”的兼词。如“复到舅家问焉”(王安石《伤仲永》),“焉”相当于“于之”,“于”表示问的对象,“之”代“仲永的情况”。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又到了舅舅家,问到仲永的情况。

2.虚词连用。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有时两个虚词连用,有时是三个虚词连用。如“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司马迁《陈涉世家》),“籍”、“第”、“令”是三个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连用,都是“即使”的意思。

七、关注古今变化

大致有四种情况:①少数沿用下来。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中的“然后”,今仍作“然后”,意思没有变化。②古义完全消失。如作发语词的“夫”、“盖”,起停顿作用的“者”,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的“之”,等等。③用法发生了变化。如“所以”,在古文里表示原因或凭借,现在则表示结果。又如“也”,在古文里作助词用,表示陈述、判断、停顿等语气,在白话文里则作副词用,表示同样、并行等意义。④改用别的词。如“于”字,在古文里能起多种介绍作用,现在则分别用“在”、“向”、“到”、“对”、“从”、“同”、“给”、“比”、“被”等介词代替;语气助词“矣”字,现在一般改用“了”,“乎”一般改用“吗”、“呢”;结构助词“之”,现在一般改用“的”,等等。

考场演练

一、语气助词“也”,常用在句末表示:A.判断;B.陈述;C.疑问;D.感叹。指出下列句末的“也”各属于什么语气。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②其真不知马也( )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④忠之属也( )

⑤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二、选择“以”字的正确义项,填入下列句后的括号。

A.以为,认为B.把、拿C.因为D.凭借E.来F.以至G.同“已”H.用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④固以怪之矣

⑤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⑥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⑦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⑧以刀劈狼首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语气词可用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词来替代,并说明它们所表达的语气。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苛政猛于虎也。()()

③甚矣,汝之不惠。()()

④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⑤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

⑥然足下卜之鬼乎!()()

⑦嘻,技亦灵怪矣哉!()()

⑧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⑨此教我先威众耳。()()

参考答案

一、①B,②D,③C,④A,⑤B。

韩愈马说范文第5篇

刚把包装袋撕开,便闻到一股干醇的香气,给人以清爽怡人的感觉,可是看到的却是灰黑的粉末,原以为这香气伴着的是纯白的养眼的东西,可这黑,这气味又真的是咖啡。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现实生活,也可能很多事物不是很匹配,不是很和谐,如李白与唐代,韩愈与唐代,苏轼与北宋,曹雪芹与清代。如果他们有一个盛世王朝的背景,会不会有更大的作为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或许我们就不会读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的诗句,不会看到〈马说〉、〈红楼梦〉这样的妙文。也许文学就是要在逆境中才倍加崇高。

准备倒水时,看到了包装袋上写有15ml水浸泡的字样。我愣了一下,泡咖啡难道也是门学问,还要如此精确认真?15ml水泡出的咖啡和20ml水泡出的咖啡味道会有天壤之别么?想想也真对,一包装袋咖啡正好和15ml水混合,冲出来的咖啡浓淡相宜,味道最佳。

这让我又不禁想到生活中,学习上,仔细认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

人家都说苦咖啡、苦咖啡,我倒不放糖,看看它苦到什么程度。喝第一口,唉,真是苦不堪言,那种厚重的苦味,直苦到你的舌根。我真的想放弃这杯苦咖啡了。而第二口,第三口,竟慢慢地品出一丝甜味来,苦中带甜,苦中带香,充满了令人回味的余地。恩。很好,以后喝咖啡就决定不再放糖了。

韩愈马说范文第6篇

复习有法,但无定法,切实可行,方为好法,多年的毕业班教学工作,我思考着,探索着:在短时间内提高学习复习效率的方法。在教学中注重研究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7-9年级的学生要求背诵的古诗文80篇(首),其中重点背诵的有50篇(首),这些篇目分散编排在六册书中,简直如一盘散沙,复习起来很不方便,于是我便进行了归类整理。

首先将文言文二分为韵文和散文。

韵文类指古代诗词曲,重点篇目有34首,我将其构建为这样一个体系“一个源头,两个过渡,三个高峰,几个延续”。

“一个源头”是指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教材中选了《关雎》和《蒹葭》两首诗。

“两个过渡”指魏晋南北朝中的建安诗歌和东晋诗歌,建安诗歌的代表人物“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节选的有曹操的《观沧海》,东晋诗歌节选的有陶渊明的《饮酒》。

“三个高峰”是指唐诗、宋词、元曲

其中唐诗又可分为“四三二二四”格式,“四”指初唐四杰,教材中编选了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三”指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他们三人共7首诗又构成了"二三二"格局,即李白的二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行路难》;杜甫的三首诗《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二首诗《观刈麦》和《钱塘湖春行》;“二”指盛唐诗歌两大流派,即“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王孟)和“边塞诗派”(代表人物高岑)教材中节选了王维的《使至塞上》,岑参的《白雪歌适武判官归京》两首诗;“二”指晚唐诗歌 “小李杜”的文章,节选了杜牧的《赤壁》、《泊秦淮》,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无题》四首诗。“四”指唐代其他几位诗人的四首诗,概括为“一王二遇(愈、禹)一李”,即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李贺《雁门太守行》。

宋词(宋诗)

需说明的是,宋词之前教材中节选了唐五代杰出词人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宋词(宋诗)概括为“一二三”格式

“一”是指北宋范仲淹的词《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他的词有气魄,豪迈沉雄,成为"苏辛"豪放词的先驱。

“二”指宋词两大流派。即"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辛)和“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豪放派节选的有北宋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婉约派节选的有北宋词人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元曲,概括为“一马一张”即马致元的《天净沙秋思》,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几个延续”指金、元、明、清、近代、现代的几位诗人的佳作,节选的有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总之,对于诗词曲的复习,我按照历史朝展的顺序,及各朝代的突出的文学成就,加以分类归纳,寻源且授渔,使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

散文类文言文,需重点掌握有的16篇,我按照“类同比较读文言”的方法,引导学生分类比较复习,收到了理想的效果,总体概括为两句话“四记二孟二说二游记,一孔一论一表一铭一序文”

“四记”指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唐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二孟”是指教材节选的孟子的两篇文章。即《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说”是指唐韩愈的《马说》、宋周敦颐的《爱莲说》。“二游记”, 一是指北魏郦道元展现三峡七百里壮丽风光的山水游记文《三峡》,一是指苏轼夜游承天寺的抒情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在复习过程中,可灵活归类,可把托物言志的文章归为一类。例可把《马说》、《爱莲说》、《陋室铭》归纳到一起复习。可把同为写景、抒情类的文章归为一类。例可把《三峡》与《小石潭记》等归为一类复习。

每类文体的文章,从文体入手找寻他们的异同点,并紧扣中招考点归类整理:会释重点词语,会译重点句子,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感情,了解主要艺术特色和写作手法,会通过课内外对比阅读探求作品内容、写法或作者思想的异同,能联系实际,谈作品观点的现实意义。

叶圣陶说:“材无非是例子”,创造性运用好例子,可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好了背诵关,使学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了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学生在背诵过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提升了自己的道德修养,激发了热爱祖国及祖国语言文字的激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徜徉于文学艺术的原野,情景交融的佳句俯拾皆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透露出诗人对莺歌燕舞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晏殊《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则表现了作者感时伤世之情怀。欧阳修笔下的“佳木秀而繁阴”写出了琅琊山夏日山林之美;“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描绘出三峡夏日水势之汹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花咏雪、以春景写冬景之千古名句。古代许多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博大襟襟令我们钦佩和敬仰,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品格,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 “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韩愈马说范文第7篇

都说著名的国酒走出中国,面向世界就是自身的芳香所自打的宣传。诚然,茅台酒确实是质量上乘,味道极佳的好酒,受人欢迎名扬世界很大程度是依靠自身的味道。但是,故意打翻酒来传播香气,引起他人注意,难道不是一种宣传吗?试想一下,若是没有打翻酒瓶的举动,那酒香味又是如何传出中国,传到世界的呢?显然,宣传还是很重要的。适当的宣传可以让他人更加深刻的了解到自身的优点所在。仅仅想着自己有优秀的才华早晚有贵人赏识,而不去自己宣传寻找机会,那好运是没有那么容易轻易的降临到你的身上的。

韩愈的《马说》中写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确,当今世界最不缺的就是人才,而挖掘人才的人多吗,谁可以保证你的才干就可以被挖掘到进而发挥出他的最大才能?谁都无法保证。要想自己的才干不被埋没,就得学会怎样才能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才能所在。酒香也是会怕巷子深的,光想着让酒香自己传出巷子从而吸引客人,倒不如在巷口设立一个广告牌,让来来往往的人知道深巷处还有一家酒味香醇的酒肆。这样来吸引客人绝对更加有用。

美国就有专门来寻找人才的猎头公司,他们就负责网罗人才。他们也担心深深地巷子传达不出酒香,于是来自己寻找哪儿有酒香,那处酒香很香醇了。若是酒香不怕巷子深,那想必这传说中的猎头公司就可以关门大吉,回家种田了吧。

韩愈马说范文第8篇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用课件、模型、幻灯片、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中。如学习《沁园春・雪》时,先播放这首歌,再配上Flas和配乐朗诵,学生为优美的画面、雄浑的歌声所陶醉,又被磅礴的气势、豪迈的情怀所折服,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能为师生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口技》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展现许多动物的图片,运用Flas模拟动物的声音,将学生引入到即将学习内容的有关情景之中,这样既活跃了气氛,调动了兴趣,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

三、利用多媒体变难为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它能展示文字、图片、图像、声音于一体,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在教学沈石溪的《斑羚飞渡》一文时,当讲到“在斑羚集体遇难,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老斑羚心甘情愿地为一群年轻斑羚做‘桥墩’,用生命为下一代搭起一条生存的道路,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时”,教师播放动画课件展示如何跳跃的场面,学生一下子就清楚了课文上所描绘的场面了,对文章意境的理解就容易了,比教师用语言描述要好得多,从而激发学生对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而震撼,树立了舍己为人的英勇精神。

四、利用多媒体整合各种信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利用课件,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所要掌握的知识。如教学韩愈的《马说》时,我利用Dreamweaver8.0软件做了一个网络学习课件,课件开始插了一段歌曲《骏马奔驰保边疆》,又插播了一段视频《最后的马帮》片断,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对马的喜爱之情,自然而然就进入了对课文的学习之中,然后让学生主动去网上查阅有关的资料,浏览网上信息,学生积极提供网上的各种信息,师生共同甄别比较,在和谐愉悦中完成了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