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范文第1篇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2、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范文第2篇

一、利用学案,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提高自学能力

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数量较多,文质兼美,体裁多样,学生学习时有较大困难,容易产生畏学情绪。为了让学生轻松愉快的进入学习,上新课前,教师可以发给学生文言文学案,指明每篇文章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并提示重点词语、特殊句式,根据文章的内容提出关键问题,让学生预习的时候抓住重点、弄清难点,初步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及主要学习内容,通过预习自学课文,真正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在预习自学时,要交给学生会用一些符号来标明课文中一些特殊的字、词、句,如“”表示通假字;“ * ”表示词类活用现象;“”表示一词多义现象;“_”表示特殊句式等等。这样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应用这些符号做批注,既有利于训练学生抓住重点难点的能力,又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重点点拨。还能使学生在复习时根据标记抓住重点难点,这样就能做到事半功倍。

例如: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好多古今异义词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在学案中就把这个难点当作课前预习的一部分,让学生先自己去自学寻找答案。让学生在翻译文章时,把不理解的字、词、句子分类做好标记,在课堂上再逐个提问、解决。对比写作手法的学习是这篇文章的学习重点之一,所以在学案中就先要提出这个问题,“文章在叙事的过程中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初步理解文章的写法。还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等。这样,学生的预习有了目标,有了针对性,学生就能逐步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学生自学多了,就自然养成了自学的习惯,课堂上也能更轻松地接受教学内容。

二、利用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中,采用的最常见方法是讲授翻译法。老师死板地讲授,学生被动地听讲、被动的做笔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不能进入主动思考、学习的境地,学习的效果很差。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吸引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例如:在《桃花源记》一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画面、音乐、影像等把作者描绘的桃花源的美好图景展示出来。陶渊明的画像、桃花林美丽的景色、桃花源美好的环境以及热情好客的人们、朗读的声音、优美的音乐等,就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知不觉的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学生的眼、耳、脑、口、手都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学习效果自然也会提高。

三、引导学生归纳方法,灵活背诵文言文

学习文言文时,背诵一些精妙文章是必须的。通过熟读成诵,学生不仅能明白诗句篇章所表达的含义,而且能领略其精妙所在,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但不理解其意义的死记硬背是不可取的,一定要让学生能在准确背诵的基础上感受作者的感情。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几种轻松灵活背诵的方法:

(一)理解原文,感受其美。很多学生因为不理解语意,感受不到古文之美,语言又绕口难记,背诵起来相当困难,难免引起厌学情绪,不愿学,不愿记。针对这种情况,我引导学生将文言文译成现代美文,然后让学生尝试着根据意思去记。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快便能熟记课文。例如:《爱莲说》一文中描写莲可爱形象的句子,学生不易记诵,但通过先翻译为现代美文,理解之后再还原为文言文这种方式,学生很快便能背诵了。

(二)根据内容,设置问题。为了引导学生背诵,教师要设置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用课文原文来回答。例如:在背诵《醉翁亭记》的第三段时,我设置了三个问题来帮助学生背诵课文,(1)作者是怎样描绘“滁人游”这幅图画的?(2)“众宾欢”是怎样一种热闹场面?(3)作者是怎样描写太守醉态的?这样几个简单的问题理清了语段的写作思路,化繁为简,学生顺着这个思路去记,在不知不觉间就将课文记住了。

运用多种多样的背诵方法进行背诵,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快速背诵课文,让学生快乐地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记忆中。

四、学以致用,重视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范文第3篇

一、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的应试策略

文言文堪称当代学生学习语文的头等难题,而高考试题中这部分最难的就是文言句子翻译题。文言句子翻译题是按“点”给分,在做题时考生一定要本着一个“细”字认真答题。1.把句子放到原文中了解大意,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语。2.看看句子有无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如果有,按还原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后的意义用法翻译。3.逐字翻译句子,句中不理解的词语要根据上下文,借助已有的词汇储备为该词选一个恰当的解释。以2009年全国高考II卷的文言文阅读翻译题为例.

(1)“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此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句中要注意的词是“施”、“颠沛”、“乃”、“立”。首先,把整句话放到原文中了解其大意;其次,发现此句无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第三,逐字翻译全句,“施”可译为“施舍”,“立”可译为“建立”、“树立”等,再根据语言习惯,确定为“建起(小桥)”,虚词“乃”套用它常见的两种用法:一是表转折,译为“竟然”;二是表承接,一般译为“于是”、“就”,这里应该是表承接关系。则全句译为:自认为不能广泛施舍,致使这人跌倒,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

(2)“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句中要注意的词是“其”、“耋齿”、“比室”。“其”是指代自己的用法,在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学过“而予亦悔其随之”。“耋齿”则可以联想“耄耋老人”一词,可以判定此处意思为“老人”。古人习惯用“发”、“齿”一类的词表示年龄,比如《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祭十二郎文》中的“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比室”的“比”在《促织》一文中学过“纳比笼中”,意思是“并在一起”,还有“比肩接踵”、“天涯若比邻”等,那么“比室”就是“在一起的人家”。则全句译为: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止是我一人而已。

二、古诗词鉴赏题的应试策略下面笔者谈谈古诗词鉴赏题的选材规律和应试策略。

(一)选材规律1.体裁以诗词为主,兼有元曲。2.朝代多以唐宋为主。3.大多为名家的非名作或非名家的名作。

(二)鉴赏步骤第一步,“五读”。“五读”要读细读准。

1.读诗歌题目。仅仅是题目就能提供给考生很多重要信息,如诗歌类别、主要内容、诗人的思想感情等。2009年的考题《军城早秋》,从题目上可以得到两个信息:时间和地点。地点表明了作者诗情所起———“军城”,要写军旅生活;而“早秋”一词与下文的“秋风”照应,反映秋高马肥季节边关的紧张意味。由此考生能够初步判断本诗的题材和主要内容,进而确定该诗的题材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读作者。熟悉作者可以帮助我们大致了解诗词的语言风格及创作背景。

3.读诗前小序和诗后注释。2009年全国I卷中《次石湖书扇韵》一题对石湖、姜夔的注释不但让考生了解了该诗的创作背景,还让考生大致了解到诗歌中的人物范成大归隐的思想倾向。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范文第4篇

一、文献回顾

Hymes(1972)首次提出交际能力这一概念。他所指的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语法知识,还包括可行性和恰当性,这些属于语言使用范畴的概念。首次提出交际策略概念的是Selinker(1972)。他认为交际策略是一种语言使用策略,是学习者在对第二语言或外语掌握有限的情况下,为达到交际目的,弥补其语法或词汇的贫乏而采用的方法。Tarone(1981)对于交际策略进行了分类。Canale和Swain(1983)的交际能力理论指的是,人们在实际交际活动中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他们的能力理论涉及4个方面:语言、社会、语篇、策略。其中策略能力即交际策略能力。Faerch和Kasper(1992)把交际策略分为两大类:如果学习者绕开障碍回避困难,他使用的就是减缩策略;如果他寻找办法解决问题,那么采用的就是成就策略。成就策略包括以第二语言为基础的替代(substitution)、直 译 (literaltranslation)和 转 述(paraphrase)以及非语言(mime)等策略。减缩策略是交际者放弃交际目标而采取的策略,例如回避策略。Faerch和Kasper对减缩策略的界定与Tarone对回避策略的界定大致相同,而Faerch和Kasper对成就策略的具体描述实际上是在Canale和Swain理论基础上对Tarone模式做的进一步解析。但有研究者对Faerch和Kasper的理论提出了异议,认为交际策略的话语功能是使本族语使用者能帮助外语学习者正确表达他所想的内容,所有的交际策略都能起到扩充语言手段的作用(束定芳,1996)。实际上,一个英语为非母语的学习者在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时都会适时分别使用交际策略,以补救交际的失败或提高交际的有效性。具有较强的策略能力能使语言交际更少地受交流障碍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说,一个外语学习者口语水平跟交际策略的使用有密切关系(Dornyei)(Cohen,1998)。基于以上理论及其未涉及的空白,本文将探讨交际策略与公共旅游英语教学之间的有机联系及作用,提出在公共旅游英语教学中渗透交际策略的学习,促使学生在语言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途径克服交际中的障碍,发展语言技能。本文认为,用交际策略的概念来生成和促进学生的公共旅游英语学习,是比较客观的,也是具有可操作性的。

二、交际策略与旅游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

旅游专业学生大多从事酒店对外接待与服务、涉外导游以及旅游市场的开发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他们的学习内容是英语加上旅游专业知识,即公共旅游英语。公共旅游英语学习的目标直接指向旅游服务行业,训练内容偏重口语能力。因此,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掌握英语交际策略以提高交际能力,从而符合旅游服务行业的要求。

三、交际策略的学习内容

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评价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有明确的交谈目的,内容清晰,积极回应,紧扣主题以及目光的交流和身势语的恰当使用。本文认为,结合旅游行业进行有针对性且具体化的交际策略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即可以根据交际策略的概念和分类,以学习交际策略为桥梁,构建学生的旅游专业英语知识体系,逐步生成符合旅游行业特点的英语交际能力。

(一)关于回应探讨交谈时,根据对方的话语作出积极的回应,这是交谈的礼貌。在训练学生酒店前厅服务用语时以完成得体、礼貌的接待任务为学习内容。为客人预订房间、入住登记、结账,接受客人的咨询和投诉,学生学习使用各种停顿词、感叹词,以表示在注意倾听对方,并同时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实现有效的和谐的交际,提升服务质量。用“Yeah”、“Great”等表示同意、附和;用“Pardon?”请求对方重复;确定自己完全理解对方的话语则用“Youmean……?”,“Soyouaresay-ingthat……?”等句型。

(二)关于转述探讨Bialystok(1983)就“何人何时使用何种策略,效果如何”的课题展开了调查。实验的重点在于弄清学习者在缺乏词汇时采用何种策略,经数据统计得出的结论是:最有效的是以第二语言为基础的策略,善于将第二语言水平与灵活地选择策略的能力结合起来的学习者为最佳策略使用者。Hasstrup等人(1997)的研究成果证实了Bialystok的结论,他们认为,转述是最成功的策略[1]。转述策略是建立在学习者外语水平之上的一项成就策略,是积极的英语交际方法。它要求学生运用自己储备的词汇和语法知识,通过解释和举例将意思正确清楚地表达,从而避免语言的错误,使交际正常进行。显然,转述策略在提高语言的流利性和意义阐释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学生进行导游训练的过程中,交际策略中转述策略的学习应成为重点。1.释义众所周知,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我们无法在两种语言中找到一一对应的词,或者在我们的语言环境下有些词无法直接翻译,那么使用释义的方法把想要说的意思表达出来不失为很好的选择。在导游服务中,对成语和古诗词的翻译就可以使用转述策略进行释义,尽量把诗词和成语的神彩和韵味传递出来。在英语导游中,常常提到唐朝王之涣的这两句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文重意合,强调依靠悟性来达到理解的高度,英语重形合,用逻辑严密的语言结构来表达意义。根据这一特点我们采用这个翻译:Gofurtheruponeflightofstairs,andyou’llwidenyourviewathousandLi.译语按照因果关系,把原文的顺序进行了调换,通过释义的手段对古词进行处理,很好地反映了中文的本意。还有,我国各地都有讲求吉利的习惯,大家熟悉的“开门红”这个用语不能按照字面意思译成英语,应释义为tobeginwell,tomakeagoodstart,表示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释义使外国游客也能理解“开门红”的真正含义。2.替代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借用一些词语或惯用语来翻译替代一些专有名词。湖南省常德市西部有个古郡叫“武陵”,境内一风景区因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而得名桃花源,“武陵”实为桃花源,将其替代为“PeachBlossomStream”既具体,又可以增加上下文对美的遐想[2]。2006年,桂林市政府向全国征译“桂林山水甲天下”一 语,英 译 状 元 广 东 吴 伟 雄 的 译 文 为Eastorwest,Guilinlandscapeisbest,这是借用了英语俚语Eastorwest,homeisbest,曾任的翻译唐闻生归纳道,译文既能准确表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涵义,也易于英语受众传颂和流传,这样翻译,宣传旅游比较合适。这种通过采用交际策略,解释涵义或借用他词而让游客接受并理解导游解说词的学习能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拓展语言的思维空间,丰富语言储备,克服交流障碍。

(三)关于直译探讨旅游活动涉及到的很多地名或菜名都糅合了文化、历史事件、人名轶事等,对于那些带有浓重的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尤其是需要具备相关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的词语,最好采用逐字地按照母语翻译的直译方法;另外,旅游翻译以口译为主,往往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字斟句酌”,直译直接传递语言的意义。例如闽系名菜佛跳墙就用拼音译成Fotiaoqiang,这道菜不仅和一个故事有关,还涉及到宗教的内容,要让外国游客理解我们宗教的传统,需要进行更详细的介绍。这种处理方法不仅原汁原味地表现了我们的语言,还能提供相应的文化参考信息,促进文化的传递和交流。实际上,旅游活动中英语交际的实质内容之一就是采用我们文化所特有的形式直接而迅速地表达,直译的概念就是立足于这种文化交际的理念之上。

(四)关于回避探讨就理论而言,采用成就策略就是采取不回避措施的学习行为,这比采用减缩策略即回避困难的学习要好,因为采用转述、直译、替代等表达方法能传递更多的语言信息,丰富语言交际。但是在导游实务中,往往不得不采取回避的策略,以避免给游客带来不必要的理解障碍和困惑。据说,当年岳阳楼修起后,在三楼木壁上发现三个隐约可见的字:“一”、“虫”、“二”。人们不解其意,以为是仙迹。一日,李白来游,有人向他请教,李白一看,说:“这是一副对联。‘一’字是水天一色;‘虫’字和‘二’字是風月无边的意思。‘風’字没有边,只剩下‘虫’字,‘月’字没有边,只剩下‘二’字”。人们恍然大悟[3]。这个典故对于岳阳楼的旅游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不懂汉语的国外游客来说理解的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如要完整地表达这个典故,那就要详细介绍汉字的字形笔画结构。我赞成有些人的主张,对于这种具有中国特定文化意义的词语,外语只能解释它的意思,即使做了解释,游客也未必明白,对此,我们只能略而不译。事实上,文化因素时时刻刻在交际中参与着,只不过在什么阶段、什么层次、什么场合以何种方式参与交际而已。采用回避策略,只是考虑到在旅游活动中,游客的目的是休闲和了解异域文化,这有别于考古、科研等讲求探究到底的学术活动,采用这种交际策略恰好是顺应了在旅游活动背景下所形成的特有的语言使用环境。

(五)关于形体语言探讨在语言交际中,交谈的双方不仅通过语言得到对方的反应,还有很多的信息是通过点头、微笑甚至耸肩等非语言手段来传递的。表情、动作、手势时时刻刻都在传递着丰富的信息,成功的语言交际离不开传情达意的形体语言,而形体语言往往也能弥补语言上的不足。人们常用搓手表示为难,双手拍脑袋表示后悔,还有伸出两手指做“V”字状表示胜利以及表示OK的手势也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表示吃饱了的动作就是平铺手掌在喉咙或胸部示意一下,“看,都到这了”,说明已经不再需要食物了。形体语言除了有一定的通用性,又有它的特殊性。不同的形体语言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往往又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在中国我们可以用手指点地向朋友介绍遇到的熟人,然而,俄罗斯人则认为用手指点人是极不礼貌的。可见,在利用形体语言进行交际时要注意民族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差异。正确使用形体语言能够给英语交际带来很好的辅助作用,也能给旅游活动增色不少。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范文第5篇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把握,权衡 “文”“言”之间的关系,实现“文”与“言”的并举呢?

一、正确科学地定义文言文,实现文言并重

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将文言文进行比较单纯地定义,要么将其视为语言学的范畴,要么将其视为古代文学的一隅,殊不知,文言文包含文言(语言)、文章、文化三个层面,分别指向语言学、文章学、文化学三块领域,忽略哪一环节都是片面的。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文言文中字、词、句等基础性语言知识,使之掌握和运用;注重文本的整体认知,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和篇章结构;强调古代文化的传承和文章情感的熏陶。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文章为中心,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教学,并不断渗透古代文化,使文言、文章、文化融为一体、和谐共生。

二、根据教学具体内容设计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所以,巧妙设计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导入,增加教学导入的艺术性,是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的第一步。比如,教蒲松龄的《狼》时,因为其情节性强,教师就可以把课文编成生动的故事讲给学生,或者观看相关电影,让学生从新奇、有趣的故事中理解课文,进而喜欢《聊斋志异》。在学生以后学习这种故事性和情节性较强的文言文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了解故事梗概,并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复述,将其编成故事,自己讲解,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和机会。而对于那些抒情性强的内容,教师就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用插图或画面引出课文,如教《爱莲说》,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精美的莲花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试图说出莲的外形,再对照课文原句,让学生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精辟简练,体味古代文言的文质兼美。而对于那些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教师就可以以成语名句引出课文,如教学《醉翁亭记》时,如果简单地从地理的角度介绍醉翁亭,或者从历史的角度,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课堂导入就显得枯燥、单调。所以,教师可以选择文章中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鼓作气”等成语,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义、引申义及出处,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讲究创新和传统的完美结合

教学中,教师如果采用传统的串讲法,固然可以做到“字字落实,句句清楚”,但套用同一个模式,难免乏味。况且文言文本身也有难易、深浅之分。对于那些深奥难懂的文章,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加强师生之间的问答互动外,就要一一讲解了。而对于那些篇幅较短、故事性较强、容易理解的文章,教师就要把权利放手,将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像《短文两篇》,教师可以大胆让学生试讲,鼓励学生课堂表演,表演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要学生遵循原文,按照原始文本的文言对话进行表演;第二部分要求学生将自己翻译的对话作为台词。这样,学生就能通过表演直观地看到文言文与白话文语言的利弊,让学生切身体会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加强教学实践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范文第6篇

文言实词是高考语文卷中的一道必考题,其考查形式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即提供四个选项,选出释义不正确的一项。

综观近几年来的文言文实词考查,发现绝大多数文言实词,都是我们在课本中反复学习过的,且大多数文言实词,要么属于活用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要么属于通假字、偏义复词等。命题者大多会在这几类文言实词范围内,设计考查题。我们分清了类别,作答起来就容易多了。下面,我们以高考真题为例,来进行一番分析、讲解。

【分类释义】

一、活用词语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初高中文言课文均有接触,且都进行过分类讲解。如名词、动词、数词、形容词的活用,主要是指这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它们都有可能临时改变词性而产生活用。高考命题者最喜欢命制一些词类活用题来检测我们。如:

例1.(2013年山东卷第9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之可茹 茹:吃

B.皆竞秀献状 秀:开花

C.被鹤氅衣 被:通“披”,穿着

D. 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 狎:接近

【参考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了一个活用词“秀”。我们先看原句子:“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这句话翻译出来就是“东西北三面的山峰,都竞相以形争秀,让人喜爱玩赏忘记疲倦”的意思。“秀”字原本是个形容词,在此句中,它活用了。它不是活用为动词“开花”,而是活用为名词“秀丽”了。我们再根据“竞秀”结构,也可以推出“秀”是名词的结论,因为“竞”是谓语动词,“秀”则是宾语名词。

【课文链接】“秀”字在课文中多次接触过。如:

①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③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④天下奇秀。(沈括《梦溪笔谈》)

⑤秀出半天。(徐霞客《游黄山记》)

⑥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李密《陈情表》)

⑦传一乡秀才观之。(王安石《伤仲永》)

⑧峭拔秀丽。(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

【方法指津】判断一个词语是否活用,怎样活用,不能孤立地判断,不能凭空猜测,一定要把这个词代入原文、原句中去,在整体意思上进行判断,这样才有把握,才能判断得准确。

二、多义词

一词多义的现象,不论是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很常见的。由于一词多义,这就增加了掌握的难度。也正是因为比较难把握,灵活多变,所以,多义词也自然就大受命题者青睐,命题者设置多义词的考查题,也就不足为奇了。如:

例2.(2013年全国卷Ⅰ第4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景泰二年进士 登:升职。

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 录:记载。

C.振巩昌、临洮饥民 振:救济。

D.勒石纪之而还 勒:铭刻。

【参考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了一个“登”字。我们仍然看原句“登景泰二年进士”。“景泰二年”是年号,不要翻译,可以照抄;“进士”是称谓,也不要翻译,也可以照录。因此,此句只要翻译一个“登”字即可。原句的意思是“景泰二年考中进士”。可见,“登”是“考中”之意。“登”字是个多义词,它有“上(登上)、升(升任、升职)、进献、增加、成熟、丰收、登记、记载、考中、选拔、超过、上路”等等多个义项。到底解释为何种意思,一定要视具体句子而定,不可臆断、猜测。

【课文链接】“登”字在课文中学过不少,如:

①登斯楼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孔雀东南飞》)

③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孟子・滕文公》)

④登博学弘词科。(欧阳修《新唐书》)

⑤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曹雪芹《红楼梦》)

⑥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杜甫《石壕吏》)

⑦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李白《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

⑧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蒙,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⑨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水调歌头・重上井冈上》)

……

【方法指津】一个多义词,首先要知晓它大概有哪些义项,这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应该夯实基础,积累训练。概知多义词义项后,再根据具体句子,去进行推敲、判断、选择,也可用排除法,一个一个排除,选出那个恰当的义项。如上题中的“登”字,解释为“升职”不通,无“升职进士”一说,只有“考中进士”才通顺。

三、古今异义词

在古代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这些词就是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主要有四种: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彩发生变化。此外,古代汉语多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多以双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却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虽然不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别重视。如“无论”,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而在文言文里却是两个词,如《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无论”就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我们不能以今义去解古义,一定斟酌再三。如:

例3.(2013年浙江卷第16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 堪:胜任

B.岂天下之人固可诬 诬:诬蔑

C.则数更法以御之 御:防备

D.南城之政平 平:安定

【参考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了一个古今异义词“诬”。在现代汉语中,“诬”一般解释为“诬蔑”;而在古代汉语中,“诬”则往往是“欺骗”之意。这是一道典型的以今义解古义的错题,是典型的混淆古今义题。推敲一个词的古义,有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就是成语求证法。因为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古义词。如“惑世诬民”这个成语中的“诬”,就是古义“欺骗”之意。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仍然保留着古义“热水”之意,等等。

【课文链接】“诬”字在课文中虽然不是很多,但仍可了解一二,如:

①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司马迁《报任安书》)

②佞誉诬谀。(柳宗元《柳河东集》)

③诬守纳己赇。(高启《书博鸡者事》)

④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清・魏源)

……

【方法指津】一个文言实词,凡是按照今义解释的,就一定要仔细推敲一下,多问自己一个为什么,多想想。一般情况下,按照今义去解释文言实词,我们基本上就可以肯定它是错误的。为什么?因为命题者常常以此来迷惑人,我们一定要小心,不中命题者的圈套。而推敲文言实词古义时,又可以采用成语求证法进行。

四、通假字

在古代汉语中,存在大量的通假字。所谓通假字,简单说就是,拿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如拿“蚤”来代替“早”,拿“女”来代替“汝”等等。由于通假字,在辨识当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尽管我们学习过、积累过不少的通假字,但还是不容易辨识。正因如此,命题者也就常常在此点上命题。如:

例4.(2011年重庆卷第8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 籍:登记

B.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 趣:通“趋”,前往

C.使者采木且及柳 且:将要

D.公仰视木顾使者日 顾:回头看

【参考答案】B

【解析】此题测试了一个通假字“趣”。“趣”字是中学文言文里重点学习过的一个通假字,如果平时认真学习了,真正掌握了,过关了,那么,再考到它,也就起码不会畏惧了。“趣”字确实比较难判断,因为它有三种通假现象:通“取”、通“促”、通“趋”。到底是通取舍的“取”,通催促的“促”,还是通趋势的“趋”呢?这必须看原句的意思,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判断。看原句“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发现句子中有“驰”、“告”等字样,说明很紧急地公告,因此,当取通“促”,即“催促、督促”之意。

此外,上面所举的例1、例2,即山东卷的C项(被――披)和全国卷Ⅰ中的C项(振――赈),均涉及到了通假字,只是作为正确项出现的,不是直接考查,而是一种间接考查。

【课文链接】“趣”字的倩影亦频频见于课文,如:

①复使一人趣之。(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③趣执之,无使得遁。(《明史・海瑞传》)

④趣赵兵亟入关。(司马迁《陈涉世家》)

⑤园日涉以成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⑥趣舍不同。(《庄子・齐物论》)

⑦以博其趣。(柳宗元《柳河东集》)

⑧众人便知他趣白日间湘云醉卧的事。(曹雪芹《红楼梦》)

……

【方法指津】如何判断出一个字是不是通假字呢?靠两方面经验:一是平时大量的积累,平时积累了哪些通假字,通哪个本字,都要心中有数,考时就可以进行推敲、推导;二是翻译全句意思,看看整体上解释通不通,如果不通,就假定其为通假字,再进行一番琢磨。

【模拟演练】

范文正重农抑商

庆历①中,议弛茶盐之禁及减商税。范文正②以为不可:茶盐商税之入,但分减商贾之利耳,行于商贾未甚有害也;今国用未减,岁入不可阙,既不取之于山泽及商贾,须取之于农。与其害农,孰若取之于商贾?今为计莫若先省国用;国用有余,当先宽赋役;然后及商贾。弛禁非所当先也。其议遂寝。

【注释】①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41―1048年)。②范文正:范仲淹。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议弛茶盐之禁 弛:延缓。

B.范文正以为不可 以为:认为。

C.但分减商贾之利耳 但:只。

D.行于商贾未甚有害也 害:损害。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国用未减 减:减少。

B.岁入不可阙 阙:过失。

C.既不取之于山泽及商贾 商贾:商人。

D.须取之于农 农:农民。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议弛茶盐之禁 禁:禁令。

B.茶盐商税之入 入:征收。

C.当先宽赋役 宽:宽广。

D.国用有余 余:盈余。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孰若取之于商贾 孰若:不如。

B.今为计莫若先省国用 莫若:不如。

C.弛禁非所当先也 先:首先。

D.其议遂寝 寝:卧室、寝室。

【参考答案】

1.A (弛:解除、免除。此题考查了一个多义词。)

2.B (阙:通“缺”,缺少。此题考查了一个通假字。)

3.C (宽:宽减、放宽。此题考查了一个活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

4.D (寝:停止、平息。此题考查了一个古今异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