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视力健康

视力健康

视力健康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普高 中学生 视力 预防

1 前言

眼睛是人类感官中最重要的器官,读书认字、看图赏画、工作生活都理不开眼睛。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就业压力和升学压力与日俱增,学生的学业负担不断加重,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高中学生有八成是近视,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已经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不得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参照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数据,对宁波市普高学生的视力情况进行调查,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生的近视状况和发展动态,且进行了综合分析对比,为有效地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并提出有关建议和相关的措施,帮助学生认识到预防近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宁波巿效实中学、鄞州中学、镇海区龙赛中学、 北仑区明港中学、鄞州区五乡中学为调查对象,抽样了这5所学校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共六十个班级,在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间,进行学生视力状况的调查研究。

2.2 研究方法

2.2.1 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宁波市高中学校的视力状况。

2.2.2 对各校师生进行访谈,详细了解近视史,并走访宁波江东眼科医院,向专家了解有关近视的情况。

2.2.3 查阅有关视力健康方面的资料,运用医学知识,对学生视力不良的成因和预防进行了分析归纳。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表1 2011学年高中生视力不良的人数比例

表2 2012年宁波市高中抽样调查近视比例(%)

通过以上两个表格,可以看出宁波市高中学生近年来视力不良的动态和视力状况的特点,宁波市普通高中学生的视力情况不容乐观,2011学年近视比例是85.31%,全国高中生的近视比例是70.34%,宁波市高中的近视比例高出全国平均比例14个百分点。调查的5所高中学校分别位于海曙区、鄞州区、北仑区、镇海区,其中效实中学和鄞州中学为一级重点高中,其他3所为城镇普通高中,学生的视力健康状况总体不容乐观。

3.1 学生视力不良的状况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呈现逐渐严重的趋势

高三年级学生的近视比例最高,高二年级其次,高一年级学生近视比例最低。

3.2 学生的近视比例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宁波市普通高中学生视力不良的平均比例由 2010学年的85.31%上升到2012学年的87.37%,且增幅比较大。

3.3 调查数据表明女生视力不良的情况比男生严重

2011学年宁波市高中学生视力不良的比例: 女生90.08%,男生84.67%,女生高出5.4个百分点,这可能和女生学习长、活动时间较少有关。

3.4 重点高中学生的近视比例比普通高中的近视比例高

所调查的5所学校中,效实中学和鄞州中学是宁波市的省一级重点高中,这两所学校的近视比例都高于其他3所学校,这和重点高中学生的学业压力较大有关。

4 归因和预防方法

4.1 导致学生视力下降因素

4.1.1 遗传因素:父母的高度近视是有遗传倾向的,高度近视者眼轴较长,角膜与水晶体的曲度也较大,研究表明高度近视眼的双亲家庭,下一代近视的发病率较高,超过600度的高度近视多与遗传因素有关。

4.1.2 眼睛过度疲劳:学生学习任务重,作业量过多,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特别是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及手机打游戏,使眼睛得不到必要的休息和调节,久而久之,水晶体曲度变大、眼轴因压力过大而增长,逐渐形成了近视。

4.1.3 缺乏体育锻炼:有些学生除了体育课和课间操外,不参加任何体育运动,特别是个别女生在高考的压力下,课间十分钟也埋头于书本,眼保健操往往也敷衍了事,迫于高考的压力,高中老师经常占用学生的活动课和课外活动时间辅导作业,导致眼睛没有了远眺和锻炼的机会,缺乏运动,眼睛和身体一样得不到必要的锻炼和调节,久而久之,眼睛的远看功能就容易退化,产生近视。

4.1.4 不良的用眼习惯和环境:如看书写字时坐姿不良,在昏暗、耀眼的光线下或动荡的车厢中读书,佩戴不合适的眼镜,女生留过长的刘海影响视线,喜欢用不干净的手揉搽眼睛,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都是造成视力下降的重要因素。不良的作业环境:教室空气流通和采光不够,出版物和黑板字太小,黑板反光,阴雨天和晚上阅读时照明度不够等都是影响学生视力的杀手。

4.1.5 膳食结构不合理:吃饭挑食、营养不全也会影响视力,人体内缺少锌、钙、铜、硒等微量元素会导致眼睛房水产生减少,引起视网膜的病变,年轻人喜欢肯德基薯片之类油炸食品,不少学生为了节省时间经常吃方便面和面包,甜食和含糖的碳酸饮料也深受学生的欢迎,甜食中的糖分在人体内代谢需要大量的维生素B1,机体糖分摄入过多,会影响视神经发育所需要维生素B1的正常供应,埋下近视的隐患。

4.2 预防措施

4.2.1 养成爱眼护眼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视力不良带来的不便和对升学就业的影响,从细微入手、预防有损眼睛的小事做起,学校和有关部门应该注视学生视力健康问题,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减少作业量,从根本上缓解学生用眼负担。

4.2.2 注意用眼卫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书写习惯,看书时间久了要及时休息放松眼睛,坐车走路不看书,不要长时间注视电视,尽量少接触有辐射作用的荧光体,如:手机屏幕、电脑显示屏等。

4.2.3 积极参加锻炼,保持足够的室外有氧运动和睡眠时间,坚持定期做远眺训练和眼保健操,多参加一些有利改善视力的运动项目,如:登山、乒乓球等项目,在提高身体素质和抗疲劳能力的同时,保持健康的视网膜视力。

4.2.4 定期检查视力,建立视力档案,监测边缘视力(1.0左右)。如发现视力低于1.0时应及早治疗矫正,避免假性近视发展成真性近视,配戴眼镜要科学,不能够光考虑美观。

4.2.5健康饮食、合理营养,学校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膳食中注意摄取富含维生素A、B2、C、E的食物,多吃肝脏、牛奶、蛋黄、绿叶蔬菜等食物,还要多吃粗粮,少吃甜食,限制高动物脂肪的摄入,预防视力不良的发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汴生,何健. 河南省中小学生视力变化规律.河南出版社,2005.

[2]体育学院通用教材. 运动医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视力健康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苏北农村 视力残疾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

一、研究背景

视力残疾小学生由于视力障碍,社会活动范围受到极大限制,往往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产生自卑感,丧失自信心,自暴自弃,形成强烈的逆反心理,表现出无所适从、粗鲁、易怒等异常心态。

我国特殊教育研究起步较晚,尤其是有关低视力学生的心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几乎很少。为了视力残疾小学生更和谐地发展,更健康地成长,我们要探索出一些针对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策略,促进视力残疾小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 因此我们提出了"苏北农村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这一课题,并对此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二、分析苏北农村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1.自卑、孤独、偏执。先天性视力残疾小学生和后天性视力残疾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明显的差异。先天性视力残疾小学生看问题更容易片面,容易形成偏执、倔犟和冷漠的心理特征。后天性视力残疾小学生,或有残余视力的视力残疾小学生,表现出自卑、孤独和敏感多疑。

2.依赖、自私,自理能力差。平时由于父母的溺爱,使视力残疾小学生不自觉养成一种对劳动的厌恶和对他人的依赖性,自理能力差,自己能干的事不愿干。视力残疾小学生争强好胜,目中无人,怕受挫折,容易形成依赖性而缺乏独立性。

3.容易发怒,行为粗鲁。在交际中,有的视力残疾小学生容易发怒,有些视力残疾小学生行为粗鲁,容易发怒、争吵或打架,表现出攻击性,做出过激反映。

4.嫉妒,缺乏自信心。自信心作为一种人格品质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视力残疾小学生由于视力缺陷,处于紧张、焦虑之中,内心非常痛苦。有个别视力残疾小学生还表现较强的嫉妒心理,患有多动综合症等。

5.青春期综合症。视力残疾小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视力残疾小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亦称为青春烦恼;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

三、掌握影响苏北农村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因素

(一)主观方面

1.视力残疾小学生自身生理缺陷的影响。视力残疾小学生由于生理缺陷,更容易产生自卑感,丧失自信心,自暴自弃,形成强烈的逆反等异常心态。

2.自我评价不客观。视力残疾小学生自我评价常受个人的意愿、心境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客观评价自己,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3.学生开始逐渐确立强烈的自我意识。当人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第二特征,各种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他们有意无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

4.人际关系紧张。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他们与他人相处时常遇挫折,内心极度压抑和焦虑,变得敏感、多疑和自卑,产生孤独倾向。

(二)客观方面

1.家庭方面

(1)部分视力残疾小学生家庭生活困难,有的家长本身就是盲人,对视力残疾小学生态度冷漠。

(2)家长的期望值太高。父母盲目追高,致使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

(3)家庭的溺爱。父母缺乏正确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溺爱或不负责任的说教,或对孩子的行为听之任之,以至造成视力残疾小学生依赖、懒惰、自私等心理。

(4)家庭分裂的创伤。父母离异,孩子会因缺少家庭温暖而造成心理伤害,是不容忽视的。

2.学校方面

(1)当前在盲校教育管理中,几乎都是封闭或半封闭的管理,从时空上限制了视力残疾小学生的社会交往,限制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往往造成退缩、怯懦、恐怖等不良心态。

(2)学校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弊端――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造成一些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

(3)一些教师忽视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特点,采用不当的教育方法,损害视力残疾小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

3.社会方面

社会上个别人对盲人存有偏见,歧视、嘲笑盲人,致使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造成伤害,产生不满,怨恨的情绪。

四、探索出培养苏视力残疾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途径

(一)自我教育

要发挥视力残疾小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视力残疾小学生学会心理自我调节,学习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如:(1)学会放松。(2)与人谈心。(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

(二)学校教育

1.挖掘"隐性"的环境课程,营造氛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是一个多学科通力合作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对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对视力残疾小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发展有独特的价值,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学校应该从视力残疾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出发,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

2.立足课堂,抓好学科渗透,培养视力残疾小学生健康心理 :每一学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都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如全面发展人的思维品质是语文教学中的任务。而数学中的心理教育任务则是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品质。自然学科特别有助于促进观察与归纳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促进逻辑的与非逻辑的思维品质的结合,形成创造思维的品质。艺术学科可以促进形象思维品质发展与美感、道德感的发展。体育学科着眼于增进人的身体健康,可以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3.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视力残疾小学生健康心理: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员的言行举止,教育方式对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经常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共同讨论如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或情绪困扰。通过家长会,宣传一些心理学知识,让家长配合对学生进行教育。

4.建立心理档案,消除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障碍 :为了及早发现视力残疾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以利于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教育,给特别学生建立了个人心理档案。对个别心理障碍严重的视力残疾小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制定分阶段的努力目标,目标实现情况及时载入档案。

(三)家庭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生长的基本环境,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家庭是爱的港湾,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与家庭有密切联系。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四)社会教育

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时刻影响着视力残疾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也能有效地疏导和调适孩子的问题心理。应多建设一些有利于视力残疾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学习、活动场所;多开展一些符合视力残疾小学生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等。

五、反思

课题组对苏北农村视力残疾小学生的心理疏导与对策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我们将继续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教研中,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 张爱玲.现代家庭教育策略浅析【J】.甘肃科技纵横,2008.

[2] 朴永馨.特殊教育词典[M].华夏出版社.2006.

视力健康范文第3篇

蛋白质富含于瘦肉、蛋类、鱼虾、奶类、豆类中,它在组织的修补更新中起重要作用,是眼睛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维生素又称维他命,VitA、B、C、D、E都有益于眼睛,若注意补充还有预防近视的作用。

维生素A是生成视杆细胞视紫红质的必需物质,它的缺乏会造成暗适应能力的减退,严重时会得夜盲症。同时它又有维持上皮功能,缺乏时会得干眼病,令眼睛干涩不适有异物感,患儿的眼睛看上去不是水灵灵的而是灰暗无光的。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有动物的肝脏、鱼肝油和胡萝卜等。

维生素B类能给神经提供营养,维持上皮功能,一旦缺乏,易患视神经炎,表现为患儿视力下降明显,而且易患结膜炎、睑像炎等。它主要来源于豆类、糙米、小麦、肉类、动物肝脏等。

维生素C的缺乏可引起晶体浑浊导致白内障的发生,又由于缺乏维生素C使血管脆性增加,常可使眼睑浮肿,皮下产生淤点淤斑。多食绿叶蔬菜及水果特别是柑橘、鲜枣、杏子、菠菜、黄瓜、青椒、韭菜等可摄取足够的维生素C。

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缺乏时也可引起白内障等疾病,它在蔬菜、豆类中含量较多。

微量元素的作用不可小觑。硒是人眼中含量最高的元素,锌在视锥细胞的视紫蓝质代谢及视杆细胞色素的合成中起重要作用。铁可维持眼内组织细胞的正常形态及功能。儿童发育过程中眼轴的增长则离不开铜,所以要注意多补充瘦肉、蛋黄、青鱼、肝、花生、芝麻等干果类及胡萝卜、土豆,这些食物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特别高。尤其在3~6岁儿童,是视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多补充硒、锌、铁、铜还可预防近视。

多食用含钙丰富的食物可以消除眼睛的疲劳感,如豆类、虾皮,在烹饪排骨、鱼类时,加些醋,也可以帮助骨钙游离,增加食物中钙的含量。

视力健康范文第4篇

摘要:健康传播自古以来就在人类大众传播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随着电视技术的进步及其媒介能力的凸显,电视自然成为健康传播最主要的渠道。本文以我国电视健康节目为研究对象,从健康传播的视角对其进行观照,首先从健康诉求、传播能力和社会参与的角度对我国电视健康节目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进而对我国电视健康节目的现状进行讨论与分析。

关键词:电视健康节目 健康传播 健康诉求 传播能力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和媒介技术的进步,健康信息的媒介化传递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999年教育部一项《世纪之交中国城镇电视观众需求变化及其对策》的调查报告显示拥有“潜在收视群”(指对某一节目收视心理潜在的意愿,广义上可能成为目标受众的观众)第一位的节目就是科教健康卫生节目,高达40.6%,法制、娱乐等节目排在后面。①我国《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也指出,在15岁及以上调查人口中,47.2%的人能自己主动获取健康保健知识,其中主要来自大众传媒。②

我国电视健康节目的发展历程

健康传播与电视媒介的结合催生了“电视健康节目”(本研究中所指的“电视健康节目”是指具有固定栏目名称,通过电视台在固定时段定时播出,且每周播出次数不少于一次,以传播健康知识、健康生活理念等健康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电视节目),从最初的青涩探索到如今的遍地开花,电视健康节目走过了一条蜿蜒向上的发展历程,笔者试从影响大众健康传播效果的三个因素,即健康诉求、传播能力、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反观我国电视健康节目的发展历程,并将其梳理成以下三个阶段:

电视健康节目萌芽期(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央电视台就开办了国内第一个电视健康节目《卫生与健康》,进入80年代,随着电视媒介传播能力的增强,各省、市级电视台相继开始了医疗科普节目的尝试,如上海电视台《健康与长寿》、河北电视台《幼儿保健》、山西电视台《卫生与健康》都是这一时期较有影响力的电视健康节目。虽然由于政府的大力提倡,《卫生与健康》等栏目受到了长期重视,但总的来说,由于这一时期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还不高,健康意识和健康诉求普遍不强烈,主动接触媒介的参与性还不强,电视健康节目还没有进行系统的受众研究,因此节目水平比较有限,普及率也不高。

电视健康节目探索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3年非典之前)。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电视健康节目在市场化浪潮下进行了有效的市场化探索,“受众为本”成为这一时期电视健康传媒的普遍共识,同时,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加入WTO,人们的健康诉求、社会参与度和接触媒介的主动性普遍提高,以不同年龄、职业和经济水平等为特征的“分类受众”开始形成。广西电视台《健康一生》和北京电视台《健康生活》都从“分众”的角度进行定位,前者将目标观众定位在“30岁以上,尤其是事业有成、开始关注自身健康的人群”,后者则确立为“一档面向中老年受众的服务类健康节目”。③

与此同时,随着电视传播能力的增强,电视人开始了在健康传播领域更新颖的探索,1996年7月,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开播,每期一个健康话题,邀请医学专家在电视荧屏上为观众释疑解惑、普及健康知识。这种被形象地称为“专家电视坐堂”的节目样式,成为日后国内电视健康栏目最常见的模式。2000年《健康之路》又大胆地把“直播”植入节目,加入了与观众现场即时互动,收视率一路攀升,成为中国电视界最具影响力的健康品牌栏目之一。同期涌现的较有影响力的电视节目还有: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北京电视台《健康生活》、重庆电视台《健康人生》、河北电视台《健康广场》、山东电视台《健康》及甘肃电视台《健康之友》等。④

电视健康节目发展期(2003年“非典”至今)。2003年的“非典”引发了传媒信任危机,它让人们开始关注大众传媒与健康间的关系,同时也唤醒了被人们长久忽视的健康意识,随之发生的几起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使得人们的健康诉求和社会参与度进一步增强,电视健康节目也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动力。这一时期较有影响力的节目有: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中央电视台《健康早班车》、北京电视台《养生堂》、天津电视台《健康大学堂》、辽宁电视台《健康一身轻》、吉林电视台《吉林卫生》、黑龙江电视台《天天见医面》及海南电视台《养生新概念》等。

笔者对2010年7月中国大陆各地卫视和省级及省级以上电视台(普通话频道)进行调查,共统计出符合研究要求的电视健康节目38档,构成这些电视健康节目的信息流主要有三种:(1)健康+资讯:有关疾病、亚健康、养生等方面的资讯。如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辽宁电视台《健康一身轻》等。(2)健康+寻诊导药:以导医导药、就医指南为内容。如吉林电视台《吉林卫生》、安徽电视台《人与健康》等。(3)健康+传统文化:中医养生和传统文化的整合传播。如《养生堂》、《中华医药》等。

我国电视健康节目的现状研究

应该说目前电视健康节目在数量和质量上较以往均有很大的提高,但在对研究对象的分析中笔者仍能发现目前我国电视健康节目存在的一些问题:

节目资源覆盖不均衡——都市化分布倾向。目前,我国电视健康节目资源分布失衡,呈现出明显的东多西少、都市化分布的倾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其电视健康节目制作的数量和水平越高,该地区的居民就越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更有效的健康信息。研究发现,像北京、天津、河北等大城市和省份,均有多种健康节目在多个电视频道播出,而边远内陆城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电视健康节目却少之又少,如新疆、西藏、青海、陕西等卫视及其省级电视台均没有设置健康节目。

而这种节目资源的分布特点与受众对健康信息的需求程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中国记协新闻调研中心一份《媒体信息接受率与有效性——东、中、西部三地受众调查分析》显示:西部地区受众在卫生信息的获取方面更依赖大众传媒,这和电视健康节目资源分布的都市化倾向正好相反。在信息传播的效用方面也体现出这一反差:在回答“新闻媒体的卫生信息对您预防疾病起了多大作用”时,从东部到西部逐步提高,依次是48.34%、54.08%、58.93%。在信息内容方面,中西部地区受众也对与自身健康密切相关的卫生知识表现出强烈的“信息渴望”。⑤因此,调整健康节目的资源覆盖,顺应受众需求,应该是目前我国电视健康节目在宏观发展层面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节目设置边缘化——比重小、非黄金时段、频道设置混乱。研究中发现,目前电视健康节目存在较严重的边缘化态势。首先,与其他类型的节目在频道中所占的比重相比,健康节目的数量相对较低。在纳入统计的203套省级电视频道和卫视频道中,只有34套设有健康节目,比例仅为17%,而面向全国的卫视频道的健康节目播出率只有16%;其次,在播出时段和时长上,辽宁电视台都市频道《健康一身轻》是唯一安排在黄金时段的电视健康节目,其余37档节目全部被设置在清晨、中午、傍晚等垃圾时段,对于健康问题突出的中青年群体,基本上很难定时收看到节目。在时长上,除了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中华医药》为50分钟、《健康早班车》为45分钟、黑龙江电视台《健康总动员》为60分钟外,大多数节目时长只有十五到三十分钟,有的甚至不到十分钟,如果除去插播广告的时间,很多节目的时长还要缩水,这种时间上的安排很影响受众对健康信息的有效获取。此外,很多健康节目的频道设置也相对杂乱,有些被设置在国际频道、经济频道,而这些频道的主要传播内容是国际时事和经济信息,健康节目无疑被边缘化了。有的健康节目只是填补空白时段的一种手段,播出时间也不固定,节目突然暂停或调整时间的现象时有发生。

要想让电视健康节目真正受到关注,这种节目设置边缘化的态势必须改变,可能很多节目设置在清晨或白天是出于受众大部分是老年人的原因,或者从经济利益考虑在黄金时段安排健康节目不会吸引广告商,但辽宁电视台《健康一身轻》的实践证明,只要运作得好,黄金时段的《健康一身轻》同样可以家喻户晓,同样可以让媒体盆满钵盈。

节目选题单一化——“健康”概念有待延展。研究中发现,除了北京电视台《心灵密码》是一档定位于心理健康的节目之外,其余所有节目信息流中的“健康”都被界定在“身体健康”的范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概念:所谓健康,不仅仅是不得病,还应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不良社会交往所引发的行为健康问题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健康”的范畴正在逐渐扩大。

作为公共健康报道的传播者,媒体人应该拓宽视野,关注人们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中所产生的新的健康问题和健康需求,用社会化的视野关注健康、关注人,包括对其他领域中的“公共健康”相关话题的敏锐捕捉和关注,如体育与健康、时尚与健康、家居与健康、民族传统与健康、环保与健康。话题的拓宽直接导致了节目受众人群的改变,因此相应需要考虑的是受众细化的问题,笔者在这里就不单独对节目受众进行分析了。总之,健康节目是要专业化还是要包罗万象,应该是健康节目传播者从选题到受众分析都要考虑的问题。

传播能力有待提高——如何体现健康传播的“知—信—行” 模式?健康信息是指“一切有关人的健康的知识、技术、观念和行为模式。”⑥电视健康节目所承担的角色,不仅是医疗机构的传声筒,更多地体现在对观众乃至整个社会健康观念的引导上。有了健康信念,大众才能在行动上预防疾病,更好地维护自身健康。健康传播的“知—信—行”模式指出:“知”是该链条的首要环节,传播媒介的到达率越高、接受性越好,信息获取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健康传播要达到“说服”的目的,就要有良好的传播能力与方法。

我国电视健康节目的样式目前主要有三种类型:(1)演播室谈话类,如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等。(2)杂志板块类,如黑龙江电视台《天天见医面》等。(3)电视专题类,如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等,其中谈话类节目在研究对象中所占比重最大(占71%)。健康谈话节目最初由《健康之路》开先河,随之许多地方电视台的跟风而上使该类型成为健康节目运用最广泛的节目样式。但笔者研究发现目前大多数地方台的健康谈话节目还停留在“样板”模式中:一个主持人、一个专家,一问一答,或加上一群白发苍苍的现场观众,或偶尔接听几个观众来电、查看几条网络留言,授课讲座似的枯燥说教使节目显得很沉闷,很难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提高健康信息的到达率,电视健康节目的话语方式需要改变。电视是人的感官的延伸,现场人际传播的健康话题互动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大众传播的效果。要加强现场谈话的交流性,消除“医疗讲座式阴影”,融入人情味,整个节目应是平等交流对话的原生态信息场,这种原生态更多地表现为温和的、关爱氛围的养成,其中调动观众的参与性、选择更善于电视表达的嘉宾、加入更丰富有趣的电视元素、大胆地启动直播方式,摆脱“摆拍”的印象等都是很好的方法。这样不但能加强现场的交流感,还能扩大节目信息来源渠道,促进节目与观众间的互动,从而提升节目水平。简言之,成功的健康节目不仅能为受众传播医疗知识和健康理念,而且应彰显一种人文关怀和人情味。当它剥离掉健康知识的外衣时,传达给观众的应是其人性化的内核,这也是高层次的传播境界。

注 释:

①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类科研项目《世纪之交中国城镇电视观众需求变化及其对策》,在国内直辖市、沿海地区、中部内陆地区和东北、西南、西北地区分别选择上海、广州、武汉、沈阳、成都和西安等6大特点城市作为样本点。

②潘文功:《拓外延、挖内涵——打造电视健康传播主要渠道》,《东南传播》,2007(8)。

③北京电视台《健康生活》,life.sina.com.cn/95/2005/0120/1/html

④⑤张自力:《健康传播学——身与心的交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视力健康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健康信念模式 弱视 健康教育 疾病认知 治疗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 R49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02(b)-097-02

弱视是常见的儿童眼科疾病,发病率高达3%~5%,也是造成年轻人及成人单眼视力低下的最常见疾病。弱视的疗程较长,容易反复,弱视患儿年龄比较小,治疗的依从性主要取决于家长对治疗的配合,若家长不了解弱视相关知识而延误或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将造成患儿终生的视力缺陷。已有研究表明,依从性是引起弱视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1]。依从性与家长对疾病的认知状态密切相关。Newsham在研究发现,68%的家长缺乏弱视关键期的相关知识[2]。家长能否指导和监督患儿坚持正确治疗成为治疗关键,我们应用健康信念模式(the health belief model,HBM)对弱视患儿家长实施健康教育,提高弱视患儿家长疾病认知及弱视患儿治疗的依从性,取得了明显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09年2月~2010年2月在弱视门诊就诊的诊断为弱视的患儿家长60例,其中,男24例,女36例;年龄26~47岁;大专及以上学历22例,高中20例,初中及小学18例。

1.2实验方法

实验采用不设对照组的前后测试。观察指标采用自行设计的弱视患儿家长疾病认知及患儿治疗依从性问卷调查表,患儿家长在采用健康信念模式进行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前进行首次测试,实施健康信念模式教育护理干预6个月后再次进行测试,比较护理干预前后的测试结果。

1.3 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实施护理干预

根据健康信念模式,实施健康教育干预的步骤是:首先,让患儿及家长明确认识弱视危害及其严重的结果,使他们感知弱视的威胁性与严重性。对于认识不足者,让他们认识到弱视治疗的紧迫性,弱视不治愈给生活及就业带来的害处;对于过度焦虑者,让其明白弱视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坚持合理治疗,是可治愈性疾病,为他们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其次,让患儿及家长正确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让他们坚信通过健康知识的学习后或改变不良行为后会获得非常有价值的结果,使其逐步具有采纳健康行为、改变危险行为的愿望,并决心采取行动。这方面的教育主要实施榜样学习,建立互助小组,促进组内成员的相互支持、相互提醒、相互鼓励、相互督促。再次通过各种干预措施,产生良好的自我效能。这方面的教育以发放简明实用的健康教育处方、传授视力检测技术、指导合理饮食与弱视训练、教授治疗仪器的使用、告知及时散瞳验光配镜为主。并不断以电话咨询、定期访视等方法加强患儿健康行为的强化与督促,使患儿巩固和发展健康行为。

2 结果

实验6个月后,对实施对象再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数据与干预前进行比较、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别进行χ2检验。患儿家长疾病认知测试比较结果见表1,对患儿治疗的依从性测试比较见表2。

表1 HBM健康教育干预前后患儿家长疾病认知情况比较(例)

两组比较,P

表2 HBM健康教育干预前后患儿治疗依从性对比(例)

两组比较,P

3 讨论

3.1 健康信念形成是健康教育成败的关键

健康教育是培养健康行为的科学,其关键是使个体形成健康信念。健康信念模式是运用社会心理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模式。健康信念模式遵循认知理论原则,强调个体的主观心理过程即期望、思维、推理、信念等对行为的主导作用,因此健康信念形成是人们接受劝导改变不良行为,采纳健康行为的关键[3]。

3.2 健康信念模式教育提高了弱视患儿家长对患儿家庭管理的能力

我们通过健康信念模式教育不仅能使患儿家长认识到疾病的严重性和治疗的紧迫性,重要的是使患儿家长感觉到健康信念模式的益处,使家长对健康信念模式不仅达到“知”,更应达到“信”和“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督导患儿严格遵从弱视治疗的各种措施,使遮盖和戴镜成为儿童生活习惯,把治疗变成患儿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合理饮食,持之以恒的进行视功能训练,正确使用弱视治疗仪,定期检查复诊等,大大的提高了患儿家长实施规范化家庭管理能力。从而使患儿的有效治疗获得进一步保证,使弱视治疗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

3.3 健康信念模式教育进一步丰富了护理服务的内涵,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

健康信念模式教育是将健康信念模式的概念观点贯穿于护理工作中,使患者经过健康教育后达到“知、信、行”[4],从而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利于康复。通常情况下,健康行为的形成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以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在健康教育中运用健康信念模式,护士可以根据患者的健康信念的高低来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计划,使护士可以针对性地进行个体护理[5]。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克服单纯教育的盲目性,应用现代健康教育理论分析了解影响人们健康行为的因素,帮助教育对象树立信心,克服困难,从而自觉采纳健康行为[6],使健康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宁,牛兰俊,吴夕,等.依从性影响弱视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7,25(9):935-937.

[2]Newsham D. Parental non-concordance with occlusion therapy [J]. Brj Ophthalniol,2000:84(9):857-962.

[3]张海燕,张美芬.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提高健康教育效果[J].护理研究,2001,15(6):311-312.

[4]颜婉华,苗均华.对健康教育的正确理解和运用[J].现代护理,2002,8(3):217-218.

[5]彭荣翠.健康教育中健康信念模式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07,7(12):77-78.

[6]刘纯燕,于美渝,赵燕利,等.运用健康信念模式评价1215名妇女乳腺癌健康教育的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8):683-685.

视力健康范文第6篇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眼科视光学、视觉科学、儿少/学校卫生学以及体育与健康教育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然而,学生近视率却一直持续升高或居高不下,成为目前危害我国青少年健康的最突出问题[1]。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世界性的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事业对于保护人类健康的战略意义逐渐得到人们的公认。世界卫生组织(WHO)近来的研究表明:人的健康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只占15%;环境行为因素占85%,其中社会因素占10%,医疗条件占8%,气候条件占7%,而60%取决于自己。早在652年,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其《千金要方》中即明确指出:“中医医人,下医医病”。现根据现代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我国近视防治现状,探讨中医医人思想对于近视防治的意义。

1 近视病因

中医学在至少数千年的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的“天人相应观、统一整体观、永恒运动观与动态平衡观”四大学术观点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近视眼的病因及其根本防治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天人相应观与统一整体观,很早就认识到人眼的视觉功能是为适应环境特别是太阳光逐渐演化而成的。如《灵枢・岁露篇》即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中医将天、地、人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行为因素,对于人的健康有重要影响。《黄帝内经》将七情、六淫、劳逸、饮食、起居等环境、行为与心理因素视为重要病因。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中医对于近视的最早记载见于隋・巢元方之《诸病源候论》(610年),认为目不能远视候系“劳伤”所致。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七窍病》(652年)将久处烟火、泣泪过多、夜读细书、抄写多年、博弈不休、饮酒不已等视为重要的眼病病因。唐・白居易《眼暗》诗中“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已经对于自己的近视眼等眼病病因有较清醒的认识。唐・王焘《外台秘要》(752年)明确指出近视“非禀受生成”。明・傅仁宇《审视瑶函》指出“久视伤睛成近觑”。清・黄庭镜《目经大成》(1741年)指出“双睛近觑是生来,不是生来却祸胎”,认识到了(高度)近视的遗传性。

现代医学研究[2~14]亦表明:虽然有重要的遗传因素,对于占学生近视眼绝大多数的生理性近视眼来讲,环境与行为是其主要决定因素。即使是遗传因素,归根结底也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青少年近视眼主要是学生视觉环境不良、课业负担过重、精神压力太大、睡眠不足、体育锻炼不足、营养失衡、用眼习惯不良,特别是近距离用眼过度、远望与眼球运动不足所致。

2 近视病机

正常成人眼球轴长平均24mm。新生儿眼轴仅约16mm,绝大多数有+2D~+4D的远视。人的视觉出生后6个月发育异常迅速,随着视觉发育,人的眼轴迅速增长,3岁即接近23mm。眼轴增长使屈光度增加,角膜变扁平与晶状体变薄使屈光度减少,以维持屈光度的相对稳定。人的视力于2~7岁逐渐达成人水平,眼球发育通常到13~18岁完成[6~8,15]。近视眼的主要病理机制是眼球巩膜对于传入视网膜的长时间连续视近信息产生的主动重塑,使眼轴主要是玻璃体腔的过度增长[4,6~8]。

高度近视者,子女患近视的几率较高,应尽量避免再与高度近视者结婚。人的眼球发育主要在母亲怀孕早期,如果造成视觉剥夺,可导致眼轴增长,形成先天性近视。因此,应注意孕期保健。人的视觉发育关键期在1~3岁之前,敏感期在5~12岁之前。过了敏感期,随着角膜变扁平与晶状体变薄的能力已经接近极限,近视眼是近乎不可逆的。而人的眼轴增长则可持续致25岁,甚至40岁以后,人的屈光度的变化将持续终身[5~8,13~15]。因此,近视防治应抓早抓小,常抓不懈。

3 近视防治

3.1 为孩子营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据《周礼》记载,我国周代就有较完备的学制与完善的医事制度与公共卫生管理。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文教卫生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16,1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然而,文教卫生等公共事业明显滞后[17~19]。在中西部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的紧张状况,长期以来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的体育、卫生与艺术教学条件亟待改善,健康教育亟待加强[20]。

根据中医医人思想,我们应当为孩子创建良好的成长环境,早日实施全民免费义务教育和免费医疗保健,保障孩子健康成长。政府应主导教育与卫生事业,进一步完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加强中小学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的健康教育与学校卫生服务工作;加强乡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县医院与城镇社区医院的健康教育与保健职能。在政府统一领导下,文教卫生共同努力,中西医有机结合,眼科学与儿少/学校卫生学有机结合,产学研有机结合,健全我国学生视力保护与近视防治体系,使广大青少年儿童自幼都能享受到优质的眼科健康教育与视力保护服务[20~22]。

3.2 自幼培养孩子良好的爱眼护眼技能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等重视御射与饮食卫生等体育与健康教育,习射有益于学生的视觉健康。古希腊著名医学家希泼克拉底亦提出“体育锻炼是实现健康生活的根本手段”。我国17世纪著名教育家颜元指出“动则强,不动则弱”。18世纪法国医生蒂萦说过:“运动几乎可以代替任何药物,但是世界上的所有药品也代替不了运动”。

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之、晏阳初都非常重视卫生教育。晏阳初主张“以卫生教育以治弱,培养强健力。”陶行之将健康视作教育的出发点,一贯主张“以提高卫生教育的效力来代替医生,保证健康”。1950年,毛泽东强调学生要“健康第一、学习第二”。毛泽东重视实践教育,鼓励青少年在广阔天地里,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能够促进青少年的视觉健康。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001年,我国学校“体育课”改名为“体育与健康课”。2001年、2003年、2005年第一、二、三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的主题分别是“体育与健康”、“学校体育改革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目前,各地中小学特别是小学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严重缺乏,体育教师眼睛健康知识有限;而眼科医师忙于医疗,健康教育职能受到限制。

体育与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视力健康的重要手段。徐广第教授[23]指出:近视防治的重点在学校。新的研究[24,25]表明:短时间远眺等自由视觉活动便可避免长时间连续限制性视觉活动如近距离读写等所致的近视。健康教育是一切卫生工作的基础,投资最小、收益最大。中西医眼科工作者应当为眼科健康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例如通过举办爱眼讲座、爱眼专刊、爱眼网络等方式,积极开展眼科健康教育工作,政府应给予政策支持[19~22]。教育与眼科界积极协作是提高眼科健康教育水平的根本出路[22]。

中医丰富的养生明目理论是重要的眼科健康教育资源。如《易经》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黄帝内经》开篇之《素问・上古天真论》即将“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与“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作为养生明目手段。据《晋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就有宋阳里子少养生明目方以“损读书,减思虑,专内视,简外观,旦晚起,夜早眠。”来保护眼睛,提高视力。我国神农、黄帝以降,战国扁鹊、东汉华佗、晋代葛洪、南朝陶弘景、隋代太医博士巢元方、唐代药王孙思邈、金代张子和等历代名医都非常重视食疗与按摩、导引(体操)的养生防病作用。孙思邈尤其强调目宜常运。清末郑观应《中外卫生要旨》一书特别强调中医的食疗、按摩、导引与西医的营养与运动的强身防病功能。文教卫生有机结合,早日将中医养生明目知识普及到全体中小学生,将使孩子的爱眼护眼技能有根本性的提高。

3.3 提高孩子的视力健康水平

根据中医医人思想,我们的近视防治特别是医疗工作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近视眼病的临床矫治,科研工作也不能仅仅着眼于研发新的药品与仪器。近视防治应当以提高孩子的视力健康水平为根本宗旨,面向全体儿童与青少年,关注他们的眼睛健康,为他们提供优质的眼科健康教育与视力保护服务,这需要动员全社会参与,尤其要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做到“健康为人人,人人为健康”。加强屈光监测与近视预测,对于有明显近视趋势的隐性近视及早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产、学、研有机结合,大力研发科学有效、安全无害的近视防治仪器,如通过双眼合像法研制的近视防治仪器能够锻炼提高孩子的调节与集合等生理功能,有效地预防近视眼的发生与发展[2]。我们应当努力使所有儿童都能远离近视,获得理想的屈光、理想的视力。因此,中医医人思想对于我们坚持近视防治的正确方向,提高近视防治的整体绩效,对于全民视觉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贵仁.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结果.中国学校卫生,2002,23(1):2-3.

2 徐广第.从视觉生理学的观点探讨防治近视的理想方法.眼科,2004,13(1):4-6.

3 汪芳润,周晓东,尹忠贵.近视眼祈望合理矫治.中华眼科杂志,2004,40(9):577-578.

4 胡诞宁.近视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眼视光学杂志,2004,6(1):1-5.

5 郑荣领,翟黎东,徐广第,等.学生近视应及早综合干预.中国校医,2005,19(5):441-444.

6 Wallman J,Winawer J.Homeostasis of eye growth and the question of myopia.Neuron,2004,43:447-468.

7 Morgan IG.The biological basis of myopic refractive error.Clin Exp Optom,2003,86(5):276-288.

8 Morgan I,Megaw P.Using natural STOP growth signals to prevent excessive axial elong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yopia.Ann Acad Med Singapore,2004,33(1):16-20.

9 Saw SM.A synopsis of the prevalence rates and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for myopia.Clin Exp Optom,2003,86(5):289-294.

10 Zhao J,Mao J,Luo R,et al.The progression of refractive error in school-age children:Shunyi District,China.Am J Ophthalmol,2002,34(5):735-743.

11 He M,Zeng J,Liu Y,et al.Refractive error and visual impairment in urban children in southern china.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4,45(3):793-799.

12 Xu L,Li JJ,Cui TT,et al.Refractive error in urban and rural adult Chinese in Beijing.Ophthalmology,2005,112(10):1676-1683.

13 Weale RA.Epidemiology of refractive errors and presbyopia.Surv Ophthalmol,2003,48(5):515-543.

14 张迎修.当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与思考.中国校医,2004,18(5):471-472.

15 张艳玲,蔡剑秋,郑惠联,等.成人眼屈光面光学特性的演变与正视的探讨.眼科研究,2005,23(23):421-424.

16 戴志澄.我国实施“预防为主”方针的历史经验.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3,4(4):244-245.

17 Editorial.Lessons for and from China.Lancet,2000,356(9238):1285.

18 邱五七.医疗和预防的错位对我国公共卫生影响分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6:369-370.

19 朱海江,杨建立,秦怀金,等.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整合行动势在必行――首届中美医学与公共卫生整合行动研讨会纪要.中国公共卫生杂志,2004,20(12):1-2.

20 余小鸣.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及挑战.中国健康教育,2005,21(5):377-380.

21 王陇德.政府应主导卫生发展.中国卫生,2005,1:8-12.

22 郑荣领,翟黎东,樊舒非,等.弘扬中医上医医国思想,健全我国近视防治体系.中华现代眼科学杂志,2005,2(4):343-347.

23 徐广第.青少年近视防治.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5,51-57.

视力健康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传播语境;媒体社会责任;媒介素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资源越来越丰富,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关注点已不再停留在传统的温饱问题,而是将视线转移到了健康和养生话题上。各地方媒体也因势而动,相继开办了属于自己的健康养生类节目。这类因时而生的节目一涌而出,导致各媒体竞争压力巨大。虽然该类节目在数量上有着喜人的态势,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健康养生类节目的传播内容较单一化,受众也相对狭窄,传播健康养生知识所需要严谨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也是当下媒体所欠缺的。

一、健康养生类节目发展中的问题

1.质量跟不上数量

追溯起中国健康养生类节目的开端,该属1998年6月1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开播的《中华医药》,随后各电视台纷纷开办自己的健康养生类节目。据统计,目前国内的此类节目已有上百档,每个电视台基本上都有一至两个与健康养生有关的节目,播出时间涵盖了早晚各时段。北京电视台的《养生堂》、浙江电视台的《健康最重要》算是其中比较受欢迎的节目。各台跟风发展,数量上节节攀高,物多必滥也成现实。为了追求高收视率,许多健康养生类节目的形式大于内容,对于受众所关心的问题并不能做出权威、科学的解答,探讨的话题也陈旧无新意。

2.内容单一化,受众狭窄化

虽然各个电视台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健康养生节目,但这些节目之间没有太明显的差异性,形式、内容都相差无几,无外乎包含食疗、运动、营养、中医等方面。一般情况下,这类节目都会把疾病的预防作为讲解的重点,这与节目的受众组成也有关系。

目前,这些节目现场的观众主要是以中老年人居多,年轻人非常少。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节目制作都主要围绕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开展。一个健康节目在内容方面大讲疾病预防,在受众上固定一部分群体,这样只能让节目能走的道路越来越窄。其实,大众媒体在传播这些健康信息时,对于健康的理解不应该仅限于关于身体健康、疾病预防的信息。

3.媒体社会责任弱化

由于健康养生类节目的制作和录制过程比较方便,而且成本也比较低,邀请专家是节目的卖点。这种情况下,各个电视台纷纷邀请各种专家坐镇节目现场现身说法,以此获取高收视率。但是各视台在争夺收视率奋斗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节目最基础的东西,那就是健康养生信息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一个健康养生类的节目,如果只为了娱乐和商业,不考证其传播信息的真实性,在受众不知道其中道理的情况下,就会直接误导受众。

二、健康养生节目中媒体担当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

1.媒体主动转变角色

大众媒体在健康传播中该何定位自己?传播是基本职责,但是媒体还应该充当起把关人兼引导者的角色。这些角色的扮演不仅要求媒体有过硬的信息鉴别能力,还要求媒体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在宣传健康养生时,不再是按部就班地讲解,而是灵活地传播与科学的引导,将受众的目光聚集到正确的养生知识上,使健康理念循序渐进地深入人心,改变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错误看法。

2.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和受众的媒介素养

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性,要扩大健康传播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健康传播是一门交叉学科,融合多门学科的知识。只有传播学知识而没有一定医学基础知识的话,健康传播就又回到了基础传播的层面上去。

培养受众的媒介素养也是提高这类节目质量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各种信息从四面八方涌向受众。让人眼花缭乱的信息中不乏许多虚假、有害信息的存在,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有利于受众从各种信息中分辨真假,对一些广告信息批判性地接受,避免被有害信息误导。

3.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力运用新媒体监督传统媒体

目前,自我监督模式是媒体普遍使用的模式,这样的模式对媒介自身的把控力要求很高。但是自我监督毕竟还是有监督不力的地方,补救漏洞,需要第三方力量的监督、支持。德国的健康节目制作过程中,一定请第三方评估,如行业协会、管理部门等。我国健康节目的制作还没有发展到如此完善的地步,所以在没有专业部门管理时,新兴的新媒体力量,如微博,就是最好的第三方监督人。

新媒体的互动性远远大于传统媒体,而且其及时性也远强于传统媒体。将其作为一个新的监督力量,对于大众传播媒体来说也是一个刺激和支持。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也弥补了传统媒介的受众限制,交互性为健康养生类节目挖掘了更多的潜在受众。

参考文献:

视力健康范文第8篇

1.1坚实的学术和社会资源优势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是一所以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病的三级专科医院,并于2008年初和2008年下半年先后被批准为北京市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试点单位,为北京市青少年防近信息服务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青少年近视为“治未病”工作的重要切入点,主要开展青少年近视的防治,各项青少年近视的课题研究为网络平台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学术经验。本平台是由北京市中医局、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和北京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项目,属政府公益行为,不增加学校、学生和家长的负担,同时视力健康关系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每一个家庭对此都十分重视,愿意积极参与。

1.2人员配备专业性强在近视监测方面,医院内部建立了青少年近视的三级监测网络,第一级为监测管理小组,下设监测管理办公室;第二级由视光中心主任和眼科各部门负责人组成;第三级由眼科各科室护士长、住院总医师组成。同时,设立防近专家委员会,下设于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之下,由分管院长和眼科专家等组成,负责青少年近视技术和监测的相关事宜。在近视防治方面,配备了由眼科专家、针灸专家、统计学专家等组成的专家团指导研究的有序实施。

1.3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设备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采用SOA、Ajax、Java、XML、Web3.0、SaaS等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可视化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以保证系统的功能实现与性能的稳定可靠,全面实现了计算机系统管理和办公自动化,为各级部门利用平台电子资源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网络已无处不在,为学校、学生和家长查询、使用相关医学信息提供了便利。

2网络平台在青少年防近健康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健康信息管理的任务是处理卫生保健机构的信息需求,具体包括卫生保健领域健康信息系统的开发、整合、评估和质量保障[7]。而一个好的健康信息平台标准为能够有效缓解社会健康信息供求失衡、能够整合医疗信息资源、能够严把健康信息质量关,引导人们树立正确健康观、能够通过信息获得减轻患者医疗负担、能够普及健康知识,利于医患沟通和能够发现和挖掘有用信息[8]。本网络平台通过构建健康管理、系统管理和宣传平台,较好的完成和实现了健康信息管理的要求。

2.1构建健康管理平台平台为中小学生和家长提供近视健康管理服务。以信息采集、个体化评估指导、系统干预,包括多套干预措施,尤其是中医特色的经络按摩、梅花针等干预措施,学生可通过回答问题,实时了解自己的眼部症状表现和用眼习惯,并根据给出的保健预防措施及时调整不良习惯、按照规范进行眼保健操、体育活动、功能训练等健眼措施,指导学生和家长掌握护眼爱眼知识,养成健眼防近好习惯。数据库保存学生历年眼科检查档案和学生和家长定期填写的护眼日志,通过后台数据分析和挖掘,观察学生个体化视力变化,评价诊疗方案。同时,对北京市青少年近视的发病率,年龄、性别等情况进行分析,全面掌握青少年近视的综合信息,实现总体评估、状态评价、预警。各级领导可以通过统计分析的数据、报表了解各自管辖范围内的青少年近视情况。同时可以了解到政府指令在各级单位执行的情况,便于逐级监管。

2.2构建系统管理平台该平台是一个面向全北京200多万青少年的大型健康管理系统。系统管理功能齐全,通过角色、权限、功能,系统配置、资源的绑定实现系统的可订制化。主要包括:数据维护备份功能;多种主题的统计报表与图形化分析;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展示区县近视分类、分层汇总信息;利用知识库,实现知识编辑、,导航、搜索;利用智能问答技术,实现常见问题自动回答;利用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实现每个学生健康评价、预警、建议,提供个性化近视预防服务。

2.3构建宣传平台平台利用网站不同栏目和多层次网页,进行近视防治知识的宣传。主要包括:1)北京市各级政府关于近视防治的政策法规;2)医学知识,主要有眼科知识、近视防护、近视防治操作技术规范;3)互动交流;4)通过专家问答的形式提供近视防治指导;5)宣传政府推动眼睛健康活动;6)就医指南,提供干预建议、设备推荐、医院推荐等;7)提供分析数据,动态展示北京青少年近视发病和防止情况。在健康领域,可将健康信息归于三类,一类是与学生的健康相关的信息,也是健康信息中最核心的一部分;一类是指能够被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利用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会具体到某个人,相对而言是一个群体的健康信息,卫生管理部门根据这些信息做出相应的行政决策;第三类是与每一次的健康信息都相关的财务信息[9]。本网络平台的构建整合了前两类类信息,实现了北京市青少年近视的实时监控和长效管理。

3构建青少年防近健康管理网络平台的社会效益

3.1整合资源,节约成本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通过网络平台的手段能够实现个人近视健康信息在线查阅、在线防近教育和近视相关信息的推送服务,促使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达到主动、自我近视健康管理的目标。此外,通过提供准确、全面的个人近视健康信息,就诊建议和就诊记录,有助于视光医生了解学生近视防控和发展信息,为临床诊治提供有力支持。如此则有效地整合了卫生信息资源,减少资源浪费,降低了医疗成本。对于政府和医院来说,通过有效的管理近视健康信息,能够追踪学生的视力变化、防近措施的实施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获取更全面、更深层次的信息,不仅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防治手段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同时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

3.2转变医疗模式,促进健康管理在疾病的防治中,中医强调“治未病”,而现代医学也从传统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管理模式。如此,“治未病”思想与健康管理就有了异曲同工之妙,二者均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均以预防为原则。通过数字化健康管理,不仅为个体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从被动的求医问药,到主动的预防保健,实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全方位健康管理服务,也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