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重庆大学专业

重庆大学专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重庆大学专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重庆大学专业范文第1篇

舞蹈类专业统考简章

根据教育部及我市艺术类专业招生有关规定,为加强对舞蹈类专业考试工作的管理,保证考试工作质量,有利于招生院校选拔人才和方便考生参加专业考试,我市普通高等学校舞蹈类专业考试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设置考点,统一评分计分。凡报考市内、外院校舞蹈学、舞蹈表演、舞蹈编导专业的考生,均须参加我市统一组织的舞蹈类专业统考。

一、招生院校及专业

2018年,市内、外招生院校、专业、计划、收费标准、办学性质及其它要求详见重庆市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汇编》。

二、招生对象和条件

符合国家普通高校年度报名资格和条件的考生均可报考。

三、报名及现场确认

(一)文化考试报名及专业统考考点选择

1.文化考试报名及专业统考考点选择。

2.报名及考点选择要求:凡报考舞蹈类专业的文、理科考生,必须按规定时间到区县(自治县)招生考试机构设置的报名点参加普通高考网上报名,在高考报名网上填报信息时,在考试类型栏目中,普通高考文科考生应选填文史类且考试类型为文科(艺术)[13]、理科考生应选择理工类且考试类型为理科(艺术)[17],对口高职艺术类考生应选择高职对口类且考试类型为[69]艺术类。同时按照区县招生考试机构的安排进行指纹采集(用于在专业考试过程中进行考生身份核验)和电子摄像。

舞蹈类专业统考考点选择在高考网上报名时同步进行,凡是参加重庆市舞蹈类专业统考的考生必须在网上选择考点。全市舞蹈类考点设在重庆大学

(二)网上缴费及打印准考证

1.网上确认:2017年12月7日9:00起至12月9日17:00止。所有参加重庆市舞蹈类专业统一考试的考生须在此期间登录重庆大学本科招生网zhaosheng.cqu.edu.cn,点击“网上报名系统”进入“重庆市艺术类专业统一考试舞蹈类专业考点,进行网上注册、报考专业确认、考试时段选择等,并完成网上缴费。

2.准考证打印:2017年12月11日15:00起至考试结束止。考生缴费成功后,系统将在所选择的时间段内随机分配专业考试准考证号。考生需在网上自行打印《专业考试准考证》和《专业考试诚信承诺书》,须按照专业考试准考号对应的考试初始时间提前1小时进行候考。

3.考生按照重庆市物价部门批准的标准缴纳报名考试费。如需要发票,请在参加考试当日到考点指定点索取。

四、专业考试时间及地点

(一)专业考试时间:2017年12月15日至12月17日,如遇报考人数增加专业考试时间将向后顺延,具体考试时间按《专业考试准考证》上的安排参考。

(二)考试地点:重庆大学虎溪校区艺术大楼舞蹈教学排练室。

五、专业考试科目及分值

考试科目 分值 总分 专业基本条件测试(形体比例、相貌、气质) 50分 300分 基本能力测试(软开度、速度力量、协调感、弹跳力) 130分 舞蹈技能测试(跳、转、翻) 15分 个人特技展示 5分 组合或剧目表演 90分 口试(语言表达能力) 10分 六、成绩

考生的成绩通知书由各区县(自治县)招生考试机构发放给考生本人,专业成绩合格者方可填报同类专业的各招生院校及其专业志愿。考生也可登陆重庆市教育考试院门户网站(cqksy.cn)或重庆招考信息网(cqzk.com.cn)查询本人成绩。

七、考生须知

(一)考生凭《专业考试准考证》和《身份证》参加考试,同时上交本人签名后的《专业考试诚信承诺书》,证件不齐者,不能参加考试。考生务必按照考号对应的考试初始时间提前1小时候考,不得擅自提前或延后参加考试,否则视为自动放弃。

(二)考生自备音乐伴奏碟和所需表演服装等。

(三)严禁考生将任何通讯工具及电子产品(手机、MP3、MP4、录音机、相机等)带入考场。请考生严格遵守《考试规则》,违者将按教育部《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和我市的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凡在专业考试中被认定为作弊的考生,其所报名参加艺术类专业考试以及文化考试的各阶段、各科成绩无效,同时取消该生当年高考报名和录取资格。

八、考试咨询及监督

咨询电话:65678201 65678236(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65102371 65102370(重庆大学招生办公室)

监督电话:65106714

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舞蹈类专业考务办公室设在重庆大学招生办公室

重庆大学专业范文第2篇

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共性技术研发能力,增强科技创新源头供给。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激发高校科技人员原始创新的积极性。加强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型学科建设,积极对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培育一批市级重点学科,加快国有科研院所市场化改革步伐,大力支持在渝企业和社会力量开展科学研究。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次,一个中国代表团到德国高校考察,提出要重点学习“如何解决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两张皮’的问题”。

德国人对此很不理解:既然对经济社会发展没有价值,为什么还要研究?

“我们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很低,严格讲,不能转化的成果就不叫成果。”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时任重庆大学副校长刘庆讲完这个故事后,长叹了口气,“这个故事背后,是科研与现实需求相脱节的一种体现。”

“这与重论文和重专利数量、轻解决实际问题的评价体系有关――不通过市场机制就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刘庆感叹。

纵观世界,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而科研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而在我国,科研与实际需求脱节、人才培养与实际应用脱轨的问题比较突出。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上述问题已日益成为制约科研进步的瓶颈。

早在1998年,重庆大学就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一些探索。

1998年初,王旭、郭钢等科研教学人员分别被派往重庆长安汽车公司任职,并参与管理和项目合作等工作。

两年之后,他们不但圆满完成了任务,而且有效提升了工程实操素养。

由于效果显著,合作结束时,时任长安汽车董事长尹家绪舍不得他们离开,曾提出以优厚条件将他们留在长安。但王旭、郭钢却舍不得培养了自己的学校,选择了回校任教。

彼此的需求,就在“舍不得”的交融中凸显。

“不为所有,但为所用。”――长安汽车提出了校企深度合作的倡议,与重庆大学的思路一拍即合。

其后十余年间,双方合作逐渐频繁。

2013年1月,国家“2011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了《关于公布2012年度“2011计划”专家初审结果的通知》。一个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高校科研体系现状,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提升人才、学科和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的目标被提上重庆大学创新日程。

在此背景下,“订单式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重庆大学很快成立了重大汽车协同创新中心,推出了重大-长安“3+1”本科和“3+1+2”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计划――接受其培养的人才在完成三年专业学习后,再按长安要求进行培养;随后又打造了重大山地城镇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每年都会选15-20名规划、建筑、土木、市政、管理等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小组,针对具体工程任务开展联合毕业设计。

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的“2011计划”,恰如一把点燃创新激情的火炬,开始融化科研应用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坚冰”,在政、产、学、研、用等各个层面释放了创新活力。

随着以前各自为政的科研资源得到有效整合,“1+1>2”的效应随之催生:山地城镇建设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海内外招聘、共聘、互聘、互派、培养等方式,汇聚了一大批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才、工程技术专家、教育专家和管理专家;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则全职引进了美国MTS 系统公司、福特公司工程师陆帅等10余人,兼职引进了美国工程院院士PriyaPrasad博士等30余人,派出10余人到福特公司做高级访问学者……

研发“瓶颈”成功突破,重庆大学整体科研水平随之提升。

随后,“联合科研”进入深化拓展阶段。

2013年6月,长安汽车各部门负责人及“千人专家”20人来学校51项需求,重庆大学安排相关学科的80多位专家和师生参与对接,两周内承接了30项需求。

重庆大学专业范文第3篇

基本情况:姓名:XXX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84年10月22日

联系电话:1359407631X

电子邮件:

通信地址:重庆大学B区12舍705 邮编:400044

毕业院校:重庆大学

专业:金融学

学习经历:2004年——2008年 重庆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2001年——2004年 虢镇中学

证书: 全国英语四级证书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C语言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数据库

全国普通话测评二级甲等

主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概论、国际金融、基础会计、应用统计学、保险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证券投资学、财务管理、金融衍生工具及风险控制、经济法等。

社会实践:04年——06年 院学生会宣传部干事

05年暑假: 高三家教

06年暑假: 协助校档案室工作人员整理档案

重庆大学专业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在对高等学校经济学教学一般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主要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学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并对重庆大学经管类专业经济学课程给予重点研究,提出经济学课程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方面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经济学教学;经管类专业;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139-02

一、高等学校经济学教学的一般情况

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将西方国家的主流经济学统称为西方经济学。在国际上,西方经济学这一说法其实并不存在。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性课程,一般在本科低年级开设,旨在培养学生对经济学整体结构和基本理论的认识,并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对基本经济现象有比较透彻的理解。此外,经济学也是进一步学习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课的基础。

经济学是研究有限资源如何实现优化配置的学科,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主要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观经济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是如何决定、波动的,故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在方法上,经济学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概念和理论模型,通过大量的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及经济学特有的概念去理解整个经济学原理;在学科特点上,既具有自然科学逻辑的严密性,又具有社会科学思维的开放性。

按照难度,经济学主要课程分为初级经济学、中级经济学和高级经济学。初级经济学是基本的入门性质课程,一般叫作“经济学”或“经济学原理”,或者把这门课分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从内容上说,一般以原理为主,主要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初步形成经济学的框架,很少有模型研究和数理分析。中级经济学是在此基础上,内容有所拓宽,探讨的程度更加深入,无论知识的广度与难度都有所加深,更多地使用了数学推导,在分析问题时会借助数学工具,运用数学模型,对数学知识的要求更高。此外,中级经济学的内容更加广泛,难度更加深入,着重剖析经济理论本质,并不局限于简单的介绍。高级宏观经济学与中级宏观经济学中涉及的经济问题的范围差别并不大,但与中级宏观经济学相比,它研究问题的深度和难度都有所增加。虽然高级课程所涉及的大部分问题,在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有所涉猎,但两者的差异主要在于研究问题的深度和使用的工具方法不同。在高级经济学中,模型中的函数从显函数转换到隐函数,模型分析的过程从比较静态转换到转移动态,模型分析的对象从确定性现象转换到随机性现象,模型运算工具从简单计算工具转换到专门计量经济学工具,模型分析方法从静态最优转换到动态最优等。本科经济学课程中,一般不涉及高级经济学层次。

在国际上,本科阶段首先开设《经济学原理》(初级经济学难度),让学生接受基本的经济学概念、理念与框架,然后开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级经济学难度),提升经济学的思维逻辑、数理难度和研究方法。

目前,、教育部大力在高校推进马工程项目。经济学属于、教育部力推的马工程项目的一个重点课程,在课程内容和建设上也要遵循马工程总体思想,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二、我国主要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学课程实施情况

改革开放之后,各大高校普遍开设经济学课程,并成为经管类专业的平台专业基础课和非经管类专业的通识课程(或素质教育类课程)。

笔者对我国主要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学课程开设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调查发现:

1.我国主要高校对经济学课程教学十分重视,课程学时数、学分数设置较高。

2.一半以上高校(16/27)会按照国际惯例将经济学课程划分为初级经济学和中级经济学循序开设。浙江大学甚至开设了高级经济学,吉林大学除开设经济学原理、中级微观经济学和中级宏观经济学外,还开设了对应课程的双语课程。

3.学时总数最高的为吉林大学,合计384个学时;学时总数最低的为山东大学、中南大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分别48个学时,合计96个学时。所统计的我国主要高校经管类专业中,经济学平均学时为166个。由于各学校学分对应学时数不一致,不好简单地做学分比较。

4.在教学方法上,各高校基本以理论教学为主,之后提升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课堂互动、课外阅读、现实经济专题研讨等形式,增强学生对经济学理念和方法的理解水平。

三、重庆大学经管类专业经济学课程的设计

重庆大学经管学院一直非常重视经济学的教学。经济学是学院学科大类平台课程,按照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分类开设,教学难度接近中级经济学水平。在历年的培养方案中,经济学学时最高,微观经济学为72个学时,宏观经济学为56个学时。此后,由于学校整体调整毕业学分,各类课程的学分、学时均有所调整。课程学时数中,微观经济学为64个,宏观经济学为48个,合计112个。

除经管学院外,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也将经济学设立为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微观经济学占56个学时、,3.5个学分;宏观经济学占48个学时,3个学分。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各专业的经济学课程设置不同,未作为平台课程。其中,工程造价专业开设经济学,学时为56个;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48个学时)、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36个学时),共计84个学时。

重庆大学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建设与房地产管理相关专业的经济学学时数相对全国水平均较低。但因毕业学分数的限制,要想进一步增加经济学的总体学时较为困难,只能在有限学时中通过课程教学设计,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通过全国比较研究,我们将重庆大学经管类经济学平台课程微观经济学继续设置为64个学时,宏观经济学调整为56个学时。

四、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进建议

经济学属于基础理论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同时又和现实经济息息相关。经济学一般在低年级开设,对刚从高中学习模式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一方面现实生活和经济感受相当匮乏,另一方面习惯于高中的被动学习和纯数理化的思维方式,对经济学的学习,在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上,有相当程度的转变难度。@使得经济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方法,必须与课程特点、学生特点密切结合,最大限度地达到课程目标。

密切结合经济学科的自身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手段与方法上,要尽可能地利用多种资源,如网络平台、师生互动、课程网络资源延展、案例与实例、实际经济运行状态等,增加学生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增强他们对经济理论的现实基础理解与感性认识,加强学生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在教学方法上,通过课堂即时案例分析、小组案例研究、小课题研究等,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对知识理解掌握的主动性,建立经济学思维范式,形成初步的经济学研究能力。在课程考核中,重视过程学习,增加作业、小课题、小论文研究在成绩评定中的权重,逐步减少一卷定成绩的考评方式。

重庆大学专业范文第5篇

培养有特色、高质量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尤其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重庆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文章以重庆大学材料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为例,分析了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的必要性,确定了以行业发展为导向的材料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形成了以知识、能力、素养为核心要素的培养模式。对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改革实践的成效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材料工程;培养模式 ;专业学位;行业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20;TB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7)01006904

一、背景分析

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 2009 年 3 月 11 日,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做好 2009 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教发[2009]6号),明确了“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的政策。由此,标志着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开始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重要转变。

重庆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高校,是1997年全国首批开展工程硕士教育的11所高校之一。学校自获批开展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教育以来,为社会各行业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学校一直注重对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探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经验。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收,改变了专业学位原有的生源结构,使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有了新的发展。

2009年起,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始在材料工程领域招收以应届生为主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因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在招生生源、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各方面均有所区别,原有的经验与模式并不能完全适应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同时,全日制专业学位与传统的学术学位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授予学位的标准等方面均有所差异,因此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和实践经验也不能满足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要求。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学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为契机,围绕提高培养质量的主线,以服务经济社会与行业发展需求为宗旨,开展了以行业发展为导向的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系列改革与实践。

二、确定以行业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材料科学与工程作为研究材料组成、结构、制备、合成、测试、表征、性能、应用及其关系的基础科学,在工业、航空、国防等领域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材料专业之一。学院建立了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材料实验教学国家级示范中心、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仪表功能材料研究中心(共建)、重庆市轻金属科学与技术实验室、重庆市新型建筑材料与工程重点实验室、重庆市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承担了大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和国防科技项目。同时,在材料工程领域多个方向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师资队伍,与600多家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建立了长期、o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因此,在全日制材料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探索与改革中,应依托已经形成的教育资源体系,充分发挥合作企业在协同培养中的作用,体现服务经济社会与行业发展需求的宗旨。

培养目标即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及培养活动结束后研究生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培养目标是整个培养活动的出发点,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中起导向作用[1]。材料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流行业人才需求,培养满足行业对知识、能力与综合素养要求的应用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三、以行业发展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及实现途径

根据学校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改革中提出的以知识、能力、素养三要素为核心的培养标准[2],邀请主流材料行业企业专家全程参与材料工程领域培养方案的制订与论证,校内专家和企业专家共同探讨从事该行业应该具备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核心内容,分别构建了知识模块、能力模块、素养模块及其对应的实现途径,形成了材料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见图1)。

(一)知识模块主要内容及实现途径

基础知识包括外语、数学、政治等公共基础课程,由学校统一组织开设。专业知识包括材料工程领域应掌握的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性的技术方法、研究工具的理论知识。行业知识主要通过外聘行业专家采用课程、专题讲座等形式讲授行业前沿、行业规范、行业标准等。

在改革实践中,学校遵循“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致力于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请进来”即聘任企业专家以专兼职形式参与培养管理过程,通过设立外聘教师的专项经费,制定相应的人事政策等将外聘教师纳入学校师资队伍整体建设规划,同时以制度形式明确外聘教师的责任权利,保障外聘师资队伍的长效性、稳定性。学校实施“青年教师工程素养培训计划”,选派校内导师深入企业接受一年工程培训,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加强校内教师的培训、规划与发展。

(二)能力模块主要内容及实现途径

重庆大学专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重庆高校;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互惠共赢

【中图分类号】G562.65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4-0001-01

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了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创新能力是提高质量的灵魂。总书记讲话特别强调,要通过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促进高等学校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的合作,要打破高等学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协同合作,资源共享,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实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显著与持续提升。

近年来,重庆不少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围绕“地方性、应用性”的办学定位,整合资源,积极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发展道路,高标准、宽视野地抓好源头创新、技术应用和成果推广三个环节,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人才保障和技术服务,积极服务重庆经济社会发展。

笔者认为,高校在做好科研直接服务社会的同时,还应采取多种合作机制,与社会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长期合作关系,为学校的产学研合作与发展构建有效的转化平台。一方面加强学校与地方的合作,为产学研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的双赢合作,把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实际中。

近几年,重庆部分高校以服务地方和企业为宗旨,坚持走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互惠共赢的发展之路,积极组织教师与地方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与企事业单位共同申报课题,共同进行科技攻关,均已取得初步成果。

一、学校与地方深度合作,实现互惠共赢

高校与所在地方是正相关关系,两者必须加强合作,相互支持,才能实现共赢。高校应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目标,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开展项目研究,通过以学带研、以研促产,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把科研成果及时地推向社会前沿,把科技研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为推动地方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2003年10月,西南大学开始与石柱县建立县校合作关系,多年来,校地双方积极探索合作新路子,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石柱模式”。该模式在实践中成效显著,搭建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拓展了学校研发渠道和领域,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有效促进了地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了石柱县经济增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带动了石柱县社会文化事业以及旅游产业等全面发展。县校合作的产业示范、研究开发项目,在加强农民培训、带动重点产业发展的同时,很好地搭建了学校的科研平台、成果验证及转化平台、教学实践创新平台,为西南大学的青年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挂职锻炼机会、各种形式的教学实习以及创业实训平台。

2012年7月,西南大学在石柱县成立了研究院,计划投资1.5亿元,打造一家集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非营利性综合科研机构,将石柱研究院建设成县校合作的标志工程和示范工程,为服务石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实现互惠共赢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彰显高校教育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途径。高校要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增强高等院校的办学活力和综合竞争力,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

长安汽车与重庆大学依托产学研平台,深入开展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2012年6月1日,重庆大学与长安汽车协同创新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隆重举行,校企双方就人才、科技和教育等领域达成多项合作协议,包括《新进青年教师工程素养培训协议》、《共建“重庆大学――长安汽车协同创新联合研究中心”协议》、《创新人才培养合作协议》等。双方在人才培养和输送、技术研究与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协议旨在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攻关、协同创新”,按照“资源共享、互惠互利、长期稳定、共谋发展”的合作原则,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企业和学校共同发展,进一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重庆大学与长安汽车的合作,在推动校企协同创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探索中为国家和重庆经济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成为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互惠共赢的一个典范。

三、校企一家,产教结合,实现互惠共赢

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教育部“国家级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院校之一,其独具创新和特色鲜明的“集团加学院,一系一公司’产教结合‘4331’人才培养模式”引起国家与省市领导和兄弟院校的高度关注。

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实行集团+学院、系+公司的产教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专门成立有教研所和产教结合指导委员会,各专业均有2个以上相关企事业单位作为“产学”共建单位,并由该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担任专业建设顾问。现已建立起软件技术一系&重庆正大普耀科技有限公司、软件技术二系&重庆正大华日软件有限公司、网络技术系&重庆正大恒领网络科技公司,数字艺术系&重庆正大动梦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电子商务系&重庆正大网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信息技术营销系&重庆正大营销公司等产教结合系及其对接公司。各公司为对结系部学生提供实作项目和场地,提供实习指导老师及专业教师。学生在企业实习至少在一年以上,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近年来,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由于“产教结合”办学特色突出,人才培养成果显著,历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2%以上,实际就业率达到100%,倍受广大用人单位青睐和好评。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网络化、市场化继续加快,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主体的科技革命飞速发展,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资源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因此,培养造就同时代潮流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大批人才,不断开拓新的科学领域,是关系到重庆改革发展的百年大计。

重庆大学专业范文第7篇

2009年9月,李世蓉赴英上任,出任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新任全球主席(2009~2010)。接下来的1年,李世蓉将带领CIOB全体会员引导学会今后的发展方向,制定相关的建筑标准,向世界推广更先进和更环保的建筑理念。

CIOB第一位中国女性会员

“1993年到荷兰Delft技术大学做访问学者的经历,让我眼界大开,当时我在重庆建筑大学(现重庆大学)当教师。”

在荷兰期间,李世蓉了解到CIOB是有100多年历史的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是一个涉及建设全过程管理的专业学会,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望,CIOB会员资格在国际建设管理领域得到广泛的认可。于是,她决定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工作实践申报“英国资深皇家特许建造师”的资格。

周围的朋友都担心这么高的资格,能给中国人吗?英国资深皇家特许建造师学会派出3人考核小组,到荷兰对李世蓉的研究进行全面考察。通过科研成果介绍、论文答辩和面试等一整套资格评审程序,李世蓉终于获得了“英国资深皇家特许建造师”的资格。

就在这次考核中,李世蓉给3A考核小组中的英国里丁大学教授Roger Flanagan留下深刻的印象。面试后,F1anagan教授邀请李世蓉参加“中英建筑业比较研究”的课题。1995年,她来到英国里丁大学攻读建筑管理专业博士,同时做Flanagan教授的研究课题。

这3年的甘苦,事隔多年回忆,李世蓉还是很感慨。“当时我既有离开家人故土的感情煎熬,更有要完成学业和兼顾科研的双重压力。在英国我人生地不熟,女儿不到10岁,正是成长的关键时期,我却没在她身边。而除了完成博士论文,我还要和导师Flanagan教授完成一项中英建筑业的比较研究,报告全部用英文写作。而因为没有任何时间去打工补贴生活,所以我只能尽量压缩开销,生活简单再简单。”

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李世蓉的身体开始“罢工”,她得了严重的耳鸣病,白天工作紧张可以分散注意力,晚上安静时是最难熬的,睡觉时常常把宿舍的二手电视打开,以分散注意力而入睡。去医院检查,却又没什么不对,医生告诫说耳鸣病没有药物治疗,唯有安心静养、放松生活。李世蓉只好每周去看一次心理医生,疏导和释放内心的焦虑。

在3年时间里,李世蓉不仅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同时还与导师Roger Flanagan教授共同完成了科研报告《中英建筑业的比较研究》。随后,英文专著《面向国际市场的中国建筑业》在英国出版发行,被英国有关部门称为“在国际上关于中国建筑业的权威性著作”。其间,她还为我国建设部、高校、建筑企业等牵线搭桥,帮助建设部组织的考察团到英国进行学术交流。

1998年,李世蓉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她还获得了英国资深皇家特许测量师、英国资深皇家特许土木工程师、英国特许工程师等资格。

从学者到城市管理者

回国后,李世蓉继续在重庆大学任教,先后主持了20余项重点科研项目,先后指导多名建筑经济与管理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在研究生教育中,她特别强调培养建筑管理领域的国际型人才,通过若干国际间的科研合作项目,让自己的博士生、硕士生出国进修、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参加国际会议等。“假如说我有国际化视野的话,我也要让自己的学生国际化,走出国门,学习更多先进的管理经验。他们中不少人很能干,毕业后都在跨国公司工作。”

2003年1月,李世蓉的命运方向再次发生了改变。她被重庆市委组织部任命为重庆市沙坪坝区副区长,分管城市建设。“我从硕士到博士都研究的是建筑经济管理,所以,从建筑工程和政府管理职能这两方面来说,都与我的专业有联系。”李世蓉说,“大概因为有多年高校和海外求学背景,我一直反对搞什么大广场等形象工程,我和周围的同事强调说,城市建设最要紧的是城市规划。这4年的从政工作对我锻炼特别大,有更多的机会将我的专业知识与实际更好地结合,推行国内外先进的城市建设管理的理念和成果。”

2007年1月,李世蓉被调到重庆市外经委担任副主任。她和CIOB结下的缘分还在继续。

CIOB全球首位女性主席

2007年6月,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学会在学会的总部正式宣布李世蓉将担任2009~2010年度全球主席。按照学会惯例,自宣布之日起她就成为全球副主席,2008年6月成为全球高级副主席,2009年6月将“转正”为全球主席。为此,她成为这家有着175年历史的学会的第一位非英籍全球主席,也是CIOB第一任女性主席。博导Roger F1anagan教授和他的学生李世蓉先后担任CIOB垒球主席,成就一段佳话。

“为什么我能担任CIOB全球主席?很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我认为这既是CIOB对我专业知识和个人能力的认同,也是CIOB国际化的一种表现。CIOB需要进一步发展,需要焕发新的生命力。”李世蓉说CIOB的认证资格已得到国际上100多个国家的认可,“皇家特许建造师”已成为欧共体国家、美国、澳大利亚、非洲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获得就业机会的通行证。

李世蓉介绍说,CIOB自1993年与中国建设部正式建立合作关系以来,通过培训和教育计划、专业评估以及对大学专业课程的相互认可,举办一系列研讨会,为中国建筑管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作出了积极贡献。

“而对于我国的建筑队伍来说,CIOB也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能够走出去和其他的建筑队伍交流;CIOB在全球有4.3万名会员,在中国有近4000名会员(其中香港有2000多名),可以把国外CIOB会员引到中国来投资。在实际工作交流中,我遇到很多CIOB的会员就是投资商,或者很多ClOB会员是为业主方、投资方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中国建筑业来说也是一个平台。”诚如CIOB总部给李世蓉的邀请信中写的那样:“我们相信,一旦您成为CIOB主席,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建筑市场的影响和形象,同时为中英两国的建筑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

“我目前从事的是投资贸易工作,我知道要尽量运用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国际化的人脉积累,应该能成为更有效的资源。”

说到家庭,李世蓉满怀愧疚,又洋溢着幸福。“我们这个家庭互相影响、互相支持,先生是我大学同学,目前在重庆大学做常务副校长。因为一直很忙,女儿我没怎么管,家务也没怎么做,都是我婆婆在照顾家里。女儿21岁,很独立、很自信、很有自己的想法,已经上了大学,现在美国做交流学生,她给我发电子邮件,说老师让她写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人,她写的是我――说在她成长的路上,有很多人帮助她,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但是在思维上,是我给与她坚强和坚持!她说:‘你的身体力行影响我,国际化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我。’”

重庆大学专业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等舞蹈教育;重庆大学;科学发展观;定位与思考

中国的舞蹈伴随着中华文明经历了上百万年,从原始人类的前艺术活动期就出现光彩,无论是击石附石的先民兽舞还是奴隶专职的纪功之乐,或是后来封建社会的唐舞、宋舞,都是舞蹈文明的发展历程;其中舞蹈的教育在发展中承载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寓教于乐的大儒精神还是乡里百姓的自娱自乐都是舞蹈教育的需要,从汉代的乐府到唐代的梨园都对当时的舞蹈起着推动和历史的保留作用。历史发展至今,舞蹈的传承与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幼儿社区教育,都呈现着我国舞蹈教育市场的多元发展,逐渐走向科学化的轨迹。同时,在兴办高等舞蹈教育的时候,也有很多院校没有清楚的教育定位,没有一个科学的规划与思考,致使舞蹈的市场环境出现种种困境,也给我们这些从事舞蹈教育的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挑战,因此,我们从求本溯源开始,找到源流看问题,理清历史的脉络,重整属于我们的舞蹈和教育。

一、我国舞蹈教育的溯源

我国正规的专业型舞蹈教育始于建国初期,五十多年来,我国的舞蹈教育基本上是沿着这一单纯专业型,职业型的教育体制在发展。现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从中专―本科―研究生学历层次专业型舞蹈教育系统。

回顾、探索我们专业型舞蹈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分析、思考专业型舞蹈教育的现状,在充分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冷静客观地直面我们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检点我们在急速发展中所产生的浮躁,无疑对我们如何深化舞蹈教育的改革、提高舞蹈艺术人才的培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我们从中专舞蹈基础教育谈起。

中专舞蹈教育是舞蹈教育系统的基础教育。

1978年以前,我国专业型舞蹈教育仅限中专教育。全国有5所专属的中专舞蹈学校及各省市的艺术学校中设有舞蹈学科。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舞蹈艺术人才的急切需求,中专舞蹈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中专舞蹈教育是专业型舞蹈教育的基础工程,基础工程不坚实,势必会上延,严重影响到高等舞蹈教育。没有坚实的基础教育,是无法构建我们这座舞蹈教育系统大厦的,高等舞蹈教育离开了基础教育,有如“空中楼阁”,这也是本文为什么在高等舞蹈教育发展研讨上从中专舞蹈基础教育说起。

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专舞蹈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约近十年时间的“过热期”,当时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众多的以舞蹈教育为主的艺校和舞校。尽管名目繁多、体制各异,其实无非是国办中专的扩招,及民办艺校的大量建立。而各校居然都是生源济济,门庭若市。可惜“好景”不长,三、五年后,生源递减,那些不具备办学条件的中专校很快就终止办学了。

二、现代教育的几个发展误区

究其原因是多种的:有迅猛发展中教育部门宏观管理失控;有当时教育市场商业化思潮的影响;有用办学获取经济效益的驱使;有社会的浮躁和家长对舞蹈教育认知的误区等等。总之是我们在发展前进中的一种失误。然而这种失误至今还影响着我们中专舞蹈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1.学校教学质量下滑,信誉下降,造成生源递减。为了维持学校的运转与创收,采取不计学生的专业条件,降低生源质量。超出教学能力的扩招,国办校有之,民办校更为严重。

2.学制的混乱:有三年制、四年制、五年制、六年制不等,入学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从小学五、六年年级,初中初一、初二,个别甚至有小学四年级的学生。

3.教材杂乱,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与规范性,师资质量急待提高。

4.综合性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极度缺乏:我国根据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法的规定,现阶段实施九年制国民义务教育,而中专舞蹈毕业生,如实地讲,大多数学生其综合性文化基础知识尚达不到九年义务制国民教育的水准,这一点是让人触目惊心的。

三、专业型高等舞蹈教育现状分析

1978年,北京舞蹈学院建立,标志着我国专业型舞蹈教育向上延伸,形成高、中相接的舞蹈教育系统。当时北京舞蹈学院是我国唯一的一所高等舞蹈教育学府。紧随其后,我们一些综合性艺术院校也相继设立了大学专科过渡到本科的舞蹈学系。进入90年代,更多的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及民办大学也设立了舞蹈教育学系。我国专业型的高等舞蹈教育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目前我们高等舞蹈教育主要面临两个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

目前高等舞蹈教育的师资是一支非常年轻化的队伍,他们大都是近年来高等舞蹈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主要是北京舞蹈学院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这一点也突出了北京舞蹈学院在舞蹈教育中的领军地位和重要作用),他们充满了朝气与活力,是专业教育一线的骨干力量。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专业知识面过窄,专业技能过于单一,综合文化知识及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但是他们是一批宝贵的资源,对他们的教育理念和综合知识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2.高等舞蹈教育学生培养问题

我们呼吁教育部门要规范中等舞蹈基础教育,同时更应关注已经低文化进入大学,受高等舞蹈教育学生的培养问题,使他们通过四年的学习成为名副其实的具有舞蹈专业及综合文化素质的大学毕业生。

这些学生和普通大学生相比,入学时大多数年龄偏小,平均约在十六七岁,天真烂漫、形象靓丽、思想单纯,热爱舞蹈。今天的舞蹈大学生基本上是小学未读完就来到艺校或者舞校,经过四五年的学习再考大学,正所谓“自幼学舞,一日出师”,一个没有读几年书的小孩,正值青春年少爱玩的年龄,即使走入管理严苛的中专,也大都“弃文从舞”,从思想上和文化划清了界限,反正我就是跳舞的,只要跳好舞,练好功我就可以上大学、当演员,有的还不乏当明星。追求的是做舞蹈表演艺术家,在舞台上展现亮丽的青春。他们崇拜“杨丽萍”“黄豆豆”,对专业老师很敬畏,认为舞蹈就是技能技巧与技法,整日踢腿下腰,跳跃翻腾,苦累都能忍受,但一进入文化及理论的学习就感到头疼,因体力的消耗打开书本犹如催眠。教育对文化的忽视是文化教育的根源所在,导致大学的文化考试只需两百分,可悲可叹。

对这些学生的培养,要不同于普通大学生,要充分利用他们的优长。首先培养他们建立良好的文化理论学习习惯,在入学教育阶段,设立专业导论课,结合他们的自身情况,深入简出地讲解舞蹈本体及舞蹈的社会功能与作用,树立他们正确的文艺观,让他们对舞蹈是文化及文化形态有初步的认识,在公共课和理论课上一定要针对具体情况,尽量把较为深难的理论通俗化。从诱导兴趣入手逐渐由浅入深。

在这一细致培养过程之中,专业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作用尤为关键,我们的青年专业教师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就有着“重技轻文”的思想倾向,在他们实际的工作中,对文化基础的薄弱导致工作的困境也深有体会,那么由他们直接参与到这一培养过程中,以自身的实例教育学生,师生互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专业教师应成为专业教学与文化理论教学紧密联系的纽带。

这一培养过程是细致和艰辛的,也是长期的,我们期盼着中专基础教育的规范会使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高等舞蹈教学的科研中。那时我们的高等舞蹈教育才会有“质”的提高与真正的发展。

四、重庆大学舞蹈系的成功经验与挑战

重庆大学是国家211工程与985工程的教育部直属大学。重庆大学舞蹈系成立于1999年,在近十年的舞蹈教育实践中,我们首先确立我们对舞蹈本体及社会功能与作用的认知。舞蹈不单纯是技能技巧与技法,它是文化、文化形态。舞蹈艺术是人民大众创造的,在诸多的艺术门类中,舞蹈艺术不仅是供人们欣赏,更是人们自身直接参与的艺术品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更多的外延与扩展。

基于这样的认知和社会的需求,我们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我们不单纯是为专业文艺团体培养舞蹈人才,而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具有综合文化素质,服务于社会的应用型舞蹈艺术工作者,他们可从事演艺,也可从事专业型、普及型的舞蹈教育工作,及企事业文化与社区公共文化工作。

我们以继承、弘扬中国民族文化为主体,以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民族民间舞为专业基础课程,把舞蹈编导与剧目课结合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公共课与基础理论课上依托重庆大学的优势教育资源与良好的学风与学习氛围,强化综合性文化理论知识。在选修课上对现代舞、体育舞蹈与流行舞蹈,做一些基础性的学习。在所有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专业课的实施中,强调对学生政治思想品德,文艺观与价值观的教育。

对于我们在校的学生来说,先不能说现在一下就达到什么样的高度。但就其学习方法和指导思想必须确立,这是原则的问题,摆脱旧有的学舞蹈只跳舞不学习的陋习。